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朱允炆+阳武侯薛琮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880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1: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34位功臣持有免死铁券,却有28家被杀,剩余六家也大多较惨




明朝开国功臣其实不少,朱元璋先后封了(包括追封)二十五位公爵、七十九位侯爵、十二位伯爵、十一位子爵、二十三位男爵等一百五十位功臣,而我们常常提到的明朝三十四位开国功臣,实际上指的是被朱元璋颁授了“免死铁券”的三十四位功臣(或其子)。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封赏功臣时,铸成三十四面免死铁券,分别授予了三十四位功勋最为卓著的开国功臣(或其子)。然而,正如“引蛇出洞计谋高,免死券是催命符”所言,“免死铁券”非但没有保住这些功臣的性命,反而绝大多数下场很惨。

三十四家持有免死金牌,却有二十八家因各种罪被牵连

朱元璋虽然为三十四位功臣颁发了免死金牌,但免死金牌这个东西是否有用,解释权却是在朱元璋本人,而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便已经有二十八人或其子孙因各种罪名而被杀除爵,免死金牌也无法保住性命。



1、受“胡惟庸案”牵连者:十九家。

胡惟庸案又被称为胡党之狱,乃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之罪诛胡惟庸,同时诛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此案十年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导致大量开国功臣或其子孙因此案牵连被杀,其中持有免死金牌的有十四家,即:

韩国公李善长、卫国公邓愈之子邓镇、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济宁侯顾时之子顾敬、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营阳侯杨璟、永嘉侯朱亮祖次子朱昱、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除此之外,南安侯俞通源、六安侯王志、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靖海侯吴祯、汝南侯梅思祖

等六人虽然已死,但同样受“胡惟庸案”牵连,有的因为已死而未被追究,但有的却是家人被杀除爵。



2、受“蓝玉案”牵连者:四家。

蓝玉乃是明初第二代名将,其本与太子朱标关系极好,朱元璋也有意让其留下辅佐朱标,可惜朱标早逝,而蓝玉又素来居功自傲,为了老朱家的皇位传承,朱元璋遂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欲图谋反”为由,将梁国公蓝玉诛杀,同样有大量开国功臣或其子孙受此案牵连被杀,其中持有免死金牌的有,即:

常遇春次子开国公常升、东平侯韩政之子韩勋、宣宁侯曹良臣之子曹泰、定远侯王弼。



3、因其他重罪而死:三家。

除了以上两个大案之外,另有三家持有免死金牌的开国功臣,因其他重罪而而死。

一是淮安侯华云龙,

洪武七年(1374年),华云龙因擅自居住在元朝丞相脱脱的府邸、越级享用元朝宫中的物品,被朝廷下令召回,结果在回京途中去世;

二是德庆侯廖永忠,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

三是江夏侯周德兴,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其子周骥因在宫中与宫女淫乱,周德兴因此株连被杀。



4、朱元璋直接赐死:三家。

相较于以上各家,这三家完全就是受了无妄之灾,

一是被“误杀”的永嘉侯朱亮祖父子,

朱亮祖因在广东期间多有不法之事,于是将其父子逮到南京,因其有免死金牌,便命人以铁鞭抽打,结果导致朱亮祖父子被活活打死,事后朱元璋表示只是想略施惩戒,乃是意外被打死;

二是被无罪赐死的冯胜,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对功臣本就猜忌极重,冯胜却多次因小事违背朱元璋心意,在蓝玉被杀当月召回京师,两年后在没有任何罪行的情况下被赐死;

三是被赐死的颍国公傅友德,

付友德与朱元璋在洪武中期后关系本就比较紧张,“蓝玉案”爆发之后,付友德又私下多有怨言,于是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被赐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二十九家之中,朱亮祖与长子因罪被“误杀”后,次子也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因此实际上是二十八家。

至于说三十个功臣被杀,应该是将徐达和李文忠之死算在了朱元璋头上,毕竟有传言说徐达是被朱元璋一个蒸鹅给害死的,李文忠则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其余六个功臣之家后代,下场大多也都不好

在三十四个功臣之家中,除了以上二十八家因各种罪名被牵连之外,仅有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信国公汤和、江阴侯吴良、广德侯华高和蕲春侯康铎六家得以幸免,但这六家的后代其实下场大多也都不好。



1、魏国公徐达(病逝):因“靖难之役”两子被杀,但家族荣耀得以延续。

野史传说魏国公徐达也是被朱元璋所杀,其实毫无根据,徐达乃是因病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靖难之役”中,徐达

