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崇祯的周皇后的“少时”之辨 (2018-01-16 08:38:27)
标签: 红楼梦 历史 朱三太子 崇祯 东林党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有人提出“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后于此书,最详贯。”中的“少时”是指 “小时候”,此事应发生在陈仁锡入仕之前。

那么周奎女儿师从陈仁锡学习《资治通鉴》到底是在陈仁锡天启二年入仕之前还是之后呢?

首先从古文的用词上来说,“少时”一般指青年:远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早晚持帚于齐相舍人门外扫地。”近如黄宗羲的《海外恸哭记》中:“周鹤芝遣使乞师於日本。鹤芝少时往来日本,以善射名。” 和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 “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黄寅,少时飘荡豪爽”,“李伯敏,少时尝与其宗人交讼于官”,“李云者,少时,欲合数百人为盗,一日,见象山,翻然自悔,遂请业焉。”,“张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 其中的“少时”都是用来指“青年”。



比“少时”年纪小时要用“年幼”,那“年幼”是指多大岁数呢?来看两处用辞:

1,文秉的《先拨志始》:“孝和素与李康妃有隙。康妃有宠于光庙,孝和由是郁郁成疾,临崩有遗言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等语。时熹庙年幼,不甚省。”

东林党文秉声称天启在母亲王才人死时尚“年幼”,所以对西李欺凌其母一事不清楚,可那时的朱由校已是十四岁的少年,并非朱由检的四五岁。

2,天启元年,东林党不断上疏要求将天启奶妈客氏遣出皇宫,但天启皇帝传旨以新娶的张嫣等后妃三人年仅十四五六,年幼需要照顾为由拒绝将客氏遣送出宫。“随传谕内阁:朕览奉圣夫人客氏面奏屡恳出去,朕以三宫年幼暂留调护。”

原来十四五岁也属“年幼”,比“年幼”更年长些的“少时”自然不可能是指十岁以前。



其次,从教学的实际操作上看,陈仁锡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通过会试,周奎女儿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即1611年),周奎女儿在天启元年时也不过才十岁而已,如果是在此之前完成了调教,那么周后精通熟贯《资治通鉴》是在十岁之前,可《资治通鉴》绝非《百家姓》《弟子规》这类的简单启蒙教材,那可是帝王学习治国的高级教材,明朝就是皇太子也是10岁才出阁讲学接受正规教育,但实际上很多是在十岁以后,如朱常洛父子三人:泰昌皇帝十三岁,天启皇帝十六岁,崇祯十七岁。

周奎女儿学习上资质平平,选妃时数她岁数最大,结果考“书算诗画诸艺”是毫不出众,白瞎了陈仁锡这样的天子名师,如何可能在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资治通鉴》这样的高深教育?

天启三年,翰林编修陈仁锡还乡为母守孝三年,此时周奎女儿十三岁到十五岁,这才是教授《资治通鉴》的正确合理的时间,十四五岁正值青少年,也符合史书上“少时”的大龄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皇后:让丈夫藏着麦饼登基,明朝最后一天殉国,天地为她哭泣
陶陶书迷
2022-02-13 15:29
导语: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和自己的妻子周皇后,殉国而死。然而朱由检虽然是个好皇帝,但是悲剧的是最后江山还是断送在了他的手中,幸运的是周皇后却是不喜不悲,随他殉国而死。

公元1627年,朱由校因为没有子嗣,因此将皇位给了他的五弟。当时朱由校病重,朱由检被突然召进宫中,临走之前他的妻子也就是之后的周皇后,深知皇宫险恶,自己的丈夫也没有经历过宫中之事,因此周皇后一夜没睡,为的就是给他烤熟麦饼带去宫里吃。


周皇后还亲自告诫他,宫里危险,食物不要乱吃,周家会每天给他送吃的进去。周皇后自小就是一个很聪慧的女子,她的父亲本是一个小官吏,无意中认识了大儒陈仁锡,后来认为他的女儿很有天分,于是就亲自教授她知识和文化。

后来陈仁锡也发现这个女孩的心性和一般富贵人家的孩子很不一样,这个女孩总是不卑不亢,很朴素。天启六年,朱由检进行选妃,当时的周皇后就是通过参加比赛之类的这种性质,通过了内务府布置的任务,并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起初张嫣并不看好她,因为她太过瘦弱,但是刘太妃却认为她有前途,以后一定能成长。


后来她就成为了周皇后,并为朱由检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朱慈烺,当时这个孩子给皇族带来了希望,这个孩子是孝宗皇后之后的137年里生下的第一个嫡子。崇祯八年,李自成等人进攻凤阳,明朝摇摇欲坠,朱由校下令与将士同甘共苦,不吃肉食,然而周皇后看着自己的丈夫一天天瘦弱下去,于是自己煮了肉羹,但是他却是一口没吃。

后来还是在朱由检的外祖母劝说之下,才喝下了那碗肉汤。其实周皇后性格朴素,可以说是很让人敬佩的,她贵为皇后却可以洗衣做饭,不过她对于管理后宫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功夫。当时朱由检娶了周皇后以后,还纳了很多妃嫔,有个田贵妃因为被朱由检喜爱,有些无法无天。


崇祯十三年正月,田贵妃按照惯例来到交泰殿等着向皇后行礼,但是周皇后却故意召见袁贵妃,冷落田贵妃。最后召见她的时候,皇后却又坐在座位上什么也不说,田贵妃只好在行礼之后自己回去了。但是田贵妃却是恃宠而骄,直接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由检。

没想到朱由检竟然和周皇后吵了一架,甚至还动起了手脚,当时周皇后格外坚决,让朱由检丢了脸面。但是事后朱由检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就下令三个月不召见田贵妃,还令她搬出启祥宫。后来一次赏花的时候,为了照顾朱由检的面子,就让田贵妃一起前来。后来田贵妃来了之后,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皇帝也不禁佩服自己皇后的手段。


还有一次朱由检因为被国事所扰,来到皇后那里结果吵架了,朱由检竟然推倒了周皇后,结果周皇后就大喊:信王。后来还绝食以明志,甚至还要自杀,朱由检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不过尽管她识大体,却还是会嫉妒皇帝的宠爱别人。有一次朱由检在别的宫里过夜了,周皇后知道以后第二天就问他昨晚上在哪里睡的,结果皇帝硬是只憋出来一个“袁”字。

周皇后却很聪慧的装作没听见,轻轻地笑了笑,就当无事发生。公元1644年,李自成进攻明朝,周皇后曾委婉劝谏过让朱由检南迁,这样可以和起义军一战,但是朱由检顾及脸面没听从意见。但是后来当李自成的军队打到京城的时候,却已经没机会逆转局面了。


朱由检拿着酒走到殿中,通知公主和妃嫔们,他想要保住这些女人的贞洁,也算是维护自己最后的自尊。当时朱由检第一个通知的人就是周皇后,但是周皇后只是说了一句如果你早听臣妾的,事情也不会发展成这样,随后就坦然殉国了。


结语:之后朱由检还令皇嫂张嫣自尽,白绫断了,他就亲自杀了她。对于自己的女儿,也是直接一剑刺中心脏,但是儿子却被送到了宫外。最后他自己来到煤山自尽而死,衣服里写下不要杀害百姓的话。然而后来李自成找到他和周皇后的尸首一起入殓,却并没有祭拜他们。说到底,最后真正懂得朱由检的,到底只有周皇后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是隐写明亡史吗?作者是明朝遗老?
天涯有个贴,百年红学丑闻,揭露红楼梦中的明亡史!感觉有些道路,看了潘重规的。红楼血泪史,有理有据,为什么主流红学都不敢面对呢?
关注者
526
被浏览
747,123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53
​6 条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115 个回答
海的深处
海的深处
1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一书,实是以写儿女情事为幌子,重在隐写明史的书。第一回中,脂批有一处关于此书的特别提示,写甄士隐出场,在“禀性恬淡 不以功名为念”处,甲戌本有侧批曰,“自是羲皇上人 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其实说得相当直接明了。

  在崇祯时期,首辅周延儒因狂妄私下称崇祯皇帝为“羲皇上人”被温体仁指使他人举告而丟官,可说是件朝堂上下尽人皆知的事情,《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而延儒至目陛下为羲皇上人,语誖逆。六年六月引疾乞归”。

  神秘的脂批人在此处点出,《红楼梦》记录明史是从崇祯一朝开始的,即所记为晚明史。

庚辰本第12回有一条批语讲:“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这一手法可谓之“一声两歌”,即戚蓼生序中所言:“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这一手法在书中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看以下各例:

第35回有一段文字,“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 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 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如果熟悉南明史,细读此处可读出:云南一幽僻处,行走着吴三桂的人马及永历帝一行,随后,薄命的弱帝朱由榔与太后一起被杀害。”

“满地下”“差”指满清皇帝下来的差事。“地”是“帝”的谐音,“差”,差事;

“云 ”指云南;“苍”“白”是指吴三桂,其字长白,“苍”系“长”的近似音;

“孀母弱弟”指太后和永历帝。“弟”为“帝”的谐音;

“双文”表面是称呼崔莺莺(崔莺莺又叫双文),实则是提示读者,此处乃至全书要以两副面孔、双面文字去理解。此处用了“暗的”、三个“双文”,是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永历帝死亡代表着明朝的终结,书中还有很多段落、诗文中隐写这一重大史实。如第7回中有一句这样描写:

周瑞家的“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合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儿”

实际就是在写:永历帝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害。

句中,“王”指永历帝;“才留了头”一语暗示“篦子”,留头就是开始蓄发的意思,意味着要开始使用篦子(梳头)了;“顽”是“完”的谐音,丧命的意思。句中写“在台阶坡上顽儿”,“坡”字很是突兀,显得别有用意。

再看第69回中此句,“谁知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于是血行不止。”

背后的意思是:多铎领清兵一路向南打了过来,屠杀暴行不止。

“胎”是指多尔衮之弟多铎,“多铎”在满语中即胎盘、胎儿。

还有第72回,“只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沥沥淅淅的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鸳鸯听了,忙说道,嗳哟,依你这话,这可不成了血山崩了!”

此句背后就是在说:清兵自上月屠杀之后,这一个月来就没停止过屠杀暴行,昆山千余被杀妇女血流奔泻,如涧水瀑下,触目惊心。

“行经”原意为流血,这里引申指屠杀;

“血山崩”暗指乙酉年昆山之屠,史料载“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自《百度百科》)。

为了不被轻易识破,作者有时会将重点字的字序稍作颠倒,如第72回凤姐说道,“我想着后日是尤二姐的周年,我们好了一场,虽不能别的,到底给他上个坟烧张纸 也是姊妹一场,他虽没留下个男女,也要前人撒土迷后人的眼才是。”

句中藏着的深意是:“满人屠杀还蒙蔽后人”。

“前人”无疑是在说“羌人”,代指满人; “撒土”便是将谐音字“屠杀”颠倒了字序;“迷后人眼”即蒙蔽后人。

从表面文义上分析,“前人撒土迷后人的眼”与前面的语义并无关联,出现在句中并不贴切,或是作者故意留的破口。

书中有些地方,表里双文意思糅合一处,共发一声。见第74回,“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这些,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探春此言,表达出:对大汉民族,仅清兵杀进来,是杀不死这么多人的,是大明的内贼蛀虫先就自相残杀,才导致明朝一败涂地的。

这里,“百足之虫”指败明之蛀虫。“百足”为“败朱”的近似发音。

第56回有这样一段文字,需听话听音儿,“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 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这里就是隐写:李自成进京后,将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都俘获了。

“朱”是朱家,喻崇祯帝王家;“朱子”指诸皇子;“自”“成”即李自成;“浮”是“俘“的谐音。

最后再看两例,第39回,“忽见上回来打抽豊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透过表面文字,此句在说:背叛大明的满清来了,为首的是多尔衮、孝庄及其子福临。

“板”拆字为“反木”,即背叛大明,木指朱明;“材”“瑞”分别是“豺”“睿”的近似音或谐音,形容多尔衮狡诈、凶恶,多尔衮被封睿亲王;“口袋”喻孝庄,其名本布泰,发音似“布袋”;“子倭”暗指小皇帝福临,“倭”是矮、小的意思。

书中,刘姥姥是孝庄的象征性人物,作者安排其出场有意总由周瑞家的相陪,也是点出其与多尔衮的关系。在40回中,凤姐把刘姥姥打扮成“老妖精”后,其自嘲“年轻时也风流”、“今儿老风流”,实暗指二人间不堪的关系。

第60回有一段文字,用得极巧妙,“ 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 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

  是在隐写:小皇帝福临的儿子、继位者玄烨是个丑八怪。

“昨”“上”指前皇帝;“茯苓”(福临)指顺治;“小篓子”这里喻小娃娃,带贬义;

“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应指庙堂处,喻朝廷。

“茯苓的精液”“弄出这怪”在巧骂福临儿子玄烨为丑八怪。

1661年正月,福临染天花而亡,8岁的玄烨登基,其统治仍然延续顺治时的民族镇压策略。因其也染过天花,留下满脸麻子,作者将其形容为丑八怪。

第二十二回贾母讲的谜语最为精炼,“猴子身轻站树梢”,说的就是:在甲申猴年,清国占领大明国土。

“轻”“站”是“清”与“占”的谐音;“树”指的是木字辈皇帝的朱明。

而即使此处的批语,“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也大有深意。

“树倒猢狲散”暗指永历朝廷完结这一年,玄烨登场。“树倒”指“木”代表的朱明最终倒下,“猢狲散”为“胡孙上”的谐音或近似音,指胡虏的孙子辈(祖一辈从皇太极、多尔衮算起)玄烨做了皇帝;

很多红学爱好者的所谓研究成果,之所以不能让大众信服,皆因其只是在正面故事中寻找历史原型人物,却忽略了书中对“双文”、“谨记看反面”、“勿作正面看为幸”、“表里皆有喻”等字眼的提示,把“一声两歌”错以为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了。

编辑于 2022-09-05 12:18・IP 属地山西
​赞同 16​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大黑兔
大黑兔​
遥想公瑾当年,大乔出嫁了。
此篇为本人于别处类似问题下的回答粘贴,愿与广大红学及晚明史爱好者共同研讨,业余爱好,不周之处还望方家多指正。

知乎惯例先回答再解释,两问合一作答:是的。

近百年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主流观念都是胡适红学,铁定认死了作者就是满清包衣家奴曹寅之孙曹雪芹,其实根本不用那么多证据去证明,仅从简单历史逻辑去说就足矣。

现在人感受不到那时的环境,假设曹雪芹真是曹寅后辈,雪芹也绝非真名,因为过去人口稍多一点的穷人家都要名字排个辈分何况曹家,曹家曹寅后五世族谱没有雪和芹字,这是百分百确定的,如果作者真是在乾隆年间的曹家人必不会署用真姓!!曹家是雍正抄家乾隆并未平反,用真姓很容易查出不怕牵连之祸?曹雪芹有那么傻么即使他不介意难道也不在乎其他族人亲众性命?这是基本常识一。你现在要是百度一个曹沾,会跳出来一个百科告诉你,曹沾,红楼梦作者,字梦阮,号雪芹,这基本是现今主流红学笃定的看法,但如果大家仔细调查一下曹沾本人的生平,这人跟甲戊本脂批里提到的曹雪芹压根就不是一个人,这个已经有许多专家及红学爱好者考证,因篇幅很大此处略过。

其二,明清时期但凡写小说你见过谁人敢用真名?因为一旦用了真名你必然会被主流士大夫所不齿,自南宋开始直至明清,理学当道,士大夫不管背地里干的事有多龌龊,但表面上对自身的格调要求非常高,仅文章一点,讲究的便是个文以载道,写出来的东西格调一定要符合道学标准,类似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之类的,就算不能传颂千古,也得是放到今天能上新闻联播的,能上人民日报能上红头文件的文章,所谓文章千古事就是这个意思,明清文人再也没有能写出唐宋时期像李白白居易苏东坡三人潇洒的诗文不是因为明清文人没有李、白、苏三人的才华,而是风气和价值观变了,人前一定要高大上、人五人六至少在人前在表面上在文章上以圣人标准去做去说去写,所以如某读书人一旦写小说而传于仕林,则必为仕林所不齿,不要说写小说就算写的那三位潇洒不拘的诗词,也必为时人所诟病不已,更何况下九流給市井看的流俗小说?现在古典小说是国粹,在那时候那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九流读物谁敢在公共场合看?红楼梦从书名到文章,其实存在大量犯忌的内容,为何清庭能基本坐视而未查封,就是因为这只是一本小说,而非主流士大夫写就的文集,即使你写的再精,在当时也就只有市井之徒或闺阁妇人可以在人前碎几句无关痛痒的风月之言,这些受众根本看不出这书的深意玄妙,而士大夫之流却只能在僻静之处无人之时,偷着瞄那么几眼,基本不会在公共场合置评一语,这便是当时的士人文以载道的价值风俗,所以即便这当中有人看能出来红楼梦的隐含深意又能如何呢?书是小说,写的真真假假,看不懂的人也好看得懂的人也罢,都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士阶层的舆论,从而威胁满清的奴化思想。像这样一本都不能被士大夫集团正眼相向,不能拿到台面上供士人风评的一部流俗小说,其作者会属真姓名吗?不要说几百年前的明清,就是近现代有谁写小说用的是真名?金庸?古龙?四大名著作者名字可以肯定的说都是假名!一旦暴露不但丢尽了祖上书香门第脸面而且子子孙孙休再想入仕林,如此高的人生成本谁能担得起?哪个老师敢收?谁收谁完蛋,吐沫星子就淹死了!

其三,按照胡适红学派说法,雍正抄家时曹雪芹不到十岁,就算他印象再深作为一个小孩子对大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是是非非那个年龄段能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能记得家里有什么人,房子什么样已经不容易了,至于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恩怨对于一个孩子能走什么心,会以小说形式回忆表达?

上面说了很多其实跑题了,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说很简单,但解释起来过于复杂且争议太大,但此书是作者将自身代入的方式写作的,如果不说清楚作者的真实身份真实经历,那么这本书的由来和目的都无法说明,何况书中作者大量的细节都是展示自己真实身份,和主要角色的原型人物和自己关系,如暂且搁置作者身份,就如题主所问挑一些总领性的,大纲性的来说一说,也是不着边际没有逻辑性的,红楼梦绝非包衣奴被抄家后的家族记载,如果只是曹家事,无需弄的如此神神秘秘,公开写明了那也只是一个破败地主家的是非事,没人在乎也没人闲的去管,犯不着拐弯抹角写的如此复杂,所以红楼梦必有深意,唯一能解释的深意就是悼明讽清!

要想看懂红楼梦或者想知道作者为谁,首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红楼梦主要是希望谁看?主要受众群是谁?我们近现代无论中西,凡写小说,其主要受众一定是当时特定受众人群,就红楼梦而言,确切地说受众圈是当时明末清初经历过明清换代的汉族士族,因为只有这些受众,才能明了书里种种伏笔暗喻提示隐晦等处,才会唤醒其本身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形成共鸣,比如,红楼梦里主要人物都有判词和插画,虽然隐晦但它一定存在很强的受众群共鸣因素,隐晦只是为了躲避清庭文字狱,共鸣就必须是大家都了解的事或因素,说白了终归是希望读者心知肚明,举个例子,凤姐的插画就描述的是一片冰山一只雌凤,从民国到今天的所有读者刚开始看根本摸不着头脑,就开始天马行空地猜想,可放到当时的环境,绝大部分经历过明清易代的士族就会马上联想到张岱写的一部专门痛骂魏忠贤的戏剧《冰山记》,再接着按着这条线去思索雌凤,那简直就是一目了然的答案!

再举个例子,红楼梦里出现过的戏剧大概十八九部,具为当时红遍南北的戏剧,有牡丹亭、钗钏记、长生殿等不一而足,但偏偏没有孔尚任的桃花扇,要知道孔尚任于康熙三十八年写下桃花扇以后,与洪昇的《长生殿》并为清初两部最传奇的大戏剧,时至今日大江南北无人不晓,当时两人并称“南洪北孔”,足可见其影响力之一斑,但奇怪的是在红楼梦里当时流行戏剧几乎都提到过,唯独孔尚任的《桃花扇》,红楼梦却是只字未提,仿佛当时就没这出戏一样。相比较下却多次提起洪昇的《长生殿》,奇就奇在,红楼梦一字不提《桃花扇》,却隆重设计了晴雯撕扇这一环节,后来人不带考究地直看,自然就当真以为晴雯撕扇是作者脑洞大开,简单意美地古典文学手法,但此段如在作者其时人来看,则很容易触动敏感神经,按图索骥必然能品出其中意味,为何?因为其书所言所涉,当其时也!我们总说满清统治者酷爱文字狱,其实并不是他们爱,而是反清复明这一思想,在清初一直是汉族士大夫阶层内心深处最敏感、最爱撩拨的一根琴弦,纵然只有一根,也拨弄得统治者心惊不已,于是他们便不得不将文字狱这杆大旗拿起放下再拿起。红楼梦就是当时作者打造并保存至今最完美的一根琴弦!其主旨核心就是悼明讽清,而其目的就是为了澄清在当时刚刚修成的明史中,被东林党人有意篡改或颠倒黑白的人或事。

读红楼梦,本子非常重要,脂评本是重中之重,一切谜团都要依赖脂批,具体回答如下:(围绕悼明讽清这一主旨说明,尽量不涉及作者身份的细节内容)

1、四大家族贾王薛史通家亡血史,只有帝王家败亡才能入史,士大夫家败亡几乎都是因事而起在史书里结果一笔带过,而且通常只有对国家朝局有巨大影响力的权臣或世家才会入史,曹家包衣奴出身到不了这个级别,还有一种排法是贾史王薛通家(假)史王写(或王血),这里是一语双关,其一便是明史是爱新觉罗家写的。

2、护官符。护官符乃是暗藏作者“一把辛酸泪”的重要线索,类似灯谜,一个个看,一个个说。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先说原文,贾不假就是贾家真真不假,是真实存在过的,那到底是个什么家族?谜底就是下一句——白玉为堂金做马,白玉为堂就是汉白玉阶堂,马是隐喻座物,以汉白玉石打造阶堂,以黄金为主人座椅,这样的情景除了紫禁城殿宇间的汉白玉阶堂和大殿内皇帝坐的鎏金龙椅,实在想不出还能所指为何。再看批文,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南明最后的永历皇帝,明朝总共是二十个皇帝。具体来说,从朱元璋到崇祯是16个皇帝(含被废的景泰帝在内),南明前后是4个皇帝(监国的鲁王不算)。其中前两个皇帝明太祖和明惠宗是在南京,景泰帝被废,明世宗嘉靖是从湖北入京的地方藩王,再加上南明四帝共有八个北京外皇帝,可不就是 “八房在都外”么?

另,白玉为堂还影射一层意思,即书中作者要着重描述的是贾府男性玉字辈的人。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二十)。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十)房。】

先看脂批,十八房指的是在明成祖朱棣靖难夺位后,建立起来历经明朝十八帝的内阁制度。所谓尚书令,在唐时,是总领六部的尚书省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百官之长,这一官爵在唐初是李世民亲自担任过的职务,后觉帝王兼具官职不妥,方把这一官职的实权分配给了其下的两名副职,即唐朝的左右仆射。再回到批文看,从嘉靖二十一年开始,权臣严嵩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权利已经变得同过去的宰相一样大了。因此从嘉靖开始包含嘉靖和南明4帝在内的总共十个明朝皇帝时的内阁,正是“都中现住者十房”的来历。史家掌门人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史鼎、史鼐反过来是鼎史、鼐史。鼎,古礼器,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鼐,《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鼐。”郭璞注:“最大者”。这最大的绝大的鼎可不就是国家的象征么!所以史鼎和史鼐其实就是颠倒了的国史之意!而原文之意,就是说,整个明朝历史的编纂从最开始的太祖实录算起,一直到清康熙时基本定稿,超过了三百年,其确认之难,篇幅之巨,真伪之复杂超越自秦以来历代官修史书。

另,史家人物名字中都有“目”字,即眀字的左半边(眀字在古代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写作目月,从甲骨、金铭一直到篆隶,字根没有变过) 目在这里的含义是看客、观复、以及甲骨文中臣的意思。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先看原文,龙王毫无疑问意指皇帝,龙王没有床,这样的私事却叫金陵王来帮着解决,可见金陵王家所代表的是一股与皇帝关系及其密切的群体或者势力。什么势力?还有什么势力是与皇帝关系亲近且分量大到足以单独说明的?纵观整个大明历史,只有太监这一集团!明朝初年,太监识字被严格禁止。但是由于内阁权利的渐渐膨大,为了制衡内阁制度,明宣宗在宣德元年(1426年)下令设置“内书堂”,开始教导宦官们读书。随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开始使用太监牵制内阁权力。而这个措施是后来明英宗时期的宦官王振得以干政的重要原因。所以金陵王是司礼监太监!自明英宗时大太监“王振”开始掌权干政,而亡国时又是太监“王承恩”陪崇祯一起自缢,故以“王”姓冠之!王家掌门人王子腾,音同“王之藤”,即“君王之藤曼”。回看批文,皇帝使用司礼监牵制内阁自明宣宗始至南明4帝,共历12帝,即“共十二房”。而其中明武宗时的刘瑾和明熹宗时的魏忠贤两人是明朝历史上太监大权独擅的两个时期:司礼监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还在内阁首辅之上。正是“都中二房”的来历。也许有人会说难道王夫人也是影射太监?非也,王夫人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宝玉之母,而宝玉又必然对应作者本人,所以她与凤姐不同,虽同出王家却有非常特别对应的人物原型,但要细说却又牵扯出作者身份,太过于复杂,完全需要单说的话题,故此处略过。

另,王家人物也不多,男性除王子腾之外,只有一笔带过的王子胜,所以王家家族掌舵一代正规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月”字,即眀字的右半边。

丰年好大雪,【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先说原文,丰年好大雪直指薛家来历故里,薛家掌门人薛蟠的这个蟠字,就说明了薛家的外族归属,蟠龙者,假龙也,水龙也,盘伏于地上之龙,对天上真龙总是“龙”视耽耽,时刻而欲取而代之;对于薛家,红楼梦作者明显在姓名的取用上表达了与前三家不一样的情感,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恨恶。姓上用了草字头,表达的是对薛家所影射家族低劣出身的鄙夷;名上用了虫子旁,连鸟兽都未用,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薛家当家族人阴冷无情的道德侧面写照。无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还是海东女真,所兴之地都盛产珍珠、矿多金铁。再看批文,隐薛字,就是说不用探究这薛字含义出处,就是指形象表达满洲故地——雪的假名,同时也为宝钗判词:“金簪雪里埋”设下伏笔,雪通薛,就是说金在薛中,作者把后金这一政治形体“埋藏”于薛(雪)中,薛家就是后金。至于共八方分中这“八房”天下无人不识,明明白白送分题:满清八旗是也!所谓紫薇舍人,紫薇者,从占卜学上说是起源于萨满教,从星象上论,属于北极,紫薇为帝王星象,满清后来入主中原成就帝业所以用紫薇来影射,但在作者心中满清得国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属于外邦蛮族窃取,并非根正苗红,所以他们祖先的身份还是用了舍人一词,努尔哈赤的祖先曾经是明廷任命的“建州三卫”指挥使,而明代称应袭卫所职位的武官子弟就叫为“舍人”。而北极也意指代表薛家的满清发源于中国最北极,第十八回也写到: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正是表达薛家借住在贾府东北角是影射满清祖先曾经恳求朱明收留并得以进入中国东北居留的真实历史!

综上所述,原来护官符的真相有二:

其一便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高度浓缩,作者用简单4句话仅仅48个字,就写尽了明朝二十帝、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的起源历史,以及边患满清;

其二便是通过藏秘于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里的名字辈分来影射四大家族所代表的本质,即:贾家玉字辈(贾政虽是当家人,但贾府实质影响人物皆为玉字辈,即王字)、史家是眀字左半边目字,王家是眀字的右半边月字、所以总而论之,贾家就是掌握着玉玺的王族,而史家王家分别代表着“眀”的两大势力,即廷臣与太监!而来自草根野莽的薛家,就是躲在角落里、伺机而动的阴冷虫豸。

单单一个护官符,作者的构思布局便如此恢宏而巧妙,真是叹为观止,不得不服啊!

3、红楼梦频频提到末世,里面很多人物都是生于末世,如贾雨村生于末世,宁荣家也是家族末日,第二回贾雨村说:若大仁者,运生世治。尧舜禹汤文武周卲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这里朱看似是指朱熹,实则是指朱明,满清前的最后一个末世。

4、绛珠仙草,绛是红色,珠字拆开王和朱,脂批说绛珠岂非血泪?意为带血泪的朱氏帝王。仙草涉及作者身份太复杂不讲

5、赤瑕宫神瑛侍者,脂批说红字玉字,玉有病,赤指朱明本色,为玉之本色,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元春不许用绿形容玉,绿就是青,即清也,宝玉只好将绿玉改为绿蜡,红楼梦中的玉基本都象征玉玺象征正统,而作者不惜违反常识也要着重借元春口告诉读者,青绿不配为玉色(现实中玉色基本为青绿),唯朱红是玉之正色!所谓赤瑕,便是已经病败的朱明政权,宫就是朱明皇宫。神瑛侍者四个字是全书为数不多的,直指作者身份的代名词,与仙草一样,一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含义,但解释起来能单独码一篇,故此处留白同上。

6、四书,红楼梦反复提及四书,并反复强调四书地位,第三回:“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好极!稗官专用“腹隐五车书”等语者来看。】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如此等语,焉得怪彼世人谓之怪?只瞒不过批书者。】”第三十六回,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第十九回,贾宝玉常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

贾宝玉离经叛道,见天诽圣骂孔,但却极度推崇四书,不是很奇怪吗?因为四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四书,而是本书四个名字石头记 红楼梦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是一回事。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朱楼梦就是还想着昨天朱明皇宫内的人和事,水国就是清,梦一醒已经在清朝呻吟了。

石头记有两重基本含义,一则是通灵宝玉也就是作者本身化为补天玉降临人间的记述(含义先不讲),二很简单就是提示读者跟南京故都有关。另外,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来书里写:“至脂砚斋甲戊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在写宁荣八公时,原文“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后有批语【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这段其实就解释了红楼梦之所以将书名改回石头记的重要原因,石即豕,亥字寓焉这一批语至关重要,原本与后面犬字寓焉相对,应该就是豕字寓焉。此处将原本对应于犬的豕字写成亥字,这种手法,就是作者与批者常用的此地无银手法。豕者,猪也,猪通朱,石即朱也;缮国公其孙石光珠,石头记中的石头是女娲补天石,缮者,修缮、整补也,缮国即补国也,可见这一爵号和补天石之称是作者以草蛇灰线法遥相呼应而作的,石光二字出自电光石火一意,白居易作《对酒五首》一诗,中有一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石光珠即石光火,以珠而代火,珠字拆开为王与朱,所以石头记亦为朱明帝王记。

风月宝鉴,这个最有意思,风月通常理解为男女之事,此书看上去也有这个意思,但是红楼梦里至少大观园内宝玉及众女之间是纯洁而干净的和金瓶梅完全不同,即使和袭人也写的很隐晦,所以这个风月另有内涵,先看后面宝鉴二字,我们有句古话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凡书名用鉴者必为写史,有一部正史不就叫资治通鉴吗?所以风月宝鉴实则是这四部书名最明白告诉读者此书立意何在,就是写明亡史!再回头看风月二字其另一层内涵就是清风明月四个字舍去最关键的清明二字,只留风月,这种手法就是脂批说的作者善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草蛇灰线等反意文法,只留风月看似风月,实则是只为清明实为清明耳!就是清代明史鉴!文中癞头和尚说这镜子一定要反着看,因为镜子正面就是故事本身,属于虚假杜撰,反面才是它所隐藏的真像,这就是红楼梦中真事隐的由来之一,其实红楼梦中许多人说的话、评语等等都必须要反着看,唯有反着看才能得真,这里是一语双关,这风月宝鉴,即是指反面暗藏明末真实史情密码的小说红楼梦,里面种种文字当真是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前面作者借宝玉口讲除四书外,杜撰太多,正是指清修明史,这部以东林大佬黄宗羲为幕后主导,弟子儿子站前台,按照康熙要求修攒的官方明史是一部伪史,里面充斥虚假杜撰,其立意史评思想必须反着看,才能得真!而只有所谓的“四书”,即红楼梦中所隐写的历史才是真事(史)隐!不得不叹作者手法高明!

最后一个金陵十二钗名者,要说出处,取自明末抗清将领夏完淳的《烛影摇红·辜负天工》,至于作者引用其人词句为书名之原因,篇幅有限,此处略过,十二钗正副两册,就是作者将自己所知之人及事集中以女儿形态表现出来,目的就是为了纠正清修明史中,被满清及东林党人篡改抹黑颠倒的一些作者及其熟悉之人事;红楼梦一书虽说其主旨是悼明讽清,但作者所写所涉基本都是嘉万之后的晚明史,而且很多人和事都是正史未载的宫纬之事,这与作者自身生活年代及身份环境是吻合而真切的,也是脂批里说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批书中某人某事作:却有其人或真有其事、真有其语等批语的自信所在,因此红楼梦之所以又叫金陵十二钗,就是作者在官修明史中挑出一些其认为及其重要或及其熟悉的人与事进行梳理,并创作隐喻,浓缩融合到正副十二钗里的女性上影射出来,手法之奇,叹为观止!

