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绛珠仙子贾宝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2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木石前盟中的“三生石畔”的大秘密。

朱慈炤特别在此加注脂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这是在明示读者此处所用的典故出处。

“三生石上旧精魂”典出唐代袁郊撰写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中的《圆观》一文。

故事说的是:

唐朝天宝年间,洛阳惠林寺里有名法号“圆观”的僧人,由于善于经营田园,因此十分富有,除了佛学之外,园观还精通音律,被称为“富僧”,但没人知道他来自何方。有个名叫李源的官宦子弟,天天游宴饮酒、声色犬马,其父光禄卿李憕在安史之乱中死于乱军之手,这让只知纵情声色的李源由此体悟到人生无常,于是以布衣身份在惠林寺作了居士,并将家业全部捐给惠林寺。李源在寺中每日只是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也不关心任何人事,唯与圆观交往甚密,两人每日促膝谈经论道,一谈就是一整天,几乎废寝忘食,两人的亲密无间被当时的人们讥诮为“清浊不伦”,但两人丝毫不以为意,如此天天论道长达三十年。

有一次,两人约好一起去四川峨嵋山访道求药。李源要走水路,但圆观主张走陆路。由于李源坚决不同意,两人因此争执了长达半年的时间,圆观最后实在拗不过李源,只好依从,叹息着说:“行固不由人。”感叹人生定数不由自己。当他俩走水路到了南浦,看到一个身怀六甲的妇人正在河边挑水。圆观看见后,就流着眼泪对李源说:“我之所以不愿走水路,就是因为怕见到她啊!”李源吃惊地询问原因,圆观说:“她姓王,我注定要投胎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愿投胎轮回,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无法生育。现在既然见面,那就无可逃避了。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当婴儿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看望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二年后的中秋之夜,你到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会再与你相见。”李源听后痛苦追悔,虽然十分不舍,但已无办法,只得找到王姓妇人,施法帮她生子。日暮时分,圆观这厢坐化,王姓妇女那厢生下了一个儿子。三日后,李源到王姓妇人家里探视,那小婴儿见到李源后果然开心地咧嘴笑了起来,李源见此,登时泪如雨下,于是将实情告知王姓妇人,妇人于是拿出家财,厚葬了圆观。没有了圆观陪伴,李源再也无心去峨嵋山游玩,第二天就返回了惠林寺,经过求算后才知道这一切其实早有定数。

十二年过去,李源不忘旧约,从洛阳赶往杭州的灵隐天竺与圆观相会。正当李源不知该往何处去寻访圆观之时,忽听葛洪川畔一名牧童扣着牛角唱着竹枝词,行至天竺寺前,正是圆观。李源于是问候道:“观公健否?” 牧童圆观没有回答李源的问候,而是说:“李公真诚信之人。但你我殊途,还是不要接近的好,你俗缘未尽,但愿你能勤修佛法不堕,这样我们就还能再相见。”李源不知该说什么,一时间只是望向圆观泪落不止,圆观于是唱着竹枝词离开,虽然渐渐走远了,但李源还是能够听到圆观的歌声,歌词真切感人、韵律清越高亢,却不知圆观唱的竹枝词到底有何深意。圆观来时唱的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去时唱的是:“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巳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李源于是返回惠林寺继续修行,三年后,被朝廷拜为谏议大夫,一年后老死。

大家有没有在转世为牧童的圆观唱的两首竹枝词中看到熟悉的字句呢?

脂批所写的“三生石上旧精魂”正是圆观来时所唱的竹枝词的第一句,而红楼梦开篇偈子中的:“ 此系身前身后事”则是化自圆观去时所唱的竹枝词的第一句“身前身后事茫茫”。

因为留恋情人而迟迟不愿投胎,又因为留恋情人而不舍前世记忆,两度约下来世相见,这痴情和尚圆观不也正是情根深种的情僧一个吗?贾宝玉的母亲是王夫人,正是化用了圆观转世投胎为王姓妇人的儿子这一故事情节。

朱慈炤原为朱明皇家三太子,却变民间流浪落魄僧,对比种种过往,这般境遇变化、身份改换,不也等同于是再世为人了么?

朱慈炤正是在借情僧圆观所唱的前后两首竹枝词,向世人表达他这个情僧的难言苦衷,那便是:“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常存。此系身前身后事,欲话因缘恐断肠。”

但与情僧圆观不同的是,令圆观痴心留恋的只是一个情人李源,而令朱慈炤无法割舍的,不仅有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挚爱和痛悼,亦有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和痛惜,所以情僧——神瑛侍者的三生痴情比起情僧圆观的三生痴情更加厚重、更加令人痛心和伤感。

请注意,三生石的故事背景是安史之乱!胡人边将起兵作乱,导致主人公李源的父亲命丧兵乱。

第一代荣国公名为贾源,正是取自李源。朱慈炤是在借此暗示胡虏满清犯边作乱,导致自己的父亲国灭身死的极其相似的历史背景。

也就是说,朱慈炤不但自比僧人圆观,而且还自比公子李源,他是在用这种合二为一的奇特手法向看书人揭示:他的父亲亡于胡虏作乱,他曾出家为僧,但他始终将家亡国灭的血泪历史铭刻在心,无论他是为僧、还是还俗,都矢志不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20: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5-23 07:35

已关注
《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的仙缘故事究竟藏有何种秘密呢?

