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1: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何以隐写中元节?仅着墨于林黛玉创作“五美吟”?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9-01   |  448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李大奎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红楼梦》对传统文化节日十分看重,像中秋、除夕、元宵等,均正面着笔,有的还写得异彩纷呈,高潮叠起。

然,农历七月十四(十五)这一民间视为鬼节的中元节,又称“月半',乃传统的祭祖节,却在《红楼梦》中没有明确提及,仅通过贾宝玉去潇湘馆探望林黛玉,由此引出在中元节这一天,林黛玉创作了“五美吟'为之祭奠一事。中元节就此一闪而过,再也没有下文。

这是啥意思呢?果真百年望族贾府对中元节并不那么重视,或是曹公另有深意?

一、中元节期间,贾府正碰上贾敬殡天

据《红楼梦》63回讲到,在玄真观炼丹修道的贾敬因吃了秘制的丹药烧胀而死,此时正值中元节期间,又逢老太妃薨逝,宁府珍大奶奶尤氏只得“独艳理亲丧',贾府一众上下便在这国孝家孝中忙过不停,也就没有精力考虑中元节祭祖的事了。

唯有大观园中的富贵公子贾宝玉,及林黛玉、薛宝钗等“客人',年龄小,又没什么“御封',对国孝家孝这些大事也就帮不上忙,顶多在家尽个心表个意。

由此,作为传统节日中元节的话题便顺理成章地落在这些小年青身上。

故曹公对中元节采取了隐写的方式,仅一笔带过,只重点提写了林黛玉在中元节这天的生活场景。



于是,《红楼梦》2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曹公便煞费苦心地为导出中元节的话题作了长长的铺陈。

话说这一天,贾宝玉在宁府守孝无趣,便回到大观园去看林黛玉。刚过了沁芳桥,就看到黛玉的丫环雪雁带着两个婆子拿着菱藕瓜果往潇湘馆去。宝玉忙问雪雁,“这是要做什么?'

在雪雁告之“林姑娘今日又伤感一回,写了些诗词,随后就命雪雁专供瓜果,紫鹃摆下香炉'后,便作了一番思量。原文如下:

“宝玉想:据雪雁说来,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已奠祭……。'

这一大段宝玉之思,即道出“这一天'乃祭祖的中元节无疑。由此,宝玉还揣测林黛玉想必是在潇湘馆行宗庙之礼,祭祀先祖。

二、林黛玉在中元节写“五美吟'

不过,于宝玉而言,原本青春年少,又是贵族公子,对节庆习俗想得不多,更多考虑的是当下厮混于内帷怎样玩得开心。于黛玉而言,亦是花季少女,多病及坎坷的身世让忧郁的她更加多愁善感,想到的多是悲寂。




故中元节也好,七月中的另一个重要节日“七夕'也罢,他们根本弄不清这两个节日的习俗区别,仅笼统感知为“不好的日子',让人伤感悲痛。

以致宝玉把七夕、中元这两个节日含糊其辞地混在一起,供瓜果与祭祖似乎都是一回事。身体恹恹的林黛玉,真正在“中元节'这一天,也没有去想“祭祖',只感于自己在外祖母家是寄人篱下,还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的五位才女,同病相怜下,即写了五首诗表意哀祭。书中是如此述及的:

“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这五个女子,便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和红拂。诗作如下: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沙。
(咏西施)【沉鱼】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咏虞姬)【闭月】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咏绿珠)【绛珠】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咏红拂)【羞花】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公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咏明妃)【落雁】
【潇湘妃子】



三、林黛玉为何在中元节写“五美吟'?

《红楼梦》64回中写道,宝玉以为林黛玉祭祀先祖不便打扰,便先到凤姐那里转了一圈,才去潇湘馆看望她。

此时,林黛玉已祭祀毕,“炉袅残烟',紫鹃正在收拾桌子。宝玉便没提此事,忽在砚石下发现林黛玉所写的诗,正准备拜读。正好,薛宝钗也来潇湘馆探望黛玉。

于是,宝钗二人便欣赏吟诵起林黛玉所写的诗来,贾宝玉为之命名为“五美吟',薛宝钗亦就此进行了引经据典的点评。

原来,林黛玉在这个原本祭祖的中元节,在悲伤的氛围下境由心生,便想着写诗言志,借此焚香缅怀古史上的五位绝代红颜:

之所以咏西施,旨在感念她“去国怀乡'的忧思之情。在林黛玉诗里,西施并没有随范蠡“泛舟五湖',而是惨死在吴宫,临终前还渴望着在家乡的溪边浣纱。

之所以咏虞姬,在追思她与项羽在“四面楚歌'中四目相对时的悲情时,亦叹息黥布、彭越等被冤杀的大将:早知他年后会受醢刑,不如当初在楚帐中饮剑身亡。
之所以咏绿珠,旨在赞赏“跳楼自尽'的绿珠对死于“八王之乱'的石崇的坚贞与追随。

