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4|回复: 7

薛氏三凤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发表于 2024-2-4 07: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乡薛氏
  
   始迁祖冕公,字南极,授承信校尉,宋绍兴间由浙江钱塘官潭州,隶籍宁乡二都薛家洲,后裔衍为祐、柏、相三房。清康熙44年(1705)肇修族谱,乾隆43年(1778)、道光12年(1832)、光绪11年(1885)、1921年续修,堂号三凤。
茶陵腰陂土沙薛氏  
    清同治2年(1863)自山西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迁此。
益阳沙渭薛氏  
    始祖昂公,原籍钱塘,南宋绍兴年间由中书舍人官至大学士,从岳飞讨武陵蛮而卜居益阳武潭沙渭村,今属桃江。昂公祠建于沙渭港口桑坪。族谱始修于清乾隆7年(1742),嘉庆8年(1803)、道光20年(1840)、同治12年(1873)、光绪30年(1904)、1933年续修。始用欧式,二、三修采苏式,四、五修仍用欧式,后因生齿日众,卷帙太繁,若纯用欧式,则空白过多,故六修时稽合前编体例,参酌变通,仍以五世为一图,取五服相属之义,每一图起首以横格列表,只书派名,俾亲亲者一目了然,次以直幅作记,详其字号生没葬并官阶出身。派语:允载时良正,崇文绍祖宗,运昌修善守,祈祚永兴隆,敬典能承志,培才在育英,诗书延世泽,礼义焕家声。
平江金坪薛氏  
    始迁祖振奋公,清康熙60年(1721)自江西安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276人。
桃源薛氏
    宋时辅仁公,绍兴时官廷尉,明岳飞之冤,忤秦桧,谪饶州,遂卜居乐平。数传而迁居静安,又数传而至禄公,明初徙居楚南桃源。1918年创修族谱,堂号三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7: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氏族谱---三凤堂的来源

2014-10-24 19:55:24 | 3968106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堂号:三凤堂 郡望:河东郡

堂联:河东世泽 江南衍庆

黄帝时的第二十五子于禺阳受封于任地(山东济宁),故有任姓。禺阳裔孙名仲者,食采于奚地(河北承德),故有奚姓,奚仲于夏朝初受封于薛地(山东腾县),因此其子孙又以薛地为姓。

奚仲的后裔有仲虺者,任商王汤之左相,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共六十四世,周末灭于楚。

薛氏得姓之后,主要在山东境内发展,起初沿黄河向西播迁,继而向全国迁延。《新唐书·宰相世系》说:“薛国亡于楚,其亡国君主薛洪之子薛登任楚国,楚怀王以沛地(江苏沛县)赐于登,登率众族迁于沛。”

汉代登之裔孙薛永从刘备入蜀,为蜀郡太守,其子薛齐拜光禄大夫迁于河东(山西汾阳),在此发展成名门望族。史称薛氏河东望。唐代河东人薛收与堂兄薛元敬,族兄薛德音齐名。文才倾动当时,也称河东三凤,因此氏人以“三凤”为堂号。

唐未河东薛推迁至江南,子孙昌盛,瓜瓞绵绵,因此有堂联“河东世泽、江南衍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7: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薛氏堂号谈起








堂号:一指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二指旧时一户人家的家族称号。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等。

薛氏因是以国立姓,所以在远古时期即属高门大姓。

后来,历经春秋战国和秦汉以后,据《元和姓纂》记载,薛氏出仕北魏时,魏孝文帝商定郡姓时,与薛氏族人,北魏大臣薛宗起曾经有过一番对话。

朝臣众议薛氏为河东望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

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 (帝)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经众议,帝遂下旨,薛氏乃入郡姓。

中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商定族姓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一次要是入不了士族郡姓的行列,以后整个家族将会在政治上毫无前途,只能被其他士族全方位欺压和嘲讽。   

薛氏的主要堂号有:“河东堂”“三凤堂”“忠谏堂”“新蔡堂”“沛国堂”“高平堂”“崇礼堂”“慎德堂”及其分支岀来的“凤伦堂”“慈爱堂”“恭敬堂”“思孝堂”等等。

薛氏河东堂:以郡望立堂。

薛氏三凤堂:以唐初河东三凤誉立堂号。

薛氏忠谏堂:汉朝时候,沛郡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掉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薛氏新蔡堂:以郡望立堂。

薛氏沛国堂:以郡望立堂。

薛氏高平堂:以郡望立堂。

按照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注解,姓氏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

成书于唐代的《姓氏急就篇》认为,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堂号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

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所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国人历来尊祖敬宗,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

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按照宋代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注解,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也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历来每个大姓、每个望族、都有自己的堂号。

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

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

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之多。

依据《姓觿》所载,郡望在两宋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堂号是中国五千年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时至今日,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堂号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姓氏宗祠恢复重建,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被人们隆重地供上仙桌。

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古代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联络亲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家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家族的大团结,堂号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主要分为几大类型:

一、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二、以地域命名堂号;

三、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四、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五、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六、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七、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八、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九、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十、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十一、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十二、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既定时刻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时还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

一般堂号的产生、发展,与同族人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等同时进行。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国史大纲》《世本》《史姓韵编》《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大唐氏族志》《新唐书·艺文志》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7: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氏起源、迁徙、发展追踪



聚焦民生

聚焦民生



记录民生点滴






 一、薛国遗风,奚仲引航(一)长寿诸侯国“薛”薛国,是先秦存在时间第二长的诸侯国,从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封国到战国“田氏代齐”(前489年--前379年,前321年齐威王薛地封给田婴,爵薛公,子田文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承袭父荫)失国,国祚1749年,仅短于第一长的越国90年,比第三长的徐国长出149年。秦朝以来,薛国旧地改称薛郡、薛县等名,但古老的“薛城”留存至今。清朝著名诗人满秋石在《春日过薛城怀古》诗中感叹“河山依旧还有薛”。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考古挖掘表明,外城墙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2.3公里,城墙基宽20~30米、高约7米,城门8座,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枣庄市设有“薛城区”,境内有海拔不高的“奚山”和流域不广的“薛河”。 


(二)“薛”就是“龙凤呈祥”古时,薛国域内盛产草本植物,民间百姓俗称“薛草”,又名“莎草”“青薠”,学名“赖蒿”,是当地制作雨衣的主要材料。但是,作为国名和姓氏的“薛”与“草”没有任何关系。虽然薛河不是“大江大河”,但却是薛国的“母亲河”,也孕育了“北辛文化”。而“北辛文化”是“东方最早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七千年前的“北辛时代”正值上古时期的伏羲女娲时代,古人部落就生活在薛国及广大周边地区。《左传》记载“太昊氏以龙纪”,“太昊”即伏羲,也就是说伏羲族的图腾标记是“龙”。北辛文物彩陶上刻有“鸟印”,表明鸟也是图腾标记,就是后来的“凤”。随着部落的扩大和相对区别,又出现了“日、月”图腾标记。在甲骨文中,龙凤“皆从辛”就是都有“辛”这个偏旁,“辛”是什么意思呢?清(末民初)王福庵《说文部首》中认定就是“龙头”。薛国文物多有“月辛”这个字,“月”代表“月亮”,是女娲部落的图腾标记之一;“辛”代表“龙头”,是伏羲部落的图腾标记之一。“月辛”就是“凤龙”即“龙凤”,指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结合在一起。草字头“艹”表植物生长茂盛。“薛”字就是“女娲与伏羲结合后很兴旺”的意思。可以用“龙凤呈祥”概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7: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国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夏商时期的诸侯国








收藏



0


0











薛国,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存世长达1500多年。在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传说是炎帝后裔。薛国是由任姓家族统治,灭国后由齐国的妫姓(田氏)家族作为封地进行统治。 [1]












































中文名薛国
外文名state of Xue
地理位置今山东省枣庄市 [5]
文    献《通志·氏族》
前期(姓)任姓
前期(氏)薛氏
爵    位侯爵(夏朝)→侯爵(周朝)→伯爵
后期(姓)妫姓
后期(氏)田氏
后期著名代表人物薛公田文
国    都薛城→下邳→上邳
创始年夏禹时期


目录

1历史
▪起源
▪灭亡
▪孟尝君执政
▪灭亡之后
2薛国故城
3文化
4后世纪念
5文献记载
6历代君主





历史

播报
编辑




起源




薛国瓷器 薛侯壶
夏禹在位时,奚仲被担任车正(相当于后世的交通部长)。后来因为发明车这种运输工具,而封地于薛。其爵位为侯爵。 [1]



灭亡

前418年,齐国乘机将任姓薛国占领,为田氏邑。另一说为楚国所灭。薛国灭亡后,从薛国逃亡的公子登在楚国做官,楚怀王以沛地赐公子登为食邑,公子登遂率族人迁居于沛,以祖先原封地命姓,成为薛姓。如果薛国为楚国所灭,公子登入楚做官,侍奉仇敌,于情不和。再则,此地后来为齐国田婴封地。薛国应是被齐国所灭更合理一些。前321年(周显王四十八年),齐威王封田婴(号靖郭君)于薛称薛公。并建造高耸的薛邑城池,立宗庙。由此任姓薛国演变为田氏薛邑。 [1]




孟尝君执政

田婴死后,其子田文(号孟尝君)袭封。田文好客喜士,招八方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增筑薛城,薛城也成为仅次于齐都临淄(七万户)的战国大城,乃至于“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盛极一时。田文死后,魏国觊觎薛邑,而齐王担心薛邑独大,于是齐魏共灭薛。




灭亡之后

秦汉时,薛为重要郡县。历经数场战乱至隋唐时,薛国故地已彻底沦落为耕地和瓦砾堆。




薛国故城

播报
编辑

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是鲁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遗址,1988年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国曾经是夏商时期的诸侯国,战国时期被齐国灭掉,成为孟尝君的领地。在这一座方圆不过10平方公里的古城里,曾经积淀了无数文化宝藏,也演绎过诸多历史佳话。

沧桑古城

从1978年以来,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薛国故城遗址现状及地下掩埋情况比较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城址平面呈东西向,地势东高西低,城墙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2.3公里,城内有城。内城城墙已荡然无存,但外城城墙却依然断断续续地环绕在内城四周,残存城墙基宽20-30米,高约7米。城门8座,其中南门3座,东门、北门各2座,西门1座。南东门和东南门为小城原城门,其他城门为大城城门。城门的不规则,表明薛国故城不是一次规划建设的,而是经历了多次的扩建和增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曾经有过大小城的规划形制,其特点有二:一是大城内套一小城,二是大城小城东西独立,分庭抗礼。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由使用功能决定的:小城为诸侯国君拥有,是国君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大城则为贵族或其他百姓居住,是诸侯国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集会的场所。大城小城分而治之的设计,目的是区别等级,明确诸侯国君和臣民在居住区域方面的关系,也便于城区管理,保证国君及其家族的安全,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的鲜明特征。

但是,薛国故城的大小城和其他诸侯国不同,城中的小城固然也有宫殿遗址,留存了国君活动的信息,却并没有严格的大小城规划,这里的大城是后来扩建的结果。扩建的时代在战国,主持扩建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尝君。他的扩建,紧密依托了原来的小城,将其东墙、南墙分别向北、西延伸了4倍之多。在此之前,统治薛国的国君,没有跟随潮流规划建立大小城,主要原因是经济势力不够,而孟尝君将小城扩建成大城,却并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胆量。因为,孟尝君当时仅仅是齐国的一个公子,他所继承的薛城,不过是齐国的一块封地,他不能也不敢把自己领取钱粮的食邑规划成首都的样子。

和其他诸侯国都城一样,这里除了有宫殿等居住遗址外,还发现了大面积的制陶和冶铁遗址以及一批春秋时期的墓葬。这些考古资料表明,当时城内的规划布局特点是:南部为宫殿区,紧邻宫殿区的东、北部分是手工业作坊和臣民居住区,墓葬则安排在东部或东北部。

薛国所以把都城设置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山东南部重要的古文化集中地。1964年在薛城附近北辛村曾经发现了一种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这就是山东南部地区最古老的“北辛文化”,从此之后,直至薛国始祖在此建都,原始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3000多年!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历史,人们始终不肯离开这块土地,说明这里的生存条件优越,适合人类居住。薛国就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基础上,逐渐发达成为鲁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国。战国时期的齐国所以要将薛国划归自己的版图,是因为这里战略地位的重要,是鲁南的咽喉要道。

