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14: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为什么不写“金陵”,却由“姑苏”开始?
2023-12-01 12:35:35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辽宁  举报
0
分享至
细说红楼梦022:姑苏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交代完《红楼梦》出处,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回前诗后,终于步入正式故事。



前面所谓“石头记”来龙去脉,都属作者假托,不多赘述。

☞细说红楼系列022,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门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闯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据《山海经》载:“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说得是中国大地西北高东南低,与女娲补天石做前后呼应。

先有共工怒触不周山致天崩地裂,后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人力有时穷,终究不能完全恢复。

古人据此认为西北地势高,是因“天倾”之故。东南泽国水脉发达,则是“地陷”之故。

而故事就从那“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城演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虽与苏州齐名,可姑苏城为金陵重地,杭州可不是。

明明讲金陵却从姑苏开始,显然不只是一二等富贵风流地的原因。

自南宋以来,苏州从来都与南京并立,不存在从属关系。

清代江宁府更包括:上元、六合、江浦、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几县。与苏州府并立。

尽管彼时江宁府统辖江南省和江西省等两江要地,可范围太广,苏州并不从属江宁。



《钦定大清一统志》称苏州府“与江宁并为省会”,郭沫若版《中国史稿地图集》和《江苏建置志》也将江宁与苏州并尊。清朝定位解释不通。

这就出现了问题,既然姑苏“不属于”南京,“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妙玉和香菱、邢岫烟作为姑苏人士,为什么被称“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由姑苏开篇《金陵十二钗》的故事,似乎也存在立场问题。但要将这事放在明初就解释的通了。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设立南直隶,苏州便直属京畿之地,恰是帝都南京下辖,就能彻底讲通。



所以,当姑苏出现“甄士隐”的甄,与南京“甄宝玉”的甄前后呼应,不免与后面京城中的贾对应。

贾家宁荣二公建功立业,分明借鉴自靖难之役。

贾家北迁京城,也借鉴自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为“真”,代表朱元璋嫡长。

北京为“假”,代表朱元璋庶出。

长幼尊卑之序紊乱,从后面的贾家体现的一清二楚。



当然,“姑苏城外寒山寺”,与贾宝玉最终出家为僧,也是契合。

闲言少叙,以上只是曹雪芹借鉴和引用的一些故事脉络,很快他又引用了其他历史故事和线索,不多赘述。

而说清了姑苏从属金陵的原委。曹雪芹由此写“金陵十二钗”才不会有错。至于故事发生地是北京,则是另一说,暂且不提。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却笑陶潜归栗里,东篱寂寞对黄花。
〖打印内容〗作者: 汪元量   诗名:《《九月九日堂红叶二首》》时间:2020-01-03 10:05:47
  出自宋诗人汪元量的《九月九日堂红叶二首》

  凤凰山上少人家,红叶漫山映落霞。

  却笑陶潜归栗里,东篱寂寞对黄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月九日堂红叶二首
[ 宋 ] 汪元量
原文
凤凰山上少人家,红叶漫山映落霞。

却笑陶潜归栗里,东篱寂寞对黄花。

作者介绍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


〖打印内容〗时间:2023-03-06 01:45:23



【作品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原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1]。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8]!”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5]旗旄(máo矛):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10]翳(yì义):遮蔽,掩映。[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13]怜:爱。[14]恶(wù雾):厌恶。[15]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16]刀锯:指刑具。[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18]黜陟(chùzhì处至):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19]形势:地位和威势。[20]趑趄(zījū资居):踌蹰不前。[21]嗫嚅(nièrú涅如):欲言又止的样子。[22]刑辟(pì譬):刑法。[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24]稼(gǔ古):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25]窈(yǎo咬):幽远。[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27]缭(liáo辽):屈曲。[28]徜徉(chángyáng常羊):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简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这篇文章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

苏轼曾经说过:“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

【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张之)

【解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这篇文章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

苏轼曾经说过:“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穷,本义是“阻塞不通”,引申为“荒远偏僻”,如本文:“穷居而野处。”又如成语“穷乡僻壤”。再引申为“到尽头”,如《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再引申为“穷尽、完结”,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如成语“无穷无尽”。

穷,在古汉语中常指仕途坎坷不得志,与“得志、显贵”的“达”相对。如《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申为“处境困难”,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亦有穷乎?”

注意:在古代,特别是上古,“穷”和“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穷”指不得志、不显贵,“贫”指缺少衣食钱财。“穷”的反义词是“达”,“贫”的反义词是“富”。如《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这里“穷达”并举,“贫富”对举,可见“穷”与“贫”的意义是不同的。

处,本义是“停止、停留”,如韩愈《答李翊书》:“处若忘,行若遗。”引申为“居住”,如本文:“穷居而野处”。再引申为“处于”,如本文:“处秽污而不羞”。再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处所”,作名词,读ch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处,还有“处理,安排”的意思,如《赤壁之战》:“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烦,据《说文》,本义是“热头痛也”。引申为“烦躁、烦闷”,如本文:“入耳而不烦”。又如《史记·仓公传》:“病使人烦懑,食不下。”再引申为“烦劳”,如《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再引申为“烦扰”,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猥不敢相烦。”再引申为“麻烦”,如《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引申为“烦琐”,如《淮南子·主术训》:“法省而不烦。”

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2、鉴赏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的虚托手法。

3、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教学难点: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介绍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政治上较有作为。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2、介绍赠序: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韩愈的赠序,因人变化。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有的坦率陈言,有的含蓄婉转,有的借题发挥,有的诙谐幽默,各篇有不同的写法,也有不同的意味。本文有很多言外之意,藏而不露,须细看方能领悟辨别。

3、介绍背景:

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扫除字音

旗旄(máo) 便(pián)体裾(jū) 翳(yì)

恶(wù)黜陟(chù zhì)趑趄(zī jū)

嗫嚅(niè rú) 刑辟(pì)稼(gǔ) 窈(yǎo)

缭(liáo)徜徉(cháng yáng)膏(gào)

2、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 阳盘旋

第二段: 进退 疾 道旗旄才畯便体惠中翳负恃美鲜怜恶理黜陟形势趑趄刑辟

第三段: 壮 稼窈 膏 廓其有容缭徜徉

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第二段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概括他们的特点?

2、讨论:

第1节:写盘谷得名的缘由,简介其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

第2节:记写李愿的一席话,借李愿之口描绘三种不同人的人物形象。

三种人:

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

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

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第3节:写作者听“愿之言”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的仕途坎坷和对人生的看法。

2、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教学进程:

一、作者描绘了三种人,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他们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征?

第一种“大丈夫者”,主要特征为“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朝廷),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这种人在外面的所作所为与“利泽施于人”的说法,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种是“盘谷隐者”,其主要特征是“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心里想的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这种人不是不愿意为国效力,而是受不了官场的污浊。这种人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但在当时却是做人的典范。

第三种是权势攀附者,其主要特征是“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这种人心目中没有是非,只有名利。

拓展深析:

上面三种行为特征,我们不妨称之为“浊”者、“清”者和附“浊”者。三者之间,形成一“清”对两“浊”的局面。尽管作者未下断语,但各自的是非高下已是彰显分明。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不仅感受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者徜徉,“浊”者当途的社会现实,还能区分“清”者无奈,“浊”者快意;“清”者用思,“浊”者用力的差异。而且,“清”者也正是在与“浊”者的比较中,进一步确立或坚定了自己的品行操守。

二、结合背景资料揣摩作者主意:(背景资料见教参P123(二)第一段)

由上面分析看来,该文的长处当在成功地抓住了几种人的行为特征,并通过他们揭示出官场的严重腐败:权贵们骄奢淫逸,小人趋炎附势,清醒者乖时失意。(揭示主题)

三、作者为什么要“从子于盘”?