上一集视频我解密了林黛玉所影射的,不仅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而且也是皇贵妃田秀英,也就是说《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林黛玉指代的其实是《红楼梦》的作者朱慈炤的生身父母。那么仙僧所讲述的“木石前盟”的仙缘故事究竟藏有何种秘密呢?
来看看仙僧、也就是作者朱慈炤是怎么说的:“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就如同“神瑛侍者”并不等同于“补天之石”一样,“绛珠仙草”与“草木之人”其实也并不是一回事;“绛珠仙草”这一名称要分成“绛珠”与“仙草”两部分来破解。

“绛珠”,即为朱红色的珠。“珠”拆解开是“王”和“朱”,即“朱氏帝王”。前面的第十三集中解密过了,西方的“灵河”是龙之住所,绛珠、即“朱氏帝王”,就是生活在西方灵河中的朱明真龙。朱慈炤又加注脂批特别强调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因此,“绛珠”又暗示“血泪”,将两方面的寓意结合起来,得到的谜底就是:“绛珠”指代的是“血泪盈面的朱氏君王”,也就是亡了国的崇祯帝朱由检。

而“仙草”,则是专指田秀英,而非崇祯帝。

崇祯帝的姓氏“朱”是赤心木,名字“由检”中也只有“木”,并无“草”,崇祯是双木人,双木为”林“,这是黛玉姓“林”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其他的原因以后再一一揭密。而田秀英的名字里“英”是草字头,同时,“秀”字有“木”,名字有“草”带“木”的田秀英,才是红楼中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草木之人”。

我在前面的第六集视频中解密过了,朱三太子朱慈炤之所以将自己生活的贾家西府取名为“荣”,

一是因为明末荣王朱慈炤与他同名;

二是因为《尔雅·释草》中解释“荣”字:“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朱慈炤是在借“草”的“荣”字寓意暗示“秀”“英”二字,这是在明告读者:荣国府的祖宗神明,其实就是一开篇的西天仙草,名为“秀英”的仙逝之人。

第二十八回里,元妃赏赐的端午节礼表明了元春对宝玉和宝钗婚姻的促成之意,无奈的黛玉因此自嘲自己“不过是草木之人”,这里自称“草木之人”的黛玉便是专指田秀英,而非崇祯帝。

为何元妃竟要拆散二玉姻缘,极力促成宝玉和宝钗二人结合呢?这其中暗藏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导致明朝灭亡的极大秘密,其中内情我将在以后详细解密,敬请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7: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晴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7: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仙子:女娲造人,三面之人不死。为神瑛侍者引父母在天之灵附体后而成的“三生石”贾宝玉。。。女娲,娲皇氏喻指红楼梦作者朱慈炤。。。
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典籍中包含了历史、神话、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产、医药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叙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域内园林、海外仙山,还有奇珍异宝……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图卷。



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color=rgba(0, 0, 0, 0.44)]主页 > 山海经 > 第十六卷 大荒西经 >
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16.45 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①,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②。


【注释】

①颛顼: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

②大荒:最荒远的地方。

【翻译】


有一个人,长着三张脸,他是颛顼的后代,有三张脸、一只手臂,这种三面人永远不会死。这里就是所谓的大荒之野。


【甄士隐与通灵宝玉的一面之缘。】

绛珠衔玉,喻指朱明王朝之传国玉玺即明玉玺。甄士隐影射绛珠朱由检。绛珠仙子贾宝玉衔玉而诞。绛珠仙子三面之人,朱由检甄士隐占其一面。
红楼隐史

2024-04-08 07:27



已关注

《红楼梦》中身为补天之石、却无才补天、一心享乐的粗蠢顽石甄士隐影射的是明末的一个大人物,那么,究竟是明末的哪位大人物呢?

首先来看补天之石的入世年代。书中写得十分清楚:“当日地陷东南”,估计大家看了肯定挠头,这算是什么时间?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要结合本回一开头的“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一起来看,才能揭开谜底。

女娲补天与地陷东南都写在先秦古籍《列子·汤问》中:“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其中的“地不满东南”即“地陷东南”之意。

原来,“地陷东南”暗示的是共工在与颛顼争夺帝位的大战中,撞断天柱不周山之事。

那这撞断了天柱不周山导致地陷东南的共工是谁呢?
共工是中国神话中的水神,在古代的传说中,共工残暴而作恶多端,不断地兴风作浪、制造洪水,给黎民苍生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引发了颛顼对他的讨伐。《红楼梦》中贾宝玉自称“大舜之正裔”,而颛顼正是大舜的高祖、宝玉的祖先。
根据《淮南子·本经训》中的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开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舜以为圣。”,
到了大舜时期,先前被流放的共工再度复出,“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又一次给黎民苍生带来了大洪灾。大舜让禹负责治水,禹于是率领黄帝系的部落成员与共工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共工战败,被大舜放逐于幽州的龚城。见《尚书·舜典》记载:“流共工于幽州。”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写:“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密云长城是防御胡虏的边防前线,而龚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处,可不正是满清胡虏的肆虐之地么?

原来水神共工就是东北的满清胡虏。

满清居住东北,属性为水,而华夏朱明为颛顼子孙,属性为火,这满清与朱明争夺王权可不就相当于是共工与颛顼为争夺帝位发生的水火大战么?原来,甄士隐生活的时代是水国满清争夺朱明王权的明末之时。



甄士隐:崇祯帝朱由检,君子之道费而隐,十九日乃黄道之期 + 第一回是全书的大预演,不是序幕、开端!蔡校长说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49】