夏商邦国

传说,薛氏一族是黄帝的后代,其第12代孙奚仲曾经在大禹的时代里做过“车正”,也就是管理车辆生产的官员,因此,后人又把奚仲推崇为车子的发明人。大概奚仲的管理还不错,所以大禹就给了他一个“薛侯”的封号,这里遂成为奚仲的封地,周边的山川也因此而带上了“薛”的印记,河流叫薛河,城池称薛国。但是,《山海经》却说薛的始祖不是黄帝,而是帝俊。帝俊是东夷民族的一个首领,东夷民族就是活跃在山东地区的原始先民。对应薛城周边丰富的考古资料,《山海经》所说薛氏族源应该更加可信。

另据左传,任姓乃太皞的后代。《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任姓乃太皞的后代,黄帝之前就已存在,任姓与东夷族太皞少昊关系密切,是太皞的后代,又是殷商宗亲,故任姓来源甚早,母系社会就已存在,山海经中任姓诸国甚多,不一一枚举。

不论任姓源于黄帝,还是源于太皞、帝俊,任姓都是古国,是殷商宗亲国,任(任城)、奄(曲阜)两地紧密相连,都是殷商祖宗发祥地,是太皞和小皞的城邑。当文王之母大任嫁于周,周人自豪地说“嫔于京”,写进诗经,大加赞美,可见任姓是贵族之姓。大任来周,周人称“帝乙归妹”,能称得帝乙的妹妹的贵族,恐怕也只有任姓。薛,辛之城也,任,壬之人也。辛为壬之母,壬乃母辛之子,故薛氏任姓,将任姓封于薛,符合殷商宗亲分封制度。

夏代,奚仲造车,为夏车正。夏朝国君少康之母后缗,乃任姓之女(有任氏),为躲避追杀,后缗奔任,逃到娘家任城,生下少康。后来少康,报了国恨家仇,成功光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到了商代,奚仲的后人仲虺因为帮助商王朝打败夏朝有功,被晋升为商朝的左相,登上了最高统治地位,辅佐商汤治理国家,其后人还有一个女儿出嫁陕西,生了一个著名的儿子周文王。因此,当商朝被西周推翻以后,因周武王祖母大任是任姓之女,具有血亲关系,任姓薛氏一族不但没有被西周王朝革了命,而且又被封回了薛地,世代为侯,并延续了64世、700多年。直到被战国的田氏齐国所吞并,任姓薛氏一族才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其长达千年的邦国历史。

由此可见,薛国虽小,却与夏、商、周三代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薛国故城及其周边也因此而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虽然,没有发现大禹时代的遗物,但商代的墓地却在故城东墙外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被发现了,这里就是著名的“前掌大商代墓地遗址”。




故城遗址
在前掌大村前村后,商代墓地星罗棋布,遗址范围达1平方公里。这里不仅出土了商代中晚期精美的青铜器,举世罕见的原始瓷器,而且还发现了数处保存完好的车马坑。在商代,拥有车马坑随葬,是极其尊贵的象征。这也是截止2014年以来所见除“殷墟”和“西安”之外,第三处随葬车马的商代墓地。“殷墟”是商王朝的首都,随葬车马的应该是商朝统治者,西安一带是西周王朝的老家,随葬车马的也应该是西周的执政们。前掌大村的贵族能够和商周天子一样随葬车马,表明这里的人物也不是等闲之辈,很可能就是像仲虺这样入主朝廷的顾命大臣。
“前掌大商代遗址”经历了商王朝的中晚期阶段,也是商朝最辉煌的时代。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给我们勾画出了商代薛国的繁荣景象。任、薛,皆殷商宗亲,是重要的宗亲盟国,任姓又是夏朝姻亲,也是周朝姻亲,夏、殷、周三代,皆与任姓保持密切血亲关系。周欲伐商,必有皇族血统不可,故娶大任,与皇族联姻,产下文王圣人,周遂兴,享800余年。正是因为薛国的尊贵和富有,所以它才得以以区区小国,长期立足于鲁南,侧身于齐楚晋等春秋大国的是是非非之中,苟延残喘,大任(薛国)和周公旦(鲁国)、姜太公(齐国)的后代同呼吸,共命运,子孙后代延续了1500多年。

孟尝君的领地

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将薛地分封给其少子田婴,任姓薛国遂灭,薛国从此改换门庭,成为齐国的一块领土。田婴是孟尝君的父亲,田婴去世后,孟尝君接班做了薛地的主宰。

孟尝君是战国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和他齐名的另外三位公子分别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四大公子之中,孟尝君闻名于世的是其养士,据说在他的领地里,豢养着上千名士人。这些人不农不工也不商,虽无所事事,却锦衣玉食。孟尝君对这些门人食客十分宽容,除了负担其生活费用外,平时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安排。

依靠物质和精神上的恩惠,孟尝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其门下曾经有一个人爱上了孟尝君的夫人,孟尝君知道后,不但没有责罚这个门人,而且还推荐他到卫国做了官。当卫国的国君想要发动对齐国的战争,危及到孟尝君利益的时候,便是这个门人力劝卫国国君撤销了成命。

《战国策》和《史记》宣扬孟尝君养士故事的目的,是褒扬孟尝君的宽宏大度和礼贤下士,但《史记》还记载了一件事,却让我们对这位公子有了另一面的认识。有一次孟尝君路过赵国,赵国人听说孟尝君是个大贤人,纷纷出来观看,但没想到孟尝君的体貌并不怎么魁梧,和其道听途说的形象不相称,赵国人很不以为然,有些嘲笑孟尝君的矮小。这下子惹恼了孟尝君,当时就令其手下人击杀了数百观者,并灭掉一县人口才离去。

仅仅因为观者嘲笑其身材矮小就动了杀机,而且灭门而去,可见孟尝君在收养天下士人的同时,也有其十分残忍和无道的表现。所以,当司马迁路经薛地察其风俗时,感觉这里多暴桀子弟,究其原因就是孟尝君招致天下侠士的同时,也混杂了一些鸡鸣狗盗奸宄之徒,混杂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并影响到了西汉时代。




文化

播报
编辑

前掌大遗址

1994年冬,前掌大村前考古发掘商周之际薛国贵族墓葬11座,出土精美的青铜礼器2000余件和三千年前的酒,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4年10月至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枣庄市的前掌大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殉马坑2座,祭祀设施及水井各1处,共出土各类青铜器200余件,漆器近20件,玉器70余件和较多的陶器、石器、骨器2000余件。其中仅铜礼器就有60件,器类有鼎、簋、甗、尊、提梁壶、提梁卣、垒、爵、角、觯、斝、盉、觚等,有20件带有铭文,其他还有铜胄、铜戈、铜矛、铜弓形器、铜铃、铜泡、轴饰、衔、镳等;可见器形的漆器有豆、壶、盘、盾牌、漆牌饰等;玉器有玉璜、玉兔、玉龟、玉蝉、玉蛙形饰等。

在2件铜提梁卣、2件铜提梁壶和1件洞垒中,装满了清澈透明的液体,这5件酒器出土时均有子母口盖密封,且直立于墓底,墓中没有积水,推测内装液体可能是当时的酒。

这批墓葬结构完整,随葬器物组合清晰。在规模、随葬品等方面,墓葬之间的等级差别较明显。较大的墓有3座,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棺一椁,设熟土二层台,墓口和墓底呈梯形,墓主人身上和身下撒铺朱砂,下有一殉狗的腰坑,墓内均用夯土夯实。

11号墓是此次发现的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墓。东侧二层台有一殉人,侧身屈膝,双手反剪。墓中共随葬铜胄13件,12件漆器,各类玉器27件,青铜酒器及装满液体的提梁卣和垒2件,青铜礼器中有方鼎和圆鼎,最大的一件圆鼎高55cm,口径50cm,部分有铭文。

18号墓内有随葬车,随葬青铜器60余件,其中礼器13件,在2件提梁壶中装有液体。在墓内埋车的葬式,在山东商至两周早期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21号墓共随葬青铜器50余件,其中礼器14件,部分带铭文,此外尚有一组玉器、漆器和象牙杯等,在二层台上,随葬有一只长径65cm、短径60cm的大乌龟。

截止到1994年,前掌大商周遗址的发掘已进行了5次,前4次发掘主要集中在村北,已清理出一批商代晚期的大、中、小型墓,初步断定为商代东方薛国的贵族墓地。此次探明的西周早期墓地位于村南,由于绝大部分墓葬保存较好,将会为研究商周之际薛国的历史文化、埋葬制度提供完整的可研究资料。已出土的青铜器、漆器和玉器等,其数量之多,精美程度之高,以及保存之完好,在山东商周考古中都是前所末见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前掌大商代方国遗址与西周时期的薛国都城仅一河之隔,而且两处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时代紧密衔接,因此应认定前掌大商代遗址为“商薛”及“任薛文化”。虽然薛之先祖曾数度迁邳(文献所载皆在商代中期以前),但薛迁之地,乃今薛国故城西约15公里的微山县欢城镇附近,未出薛地范围,而且从前掌大及薛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来看,薛国最迟在商代晚期便定都于前掌大,直至西周早期偏晚阶段,方才又一次迁都于一河之隔的今薛国故城内,从此“更不徙都”。

前掌大商代遗址是河南安阳殷墟之外的又一处重要的商代方国遗址,前掌大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对于促进山东南部地区夏、商、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特别是薛文化的研究,以及薛河流域古文化的古城、古国课题的深入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城布局

薛国,乃土著的东夷古国。城址坐落在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区南部20余公里的官桥、张汪两镇辖区内。该城呈不规则正方形,全长10615米,现存城墙高1~7米不等,底部宽30~50米,均系黄土夯筑而成,故城面积约6.8平方公里。经勘探试掘证实,薛国故城有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现地面上遗存的为外城。已探明城门5座,东、西、北各1座,南部2座,各城门之间均有干道相连。城外有护城壕,壕宽30~50米,深4~7米。通过对外城的解剖得知,该城为战国时期所筑。城内的皇殿岗村为外城中心,该村的东部和东邻的尤楼村西部,发现了我国至汉代时期6万多平方米的冶铁遗址,地面上暴露了大量的铁矿石炼渣,出土了镰、铲、斧等用具,以及铸有“山阳二”、“巨野二”的陶范。皇殿岗村西南部发现有大量的建筑基地,应为战国、秦汉时期的王室贵族居住区。

内城位于外城东南隅,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墙与南墙成直线,与外城东南城墙合并叠加一起。西墙和北墙向外凸出,全已淹没在地下。内城总长2750米,墙宽一般在10米左右?城壕宽15~20米。南、北、西各探出城门一座,门道宽8米左右,城内有3~4米厚的文化堆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汉代文化层依次叠压。内城中部发现有多处夯土台基?应为大型建筑基址。1978年,山东济宁地区文物组在狄庄南发掘了4座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小型墓,其中使用封君诸侯葬礼的七鼎墓,应为薛国高级贵族甚至为公室成员墓。根据多处考古发掘地点的地层叠压和遗迹打破关系分析,内城应建于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废弃于战国早期。

宫城在内城中部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其建筑年代和废弃年代基本与内城同。这种大城套小城的建筑布局同《考工记》中国古都城建设的规范是一致的。

薛国的始建年代

尚无详细史料为证。据宋·郑谯《通志·氏族》称“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此。”阳封于薛应是龙山文化中期。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的“万国林立”的城邦时期。传说黄帝曾经“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禹也曾大会诸侯于涂山,置玉帛者万国。古代城就是国,城里人称为国人。1993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对薛国故城的复探与试掘中,在薛国故城内尤楼城东南部钻探出数百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据报道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根据滕州市境内多次考古调查,枣庄滕州境内现已查出龙山文化时期遗址100多处。其中30~60万平方米的遗址9处,其余为6~28万平方米不等。分布在薛国故城上游及周边地区的有60余个。薛国故城内发现的数百万平方米遗址为最大。应该说,此地域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该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应与薛国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朝时期,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亦封于薛。《左传》就有“薛之皇族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的记载。 [1]