提示: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也含有劝李愿终身归隐之意。

四、谈谈课文尾段的歌词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课后练三)

五、探讨韩文的特点:

1、虚托、对比

2、讽刺(教参P125)

3、语言瑰丽而刚健,骈散结合 返回查字典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贾宝玉、通灵宝玉和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有什么关系? 2020-10-22 07:30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他口中的通灵宝玉就是女娲补天的石头幻化而成。
通灵宝玉是女娲的补天石
女娲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没用,就扔到青梗峰无稽崖下。后来石头通了灵性,能开口说话。
一天,石头听见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说起红尘中的富贵荣华,颇为羡慕,也想经历一番。于是请求二位神仙带他下凡。
两个大仙将这块石头变成大如雀卵的宝玉,上面篆刻上字迹,和穿绳的小孔儿。将这块宝玉夹带到绛珠仙子还泪还泪的队伍中,这块巨石就是贾宝玉口中的通灵宝玉。
证据一,元春省亲时补天石的心理活动。
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憎、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
补天石成为通灵宝玉后,依然保留着以前的记忆。对于目前的富贵奢华,非常满意。
证据二,宝玉被魔魇后,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来到贾府,说有个宝贝可以驱邪。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这段文字说明通灵宝玉就是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
神瑛侍者与补天石有什么关系?
关于补天石和神瑛侍者的关系,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神瑛侍者和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没有关系。
一种说法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通灵后,到处游玩,他来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知道他有来历,就留他做了神瑛侍者。无才补天的五彩石就是神瑛侍者。
因为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缘分,才有了绛珠下凡还泪之行
不管神瑛侍者的来历是什么,总之,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见到了半死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喜欢风姿绰约的绛珠仙草,就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他每天雷打不动地用甘露滋养绛珠仙草,这一浇灌,就浇灌了几百年抑或上千年,绛珠仙草得以绵延岁月。后来,绛珠仙草退却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就是绛珠仙子。
绛珠仙草成仙后,神瑛侍者不再与绛珠仙子日日相会。
绛珠仙子因为灌溉之恩未还,胸中有一团抑郁之气。
后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下凡。绛珠仙子也决定下凡,她发誓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甘露之惠。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
林黛玉将眼泪流尽后,完成一劫,回到了太虚幻境。
通灵宝玉在人间的经历,就是《红楼梦》的故事。
女娲补天剩下顽石,即通灵宝玉,他看到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也看到了与之相关的四大家族的兴衰。他回到青埂峰,将自己经历的故事记录在自己(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身上。有一个空空道人经过大石旁,看到了“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红楼梦》的来历
空空道人将石头上的故事抄录回来,定名为《石头记》,传诵于世人。空空道人后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1784年梦觉主人给《石头记》作序的时候,将书名定为《红楼梦》。这就是《红楼梦》的来历。










曹雪芹
嘲顽石幻相

出自清代曹雪芹《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卷之四 庙祀·下 顽石郭都贤 [复制链接]
admin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292202
IP编辑禁止帖子清理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5: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卷之四 庙祀·下 ldjsld 2014-11-09   |  86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楹联丛话全编》清 梁章钜 梁恭辰 编著

楹联丛话

卷之四 庙祀·下

  大兴朱文正师撰杭州西湖朱文公祠联云:“由孔孟而来,二千年卫道传经,独振斯文统绪;当光宁之世,五十日格非陈善,允宜此地烝尝。”

  边育之仪部廷英撰朱子祠联云:“大哉夫子之功,百世权衡,六经羽翼;远矣斯文之统,周程私淑,孔孟闻知。”

  长沙有屈、贾二公祠联云:“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分贴二公处,浑成可喜。

  岳麓寺三闾大夫祠有秦小岘侍郎瀛联云:“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翔一联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又乾隆中州牧蔡宗建一联云:“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稍可。又刘锡嘏集句一联云:“江山故宅空文藻;父子高名重古今。”亦佳。

  陶云汀宫保澍云:“益阳郭都贤,字些庵,前明天启进士,巡抚江西。甲申后为僧,自号顽石。”其名附见《明史·左良玉传》,魏叔子之师也。叔子集中有《上郭天门先生书》,即其人。益阳各庙寺多有顽石所题楹帖。如桃花江东林寺门联云:“洗菜莫教流去叶;见桃犹记旧曾花。”又,浮邱山祖师殿联云:“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

  吴中多周公瑾祠,有自夸其撰联之工者,云:“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余谓“既生瑜,何生亮”语出《三国演义》,史传中并无其事,本传历叙公瑾运筹决胜,绝无与诸葛交涉一言。惟《鲁肃传》载:“肃迎刘备于当阳,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数语而已。大抵瑜、亮之评,前明即有之,故王渔洋《古诗选·凡例》及尤西堂《沧浪亭诗序》皆袭用之。且如落凤坡,亦出演义,而《广舆志》误收之,渔洋遂有《落凤坡吊庞士元》诗矣,何况余子。若《桃符缀语》中所载一联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十四字,却落落大方。

  蜀中姜伯约祠有联云:“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广东省城龙王庙有福文襄郡王联云:“田鼓祝桑麻,丹荔黄蕉隆肸蚃;云旗回岛屿,珠宫贝阙奠灵长。”可谓工丽。阮芸台先生联云:“神德庇三农,统天田以乾象;思膏流百粤,兴云雨于雩坛。”则纯用经语,陈义自高。近卢敏肃公坤亦有联云:“嘉澍庆知时,仰神赞天功,灵嘘元气;大田歌既渥,看泽周南海,福庇东瀛。”

  潮州双忠祠祀张、许二公,联云:“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本色语,颠扑不破。张南山云:“粤东文、谢二公祠中亦悬此联。”

  广西伏波庙最多,皆祀马文渊。或云:“路博德亦为伏波将军,其有功于岭外,更在马文渊之前。”然粤民意中皆有马无路。张南山诗云:“伏波汉将并流传,铜柱勋名后胜前。都尉有灵应退让,千秋人念马文渊。”余小霞州判应松作横州大滩伏波庙联云:“铜柱镇鸢飞,顾盼生风,意气真能吞浪泊;金门留马式,男儿报国,姓名何必与云台。”同一意也。惟费衮《梁溪漫志》云:“后汉马文渊、路博德,皆尝为伏波将军,又皆有功于岭南。海上有伏波祠,古今所传,莫能定于一。”东坡作碑,谓两伏波均当庙食。政和中,因修《九域图志》,以睢阳双庙为例。今祀两神,盖义理当于人心。虽是时正讳东坡议论,而亦不能废也。又刘克庄诗云:“缅怀两伏波,往事可追纪。铜柱戍浪泊,楼船下湟水。时异非一朝,地去亦万里。山头博德庙,今为文渊矣。”按:以路、马当并祀,自是专指岭南。考之史,路博德由桂阳下湟水,是今湖广入广东道,固未尝至广西。且博德下南越,于岭外各郡,仅招集而已。而马文渊所过岭西,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是其泽之被于岭西独深,岭西之专祀固宜,非可与岭南一例论也。

  杨紫卿明经季鸾薄游粤西,有柳侯庙楹帖云:“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词意超脱。相传柳侯庙有旧联云:“双柏仰清标,长忆养人如树;一池寻故迹,同欣凿井得泉。”盖庙即在罗池上。又旧有双柏,今存其一云。

  柳州刘司户祠联云:“古犹登第厚颜,安知今之必异;鸟尚衔枝封陇,可以人而不如。”相传司户以勤民野死,有鸟衔枝,蚁负土,顷刻而成坟。下联即其事也。

  潮州韩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无锡惠山之麓,有尤文简公袤祠,其旁为锡麓书堂,秦小岘侍郎刻公手札,陷石祠壁。顾晴沙光旭题联云:“依然锡麓书堂,南渡文章,上跨萧杨范陆;允矣龟山道脉,东林弦诵,同源濂洛关闽。”

  胡文昭公瑗祠有孙文靖尔准题联云:“文宣聿启文昭,木铎千秋,教著江河日月;有虞肇开有宋,云仍万祀,道垂礼乐诗书。”邵文庄公宝祠有秦小岘题联云;“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功存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无锡有四中丞祠。始为周文襄公忱专祠;后乃增入海忠介公瑞为周海二公祠;继又移周公孔教祠于此;康熙末年,并祀汤文正公斌,称四中丞。邹晓屏炳泰题联云:“德泽沛三吴,百利俱兴,万姓讴歌如昨;勋名崇两代,四贤济美,千秋俎豆常新。”

  无锡李忠定公纲祠,即公少时读书处也。费文恪公淳题联云:“望重三朝持亮节;书成十事秉丹心。”又有李曜联云:“文克经邦,武克定乱,勋名过开元宰相;忠以辅主,哲以保身,理学推大宋名儒。”又有顾端文公宪成祠,顾晴芬侍郎皋题联云:“立朝与天子宰相争是非,悉宗社远谋,国本重计;居恒共师弟朋友相讲习,惟至善性体,小心工夫。”

