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七=====可儿为谁淫?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08: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深度还原秦可卿天香楼之死,她与贾珍是顺从还是遭强迫?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33:美人上吊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李纨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十一,最后一位就是秦可卿。

不同于其他人没有完全结果,需要判词图画推演。秦可卿早在第十三回就结束了她的生命和故事。




是金陵十二钗中最应该没有疑问,却不想反而争议最大的人。

原因也不复杂,她生前死后的丑闻和争议点太多,作者又处理的模糊,导致很难达成一致。

这件事不赖曹雪芹,金陵十二钗判词就是作者的盖棺定论,无论内容怎么调整,评价都在判词图画中。

那么,曹雪芹对秦可卿如何盖棺定论的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五回)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是宁国府嫡长孙贾蓉的正妻,是贾宝玉的侄儿媳妇。但二人关系从贾宝玉的角度极为不一般。




秦可卿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收尾,源于她是贾家辈分最小的外姓媳妇。但真正原因,还在于秦可卿的“情”是收尾的绝佳立场。

言归正传,秦可卿判词图画中两件人事对立出恐怖场景:高楼大厦和美人上吊。

如何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对立,至关重要。

先说“高楼大厦”,要作两个解释:

一,指天香楼。

尽管原文没有“淫丧天香楼”的情节,但判词图画证明秦可卿就死在天香楼上,弥补了原文缺失的重要讯息。

那么,天香楼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秦可卿悬梁自尽?

答案细节是永远的秘密,但读书人却能通过图画和判词推演出大概结果。

二,指贾家的“高门大户”。

宁国公的爵位可对应清代宗室爵位的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如荣国公的不入八分镇国公。

宗室爵位传承的属性,使得贾家尽管降等承袭,却享有贵族出身,子孙绵延,永享特权。不像功臣勋爵除非特殊,大多一代或者几代而终。比如林家。

贾蓉是宁国公世袭四等爵的将军,至此爵位爵产将不再降等,子孙永享。可谓是“公子王孙”。




反观秦可卿父亲秦业,只是工部营缮司的营缮郎。原文没提几品,但依据明清两代营缮清吏司的设定,营缮郎肯定不是郎中,倒与营缮员外郎大致相当或为主事一级,大体六品左右。

六品官看似不高,却也不低。胜在家世清白,又是书香士宦之家。

明代后妃都出于民间或小官小吏之家。贾蓉继母尤氏的父亲,也不过就是六品左右的小官。

父子娶类似门庭女儿为妻,证明秦可卿完全可以嫁给贾蓉。

问题是秦家终究小门小户,十分清贫,与高门大户的宁国府相差太多。

两家差得不是身份,而是势力。

秦家如同一座砖瓦房,宁国府却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

秦可卿嫁入宁国府,身处其中,势必忐忑,高处不胜寒。

秦业嫁女,“高楼大厦”暗示他有高攀贾府,与薛姨妈嫁宝钗目的一样,都为儿子未来铺路。

再说“美人悬梁自缢”。

美人就是秦可卿。

悬梁自缢是上吊自尽。证明秦可卿不是他杀和病死。此为结局定论!

但正常人不可能上吊自尽,肯定有活够嗯原因。

上吊又说明秦可卿死时的决绝心境。




什么原因让她活不下去,上吊自尽?就要分析一下“悬梁自缢”死法背后的含义。

悬梁自缢与上吊自尽有很大区别。

先说人要自尽,死法各有不同。从心理学来讲,不同的死法,折射不同人的性格和死因。

上吊、投水(河、湖、井)、跳楼(崖)、服毒、抹脖子是最常见死法,还有个特殊的触柱而亡。

触柱而亡,肯定是对含冤的反抗。比如瑞珠。

投水自尽,洗去污点,一般指清白被玷污。比如金钏儿,她被撵走确实行为有亏。

跳楼(崖),山穷水尽,没有退路的死法。比如绿珠坠楼。

服毒自尽,迫不得已不得不死。比如尤二姐,有机会活就不想死。

抹脖子,自证与反证的抗争,比如尤三姐,古人认为“耻”是清白的最好证明。

当然,死,很多都是激情反应,怎么死都可能,不用一一对号入座去争辩是与不是。

“上吊”比较特别,尤其女子上吊,尤其悬梁自尽,基本与“清白”有关。

上吊一般是两种:

悬梁自尽死在家中,心中有怨恨。

寻歪脖树上吊,绝望一心求死。




女子上吊,大多与屈辱和清白有关。是以古代“三尺白绫”,自缢、他缢,大多都为保全女子清白。

悬梁自尽死在家中,而不是背人处歪脖树上吊,证明既与清白有关,又带着对这家人的恨意。

古代建筑中“梁”是最重要主体,也最方便上吊,但如果不有怨怼,很少有人会悬梁自尽。皆因在屋里死后,肯定没法再住人。

所谓“梁”,代表长辈、上司和主君。“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此而来。

宁国府没有主君和上司,只有长辈。秦可卿的长辈只有贾珍和尤氏。

尤氏是女子,对秦可卿清白威胁不大,就只剩贾珍一人。

所以,“悬梁自缢”,暗示秦可卿因清白而死的两点原因。

一,秦家攀权附贵,导致秦可卿深陷困境。

二,贾珍扒灰,致死秦可卿。

以上,是判词图画能够反馈出的大体内容。具体还要看判词如何解说。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28 10:1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石互证:韦小宝的书房布局化自红楼梦里秦可卿的居室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红楼梦的秘密其实在上世纪中叶已经基本上全部破解了。