商代时期,“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在殷墟甲骨文中,薛作为国名频频出现,商王“命薛”、“作薛”、“往薛”、“宅薛”、“伐薛”、“追薛”等。自1964年以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滕州市博物馆,在离薛国故城一步之遥的东部前掌大遗址进行了10多次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南北长约2250米,东西宽约850米,总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遗址分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两部分。居住遗址,时代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墓葬遗址,时代为商代晚期,西周初年至西周早期。分为“河崖头”、“南岗子”、“陆家林”三个墓区。“河崖头”墓地布局严谨,座座排列有序;中字形大墓南北向纵列在两条中轴线上,两侧横排的多为甲字型大墓。“中字型”墓葬墓口面积在一万平方米左右,“甲字型”墓葬墓口在数十平方米左右。尽管,该墓区被盗,但也发掘出土了数千件青铜器、玉器、漆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玛瑙、水晶饰品等。据发掘者称该遗址与薛国密不可分。从史料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实物分析,薛国在夏商时期就应该存在。

薛国民族的姓氏问题。据宋·郑谯《通志·氏族》称“薛氏,任姓。”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根据地下出土的薛国青铜器“薛候匜”铭“薛侯作叔任襄膢匜……断薛为任姓之国。又据,薛国故城内发掘出土的铸铭青铜器“薛侯戚”鼎、“薛子仲定”、“走马薛仲赤”簋、“薛侯 壶”、“薛侯定戈”(“薛侯定”就是《左传》定公十二年所记载的薛襄公)等铭器为证。薛国民族为薛氏任姓,与宋代郑谯《通志·氏族》记载一致。周武王克商后,封任姓后裔任畛,复国于薛,爵为侯”。薛侯皆任姓。

根据《春秋》一书记载,春秋时期,薛国频频参与会盟。从公元前564年前至公元前506年间,多次参加讨伐郑国、秦国、围攻齐国、攻打楚国等活动。战国七雄崛起,相互攻伐,夹在齐楚两大国之间的任姓薛国,成了齐楚两国觊觎宰割对象,齐、楚都欲鱼肉宰割瓜分之。直至齐威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21年)四月,齐威王将田婴封在薛,为田氏邑,同年十月,开始扩筑薛邑城池。齐威王封田婴于薛邑,号靖国君。婴殁,子田文嗣立,号孟尝君。孟尝君招天下仁侠之士,食客三千,贤达闻于诸侯。田文去世,谥号孟尝君。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发兵灭掉了薛邑。田文绝嗣没有后代。现薛国故城内北部有田婴、田文父子冢和陵园,据东晋《太康地纪》记载:田婴、田文父子墓当在东晋时期就已遭盗掘,文化大革命时再次遭洗劫。秦置薛县,属薛郡。汉因之,属鲁国。晋属鲁郡。刘宋时属彭城郡,后魏因之。北齐废,后为滕县领属之地,渐为封落。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薛国故城虽然历经沧桑3000余年,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迫思怀古的诗词文赋。明代徐天博在《过薛》中写道:“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就战争,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清代满秋石在《春日过薛城怀古》诗中写道:“车正遗封弈代承,杳茫人鬼两无证,河山依旧还有薛,名分于今终长滕”。




文献记载

播报
编辑

《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任姓,轩辕黄帝之后,掌握当时独一无二的先进造车技术,负责战车制造,诸侯仰望,备受夏商周三代先王尊重,历代受封,为轩辕皇族世家。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一说,任姓,乃太皞之后,风姓也,负责祭祀太皞。任国亦是风姓古国,太皞、小皞俱活动在任、奄附近。任,奄皆殷商宗亲盟国。任姓与殷商王室是宗亲,太皞小皞皆居任城。任(济宁)、奄(曲阜),俱是殷商迁都前的统治政治中心。 [2]

《路史》载:薛之先祖出自黄帝,“禺阳最少,受封于任,为任姓”。《山海经》曰:“禺阳后有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左传·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2]

宋代郑谯《通志·氏族略》:“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臣扈、祖己,皆仲虺之胄也。祖己七世孙曰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女太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隐十一年,滕、薛争长,齐桓之霸也,薛侯不从,黜为伯。献公始与诸侯盟。杜预云:小国无纪,世次不尽知也。然唐世系表,自畛至闵侯弘,为楚所灭,凡二十一世,父子相传,其语无所经见,只本人家谱籍,无足信也。今但从杜氏所纪而不得其世次者也,自仲虺为诸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至闵侯弘,为齐所灭。”




历代君主

播报
编辑




称号

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时间

备注


夏车正

奚仲

-

-

始祖,帝喾后裔,一说颛顼后裔


薛侯

吉光

-

-

-


中间年代及世系,均不明


薛侯畛

任畛

-

-

-


薛侯初

任初

-

-

-


薛厉侯

任陵

-

-

-


薛宣武侯

任房

-

-

-


薛哀侯

任裒

-

-

-


薛庄侯

任元

-

-

-


薛平侯

任贯

-

-

-


薛昭侯

任直

-

-

-


薛襄侯

任夷

-

-

-


薛桓侯

任辨

-

-

-


薛康侯

任安兴

-

-

-


薛定公

任箱

-

-

-


薛恭侯

任尚

-

-

-


薛景侯

任魏

-

前?年-前689年

-


薛宣侯(薛伯)

任勤

26年

前689年-前663年

-


薛简侯

任文欢

-

前663年-前?年

-


薛惠侯

任夷黄

-

-

-


薛灵侯

任英

-

-

-


薛文侯

任俱

-

-

-


薛隐侯

任清

-

前?年-前560年

-


薛愍侯(薛闵侯)

任洪(任弘)

49年

前560年-前511年

-


薛献公

任榖(任谷)

67年

前578年-前511年

-


薛襄公

任定

13年

前510年-前498年

-


薛公比

任比

1年(被杀)

前497年-前497年

-


薛惠公

任夷

12年

前496-前485年

-


此后六世失考。公元前418年,齐将薛占领;周显王46年(公元前323年),为齐国所灭(一说为楚国所灭).


[3]

黄帝生有少子禺阳(禹阳),禺阳受封于任(任城,济宁市),以任为姓。一说,任姓乃太皞之后,风姓之后,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居任城。或据《山海经》,任姓乃帝俊的后代。任姓乃黄帝直系世家,是造车的轩辕直系后代,自称轩辕皇族,掌握当时先进的造车技术,是深受华夏尊敬的炎黄神胄,盘踞在鲁西南的任城、薛城、微山以及苏北徐州一带,世代受封,建立了诸多任姓国,初封任,后封薛,共有任姓十余国,史称诸任。禺阳直系后裔奚仲,发明了车,人称“奚仲造车”,因任姓是造车的轩辕皇族,任姓自称”轩辕“,奚仲号称“皇祖”,任夏禹的“车正”,封于薛(今山东枣庄滕州张汪镇境内),建立任姓薛国。




薛国城墙
奚仲十二世孙,仲虺,任商王汤的左相,又把任姓薛国从欢(虺)城迁回薛地,到商朝末年仲虺后裔任成,又移国于挚(今河南汝南东南),周文王之父季历娶(任)成之女太任为妻,生下圣人文王。 [4]武王伐纣后,周武王封其太外公(任)成的后裔任畛为薛侯,复国于薛,即是春秋时曾与滕国“争长”的薛国。薛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共传六十四代,到战国中期为齐国所灭。薛国灭亡后,子孙或继续沿用先祖姓氏“任”,或以国为姓,姓“薛”,古薛国成为任、薛、奚三姓的共同发源地。薛人自称任姓薛氏。《滕县志·薛世家》对此有详细记载。
枣庄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任氏族谱》一部十卷,内有《任氏宗族考略》碑文一篇,载:“考吾任姓远溯黄帝,黄帝少子禺阳始封于任,遂有任姓。《山海经》云:禺阳后有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番禺为舟,奚仲造车,舟车问世,乃利交通。大禹治水,封奚仲“车服大夫”,赐薛地,立为国。奚仲十二世孙曰仲虺,商汤左朝,汤灭夏桀,虺作《汤诰》以谕天下,天下遂得安宁。奚仲卒葬南山之巅,山名奚公山,仲虺终寝东山之麓,冢曰虺山固堆。仲虺后有畴有挚,代不失职,周文王失职。周文王西伯昌之母曰太任,乃任姓挚国任成之女,故而武王封任成之后任畛,复国于薛。嗣后薛定侯、献公谷、襄侯定、薛伯比、薛伯夷等相继宰薛。奚仲传六十四世至愍侯(任)宏,薛为宋(一说齐)灭……该谱中有一个薛国任姓世系总图,纪录了自奚仲至末代国君愍侯宏的历代国君名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7: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氏起源、迁徙、发展追踪



聚焦民生

聚焦民生



记录民生点滴






 一、薛国遗风,奚仲引航(一)长寿诸侯国“薛”薛国,是先秦存在时间第二长的诸侯国,从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封国到战国“田氏代齐”(前489年--前379年,前321年齐威王薛地封给田婴,爵薛公,子田文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承袭父荫)失国,国祚1749年,仅短于第一长的越国90年,比第三长的徐国长出149年。秦朝以来,薛国旧地改称薛郡、薛县等名,但古老的“薛城”留存至今。清朝著名诗人满秋石在《春日过薛城怀古》诗中感叹“河山依旧还有薛”。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考古挖掘表明,外城墙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2.3公里,城墙基宽20~30米、高约7米,城门8座,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枣庄市设有“薛城区”,境内有海拔不高的“奚山”和流域不广的“薛河”。 


(二)“薛”就是“龙凤呈祥”古时,薛国域内盛产草本植物,民间百姓俗称“薛草”,又名“莎草”“青薠”,学名“赖蒿”,是当地制作雨衣的主要材料。但是,作为国名和姓氏的“薛”与“草”没有任何关系。虽然薛河不是“大江大河”,但却是薛国的“母亲河”,也孕育了“北辛文化”。而“北辛文化”是“东方最早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七千年前的“北辛时代”正值上古时期的伏羲女娲时代,古人部落就生活在薛国及广大周边地区。《左传》记载“太昊氏以龙纪”,“太昊”即伏羲,也就是说伏羲族的图腾标记是“龙”。北辛文物彩陶上刻有“鸟印”,表明鸟也是图腾标记,就是后来的“凤”。随着部落的扩大和相对区别,又出现了“日、月”图腾标记。在甲骨文中,龙凤“皆从辛”就是都有“辛”这个偏旁,“辛”是什么意思呢?清(末民初)王福庵《说文部首》中认定就是“龙头”。薛国文物多有“月辛”这个字,“月”代表“月亮”,是女娲部落的图腾标记之一;“辛”代表“龙头”,是伏羲部落的图腾标记之一。“月辛”就是“凤龙”即“龙凤”,指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结合在一起。草字头“艹”表植物生长茂盛。“薛”字就是“女娲与伏羲结合后很兴旺”的意思。可以用“龙凤呈祥”概括。


 (三)肇业始祖奚仲  薛国的第一任国王是,任姓、薛氏、名奚仲。汉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因德获赐姓十二个,内含“任”姓。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后裔以任为姓。唐林宝《元和姓纂》、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记载,黄帝六世孙奚仲封薛,侯爵。可见,“薛”地的前身是“任”地,即黄帝少子禹阳的封地。尧舜两帝时期,大禹因治水有功获得舜帝禅让帝位,进而建立了夏朝。诸多史籍记载,奚仲在大禹治水期间担任“车服大夫”“车正”之职,因发明“车”有功,后被封为“薛侯”。奚仲造车,关键是制定了工艺标准,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机械制造行业技术标准”。先秦各学派言论汇编集《管子•形势》给出的评语是“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车”的发明,对交通、运输、战争等具有划时代意义,明显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奚仲被民间称为“车祖”,新中国行业主管机构也确认了这一称号。自古以来,由薛国故民传承下来的“祭奚仲,保平安”民俗,已经传遍华夏各地。薛国故事、奚仲佳话等也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薛国留给人类的最大遗产就是“车”,直至当下的社会生活已经是处处与“车”相关。 