  顾洞阳可久祠,顾晴沙题联云:“教成于家,溯三国六朝,光昭世德;慎追乎远,本一门双义,佑启后人。”又梁山舟学士同书题联云:“事君以道,无惮杀身,昔人称锡谷四谏之冠;当官而行,不求利己,后世高碧山十老之风。”

  谢默卿元淮令无锡时,修南门外水仙王庙,并题联云:“牧民资保障,自公至始筑城垣,捍患御灾,当首数蓉湖名宦;守土展明禋,况我来忝同籍里,报功崇德,只心仪枌社先贤。”又一联云:“遗爱成神,比诸南国甘棠,苹藻洁蠲民罔替;降康祈福,荐以西湖秋菊,梓桑恭敬我尤宜。”按:水仙王,姓王名其勤,号少月,松滋人,前明进士,嘉靖间令无锡,倭患方亟,而县城久未建,自公至,首倡议建之。工甫竣而倭大至,民赖以全。又丈量通境,以定田赋,邑民乐业,以至于今。盖锡山第一名宦也。默卿亦松滋人,后二百年,继公宰是邑,故言之亲切如此。

  无锡惠山有邹忠公浩祠,公弟泂始迁居无锡也。汤文正公题联云:“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滨,下肩伊洛;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袂,晓行岭海,夜渡潇湘。”

  扬州梅花岭下史忠正公可法祠,蒋心余太史士铨题联云:“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又墓柱联云:“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又不知姓名一联云:“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谢蕴山启昆知扬州时,修葺史阁部祠墓毕,梦阁部来见,因问:“为公修葺祠墓,公知之否?”曰:“知之。此守土者之责也。然要非俗吏所能为。”问己官位,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问:“将来有子否?”曰:“与其有子而名灭,不如无子而名存。”因问:“公祠中少一联,应作何语?”曰:“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谢为书丹勒石,今存祠内。

  明季,南都破时,江阴阎典史,孤城死守月余,始殉难。我朝赐谥立祠,堂中有联云:“七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三千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相传临难时所自题也。

  西湖岳坟前,有铁铸秦桧夫妇及万俟卨、张俊四像,镌姓名于胸次,跪于门外。有松江徐氏女题楹柱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闻丹阳陈少阳墓亦铸铁人,肖汪伯彦、黄潜善;嘉靖间,南安郑普过之,题楹柱云:“丹陛披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屈膝,两人富贵何为。”二像应笔而仆。然则愧耻之心,汪、黄犹未泯矣。

  彭文勤公联云:“旧事总惊心,阶前桧贼;感时应溅泪,庙侧花神。”是题西湖之岳庙。吴云樵侍郎芳培联云:“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是题汤阴之岳庙。对语各切其地,不可移易。

  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钱塘县志》载:“忠宣于建炎初使金,不屈,历十五年始放归,赐宅西湖葛岭后,后人因就地建祠。”我朝雍正九年,李敏达卫重修,并书一联云:“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亦自确切。

  杭州城隍庙在凤凰山上,地势高敞,西湖即在眼底。徐文长撰楹联云:“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或云绍兴府城种山蓬莱阁亦有此联。

  温州府城外滨江,江中有小岛,即谢康乐诗之孤屿也。屿中有江心寺,风景极似金山。朱沧湄文翰联云:“长与流芳,一片当年乾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寺相传宋恭帝曾驻跸于此。旁为文信国公祠,有联云:“孤屿有邻,喜得卓公称后死;严陵在望,直呼皋父哭先生。”缘祠左即卓忠毅公敬祠也。又有一长联云:“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盖信国公大魁日,出王伯厚之门,“古谊”二句,即其卷中批语也。不独“忠肝铁石”,信国能践斯言;而伯厚之具眼知人,亦若龟鉴矣。又卓忠毅公祠联云:“祠接谢亭,亦有文章惊海甸;忠符信国,并悬肝胆照江心。”

  《茶余客话》载王文成公题于忠肃祠一联云:“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书法遒劲,杭人传为文成少时真笔。《西湖志》又载杨鹤于一联云:“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语皆悲壮。近彭文勤公亦题一联云:“赖社稷之灵,国有君矣;竭股肱之力,死以继之。”则史评也。

  山右河津县薛文清公瑄祠有一联云:“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黄星斋宅中为余所述如此。

  吴门有许将军远祠堂,中一联云:“待张巡若同胞,先死后死,与常山平原义分一席;恨李翰不作传,大书特书,赖紫阳涑水笔补千秋。”

  余在吴中修沧浪亭,郡人士复于亭右建五百名贤祠,以五百名贤像刻石嵌诸壁,始自周季札及言子,逮我朝名宦乡贤凡五百余人,春秋致祭,亦一时盛事也。余曾为之记,陶云汀抚部为之联云:“非关貌取前人,有德有言,千载风徽追石室;但觉神传阿堵,亦模亦范,四时俎豆式金阊。”又郡中后学裔孙合题一联云:“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则孙子和茂才义钧撰句也。

  苏州虎邱新修白公祠,即顾伊人塔影园旧址也。贺耦庚方伯长龄联云:“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苏州郡学之旁有名宦专祠四所,祠各有像,岁久倾阤剥蚀。余下车即属长洲令王槐午锡蒲重修,工竣,槐午索余各纪以联。韦公祠云:“唐史传偏遗,合循吏儒林,读书不碍中年晚;苏州官似谥,本清才名德,卧理能教末俗移。”白公祠云:“讽谕岂无因,乐府正声熟人口;行藏何足辨,名山大业定生前。”有疑行藏句太空者,余曰:“谁辨心与迹,非行亦非藏,即用香山诗意,但非注脚不明耳。”况公钟祠云:“姓字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陈公鹏年祠云:“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才,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

  宋漫堂题范文正公祠联云:“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露筋祠中联扁林立,就余所见者,以陈曼生郡丞鸿寿所集“江淮君子水,山木女郎祠”十字为工。黎湛溪河帅亦欲集成一联,举王渔洋“门外野风开白莲”之句,属余觅对,余以杨升庵“庭前夜雨弄孤筿”句奉应,河帅首肯,谓意境相称,时代亦不相悬也。然王句是露筋祠本事,杨句实未能恰配,故亦未悬挂。

  无锡金匮合建贞节祠,林少穆抚部则徐题联云:“盛典继毗陵,表千秋潜德幽光,长使冰心昭炜管;新祠崇惠麓,聚两邑贞姬淑媛,群钦风节树香苏。”

  古无出痘之说,史传备载人体貌,独无言面麻者。自唐会昌中,泉州陈黯十三岁,自咏痘花诗云:“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加。天嫌未端正,满面与装花。”诗载《文苑英华》,此痘事之始见于书者,今则为寰区通病矣。有作痘神庙联云:“到此日方辨妍媸,更向鸿蒙开面目;过这关才算儿女,还从祖父种根苗。”亦未经人道语也。今人家称出痘为出宝,又为天花,故吴信辰痘神庙联云:“宝痘匀圆,喜个个金丹换骨;天花消散,愿家家玉树成林。”

  吾乡汀建山村中,每数里必有关庙,庙多塑像,旁必有周将军立像,即世称周仓者。亦间有周将军专祠,辄著灵异,而庙中联语皆鄙诞不经。缘其事仅见演义,正史中并无其名。考《吴书·鲁肃传》载:“肃往益阳,与关相拒,肃邀关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俗传关帝单刀赴会自缘此语而讹耳肃因责数关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兵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关操刀起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按是人姓名不传,演义似即据此敷衍为周仓事。然纪文达师笔记中称元鲁贞作汉寿亭侯碑,已有“乘赤兔兮从周仓”语,则其来亦已久矣。比至桂林,偶与余小霞谈及。小霞述其权荔浦令时,于城外周庙题一联云:“当蜀吴魏之交,扰攘一时能择主;附刘关张而后,偏裨千古竟传名。”诚雅制也。

  江右管未亭学宣守常德,其乡人为铁柱宫即许真君庙求楹贴,管书云:“君身自是有仙骨;我犹未免为乡人。”吴舫翁云亦有句云:“微斯人吴其为沼;赖此老海不扬波。”

  闽浙分疆处为枫岭,景最幽峻。岭巅祀五显神,极著显应,俗皆呼为五显岭。李笠翁云:“盘折嵯峨,甲于诸岭,由麓徂巅,愈转愈胜。”庙中神鬼,诸像毕备,观者生恐怖心,故余为之联云:“远看疑画,近看似诗,及至身到其间,又觉诗画都无著手处;善者敬神,恶者畏鬼,究竟皆非异物,须知神鬼出在自心头。”