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小说,也是极其精细的古典名著。由于作者和增删者刻意通过匪夷所思和鬼斧神工的手法掩盖其核心秘密,这个核心秘密涉及到大明王朝皇室后裔的末世生存和与皇室有关的举世罕有的不伦丑闻,因此数百年来真正读懂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再复杂的谜题也有人破解。文学史上再复杂的作品都有人看懂,金庸先生在上世纪中叶前后就几乎破解了红楼梦的全部秘密,但是他没有像那些低水平的红学家一样反反复复去书写红楼梦解读之类的作品,不然他就会被无数的红学家、伪红学家、红迷和伪红迷围攻,他利用红楼梦的全部秘密和写作手法,独创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其中十二部长篇小说对应第五回判词里的金陵十二金钗,三部中短篇小说对应其他三个副钗。金庸先生能够破解红楼梦秘密还有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祖上曾经和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他们属于一个团队,深知红楼梦真事的内情,更加重要的是他家里藏有一部红楼梦全本兼真本。

金庸先生借鉴了红楼梦的几乎所有表现手法,十五部武侠小说里的许多人的名字,许多地方的名字都来自红楼梦,那些名字里藏着红楼梦的文本秘密。金庸先生化文为武,化武为侠,结合他自己早年阅读武侠小说的经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这些转化当然还包括化女为男,化男为女,化真为假,化假为真,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化贵为贱,化贱为贵,化尊为卑,化卑为尊,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化悲为喜,化喜为悲,化正为邪,化邪为正,化美为丑,化丑为美,化善为恶,化恶为善,化忠为奸,化奸为忠,化有为无,化无为有,化南为北,化北为南,化内为外,化外为内,化僧为俗,化俗为僧……

前文论述了《鹿鼎记》既是一部讲述小痞子人格的主人公机发家史进行辛辣反讽的讽刺喜剧,也是对于红楼梦的统一性解读作品。文本里的韦小宝是扬州人,其母韦春花是位妓女。韦小宝阴差阳错被江洋大盗茅十八带到北京,偶入皇宫,结识康熙帝,擒鳌拜,入天地会,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后来赴五台山探望顺治帝,出家少林寺,解救顺治帝。再后来平神龙岛,帮助索菲亚公主夺权。在取得雅克萨之战大捷,和俄罗斯帝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最终携七个夫人归隐后走向终结。与金庸先生传统的武侠小说不同,在喜剧外表下的《鹿鼎记》蕴含着双重悲剧内核,它不仅表现了小人物遭遇命运垂青之后陷入虚无与迷茫和江湖走向衰落之后武侠时代的结束,也暗示了红楼梦的大悲剧的结局。

《鹿鼎记》的精彩绝伦的文本在第四十二回,参看韦小宝的书房原文:

韦小宝向众人拱拱手,转身出厅,走进书房。

这伯爵府是康亲王所赠,书房中图书满壁,桌几间笔砚列陈,韦小宝怕赌钱坏了运气,书输二字同音,这“输房”平日是半步也不踏进来的。这时间来到案前坐下,喝一声:“磨墨!”早有亲随上来侍候。伯爵大人从不执笔写字,那亲随心中纳罕,脸上钦佩,当下抖擞精神,在一方王羲之当年所用的蟠龙紫石古砚中加上清水,取过一锭褚遂良用剩的唐朝松烟香墨,安腕运指,屏息凝气,磨了一砚浓墨,再从笔筒中取出一枝赵孟頫定造的湖州银镶斑竹极品羊毫笔,铺开了一张宋徽宗敕制的金花玉版笺,点起了一炉卫夫人写字时所焚的龙脑温麝香,恭候伯爵大人挥毫。这架子摆将出来,有分教:

钟王欧褚颜柳赵

皆惭不及韦小宝

韦小宝掌成虎爪之形,指运擒拿之力,一把抓起笔杆,饱饱的蘸上了墨,忽地拍的一声轻响,一大滴墨汁从笔尖上掉将下来,落在纸上,登时将一张金花玉版笺玷污了。那亲随心想:“原来伯爵大人不是写字,是要学梁楷泼墨作画。”却见他在墨点左侧一笔直下,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树干,又在树干左侧轻轻一点,既似北宗李思训的斧劈皴,又似南宗王摩洁的披麻皴,实集南北二宗之所长。

很明显鹿鼎记里有红楼笔法,最明显的一处就是四十二回韦小宝进书房写密奏那段,这里的王羲之属于书法名家,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唐。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 他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武后掌权后,迁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人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

宋徽宗赵佶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母为钦慈皇后陈氏。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赵佶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王希孟等一批杰出画家,其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谐》《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更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其自创书法字体,被后世称为“瘦金体”。赵佶的艺术造诣也很高,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等。

韦小宝的居室的秘密在文本的蟠龙紫石古砚、唐朝松烟香墨、湖州银镶斑竹极品羊毫笔、金花玉版笺和龙脑温麝香里。这里包含了红楼梦的几个核心秘密。

那一大串书法名人的用具应该是借用了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卧室的环境描写,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里,秦可卿的居室的文本米描写原文如下: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侧:此香名“引梦香”。袭了人来。宝玉便愈觉得眼饧骨软,甲侧: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连说:“好香!”甲眉:实实写得出来。辰夹: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侧: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甲夹:艳极,淫极!芳气笼人是酒香。甲夹:已入梦境矣。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侧: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辰夹: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侧: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下袭人、甲侧:一个再见。媚人、甲侧:二新出。晴雯、甲侧:三新出,名妙而文。麝月甲侧:四新出,尤妙。看此四婢之名,则知历来小说难与并肩。四个丫鬟为伴。甲眉:文至此不知从何处想来。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甲侧:细极。

秦可卿的居室属于她的婆婆,她的婆婆就是万历皇帝的孙女-同昌公主。贾珠和同昌公主的悲剧爱情,前文已经详细的说过了。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6-15 18:38・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7: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扒灰秦可卿的不止贾珍,贾府还有一人也对她图谋不轨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34:情既相逢必主淫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秦可卿的判词图画:高楼大厦和美人悬梁自缢,两个部分揭开她死亡的原因。

高楼大厦:指秦业攀权附贵,为儿子牺牲女儿。秦可卿嫁给贾蓉后死在天香楼上。

悬梁自缢:暗示“上梁”贾珍侵犯秦可卿,导致其自缢而死。

判词图画大致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故事还原。至于具体原因和细节,还要看判词内容。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五回)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判词不但揭示她的具体死因,更拔高寓意,牵出贾府的败亡。

一,情天情海幻情深

判词首句很令人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么多“情”,是不是意味着秦可卿“多情”?显然并不是。

这句话其实是讲秦可卿的前世出身。

秦可卿前世是谁?

