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23: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山狼孙绍祖的大秘密
原创2023-07-18 22:41·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第一部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红楼梦》中“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字字有玄机,浓缩人物特征的姓名用字自然更是大有深意。那这孙绍祖的名字有何秘密呢?

要分两层解释:

第一层,是浅显的表面意思。“孙”、“祖”二字简单,只来看“绍”,《说文》:“绍,继也”,即继承之意。“孙绍祖”的意思就是孙子继承祖辈基业。

第二层,则是关键的里层秘密。孙绍祖,音同“孙少祖”,意为孙辈年少却称“祖”,这影射的是满清皇帝的庙号奇事。

庙号是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通常,庙号为祖的多为朝代的开国皇帝,而第二代皇帝及其后代皇帝的庙号多为“宗”,如汉朝高祖刘邦和太宗刘恒、如唐朝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如宋朝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等等。

但凡事都有例外,除了开国皇帝能称“祖”外,还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只要建有伟大功勋,即使不是开国之君,亦能被后代称“祖”以示尊崇,著名的多“祖”例子有:曹魏的祖父孙“三祖”——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和魏烈祖曹睿,和晋朝的祖父孙“三祖”——晋高祖司马懿、晋太祖司马昭和晋世祖司马炎;以及元朝的父子“两祖”——元太祖成吉思汗和元世祖忽必烈,明朝的父子“两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不过,能称“祖”的基本都是辈分连续的。可是清朝却很另类,出现了祖孙都称“祖”,唯独夹在中间承上启下的儿子却被称“宗”的奇事,而这个超越父亲获得“祖”的尊崇庙号的孙子就是顺治帝。

清太祖是努尔哈赤,其子皇太极的庙号“清太宗”,其孙福临庙号却不称“宗”,而是“清世祖”。

努尔哈赤一手创建后金政权,为爱新觉罗家族统治奠定基业,被称“太祖”当之无愧。

继任者皇太极革故鼎新,极大缓和了满汉矛盾,巩固了女真在东北的统治;同时拉拢漠北蒙古、征服朝鲜政权,破坏了明朝的对外联盟,彻底解除了明军后援,为后来清朝能够迅速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功勋卓著,但由于本质上还是属于守成之君,被上庙号“太宗”也属正常。

那少年皇帝福临凭什么能超越其父地位,竟获得了“祖”的尊崇庙号呢?

这是因为在小福临继位后不久,满清就碰上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主动请降的千载难逢的大机遇,由此得以顺利入关并定鼎中原,使得原本偏居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政权一跃成为统治整个中华大地的中原王朝,可谓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基业,虽说这完全属于天上掉馅饼,但能够获得上天赐福照祐国家,也得算皇帝个人的巨大功绩,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死后被尊为“清世祖”也是有理可据的。

后来,顺治的儿子康熙帝死后也被称“祖”,上庙号“清圣祖”,也是因为清朝认为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建有不世之功。

身为孙子的福临竟越过其父皇太极享用了超规格的“祖”的庙号,实属罕见,偏偏福临还很短命,24岁时年少早逝,孙辈少年反被称“祖”,这就是为其起名“孙少祖”的缘故所在,朱慈炤的眼光之独到、概括之精准实在是令人不得不服。

再来看孙绍祖的特点。

——孙绍祖“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这是影射其祖努尔哈赤曾经被明朝封为“都督、龙虎将军”的军官出身。

——孙绍祖“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乃是影射清廷祖宗女真族最初是为了躲避朝鲜迫害而求助朱明收容,被获准搬入中国境内东北居住才得以保全性命的历史。

——孙绍祖“年纪未满三十”,影射的是女真政权自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建国,到1644年入主中原的时隔二十八九年,可不正是“年纪未满三十”吗!