7、红楼梦开篇头一句当日地陷东南,东为木指朱,南为火指明,指明亡时。

8、第五回是全书总纲,警幻仙姑一出场,第一句是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脂批点名春字最为要紧。春梦就是红楼梦,崇祯皇帝于阴历三月十九日在煤山老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作者认为明亡于春日,这也是红楼梦通篇在春日里多伤感悲怀缘故。飞花通飞华,花就是中华,云和水都是满清,意思是朱明被满清取代,华夏子民迅速跟逐满清,原本应落于根处的亿万大汉子民从此便随波逐荡,再不知本为何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飞花为作者自比,意为再不能归于祖宗根处,只能在清朝的牢楛里无根飘荡。书中黛玉葬花一节也反射对应此处,按常理流水至清,如欲葬花,洒落水中才是最佳,比如现在流行骨灰撒入大海,但红楼梦中不仅强调刻意描写黛玉执意掊地为坑,将落花掩埋于泥土之中,而且在葬花词中明确写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到渠沟。作者很明确将暗指满清的流水批为污浊渠沟,有强烈的反清悼明寓意。

9、林黛玉和藏花吟。脂批说葬花吟为诸艳归源,勿论典与不典只取其韵。此处涉及许多映射明史重要人物身份不做详说,尽量简化,唯林黛玉不可绕过,林黛玉判词是玉带林中挂,长时间里学者都把玉带林很简单的说反着看就是林黛玉,简直是废话!这是林黛玉的判词!不是说林黛玉还能说的是刘姥姥?况且黛玉判词和宝钗判词是连在一起,玉带林中挂,金簪雪底埋,玉带林如果只是名字简单反过来解为林黛玉,那金簪雪反过来是雪簪金和宝钗能对上吗?这两句判词都有双重甚至多重含义,尤其是宝钗判词,此处不做太多详说和解释,直说,林黛玉身份之一就是崇祯帝,玉带林中挂说了黛玉结局是自缢而死,其实也是说崇祯自缢而死,黛玉生日在62回说的是二月十二,民间花神节,花通华,花神便是华神,神为已逝王,花神便是已死之华王,便是崇祯,书中写到芒种一过,花神退位,芒种便是亡种,是春亡之时,崇祯于三月十九日自缢,便是如此。结合葬花吟来看,黛玉葬花其实是黛玉葬华,游丝软系飘春榭,闺中女儿惜春暮一直到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段,游丝软系就是暗指崇祯自缢,时间是春日三月十九日正是暮春之末,这是惜春暮、一朝春尽的源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崇祯帝为朱明子孙,朱为木,木为朱之本,木从土中生,土是木之本,这是本来,明便是洁,朱为赤心木,朱明以驱除蒙古鞑虏恢复华夏而立国开朝,号为大明,一扫阴暗,得国明正言顺,这就是质本洁来,朱姓帝王自缢于景山老歪脖子树上,树即木,朱亦为赤心木,木归于木,后崇祯被安葬于土中,木又归于土,这是归本,白绫自缢殉国,景山即明山,白绫素洁,死状清白,君王死社稷,这是质本还洁去。花落指华夏子民沦陷至满清胡虏手中,人亡指崇祯自缢。整个葬花吟的语境都是建立在春末哀悼基础上的,纵观全书中黛玉对春日的敏感,伤愁皆出于此。(关于林黛玉影射崇祯的由来分析,因篇幅过大,此处不做详说,另则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影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而多一喉三歌,包括宝玉黛玉宝钗等等,崇祯亦是如此,影射崇祯者非只黛玉一人,亦有他人,而黛玉所影射者亦非单只崇祯一人而已,在此略说一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底埋。这两句判词除了说明黛玉和宝钗结局、各自影射人物内涵外,还从整体上隐晦却又直白地哀叹了明清易代的大历史结局,只要明确了玉带金簪这两样事物便一目了然,玉带在清朝虽然也有,但贵族一般多系于大褂之内,且基本只留带钩带扣,带銙基本消失,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不再是身份象征很少让人见到,金簪这东西很有意思,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女子饰物,但其实清以前男女通用,宝钗名中是钗,判词却用簪,本身就是作者故意为之要读者注意其深藏含义,汉族女子可钗可簪,男子束发则只能用簪,但自清开始这东西就只存于女子头上,男人再不需要用了,所以玉带金簪,挂林埋雪,就是哀叹清代明后男子剃发易服,几千年华夏衣冠一去不复返,终于衣左衽而夷狄之。

藏花吟中还有很多涉及作者身份的地方,完全可以单独写一篇详说,此处略。

10、王熙凤就是映射魏忠贤。之所以提王熙凤是因为在十二钗判词和细节上是最容易得出凤姐原型的。

插画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上面已经提到,明末清初张岱写了一部戏剧《冰山》,就是来痛骂魏忠贤和阉党的,作者画冰山意在提醒当时人注意凤姐的影射。雌凤,其实古代单论凤的话基本都有凤凰一体之义,如和龙并讲多也代喻女之尊者如后,但这里特意强调了雌凤,就是要说明提点凤姐原型的性别,凤原是雄鸟,雌凤,不男不女自然是太监,明末还能有几个大太监?

再看判词和细文,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甲夹批:拆字法。凡鸟就是鳳字,指代表王熙凤的魏忠贤虽然最后凭借出众的管理能力得九千岁之谓,总管朝廷人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是太监凡鸟身份,也能称鳳 可惜就是生逢末世,都知道魏有能力,堪称天启至崇祯朝的生才,何谓生才?生才通生材,有两个解释供大家结合魏忠贤于晚明作为及结果而思考,其一便是《淮南子·人间训》:木尚生,如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其二是宋 曾巩 《册立皇太子制》:“咨尔某,生材之卓,绝伦拔类,覃讦岐嶷,成於自然;缉熙光明,不繇外奖。”意为可塑之材。在作者眼中,魏忠贤便是生材重涂,一个文化水平不高但年岁长,办事沉稳老辣,思虑周全,大材可塑,还经得起事,假以时日必然成重器的人,被当下孤身付以重任,外无亲朋挚友援手,内有不甘侧目掣肘并欲除之而后快,最终必败的一个人。

第三回说王熙凤是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凤姐的小名也叫凤哥。

黛玉初见王熙凤身上穿的搂金百蝶大红云袄,民间常用蝶代指耄耋,耄耋通常指八九十岁,百蝶就是九千岁。

一从二令三人木繁体的檢字,指朱由检。魏忠贤之死,与朱由检关系最大,但作者出于为先人尊者隐,只写了这一个字谜。

王熙凤嫁给贾琏二人几乎水火不容,贾琏指杨链。

魏入宫前是泼皮无赖,凤姐是泼皮破落户。

魏忠贤文盲不识字,凤姐不识字。(其实魏是识字的,否则如何能成为秉笔太监有时替天启拟诏,只是作者道听人言耳,或者自知而恐人不知,故意按时舆写就,就好比凤姐明明是王家出身,作者却故意借贾母口称其泼皮破落户一样)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魏死之后,明朝内外运转更加艰难,败事不断,最终亡国,故而事更哀,最后结局魏夜半三更自缢身亡,判词里王熙凤是荡悠悠三更梦。

凤姐虽然干事雷厉风行,但也有用人不明之时,也有中饱私囊之事,所以在作者看来她能力虽然远胜贾琏那样的无能公子,但毕竟眼光有限胸襟气度有限,不足以力挽狂澜拯救贾府这座大厦之将倾。读红楼梦前八十回,无论你对整个红楼梦究竟是个怎样的认识,但文中作者也好批者也罢,他们笔下对王熙凤的描写和评价,虽也不乏贬斥,但相对而言在整个荣宁二府的人物中,基本是正面而积极的,这也基本上算作是作者对魏忠贤其人,这一明末及其重要人物的历史基本态度和结论。

另外,红楼梦中人物影射并非一一对应,而多为一喉三歌,即一个人物在不同章节处,作者会根据叙述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情节以隐喻对应不同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是如此,王熙凤亦是如此,王熙凤名字反过来是“封熹王”,即熹宗天启皇帝,但仅仅表现在某些情节处,要说明过于复杂,这里就是简要一提,为的是说明在作者心中,凤姐精明的头脑和雷霆手段不仅影射魏忠贤,在这一点上,魏倒还是其次,天启才是真实当之无愧!有心者可一览《熹宗实录》便知是意,判词的下半句即是说明魏忠贤之死与朱由检大关联,也是委婉地说明,天启死前,欲赐金印以魏忠贤为顾命辅佐王弟以维持大明的计划,最终还是毁在了崇祯懵懂的众正盈朝手里。

11、芳官之谓。书中写: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髟+赞) 来,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的头皮来……犬戎是中华之患,我们深受其害,现在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芳官从前便有称呼为耶律雄奴(匈奴),在宝玉给芳官剃成满清的头型后觉得不过瘾,更称其为野驴子!

芳官之影射可暂且不表,然作者借宝玉之口,借芳官剃头起号之事,对满清极尽批驳嘲讽之意却已是毋需多言了。

12、贾元春与夏完淳。贾元春为四春之首,所影射人物根据书中来看应该有二人,书中写元春与宝玉的关系是亦师亦母,其中这一师很可能便是夏完淳。(请自行百科百度夏完淳生平)

看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再来看另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

两首诗何其相似!而后者正是出自夏完淳的《青楼篇》。所谓虎兕相逢大梦归,即是说大明是在李闯农民军和满清胡虏两只野兽的相夹下灭亡的,亦是同时说明夏完淳最后死于虎兕之手的结局。夏完淳的诗作有个特点就是爱用“三”,尤以“三”春为最,而他的三春基本指的就是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作者写的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说南明三朝竟相标榜自己为初春,也就是崇祯代表的前明正统。

除了前面讲到的金陵十二钗出处外,红楼梦开篇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也是受启于夏完淳的《精卫》,“愧非补天匹”。

史湘云词牌中的“日月双悬照乾坤”,也是借用了夏完淳在父亲兵败苏州殉国后,又参加鲁王的吴易军队再次经历了兵败后所做的《大哀赋》中的“天南鼎定,浙右龙骞;刘文叔南阳白水,越勾践采葛飞鸢;乾坤重照,日月双悬”,诗中“日月双悬”是指福建的隆武和浙东的鲁王两个政权并立共存的状况,而放到史湘云的词牌之中完全是一句嘲讽之语,在此略说一二不作详表。

“元春”又音似“完淳”,夏完淳乃是被砍头死,“完”字砍头正是“元”,“元春”的取名正是为了纪念壮烈殉国的一代名家义士夏“完淳”。第五回里写到:“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脂批甲侧:元春消息动矣。】”《红楼梦》中的“梅花”代指的是抗清的义士,因为元春是以夏完淳为代表的以身报国的抗清义士,故而作者用梅花影射元春(梅花指代抗清义士出自于第四十一回妙玉章节处,因妙玉本身是个大环节,详说起来较复杂且涉及作者身份,故而本篇在此只简叙一二,详则不表)。

夏完淳被关押于南京监狱八十天。洪承畴知道17岁的夏完淳是有名的神童,想劝降夏完淳,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所以在元春----夏完淳眼里,只有朱红才是真玉,代表满清的绿是不配称玉的,满清的绿只配叫蜡!

之所以引用元春,是因为元春所影射的人物之一夏完淳,似为作者格外崇敬尊爱之人,从红楼梦书名一直到书中主要几个重点人物或多或少都有夏完淳之身影,即便不能百分百确定元春所影射的一定是夏完淳,但作者对夏完淳的敬爱之意却毋庸置疑,而夏完淳其短暂的一生所有为人所知的事迹几乎都是抗清,由是可见作者鲜明的悼明讽清之意,至于元春所影射的另一半为母者,设计作者身份,此处略过。

13、贾敬是嘉靖,二者都爱炼丹修道,最后都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好事终里说集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就是说明朝衰落从嘉靖开始,从皇家自己开始。而且书中对贾敬的死用了只有帝王才能用的宾天二字。

14、脂批很多地方写到某处当做史笔看!否则此书哭矣!

15、一条特别的假脂批。很多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夜宴……》有一条回前批——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此条脂批必为后人造伪,原因有二:1、除此条外,红楼梦的脂批都是用干支纪年的,从未用过清代官方纪年。盖因批注者厌恶清庭耻以其年号纪年,玷污此书所写实境,并当时文字狱猖狂用干支省去许多麻烦。2、第一个看到庚辰本的是胡适,但胡适对庚辰本批注中并未提到此处,而此处明写乾隆年号及雪芹之名,应该是断红楼梦成书年代和作者身份的有力证据之一,却未见胡适提到,极有可能是胡适看到的本子里根本没有此处回前批,当为时人或胡适后学舔笔作伪。

16、一条特别的真脂批。第五十二回末尾,在那句“自鸣钟敲了四下”后出现的脂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根据这条脂批,许多从前及当代的红学家据此而论定这里所提及的避讳“寅”,就是指曹寅,从而认定曹雪芹就是曹家人,红楼梦这百年来的研究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其实不然,这只是脂批一贯喜欢玩弄的障眼法罢了,举例子说明吧:

第二回: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

第十回: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第十四回: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

第六十九回: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可见,红楼梦书中对寅字毫无避讳,不但不避讳,甚至还唯恐读者认为书中有意避讳此字产生误解,而专门在第二十六回拿唐寅的春宫图开起了“寅”字的玩笑,把唐寅玩笑成庚黄,还写薛蟠说“谁知他糖银 果银的”这样奚落调侃,要真是曹寅后人,在那个年代能做出如此羞辱祖宗之事?至于五十二回末尾那句脂批含义究竟为何,众说纷纭,私以为尚无成熟意见,凡爱好者皆可各抒己见,此处就暂且按下不表以待来日大白。

还有太多太多重要的人物名字指代假借,影射都能成系统地说明此书之意,像上面未尽的十二钗、贾母、贾琏、王夫人、赵姨娘乃至什么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等等,可以这样说,红楼梦全书出现的人物八九成都是能在明清易代史料文献上找的出原型的,这得和文中细节,尤其是作者身份连起来说才能合乎逻辑,这里就不详说了。总而言之,红楼梦有点类似解密侦探的密码小说,写成这样,是跟作者身份所处清代险恶环境有关,作者苦心孤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红楼梦成书于清朝,目下对具体成书年代有分歧,究竟在康熙还是乾隆,传统胡适红学派认为乾隆,考据认为康熙,无论康熙也好乾隆也罢,共识是在康雍乾三代内,康雍乾时期文字狱何其猖狂,红楼梦作者不但不避讳跟前朝有关联的一切文字,反而到处影射暗示,丝毫不以文字狱为意,如果真是曹家人写曹家事,没有必要让此书无端地到处体现与前明有千丝万缕映射关联的字眼,凭白给自己招惹祸端。

现今的全120回今本红楼梦众所周知是由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通过高鄂的续写使之前八十回的许多伏笔引线都自然而然的抹去了,这究竟是高鄂为了抹去作者隐史内容还是出于保护此书为目的而不得不迂回续写迷惑清庭,实在不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红楼梦的作者一开始便只打算公开前八十回而隐藏后四十回结果藏于头中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后四十回也许一开始存有草稿但作者最终打消了成书的想法,根据是什么?

1、第三回宝黛初见,需要注意的是黛玉入贾府一开始并未见到宝玉,因为宝玉”庙里还愿去了”,贾母心心念念的贵客来了,宝玉却是先还愿后才见黛玉,而《红楼梦》最后一回即第八十回竟然又写道宝玉“往天齐庙还愿”,首尾相顾意义非凡。顺便说一句第三回宝玉还愿的庙和第八十回是一样的,都是天齐庙,天齐庙就是天启庙,其含义及其深刻,篇幅有限此处点到带过。

2、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到“贾琏回道:“妆蟒绣堆、【己夹:一字一句。】刻丝弹墨【己夹:二字一句。】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作者明告读者只有八十回,剩下四十回看情况再说。

3、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拿出了“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

4、最后的第八十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里在宝玉焚过纸马钱粮还完愿后,作者紧接着写道:“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随后“王一贴笑道:“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庚辰双行夹批:寓意深远,在此数语。】其实这段就是贾雨村甄士隐之总结呼应,假语存,真事(史)隐,就是真事(史)隐于小说之中,真亦假,假亦真,真事亦是真史,作者自告读者,他要是能直接把真史写出来,何必还来绞尽脑汁曲里拐弯,趟小说这种三流的市井浑水呢,历朝历代能写官方国史的,哪个不受时人后人仰慕?但是他不能,所以只能将满腔悲愤及心中所以为之真史,化作了于当时之不堪而后世流芳的千古名著——红楼梦!

第四十一回和第八十回无一不是暗示《红楼梦》已经完成了一百二十回!从第三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开始到第八十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终结,这是作者暗示读者八十回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轮回,再结合从第十七回的暗示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写完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但是后四十回的结局的公开将会彻底暴露了作者身份和《红楼梦》的主旨,必然难逃满清凶残文字狱的迫害,让作者和他的不世之作被满清彻底剿杀。为了留存自己的心血,作者只好忍痛割舍后四十回原本,将《红楼梦》“下欠的四十回”浓缩后再分割藏入前八十回的判词和书中的各处暗示以及脂批的提示中,这就是脂批的【蒙回前总批:叙宝玉烧香是停笔。】所指。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者一开始就把120回全本全部构思写作完毕,只是思虑再三终将后四十回未公诸于世,而是通过增改前八十回内容以草蛇灰线笔法将后四十回个人结局寓意全部藏入前八十回,终成了这部断臂维纳斯般的史诗巨著——红楼梦!

上学时候学过李商隐的很多无题诗,说实话到现在这也是未解之谜,有说爱情的有说为政的,谁能板上钉钉说清楚李商隐的无题究竟确切地写的主题是什么?没有人敢。别说主旨内涵,里面很多物件现在没有考古研究都很难弄懂,字面意思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记得‘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我一直都无法理解蜡烛烧完了怎么还能成灰?又不是烧香,以前上学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地方查,学校老师也不明白,还嫌我矫情,直到四五年前有一次我跟着朋友去了一次文玩市场,在一家文玩店看到了一根光绪时候的大概边长八九厘米,高六十厘米的四方老蜡炬,才豁然醒悟什么叫蜡炬成灰,现在普通蜡烛是烧棉线的,但棉花至少到宋末才进入中原,即便到了清代乃至近代棉花产量都有限,做衣服都不够用做蜡烛线太奢侈,更别说唐代还没棉花,所以古代蜡烛烧的都是芦苇杆之类的草线,这就是草蛇灰线这一词的由来,烧草线必然会有灰烬,自然便有蜡炬成灰泪始干。

可见读古书,无论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曲艺小说,必先格物,必先释物,这是基础,否则你连字面意思都搞不懂何谈去理清文章深意?像红楼梦这种巨著,别说各个年代批注真伪本子鱼龙混杂,需要读者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字、及古籍古文献阅读功底,就算断完了这些,滤清了版本增删真伪,剩下的真经也到处是伏笔,处处打埋伏,这里面每一个历史文化细节不去弄懂,不去把关联理清楚,怎么能说读懂红楼梦了呢?最多只是算是自己想象的红楼梦,而不是贴近脂批贴近作者所处时代现实背景去理解作者的红楼梦。

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原书及脂批都无数次地用尽各种方法、文语提醒读者,万万不可把此书简单理解为小说,我们后来读者,如有一定的文字史学考据功底,当深查作者或脂批之意指,毎念及此处,当对文章深研细索,按图索骥。你要是真爱红楼梦,就请按作者之意去读懂它,读懂这隐存于假语中的一片情天恨海、真真假假、是非曲直、黑白颠倒的真世界!

历史上很多时候真相没有被准确完整记录,但他至少残存了一个道理还有不变的逻辑。

——————2021年元宵佳节续————————————

关于从前这篇答文,很多知友看了以后私信于我,希望我能再成系统地多写点,说实话,当初一开始写这种问题也就是忍不住脑子一热,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捡点印象深的、容易让人理解的、确认性强的整理整理就码上去了,算是这些年自己瞎琢磨的一种发泄吧,没成想居然还有这么多知友对自己粗浅观点尚觉认可甚至有所期待,由衷感到惭愧之至!

我不是什么专业的红学研究家或者文史领域的专业人士,而红楼梦确实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处处独一无二、处处充满密码问题的一部奇书!越读越想弄懂那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而当你弄懂了一个问题接下来也许更会有一连串问题又摆到你面前,如果你有强迫症,看这部书属实要命!而本人就有点强迫症的毛病,只是因为简单的兴趣,驱动着自己一点点去学习探求查找翻阅各种红楼梦版本书籍及有关晚明史各种文献,用历史逻辑将这书里种种人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乱线一点点归置好,慢慢地穿连起来,去重塑,去解析。

而这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经常想着想着感觉就走到了死胡同。

推倒很多已形成的结论重新构想纯属稀松平常;饶了几圈兜兜转转蓦然回首又回到原来的灯火阑珊处更是家常便饭。

即便如此,几年下来,对自己基本确信,能经得起推敲的那些认知,感觉依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像自己辛辛苦苦经过几番检验、看起来巍巍乎磐稳如山而盖起来了一矗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楼,不知道万一何时让谁轻轻一吹,就哗啦啦塌散一地。

一字一句都得小心,毕竟这书字字血泪。

庚子年刚过,万事迎新,今后我会继续从自己笔记中陆续整理出来,还是围绕题主之问来分析,大概的思路还是延续之前,通过一些重点章回事件及话语并结合脂批分析,重点关联人物及章回事件暂定为:宝钗、群芳开夜宴中各自的花签、贾母和掰谎记、41回妙玉分的茶具、黛玉的题帕三绝和晴雯撕扇的关联、水月庵、史湘云和她的金麒麟、芙蓉女儿诔、芳官、元宵祭祖凤姐讲的笑话等,其他的以后一边再整理再分享吧,水平有限,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方家能批评指正。

————————————待续——————————————

2021年3月15日续

纠结了许久该怎么接着写,太难!好像抽木条这种游戏,从前那些结构简单的边料独料几已叙尽。剩下的,都是复杂构建,很多看似小人物或小事件,真要去触动,也是非梁即栋,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再像之前那样,分割成一块块一条条地单独去解,只能开始突破一些重点章回中的故事、人物、言谈等来分解其意,这过程中雷同也好,分歧也罢,都属正常,结果为何都是一家之言,我能基本做到的就是论据充分,逻辑通顺,如此足矣!

1、薛宝钗

思来想去,还是得从宝钗说起,无论立足于何种角度去说,宝钗实在是个跟黛玉一样绕不过去的大坎,但如围绕悼明讽清这一命题而言,黛玉还能点到即止,只要不讨论作者身份,不去说透也无不可,但是不把宝钗这一人物说个大概,后面的许多人物与话题都会伸展不开。但也只能说个大概,很多细节只能放到具体一些章回处说才能贯通。

宝钗认真说起来那真的篇幅不是一般的巨大,不逊黛玉甚至有过之,在此尽量简化压缩。

第一个大概处,便是宝钗所影射的人物,这一点现有的说法真可谓星罗密布满天星斗!说什么的都有。本人再仔细考据一些文献后,同意这当中的一类观点:宝钗所影射最集中的人物就是崇祯帝的正妻——大明(不含南明)最后一位皇后,周氏周皇后。分析及佐证如下:

在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那一章中,宝钗抽到的签是花王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签上又有小字唐诗一句,写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旁边又注: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

在这之前,先看关于宝钗最重要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和金簪雪底埋。前文已经分析过玉带林中挂金簪雪底埋的含义,这里就只解析这句可叹停机德的含义。前文在护官符解析里已说明薛家现当家薛蟠这一辈人的名字里都应该是虫子辈,宝钗和薛蟠同辈,那么他的名字里为何不是虫子辈,偏偏用了一个金字旁的钗字呢?仅仅是因为所谓的“金玉良缘”吗?其实与林黛玉一样,作者在设计黛玉宝钗人物的时候,是先给他们各自画了一面历史政治的旗帜,这个旗帜就是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全书寄意!一为朱明,一为后金满清,通过种种对黛钗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著此书之原意就是悼明讽清。而这同时,作者也深深结合自己所熟知的人物史实,赋予他们各自所影射的重要人物,如同前面提到的黛玉的影射之一就是崇祯帝,书中写黛玉是草木之人,崇祯只是其中代表木的影射人物之一,黛玉所影射的还有一位代表草的人物,此处暂且按下不讲,因为确实牵扯太过复杂。绕回来继续说宝钗,周后的父亲,也就是崇祯老丈人周奎最有名的事就是眼看京城陷落火烧眉毛之际居然还一毛不拔,拒绝崇祯亲口向其借钱筹饷一事,但是一般人没注意到的是周奎家的另一件事——给后代取名字。周奎当上国丈以后效仿朱明皇家,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给子孙轮排命名,他本人名字从土,于是儿子辈都从金。《明季北略》记载:周鉴,字明原,官都督,加太子太师,国丈嘉定伯奎之子。弟鉉,字文器,指挥佥事都督同知。又奎侄銘,字新盘,指挥佥事都督同知。奎甥嗣于奎,名鐸。这里面写了他二子一侄一甥,名字里都有金,而宝钗所影射的周后,其名虽然史书不详,但她必然也属于周家金字辈的人,这就是宝钗属金最重要的由来之一。

可叹停机德,停机德是个典故,可自行百科,原本正常是说女人的贤德,明史对周后的评价也正是:“有恭俭之德”,而且周后本人真有所谓“停机德”之事;《崇祯宫词》明载:八年三月,(周)后谕苏州织造太监,进草棉纺车二十四具,以教宫婢,督责甚力,无一能者,(周)后怒焚之。

周后曾经命人采购了24辆纺车教宫女纺纱,但却因无人学得会,周后最后将纺车全部烧了泄愤。所以这句可叹停机德中可叹二字,实属明褒暗讽,以典故而道真事,构思委实巧妙!但仅此一个事件是不足以说明周后的假德行,之所以可叹,是因为作者确认薛宝钗所影射的周后自当上皇后以来直至国破身死,这期间确实干了不少无德的勾当,许多作者亲历之事都放在红楼梦里明写了出来,此处牵扯甚多甚繁不宜细说,以后如和别处有所交汇再细详不迟。

史书记载周后“晓书画,亦谙药理”,自称“妾本儒家,惟知蚕织耳”。第42回中宝钗所作的一番长篇大论的“画论”正是“晓书画”;第45回里宝钗大谈药理要黛玉改吃她开的药方子,包括自制冷香丸也正是“熟谙药理”;宝钗总是说女子“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也正是“惟知蚕织耳”。薛宝钗的这些特长与史书中周后的记载正是一一对应之妙。

第二个大概处,就是“金玉良缘”的含义。

有两个深层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对比宝黛的“木石前盟”。林黛玉是草木之人,宝玉所隐含之意其中之一就是代表天下正统的玉玺,朱为赤心木,木就是代表朱明政权,因为朱明已亡,所以即便是玉玺跟亡木在一起也是一块无用的破石头,已是前日黄花;那么对比木石前盟,象征后金的宝钗和象征玉玺的宝玉在一起自然便是“金玉良缘”,这便是作者借钗玉的金玉良缘比对宝黛的木石前盟,暗述了清代明,改朝换代的大历史背景现实。

第二个含义是作者要告诉读者,所谓“金玉良缘”不仅是作者本人明褒暗贬但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历史现实,同时作者还想借此而拆穿出这里面藏着一个真实的弥天大谎。首先看书中描写,所谓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完全是薛宝钗和薛姨妈母女俩处心积虑,精心编排的彻头彻尾的谎言,这一节只需读者细看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和第三十五回薛蟠让宝钗炸项圈那一段(含脂批),就能明白是意,这一纸面结论基本已是大部分红学人的共识,在此不作赘论。需要在这里深入的是这一纸面构思其实只是作者为了抛砖引玉而已,引的就是真正的弥天大谎——即周后正婚崇祯帝的“金玉良缘”也是有暗线操控的!

史书记载:“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陈仁錫,东林党人,是周后家的房客,陈仁錫对周奎说:“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意思就是:“你女儿是要母仪天下的! 应当让她学习《资治通鉴》以了解如何治国!”于是教周后学习《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干什么用的?是为帮助皇帝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如何治国的! 陈仁锡说的很干脆:周氏她就是要当皇后治国安邦的!立马就把周后包装成了皇后的不二之选!
周后的父亲周奎职业就是北京前门大街上摆摊的算命先生,史书记载周奎“谈命为生”,那可是专家,可是这位职业算命先生十多年却从未看出自己的女儿有任何过人之处,而门外汉东林党陈仁錫居然一眼就发现了算命先生的女儿是有利于国家的“天下贵人”!如果陈仁錫真有预测的本事,为何算不出明朝灭亡以及周后被迫自缢的悲惨结局?

现在影视宫斗剧基本都是以清朝后宫为题材,其实你要是仔细读明史明实录以及其他明代士人笔记,就会发现明朝才是宫廷内明争暗斗最猖獗的朝代,而且几乎代代后宫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黑暗操作。这里只说崇祯朝周后这一出,因为明朝的选美规矩是八轮淘汰,最后一轮决赛仅剩三人:“宫中选大婚,一后以二贵人陪升(共三人)”。《崇祯宫词》记载:“当(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但其实懿安太后张嫣对排名最后的周后不甚满意,发现周后并没有听说的那么好: “懿安后疑后弱小,将及其次,昭妃力赞之曰:“今虽弱,后必长大。”因册为信王妃。”"周后之选,实(刘)太妃赞成之。

所谓“丰容端丽”不过是后来官方的场面话而已,当时选美排在周后前面的两人分别是田妃和袁妃,尤其是田妃,后来深得崇祯喜爱,东林党吴梅村再千方百计地维护周后也不得不承认田妃是“丰容盛鬋无双”,可见周后能选为信王妃,完全是当时东林党人和宫内里应外合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弥天大谎!而东林党人的目的,就是在新皇身边安放一个与东林党人同一战线同一立场的后宫之主,既能扳倒魏忠贤,也能彻底掌控崇祯,历史也证明果不其然,后来崇祯登基后,东林党全面复起,阉党被彻底铲除。周后投桃报李,史书说:“协谋除魏逆,称贤功”,周后又特意向崇祯推荐为自己造势成功出了大力的东林党人陈仁錫,《崇祯宫词》、《罪惟录》等载:“一日,皇后与皇帝,同看除目。后见陈文庄名,指之曰:“此吾家探花也!”上不悦。曰:“既是汝家翰林,莫想得阁老?”后因言他事,以解之。”可惜周后的推荐没成功,反而被崇祯怒斥:“既然他是你家翰林,就休想做阁老!”,陈仁錫因此而不被崇祯重用。

这就是作者想通过书中宝钗,这出明面上显而易见的虚假“金玉良缘”从而引带出作者熟知的真正的称得上弥天大谎四个字的“金玉良缘”!

对宝钗的影射,红楼梦全书还有太多的回应细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往后分析如有恰逢处,再点出不迟。

------------------------2021年8月8日续------------------------------

所谓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按道理,黛玉宝钗基本说明之后,下一个适合解读的人物就是袭人、晴雯。

或者就是湘云,因为史湘云所影射的对象与钗黛所影射之间的关系恰如文中三位人物,似近非近,似远非远,感觉她有她的立场,但你要较真去说,感觉却又什么都说不清楚,十分微妙。

但思虑再三后,这次续解决定先讨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秦可卿。

之所以说“讨论”,而不是说“解读”,是因为秦可卿这个人物在书中完全是云山雾罩谜团重重,无始而暴终,在红楼梦中的描述非常突兀,以整个红楼梦设定的结构来看是非常不和谐的,以章回内容描写来看,甚至像是临时篡改后插而成,最关键的是,对人物的描述和语言非常少,基本无可考据,解读起来没有任何扎实依据,因此就现有资料来说,只能作个人猜测式解读,压根谈不上对不对,所以与其说“解读”倒不如说是“讨论”。

秦可卿在仙界地位高,人间出身却低贱;宁国府是属于四王八公的顶级贵族,长孙却娶了“宦囊羞涩”的营缮郎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养女;她的贾府住处极其奢华,她在贾府的地位亦极高;秦可卿死的蹊跷突然,她的葬礼隆重地超出规格;她的死令贾府全家上下莫不悲号痛苦,更让宝玉心如刀戳吐了血。此人云山雾罩谜团重重很是费人思量:正册判语说她自缢而亡,可书中却只明写了病情渐重突然暴亡。那么原本是警幻仙姑妹妹的秦可卿到底是谁?

先来看第五回中写了秦可卿的卧房,内俱是帝王级别的器物:“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一段暗示了两件事,一则暗示秦可卿的卧室其实是帝王居所!二则这些所谓武则天当日镜室中的宝镜等其实暗示的都是亡国之兆!这两则暗示应该不用过多解释,稍微熟悉历史常识的都能看懂。

第十三回脂批写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天香楼中有一个“天”字,又藏了个“日”字,其实暗指秦可卿的天子帝王身份,脂批说作者用史笔也,就是告诉读者秦可卿这个人物也好,淫丧天香楼这一回也好,都是史实。

既然秦可卿已经明确是暗指有帝王身份的影射,那么他所影射的具体人物就很明确了,很多网上考据式的解读都认为影射崇祯帝,这个结果我个人是认同的,原因分析如下:

1、第十四回中“銘旌上大書:「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誥封一等寧國公冢孫婦防護內廷紫禁道御前侍衛龍禁尉享強壽賈門秦氏恭人之靈柩」。”“奉天”一词来源于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奉天承运”是由朱元璋制定的,始于明太祖的诏书的起头套语!“洪建”一词更直接!“洪”武皇帝朱元璋创“建”。所以秦可卿影射的基本肯定就是横遭国难的朱明王朝的皇帝!看銘旌上所书“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的 “龙禁尉”是“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也是皇宫内为皇帝服务的。第十回中交代贾蓉是“黉门监”,“黉门”即“黄门” (见汤显祖《还魂记》:“黄门旧是黉门客”),“黉门监”就是太监。作者又从贾蓉的两个官职再次强调了秦可卿的帝王身份。

2、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最后一页是暗示秦可卿的:“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点明秦可卿是“悬梁自缢”。第十三回写“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红楼梦讲的就是悼明讽清之事,上吊自缢的皇帝不会再有第二人选。

3、第十三回:“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甲戌眉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蒙府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秦可卿用的棺木材料来自 “潢海铁网山”,这山名大有文章。“潢海”实为“潢池”曲笔,旧有“弄兵潢池”的造反讳称。“潢池”即“天璜”,本星名,转义为天子之池,借指皇室;“铁网” 圈起之地自然是不许人随意进入,再结合“潢池”皇室,“潢海铁网山”是暗指皇家禁苑内的山,紫禁城内能称得上潢海铁网山的,就只有崇祯自缢的地方景山,即现在的煤山。

4、红楼梦曲《好事终》第一句:“画梁春尽落香尘。”点明自缢是在“春尽”时,崇祯自缢于三月十九,可不正是春尽时节么!原来贾母口中的“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尤氏口中“心细心又重”的秦可卿,完全与朱由检其人吻合!