之所以咏红拂,意在向往她的勇气与坚定,看中李靖后毅然舍了杨素,一生追随,成就了“风尘三侠'的美名:只有这样主动选择自己的命运人生,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之所以咏明妃,旨在感叹她出塞的遭遇,斥责汉皇的昏庸与轻率。



薛宝钗看了这五首诗后,作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王荆公复有`意志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可见,林黛玉的“五美吟',明面上是叹息她们的命运与人生。西施死在吴宫,虞姬、绿珠自杀,明妃远嫁,她们或为国家,或为自己钟情的男人,选择了隐忍承受,最终都是一生悲情。

她们都有过如花容颜,有过灿烂绽放的韶华,可最终无常的命运还是将她们带上了悲情的人生道路。

唯有像红佛这样有眼光有胆识有主见的奇女子,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成为“女丈夫',才有了好的结局,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我林黛玉呢?能像红拂那样主动选择吗?看来已不可能了。今生,也只怕如西施她们四位那样,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悲情人生了!

很显然,林黛玉在中元节所作的“五美吟',其实是她借古表意,叩问自己“堪怜咏絮才'的命运。终其究里,曹公笔下的中元节,不言而喻,旨在突显林黛玉对自己的哀祭,隐喻其“玉带林中挂'的悲情人生。

是为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三次元宵节,每一次其实都大有深意
石语记
2019-02-19 18:01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提到了三次过元宵节,而且很多重要的信息也都在元宵节这里做了埋伏。而且作者善于隐喻,草蛇灰线,总是在大喜之处埋伏大悲的基调,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其中元宵节就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里面三次提到元宵节,每次都有不同的事件,而每次事件都大有深意。

在全书一开始的时候,甄英莲就在元宵节走丢了,紧接着,甄士隐家就接连遭受霉运,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家破人亡。作者一开始就是在告诉大家,他在书里埋伏了一段真事,而表面上写出来的都是假象。甄士隐抱着英莲玩耍的时候,两个赖头和尚就曾经提醒他,怀里抱着的这个孩子有命无运,会累及爹娘,而甄士隐这个时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元宵节后家破人亡,经历了一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才恍然顿悟。
其实这一次元宵节,作者就埋伏下了一个很长的线索,这个被父母当做掌上明珠的女儿,最后会害了这个家,而她本人也会经历一番痛苦的磨难,最后连她的家乡和出身之地都不知道在哪了。

第二次元宵节就热闹多了,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又批准在元宵佳节的时候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这是难得一遇的大荣华,大富贵。但是元春省亲,和家人还有姐妹们团聚,表面上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但是却处处透着悲凉。
元春点的四出戏,每一出都是个美好的故事,但是每出戏都埋伏着一个大悲剧,伏贾家的败,伏元春的死,伏黛玉的死,而贾元春本人也对皇宫这种地方深恶痛绝,她认为那是不得见人的去处。所以这场省亲看似热闹繁华,其实却透漏着各种悲凉,也处处埋伏着将来会家破人亡,人们会颠沛流离。
第三次元宵节的时候,就冷清了很多,人们病的病,懒的懒,都不愿意在一起团圆过节,而贾母也深感凄凉,坐了一会就让大家都散了。其实这一次元宵节里,很多苗头已经露出来了,大家做的灯谜还有做的诗都是爆竹风筝之类的,一爆即散,断了线的风筝,而贾政此时也感觉出来,大家做的诗都不太吉利,心里觉得很难过,因此早早的退出了宴会。

其实这三次元宵节虽然讲的事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团圆的节日却代表着离散。而这三次元宵节其实有一个很隐晦的联系,就是,它们都在说明一件事:贾府是坏在了一个众星捧月的女儿身上了。
在最开始的那个元宵节,甄士隐一家虽然将真事隐去了,但是他所有的经过,在一开始的那两个赖头和尚都讲明白了,他们会被这个被当做珍宝的英莲所连累。而这个英莲和贾元春太像了,贾元春进皇宫,一直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尤其是在她晋升贵妃以后,她几乎就成了贾家炫耀的另一种门面。
但是贾家的败落和贾元春有很大的关系,八十回未完,贾元春极有可能和英莲一样,为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此女和赖头和尚说的英莲很相似,而贾家的命运也可能和甄家一样,最后家破人亡。甄士隐隐去的那段事,也极有可能事贾家在政治方面的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就发生在元宵节前后。

红楼梦虚虚实实中讲述了一段家族的兴亡史,而作者是亲身经历过了这段历史,这段历史的标志就是元宵节,作者铭记在心,所以在这个节日上下了很多功夫。三个春天过后,贾家会败落,而同样三个元宵节就伏下了很多线索。
而且贾元春和英莲一样,最后连自己真正的家都不知道在哪了。她嫁到皇宫,和皇帝是一家人,但是这样的家庭里没有正常夫妻之间的那种感情,而她的娘家却也已经不是自己真正的家了,只是依附自己的一个负担而已。
红楼梦里讲了很多女儿,作者也是对身边的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儿们极为赞赏,但是她们却都入了薄命司,她们是那个时代的才女,是难能可贵的耀眼之星,但是因为太优秀,却难入当时的主流,不仅连累了家族,也连累了自己。作者把她们的命运其实都定在了元宵节,最后一个元宵节的灯谜其实就是她们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2: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朝时期著名的歌妓绿珠为何坠楼?
teletubabies2018.01.27浏览29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yhan218
2018.01.28
满意答案
绿珠是晋朝时期著名的歌妓,她的嗓音非常美妙动听。许多人不惜撒下千金,只为听她唱一曲。而且她人还长得非常美貌。