原文清楚的写出她是:离恨天灌愁海上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之主警幻仙子的妹妹可卿。

是当初跟着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的那一批“风流冤孽”之一。

“情天”就是离恨天。

“情海”就是灌愁海。

“情身”就是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指明秦可卿来自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子之妹。




二,情既相逢必主淫

现代人谈“淫”色变,首先想到男女不堪的关系。

其实古人用字与现代不同,很多字意理解也不同。

比如“耻”字,古人用来证明清白。

只有清白道德的人,才有“礼义廉耻”。

不道德的人,叫“无耻”。

所以,“情小妹耻情归地府”,一个“耻”字足以证明尤三姐的身心清白。详情可见顾炎武的名篇《廉耻》。

说回“淫”,也并不是男女不堪的概述。

“淫”有四种解释:

一,过度。淫雨霏霏。

二,放纵。骄奢淫逸。

三,指淫秽。

四,迷惑。富贵不能淫。

“情既相逢必主淫”,要分开来解释。

“情既相逢”,指错误的交集,导致不该发生的悲剧。可对应贾元春判词中的“虎兕相逢”。

“必主淫”,表面似乎说:秦可卿与人的关系。

但从秦可卿在宁国府如履薄冰的生活,最怕别人微词的超强自尊心来看,可知她绝不可能犯错。




判词图画中的“高楼大厦”代表秦业攀权附贵,将秦可卿嫁入豪门。小门小户的她来到贾府生活如履薄冰,无法自拔也是一种“淫”。

豪门大户不肖子弟更是富贵而淫,骄奢淫逸。

秦可卿嫁入贾府,相逢的就是一群这样的人。

丈夫贾蓉如此。

公公贾珍如此。

叔公公贾宝玉亦如此。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到这金陵十二钗三册判词,警幻仙子明确解释过。

(第五回)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警幻仙子将之分为意淫和皮肤滥淫。

意淫指思想之情,无害。

皮肤滥淫,关键在放纵情欲。

是以,“情既相逢必主淫”更应该是秦可卿与不该交集的人“相逢”,导致对她产生觊觎之心。

那么是什么人对秦可卿有了不轨之心呢?既然问题抛出来,肯定后文要首尾呼应。




三,漫言不肖皆荣出

果然,说曹操曹操到。“荣”指谁?自然是贾宝玉。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因何而起?绝不是偶然发生,而是蓄谋已久。

从贾宝玉有事没事总来宁国府,到他从来不在别人家睡觉,竟要在宁国府午睡。秦可卿安排他休息,准备好的房间又坚决不住。逼得秦可卿不得已献出与贾蓉的婚房给他住。

贾宝玉因此做了一个春梦,表明他对秦可卿产生不肖“扒灰”丑事。

四,造衅开端实在宁

不肖无害,“造衅”才是导致秦可卿悬梁自缢的真正主因。

“造”,制造机会创造条件,就像贾宝玉筹谋睡入秦可卿房间一样。

“衅”,暴起攻击,发生激烈冲突,用之于男女就是强暴!

真正导致秦可卿悬梁自缢的,是来自贾珍的侵犯。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将他对秦可卿的企图和计划一层层展开,最终在梦中“得偿所愿”。

而贾宝玉又影射了贾珍针对秦可卿的可怕企图,才是“造衅开端实在宁”。

据此,有理由推测贾珍诱使秦可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到天香楼上,突然暴起侵犯。

秦可卿无论是否受到真实侵犯,以她性格都不可能苟活。

她又恨又怨“悬梁自缢”。既指“上梁”贾珍是凶手,也以心中怨怼,含恨自缢于天香楼梁上自证清白。

她若真理亏,不应该堂而皇之吊死在天香楼,而是偷偷摸摸在会芳园找棵歪脖树一死了之。

曹雪芹借“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借贾宝玉的意淫,揭发贾珍的皮肤滥淫,对“情既相逢必主淫”的淫,给出最终解释,对秦可卿的清白盖棺定论。

读书人要清楚金陵十二钗判词盖棺定论的意义,不可断章取义,绘声绘影。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还揭示了宁国府当为贾家抄家负全责,导火索就源于秦可卿死后的葬礼,需要另文解读了。

金陵十二钗判词图画解读到此结束。下文开始解读《红楼梦曲子》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29 09:2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少读红楼:张友士的高明之处
少读红楼 2024-06-14 发布于上海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张友士是红楼梦里的一位医生,是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推荐给贾珍要给秦可卿看病的。
按照冯紫英所说,这张友士,是他幼时从学的先生,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
如果冯紫英所说属实,那这位张友士的确不简单,学识渊博,医术高明,断人生死,贾珍听了这个介绍,当然喜出望外。
毕竟,秦可卿的病,可也是被几位太医轮流诊治了很久,没什么起色不说,各人得出的诊断结果也不大一样,有说是喜的,有说是病的,有说没事的,有说怕冬至的。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太医院的几位太医没把握的事,没想到一个上京为儿子捐官的张友士却十分精准地说出了秦可卿的病症。