——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

贾赦好色,影射的是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的好色在满清亲王中很是突出,著名的事迹有在除掉政敌豪格后,马上将其大福晋、也就是自己的侄媳占为己有,以及屡向朝鲜索要美女等事。

而作为清朝最短命帝王的顺治帝的好色程度丝毫不逊于其叔多尔衮,顺治的第一子爱新觉罗·牛钮出生于顺治八年,当时的顺治年仅十三岁。而逼死弟弟、强夺弟媳董鄂氏更是顺治好色的不二佐证。其后宫里光是有名有姓的皇后和妃嫔就多达37人,顺治病逝时不过24岁,却已有了14个孩子,如此高产,皆其好色之故。

——孙绍祖是忘恩负义的“中山狼”。

明朝对藩属女真始终是不断地照顾和接济,并且尊重女真的民族传统,从未强迫女真蓄发。可“受明之恩遇独厚”的清廷,不但不感恩明朝对他们两百多年来的收容和帮助,反而恩将仇报、打着为崇祯报仇的骗人旗号入主中原,不仅杀害崇祯诸子、绞杀南明政权,还逼迫汉人剃发、残酷屠戮汉民,可不就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么!更多解密请回顾《遭遇中山狼的“二木头”贾迎春究竟是谁》和《贾元春省亲点的揭示红楼梦真相的四出戏的大玄机》两文细解。

——孙绍祖因为五千两银子将迎春活活作践而死,这五千两银子影射的是四帝一监国的南明五政权。

接下来看《石头记》最后收尾的四回内容的影射秘密: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在晴雯田秀英最终被害身死后,芳官顺治帝入主北京,占据了崇祯帝看好的陵寝宝地——马兰峪,详见第一部书中《芳官出家水月庵所隐藏的历史大秘密》;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芙蓉女儿诔》“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晴雯诔词暗示了黛玉之死,在田秀英被害死之后,紧接着就是黛玉崇祯亡国,“玉带林中挂”;

——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看似讲的是两件事,实则写的是一回事,香菱就是迎春,薛文龙其实就是中山狼孙绍祖,贾迎春其实就是甄英莲苦香菱。正是由于夏金桂吴三桂嫁给薛家,主动迎请清军入关,才会让迎春、也就是香菱南明落入中山狼顺治帝之手;

——第?八?十?回《懦弱迎春肠回九曲 姣怯香菱病入膏肓》,贾迎春南明被孙绍祖满清百般凌虐、命在旦夕,苦香菱南明被夏金桂吴三桂和薛蟠满清联手施虐,命不久矣。

看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呢?八十回之后就是迎春和香菱二人被满清折磨至死,即南明政权土崩瓦解、春梦消散的大悲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07: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瑛侍者泣血之笔:

1.杜鹃泣血---绛珠

2.卞和泣玉---绛珠

3.湘妃泣竹---绛珠

4.鲛人泣珠--绛珠

一、葬花吟

二、桃花行

三、秋窗风雨夕
四、五美吟

五、红豆曲

六、芙蓉诔


《卞和泣玉》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来源:卞和泣玉 作者: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卞和泣玉》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卞和泣玉》原文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的出处

  《卞和泣玉》出自:选自《韩非子·和氏第十三》。

  《卞和泣玉》译文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卞和泣玉》的注释

  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璞:含玉的石头。

  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相: 鉴别,鉴定

  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

  诳:读kuáng。欺骗。

  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薨:读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泣:这里指眼泪。

  奚:为什么。

  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

  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奉:读pěng,同“捧”。

  夫:读fú,语气词。

  故:原因。

  所以:…的原因。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石头。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09: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09: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离离原上草 -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句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离离原上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白居易,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

创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处
《赋得古原草送别》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作者
白居易

代表作
《卖炭翁》和《琵琶行》等

目录
1古诗
2注释译文
3作品背景
4作者
折叠编辑本段古诗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④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⑤去,萋萋⑥满别情。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①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②离离:盛多貌。《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毛 传:"离离,垂也。" 郑玄 笺:"其实离离,喻其荐俎礼物多於诸侯也。" 孔颖达 疏:"言二树当秋成之时,其子实离离然垂而蕃多,以兴其 杞 也其 宋 也二君於王燕之时,其荐俎众多。"《文选·张衡》:"神木灵草,朱实离离。" 薛综 注:"离离,实垂之貌。" 前蜀贯休《经弟妹坟》诗:"泪不曾垂此日垂,山前弟妹冢离离。" 宋叶适《哀巩仲至》诗:"君文蚤贵重, 蜀 锦载胡车,离离三千首,雅正排淫哇。"

③荣:是重返生机,与上文的枯死相对应。并没有达到茂盛的程度。

④远芳:晴翠,这里均指草。

⑤王孙:泛指行者,这里指游子。

⑥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背景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存坏境。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很不错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1] (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作品[2]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池上》等。