京城内达官贵人、巨贾豪商对她趋之若鹜。更有人曾以万金想要替她赎身,但绿珠扬言非有缘人不嫁而拒绝。谁都不知道这个有缘人,是怎么个有缘法,但是人人心中都想当这个有缘人。


一次,绿珠从外地回京。路上碰见三五歹徒,正是危急时刻。后方突然闯出一大队人马,把拦路抢劫的歹徒给吓跑了。

绿珠派人上前致谢,打听是谁家队伍。仆人禀告是散骑常侍石大人从野外打猎归来,且说三日后会来见绿珠。

这个石大人不是别人,正是晋朝有名的富豪石崇。他家的良田十几万亩,粮仓里的粮食每年都要清理,要不然粮仓根本装不下。至于宝库里的金银珠宝,府院里的亭台楼阁更是比一般人家多得多。


但是石崇非常好色,他在园子里养了许多美女,自己整天在里面嬉戏游乐。他本人非常喜欢绿珠的美色,所以找人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也不出他的所料,绿珠一见倾心投入他的怀抱。到绿珠出嫁的那一天,京城无数人伤透了心,羡煞了石崇。

石崇怀抱美人,正是开心欢乐得意之时。却没想到大祸即将临近。不久,赵王司马伦囚禁晋惠帝,自己坐上了皇位。司马伦手下有一个心腹叫孙秀,是个十足的小人。在司马伦自立后,他当上了丞相。开始疯狂报复以前欺辱过他的人。四大美男之一的潘安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仅杀了潘安,还夷了潘家三族。


一次,孙秀听人说富豪石崇家里的小妾绿珠,长得非常美貌。于是派人逼迫石崇交出绿珠,石崇却拒绝了。晋朝时权势人家,经常互换小妾或把小妾送人。孙秀被拒绝觉得很没面子,上告司马伦说石崇准备谋反,且他家中有大笔财物。

司马伦正愁没钱用,于是他派孙秀全权负责此事。孙秀得道旨意后,立马抓了石崇判了他谋逆之罪。且派兵围堵石府,全力搜索绿珠。


绿珠为了不受侮辱,含愤从楼中跳出而亡。是为一代节女。但是绿珠跳楼绝不是为了石崇。原因是石崇被抓前曾对绿珠道“我如今遭人陷害全都是因为你,当初真不应该把你娶回家。”

如此,绿珠跳楼是对命运的抗争。她在对石崇死心之余,又不愿再当人玩物,只好一死解脱。绝不是其他人所说为了什么爱情,又什么忠贞不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2: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清代 / 曹雪芹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唐多令·柳絮》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一团团的洁白柳絮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飘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难合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

草木好像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来收!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漂泊,怎忍心使你长久地逗留!

注释解释
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粉:指柳絮的花粉。

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也有说,“粉堕百花洲”典出晋代石崇爱妾绿珠。石崇在金谷园百花洲建高楼藏纳绿珠,因赵王司马伦垂涎绿珠美貌,恃权强夺,绿珠在百花洲跳楼自杀,誓死不从。

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搂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

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

缱绻(qiǎn quǎn):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谁舍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

“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

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空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两句均非实指其事,而是即景吟咏,但已将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了。《大清一统志》称:“百花洲在姑苏山上”,黛玉正是姑苏人。而燕子楼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来泛说女子的孤独悲愁,与黛玉以泪洗面的心境相合。因而这两句的自况之意十分明显,她 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以“坠”、“残”隐喻自己任凭命运簸弄的不幸。

“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

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 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

“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雪芹为黛玉拟的这首词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无怪乎“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上一篇: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下一篇: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盼盼 - 唐代名伎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关盼盼,是唐代名伎,工部尚书张愔妾。 白居易做客张府时与她有一宴之交,盛赞:"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张愔死后关盼盼独居徐州的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张仲素有《燕子楼三首》,白居易依韵和诗三首。

基本信息
本名
盼盼

别名
关盼盼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现今徐州

主要成就
张愔宠妾

职业
舞伎、宠妾

丈夫
张愔

目录
1人物介绍
2故事演变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折叠能歌善舞
关盼盼,生卒年未知,依照白居易的记述,她是张愔的爱伎。

公元804年(贞元二十年),白居易在校书郎任上途径徐州,与张愔饮宴,宴席间张愔让盼盼来侍奉酒席。白居易当场写了两句诗赠给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折叠守节不移
两年之后,张愔病逝徐州,葬于洛阳北邙山。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她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为张愔守节。