按照冯紫英所说,这张友士就属于那种不在编制内但却名气很大的名医,但既然是高手,自然不那么容易请,哪怕下帖的是贾府的族长贾珍,贾珍可是三品威烈将军呢。
贾珍命人拿着自己的名帖去冯府请张友士,但这张友士说了,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到府上也不能看脉。说是要调息一夜,明日到府。
这是张友士在拿腔作调,故作高深,还是他真的精力不济不能出诊了呢?脂砚斋有句批语说,医生多是推三阻四,拿腔作调。
看来脂砚斋对这位张友士并不是很友好,他认为张友士在见到拿着贾珍名帖的宁府下人时,并没有立即换装去贾府,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但从原文来看,这张友士的确有两把刷子,而且如果不是冯紫英力荐,估计贾珍也不大敢请他这种编外医生为儿媳看病,而张友士也不可能去给秦可卿看病。

毕竟,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给儿子捐官。既然是捐官,这张友士一定不差钱,而他医术如此高明,为什么没有成为太医呢?
看他给秦可卿诊脉前,并没有询问病情,而是诊完脉之后,说了自己诊出的病情,然后与秦氏日常症候一对,即可知这张友士靠不靠谱。
如果医术不够高明,一般的医生不敢这么做的,所谓望闻问切,他诊脉前,必得询问一番病患往日的病情症状方才下手,以免自己误诊。
这张友士不仅精通医理,还能通过患者脉息,诊断出其心理疾病,说出秦氏未能按时来月经的深层原因,果然不简单。
最厉害的是,这张友士可不仅仅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学识渊博的先生,还是个精于人情世故的高手,无论是与贾珍、贾蓉等对谈交接,还是他替儿子捐官,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在人情这一节上,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当然,正如他所说,秦可卿病,已经拖了很久,不是一朝一日的症候了,想要根治,即便是他,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也只有三分可治。
其实,他这已经是在暗示贾蓉了,而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就不往下细问了。
既然张友士能断人生死,他对秦可卿病情的判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也就是说,秦可卿之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死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像张友士这种段位的医生,病患有什么病症,自然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如果再近前诊断,基本上就能给出有救还是没救的确切答案。
他跟贾府并无利益往来,也没有什么瓜葛,自然是敢说的。而那些经常出入贾府的太医,即便诊出了什么,也未必敢如实相告,加上还有些滥竽充数的庸医,于是秦可卿之病就更显得扑朔迷离。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少读红楼:秦可卿为何每天换四五遍衣服?
少读红楼 2024-06-17 发布于上海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秦可卿生病一回,有一个细节写道她一天要换四五次衣服,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正常人一天换一次衣服都了不得了,为什么秦可卿要频繁更衣呢?
我们先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尤氏吐槽给秦可卿看病的医生,说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的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
不了解古代规矩的读者,读到这里,就会想当然地以为,秦可卿频繁换衣太不寻常了,甚至跟她的病情联系起来,有人还得出秦可卿得了下红或盗汗之症,不停地流血或出汗,所以不得不频繁换衣。
这都是些无稽之谈,没有任何根据,毕竟原文没有任何明确文字交代秦可卿患有此病,而且我们知道,秦氏生病到死亡这几回的文字,曹公后来是有大量删改的。

其实秦氏频繁换衣的答案,尤氏已经说出来了,就是因为每天要见四五次医生,所以要换四五遍衣服。
现在的读者可能不理解,不就是见个人吗?为什么要换衣服呢?这就涉及到了古代的礼节问题,到元春省亲时,我们还会发现,元春到娘家后也曾多次更衣。
秦可卿频繁换衣与元春省亲更衣是一个意思,当然,秦可卿频繁换衣,或者说古人更衣,跟我们今天的换衣服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她们不只是换衣服,还包括整理妆容,甚至方便等内容。
秦可卿虽然出身不高,但却是个行事温柔和平,知书达理的女子,更是贾母眼中心中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这样的秦可卿,频繁换衣当然不是作秀,也不是矫情,更不是显摆,而是她知礼守礼的表现。
既然要见不同的人,即便是在病中,但那心性高强聪明过人的秦可卿,也要精心打扮梳洗一番,不能丢了身份,毕竟她这个蓉大奶奶代表的可不只是自己,还是宁国府乃至贾府的脸面。

总不能衣衫不整不修边幅地见人,那就不是贾府的重孙媳了,也不是贾母心中得意之人了,哪怕只是被不同的医生看脉,秦可卿都要坚持换衣服,整理妆容之后才见人,也可见她为人处事的态度。
当然,这件事,在平时来说,不算什么,比如王熙凤、秦可卿等人见面,中途去换衣服太正常不过了,但对于病人来说,不免令人担心她的健康,毕竟不停地脱换衣服,太折腾人了,更容易着了风寒,因此加重病情。
因为此时的秦可卿,已经是病倒在床了,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和神思,但她为了自己的身份,为了不丢贾府的面子,仍旧坚持只要见人,就必须更衣,这也是她心性要强的表现。
而贾珍、尤氏面对儿媳之病,早已不顾这些礼节,甚至认为此一时彼一时,既然病了,就治病要紧,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搁在一边。