二、助商灭夏,以民为本奚仲十二世孙薛莱朱(字仲虺)24岁时出任薛国国王。此时正值夏桀执政,因其“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天下多有不满。诸侯国商国的国王成汤率先灭夏。在灭夏过程中,有两人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伊尹,二是仲虺,两人为成汤出谋划策,最终建立商朝,伊尹任右相、仲虺任左相。成汤夺得天下之后,又担心后人以“商代夏”为话柄言其不仁。于是仲虺作《仲虺之诰》(又称《商诰》《虺诰》),解释了“天命”与“民意”。此诰化解了成汤之虑,也向天下百姓解释了商朝的历史必然性。《仲虺之诰》的主要理念是,天下百姓受苦,必是当政者没有顺从“天命”,因为“天命”是让天下百姓生活得更好。仲虺的这一理念,就是今天“以民为本”为官之道的最初原型。此诰被周人收录《尚书》之中,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其实,先秦《墨子》《左传》《吕氏春秋》等史籍中也收录了虺浩片语。


 三、稳商重臣,格于上帝商朝第八位帝王雍己执政期间(前1487年--前1476年)商朝开始衰落,第九位帝王太戊(雍己之弟,成汤五世孙)执政后,重用仲虺的后裔臣扈为相,又启用伊陟并列为相,商朝开始复兴。因臣扈治国有功,后朝周族将其列为商朝六大名臣之一。清华简【1】和《尚书》中都记载了臣扈。《尚书·君奭》写道:“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2】。“格于上帝”的“格”字,有“通达”“到达”之意,“上帝”就是“天命”“先祖”。伊陟和臣扈在太戊时代是负责与“成汤之灵”通话的人,也是转达“天命之意”的人。而“沟通方式”就是“格祀”即“祭祀”。古代王朝,祭祀活动是君王与天命的唯一联系方式,主持活动者都是当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史学界共识是,成汤“建立”了商朝、太戊“稳定”了商朝、武丁(第二十二位帝王,成汤十一世孙)“兴旺”了商朝。而武丁重臣祖己也是薛侯。祖己七世孙薛成迁居挚地【3】,族女“太任”嫁给周伯季历,生下姬昌即周文王,昌子姬发即周武王灭商立周,封薛成后裔薛畛为薛侯。而“太任”被后世称“三圣母”之首。薛国在商朝的地位,可以从殷商甲骨文中透视一二。


殷商甲骨文中多次记录商王“命薛””作薛”“往薛”“宅薛”,这些表明,薛国与商王之间来往较多。当然还有“伐薛”“追薛”“伐薛伯”记录【4】。

周灭商后,周公姬旦很崇拜臣扈,认为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周公《尚书·君奭》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全心全意地辅佐帝王,周公本身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格于上帝”是“最完美的君臣组合”。 


 四、大小薛国,文化强国西周实控版图以陕西和河南为主,地处“东夷”的薛国,在西周各诸侯国之中,既是“大国中的小国”又是“小国中的大国”,西周武王时期,臣服的小国有650多个,初期仅分封了71个诸侯国,包括薛畛的薛国。处于五级贵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第二级的薛国,因太任是武王祖母这层关系,显然不同于那些臣服的小国。当然,与晋卫鲁齐宋燕等大国相比,薛国也显然不及。而能够历经1700余年沧桑也表明薛国不是弱国。现代考古发掘表明,薛国是“东夷”地区最能够展示商周文明的“文化强国”。滕州市(县级市)博物馆藏品八万两千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6件。据此成为山东省十佳博物馆。这些文物主要来自“薛滕倪”三个古国。商周文物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大多出自薛国。 

 济宁市(地级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薛国列鼎”(从小渐大的一系列青铜鼎,故称“列鼎”),国家一级文物,是春秋时期的文物,其历史价值是“文物断代的主要依据”。  明朝诗人徐天博在《过薛》中感慨: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就战争,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可见,在明朝,奚仲庙还残存,一些冢碑还在,百姓也能说出其中的故事。“三千食客”指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招贤纳士三千人。“十二侯邦”指的是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战国期间均被齐国征服,这十二个诸侯国是“宋鲁卫邾薛倪滕莒任郯费邳”,其中“邳国”也是薛人建立的。泗河是淮河下游的最大的支流,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 

 薛国、滕国、倪国,三国故地是东方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北辛文化”遗址就在这里,属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也是“大汶口文化”的直接源头。 


 五、任满天下,薛迁四方黄帝少子禹阳获赐“任”姓之后,封地于“任”即“薛”。虽然史无记载任地四维,但可以肯定“薛城”为其治所之地。从黄帝时期到战国齐灭薛,两千多年间,任姓分化出十多个姓氏,如奚、薛、仲、谢、章、舒、吕、祝、终、泉、毕、过等。薛失国之前与之后,薛人就已经迁居各地,如商朝中期薛成迁到了“挚”地即今河南省平舆县,并于商朝末期出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族女“太任”。陕西省出土青铜器文物上有“薛侯”字样【5】,或许是薛贡周之品,或许是周的核心地带已经有薛人居住。《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薛国从建国到亡国,即从夏朝时的奚仲到“田氏代齐”时的任洪,历经64代国王。失国的薛人,有些就四海为家了。侯爵任洪一支:洪子薛登(失国后的楚薛一世,下同)流亡楚国,被楚怀王封为沛公。登曾孙薛倪(四世)任楚国令尹,倪孙薛鉴(六世)于汉初因灭黥布有功被封千户侯,鉴六世孙薛广德(十一世)任西汉御史大夫成为著名经学大家,广德子薛饶(十二世)任长沙太守,饶子薛愿(十三世)任淮阳太守,愿孙薛汉(十五世)任东汉千乘太守又诗文出众,汉孙薛安期(十七世)任侍御史,安期子薛修(十八世)任中山相,修孙薛固(廿世)任山阳太守,固子薛文伯(廿一世)任龙丘县令,文伯子薛衍(廿二世)任东海相,衍子薛兰(廿三世)任兖州别驾,兰子薛永(廿四世,蜀薛一世)随刘备“率族”入蜀任蜀郡太守(以今四川阿坝理县薛城镇为居地)【6】,永子薛齐(蜀薛二世,晋薛一世)“率族”出川入晋居今山西万荣域内的汾阴由此改写薛族历史。为什么是“率族”呢?史书和谱书没有记载薛永率领多少人随刘备入蜀,但史书不乏记载薛齐入晋时是“五千户数万人”。蜀汉政权仅存42年,薛永衍后正常是二到四代,“五千户数万人”只能理解为当初薛永由楚地带过来的族人。另外,居地是川西北,面对的是羌族和匈奴等强悍的“西戎”。这是“第一代薛家军”。


  六、逆局入蜀,顺局出川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等史籍记载,“东汉末八俊”之一的薛兰(东海相薛衍之子),担任兖州别驾,是吕布的部将,195年在与曹操作战中被曹操部将吕虔所杀。兰子薛永则率族跟随刘备入蜀,后任蜀郡太守。永子薛齐又继任其位,加任巴郡太守。此时薛氏,与刘关张诸葛赵等人相比,地位不及,但家族极为兴旺。263年曹魏政权实控者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灭蜀后,薛齐识大局率5000户数万人薛氏而归顺曹魏。但是,司马昭仍然“心有余悸”,就下令薛齐率族外迁至今山西万荣境内的汾阴,并授其“光禄大夫”。河东各氏称薛家为“蜀薛”,潜意是外来族。司马昭迁薛的用意,一方面是弱化巴蜀世族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薛族优势,在北方游牧民族南扩的主要途经地汾阴一带阻止“北胡”南下。华夏族人历来强调“大一统”。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构成“三国鼎立”,而曹魏实力最强。薛兰被曹操部下战杀后,族人奔向弱势的刘备,此为家族情怀主导下的“逆局入蜀”。曹魏灭蜀汉之后,司马昭并没有诛杀薛氏,而是利用了“薛家军”抗胡,为司马政权结束分裂建立晋朝起到“独挡一面”的作用,薛齐北迁此为民族情怀主导下的“顺局出川”。


  七、河东大族,风采无限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地处黄河之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河东郡”于此,下辖二十个县。近两千多年以来,河东地区涌现出“三大望族”,今称“闻喜裴氏”、“永济柳氏”、“万荣薛氏”。三族对河东文明以及整个华夏文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薛齐之孙分“三祖”薛齐(晋薛一世,下同)率族迁入汾阴后,为司马氏统一分裂建立西晋政权发挥了“阻胡南下”的作用,薛族因此而很快地跻身于社会中上层。曹魏末年,大部分河东地区已经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中原汉民族政权“国际压力”较大。西晋司马氏启用薛族,顺应了历史潮流。薛齐被授光禄大夫,三品以上的官级,府署前置“行马”(拦截马车和行人的路障),表明薛齐已经成为“地方首长”。薛齐的儿子薛懿(二世)担任西晋的北地太守,封焉陵侯。薛懿子三:恢、雕、兴。薛恢(三世)任河东太守,号“北祖”;薛雕(三世)号“南祖”;薛兴(三世)任西晋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号“西祖”。西支强盛,固守汾阴80余年,有力地阻止了北胡扩张。


(二)“死节之将”的薛强“西祖”薛兴之子薛涛(五世),任西晋中书监,涛子薛强(六世)时值东晋(317年--420年),北方正值“五胡十六国”混战时期。为保一方平安,薛强率领族人开始修建城堡,抗敌四方来犯胡人。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8万军力在今安徽省寿县一带的淝水地区,大胜苻坚前秦的20多万军力)前夕,前秦苻坚欲劝薛强归顺,薛强坚定地说:“此城终无生降之臣,但有死节之将耳!”,苻坚攻城不下也只好作罢。前秦丞相王猛独具慧眼,称薛强为“拨乱济时者”。淝水之战次年,鲜卑族人慕容泓在上党地区建立了仅存10年的“西燕”政权,经常侵犯汾阴薛地,但均被薛强击败。此时“薛家军”是北方唯一抗胡的汉人家族力量。原为苻坚部将的羌族人姚苌,在淝水之战后自立为王,联合西燕扫清前秦残部,攻陷长安,建立政权史称“后秦”,随后灭掉西燕,使大部分河东地区归入后秦版图。后秦第二位帝王姚兴深知薛强的智慧和薛家军的顽强,派特使来到汾阴,请薛强到长安任职,拜为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又封冯翊郡公,转左户尚书,追赠辅国大将军、司徒公,谥号“宣”。从薛强起,薛人开始进入后秦、北魏的“政府圈”。


 (三)“立庠”“诗书”的薛谨薛强之子薛辩(七世)起初在后秦任建威将军、河北太守。后秦亡后,在东晋任宁朔将军、平阳太守。再后归顺北魏,任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魏书》记载,明元帝十分器重薛辩,曾对薛辩说“…与朕为长安主人”。薛辩之子薛谨(八世),任北魏河东太守、平西将军、秦州刺史。薛谨武功高强,两次平定胡人叛乱。《魏书》列传中记载:“时兵荒之后,儒雅道息。谨命立庠,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于是河汾之地,儒道兴焉。”表明薛谨在河东太守辖区(含汾阴郡和蒲坂郡),创立公办学校(立庠),农暇时命令人们学习文化,因此河东地区儒学和道学很兴盛。薛齐出川入晋以来,一直是“行伍”兴宗,在动乱年代“英雄有用武之地”。河东地区望族老户裴族和柳族,早期影响很大,两族共同点就是重视教育和文化。这些对后迁入的薛族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薛谨立庠,表明其对教育和文化有了“划时代”的认知,自然也会要求薛族严格照办。“躬巡邑里”可以理解为亲自回老家汾阴督巡。有薛族人士认为,谨公是本家族第一位高度重视家教的先祖。就河东地区发展教育而言,薛谨并非首倡者。曹魏时期河东太守杜畿就提出了“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主张,于是开学宫、亲执教。时为“河东大儒”的乐详,对河东教育事业也有重要贡献。《三国志·魏书》对此也有记载。薛谨子五:洪祚、洪隆、薛湖、薛昂、积善,分房自立。后裔人才倍出,谱称“五房”。 