5、丫鬟瑞珠“触柱而亡” 为秦可卿殉死,并与秦可卿“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是影射太监王承恩在崇祯自缢后也自缢相殉,两人尸首在煤山寿皇亭旁的树上挂了几天后才被大顺军发现的历史。

其实对秦可卿最重要的讨论并非是秦可卿具体影射的人物,影射崇祯帝基本是在稍作解读后就能一目了然之事,但这是果不是因。对秦可卿最重要的解读是在判词和抱养之谜这两个要点上,以下逐步分析探讨:

(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红楼梦对秦可卿的描述可谓少之又少,所以才给后人造成了迷雾重重云山雾里的表象,以至于到现在我们都很难相对准确地解读秦可卿,其实真实原因我个人认为是作者想在秦可卿身上寄托的题目和内容太大了,大到不能写太多,大到能写也写不完,既然如此不如就云里雾里只用一章回写上一堆暗语和谜语,而把真正作者想告诉读者的内容全部精简到判词里去,所以秦可卿的正文内容虽然是十二钗最简最少的,但她的判词内容却是最丰富、想象力最大的,有些类似护官符。

画所描述前面已经讲过,在此就不做赘言,在看判词正文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解读一下秦可卿的姓名和抱养之谜。

秦可卿是抱养的,随其养父秦业姓,秦业这个名字大有寓意!所谓秦业,就是指自始皇帝而开始的华夏基业,但继承秦皇基业的都是后来一个个不姓“秦”的王朝。刘汉、司马晋、隋杨、李唐、赵宋、朱明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包括孛儿只斤氏元朝和爱新觉罗满清。这些个不姓秦的异姓王朝以及各个王朝的皇帝在作者眼中,不过都是华夏正统“秦业”相继抱养的养女罢了,这就是秦可卿的抱养之谜的内涵。

秦可卿这个名字主流的解读多为顷刻倾,说寓意为贾府顷刻间便倒了,这个解释我个人认为不能说错,但很牵强,如果贾府就是影射朱明政权,这个政权可是存续了近300年啊,中国历史上存续超过250年的一个手都能数过来,再者明亡绝非暴毙,期间种种原由追溯甚远,盘根错节相当复杂,所以所谓顷刻倾之说,根由不足。

上面已经分析了正文中秦可卿的抱养之说,其实就是作者要强调秦可卿姓“秦”而已,既然如此,那秦可卿的姓就是解密秦可卿的关键钥匙,不能改动!接下来就算是我天马行空的个人分析,说是猜想也无不可。

作者定名秦可卿,乃取自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个人爱用帛书版)所谓秦可卿,就是秦可秦!展开来也就是秦可秦也,非恒秦也的意思。

现在我们回到判词正文里看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情通秦,天就是明,海就是清,所谓情天情海幻情身就是说,不管是大一统的朱明还是大一统的爱新觉罗满清,都是“幻秦身”!都是秦业幻化的异姓王朝!而淫的含义本身并非指性上面,古义基本为过度逾矩,古人用淫字更多是要强调淫所带来的结果——乱也!所谓淫乱淫乱说的就是行为到结果的含义,从而引申为淫就是乱!而情既相逢必主淫,说的就是两个秦同世(即朱明与满清)相遇后,必然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乱世!天下大乱!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表面是说淫乱,实际就是指朱明最终丧灭在这乱世之中,而崇祯帝也最终自缢于这乱世之下。

后面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和好事终里“箕裘颓堕皆从敬,家境消亡首罪宁”这句意思一样,属于作者在朱明中后期各朝代内分摊亡国责任的话。文中之所以说秦可卿淫乱,主要是因为秦可卿和公公贾珍有乱伦的孽情,本次续文开头我就说了,秦可卿这一章云里雾里到处都是迷,突兀的地方比比皆是,秦可卿受贾府自老祖宗以下几乎无人不敬,作者对秦可卿的尊重之情也是溢于言表,偏偏又写秦可卿乱伦于公公贾珍,这种突兀不合常理的设计,只能说明作者另有所指,据我分析就是说明判词后两句的内涵,贾珍的名字珍字,拆开是王三人,所以作者就是试图告诉读者,导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即崇祯亡国)的罪魁祸首实则是崇祯以前的三个明朝帝王,至于是哪三个人,现有资料不足说明,仁者见仁,各人根据各人对明史和红楼梦的理解,各自则而锤之吧,此处就不再讨论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秦可卿的探讨心得,都是得闲而作,时间有限,不周全地方还望观者海涵!下一次计划解读袭人和晴雯。

-------------------------------------2021年8月18日更新------------------------------------------

整理了一下自己所有关于袭人和晴雯的笔记,这两个人物因牵扯太多太繁,所以决定无限期押后,还是本着先易后难的方向来说,尽可能地围绕悼明的议题来解读。

今天不说人物,解析一下五十三回里描写宁国府祭祖的原文: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庚辰眉批:此联宜掉转。】亦衍圣公所书。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铜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红学界有个派别叫“红楼解梦派”,创始人是崔国玲女士,虽然据说此派也不被主流胡适红学认同,但细究其研究思路和结果,还是胡适派这一棵藤上结出的瓜,这里就不多深谈。虽说崔国玲女士的研究结果与网上我们这种“悼明索隐派”的整体认知相差甚远,但不妨碍在局部某处细节上的看法可以借鉴,比如对这五十三回宁国府大门的研究,崔国玲女士发现宁国府的九道门正好对应着紫禁城外朝中轴线上的九座主要建筑:

大门 —— 正阳门(俗称前门)

仪门 —— 大明门(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后大清门在修建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即现在的毛主席纪念堂所在地))

大厅 —— 承天门(即天安门)

暖阁 —— 端门

内厅 —— 午门

内三门 —— 皇极门(即太和门)及其两侧的昭德门、贞度门

内仪门 —— 皇极殿(即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内塞门 —— 中极殿(即中和殿)

正堂 —— 建极殿(即保和殿)

在说宁国府的九道门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清楚一个基本历史常识——明清时期,官员家的大门是不允许超过五道的。

国公宗祠只能有三间正堂,但贾府的是“五间正殿”,这无不是暗指贾府的帝王规制。贾府宗祠内有“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正是影射紫禁城中的太庙戟门(是一座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白石甬路与护官符中白玉为堂刚好吻合),也正是紫禁城太庙中的白石铺地,遍布古柏。书中又写进宗祠前要在暖阁下轿,是暗指进入太庙前必须要在午门外的端门前下轿。贾府就是北京紫禁城!午门是紫禁城外朝的内外分界线,所以作者自内厅以内,都加上了“内”字暗示是自午门以内;皇极殿是用来举行盛大仪典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内仪门”;大明门是大内第一正门,只有举行重大仪典时才使用,因此被作者命名为“仪门”。只有在举行重大仪典时,这些建筑物的大门才会一路大开,宁国府除夕祭祀时一路九门大开,正是影射此处。

再看长联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庚辰眉批:此联宜掉转。】” 脂批说要调转看,其实就是说长联的意思是说贾家是“功名貫天”让百姓“肝脑涂地”愿意万死效忠的紫禁城帝王家!

分析到此处,贾府为紫禁城帝王家的影射基本无悬念,只是这帝王家到底是朱明还是爱新觉罗满清?接着往下看:

“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

再看“九龙金匾”边的对联:“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再看“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一色朱红、大明角灯、日月、慎终追远、至今黎庶念荣宁,一路读下来其实作者写的非常明白:朱明已亡,“荣宁”皆成昨日追忆,都已不复存在!《红楼梦》一书是追忆痛悼朱明的朱楼梦!梦的是以前的朱家红楼种种,而非如今黑夜中的水国吟!

五十三回这一段原文个人认为谜面浅显易见,内容简单易解,完全就是作者恐读者被前面作者云山雾罩式的布局迷地始终摸不到门,但处于安全考虑又不能在开头讲的那么直白,所以到整部书中部刚好借着荣宁二府过年才借题发挥,但却又明明白白地做了一个对于全书大方向上的指路标识来引导读者入局。

下次更续暂定为四十一回中妙玉本人和她的稀有茶具与对应人物关联的含义

————————————————————————————

写在国庆之前

一开始只是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了自己颇感兴趣的红楼话题,按耐不住才有了最初的简单解读,谁知竟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感觉有誓要将全部书通篇解读之势,每每想到这一点,不自禁地浑身紧张出一身汗!

红楼梦主人是何等才华又付出了何等心血才凝结出如此巨著!让我这样下愚之人,三言两语、行文粗疏地劣解一通,实在是惭愧之至!

但惭愧归惭愧,我会继续坚持不懈研究下去,因为这种几百年前充满历史密码又布满寻疑线索的悬疑历史索隐小说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太她娘的好玩了!

因为作者极复杂极巧妙的布局,让我们这种解答文章的构思也不能随意为之,还得按作者的意图,原先的布局,来一一回应!也就是说,虽然已经几百年漫然而逝,往事早已如烟,但对红楼梦的解析,越是接近作者留下的真正答案,越是接近这部书真正的主旨和构思,你就愈发感觉自己所思所想仍在作者指掌之内,任由他设下的这太虚幻境请君入瓮,引导入局。

最终就像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一样,作者也早就在太虚幻境之中,苦苦矗等那些破解了他精心设计之人,未有几多言语,一揖一谢,相知一笑,仅此而已。

往后的解析也会越来越多地触及该书主旨核心的人事物,虽然本人行文粗疏,用句拙劣,引用史料与构思逻辑也有许多不周详处,但扪心自问,毕竟也对得起用心二字,这磊磊文字也是一位码农的一片劳作心得,仅仅在回答之下更新解读终觉不妥,万一何时这问题被删,覆巢之下我这一篇危卵也终将不保!所以决定以后更新,除继续在问题里原答文处更新外,再以文章形式单独发表,完全个人小心思,随意一说。

接下来对妙玉的解读是一篇大题目大文章的开始,我思考了许久,也拟了几稿,也还是觉得不能解疑周祥,没有把握让许多人能认同理解,但硬着头皮也得说,金陵十二钗,没有几个是能轻易绕去的人物,届时不明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探讨指正

——————————2021年10月4日————————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只要继续解读研说下去,早晚都会涉及触碰,不管结果如何,终归绕不过去,不管是何人对红楼梦一书作何解读,这个最终极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给一个清晰明了的答案。

红楼梦的作者身份是这部书最大的题目和文章,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解答我并不打算现在就做具体解读回答,因为很多人物关系都没有说明白,提前说明这一问题只会增加观者的疑虑,最终对于各种各样的质疑还是要一一回答,与其如此,不如还是把相关人等的解读铺垫做的扎实一些,以后再讲作者身份及引证相关史料时,才能从与书中的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对照理解。

红楼梦的作者对主要人物、章节的构思上可谓煞费苦心,集中体现在了作者把自己对明清易代史中(以宫廷人物为主视觉),对于自己所了解及着重想要表达的人物、事件、立场等问题,在书中通过什么样的人物语言、事件、东西来表现。而这一表现并非是处处都能借由他人之口、他人之事来表达的。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立场、有些作者想隐晦地告知于读者的东西是无法通过其他人物来传达的,自然也不可能考虑用旁白的形式来完成,所以只能由作者自己化身为书中人物来描述、来说明,这是红楼梦本身最大的文学特色之一!

无论怎么解读红楼梦,贾宝玉基本都被确认为是作者代入人物,作为全书唯一的男主人公,几乎不容置疑,在我的解读中也一样,但宝玉在我看来更多是作者的一种身份代入而已,按作者的说法,其实就是一块补天石的化身,作为书中人物而言,贾宝玉的立场、角度也是有限的,很多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是无法全部借由宝玉来实现的,所以作者其实在书中为自己创立了许多角色,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角度立场、多层次多维度向读者传达其立意、思想、立场、观念等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经过反复对比及研判后,认为其中用墨较多,与书中其他人物关联较深的由作者本人幻化的角色有四位:贾宝玉、妙玉、薛宝琴以及贾惜春。

应情节需要,偶然出现客串龙套的角色有三位:跛足道人、赖头和尚、卖膏药的王一贴。

一笔带过的有两位:神瑛侍者、老明公山子野。

其余还有个别人物是否是由作者代入,尚在分析中,暂时无法确定的就不在此赘述了。

贾宝玉就先不讲了,等以后其他的人物都七七八八说的差不多了,那时回过头来再说。

这回重点讲的这篇大题目大文章以妙玉为开头,以宝琴为文中,以惜春为结尾,在不涉及作者是谁的原则下,能讲多深讲多深,还是那句话:水平有限、态度认真、乐趣共享。

今天只讲开头:妙玉

其实原本打算把妙玉放在文中,把宝琴放在开头解读。因为要解读好妙玉,上上下下关联的人事物太多了,一篇压根写不完,得分几回才能基本说清讲明,但万事开头原本难,再者与妙玉关联最紧的是四十一回,宝琴则是在这之后,索性就先捡硬骨头啃,从难处下手。

妙玉本次分为两部分解读,第一部分讲妙玉的身份及判词,第二部分讲妙玉的稀有茶具。其他一些疑点,比如对刘姥姥的厌恶,玄墓蟠香寺的涵义等看情况和以后的人物情节关联再细说明。

第一部分:妙玉的身份和判词涵义

妙玉排为金陵十二钗第六,还在凤姐、李纨这些贾府主人的前面,在前八十回里,关于妙玉的描写并不多,最具体的不过就是第四十一回櫳翠庵品茶,也不过半回的篇幅而已。後來第七十六回凹晶馆黛玉湘雲联詩,妙玉也只是联到最后才出來,给的描写也不多,其他都是通过别人的口交代几句。与秦可卿一样,篇幅短而涵义大。

红楼梦中名字里有玉的人不少,除去贾府一众玉字辈的人,宝玉、黛玉、妙玉、红玉、蒋玉函、玉钏儿、茗玉、甄宝玉、玉官等等。其中宝玉是补天石本尊自不消说;黛玉实为代玉,即代表玉的崇祯帝,最后一个作者真正认可的“真玉”就是妙玉。其余要么后改名,要么早夭,要么完全是作者烘云托月虚虚实实的手法而已。

文章开头我已经将答案公布,妙玉就是作者在红楼梦中的化身之一,现在来详解其意。

红楼梦中的玉就是补天石,是血统是身份。宝玉黛玉的玉如此,妙玉也如此。

妙玉的“妙”,谐音“庙”,妙玉实为“庙玉”,就是后来出了家的宝玉,也就是说妙玉其实就是宝玉的结局,妙玉的判词就是宝玉的判词!书中交待妙玉十八岁那年接受贾府邀请,进大观园栊翠庵修行,此时宝玉十三岁,两人相差五岁。有趣的地方出现了: 刘姥姥二入大观园时,十九岁的妙玉给黛玉宝钗沏茶用的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来的雪!也是五年之差!也就是说请黛玉宝钗喝茶十九岁的“槛外之人”妙玉其实就是现在十四岁的”槛内人”宝玉! 原来妙玉是穿越回过去的宝玉!这也解释了极好洁的妙玉要宝玉用她的绿玉斗,而小性子的黛玉居然能视而不见毫不介怀!还有第四十九回里宝玉单独去向妙玉乞红梅,在场的黛玉还是毫不在意,还特意说别人不要跟着的原因。否则宝玉用了招待客人的杯子,就等于是妙玉用了招待客人的杯子,那岂不是污了妙玉的嘴?原来妙玉与宝玉的5年之差是作者在《红楼梦》中大玩《月光宝盒》的时空交错人间穿越!

之所以说妙玉也是作者幻化,是因为作者本人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在庙里出过家做过和尚(这里暂时不做详解,等日后解析作者身份历史的时候再回过头看,就能发现这里作者埋下的伏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红楼梦还有一个流传的书名,叫做《情僧录》。

妙玉酷爱庄子,自号“畸人”,《庄子-内篇-大宗师》:“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畸人”的意思乃是不同于凡人的能够通天道的“异人”!其实作者已经明告读者,妙玉就是已经知晓未来的人,并且亲身经历了从“槛内人“变成“槛外人”的全部过程,但这种“畸人”只能看破不能说破,更不能直接去影响什么或改变什么,所以由作者本人幻化的未来宝玉穿越回来最终只能做一个历史的“槛外人”。

再看妙玉判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判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画与判词完全一体。其实这判词就是作者坎坷一生的哀叹缩影而已,具体所指此处不便说明,今后解读作者身份历史时候再说就是一目了然,此处就词论意简单说明一下即可。

曾今我读论语的时候,深深认同有位学者大家(名字忘了)提出的“以论语解论语”的解读思路,今天解读红楼梦,无论你从什么立场上去解读,我认为在具体的人物语言事件上的最佳解读思路,是“以红楼解红楼”,比如这里关于妙玉的判词。

前面在葬花吟的分析中,我基本说明了在红楼梦中,“洁”就是贞洁,节操之意,引申来就是以死殉节。像崇祯、夏完淳那样的,在红楼梦里就叫做“洁”;空在这里就是看破了的意思。所以判词第一句的意思就是作者自嘲,曾想以身殉国保全身份名节但却最终还是苟活了下来,说是看破了这王朝兴替是是非非,出家常伴青灯古佛旁吧,却又因为自身的身份及某些事情又还俗于世,再用纸笔写尽这是非曲直;第二句中,金玉质,与前面黛钗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地埋”有呼应之妙,这句判词从整体上说的是一件事,就是崇祯自缢国破家亡,玉带金簪都是崇祯的衣着饰物。所以金玉质最关键的是这个“质”字,明确突出的就是妙玉的身份,此处不说尽,留待日后与作者身份共同论述;最终结局就是苟活落陷在满清水国的污浊沟渠里,不能自拔不能自救,埋于其中。

世难容是写妙玉的曲子,“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基本就是判词的延伸之作,红、朱、春都是指朱明。

第二部分:妙玉的稀世茶具之谜

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拿出了几个珍贵的茶杯来招待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妙玉还强调了这几个茶杯“便是贾府也未必找的着这么一个的古玩奇珍”,这几个非同凡物的稀世奇杯绝不同一般,下面便来一一解读。

先说宝钗的“分瓜bān 瓟bó斝jiǎ“,写到这想插一句话,看红楼梦即便你不看各类含脂批的影印本,也要看与之文字相差无几的校对本,看普通的简本很多细节就会被晒掉,这“分瓜瓟斝”就是最好的例子。“分瓜瓟”即俗称的“葫芦”类的植物,暗指“胡虏”;第七十六回妙玉又现身的那一回里,写到:[湘云因联道:“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黛玉笑道:“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其中的“分瓜笑绿嫒” 分外醒目,“分瓜bān”字分开写恰好是“分瓜”,因为黛玉特意在此强调“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所以你如果看普通印刷简版,这里“分瓜”很有可能就写成别的字样,也就无法与下文呼应。“分瓜瓟斝”这东西就是葫芦形状的绿色斝器(即胡虏形状的清色假器),这里对应宝钗(绿媛即虏媛),就是再次向读者表明宝钗所代表的身份寓意的。

除此以外还有几个信息是很有意思的,一是宝钗的“分瓜瓟斝”是用三个隶字镌刻,而后面黛玉的杏犀䀉(点犀䀉)却是三个垂珠篆字,按道理宝钗的斝器才应该是篆字镌刻,不仅如此,这三个隶字后面还用了一行楷书写了两段话,“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沈从文先生1961年曾撰文指出妙玉的这个分瓜瓟斝,应是明代南方士绅阶层中流行的用葫芦或编竹丝加漆仿照古代铜玉器物而制作出的茶酒器,饮器的名字谐音“班包假”,明清时有句流行的俗语,说“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沈从文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在借这个饮器暗示妙玉的为人有些虚假。沈从文先生对分瓜瓟斝的前半部分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红楼梦》的作者创作了这件古怪饮器正是为了表达“虚假”的意思,但并不是指向妙玉,而是指向饮器的使用者薛宝钗。文章最开始我已说明妙玉其实就是宝玉,也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本人,妙玉的判词也好,曲子也好都能说明作者赋予妙玉的人格品质绝对与虚假扯不上边,而这一章回是妙玉全书为数不多且最为重要的章节,如果妙玉的内容在全书就是这么一点的话,那作者就必须在这短短的一章内容中,在妙玉身上融入大量的隐藏信息,这样才符合金陵十二钗的创作逻辑!妙玉分配给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使用的古怪饮器,其实是作者对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信息,乃至延伸到全书立意信息的更多补充。

再回过头说这件“分瓜瓟斝”,黛玉、湘云两人秋夜联句,其中有两句:黛玉说“争饼嘲黄发”, 湘云对“分瓜笑绿媛”。黛玉说“吃饼是唐书唐志中的旧典”,指明了用的是唐僖宗赐饼的典。唐僖宗一次吃饼味美,叫御厨用红绫扎饼,赐给在曲江的新进士。黄发,指老年人。唐代重进士,老年中举亦以为荣。徐寅诗说:“莫欺老缺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馅来。”黛玉借争吃饼来说争名位,故“嘲”之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湘云对“分瓜笑绿嫒”,黛玉笑道:“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对此,湘云毫不解释,只用一句:“明日咱们对查了出来大家看看,这会子别耽误工夫。”敷衍了过去。为何作者不给出湘云所用旧典的出处呢?这其实也是作者的一处暗笔,是为了暗示读者,要读者自己弄明白“分瓜”的典故就能会意,其实这个问题放在明清时期对于一般读书人来讲并不难,但是现在的读者如果不弄清楚确实不易理解,这个典故虽然说明起来篇幅较大,但要弄明白这里“分瓜瓟斝”的隐射含义却也不能不讲,还望见谅。

“分瓜”,拆解开是“分瓜”。古代有中秋夜分瓜,即切西瓜祭月的习俗,见明代刘侗等撰写的《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除此以外,“分瓜”还有一个更为文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古时文人喜欢将“瓜”字拆解为两个“八”字,寓意女子的二“八”芳龄,即十六岁,如唐代段成式的《戏高侍御七首》:“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但多数时候,“分瓜”都被写作“破瓜”,如南朝乐府《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如五代和凝的《河满子·正是破瓜年纪》:“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如陆游的《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都是用“破瓜”指代女子的十六妙龄。

但是自明代起,“破瓜”却被文人们演化成了“破身”的代名词,尤指妓女的初次破体,如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写:“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如明末清初的李渔的《玉搔头·讯玉》中写:“就是良家的女儿,到了这样年纪也该出嫁了,岂有做妓女的人,十六七还不破瓜的道理?”;如清初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狐梦》中写:“妹子已破瓜矣,新郎颇如意否?”;如成书于康熙十二年的《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中写:“既是主意定了,不消再说,待老身那里去寻一个有才有貌的郎君,来与姑娘破瓜就是了。”故而,明末清初的褚人获在《坚匏集》中的“破瓜”条下总结道:“破瓜者,谓二八也,盖以瓜剖四界,其形如两八字,故女子初破体曰破瓜。”

湘云所对的“分瓜”表面上似乎是说中秋切瓜祭月,实际上却是指文人们惯用的“破瓜”之典,而“笑绿嫒”更是明确地告知读者:“分瓜”之笑针对的就是薛宝钗。依据是什么?请看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苑》的回前诗中的提示:“题曰: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道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诗中暗喻宝钗的“翠斝”就是宝钗用的“分瓜瓟斝”,“翠”字对应的就是“分瓜”,“翠”即绿色,宝钗就是“分瓜笑绿嫒”中的绿媛!这就是我前面在文中强调的要解读红楼梦,必须要“以红楼解红楼”之意,红楼梦对很多人事物的解读都依赖此法。那绿媛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其实说起来古今异意不大,今天有个流行词叫“绿茶婊”,跟这意思差不多。

接下来再看分瓜瓟斝上面的两行小字,先看王恺,这个完全可以百度百科,这里只说重点,重点有两个,一个是他的人品,一个是史书记载因为他的人品其死后的谥号:“丑公”!丑字在红楼梦里有两个地方呼应,一个是第四十九回里“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宝玉将黛玉比作高洁的贤士梁鸿,而将宝钗比作觊觎谋求梁鸿的矮胖丑妇孟光;另一处是第十四回 贾府为秦可卿办丧事时插写了缮国公石家 “目今正值缮国公诰命亡故,王邢二夫人又去打祭送殡”,然后再是细解“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脂批提示【牛,丑也。清,属水,子也。】,这一等伯牛清就是入主中原的牛丑满清!

再看“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这句,这句话就很简单,只要搞明白两件事:第一,什么是秘府;第二,元丰五年四月苏轼在哪儿。秘府就是古代称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类似中央图书馆和中央档案馆的结合。汉以来,历朝均以秘书省掌图书之事,故秘书省也称为「秘府」,《汉书.卷三○.艺文志》:「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文》:「藏于秘府,伏而未发。」所以秘府基本就是在首都大内,在皇宫中,不会是别的地方。那元丰五年四月苏轼在哪儿,百度也好,翻书也好,一搜就明了,苏轼的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的事,自那之后一直发配在外未曾留京,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初春,苏轼在黄州贬所,寓居临皋亭,依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为匾额,并作《雪堂记》云:“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而元丰五年那一年就是壬戌年,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都是这一年写就的,所以相信很多中学古文背的好的中学生也能想明白元丰五年时苏轼在哪儿吧,所以关于苏轼这段小字作者核心就是想表达的是一个“假”字,这就是件假器!(另元丰五年还有很多点,比如宋徽宗出生、西夏大破宋军等,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阅探究,网上有些爱好者还研究出元丰八年与红楼梦的关系,本人因探究下去再没发现什么与全书能确认对应的支撑点所以就此打住)

综上所述,妙玉借这给宝钗的“分瓜瓟斝”主要是为了告诉读者三件事:1、宝钗的影射人物周后,其人很丑,是个绿茶婊;2、宝钗就是满清;3、得国不正是个假器(金玉良缘是个骗局)。

接下来就是黛玉的茶具杏犀䀉(点犀䀉)了,别看宝钗篇幅大,但因为出处都好找所以自然也好解读,黛玉这个茶具当初我找资料研读可是费了大力气了,即便现在,因为版本的模糊性也只能说从逻辑上能说通,因为黛玉的茶具我严重怀疑是被篡改过多次的!庚辰本作“杏犀䀉”,程高本作“点犀䀉”,到底哪一版是正确的,为此当年还引发过沈从文和周汝昌两位学界大佬争论,沈先生支持程高本,周先生则力主庚辰本,很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似乎就是这两个答案二选一。

直到近些年互联网发达以后,才知道中国藏龙卧虎之人真是太多,前些年就有高人(当初不固定的百度网名,这里就不说网名全称了)在网上说明,这两者应该都不是原文,曹雪芹的原文应该是“星犀䀉”。张世南《宦游纪闻》云:“通天犀脑上角,千岁者长且锐,白星澈端,能出气通天。”“星犀”,就是传说中千岁通天犀的角。因为犀牛角并非牛角、羊角那样的骨质,而是犀牛皮肤角质层的衍生物。犀牛死后,若保存不当,犀角会烂心。犹如老树一样,先烂中心。如果这时候,及时作了防腐处理。就会形成中间一个白色边缘的孔洞,纵贯其中,可以通气。这就是所谓的“白星澈端”。中国古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反而以为是有一种叫通天犀的千年老犀牛,天生长成这样。反倒以之为无价珍宝。所谓“星犀䀉”,名义上讲,就是用这种犀牛角做的酒杯。庚辰本抄手因为不懂犀牛角讲究“白星澈端”一说,将“星犀”音讹为“杏犀”。但世界上根本没有“杏犀”这种东西。所以,程高本又改为“点犀䀉”。“点犀”实际上就是“星犀”。

这个解释我认为是这些年网上对红楼梦细节处解读含金量最高的之一,我完全赞同。但是他的结论与沈从文基本一致,认为星犀䀉和分瓜瓟斝都是讽刺妙玉的人品,这一点仁者见仁,此处不做争辩,总之我是不敢苟同的。那么,妙玉让“黛玉”用“星犀䀉”是何用意?我认为用意有二,其一就是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暗示区别于宝钗的分瓜瓟斝(假),黛玉与妙玉(其实就是宝玉)是前生有缘(木石前盟)心心相通的;二则是要说明“星犀䀉”这器物是有一种特殊功用的,就是“辟水”!据《太平御览》中记载: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太平广记》中描写辟水犀:“云此犀行于海水为之开,置于雾之中不湿矣”;《西游记》里,太白金星介绍犀牛精:其怪极爱干净,常嫌自己影身,每欲下水洗浴。他的名色也多:有兕犀,有雄犀,有牯犀,有斑犀,又有胡冒犀、堕罗犀、通天花文犀,都是一孔三毛二角,行于江海之中,【能开水道】;犀牛精见了孙悟空也来追打:拨转头往海心里飞跑,【原来这怪头上角,极能分水】,只闻得“花花花”,冲开明路。孙悟空为什么昧下最后一只犀牛角?很显然,对于水战短板的孙悟空来说,就是因为这千年犀牛精的角能助他极大地提升水战之力。据《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在市桥下,二在渊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在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亦有记载: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也。

可见在古代,古人相信不仅犀牛能镇水,防水害,其角还能辟水!所以这星犀䀉的第二层涵义就无需多言了。

再往下看,妙玉给宝玉用的是自己用的绿玉斗,含义有二,其一,双玉是一人,所以共用一个器具;其二,因为妙玉出家时已是满清天下,所以现实是玉已由红变绿,是满清生生斗来的,所以名“绿玉斗”。然后便是作者用意深刻的情节设计了,书中写到,虽然是妙玉自用茶具,但宝玉即便忍受妙玉的一番“挖苦”也并不喜欢这稀世无双的绿玉斗,但妙玉居然表现得十分欢喜!!!随即又给宝玉换上了“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

先解读一下什么叫“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首先这也是个作者幻化的假器,与之前的三个茶具相比,书中描写妙玉拿出这个东西让宝玉来喝本身就是完全违背常识的描写,是压根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典型的“荒唐言”!这完全属于开篇第一回里有一处甲眉批,写的作者常用手法(此处我认为属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云龙雾雨)其中之一,目的就是要读者细想这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其意所指。

什么是大海?大海一般有多大?现存的古物大海都有多大?一般没有器物或文物常识的朋友可在网上自行查到,结论就是大海这种东西压根就不可能由人手递手把弄,况且还作为喝茶器具!那么问题就是这句话了,我们拆开细说就能明白。

“九曲”是指曲折,“十环一百二十节”是指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蟠虬”指薛家代表的后金满清,“整雕”是谐音“整掉”的意思,“竹根”也是谐音“朱根”的意思。

所以,这“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字面意思就是说明红楼梦这是一部什么内容的书,是一部极其曲折的,共一百二十回记载了满清整掉朱明皇朝的一部大书。

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苏州确有“玄墓山”,但是却没有“蟠香寺”。“蟠香寺”,蟠还是“薛蟠”的蟠,代指满清;香是“天香楼”的香,代指明,其实是作者暗示妙玉也就是自己的出家时间,这个细节问题此处顺带一提,以后讲作者身份历史时再细说。“鬼脸青”其实就是骂满清是长着鬼脸的恶鬼!“梅花上的雪”其实是暗指抗清义士的血!第五回里写到:“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甲侧:元春消息动矣。】”《红楼梦》中的傲雪“梅花”代指的是抗清的义士,梅花就是妙玉判词中“欲洁何曾洁”中的洁!梅花并象征已死抗清义士这一点请观者牢记!后面在解读宝琴诗作时,还要用到梅花的隐射含义;“花瓮”,隐喻“华坟”,华夏汉民被屠杀后的坟冢!所以妙玉给众人煮茶所用的水,其实是所有抗清义士乃至整个明清易代被屠杀的百姓的血!这些血最后汇在了给宝玉的最大容器“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里,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就是作者于全书对妙玉的基本寄意所指,下一回暂定为:解析为何妙玉和黛玉都共同厌恶刘姥姥,解读完后再继续讲这篇大题目的中间部分:薛宝琴的诗。

PS:难得国庆假期能好好歇一歇,本次解读因书中逻辑线索牵扯太广,因此篇幅极长,整理殊为不易,谢谢那些耐心看完的朋友,有不周之处欢迎指正,码字不易,水平一般,请勿谩骂,谢谢!



2021年11月21日 续更

这回来讲刘姥姥。

很多人从一般小说故事角度出发,对黛玉和妙玉均有“刻薄”、“势利”之类的微词,而这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出于二人对刘姥姥的态度问题上。

从红楼梦中关于作者对于二玉所有的描述文字层面来看,黛玉妙玉的人格是几乎完美的,至少是作者全力赞颂的,作者绝不会无缘无故让二人如此明显地背上一个“势利眼”的人格大洞,所以这里只是作者惯用的手法而已,目的就是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刘姥姥的人物寓意。

刘姥姥也是一位有双重寓意的人物立设,这次只说体现明清易代大格局大背景的明面寓意,另外一层从我目前对书的研判来看,因为牵扯历史比较细索隐涩,亦比较主观,整理构划稍微有点复杂困难,计划再花点时间理清思路和逻辑后,放到下回再续更。

第四十二回中,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引得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了。”

前面说了,刘姥姥是一位有双重寓意的人物,这双重寓意都要从这“母蝗虫”三字上来解读。

在解读刘姥姥隐射寓意之前,我想先来为妙玉“平反”。毕竟本次对刘姥姥的解读也刚好是承接上回对妙玉解读遗留问题之一的回答。其实对妙玉嫌弃刘姥姥的态度回答很简单,从简单的故事逻辑上说就足以说明。妙玉是因为要把劉姥姥碰过的值钱的成窑杯子丢了而被骂作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可是书中写的明白,妙玉并没奉承贾府的贾母,而且贾母走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对比她送黛玉湘云时,却是“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再对比一下书中的张道士、净虚、圆心、马道婆之流,他们无不是曲意讨好巴结权贵,甚至干起了谋财害命的勾当,而清高孤僻的妙玉呢?既看不惯腌脏之事,更不屑于攀附权贵,正是在这些人的衬托下,才见妙玉的高洁!其实说妙玉是“嫌弃”刘姥姥并不准确,这里准确的说应该是“厌恶”。但因为妙玉代表宝玉(作者本人)“畸人”的特殊身份,只能看破却不能说破,所以厌恶刘姥姥的因由却是借黛玉之口来回答的,黛玉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是指草木之人,代玉也就是代玉而言、代玉而行、代玉而写的全部寓意,宝玉(即作者本人)不好说不能说、不好做不能做的,也是均由“代玉”来完成,这就是黛玉宝玉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

说到底,黛玉直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就是作者用直笔而写“隐笔”。

看原文薛宝钗这段话而知,黛玉总结得比他人的注解更形象更精炼罢了。劉姥姥来贾府认亲本就是“舍着老脸去碰一碰的”,为了“打秋风”的,所以明知众人拿她取乐,也主动配合,虽然出于无奈值得同情,但毕竟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出卖尊严。为何黛玉从不取笑来贾府投亲靠友的家境贫寒的邢岫烟?脂砚斋特意加批【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也就是要读者从刘姥姥人物本身去找答案。

书中第六回中写到:“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余者皆不知也。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了。王成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又生一女,名唤青儿。”

这“因家业萧条而搬出城的王成”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的,元史记载,元顺帝北逃时,“昭八十三岁的帖木儿不花监国,而以(其侄义王)和尚佐之”,“俄尔城破帖木儿不花死亡”。根据河南镇阳县镇平晁陂《王氏族谱》和淅川九重王成墓碑上的记载:帖木儿不花的孙子帖木花儿和他四叔义王和尚也意欲带领残兵败将北逃,但由于明军已将雁门关北路封锁,他们只好胡乱北窜,但在濮阳遭遇明军被大败,于是“新乡渡河,留居晁陂,遂因王而姓王氏”。义王也就是镇殿王和尚就化名“王成”带人在镇阳隐居下来。后来在明嘉靖十一年(1352年)间,其后人才开始敢于在墓碑上提及祖先来历。“王成”是指元亡后逃出北京城的蒙古皇族!那么后来与代表蒙古皇族子孙“王城”联姻的“卯金刀”劉氏便是后来联姻蒙古的后金满清了。

王城儿子叫“狗儿”,一则是作者对背弃大明后与满清结盟的蒙古部落的蔑视,另一则是回应第十四回荣宁八公中:目今正值缮国公诰命亡故,王邢二夫人又去打祭送殡”,然后再是细解“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这一段中脂批的倒数第二句: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前文已经解读过“石即豕”,说的就是缮国公石家就是朱明皇室,因为朱明江山从蒙元手中继得,因此书中写的其祖上在“明”朝之前叫“守夜”,这“祖上”说的就是蒙元,犬字寓焉照应的就是王成之子“狗儿”。

我不厌其烦的说,解读红楼的最佳方法就是:以红楼解红楼!以前、现在、今后在我的解读中都是如此,这一点还请观者重视!

狗儿的一双儿女,一个叫板儿,“板儿”的“板”拆开是“反”“木”,“木”指朱明,反木自然就是反明;“青儿”就简单了,“青”通“清”,“青儿”指的就是“满清”!

第四十一回里又写道: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蒙侧:随笔写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话,实则故意写之),趣极。】众姐妹都笑了。第四十回里写道: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从之前在妙玉给宝钗的分瓜瓟斝上分析以及对应十四回荣宁八公庚辰眉批看,“牛”通“清”,”猪“通“朱”,原来劉姥姥后金说的是:朱明这个老母猪被我金刀牛清整个给吃了!

再看第四十回中几句猜谜:“鴛鴦笑道:「左邊『四四』是個人。」劉姥姥聽了想了半日,說道:「是個庄家人罷。」眾人哄堂笑了。賈母笑道:「說得好,就是這樣說。」”有些索引派的红楼研究者认为这里“四四”为八,指满清的八旗。庄家人,众人笑,贾母笑,暗含个“孝庄”(笑庄)在里头。再结合着黛玉起的“母蝗虫”(母皇),就是在指责满清烧杀抢掠中原的同时讥讽满清的皇太后孝庄。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母蝗虫肯定有影射满清深入内地烧杀抢掠之意,但此处要说还影射孝庄我个人认为孤证不立,没有其他地方支撑比较勉强

鴛鴦道:「中間『三四』綠配紅。」劉姥姥道:「大火燒了毛毛蟲。」眾人笑道:「這是有的,還說你的本色。」“大火烧了毛毛虫”,众人还都强调“这是有的”。此处大火烧了毛毛虫应该是暗指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炮火击中的真实历史。请注意作者给影射满清的薛家人起的名字都是“虫”字旁,如“蟠”,如“蝌”,都是作者在骂满清都是虫!

