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18: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帝朱由检其实在登基之初,是有着四个年号可挑选的,结果他最终挑选了崇祯这个年号。关于四个年号,也有不同的说法。《思陵典礼记》中记载朱由检继位后内阁拟定了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年号。《烈皇小识》中则是记载内阁拟定的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嘉、崇贞四个年号。但无论是哪一处的记载,原来都是【崇贞】而不是【崇祯】,后来崇祯自己钦定为【崇祯】,为何最终敲定【崇祯】?个人猜测很可能和已故的扬州知府刘铎的一首诗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23: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贵妃为万历生下两皇子都没当上皇后,她一生无子,却稳坐皇后位
播报文章

十日说历史
关注
2020-10-11 13:53

大家好,我们的十日说搞笑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说起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我们知道是康熙皇帝,他从8岁继承皇位到去世,一生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名副其实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那么,我现在问你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是谁?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她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王喜姐。

光听浙个名字就够喜庆的了,万历六年,明神宗万历皇帝正式与王氏举行大婚典礼,册封其为皇后。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王喜姐因病去世,享年57岁。
也就是说她从册封为皇后到去世,一直稳坐皇后的位子,长达42年之久,而王喜姐去世后,没几个月,明神宗万历皇帝也驾崩了。实属蹊跷。
说实话,一个女人能够这么长时间的稳居皇后之位,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王氏并没有为万历皇帝生下半个儿子。

相比而言,被万历皇帝宠信的郑贵妃却为万历皇帝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既得宠信又能生儿子的都没能当上皇后,反而是这个人老珠黄、没有半点儿子的王氏却稳坐皇后之位。
那么,这个王喜姐究竟有何能耐,稳居这么久?
首先一点,王喜姐之所以能够当这么久的皇后的前提条件是万历皇帝能够长寿和长久。
试想一下,万历皇帝自己都没当几年皇帝,王喜姐能够当多久的皇后呢?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于公元1572年继位,也就是在10岁的时候即位,随后改年号为万历。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去世,享年58岁,一生在位时间长达48年。
正因为万历当了48年皇帝,王皇后才能稳坐皇后之位长达42年。当然,这只是前提条件,而不是根本条件。因为历史上皇位被废掉的例子太多,更何况万历皇帝想废王皇后轻而易举,即便是不动用皇帝的权威,也可废掉王皇后,理由只需要一个:皇后无子。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万历皇帝的先祖明宣宗朱瞻基就干过这事。朱瞻基的原配本来是胡氏。胡氏在永乐十五年的时候就被选为皇太孙妃。后成为皇太子妃。明宣宗即位后,自然成为皇后。
胡氏虽然是朱瞻基的原配,但胡氏长时间没能生下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常德公主。
所以,朱瞻基很不满意,于是宣德三年春,朱瞻基以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皇后上表辞位。同时宣布立孙贵妃为皇后,开创了明朝废后立妃的先例。

胡氏只能乖乖就范,因为朱瞻基的宠妃孙贵妃已经为他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母以子贵,因为她为朱瞻基生了个儿子,所以,当上了皇后。而胡氏因为没能生下半个儿子,只能下台了。
因为有先例,所以说,万历皇帝完全可以凭没有子嗣为理由废掉王皇后,继而立自己喜欢的妃子郑贵妃为皇后。

万历皇帝本来就喜欢郑贵妃,当初万历皇帝、郑贵妃和大臣们围绕立太子的“国本之争”斗得不可开交。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十分受万历皇帝喜爱,所以,万历皇帝有意立其为太子。
但大臣们坚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临幸一个宫女生的,地位低下。
由于万历皇帝立郑贵妃儿子朱常洵的计划得不到大臣的支持,一气之下,万历皇帝干脆不上朝了。

过了很多年后,才正式立朱常洛为太子。表面上万历皇帝迟迟不立朱常洛是为了郑贵妃,其实,万历皇帝是在等王皇后。
最后确定王皇后不能生育后,万历才死心立朱常洛。那么,王皇后无子为何能够稳坐中宫42年呢?
因为她的慈、孝、贤。《明史》直接说她:“性端谨,以慈孝著称”。

首先她很孝顺。
王氏深得万历皇帝生母李氏的喜爱。作为一国之母她尊长爱幼,对太后李氏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太后李氏对王氏赞赏不已。而一向孝顺的万历皇帝见皇后如此有孝心,自然也对她十分满意。这是王喜姐能够居后位如此之久最有力的保证。

其次,她很仁慈。
朱常洛虽然不是她的儿子,但每当朱常洛有难的时候,都是王皇后出面帮忙。当初郑贵妃为了自己的儿子,想千方设百计的要除掉朱常洛,制造了著名的“梃击案”。梃击案幕后的主脑其实就是郑贵妃。
所以说,要不是有王喜姐在暗中照顾朱常洛,朱常洛或许早就死在了宫廷阴谋之中了。
正因为她的仁慈,于是万历皇帝将李贵妃的两个儿子,交给她抚养。王喜姐待他们如亲生子,给了他们最好的生活条件。

再次就是她很贤惠。
王皇后很贤惠,史书记载:“宫闱有少盭,后调剂之不使乖。”
也就是说宫中经常发生斗争,每次都是她去居中调停。史载,每当有忠臣因直言得罪皇帝,王喜姐总会在私下劝解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也会因此慢慢消气。
这跟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一样,魏征当年得罪了唐太宗,长孙皇后也经常去调解。

所以说,王喜姐王皇后能够稳居皇后之位42年,更多是她的仁慈孝顺。即使她并未诞下皇子,地位也不会遭受动摇。
而在王皇后去世没多久,万历皇帝也去世了,随她而去,可见二人的感情。
朋友,欢迎关注!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23: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朱常洛死的红丸案主谋郑贵妃最后怎样
wxc9797浏览415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葬在圣siro
推荐于 2019.09.17
满意答案
   
亡于崇祯三年,时年65岁。

郑贵妃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历1565年) 。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朝廷下诏选美备嫔妃。万历十年二月,册郑氏为淑嫔。万历十一年八月,晋德妃,十一月乙巳日 (1584),郑德妃生皇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五日,贵妃郑氏生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追尊恭宗)。三月,进封皇贵妃。万历十五年 (1587年)九月乙未日午时,郑皇贵妃生皇四子(沅怀王朱常治)。万历二十年 (1592年)三月庚辰日,郑皇贵妃生皇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亮没),明神宗崩,遗命封郑皇贵妃为皇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崇祯三年七月,郑贵妃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扩展资料:

红丸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21日),神宗判毕病逝。光宗即位后,想证明自己是位勤政务的明君,却因此累跨了身子。他从内帑中发放了两百万两银子犒赏边军,又免除一切矿税,并且启用了许多正直的大臣。他还改元泰昌,预备敬冲纳明年启用,然而想不到的是,他永远也用不了这个年号了。

早在登基当日,就有人为朱常洛准备了一份厚礼:一大份珠玉和八个珠玉般的美女。这位从当太子开始就担惊受怕的皇帝哪里有过这么好的艳遇,于是他很开心的笑纳了。

明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当时住在乾清宫中,郑贵妃与朱常洛的宠妃的李选侍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建议封李选侍为皇后,而李选侍建议朝廷封郑贵妃为皇太后。

不到半月,八月十一日朱常洛生日的这一天,他便卧床不起了。据《先拨志始》中记载当时的明光宗朱常洛“一夜数十起,支离床褥间”。

次日,御医崔文升请脉。光宗本应是纵欲伤身,崔文升却说是肾虚火旺,给开了泻药。崔文升进献的药,不但没有起到治疗效果,反而加重了病情,引得东林党人强烈不满。认为郑贵妃与李选侍二人居心叵测,谋害皇帝。

八天以后,内阁全体成员会同几位贵戚,再加一个即将被托孤的杨涟集体来到御前,接受皇帝和几位皇子的召见。朱常洛好言抚慰了杨涟,没有治他的罪。而在方从哲询问他最近吃药情况的时候,朱常洛长叹道:“已经十几天没吃了。”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无不心惊肉跳。

又过了六天,上述人员再次受召,此时的朱常洛虽然精神尚可,但是已经没有了人形。他把皇长子叫到跟前,对大臣们说:“愿诸位爱卿能把他辅佐成尧舜之君啊!”又问陵寝安排的怎么样,内阁以为是说神宗的后事,朱常洛苦笑道:“朕是说朕的后事。”

此言一出,宫中诸人立刻齐齐跪倒,哭声四起。朱常洛摆摆手:“不要哭,不要哭。听说鸿胪寺丞李可灼有神方进呈,拿来我看。”方从哲答道:“李可灼说那是仙方,看都不让臣看。我们怀疑是神棍,没有理会。”

朱常洛说:“我都成这样了,还管他是仙方神棍?召他进呈方子吧。”方从哲只好把那个五十多岁还只是个寺丞的李可灼叫来。李可灼把方子呈上,朱常洛连称“忠臣”,然后让人炮制出来,是一颗红丸。

朱常洛服用后感觉非常好,不久又服下一颗。当晚内阁接到的消息是圣躬很有起色,似乎是有好转的兆头。然而次日,乾清宫突然传来皇帝驾崩的消息,朝野震动。

群臣立刻赶到乾清宫要求见皇帝最后一面,而太监们把宫门紧紧关闭,直到杨涟等人带头撞门才把乾清宫门撞开。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乾清宫仍是有活人住着的,那个人就是李选侍。

以上就是“红丸案”的全部过程,虽然所有线索都似乎指向是郑贵妃和李选侍勾结以谋害朱常洛,但是苦于没有切实的证据,因此尚无法夯实二者罪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贵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23: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贵妃
郑贵妃(1565-1630年),京南大兴人,由于郑氏美貌端丽,善于逢迎,遂为明神宗所宠。郑贵妃为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册立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一生费尽心机,野心勃勃。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郑贵…查看全部内容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百科讨论精华等待回答
简介
郑贵妃(1565-1630年),京南大兴人,由于郑氏美貌端丽,善于逢迎,遂为明神宗所宠。郑贵妃为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册立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一生费尽心机,野心勃勃。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郑贵妃病死,年六十五岁,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郑贵妃的孙子南明弘光帝追尊祖母郑贵妃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2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郑贵妃何以能够得到万历专宠多年?
2018-11-21 20:46
作者:萧宸轩,浙江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郑贵妃的父亲是郑承宪。明万历十年三月进宫,郑贵妃是神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一度专宠于后宫。在生下三皇子朱常洵之后,其被封为贵妃,位居后宫所有妃子之首。随后,万历四十一年发生了梃击案,牵连郑贵妃。万历皇帝去世之后,遗命欲封郑贵妃为皇后,但受到了大臣们的一直反对。后郑贵妃死于崇祯三年。



紫禁城

观之郑贵妃的一生,其为何能够在万历皇帝的后宫专宠如此之久?我认为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首先,从郑贵妃的个人因素上来说。郑贵妃美丽又多情、知书达理,并且还是一个善于奉承万历皇帝、聪明、积极主动的女子。对于万历皇帝来说,遇上如此美丽动人又善解人意的女子,自然是被其深深地吸引。郑贵妃善于揣测皇帝的意图。神宗皇帝虽然位居权力最高层,但是非常的孤独。并且万历性格软弱,在事情的处理上面很容易受到了各方的摆布。而这一切都被郑贵妃看在了眼里,她非常清楚神宗皇帝需要什么,倾听他的烦闷,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



神宗皇帝

其次,因为神宗皇帝逐渐掌握政权。在神宗即位初年,朝政往往都是由张居正等人所控制。而在此之下神宗的婚姻也多受到他人的安排。如王皇后、刘昭妃以及王恭妃等人都是别人可以说是强加给神宗皇帝的。神宗皇帝对这些女子并非非常感兴趣,其在宫廷内外都受到了严格的监督,生活上处处受到节制,不能进行而为。而在神宗皇帝逐渐掌握权力之后,神宗皇帝也开始以自己的喜好挑选女子。郑贵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入宫的。



郑贵妃

再次,神宗皇帝的后宫女子不多。万历五年的时候,神宗与王皇后完婚。此时的后宫中除了王皇后还有刘昭妃和杨宜妃。但是不就杨宜妃就因病去世。后万历九年的时候,据实录所记载,万历皇帝的后宫中只有王皇后和刘昭妃两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神宗皇帝的后宫妃嫔较少是不争的事实。并且由于此时的后宫女子多不是神宗皇帝所选,因而其并不是非常中意后宫中的妃嫔。神宗皇帝认为王皇后“性端谨”,刘昭妃“性谨厚”,虽都是忠厚之人,但是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因而神宗皇帝仅仅在大婚结束没多久就进行选妃。郑贵妃也就入了宫,开始得到神宗皇帝的宠爱。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

2.刘宇,《明代宠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23: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历真的很爱郑贵妃吗?