参考资料
1.白居易  . .百度百科 . 2015-11-26
2.白居易代表作品  .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 2015-11-26

枯木又逢春。。。荣

三春晖 - 汉语词语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三春晖"最早来源于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现多用于比喻深厚的恩情。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三春晖

  • 读音

    sān chūn huī


  • 来源

    唐:孟郊《游子吟》

  • 释义

    用于比喻深厚的恩情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三春晖折叠词语注音

三春晖 :sān chūn huī ㄙㄢ ㄔㄨㄣ ㄏㄨㄟ


折叠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如下: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解释折叠三春

a.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又称作幕春)。

b.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c.三个春天,即三年。


折叠春晖

春天的阳光。喻母爱。 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月二月都太冷,三月的阳光相对温暖多了.


折叠比喻深厚的恩情

诗刊》1977年第6期:"何当得报三春晖,献给恩人 毛泽东。"



三春晖

更新时间:2023-12-13 18:33:10sān chūn huīㄙㄢ ㄔㄨㄣ ㄏㄨㄟ
目录1、基本解释2、反义词


基本解释(1).春天的阳光。喻母爱。 唐 孟郊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暉。”
(2).比喻深厚的恩情。《诗刊》1977年第6期:“何当得报三春晖,献给恩人 毛泽东 。”
反义词寸草心

成语(Idiom):三春晖
发音(Pronunciation):sān chūn huī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容貌或气质在春天般美好、明亮、光彩照人。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三春晖源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三春恰似眉初展,一夜喜鹊啼晖宿。”其中,“三春”指的是春天的三个月,指时间的延长;“晖”指的是阳光的光辉。成语“三春晖”形容人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明亮美好,容颜或气质光彩照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女性容貌或气质的美丽和出众,也可以用于形容男性的英俊和风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语“三春晖”源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该诗以婉约的笔调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人的容貌或气质的美丽。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春晖的结构是“三春”+“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长相秀美,气质高雅,简直如同一位三春晖般的女子。
2. 这位年轻人面容俊秀,举止得体,给人一种三春晖般的感觉。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三春晖”联想成春天阳光明媚的景象,用来形容人的容貌或气质美好。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学习其他与美丽相关的成语,如“秋水共长天一色”、“冰清玉洁”等。

唐·孟郊《游子吟》 轻风无意 2016-08-23   |  1776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赏析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而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不差: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既是“雅俗共赏”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共鸣,是文艺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作品中而使读者觉着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一个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给人以某种满足、慰藉和感奋。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着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而恋母、思乡、念国,似在人们情感上一脉相承而呈现阶梯性或说档次,因此这首小诗,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乡念国的情感,产生特殊的反响,那么,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东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唐诗鉴赏辞典

下一篇: 诗词鉴赏花非花




绛珠仙子====慈母与游子


慈母,朱慈炤之母,田秀英
游子,即柚子,朱由检之子,朱慈炤

哀其不幸,紫菱洲,贾迎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09: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孟郊《游子吟》
轻风无意 2016-08-23   |  1776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赏析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而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不差: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既是“雅俗共赏”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共鸣,是文艺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作品中而使读者觉着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一个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给人以某种满足、慰藉和感奋。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着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而恋母、思乡、念国,似在人们情感上一脉相承而呈现阶梯性或说档次,因此这首小诗,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乡念国的情感,产生特殊的反响,那么,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东西了。

唐·孟郊《游子吟》 - 清茗半盏 - 息影轩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轻风无意 > 《诗词鉴赏》举报/认领
上一篇: 唐诗鉴赏辞典
下一篇: 诗词鉴赏花非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09: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邢岫烟+贾探春烟雨图+绣春囊】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邢岫烟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邢岫烟(Xing Xiuyan)是《红楼梦》中邢忠夫妇的女儿,同时也是邢夫人的侄女。由于家境贫寒,她和家人投奔邢夫人,并在大观园的迎春住处紫菱洲安家。尽管邢夫人并未真心关爱邢岫烟,只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甚至还要求邢岫烟将每月二两银子的生活费中省下一两来供给她的父母,导致邢岫烟只能典当衣物以维持在大观园的生活开销。邢岫烟的个性端庄雅致,举止得体,因此受到薛姨妈的赏识。后来,贾母应薛姨妈的请求,做主撮合邢岫烟和薛蝌的婚姻,最终她成为了薛蝌的妻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邢岫烟