长子徐辉祖

积极抵抗朱棣,且在朱棣称帝之后拒不合作,被下狱后则强调自己拥有免死铁券,朱棣虽未直接杀他,却削去他的公爵和禄米,将其

幽禁至死。

四子徐增寿

则在“靖难之役”中与朱棣来往密切,屡次向朱棣告密,后因事发

被朱允炆当场诛杀。

朱棣称帝之后,念其功劳,先封武阳侯
,后进封定国公,乃是“靖难六国公”之一。此后,定国公一脉历经九世传承,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徐增寿的九世孙定国公徐允祯被大顺军所杀,

家族传承几乎贯穿整个明朝。

此外,徐达第二子徐膺绪也在永乐年间获得了世袭指挥使的待遇,三子徐添福则早夭,而其长女便是朱棣的原配,后来的仁孝皇后,次女则为代王朱桂妃,三女和四女则少见史料。



2、曹国公李文忠(病逝):三个儿子皆算善终,子孙承袭临淮侯爵位。

李文忠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其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奉命征讨朱棣,但却堪称“神助攻”,可谓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功劳,因此朱棣称帝后加封其为太子太师,后因多次遭到弹劾而被削夺爵位,与弟李增枝、妻儿等数十名家人一起被软禁家中,家产遭收,直到永乐末年去世。不过,其曾孙李璇则获得了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的待遇。

次子李增枝官至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幼子李芳英官至中都留守司留守。到李文忠五世孙李沂时得以袭爵临淮侯,此后一直传承至十世孙李弘济,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返回南京途中因流匪袭击被杀。



3、信国公汤和(病逝):因子孙连续三代早逝,直到五世孙才获得爵位。

汤和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病逝,被追封为东瓯王。由于其子汤鼎、孙汤晟、曾孙汤文瑜三代皆早逝,无法袭爵,因此直到汤和五世孙汤绍宗时才得以受到加封,先被明孝宗封为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后于明世宗时受封灵璧侯,仍获诰券。

灵璧侯一脉共传承五代,第五代灵璧侯汤国祚最终于弘光元年(1645年)在南京降清。

其次子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三子、四子则早逝,幼子官至左军都督同知、荣禄大夫,后在征讨五开时死于军中。长女则嫁德庆侯廖权,次女为鲁王朱檀正妃,三女嫁万泉卫指挥俞鼎,四女嫁景东卫指挥赖镇之子赖溶,五女嫁楚雄卫指挥袁义之子袁兴。



4、江阴侯吴良(病逝):其子建文、永乐年间两次被废。

吴良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被追封为江国公,其子吴高承袭江阴侯爵位。“靖难之役”中,吴高奉命镇守辽东,曾多次进攻永平,后因朱棣的离间计,被建文帝削爵贬至广西。朱棣称帝后,吴高曾被重新起用镇守大同,但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北征回师时,吴高称病不朝,被弹劾后废为平民。洪熙年间,吴高又被明仁宗贬往海南,当时吴高已死,但其全家还是被迫迁徙,后因明宣宗即位才获大赦。

其次子吴寿安在兄长于永乐年间被废后,辞官归乡,后被贬为平民,其女则为齐王朱榑妃。



5、广德侯华高(病逝):死后无子,铁券随葬。

华高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广德侯,但次年便死于琼州,被追封为巢国公。因其死后无子,免死铁券被随葬墓中。

6、蕲春侯康铎(病逝):其子因罪被免官,未能袭爵。

康铎是明朝开国名将康茂才之子,洪武三年(1370年)其父未等获封便病逝,因此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康铎凭借父功得以获封蕲春侯,此后在凤阳进行屯田,并率军征讨辰州叛乱,后跟从徐达北征、跟从傅友德征战云南,攻克普定等地。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病逝于军中,年仅二十三岁。其子康渊婴年幼未能袭爵,只是被授予散骑舍人,后因罪被免官,以致终身未能袭爵。

此外,康铎的庶兄康鉴因父功被封为明威将军、广西护卫指挥佥事,洪武年间携全家老少到海南卫。第三子康镇则生平不详。



综上所述,这三十四位开国功臣虽然被颁授了免死金牌,但在洪武年间便遭受到了重大打击,后在“靖难之役”中又再度经历变故,因此其子孙后代大多下场不好,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信国公汤和三家子孙爵位传承到了明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880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2: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允炆 (明朝第二位皇帝)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 [56]  ,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1]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1]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57]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58]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59]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60]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宫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 [15]  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15]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 [50]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孝愍让皇后




儿子 朱文圭




父亲 朱标




弟弟 朱允熥




祖父 朱元璋




祖母 孝慈高皇后




叔叔 朱棣




   

本    名朱允炆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377年12月5日 主要成就建文新政 在位时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 庙    号惠宗(追尊) 谥    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 年    号建文