10 红楼中其他人物
在上两章,把宁荣两府中的主人全部做了解读,贾府中的人物结构就很清楚了,都是朱明皇家的人物,包括最后一个:延平王。对手是“雪满”的薛家,满清,是夷,叫姨,住在东北,登堂入室,来争宝玉。
本节对红楼中其他人物,逐一进行简要说明。但红楼中人物太多,只能说明一些重要人物。限于篇幅,对其他人物都不细述,只做简介。
以目前我们认清楚的大方向和大框架,在明清之际,龙蛇争玉,这些人物,不外乎分为两大阵营,有些属于明阵营,有些属于清阵营,还有些是先属朱明,后来投降了满清,也有像刘姥姥李自成那样不属明清阵营的人物。因为人物众多,对每个人物特征的把握,和线索、证据的识别,以及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对应等,可能会因不同读者出现较大差异,这很正常,人们都是用自己懂的知识来理解所处世界,更何况对书中故事和人物。认错书中几个人物关系不大,只要认清某人属于明清哪边阵营,符合整体框架和大方向,否则把书读不明清(读不明白,读不清楚)。比如:袭人、麝月、秋纹这些丫鬟,是汉奸还是朱明忠臣?要认对,至于把这个汉奸错认为那个汉奸,关系不大,不影响对全书的理解。
10.1 甄士隐:崇祯朱由检
红楼梦中多用预演法,前文讨论的很多了。第一回,便是全书的“大预演”,注意第一回不是“序幕”!序幕是戏剧第一幕之前的楔子,小说开始的引子,先交待人物关系、时代背景、事件原因等,作为戏剧、小说正式内容的“开端”。而预演不同,是对本书的故事梗概,先做预先的简略演绎,所以不是序幕、开端。
红楼梦不落俗套,第一回便写了通灵宝玉的始、终,和甄士隐的一生、结局。甄士隐观花修竹,花是华,竹是朱,是神仙一流人品,却在三月中旬,遭遇劫难,一场大火,毁了家园,结局是子散家亡,得道升仙。我们说过,得道升仙,是人死的委婉说法,在葬礼用词中常见,说是得道了,升仙了,不说死,是华夏文化中常见的忌讳表达。甄士隐的梗概、结局,“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不就是明末的崇祯帝朱由检吗?
红楼梦中角色和反面人物的对应,不是只有一一对应。一角多人,一人多角,在红楼作者的如花妙笔之下,都是小菜,如烹小鲜。这种人物设计,更易个性鲜明,把复杂人物的多个侧面分为不同角色展现,更能突出重点,且不因人性的复杂而出现前后矛盾、引起误解等问题。像元春、探春这样身兼多人的设计,更易规避文字狱,不致对号入座,一下认出几个南明皇帝。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毫无争议的主角儿,所以本书重点不是描述三月甲申之难后的清初、南明时期,而是崇祯时期,当然包括了之前的衰落过程,和之后南明的彻底灭亡。而第一回的甄士隐,其人生经历,乱世背景,和子散家亡,身死国灭的悲惨结果,便藏有所隐真事。
甄士隐在姑苏,同林黛玉的苏州,也属金陵,南京直隶。
姓甄,名费,字士隐。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表面说的是君子之道,甄士隐确是君子;反面也隐了“君”,皇帝。
“嫡妻‘封’氏”,说是“情性贤淑,深明礼义”,但他岳丈封肃,却“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每见面时,“又说些现成话”,竟是无礼又不义!这个“封”氏,谐音“风”,清风,指满清。又是敌人配做夫妇。在《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之后,有“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在姑苏、金陵,本地推为望族的是谁家?朱家!还有比“朱家”更大的“望族”吗?所以说“观花修竹”,华,朱。
女儿英莲,便是香菱,前文解过,是长平公主。英莲之父是崇祯。
甄士隐问“蠢物”,便是通灵宝玉,“后面还有几行小字”,便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前文与李斯所刻篆文的秦传国玉玺比较过,将此宝玉解作“玉玺”。那僧道:“若问此物,到有一面之缘。”说明甄士隐不是一般人,是个与“玉玺”有缘之人。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甲戌本脂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隔壁是什么?葫芦庙!葫芦,是胡虏。庙,是朝廷。胡虏朝廷,所以极险,提醒读者“隔壁”,要仔细看。崇祯的“隔壁”,便是金国,胡虏朝廷,在第一回已预演。
贾雨村吟“玉在匮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时飞”时,“恰值士隐走来听见”,说明甄士隐与玉、钗,和甄贾、时飞有关。玉求善贾,钗待时飞,玉、钗显然指黛玉、宝钗。下句钗待时飞,出现雨村字,上句玉求善贾,则关甄士隐,也是贾雨村说给甄士隐听的,还是暗示甄士隐和林黛玉的关系。“君子之道费而隐”,甄士隐是君子,读书人都知道:君子如玉。
甄士隐义赠银衣,又说“十九日乃黄道之期”,贾雨村对甄士隐说的这个“十九日”的“黄道之期”,却“并不介意”,未当面表态。但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了,留下话与和尚转达甄士隐,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显然是强调“十九日”的“黄道之期”,注意“黄道黑道”的话,是“和尚”转达的!是“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后面三月中旬的火灾,也是“和尚”引发的!红楼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特意设计了“和尚”来贯穿,“十九日”,“黄道黑道”,三月火灾,都跟“和尚”有关,读者要注意到“和尚”,和“十九日”的“黄道”,不能读到“十九日乃黄道之期”的话“并不介意”!
正月十五,霍启(祸起)丢了甄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竹篱木壁者,朱木也,因劫数,甄家烧成了瓦砾场。前文说过,崇祯亡国,是满清、农民军、自然灾害的持续打击、内外交困的结果,不是哪个单方面的原因所致。“葫芦庙”是胡虏朝廷,“和尚”是李自成,火灾是自然灾害,涵盖了这个“劫数”的主要方面。为什么说“和尚”是李自成呢?李自成幼年家穷,生活困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这是第二次强调,水旱不收,鼠盗蜂起,还是说“劫数”的这几个原因:水旱不收是自然灾害;耗子在书中一直指雪满的薛家;盗是名词,不是作为“盗香”的动词,是大盗,盗贼,流寇,不是小偷。比如《庄子》中的盗跖,是个“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大盗,复姓柳下,名跖,人称盗跖,而不称其本姓。“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跟李自成、张献忠是同类人物。这些鼠、盗,“抢田夺地”,不正是崇祯朝满清、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吗?“鼠窃狗偷”,重复强调“鼠”偷窃。书中这些描述,直指甲申之难,以及耗子偷玉。
回头再看“和尚”转达甄士隐“黄道黑道”的话,“十九日”是“黄道”?还是“黑道”?三月十九,李自成破京,大明亡国,崇祯上吊!这个“十九日”,是甄士隐说的,甄士隐为什么说“十九日”?因为甄士隐预演的就是真事隐的崇祯帝。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大顺皇帝李自成的传奇人生
播报文章