折叠白居易和诗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刚刚升职为司勋员外郎的张仲素在长安拜访白居易 。他对关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向白居易详细讲述了盼盼的故事,并给白居易看了自己为盼盼写的三首"燕子楼新咏"。张仲素的诗文如下: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

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十分感慨,写下了三首诗和答张仲素: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折叠编辑本段故事演变
历史记载

关于盼盼的历史纪录,仅见于《白氏长庆集》卷一五《燕子楼》三首的序言。

原文: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伎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姿,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眄眄以佐欢,欢甚。余以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而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其婉丽。诘其由,为眄眄作也。绘之从武宁军累年,颇知眄眄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燕子。眄眄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除此之外再无记载。在后世逐渐发展出了"白居易写诗逼死关盼盼"故事,是自唐末到明清不断演化来的,并非历史事实。

唐末五代:更改《燕子楼》署名

唐五代《才调集》中收录了张仲素《燕子楼》的一首诗,署名却改作盼盼,关盼盼变成有作品的"才女"。

北宋:故事情节开始完善

在北宋张君房的《丽情集》中,关盼盼演变为有诗近三百首的才女,并开始把白居易的《感故张仆射诸妓》当作白居易写给盼盼的诗。在这个故事中还没出现盼盼赴死情节。

原文:

张建封仆射节制武宁,舞妓盼盼,公纳之燕子楼。白乐天使经徐,与诗曰:醉娇无气力,风袅牡丹花。公薨, 盼盼誓不他适,多以诗代问答,有诗近三百首,名《燕子楼集》。尝作三诗云: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北邙松栢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软香销一十年。适看鸣雁岳阳回,又覩玄禽过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虫网任从灰。乐天和曰:满帘明月满帘霜,被冷香销独卧床。燕子楼前清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澘然。自从不舞霓裳曲,迭在空箱得几年。今年有客洛阳回,曽到尚书塜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又一绝云: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于色。乃和白诗云: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舎人不会人深意,刚道泉台不去随。

南宋:"逼死"情节成型

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开始把白居易的和诗改成是写给盼盼的,并第一次把盼盼的结局写成绝世而死。后世"白居易逼死关盼盼"的故事,都以此为本。

原文:

乐天有《和燕子楼诗》,其序云:"徐州张尚书有爱妓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淮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佐欢,予因赠诗,落句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复知,兹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诗新,有《燕子楼诗》三首,辞甚婉丽,诘其由,乃盼盼所作也。绘之从事武宁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张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于今尚在。

盼盼诗云:'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又云:'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又云:'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余尝爱其新作,乃和之云:'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寒月夜,愁来只为一人长。''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忍教红粉不成灰。'又赠之绝句:'黄金不惜卖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后仲素以余诗示盼盼,乃反覆读之,泣曰:'自公薨背,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是玷我公清范也,所以偷生尔。'乃和白公诗云:'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盼盼得诗后,往往旬日不食而卒,但吟诗云:儿童不识冲天物,谩把青泥污雪毫。

宋末迄今:民间广为流传

白居易与盼盼的故事在宋末已经广为人知。文天祥曾写过《燕子楼》一诗: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元明时期,该故事在民间极为流行,较著名的有杂剧《关盼盼春风燕子楼》,冯梦龙的小说《钱舍人题诗燕子楼》,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等。

清代:收录进《全唐诗》

清代的《御制全唐诗》里,不仅把张仲素的三首《燕子楼》归在关盼盼名下,还收录了民间故事中关盼盼的和诗。其诗人小传也采信了民间的说法,而且还错误地把盼盼当成了张愔父亲张建封的小妾:

关盼盼, 徐州妓也, 张建封纳之。张殁, 独居彭城故燕子楼, 历十余年, 白居易赠诗讽其死。盼盼得诗, 泣曰: 妾非不能死, 恐我公有从死之妾, 站清范耳, 乃和白诗,句日不食而卒。存《燕子楼三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08: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纤云弄巧+贾巧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下面跟小编一起来欣赏《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吧!


  《鹊桥仙·纤云弄巧》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纤云弄巧》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鹊桥仙·纤云弄巧》注释

  ⑴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⑵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⑶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⑸忍顾:怎忍回视。

  ⑹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鹊桥仙·纤云弄巧》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09: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有谁知道“太虚”的真正出处?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45:太虚幻境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上回讲到神瑛侍者要下凡历劫,来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处“挂号”,警幻仙子将消息转告已在太虚幻境的绛珠仙子,才有后来还泪之事。

警幻仙子胳膊肘向里拐,帮助已在太虚幻境的自己人绛珠仙子,不提。

太虚幻境此前在中国神话中从所未闻过,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




☞细说红楼系列045,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后文警幻仙子介绍自己时,提到“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太虚幻境在离恨天上,灌愁海中,放春山里、遣香洞内……这一连串名字,就好像《西游记》菩提祖师所居的西牛贺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一样,肯定是个假托。

斜月三星洞应该在“心”中。太虚幻境,就在“情”里。




太虚:谓空寂玄奥之境。

《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崐崙 ,不游乎太虚。”