目录

1 人物生平
▪ 立为皇储
▪ 继承皇位
▪ 推行削藩
▪ 靖难之役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军事
3 人物评价
▪ 史书评价
▪ 其它评价
4 轶事典故
▪ 隐遁世间
▪ 转世活佛
5 个人作品
6 亲属成员
▪ 祖辈
▪ 父辈
▪ 兄弟
▪ 姐妹
▪ 皇后
▪ 儿子
7 结局争议
▪ 正史记载
▪ 出走方式
▪ “出家为僧”说
▪ “自焚而死”说
▪ “遁入道门”说
8 史书记载
9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立为皇储

朱允炆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生母次妃吕氏 [1]   [61]  。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生母吕氏也得以扶正,朱允炆从而成为朱元璋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太子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1]  太子朱标性格仁厚,对刑狱的判决多以减省为主,朱允炆也延续了朱标的宽大政策。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向明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2]  

   


继承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次年(1399年)为建文元年 [62]  。朱允炆把三位文臣引为心腹,六月,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军国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同时下诏行宽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欠的赋税。 [63]  

建文元年(1399年)春正月,朱允炆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实录》;二月,追尊其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母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封其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为徐王,立皇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

朱允炆还诏告天下,求贤访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同时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蠲免赋税等,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 [64]  

   


推行削藩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藩王,其中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为九大塞王,领兵驻守边塞,这些藩王都有“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军队调动,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 [15]   [65]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便已担心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开始考虑削弱藩王的权力。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 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不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朱元璋默然,问朱允炆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也认为他的看法确实无可代替。 [66]  

朱允炆又曾在东角门问黄子澄:“诸王地位尊贵,又都拥有重兵,多不法,怎么办呢?”黄子澄说:“诸王的护卫兵只足以自守,倘若有变,发六师出征,谁又能抵抗呢?汉朝叛乱的七国并非不强,还是灭亡了,势力的大小强弱不同,而顺逆之理也不同啊。”朱允炆很赞同他的话。 [67]  

朱允炆即位不久后,便开始着手削藩。齐泰认为,应当先削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削之有名。应当先削夺周王,周王与燕王同母,削周王相当于剪燕王的手足,朱允炆采纳了其建议。 [6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周王朱橚有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68]  ;十一月,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暗中监察燕王府中事 [69]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下诏诸王不能节制王府的文武官吏;三月,为了防备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削弱其兵力,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又将北平、永清二卫的军马调至彰德和顺德 [70]  ;夏四月,湘王朱柏无以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71]  。

在建文削藩的过程中,朱棣也为起兵造反做了充分的准备,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己酉,燕山左护卫千户倪谅将朱棣密谋兵变的消息上报,朝廷下诏逮捕燕王府官僚,旗校于谅等人因此被诛杀,而北平都指挥张信则背叛朝廷,投降了朱棣 [71]  。

   


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秋七月(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建文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靖难之初,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朝鲜国王李芳远都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3]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二十日,朱棣率师抵达长江北岸的南京龙江驿,朱允炆无力抵抗,只得下罪己诏,并派庆成郡主(庆阳公主)与朱棣谈判,以割地为条件要求停战议和,但没有成功。 [4]  

同时,朱允炆颁布勤王诏书,下令天下勤王:“朕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近者诸将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阙,已敕大将军率师控遏,务在扫除,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慕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5]  

六月十三日,朱棣抵达金川门下。 [6]  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处死忠于建文的诸臣,史称“壬午殉难”。



百科x混知:图解靖难之役
百科x混知:图解靖难之役

   


为政举措

编辑

 播报

   


政治

改革法制


朱允炆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他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7]  

实行削藩


朱允炆对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置了宾辅和伴读,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王子们还进一步不准参与文、武政事;这个命令显然与《祖训录》中的规定大相径庭。这些加强了皇帝对藩王控制的新条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质的封国的总战略的一部分。 [8]  

削夺世袭封藩的政策的产生是由于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发难,特别是担心燕王朱棣。1370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其中包括朱棣),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这些藩王都是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广泛的特权;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3000到15000之间。 [9]  

为了确保他对分封诸王的控制,开国皇帝在他的《祖训录》中曾定下了一系列条令规章来管束诸藩王的行为;《祖训录》首次发布于1381年,后来又在1395年做了修改。其中有一条规定:在新皇帝登基以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封。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当道,诸王得准备他们的兵力,听候新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而在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和驱逐了奸佞以后,他们仍应返回封地。 [10]  