小佩绍爱娱乐
关注


2021-08-06 15:54





中国古代的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能够坐上皇帝的从来都不是庸才。今天我们谈论到的这个皇帝,这一生充满了无数的传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百姓慢慢转化成皇帝,谁知最后他只做42天的皇帝,就黯然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就是李自成。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李自成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世背景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人称闯王、李闯。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公历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mǎo yān]六十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一说黄来儿)。初名鸿基,小字硙生,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李自成起义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李家生活非常困难。李自成小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不久,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他曾被戴上枷锁严刑拷打,后来在穷伙伴的帮助下,杀死文举人,又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当边兵。当时,边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粮饷不足,军官又贪污、克扣军饷,兵士经常挨饿受冻。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朱由检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随参将王国向京师进发,途经金县(今甘肃榆中),兵士们要求发饷,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于是,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兵民发动了兵变。
南征北战
李自成起义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掛的义军。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皇帝凌迟处死。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李转投奔张存孟。1631年4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也降明。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也有这一说(:历史考证李自成并非另一闯王高迎祥的部将) 。



崇禎七年(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是年六月,陈奇瑜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走兴安(今陕西省石泉以东的汉江流域)车箱峡。峡谷之中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马乏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诈降。此时陈奇瑜释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抚官将义军遣送回籍,甫出栈道,自成立刻杀安抚官复叛。
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滎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因争夺俘虏,李自成与张献忠失和,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明史》称其为“闯贼”。
鏖战中原
崇桢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桢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昇的激烈反对。崇禎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大难不死。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
崇祯十四年(1640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同时,李自成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十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同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贺一龙。四月,杀叛将袁时中。五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jiá]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北)。时值大雨滂沱,明军粮运不继。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李自成率师追击400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



李自成攻取北京之战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政府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同时东征明京师。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蒲州(今永济),隔日攻下怀庆(今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崇桢帝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李自成登基为帝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móu]。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李自成的覆灭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万,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袞,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5月31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多尔袞命吴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击李自成军,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败。五月初三日(6月7日)多尔袞军入主北京城。七月李自成军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抱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採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邓州,入湖北,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
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五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装杀死,尸首不知何处,自成牺牲后,大顺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团练予以报复性打击。大顺军餘部称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李自成死亡之谜
另说李自成兵败后脱逃,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圆寂於该寺。又说李自成隐居到甘肃兰州青城。
虽然目前李自成死地之谜众说纷纭,但在湖北通城周边先后发现上千件李自成以及大顺的相关文物,其中更有数十件直书李自成死于湖北省通城县九宫山,相信不久的将来,历史会还李自成死地之谜一个真正的清白。
李自成的成就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免徭役,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当时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拥护,李自成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一时间拥兵百万,以催枯拉朽之势攻占了北京城,将强大的明朝推翻,建立了大顺王朝,李自成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顺王朝的皇帝。然而,大顺王朝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42天,象昙花一现,瞬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忽略了这个朝代的存在,也遗忘了这位皇帝的存在。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打下了江山,为何又不能守住江山?他就像天际的一颗流星,瞬间消失在夜空之中,笔者阅读了这段历史,认为李自成兵败北京城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治国方略。
李自成作为一位家民出生的领袖,他有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也有反对封建统治的能力,更有为全天下老百姓谋福利的愿望,但他没有改变天下的的本领,更没有如何治国的方针,他只有为他的小团体为谋福利的想法,他进驻北京城,本意不是赶皇帝下马,而是想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崇帧皇帝领会错了李自成的意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
当李自成找到崇帧皇帝的尸体后,还没有意识到他能够治理江山,并没有拿出一套治国方略,想的是攫取明朝的财产,以供他们的团体使用。李自成打到哪里,只是惩治贪官污吏,分浮财,给老百姓好处,但他没有治理这一块地盘的愿望,打了就走,也不重用懂管理的这方面人才,以至于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还没有自己的地盘,所以说他攻下北京城并未占领天下,他只是暂时的拥有紫金城。
如果他当年打下洛阳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的话,他的江山足以坐稳,至少有喘息的机会,而且他当时也有条件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因为他拥兵百万,只需要在民众中选择有管理地方行政能力的人才。