  乾隆十九年,周文恭公煌奉命册封琉球,使舟至姑米洋,遇飓风,触礁柁折。时既昏黑,兼大雷雨,帆叶厨棚吹落殆尽,倏见海面一灯浮来,众悉呼曰:“天后遣救至矣!”须臾舟定。同舟二百余人,举庆更生。舟进姑米港,谒庙行香,公献“愿大能成”四字扁,并撰联云:“神为德其盛乎,呼吸回天登彼岸;臣何力之有也,忠诚若水证平生。”

  张南山题天后宫联云:“大海茫茫,到无岸无边,观于天,天高在上;飘风发发,正可危可惧,徯我后,后来其苏。”

  张南山寄录城隍庙一联云:“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曲体人情,不失与人为善之意。又吕仙祠一联云:“修到神仙,看三醉飞来,也要几杯绿酒;托生人世,算百般好处,都成一枕黄粱。”则旷达语也。

  吴信辰工为楹联,杨蓉裳芳灿为选刻松厓对联一编,不乏清词丽句,所稍欠者超脱耳。今录其佳者,如题佛寺门云:“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度世有缘皆可度;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又佛堂云:“西方贝叶演真经,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律;南海莲花生妙相,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又题西岩寺云:“色相出真空,眼界光明;震旦云霞围舍利,声闻归妙有,耳根清净,乾陀钟鼓应迦陵。”又题千手佛殿云:“一心念佛佛如来,鹤唳猿啼,都演出三生妙谛;千手示人人不悟,龟毛兔角,直指开四大疑团。”又题佛堂云:“佛言三藐三菩提,礼此庄严,即可承三生度脱;人贵一喷一醒豁,除他挂碍,何难证一味圆通。”又题锺离祖师殿云:“一朝弃甲成仙,不用偏裨传两晋;万劫衔杯乐圣,聊将散汉著三唐。”又题财神庙云:“蕴玉函珠,善贾固皆蒙乐利;心耕笔织,寒儒亦可荐馨香。”又题临洮常山大王庙云又称龙神庙:“义胆大于身,陷阵摧锋,在昔号常山虎将;忠魂符厥号,兴云降雨,至今冠洮水龙神。”又题织神庙云:“改草衣卉服之观,人间温暖;极错采镂金之妙,天下文明。”

  或传扬州华陀庙楹联云:“元龙币聘以来,泽被广陵,到此日青囊未烬;孟德头颅安在,烟消漳水,让先生碧血常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顺皇帝李自成的传奇人生
播报文章

小佩绍爱娱乐
关注
2021-08-06 15:54

中国古代的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能够坐上皇帝的从来都不是庸才。今天我们谈论到的这个皇帝,这一生充满了无数的传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百姓慢慢转化成皇帝,谁知最后他只做42天的皇帝,就黯然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就是李自成。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李自成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世背景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人称闯王、李闯。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公历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mǎo yān]六十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一说黄来儿)。初名鸿基,小字硙生,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李自成起义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李家生活非常困难。李自成小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不久,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他曾被戴上枷锁严刑拷打,后来在穷伙伴的帮助下,杀死文举人,又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当边兵。当时,边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粮饷不足,军官又贪污、克扣军饷,兵士经常挨饿受冻。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朱由检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随参将王国向京师进发,途经金县(今甘肃榆中),兵士们要求发饷,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于是,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兵民发动了兵变。
南征北战
李自成起义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掛的义军。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皇帝凌迟处死。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李转投奔张存孟。1631年4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也降明。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也有这一说(:历史考证李自成并非另一闯王高迎祥的部将) 。


崇禎七年(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是年六月,陈奇瑜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走兴安(今陕西省石泉以东的汉江流域)车箱峡。峡谷之中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马乏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诈降。此时陈奇瑜释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抚官将义军遣送回籍,甫出栈道,自成立刻杀安抚官复叛。
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滎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因争夺俘虏,李自成与张献忠失和,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明史》称其为“闯贼”。
鏖战中原
崇桢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桢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昇的激烈反对。崇禎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大难不死。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
崇祯十四年(1640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同时,李自成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十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同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贺一龙。四月,杀叛将袁时中。五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jiá]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北)。时值大雨滂沱,明军粮运不继。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李自成率师追击400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


李自成攻取北京之战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政府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同时东征明京师。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蒲州(今永济),隔日攻下怀庆(今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崇桢帝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李自成登基为帝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móu]。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李自成的覆灭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万,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袞,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5月31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多尔袞命吴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击李自成军,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败。五月初三日(6月7日)多尔袞军入主北京城。七月李自成军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抱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採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邓州,入湖北,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
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五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装杀死,尸首不知何处,自成牺牲后,大顺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团练予以报复性打击。大顺军餘部称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李自成死亡之谜
另说李自成兵败后脱逃,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圆寂於该寺。又说李自成隐居到甘肃兰州青城。
虽然目前李自成死地之谜众说纷纭,但在湖北通城周边先后发现上千件李自成以及大顺的相关文物,其中更有数十件直书李自成死于湖北省通城县九宫山,相信不久的将来,历史会还李自成死地之谜一个真正的清白。
李自成的成就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免徭役,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当时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拥护,李自成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一时间拥兵百万,以催枯拉朽之势攻占了北京城,将强大的明朝推翻,建立了大顺王朝,李自成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顺王朝的皇帝。然而,大顺王朝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42天,象昙花一现,瞬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忽略了这个朝代的存在,也遗忘了这位皇帝的存在。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打下了江山,为何又不能守住江山?他就像天际的一颗流星,瞬间消失在夜空之中,笔者阅读了这段历史,认为李自成兵败北京城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治国方略。
李自成作为一位家民出生的领袖,他有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也有反对封建统治的能力,更有为全天下老百姓谋福利的愿望,但他没有改变天下的的本领,更没有如何治国的方针,他只有为他的小团体为谋福利的想法,他进驻北京城,本意不是赶皇帝下马,而是想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崇帧皇帝领会错了李自成的意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
当李自成找到崇帧皇帝的尸体后,还没有意识到他能够治理江山,并没有拿出一套治国方略,想的是攫取明朝的财产,以供他们的团体使用。李自成打到哪里,只是惩治贪官污吏,分浮财,给老百姓好处,但他没有治理这一块地盘的愿望,打了就走,也不重用懂管理的这方面人才,以至于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还没有自己的地盘,所以说他攻下北京城并未占领天下,他只是暂时的拥有紫金城。
如果他当年打下洛阳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的话,他的江山足以坐稳,至少有喘息的机会,而且他当时也有条件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因为他拥兵百万,只需要在民众中选择有管理地方行政能力的人才。


三、李自成集团的局限性
如果,他不是一进入京城,就把所有的官僚阶层,地主阶层全部得罪;如果,他可以颁布一些税收,时政方面的新政;如果,他不是抱着‘均平富,除恶邪’那么单纯的政治理想,那么,他的大顺,一定可以一个比唐宋,更加繁荣。
在封建社会体制下,要想实现人人均等,要想消灭地主阶级,要想均平富,从现在眼光来看,结果当然是可以想见的。。
时代局限了李自成的认知,单纯的心愿,并不能成为政治。
政治这个词从一开始,便与各种阴暗面结合在一起,劫富济贫,虽然可以一时得到响应,长久看来,却只能是穷途末路。。
社会的进步,并不是靠抢,靠分,来实现的。这也注定了李自成政权的跨台。。
尽管李自成有胆有略,又拥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但仍然无法挽救他的败亡。不得不承认,纯粹的小农意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登上过历史的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0】



蔡校长早看出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却把第一回当作序幕,作为戏剧的楔子看待了,这样就把甲申之难看作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开端了,所以说“自明亡始”,“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一脚蹬到明亡之后的清初了,把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都认作是康熙朝的仕清文人,把贾宝玉也认作康熙的太子胤礽,这些我都没法赞同。

甄士隐解注渺渺真人的“好了歌”,最后几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明末乱世的概括: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烘烘!到头一梦,渺渺真人说“解得切!解得切!”所以说第一回是本书梗概,简略预演,而不是序幕、开端。

随后甄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一个拄着拐杖的病人,能“飘飘而去”,与其说出家为“道”,不如说得“道”升仙了,明显是用甄费甄士隐之“道”,向读者提示“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个“道”,仅仅是“君子之道”吗?我看:第一个字便是“君”,皇帝!