老子《道德经》:道大而虚静。

“太虚”大致是老子、庄子所指之“道”。

“道”当然不是《红楼梦》要阐述的,只是借由道家最早解释,暗示渺渺真人代表道家参与其中的原因。

绛珠仙子虽成长于西方佛国,却属于道家体系。

这一拨风流冤孽,神瑛侍者是佛家弟子,生“情”后最需要下凡历劫,茫茫大士最着急。




绛珠仙子等道家花神下凡,不过是参与者,渺渺真人并不太积极。

“幻境”,指虚幻的奇特怪异境界。

《列子·周穆王》:昔者,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佛道两家对“幻”都有解释。但读书人倒不可执著何为“幻”,否则就偏了线索。

“虚”为假,“幻”为假,假假为“真”,何为真?“情”是真。是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说了这么多,可能反叫人懵了,到底“太虚幻境”什么意思?

其实,别被文字迷了心,曹雪芹往往给出的只是“字面意思”。

比如后文的“紫薇舍人”,就是指皇帝的家仆,并非什么中书舍人。

太虚幻境也一样,借由佛、道两家的解释看似玄奥,不过为了“书”好看。

“虚幻”本质是警示读书人,“情”不可陷溺其中,贪著无法自拔。

真正的太虚幻境,从主管“情”字,太虚为名,警幻仙子的妹妹可卿仙子姓秦,很容易聚焦出一个人物:秦太虚。




秦观,字少游,号太虚,宋词婉约派一代词宗,他的词中之“情”升华到了无情而有情的极致。

《鹊桥仙·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才是太虚幻境的主旨和意义。

未来《红楼梦》之情,都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终结。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25 10:57・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21: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的死局,从鸳鸯庞大的朋友圈里没有她,暴露出潜藏的丑陋恶果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里没有偶然,全是必然。曹雪芹写任何情节都有线索牵引,直到结局揭开很多人还有没发现真相。

比如晴雯之死,源于她“心比天高”,遭人妒忌排挤毁谤,被王夫人有预谋的撵走后,气病交加而死。

原文对此预设了很多伏笔,但有一条线索最让人感叹唏嘘,就是鸳鸯当初对平儿提到的朋友圈,竟然没有曾和她朝夕相处的晴雯。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四十六回)鸳鸯红了脸,向平儿冷笑道:“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作?”

鸳鸯对平儿连续数了十三四个人里都没有晴雯。要知道平儿是王家丫头,从小跟着王熙凤长大,就算常来贾家终究也有限。

尽管不排除鸳鸯在平儿跟前儿客气,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平儿,她数的那些人都是她认可的朋友。

一句“那是咱们好……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便将亲密的关系讲说的清楚。

可她的朋友圈里并没有之前与她朝夕相处的晴雯。




鸳鸯如此想,其他人自然也一样。可晴雯死前却对贾宝玉哭诉:“只说一辈子在一处”,是把这些人,起码是后来怡红院的那些人当成了“亲姐妹”,才没有任何提防,随性而为。

晴雯的问题本文不说。只说晴雯与众人的感情,分明就应了那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不对称的情感投入,也为她日后悲剧埋下了恶果。

晴雯在贾母和贾宝玉身边做大丫头好几年,与鸳鸯相处时间不短,为什么就不被接纳进朋友圈呢?

鸳鸯提到这些人都是贾府丫头中的翘楚,如果晴雯与这些人莫逆,肯定不会遭受毁谤诟谇,只会守望相助互相袒护。

晴雯不被接纳,甚至被默契排挤在鸳鸯的小圈子外,深层原因很是惊心。




晴雯不被接纳,刨除自身性格、行事问题,还有几点不得不提,也是她自己没有自觉才酿下的苦酒。

首先,晴雯来的太晚

晴雯不是贾府家生子,而是赖大买来伺候赖嬷嬷的。因贾母喜欢,赖嬷嬷便送给了贾母。

晴雯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提到晴雯才十六岁,尽管有出入,因为林黛玉那时才是十六岁,而晴雯与薛宝钗袭人同岁,应该是十九岁。

但不可否认晴雯来时很大了,是贾府丫头中的插班生。

在人家都已经固定的朋友圈里,她很难穿插进去。

同样袭人也是外头买的,但一来袭人很小就买来,与鸳鸯她们一块从小丫头,二等丫头,大丫头成长起来,早都被接纳。二来袭人多会来事,也不是晴雯可比。

至于平儿,背后有王熙凤背书,又是个会来事的,被接纳又是顺理成章。




晴雯得贾母认可,反而遭人妒忌。就像插班生太优秀,更难被接纳。

其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晴雯本就是插班生,挤不进原本圈子很正常。

如果她明白这个道理,妥善处理与众人关系,也能想办法融入进去。毕竟日久见人心。

可问题是晴雯不注重细节,她认为我好心对人,别人就应该好心对我。

自以为时间长了,大家熟悉后都是姐妹,殊不知她把人家当姐妹,人家却当她竞争对手。

她越是亲近众人,越不注意分寸,别人就越排斥她。

如果晴雯是个庸才也罢了。问题是贾母喜欢她,积极培养她,就会让原本这些人不但不接纳她,还会产生妒忌心。




等晴雯再被送给贾宝玉,贾母再有意她给宝玉做妾时,这种排斥就更加爆发。

凭什么她一个最后来的外人,日后能够翻身成为宝二姨奶奶,荣国府的半个女主人,她们却只能是奴才?