三、李自成集团的局限性
如果,他不是一进入京城,就把所有的官僚阶层,地主阶层全部得罪;如果,他可以颁布一些税收,时政方面的新政;如果,他不是抱着‘均平富,除恶邪’那么单纯的政治理想,那么,他的大顺,一定可以一个比唐宋,更加繁荣。
在封建社会体制下,要想实现人人均等,要想消灭地主阶级,要想均平富,从现在眼光来看,结果当然是可以想见的。。
时代局限了李自成的认知,单纯的心愿,并不能成为政治。
政治这个词从一开始,便与各种阴暗面结合在一起,劫富济贫,虽然可以一时得到响应,长久看来,却只能是穷途末路。。
社会的进步,并不是靠抢,靠分,来实现的。这也注定了李自成政权的跨台。。
尽管李自成有胆有略,又拥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但仍然无法挽救他的败亡。不得不承认,纯粹的小农意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登上过历史的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仙子贾宝玉【三生石诗+】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37&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0】



蔡校长早看出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却把第一回当作序幕,作为戏剧的楔子看待了,这样就把甲申之难看作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开端了,所以说“自明亡始”,“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一脚蹬到明亡之后的清初了,把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都认作是康熙朝的仕清文人,把贾宝玉也认作康熙的太子胤礽,这些我都没法赞同。

甄士隐解注渺渺真人的“好了歌”,最后几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明末乱世的概括: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烘烘!到头一梦,渺渺真人说“解得切!解得切!”所以说第一回是本书梗概,简略预演,而不是序幕、开端。

随后甄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一个拄着拐杖的病人,能“飘飘而去”,与其说出家为“道”,不如说得“道”升仙了,明显是用甄费甄士隐之“道”,向读者提示“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个“道”,仅仅是“君子之道”吗?我看:第一个字便是“君”,皇帝!

第一回便写了:“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这话说的很明了:本书也是“野史”,只是不蹈一辙,不借此套。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石头说的很清楚是:真实。在唐寅到乾隆的历史时期,兴衰际遇,是谁“兴”谁“衰”的真实、真传?显而易见,只有明末,明衰清兴。

“此系身前身后事”:此系书中主角的身前身后之事,是“史”!身后:死后,与生前相对,比如陶渊明的“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身前:生前,活着的时候。谁的身前身后事?无疑是宝玉、黛玉之事,即崇祯生前和死后的皇权江山之事,所以说是“史”。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甲戌本在“三生石”旁夹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身前身后事,跟“三生石”一起看,苏轼的《僧圆泽传》记载:

安史之乱时,东都洛阳陷,光禄卿李登死于洛阳,其子李源悲愤,自誓不仕,与僧圆泽交好。一日相约游峨嵋山,圆泽要走长安斜谷的陆路,李源坚持从荆州走水路,于是走荆州,过巫峡,船到南浦时,见一妇人,圆泽哭了,说:“我不想走水路从这里过,就是为这个呀。”李源惊问,圆泽说:“我应当为这王氏妇人之子,我一直躲着不来,今天既然见了,就逃不过了。过三天,你来见我,以笑为信号。十三年后,中秋月圆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再与公相见。”

李源又悲又悔,到了黄昏之时,圆泽果真死了,李源痛不欲生。三天后,李源到王氏妇人家里去看,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杭州赴约,八月十五,在西湖西边的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到一个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问:“泽公健否?”

牧童答:“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后,便不知去向了。李源后来活到八十岁,死于寺中。

起因还是安史之乱!胡人边将造反,天下大乱,而致李源父丧。

两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身前身后事茫茫”的牧童,是圆泽的来生。“三生”源自佛教的因果轮回的学说,是前生、今生、来生。圆泽、李源显然还有前生,苏轼的故事中虽然没讲,读者都能理解,前生是在“安史之乱”前。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石立于西天灵河畔,石上生出两条神纹,将此大石隔成三段,女娲便封此大石为“三生石”,为此三段命名为前生、今生、来生,并在石身添上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生,遂让“三生石”掌管三世姻缘,所以现在还有成语“缘定三生”。

在红楼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黛玉、宝玉的前生。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所以,黛玉和宝玉是远别重逢,其“木石前盟”,是“缘定三生”。而宝钗的“金玉良姻”显然不是三生姻缘,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总是跟“安史之乱”相关,宝钗是个抢夺者、争玉者、偷玉者。

所以说“此系身前身后事”,是书中主角黛玉宝玉的三生之事,跟圆泽、牧童一样,不只是今生之事。甚至可以认为,“绛珠草一株”,和这个“朱”,朱由检崇祯帝,以及林黛玉、甄士隐,都是“此身虽异性长存”的一个人,处于“三生”中不同的某一生。如除去神话成分,作为“野史”来看,本书是写黛玉崇祯的今生,和之前、之后的史事,只是作者写时,把崇祯帝真事隐(甄士隐)去,用了假语。

再看明末袁宏道(1568年─1610年)的诗《三生石》: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三生石旁“竹”千根,这个“竹”,这个“朱”,便是红楼梦中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竹”院云深性自存,是源自“此身虽异性长存”,红楼梦中,也有“竹院”,是哪个院?潇湘馆。

红楼梦里的“三生石”,巧妙地糅合了这些神话、古文、近诗等,既表达了两个主角“缘定三生”,“受命于天”,又暗示了“安史之乱”,竹为来生,林黛玉、甄士隐这些角色,同“朱”的崇祯帝身异性存,本书写的就是这些身前身后之事 ---- “此系身前身后事”。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在回目中特意强调:甄士隐“识”通灵宝玉!是梦吗?是幻吗?不真吗?“宝”是“玺”,“宝玉”是“玉玺”,并有“仙寿恒昌”的篆文刻字为证。是甄士隐在梦中?还是读者在梦中?

曹操梦里杀人,杨修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是甄?是梦?

是梦?是真?