后宫
65% 知友推荐
· 9621 人评价
中国大陆 / 剧情 · 爱情 · 古装 / 2011-09-30 中国大陆 / 45 分钟




如题,我在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时候产生了这个疑惑。万历曾经因为郑贵妃在官员任用的事情上插嘴就大怒,在梃击案的时候也骂过郑贵妃。我就感觉万历好像也没有…显示全部 ​

关注者
26
被浏览
119,524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12 个回答
谙水
谙水​
5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来呢,万历比起王恭妃更喜欢郑贵妃那是肯定的,一直推迟封朱常洛也是肯定的。一开始官员是对郑贵妃提拔成了皇贵妃王恭妃原地踏步不满,后来看朱常洛迟迟不当太子,那时候万历只有三个活着的儿子(最小的惠王桂王还没生),三个儿子中最小的瑞王年纪小显然不能是万历拖那么多年的理由嘛,那必然就是郑贵妃的错了,大臣小臣们回忆了一下历史上的褒姒妲己的故事,再加上这位皇上也不是平易近人的,不由得觉得皇上受郑贵妃蛊惑一>皇上要立朱常洵->皇上不立朱常洛这个推理越发的证明是正确的了。那郑贵妃都是褒姒了,万历可不就是周幽王了么。于是舆论里面长子母也就被带入了苦逼的申后的角色。就这么一出舆论战的文字材料,流传到了现代社会,莫名被套上了皇帝受封建社会压迫爱而不得的人生悲剧故事,原本的昏君奸妃故事也包装成了现代爱情思想在古代的杯具故事。这要是万历看到了那是要怒的,孝端看到了是要冷笑的,孝靖看了是要苦笑的,郑贵妃看了是要皮笑肉不笑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上面说了争国本事件中,由万历晚立太子和喜爱郑贵妃被舆论发酵之后变成了爱郑贵妃想立郑贵妃子,在现代又被发挥成了爱情故事。
下面就简单说说几个当事人吧。
1万历
2他本人因为长期不上朝,到了近几年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君主立宪制先驱,尽管他的大臣都说他乾纲独断,不同于他祖父统治时权臣辈出,他更换了多届首辅,再也没有第二个张居正了。张居正死后,他曾经是个勤政独当一面的皇帝,他固然和李太后母子感情好,但是说李太后在他亲政之后还能干预政事就是夸大了。所以说他因为懦弱所以一直拖着就是一厢情愿的说法了。
他年纪轻轻就开始修定陵,能考虑到死的问题,明朝皇帝短命的又那么多,他能寄托在自己寿命比太后皇后长的份上?为了守护心爱的人,他的祖宗宣德已经做出过榜样,做事要趁早他岂会不知道?要说废后太后会阻止那就是想当然了,胡皇后是太宗钦定的孙媳妇,张太后在胡被废后举行宴席时让胡坐在孙前面不顾新媳妇不高兴的脸色,她在当初废后时也没有阻拦宣德。明朝的几个废后,真的废的都挺容易的,大臣和太后都没有能在法律或者礼法上阻拦的程序权力。
等皇后死,且不说明朝的皇后比皇帝长命的人多,原配和继室在死后的祭祀规格都不一样,继室不入太庙不系谥号,爱她岂能不给她最好的?

2孝端后
争国本事件到了现代人讨论,常常有人把朱常洛生母王恭妃有意无意地默认了苦命原配(申后)的位置,以至于到了现代某些小说里直接把两位姓王的后妃合并成了一个人。不过既然提到了为什么不废后,那我们就说说这位皇后。
她比万历小一岁,比郑贵妃王恭妃大一岁,她的故事开头就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她的父亲是工部下属文思院的一个九品官员,比芝麻官还芝麻(王恭妃父亲是六品),按照原本的剧本她可能会嫁给父亲同僚的儿子,也可能是小康人家的邻居,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紫禁城里的那个男孩是八竿子立方的立方都和她扯不上关系的。只是两宫太后急切盼望着皇帝能及早结婚开枝散叶,比以往更早开始了选秀。参选人有勋贵家的千金,有中层官员的闺秀,也有富裕人家的掌上明珠,皇帝聪明爱读书,文化水平高,生活条件优越,这些淑女中总有适合做他妻子的。对于她这样的姑娘,参加过选秀不过是能给自己在未来谈婆家时多一份资本,这对于家里清贫的她来说聊胜于无。
或许命运就是爱开玩笑,也或许天生丽质难自弃,一关关选拔后,太后们竟然把她列入了两个考察人选之一,调查两人的家世。就算是到了这个地步,她的家世远不如对方,能成为嫔妃也已经是富贵幸运的极限了。然而,李太后却选中了她作为儿媳妇,按照皇帝大婚一后二妃的习惯,另选了刘昭妃和杨宜妃。当初最有力的竞争者,却放回娘家嫁人了,也许当初选择的不是她,历史会有另外一个走向。
大婚之前,李太后做出了极其友善的举动。在此之前,李太后与万历同住乾清宫,对床而睡,每天亲自喊他起床,他上朝和上学结束后则立刻回到乾清宫,由她亲自监督读书,已经多年了。李太后不顾张居正要求在乾清宫住到大婚前夜的要求,搬回了慈宁宫,下旨敦敦教导皇帝和宫人。不同于古装宫廷剧里的太后,她没有把掌管后宫一事牢牢抓在手里。
在万历婚前,李太后不允许三十岁以下的宫女接触他,孝端是他接触的第一个同龄女孩。李太后终究是了解儿子的,万历喜欢他的皇后,对二妃则一般多了。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两个小孩子,一个十五,一个十四。现实中也是,年轻的万历只知道对于喜欢的人就要给她封赏和荣耀,他要立皇后的父亲王伟为伯爵,张居正却磨蹭蹭不太同意,好不容易同意了,却又强调不能世袭。他要封皇后的叔叔和弟弟世袭的官职,又被张居正拒绝,年轻的皇帝只好自己去翻了故纸堆委屈地质问老师为什么正德皇帝可以封自己不可以,扯典故小孩自然是比不过张老师的,张老师糊弄了一番说这样皇后娘家待遇超过你亲妈太后了,等你们孩子将来满地跑的时候就封。年轻的皇帝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还是接受了。
他们都觉得会有孩子的。
可是四年过去了,宫中依然没有儿啼。杨宜妃已经去世,比皇帝年长六岁的刘昭妃更是和他没有共同语言,皇后依然无子。
张居正更着急了,仿佛朱家的祖宗在敦促他一般,如婆婆一般,明里暗里的催促帝后生孩子。
终于,年轻的皇后怀孕了。
大家都觉得帝国的继承人要诞生了。张居正早早地拟好了庆祝的典礼和恩典,天下大赦是要的,通知藩属国是要的,恨不得查抄典籍都加进去。
笃信佛教的李太后派人去五台山祈求皇后生子后,叫来了沉浸在做父亲的喜悦中的年轻皇帝,后者刚派人去了武当山祈福。
她冷静的告诉皇帝,该给你再选些女人进宫服侍了。