所以尤氏说秦可卿频换换衣对她病情无益,而贾珍也说秦可卿糊涂,没必要脱脱换换的,万一再着凉怎么办。但对秦可卿而言,即便是病情加重,也要坚持换衣的。这是礼节和规矩,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就像我们现在上班前,也会精心打扮,如果去见重要客户,可能还要换上更隆重的衣服。更不要说古代的贵族阶层了。
对秦可卿这样的贵妇来说,更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仪容,况且她在病中,本身就病恹恹的,整个人看上去精气神都要差很多,更要通过更衣这个环节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免失了分寸礼节。
不少人将秦氏更衣与其病情完全结合起来,甚至无中生有地意淫出了很多所谓的隐秘之事,实在滑稽可笑,因为原文没有任何实据,不过就是博眼球罢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少读红楼:王熙凤与秦可卿的友谊
少读红楼 2024-06-16 发布于上海  |  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王熙凤这个人,精明泼辣,不信阴司报应,我们经常见到她笑,却很少见她真情流露,即便是面对丈夫贾琏,凤姐也留了不少心眼儿。
但在面对另一个人时,王熙凤却不止一次红了眼圈儿,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女强人柔软的一面,这个人是秦可卿。
王熙凤初见秦钟时,因为没有提前准备表礼,还是下人赶忙回去告诉了平儿,而平儿也知道,凤姐素与秦氏厚密。
一个“厚密”,写出了王熙凤与秦可卿深厚亲密的友谊,这友谊不掺杂任何利益,甚至跟亲情也没有多大关系,就是纯粹两个人聊得来,娘儿们在一起处得好。
也因此,当王熙凤第一次听尤氏说秦可卿之病时,原文说她“眼圈儿红了半天。”甚至还因此说出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话来。

这可是风光无限的王熙凤啊,是那个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凤辣子,谁能料到,得知密友秦可卿生病后,她能当众红了眼圈儿,还能说出富有人生哲理的一番话来。
此时的王熙凤,与丈夫贾琏关系正融洽甜蜜,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又刚接管了整个荣府的管理权,可以说正是春风得意时。
没想到,一个秦可卿,竟然能牵动王熙凤的情绪,可知她与秦氏的关系有多厚密了。其实,整个贾府,能与王熙凤推心置腹,掏心掏肺的,估计也只有秦可卿了。
原本是跟着两位太太到宁府给贾敬祝寿的,但听闻秦氏病倒后,凤姐似乎没了心思,也不再跟尤氏插科打诨,胡乱取笑,吃完饭后,她赶忙回了太太,要去看秦可卿。
虽说一个是婶子,一个是侄媳妇,但娘儿俩却处的跟亲姊妹一般。

凤姐在荣府是大管家,除了平儿这个得力心腹,她是没什么朋友的,日常一副笑脸,都不过是她的伪装,因此,秦可卿的存在,对她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在这里,她可以卸下伪装,跟秦可卿唠唠家常,吐吐苦水,娘儿俩互相安慰和开解,而不用担心遭人暗算,被人抓住什么把柄。
也因此,面对众人的王熙凤,是恩威并用甚至有些心狠手辣的,充满了精明和算计,常常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但面对秦可卿的王熙凤,却做回了真实的自己,她也是个媳妇,也是个女人,也有软肋。
她跟秦可卿聊了很久很久,直到尤氏打发人请了两三遍,凤姐才跟秦氏告别,还让她好生养着,当秦氏让凤姐闲了时常来坐坐多说几遭话时,凤姐又一次红了眼圈儿。
此时的凤姐,看到病倒在床的秦可卿,说出这般令人爱怜的话来,想到人有旦夕祸福之事,如何能不伤心难过呢?

想到自己最好的闺蜜,如今病恹恹的,娘儿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打牌取笑,甚至可能再也不会站起来,或将不久于人世,她又如何不会红了眼圈儿呢?
也许,此时的王熙凤,看到卧病在床的秦可卿,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人的一生,想到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纵然是聪明一世,到了也是难逃一死啊,到头来都不过是幻梦一场。
凤姐大概也知道,秦氏这病难以治愈了,此后的一段时间,她只要有闲暇,就去宁府看秦可卿,原文说“此后凤姐儿不时亲自来看秦氏。”
由此可知,凤姐对秦氏,是付出了真感情的友谊,是真正放在了心上的好闺蜜。虽然她忙,但依然时刻惦记着好朋友的病情,不时来看望,只希望她能好起来。
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更是曾大哭不止,原文说的是“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降下来”。
这可不是黛玉进贾府时,凤姐颇有演戏成分的“用帕拭泪”,而是真正的兔死狐悲的伤心之泪,是不顾体面的“放声大哭”啊。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微信、微博、头条、百度、知乎全网同名——少读红楼。
共 3548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少读红楼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少读红楼:张友士的高明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隐藏清朝九十年历史?脂砚斋批语“三春”“三秋”大有深意
少读红楼 2024-06-13 发布于上海  |  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秦可卿隐指谥号“密”的胤礽,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脂批),由于风月宝鉴正面的“假语存(贾雨村)”,隐喻了看不见的风月宝鉴背面的“真事隐(甄士隐)”,因此,《红楼梦》堪称一部隐“密”之大书。
与“密”人生遭际密切相关的“三春”和“三秋”定义了文本中的“三春”和“三秋”,胤礽,康熙朝太子。1675年,康熙初立他为太子,胤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并逐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关键性作用。但是,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在“木兰秋弥”中,因发生“帐殿夜警”事件,八月被废,这是胤礽生命中关键的一个“秋”;1709年初,被复立,很快于1712年10月又被废,又是一个"秋",一个决定性的"秋”;秦可卿临别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因此,被秦可卿比托的胤礽死后还有“一春”,而“写假则知真”(脂批)的贾家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自然这“一春”也只是如梦而过,随之而来的一定是个酷烈的“秋”,即最后的“秋”。
《红楼梦》丰富繁杂,犹如世界的本身,那么,“三春”和“三秋”如何在文本中展现呢?
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何不用贾雨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即脂批所谓“写假则知真”,而“托言将真事隐去也”的甄士隐,姓甄名费,脂批提醒费即“废”,暗示贾府演绎的一切,其中既有如“南直召祸”之类的自身家事,还包括与“废”太子有关的皇家真事,因此,文本既艺术再现曹家,又暗喻了皇家。