点击下一个:柳湘莲:崇祯朱由检,为什么打薛蟠?报复“胡虏案”+ 薛蟠碰到龙犄角上了?柳湘莲是惧祸逃走吗?为什么跟薛蟠结拜了生死弟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1: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称“草木之人”的世外仙姝林黛玉到底是影射哪位历史人物?
2019-11-30 10:48·红楼隐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第二十八回里王夫人说大夫要黛玉吃“天王补心丹”,“天王”是暗指黛玉是帝王身份。那么黛玉究竟是朱明末世的哪一位帝王呢?



黛玉的判词写到“玉带林中挂”,黛玉的《葬花吟》写道“游丝软系飘春榭”,而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里,黛玉更是对着紫鹃明说道:“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这无一不是暗示黛玉是自缢而死!



明末自缢而死的帝王还能有谁?崇祯帝朱由检是也!



第二回里写林黛玉“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 ‘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何故?因南明弘光帝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谥号为“敏皇帝”!“敏”音似“明”,“敏”又音同“愍”,多尔衮加谥崇祯为“怀宗端皇帝”,后顺治去庙号并改谥为“愍皇帝”。林黛玉母名为“敏”是为影射崇祯谥号,避讳作“密”暗指密笔藏明史。



那么林黛玉仅仅是指朱由检一人吗?不!请继续看:



黛玉住的潇湘馆又名"有凤来仪",凤借指后妃。



黛玉作《世外仙园》写到:“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宫车”也是暗指黛玉的后妃身份,那究竟是皇后还是妃子呢?



第三十七回里探春给黛玉起了个“潇湘妃子”的诗号,揭开了黛玉的另一个身份之谜。



“李猫童”参与道:天启临死前对崇祯说“来!吾弟当为尧舜”,表示自己是学尧帝禅让给舜。所以朱慈炤在书中以“舜帝”暗喻“朱由检”,黛玉是“潇湘妃子”,即指黛玉是舜妃——朱由检的妃子。



那黛玉是那一位妃子呢?



第十九回里交代黛玉身体有天然暖香,脂批特意强调此暖香实为黛玉骨肉中香,见【庚辰双行夹批:正是。按谚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故宝玉称黛玉为“香玉”,诸多明末史书明确记载明末有一位骨肉中自带天然香气的天香妃子,她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炤的生身母亲——崇祯皇帝的皇贵妃田秀英。



崇祯朝给事中李清的《三垣笔记》:“(田贵妃)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

明末沈颐仙的《遗事琐谈》:“(田贵妃)所居如在万花谷中,香气馥郁不散,虽盛暑御礼服无汗。”还有《烬宫遗录》、《崇祯宫词》等均有记载。



原来林黛玉还暗指作者朱慈炤的母亲——崇祯的皇贵妃田秀英!



田秀英名字中“秀”字含“木”,“英”字有“草”,故而林黛玉前世是仙“草”,故而林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而朱由检名字中“检”字含“木”, 但无“草”,朱由检仅是“木”人。



因为黛玉是田秀英,所以朱慈炤才会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中写道:“谁知紫鹃走来,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



《崇祯宫词》记载:“田贵妃幼习钟王楷法,遂臻能品,凡书画卷轴,上每谕妃签题之”。《永和宫词》也写田秀英是“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



林黛玉临钟王小楷正是影射田秀英练的是钟繇、王羲之的楷书的史实,书中写道宝玉看“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说的是朱慈炤的书法师承其母,也是幼习钟王楷法。不止书法,朱慈炤“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工书善画精舆地学”,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俱是师从其母。



原来黛玉不是影射一个人,而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和皇贵妃田秀英两人,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朱慈炤的亲生父母。



崇祯五岁丧母,而田秀英亦是幼年丧母。田弘遇子嗣艰难,田弘遇正妻只生了田秀英一女而已,二女儿田淑英崇祯十六年时虚岁十三,比田秀英小了十九岁,见《枣林杂俎》记载:“壬午贵妃薨,明春弘遇进其少女年十三,见宠。欲即进对,司礼太监某言「贵妃以选入,非外进也」,乃止。”田弘遇直到崇祯九年才生了唯一的儿子田敦吉,比田秀英小了二十多岁。见现收藏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田敦吉的顺治元年七月初九日的上疏,“原戚臣已故田弘遇八岁孤男, 原任前军都督府带俸左都督臣田敦吉谨奏为恳恩怜恤孤寡, 溥沛皇仁以苏残子事。”顺治元年八岁,逆推可知其生于崇祯九年1636年。



《红楼梦》中林如海正妻贾敏只生了林黛玉一人,唯一的儿子是妾室所出,也正是影射了田秀英的家庭情况。



田秀英小时是田弘遇唯一的孩子,田弘遇是官居正三品的京城都指挥佥事(见田弘遇崇祯元年九月的奏疏),田秀英不仅琴棋书画刺绣裁剪样样精通,而且骑马射箭踢足球也是无人可及,看来是被田弘遇当半个儿子养,故而让她习得文武双全,这也正是红楼梦中写道:林如海“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的历史来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宝玉要“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
2021-10-07 03:13·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有网友问:为何宝玉诋毁黛玉“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隧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看红楼梦要注意上下文的整体性。第二十一回里的宝玉为何诋毁黛玉?

《庄子•胠箧》“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庄子宣扬“绝圣弃智”。

宝钗、袭人和麝月为了降伏宝玉故意时而撒娇时而嗔怒、忽冷忽热地令宝玉无所适从而十分的灰心苦恼。于是懊恼之下的宝玉就“逞着酒兴”写了这篇为了发泄的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这不过是宝玉一时糊涂的不分是非,所以错误地将真诚坦率的性情中人黛玉同心机叵测玩弄手段的宝钗和袭人麝月混为一谈,都写成是“张其罗而邃其穴”、“迷惑缠陷天下”,故而才会有紧接着的黛玉作诗驳斥宝玉的荒唐糊涂: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这是朱慈炤假借宝玉的一时糊涂来转述世人的那些将宝钗、袭人和麝月与黛玉相提并论的谬语,然后对此予以批驳痛斥:那些“无端弄笔”将黛玉同钗袭麝等同而论的完全是“无见识的丑语”!