为什么?
谁能保证皇后一定生下儿子?谁能保证这个儿子就能平安长大继位?
孝宗皇帝已经为此付出了绝嗣的代价,皇帝的爷爷才得以从小宗变大宗。武宗皇帝则告诉了后世长时间没有继承人会对国家带来怎样的动荡。
本来就有二妃了,再有几个又有什么区别呢。他让张居正拟旨选宫人。
张居正认为这是个好机会,虽然他期盼国家的继承人早日诞生,但是这个皇后他并不喜欢。入宫多年无子,撺掇皇帝为娘家谋福利,也没有像历史上的贤后那样为皇帝推举嫔妃。万历是要被他培养为圣君的,皇后却不像贤后。
只是如果按照选宫人的标准,很多名门淑女是不乐意应选的,又如何能选到得皇帝青睐的人呢?他索性向太后言明,建议仿照嘉靖选九嫔的例子,一入宫就是有正式册封的嫔,应当能选的优秀女子。与他心照不宣的李太后同意了。

(未完待续)

——一^_^——

关于当时皇后选秀的问题补充一段资料:

万历五年正月(根据明实录),太后下诏选秀,四月初七太后下诏重申了一遍要求,在京师及北直隶等处大小官员民庶之家选取十四五岁女子,要求相貌端庄、眉目清秀、耳鼻周正、口齿整齐、发鬓明润、身无疤痕、性资绝美、言辞(?)中(?)礼,父母素有家法、人物敦厚、家无过犯,督促一下礼部。四月二十二日司礼监拿到名单四百五十余名,后面在诸王馆选取淑女两名,分别是工部文思院副使王伟之女,年十四岁十月初四子时生,旗手卫指挥使陈讲之女,年十四岁九月二十日子时生。后面又从二人的亲族熟人中调查籍贯来历、平素性行、真正生时年月、有无暗疾及父母平昔贤行家法、有无过犯曾否,与人结婚与否。万历五年七月十六日让两人进宫选拔(字迹太模糊,看不清,猜的) ,万历五年八月初四原定王喜姐为皇后,父王伟,母赵氏,并升王伟为锦衣卫指挥使。史料就记载这些。



可以看出当时最终的选皇后并不是在三人中选出一位皇后,另外两位封妃。事实上当时进入皇后备选的仅有两人,一位是王皇后,其父为九品的文思院副使,另一位为旗手卫指挥使陈讲之女陈氏。陈氏落选后也并未入宫为妃。旗手卫指挥使为正三品,主要负责为皇帝护驾宿卫,守卫四门。是真实的大内禁军,一般由勋贵子弟带领。从陈氏入选到最终绝选阶段可以看出,并没有避讳这样的高阶官僚勋贵家庭出身的女子。另外从英宗钱皇后的出身来看,也同样未避讳勋贵女子。

编辑于 2020-01-01 13:49
​赞同 51​
​1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夏仲彦
夏仲彦​
建筑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记得一位朋友跟我说过,白天被各种事情填满,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压力和对未知的恐惧总是挤兑欲哭无泪。做事情很难,一直很难,深有体会。

何况别人只看到你光鲜的外表,就连家人都可能不理解你和你做的一切。如果此时有个人能去理解你,打心底的可以支撑你,相濡以沫,夫复何求。

想起万历和郑妃的爱情。

最先读到的是《明朝的那些事》,明月描写的角度更多是郑妃蛊惑万历换太子,而导致的一系列“争国本”事件,感觉那时她就是个和妲己类似的角色。



后来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和人性视角下,郑妃是最能理解万历的人。万历从小被其母,张居正教导做明君,一切都要被安排,就连喜欢的书法都不被允许认为是玩物丧志。郑妃没有像其他妃子一样把万历当成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真正当成一个人,当作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伴侣,性格懦弱的万历,经常被郑妃开玩笑“陛下,您可真像个老太太”。在郑妃面前万历没必要逞强,从被赋予的“天子”身份可以短暂的还原成人。



在文官集团看来,这就是皇帝沉迷美色了,那肯定就要用披着仁义道德的外衣搞事情了。实在搞不定,历史可是我们文官记载的。



万历最终和郑妃相守了一辈子,史载郑妃祸国殃民。

编辑于 2019-03-13 16:49
​赞同 56​
​2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水晶面包
水晶面包
即是历史爱好者,又是追剧达人!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万历四十三年,一个寂静的夜晚,紫禁城的慈庆宫突然响起了一阵喧嚣。只见一个手握木棒的彪形大汉,在慈庆宫中见人就打,见人就捶,一连打伤了好几个太监,后来还是在几个太监的合力之下,才好不容易将这位彪形大汉控制住。

皇宫禁地,本是百姓难以涉足之地,而这个彪形大汉竟然如探囊取物般轻松闯入,并准确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

此事一出,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皇帝更是盛怒,下令彻查此事,务必揪出幕后真凶。


后来经过法司提审后,发现这个彪形大汉,说话有些颠三倒四,简直让人摸不出头脑。几经波折后,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张差,平日里靠着砍柴、打猎为生,闲暇时间里还喜欢赌钱。

有一次张差赌钱输了,偶遇一个太监,这个太监说需要张差替自己办一件事情,事成后,许诺给张差30亩良田。

张差跟随这位太监进京后,又遇到一个老太监,这个老太监盛情款待了张差好几天后,有一天,给张差一个木棒,又将其带到紫禁城的慈庆宫中,嘱咐张差见人就打,就算打出人命都没关系,尤其是如果看到一个穿黄衣服的人,更要往死里打。