秦可卿就扮演了废太子的角色,因此,从“写假则知真”的文本中可知,现实中的曹家命运与废太子胤礽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第五回,秦可卿第一次登场,到第十三回,秦可卿就重归幻境。秦可卿正因怪病一筹莫展,贾敬(隐指雍正)却在欢庆寿辰,秦可卿之病隐喻雍正即将登基之际,胤礽政治困境日益加剧,最终秦可卿命丧黄泉,即发生于雍正二年农历十二月。秦可卿死后不久,秦业也死了,随后秦钟也于第十六回夭逝。三秦恍若闪电,倏忽而过,但书中瞬息,便是人世沧桑。
三秦的人生隐藏着作者心中的“清”的兴亡——隐指胤礽的秦可卿死后,清朝大厦将倾,虽然还有非正统一方完全掌权的末世,但“清业”已岌岌可危,最后的希望“清种”也不复存在,曾经像鲸一样强大的清事实上已走入历史(秦钟表字鲸卿),其中寓言的“九十春光”,即“三春”和“三秋”,横跨了康雍乾三朝。秦可卿和警幻本质上是同一个人,都隐指废太子胤礽,只是在文本中分工不同而已。太虚幻境是建构在胤礽的人生悲剧之上、又超越了悲剧的文学寓言之境,因此,这一部分文字也可称之为太虚幻境缘起之文。
当然,这一部分文字,在通部书中只是陪客,是用来被比托的。宝黛钗等一干风流冤孽,下凡造劫历世,都与警幻仙子和太虚幻境密切相关,而他们最重要的活动舞台——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第十六回脂批),就是比托于秦可卿(警幻)之太虚幻境。

大观园在貌似的三年时光里,作者用“假语存”的手法,“真事隐”了清朝皇权的三次更迭——第十六回,夏太监突然来降旨,贾政入朝,元春加封贤德妃,贾政后来又往东宫去。贾政往东宫去,作者很隐晦地暗示了旧皇驾崩、新皇继位。以胤礽为坐标,此新皇是康熙;第五十五回提到“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到了第五十八回,“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从太妃变成老太妃,作者不动声色、几乎不着痕迹地暗示了从第五十五回到第五十八回之间的某个时间点,皇位又进行了一次更迭。此新皇就是雍正;第六十三回,隐指雍正的贾敬一夜暴亡,自然乾隆时代就开启了。太妃、老太妃从欠安到薨逝,在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的文本中,其实是暗喻废太子胤礽在雍正即将登基之际,已岌岌可危;在雍正登基之后,死亡的命运已经注定,即相当于三秦之文中第十回秦可卿从突然得病到第十三回莫名死亡的过程。因此,大观园里貌似只有三年时光,历史的车轮却悄无声息地碾过了康雍乾三朝的“九十春光”,即“三春”和“三秋”。
大观园里有许多细节、事件是作者和脂砚斋儿时共同经历的艺术再现,而文本中,甄家也有一个与贾宝玉“情性如一”的甄宝玉,脂批又指出:“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第二回)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如此苦心安排,也是意在暗示,通过贾家可知作者的“甄”家史。自然,以大观园为中心跌宕起伏的“九十春光”,就是作者家族盛衰兴亡的艺术写照。
文本以梦幻形式呈现,在风月宝鉴正面看似正常的时间背后,还暗藏着一个打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梦幻时间。甄士隐家遭葫芦庙火灾而败落,隐指曹家“南直召祸之实病”,其实发生在秦可卿(太妃、老太妃)死后不久,即第五十八回到第六十三回期间[注]。第七十四回,“写假则知真”的贾家“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之时,探春怒斥自家内斗,并提起甄家今日被抄了,脂批指出:“奇极,此曰甄家事。”此时,隐指雍正的贾敬已死(第六十三回),大观园里的“第三春”(第七十回)已过,大观园已进入了“第三秋”,因此,曹家在乾隆朝又被抄了一次家,回光返照的最后小繁华就此画上句点,幻灭之后的作者和其他曹家人,不得不开始了“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苦旅。

但是,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一喉也而两声,一手也而二牍”,贾家绝不仅仅只是甄家的翻版,其中另有所托;大观园的“九十春光”也不仅仅只是作者家族的盛衰兴亡史。贾府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宁国府里既有秦可卿(胤礽),又有贾敬(雍正),因此,贾府的一败涂地,就不仅只是作者家族繁华成空,同时也意味着清的终结。当然,这是文本中的清史,并不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进程,但天才的作者也是天才的预言家,他成功预言了封建王朝必将衰亡的历史大趋势。
因此,贾宝玉和诸芳所住的大观园里的“三春”、“三秋”,寓言了“九十春光”,表面上青春飞扬,“而式微已盈睫矣”(戚寥生序)。与青春相对立的意象是出嫁,宝玉极其厌恶女子出嫁,希望能够和园中这些美丽女子长相厮守,这其实也有隐喻,园中女子一出嫁,青春便散场,青春隐喻美好时光,包含“第一秋”、“第二秋”在内的"三春”,因为"第一秋"过后还有“第二春”,"第二秋"过后还有"第三春”,虽然“一春”不如“一春”,但总归聊胜于无,第三春过后就进入永远的“第三秋”,不会再有“春天”,最后“收于中秋”。生离死别的凄云惨雾笼罩整个大观园,出嫁开始登场,青春进入散场倒计时。
贾迎春最先出嫁,误嫁中山狼,最终"一朝赴黄粱”;贾探春必将远嫁他乡,.从此"千里东风一梦遥”;林黛玉泪枯夭亡,“冷月葬花魂”;二宝金玉姻缘,最终却只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元妃看似风光无限,但也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史湘云应该曾经也有过一段短暂而美好的婚姻,“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只能“寒塘渡鹤影”。“九十春光“里的大观园,只有时间流逝,青春不再,却从未有新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繁华终归只是一场幻梦。
因此,大观园正文是比托于三秦之文,以“假语存”之手法,“真事隐”了康雍乾三朝的时代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盛衰兴亡,既艺术再现了自己的家史,又隐喻了一个王朝(即清朝)兴亡史,或许,这才是通部书中真正的“写假则知真”的“贾”文,才是通部书中的重中之重。
注、曹家第一次被抄,应当发生在“九十春光”的“第二秋”,但第五十八回至第六十三回还在大观园之“第二春”内。这是因为作者要暗示“第二春”极为短暂,还要凸显贾敬(雍正)是“春”的终结者,将贾敬的死期安排在大观园“第二春”贾宝玉的寿辰“饯花节”,即春尽入夏之日,因此,在大观园之文中,秦可卿的死亡时间也就相应提前到“第二春”期间,曹家第一次被抄家的时间自然也跟着提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少读红楼:秦可卿究竟得了什么病?
少读红楼 2024-06-09 发布于上海  |  10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十回,首次提到秦可卿之病。她上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还是请王熙凤过府小聚,几人一起打牌。
尤氏对璜大奶奶说,她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着,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那两日,到了下半天就懒怠动,话也懒怠说,眼神也发眩。
一般来说,成年女性长期未来月事,首先会被认为可能是怀孕了,如果排除了这个可能,又有其他不适症状,则就有可能患上了妇科病。
但秦可卿的病得的有些突然,也有些奇怪。说突然,是因为她之前还好好的,按照尤氏所说,上个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
尤氏说这话,是九月半时,正值贾敬生辰。上个月中秋,也就是八月半。但是,过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怠吃东西。