鴛鴦道:「右邊『ㄠ四』真好看。」劉姥姥道:「一個蘿蔔一頭蒜。」眾人又笑了。鴛鴦笑道:「湊成便是一枝花。」劉姥姥兩隻手比著說道:「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眾人聽了哄堂大笑起來。”“一个萝蔔一头蒜”和“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这是作者嘲笑满清的官帽顶饰和满清的金钱鼠尾头的滑稽难看,实话说,这俩比喻细想来还真是要多形象有多形象。

所以,后金满清才是劉姥姥的真面目,脂批的【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正是提醒读者这看似戏语背后的字字血泪!这就是黛玉骂她是“母蝗虫”,妙玉嫌她脏的由来!说到底,是看不懂红楼梦的人冤枉了黛玉和妙玉,其实她俩对劉姥姥的言与行都是作者故意写来的,作者就是要借黛玉(代玉)和妙玉(庙玉)的口来表达自己对后金满清的鄙视和憎恶。

综上所述,就是为何黛玉妙玉都会厌恶刘姥姥的因由之一,至于另外一层寓意,这两天整理好了之后,下回再叙。



2021年11月22日 续更

刘姥姥二进贾府因为受到贾母的接见而获得了热情的招待,不但得了许多的银子和衣物,还吃上了贾府的玉盘珍馐,乡野贫寒人家出身的刘姥姥哪里见过这么多珍肴异馔,于是美美地大快朵颐,结果吃的肚胀拉稀,酒喝足、饭吃撑了要上茅房的刘姥姥因此糊里糊涂地居然摸进了宝玉的房间,还直接睡到了宝玉的床上,只将宝玉的屋子熏得满是“酒屁臭气”。

昨天对刘姥姥的解读,是从明清之争这一层面上来说的,刘姥姥在贾府的饕餮暴食和大获财物借喻的是后金满清对中原汉室的入塞抢掠,但其实在影射朱明内争这一层面,还有更为深入的隐喻,被作者大书特书的黛玉讥讽刘姥姥进贾府暴食狂嚼一事其实完全是化自明末的一件宫廷奇事,而这就是刘姥姥的双重隐喻的另一层面,也是之所以黛玉称之为“母蝗虫”这三个字的核心寓意。

其实,真要说清楚这三个字绝对不简单,因为这里涉及的基本都是宫廷史,即便是我东寻西凑找到一些零星史料用以印证,但认真详说起来篇幅恐怕得上万字,所以这里能简则简,有些地方有机会再详叙。

刘姥姥也是薛宝钗,在贾府的热情招待中是粗鲁不堪、丑态百出的刘姥姥其实也就是薛宝钗所影射人物周皇后在现实中某件事上的具体表现,而这件事就是崇祯登基前的信王选妃事件。

信王选妃一事,我在前文写宝钗时已经略说一二,其实此事极其复杂,远非千八百字一篇行文就能说清道明的,这里牵扯人物事件极多,牵扯当中最复杂的有三个人,两件事。三个人分别是:天启帝和天启皇后张嫣(小名宝珠)、70多岁的刘昭妃。两件事分别是:天启帝选后和张嫣与东林党的关系。

天启选后一事以及张嫣本人今后在解读别的人物中多少会涵盖,这里暂且略过,今天主要就信王选妃一事来展开解读。

从信王选妃的史书记载来看:“周后名在第三”,“田袁二妃同选”,“懿安后疑后弱小,将及其次,(刘)昭妃力赞之,因册为信王妃”,“(周后)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刘)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信王妃的最终选择权掌握在天启皇后张嫣手中,刘昭妃坚持让张嫣选周奎女儿为信王正妃,可张嫣看到周奎女儿实在是差距太过悬殊,但又不好给七十岁的刘昭妃没脸,于是迟迟不作决定。

在明朝历届的民间选妃中数成化皇帝的吴皇后和崇祯皇帝的田贵妃两人最为有才,十六岁的吴皇后因为“聪明知书,巧能鼓琴”而被明英宗临终前钦点为朱见深的太子妃,而年仅十三岁的田贵妃更是琴、棋、书、画、骑马、射箭、蹴鞠、刺绣无一不精,实为几千年历史中的佼佼者,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两人的正三品的家庭出身,因为寻常百姓家是根本没有财力如此培养女儿的。

而天启皇帝因为上了东林党人的当,搞全国海选选王后最后选了一个张嫣(为什么叫上当,以后会有解读),鉴于前车之鉴,天启对于信王选妃就明确不再搞全国海选,在京城内外附近选即可。周后的父亲周奎本是嘉定人,但因作恶多端而被乡亲赶出嘉定,周奎于是搬到苏州居住,以卖药、算命和给人看门为生。地痞周奎从一开始就打算把漂亮女儿养大了卖个好价钱,所以从小将女儿折骨缠足,如果不是东林党陈仁锡,周后的一生将会以某富人的小妾或是某青楼的妓女结束,但是周金莲的灰暗人生终于在她十三岁那年迎来了转机。

东林党为了操控朝政,除了在朝堂上打击异己外,还暗中培养瘦马美女并通过参选淑女输送入宫,如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天启三年,东林党的党中大佬、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陈仁锡母丧,陈仁锡于是借回苏州老家为母守孝三年之机,暗中搜罗有良籍身份的美女,聪明漂亮的周后因此被陈仁锡相中并开始用心调教。

从时间上来看,东林党与天启皇帝的关系彻底恶化始于天启五年,所以陈仁锡从天启三年就开始调教的周奎女儿应该原是准备送给天启皇帝的,因为他们的瘦马皇后张嫣不受宠,而且张嫣的生父孙二已经暴露,所以张嫣很有可能会被天启废掉,东林党自然要防患于未然,所以继续输送新的美女给天启皇帝,被天启皇帝废为宫女的后来却又被亲东林党的崇桢皇帝恢复妃位的李成妃应该就是东林党瘦马中的一个。

但是由于天启皇帝朱由校从天启五年开始整肃东林党,而且打击东林党乱政的手段也日渐严酷,意识到天启皇帝已经彻底认清了他们真面目的东林党们于是决定拥立糊涂幼稚的信王朱由检,并利用信王选妃的机会安插瘦马在朱由检身旁,可是东林党并没有在京城培养瘦马,一时拿不出合适人选的东林党只好让礼部将信王选妃一拖再拖。恰值此时,陈仁锡丁忧三年守孝27个月期满【明朝的守孝和历代一样称为丁忧,儒家提娼的守孝名为三年,实际是只守27个月,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官复原职,刚刚抵京,于是推荐了已经接受了他两年多调教的已经出师的周后,在这种情况下,东林党们最终决定派16岁的苏州瘦马周后参选信王妃。由于信王选妃只限京城附近女子,要让周后参选信王妃就必须先入京才行,东林党于是一面催促陈仁锡赶快安排周后火速入京,一面极力拖延信王选妃的时间。

虽然天启大力整顿东林党,很多东林党把持的部门都受到了冲击,但负责选淑女的礼部却并未获得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的重视。此时,掌管礼部的礼部尚书不是别人,正是东林党李思诚,便是他上疏天启皇帝极力要求册立周奎女儿作信王正妃的江苏李思诚,也是《三垣笔记》的作者李清的祖父!深知周后胜选重要性的李思诚积极地配合同党,利用手中权力为东林党瘦马参选信王妃创造条件。

在与同党商量好后,陈仁锡立即着手安排周奎父女迅速从苏州北上,从苏州到京城的行程大致是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同党的暗中接应下,周奎父女二人刚刚抵京就迅速办好了户籍登记,从而以京城居民的身份获得了参选信王妃的名额。从东林党京城派人去苏州接周奎父女到北京的往返时间,再算上办理假户籍的各种手续的时间,估计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周奎父女抵京应该在四月间。在周后顺利获得参选信王妃的资格后,礼部为信王朱由检选妃的工作才正式开始。

以上就是我搜寻明末各类史料进行研判后的一个大概的信王选妃的背景判读,具体其中哪些内容出自哪些书籍因为整理时比较混乱,很多地方就忘记标记了,以后有空会将引用出处详细说明,大概出处有《明史》、《大明熹宗实录》、《崇祯宫词》、《旧京遗事》、《酌中志》、《爝火录》、《河南通志》、《小腆纪年》、《三垣笔记》、《苏州府志》、《四库全书》等等,应该不止这些还有其他,闲杂时间不多,有时候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就乱了,还请谅解!

继续接着说,前文说了调教周后的是东林党人陈仁锡,此人论才华,可是当时公认的翰林第一!陈仁锡祖父陈淳是文徵明的弟子,陈淳书画双绝,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陈仁锡自然自幼受祖父熏陶,也是书画双绝,所以才能将毫无文化底蕴的周后调教的“晓书画”。可不幸的是,到了周后参选信王妃,东林党要面对的对手是才貌盖世的绝代天骄田妃田秀英,身有天香就不说了,这才貌也差的不是一点点,《旧京遗事》载“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这是说的好听点,翻译过来就是说周奎女儿粗俗没文化,没想到经过了东林党大佬的三年调教的周氏文化水平还是不怎么样,但最后却能把崇祯迷得下不了她的床,还能成功的害死田妃母子四人,可见陈仁锡这三年精心调教的重点是什么。

这中间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便是已经70岁的刘昭妃。对于信王选妃一事,魏忠贤和客氏的阉党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干瞪眼,从史料来分析,他们只是将所有的监视力量都投入到了张嫣及其他东林党人身上,唯独忽略的就是这个年已七旬、一直不问窗外事的万历遗妇—刘昭妃。万万没想到最后影响整个信王选妃事件的核心人物居然是这位刘姥姥!

周奎的女儿容貌不行、才华不行、出身又差,还长得刻薄猥琐,看不出丝毫的贵气和福气,刘昭妃大费口舌,却始终说不出周奎女儿好在哪里,自然也就无法说动张嫣,这可怎么办呢?张嫣的身边都是魏忠贤和客氏安排的眼线,到底该怎样示意才能让张嫣知道周奎女儿也同她俩一样都是东林党的瘦马呢?这可真是世界难题,那么绞尽脑汁的刘昭妃到底找了个什么理由呢?又是为何东林党们要将这个刘姥姥好不容易才找出的让周奎女儿胜选的理由隐而不提呢?终于,我在《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九中找到了答案:“帝先封信王,求淑女,(周)后名在册内,后自问不中,选赐宴饱餐,太后(即“掌太后印”的刘昭妃)垂帘谛视曰:‘此女能食皇家之禄,真吾妇也。’遂立之。”

崇祯帝原封信王,为他选淑女时,周后进入了决赛名册中。周后自知自己绝无可能被选中,因此在赐宴中大饱朵颐,刘太妃看着饕餮大吃的周后对皇后张嫣说(暗示):“这个特别能吃的女子能吃皇家的饭,她真的是我的人啊!”天启的皇后张嫣因此将周奎女儿立为信王正妃。原来,周奎的女儿最终胜选信王妃竟是靠狂吃海塞的难看吃相!

古时女子最重仪容举止,可是经过东林党大佬陈仁锡日夜调教的周后为何会在选妃决赛这样的极其重要的场合中丝毫不顾及脸面呢?据我分析推测,周后原以为她会顺利地赢取决赛,因为这半年来在东林党的安排下,她一路违规却始终是一往无阻,不断的作弊成功给了她无比的信心,直至她与田秀英站在了一起,她才知道什么叫天地之差!田秀英就是那高不可及的天,她连袁氏都比不过,又怎么可能胜得过这神仙似的田秀英呢?这不可逾越的差距直接将周后给打击蔫了,现实差距实在太大,以至于雄心万丈的周后瞬间就被打击得信心无存,再看看天启皇后张嫣在刘昭妃的不断力劝下依然迟迟不肯提拔她,绝望的周后彻底崩溃了!她要能胜选,那主持选妃的一定是眼瞎了!

可是周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还是胜出了,因为主持选妃的刘昭妃和张嫣的心早已瞎了!

周氏吃相如此凶猛,令田秀英和袁氏无从下筯,看到所有人,包括监视张嫣的宦官和宫女们,也都被周后粗野狂放的吃相吸引住了,这令刘昭妃有了主意,于是对张嫣说“此女能食皇家之禄,真吾妇也。”这前半句是虚,后半句着重强调的“真吾妇也”才是实,刘昭妃明明白白地告诉张嫣:“这周氏真的是我的人!”东林党宣称周奎女儿胜选是因为长相好,“当(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但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只能骗骗不明真相的人,却骗不过熟悉了解周奎父女的苏州人,真要“丰容端丽”还能排在最后一名?所有正史和野史都一致夸赞田秀英美貌无双,说周后艳冠群芳那不是鬼扯么,骗骗外人还行,想骗熟人,谁信啊?这就是为何是《苏州府志》中记下了周后胜选的真实原因,真正了解底细的还得说是父老乡亲、邻里邻居,那是骗不了人的。

回归正题,作者因此将第四十一回的回目定为《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并在第四十二回里“潇湘子雅谬补余香”,让黛玉指明刘姥姥就是“母蝗虫”——像蝗虫一般的母仪天下的周皇后,作者在此处依然是使用了他一贯的“骂谁谁知道,骂谁谁就跳”的定律,安排宝钗出面夸赞黛玉形容得形象贴切:“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

作者又进一步渲染出众人对“母蝗虫”的鄙夷和耻笑:“黛玉忙拉他笑道:“我且问你,还是单画这园子呢,还是连我们众人都画在上头呢?”惜春道:“原说只画这园子的,昨儿老太太又说,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象‘行乐’似的才好。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黛玉道:“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李纨道:“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着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蒙侧:愈出愈奇。】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前仰后合。只听“咕咚”一声响,不知什么倒了,急忙看时,原来是湘云伏在椅子背儿上,那椅子原不曾放稳,被他全身伏着背子大笑,他又不提防,两下里错了劲,向东一歪,连人带椅都歪倒了,幸有板壁挡住,不曾落地。众人一见,越发笑个不住。”脂砚斋连连加注朱批,提醒看书人一定注意这“母蝗虫”的形象比喻,为什么呢?

“母蝗虫”即“母皇虫”,周奎的女儿成为了崇祯的皇后,作者正是用“母皇虫”来深刻揭示周皇后被东林党层层掩盖下的见不得人的蝗虫本质,终于将朱明这“赤心木”给彻底蛀空了。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室选美女,除了才貌外,最看重的就是女子的德行和仪态了,明朝也不例外,这在《天启实录》中记载的清清楚楚:“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巳,上谕礼部:朕弟信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尔礼部便出榜晓示京城内外官员军民人家父母,行止端庄、家法整齐女子,年十四至十六,容貌端洁,德性纯美,言动威仪,咸合礼度者,许赴官报名,听候选择,应行事宜尔部开具来看。”天启皇帝要给爱弟信王朱由检找一个不但长相姣好,而且也要行止端庄、家法整齐、德性纯美、言动威仪、咸合礼度的京城女子,可是万万没想到,在东林党的阴谋设计下,信王朱由检的正妃不仅不是京城人,还是一个行止粗鄙、才貌逊色、轻浮猥琐、家族败坏的不良之妇!

谁人能想到,周奎女儿的丢人丑态居然被刘昭妃拿出来当作是周后胜过田秀英之处,可见周后到底是个什么下三滥的货色!而这样一个粗鄙不堪、吃相难看的东林党瘦马不但睡到了贾府宝玉——朱明皇权的龙榻之上,还将朱明朝堂搞得满是“酒屁臭气”,最后更是将煌煌大明给生生吃垮了!

再看第四十回里刘姥姥的食量宣言,“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存在了近三百年的大明这只“朱”终于被中国历史上首个靠吃相难看胜选的牛丑-周后给吃垮了!(作者史观)

综上所述,刘姥姥实际影射人物就是薛宝钗,其实就是崇祯帝帝后周氏周皇后,这个刘姓,一则是取卯金刀后金之意,一则是取自信王选妃事件核心影响人物,与书中刘姥姥几乎同龄的万历老妇-刘昭妃。

下一回归回大文章的中篇——作者化身之薛宝琴。



2021年11月25日 续更

这一回上接妙玉篇,详解书中作者化身之薛宝琴。

上次解读妙玉的时候,我已经详述从书中情节中,尤其是关于宝玉—黛玉—妙玉三人言行相处以及四人品茶茶具等细节处,推论出妙玉与宝玉、作者之间的关系。除去四人品茶这一段不论,在故事情节中,能推导这一结论的就是妙玉与宝黛之间的言语行止等细节,当然还有极其明显的判词。

十二正钗都有判词,妙玉是作者化身这一结论支撑点的主构架就是判词和曲,可薛宝琴并非十二正钗,无词无曲,但与妙玉相同的是,宝琴与宝黛之间的言行细节也能作为推论证据之一,这一点在第四十九回中作者是费尽笔墨:“探春道:「老太太一見了,喜歡的無可不可的,已經逼著咱們的太太認了乾女孩兒了。老太太要養活,才剛已經定了。」寶玉喜的忙問:「這話果然麼?」探春道:「我幾時說過謊?」又笑道:「老太太有了這個好孫女兒,就忘了你這孫子了。」。。。。。果然王夫人已認了薛寶琴做乾女兒,賈母歡喜非常,不命往園中住,晚上跟著賈母一處安寢。。。。。只見寶琴來了,披著一領斗篷,金翠輝煌,不知何物。。。。。湘雲笑道:「哪裏是孔雀毛?就是野鴨子頭上的毛做的。可見老太太疼你了;這麼樣疼寶玉,也沒給他穿。」。。。。。正說著,只見琥珀走來,笑道:「老太太說了:叫寶姑娘別管緊了琴姑娘,他還小呢,讓他愛怎麼樣就由他怎麼樣,他要什麼東西只管要,不要多心。」寶釵忙起身答應了。又推寶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裏來的這段福氣!你倒去罷,仔細我們委屈了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兒不如你?」。。。。。寶釵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樣,他喜歡的比我還甚呢;哪裏還怕,你信雲兒混說!他的那嘴有什麼正經!」。。。。。寶玉平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兒,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寶釵之事,正恐賈母疼寶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見湘雲如此說了,寶釵又如此答,再審度黛玉聲色,亦不似往日,果然與寶釵之說相符,心中甚是不解。因想:「他兩個素日不是這樣的;如今看來,竟更比他人好了十倍。」一時又見林黛玉趕著寶琴叫「妹妹」,並不提名道姓,直似親姊妹一般。那寶琴又見其中林黛玉是個出類拔萃的,便更與黛玉親敬異常。寶玉看著,只是暗暗的納罕。”

从这一段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宝琴,贾府其他人物就不说了,首先王夫人已认了宝琴做干女儿这一信息就及具暗示,再看贾府最高位阶的人物老祖宗贾母,不但逼着王夫人认宝琴做干女兒,要自己养活宝琴,而且当天晚上就让宝琴跟着自己一处安歇,这可是宝玉,黛玉才享受过的特殊待遇!完全是把宝琴当作宝玉对待!众人都说贾母有了这干孫女,就忘了最溺爱的亲孫子,居然连不捨得給宝玉穿的鳧靨裘都拿了出来给宝琴,还派人特意来交代宝钗不可管紧了宝琴。

再看黛玉,别人眼中最是”小性儿”的黛玉居然待宝琴“竟更比他人好了十倍”!反倒是大家眼中一贯宽容大度的宝钗嫉妒说:“你也不知哪里来的福气!你倒去吧,仔细我们委屈了你。我就不信我哪儿不如你。”而宝琴也是奇怪,竟是”与黛玉亲近异常“。这一段文字我们仔细读后,是否感觉与前文在写妙玉与宝黛,尤其是黛玉关系时极其相似?不仅如此,书中明写贾母已经起了要将宝琴许配给宝玉的心思,若不是宝琴已经许配给梅翰林家这才作罢,足见宝琴在贾母心中的地位某种程度甚至已经超过黛玉,可即便如此,后面作者也写了黛玉还是百般维护宝琴,宝钗要宝琴重做怀古十首的后两首,黛玉马上替宝琴反驳,说宝钗“矫揉造作”,如此的不合常理,正是作者明是“暗暗地纳罕”实则却是引导读者仔细思考:薛宝琴究竟是谁?不管是谁,至少从众人对宝琴的态度与宝琴与宝黛,尤其是与黛玉之间的关系来看,在书中的立意几乎与妙玉一致。

再看第五十回中又写:“一語未了,只見寶琴身後又轉出一個穿大紅猩猩的人來。賈母道:「那又是哪個女孩兒?」眾人笑道:「我們都在這裏,那是寶玉。」賈母笑道:「我的眼越發花了。」說話之間,來至跟前,可不是寶玉和寶琴兩個?”这里写薛宝琴身后转出个宝玉﹐看得贾母眼都花了。就如同看真人与镜中人一般,一模一样,实际上实为一个!

再看第五十三回中写道:“諸子弟有未隨入朝者,皆在寧府門前排班伺侯,然後引入宗祠。且說寶琴是初次進賈祠觀看,一面細細留神,打量這宗祠”。古代祭宗祠不是特殊情况是不许外人在场的,何况还是外姓的女子薛宝琴?这古怪处正是作者暗示薛宝琴实为贾宝玉,所以才能进入贾府宗祠观看。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推论宝琴是作者本人幻化而出的证据,就是第五十回中书中众人在芦雪庵联句,薛宝琴自作的《咏红梅花得“花”字》一诗。

脂砚斋曾说,作者写此书,有“传诗”之意,“诗”通“史”,“传诗”实为“传史”。任何红学爱好者应对红楼梦中所有的诗文词曲高度重视,因为书中绝大部分诗词曲赋都或粗或细,或多或少地皆具有“传史”之意,这一点请观者谨记!!作者化身薛宝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宝琴作诗传史!

咏红梅花这是一组诗,由红、梅、花三首连句而成的七律,说的核心都是“红梅花”,侧重点不同,今天围绕重点先略过邢岫烟与李纹的红梅二首,因为这两首比较晦涩,解释起来篇幅较大,以后看情况再回头插叙,这里只解读宝琴的“花”,这首诗不仅能说明宝琴为作者幻化,还基本留下作者真实身份的线索,以下解读点到为止,未尽处观者可自揣摩。

《咏红梅花得“花”字》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第一句,其实就已经开篇明义,明告读者,枝条代表男儿说的是宝玉,花代表女儿就是宝琴,枝条与花同出一处,男女俱为一人;春妆儿女竞奢华,春妆就是红妆,意为无论男女,扮上奢华红妆就能骗过无数看客。

第二句,就是作者身份自写,等以后解读作者身份时可用以引证,简单说一下“雪”与“霞”是对应的,红楼梦里“薛”“雪”“血”三者根据情况随时互通,这里“雪”通“血”,“霞”在红楼梦中一般也指代朱明,“落霞”一词为作者自比,这里几乎就是作者明写自己身份,本句含义就不再赘述,今后可为作者身份引证论据之一。

第三句,“幽梦”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写的人都是已死的幽冥之人,故为“幽梦”;“游仙”就是指神瑛侍者,“绛河”就是红色的河,寓意血流成河;这一句的大意就是那些曾今重要的前朝人物只能在作者的红楼幽梦中,随着梦中由作者亲自演奏的词曲一一展现出来,而只有作者自己一人却最后在那被成千上万无辜华夏子民的鲜血所浸染的血绛河中,独自泛舟,目睹这因改朝换代而给华夏大地带来的炼狱般的惨状。这句中“香泛”一词,如以红楼解红楼之法来看,也能得出“游仙”也就是作者身份,算是作者又埋下的证据或提示吧。

最后一句,前身定是“瑶台”种,明说宝琴身份,瑶台种就是神瑛侍者,也就是作者本人;无复相疑色相差,不要因为书中男女外相的差别而怀疑不定。

这首诗核心之意就是薛宝琴自述她就是来自赤霞宫的游仙----神瑛侍者(作者本人)的艳丽化身,众观者可别被他的女身外相迷惑而认不出,不仅点出宝琴的身份,还从作者自创的第三视角浓缩描述了其眼中所见的残酷现实,以及由此感怀而出的无限悲凉之情,时至今日仔细读来,也能让理解的观者働悲不已。

此外,书中薛宝琴还有重要的十首“怀古”诗,题目内容俱为怀古,这十首诗我们在下一回再详解,本次提到即可,还有一首宝琴的《西江月-柳絮》我们来了解一下。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汉苑隋堤,说的就是清初残留的各种明末的历史痕迹及政治影响,整一句含义为,只靠那些边角上星星点点反清复明的斗争,汉家江山难复。三春事业就是指南明的抗清事业,在作者写书的时候已是“明月梅花(亡明)梦”即红楼梦中事了。在这梦中虽然记载了那些作者所熟知的如梅花般不屈的抗清英魂,但这只不过是作者所见死于这乱世中,千万英魂亡灵的冰山一角,华夏大地江南江北都是一样,到处是因反抗满清而亡的华夏子民尸首与鲜血,所以也到处尽是那些亡国人的愁天恨海!

薛宝琴,与宝玉同生日,按道理宝钗宝琴是堂姐妹,宝琴的名字应该与宝钗一样,同取金字旁,但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琴”字,琴者,由金属的琴弦和桐木构成,非金非木,亦金亦木,乃金木合和而成,本身就是作者自身结局的一个隐喻,脂砚斋曾说,作者写此书有“传诗”之意,“传诗”实为“传史”。作者正是在书中通过游历四方、见多识广的薛宝琴来传诗---传史。

下回接着讲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以及诗中所隐含的一些作者想真正传递的信息。



2021年12月16日 续更

宝琴作十首怀古诗,核心寓意就是怀古,但并非每首都有极其明显的悼明寓意,有的只是点到为止,这十首诗重在整体框架和顺序设计,重点是开头是结尾,按着顺序一首首看,一首首讲,今天讲前八首。

第一首 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第一首诗第一个字就是一个“赤”字,这首诗表面上是悼念赤壁之战战败曹军的,这首诗的内容其实说起来和作者笔名曹雪芹是有关系的,不仅在这首,上一篇里提到的咏红梅花诗中也涉及到类似情况,这里就简单说一下,等以后分析作者身份和作者以曹雪芹为名的寓意上再细说不迟。

自唐代开始,士人对三国的评价立场就已经趋于尊刘抑曹,影响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就是科举取仕逐渐代替士族门阀,而科举士人大多视诸葛孔明为偶像,典型的就是杜甫,因为崇拜诸葛亮的因素,所以士人心中“尊刘抑曹”的历史站队取向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攀高,直到明代《三国演义》这一小说问世后最终达到高潮。

在作者所处的明清易代时期也是这一观念取向的巅峰时期,而这首《赤壁怀古》在十首诗中序排第一,有开宗明义之寓意,但这首诗里称呼阵亡的曹军为“英魂”却与当时的世俗价值取向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弄明白为何作者将阵亡于赤壁的曹军视为“英魂”是解读这首诗的核心所在。

赤,即“朱”,赤壁怀古,就是悼念朱明,曹也借指“朱”,成书于唐代的《元和姓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姓氏专著,里面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据今人考证,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后代有的以国名为姓,称邾氏。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邾氏后人把邾字去掉右边的“邑”旁,改姓朱氏。虽然朱姓起源不止源于曹姓这一支,但在这首诗中,在作者所处时代大背景下,红楼梦中曹朱互通是完全合理的。也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为什么在赤壁阵亡的曹军单单只在红楼梦的诗中,一反宋元明清时期“尊刘抑曹”的常态变成了“无限英魂”。

这首诗就不需要再做多余的细节解释了,就是一副明清易代的悲惨画面。

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整首诗的历史背景是公元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国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國四郡之一。公元112年,汉灭南越后受汉统治。建武十七年(41年),当地雒民在征侧、征贰两姐妹的领导下起而反抗东汉统治,马援被拜為伏波將軍,領兵南下,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交趾被平定,马援功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户。但问题出在第一句“铜铸金镛”四个字上。

“铜铸金镛”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金钟和铜人,这与东汉的马援八竿子也打不到!不过马援虽没有“铜铸金镛”,却有“铜柱”,那是在平定交趾的征氏两姐妹后,立了两根铜柱作为汉朝的边界。而且马援还曾金城破羌,估计这就是高鹗在程高本中将“铜铸金镛”改做“铜柱金城”的原因。但这样一来,《交趾怀古》的历史寓意就被彻底扭曲了,脂砚斋强调过《红楼梦》“一字不可更”,那么作者想借“铜铸金镛”说什么呢?要破解这个谜团,就千万不要被“交趾”和“戎羌”局限住思路,这首诗的真正机关还是在吟哦的对象一代名将马援的背景上。马援不但是一代平定边乱的名将,更是两易其主的三姓贰臣!

马援在王莽新朝时任新城大尹。新朝灭亡后,马援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为隗嚣效力,后于建武四年(28年)奉书至洛阳,刘秀讥讽马援道:“你周旋于二帝之间,见到你,大感惭愧啊。”马援道:“当今世道,不只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而已。”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刘秀听了很是受用,于是礼遇予他。马援返回西州后说服隗嚣归顺刘秀,隗嚣于是派马援护送其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在隗嚣起兵抵抗刘秀后,马援上书刘秀,为消灭隗嚣献计献策,更率突骑五千为其奔走效劳,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成功的分化瓦解隗嚣势力。建武八年(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队行进到漆县,因为地势险阻、情况不明而犹豫不前。是马援堆米为山,详细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陈述隗嚣的将领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力主乘机进攻,终于说服刘秀挥军直进。最后隗嚣大将十三人及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马援靠着出卖旧主发达,为新主子刘秀统一天下立了大功。

“铜铸金镛”都是金,喻指后金,“铜铸”可指“铜柱”,也可作“同助”共同协助之意,作者是故意错用秦始皇的“铜铸金镛”为了暗喻是马援为新朝的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这后金的金镛,正是靠马援这类人铜柱(同助)而成。这《交趾怀古》是讥讽那些曾为朱明守边安疆的如洪承畴、吴三桂等贰臣投降满清,并为新主子入主中原效尽犬马之劳的丑态。洪承畴等朱明旧臣为满清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南明政权和抗请义士赶尽杀绝,其名声远播海外以及戎羌满清,天下人尽皆知。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铁”为“金”, “笛”通“敌”,“铁笛”暗喻“金敌”,指后金敌人。“铁笛无烦说子房”的真实寓意是:对朱明的敌人后金来说,洪承畴、吴三桂这些降将为后金满清统一天下所立下的功劳着实可比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张良!这些本是为朱明守边安疆、保家卫国的名将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转而为敌人后金残酷镇压本族人民的抵抗,用无量的同胞的鲜血染红了他们头上的顶戴官翎。真是平乱安邦好名将!叛国卖国好奴才!这《交趾怀古》实为作者对这些卖国贰臣的极尽鄙夷和嘲讽!

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诗典故见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假日)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这首诗是对那些自称最是不在乎名利的假隐士的反语讥讽,你无端的到尘世上做官,怎会是平白无故的呢?既然割舍不了世俗的名和利的种种牵连,就不要怨恨别人对你的频频嘲笑和鄙夷。作者是借《钟山怀古》来讥讽吴梅村黄宗羲这些自称“明遗民”的惺惺作态的虚伪。(注意,这里嘲讽的是假隐的“隐士”,而非变节做官的“二臣”,对二臣的嘲讽是上一首交趾怀古)

第四首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此诗寓意未明,个人猜测该诗的立意应主要是作者烘云托月的障眼法,但最后一句,尤其是“一饭之恩死也知”与作者经历相关,真真假假,一首迷魂阵。

第五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中的“隋堤”与之前已分析过的那首《西江月-柳絮》中的“隋堤”的寓意是一致的,都是指崇祯朝残留的痕迹和影响。

隋堤就是隋炀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的自长安直通江都的运河御道,河渠的岸堤上种植杨柳,又沿渠造离宫四十余所,隋炀帝喜好远出巡游,常偕后妃大臣出游,奢靡浪费、扰掠地方。尤其是出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就是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隋炀帝耗尽隋朝国力,导致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国内烽火遍地,应该说隋炀帝是亡于农民军。这一点与崇祯因东林党的关锦防线而被辽东战事拖入财政深渊,又同时因东林党的减免工商税并将税负转嫁到受尽天灾的农民头上的税收政策逼出了农民军很是相似。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只因为杨广他喜好游玩逸乐,才会获得“风流”的名号,所以才惹出纷纷口舌。可叹世人对隋炀帝极尽讥讽贬低,却看不到他开凿运河的历史功绩。这《广陵怀古》写“隋堤”实为照应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感叹世人只看到了隋堤的奢华风流,却看不到运河的功在千秋。

这首《广陵怀古》实是以亡国的隋炀帝杨广暗喻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作者认为只因崇祯亡了国,才会落得被肆意诋毁,招致种种不实的诽谤,世人看不到他也曾励精图治和仁俭忧勤的努力。这《广陵怀古》暗藏的是作者对王朝兴亡的反思,既是总结兴亡根源、亦是感慨成王败寇。

第六首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因东晋中书令王献之与小妾桃叶在此分别时作《桃叶歌》而被后人命名桃叶渡,现在南京还存有“古桃叶渡”的石碑。“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一池浅水映照着秋日里的花草萧瑟,桃叶也不得不和桃枝分离。这首诗明面上似乎是写小妾桃叶,其实写的是王献之和郗道茂的爱情悲剧。“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中“梁栋”指国家栋梁;“小照”即人物的画像。这句诗的表面意思是:南方六朝的门阀士族间的离情别爱的憾恨多是如此,有情人被迫分离,最后只空余下墙壁上的人物画像见证着那早已成过往的爱情悲歌了。

这首诗前一句是借王献之和郗道茂的爱情悲剧,暗喻宝玉不能与黛玉一生相守的爱情悲剧,正是对应着《红楼梦》中的第二支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后一句说的是向作者这样对前明念念不忘的人还有许多,但最后也只能对着残垣断壁上的遗像来追忆故国旧事了。

第七首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青冢”,即王昭君的墓。清代宋荦《筠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图经》云:"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首诗是在暗写孤悬海外始终尊奉朱明为正统的台湾明郑政权。

黑水,即今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清一统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但是除了这北“黑水”外,明末清初还有一更为著名的南“黑水”,即阻隔了福建与台湾的台湾海峡,其中有一段很危险的海沟因水色如墨而被俗称为“黑水沟”“黑水洋”。清朝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二月) 二十二日,平旦(天剛亮的時候),渡黑水溝。臺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黑紅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以楮鏹投之,屏息惴惴,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泄視(轻视)之。然二溝俱在大洋中,風濤鼓盪,而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清朝丁紹儀的《東瀛識略》卷五:“澎湖以西百餘里為黑水洋,寬約百里,水黑如墨,雖風平日麗而天容黯淡,帆檣俱震,為廈門東渡最險處。”清朝翟灝《臺陽筆記》:“自古黑水溝自北流南,以為萬水朝東,無生還理,,,,黑水洋在海中,水勢趨東南,無底,流甚急。”诗中的黑水,表面说的是葬王昭君黑河岸旁的大黑河,其实是暗指台湾海峡中的那段黑水沟。

冰弦拨尽曲中愁,就是隐喻客死台湾的郑成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忧愤之情,他与王昭君一样,都是隔着黑水而望乡咽愁。

汉家制度诚勘叹(笑),指汉元帝遣王昭君和亲一事,此处借指隆武帝器朱聿键将复国希望全部压在了郑成功的身上,体现了南明政权的无能。樗栎应惭万古羞,樗和栎指两种树名,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此故以“樗栎”喻指才能低下,这里隐喻南明政权三帝一监国,虽都是朱明“木”,可尽都是不材之木,木中的劣品,无能无用只能任人傀儡摆布,遗羞朱明的列祖列宗。这首《青冢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南明的失望和对郑成功的痛惜。

第八首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诗出处典故就不用细说了,诗中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杨玉环的特点是什么,体丰怯热,红楼梦里谁像杨玉环,自然是薛宝钗。第三十回中原文: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也就是崇祯后宫里“少颀颀之美”的周后。李白一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玉环和牡丹从此永远地绑定在了一起,而红楼梦中与牡丹绑定的,正是抽中牡丹花签,艳冠群芳的薛宝钗。而杨玉环最后国破被玄宗赐死,周后也是同样结局,这也是宝钗为何在听到宝玉将自己比作杨妃时勃然大怒的原因。

而最后一句,是取自《旧唐书》中“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的典故,暗指周后虽然国破身死,但还有其东林同党在明亡后借修史为其美名立言。

八首解析完毕,这里面有抗清各方势力和义士,有叛逆的二臣和假隐士,有殉国的帝后,还有作者的哀痛。整体上除淮阴怀古太过隐喻晦涩,现有资料下只能摸到个门以外,其余分析不算太难,都是大框架大背景大人物,这也符合作者借宝琴之口,以诗传史的人物创作逻辑,还有两首诗才是这十首诗的重中之重,下一回单独讲。



2022年1月15日 续更

今天来分析宝琴怀古十首的最后两首。

宝琴做这十首怀古诗是在第五十一回,当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做完后,作者并未在故事中设计关于众人如何讨论或揭开这十首诗谜底的情节,却大费周章的写最后二首引发的争执,请看:“眾人看了,都稱奇道妙。寶釵先說道:「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庚辰雙行夾批:如何必得寶釵此駁方是好文,後文若真另作亦必無趣,若不另作,又有何法省之,看他下文如何。】黛玉忙攔道:【庚辰雙行夾批:好極!非黛玉不可。脂硯。】「這寶姐姐也忒 『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裡,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探春便道:「這話正是了。」【庚辰雙行夾批:餘謂顰兒必有尖語來諷,不望竟有此飾詞代為解釋,此則真心以待寶釵也。】李紈又道:「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時節,單是關夫子的墳,倒見了三四處。關夫子一生事業,皆是有據的,如何又有許多的墳?自然是後來人敬愛他生前為人,只怕從這敬愛上穿鑿出來,也是有的。及至看《廣輿記》上,不止關夫子的墳多,自古來有些名望的人,墳就不少,無考的古跡更多。如今這兩首雖無考,凡說書唱戲,甚至於求的簽上皆有註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況且又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只管留著。」寶釵聽說,方罷了。【庚辰雙行夾批:此為三染無痕也,妙極!天花無縫之文。】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从这十首诗的内容来看,前八首皆有史典出处,只有这最后两首是脱胎于当时的流行戏剧,薛宝钗说宝琴做的蒲东寺和梅花观二首是史鉴无考,表面上就是说这两首诗由来与前八首不合,“我们也不大懂得”,要她重新另作。这立马引起了黛玉的抵制,就连一贯欣赏宝钗的李纨和探春也附和黛玉批评宝钗太过挑剔苛刻,这一番不同寻常的仔细描写刻画众人对这两首诗的“有考和无考”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最后两首怀古诗实乃藏了大文章!