第一回便写了:“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这话说的很明了:本书也是“野史”,只是不蹈一辙,不借此套。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石头说的很清楚是:真实。在唐寅到乾隆的历史时期,兴衰际遇,是谁“兴”谁“衰”的真实、真传?显而易见,只有明末,明衰清兴。

“此系身前身后事”:此系书中主角的身前身后之事,是“史”!身后:死后,与生前相对,比如陶渊明的“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身前:生前,活着的时候。谁的身前身后事?无疑是宝玉、黛玉之事,即崇祯生前和死后的皇权江山之事,所以说是“史”。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甲戌本在“三生石”旁夹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身前身后事,跟“三生石”一起看,苏轼的《僧圆泽传》记载:

安史之乱时,东都洛阳陷,光禄卿李登死于洛阳,其子李源悲愤,自誓不仕,与僧圆泽交好。一日相约游峨嵋山,圆泽要走长安斜谷的陆路,李源坚持从荆州走水路,于是走荆州,过巫峡,船到南浦时,见一妇人,圆泽哭了,说:“我不想走水路从这里过,就是为这个呀。”李源惊问,圆泽说:“我应当为这王氏妇人之子,我一直躲着不来,今天既然见了,就逃不过了。过三天,你来见我,以笑为信号。十三年后,中秋月圆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再与公相见。”

李源又悲又悔,到了黄昏之时,圆泽果真死了,李源痛不欲生。三天后,李源到王氏妇人家里去看,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杭州赴约,八月十五,在西湖西边的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到一个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问:“泽公健否?”

牧童答:“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后,便不知去向了。李源后来活到八十岁,死于寺中。

起因还是安史之乱!胡人边将造反,天下大乱,而致李源父丧。

两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身前身后事茫茫”的牧童,是圆泽的来生。“三生”源自佛教的因果轮回的学说,是前生、今生、来生。圆泽、李源显然还有前生,苏轼的故事中虽然没讲,读者都能理解,前生是在“安史之乱”前。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石立于西天灵河畔,石上生出两条神纹,将此大石隔成三段,女娲便封此大石为“三生石”,为此三段命名为前生、今生、来生,并在石身添上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生,遂让“三生石”掌管三世姻缘,所以现在还有成语“缘定三生”。

在红楼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黛玉、宝玉的前生。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所以,黛玉和宝玉是远别重逢,其“木石前盟”,是“缘定三生”。而宝钗的“金玉良姻”显然不是三生姻缘,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总是跟“安史之乱”相关,宝钗是个抢夺者、争玉者、偷玉者。

所以说“此系身前身后事”,是书中主角黛玉宝玉的三生之事,跟圆泽、牧童一样,不只是今生之事。甚至可以认为,“绛珠草一株”,和这个“朱”,朱由检崇祯帝,以及林黛玉、甄士隐,都是“此身虽异性长存”的一个人,处于“三生”中不同的某一生。如除去神话成分,作为“野史”来看,本书是写黛玉崇祯的今生,和之前、之后的史事,只是作者写时,把崇祯帝真事隐(甄士隐)去,用了假语。

再看明末袁宏道(1568年─1610年)的诗《三生石》: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三生石旁“竹”千根,这个“竹”,这个“朱”,便是红楼梦中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竹”院云深性自存,是源自“此身虽异性长存”,红楼梦中,也有“竹院”,是哪个院?潇湘馆。

红楼梦里的“三生石”,巧妙地糅合了这些神话、古文、近诗等,既表达了两个主角“缘定三生”,“受命于天”,又暗示了“安史之乱”,竹为来生,林黛玉、甄士隐这些角色,同“朱”的崇祯帝身异性存,本书写的就是这些身前身后之事 ---- “此系身前身后事”。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在回目中特意强调:甄士隐“识”通灵宝玉!是梦吗?是幻吗?不真吗?“宝”是“玺”,“宝玉”是“玉玺”,并有“仙寿恒昌”的篆文刻字为证。是甄士隐在梦中?还是读者在梦中?

曹操梦里杀人,杨修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是甄?是梦?

是梦?是真?



点击下一个:柳湘莲:崇祯朱由检,为什么打薛蟠?报复“胡虏案”+ 薛蟠碰到龙犄角上了?柳湘莲是惧祸逃走吗?为什么跟薛蟠结拜了生死弟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的灯谜诗中深藏的惊人寓意
原创2022-12-09 21:29·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面对宝钗灯谜诗中的满清的凶残狰狞和无限得意,宝玉朱慈炤是怎么应对的呢?请看: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头一句“天上人间两渺茫”是取自唐代诗人曹唐的《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指遥远渺茫难以接触,全诗见下:

“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

怨入清尘愁锦瑟,酒倾玄露醉瑶觞。遗情更说何珍重,擘破云鬟金凤凰。”

曹唐的诗写的是仙女杜兰香与凡人张硕的分别离伤,典故见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汉时有杜兰香者,自称南康人氏,以建业四年春,数诣张传。传年十七。望见其车在门外,婢女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敬从?”传先名改硕。硕呼女前视,可十六七,说事邈然久远有婢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岁东方卯当还求君。”

翻译:汉代有个叫杜兰香的,自称是南康人氏。晋愍帝建业四年春天,她多次去到张传那里。张传当时十七岁。看见她的车子在门外,有婢女来通报说:“母亲生下我,派我来这里许配给郎君,岂能不遵从她的意见?”张传曾改名张硕。张硕叫杜兰香上前来看,大约十六七岁,讲述的事情似乎是很久远的了。她有婢女二人,大的叫萱支,小的叫松支......。。杜兰香与张硕离别前说:“本来要嫁给郎君你作妻子,感情亲密。只是因为寿命不一样,恐怕稍有不和谐。太岁在东方卯的时候,会回来寻找你。”

太岁,古人把它视为一年的岁神,它其所临的方位是绝对的尊位。古代天文学家把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规律,设定它作为每一年纪年的标准。风水地理上所说的太岁,实际上是指这一年年支所临的方位。杜兰香说会与张硕团圆在“太岁东方卯”,卯年太岁在卯,亥、卯、未合木局,“木”旺于东方,西方“金”为冲方。“朱”为赤心木,杜兰香与张硕团圆原来是在朱明朝!张硕“年十七”与崇祯年号用了十七年暗合。

那么仙女杜兰香与凡人张硕最后是不是于“太岁东方卯”团圆相守了呢?《搜神记》没有写,但略晚于《搜神记》的东晋曹毗的《杜兰香别传》告诉了我们答案,见成书于宋太宗时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九.舟部二》中引《杜兰香别传》曰:"香降张硕,既成婚,香便去,绝不来。年余,硕忽见香乘车山际,硕不胜悲喜,香亦有悦色。言语顷时,硕欲登其车,其婢举手排硕,凝然山立。硕复于车前上车,奴攘臂排之,硕于是遂退。”

张硕后来与凡人成婚,仙女杜兰香因此与他断绝关系。仙女杜兰香的名字由“兰”与“香”构成:《红楼梦》中“兰”花指忠勇刚烈的晴雯,天“香”指世外仙姝林黛玉。

朱慈炤以仙女杜兰香与张硕的悲欢离合不仅影射了芙蓉花神晴雯因为袭人和王夫人的陷害而被逐离世一事,同时也影射了绛珠仙草林黛玉与贾宝玉倾心相爱却不得相守的爱情不幸。

看着满清屠刀下汉民的累累尸骨、看着满清的无比狰狞和得意,朱慈炤不禁发出了“天上人间两渺茫”的悲叹,流露出家亡失至亲天人永隔、国破图存复希望渺茫的凄凄悲情。

不过悲叹过后,朱慈炤马上就收拾起哀伤,振奋精神地说道“琅玕节过谨隄防”。

破谜的关键在“琅玕节”。“琅玕”,本意是《山海经》中的一种仙树,其果实似珠。也指似珠玉的美石,见《書‧禹貢》: “厥貢惟球、琳、琅玕。” 孔 传: “琅玕, 石而似玉。” 孔穎達 疏: “琅玕, 石而似珠者。”后多借“琅玕”以喻竹之青翠。 如: 唐代元稹的《种竹诗》: “可怜亭亭干, 一一青琅玕。” 唐代杜甫的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仇兆鳌 注:“青琅玕,比竹簟之苍翠。”】; 宋代 梅尧臣《和公仪龙图新居栽竹》之二:“闻种琅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来。”

宝玉的灯谜诗中的“琅玕”便是指竹,“琅玕节”即指“竹节日”,也就是“竹生日”。

那么竹有生日么?还真有!请看:

宋代赞宁《笋谱》:“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也。移竹栽取宜此日。”  《文心雕龙》:“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

更让人吃惊的是农历五月十三日不仅是竹生日,还是传统的龙生日!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  明代《五杂俎》卷二天部二:“五月十三是龙生日,栽竹多茂盛。一云是竹醉日。”

《红楼梦》中“竹”通“朱”, “龙”暗喻朱明政权,原来宝玉诗中的“琅玕节”是真龙朱明节!