对于合法的继承原则定下了一条重要的规矩;它既适用于藩封王子的继承,也适用皇位的继承。其中主要的一条原则是继承人应该是长子,并为嫡妻所生。如果这一点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将成为合法继承人。为了使这些家法垂诸久远,明太祖对后嗣下了严厉的警告,禁止他们对他的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而且他告诫诸王,对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可以群起而攻之。这位开国皇帝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制度上的调整总是不可避免的。新皇帝现在企图削夺诸王的权力,这就使他与他的叔父们——特别是燕王朱棣——发生了公开的冲突。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藩王看来,他想削夺分封诸王一向享有的权利和特权的行动严重地违反了《祖训录》。人们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说是出自皇帝的圣裁。黄子澄是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据说他使皇帝对采取这项政策的重要性获得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向皇帝讲述了公元前154年汉代的七国之乱反对汉景帝(公元前157年—141年在位)的故事,而且也一般地提示了这些强大而又拥有半自治权力的藩封所特有的潜在危险性。他们曾经考虑了两种行动路线:一是彻底废除藩封诸王;一是减少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大权。主要的目标是燕王;在这个时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现在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他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几经斟酌之后,朱允炆决定走完全废藩的道路。这样便激起燕王举兵反对皇帝,他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来的制度,实际上却是要保持他自己的权力和影响。 [11]  

   


经济

在财政方面,建文朝廷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减轻前朝某些过重的税收。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尤其是减少了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这些减税措施是继续了洪武朝即已开始的减免政策,但是它们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办法。富庶而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自王朝开国以来就被课以重税,从而使这里提供了主要的财源。原来的税款意在实行惩戒。1380年4月洪武帝曾下令减税20%,但是即令如此,这里的土地税仍然过于沉重。例如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9.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88。由于这样过重的苛索,当地人民往往不能交足规定的税额,特别在凶荒年代更是如此;他们抛荒了土地,变成了游民,从而更加加重了纳税居民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每年的税收。 [12]  

1400年初,朱允炆因有人申诉直隶地区(直接隶属于京师南京的地区为直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和浙江等地区赋税不公而采取了行动。他下令按每亩地收一石粮的统一标准在这些府里收土地税。洪武帝曾经禁止苏州或松江人氏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借此防范出身于这些富庶州府的人们把持财政,偏私家乡,从而牺牲了国库的利益,现在朱允炆也解除了这种禁令。很可疑的是,这些新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到了1400年,建文朝廷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和燕王对阵的军事行动之中。

另外一项财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这项政策是特别针对佛、道僧侣们在江南富庶州府的情况而发的,因为在洪武帝的庇护下僧道们都攫夺了大量的肥田沃土,从而变成了有权有势的地主。他们的财富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因为宗教界的僧侣职事们不仅享有免除土地赋税和徭役的权利,甚至还把不法负担强加给当地居民,即占用他们的土地,强迫他们给自己服劳役。朝中的官员上了两份奏疏,请求限制佛教和道教的土地占有数量,朱允炆在1401年8月发出的一道诏旨中批准了他们的建议。这一新命令只准每一名僧道拥有不超过五亩免除赋税的土地;多余土地应分给需要土地的人民。这个政策又使得燕王找到了另一口实,说他的侄子如何违犯了《祖训录》;它进一步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理由。 [13]  

这些命令未必都曾经付诸实施,因为建文朝廷此后不久就夭折了。但是,由于它们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政策无疑地疏远了宗教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叛军效劳是不足为奇的: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此人自1382年以来即已为燕王服务(他后来名姚广孝,1335年—1418年)。 [14]  

   


文化

建文帝一改朱元璋重武轻文的倾向,优容文士,提高其品级。同时“锐意复古”,甚至要实行井田制,对官名、宫名、殿名等仿《周礼》频繁更改,徒增纷扰。 [15]  

   


军事

名将云集


朱标死后蓝玉一案,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除耿炳文、郭英等人外,“元功宿将,相继尽矣。”,朱元璋为能确保皇孙顺利继位,在后期用实战训练出一批新生代优秀将领,既保嫡集团,如:瞿能、平安、盛庸、卜万、庄德、铁铉、徐辉祖、李坚、梅殷、吴高、何福、周兴、刘真、张文杰、房宽、宋晟、钱忠,卢震军、景诚、朱胜、徐祥、陈用、陈亨、周鹗、关忠、王才、耿成、陈玉等人,相比靖难集团中的燕府将领,建文麾下可谓名将云集。然相较元功宿将,这些将领虽然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但在军中资历稍低且不能服众。这些将领建文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势穷降燕,少数坚定保嫡且战功卓著者也因统帅失律而战死。在靖难过程中随着南京方面将领的不断投降,燕方将领越打越多。 [16]  

大边长城


《明史》记载建文帝时期修边:"然帝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 [17]  考古者发现今明长城之北有一条未完工的比现明长城更靠北的明长城,这条遗迹分布从开平、兴和向阴山河北方向延伸的大同镇大边长城,有的学者考证是建文时期修建,后被永乐废弃。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史书评价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18]  