先看《蒲东寺怀古》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捞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即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发生地普救寺。《蒲东寺怀古》表面上讲的是张生和崔莺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老夫人的重重阻碍暗中私会,最终得以结合的故事。

这首诗,直白而隐晦。

说直白,其实很简单,小红,指莺莺的婢女红娘,“红”喻指“朱”。“骨贱身轻”指的是出身贫贱。“小红骨贱最身轻”暗喻的是:在满清的统治下,投身反清复明的志士多是民间的寒微士民!这也是讥讽为新朝效力卖命的富贵名士吴梅村等,可与《钟山怀古》对照看。“私掖偷捞强撮成”,是喻指明遗民不顾清廷的搜捕镇压,不断暗中筹划、秘密联合,发动起来一次次的反清复明运动。 那么“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又说的是什么呢?“夫人”,占据统治地位,喻指的是已经成功统治中原的满清。“被夫人时吊起”暗喻的是一场又一场的反清复明运动被满清扑灭镇压。“勾引彼同行”是暗喻复明志士们彼此联络合作,携手同心共谋反清。

这就是这首诗直白所在。

而正是因为这太过直白明了的字面含义,再结合诗中“小红”“夫人”两个词后,却又从某种角度上让此诗看上去极其隐晦。很多人认为因为第三句,所以这里的“小红”指的就是金钏儿,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这里的“小红”指的是“红儿”林红玉,说实话我在刚开始解析这首诗的时候也肯定过这两种答案,但最终我在仔细解读金钏儿与林红玉两个人物及相关故事情节后,我认为人物含义相对于诗中定义,或者逻辑不通关联不上,或者压根就是天上地下大相径庭,完全无法解释。因此,我认为此处就是作者虚虚实实,用云龙雾雨的手法摆的迷魂阵,每一句都是作者借用《西厢》的核心情节,对其时各地各类的反清复明事业的带有激励、赞许的描述而已,只不过在全书其他诗词典雅文华的映衬下,此诗有点类似“天王盖地虎”之类的江湖切口,却又是显得隐晦异常。

再看《梅花观怀古》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蝉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中写杜丽娘因梦中爱恋而抑郁成疾,死后葬梅花观后面梅树之下,书生柳梦梅旅居该观,与丽娘鬼魂相爱,于是将丽娘救活并结为夫妻。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正逢金国在南宋边境作乱,这也是作者选用《牡丹亭》为宝琴的怀古系列作结的原因,以此暗示宝琴作《十首怀古诗》的时间正是后金满清涂炭中原之时。

这首诗,隐晦而直白。

说隐晦,是因为里面都是密码,“柳边”“梅边”“春香”。没认真系统分析过元春、妙玉,宝琴等一系列在红楼梦中关于梅花含义的人,或者未明了宝琴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身份的读者,这首诗第一句就准能把人砸晕了,陷进去根本出不来,这就是这首诗的隐晦之处。反之,则简单明了,尤其是理解并认同我前面解析内容的观者朋友,读起这首诗相信会觉得此诗简直如白话般直白。

一句一句看。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自画像上的题诗中的最后一句,其中隐藏了柳梦梅的名字,也是隐喻了作者宝琴的最后下落。我前面已经解过了:《红楼梦》中“梅”,指以身报国、壮烈殉国的抗清义士。那么“柳”是什么?柳典出“五柳”,意为洁身自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隐士。这里指不承认满清、不与满清合作的明移民。宝琴早已许配梅翰林家,却又提示“不在梅边在柳边”,为的就是告诉读者:作者本来就是想做“梅花”以身报国,可是看到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以身殉国变得毫无意义,于是作者选择了苟活,也就是妙玉判词中“欲洁何曾洁”所指!但他认识到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存记真实的历史揭露东林、复社等假隐士们的卑劣以告慰先烈。作者最后学了不慕荣利、洁身自爱的陶渊明隐于民间,无力补天的他要用他的笔来补地之陷、史之缺,存记真实的“家亡血史”,控诉“满纸荒唐言”的满清官修明史和东林、复社那些假君子的伪史!

“个中谁拾画婵娟”,指柳梦梅在梅花观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婵娟”常被用来代指“明月”,此处又被作者拿来进一步隐喻“朱明”,这一句的真实含义是柳梦梅也就是作者拾起了婵娟画像,为朱明存记真实的历史,每读此句,我总会想到开篇第一首诗中最后两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论字面还是意境,简直与此诗前两句完全互照!彼此相互阐释!

“团圆” ,又是通过圆月来借指朱明。团圆节即中秋节,即拜月节,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都是围绕“月”来寓“明”。

“春香”,杜丽娘的婢女,是春香发现的后花园,而后杜丽娘在后花园中演出了穿越生死的人鬼爱恋。《红楼梦》中“春”和“香”都能隐喻“朱明”,前面此二字已经解析太多,后面也还会继续涉及,总之“春香”也是代指“朱明”,而且严格地说,“香”字更强调的是“明亡”,所以在中秋团圆之时却要“莫忆”!对于作者而言,完全就像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所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别西风又一年”出自《牡丹亭》中第四十二出里的写柳梦梅怀念杜丽娘时的〖訴衷情〗「砧聲又報一年秋。江水去悠悠。塞草中原何處?一鴈過淮樓。天下事,鬢邊愁,付東流。」的“砧聲又報一年秋”。作者用“一别西风又一年”引出「砧聲又報一年秋」的〖訴衷情〗,借此表达他因为中原沦陷的焦灼、因为朱明难复的哀愁。

作者借《梅花观怀古》中生死不渝的爱恋来隐喻他对朱明家国始终不变的怀念和守望。因为反清复明尚未成功,所以作者是以柳梦梅怀念杜丽娘的“一别西风又一年”结束此诗,而不是《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结为夫妻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结,这是为了表达他希望朱明能够像杜丽娘一样起死回生,与他们这些等了一年又一年的柳梦梅----那些像他一样真正的明遗民们团圆的殷切期盼之情。

宝琴的十首怀古绝句到此就基本解读完毕了,这十首诗前八首是暗喻已经定格的过去,而最后这两首隐喻的是正在演进中的现在,所以不用真实的历史典故,而用了创作出来的戏曲。

尤其是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更是寓意深刻。《梅花观怀古》出自是明代戏曲《牡丹亭》。宝琴的怀古诗即悼念前朝诗最后以明朝的虚构戏曲作结,也是为了呼应一开篇的《赤壁怀古》,以“赤壁”朱始,以“柳梦梅”终,再次强调宝琴的怀古是为悼怀朱明!而接下来的第五十二回里宝琴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更是将此主题揭示得再清楚不过。而宝钗之所以要将这最后两首诗换掉,就是暗喻满清不允许反清复明的声音存在,也就怪不得黛玉立刻阻拦宝钗。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李纨之口将后两首诗的人物与“关夫子”等同并论。关羽因为忠孝勇武而被民间神化,被尊称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而清顺治更是于顺治九年(即1652年)把关羽奉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这就是关羽被称为“关夫子”的来历。李纨的一番大议论就是作者要告诉世人:这顽强抗争的“小红”和忠诚不渝的“柳梦梅” 的忠义勇武可比武圣关夫子!

《怀古绝句》的怀古二字明点出这十首诗的悼怀前朝的寓意, 而第一首《赤壁怀古》和最后以明朝戏曲作结的安排更是将十首怀古诗的悼怀朱明的主题点化了出来。宝琴的这十首诗的秘密不在谜底,只在这诗中。但由于这十首怀古诗的主题暴露得比较明显,为了能够保留这十首悼明反清的怀古诗,作者一面是采用了明褒暗贬的反讽手法,一面是运用声东击西之计,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不重要的所谓谜题上,从而降低了危险。

作者最后用一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就轻轻略过、不再提起,完全是此地无银手法,恰恰是要读者们好好地猜想!我们都知道“诗”这种文学形式的文化内涵,古人用了三个字高度浓缩概括,即“诗言志”!就是说“诗”是作者思想高度浓缩的文学产物!红楼梦作者殚竭智虑而创作下这十首不同寻常的怀古诗,从用典到排序无疑是花了大心思的,“轻轻略过、不再提起”怎么可能?就是要众观者好好思量才是真意!

对宝琴的解读到此为止,本想下回直接解读这篇大文章最后的题目——作者化身之惜春,可是要解读惜春,就必须先解读前面三春,而要解读前面三春还得先解读一些别的人物,金陵十二钗就是这么一环套一环,谁都跑不了,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下一回就先暂定解读李纨吧。



2022年3月11日 续更



金陵十二钗人物之间,其关联的复杂性终究还是超过了我原本的想象,按照原先既定的思路解读,本来只打算把作者幻化的妙玉、宝琴、惜春三人单独说清楚再去解读余人,但按照现在看来,之前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所以在最后解读惜春之前,很多人物都要提前解读,要不然一个挨一个就谁也说不清楚,估计待到解读完惜春后,金陵十二钗就基本说的差不多了。

最后剩下一位史湘云,这一点还真不是巧合。

当然,也并非是说金陵十二钗解读完后,红楼梦就基本解读完了,非也,十二钗是全书主体灵魂,是骨架、是脏腑、除此以外还有十二副钗中一些未解读的人物,还有十二伶官、一些主要章回的重点情节、诗文等等,只有将这些类似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符号全部解析并糅合到一起后,才能完整地破解作者所创立的这太虚幻境。

言归正传,这回讲李纨。

李纨篇幅很大,预计不是一两回能说清楚的,能省略的细节我会尽量省略。

先说结论,李纨也是一喉二歌的人物,既是一股政治势力的影射代表,也有具体影射人物。李纨所影射的具体人物,本身就是东林党所培养造就的,并严格执行东林党路线方针的,处在皇宫内部顶层的核心人物,她就是天启帝的正宫皇后——张嫣张宝珠。

来看判词: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红楼梦里判词带有美人字眼的不算少,迎春、惜春、巧姐、秦可卿判词里都出现了美人字样,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共性内涵的,红楼梦类似这样的细节很多,这里不做深谈。李纨判词也有美人字样,不仅如此,李纨作为一出场就以寡妇身份亮相的人物,但在判词里却是唯一被描述成有凤冠霞帔的美人!那这凤冠霞帔究竟是何寓意?下面一点点来说。

先来说具体影射的人物。

“桃李春风”,一般指的是老师教育学生成才。李纨的父亲叫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即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负责人,是专门为国家培养选拔人才的。”守中“指的是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李纨的儒家的背景。李纨是一个按照封建儒家教育成长起来的‘女子无才便有德’的妇女典范。李纨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作者对李纨的完人的描述和给予李纨醒目的地位,李纨影射的原型人物应是作者颇为尊重的人。“纨者,完也。”红楼梦中的一些代表封建正统的人物都不如李纨完美,譬如贾政迂腐;譬如王夫人残忍;譬如宝钗阴毒,惟有李纨才是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真正“完人”。红楼中的人物多无字,但作者偏偏交代了李纨字“宫裁”,这其实已经是暗示了李纨具有宫廷裁治的权力,但究竟是谁,我们可以从小说人物对话和故事中得到推论及实证。

喜欢红学的人,应该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整个大观园内最针对王熙凤的,就是李纨。李纨无论对谁都可以说得上举止得体,进退得当,唯有对王熙凤,言行举止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仿佛与王熙凤是天生的仇家冤家。

年轻寡居的李纨,身处“膏粱锦绣”之中,却“如同槁木死灰一般”。李纨一般情况下不多说话,让人误会她是个木讷的老实人。实际上,李纨不简单,在书中只要她开口,基本都是针对凤姐的,而且言辞尖锐,虽然都是借着玩笑话说出来,却总是含讽带刺的,带着攻击性。比如凤姐夸赞红玉时说“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李纨马上当着红玉的面反驳:“都象你泼皮破落户才好!”她的锋芒都是针对王熙凤的。李纨最感兴趣并愿意为之撑腰说话的人是平儿。

 第三十九回凤姐叫平儿到大观园来取熟螃蟹,“众人又拉平儿坐,平儿不肯,李纨瞅着他笑道:“偏叫你坐!”因拉他身旁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他嘴边。”亲自给平儿斟酒并送到嘴边,是主动和平儿交好。“平儿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纨道:“偏不许你去!显见得你只有凤丫头,就不听我的话了。”说着,又命嬷嬷们:“先送了盒子去,就说我留下平儿了。”这句玩笑话,却是李纨挑战凤姐的控制权。那婆子一时拿了盒子回来,转凤姐的话给平儿:“说了:‘使唤你来,你就贪住嘴不去了,叫你少喝钟儿罢。’”平儿笑道:“多喝了,又把我怎么样?”一面说,一面只管喝,又吃螃蟹。”这是平儿微弱的反抗,但是却是昭示平衡正在微妙中渐渐倾斜。李纨揽着他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做奶奶太太看?我成日家和人说: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着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做什么?”” 正是李纨想挖墙脚孤立凤姐,这平儿的管理能力贾府上上下下谁个不服?后面李纨变着法又夸平儿:“凤丫头就是个楚霸王,也得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他就得这么周到了?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要是有一个好的守的住,我到底也有个膀臂了。”她正是想把平儿这凤姐的得力臂膀抢过来!

李纨颇为小气,她自己作诗社的社长,却不肯出钱,于是带着姐妹们找凤姐要钱,结果凤姐的一番揭底才让大家知道了李纨原来是个大财主。第四十五回里凤姐说李纨: ““亏你是个大嫂子呢,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还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是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收租子,年中分年例,又是上上分儿,你娘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带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月钱比谁都多,经济上还要好过王夫人,却要跟凤姐要钱办诗社。可是聪明的李纨却拿平儿被打岔开话,反刺凤姐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她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官名门之家做小姐,出嫁了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到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抱不平。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这虽是玩笑话,但说的可够难听的,还有哪个这样说过凤辣子的?不但借着开玩笑骂了凤姐一顿,还替平儿打抱了不平,再卖好给平儿:“如何?我说必定要给你争气才罢!”这话厉害。一面表现了她的热心助人,让平儿感激她;另一方面却又挑拨了凤姐和平儿的关系,让凤姐怀疑平儿向外人抱怨她。可见李纨是一位城府深藏不露的高手!

第四回中写李纨“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甲戌侧批:一段叙出李纨,不犯熙凤。】”其实就是“只犯熙凤”!!脂批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手法罢了。

这掌握着宫中裁治大权偏又同凤姐影射的大太监魏忠贤斗争不断的寡妇是谁?答案是唯一的:天启帝的皇后,懿安太后张嫣张宝珠!

第四回中作者特意介绍了李纨的家庭背景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甲侧:妙!盖云人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 陷哉!】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果然是书香名门,那么这父亲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有何寓意呢?如果李纨影射的是天启皇后张嫣,真实历史中,皇后张嫣的父亲张国纪在天启朝为中军都督府同知,后崇祯朝封太康伯,跟国子监毫无关系,作者却写“曾为国子监祭酒”是为何故呢?这里面牵扯历史细节较深,说来话长,我会尽我所知去诠释,希望观者朋友可以耐心览阅。

看很多野史和传奇小说的描述,似乎天启与皇后张嫣关系不错,但是明朝的官方记载《天启实录》却给我们揭示了完全不同的事实。

天启二年五月

○先是刑部尚书王纪为犯人张拱宸等求免枷号拱宸戚畹张国纪家人也。 上傅热审在前枷号在后照旧枷号三个月,满日送法司一并议罪。大学士叶向高等,言此事发自内廷臣等不能知其详悉, 皇上欲惩戚畹奸棍之害民其义甚正,臣等何敢有言?但连日闻外间人情以事关 三宫咸怀危虑况,各犯无应死之罪,而枷号乃必死之刑。今当热审钦恤之时,似当一体蒙旷荡之恩所屈者小而所全者大。 上不报并罪锦衣官。久之,向高因救御史帅众疏中复言:(皇后张嫣的家人)张拱宸等之枷号,外议以为事关三宫宜稍宽假,故臣等具揭言之。 皇上不听而反罪及锦衣,则臣等于是乎失辞矣。 皇上臣等之父 ,三宫则母也,父与母无有不亲厚之理,人子于父母亦无有不欲其亲厚之心。自大婚礼成以来四海臣民孰不欣欣盻望蚤耀前星以巩国本,彼道路悠悠之口。臣虽知其必不然,然不敢以必不然之故而默无一言也,疏奏不省。

上文加黑部分请观者反复留意揣摩。

以下是我对这篇录疏的理解:皇后张嫣的家人也就是张拱宸等5人欺压百姓犯的不是必死之罪,按照明朝的惯例,皇亲国戚随意处置一下过得去就行了,就是包庇不处置也是寻常的很。但奇怪的是天启却给判的是必死之刑---枷号,可别小瞧了枷号之刑,这可是比斩首更痛苦的虐杀刑罚,并且带有极强的羞辱意味,想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自行查阅。这可惊呆了满朝的大臣,东林党官员王纪、叶向高等纷纷上疏劝说希望能救下张拱宸等,天启不但不听,反而连锦衣卫一起降罪。于是叶向高纠集众御使们联合上疏,以皇帝和皇后应当亲厚为由向天启施压,结果天启根本不理会,坚持把犯的并不是死罪的皇后张嫣的家人张拱宸等五人用枷号活活虐死。此时距离张嫣于天启元年四月被立为皇后才刚过一年。这时难道不该是两人的蜜月期中么?如果天启真的像传言那样对张嫣恩爱有加,又怎会如此对待甚至折辱张嫣的家人?《明宫词》中的“丝鬃银勒动衔尘,禁树投丸不畏人。向说椒房此无赖,如今不是霍家人。〖(魏)忠贤曾枷死皇亲五人。〗”说的其实就是皇后张嫣的家人东林党张拱宸等5人被天启判枷死之事,还是依照东林党的老规矩,这笔账当然是算到了魏忠贤的头上,如果不看《明实录》,还真以为是魏忠贤一手遮天迫害皇后家人呢,这才招致张嫣的强烈愤恨。

而这件案子的主犯张拱宸和张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国杖张国纪二人,虽然没在王绍徽在《东林点将录》中上榜排名,但也都上了卢承钦编成的《东林党人榜》,该榜共收录东林党309人,张拱宸、张国纪二人均在榜上,且张拱宸排名还比较靠前,竟然远在姚希孟、陈奇瑜、方逢年、钱龙锡、黄道周这些东林党大佬之前,没有一定的官职名位是不可能被列入这份东林党的名单的。这排名顺序足以说明张嫣的家人的东林党的背景之深。

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天启对皇后张嫣的家人的严酷不断重演,甚至还差点处死张嫣的父亲张国纪。“天启六年六月○癸酉.中军右都督张国纪给假治丧因乞进爵,荫官继祖母封一品夫人李氏祭葬。愿自备夫役物料于河南省城之通衢。盖造牌坊一座就将 六礼 恩诏刊刻于上,并请驰驿往还。得旨:驿递繁苦,张国纪欲回籍治丧,自办行李,以展孝思,祭葬照例给与。封爵出朝廷不得妄为。陈乞六礼刊刻牌坊尤为不谙事体,以后司房有仍前拨置的定行究处。”王恭厂大爆炸后不久,张国纪上表乞求天启给自己晋爵,而且胃口还很大,伯爵都还未当上就直接要求天启封他侯爵。明朝外戚中两百多年来得封侯爵的只有四人,天启对张嫣的家人一贯是鄙夷厌憎,想想四年前张拱宸等5人的悲惨下场,忘了前车之鉴的张国纪得多没眼色才会这样狮子大开口,还要求国家的驿站为他服务。果然,天启皇帝直接驳回张国纪的要求,外加一通丝毫不给情面的斥责。不久,张国纪及其家奴因作恶多端而被弹劾,“天启六年九月○东厂太监魏忠贤掜皇亲张国纪听信家人徐自强、刘应乾、赵三省千与人事仍矫传,中宫懿旨谓自强主谋妄生事端,著东厂拏究镇抚司文致自强等罪,云自强谋同应乾诱惑国纪娶发出宫女为妾,又曾喝令三省殴毙无辜,及强买民房逼勒诈骗诸种种不法。得旨徐自强等送刑部如律拟罪。张国纪身系皇亲,宜恪遵礼义,不得滥用匪人,本当送国子监演礼三年,姑著自行改省于是部,拟自强斩,应乾三省绞。”张家犯法的三个家奴一个被斩首,两个被绞死,张国纪本人,一位上了东林党人榜的国丈,居然差点被送去国子监进行礼仪教育,简直就是对东林党最大的嘲弄和讽刺!除了后来的更不要脸的崇祯老丈人,周后父亲周奎,真不知明朝还有那位后戚混得如此丢人。

言归正传,《红楼梦》中写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原来就是为了讥讽张国纪“本当送国子监演礼三年”的丢脸一事,又写李守中的“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张国纪和他那被天启判处枷死的亲戚张拱宸都是东林党,东林党起于书院,门口的对联写的不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么?东林党自然是“无有不读诗书者”了。

还有一层,天启朝中一贯与东林书院为敌的吏部尚书王绍徽在天启五年编辑了一部鼎鼎大名的书,叫《东林点将录》,仿照《水浒传》中梁山泊108位好汉按天罡地煞起号排名也给当时的东林党编了一部,成千上万的东林党士人中只取108人,都是大佬中的大佬,而这《东林点将录》里排行第一的既非书院创始人顾宪成,也非当朝首辅叶向高,更不是后来和魏忠贤闹得不共戴天、水火不容的杨涟、左光斗、魏大忠、汪文言等人,而是天启三年就已死的,活跃于万历年间,以抗矿税为名的东林老牌灵魂人物——李三才,这李守中便影射的是李三才,李纨是完人,完人的父亲自然要更完备,那么就非东林点将录中排行第一的李三才莫属!李守忠便是假李三才!所谓族中也指的就是东林党,这涉及到李纨影射的政治势力,这一点我会在下一回细说,此处点到为止。(东林点将录为何将李三才列为第一此处不作深究,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研究)

对照一下不受宠的王恭妃的亲戚犯法被言官弹劾,万历包庇不管;嘉靖的原配---陈后因为嫉妒骄横而被嘉靖赶出坤宁宫,忧悸而死。可即使如此被嘉靖嫌憎,当陈皇后的家人为抢民田而纵使家奴打死平民后,嘉靖也不过是做做样子把家奴关了几天,后来又放了,并没有治罪。天启对张嫣的家人和家奴可谓严苛冷酷,虽说是天启维护平民百姓利益的表现,却也不难看出天启对张嫣及其家人的极度厌恶。“天启七年二月初二○御史梁梦环疏紏戚臣张国纪草菅人命、鱼肉小民、擅收皇税、强取民房。前府臣刘志选疏谓其谋纳宫婢,又谓有訾及于丹山之穴蓝田之种等语。得旨张国纪怙恃国恩,累千三尺,草菅人命,鱼肉细民,擅收皇税,私纳宫婢,过恶多端,于法难贷,朕念中宫懿亲,国家大体,姑着回原籍。俾痛改旧愆保全终始,毋再不悛,自贻后悔。”幸亏魏忠贤的同乡----大学士李国 极力劝解,张国纪才得保命,被免官放归故乡。“刘志选劾张国纪以撼中宫(张嫣),国 言:“子不宜佐父难母,而况无间之父母乎!”国纪乃得免罪。”张国纪在天启年间非但没能像其他的后戚一般得封伯爵,最后还被免官打回原籍,明朝还有哪一位国丈被如此处置?明朝就是被废的皇后的家人也没有这般落魄!如果不是天启不久驾崩,估计张嫣也难保皇后的身份了。后来直到崇祯登基后才投桃报李将张国纪封伯爵,《烈皇小识》:“上即位后,追尊刘后孝纯皇太后,迁祔庆陵,加李庄妃谥号,立周后为皇后,尊张后为懿安皇后,孝纯母年七十五,封瀛国太夫人。侄刘文炳,封新乐侯,周后父周奎授左都督。次年册立太子,封奎嘉定伯,懿安父张国纪封太康伯。”

那么为何天启会如此厌憎苛待张嫣的家人呢?这与李纨的“稻香村”有莫大关联!

“稻香村”这名字可有大名堂,它其实有更宏大的寓意背景,这回只说关于影射具体对应人物天启皇后张嫣这一部分,其余放到下回再从头联系判词和曲一并讲起。

“稻香”谐音“盗乡”----强盗之乡,住在“盗乡村”的李纨自然和强盗脱不了关系了。可是史书记载皇后张嫣的父亲张国纪是“河南生员”,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又称相公、诸生。中央设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学生称为“监生”,由各地官学选送。而各府、州、县所设的官办学校的学生被称为“生员”,成为生员即代表有了 “功名”在身,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读书人考取生员之后就享有免役权、不受笞杖刑和不受刑讯逼供、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特权。生员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布政使司一级),考取即为“举人”,也可以经过考试推荐为监生。

生员不过书生罢了,怎能与强盗划等号?难道是作者写错了?非也,想想脂批的“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的强调,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写错。其实作者对张嫣是很了解的,作者写《红楼梦》就是为了存留明史真相,《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鉴照明史的《风月宝鉴》,照见的就是东林党修撰的一些错史和伪史。

张国纪不是强盗,但张嫣的生父确实是强盗。这要从天启元年六月的强盗死刑犯孙二的皇后生父案说起。

“天启元年六月甲午(二十四日)。中军都督府带俸都督同知张国纪言:神奸宋八等构宛平县监候强寇孙二,及慈恩寺妖僧,结拜同盟,掜称孙二为皇后亲父,妻隋氏为皇后亲母;恶阉刘进系钟鼓司当差,诈称孙姓,为皇后亲兄;设局于慈恩寺,布散流言,鼓惑愚民,乞严缉正法 。 上以群棍造言惑乱,离间天性,命付诏狱,内官刘进著司礼监查明,奏请定夺,寻发刘进与宋八等对鞫,镇抚司掌印梁慈讯问具得情状:宋八有女罢选,怨望造言,孙二妄认椒涂,意图脱罪,刘进乃孙二亲侄,入内顶名刘进,又有内监杨正朝侯长仔等,附会其说,狱具,诏法司议罪。”

《明实录》明明白白地记载张嫣的生父孙二之案是张国纪自己上奏的,并非如东林党所写的是魏忠贤和客氏发起的。东林党声称这是客氏为了报复张嫣而施加的陷害,《明史》载:“熹宗懿安皇后张氏,天启元年四月册为皇后。性严正,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尝召客氏至,欲绳以法。客、魏交恨,遂诬后非国纪女,几惑帝听。” 喜好史书造假的复社陈子龙的门生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的描述更为详细:“后性严正,数于上前,以颠倒旧章为言,盖指客、魏也。客氏横肆宫闱,后召至,欲绳以法。客、魏大恨,遂于宫中播流言,谓:“后本孙二女,犯辟以女托之生员张国纪,张国纪女之,非己女也。罔上大不道。”上亦疑之,幸其说不根,无左验,乃已。”

依东林党所讲:张嫣对客氏和魏忠贤出手在先,孙二一事在后。从时间上看,张嫣天启元年四月结婚封后,六月张国纪就告孙二假冒皇亲,间隔仅仅两个月而已。考虑到孙二之事应该是发酵了一段时间才会让张国纪坐卧不宁,如果确实是魏忠贤和客氏造谣张嫣,那么说明张嫣刚刚成为皇后,就急不可待地要处死客氏,这时的客氏并未作什么错事,却让张嫣如此不容,如果要找原因,不过就三点,一是因为客氏在天启选后时,一不小心在天启面前说了张嫣太胖的大实话而已;二是因为魏忠贤奉旨协助刑部查办张嫣生父孙二一事,导致其生父孙二最后被天启赐死;第三就是魏忠贤和客氏亲近东林党的政敌西李(牵扯明末三大案中的“移宫案”不作细说),而第三点才是东林党及由东林党扶上马的张嫣从一开始便与魏、客二人不共戴天、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天启一开始就没有选择放弃李选侍,所以天启只会选择认可并忠于他心意的魏客二人,而东林党自诩道统代表,只允许自己成为皇帝的唯一信赖,因此,与魏忠贤、客室、乃至天启的矛盾属于零和博弈,这也是红楼梦里李纨与王熙凤无缘无故而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

“天启元年正月壬寅○诏赐客氏香火田,叙魏忠贤治皇祖陵功。御史王心一谏,不听。”天启不顾东林党的反对赏赐嘉奖客氏和魏忠贤的举动引起了东林党的担忧,一想到魏忠贤在移宫案中险些被他们迫害死,日后定会寻机报复,深谋远虑的东林党为了断绝后患,决定将这二人尽早除去。这才有了张嫣一当上皇后马上就开始极力劝说天启处置客氏和魏忠贤,“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尝召客氏至,欲绳以法。”并试图利用皇后的权力直接除掉客氏的迫不及待。说张嫣乃盗匪孙二女儿是魏忠贤和客氏为加害皇后而散布的流言完全是东林党的诬蔑之词。事实是张嫣极有可能就是罪犯孙二的女儿,而且这个秘密还是张嫣本人不小心泄漏的,与魏忠贤和客氏毫无关系。请看《天启实录》中的刑部结案奏疏:

“天启元年九月○刑部尚书黄克缵题:宋八孙二一案内,杨正朝系尚衣监内官,侯长子系安乐内官。信孙二之讹言纳交求见,假传宣之懿旨道喜示酬。除侯长子提到,外乞将杨正朝严提正法。得旨:该监查无杨正朝,仍严究侯长子,据实供招,毋令诡借姓名,致稽问结。已而御史毕佐周言正朝矫称懿旨,长子穿蟒坐迎宾馆,原招俱在,岂其一旦化为乌有?乞严敕内监缉获正法,因言,权珰宜以怀恩兴安为法,以振直瑾保为戒。 上令:该监严查具奏后,止将宋八孙二论斩,正朝匿不赴审,长子亦得漏网去。”

我来解释一下,起因是宫内的太监向孙二传宣懿旨道喜并示酬才导致人尽皆知。明代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称为懿旨。天启一朝无太后,刘昭妃虽然掌太后印,却非真正太后身份所以无权主动草拟懿旨,懿旨只能是皇后张嫣发出的,也就是说张嫣在终于与皇帝成婚正式成为皇后之后得意非常,立刻派太监给自己的死刑犯父亲强盗孙二道喜,但也许是她刚当上皇后,欢喜过头了脑子却还没开窍,犯了一个极具致命的低级错误,那就是用懿旨写就,关于懿旨的行文内容实录未记载,但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估计不外乎是告诉父亲孙二说我已经是皇后了,凭着我现在的皇后身份,还有东林党的疏通运作,你很快就会平安无事的,等着享福吧。孙二一介莽夫,市井小人,不似东林党心机深沉,接到女儿的喜讯,哪里还能按耐得住?立马给好友宋八和慈恩寺的众僧人说我孙二是国丈了,要发达了,结果搞得天下皆知。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天启最后的处理命令:杀掉宋八和孙二,却对外宣称杨正朝和侯长子跑了!这完全说明了天启很有可能看到了张嫣的懿旨原件,相信了孙二为张嫣生父的的事实,但为了自己和皇家的颜面,选择不再深究。

东林党这边立马慌了神,只怪张嫣到底年轻,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居然派太监宣懿旨给生父?!强盗的女儿隐瞒身份参选皇后可是欺君之罪啊,为免以后天启和魏忠贤找机会秋后算账,为避免今后会产生更大的祸端只好断腕求生争取政治主动,这才有了张国纪主动上书声称宋八孙二假冒皇亲请天启将之“严缉正法”。

有人可能会问:有无可能这懿旨是魏忠贤和客氏假借张嫣之名发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当时是天启元年,魏忠贤还未真正得势,就是几年后魏忠贤成了声名显赫的“九千岁”之后,他也没敢假冒过圣旨和懿旨,何况以前?即便到天启临死,身边只有魏忠贤和客氏能接近的时候,魏忠贤终究没有为自己的安全或者权力去伪造圣旨,魏忠贤可是掌印太监!再看客氏,张嫣刚当上皇后,客氏还没犯什么错,张嫣就把客氏叫去一顿斥骂要“绳之以法”,客氏受尽委屈可也没能把张嫣怎么样。张嫣是皇后,客氏再得天启荣宠,也不过是奶妈,地位在那摆着,如果客氏假冒张嫣懿旨给张嫣找父亲,张嫣怎会放过这个收拾她的好机会?以东林党一贯的撒泡尿都能掀波浪,唯恐天下不乱的秉性,还不得闹得沸反盈天?这不是把刀往张嫣和东林党的手里递,嫌自己死得不够快么?