那么为何要说“谨隄防”呢?因为这个真龙朱明节其实还有更惊人的意义。

在山东,“五月十三日”是民间传说中关老爷磨刀斩妖的日子!鄄城传说,这天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梁山传说此日“关公磨刀斩小妖”。临沂传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淄川传说,“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这天往往下雨,这就是民谣“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来历。

那么朱慈炤有无可能知道这个专属山东的民俗传说么?曹寅、吴梅村等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朱三太子朱慈炤却是一定知道的!朱慈炤多次赴山东教书,最后也是在山东蓬莱被捕的!详见前文《解析《朱三太子案》史料中的皇四子朱慈炤》。

《红楼梦》中的山东方言也正是朱慈炤的山东经历的佐证!《红楼梦》中山东方言很多,有人总结过,比如第三十回里用的山东冷僻方言“讨愧”,再比如“晒日阳儿”、“着三不着两”、“忽刺巴儿的”、“花马掉嘴”、“左不过”、“累掯”、“意意思思”等30多个山东方言词汇。

那么宝玉隐写的关老爷是谁呢?妖又是谁呢?

请回顾前文《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历史秘密(七)》,宝琴所做的灯谜诗与前面各人的灯谜诗是互相关联、彼此照应的!破解诗谜一定要前后联系起来看。关老爷就是关夫子,也就是在薛宝钗争执宝琴的最后两首怀古诗时,李纨提出的以“关夫子”作比的“小红”和“柳梦梅”!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将清朝的皇帝、官员和军队等一律称作“清妖”,我不知道清初有没有“清妖”的叫法,但朱慈炤在他的《红楼梦》里就是将满清视为“妖”!

“琅玕节过谨隄防”,其实就是宝玉朱慈炤对正在得意叫嚣的宝钗满清的警告:满清你别得意,我们的“关夫子”——反清复明的义士“小红”们和“柳梦梅”们正要磨刀霍霍斩清妖!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鸾鹤被古人视为仙禽,“鸾音鹤信”指来自上天的讯息。凝睇,凝目注视。

宝玉朱慈炤凝目注视屏息等待的上天讯息是什么呢?

“鸾音鹤信”典出唐代罗隐的《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诗:“鸾音鹤信杳难回,凤驾龙车早晚来。”

原来宝玉等的是“凤驾龙车”!

《红楼梦》中“凤”是黛玉,前一句“琅玕节”点明了“龙”即“竹”通“朱”,朱慈炤凝神等待是反清复明的好消息!

“好把唏嘘答上苍”:等到了反清复明的好消息,我惊喜万分的答谢上苍,禁不住热泪盈眶、抽泣感慨。

如果我把宝玉的这首灯谜诗重新整理下,大家就能看的很清楚了:

怨入“清”尘愁锦瑟,天上人间两渺茫。

琅玕节过谨隄防,关公磨刀斩清妖!

鸾音鹤信须凝睇,凤驾龙车盼早来,

待到反清复明日,好把唏嘘答上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贾宝玉厌憎的宁国府四出戈阳腔大戏的内里乾坤
原创2023-03-23 06:05·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宝玉就是因为难以忍受这四出戈阳腔大戏,才逃了出来进而撞破了茗烟和卍儿的淫情。朱慈炤是皇四子,所以对“四”格外钟爱,四大家族,贾府四春,四样汤模,荣国府里元春点了四出戏,这宁国府贾珍又唱了四出戏,不过贾珍这四出戏可不是贾府例常的昆曲,而是以“动作大嘈杂喧闹”著称的戈阳腔,请看书中描写:

“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庚辰双行夹批:真真热闹。】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庚辰双行夹批:形容刻薄之至,弋阳腔能事毕矣。阅至此则有如耳内喧哗、目中离乱,后文至隔墙闻“袅晴丝”数曲,则有如魂随笛转、魄逐歌销。形容一事,一事毕肖,石头是第一能手矣。】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庚辰双行夹批:必有之言。】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开各处闲耍。”而后朱慈炤又特意写道:“茗烟因问:“二爷为何不看这样的好戏?”

到底是什么让宝玉朱慈炤厌憎宁国府的这些戏热闹不堪呢?为何一向喜听婉转儒雅昆曲的贾府唱起了动作大而且嘈杂闹腾的戈阳腔呢?就让我来逐一说说这些戏的内容和历史影射。

《丁郎认父》讲叙的是明代严嵩专权,害死忠臣杜鸾,并抄杀杜家满门。杜鸾之子杜文学发配湖广,改名胡文学。辞官的胡丞相路遇文学,见其长相不俗,遂供其读书,并招赘文学,将唯一的女儿胡凤英嫁给他。文学本已有妻,文学出逃时,其妻已身怀有孕。数年后其子长大,起名丁郎,特奉母命湖广寻父。走前其母将相认之证半片菱花交与丁郎。丁郎来至湖广,有乡约苗青,与文学同乡,闻丁郎寻父之事,特将其留于家中,待文学外出,以便引见。巧逢文学大街行走,苗青急命丁郎拦马认父。文学问明丁郎家世,又见半片菱花,确系已子无疑;但因身边有胡家人,恐露破绽,反忍痛责打丁郎冒认官亲。苗青甚为不平,让丁郎前往胡府喊冤,复被家人拉至花园殴打,致昏迷不醒。适胡凤英为母花园降香,见状用姜汤灌醒丁郎。丁郎出示菱花,说明原委,胡凤英以子相认,并禀明其父,怒责文学无情不认其子,文学认错,父子最终团聚。

——这《丁郎认父》实为影射万历皇帝最初不认宫女王氏所出的长子朱常洛,但最终在胡凤英慈圣太后的压力下迫于形势承认朱常洛并册立其为太子。



  《黄伯央大摆阴魂阵》,黄伯央即黄伯杨。此剧取材于《元刊全相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卷下,演的是燕将乐毅的师父黄伯杨,布迷魂阵困住齐将孙膑,后鬼谷子下山,助其徒弟孙膑破了阵。

——这《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实为影射万历皇帝因迟迟不立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加之对郑贵妃之子的格外偏爱,导致朝野内外传言万历想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由于万历的模糊态度,使得官场乃至地方的人,妄加揣测,导致政局混乱,出现宣、昆、齐、楚、浙五党和东林党两大派明争暗斗,廷臣党争攻讦,政府机构涣散,最终黄伯杨万历皇帝在鬼谷子慈圣太后的干预下不得不让步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孙行者大闹天宫》大家都熟悉,讲的是齐天大圣不服天规定律,先是强借了龙宫的金箍棒、后又强销了地府的生死簿、上了天庭还嫌官小又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和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庭被捉回后又大闹天宫,最后玉帝请来了如来佛祖终于将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

  ——这《孙行者大闹天宫》实为影射孙大圣万历皇帝因为“不喜群臣激聒、恶其离间朕父子”,而迟迟不肯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想方设法用尽各种手段与极力激聒的朝臣们抗衡,并因国本之争多年不上朝,以示抗议,历时十六年的国本之争却因其母慈圣太后出手干预而最终失败,万历被迫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姜子牙斩将封神》讲的是阐教弟子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开始讨伐商王帝辛,阐教支持周朝,截教拥护殷商,双方于是展开一系列的斗法,最后周朝获胜,姜子牙将阵亡的忠臣义士封为神祇,永享血食。

——这《姜子牙斩将封神》实为影射姜子牙东林党同万历皇帝展开一系列斗法,并终于成功打败了万历皇帝不愿早早立储的初衷。东林党因为国本之争得胜而走向其政治顶峰,在朱常洛及其儿子天启和崇祯继位后得以独大并把持朝纲,更借著书撰史将其东林党无限美化拔高以欺世盗名永享忠义之誉,终致颠倒黑白遗毒千古,演了一出明末东林党版的成王败寇的封神演义!