饰 演
李伊(87版《红楼梦》) 赵丽颖(10版《红楼梦》) 赵梦恬(10版《红楼梦》) 杨萍(《黛玉传》)


登场作品
《红楼梦》

读音
Xing Xiuyan

目录
1人物信息
2人物设定
3人物结局
4人物评价
5人物诗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信息
姓名:邢岫烟

身份:邢忠夫妇的女儿,邢夫人的侄女,薛蝌的妻子。

夫君:薛蝌

外貌:端庄雅致,举止得体,知书达礼。

才情:在第50回的“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致春灯谜”中,邢岫烟以四句诗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和“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前者表现了她随遇而安的潇洒气质,后者则透露了她漂泊无定的身世之感。此外,在《咏红梅花》中,她的诗歌展现了纯朴自然的特点,没有经过过多的雕琢和修饰。

性格:聪明贞静,崇尚安贫乐道,处事不卑不亢,显露出坚毅傲骨。

生辰:阴历四月二十六日(与宝玉、平儿、宝琴同一天生日)。[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设定
邢岫烟虽然家境贫寒,但她的个性与父母相异,一直展现出端庄稳重、温和宽厚、崇尚朴素的特质,毫无富家女子的张扬气息。因此,贾府中的人对她格外看重,凤姐、宝钗等人时常给予她体贴和援助。在一次困难面前,她甚至将自己的棉衣当作盘缠,卖掉以度过难关。令人意外的是,这身棉衣的制作者竟是薛家,当宝钗得知后,不禁戏谑道:“人未过来,衣裳先过来了”(见第57回)。

岫烟与妙玉在姑苏曾是十年的邻居,两人结识的字都是由妙玉传授。因此,她们在大观园重逢后经常交往。宝玉对她的评价是:“怪不得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本有来历【{贾探春秋爽斋米襄阳+烟雨图+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在接到“槛外人”妙玉的拜帖后,宝玉因不知如何回帖,受到了岫烟的指点,最终署上了“槛内人”,也顺应了妙玉的心意(见第63回)【】。邢岫烟&【宝玉+槛外人妙玉+贾探春+贾迎春】

高鹗续写的篇章中,薛蝌和岫烟的婚姻生活和谐美满,过得甚为幸福。然而,超越高鹗的续书,我们可以观察到邢岫烟和薛蝌夫妇仍身处“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境地。

邢岫烟在《红楼梦》中虽然是次要人物,但她的个性非常鲜明,即便是一个次要角色也呈现出丰满的形象,显示了曹雪芹的高超写作技巧。

岫烟是邢夫人的亲戚,拥有这样的亲戚既是一种幸运又带着不幸。她的幸运在于能结识大观园中那群杰出的女儿们;然而,她的不幸也显而易见。事实上,拥有这样的亲戚对于任何人都会带来不幸。以迎春为例,她的生母早逝,从小被养在荣府,按理说,邢夫人从小养育她,即便不是亲生的,也应该有深厚的感情。即便是王夫人看到迎春被孙家虐待也感到悲痛。然而,邢夫人却并非如此,她似乎铁石心肠,专注于追求荣华富贵,协助她那恶劣的丈夫胡作非为,对自己的亲人似乎毫不关心。在教训迎春时,她竟说:“……探丫头是姨娘养的,你娘不比她强十倍?按理说你应比她强十倍才是,你竟不及她的一半!……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 这番话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实际上,可以明显察觉到,邢夫人对岫烟的关心并非出自真心,仅仅是基于亲戚之间的情分而已。然而,岫烟的性格使她并未对此产生过多的想法。与其说她懦弱,不如说她具有一种宽容的涵养。尽管邢岫烟在《红楼梦》中的形象非常突出,但由于小说中众多出众的女儿太多,她的光辉在众多璀璨的星星中显得相对黯淡,因此一直未能引起过多的关注。

在芦雪庵创建诗社时,一句“浓淡由他冰雪中”准确而文雅地勾画出了岫烟的形象。岫烟与迎春颇为相似,为了应对家人的威逼利诱,甚至拿自己的棉衣去典当。后来,她顺从家人的安排嫁给了薛蝌。