经过调查,发现这两名太监都在郑贵妃宫中当差。太监哪有胆量刺杀当朝太子,这就不禁让文武百官想到了,万历朝拉锯持久的国本之争。


万历皇帝没有嫡子,按照祖制应立长子。长子朱常洛是王恭妃所出,因为万历皇帝不喜欢王恭妃,也就不喜欢她生的儿子。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贵妃,因此万历皇帝非常喜欢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

为了皇太子的候选人,万历皇帝和大臣争执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是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后来万历皇帝选择冷处理,可是那些大臣们,还是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势。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为了平息争论,不得不立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就藩洛阳。

可是明明已经封王的朱常洵,迟迟不肯就藩,一直赖在京城不走。似乎还对皇储之位念念不忘。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明末三大奇案之一的“梃击案”。


“梃击案”一发生,在大臣们中间简直就像炸开了锅一般,都认为郑贵妃简直目无王法胆大包天,此时就是彻底扳倒郑贵妃的最佳时期,因此很多人都督促法司、刑部彻查此案。

其实一些查案人员已经查到了,郑贵妃就是幕后主使的强有力证据,这个时候郑贵妃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去找万历皇帝想办法。

万历皇帝明白,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当事人皇太子朱常洛,让郑贵妃找朱常洛求求情。

郑贵妃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在皇太子朱常洛面前低下她那高贵的头颅,低头认错。朱常洛看到平日里风光无限的郑贵妃,如此这般哀求自己,竟然有些不知所措,连忙答应自己不会计较。

也许卑微久了,都不知道如何站直了吧!

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郑贵妃还是宠冠六宫的郑贵妃,朱常洛还是不受待见的皇太子。

那个张差被凌迟处死,而那两名太监被秘密处死。

而参与彻查“梃击案”的官员们的结局,更让人耐人寻味。那些试图草草结案之人,日后都得到了升迁,而那些死磕真相之人,日后都被贬黜,甚至有些人都被贬为平民。

所以说,万历皇帝对郑贵妃,他超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 2024-04-09 23: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0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常洵 - 明代朱常洵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常洵(1586年—1641年),明朝宗室、亲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常洵

别称
福忠王、福恭王、老福王、明恭宗

所处时代
明朝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位于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586年2月22日

逝世日期
1641年3月2日

谥号
恭皇帝(初谥),孝皇帝(改谥)

逝世地
河南府(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目录
1简介
2人物故事
3史书记载
4陵寝墓地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在古代,立太子往往被视为“定国本”,并且有一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明朝尤是如此。可明万历年间,却有一个非嫡非长的朱常洵谋立太子,从而引发“国本之争”。后来,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朱常洵生母郑贵妃仍不肯罢休,便又引发“妖书案”、“梃击案”。由于群臣坚决反对,朱常洵只好做一个藩王。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此后他更加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而大肆搜刮的结果是众愤难平,最终死于农民军的怒火之下。[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故事
折叠国土之争
明神宗的第一个儿子是宫女王氏所生。后来,神宗封王氏为才人,到长子朱常洛降生,又晋封她为恭妃。由于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自然是情理中事,从皇太后到诸大臣都坚持这一点。然而,本应确信无疑的事情,却因为郑氏及其子朱常洵的出现而被打乱了。

就在朱常洛出生的第二年,郑氏入宫,初封淑嫔。她不仅娇艳冠绝后宫,又知书识字,为人机敏,把神宗迷得神魂颠倒,很快又封她为贵妃,地位高于王恭妃。三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神宗立即册封其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当时,舆论大哗。

按照“母以子贵”的惯例,王氏的地位应在郑氏之上,因为朱常洛是长子。众大臣认为神宗的做法很不妥。反过来按照“子以母贵”的说法,众臣怀疑神宗和郑贵妃有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意图,于是争言建储之事,奏章雪片般送进宫里,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最先挑起此事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他要求为王恭妃正名分,并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以断绝野心之人的非分之想。神宗大怒,下令把姜应麟贬到边远的地方做了个小吏。此后,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皆因此获罪遭贬,礼部尚书沈鲤也因此被罢官。

虽然神宗欲“废长立幼”的念头已很明显,但礼法对明朝士大夫而言是不容挑战的信仰,一些正直的大臣便又联名上疏,请求立朱常洛为太子。这时,首辅申时行想左右逢源,他在神宗面前赞成废长立幼,在群臣面前又装作恪守礼法,神宗对他大加赞赏,但群臣还是看穿了他的小算盘。迫于群臣压力,申时行最终也只能上疏奏请神宗亟定建储大计。

如此一来,神宗虽不耐烦,也只能应允两年后举行册立皇太子仪式,同时又要求群臣不能再唠叨,否则就要等皇长子十五岁后再说。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上疏,奏请准备册封太子的仪物。神宗怒其冒犯,也找到了拖延的借口,诏令册立太子之事延期一年进行,并夺张有德三个月俸禄。

此后,首辅从申时行变成王锡爵,又从王锡爵变成沈一贯,到朱常洛虚岁二十,建储之事依旧没有着落。神宗也被立储之事搞得心力交瘁,他知道此事已不能再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五日,神宗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册封朱常洵为福王,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诏书颁布之日,神宗命人取出装有他与郑贵妃当年起誓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密盒。玉盒是密封如初,可打开一看,里面的誓书却已被虫子蛀得成为纸屑。神宗不由惊道:“原来天意如此!”也可见即便是皇帝,也并不能为所欲为。[1]

折叠就藩洛阳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有谣言说万历皇帝想要换太子,矛头指向郑皇贵妃,结果皇帝株连逮捕者甚众。到了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又有进言,说郑皇贵妃以及福王将要谋害皇太子,结果皇帝仅仅是让福王就藩,但被郑贵妃暗中阻止了。

为了平息皇储争议,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终于皇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六子朱常润为惠王、七子朱常瀛为桂王,争国本事件最终落下帷幕。这场万历年间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整治另外“东林党”。 [1]