看懂了这四出戏的历史真相,明白了朱慈炤所写的“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实为影射明末的国本之争、东林党争的好一番热闹的荒唐乱象,也就不难体会到朱慈炤写下“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这反语背后的痛惜和无奈了。

脂砚斋的【庚辰双行夹批:形容刻薄之至,弋阳腔能事毕矣。阅至此则有如耳内喧哗、目中离乱,后文至隔墙闻“袅晴丝”数曲,则有如魂随笛转、魄逐歌销。形容一事,一事毕肖,石头是第一能手矣。】明点出朱慈炤之所以要用又打又闹的戈阳腔来演这四出戏,就是为了刻薄这四出戏所影射的真实历史实在是喧哗离乱、荒唐不堪。

最后朱慈炤又故意安排实为东林党的茗烟发问“茗烟因问:“二爷为何不看这样的好戏?宝玉道:“看了半日,怪烦的。””这东林党茗烟最是引以为傲而大书特书的拿手好戏,在宝玉朱慈炤眼里却不过是令人厌烦的不堪闹剧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灵椿重荣+枯而复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晴雯死,大明亡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闲石1667
镜里韶华6

晴雯在小说中也是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对她的分析可以从她的名字下手。第五回有涉及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二字,“晴”是指天气晴朗;“雯”是指五彩斑斓的云。两个字组合起来是一种什么景象?我认为作者是在暗示“夕照”。“霁月难逢”就是提示晴雯的“晴”是日之晴,并非月之晴,是提醒读者甄别。这个解释可以从小说后文找到明证,我们先看看小说所要表达的“夕照”是什么。
第十七回: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
本来字面上看上去很美的一副对联,这一段特意突出“斜阳”二字不妥。
说到“落日”,作者在第四十八回中又通过香菱学诗反复表达,值得注意: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其中大有奥妙。大家注意,香菱列举的三组诗句都有“落日”。落日,一方面有特指,另一方面是要突出一个“圆”字。因为只有斜阳才显得特别圆,故有“长河落日圆”意境之美。“圆”字又何解?请看下一章。
“夕照”、“斜阳”、“落日”之类的字眼到底指什么?我们不能臆猜,这里有硬证:
《绥寇纪略》是吴伟业所撰重要的史乘,是研究晚明史尤其是闯、献等农民军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史料。这部书末篇叫《虞渊沉》,又分为上、中、下三篇,是该书分量最重的部分,但却不是谈“流寇”,而是讲明皇室、明政府和明官员的行为。“虞渊沉”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就是日落的意思!“虞渊”本是指日落之所,“虞渊沉”三字是指“沉于虞渊”,即太阳已下山。吴伟业是用落日来形容明王朝的灭亡。和小说中大量“日落”的暗示相符合。黄宗羲亦有一句诗云“虞渊事业已难凭”指明王朝的太阳已经落下。
按明朝的“明”字本来自于元末兴起的明教,明教之“明”就是光明之“明”,世间最光明的东西自然就是太阳了,所以当时人普遍用“斜阳”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明亡。本章题头引用的吴伟业《玄武湖》里面的“烟水不关兴废感,夕阳闻已唱渔歌”,还有如他的《远眺》“欲问淮南信,砧声绕夕阳”、《圆圆曲》“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等等都是这个含义。
那么我认为“晴雯”二字是指“夕照”、“斜阳”有无依据呢?显然我已准备好了内证。
第七十七回显示袭人与麝月、秋纹等是一伙的,是以袭人为首的打小报告团伙。我们知道,长期媚惑宝玉,与宝玉发生肉Y体关系的是袭人,还可能有麝月,但晴雯绝对是无辜的。晴雯遭到袭人小集团的排挤与诬陷,至死不知,袭人纵横虚伪到底,宝玉虽有察觉也无力追究。所以在晴雯将死之时,宝玉又与袭人关起门来聊天了:
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贾宝玉所讲的显然不是疯话,而是作者的心里话。古人都多少有点迷信的心理,相信天命运数,相信兴衰有凭,凡事都有兆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应的就是乱世,作者铺设什么大题目、小题目来解释这种事情,明眼人都可看出不过是一种掩饰,作者想说的就是大题目――朝代的兴替、世道的盛衰。所以,在此再次确认晴雯的命运是大明朝盛衰的晴雨表,她是大明朝国运的象征。
诸葛亮、岳飞的共同点就是身处南方以正统自居的政Y权,矢志北伐,一心剪除鸠占中原的“非法”政Y权。但他们也都是没有成功的悲剧人物。由于他们的忠心与正义,他们的形象与事迹,千百年来一直在汉族民间传唱,已化为汉民Y族精神的象征,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很熟悉这两位古代名人。一些研究者注意到这里提到的诸葛武侯、岳武穆应了第四回一句著名的批语――“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说明二者在作者心中的高大形象,甚至是榜样。作者由衷地希望中国南方的参与抵抗势力出现一位集诸葛亮、岳飞的文功武德与美德于一体,又能走时运的英雄人物(参阅第88、312、374页)。
接着提到的女流如杨贵妃(参阅第133页)、王昭君(参阅第564页)也是关计天下兴亡的非等闲人物。本段涉及小说的大宗旨,作者既想不那么暴露,但又不想让读者有半点误解,所以选择材料与刻画宝玉说话语气都可谓苦心。
作者说到激动处,几乎忘了自己小说所处的语境,直奔自己内心深处的主题去了――让人明确所谓的“兆应”就是关乎天下兴衰的大题目,几千年几百年才会有的循环。这是某大家族之兴衰乎?显然不是。
其实宝玉的这段话,明人谢肇淛《五杂俎》有相同记载――看样子古人复制粘贴的技术比今人还厉害:
孔庙中桧,历周、秦、汉、晋几千年,至怀帝永嘉三年而枯。枯三百有九年,子孙守之不敢动,至随恭帝义宁元年复生。生五十一年,至唐高宗乾封三年再枯。枯三百七十四年,至宋仁康定元年复荣。至金宣宗贞佑二年兵火摧折,无得孑遗。后八十二年,为元世祖三十一年,故根复发于东庑颓址之间,遂日茂盛,翠色葱然。至我太祖洪武二年己酉,凡九十六年,其高三丈有奇,围四尺许。至弘治己未,为火所焚。今虽无枝叶,而直干挺然,不朽不摧,生意隐隐,未尝枯也。圣人手泽,其盛衰关于天地气运,此岂寻常可得思议乎?
张岱《陶庵梦忆》也提到孔庙桧的荣枯:
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进仪门,看孔子手植桧。桧历周、秦、汉、晋几千年,至晋怀帝永嘉三年而枯。枯三百有九年,子孙守之不毁,至隋恭帝义宁元年复生。生五十一年,至唐高宗乾封三年再枯。枯三百七十有四年,至宋仁宗康定元年再荣。至金宣宗贞祐三年罹于兵火,枝叶俱焚,仅存其干,高二丈有奇。后八十一年,元世祖三十一年再发。至洪武二十二年己巳,发数枝,蓊郁;后十余年又落。摩其干,滑泽坚润,纹皆左纽,扣之作金石声。孔氏子孙恒视其荣枯,以占世运焉。再进一大亭,卧一碑,书“杏坛”二字,党英笔也。亭界一桥,洙、泗水汇此。过桥,入大殿,殿壮丽,宣圣及四配、十哲俱塑像冕旒。案上列铜鼎三、一牺、一象、一辟邪,款制遒古,浑身翡翠,以钉钉案上。阶下竖历代帝王碑记,独元碑高大,用风磨铜赑屃,高丈余。左殿三楹,规模略小,为孔氏家庙。东西两壁,用小木匾书历代帝王祭文。西壁之隅,高皇帝殿焉。庙中凡明朝封号,俱置不用,总以见其大也。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
张岱给我们传递了孔庙桧枯荣的具体信息,总的来说国家动Y乱分裂、外族入侵等背景下,孔庙桧则枯萎,到国家归于一统,则又复生。无论如何,贾宝玉讲的这席话事关国运,没有疑问。红楼梦:晴雯做了什么风流韵事?暴露其真实身份!你听袭人怎么骂她就知道了2023-10-16 22:30:22 来源: 姜子说书
  红楼梦:晴雯做了什么风流韵事?暴露其真实身份!你听袭人怎么骂她就知道了!
  文/姜子说书

  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红楼梦》故事里,“又副册”第一页便是属于怡红院丫鬟晴雯的“推背图式谶语”。看官听说,“病补雀金裘”的晴雯,到底与贾宝玉这个多情公子做了什么风流韵事呢?为啥从王善保家的媳妇到王夫人等人,都说晴雯与宝玉不妥呢?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美人无肩,肩若削成。晴雯生得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好似林黛玉,贾宝玉说她被毁谤,完全是因为生得太好了,遭人嫉妒。袭人与王夫人意见一致,认为生得伶俐的人,容易有歪调。但据邢夫人的陪房所说,晴雯之过,也只是爱美、掐尖要强。

  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像我们这执直笨的倒好。”宝玉道:“只是晴雯也是和你一样,从小儿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虽然他生得比人强,也没甚妨碍去处。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

  行文至此,从众人的评价中压根看不出晴雯到底有何“风流韵事”,为啥最后竟被王夫人说成狐狸精,被污名化,赶出了大观园呢?