   


其它评价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 [19]  

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这个时期曾经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皇帝和他的顾问们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他们放弃了明太祖的政策,并且与燕王发生了冲突。燕王的权力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而且依靠的是军官们的支持;朱允炆及其左右与此不同,他们是以南京为基地,他们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阶层。他们认为搞像洪武帝时期的统治,会大大地危及王朝,因此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官的权威,去掉半自治的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到纠正。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在战场上缺乏果断的领导、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

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传奇故事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遇,以及被他的有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这一传统最初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时皇帝并没有死于宫中之火,而是乔装成和尚设法逃离了京师;后来情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1440年末的一个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有一个90岁的老和尚利用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朱允炆和他的殉难的随从人士都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这些作品都把这位皇帝描写成为一位勤于政事的和仁慈的君主,对他的叔父慷慨大度,并自动地提出把皇位让给了后者。它们还渲染一个故事,说在京师失守之日他逃脱了叛变者的耳目,当了一位高寿的和尚,死后仍然留有后代。它们也同情地描述建文的殉节者,如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说他们是忠臣义士,声称他们的身后也仍有许多后嗣,尽管他们受到迫害。这些无奇不有的传奇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朱允炆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 [7]  

晁中辰:建文帝继位后,在短短四年间进行了内容广泛的革新,有得有失,一改朱元璋重武轻文的倾向,优容文士,提高其品级;他宽刑省狱,平反冤案,改变了动辄诛杀的严酷的政治空气;他减轻赋税,解决“江浙赋独重”的积弊,颇得民心。但他“锐意复古”,甚至要实行井田制,对官名、宫名、殿名等仿周礼频繁更改,徒增纷扰。尤其是对威胁最大的所谓“藩王之害”,他未能果断处置,在“削藩”问题上连连失误,因而丢掉了皇位,致使那些很有意义的革新措施也未能有效推行 [7]   [15]  。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隐遁世间

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也有称是陕西城固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位。但后来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 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咏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

   


转世活佛

“蕃人相传察木多之大呼图克图,为明建文帝转世。虽无稽,足见当是天下怜建文帝,异域亦久而不忘也。”察木多即如今的昌都,而“察木多之大呼图克图”可能为帕巴拉活佛,康区历史最早、地位最高的格鲁派活佛世系。 [20]  

   


个人作品

编辑

 播报

《逊国后赋诗》 [21-22]  

《金竺长官司罗永庵题壁》 [23-24]  

   


亲属成员

编辑

 播报

   


祖辈

祖父: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

祖母: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1382),民间传说中讳秀英,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也是一生中唯一的妻子。

外祖父:吕本(?-1382年),凤阳府寿州人。仕元为元帅府都事,后投靠朱元璋。丙午年(1366年),为中书掾史。丁未年(1367年),授湖广行省照磨。洪武三年,升中书省右司郎中。四年改左司郎中,五年升刑部侍郎,寻进吏部尚书。六年,任太常寺卿。七年,以事左迁北平按察司佥事,寻召还授礼部尚书,未几出为两浙都转运盐使。洪武十二年,复授太常寺卿。洪武十四病逝。赐葬钟山之阴。 [25]  

   


父辈

父亲:朱标(1355-1392),朱元璋长子,朱元璋为吴王时封为王世子,称帝后封为皇太子,谥号懿文太子,建文元年尊上庙号兴宗,谥号孝康皇帝,改太子陵为皇陵(陵号不可考),永乐元年取消庙号、谥号、陵号,复称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追复皇帝尊号,清朝乾隆年间升懿文太子陵为明东陵。

嫡母:常氏(1355-1378),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女,洪武四年册为太子妃,洪武十一年去世,谥号敬懿皇太子妃,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后,永乐元年复称敬懿皇太子妃,南明弘光元年追复皇后名号。

生母:吕氏(?—1403年之后),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初为朱标妾室,常氏去世后成为太子的继室,被封为太子妃(具体时间不详),建文元年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吕太后,永乐元年被取消太后位号,改称皇嫂懿文太子妃,与幼子朱允熙住在懿文太子陵。 [25]  

   


兄弟

长兄:虞怀王朱雄英(1374-1382),太子妃常氏所生,夭折,太祖为其辍朝,追封虞王,谥号怀。

三弟:吴悼王(或哀王)朱允熥(1378-1417或1415),太子妃常氏所生,建文元年被封为吴王,未及就藩,建文四年被成祖降封为广泽王,同年又和其弟朱允熞一起被召进京城,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为由被废为庶人,囚禁凤阳,暴卒。南明弘光元年追复为吴王,谥号悼或哀。有一遗腹子朱文坤,不知所终。《明实录》记载,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提到安置“吴庶人”、“建庶人”的问题,这里的“吴庶人”很可能是朱允熥的后人。