折叠沉溺酒色
到崇祯帝时,朱常洵地近位尊,朝廷尊之以礼。朱常洵终日闭阁酌饮醇酒,所爱唯有妇女、歌舞。秦中流贼四起,河南也遭大旱、蝗灾,人们互相残食,民间一片杂乱,都说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经过洛阳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于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正住在家中,听说之后很害怕,便将其中利害关系告知朱常洵,而朱常洵并未放在心上。[1]

折叠命丧义军
崇祯十三年冬(1640年),李自成接连攻陷永宁、宜阳。第二年正月,参政王胤昌率军警戒防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也各自引兵而至。朱常洵把三将召入宫中,摆酒设宴,倍加礼待。数日之后,贼军大至,攻城。朱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缒城而出,手持长矛冲入贼营,贼军才稍微退却。夜半时分,王绍禹的亲军从城上招呼贼军,互相谈笑,挥刀杀死防守城墙的士兵,焚烧城楼,打开北门引贼入城。朱常洵从城墙上用绳子逃出,藏匿于西郊迎恩寺中。第二天,贼军跟踪而至将其捉拿,朱常洵当场被杀。两名承奉(福王身边的侍从)伏尸而哭,贼军揪住他们,让他们离开。承奉挣扎着喊道:“福王已死,我们也不愿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尸骨,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无怨言。”贼军见他们如此,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用一付一寸厚的桐棺装殓之后,放在一个破烂的架子车上,两人就在旁边自缢而死。王妃邹氏及世子朱由崧逃往怀庆。贼军火烧福王宫,大火持续三日不绝。[1]

折叠追封谥号
福王享年五十六岁。崇祯帝为此辍朝三日,予祭葬从优,一切丧礼较其他藩王倍厚,赐谥曰“恭”,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八日葬于邙山之原。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杀后,朱由崧在南京被马士英、卢九德拥立为皇帝,定年号“弘光”。国号史称“南明”,朱常洵被追谥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为恭皇帝,陵曰熙陵。不久张元以恭字为逊帝之谥,议改为共皇帝,但最终改称贞纯肃哲圣敬仁懿孝皇帝。后来永历帝追封庙号恭宗,谥号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1]

折叠妃
嫡妃姚氏(或作田氏) :谥号“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符天笃圣皇太后”

继妃邹氏:尊号“恪贞仁寿皇后”[1]

折叠子
明安宗 朱由崧

颖冲王 朱由渠

德怀王 朱由桦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福恭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谪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厌苦之。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廷臣请王之藩者数十百奏。不报。至四十二年,始令就藩。

先是,海内全盛,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他搜括赢羡亿万计。至是多以资常洵。临行出宫门,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下诏赐庄田四万顷。所司力争,常洵亦奏辞,得减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又奏乞故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盐井榷茶银以自益。伴读、承奉诸官,假履亩为名,乘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所至骚动。又请淮盐千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中使至淮、扬支盐,乾没要求輙数倍。而中州旧食河东盐,以改食淮盐故,禁非王肆所出不得鬻,河东引遏不行,边饷由此绌。廷臣请改给王盐于河东,且无与民市。弗听。帝深居久,群臣章奏率不省。独福藩使通籍中左门,一日数请,朝上夕报可。四方奸人亡命,探风旨,走利如鹜。如是者终万历之世。

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阝舀〉永宁、宜阳。明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引兵至。常洵召三将入,赐宴加礼。越数日,贼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缒而出,用矛入贼营,贼稍却。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贼火王宫,三日不绝。事闻,帝震悼,辍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殡。————《明史.列传八》[1]

折叠编辑本段陵寝墓地
崇祯十七年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即位后于六月追封父福恭王

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

1986年4月,孟津县文管会征集到明福王朱常洵圹志一合。该志系1924年被盗出土,出土地点在该县南麻屯镇庙槐村南约500米处(下凹)。该志长宽各79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21行,满行25字。四边线刻飞龙纹,撰文者为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盖为盝形。墓志现收藏于孟津县龙马负图寺。[1]

参考资料
1.欲壑难填:从争立太子到闯军锅中之肉,福王朱常洵贪婪荒淫的一生  . [2024-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2: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真正的神仙跛足道人,为什么要“瘸着一条腿”?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游戏人间,二人是《红楼梦》的真正推手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的人间形象。

不同于茫茫大士化身的癞头和尚在人间“不务正业”,渺渺真人化身的跛足道人,是真正兢兢业业地“工作”,积攒功德而来。



但就像癞头和尚形象自有原因,跛足道人瘸了一条腿,也是曹雪芹的深意。那么,道人为什么要跛足呢?我们先从个人形象分析。

(第一回)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 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第二十五回)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癞头和尚邋遢,跛足道人瘸腿,二人这形象都符合“真人不露相”。



癞头和尚体现“真假”,给世人以警醒,明辨是非,洞悉兴亡的本质。

跛足道人不同,虽然一开始二人就约定“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可从始至终只有跛足道人在干活。

之所以如此,也与跛足道人的“跛足”有关。

跛足道人数次出场,都与癞头和尚有差别。癞头和尚在时,跛足道人都是“辅助”。

究其原因在于《红楼梦》这一场转世应劫,是茫茫大士主导,为了佛门弟子神瑛侍者而推动,渺渺真人只是帮忙。

神瑛侍者为佛门侍者,虽然没说他是哪一位佛门高人“弟子”,但茫茫大士作为菩萨果位,能为他转世保驾护航,不妨参考一下《西游记》的金蝉子(唐僧)故事。



茫茫大士或者癞头和尚下凡的目的,就只有贾宝玉。“真假”是他呈现的真意。

渺渺真人与茫茫大士目的不一样。他的出场与其说是主动,不如说是被茫茫大士拉来。皆因绛珠仙子是道家弟子范畴,不可以没有长辈在后照看。

问题是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情劫,只是神瑛侍者的劫难,于绛珠仙子无碍,渺渺真人实在没必要操心费力不讨好。

茫茫大士必然对渺渺真人许之以利,比如功德都归他,弟子随便挑选。

于是乎,我们才看到癞头和尚出工不出力,只有跛足道人才兢兢业业度化他人。



跛足道人真正出场有三次。

第一次,《好了歌》度化甄士隐,成功!

第二次,“风月宝鉴”度化贾瑞,失败!

第三次,当头棒喝度化柳湘莲,成功!

三次度化,选择的时机都是在被度人将“死”之前。甄士隐、柳湘莲醒悟,得活!贾瑞执迷不悟,得死!