朱慈炤的写作手法实在是巧妙高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4: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分析
原创2021-09-29 21:20·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王夫人是深恨黛玉的,正是因为贾母清虚观打醮跟她唱对台戏和宝玉为了反对“金玉缘”愤而砸玉,才有了紧接着的第三十回里王夫人痛骂并驱逐和宝玉玩笑的丫鬟金钏:“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还有后面的斥逐“眉眼象黛玉”的晴雯:“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并将晴雯焚尸泄愤,其实王夫人真正想骂、想逐、想杀的都是黛玉!这一切都不过是影射周后对田妃嫉恨和迫害的真实历史罢了。

那么贾政呢?

贾政的立场其实和贾母是一样的,第十八回里写道:“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庚辰双行夹批:一句补前文之不暇,启后文之苗裔。至后文凹晶馆黛玉口中又一补,所谓“一击空谷,八方皆应”。】” 第七十六回里:黛玉对湘云说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凡是黛玉拟的贾政便一字不改全部采用,这明确写出了贾政对黛玉的欣赏和爱惜,暗示了贾政对宝玉和黛玉姻缘的支持。

可惜贾政影射的国家政体和贾母影射的朱明的列祖列宗一样都是虚化人物,而王夫人才是真正掌握实际权利的现实中的“当权派”。

在为信王朱由检的选妃中“丰容无双多才艺”的田秀英优势明显,最终却是排名最后的周后因为东林党的黑箱操作而意外胜出,“特拔为信王妃”。贾母贾政与王夫人的分歧抗衡正是朱慈炤隐写这天意与人为之间的角力,最终结果也印证了俗语的“三分在天,七分在人”,可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4: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之稀世俊美的脂批的“史笔”之谜
原创2021-09-22 22:42·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先看《红楼梦》的书中描写:

——黛玉,除了“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以及众人初见黛玉时是如何的惊艳于黛玉的容貌丰姿外,并无具体外貌描写。有趣的是,书中但凡有绝色女子,作者便一定说像黛玉几分,比如晴雯,比如五儿,又比如尤三姐和龄官,这说明什么?说明黛玉就是绝色的范本!连像几分都是绝色,那黛玉本尊该有多美啊!

——宝钗,“肌骨莹润”,“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肌肤丰泽......雪白一段酥臂”。 

在下人兴儿等人的嘴里,黛玉是“西施”,而宝钗不过是“雪堆出来的”。宝钗是美女,但她只是胜在肌骨丰满莹润,外貌和气质上还是首属黛玉。

有人会说,宝钗抽到的花签可是艳冠群芳的牡丹,前文已说了,这是朱慈炤为了暗示宝钗的皇后身份和影射宝钗周后、清廷对黛玉田妃、朱明的欺凌暗算,为的是引出签上的谶语,罗隐的《牡丹花》一诗中的“任是无情亦动人”和“芙蓉何处避芳尘?”

这可不是我个人的偏颇之见,而是书中明写了的,第四十九回里明确指出宝钗长相不如宝琴: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而宝琴遍视群芳后,发现黛玉才是外貌最优秀的:“其中又见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

而且脂砚斋还在书中明确提醒黛玉之绝世之美是有史实依据的!请看凤姐初见黛玉时夸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甲眉:“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脂砚斋此处的【宜作史笔看】是何缘故?

这是脂砚斋告诉读者:黛玉之美是史书明确记载了的!

红学家们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的黛玉原型,其实谜底很简单,他们只要能把史书上黛玉无双美貌的记载找出来就什么都清楚了。想别的什么只会越想越糊涂,放着捷径不走,偏偏给自己挖沟!

下面我们就按照脂砚斋的提示来翻看史书:

《崇祯宫词》:“(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
《旧京遗事》记载得更细:“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 “烈皇后圣质端凝,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

宝钗的原型是周后,周后是美女没错,可惜看跟谁比,周后在进入选美的最后一关的三名人选里排名最后,她就连袁妃都比不过,只能排第三,何况是跟田秀英比?而且史书写得明白:皇后张嫣本看不上排名最后相形见绌的周后,周后“少颀颀之美”“弱小”,乃是矮小的美人。除了初期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等外,明朝的后妃们都是民间海选经过八层淘汰出来的万里挑一的大美女,但是看《明史后妃传》,史官们却惜墨如金,吝啬于对后妃们的才貌作描述,可能是由于后妃们都很美,故而没必要浪费笔墨。《明史后妃传》对周后没有任何外貌美丽的描写,只是一句“性严慎”而已。翻遍《明史后妃传》,其中除了对“宣宗孝恭皇后孙氏,幼有美色; 宪宗妃孝惠邵太后,有容色;嘉靖曹妃有色”这三人仅仅以“有色”统一形容外,唯有对田秀英却难得地写下:“妃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以与其他后妃完全不同的简练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从不化妆,一向以素面示人的田秀英的窈窕美丽、惊才绝艳 。就连为了美化周后不惜栽赃污蔑田妃的太子党吴梅村在他的《永和宫词》也不得不承认田秀英是“丰容盛鬋固无双,蹴踘弹碁復第一”,可见田秀英之美,怪不得选美时把周后甩到了第三名。

《周皇后传》记载“时田贵妃在御,能书,有机智,上颇昵之,即袁妃远不及也。以是周后多不得见上。” 看看这受宠的排序:先田秀英、再是“远不及”的袁妃、最后才是“多不得见上”的周后,看来崇祯真是一个颜控,他的宠爱程度完全是按颜值排序啊!也无怪乎,田秀英久病憔悴,崇祯却还能毫不犹豫地退回了周后为他重金买来的让天下人都为之倾倒的大美女陈圆圆,这差距明摆着!