最后宋八和孙二两个被以假冒皇后张嫣父亲的罪名斩首,而那两个传宣皇后懿旨的太监杨正朝和侯长子却“匿不赴审,得漏网去”,连慈恩寺的一众僧人也免于追究了。天启不愿再追查下去了,此案就此了结,东林党们更是急于结案完事,自然不会穷追不放。大臣们心里明白的很:若是揪出这两个太监,张嫣的欺君之罪就逃不了了,东林党为天启选后是大张声势,据说是选出了5000美女,又经过八道严关才选出了个“端正有福”的张嫣,结果选出来的国母居然是个强盗死刑犯的女儿,这不是让天启被全天下的人耻笑么?这被骗婚的经历简直可比万历的妹妹永宁公主了。若是再挖出更深的内幕就更不妙了。

所以还能怎么办,难道让全天下的人看皇上的笑话?天启痛恨张国纪家对他的欺骗,可是张嫣是皇后不是妃嫔小妾可以任意处置,皇后的废立是要惊动天下的。更不要说天启重情义,王体乾曾告诫魏忠贤“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这句话,从后来天启对崇祯的态度和寄望来看,我完全认同,从明史成书至今,无论天启被贴了多少子虚乌有的表象标签,我个人通过对明末各种史料的研判后,始终坚定地认为,天启皇帝是一位极重感情,懂得逻辑思考,善于学以致用,懂得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基本对当时国情有相当的理性认知且善于运用皇权有所作为的一位合格君主,他与崇祯完全不同,有决断,敢担当,国事家事均能冷静处理,且不会轻易被廷臣与厂臣所左右,只是天不假年而已。

从《天启实录》中最后天启处置张家一系列的案件结果上,可以分析推论出天启皇帝基本是相信了张嫣出身强盗家的事实,不管真实情况究竟如何,重要的是天启内心信了!可张嫣毕竟是他的结发之妻,张国纪也是他名义上的老丈人,他不能也不忍立即废后,毕竟后面牵扯的事情盘根错节,事态能发展到哪一步估计天启心里也没谱,国家又正是多事之秋,他也没有多余的心神来深究这件事,再者,天启毕竟还年轻,正常情况下还有充足的时间再来处理张嫣这个问题,但天启也好魏忠贤也好,谁也没想到天启本人会如此短命,无论如何,天启对张国纪家是彻底地鄙夷憎恶了,也不给张国纪别的国丈通常都有的“伯爵”封号,因为张国纪不过是张嫣假父,犯的可是欺君之罪,天启不杀他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而张国纪一家还不知道收敛,以为天启真把孙二当作了假冒的,七个月后张拱宸等五名的亲戚因欺压百姓犯事,隐忍已久的天启立刻将五人的非死之罪重判为枷死,而后天启五年张家的三个家奴犯法又被天启处死。后来,天启发现张嫣选后是东林党妄图通过后宫干政牟利的鬼伎俩,收拾起东林党来就更是毫不留情,还准备借机处死张国纪,若不是大学士李国 力劝,张国纪的性命就难保了。

也正是基于自己全国选后,结果弄成了这么一出悲剧,成了一个只能自己打碎牙往肚里咽却不能与外人言的笑话,所以到了给自己最疼爱的亲兄弟信王选正妃的时候,天启吸取了自己的悲惨教训,一则宣布不搞全国海选,只在京城附近选;二则让魏忠贤动用所有力量全程监督。天启认为只要在京城选,魏忠贤的东厂和自己的锦衣卫的能力和影响就足以辐射,保证其中不再有猫腻,可最后的结果还是证明他二人还是低估了东林党人的能量和能力!

我们再了解一下一开始天启选后的情况。

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戊申(初六),○礼部请选淑女以正宫壸,上从之。”天启皇帝要选皇后,诏选天下十三到十六岁的淑女。

根据《明懿安皇后外传》记载:征集了参选淑女约五千人,其中的张嫣无比美貌:“厥体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发如春云,眼同秋水,口如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上下三十有八。丰硕广额,倩辅宜人,颈白而长,肩圆而正,背厚而平。行步如轻云之出远岫,吐音如白石之过幽泉。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诸病。 ”后世人据此评定张嫣是明朝最美皇后。

关于对张嫣描述最详细的就数《明懿安皇后外传》了,这是大多数人了解张嫣的主要依据。那么这《明懿安皇后外传》到底是何来历呢?

《明懿安皇后外传》是纪晓岚根据龚鼎孳撰写的《圣后艰贞记》略作修正而成的。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复社骨干,复社也就是俗称的“小东林党”。龚鼎孳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龚鼎孳明亡后先降大顺后降满清,气节沦丧,至于极点。死后百年,和钱谦益一样,被乾隆钦定为贰臣之列。龚鼎孳在《圣后艰贞记》中“自叙:素客太康伯张国纪幕,知其家事”,自我介绍曾作过懿安皇后张嫣之父张国纪的幕僚,要世人相信他写的《圣后艰贞记》是真实可靠的。

先看一段经过纪晓岚“正其误、删其留,并博考诸史之可信者”修正过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中的一段精彩描写:“有明一代官壼之政,远轶汉唐。其开国及中兴之际,代有圣后辉贲彤史。若其德之贞而遇之艰,照惟懿安皇后为尤著云。按懿安皇后,张氏,熹宗哲皇帝之配也。讳嫣,字祖娥,小字宝珠。河南祥符县人。父张国纪,明诸生也。家贫甚,晨起为人征租,见弃女于道旁,卧霜雪中。不死亦不啼。怪而视之。适有异僧过其侧,谓国纪曰:“此女当大贵,并将大子之门,可收养之。”又问之乃曰:“此女在兜串天宫为司花仙女,因尘心未净,历数百年一劫,谪堕人间。昔在西汉之初曾降世,为宣平侯张敖之女,孝惠帝娶以为后,稚年守寡,幽闭空宫,年四十一而薨;及南北朝时又降为北齐文宣李皇后,身遭冤辱磨折犹多,年五十四而薨。南宋时复降为士人妻,年二十七殉金人之难。今又偶动尘心,将使饱经忧患,多受诬谤,他日谴期既满,即归真耳。”异僧语毕,行数步,忽不见。国纪乃取女归,育之于家。时万历三十五年十月初六日。其女即懿安皇后也。。。。窈窕端丽,绝世无双。因纪有甥幼孤,养于家,年相若,议以为配,而生辄大病,乃罢议。后亦远嫌,不与相见。家人或过后房,想见红光满室,惊晕扑地,如是者三。国纪亦尝见之,乃忆异僧之言,意必大贵人,始抚为女。”

这哪里是记载历史,根本就是在为电视剧写小说!张嫣难不成就是靠打这张“仙女”牌才连过八关当的皇后?这不就是周后的“天下贵人”的初级版么?但书中倒是坦承张嫣确是张国纪收养的而非亲生,只不过把张嫣的生父由强盗孙二改换做了天庭的神仙而已。

纪晓岚特意修正《圣后艰贞记》作《明懿安皇后外传》美化张嫣也是有原因的:纪晓岚与东林党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他的外祖母就是东林党的太监曹化淳的侄孙女。正是由于曹化淳和张嫣、周后的精诚合作才让崇祯被东林党彻底蒙蔽,纪晓岚对张嫣是有派系感情的。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到:“先外祖母言,曹化淳死,其家以前明玉带殉。越数年,墓前恒见一白蛇。墓为水啮,棺坏朽,改葬之日,他珍物俱在,视玉带则亡矣。” 不忘把老祖宗曹化淳也神话了一把。

既然东林党能神话张嫣的出身,那么美化她的外貌也就更不在话下了。真实的张嫣并没有这般出挑,天启就是因为从决赛中的三人里看不出什么高下优劣而难以取舍,这才叫赵选侍和太监刘克敬帮他拿主意,张嫣真如东林党宣传得这么好的话,天启一眼就能决定的事,何必劳旁人出主意?正史中从未说过张嫣美貌,即使是东林党主笔的满清官修明史也只是写其“性严正”罢了,并没有一个字提到张嫣美貌。

明朝的后妃们都是万里挑一的大美女,但是《明史后妃传》却惜墨如金,吝啬于对后妃们的才貌作描述,可能是由于后妃们都很美,没必要再浪费笔墨。《明史后妃传》中只强调了四位后妃的美貌,除了“宣宗孝恭皇后孙氏,幼有美色; 宪宗妃孝惠邵太后,有容色;嘉靖曹妃有色”“田(田秀英)妃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要知道近300年的大明后宫中,姿色上佳的嫔妃多如牛毛,最后能在东林党复社这帮人主持编纂的《明史》中能以姿色闻名并留下一笔,就这么几个人,说万里挑一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说什么张嫣“窈窕端丽,绝世无双”,不过是东林党的夸张罢了,张嫣再美,在明朝也绝进不了前四。东林党如此夸大张嫣美貌,无非是想渲染张嫣成为皇后乃是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但他们终归不敢在正史中写张嫣美貌,毕竟外貌的高下只要长了眼的人都不难分辨。东林党最终也只能通过写写小说或是编编神话来骗骗不了解真相的世人了,不幸的是,他们的骗术一向都很很成功。

天启五年以前是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时代,天启元年的皇后大选就是在东林党的把持下进行的。由于当年是个闰二月,从二月初六开始至四月初六结束,选后一事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天启元年四月初三日,甲戌,“(刘)昭妃方摄太后宝,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得三人为最上选。” “○风霾○日中有黑气摩荡,傍晚赤星见于东方,连日久矣。钦天监不以闻,御史徐扬先陈时事及之。  ○是日,元辉殿选定淑女三位。河南祥符县张氏(即张嫣张宝珠),顺天府大兴县王氏,南京鹰扬卫叚氏备选。

○乙亥(第二天的四月初四)。禮部署部事左侍郎周道登疏陳修省。 一修實政以回天意。。。。得旨:天象示儆,朕心倍惕。大小臣工悉心修禳务举实政,以回天意。”○是日午时宁夏洪广堡风霾大作坠灰片如瓜子纷纷不绝踰时而止日将沉作红黄色外如炊烟围罩亩许日光所射如火焰夜分而没同日延绥孤山城陷三十五丈入地二丈七尺。

○丁丑(四月初六),今选得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监生张国纪长女为皇后。大婚有期合行礼仪尔礼部会同翰林院定议以闻。“

从全国海选出的五千名美女要经过“八关”选秀,最后劉昭妃择定河南张嫣、北京王氏、南京段氏三人进入决赛。前面信王选妃一事我已经在文中说明,影响信王选妃最终结果的就是这位刘昭妃刘姥姥,她能在周后选妃中起到关键作用就是因为她同样在天启选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张嫣能选上皇后,刘昭妃在其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甚为关键。劉姥姥选妃这一天天象示警,白天日中有黑气,傍晚东方出现赤星,大凶之象令朝野震动。一天之后的四月初六,十六岁的天启皇帝亲自为自己选后,最终张嫣被选为皇后,而这其中东林党的后宫同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就是两人,秉笔太监劉克敬乃是其中之一。劉若愚在《酌中志》写得清楚:“熹庙中宫张娘娘今懿安皇后者,秉笔劉克敬奉差选中二位中之一位。”《明懿安皇后外传》亦载:“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是时司礼秉笔刘克敬总理选婚事,每见后,辄额首称叹,选冠其曹,引见神庙昭姬刘氏。昭纪方摄太后宝,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得三人为最上选。后及王氏、段氏也。(劉)太妃以状达于帝所。”是劉克敬将张嫣排为五十人中的冠军,并且积极地向劉昭妃引荐,从而使得张嫣不但从五十人中胜出,更以第一的身份进入决赛,被劉昭妃大力推荐给天启。

另一个是泰昌帝的赵选侍,东林党李逊之的《三朝野记》卷5中记载:“决之于穆庙赵贵妃,妃云:‘此女端重’。”《明懿安皇后外传》亦载:“(天启)帝复引见三人,自话选之。初熹宗乳母客氏,年三十,以妖艳惑帝,封奉圣夫人。及选婚,客氏从旁评骘,见后大惊,忌之,乃颦蹙曰:“此女年十五而已若是,他日长成必更肥硕,少风趣,安得为正选?”指王氏曰:“此女甚婀娜。”帝念早属后,乃复请光庙赵选侍决之。(赵)选侍曰:“三人皆姝艳绝伦,古之昭君、玉环不能过。若论端庄有福、贞洁不佻,则张氏女又其上也。”乃定后为中宫,而以王氏为良妃,段氏为纯纪。”

由此可以看出,被东林党神话成仙女的张嫣其实并不比王氏和段氏强,而且很有问题。从民间海选皇后的规矩是很苛刻的,根据规矩“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去之。”肥胖和瘦瘠都是不合格的,而声称家庭“贫甚”的张嫣却长得“肥硕”,客氏指出了张嫣的问题,而天启本人也十分犹豫,但因为先有劉昭妃的大力推荐、后有赵选侍的极力夸赞,天启皇帝还是决定少数服从多数,最终将张嫣选为自己的皇后,而王氏和段氏二人则为妃。东林党因此拿下了关键的一盘,而这次胜利为东林党日后翻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嫣成为皇后之后,立刻着手清理魏忠贤和客氏二人,险些丧命的客氏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危险,可她再得势也不过是个奶妈,而魏忠贤只是一个太监,他们二人根本动不了皇后张嫣,也不能把东林党官员们怎么样,可即使这样,东林党仍不罢休,一定要让客氏出宫。

天启元年六月○甲午。山西道御史毕佐周言臣初阅皇亲张国纪疏,以为孙二等之图脱大辟,宋八等之希徼厚利,愚民煽惑,醉梦若狂,遂触禁冒讳若此。近见锦衣卫研审一疏,则杨正朝、侯长仔者实从中为之鼓说,岂中涓奥窔之地,另有为倾陷之谋者。乃奸璫遂鼓其焰耶。抑臣因中宫而兼为奉圣夫人客氏虑。 皇上不忘客氏之功荣以夫人之号并荣其父以锦衣卫千户之职,其徼恩隆重国家二百年来未有之。创典说者以此窥 陛下之优礼客氏,并疑客氏之长恋宫禁。今中宫立矣,且三宫并立矣,于以奠坤闱而调, 圣躬自有贤淑在,客氏欲不乞告将置身何地乎?皇上试诘问诸廷臣: 皇祖册立 孝端皇后之后有保姆在侧否?法 祖揆今, 皇上宜断然决矣。傥皇上报功无已之深衷不能遽割,如科臣言,优以金帛,不则赐以官第一区、赡田数顷,令其安享终身、优游岁月,可也。若使其依违宫掖日复一日,冒擅权揽势之疑开睥睨窥伺之隙,恐非客氏之自为善后计,亦非皇上之为客氏善后计矣。得旨:杨正朝等法司一并究,拟奉圣夫人封荫累朝旧制,何云创典?同时吏科都给事中薛凤翔等、河南道御史刘兰等各上疏言客氏当就外宅,报已有旨。

○乙未。大学士刘一燝等言奉圣夫人保护 圣躬勤劳绩著,恭诵圣谕,当时艰辛与 皇上倚赖,概可想见。惟自中闱正位宫阃肃雍掖庭既已备,官内职无可参与,此一时也奉身而退,荣封世荫、赐第锦归、释从前调护之苦心,享此后优游之顺境,此殆曲体所必至,而遵明祖宗家法用惬中外人情,则亦不惟厚其始终,而全其名誉矣。随传谕内阁:朕览奉圣夫人客氏面奏屡恳出去,朕以三宫年幼暂留调护。待皇祖妣梓宫发引神主回京奉安毕择日出去。卿等传示各衙门不得纷纭渎扰。

皇后张嫣的强盗生父暴露并不是大问题,以假冒之名杀了就是,魏忠贤的靠山----与西李亲厚的天启信任依恋的奶妈客氏才是东林党的心头大患。因为制造了移宫案而始终不安的东林党借皇亲孙二案,声称连中宫皇后都招致流言妄语,东林党要想说谁是奸人连最起码的证据都以不用提供或者忽视,只需要上奏疏说谁是谁就是,久居宫中的奶妈客氏更易惹人口舌,应该遣出皇宫才是。薛凤翔等、刘兰等、大学士刘一燝等更是轮番轰炸,但都被天启以累朝旧制、新娶的后妃三人年幼需要客氏照顾的理由一一挡了回去

东林党的步步紧逼终于将客氏彻底推到了对立面,让她与魏忠贤两人坚定地站到了反东林党的最前线。几年之后,获得了天启充分信任的魏忠贤大权在握,虽然他依然动不了皇后张嫣,但身为大内总管的他却有权处置太监王安、刘克敬和没有封号的赵选侍这些东林党的党羽,“赵选侍未得封号,极与逆贤、客氏不合,先帝即位之后,矫旨逼缢杀之。”“(魏忠贤)杀王太监安,复驱逐原选熹庙张后之刘克敬于凤阳而亦矫旨杀之。”。再往后,也就是五年后的天启六年,东林党选妃的黑幕将会再次重演,唯一不同的是朱由检本人毫无参与权、更无决定权,不变的是魏忠贤和客氏二人依然没有参与权和决定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林党笑到了最后,将天启的未竟事业彻底埋葬,重启众正盈朝的旧面貌。

关于张嫣的主要历史情况基本讲完了,回到红楼梦里,其实作者对张嫣的感情是复杂而矛盾的,并且作者并未隐藏这种矛盾,而是大大方方地把它表述了出来,从影射张嫣的李纨名、字等各种描述来看,作者很清楚地把她写成了一位中规中矩的理学卫道士,并且张嫣的结局也是殉国而亡(说法很多,但作者在张嫣的结局问题上看法与明史是一致的),因此李纨在第六十三回里抽到的是“老梅”,乃是对应殉国的梅花张嫣!这是作者对于影射张嫣的李纨的崇敬之情,而判词里说的“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就是作者对张嫣评价问题上的这种矛盾的侧面回应,所谓水,不仅仅指的是满清,在红楼梦中还指那些以讪君卖直自诩的假道学的东林、复社之流(这一点在今后讲到史湘云的时候会做详解),他们与魏忠贤(王熙凤判词中的冰山)代表的阉党、东厂司礼监等厂臣势力,以及朝廷上浙党、楚党等其他党派原本就是冰与水的关系,大家本质上都是同殿为臣,为同一个政权和皇帝服务的,分工不同而已,可结果却是“空相妒”,只看重彼此对朝堂权力的争夺,以及意识形态的站队(即“忠奸”攻讦),然后却因此葬送了大明,最后只能与他人和后人留做笑谈!

下一回继续解读李纨,重点是与其有关的稻香村和李纨之子贾兰,然后再整体总结判词和曲寓意。



2022年8月10日 续更

继续解析李纨的稻香村。

最近在回看笔记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读的还是不够细,有很多细节和疑问当时都没有想到,再加上最近甚忙,无法安心续更,都是把问题一条条写下,抽空再一条条去寻思查找,稻香村这一环节作者及脂批都极其重视,脂批在十七回明示:“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明告读者十七回中大观园中诸钗住所乃是含藏了极大寓意,尤其是黛玉、李纨、宝钗三人的住所均在前处,均为须“颂圣”之所在,从我个人的解析过程中我极其认可脂批关于这一回的一个“细”字,所以此节解析必须要下一点咬文爵字的功夫,过程恐怕“繁复庞杂”,只是个人浅见,读者朋友尽可仁者见仁。

十七回中关于李纨“稻香村”原文,因为几乎句句都是细节或关节,所以下面一边粘贴原文一边解读,一句句看。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庚辰双行夹批:配的好!】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庚辰双行夹批:阅至此,又笑别部小说中,一方个花园中,皆是牡丹亭、芍药圃、雕栏画拣、琼榭朱楼,略不差别。】

这一段是对稻香村的景致描写,核心点有两个。

第一,稻香村的结构寓意。李纨的居所名为稻香村,但实际只有墙头上有些许稻茎用于“掩护”,不仅如此,凡桑农之类的经济农产,皆在稻香村外,而被这些真庄稼“掩护”于稻香村内的,却是几百株杏花,这几百株杏花就是隐喻“杏坛”之意,也就是指那些亡国后的假隐士,这些人于自己的诗文中总向往陶潜的归去来兮式的田园生活,李纨号称“稻香老农”,可实际情况却是她的稻香村中只有墙头上有些许稻香用于掩护,外面各类农事虽然井然有序且漫然无际,但这些绝非李纨亲自劳作,原文第四十五回里描写李纨既不事生产,也不像王熙凤那样还要打理贾府内上上下下一应大小事务,自己人又少,可每月的各类收入确是这一辈里最高的,但即便如此,却还要拉着众人问凤姐要办诗社的银子,第四十五回这一段关于李纨“守财奴”形象的描述与十七回关于稻香村结构的描述结合起来看的话,基本就可以很明确的得出作者的暗示隐喻,就是指那些平时坐拥大量田产商铺,文章里充满了假道德、假清高的假“稻香老农”,他们实则是在国家危难,明廷财政枯竭无饷可派时,即便面对皇帝的大声呼求也不愿慷慨解囊以助明朝度过危机的真“守财奴”!

第二,杏花的寓意。为什么李纨的稻香村里种的不是桃梅海棠等,偏偏是杏花?这其实是作者专门设计的一个小细节小密码,就是希望读者能细想,为什么我在上一段中说这几百株杏花代表那些亡国的假隐士,我们只需弄明白杏花的特点即可。

杏花长得极似桃花梅花,大多不注意观察生活的人就较难分辨,其实杏花区别于其他乔木类花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变色!杏花是变色花!杏花先红后白: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调落时就成雪白一片。古代描写杏花变色特点的诗文极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就拿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来说明一下:“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就非常形象的描述了杏花的变色特点。杏花先红后白,聪明的朋友看到这就一定明白了:杏花是先朱明“红”后满清“白”的变节花!,也就是那些亡国后以黄宗羲这些复社君子为代表的假隐士!

作者之所以给李纨的住所命名为“稻香村”,除了上一回讲的李纨所直接影射的人物——懿安皇后张嫣出身于盗匪孙二家的事实,也同时说明了作者对李纨所影射的那些所谓的朝廷“清流”假君子假隐士等的蔑视,认为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盗匪,他们在明朝覆亡这一历史大关节问题上的作用与李自成这些真盗匪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李自成属于明火执仗式的官逼民反,他们则属于庄子说的窃国者侯类的窃国大盗,他们占据了国家大部分土地田产,还垄断了各类大宗商业贸易的税收权,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坐拥大量国家财富,不仅如此,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更垄断了道统的话语权,也就是政治舆论权,这个权力在明末时期(具体一点就是在张居正以后)达到巅峰,已经基本大于皇权,置身于其中的多数士绅,他们敢像张居正一样抗皇命,骂皇帝,甚至以此为荣,但他们绝不敢再像严崇、张居正那样,能经常从国家大局角度出发,去做出一些触犯官僚士绅阶层的利益的事,他们的敌人其实和李自成是一样的,就是还能对其产生一定法统约束的皇权,而这种问题的本质就是士大夫阶层所掌控的道统和以皇权为核心的法统之间对中国社会控制权的根本争夺,所以在作者的立场看,从红楼梦全书来看,作者更痛恨后者。

接着往下看,因为李纨的“稻香老农”其实就是他的儿子贾兰,假兰花,假君子,所以作者紧接着就借贾政之口,说“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庚辰双行夹批:极热中偏以冷笔点之,所以为妙。】要理解这句话,不光要理解了稻香村的本质,得先理解十七回中在稻香村之前,对黛玉潇湘馆的描述,宝玉最后给稻香村的评价就是一句话,“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讲完稻香村我会回顾前文,把黛玉的潇湘馆也简单解读一下,因为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是拿这二者在做对比,只有和黛玉的潇湘馆对比才能明显体现稻香村的寓意和影射评价,这里就简单说一下,这一句就是作者在与潇湘馆寓意对比后的直白的讽刺。

接下来是作者对稻香村收尾的精彩总结,构思非常巧妙,一点点解读。

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庚辰侧批:真妙真新。】【庚辰双行夹批:更恰当。若有悬额之处,或再用镜面石,岂复成文哉?忽想到“石碣”二字,又托出许多郊野气色来,一肚皮千邱万壑,只在这石碣上。】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庚辰侧批:赞得是,这个蔑翁有些意思。】【庚辰双行夹批:客不可不养。】

李纨居所,明明把自己打扮成隐士归隐的不问世事的普通农家村落,可偏偏路旁却有一石碣,对这一明目张胆地嘲讽设计,脂批也说得很明白,就是“一肚皮千邱万壑,只在这石碣上”,在中国古代,石碣的作用基本就是颂圣!基本都在名人故里、名人遗迹、名人陵墓、寺庙、名山大川、以及其他各类名胜古迹的地方才会有石碣,以供来者颂圣讴歌用,这里用石碣就是明确点出,这稻香村所居之人就是一帮假隐士,伪君子,这也是为何贾政用“人力穿凿”“勾引”等字眼来评价稻香村。然后众人紧跟上补充嘲讽,“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范石湖是宋以后士大夫致仕归隐的典范,众人的意思,这稻香村该装的X都装的七七八八了,唯一缺的就是门口刻着范石湖归隐后创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之类的词赋了,作者借众人之口,继续明确了这稻香村的本质——“搏名”而已,脂批再补一刀,客不可不养,说的全在点子上!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的收尾,作者直接点出稻香村真正的核心含义,极其精彩!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又回道:“此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贾政与众人都道:“更妙。”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稻香村之名是后来宝玉定下来的,这一段是说明了稻香村真正的核心本质,众人说,“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前面作者借宝玉、贾政和众人之口,已经把稻香村的本质说的不能再明了,所以这一段作者又借众人口说,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不装了,干脆点,直接说答案吧,就叫“杏花村”!如果只停留在文章表面来看,这不是废话吗?!李纨的稻香村里种满了杏花,所以众人才说应该直接叫“杏花村”,情节合情合理没有问题啊。如果这样解释,那之前作者借宝玉、贾政及众人所有对这杏花村的评价不就成了故弄玄虚吗?红楼梦可是一字不可更改的,其实答案要从接下来的脂批入手,先往下看,作者再借贾政口,说犯了正名再取一个,什么意思?就是作者明确告诉读者杏花村就是稻香村的正名,也是稻香村的本质!那杏花村有何寓意?其实很简单,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里,几乎跟杏花村这一诗词符号有关的,无论今古,绝大多数读者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之所以给“杜牧”打上双隐号,是因为这首《清明》的作者很有可能不是杜牧,而另有其人,而这一问题与之后宝玉最后用“稻香村”命名是有关联的,但这一问题放到后面再说,先看这首清明。

这首诗很简单,不需要再解释,但是这么些年,我个人觉得很多时候这首诗被解读过度了,刚好今天借着作者和脂批的笔来说一说。清明这首诗现在是放到小学教材里还是中学教材里我不知道,反正我印象中自己是在初中才学的,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有网络了,但是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知识流通性还是很僵硬很死板,除了这方面能出书的院校权威专家,唯一的答案就是老师手里的教师版的辅导书,我记得很清楚我们语文老师说最后两句是作者被这一天的情景所感,所以才要问道哪有酒家以借酒消愁。我不知道现在的老师是怎么讲的,但这么些年我听到最多的关于这首诗的争执问题,诗中是要喝酒的人,究竟是诗作者还是诗中的行人这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真不是这首诗的重点所在,更不可能是他能传颂千古的原因,至少在明代士人眼中,在作者眼中,这首诗的核心关键点跟谁要喝酒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谁喝不是喝?这首诗的核心,其实就是脂批的两个字:“忘情”。

第一句就是写清明节这天路上作者所见,节日寓意和天气、路人情景交织描绘的一幅伤感画面,第二句其实就是很直白的“忘情”而已。诗中要喝酒的无论是行人也好,是作者也好,都一样,该去哭坟的哭坟,哭完坟的,或者无坟可哭的,那就该喝酒的喝酒,今天我们清明节上完坟从墓地回来,亲戚不照样有说有笑地一边回忆过往一边聚着吃一顿?没有几个人会把上坟时候那点“余悲”带上一整天吧?就是这么一首诗,单纯自然,不假任何的修饰造作,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他流传千古的原因!

而在书中,除了忘情这一核心,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又是另一大核心——《清明》!所以作者和脂批借杏花村点出《清明》,再借清明最后一句点出“杏花村”,也是李纨稻香村的核心本质——“忘情”!而忘情的背景,又是《清明》这一题目,作者借杏花村引出《清明》,就是同时要告诉读者要带着“红楼梦”的背景来理解这一回因李纨的“杏花村”所引出的这首诗,那些欲断魂的路人其实就是隐喻清代明后,那些满心要复国的仁人志士;杏花村加上忘情就是说,这些苟活下来的明移民,假隐士,伪君子,好像杏花村中人一样,这一节日的愁苦与他们无关,他们就是一群“忘情”的看客而已,早已不记得明朝是如何优待这些理学士人的,完全忘了自己天天念叨信奉的理学核心思想——“忠君”,比如像黄宗羲这样的东林复社理学大儒,居然在明亡后能说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样的话,你说他是真道学还是假道学?就因为康熙重视他的士林地位,并用他安排的人来主修《明史》,黄老先生又一次上演了“忘情”的好戏,把自己之前所说君主为天下害的论言忘得是一干二净,公开表示了对康熙帝的赞许之情不止一两次。晚年时,他在书信等之中,每每赞誉康熙皇帝为“圣天子”,称清廷为“国朝”、清军为“王师”,用康熙年号,希望“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等。这种“忘情”令人肉麻,所以脂批对杏花村的评价是忘情最妙!完全是正话反说,可谓毫无修饰地嘲讽!

继续看原文: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庚辰双行夹批:又换一格方不板。】也不等贾政的命,【庚辰双行夹批:忘情有理。】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庚辰双行夹批:妙在一“在”字。】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庚辰双行夹批:忘情最妙。】“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喝断:“无知的业障!【庚辰眉批:爱之至,喜之至,故作此语。作者至此,宁不笑杀?壬午春。】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喜欢,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庚辰双行夹批:公然自定名,妙!】

标黑体的这一段文字上下相因,极其玄妙,要想弄明白必须得结合黛玉在十八回中所作《杏帘在望》一诗方可。“红杏梢头挂酒旗”是引用唐寅的《题杏林春燕》,用唐寅的诗目的是引出后面黛玉的《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庚辰双行夹批:分题作一气呵成,格调熟练,自是阿颦口气。】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庚辰双行夹批: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

一畦春韭绿,

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

何须耕织忙。【庚辰双行夹批: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

这首诗在全书所有诗作的解读难度里,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进前三!很多人基本上只做表面字意解释,自欺欺人就这么糊弄过去了,实际上如果真的一点点细致解读,结果就是最后脂批说的“以幻入幻”,迷迭进去而不知所云。

第一句,点出杏花村的本质,不是普通农户们的村落而是士大夫的山庄!明清时期,上至皇室下至士绅,偏好把自己的别墅居住地称为“山庄”,在明末清初时期很多士大夫把自家居所同时办设为文坛名士讲学议政的场所,从而代替当时较敏感的“书院”,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用于私下串联党同伐异谋取利益。比如有名的宁波万家的白云庄,本身是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祠庄,后来表面上是黄宗羲的讲学场所,实质上则是黄宗羲在此地宣扬其“浙东史学”观,也就是明史思想立场的前身大纲,以确立其史学领袖地位,再通过其影响力从而间接得到并掌握修纂明史的官方话语权,通过遥控指挥万家后人——其弟子万斯同和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应康熙之邀去修纂《明史》,再加上本身东林复社大佬的光环加持,反过来又更加巩固了其在士绅阶层的领袖地位,基本垄断了仕林价值观及文坛话语权,尤其是在史学和理学领域。

原文中隐喻在清明节里毫无悲痛之情正常挂着杏花村酒旗来卖酒的就是指这帮人,所以关于杏花村脂批反复强调“忘情”。

第二句最难解,通过庚辰批的提示可以明确此句无典,需要我们站在林黛玉的立场上稍微发挥一下想象,现在我看到的所有关于这句的解释基本就是直白翻译,但根本经不住推敲,完全忽略常识。这句诗如果结合我们前文注解和一些文学常识,恐怕绝非那么简单!先解后半句,首先看看什么叫“燕子粱”,燕子粱就是燕子窝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燕子窝有什么特点?燕子窝最大的特点就是构架和材质与一般鸟窝不一样!燕子窝一般是燕子用自己的唾液衔泥而建,加上一点零星的枝叶,因为其主要材料是泥土所以燕子窝见不得雨水,一般只在房檐、山洞、崖边筑巢,所以燕子窝的力学架构与一般鸟窝也有本质区别,燕子窝是以混合燕子唾液的泥土粘粘力为主,一般鸟窝才是以树木枝杈为基。

而在原文写的也很明白:“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所以原文中的桑榆只不过是“树嫩新条”还随意曲折,因此别说燕子窝,这里的桑榆压根就不是成材,还没有成为鸟窝的条件!所以这后一句“桑榆燕子梁”解作桑榆树作燕子窝,这样表面释义没问题,但引申义才是关键!什么引申义?就是荒唐言!这是一幅幻象!

再看第二句的上半句,“菱荇鹅儿水”,这句到今天我认为基本上市面流通的解释压根连字面就没解释对,鹅儿水不是鹅儿戏水,如果燕子粱解作燕子窝的话,那么很明显,这里鹅儿水也只能是一个名词,鹅儿这个词在古诗词中多数时候释做“鹅黄色”,比如杜甫 《舟前小鹅儿》诗:“鹅儿黄似酒,对酒爱鹅黄”;陆游 《八月九日晚赋》诗:“从今觅醉其当勉,酒似鹅儿破壳黄”;叶宪祖 《鸾鎞记·挫权》:“芳郊取次布韶华,柳丝搓得鹅儿乍”;纳兰性德《采桑子·咏春雨》词:“嫩烟分染鹅儿柳,一样风丝,似整如欹,纔著春寒瘦不支”。因此,这里鹅儿水只能解作鹅黄色的水,也就是黄泥汤。而菱荇这两种作物对水质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都是在清澈的池塘湖泊中,在诗词里,凡写菱荇,也基本都是伴着碧波荡漾之意,这个就不举例了,可自行查阅。所以这第二句的上半句,字面应解为菱荇长在黄泥汤里,很明显,也是一句荒唐言,亦是一幅幻象!

第三句与第二句意义基本相同,也是一幅违背常识,错乱的幻象,只不过第二句错乱的重点是现象,而第三句错乱的重点是时间。

这首诗从第一句来看,尤其是再结合前文对稻香村的描述来看,很明显是在描述某一个时间点上的一幅画面景象,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这首诗的时空点面是确定无疑的。黛玉的这首《杏林在望》按道理就是回应、总结、映托宝玉对稻香村也就是杏花村评价实质,所以正常情况下这首诗的时间点也应该唯一无他,就是春天!更清晰一点就是清明时节!但写到第二句其实就多少有点时空错乱的味道了,在传统诗词逻辑里,一般写菱荇表明时间为夏季,若写燕则为春,如果我们把李纨的稻香村看做是一幅传统的山水画,那么黛玉的这首《杏林在望》很明显就是题画诗,如果李纨的稻香村就是简单的隐士归隐的村落山水图的话,那作为题画诗而言,第二句其实就已经在乱弹琴了,第三句就更加不着边际,“一畦春韭绿”点明是春天,紧跟着的却是盛夏才会有的“稻花”,还是十里稻花香!再回过头看原文,写的很清楚: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原文中只写了墙头上有作为掩护用的一点稻茎,且下文写漫然无际的都是佳蔬菜花,偏偏就是没有稻茎也就自然没有稻花,所以这第三句就是时空错乱的虚假幻象!