所以,跛足道人代表的是“兴亡”本质。

读书人细看被跛足道人度化的人,之前的人生都有不足。

甄士隐过于疼爱“女儿”,忘了自身家庭的意义。女儿丢了,他就垮了。

贾瑞德行不堪,沉溺在对王熙凤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宁可丢了性命不要也要求仁得仁。



柳湘莲过于大男子主义,一厢情愿、不辨是非,错失良妻尤三姐,又倍受打击不能自拔。

跛足道人出现前,三个人的人生都有“不足”,也就都是“瘸腿”。

跛足道人出现后,甄士隐、柳湘莲大彻大悟,补足了人性短板,也明悟了兴亡本质,才会随之出家而去。

而贾瑞执迷不悟,为情而死,是为不可“度”。这就是人生,有希望必然就有遗憾。如果人人都超脱,哪还有“人生”二字。

贾瑞之死才是世人的正常选择。你我皆执迷,补不了人生的短板,只能瘸腿而行,直到终点。

当然,甄士隐和柳湘莲被跛足道人度化,代表跛足道人的修行也需要功德来圆满。彼时他尚不圆满,才是“跛足”相。



道家追求不断“突破”,所以总是“不足”。

佛家追求了悟,立地成佛!

跛足道人“瘸腿”,源于总在突破之中。癞头和尚“癞头”,则是时有“心猿意马”。

两位真人的人间相,体现出道家与佛家的“真理”不同。

还有,甄士隐与柳湘莲随了跛足道人而去,都会成为徒弟。徒弟,儿女都是“手足”。

跛足道人在世间的任务,不像癞头和尚只为神瑛侍者护道。他的目的只有“功德”和“弟子”。

跛足,“不足”、“补足”也!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作者、点赞、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2: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跛足道人到底在说什么?真事隐,贾雨村,一篇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播报文章

靓仔快乐水
关注
2021-10-24 00:33
“小坏蛋,别磨磨蹭蹭的,快进去...”她拉着我急匆匆的说道
“小坏蛋,别磨磨蹭蹭的,快进去...”她拉着我急匆匆的说道
一整个晚上,她如狼似虎的要了他一次又一次...
一整个晚上,她如狼似虎的要了他一次又一次...
你~~还要多久,我快不行了,他憋红了脸,满头大汗......
你~~还要多久,我快不行了,他憋红了脸,满头大汗......
题:世上万般,好便是了,疯道士到底在说什么?真事隐藏于何处?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这世上之人,喜看《红楼梦》者甚多,只是能可着略略看懂书中之情者,就已经是寥寥无几,多少人夸口研究此巨著一生,却未曾看懂书中之半分幻境。

且不说书中情与幻境,咱们先来看一篇奇人奇境,且看这《好了歌》上是何文章?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话说甄士隐原有宿慧,心中彻悟,将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便是《红楼梦》中隐藏的真事!

《红楼梦》故事里,跛足道人所谓好就是了,暗藏两层迷,其一、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有舍有得,如梦如幻终成空。其二、兰桂齐芳,方是末世,贾府之灭亡,新人与旧人,不过是怀金悼玉四个字。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石头为情种,是怀璧其罪四个字,山木自伐,源泉自盗,所谓情孽也,《好事终》之“宿孽总因情”。此璧者,和氏璧也,顽石也,后为通灵宝玉,亦即秦始皇之传国玉玺,故有还泪之说!夭风流、哭风流,悼风流,风流人物属谁人?所哭者白骨如山忘姓氏也!

《终身误》,作者自创北曲,是写黛玉误终身?是写宝钗误终身?非也!非也!是写山河社稷被辜负!是以北曲写北国沦陷,是写水溶二字!

《枉凝眉》是钗黛合集?非也!非也!镜花水月,汉宫二春,是写潇湘妃子,娥皇与女英与大舜之故事,总是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可叹世人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却被假语村言瞒过。

《恨无常》是元春故事,亦是黛玉故事,可卿故事,故有“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之语。贾妃在深宫中,如何却说“望家乡,路远山高”?丧家亡国,失乐园,失长生,出大观,离天下,恒王死,奉天无,大势已去,回不去。

《分骨肉》是探春故事,九州之内无寸土,四海之外仇十洲!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何止是分两地?元为春始,迎为春续,探为春移,惜为春息,三春去后诸芳尽,看懂了吗?哭损残年四个字,是作者实景。

《乐中悲》写史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悲壮之极,脂批所谓北曲,是写北方故事,文中一切失落家乡、忘却父母,一概是写国破家亡、江山改易。史湘云,枕霞旧友,昨日之史,今朝翻为他人之笔,天聋地哑,海潮汹涌,尽是夜叉海鬼。

《世难容》写妙玉,少女玉,庙宇,是南明之庙堂。《喜冤家》写迎春,亦是写南明帝王。《飞鸟各投林》写世间相,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虚花悟》写惜春,桃红两春杏蕊多,崇祯亡国、南明灭亡,是桃夭;大顺亡国,三藩尽灭,明郑失势,是杏落。汉宫再无春,“息”也,满目都是连天衰草遮坟墓,人呜咽,鬼吟哦,天冷画不成。

《晚韶华》写李纨,亦写贾兰,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是写李纨;“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是写贾兰。兰桂齐芳,是柳丝榆荚自芳菲,自杀自灭,一败涂地的祸根。

黛玉、晴雯一干人成了黄土陇头的白骨,甄玉、贾玉一干人成了国破家亡的乞丐,是悼玉文章;迎新送死,凤丫头继薛宝钗之后,金满箱,银满箱,是怀旧故事。

伯夷叔齐隐居,妙玉不为权势所容,惜春、宝玉出家,放下一切、远离红尘,便是“了”,是决绝,亦是无奈,到底是无能为力之后的坚持初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不能“了”,便只能是降了,如何是好?