(四)“五房”荣光天下1.大房成为皇亲国戚薛谨长子薛洪祚(九世)因战功卓越,被太武帝拓跋焘赐姓名“叱干·初古拔”,爵永康县侯,授驸马都尉(配西河公主,尚文成帝拓跋濬之女),孝文帝时期进爵平阳郡公又改封河东郡公,授开府仪同三司,追赠左光禄大夫,谥号“康”。至此,大房成为“皇亲国戚”。洪祚子薛胤(十世),任镇西大将军、河北郡守,爵河东敬公。胤子薛裔(十一世),任洛州刺史,爵河东僖公。至此,大房肃然为“一级公民”。  1.1.同为薛族各为其主  薛洪祚攻打薛永宗。445年9月,盖吴在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发动起义史称盖吴起义,反对北魏统治,并得到南朝刘宋政权支持。南祖后裔薛永宗也在汾阴起兵响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裴俊、薛洪祚等强将打败了薛永宗。薛永宗带着家属跳入汾河自尽而宁死不屈。时任北魏雍秦二州都统的南祖后裔薛安都也曾经随同薛永宗起兵反魏,兵败后投奔南朝刘宋,后又归顺北魏,因抗击南朝刘宋有功,授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郡公,谥号“康”。薛安都是南北朝时期“战神”级人物,虽然二次“出尔反尔”但结局还是很好的。  

1.2.大房四代“返贫”薛裔子薛孝绅(十二世),袭爵河东侯,比父亲低一级,曾任北魏前将军、太中大夫,由于“行为轻薄无行”被河南尹元世俊弹劾而死,后虽赠征西将国、华州刺史,但曾祖余荫已不复存在。  

2.二房成为官宦世家薛谨次子薛洪隆(九世),初任阳平王国常侍,升任为河东太守,生子三。长子薛驎驹(十世),知识渊博,任中书博士、宁朔将军、河东太守,因病芳年早逝,生子二。次子薛凤子(十世),曾任太子詹事丞、本州中正,后外迁华州河西郡,任持节、征义阳军司,英年早逝,后裔待考。三子薛骥奴(十世),待考。薛驎驹长子薛庆之(十一世),智慧超人,任尚书右丞、肆州行台、征虏将军、沧州刺史。薛驎驹次子薛英集(十一世),任司徒铠曹参军、治书侍御史、通直散骑常侍。生子三。薛英集长子薛端(十二世),在西魏时授开府仪同三司,在北周时历任大都督、蔡州刺史、基州刺史,爵文城郡公,谥号“质”。生子一。薛英集次子薛裕(十二世),以孝悌闻名州里,赠洛州刺史。薛英集三子薛琰(十二世),官职不详。生子一。薛端之子薛胄(十三世),北周时袭文城郡公、拜上开府,隋朝时兖州刺史、郢州刺史、刑部尚书,后被削官罢爵发配戍边。生子一。薛琰之子薛浚(十三世),隋朝任刑部尚书。二房五代,代代高升,可谓典型的官宦世家。  3.三房成为大隋诗人第一家薛谨三子薛胡(九世),任北魏河东太守。生子六。薛胡长子薛聪(十世),深得北魏孝文帝器重,掌管宫城禁军,宣武帝时期任齐州刺史。生子二。薛胡次子薛道智(十世),任北魏尚书郎。生子一。薛胡三子薛仙智(十世)、四子薛昙贤(十世)、六子薛季令(十世),均不详。薛胡五子薛和(十世),任北魏左将军、南青州刺史。生子一。薛聪长子薛孝通(十一世),任北魏员外散骑侍郎,爵汾阴县侯,又任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中书郎。生子二。薛聪次子薛景茂(十一世),任北魏司州记室从事、猗氏令。薛道智之子薛长瑜(十一世),任北魏征东将军、车骑将军、冀州刺史。薛和之子薛元信(十一世),任东魏中军将军、仪同开府长史。薛孝通长子薛道衡(十二世),初任北齐主客郎,又任北周内史舍人,再任隋朝内史侍郎、开府仪同三司、潘州刺史、司隶大夫。隋炀帝时期,因上书反对腐败,含冤被赐自尽。后朝李唐追赠上开府、爵临河县公。薛道衡一生著述甚丰,史载有集七十卷,但传世至今的仅有《薛司隶集》一卷。代表作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有二十余首【7】、《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有八篇【8】。后世公认,薛道衡是隋朝诗人第一家,是隋朝的最高诗文成就的代表。有学者认为:“西祖系从武人家族逐渐转变为文化大族……随着薛道衡的出现而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完成。”【9】也有资料显示,薛道衡被时人称为“关西孔子”【10】。薛孝通次子薛道实(十二世),任隋朝尚书礼部侍郎。  4.四房五房(资料暂缺五)建国西秦隋朝时,汾阴薛汪任金城(今兰州)校尉,而且十分富有。隋末动乱,薛汪之子薛举继任父职,于617年4月正式起兵反隋,7月称帝建国“西秦”,定都秦州(今天水),年号秦兴。618年薛举病逝,长子薛仁杲继位,11月在“浅水原之战”中,被唐军秦王李世民击败,押送长安斩首。新旧唐书列有薛举传。 


 八、李唐天下,薛光多彩(一)“贞观十八学士”薛占其二李世民没当皇帝之前,在自己的“秦王府”开了一个“文学馆”召了十八位当时全国最有才华的文人,史称“贞观十八学士”,实际是李世民的“智库”。如“玄武门之变”主策划就是杜如晦和房玄龄。十八人中薛氏独占两位,即薛收和薛元敬。薛收(十三世)是隋朝第一诗人薛道衡之子,房玄龄举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主簿(主笔檄文)、金部郎中。李唐统一大业的最后劲敌是王世充和窦建德,秦王攻打洛阳王世充时,遇到了强力抵抗,又探报窦建德前来增援。秦王部将大多主张“以退为攻”,唯薛收建议两路出击,一路围困洛阳王世充,二路狙击来救援的窦建德,决不能让“王窦会师”。李世民采纳了薛收的建议,结果大胜。薛收33岁过世,两年后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对时任中书令的房玄龄说“薛收若在,当以中书令处之”,七年后追赠薛收为定州刺史、太常卿,并为薛收父亲薛道衡“平反”;唐高宗李治登基六年时又赐薛收陪葬于昭陵。有文章称“薛收是一位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优良品质的贤臣”【11】。薛元敬(十四世),薛收堂侄,擅长文学。最初任李渊的秘书郎。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将军,李世民的办公地称为“天策府”即军事第一指挥部。薛元敬后任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太子舍人,负责掌管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附:【贞观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  (二)“河东三凤”名扬四海“河东三凤”是河东地区流行近1400来年的“成语”,讲的正是薛氏三位名人,即前面“贞观十八学士”中的薛收、薛元敬,还有薛德音。薛德音(十三世)是薛道衡的堂侄、薛收的堂兄、薛元敬的堂叔,初任隋朝游骑尉,又协助魏淡修《魏史》,书成后升任著作佐郎。隋末在王世充“郑国”任职,负责给王世充起草檄文诰令。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后,薛德音也被诛杀。但薛德音诗文流传至今,如《悼亡诗》凤楼箫曲断,桂帐瑟弦空。画梁才照日,银烛已随风。苔生履迹处,花没镜尘中。唯馀长簟月,永夜向朦胧。“凤”乃“凤凰”之雄,常喻文人奇才。西晋初期还是“蜀薛”至北魏时就上升为郡姓士族了,到了隋末唐初由“河东望族”再次上升到“国之文学世家、官宦世家”。除了隋朝第一诗人薛道衡外,“三凤”影响早也已经远远超出了河东地区。当时的河东人,都以“三凤”为学习榜样,民间还给三人冠以雅号: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薛族也笑纳了这三个吉祥之赞,后裔也将“三凤”作为堂号彰显家族文化自信。有薛氏称“从此,天下薛氏无不自称‘三凤后裔’”【12】,这表明“三凤”后裔极为发达。 


 (三)“仿宋体”创始人薛稷(十五世)是薛道衡的曾孙,父亲是薛仁伟(十四世),母亲魏徵之女。薛稷在武则天(690年--705年)执政时期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左散骑常侍、工礼二部尚书,爵晋国公,授太子少保。后因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与宰相窦怀贞等重臣密谋政变,薛稷“知情不报”而被赐死。薛稷工于书法,与年长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合称“初唐四大书法家”,唐代著名书法家李嗣真在《九品书人论》中更将薛稷的真书、行书列为第一。薛稷书法特点是“劲瘦媚丽而又圆腴挺拔”。薛稷的文学才能也很出众,《全唐诗》收其作品14篇,然而他一生中取得最高成就的却是画鹤,“六鹤图”定格至今无人超越(限于本文主题,此不多述)。

后朝宋徽宗赵佶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绘画方面创立了“院体”,书法方面创立了“瘦金体”。现在“仿宋体”(印刷体)的原型就是“瘦金体”,而“瘦金体”的原型就是薛稷的真书体。赵佶贵为皇帝,人们自然崇敬他,而后世书法行家也不失文人之骨,鉴赏之余还是称徽宗的“仿宋体”是薛稷真书体的“二传手”【10】。(四)“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薛仁贵是汾阴南祖后裔,是南北朝时期战神薛安都的六世孙。是李唐第三任皇帝李治时期的“战神”级将军。薛仁贵的战绩主要有:收复辽东、大败“九姓铁勒”、征讨高句丽、击退突厥。刚加入唐军时,薛仁贵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将领。收复辽东时,他身穿白色战袍,十分显眼,主要是他率先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敌阵大乱,唐军趁势冲锋从而获胜。李世民马上感觉到这位“白袍将军”必是一员猛将,当时就下令封薛仁贵为“游击将军”。班师回朝后,李世民派人把薛仁贵请来,当众夸他为“猛将”,还说“得到薛将军比收复辽东还令朕高兴”。“九姓铁勒”是唐朝对“回统、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阿布思、骨仑屋骨思”这九个游牧部落的合称。唐初以来,“九姓铁勒”不断地骚扰和入侵李唐天山领地。薛仁贵奉令对其征讨,刚一对阵,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名敌将,敌阵主将为保性命只好下马投降。唐军凯旋而归,士兵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此为“三箭定天山”之故。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高句丽(附属国,今吉林省至朝鲜半岛一带)叛乱。唐军平叛,但首战不利。薛仁贵奉旨再战,并大败高句丽军。次年,薛仁贵率3000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之后向高句丽都城平壤进军,并与先期唐军会师城下,随即攻陷平壤获全胜。晚年薛仁贵出任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关,率兵在云州阻击来犯的突厥军。当突厥主将得知是薛仁贵率军时,下马行礼,不战而退。薛仁贵长子薛讷,武则天执政时期,任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主要是阻击突厥入侵。唐睿宗李旦执政元年即710年,薛讷出任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成为唐代第一位获得节度使之名的大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次年即714年,薛讷任陇右防御使并率军征伐吐蕃而大获全胜,皇帝亲授左羽林军大将军,同年再升丞相。薛仁贵次子薛楚玉,任范阳节度使。薛楚玉之子薛嵩正值“安史之乱”,初期参与反唐,后期反戈归顺,出任相州刺史、昭义军节度使,政绩颇佳。薛嵩之子薛平,平卢节度使。薛平之子薛从,左领军卫上将军。  (五)薛李联姻,驸马大户------唐高祖李渊,娶薛道衡之女薛婕妤(十三世)为妃。薛万彻娶唐高李渊之女丹阳公主为妻,官至右武卫大将军,爵武安郡公。原为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部将,玄武门之变后逃入山中,又被李世民诚意请出,在平突厥、征高句丽时都立有大功,后因“荆王李元景事件”被杀。薛万彻的父亲是隋朝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北祖后裔。------薛德元一门四驸马------薛瓘,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为妻,官至左奉宸卫将军,爵河东公。后因城阳公主牵涉巫蛊事件,薛瓘被贬为房州刺史。生子三:薛顗、薛绪、薛绍。薛瓘的父亲是薛怀昱,司卫卿、绛卫二州刺史、河东县侯。薛瓘的祖父是薛德元,相州刺史、河东县侯。薛绍娶唐高宗李治小女太平公主(母武则天)为妻。29岁时因“李冲叛乱事件”被武则天饿死在狱中。生子二:薛崇胤,薛崇简。薛儆娶唐睿宗李旦之女鄎国公主(母刘皇后)为妻,爵汾阴郡公。生子一:薛锈。薛儆的父亲是薛瑊,绛州刺史。薛瑊是薛德元次子。薛锈娶唐玄宗李隆基之女唐昌公主为妻,因遭诬陷被赐死。薛伯阳(十六世)娶唐睿宗李旦第五女凉国公主凉国公主(母王德妃)为妻,官至右千牛卫将军。生子薛镡。薛伯阳的父亲是薛稷。薛稷是薛道衡的曾孙。薛镡(十七世)娶唐玄宗李隆基之女常山公主为妻,任光禄员外卿。------驸马身份是家族地位的象征,也是“光宗耀祖”的典范。身为驸马的薛儆,墓志中仍然写着“驸马都尉瓘之侄,驸马都尉绍之弟”字样,以示家族辉煌。自古以来士族之间讲究“门当户对”,“皇帝女儿不愁”是因为“高攀”后可以“坐享其成”。当然也免不了悲剧。一是皇子争位要拉拢公主,附马很容易卷入政权厮杀;二是皇室要限制外戚,防止篡权夺权;三是公主普遍“专横”,驸马爷很难“大丈夫”。这就使得附马“身不由己”,尤其是“在唐朝做驸马是一个相当高危的职业”【13】。------驸马薛万彻是李世民承认的三大猛将之一,结局被杀。驸马薛瓘娶了“二婚”公主,结局被贬。城阳公主初婚嫁给了杜如晦儿子杜荷,杜荷参与太子位之争被杀。皇帝“赐婚”给薛瓘,又不敢“抗旨”。驸马薛绍最悲剧了。岳父岳母都是皇帝,真正的“大唐第一驸马”,结局被活活饿死。新旧唐书对他的定论还截然相反。29岁就死子,妻子太平公主改嫁给武则天堂侄武攸暨,小子薛崇简因反对母亲太平公主、支持李隆基政变才保住性命,但为官一贬再贬。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为薛绍平反并“以礼改葬”。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薛绍墓进行了四个月的考古挖掘,结论是:“官方毁墓”“嫌疑李隆基”【13】。今人认为:薛族驸马,唯绍至悲。李唐6个皇帝有11个女儿,薛家就有10个驸马,荣耀之时伴随不幸。驸马薛锈被赐死。------《新唐书·公主传》收录公主98位,12位早亡末嫁,初婚59位,二婚24位,三婚3位。李唐前期,公主“愁嫁”,“大家都怕娶公主”【13】。 