妒忌心会蒙蔽世人的眼睛。尽管鸳鸯不至于因此失智害晴雯,但也会不喜欢晴雯咬尖露头,进而疏远她。

鸳鸯是个头目,她如此,可知别人。而别人见鸳鸯都不喜欢晴雯,就更会排挤甚至暗中害她。

这些事,就像尤二姐被王熙凤害,别人都看的清楚,只有她还蒙在鼓里。晴雯也是一样,在所有人注视、默契之下,被推向了深渊。

这,细思极恐不?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27 09:33・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赞同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2 钟家台 2018-03-15   |  260阅读  |  4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再来看看黛玉。
  前面说了在第四十五回中宝钗给黛玉送有问题的洋糖燕窝,吃得黛玉小病越来越重。终于在第五十回被宝玉察觉,赶紧跟贾母开口,从而换掉了有问题的药膳。看到那里的时候,估计大家都会松一口气,以为黛玉没事了。黛玉真的没事了么?
  在第五十八回作者写道:贾府“托了薛姨媽在園內照管她姊妹丫鬟”,薛姨妈“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
  没想到,黛玉虽然不用再吃宝钗的洋糖燕窝,可是药饵饮食样样都是薛姨妈经心过手,这不是更惨了么?怪不得“這裏晴雯吃了藥,仍不見病退”,有深谙药性的宝钗母女“精心的贴身照顾”,纵然是大罗神仙也难以施救啊!
  就这样晴雯的病总不见好,又在病中生了气伤了心,终于夭亡了。
  再来看看史书上关于黛玉和晴雯共同影射的田妃的记载。
  《明史。后妃传》记载:“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
  《彤史拾遗》记载的更详细:“会岁旦朝正妃当诣坤宁宫朝,适天寒雨雪,翟车止门外不即入,又不令传免。久之,袁淑妃车至,时淑妃亦进为贵妃,即传入相见,且故为好语谢之去。于是始传妃车入。”
  那时的明朝正在经历“小冰河期”,也就是千年一遇的严寒时期,冬天奇寒无比,史书上记载那时冻死人的事情常有发生,有时人居然会瞬息之间就被冻死,《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就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学者们认为:极度的严寒使明朝全国各地连年遭灾,间接的促使明朝灭亡。
  正是在这样时常冻死人的千年严寒中,又正是恰逢“寒甚”“适天寒雨雪”的寒中之寒的酷寒天气里,周后故意使坏,田妃一大早恭恭敬敬地来拜见她,她既不允许田妃进屋给她见礼,也不允许田妃离开,就让田妃呆在她的宫门外久冻!那可是在能冻死人的酷寒中啊!
  高潮来了,田妃被冻了半天后,袁妃才姗姗来迟,可是周后立马把袁妃迎进屋去热情招待,却继续让田妃呆在外面冻着,而且周后故意与袁妃东拉西扯,装作忘了屋外还一直冻着的田妃,聊了大半天后,“语移时”,交谈过了时辰,那时的一个时辰可是两个小时啊!田妃居然就这样在屋外被冻了几个小时!等到袁妃也聊累了告辞离开了,周后这才装作想起了田妃,让她进来给自己行礼,自己却一言不发,摆起了脸色,等田妃给她行完了礼就挥挥手让田妃离开。
  晴雯被冻病正是影射田妃在户外等周后接见而被久冻成病。唯一不同的是晴雯是自己淘气所致,而田妃却是被周后蓄意暗算,这也是作者的不得已,不敢写得太直接。
  于是,我们终于能从四皇子的笔下获知田妃之死的真相:田妃被周后又是久冻又是凌辱,终于被周后给害病了,然后被医术不精的医生开了虎狼药,之后换了最好的太医来看。但是因为田妃的药饵饮食都是被掌管后宫的熟谙药理的周后控制着的,所以吃了药也总不见病退。田妃病卧在床,无力保护自己的娇儿,没多久,五皇子也莫名其妙的病倒了,更在病中被人暗算吓死。田妃在病中又遭受到痛失爱子的巨大打击,病情进一步加重,终于在周后坚持不懈地关怀下病死。
  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实也是作者悼念自己的母亲田秀英。晴雯死时十六岁,这十六岁暗指的是田妃自嫁给崇祯到病死,与崇祯一起生活了十六年。
  宝钗的大怒因何而来?
  宝玉说宝钗像杨贵妃一事作者写得十分仔细,第三十回中写“宝玉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1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9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之影——勇补孔雀裘的“兰花”晴雯是谁
2020-02-05 09:16·红楼隐史