四弟:鲁悼王(或衡愍王,或衡悼王)朱允熞(1385-1417年或之前),太子妃吕氏所生,建文元年封为衡王,未及就藩,建文四年被成祖降封为怀恩王,同年又和其兄朱允熥一起被召进京城,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为由被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卒。南明弘光帝追复其为鲁王,谥号悼,一说追复为衡王,谥号悼,隆武帝追复为衡王,谥号愍。

五弟:瓯宁哀简王,徐悼王(或简王、愍王)朱允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880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2: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禄  播报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薛禄(1358年-1430年8月11日),原名薛六,胶州(今山东青岛)人,祖籍陕西韩城,明朝名将。

薛禄早年从军北平,后随朱棣起兵靖难,战功卓著。累升至都督佥事。永乐年间,薛禄数次随军北伐,并主持营建北京,官至右都督,封阳武侯。仁宗继位,加封太子太保,赐铁券。

宣德年间,薛禄随宣宗平定朱高煦,又数次担任镇朔大将军,巡视边防。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进封太保,并在同年病逝,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







人物关系


纠错




父亲 薛遇林




   

本    名薛禄 别    名薛六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胶州(今山东青岛) 出生日期1358年 逝世日期1430年8月11日 主要成就主持营建北京 祖    籍陕西韩城 官    职太保 爵    位阳武侯→鄞国公(赠) 谥    号忠武


目录

1 人物生平
▪ 靖难建功
▪ 加官封侯
▪ 佩印巡边
▪ 弃地病逝
2 轶事典故
3 人物评价
4 亲属成员
5 侯爵世系
6 史籍记载
7 墓葬纪念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靖难建功

薛禄早年在北平从军。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薛禄随军夺取北平九门。

真定之战时,薛禄生擒左副将军李坚,因功升任指挥佥事。 [32]  

此后,薛禄随朱棣援救永平(今河北卢龙),攻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富峪(今河北平泉北)、会州(今河北平泉西南)、宽河(今河北宽城),并回军北平,进封指挥同知。 [1]  



薛禄
薛禄

建文二年(1400年),燕军攻打大同,薛禄担任先锋。白沟河之战后,薛禄率军追击南军,一直追到济南,升任指挥使。

十二月,薛禄率五十骑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击败南军数百人。当时,朱棣战败,退回北平。盛庸命真定诸将屯兵威县、深州,截断燕军退路,但都被薛禄击破。 [2]  

建文三年(1401年),燕军大战滹沱河,右军退却。薛禄策马驰援,前后冲阵数十次,大破南军,追击至夹河。单家桥之战时,薛禄被南军大将平安生擒,但他奋力挣脱绳索,拔刀杀死守卒,飞驰而回,又继续作战,终于击败平安。

此后,薛禄又攻破顺德(今河北邢台)、大名、彰德(今河南安阳)、西水寨,生擒都指挥花英。 [3]  

建文四年(1402年),薛禄趁胜攻破东阿、东平、汶上,并在淝河、小河、灵璧等战役中,战功卓著。

六月,朱棣攻入南京,不久称帝,是为明成祖,并擢升薛禄为都督佥事。 [4]  

   


加官封侯

永乐六年(1408年),薛禄升任都督同知。永乐八年(1410年),薛禄又充任骠骑将军,随成祖北伐,并升任右都督。 [5]  

永乐十年(1412年),薛禄上奏道:“自古以来,用人必先进行教育。若不在闲暇时期教育武臣子弟,恐怕将来有战事时,没人可以委任。”成祖深表赞同,便命他操练各地送来的数万幼军。 [6]  

永乐十五年(1417年),薛禄改任行在后军都督府,管理北京营造事务。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封薛禄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阳武侯,世禄一千一百石。 [7]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薛禄再次随明成祖北伐,并率领右哨,回军后又讨平长兴群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薛禄再次统领右哨,随明成祖北伐。

明仁宗继位,命薛禄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封太子太保,赐铁券。 [8]  

   


佩印巡边

洪熙元年(1425年),薛禄充任总兵官,镇守边塞,不久因擒获敌寇有功,增俸禄五百石。后来,仁宗给镇边众将颁发将军印。薛禄被任命为镇朔大将军,巡视开平,到达大同边塞。 [9]  

明宣宗继位后,薛禄被召回京师,并陈述守卫边疆的五项事宜,再次奉命巡边。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今山东惠民)起兵造反,明宣宗亲征讨伐,并以薛禄为先锋。 [10]  