怪不得贾母在当众宣告给宝玉择偶的标准时是那么的自信,这一句“只是模样配得上就好”,就已经等于是说非黛玉莫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6: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3-23 09:05

已关注
《红楼梦》作者为何要将主人公贾宝玉生活的、供奉田秀英神主牌位的贾家西府以“荣”为名呢?
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荣”字本身的寓意,荣既指梧桐,也指草本植物的花。
先说梧桐。《说文》中写:荣,桐木也。《尔雅》:荣,桐木。注: “即梧桐。”
第一集中说过,书中写宝玉是凤凰,而在传说中,神鸟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因此俗语说: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既然宝玉是凤凰,宝玉所在的荣国府自然就是那唯一能让凤凰栖息的梧桐树,而荣国府的“荣”就是指梧桐树。
再说草花。《尔雅·释草》中解释“荣”字:“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意思是说:木本植物开花叫华,草本植物开花叫荣,开花并且结果的叫秀,开花而不结果的叫英.
请注意这一句中,与草开花的“荣”并列提及的,不仅有“华”字,还有“秀”“英”二字。而宝玉所爱的绛珠仙草黛玉,其实就是名为“秀英”的中华女子田秀英。
所以,“荣”也暗示了绛珠仙草的真实名字实为“秀英”。需要说明的是:“荣”是木偏旁,原本的意思是草木开花繁茂。绛珠仙草自称“草木之人”,正是照应古人字典中的“荣”字释义。
红楼隐史

2024-03-23 09:14



已关注

《红楼梦》作者将主人公贾宝玉生活的贾家西府以“荣”为名的原因,除了通过“荣”字的本身寓意暗示绛珠仙草的真实名字外,作者还用这个“荣”字暗示了他的名字是朱慈炤,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从朱明皇室的一件稀罕事说起了。
由于儿子众多,为了防止重名,朱元璋为后代制定了取名的规矩:首先规定其子孙今后必须取双名;其次为他的26个儿子每一房各拟定了二十个不同的字,依序取用作为双名中的第一个字;最后仿效宋朝赵氏皇族和朱熹家族的命名方法,以“五行相生”之序的“火、土、金、水、木” 依次作为偏旁命名。
有朱元璋制定的双名规矩,又有明朝宗室不遗余力地选用生僻字作为名字的第二字,按理说避免重名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明末还是发生了三起皇室人员重名事件。
第一次是万历三十三年,皇长孙诞生,万历皇帝为皇长孙的取名“朱由校”,寓意朱由校是教化万民的大统继承者,可见万历皇帝对这个长孙给予了极高的厚望。              
不得不说,“朱由校”是个好名字,但问题是这个名字虽好,却已经被明朝宗室的一位子弟先用了,他就是明朝的第五代益王朱由校。
益王朱由校比天启皇帝大18岁。但是既然皇帝长孙——未来的皇帝已经取名为“朱由校”,那么作为地方藩王的朱由校就必须以卑避尊,不能再用已经叫了18年的本名了,可是这位朱由校不是另取一个木偏旁的字,而是直接使用五行字,改名为“由木”,这是公然违背祖规,由此可见对万历皇帝抢名字一事是何等的不满,于是用这个违背祖规的名字表示无声的抗议,心怀愧疚的万历皇帝没有责难他们,批准了朱由木的违规名字,结果就导致明朝出现了唯一的一个直接用五行字做名字的特例——朱由木。
第二次破例是在崇祯六年,田秀英的第一子生,也就是崇祯皇帝的第四子,崇祯为其取名“朱慈炤”,但朱慈炤这个名字当时已经被藩属在湖南常德的荣王所用,荣王朱慈炤于崇祯五年袭封第六代荣王。
最后一次重名事件发生在田秀英的第三子、也就是崇祯帝的皇六子身上。崇祯皇帝在其出生前的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十九日,特地派灵台太监陈国用去请名震京城的六壬大师陈公献为田妃占六甲,可见重视程度。而崇祯为其精心选定的名字“朱慈灿”又一次重名了,已经被朱由木的第六子——当时的益王朱慈炲的六弟所用,也就是崇祯亡国后的弘光元年被封为“建城郡王”的朱慈灿,可见一个好名字是很抢手的。皇六子朱慈灿被害死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在世时间不足一年半,因此这一次的重名问题也就不为世人所注意。
由于皇四子不是太子,所以荣王也就无需避讳,得以继续使用朱慈炤这一名字,这就使得明朝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两位亲王重名,并且还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位亲王重名的奇观。而这唯一一次的重名特例,给了朱三太子借荣王朱慈炤之名,向世人揭示自己名字“朱慈炤"的奇思妙想。

《红楼梦》中不断强调“末世”,而主人公贾宝玉居住的府第又名为“荣国府”,二者结合起来就会令人不禁想到明末的最后一任荣王朱慈炤,《红楼梦》的作者正是借此告知世人:他这个老明公山子野、他这块天下仅存的补天之石,不但是大明王朝崇祯皇帝唯一仅存的正统继承人,而且就是那与大明末代荣王朱慈炤重名的朱三太子朱慈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9 06:11 , Processed in 0.0841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