九、赵宋时代,薛族有光,北宋宰相薛居正,生地开封府浚仪县,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官职颇多,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任宰相,主持编撰《旧五代史》,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

南宋时期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北宋名臣薛奎,生地山西新绛县,进士,历任知县、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陕西转运使、陕州通判、江淮制置发运使、吏部员外郎、户部副使、吏部郎中、权御史中丞、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谥号“简肃”。欧阳修、王拱辰的岳父。北宋书法家薛绍彭,生地陕西西安,“三凤”后裔,历任承任郎、监上清太平宫、秘书阁修撰。工于书法,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南宋武状元薛贽,生地浙江温州,南宋宁宗嘉定七年特科武状元,授承节郎,柳州监税。南宋吏部尚书薛极,生地江苏武进,赐进士出身,任大理正、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浙东安抚使。南宋进士薛徽言,生地浙江温州,进士,任枢密院计议官、右司、起居舍人。曾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南宋词人薛梦桂,生地浙江温州平阳县,进士及第,任福清知县、平江通判,宋著名词人,《全宋词》收词四首。平阳县第一位进士是北宋绍圣四年榜的薛昌宋。南宋名臣薛元鼎,生地福建甫田,4岁能诵《论语》数篇,12岁以善文闻名乡里。进士及第,任惠州教授、太学正承事郎、宗正寺簿、国子监丞、户部左曹郎官、秘书丞、军器少监、太子侍讲、国子司业、户部左曹郎官、吏部尚书左郎官、起居郎、太子左谕德。南宋兵部尚书薛叔似,生地浙江温州,进士及第,任迪功郎、知州、户部侍郎、兵部尚书、通议大夫。谥号“文节”。 


 十、明朝大儒,薛入孔庙(一)实学第一人薛瑄薛瑄,生地山西河津,祖父薛仲义是儒学人士,父亲薛贞担任教谕。谥号“文清”。薛瑄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薛氏家族中的文化地位很高的人,是明代第一位官许配祀孔庙的人,人尊“薛夫子”。薛瑄达到了薛氏家族在文化上的顶峰【10】。纪晓岚《四库全书》评价薛瑄“明代醇儒,瑄为第一”。薛瑄是“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史研究专家孟森先生认为“有明讲学之盛,肇于河东”。当时天下学问,南有王阳明,北有薛夫子。薛瑄将程朱理学发展至顶峰,强调重视实践、恢复人性,因此成为“中国实学第一人”。传世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为官的薛瑄严于律己、清廉从政,被后世称为“明代第一廉吏”“铁汉公”。薛瑄79岁退休,回到故乡汾阴,办书院讲学,桃李天下。明万历年间,薛瑄五世孙薛兰建家庙留存至今,家族墓地及故居,已经成为省级文保。  

(二)文武双全保大明薛侃,生地广东揭阳市,因居中离山王阳明称其“中离先生”。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司正。后师从王阳明,成为岭表大宗。传世有《研几录》《图书质疑》《薛中离先生全书》等。薛侨,薛侃之兄,进士,任翰林院左春坊司直,后被罢官,迁居潮州郡城一真岩,讲学,门生辑《一真语录》传世。薛显,生地安徽砀山县,明初名将。元末为赵均用部元帅,守泗州,后归顺朱元璋,任亲军指挥。与常遇春攻湖州大败张士诚,与徐达北征。一生多战功,“洪都之战”中薛显以一万之兵击退了陈友谅六十万之兵攻城。洪武三年封永城侯,因错谪居海南又被启用。今安徽省砀山县薛口村有薛显墓,碑文为“明故大将军永国公薛公讳显谥桓襄之墓”,县级文保。薛开泰,生地陕西泾阳县,武科进士,任云贵边陲大将军。清代皇帝追封安靖侯。墓葬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晓沟村南山坪村民组境内的雪窝窝“渴牛饮泉穴”,立有墓碑记载。薛禄,生地山东青岛,历经大明五朝,两次救朱棣性命,连续八代人保卫明朝,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十八岁时跟随朱棣起兵南下,建文次年朱棣在东昌战败被围,薛禄带人救出朱棣;同年,朱棣与和铁铉决战于济南,铁铉诈降,关键时刻薛禄将朱棣救出。朱棣登基后,封薛禄为都督佥事,五次北伐蒙古都钦点薛禄随行。在征讨蒙古的过程中,封薛禄为先锋。朱棣迁都北京后,封薛禄为阳武侯。明仁宗朱高炽登基,薛禄任镇朔大将军。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薛禄率兵平内乱、攻打瓦剌。明宣宗下旨薛家爵位可以世袭阳武侯。第二代阳武侯薛诜曾参加“麓川之役”战死;第三代阳武侯薛琮曾随于谦参加“北京保卫战”;第八代阳武侯薛濂因保卫京城被李自成所杀。  


十一、大清之薛氏薛琮,生地陕西咸宁,清朝将领。薛焕,生地四川兴文县,举人。历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礼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行走、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都察院署左副都御史。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先驱者之一。创建尊经书院即四川大学前身。薛浚,进士,历任官内阁中书、礼部郎中。薛允升,生地陕西西安市,进士。历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主要著作有《读例存疑》《汉律辑存》《唐明律合编》《薛大司寇遗集》。晚清著名法律学家、廉直大臣。薛升,生地贵州毕节,先后任广西、直隶、广西提督。爵勤勇公。薛大烈,生地甘肃皋兰县,历任固原、直隶、广东提督。薛瓀,生地山东高密市,任台湾总兵。其父薛受益任潮阳总兵;其弟薛士杰任处州总兵、左都督;其弟薛德任四川副将;其子薛隆绍任广东副将;其孙薛廷起任镇安游击。薛福成,生地江苏无锡,宾。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祖上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一生撰述甚丰,传世有《庸庵文编、续编、外编》十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薛受益,南祖后裔,生地山东高密县,任督标千总、嘉兴营守备、福建督标左营游击、署右营参将、汀州副将、潮州镇总兵、左都督、荣禄大夫。薛受益有子五,均习武,薛士杰、薛瓀较突出。薛士杰任御前侍卫、直隶张家口左营游击、江南镇江营参将、湖南辰州协副将、浙江处州镇总兵、加左都督。薛士杰之子薛瀚历任直隶霸州营游击、山东莱州营参将、山东文登营副将、广东黄冈协副将。薛瓀世袭骑都尉,历任蓝翎侍卫、镇筸营游击、靖州协副将、台湾镇总兵。薛瓀之子薛隆绍任广东协副将。薛隆绍之子薛廷起任宾州营参将。薛佛记,生地福建漳州市,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之孙薛有礼是东南亚首家华文日报《叻报》的创办人。薛佛记之孙薛有福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中法海战中殉国年23岁。薛福辰,生地江苏无锡,举人,名医,曾任公布员外郎,候补知府,因给慈禧治病有效升任左副都御史。薛时雨,生地安徽全椒县,进士,历任嘉兴知县、杭州知府。晚清著名词家,传世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十二、薛氏堂号号注:本节文字均由著名堂号研究学者童桂林(湖南桃源)先生提供。特鸣谢。1.郡望堂号(7个)河东堂、新蔡堂、沛郡堂、沛国堂、高平堂、乐安堂、河南堂。2.自立堂号(97个)三凤堂、三峰堂、三廉堂、大德堂、万世堂、山连堂、山重堂、天山堂、五和堂、五隽堂、长兴堂、仁义堂、仁全堂、仁寿堂、仁献堂、公正堂、公德堂、凤伦堂、文昌堂、双凤堂、玉和堂、正学堂、功德堂、世德堂、东山堂、四合堂、四知堂、兰若堂、永兴堂、永昌堂、圣德堂、西凤堂、百孝堂、成德堂、光大堂、光韪堂、同济堂、伦叙堂、合延堂、创新堂、自在堂、向彦堂、尽诚堂、寿萱堂、孝友堂、孝思堂、余庆堂、宏清堂、灵武堂、君德堂、英德堂、明升堂、明德堂、忠义堂、忠孝堂、忠谏堂、凯国堂、垂裕堂、和顺堂、庙山堂、宝之堂、南塘堂、草本堂、树英堂、厚基堂、厚德堂、思孝堂、思根堂、思清堂、钟玉堂、追远堂、洪齐堂、恭敬堂、积善堂、馀庆堂、家合堂、家兴堂、继善堂、崇凤堂、崇礼堂、崇德堂、望瀛堂、添德堂、博公堂、惠民堂、集和堂、敦本堂、敦睦堂、慈爱堂、慎德堂、德庆堂、德善堂、澄然堂、薛世堂、薛家堂、履成堂、濂溪堂。

3.堂主  沛国堂主:薛登,楚国时期沛公。乐安堂主:薛欧,西汉早期。忠谏堂主:薛广德,西汉时期。高平堂主:薛宣,生地山东郯城,西汉时期。新蔡堂主:薛汉,生地河南淮阳,东汉时期。沛郡堂主:薛综,生地沛郡竹邑今安徽宿县,三国东吴时期。河东堂主:薛齐,曹魏末期,居山西河东汾阴。五隽堂主:薛兼,生地江苏南京,西晋时期。河南堂主:薛虎子,生地山西大同,鲜卑族,北魏时期。博公堂主:薛善,生地山西汾阴,西魏时期。三凤堂(崇凤堂、西凤堂)主:薛德音、薛收、薛元敬,生地山西汾阴,隋末唐初时期。天山堂主:薛仁贵,生地山西汾阴,唐朝前期。三廉堂主:薛令之,生地福建长溪,唐朝时期。忠义堂(一)主:薛愿,生地山西汾阴,唐朝中期。山重堂(东山堂)主:薛使,生地河南固始,唐朝时期。忠义堂(二)主:薛良显,生地浙江温州,北宋时期。忠义堂(三)主:薛庆,生地江苏扬州,南宋时期。忠义堂(四)主:薛闻礼、薛应玢,生地江苏武进,明朝时期。德庆堂主:薛一正,生地福建长泰,南宋时期。南塘堂主:薛乾福,生地福建福清,元朝时期。正学堂主:薛瑄,生地山西河津,明朝时期。积善堂主:薛崐山,生地广东紫金,明朝时期。 