  晴雯呜咽道:“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红楼梦》故事里,晴雯到底跟贾宝玉有没有私情?作者早就在原文中给读者留下了两处答案!
  其一、贾宝玉邀请晴雯一块洗澡,晴雯直接拒绝了,而袭人、麝月、碧痕等人对这样的机会却是求之不得。



  宝玉笑道:“我才又吃了好些酒,还得洗一洗。你既没有洗,拿了水来咱们两个洗。”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的。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连席子上都汪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了,笑了几天。我也没那工夫收拾,也不用同我洗去。”

  晴雯为了打消贾宝玉要跟他一块洗澡的念头,直接说他只要洗洗脸通通头就行,说着又走,喊袭人麝月打发宝玉吃果子。宝玉便也不许晴雯去洗澡,非要缠着她打发吃果子,晴雯便说“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哪里还配打发吃果子”,最后贾宝玉拿出袭人的扇子让她撕扇子,晴雯才罢休。
  其二、作者借灯姑娘之口,明明白白告诉世人,晴雯和贾宝玉这两个人,清清白白,晴雯完完全全是被诬陷的。



  灯姑娘笑道:“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   既然如此,作者为啥又说晴雯“风流灵巧”呢?红楼世界的“风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据癞头僧所说,乃“千古风流人物”之意!

  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晴雯到底“风流”在哪里?你看她便赶出大观园后,贾宝玉是如何大发感慨,拿晴雯比千古忠义人物,袭人听了,又是如何嫉妒得面目全非,口不择言地骂晴雯,你就知道作者笔下“风流”即“忠义”的良苦用心了!咱们先看贾宝玉拿哪些人物比晴雯?



  宝玉叹道:“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宝玉笑道:“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拿他混比呢。”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以物为人之知己,拿孔夫子、诸葛亮、岳飞这样具有正大之气的人物和晴雯相提并论,他自己不敢比松柏,却拿晴雯比松柏,把袭人气得那叫一个咬牙切齿。



  袭人听了这篇痴话,又可笑,又可叹,因笑道:“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

  《红楼梦》故事里,晴雯死后,贾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同一时间,又被贾政要求写了一篇《姽婳词》,作者分明是借此告诉世人,闺阁风流即忠义,而非某些人所想的那点子儿女私情之事。而晴雯的真实身份,自然也不用问,原是忠义之士,晴雯病补雀金裘,补的是华夏朱明的江山。

  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又说:“快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字皆备,倒是个好题目,大家要作一首挽词。”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反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也。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110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解红楼之谜,唐朝端正楼前相思树,是桃花还是石楠?
播报文章

初衣胜雪诗词解读
关注
2021-02-28 17:39


从元稹温庭筠的诗,来破解贾宝玉所说的,端正楼前相思树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宝玉在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看见晴雯了无生望,对着袭人大发悲感,说春天海棠就死了半边,应在晴雯身上,并发了一通议论,说草木和天下之物,得了知己,便极有灵性。孔子之桧,诸葛之柏,岳飞之松,杨玉环的木芍药,端正楼的相思树,王昭君的草,都是和主人一样有灵气的,能够应验这些人的命运。

这里面很多人和物我们都清楚,比如曹雪芹写杨玉环沉香亭不用牡丹花而用木芍药,表明曹雪芹还有贾宝玉是典籍上得来,并不算杜撰,那么端正楼和相思树就非常冷僻了,这说得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花什么树呢?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元稹《连昌宫词》

元稹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候的人,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关于安史之乱的传说一直都在。白居易和元稹考中进士,一直做着清闲的文史工作,两个人有闲,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唐玄宗时代的事情,比如白居易就去洛阳和老宫女接触,元稹也做着同样的事情。

白居易写出《长恨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获得了轰动性的效果,连当朝的皇帝也基本默认,元稹则是通过采访一些行宫的老宫人,写下来《连昌宫词》,还原天子和杨贵妃出行的盛况,其中就涉及到了杨玉环在长安宫廷的住所。

唐玄宗喜欢宫殿前的花,依然当时的御座就斜放在靠近花的宫殿屋檐底,但是现在已经成了燕子和蛇出没的地方,香案上长了野生的蘑菇。杨贵妃寝殿上有梳妆楼,叫做端正楼,现在暗沉沉一片,楼上还有当时挂着用来勾住窗帘的珊瑚勾子。




元稹的诗是可信的,因为他所采访的是唐玄宗时代的老宫人,而且这些废弃的皇宫建筑之所以开启,是因为年久深锁,荒废不用,里面的竹子茂密,因为上面需要竹子临时开启,随后又关闭。所以时人和后人才知道杨玉环的寝宫有楼叫做端正楼,而且楼前种着花。
那么是什么花呢?元稹没有写端正楼前的花,但是他这首诗里出现了一种花,叫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当然这写得是行宫连昌宫的桃花。但是古人爱用省略和互文,或者端正楼前的临砌花,就应该有那时最漂亮的干叶桃,就是重瓣红桃花。




“昔日偏沾雨露深,德皇西幸赐嘉名。
马嵬此去无多地,合向杨妃冢上生。”唐朝贞元文士《题端正树》

这是比白居易和元稹稍晚时候的文士在马嵬坡附近看到的树,而且这种树杨贵妃坟墓前也有。德皇西幸,大概率是指唐玄宗逃到马嵬坡这是故事。但是这个嘉名恐怕不是唐玄宗在此时起的,他正逃难,且国破美人死。

但是显然晚于安史之乱几十年后,这些树叫做了端正树。唐玄宗马嵬坡之后,基本就幽禁了,他基本处于政治失语状态。但是也有可能为了保护杨玉环的墓地,特别种植了这些树。

而许多人通过零星消息拼出了当年杨玉环楼前就是种的这些树。

这个时候马嵬坡居然成了旅游打卡胜地,很多人过来就是为了触摸一下盛唐。




那么端正树应该是什么呢?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温庭筠《题望苑驿》

晚唐时候的温庭筠来到了马嵬坡附近,这是早春时节,那刚刚发芽的千条柳树,有杏花零星开放,春雨时节,春寒深重。这是初春和仲春。

那么他说的端正树,花影重重。这个季节,排除了杏花,因为杏花只零星,那么只有可能是桃花了。

桃花在这个季节开放,很符合马嵬坡山地的初春气候。端正楼前的花树在元稹诗里是千叶桃花之类,那么两地桃花,人天两隔,这就是所谓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相思之花。

只是在温庭筠心里,就算是桃花再美,美人和盛世也已经过去了,徒留历史的悲哀。




在宋朝人所编的《太真外传里》,说唐玄宗在马嵬坡看到石楠树,端正可爱,就叫它端正树,这个有很大背景破绽。又有一种说法,是唐德宗看到某一树就叫做端正树,这两种说法都是附会而来。
回到最初的元稹的诗,端正楼前确实有百花芳树,唐朝千叶桃不结果,是一种高档的观赏桃花,端正楼前若有奇葩,也必定有这样稀有的品种。而马嵬坡山野的桃花,寄托着人们对盛唐和这对皇帝夫妻无限的哀挽。

所以端正楼前的相思树就是桃花。至少在元稹温庭筠时代。

只是曹雪芹红楼梦的贾宝玉,喜欢什么太真外传之类的,他也未必知道相思树到底是什么。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4 03:35 , Processed in 0.0892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