八月,朱高煦投降,薛禄与尚书张本奉命留守乐安。

宣德二年(1427年),薛禄又巡视畿南各府,并严肃军纪,不许军士扰民。后来,薛禄再次担任镇朔大将军,北上巡视开平,此后驻扎在宣府(今河北宣化)。 [11]  

这时,瓦剌进犯开平,撤军时在三百里外扎营。薛禄率精兵昼伏夜行,三天后赶到敌营,派轻骑冲锋,大破敌军。薛禄回军后,见敌军跟踪在后,又将其击败。不久,薛禄被召回京师。 [12]  

宣德三年(1428年),薛禄随宣宗北征,在宽河击败敌军,并留守蓟州、永平。此后,薛禄数次担任镇朔大将军,巡视边防,保护粮饷。 [13]  

   


弃地病逝

至是阳武侯禄上疏极言其状,以为宜弃开平。时议难之。禄至京面陈其详,遂从开平卫于独石,弃地盖三百里。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在凤凰岭击破敌军,加封太保,他还建议朝廷在永宁卫的团山、雕鹗、赤城、云州、独石等地筑建城堡,以防御敌军。 [14]  

不久,朝廷调发军民三万六千人前去筑城,又命精骑一千五百人随行保护,并让这些人都听从薛禄调遣。临行前,宣宗赋诗,将薛禄比作古代的贤人仲山甫、南仲。薛禄得知诗意后,道:“薛禄不敢比作前贤,但岂敢不勉力图报皇帝圣恩。” [15]  

同年六月,薛禄患病,宣宗便把他召回京师。七月辛酉(8月11日 [16]  ),薛禄病逝,终年七十三岁,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 [17-18]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相传,薛禄出生时大雨突降,恰巧有两个指挥使路过薛家,敲门敲不开,便在门外避雨。他们见房顶上喜鹊成群地聚集,争着用翅膀覆盖漏雨的地方,觉得很奇怪。

一会儿,薛禄的父亲出来,指挥这才知道这家刚生了个儿子。指挥使惊奇的道:“这个孩子日后必定非常显贵!不然怎么会有喜鹊为他遮雨,指挥使来为他看门?” [19]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杨士奇:为将智勇兼备,常事先筹划,用心之至,以夜继日。故所向成功,未尝败北。问一但临陈中矢石,裹创赴斗,无进无退。公祗事三圣,涉历多,用志笃,鞠躬尽瘁,以效臣职。故能建功国家,流光简册,致身富贵,垂庆后昆,其非古名将之流,而今之不可多见者。 [20]  

严从简:①此护饷之战也。故开平之弃,(薛)禄持议甚决。②由是宣辽隔绝,开平失援,虏时出没,饷道艰难。至是阳武侯(薛)禄上疏极言其状,以为宜弃开平。时议难之。禄至京面陈其详,遂从开平卫于独石,弃地盖三百里。

尹耕:“开平,元之上都也。滦水远南,龙冈奠北,盖形胜之地也。元人以之肇基,成祖北伐往来由之。东路有凉亭、沈河、寨峰、黄崖四驿以接大宁;西路有恒州、威虏、明安、隘宁四驿以接独石。巨镇隐然屏我山后,遇有警急则宣、辽有首尾之援;居常戍防则京师得封殖之固。夫国家定鼎北平,不患于带几之无凭,而患于肩背之失恃。大宁既委三卫,开平复移独石,遂使京师之北仅存藩篱,犬豕游魂籍声黄内,所关岂细微哉!究而论之,则屯田便宜于转输,一劳可以永利。大宁要害于开平,易置亦颇非难。夫五原在丰胜之外,沙碛之间,昔人且犹开渠营田,以规全利。何龙冈之沃,滦水之润,开平独不可田邪?又失开平则后背虽空,尚有宣府独石之固,失大宁则左肩全弱,宣辽隔绝矣。故尝为薛禄计曰:‘开平可田,屯田可也。不可田则易置大宁可也。’夫刘秉忠诸人皆于开平树艺卜隐,则开平无不可田之理。开平为元故都,山水明秀,壤城郭宫阙而留其民居以与三卫,则三卫亦无不乐从之理。二策无不可就也。土人称禄驰驱边塞,悉心经营。然(薛)禄知谨于封疆之小利,而昧于夷夏之大防;知惩乎目前之纷扰,而滞乎继世之权变。开平孤远,不易守矣,而北门单弱之不恤;饷道艰难,不易致矣,而屯田开垦之不求;割弃境土三百余里,不之惜矣,而易置三卫之不讲。此所以效成于一时而祸伏于异日,恩加于近塞而谋失于远猷。智者穷源,不能无慨也。(《殊域周咨录》) [31]  