中秋节还好好的,都能玩牌到半夜,之前也没听说秦可卿有任何旧疾,但中秋之后,忽然就发病了,而且这个病是两个多月没来经期,懒怠说话,懒怠动,懒怠吃东西……
尤氏也说,她这个病,得的也奇。因为这些临床表现,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很严重,也不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是什么不治之症,但是这个病却一日比一日严重,最终拖垮了秦可卿。
秦可卿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呢?是生理上的疾病,还是心理的疾病?原文其实也能找到蛛丝马迹。
尤氏说过,秦可卿心细心思重,听到什么话,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读到这里,猛然想起焦大醉骂一回,他骂宁府的现状是,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要知道,此时,秦可卿是在现场的,这也是她病倒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脂砚斋也有一句意味深长的批语:焦大之骂,伏可卿之病至死。也就是说,秦可卿生病乃至死亡,其根源与焦大醉骂有关。
一个人骂另一个人,能直接将他骂生病,甚至导致他死亡吗?现实生活中,这不大可能。但有一种可能,就是焦大之骂,恰好击中了秦可卿的隐秘心事,导致她思虑太过,因此病倒。
冯紫英为宁府引荐的名医张友士,为秦可卿诊过脉之后,也曾有过这样一番病情分析: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尤氏所言与张友士的判断竟出奇的一致!他们都认为秦可卿之病,心理大于生理,也就是说,秦可卿不是真的身体有恙,而是心理有疾。
这一点,秦氏也曾半遮半掩地跟王熙凤透露过,她说,任凭神仙也罢,治的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

应该说,没人比病人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病情,尤其当她不是真的生病时。也正因秦可卿患的心病,而心病还须心药医,除非自己能走出来,走不出来的话,任何人都救不了。
当然,关于秦可卿生病这一节,后来曹雪芹是做了删改的,给读者造成了一种病逝的假象,曹公虽然删改了不少情节,但也有一些未删之笔,比如秦可卿判词,明确提到她是自缢而亡。
如果秦可卿得了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她为什么还要自缢?如果秦可卿真的生病了,为什么很多太医都看不好,难道都是庸医吗?这其实也是作者的欲盖弥彰之笔。
总之,秦可卿有病,但不是生理之病,而是自从焦大醉骂后,得知自己丑事暴露,从此便落下了心病,要强的她自知没脸再面对众人,于是在一个夜里选择了天香楼自缢。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8: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少读红楼:贾母为什么喜欢秦钟?
少读红楼 2024-05-27 发布于上海  |  6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众所周知,贾母是个颜控,喜欢长得漂亮的孩子,比如黛玉宝琴湘云等人,贾母喜欢她们,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长得好,还因为她们性格好,活泼灵动,善良美好。
不只是女孩子,就是像王熙凤、秦可卿这些结了婚的年轻女性,因为言谈爽利,有管家之才,且品貌极好,也是很得贾母之心的。
除了女性,贾母对男孩也是非常宠爱的,比如宝玉贾兰,比如秦可卿的弟弟秦钟。
贾母第一次知道秦钟,是从宝玉凤姐口中,宝玉赞秦钟人品好,凤姐说他要来拜老祖宗,贾母听了就喜欢起来。
这是还没见秦钟前,王熙凤宝玉姐弟就已经预先让贾母对秦钟有了一个不错的印象。
等到贾蓉带着秦钟来拜见贾母,“贾母见秦钟形容标致,举止温柔,堪陪宝玉读书,心中十分欢喜,便留茶留饭,又命人带去见王夫人等。”

这个桥段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宝琴出场时,贾母见了她就是这个反应,甚至比这个还要激动,立马就喜欢得不得了,要养在身边,还让王夫人认她做了干女儿。
我们知道,贾母对秦钟的姐姐秦可卿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温柔和平,是个极妥当的人,并将其看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如今秦钟又是这样的人品,还能陪伴宝玉读书,贾母自然十分欢喜。王熙凤这样的人精儿,见了秦钟,都笑推宝玉说比下去了,可知秦钟品貌了。
贾母喜欢秦钟,有三个显而易见的原因,第一个是秦钟确实生得好,符合贾母的审美;第二个是他跟宝玉年纪相仿,两人可以一起作伴读书;第三个是他是秦可卿的弟弟,贾母爱屋及乌,自然也会喜欢秦钟。
第一次见秦钟,贾母当然要送礼,以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喜爱,她送了一个荷包和一个金魁星。不仅如此,贾母还考虑到秦钟家远,担心他一时寒热饥饱不便,于是就特批他只管住在贾府,没有任何限制。