晴雯乃是影射田秀英和田秀英举荐支持(杨士聪的《玉堂荟记》:“杨武陵之柄用,实借径于田贵妃。”)的崇祯最为器重喜爱的杨嗣昌。

晴雯眉眼像黛玉,黛玉被贾府下人称作“多病西施”,晴雯被王夫人唤作“病西施”,这都是因为晴雯“田秀英”就是黛玉“田秀英”。

晴雯的针线手艺无人能比,是因为田秀英的绣艺精湛。田秀英不但文武双全,而且心灵手巧,除了亲手改造庭院和宫灯,还精于刺绣,穷皇帝崇祯为了省钱,衣服破了能补就补,可他可不需要像道光一样,一个补丁要花五两银子的巨资,他是用田妃的免费劳动,又省钱还又精致。不仅仅如此,崇祯为了省钱,还拿田秀英的织品赏赐大臣,《烬宫遗录》记载“刘文烈理顺为御史时,上赐以宫花补子,精织异常,云出自出(田)贵妃手。今犹在雍正文烈祠。” 原来《红楼梦》中的晴雯修补孔雀裘是真有其事,正是皇四子回顾年幼时曾多少次地目睹母亲辛苦的缝补织作。

而至今已经388年仍完好保存在成都文殊院的田秀英亲手绣制的“田妃绣彩”就是最好的证明。

田妃绣彩的绣品简介:一天田妃忽发心痛,服药不应,其继母说其故乡四川仪陇西寺的菩萨最灵,于是田妃祈祷许赐袈裟一件。不久田妃心痛病愈,即亲手绣制千佛袈裟还愿。此袈裟以红绫为底,以黄缎缝合,另以宁绸衬托,合于前襟之间,上共绣佛像248尊,田妃用头上的青丝绣佛眉,乃是田秀英亲手所绣,金线串连珍珠、玛瑙,绕围诸佛,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崇祯三年秋,差人将此袈裟送到仪陇西寺,藏于寺内圆通阁(该阁亦是古刹),1922年军阀田颂尧将袈裟夺走后转藏成都市文殊院宸经楼,保存至今,为空林八珍之中的“田妃绣彩”,虽然保存条件简陋,但在经历了近四百年来的无数次战乱天灾后,历尽磨难却光彩依旧!(照片来自凯风成都《四川成都文殊院:颇具盛名的“空林八观”》)


田妃绣彩


田妃绣彩

再来看晴雯影射的另一位人物——崇祯最是倚重的大臣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晴雯指晴天云少,雯弱,即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湖南古有“芙蓉国”的美誉,宝玉为晴雯做《芙蓉女儿诔》。




  “身为下贱”指的是“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杨嗣昌的代罪之身。



《芙蓉女儿诔》中的“及闻蕙棺被燹,顿违共穴之情;石椁成灾,愧逮同灰之诮”正是描述杨嗣昌被挖坟戮尸一事。

晴雯被奸谗所害,实在是因为她太过出众,连凤姐都不得不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就连容不下晴雯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晴雯“色色比人强”。当病容憔悴的晴雯故意不加妆饰地来见王夫人时,却依然让王夫人看到了她的风情万种、美丽动人,王夫人因此恨骂晴雯是“病西施”,可见晴雯之美。“(晴雯)今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自为无碍。【庚夹:好!可知天生美人原不在妆饰,使人一见便觉心惊目骇。可恨世之涂脂抹粉,真同鬼魅而不见觉。】及到了凤姐房中,王夫人一见他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

晴雯补孔雀裘,其实就是杨嗣昌修补大明山河,他是怎么补的呢?“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四正),然后用针纫了两条(2),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补两针(2),又看看。织补两针(2),又端详端详。”。看到没?用的正是“四正六隅”的方略!

杨嗣昌是明朝末年崇祯最为相信倚重的大臣,崇祯对有才有识,不计个人得失,真心为国操劳的杨嗣昌是有深厚感情的。崇祯专门为杨嗣昌作诗送行,引得东林党嫉恨,文秉写到“所以宠之者至矣。”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失洛阳,面对东林党李昌等人的弹劾,崇祯说:“督师去河南数千里,所谓鞭长不及马腹,若汝等爱憎起见,无乃太过!” 杨嗣昌再失襄阳后,为兵部都谏张缙彦以“陷城失藩”纠劾。崇祯降旨“自督师以下,调度失宜,巧言善欺”,着有关部门议罪。朝臣得此机会,以吏部尚书李日宣、左都御史王道直等大僚为首的一批言官纷纷上书要求惩办杨嗣昌。崇祯以是大会六部、九卿、科道于乾清宫,怒曰:“杨嗣昌系朕特简,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各官见朕有议罪之旨大家排击,纷纭不已。如出忠直,何不于兵科未具疏时先言之也?姑不深究,各疏皆留中,谕尔等知之。”

《崇祯遗录》记叙道:“杨嗣昌实心任事,廷臣所少,而才又足以济之。使廷臣不以门户掣肘,俾得专心办贼,未必无成。顾攻者纷纷,遂使愤郁忧危,方寸扰乱,以抵败亡。无拳无勇,职为乱阶,俱诸臣之谓乎。诗云:「无权无勇,职为乱阶」,其诸臣之谓乎!抚臣微有谋略者,朝臣必嫉之。廷臣闻嗣昌死,欣然有得色。忘国徇私,幸败乐祸,任事者欲其成功,岂可得乎?”