 小结1.技术肇始信史表明:奚仲造车、封侯薛国。《管子》一书对车的“标准”有形象描述。这种“工匠精神”被后裔薛景石光大。薛景石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木工理论家,也是木工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总结者。他的《梓人遗制》著作,被《永乐大典》收录,是我国机械制造史、特别是纺织制造机械史中一部最有影响的著作。

2.文化立国夏商周春秋战国,华夏之域一直打打杀杀、你争我夺,但薛国存在了1749年,列诸侯国“长寿国”第二。记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史籍很多,而记载“薛国战争”的近乎空白。为什么能存在如此之长?一个原因可能是与王室有着密切联系,背景强势。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文化强势”。“文化”来自智慧和理念,第一位代表人物是仲虺,其作《商诰》理念以民为本成为王道座右铭。出产这种理念的薛国,百姓必然幸福,国家自然安定。“薛城”出土文物表明:薛国文化强势。

3.忠武传家“薛家军”“薛家将”之威名不亚于“岳家军”“杨家将”。失国之后的薛族,在秦汉三国期间“史诗”级人物较少。入蜀后影响渐大,“家军”可抵“国军”。这是司马昭看中薛族的主要原因。入晋后,六世薛强击退了前秦和西燕。这支孤单的“汉族家军”在“五胡十六国”中支持了后秦和北魏。历史表明:羌族后秦政权和鲜卑北魏政权,在民族融合中和汉文化发展中,都起到了进步作用。凭借“忠武”,六世起薛族步入政治高层,此后“战神”倍出,薛安都(南祖裔)、薛万彻(北祖裔)、薛仁贵(南祖裔)等名垂国史。“习武”是入蜀后薛族的生存技能,而“忠武”是薛族的传家法宝,也就是“本事用到正地方”:以民为本、以国为重。


4.诗书旺族入蜀之前,薛族“文多于武”。楚薛十一世薛广德是西汉经学大家,至二十四世薛永时代家族已经十分强大。因此,薛永才有“率族”入蜀的“薛家军”。入晋后,晋薛八世薛谨极为重视教育和文化,从此再现文化大族。薛谨五子成“五房”,三房后裔十二世薛道衡成为隋朝第一诗人,唐初“贞观十八学士”薛占其二,“三凤”之一的薛德音及画鹤第一人薛稷,这些都是国家重量级的文人。到了明朝薛瑄“实学”的出现,钦定祀孔庙,薛族文化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办书院、读诗书、讲经学,成为薛族的旺族法宝。薛族的迁徙,失国之前就开始了,但史书记载很少。失国之后的迁徙,与“忠武”“诗书”有呼应关系。战乱年代,习武镇守一方,落叶生根。和平年代,习文进爵为官迁居,裔留外地。当然,因避祸躲灾而徙者,也存在。薛支万千,汾阴精彩,谱有断裂,天下一家。

撰文:宛福成

责编:薛秀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8: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东薛氏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汉唐时期屈指可数的海内望族,关西六大姓(韦裴薛杨柳杜)之一








收藏



0


0











河东薛氏是汉唐时期屈指可数的海内望族,关西六大姓(韦裴薛杨柳杜)之一。

河东薛氏并非世居河东的土著,而是由蜀迁来的少数民族的一支,形成于三国时期。蜀灭亡后,薛氏举宗五千户徙于河东汾阴,并以汾河以南、黄河以东为大本营。根据《新唐书》记载,河东薛氏分为南祖、西祖两个房支。薛氏原为武力强宗,再加上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使得河东薛氏在晋隋之际成为不同政权争相拉拢的对象。 [4]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河东薛氏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文官武将盈门的一流士族,官至五品以上者三百余人,驸马二十余人,获封公爵侯爵的主要家族分支三十多支。南北朝时期,河东薛氏兴建或占据的壁垒主要有薛永宗垒(又名临汾垒,今山西临汾附近),薛强垒/薛通城(原万泉县城/泰州府城,今山西万荣县万泉乡),杨氏壁(今陕西韩城附近),以及华阴魏长城(今陕西渭南华阴附近)等。

河东薛氏陆续涌现出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西秦霸王薛举,薛仁杲,薛仁越父子,唐代叔侄宰相薛元超、薛稷, [6]名将薛万钧、薛万彻兄弟,名将薛仁贵,薛讷父子,明代著名理学家薛瑄, 鄞国公柱国大将军阳武侯薛禄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新唐书》载有柳芳氏族论:“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即河东薛氏为当时的关中郡姓(函谷关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 [1]。












































中文名河东薛氏
性    质关西六大姓(韦裴薛杨柳杜)之一


目录

1主要介绍
2相关介绍
3相关记载
4重要人物
5地方豪强
▪外部环境复杂
▪崇尚武功
▪薛氏堡壁
▪为官断案
6政权关系
7社会作用
8余论
9参考文献





主要介绍

播报
编辑

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豪强家族。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紊乱的政治局势,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实力,薛氏一直采取“凭河自固”的政策对抗各民族政权,具有很强的分裂性和割据性。国家的统一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薛氏也开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转变。尽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整合到中央政权之中,成为促进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力量。

《北史·薛辩传》在《魏书·薛辩传》基础上,增加了其父亲薛强的大量事迹。此外《北史·薛修义传》相比《北齐书·薛修义传》也增加了不少内容。但这些增加的内容,《资治通鉴》没有采用。此外,据薛元超墓志和薛修义墓志来判断,这些增加的内容可信度不高,基本上是为了掩饰河东薛氏来自蜀人的痕迹。 [5]




相关介绍

播报
编辑

河东薛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支著名的世家大族,也是一支颇有特色的大族。虽然魏晋、隋唐时期的各种姓氏书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把薛氏的家族渊源追溯到两汉以来的高门——兖州薛氏。但实际上河东薛氏原先不过是蜀中的一支具有浓厚少数民族风习的豪酋。在蜀汉灭亡之后,才由蜀中迁徙到了河东地区。从魏晋之交到北朝初年的百余年间,河东薛氏逐渐发展成为一文具有强大地方势力的豪强大姓,整个家族也衍化成若干枝系。 [2]

薛氏与河东薛氏并非同义,河东一词的记载大概来源于《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当时的河东属于冀州的势力范围。自汉代以来,河东所辖的地区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但其疆界基本上以现代的山西西部为中心,有时也包括今河南北部、安徽北部的一小部分。这虽是一个弹丸之地,但由于它介于两大名都长安和洛阳之间,与其它州郡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当时中原所在地的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会成为当时各民族政权的必争之地,这对于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的河东而言,必定是一场浩劫。作为当地的豪族势力,要想获得生存,必然会不断与各民族政权之间发生关系,这也是薛氏生存的政治大环境。




相关记载

播报
编辑

《元和姓纂》:“皇帝二十五子,以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至仲虺为汤左相,代为侯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周末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望出河东、新蔡、沛国、高平。”

《姓氏考略》:“本自皇帝任姓之后,裔孙奚仲居薛,历夏、殷、周64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后遂氏焉。”

《吴录》:“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以薛为氏。”

《魏书·官氏志》:“西方诸部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通志氏族略》:“辽西有薛氏。”

薛氏在战国时代便已是能人名士辈出。譬如,当时主张长幼尊卑皆应有序的薛居州,秦国以善于相剑闻名的薛炬,以及稍后佐刘邦定天下有功、在汉高祖所定的十八侯位中列第十四的薛欧,都是早期历史上的薛姓知名人物。

从记载中也发现,在魏晋以前,薛氏与河东是毫无关系的,因为在此之前,河东地区原住地并无薛氏一族。

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少数族豪强家族。 [3]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在一个十分重视门第观念的时代,薛氏迁入河东,必然遭受到当地衣冠望族的歧视。薛氏不仅直至十六国时期才崛起,而且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原人士视为“非我族类”,被蔑称为“河东蜀”或“蜀薛”,显然是其他大族力图与其划清界限。这样的资历与身份,不仅不能与一流高门相提并论,就是二、三流的大族,也有充分的理由蔑视他们。但是就是这样一支饱受冷眼的家族在河东经过十六国、北魏初年的发展后,很快堂而皇之地被列入郡姓,与汉晋以来的高门同列。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并贯穿于隋唐两代,经久不衰,最终发展成为河东一带名副其实的重要士族,并在该时期的社会势力变化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南北朝时期,薛氏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世家大族。但由于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薛氏不同房支的发展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西祖”一支向文的方向发展,逐渐具备士族的文化特征。“南祖”一支则沿着割据性和军事性的方向发展 ,虽然因其军事力量跻身高门,但始终保持了地方豪强的分裂性和破坏性 。 [3]




重要人物

播报
编辑

薛齐,薛永子,蜀汉巴蜀二郡太守,曹魏光禄大夫;

薛懿,薛齐子,袭焉陵侯;

薛恢,薛懿一子,任河东太守,号“北祖”;

薛雕,薛懿二子,号“南祖”;

薛兴,薛懿三子,晋河东太守,号“西祖;”

薛堂,薛雕孙,晋上党太守;

薛涛,薛兴子,晋中书监,袭安邑忠惠公;

薛强,薛涛子,后秦大司徒,冯翊宣公;

薛辩,薛强子,后魏平西将军,汾阴武侯,并州、雍州刺史。

薛谨,薛辩子,初仕刘裕府记参军,后奔魏授河东太守,袭汾阴侯,任平西将军,秦州刺史。

薛谨五子:洪祚、洪隆、瑚、昂、积善,号“五房”,即薛氏五门大房。

长子薛初古拔(本名薛洪祚),除散骑常侍,拜驸马都尉,南豫州刺史,封平阳公。

薛洪隆,薛初古拔弟,河东太守;

薛瑚,薛洪隆弟,河东太守,仇池都将;

薛胤,薛谨子,镇西大将军,立忠将军,河北太守;

薛裔,薛胤子,洛州刺史;

薛孝绅,薛裔子,太中大夫,华州刺史;

薛端,薛洪隆曾孙,东魏大丞相府户曹参军,吏部侍郎、尚书,骠骑大将军,蔡州、基州刺史,封文城郡公;

薛胄,薛端子,北周上仪同,司金大夫,兖州刺史;

薛聪,薛瑚子,北魏书侍御史,直阁将军、都尉,齐州刺史;

薛孝通,薛聪子,白银青光禄大夫、景懋抚军,北雍州刺史,常山太守;

薛道衡,薛孝通子,吏部侍郎,内吏侍郎,潘州刺史;

上面列举的仅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然,薛氏子孙远不止这些,从以上列举中可以看出,薛氏成员任职以地方太守、刺史为主。据毛汉光先生统计,北朝时期,薛氏五品以上人数达47人,而此时的河东闻喜裴氏为46人,河东解县柳氏20人,所以薛氏在当时的政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地方豪强

播报
编辑

如前文所述,薛氏本非河东土著大族,而是从外地迁入后移植的社会势力。与其它土著大族相比,薛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地方豪强性。地方豪强,顾名思义,往往具备雄厚的地方势力,其成员多秉承武勇粗豪的门风,对中央政权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有较强的分裂性和破坏性。




外部环境复杂

作为河东的土著士族,裴氏与柳氏在中央政权中任职的较多,因此他们的中央化程度也较高。加上自永嘉之乱后,裴氏与柳氏不少支族南迁,故其地方势力大为减弱。而薛氏家族迁移到河东后,其基业并未曾转移过,加上其成员多是武将出身,职务以地方性为主,中央化程度较低,其地方性色彩就显得浓厚的多。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薛氏所处的外部环境。从河东地理位置上来看,薛氏的势力范围在龙门、稷山一带,即河东的最北端。据严耕望先生分析,自北入经稷山是入关中的主要道路。这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薛氏既要时刻面对狂飙而过的胡骑,又要面对西方关中地区的氐羌,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使薛氏成为当时大族中最具地方豪强性格的一族。