到此可以看出,这首基本属于题画诗的《杏林在望》,其前三句描述了一个真假颠倒,时空错乱的一幅所谓“稻香村”的大幻境,隐喻由那些所谓的明移民们所阐述的理学思想、史实考评等思想价值观念中到处充斥着自相矛盾、虚构幻想、违背常识、颠倒错乱等现象。在第二三句接连错乱幻象的描述下,最后一句作者如脂批所讲以幻入幻,借由这满是真假颠倒的幻中幻画面,深刻讽刺了这些虚伪的理学士绅,既然现如今这满清江山是远胜于明朝的盛世,哪还需要你们这些名士假惺惺地归隐田园虚作耕织,不正应该躬逢盛事,入朝为政一展抱负吗?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接近这首《杏林在望》之真意。

原文杏花村的真意就解析完了,回到文中继续看,宝玉最后因嫌弃“杏花村”太过直白俗气,所以拐了个弯,引用了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中一句“柴门临水稻花香”取其稻花二字作稻香村为李纨居所之名。

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古代诗词中有稻花二字的绝不在少数,甚至其中不乏传世佳作名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辛弃疾的那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还有白居易的《答刘禹锡白太守行》:“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陆游的《南堂纳凉》:“风生桐叶墬,露下稻花香”等等,太多了,就不多费精力在此一一列举,问题是既然有这么多的名家名句可供作者选择引用,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引用了较为冷僻的,许浑的这首《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中的一句来引出宝玉最终给李纨居所的命名呢?这是随机式巧合吗?

当然不是巧合!更非作者随心所选!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我在本次续更开始处提到过的,关于《清明》一诗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上来。

《清明》这首诗,首见于宋人编类书《锦绣万花谷後集》卷二六录此诗,且该书中将此诗诗题改为“杏花村”。但该书编者只注明了此诗为唐诗,却未注明作者,也就是说该书编者当时并不确定此诗真实作者姓名。据现有资料来看,直到谢枋得编选的《千家诗》里才明确将此诗作者署名为杜牧,而在这之前的《樊川文集》、《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中都没有收入《清明》一诗。《樊川文集》是杜牧的外甥裴延翰编辑的,裴延翰在序文中说,杜牧生前曾经对他说:“既不自期富贵,要有数百首文章,异日尔为我序,号《樊川集》。”杜牧病重时,“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杜牧死后,裴延翰根据他的遗嘱,“比较焚外,十多七八”,结为《樊川文集》。

退一步讲,就算裴延翰一时疏忽,没有收录《清明》,那在后人又搜集杜牧《樊川文集》以外的遗诗时,也应该把《清明》收进去。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别择不严,《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误收了李白、张籍、王建等人很多作品,依然没有收录《清明》。说明当时大家非常清楚,《清明》不是杜牧的作品。

如果《清明》真的不是杜牧所作,那会是谁?其实红楼梦作者在设计稻香村这一段时,已经把他的观点隐晦含蓄地写了出来,这不仅是红楼梦作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代表并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相当一部分文人的观点。他们认为《清明》的作者极大概率就是这句“柴门临水稻花香”的作者——许浑。

他们的依据除了该诗未收入《樊川集》外,总结出来大概有以下两点:

一、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专门提出:“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故在该书中,《清明》既不收在杜牧名下,也不收在许浑名下,以示郑重。刘克庄亲见过《樊川续别集》,他的《后村诗话》卷一亦云:“樊川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许)浑诗。”洪、刘二氏的这一判断,已为当代许多学者的考辨所证实。根据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统计,已考出混入许浑诗达四十九首,实际上不止此数,有许多还是见于许浑《乌丝栏真迹》的诗作。

二、许浑的诗风。许浑作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几乎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因为许浑诗多写水、雨,故而又称“许浑千首湿”!其诗风与杜牧的“豪而艳,宕而丽”完全不同。所谓的“豪”,就是感慨淋漓,挺拔警悍;所谓的“宕”,就是情韵悠长,清新多变;至于“艳”、“丽”,就是文采风华,婉约生姿。无论怎么看,《清明》的风格情调都与杜牧诗风相差甚远。

以上分析并不是说百分百确定《清明》的作者就是许浑而非杜牧,也许还是第三人托伪所作也不一定,重点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在红楼梦成书时代,有相当一部分文人相信甚至认定《清明》就是许浑所作,而许浑其人一生同样追求旷逸闲适,对社会变革王朝更迭基本上漠不关心,恰如红楼梦在十七回这一段文字中的杏花村中“忘情”之人,作者借宝玉之口,专以许浑这首《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为这一连串的起名用典作结,同时点出回应在开头的这首不写之写的《清明》。

不仅仅是在引用唐诗作者这一环节上,作者做到了首尾相顾,许浑的这首《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从整体上又是非常典型的“假意田园而欲圣佐王”的古代文人幻想诗,尤其是最后一句“西下蟠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表明了他们一个个酷爱表面上假意心向田园,追求归去来兮式的魏晋风气,实则总幻想自己待价而沽,有机会能成为类似姜太公、诸葛亮式的圣贤去改天换地。因此作者引用这首诗为整个稻香村的起名用典作结,就是为了让读者们凭借对这整首诗的研读从而掌握住对文中稻香村解读的整体方向和理解钥匙,同时对解读第十八回中黛玉的这首《杏林在望》亦增添了一条认知捷径,便于思考疏通。

接着看原文,宝玉说李纨的稻香村不及黛玉的有凤来仪多矣,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已经得出稻香村的大致寓意,在这里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黛玉居所的大致寓意,因为考虑篇幅问题这里只做简略解读,未尽之处以后有机会再深入细说。

在宝玉给黛玉居所题名“有凤来仪”之前,众人提了两个名字,一个“淇水遗风”,一个“睢园遗迹”,都是赞叹黛玉居所处的千百竿翠竹掩映之美景的,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对比杏花和幽竹的《暮春归故山草堂》恰好应景对题:“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写的是什么呢?春光消逝黄鸟稀,玉兰花尽杏花飞,在这百花凋零的春残时节,我那窗前的幽竹依然傲然葱茏,不畏春残。随风飘舞的杏花与“不改清阴”的幽竹形成鲜明对比,宝玉不听人言,故意说到“不及(黛玉的)‘有凤来仪’多矣。”这是作者用“有凤来仪”里幽竹的不为俗屈的坚贞高洁,狠狠鞭挞着屈俗变节、趋时易变的伪君子杏花!其实就是将君王死社稷的崇祯与一众投降士人的对比。

黛玉的“有凤来仪”本身也是证明黛玉的身份之一,即崇祯帝的有力凭证。“有凤来仪”,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箫韶,尚书中指虞舜乐,而元妃最后定名为“潇湘馆”,潇湘馆的名称来源于典故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有凤来仪”和“潇湘馆”的共同之处就是引用典故都与舜帝有关,而在《明史》中明确记载: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所以这舜帝说的是谁就一目了然了。

再者,所谓“有凤来仪”,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隐喻黛玉居所实为“凤城”。而在古代,至少在唐代开始,凤城在文学上多指京城之意。举例说明: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房杜二相图》: “呼者谢而去。二君共喜,识之。竟同入凤城,诏为名相焉。”杜甫《夜》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沉佺期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甲申传信录》:户部给事中吴甘来...赋绝命词云:到底谁遗四海忧,朱旗烈烈凤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 风雨秋。极目山河空泪血,伤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难争讨,愿判 忠肝万古留!赋毕,引佩带自缢于室。

以上就是黛玉“有凤来仪”的真是寓意,所以在宝玉心中稻香村自然不及有凤来仪多矣!

原文稻香村这一段最后,宝玉又为李纨住的“稻香村”题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这对联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稻香村”的东林复社等士人的实质。“浣葛”是化用《诗经-周南-葛覃》中的“薄浣我衣”,《毛诗序》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借用“浣葛”称颂妇德,正是影射尚“德”的天启皇后张嫣, 因为东林党对张嫣极力歌颂,所以脂砚在此特批道【庚辰双行夹批:采《诗》颂圣最恰当。】,强调李纨就是东林党著史美化称颂的圣后张嫣。“采芹”:《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泮宫之水。泮宫即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宫称“入泮”或“采芹”。宝玉所说的“采芹人”就是影射读书人。“香护”实为“相护”,意为互相保护包庇,影射了张嫣和东林党读书人的关系。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清廷对那些明末投降文人,拥护清廷的假隐士们的利益关照。

关于十七回中李纨居所稻香村这一段的原文解析基本就讲完了,因为最近生活事情较多,实在没有时间,也无法安心更续,所以这次拖了很久,有些地方原先想好的解读构思甚至都完全忘记了,行文更是粗疏不堪,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的地方估计不少,还请观者海涵!

下一回计划将李纨剩余的重点信息要素解析完毕。



2022年11月30日 更续

李纨的儿子叫贾兰,贾兰者,假兰花、伪君子是也。

贾兰不是某个人的专门影射,而是代表在明亡之际,那些天天满口忠君爱国,到头来却毫无节操,投降屈膝于满清政权的官僚士大夫等伪君子势力的集合,其中以东林、复社之流为甚。东林党在天启和魏忠贤势力的沉重打击下,最后还能重新开启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时代,主要就是因为懿安太后张嫣居中作用,张嫣实际上就是东林党的重生之母,这就是作者设计李纨贾兰二人为母子的隐射之意。

现在来看这首《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整首曲子,在我看来,凝结作者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也是作者最煞费苦心构思的,就是曲子第一句!这第一句就是点题!也是对李纨贾兰整体构思寓意的升华点睛之笔!

这第一句其实就是对李纨所依附保护的,贾兰所代表的那些投降满清的文官势力的挖苦与讽刺。

”镜里恩情“指的是满清对这些投降官僚士人的恩赐抚慰;”梦里功名“指的是这些人曾在朱明王朝取得的功名并任职食禄。这两者都是一语双关,亦虚亦实。镜里也好,梦里也罢,都是虚幻,但虚幻的不是恩情和功名两者本身,因为满清兑现给这些人的”恩情“的确是真实的,而他们曾今在朱明王超取得的功名利禄毫无疑问更是半点不假,虚假的是这些伪君子对二者的态度!所以这首《晚韶华》最核心最要紧的第一句意指对于那些屈膝投降,毫无气节,满口理学道德的前朝伪君子们而言,天下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不重要;做明朝的官也好做清朝的官也好,也不重要;天下是诸夏的还是夷狄的,对于他们而言更不重要;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镜里梦里的虚幻之物!

那什么对他们而言最重要呢?就是曲子后半部分,只要他们能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只要能保证他们的即得利益和荣华富贵,管他天下姓朱还是姓甚,管他君主是诸夏之人还是夷狄之人,他们都无所谓。在作者看来,他们这些毫无气节廉耻的投降伪君子,既深负了号称养士三百年的明廷,也同样不会忠于现在的新主满清,所以这些不积阴德的假道德伪君子们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昏惨惨黄泉路近“!这是作者对李纨贾兰之流其结局的预言,也更像是诅咒!

再回过头来看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判词的三四句已经在前文中讲过,此处就不在赘述,来看一二句。

史湘云在《供菊》中写道:“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桃李春风就是指贾兰所影射的目标对象—没有骨气的理学伪君子们。

“子”参考十四回庚辰批:【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第一句就是说号称养士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最终却是被那些屈膝投降于满清的明朝理学士大夫伪君子们联手满清政权合力埋葬。

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带有满腔愤恨的责问!到了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哪个才是真正的忠臣栋梁?说实话,单从现有史料来看,在明亡之际,抗清至死的、自尽殉国的文臣武将也好,皇亲国戚也好,普通士人也好,贩夫走卒市井农人也好,都不在少数,这些作者很清楚,但因作者著红楼梦的根本原因是恰恰是因为苟活下来的这些理学伪君子反而成为了明清换代史的话语权群体,偏偏这帮人又开始毫无廉耻地以文字颠倒黑白,为了利益而迎合满清欺瞒后世,这就是作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这句判词其实是作者极具针对性的写作。

分析到此处,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李纨的曲子《晚韶华》以及她的判词,尤其是各自的第一句,作者通过这两句想表达的核心思想还是照应脂批在稻香村一段中点出的那两个字——”忘情“!所以李纨的判词和曲,其实就是对整个”稻香村“内容的凝练升华!

不仅如此,李纨判词的前两句,还为我们弄清作者刻画人物的阵营结构上提供了线索和有力支撑。

李纨尚德不尚才,因此喜欢有德的宝钗,而讨厌有才的凤姐、黛玉和妙玉,所以影射张嫣的李纨和影射周后的宝钗必然是一条阵线上的人,贾兰作为李纨之子,假兰花,影射对象为东林复社那帮投降伪君子;而"袭为钗副“,作为”一床破席“的花袭人,其判词恰恰是“空云似桂如兰”! 空如兰也是假兰!所以花袭人就是贾兰!和贾兰所影射的对象完全一致,只不过写的更难看,骂的更难听罢了,这也是作者常用的一喉二歌的创作手法。

那作者在《红楼梦》中给出我们“到头谁似一盆兰?”的答案了吗?当然有答案,红楼梦里有真必有假,有假必有真。所谓”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既然袭人明确是空如兰的假兰花,那晴雯必然是真兰花真君子!宝玉说晴雯被逐一段里:“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

而勇补“孔雀裘”的晴雯所影射的具体人物,的确是作者所设计的真君子的代表人物,这些内容以后再讲晴雯时再细说。

有关李纨的内容基本就全部讲完了,下一回计划解析一位基本不被重视的十二钗人物——贾巧姐。



2023年12月13日 更续

贾巧姐书中着墨甚甚少,这样看似一个完全不起眼的人物却位列十二钗正册是因为巧姐实则是书中的大融通处,我管她叫:十字路口大通道。

在详细解读巧姐之前,必须要提前公布一个答案,那就是红楼梦的主创人物,暂时我们可以称他为“红楼梦作者” ——他就是崇祯皇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 。

为什么是他?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他?今天先绕过不讲,因为十二钗正册还未解读完,如果在这里讲的话,篇幅很大,有些跟书中人物还串联不上不易理解,所以这里暂时跳过,只需要知道朱慈炤为红楼梦主要作者就可以了,下来我们开始解读贾巧姐。

因为巧姐是书中几处大关节汇通之所,所以元春和妙玉,乃至惜春都要多多少少地一并讲到,这样才能弄清楚作者的立意结构,关联逻辑,所以本次解读要想让人看明白,则必须一气呵成将几个人物互相串联着讲,篇幅肯定小不了,还望观者能耐心看毕。

解读巧姐,作者在书中一共留下三条路径,即词曲画、巧姐名字、争佛手片段。

判词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甲戌双行夹批: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第四十一回 :“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庚辰双行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蒙侧批:伏线千里。】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庚辰双行夹批: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蒙侧批:画工。】

我们先来看四十一回这段巧姐争佛手的文字,这段文字及其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全书任何一回任何一段,因为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巧姐这个大通道结构寓意,也是解读作者身份、全书立意关键点,最重要的是他是解读贾元春的关键钥匙,想要正确解读元春,就必须先从巧姐入手。

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

巧姐一开始抱柚子玩实则是指巧姐所影射人物为崇祯帝朱由检之子,也就是本书最初作者——永王朱慈炤,从现在各方史料来看,崇祯诸子唯一能确认活到康熙年间的,就只有永王朱慈炤,且他后来的经历也完全与巧姐判词对的上,这些关于作者的细节以后会详说,此处暂时略过。

所谓香团之属,团者,圆也,香团就是香圆,即香橼也,也就是说柚子即香橼之属也,二者同属芸香科柑橘属。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巧姐的身份,还是解读巧姐和元春真实关系的钥匙,什么关系?朱明帝统的血脉传承关系!

香橼正是贾元春画中物之一。贾元春的画里是一张弓和一个香橼,弓为死,香橼为生,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大明王朝的来处和结局。作为结局的弓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指永历帝最终在云南逼死坡被吴三桂拿弓弦勒死,至此大明亡。作为来处的香橼,就是指大明是从元朝手中夺得的天下,取元而代之,这也是元春取名根由之一。所以“应与缘通”说的就是柚子与橼、元、缘都相通,都有关系,因为代表巧姐的柚子亦为香橼之属,其影射含义就是说这个代表作者本人的贾巧姐属于大明帝统遗脉。

这句话看似很简短,实则是大通处,巧姐之所以叫巧姐,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将自己作为明宗室帝统血脉偶然的幸存,也是指巧姐这个书中打通各方的暗藏伏线设计之巧妙!怎么个巧法,我们下面再来细解。

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问明了巧姐的生日是七月七日,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罢。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蒙侧批:作谶语以影射后文。】而在四十一回里,脂批说的很明白: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也就是说,巧姐的巧,跟刘姥姥说的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用意贱名好养活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明告读者这就是千里伏下的一条暗线,希望读者能好好联系前文。

而根据我个人的解读,这条暗线最主要牵连的就是贾元春。

上面已经说了柚子与元春的关联,再说巧姐的名字由来。

书中说刘姥姥取一个巧字是因为巧姐生日为七月七,乞巧节。而在第十八回里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每出戏脂砚斋都做了特别的批注,提醒读者这四出戏的谶语之形、文眼之实。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今天只说跟巧姐有关的第二出《乞巧》,剩下的回头再细解。《乞巧》是《长生殿》中的一出,而《长生殿》无论剧名还是内容均脱胎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杨玉环的死因总结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自缢说,主要出处为《旧唐书·杨贵妃传》;二是他杀说,主要出处为《资治通鉴·唐纪》、《唐国史补》、《杨太真外传》;三是假死说,假死说主要流传于杨氏族群内部以及日本。以当时的信息条件来看,很明显红楼梦作者采信的是前两者,元春主要影射的是明朝法统本身,其消亡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崇祯自缢和吴三桂以弓弦勒死永历帝,这与杨玉环史载两种可能死因恰恰吻合。

脂批明说脱胎自《长恨歌》的戏剧《长生殿》伏元妃之死,一则是用杨妃的史载死因来暗喻明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即崇祯、永历二帝之死;另一则则是通过射覆《长生殿》,提示《长恨歌》中关于杨妃要于七月七日长生殿中重新与玄宗相会,并约定重生为天上比翼鸟地上连理枝,实则暗喻作为影射大明法统本身的贾元春,在其死后,以巧姐——大明帝统遗脉形式继续留存世间。

古人有七日来复之说,认为数字七代表这一种循环不息,最典型的就是葬礼,以七七日为烧祭日,四十九日之后,灵魂才能重入轮回开始新的旅程。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贾巧姐之所以生日为七月七,正是贾元春(生日大年初一)的一个新的轮回。

有人也许会问,从文章来看,前八十回元春一直都活着,巧姐怎么能成为元春的轮回呢?第一是大格局,红楼梦整个故事结构都是真假同存的一副太虚幻境,完全不能用真实的故事时间空间逻辑来看,这一点很明确,我的解读文章本身就是来解构作者设计的太虚幻境的,如果红楼梦啥都按真实正常的故事结构来,那就不是红楼梦这一点就不细说了;第二就是贾元春本身从出场开始就是死人,元春省亲都是在大半夜,正常人谁在大半夜省亲?更何况是皇亲国戚!第五回里就写明“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脂批甲侧:元春消息动矣。】”我讲过数次,梅花在红楼梦里意味着殉国,所以第五回以宁国府梅花盛开暗预影射崇祯的秦可卿将死(其实是注定已死),即前明亡,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把预示结局的判词、曲也放在了第五回。作者是用了托云烘月的手法,将前明亡故的事实提前隐喻在了第五回宁府梅花盛开这一描述中,注意,这里第一次说元春消息与后面宁府秦可卿亡故实则是提前勾连,元春的画是一张弓上面挂着一个香橼,香橼就是元春就不再多讲了,香橼就是香和元的组成,代表前明、崇祯的秦可卿住所名为:天香楼,而代表南明的香菱名字里也有一个香字,所谓根并荷花一茎香就是这个意思,两个香一在天一在地,他们正是通过元春才能一脉相承。(关于香菱解读从后,此处略过)

元春的第二次动静就是大观园省亲。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的回前脂批写到

【甲戌: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处,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

【甲戌: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甲戌:极热闹极忙中,写秦钟夭逝,可知除“情”字,俱非宝玉正文。】

十六回的题目已经明示,元春动静还是与“秦”有关,上次是预示秦可卿亡故(前明亡),这次是与秦钟夭逝有关,脂批说借省亲事写南巡,其实是说省亲就是南巡,而所谓南巡实则是指明政权南迁,也就是南明继统。而秦钟夭逝则暗喻南明亡,华夏政权、衣冠文化彻底沦丧于夷狄手中。

元春这两次动静都与秦氏姐弟亡故有关,从某种角度上说,贾元春其实未出场就已是镜中亡人了,只不过属于明线活暗线死,记住此书凡大关节处都有正反两面,所以她与贾巧姐的这种轮回关系在太虚幻境里并不矛盾。

我们再来看元春的判词与曲(通行本)。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首词我们要先了解版本区别,因为这里涉及关键字眼牵扯到核心内容部分。

已卯、杨藏本是:

二十年来辨是谁,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剩下大多数版本(包括甲戌、庚辰、甲辰、程甲等)写作: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现在的通行本是将这两种版本混在一起,取后者的是非及前者的虎兕。我的看法是原作应该是甲戌、庚辰版,原因解读如下: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前文已说过,这整首判词是脱胎自夏完淳的《青楼篇与漱广同赋》中的“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判词中的二十年实则是指自崇祯自缢前明亡起至永历帝死于逼死坡,共存续18年,辨是非一则是指南明朝存续期间、君臣、文武、党派之间的是非争辩一刻未曾停止;二则是说辨是非即变时飞,即天下法统已由明变为满清,贾雨村就是满清代名词(后续解读),其字时飞,钗于奁内待时飞。

第二句,脱胎自韩愈的《咏张十一旅舍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这句有三层意思:一是射覆,就是引出并借用韩愈原诗,暗写明亡清兴结局;至于第二层意思放到第四句再讲;三就是以榴花暗喻留余庆的巧姐,即作者本人,由他最后照写真实的明亡史,但最终作为五月榴花的他也得诸艳归源(元),即大梦归。

第三句,很简单,即南明远不如前明。

第四句,这才是版本用字的核心关键,如若取甲戌、庚辰版的虎兔相逢大梦归,则其意简单明了,参考第十四回十二地支中: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也就是说虎兔相逢大梦归就是指1662年即壬寅年虎兔年相交之际,永历帝被杀明朝亡一事。

第十回张太医给秦氏诊病说了一句:“头目不时眩晕 寅卯间必然自汗 如坐舟中”。“寅卯间”“自汗”“如坐舟中”指的是虎兔相交之年,失去大汉中国,清取明而代之。整句与“虎兔相逢大梦归”意思相近。

除《也是录》记载永历帝死于永历十六年即壬寅年四月十八日,刘茞的《狩缅纪事》、邓凯的《求也录》都是明确记载永历帝死于壬寅年四月二十五日。而在二十七回明确写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庚辰侧批: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须要饯行。

至次日是四月二十六,所以这日就是指四月二十五日,芒种实为亡种,未时还是得参考十四回中的十二地支寓,“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未就是羊,羊指金,金就是清鬼。未时交芒种就是说芒种这一天金克木,清代明,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花神就是华神,就是华夏帝统。

第二十九回张道士说了句颇有深意的话:“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其实是说:前一日是不见了明王的日子。“遮天”隐喻不见了“日月(“明”字)”,“王”指永历帝。

第五十二回末尾,在那句“自鸣钟敲了四下”后出现的脂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我前文已经讲过,红楼梦整部书对“寅”字并无刻意为尊者避讳,也就是说并无那种因先人名字中有寅字而刻意回避缺笔的直接行文避讳,但脂批强调过的避讳实则是作者刻意对明亡之年的悼念,属于此地无银法。

由这些文章中的种种暗示埋伏引线,我们可以推论得到贾元春判词应以甲戌、庚辰本为真,因为后者在行文结构逻辑上可以达到闭环。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贾元春就是影射大明帝统,最后她在虎兔相交之年即壬寅年死亡,继而诸艳大梦归源(元)随云散。只剩五月榴花,即元春的轮回血脉留余庆的巧姐来存照宫闱旧事,而作者不仅把自己的结局提前幻写到了二十七回,也就是在四月二十五日前后亡种时节,榴花便和凤闲落了一地(按道理榴花是五月花开正茂时节不可能在芒种就败,这一写是真正的文学笔法),甚至自己再幻化为葬花之人来回应元春判词之意:尔今死去侬收葬(诸艳归源我来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作者有葬花之须,但他自己也是诸艳之一,留存最后不知谁来葬他,无限悲凉!

再看四十一回争佛手一段文字中的脂批: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

前面我已解读佛手与柚子同为香橼之属,这是佛手寓意之一。迷津是指什么?也要从前文中找答案(我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说解读红楼梦,必须以红楼解红楼,这一点要紧处希望所有爱好红学朋友能理解,无论你想怎样解读,终点预设在哪儿,这个方法是万万不能忽略舍弃的,否则结果必会跑偏到姥姥家去!),答案就在第五回:因二人携手出去游顽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甲戌侧批:若有桥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后面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甲戌侧批:机锋。点醒世人。]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吓得袭人辈众丫鬟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

这里的迷津,跟元春判词的最后一句实则是一回事。第十回张太医给秦氏诊病说了一句:“头目不时眩晕 寅卯间必然自汗 如坐舟中”。就是指壬寅年清代明后,作者这样的留余庆,明宗室遗孤仿佛如坐舟中,万事不由己,来处不可追,又不知向何处去,自然是深陷迷津,如何出迷津?两个条件,一是自悟,所谓木居士灰侍者就是引用《庄子》中:心如槁木面如死灰,即顺应天机,木居士为僧,灰侍者为道,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本就是作者自化,朝代更迭也是因缘际会的结果,要想不困在迷津中,只有早日悟道,方能解脱;第二个条件便是有缘者,红楼梦里的迷津是为作者自己,也就是留余庆巧姐、妙玉、惜春等人量身定做,他们都属于有缘(元)人,都是香团之属也,不是随便哪个阿猫阿狗能有资格入这迷津的。

所谓佛手指迷津,就是说对有缘(元)人而言,最后顺应天道的结果——即接受清代明的因果现实,这与作者在明亡后自身的一系列遭遇是有关联的(今后解读朱慈炤经历时再谈),也同时为作者在巧姐和惜春之间的相互幻化留下伏笔暗线。

最后来看巧姐判词和曲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第十五回为秦可卿送完殡,宝玉等人到了一庄户人家过夜。文中写到: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屋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庚侧:天生地设之文。】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庚眉:一“忙”字,二“陪笑”字,写玉兄是在女儿分上。壬午季春。】“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甲侧:如闻其声,见其形。庚侧:三字如闻。蒙侧:这丫头是技痒,是多情,是自己生活恐至损坏?宝玉此时一片心神,另有主张。】我纺与你瞧。”秦钟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庚侧:忙中闲笔;却伏下文。】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甲侧:的是宝玉生性之言。】再胡说,我就打了!”【庚侧:玉兄身分本心如此。】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庚眉:若说话,便不是《石头记》中文字也。】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 宝玉怅然无趣。【甲侧:处处点“情”,又伏下一段后文。】

这个二丫头就是巧姐,秦钟看到村庄丫头用纺车故意说道“此卿大有意趣”,实为汉人帝业种子的秦钟其实是在暗示这“二丫头”与汉人帝业大有关系,而且这个 “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就是指崇祯十七年前明亡后,永王朱慈炤沦为庶民隐藏于村落山野。

判词前两句很简单结合作者身份不需要再多说什么,第二句根据甲夹批提示来看应与周奎吝啬助资崇祯,并后来出卖太子与多尔衮之事有关。“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应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影射魏忠贤的王熙凤,在天启年间多次以天启本人之名义(即司礼监)筹钱赈灾安民,所以刘姥姥(刘姥姥亦影射像蝗虫一样的造反流民)即李自成并未在期间造反,后来因崇祯举措失当而导致西北流民造反,但李自成念在朱明皇室有赈灾之举,崇祯非有亡国之行的事实下,还是宽恕了永王朱慈炤等一众崇祯血脉,这是其一;其二是指朱明皇室之所以有今天的下场,就因为当初接济了刘氏(即满清),只是作者命不该绝,逃亡路上多遇那些心怀故明的士绅帮扶周济,才平安度过那场虎兔相逢的大劫难,最终成为唯一仅存的留余庆。曲就不多说了,基本与判词相同。

这一次不仅解读了巧姐这样的大通道式的人物,也补充了从前解读未尽的大关节人物贾元春,下一回计划解读贾迎春。还是那句话,水平有限态度认真,愿与所有红学爱好者共享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249​
​5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地岊
地岊
73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本书有影射不假,可是很多人就直接认为这种影射必然是有作者主观好恶在其中的,但为何一定就要是要“悼念”明而“贬损”清呢?

作者只是写到了明朝历史,以此为鉴。以史为鉴啊,不代表要专门去喜欢和怀念某段历史。

就像如果当代有大作家(或者往前放,经历过建国的)写了一部优秀的小说去讲述某段民国历史,对其中很多历史人物从新角度去做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表述,那难道他就是在“悼”吗?(不过他的作品可以用来钓鱼炸出一些这种脑袋的人)。“一曰卖了三千假,三曰卖不出一个真”,《红楼梦》这句话放在每个时代都很受用,这篇网上大部分人爱看的,是那“三千假”,他们还乐在其中,没静下来看过几遍原著,就跟着一些自称“猛料”者人云亦云。

清初那段时间有很多士人都会悼明,这是当时社会中很常见的一种感觉。而大家注意,清朝臭名昭著的文字狱最盛时期是在乾隆(清中期)。意思就是,文字狱最盛时期与悼明最盛时期是错开的。

最有名的悼明之作,是《桃花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认可(当然,这本书也必然经历了清统治者“改编美化”的要求才上演。可问题是,《红楼梦》如果也是“悼明”,而且还是比桃花扇更为晦涩、更为“隐去”的影射,为何它最早却无法公开流传??),因此从清朝广为流传至今。为什么?因为封建王朝重视法统,清统治者会美化丑化一些事,但不会否认自己来自于明的正统。这个王朝大一统的时间与明朝相差无几,大部分的百姓难道都是傻的吗?清不是怕悼明,甚至足够好的悼明文学作品还会提倡。清统治者怕的是“反清”,无论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不是“复明”。到了清中期,国家进入稳定,政府有了更严格的思想控制,这时候确实在民间也还时不时有抗清活动。但是,至此,离明末清初已过一百多年,明朝遗民还有几位?真正悼明的还有多少?会有人打着“复明”旗号,可这个“明”跟明朝已经无关了。古代历朝民间反抗,都有打着前朝旗号之名义,可真正成功之后呢?真的“复”了吗?

清有剃发屠城,当然也会招抚民心,百姓再有苦有怨,日子也是要过下去的。因为在这整个封建社会里,大部分人始终都是被压迫的,不论“明”还是“清”,他们只是换了个更丑的发型。大部分的“明朝遗老”也是如此,除了些在岁月继续的剩下几十年里,他们渐渐发现明与清并无区别,自己该苦还是苦,该珍惜的还应珍惜,该怀念的还会怀念,但他们已经不是怀念那个具象的“明朝”了。他们只是哀悼曾经的自己,在改朝换代的时局动荡中、在“脏明臭清”的封建压迫中之无奈。

八大山人晚年还了俗,但依然不出仕,他依然不想入清,但他也知道自己与旧明无关了。放之于人文思想上,八大山人很超前地突破了朝代的历史观。他不再执着于作“明人”,但也不会成为“清人”。他就是他自己。

岁月是最好的刀,我们如今几年便觉人生光景大有不同。更何况在改朝换代中活了几十年,会有人会渐渐寻见封建末路的悲剧。会发现明和清本无差别。会明了自己生命之中真正最想守护的人和事。会知道各人各有要经的劫难、要开的悟。会悬崖撒手。

我相信写作《红楼梦》的人,有这种思想。不论Ta或Ta们有没有实际经历过,或者是将自己的生命经历与有换代经历的明白人作了联系。

我很不明白的一点是很多无脑吹明的人拿李贽这让思想解放家来证明“明朝言论思想足够自由”。我的天,你觉得明朝后期为什么会出现他?因为封建时代的人民已经苦到极致了、几千年的封建集权压迫已经坏到头了,被吃掉的人白骨已经堆成山了。他已经看透本质,逼不得已站出来以性命为代价说话。清朝是再一次的重演,只是因为它一开始是“异族入侵”,让当时人更生“华夷之辩”的痛楚。然而当明末清初的震荡结束,社会安定后,有识之士才真正发现,封建王朝本身的兴衰规律,才是这种痛楚的根源。

《红楼梦》继承了李贽的这种思想。

作者开卷点明的创作意图已经很显然说明自己不会悼明。认真看过原书的人应该知道,创造者很懂历史典故、很懂人性、很懂统治者如何压迫和麻木大部分的劳动群众。才有了书中那么多浓缩了很多历史人事背景而创作出来的可怜人儿。创作者也很讨厌官场、讨厌被神化得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与禁锢人性的礼教等级、讨厌君权父权夫权的压迫。因此他赞颂而怜惜那些美好的女儿,并且抛弃了古代中国所有的神话神仙体系,营造了一个只有女儿(而且没有国王只有负责管事人)的“太虚幻境”。那么,这么一个思想超前、追求人性解放平等自由的人,他会去赞颂缅怀一个中国传统封建统治达到顶峰的“明清时期”当中的“明”吗?会去为剥削天下百姓要百姓为之兴亡陪葬的朱家皇族写颂歌吗?他不过就是把真正残酷的封建历史影射出来,让人感叹封建之该亡。

换句话说,《红楼梦》不想要皇帝了,这才是它要虚写、要用风月宝鉴影射、有被禁之危的终极缘由,而不是悼明,因为它根本就没悼明啊。如果只是悼明,还是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么清朝统治者可能反而还会像认可《桃花扇》那样把它也光明正大地传下来。

这样的书,放在清会禁,放在明也会禁,因为它触及了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根本,为整个封建时代早早写好了悲剧的落幕。它本就太超前了,不属于那个已然濒临消亡腐朽的封建集权最顶峰压迫最窒息的时代。

或许曾经年轻傲气时的作者也像明朝遗民那样想,看到过经历过家族兴衰和朝代更迭,因此更能感同身受。但是无论无何,之后的他,在体会世态沧桑后看透了,选择撒手。

因为他就是看透了朝代兴亡和这么多替死鬼的亡魂悲剧,所以他在书里重新写了自己全知视角眼中的兴亡,不为任何一个朝代歌颂哀悼,也不恶意摸黑贬低任何一个朝代。他知道明朝该亡,清朝终也该亡,没必要为这些吃人的朝代可怜,要为被吃的人民可怜。

他就是想影射古代朝代兴衰更迭间的社会悲剧和个人身处洪流中的白骨如山忘姓氏,这些如山的白骨堆了几千年,这些姓氏被人忘了几千年,全给了吃人的封建社会。

作者既然看透了历史的变迁与封建末世的落幕惨象,他就不会专门再为其中某个朝代博同情或言恨意,因为朝代之类兴亡,百姓永远受苦。作者真正可怜的是在时局变迁中各种美丽生命与伟大人性的飘逝,用具象展现某一类历史人物的悲剧。

贾府是幌子,曹家是幌子,南明是幌子,明清更替也是幌子,层层抽丝剥茧,最终展现的是古代封建社会在历史发展规律中不断走向白茫茫末路的众生悲剧。​

我非常能接受作者影射历史的宝鉴之心,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后世读者一定要将作者的初衷强行定以为对某某朝的哀悼怀念和某某朝的抨击批判。哪怕是“作者已死”论,这也是对这本巨著创作人呕心沥血之所求极大的不尊重。

如今能把影射历史意淫脑补成“悼明”的人,有多少是能像红学家那样仔仔细细耗尽半生心血去钻研这一本书和与之相联的整个中国文化宝库的呢?因为一点障眼法就把骷髅看成了美人,把哀悼万民的亘古悲伤看成是对前朝君王的歌颂赞美。请小心贾瑞那样的结局,主流红学坚持的就是要远离那样的结局。

毛主席爱《红楼》,爱历史。他读《红楼》读了很多遍,在很多场合留下“要读《红楼》XX遍才发言权”的趣闻,他也从《红楼》里读出了很多历史。那么多历史人物他都评点过,他也称赞过《红楼》那么多回,都是直气豪放的兴亡感慨之言,可曾从其中听闻过“悼明”说?