杨嗣昌忧惧交加病死后,“廷臣闻襄阳之变,交章论列,而嗣昌已死矣。崇祯传谕廷臣:“辅臣二载辛劳,一朝毕命,然功不掩过,其议罪以闻。”但朝中东林党仍不肯罢休,定要崇祯以“失陷城寨律”论罪将杨嗣昌戮尸。崇祯于是讲述了杨嗣昌托梦辩冤一事,同时传旨:“故辅嗣昌奉命督剿,无城守专责,乃诈城夜袭之檄,严饬再三,地方若罔闻知。及违制陷城,专罪督辅,非通论。且临戎二载,屡著捷功,尽瘁殒身,勤劳难泯”,不顾满朝东林党的反对宣布昭雪杨嗣昌罪,赐祭,归其丧于武陵。可是,东林党并未就此罢休,崇祯死后的南明弘光朝,东林党大儒刘宗周更是疯狂诋毁杨嗣昌并要求“追戮误国奸臣杨嗣昌,以谢九庙之灵”。在这种情况下,杨嗣昌的儿子杨山松作《孤儿吁天录》、杨山梓作《辨谤录》,以澄清社会上流传的种种攻击杨嗣昌的传言。

——宝玉梦见晴雯道别其实就是指崇祯梦到杨嗣昌一事。

《崇祯宫词注》载:“十一月某日,帝语辅臣曰:"朕夕梦故辅杨嗣昌,稽颡庭下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诸臣不公不平,连章见诋,故归诉于皇上!'。"语毕,天颜惨恻久之。前嗣昌在蜀于顺庆公署题匾,自旌曰"盐梅大将"。”宝玉对着袭人哭说“晴雯死了”正是如实再现崇祯对着满朝要将杨嗣昌掘坟戮尸的东林党讲述杨嗣昌托梦诉冤的那段悲愤真历史。

崇祯还亲自手书祭文一篇:“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正是宝玉为晴雯写祭文的原型!真真是“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崇祯还临朝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有督师平贼者。”暗合了补孔雀裘一回中麝月说晴雯:“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

宝玉探望被逐出去的晴雯,见她“瘦如枯柴,腕上犹带着四根银镯”晴雯怎会如此富有? 想想晴雯看病时,大夫都不敢正视,分明是妃子的气派。这是暗述生了四个儿子的田妃。

而晴雯与宝玉换穿贴身的红绫袄则是她深感冤枉,被奸馋污了自己的干净却也不屑去辩解了,是对污蔑者的憎恨,也是对宝玉的眷恋。袭人(宝钗)和宝玉虽有云雨情,但远不及晴雯(黛玉)和宝玉的心灵相通。

宝玉说晴雯被逐:“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

原来,勇补“孔雀裘”的晴雯是兰花!

为何朱慈炤要将晴雯比作兰花呢?

因为兰花不仅是高洁的君子之花,更是其母田秀英最爱之花。

田秀英善画花卉, “田妃擅花卉,尝作群芳图,凡二十四种,合为一本。思宗命特付装潢,特加赏览,每页钤“承乾宫印”,“南薰秘玩”。上端有思宗题诗。明亡,散落人间,有蒋氏得其二页,一为海棠,一为芙蓉,幽逸冷艳,皎然独绝。” “田贵妃工写生,尝作群芳图进上,上留之御几,时展玩焉。”

善画花卉者必是爱花之人,而田妃画得最好的就是兰花!《遗事琐谈》载:“(田贵妃)知书,善画兰,喜鼓琴。”《烬宫遗录》记载:“田贵妃写兰于便面(即扇子),上携之怀袖。” 《崇祯宫词》:“涵烟濡露一丛裁,旋见幽芳扇底开。摇取清风满怀抱,就中应自有香来。上敕田贵妃写兰于便面,携之怀袖。”田妃画的《群芳图》被崇祯放在案头不时赏玩,而她画了兰花的扇子更是被崇祯当成宝贝,时刻揣在袖子里不离身,可见田秀英画兰之工。画兰最好,正是因最用心最喜爱之故。

晴为黛影,杨嗣昌是田妃推举支持,为崇祯所器重倚仗。在李自成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后,杨嗣昌忧惧交加,旧病复发,病死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初一,沙市徐家园。一年半后,田贵妃病死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承乾宫。一年多以后的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于煤山上吊殉国。也正是晴雯之死预告了黛玉的夭亡结局。

杨嗣昌为国呕心沥血而死,生前受尽东林党的弹劾打压,死后还被污蔑诋毁,东林党誓要将杨嗣昌刨坟戮尸,也正是《红楼梦》中王夫人连晴雯尸首也不肯放过的真历史!

谁说崇祯刻薄寡恩?看看崇祯对杨嗣昌的感情!我们应该思考:当这些东林党人怪罪崇祯刻薄寡恩时,他们到底为崇祯还有大明做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4 21:48 , Processed in 0.5131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