张廷玉:禄有勇而好谋,谋定后战,战必胜。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靖难”诸功臣,张玉、朱能及禄三人为最,而禄逮事三朝,岿然为时宿将。 [21]  

   


亲属成员

编辑

 播报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薛安

追赠阳武侯。


祖父

薛大

追赠阳武侯。


父亲

薛遇林

追赠阳武侯。


——

妻子

李氏

封阳武侯夫人。


子辈

儿子

薛勋

早逝,追封阳武侯。


薛桓

娶明宣宗之女常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


孙辈

孙子

薛诚

早逝。


薛诜

薛勋之子,明宣宗时袭封为第二代阳武侯。


称薛禄有子三人、孙三人,今仅有二子、二孙其姓名事迹可查。


亲属参考资料: [18]   [22-23]   [24-25]  

   


侯爵世系

编辑

 播报

薛禄于明成祖时因功封阳武侯,子孙世代承袭,共历七世八代,传至明亡而绝。

阳武侯世系


第一代:薛禄,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阳武侯,予世券。宣德五年(1430年)去世,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

第二代:薛诜,薛禄之孙,宣德七年(1432年)袭爵。正统四年(1439年)去世。

第三代:薛琮,薛诜之子,景泰四年(1453年)袭爵。成化四年(1468年)去世。

第四代:薛伦,薛琮之子,成化十二年(1476年)袭爵。嘉靖三年至嘉靖九年(1524年-1530年)间去世。

第五代:薛翰,薛伦之子,嘉靖九年(1530年)袭爵。嘉靖十九年(1540年)时仍在世。

第六代:薛鋹,薛翰族子,万历五年(1577年)袭爵 [26]  。万历十三年(1585年)时仍在世。

第七代:薛钲,薛鋹之弟,万历十三年至万历十九年(1585年-1591年)间袭爵。万历三十年(1602年)或在此之前去世 [27]  。

第八代:薛濂,薛钲之子,万历三十年(1602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遇害。 [28]  

阳武侯世系参考资料: [29]  

   


史籍记载

编辑

 播报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21]  

《明文衡·卷七十七》 [20]  

   


墓葬纪念

编辑

 播报



薛禄故居遗址
薛禄故居遗址
阳武侯墓,又名薛武侯墓,位于青岛黄岛区薛家岛镇,墓道有石翁仲、石相生(石兽)、石柱,有杨士奇题刻的《阳武侯追封鄞国公谥忠武薛禄神道碑铭》。 [30]  



参考资料1.    《明史·薛禄传》:禄以卒伍从燕起兵,首夺九门。真定之战,左副将军李坚迎斗。锋始交,禄持槊刺坚坠马,擒之。擢指挥佥事。从援永平,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还救北平,先驱败南军游骑。进指挥同知。
2.    《明史·薛禄传》:攻大同,为先锋。战白沟河,追奔至济南,迁指挥使。战东昌,以五十骑败南兵数百。时成祖为盛庸所败,还走北平。庸檄真定诸将屯威县、深州,邀燕归路。禄皆击走之。
3.    《明史·薛禄传》:战滹沱河,右军却。禄驰赴阵,出入数十战,破之。追奔至夹河,斩馘无算。战单家桥,为平安所执。奋脱缚,拔刀杀守卒,驰还复战,大败安军。掠顺德、大名、彰德。攻西水寨,生擒都指挥花英。
4.    《明史·薛禄传》:乘胜下东阿、东平、汶上,连战淝河、小河、灵璧,功最。入京师,擢都督佥事。
5.    《明史·薛禄传》:永乐六年进同知。八年充骠骑将军,从北征,进右都督。
6.    《明史·薛禄传》: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资豫教。今武臣子弟闲暇不教,恐缓急无可使者。”帝韪其言。会四方送幼军数万至,悉隶禄操习之。
7.    《明史·薛禄传》:十五年以行在后军都督董营造。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阳武侯,禄千一百石。
8.    《明史·薛禄传》:十一年将右哨从北征。还,讨平长兴盗。二十二年再领右哨从北征。仁宗即位,命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予世券。
9.    《明史·薛禄传》:洪熙元年充总兵官,备御塞外。寻以获寇功,益禄五百石。是年颁诸将军印于各边镇,禄佩镇朔大将军印,巡开平,至大同边。
10.    《明史·薛禄传》:宣宗即位,召还,陈备边五事。寻复遣巡边。宣德元年从征乐安,为前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880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2: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琮 (薛诜之子)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薛琮,薛诜之子,景泰四年(1453年)袭爵。成化四年(1468年)去世。





本    名薛琮 逝世日期146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9 13:10 , Processed in 0.0539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