然而,与迎春相比,岫烟的命运好了很多。薛蝌为人老实,至少不会对她动手动脚。而且,嫁入宝钗家,岫烟自然不会受到冷遇,这也算是她的一份幸福。岫烟突出的形象在于她对待生活和命运的淡然态度。与其他女子形成鲜明对比,黛玉迷惘反叛,宝钗争取妥协,湘云放任沉醉,惜春悲观绝望,而岫烟则以宽容淡然的心态任其自然。她无欲无求,不像探春那样出尘脱俗,也没有宝黛那般才情横溢。虽然刚刚提到她与迎春相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结局
薛姨妈为了促成金玉良缘,强行安排了邢岫烟嫁给薛家。在《细论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一文中有专门讨论这个观点。原本希望嫁给薛蟠,但最终定下了薛蝌。薛蝌的相貌曾受到宝玉的夸赞,被形容为“倒象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可见他也是个风流人物。这为日后邢岫烟的结局埋下伏笔。

邢薛二人的感情并不牢固,只是“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这种“心中皆如意”只是相互之间没有讨厌或反感而已,谈不上真正的爱情。因此,他们的结合典型地体现了没有爱情基础的包办婚姻。从情感上看,他们更像是宿命的一部分,嫁给薛家的人就随薛家,嫁给薛蝌就随薛蝌。就他们的行为和品行来看,倒是相互般配。然而,在红楼梦中,雪芹刻画了一系列悲剧婚姻的观念,邢薛二人的婚姻会走向何种结局?他们会幸福吗?幸好在雪芹描写岫烟创作的咏红梅花的诗中透露了一些信息。

芦雪庵的联诗活动异常热烈,有12位参与者,雪芹擅长在诗中巧妙隐藏人物性格和命运,但联句并未过多突出钗黛湘、岫烟、宝琴、李纹等人,因此,在后来她们三人单独创作的诗中,这是包含她们三人信息的重要部分,读者不应忽视这些内容。

岫烟创作了两句诗:“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和“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前者表达了她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而后者则隐约流露了她流离失所的境遇之伤感。这种伤感也不仅仅是身世造成的,同时也含有对人物最终结局的一种隐晦寓意。由于邢岫烟在小说中没有明确的命运安排,所以读者只能通过她的诗歌来推测。

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薛蝌定婚之前,岫烟与宝钗已经交情深厚,而在迎春处遇到困难时,宝钗曾暗中提供帮助。小说中甚至提到岫烟是“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如果她真的喜欢薛蝌,为何先对大姑子产生好感?这表明宝钗对她的关心在她接受这段婚姻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是岫烟与被描述为“万人不入目”的妙玉竟然关系密切,且两人还有师徒关系。虽然岫烟的一些言行受到了妙玉的影响,但她对妙玉的怪癖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一语中的指出了妙玉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状态,揭示了妙玉情感上的困扰和纷扰,突显了她对妙玉独特状态的理解。[2][3]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兰花的品质

兰花常生于深谷茂密的林间,泉水潺潺,散发出芬芳宜人的香气,被誉为"王者之香"、"空谷佳人"。《孔子家语》中提到:"芝兰生于深谷,不因无人而不香;君子修身立德,不因困苦而改变品行。"因此,古人常以兰花比喻在困境中坚持高尚品德的君子和淑女,赞美其高尚品格和雅致风姿。宋代刘克庄的诗中写到:"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孤高可把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莫笑门无佳弟子,数子濯濯映阶庭。"

在《红楼梦》中,对邢岫烟的描写较少,然而她的品质令人值得尊重。在大观园的姐妹中,她是最贫困的一个,且是依附而来的。尽管处境困难,她却不追求虚荣,没有怨天尤人,也不从事有损人品的行为。她过得安然自得,犹如大观园中一朵淡雅的兰花,静静地散发着芬芳。

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侄女,随父母来京投奔邢夫人,因为她的端雅稳重而受到众人的喜爱。起初,薛姨妈曾计划让她与薛蟠结为夫妻,但考虑到薛蟠行为轻佻,担心对这个优秀的女儿造成伤害,因此改为与薛蝌成婚。邢岫烟之所以同意这门婚事,并非是出于对薛家财富的垂涎,而是因为她见过薛蝌,确认他为人稳重可靠,二人情感相合,仿佛是天生一对。或许在《红楼梦》中,邢岫烟和薛蝌是唯一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邢岫烟家境贫寒,父母为"酒糟透之人",她每月分得的两两银子要供给父母一两,使得她生活拮据。然而,她没有向他人抱怨,仅仅是偷偷拿自己的棉衣去典当几吊钱来应急。