跛足道人到底在说什么?真事隐,贾雨村,一首《好了歌》,一篇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送宫花,是薛家假话,九连环之谜,一句句细品!贾雨村,字化、贾代化,大爷阵营为《胠箧》,甄士隐,甄家故事为《南华》。真与假,是正统与窃国大盗之别。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2: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影射了何方神圣?
《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影射了何方神圣? 2019-05-29 20:18

人生如梦幻一场,谁来唤醒梦里众生?曹雪芹以神来之笔为《红楼梦》设计了两个“大梦我先觉”、“点醒梦中人”的一僧一道。他们在书中九次出场,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来无影去无踪,如同经典曲目的背景音乐,以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作品的起承转合。但是,这两个穿越人间与仙界的世外高人,为何一个头上生癞,一个脚上患疾呢?
“癞”象征信赖的“赖”;“跛”象征博大的“博”
《红楼梦》运用谐音隐喻,是作品特色之一。如“娇杏”代表侥幸,“焦大”代表骄傲自大,“甄士隐”代表把真实事件隐藏起来。同样,曹雪芹在塑造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时,在名号上也赋予了他们谐音背后的深意。
“癞”的谐音是“赖”,代表值得仰赖。值得信赖的癞头和尚,不仅点明了甄英莲的命运,救活了奄奄一息的王熙凤,预言了贾府的衰败,更重要的是,曹雪芹仰赖他作为伏线,将青埂峰下一块不堪入选的顽石,变为男一号的通灵玉,由此拉开小说序幕。之后,他点化、提醒、救度作品中许多人物,将情节巧妙推向深入。最后,作者还是托付这个癞头和尚归纳、总结,把这块通灵玉还原为“石”,让这段孽缘情债得以了结。
“跛”的谐音“博”,象征博大、深广。《红楼梦》第一回“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走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此处暗示跛足道人修炼得博古通今,特别是他对甄士隐所作的《好了歌》,让对方茅塞顿开,自愿跟随他云游四方。跛足道人所说的“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这番“好了论”,都是他从“博”中提炼出来的。
癞在头,瘸在脚,象征赖家和儒术已从头坏到脚
《红楼梦》第25回,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救治了贾宝玉和王熙凤。虽是救苦救难的妙手神医,作者却把他们描写的非常古怪。一个是“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另一个“一足高来一足底,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一个目光如炬,鼻直口方,却衣着邋遢,浑身肮脏,满头生疮;一个走路一瘸一拐,浑身泥水,却住在比蓬莱仙境更远的西海中央的凤麟神州,那里有弱水环绕,飞鸟难度,跛足道人却来往自如。
这种以贬代褒的手法,反映了曹雪芹对对儒家的厌恶,对佛、道德推崇。以儒家为正统的文化统治,先后被元蒙古族和清满族所击败、所取代。作者认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儒家,导致了中华文化的千疮百孔,不堪一击,而被儒家视为丑如疮、行如瘸的佛家和道家,他们的博爱和悲天悯人,才是中华文化的珍宝。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和道家则致力于“爱天下”、“医天下”、“度天下”。男为天,女为地,因此原著中癞头和尚侧重度化和治疗林黛玉、甄英莲、薛宝钗、王熙凤等女子。跛足道人侧重度化和治疗甄士隐、贾瑞、柳湘莲,贾宝玉等男子。在《易经》里,乾象征男,坤象征女,作者暗示扭转乾坤,只有依靠佛家和道家的思想,而非“独尊儒术”。这是贯穿《红楼梦》的治世观。
也许有人会问,赖头和尚为何侧重救女,跛足道人为何侧重救男,这源于汉传佛教“跪母不跪父”重母思维,而道家则主张男尊女卑,所以跛足道人侧重救度男子。
对于两位高人的形象反差,并不是曹雪芹的首创。此前南宋高僧的济公和先秦时期的道家铁拐李已深受民间喜爱,《红楼梦》借题发挥,不仅有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在于讽刺统治者歌舞升平的背后,世道已满目疮痍。汉人被满清剃成了癞疮头,生活步履维艰,恰似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
“癞”贾府的大管家是赖家,与贾母几乎平起平坐,如硕鼠寄生在贾府,更像秃疮长在贾府头上。小说里贾府在走向衰落之时,吸血的赖府却在兴起,而明代衰落之际,寄生在明代头上的满族八旗也是异军突起。但主子倒了,奴才也乐不了多久。满清被传染儒术病毒后,同样头上生疮。
“癞”便于度化,“跛”便于通神,象征他们从头到脚,大彻大悟
盛世出和尚,乱世出道士,一僧一道,烂头坏脚,构成了彻头彻底的大彻大悟,同时也暗示了清王朝外表盛世,内藏乱世的危局。
度人先度己。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规定和尚要剃光头,头发象征烦恼,欲望,虚荣。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以发比喻千丈愁绪。剃光了头,不意味彻悟,但让头上生“癞”,让不祥之兆明摆在秃头上,却表达了救度天下的决心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觉悟。《易经》贲卦六五爻辞说:“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大意是,与灵魂协调的外表服饰,可能不入流,但可带给人吉祥。
佛家和道家都擅于“显象度人”,一疮一瘸之象,是在告诉众生世道肮脏,生存艰难。但麻木的凡夫俗子却“反认他乡作故乡”,将黑暗当成自己的温柔乡。一僧一道只能以“自残”之躯,当头棒喝,唤醒迷路人。
对于跛足道人的步态,可上溯到战国时屈原的《九歌》。“灵偃蹇兮娇服,芳菲菲兮满堂”,他记载了先民祭祀北极星时,神巫身穿艳服,偃蹇而舞,满屋弥漫花香,进行人与神的沟通。偃,指低俯、屈身;蹇,指瘸、跛。这两种舞姿只有在迷狂的状态,才能连贯完成。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原著中跛足道人又称“疯跛道人”,他就像古代神巫,神人合一,看破天地人间。在今天的萨满教里,仍有跛足而舞。俗称“跳大神”的人,敲着二神鼓,疯舞忘我,恰如跛足道人的脚步。
台湾蒋勋先生曾告诉学生若是读不懂《红楼梦》里的诗词,可以跳过去。显然这种说法不利于名著赏析。可能有人会说,一句诗,一个人名,竟能补脑出一篇故事,这样读红楼,真是让人无话可说。但丢失了后半部的红楼,本身就是开放式结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况且曹公开篇就为读者定下了基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提示读者,囫囵吞枣读红楼,是品不出真味的。
遗憾的是,癞头和尚并没有引起红学的关注。无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红楼梦》,还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的《红楼梦》,在第七回都忽视了“癞头”。前者只称“和尚”,后者自相矛盾,薛宝钗称同一个人为“癞头和尚”和“秃头和尚”。秃头和尚有很多,但生疥疮的和尚,才是典型的、稀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因此,应以“癞头和尚”为准。
(王大路观典,作品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8 18:31 , Processed in 0.0693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