崇尚武功

薛氏地方豪强性的一个表现是薛氏比较崇尚武功。众所周知,士庶之分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为官有清浊之分,高门士族往往不愿意出任武职,视之为浊官,即便出任武职,也总觉得屈尊,这应是士族社会的一般特征,如这一时期的江东士族就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薛氏情况却不一样,薛氏是从外地迁入的社会力量,遭受当地大族的排挤,因此清官一般不会由薛氏成员担任,那么通过武职获得升迁就成为薛氏家族仕宦之路的捷径。从前面薛氏仕宦表中也可以看出,薛氏成员的确出过不少将才,薛辩、初古拔、薛端、薛脩义等都是当时的著名将领。




薛氏堡壁

薛氏地方豪强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薛氏堡壁的存在。堡壁是当时地方势力的重要据点,自保及军事作用是其主要功能。为抗击当时来自北方的胡骑,堡壁在当时极为盛行,薛氏由于其特殊的外围环境,自然对堡壁格外青睐,汾河之南的薛通壁和黄河以东的薛壁是当时抗击胡人的主要据点。这些堡壁,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薛通壁原为薛强壁,乃汾阴人薛强当慕容之乱时筑堡自固,城在山上,距汾阴县城八十里,“(苻氏阳平公)融曾为书聘强,未成,苻坚经河东,至其壁下,强亦不与见,苻坚诸将请攻之,苻坚显然不欲师老于此而作罢。”




为官断案

薛氏的地方豪强性格在其为官断案中表现的也很明显。如,薛胤于太和时为“河北太守,郡带山河,路多盗贼,有韩马两姓,各两千余家,侍强凭险,最为狡猾,劫掠道路,侵暴乡闾,胤至郡之日,即收其奸魁二十余人,一时戮之,于是郡盗慑之,郡中清肃”。而裴夙亦在高祖时为“河北太守,忠恕接下,百姓感之”。“裴侠为河北郡守,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河北郡前功曹张回及吏民等感侠遗爱,乃作颂记其清德焉”。北魏高祖时柳崇为“尚书右外兵郎中,于时河东、河北二郡争境,其间有盐池之饶,虞乡之便,守宰及民皆恐外割,公私朋竞,纷嚣台府,高祖乃迁崇检断,民官息讼”。同样是解决民事纠纷,裴氏以宽厚仁爱得颂,柳氏以俭断清明闻名,均非采取强力手段,而薛氏却是以高压手段“一时戮之”,其地方豪族性异常明显,薛胤的高祖薛强、曾祖薛辩、祖薛瑾、父薛洪祚均有此豪强性格。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一豪强性格是薛氏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政权关系

播报
编辑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无论在中州大地、江南水乡还是在西北边陲,他们不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把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成为地主、官僚、乡绅三位一体。作为外来迁入势力的薛氏要想获得生存,也必然会与各民族政权之间发生关系,这也是薛氏生存的政治大环境。

薛氏一族是地方豪族势力移植成功的一个典型。按照当时的社会状况,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向江南和巴蜀迁徙,而薛氏的迁徙方向却是由南向北,迁入了胡族的势力范围,这一反常现象应是魏晋政权的一项有意的安排。在当时大量胡族南迁之时,仅凭中央政权的力量是无法阻止的。所以将薛氏迁至河东,一则将蜀薛北迁河东,就大大削弱了当时蜀汉的社会基础,以防蜀汉政权死灰复燃。在这一点上,魏晋并非首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迁六国移民于关中,如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户”,置于秦朝的严密监视之下;汉武帝为打击地方豪强的势力也采取了迁徙豪右的办法,“内实京师,外销奸猾”置于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从而做到“不诛而害除”。二则充实中原地区,以薛氏势力抗拒南进之胡族。在这两种目的的支配下,原政权的归降部族往往最容易充当这种角色。据载:“薛辩,字允白……祖涛与薛祖、薛落等分统部众,故世号三薛;父强,复带领部落……总摄三营,善绥抚,为民所归。历石虎、苻坚,常凭河自固。仕姚兴为镇东将军,入为尚书,强卒,辩复袭统其营。”据《北史》载“辩遂归魏……帝谓之曰‘朕委卿西番,志在关右,卿宜克忠良算,与朕为长安主人’。辩既还任,务农教战,恒以数千之众,摧抗赫连氏。帝甚褒奖之。”从记载来看,薛氏在晋时还是受到重用的,甚至所受的政治礼遇并不亚于蜀汉时代,因此可以说明薛氏作为一支外来势力移植成功是受到当朝政权大力支持的。




社会作用

播报
编辑

十六国时期薛氏的社会作用主要是以地方性为主,薛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其部族武力割据一方。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

永嘉之乱,中原沦陷,汾阴薛氏,聚族阻河自保,不仕刘(渊)、石(虎)、苻(坚)者数十年。

顾炎武《亭邻文集》卷五《裴村记》:

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仕于其朝。

薛强、薛辩父子期间,先后经历了后赵、前秦、后秦和东晋刘宋政权。在此期间,他们与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采取“凭河自固”的策略,随着局势的变化及时易帜,并未实际参与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这也是一般地方势力的最主要表现。

这一形势发生变化是在北魏时期,因此薛氏真正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也是从北魏开始的。北魏泰常四年(419年),刘裕放弃长安,薛辩也率领宗族弃刘投向北魏,双方一拍即合,关系一开始就比较密切。投靠北魏的当年,薛辩即前往平成朝见明元帝,明元帝对其十分器重,愿与他共做“长安主人”。辩子瑾,授内都做大官,辅政,深见器重。薛瑾子洪祚,魏太武帝赐鲜卑姓初古拔,尚西河公主。

这种一拍即合的密切关系,出于双方各自的利益需要。当时实力蒸蒸日上的拓跋氏正准备进攻关中,而薛氏所处的河东北部正是平城通往关中的战略要地。薛氏在这个关键时刻投靠拓跋氏,对自己日后在北魏的政治地位即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过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薛氏一支西祖为例,北魏孝文帝之前,西祖入仕者以州郡的主簿、别驾、功曹、中正、太守、刺史和将军为主,而且绝大部分在本州郡任职,只有两人曾仕于中央政府。也就是说此时的薛氏的中央化程度还是很低的。而到了东西魏北周时期,薛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能量迅速提高,开始进入中央决策集团。在此期间,西祖成员仕于中央政府的比例大增,人数远远超过地方官。据统计,这一时期为官者共有16人,而仕于中央政权的是11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强,就是担任地方官的也不再局限于本州郡。[2]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中,薛端为吏部尚书,久掌选曹;薛善以司会中大夫副总六府事、兼京兆尹,是宇文护的心腹股肱;薛道衡官至内史侍郎,“久当枢要”。这标志着薛氏已进入所谓“关中本位集团”。这种地位为其在隋唐前期达到极盛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西祖一支在政治上的迅速发展与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北魏末年,北方板荡,士族豪强皆大力发展其地方势力,甚至拥兵割据。不久北魏分裂,在东、西魏纷争中,汾水黄河交汇处是双方必争之地,而这一带主要是薛氏的势力范围,占据该地,进可取平阳、晋州,直指晋阳,退可据以保关中。所以“周齐争胜于河汾间,郡常为兵冲”,所以其归属何方影响政局甚大,拥有强大地方势力的薛氏,就成为双方笼络的对象,薛氏家族有才能者自然倍受重用,中央化程度明显提高。

北魏分裂后,薛氏家族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薛氏房支薛脩义及其从弟薛嘉族、从父薛光炽倾向东魏(高氏),薛脩义实际势力主要在汾水北岸一带,“时值绛蜀贼陈双炽聚众起义,义以双炽是其乡人,遂轻诣垒下,晓以利害,炽等隧降”。又载,“高祖(高欢)为晋州刺史,见脩义,待之甚厚。”也许是这段渊源,在高欢废魏帝自立以后,薛脩义又投向北齐高氏“从高祖平尔朱兆”,薛氏房支薛崇礼“屯杨氏璧,脩义以书招之,崇礼率万余人降”,有了薛氏房支的支持,高欢获得重要助力,势力不断西扩;与东魏相比,西魏在人力、物力方面居于明显劣势,要与高氏相抗衡,必须广泛结合地方实力派,特别是所谓有募兵力的家族,这时倾向西魏的薛氏主要是薛氏大房,该房的主要领袖是薛端、薛善,《周书》载,“魏孝武帝西迁,引端同行……东魏迁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逵守杨氏壁。端率其属,并晓喻村民等,多设奇以临之。懿等疑有大军,便即东遁,争船溺死者数千人。端收其器械,复还阳氏壁。”由于薛端的支持,东魏在汾阴——关中线上发展并不顺利。东魏太平四年(537年)十月,高欢率众十万“出壶口,趋蒲坂,自后上济河”,与宇文泰战于沙苑,高欢败归。西魏乘机“进军蒲坂,略定汾绛”,薛氏大房薛善接应西军,西魏很顺利攻下河东。西魏攻下河东后,宇文泰命善为汾阴令,承认善在汾阴的实际统治权,薛善很自然地“干用强明,一郡称最”,于是“兼督六县”,又进而“领同州夏阳县二十屯监”“赐姓宇文氏”。薛氏在北周政权的地位更加巩固,中央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然而,薛氏各支由地方性向中央性的发展程度是不平衡的。例如,魏太武帝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人盖吴于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聚众起义,“河东蜀”薛永忠起兵响应,而作为同一宗族的薛辩孙初古拔不但不予以相助,反而出兵参与讨伐,很明显,薛永忠起兵响应,是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而初古拔出兵讨伐自然是代表了中央的统一力量,中央化程度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由地方性向中央性的过渡也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同样是薛氏家族的另一支南祖,整个北朝时期始终保持着地方性和豪强之风,在《魏书·薛安都传》中所载的16位成员中,只有三人曾仕于中央政权,其余人皆为太守、将军,在薛永忠起兵反叛时,薛安都也参与其中,薛氏南祖的地方豪强性格一直到隋唐时才有所减弱。

在北齐与北周对峙的后期,由于北周政治的腐败,薛氏一族的主要房支都投向了北周,从毛汉光先生所统计的河东薛氏人物动向表来看,当时仕于北周政权的除任骠骑大将军的薛端外,还有薛胄(开府仪同大将军)、薛琰(渭南太守)、薛睿(新丰令)、薛温(鄯州刺史)、薛善(京兆尹、博平公)、薛慎(骠骑大将军)、薛明(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薛回(泾州刺史)、薛慕(陇州刺史)薛世雄(帅都督);与此相对照,仕于北齐的除名将薛脩义外,史书记载的仅有薛道衡、薛光炽、薛嘉族、薛震几人。[2]薛氏的主支大部分归向北周政权,使得汾水南的地区成为北周的强烈支持区。

由此可知,薛房大支因助西魏而重见于朝廷,西魏也在包括薛氏在内的地方势力的帮助下,逐步改变劣势,为其日后北周伐北齐奠定了基础。




余论

播报
编辑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央政权的首要任务,渐次发展起来的地方豪强势力是地方统治的一大隐患。对待地方豪强,可以从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其进行压抑、打击甚至杀伐,这一层可称之为堵,它往往适应于强大的中央政权之下。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与政治相结合,为豪族势力开放一条进入政治的通道,这一层可称之为放,它在中央政权相对衰落的情况下以地方对抗地方是必须的。因为国家机器的重建需要雄厚的社会基础,中央政权需要吸收社会势力参与政权,积极寻求与社会秩序的协调与合作,这样方可长治久安。北朝末年,北周政权在吸收了包括薛氏在内的地方势力参与政权后,在东西政权的争夺战中,西方的优势日益明显。建德五年(576年)周武帝以河东为基地,北伐晋、并,摧毁了北齐的军事中心,北方黄河流域再次得以统一,实因“关中本位政策”,结合其地方势力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8: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薛”姓的历史研究报告


          薛姓是中国姓氏之一。

          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部分后裔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


          薛姓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姓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姓薛的名人有:大将军薛仁贵,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的薛福成,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唐代女诗人薛涛,“唐初四大家”薛稷。

          薛姓,在《百家姓》里排名第68位的姓氏。在2021年的姓氏人口排行里薛姓排名48位的大姓。人口约6,720,000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1 07:47 , Processed in 0.1221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