在一篇《邢岫烟典衣赋》中写道:"当其失路依人,居贫寄食;生有仙姿,容无靓饰。簪金带玉,曾游绫绮之场;裙布钗荆,别具烟霞色。身如萍靡,移本无根;心与莲同,辟谁见着?"她展现了一种清贫中的坚韧风骨,令人值得尊敬。

岫烟在一首咏红梅的诗中表达了她的情感和志向:"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她的超然淡泊、如野鹤闲云的性格,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妙玉的影响。尽管她与妙玉原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但却没有妙玉那种怪僻。她待人平易,清贫而不傲慢。曹组的《卜算子·咏兰》或许是最贴切地描绘了岫烟的气概和节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诗词
《赋得红梅花(得红字)》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4]

参考资料
1.红楼梦邢岫烟与邢夫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她的的父亲是谁  . [2023-12-9]
2.四大家族”外的小号家族:邢家实力究竟如何?  . [2023-12-9]
3.红楼品鉴】从薛姨妈给薛蝌和邢岫烟订婚,看出薛姨妈的心机手段  . [2023-12-9]
4.《红楼梦》诗词大全,终于收集齐了,留着慢慢背!  . [2023-12-9]
通过探春闺房中颜真卿对联真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能否体现出当年宁王朱权家族的辉煌地位?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闲云野鹤}】
这是贾探春房中的一幅对联。它的特别之处是唐颜真卿真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有探春言及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之语,可以说处理的是前后相互照应,写得非常巧妙。可见,现实中的探春确实应该存有颜真卿真迹。


烟霞志水云身出处qfqg50792023.05.19· 北京浏览16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伪人1002023.05.20 · 北京


满意答案
出自李群玉的《送人隐居》和周邦彦的《迎春乐》。烟霞志是李群玉《送人隐居》诗: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水云身是周邦彦《迎春乐》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烟霞志意思是隐居山林之心,修炼成仙之心,水云身是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无定处。


迎春乐

[宋代]
周邦彦

全文
拼音
译文
赏析
完善
复制
桃蹊柳曲闲踪迹。
俱曾是、大堤客。
解春衣、贳酒城南陌。
频醉卧、胡姬侧。
鬓点吴霜嗟早白。
更谁念、玉溪消息。
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


智能诗词翻译
该古诗《迎春乐》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28ab43ac9b28ab/
迎春乐
- 360国学

迎春乐(双调)》宋·周邦彦
清池小圃开云屋。结春伴、往来熟。忆年时、纵酒杯行速。看月上、归禽宿。墙里修篁森似束。记名字、曾刊新绿。见说别来长,沿翠藓、封寒玉。

收起


迎春乐(双调携妓)》宋·周邦彦
人人花艳明春柳。忆筵上、偷携手。趁歌停舞罢上相就。醒醒个、无些酒。比目香囊新刺绣。连隔座、一时薰透。为甚月中归,长是他、随车后。【{绣春囊}】

收起



来自360国学

原文:

送人隐居(一作卢逸人隐居)
唐代-李群玉
棋局茅亭幽涧滨,竹寒江静远无人。
村梅尚敛风前笑,
沙草初偷雪后春。
鹏鷃喻中消日月,沧浪歌里放心神。
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

大梦谁先觉 - 罗贯中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大梦谁先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大梦谁先觉》是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诸葛亮午睡醒后所吟出的诗作。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大梦谁先觉


  • 外文名

    Who was the first to realize the big dream


  • 作 者

    罗贯中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品出处

    《三国志通俗演义》


  •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语注释

①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觉:读音为jué,这里谓觉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③迟迟:徐缓貌。《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釆蘩祁祁。” [1]


折叠作品译文

一、人生如梦,谁能看清梦境里的一切?一生之中而我却能够了然于胸,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在草堂里,春意浓浓,这一午觉,一睡几个时辰,醒来的时候,窗外的太阳已经偏西,夕阳沉沉,几尽迟暮了。