这可是一般人都享受不到的特权,秦钟能得到贾母的宠爱,除了他品貌出众,当然贾母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他可以陪自己的宝贝孙子宝玉玩。
原文还特意点明,“又兼贾母爱惜,也时常的留下秦钟,住上三天五日,与自己的重孙一般疼爱。因见秦钟不甚宽裕,更又助他些衣履等物。”
由此可知,贾母待秦钟是极好的,一如重孙贾兰一样,又是管吃管住,又是赠衣赠物的,可以说比对孙子贾环都要好。秦钟也因此,不到一个月工夫,就在荣府混熟了。
不仅如此,当得知秦钟病重,宝玉要去看时,贾母也并没有阻拦,或者认为晦气不干净,她只是交代宝玉,到那里尽一尽同窗之情就回来,不许多耽搁了。

其实要论血缘,像宝琴、秦钟等人,跟贾母是没有任何瓜葛的,一个是宝钗的堂妹,一个是秦可卿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弟弟,但因为他们品貌极佳,谈吐有致,很容易就得到贾母的喜爱。
秦钟在学堂那些事儿,在水月庵那些事儿,贾母自然是不知情的,她看到的,一直都是懂事知礼的秦钟,是举止温柔的秦钟,是长得好,性格也好的秦钟,是她最满意的重孙媳的娘家兄弟。
当秦钟来贾府读书,到贾母房里等宝玉时,还能和贾母说话儿。脂砚斋批语说,此处便写贾母爱秦钟一如其孙,至后文方不突然。
只是,贾母没有想到的是,他疼爱的这个人儿,自从入了贾府学堂,被她宠爱的那个宝贝不安分孙子带的,越发没了规矩,越发堕落了下去,直至去世,真是可悲可叹啊。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少读红楼: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少读红楼 2024-05-20 发布于上海  |  9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秦可卿的身世历来是红楼热点,也是争议最大的未解之谜。
原文第八回回末,关于秦可卿的身世,交代得比较清楚,说她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也就是说,秦可卿从小就没有亲生父母。
秦业是个小小的营缮郎,作为她的养女,长大后的秦可卿,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由此可知,秦可卿出身并不简单。
这样的形容和性格,显然是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普通百姓之家不会有这样的品貌,而且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把孩子送到养生堂。
穷人家过不起日子,也许直接就把孩子送人了,或者干脆遗弃到荒野,大约只有真正的有钱人家,或者贵族,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如被抄家,仓皇之中把一点血脉秘密送出去。

而且,原文有一点很奇怪,秦业当年向养生堂抱养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但儿子后来死了,所以只剩下秦可卿一人。
有没有可能,当年的这两个婴儿,是同父同母的亲姊妹呢?有没有可能,秦可卿的确出身高贵,但因家族被抄家,她与弟弟(哥哥)被安排送到了养生堂避祸?
或者说,养生堂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实际上她的父母早已为他们找好了人家,只是通过养生堂这个中介,来抹去他们的出身,也更加保险。
因此,秦业的抱养,也许是他人授意,为的只是把秦可卿和兄弟养大成人,为其家族延续留下血脉?
之所以让秦业抱养秦可卿,而不是其他的侯门公府,大约也是担心树大招风,因为秦业官不大,也没有儿女,抱养孩子不会引人注意,也不会惹人怀疑。
而秦可卿嫁入贾府,也许又是另外一重安排,即令其渐渐回到所属阶层。原文提到秦可卿嫁给贾蓉的原因,是秦家“因素与贾府有些瓜葛。”

这个说法十分隐晦,秦家与贾家按社会地位来看,完全不对等,两家能有什么瓜葛呢?会不会正因抱养的秦可卿,才有了“瓜葛”?
从这一点来看,贾府纳秦氏为媳,似乎也能得出贾家的站队问题,它们是保秦氏的一方,或贾家与秦可卿真正的原生家庭属于同一阵营。
因此,贾蓉与秦可卿的夫妻关系,应该只是迷惑人的表象,完全就是一个形式,目的是为了遮掩秦可卿的真实身份。
至于说秦可卿后来与公公贾珍有不乱之恋,也许就是一个意外,正如她的判词所说的,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贾珍也许此前对秦可卿真实出身并不知情,否则他也不敢打秦氏主意。而且,秦可卿如果真的是避祸被家人送出,她的出身自然是天大的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这么一想,贾敬出家似乎又多了一个理由,有没有可能,贾敬是知道秦氏真实出身的?当上面施压要秦氏以嫁入贾府来避祸保命时,贾敬不敢不从,却也自知祸福难料,所以索性抛家弃业,出家去了?
秦可卿既然不是秦业亲生女,自然本不姓秦,那么她姓什么?有没有可能,她的存在,也成了贾府最终被抄家清算的一大缘由呢?
当然,我们这些都属于猜测,红楼梦里关于秦可卿的文字并不多,曹公在增删红楼梦时,又删改了大量关于秦氏死亡的真实原因,所以我们很难准确推断秦氏出身。
但既然秦可卿生得品貌不俗,又能以小官之女嫁入豪门贾府,而且嫁入贾府后,秦氏又获得了来自贾母的肯定和众人的敬爱,可知不是简单人物。她的身世之谜,永远令人痴迷。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6 10:18 , Processed in 0.0781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