二、谁是最有觉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有智慧)(这种译文是有问题的。人家睡个午觉,你翻译成太阳还没起来,那白天的太阳跑那去了?)。

三、我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贤臣,我每天等待的明主迟迟未来。

注: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此诗应是通过早起超过太阳,引喻:自己才能超众谦逊的狂妄,也有表达怀才不遇愤怒。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该诗。

该诗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该诗的第三、四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春日正长,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7: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霞志水云身出处
qfqg50792023.05.19· 北京浏览16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伪人100
2023.05.20 · 北京
满意答案
出自李群玉的《送人隐居》和周邦彦的《迎春乐》。烟霞志是李群玉《送人隐居》诗: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水云身是周邦彦《迎春乐》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烟霞志意思是隐居山林之心,修炼成仙之心,水云身是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无定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6: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晴雯死的时候,宝玉为什么不在家?梅翰林所送之物又暗藏多少惊人历史秘密?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8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原著中,晴雯死的时候,宝玉为什么不在家?梅翰林所送之物又暗藏多少惊人历史秘密?

  晴雯死于未正二刻,隐喻的是《红楼梦》第二春的结束;而宝玉未正三刻才到家,隐喻华夏汉人的第三春还没开始。

1516375487573797.jpg

  宝玉为什么不在家?因为宝玉去了!宝玉隐喻玉玺,《红楼梦》里是朱明政权专用。贾宝玉也好,甄宝玉也好,在晴雯死的那一刻,都不存在了。

  《红楼梦》原著中,晴雯死的时候,宝玉其实是去了梅翰林家,所谓“没汉林”也!汉自然是华夏,林是朱,朱明政权彻底灭亡了!


  《红楼梦》原著中,宝玉回家的时候,梅翰林送了他“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

  这个反复出现的数字三,是第三春的标志。既然梅翰林是“没汉林”,那么第三春又作何解释?答案就在薛宝琴的一句“不在梅家在柳家”里!柳家是郑家!是远嫁的王妃贾探春!也是走他乡的柳湘莲,又是继晴雯死后,承错爱的柳五儿!

1516375511503402.png

  扇子与扇坠指的是历史古迹,暗指华夏政权;香珠与玉绦环,便是“朱香”与“玉”,《红楼梦》里的“红香春玉”四字,是华夏汉人标志,是小说大纲目。而笔墨,正是姜子所说“以诗传史”四字,大观园诗社隐喻的是政权。

  《红楼梦》原著中,宝玉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说:“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

  晴雯死的时候,宝玉去了梅翰林家,除了梅翰林送的东西,作者为什么特地又写了庆国公送宝玉旃檀香小护身佛的事情?

  因为,朱明政权灭亡之后,除了郑成功继承了汉人政权,还有许多流落民间,隐姓埋名的朱明后裔,《红楼梦》作者就是其中一个。


  《红楼梦》原著中,宝玉一句:“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属于朱明政权专用的玉,无材补天,被弃用了,只能隐姓埋名,还泪写书,哭成这部“句句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

1516375530578519.jpg

  入佛门的是惜春,正所谓“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庆国公隐喻的就是惜春,所谓“留余庆”三字!惜春是朱明后裔,是朱明绣户的幸存者,是作者!

  三春过后,呈现在《红楼梦》作者面前的世道,是: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690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6: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要杀人,贾宝玉要死,红楼梦里的这个细节大有文章!
2018-10-01 00:10
题:王熙凤要杀人,贾宝玉要死,红楼梦里的这个细节大有文章!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三爷贾环的母亲——赵姨娘,干了一件非常阴损的事情,伙同马道婆,要害死贾宝玉和王熙凤。

同样是受迫害,同样是中了赵姨娘和马道婆的巫术,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王熙凤要杀人,贾宝玉要死,红楼梦里的细节太妙了,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写贾宝玉中邪,先是大叫一声:“我要死!”接着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

作者虽然写贾宝玉拿刀弄杖,闹得天翻地覆,却只是寻死觅活!注意到了没有?贾宝玉中邪,针对的只是自己!

贾宝玉中邪的结果,是快死了,他说的是:“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写王熙凤中邪,与贾宝玉截然不同,王熙凤可是杀气腾腾,极具进攻性!

《红楼梦》原著中写道: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位胃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看到没有?王熙凤中邪后,可不是自个儿寻死觅活,而是要杀鸡、杀狗、杀人。

杀鸡、杀狗、杀人的后果是什么呢?显而易见,结果是:鸡要死、狗要死、人要死,而贾宝玉就是要死的那个人!

这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难道要杀贾宝玉的不是赵姨娘,而是王熙凤?



那倒不是!要杀贾宝玉的人确实是赵姨娘和马道婆,只不过比起赵姨娘,王熙凤对宝玉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红楼梦》是以诗传史的《明末清初史》!贾宝玉隐写崇祯政权,赵姨娘和马道婆隐写李自成,王熙凤隐写康熙!

事实上,赵姨娘的计谋已经得逞,贾宝玉这次中邪已经回天无力,贾宝玉死了,天塌了!

没错,宝玉从此不在贾家了,他回了南京老家,转世投胎后,成了金陵的甄宝玉。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

为什么说王熙凤对宝玉的威胁最大?王熙凤最终成功除去了赵姨娘,为贾宝玉报了仇,却也占了贾宝玉的位置,成了贾府的一把手,王熙凤更是害死了甄宝玉。



王熙凤进了荣国府建造的大观园,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杀人,成了最终的渔翁得利者,这就是《红楼梦》作者安排“王熙凤要杀人,贾宝玉要死”这个细节的根本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7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6: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王夫人房中两个丫头错误行事,造成了晴雯的悲惨结局
君笺雅侃红楼 2019-11-06   |  144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彩云并非没事,其下场和金钏儿一样被赶走,甚至连累了一个更重要的人。之所以被认为没事,是因为彩云和彩霞两个人傻傻分不清,《红楼梦》中将彩云和彩霞混淆了。


一,彩云和彩霞到底是谁跟了贾环?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到王夫人哪里。贾环正在给王夫人抄经。贾宝玉拉着彩霞调笑,彩霞不理他,引得贾环吃醋,一湾灯油泼了贾宝玉一脸。这里明确写了和贾环好的人是彩霞。

但到了三十回从金钏儿口中我们发现彩霞变成了彩云:“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这就让我们彻底迷惑,到底是谁和贾环好?别着急,还有呢。


六十回,芳官用茉莉粉替去蔷薇硝中,贾环拿了假硝回来,彩云正和赵姨娘说话,贾环也是拿了这假硝给了彩云。随后下一回,贾宝玉瞒赃,也是彩云出来和玉钏儿对了赃,承认自己将玫瑰露偷给了赵姨娘。



可七十二回最主要的一节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彩云再一次换成了彩霞。而这一回彩霞也是隐形的主要人物,贯穿整回,这里明确写了与贾环有旧的就是彩霞。

所以,彩云和彩霞不断穿插,根本傻傻分不清。很难区别两人到底谁和贾环有关系。但不重要,因为那个和贾环有关的人被王夫人赶走了。

二,王夫人用同样的借口先赶走了与贾环有旧的人。
彩霞七十二回被王夫人开发了出去。这是在抄检大观园和撵走晴雯前。

前日太太见彩霞大了,二则又多病多灾的,因此开恩打发她出去了,给她老子、娘随便自己拣女婿去罢。

这与后面王夫人向贾母汇报的晴雯被撵出去如出一辙。晴雯也说大了,多病,还懒,打发了出去,自己配人之类的话。



显然王夫人对于彩霞的行为早都看不上了。撵她就是因为她和贾环之间的暧昧关系。王夫人眼里容不得和主人不清不楚的丫头媚主行迹。而彩霞(彩云)因为是王夫人的丫头,她更早的发现了苗头,推己及人,联想到贾宝玉屋里,这才有了暗中探访自己最后撵出晴雯的行为。可以说,晴雯被撵走,很大一个原因正是受了彩霞(彩云)和金钏儿的连累。

综上,王夫人对彩霞(彩云)并没有和金钏儿区别对待。他们都被赶出了,甚至连累了晴雯等。而后面等待彩霞(彩云)命运绝不会好,嫁给来旺不成器的小儿子,怎一个悲惨了得!

+关注
undefined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
共 5862 篇原创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君笺雅侃红楼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作为荣国府的大小姐,她的痛苦竟然是不能生为男人
下一篇: 贾琏不在,王熙凤做了一件事证明她和贾琏感情深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8 19:41 , Processed in 0.0890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