离开这网络里真假难辨的信息世界,各位实际私下里又读过几回《红楼》呢 ?

想悼明当然可以悼,觉得《红楼梦》文笔美拿来作血泪文字的引用或借鉴也未尝不可,但请不要拿此碰瓷说《红楼梦》就是“悼明之作”。

编辑于 2021-09-25 23: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程日兴影射陈仁锡+?】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里程日兴的美人绝技的明末历史秘密----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九) (2018-01-23 08:12:37)
标签: 崇祯 东林党 红楼梦 历史 朱三太子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是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东林党中立场较为中立的李清在《三垣笔记》中写道: “田贵妃幼时,父弘遇曾携至扬州,寓予表姑阎姓家。表姑母与予语,妃性寡言,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予后巡视十库,内官复为予言。”



  李清的父亲是东林党李思诚,李清的表姑与田弘遇家有旧,幼年时的田秀英还曾与父亲田弘遇在阎家暂住过。既然李清对田秀英知根知底,那么东林党必然知道田弘遇的女儿是个兼有无双才貌和天生奇香的奇女子。如果田秀英真是像天启皇后张嫣和周奎女儿一样也是被买来调教的“瘦马”,那么神通广大,无论是朝堂还是后宫、无论是官场还是乡野都一手遮天的东林党怎会掌握不到任何田秀英的来历问题和户籍疏漏?如果真有证据,那么东林党只要将证据公诸于众,那么田秀英不但会失去选妃资格,还会因户贴造假冒名良籍而受到被处死或流放化外的严惩。如此一来,东林党根本无需冒着被魏忠贤发现的巨大危险去勾结后宫的劉昭妃和张嫣联手作弊,而周后也就无需冒着被崇祯发现的风险而费尽心机地谋害田妃母子了。《红楼梦》里魇害宝玉的干娘为何姓“马”?因为干娘马道婆就是田妃儿子们的嫡母----瘦马周后,详见前文《贾宝玉被魇逢五鬼背后的可怕的历史真相》。



  《明史纪事本末》:“天启七年春正月,削礼部尚书李思诚、吏部主事于志舒、怀来兵备丘志充籍。命锦衣卫逮志充,同上林监署丞王家栋下狱。削翰林陈仁锡、文震孟、郑鄤籍。拟孙文豸、顾同寅罪斩。文豸,(陈)仁锡戚也,尝作策论嘲时。忠贤知之,因诬文豸造妖言,谤朝政,置重辟。所指妖言者,则韩愈《原道》篇,钦天监《步天歌》也。先是,(陈)仁锡在讲筵,因王恭厂火灾,又见正人屠戮,忠贤竭土木不休,讲时不避忌讳。忠贤怒,复以不撰宁国敕,怒愈甚。遂命许显纯拟文豸狱,词连仁锡等。因削职,追夺诰命。夏四月,遵化道耿如杞下狱。遣三王之国。忠贤包藏祸心,故有是遣。” 《明史。陈仁锡传》:“里人孙文豸以诵《步天歌》见捕,坐妖言锻炼成狱,词连(陈)仁锡及(文)震孟,罪将不测。有密救者,得削籍归。”



  天启六年,陈仁锡守孝期满复原官,还担任天启皇帝的讲师,直经筵,典诰敕。天启六年(1626),陈仁锡因借王恭厂大爆炸制造舆论而引起魏忠贤注意,后又因牵涉亲戚孙文豸散布谣言诽谤朝政一案,天启七年正月,陈仁锡和文震孟锒铛入狱,可是被打压整肃的东林党在朝中的势力依然很大,其同党展开秘密营救,结果陈仁锡和文震孟双双获救,幸免一死,天启皇帝只是将陈仁锡削职追夺诰命而已。崇祯登基改元,陈仁锡官复原职,以右春坊右中允出任武举会试主考官。崇祯三年(1630)升为国子监司业,再直经筵讲官,以预修神宗、光宗二朝实录,升右谕德。崇祯六年,因周后的得意失口而暴露了底细的陈仁锡被崇祯免官还乡。三年后的崇祯九年(1636年)病逝。



   在魏忠贤主事的天启七年,犯了死罪的陈仁锡和文震孟依然可以安然获救,可见朝中的东林党势力即使是被天启皇帝打压整肃后也依然很强大,更不要提张嫣即使暴露了东林党的假女儿身份也依然能够把持后宫,相比周奎女儿背后的东林党的通天势力,不过是低级军官女儿出身的毫无背景的田秀英如果真有什么出身问题的话,早就被东林党曝光取消选妃资格了,根本用不着让七十岁的古稀老人劉昭妃为了能让周奎女儿当选信王正妃而劳心劳力地不断作弊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东林党早就知道田秀英的绝世无双,为何东林党不与田弘遇合作?却要选一个众人避之不及的地痞无赖周奎家相形见绌的女儿,直接与惊才绝艳的田秀英联手岂不是胜算更大?



答:满清官修《明史》载:“(田秀英)父弘遇以女贵,官左都督,好佚游,为轻侠”,何为“轻侠”?“轻侠”就是指为人轻生重义而勇于急人之难。



《明史》的幕后真正主笔人是东林党黄宗羲,但由于参与编撰《明史》的人数众多,知情者众,黄宗羲也不敢造假歪曲得过于荒唐,故而多是采用狡猾的隐晦手法,详见我的前文《红楼梦中“造衅开端实在宁”隐藏的历史真相》、《杨嗣昌害死卢象升?揭穿东林党捏造的弥天大谎!》、《红楼梦中为林红玉和贾芸传情的墜儿是谁?》中的解析。就连为美化周后而诋毁田秀英的黄宗羲也不得不承认田弘遇很有侠义之风,这样一位侠风义骨的人怎会愿意去作那见不得人的卑鄙勾当?更何况还是用自己绝世无双的唯一爱女做交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林党可以收买并与之合作的只能是强盗死刑犯孙二和地痞恶棍周奎这样的人了。



不能收买,就污蔑诋毁!卑劣无耻的东林党采买出身贫贱的张嫣和周奎的女儿调教好后送入后宫,却大肆散布谣言颠倒黑白地诬陷出身清白的田秀英是来历不明的瘦马!如果不是因张嫣给生父孙二传宣懿旨暴露身份而导致天启虐死张国纪家5人,如果不是因周后一时得意说漏了嘴而导致崇祯将陈仁锡罢官免职前途尽毁,我们可能就根本无法了解到这些令人愤慨的事实真相了。东林党孙承泽和杨士聪时时以君子自居,却利用撰史污蔑田秀英的清白,极尽诋毁之能事,其手段卑劣下作真是令人发指!





《崇祯遗录》:“(崇祯)上在信邸即有令名,年十六有疾,召良医韦尽性诊视,乃曰,服药千剂,不如独宿。”朱由检大婚后没两天,信王府里就传出了朱由检身体不好的消息,这令疼爱弟弟的天启着了慌,因为朱由检的身体素质之强可是万里挑一的。

----东林党李清的《三垣笔记》载:“上白皙丰下,声如洪钟。” 崇祯说话声如洪钟,中气充沛。

----东林党吴梅村的《绥寇纪略》载:“白晳丰下,瞻瞩非常,音吐如钟,处分机速,读书日盈寸,手笔逼似欧阳率更,有文有武,善骑,尝西苑试马,从驾者莫能及。”崇祯是精力充沛,能文亦善武。

----东林党杨士聪的《玉堂荟记》载:“凡弓皆上自开试。上力甚大,能开劲弓。其一挽即满开者驳回,其半开者乃留,及颁给行间,将士皆不能用,虽有千万之弓,不可以发一矢。”崇祯的力气极大,他能拉半开的弓没有一个将士能拉开分毫,导致按照崇祯的使用标准铸造的千万把劲弓竟然无人能用,这整天窝在皇宫里养尊处优的书生皇帝竟然比每日在前线奔波战斗的将士还要生猛!这分明就是传说中的神力超人么!



身体这么好的人居然生了病,难怪天启皇帝吓坏了,马上派出最好的太医前去诊治,哪知道朱由检对自己的病因十分清楚,说不用开药,我只要一个人睡就能好,恍然大悟的天启这才放了心。



不得不承认东林党陈仁锡的瘦马调教果然是专业水准,超人朱由检被周后迷得差点要吃药!



而周后的生育记录更是惊人。崇祯的前四个孩子都是由周后一人所生,分别是: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生嫡长子朱慈烺,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三生二皇子朱慈烜,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十月二十九甲戌生长平公主朱媺娖,崇祯五年八月十五日生三皇子朱慈炯,周后的第一胎与第二胎间隔近十个月,而第二胎与第三胎间隔也只有十个半月!更多细节可以回顾前文《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的贾府四姑娘惜春是谁?》。同样都是生育了四个孩子,田秀英基本上是三年生一个,相形之下,周后的生育能力之强令人吃惊。众所周知,人类生育怀胎十月,可我们发现周后的前三胎间隔都仅十个月!周后居然连坐月子的空档都没有!



皇帝坐拥三宫六院,已有周田袁后妃三人的崇祯一当上皇帝还不到半年就开始下旨选淑女以充后宫,见《崇祯实录》:“崇祯元年,二月乙未,谕选宫妃。”后宫佳丽如云不缺美女,而且从信王选妃中的作弊行为可知周后并不出众,连进决赛前三都十分勉强,那么并不出众的周后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居然令崇祯如此痴迷、又如此急不可待、就连坐月子都等不了呢?



答案就是周后接受的瘦马调教和折骨缠足造成的身体差异!



  因为折骨缠足的脚是畸形,当足部接触地面时,全身的重量集中于踵部,要使用踵部走路,每走一步,大腿内侧肌肉收紧并牵动腰髋部,使得女子的腰髋部和阴部肌肉得到锻炼而变得强健发达,从而对性以及生育都造成巨大影响,不仅令男人性愉悦,而且也提高了女子的性愉悦和自身的生育能力,崇祯对周后狂热的性迷恋和周后强悍的生育记录正是来源于折骨缠足。



道光时的一位名“徐瀛”号“读花人”的红学家写了一篇《赵姨娘赞》:“食色,性也,而亦有不尽然者,鲜于叔明嗜臭虫,刘邕嗜疮痂,贺兰进明嗜狗粪。今将赵姨娘合水火五味而烹炮之,不徒臭虫、疮痂也,直狗粪而已矣,而贾政且大嚼之有余味焉。岂所赏在德耶?然粪秽卒产灵芝,鸱枭能卵雏凤,其下体可采也。赋诗断章,或不诬焉。”为何方正呆板、迂腐守旧的贾政会喜欢恶俗粗鄙、阴险歹毒的狗粪一般的赵姨娘?徐瀛给出了答案:“其下体可采也”,虽然言语刻薄,却是一针见血、直中要害!(赵姨娘影射周后的详解见前文《人见人憎、花见花谢的赵姨娘是谁?》和《贾宝玉被魇逢五鬼背后的可怕的历史真相》)



    因为是崇祯后宫里唯一折骨缠足的人,周后因此拥有其他妃嫔们所没有的性优势,盛宠一时。然而仅仅依靠性优势来愉悦崇祯的周后所享有的盛宠不过维持了短短六年,由于连续生育与年岁渐长导致周后因为折骨缠足所造成的性优势渐渐丧失,周后后来竟然长时间都难见到崇祯一面,“周后多不得见上”,年仅二十二岁的正是青春年少的周后从此断绝了生育的机会,与田秀英的终生盛宠,即使久病在床依然独得专宠,甚至于死后还被崇祯与其母刘太后一起供奉于长椿寺的待遇相比,真是天上地下。以性娱人,终难长久,幸而有皇后的正宫身份可以令周后继续作威作福,因此不难理解瘦马出身的周后该是如何感激东林党对她的再造之恩了,自然是为其甘效犬马之劳。  



   《红楼梦》中花袭人用性关系将宝玉挟制得死死的,从朱由检对周后床第的超级迷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周后竟然能让最是尊崇礼法的朱由检不顾宫廷礼法、不畏世人议论,顺从她的无理要求逼迫田秀英和袁妃两人必须使用宫廷不允许的“女儿”这个低人一等的卑贱称呼,还能令崇祯恢复了因罪被贬为平民的张嫣的假父张国纪的爵禄,更将张国纪加封为太康伯,获得了在天启朝都没有的厚遇,并使得与阉党本无仇怨的朱由检对阉党恨之入骨,言听计从地灭阉党亲东林。瘦马周后果然不负陈仁锡的多年调教,“协谋去魏逆,称贤功”,为东林党立下汗马功劳!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里,宝玉听了宝钗的画画的主意,先喜的说:“这话极是。詹子亮的工细楼台就极好,程日兴的美人是绝技,如今就问他们去。”这宝玉特意点出的詹子亮和程日兴乃是对熟谙画理的薛宝钗的补充。那么这两人有何玄机呢?



“詹子亮”名“詹光”即“沾光”。在贾府的清客中,詹光是戏分最多的一个。晚清的“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的终生研究《红楼梦》的张新之曾批詹光的名字关合《易》道,“詹为占卜之占” , “詹光”还暗藏“占卜”之意。



“程日兴”谐音“趁日兴”,暗含整日兴风作浪、趁机日兴发达之意。



原来詹子亮和程日兴擅画的楼台美人还藏有奥妙文章:



----“擅画楼台”暗喻“操纵朝堂”;

----“占卜”暗喻“制造假预言以左右舆论”,如王恭厂大爆炸的“天变”之说、如周后的“天下贵人”预言;

----“美人是绝技”暗喻“最是擅长调教美女输送后宫以操纵朝政”。张国纪采买调教强盗之女张嫣,陈仁锡借回苏州为母守孝三年之机悄悄采买调教瘦马周后;而周后则不断派人采买大批乐妓,之后更是以“营葬”为名特派其父周奎亲回苏州购买名妓陈圆圆,东林党的“美人绝技”可谓是代代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先秦时期的《六韬·文伐》有言:“文王问(姜)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



“美人是绝技”的乱臣东林党屡进瘦马乐妓,利用瘦马皇后祸乱朝政以谋取巨利,作了后金满清想做却做不了的乱国害明事,“詹光”和“程日兴”既“擅画楼台”又善“占卜”,而且“美人是绝技”,这是暗喻整日兴风作浪的东林党擅长操纵朝堂和用假造的预言左右舆论,最大的本事就是培养调教瘦马美人把持后宫,通过皇后乱政而渔利沾光、趁机日兴发达的明末历史真相。(“詹光”和“程日兴”的更多隐史内幕我将在以后细写)。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蝶恋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魏党威逼,“头可断,诰不可草”的陈仁锡。——闲读《随园诗话》(159)

真老实人_425a
  
IP属地: 上海
2
2020.12.12 23:23:39
字数 1,791
阅读 742
【原书卷十四·四六】

咏雪佳句:缪雪庄云:“卷帘半树带花落,吹烛一窗如月明。”章智千云:“伏枕旅人惊看月,扫阶童子学为山。”陈明卿云:“填平世上嵚崎路,冷到人间富贵家。”曾昔人所未有。

缪(miào)谟,字虞皋,一字丕文,号雪庄。清江苏娄县人,诸生。张照荐入律吕正义馆(康熙帝对音乐具有浓厚兴趣并曾加以研究,特于五十二年(1713年)在蒙养斋立馆诏修律吕诸书,广求海内畅晓乐律者,越一年余编纂完成《律吕正义》一书),不久即归。诗文清丽,尤工填词,亦善画山水。著有《雪庄乐府》、《雪庄词》。

章智千,(资料缺)。

陈仁锡,(1581年—1636年),字明卿,号芝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官员、学者。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翰林编修,因得罪权宦魏忠贤被罢职。崇祯初复官,官至国子监祭酒。陈仁锡讲求经济,性好学,喜著述,有《四书备考》、《经济八编类纂》、《重订古周礼》、《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潜确居类书》等。

嵚,音qīn,嵚崎,释义:1、山高峻的样子;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上嵚崎而蒙笼,下深沉而浇激。”2、形容品格特异,不同于众。宋·秦观《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诗:“亭下嵚崎淮海客,末路逢公诗酒共。”

【闲言碎语】

咏雪的诗,多如牛毛。能够被袁枚称为佳句的,当然有独到之处。缪谟“卷帘半树带花落,吹烛一窗如月明”一联,不说雪,只说吹灭蜡烛之后,窗上雪光如月,别有意趣。缪谟,康熙时人,书画家、戏曲家、诗人。看到作者的名字,可能有人会问,“缪”字怎么发音?哈,你还真问了一个好问题。为啥?这个“缪”字的是多音字,其读音之多在汉字当中排名第二,一共有五种发音,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

(1)[miào] 姓。据唐代修订的《元和姓纂》,缪氏,源自秦穆公的后代。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他有庶子以他的谥号为氏。由于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

(2)[móu ] 绸缪。紧密缠缚的意思。

(3)[miù ] 纰缪。差错,谬误的意思

(4)[mù] 古同“穆”。恭敬的意思。秦穆公,亦称“秦缪公”。

(5)[liǎo] 古同“缭”,缭绕。

缪字发音不同,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有可能造成误解。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缪丑”。其谥号之义不言自明。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后世有人认为,刘禅对关羽不满,给了他一个不好的谥号。这就是对“缪”的全部含义不清楚而造成的误解。读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汉字读音最多的多音字是啥?答案是:和。一个人人都认识的“和”字。读音有六个:huo(暖和)、hé(和气)、huó(和稀泥)、huò(和面)、hè(和诗)、hú(和牌)。

“填平世上嵚崎路,冷到人间富贵家。”这一联咏雪诗,是本条诗话中最吸引我的,也是最震撼我的。倘若胸中无不平之气,心头无嫉恶之仇,断不能喊出“老天替我解恨”的愤怒之声。查找了一下作者的资料,果不其然,这是一位秉性耿直,不畏权势,备经磨难的明代学者、诗人。

陈仁锡,字明卿,号芝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卒于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后因七次会试均落第,遂更加潜心经史之学。天启二年(1622年)以殿试第三入授翰林编修。次年母亲去世,辞官守孝三年,期满复原官,直经筵,典诰敕。陈仁锡秉性梗直,为人正派,以讲官而深负重望。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冒请边功,并以皇上名义赐公爵,给铁券(按: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令陈仁锡草拟诰词,陈仁锡拒不起草。面对魏党之徒的威胁逼迫,陈仁锡毅然说道:“世上自有愿意草拟诰词之人,何必非我,头可断,诰不可草。”魏忠贤闻听大怒,记恨在心。后因陈仁锡在直经筵时,曾就王恭厂火灾、正人君子连遭不测、魏忠贤竭力大兴土木等问题仗义执言无所避讳,魏忠贤遂命党徒借罗织陈仁锡亲戚孙文豸 “造妖言、谤朝政”案,株连陈仁锡,幸有人暗中周旋营救,陈仁锡才免遭不测,仅被处以削籍,追夺诰命。崇祯改元,陈仁锡官复原职,崇祯三年(1630年)升为国子监司业,再直经筵讲官,升右谕德。不久,陈仁锡深感宦情淡薄,加之身体有病,请假归养。三年后病逝,享年56岁。

陈仁锡诗,应都有所指。其《放逐漫纪三首之三》:“初学灌园手自锄,支扉片石老迂樗。纵然刀锯断吾腕,不作天边一纸书。”凛然正气,跃然纸上。

最后编辑于 :2020.12.15 22:51:5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林党不可告人的“瘦马”秘密----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看到这个题目,对明史有了解的读者一定会说:明末党争只听说过妖书、梃击、红丸、移宫这四大案,哪里来的五大案呢?这是因为东林党成功掩盖了第五大案,故不被世人所知,其实这第五大案造成的影响要远甚于前四大案,《明史》讲:“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我却要说:明朝实亡于第五大案。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四大案》系列
妖书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导致明亡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系列:
揭开天启皇帝苛待虐死皇后张嫣家人的惊人秘密
骗尽世人的明朝最美皇后选美真相
天启落水
揭秘王恭厂大爆炸的惊天黑幕
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
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
改变大明命运的崇祯选婚秘密
崇祯 “一后二妃”选婚大玄机
崇祯的皇后被偷梁换柱的历史真相
被偷梁换柱的崇祯皇后本应是谁?
崇祯的周皇后的蹊跷来历
富贵翰林陈仁锡与崇祯的皇后间不可说的秘密
均 已另贴,请在本吧查找。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本书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有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9-08-29 09:1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前有刘昭妃和张嫣,后有周奎之女,为何东林党宁可找不合格的商人家的老庶女、强盗死刑犯的女儿和地痞恶棍的女儿,宁可费尽心机在选后中舞弊,也不愿直接买个才貌双全的一劳永逸呢?
因为买不得!为何买不得?因为明朝的严格的户籍管理。
中国户籍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但在明朝达到了顶峰。全国人口以户为单位,进行造册登记。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每户收存自己的“户帖”,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户帖详细列明乡贯(原籍、祖籍,参加科举的,其报考地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户等的归属、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且钤以户部半印,见《明史·食货志一》:“ 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户帖按10户为一甲,110户为一里,以地方府州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汇总,汇总后每册一式4份,分别交付中央户部及省、府、县各级机构收存,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黄册每十年一造,也就是说每十年普查登记一次,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共造了27次。各地方收录的黄册储存于南京玄武湖,多达6万多本,光用于储存黄册的房间就多达千间。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明朝的良籍分为民、军、匠三类,农或商属于民籍,民籍归户部、布政司、府、县管理;军籍归兵部、都司、卫所管理,匠籍属于工部直接管理。任何人要离开居住地百里以外,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发给的“路引”,也就是通行证,否则会被抓捕治罪。各色户籍只能世袭职业,不允许更改。但民户、军户、匠户三类地位平等,都能参加科举考试当官。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9-08-29 09:15回复
智取(浙江)信息科技
超500000+下载,游泳池的设计方案范本文档,多领域为各类从业人员量身订制,合法合规,一键下载,省时省力...

2024-05-11 21:45广告
立即查看

xbfl999
拓定边方7
除了这三种官府公开的良籍分类,明朝其实还有第四类“贱户”或称“贱籍”,这类包括乐户、九姓鱼户、伴当、佃仆、奴仆、奴婢和雇工人等等,与印度的贱民制度类似,明朝贱民的地位比民、军、匠这三类良人要低,贱籍不允许参加科举,而且不得与良籍通婚,《大明律·婚姻》规定:“39 :娶乐人为妻妾。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罪亦如之。附过,候荫袭之日,降一等,于边远叙用。其在洪武元年已前娶者,勿论。41: 良贱为婚姻。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女家减一等。不知者不坐。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家长知情者,减二等。因而入籍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各离异,改正。”贱籍一旦犯罪还要罪加一等,见《大明律》的《刑律·良贱相殴》中的明确规定:“凡奴婢殴良人者,加凡人一等。至笃疾者,绞;死者,斩。其良人殴伤他人奴婢者,减凡人一等。”
而从事娱乐业的美女们就属于乐户,乐户只能做妓女、伶人,即贱籍中的乐籍,如“秦淮八艳”,由礼部下辖的教坊司管理。明朝即使是私妓也必须在官府注册乐籍,虽然不像官妓一样隶属于官府,但必须要入乐籍交税,“京师教坊收其税钱,谓之脂粉钱”。乐户嫁人要脱籍从良,《板桥杂记》中载:“曲中女郎,……从良落籍,属于祠部(即祠祭司)。”一句话,所有人都要在政府注册并接受管理。
为何朱元璋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严禁朱明皇室接受不经过官方选淑女程序的私下献送的美女?就是为了防止官员通过输送美女乱政,以及防止与贱籍通婚!皇室选婚都是由礼部把关的,首先要用每10年一普查备份的黄册核实出身来历,而直接送入的女子由于不经过官方程序核实身份,无法保证是良籍。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9-08-29 09:2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明朝末年,周后为了夺田秀英的宠,不断为崇祯进献美女,不仅花费重金给崇祯从南京采买多名歌舞女子,又派父亲周奎以营葬为名从苏州巨资购买名妓陈圆圆入宫,周后的这种私下进献乐妓的行为是严重违反朱明祖制的,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却很得崇祯皇帝的欢心,田秀英因此上疏批评崇祯“燕乐”。
仅是“违反祖制采买贱籍为天子妃嫔”这一条,就足以令周后的贤德声名尽毁,所以东林党才会对此百般遮掩,先是将崇祯十三年底的采买乐妓一事栽赃给早已于崇祯十二年二月退休离京的曹化淳,后来竟然是将购买陈圆圆栽赃到受害人田秀英的头上!(详情见我前面的揭秘《红楼梦中贾薔去姑苏采买女孩子的明末真历史》和《红楼梦中有帝王气象的贾雨村的第二张脸》)。
所以,东林党舍易就难不愿购买乐妓参选淑女,完全是因为明朝严格的户籍管理,采买来的女子都是贱籍,没有良籍户贴是连报名资格都没有的,根本过不了黄册验身的第一关!就算蒙混过关,迟早也会被人发现。而户贴造假一旦被发现,就要面临被处死或流放化外的严惩。为了保险起见,东林党才不得不花心思寻找良籍女子,为免消息走漏,只能不假他人之手自己亲自调教。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9-08-29 09:21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大家肯定会问:那为何强盗死刑犯孙二的女儿宝珠能够假冒东林党张国纪的女儿,以张嫣之名顺利通过黄册验身的报名关?
这是因为天启元年是完全由东林党说了算的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时代,东林党作弊很容易,所以孙宝珠能够顺利地变身张嫣成功地被推送过八关当上天启皇后。这同东林党科举作弊一样,连续27年九试通不过的文震孟在天启二年不但中式,而且是一举得中头名状元!八试皆不中的陈仁锡也成了探花,完全操纵了朝政的东林党想让谁上谁就能上,无论是朝堂还是后宫!
可是到了天启五年,认识到了东林党的严重问题的天启皇帝开始倚重魏忠贤整肃东林党,已经汲取了东林党推送张嫣为后的教训的魏忠贤对信王选妃的防范甚严,再也不能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东林党自然也就无法再搞假女儿这样的收养把戏了,只能找一个具备真实黄册记录的良民女儿来参选,这才有了富贵翰林陈仁锡屈尊降贵地去给恶棍破落户周奎作舍人的稀奇事,满口礼义道德的东林党最是无耻卑劣、狡猾奸诈的,而东林党的花招迭出也最是防不胜防。


IP属地:加拿大5楼2019-08-29 09:21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旧时的女孩儿不轻易出门,就是出嫁了也不好随便见外人的,那么周奎女儿又是如何见到与周奎家无亲无故、身份天差地别的陈仁锡大老爷的呢?
富贵翰林陈仁锡是不可能放着自己的超大豪宅不住,去无缘无故地给无赖周奎做门客住在周家的破落寒舍的,而且陈仁锡就算再无聊也不会放着亭台楼阁不去,却要去巴巴地钻一个臭名昭著的恶棍周奎的破屋,那么陈仁锡这么一个地方豪富的富贵翰林又是怎么认识了穷困潦倒的地痞无赖周奎的女儿呢?
这从天启的皇后张嫣的来历就可推知。张嫣本是强盗死刑犯孙二之女,被东林党张国纪收养为女儿。我前面说过 “收养” 在明朝还另有含义。明朝只许功臣和官员役使奴仆,不许庶民买卖豢养奴仆,“若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为了规避此法,明朝民间就以“收养”为名进行人口买卖,如《金瓶梅》中买来的奴仆都要管主人叫“爹娘”。张(孙)嫣名义上是张国纪“收养”的女儿,其实说白了就是张国纪花钱买下的奴婢。但因为聪明漂亮,因此被主人张国纪看重,花心思调教好后假冒女儿之名送去参选天启皇后。
周奎女儿亦是如此,好人家的女儿轻易不见外人,而陈仁锡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贵翰林,也不可能与一个贫家女儿有什么交集,更何况周奎还是个臭名昭著、人人避之不及的地痞无赖。“(周)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周奎女儿之所以会出来拜见富贵翰林陈仁锡这样一个本无任何交集的陌生人,只是因为周奎要卖女儿给陈仁锡,自然要让买家相一相中意不中意。致力于搜寻良籍美女的陈仁锡一看小姑娘长得不错,很是满意,虽然其父周奎声名狼藉,但具备黄册良籍,而且周家唯利是图,正是合作的好对象,当下买卖成交!


IP属地:加拿大6楼2019-08-29 09:22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但奇怪的是陈仁锡没有像张国纪一般将女孩儿买入家中调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屈尊降贵不辞劳苦地深入到周奎的破宅寒舍中去调教其女。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张国纪的前车之鉴!
张嫣一当上皇后,就立刻欣喜若狂地给关押在监牢里的生父孙二传宣懿旨,结果导致身份暴露,发现真相的天启因此苛待张国纪及其家人,更将张家的5人活活虐死!(详见前文《李纨父亲的“国子监祭酒”的历史玄机》)吃一涧长一智的东林党意识到用“收养”的方式容易露出马脚,风险比较大,还是亲父女上阵比较保险,而且由于张嫣身份的暴露,东林党的“收养”的作弊把戏已被天启和魏忠贤察觉,这势必使得以后的甄选后妃的审查变得严格,“收养”也就不再可行,所以陈仁锡不敢将周奎女儿直接收入自己的豪宅中。但是由于选后妃不是只看长相,还要比试“书算诗画诸艺”,为了教授周奎女儿参选淑女所需的才艺,同时调教她如何捕获皇帝欢心和训练她怎样配合东林党干政,富贵翰林大园林主陈仁锡大人这才会屈尊降贵地到破落的地痞周奎家做舍人门客。
原来崇祯的皇后周后是东林党苦心搜罗、精心调教以迷惑皇帝操纵朝政的“瘦马”!何谓“瘦马”?就是将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来加以调教,教她们琴棋书画和百般淫巧,长成后高价卖与富人作妾或卖入秦楼楚馆,因贫女大多瘦弱,故称“瘦马”。


IP属地:加拿大7楼2019-08-29 09:2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东林党们贼喊捉贼,大肆宣传田秀英不是田弘遇的女儿,是田弘遇买来调教好准备卖大价钱的“瘦马”!成书于崇祯十六年底的东林党杨士聪的《玉堂荟记》中写道:“田妃父宏遇陕西人,久住在京,曾为千总官,其妻吴氏,妓也。田妃亦非其女,乃有此一段富贵。”此说法后被谈迁的《国榷》等东林党私人史书广为引用传播,孙承泽的《思陵典礼记》“弘遇之妻吴氏乃娼也,妃乃吴氏带来者,非弘遇女也。觅善书画者教之,欲为士绅侧室,以为奇货而。竟得选入,宠冠后宫。”亦是来源于此。那么因美化自己及同党恶意篡改史实而劣迹斑斑的杨士聪写的是真的么?
首先,吴氏是田弘遇的继妻,是田秀英的继母而非生母,见《浪迹丛谈》记载:“按弘遇之女即田妃,以崇祯元年册为礼妃,旋加贵妃,弘遇以女贵,继妻吴氏有才艺,妃似之。”
其次,吴氏的出身是完全清白的,杨士聪拿不出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吴氏是妓女,而且深知田弘遇家根底并对周后百般维护的的东林党李清也从未附和过杨士聪的说法,要知道当初周奎女儿能够顺利上位完全靠的就是李清的祖父——东林党李思诚的极力推举。如果田秀英继母吴氏真是妓女的话,因为有户籍黄册可查,田秀英是根本无法参选信王妃的。我将在后面的《轻侠田弘遇》中进一步细写。
明朝选后妃要考“书算诗画诸艺”,如果像孙承泽所写的会书画就是瘦马的话,那么明朝海选出来的所有后妃无一例外就都是瘦马了!这一看就是胡扯!


IP属地:加拿大8楼2019-08-29 09:24回复

易推网络 · 效卓

谁能扛住这本小说,超刺激的,看完就偷偷收藏起来.......
谁能扛住这本小说,超刺激的,看完就偷偷收藏起来.......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45:40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那么一个真正的“瘦马”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呢?
东林党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详细描述了瘦马的挑选标准,强调瘦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缠得小小的脚,要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这七条标准!为了将脚缠得小小弯弯的以迎合市场需要,乐妓和瘦马采用的是折断脚趾使脚骨变形的折骨缠,“缠足兴起于妓家”。
折骨缠足极大地约束了女性的行动能力,缠了小脚的女子不利于行,摇摇欲倒,形同半残疾。崇德三年(公元1638),清太宗皇太极因此专门下令禁止满族妇女效仿明朝女子“束发裹足”,因为满族妇女要和男人一样骑马,而缠了足则无法骑马,小脚就连上马下马都是很困难的。
可是各类史料都明确记载田秀英不但善蹴鞠,而且精于骑术!“锦骱平铺界紫庭,裙彩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足球队的队名),一簇彩云飞便停。宫眷喜蹴鞠之戏,田贵妃风度安雅,众莫能及。” “上尝试马于射场,知田贵妃之善骑也,命之骑。妃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田秀英踢起足球无人能及,骑术高超更是无人可比,就连须眉男子都自愧不如!就是极力诋毁污蔑田秀英的东林党吴梅村也不得不在他的《永和宫词》里写下田秀英是“丰容盛鬋固无双,蹴鞠谈棋复第一。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
如果田秀英是“折骨缠”的话,是根本无法行动自如的,如何还能球技高超、骑术过人呢?应该说田秀英是明皇宫里最没有可能折骨缠足的人。


IP属地:加拿大9楼2019-08-29 09:25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请吧主不要再删我的帖子了,要允许有不同声音,这样才有助于理清明亡真相


IP属地:加拿大11楼2019-08-29 09:28回复

十八子诸神魔
发愤河朔11
明朝户籍黄册万历时代就费了、颓废的起点是嘉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的皇后被偷梁换柱的历史真相——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看到这个题目,对明史有了解的读者一定会说:明末党争只听说过妖书、梃击、红丸、移宫这四大案,哪里来的五大案呢?这是因为东林党成功掩盖了第五大案,故不被世人所知,其实这第五大案造成的影响要远甚于前四大案,《明史》讲:“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我却要说:明朝实亡于第五大案。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四大案》系列
妖书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导致明亡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系列:
揭开天启皇帝苛待虐死皇后张嫣家人的惊人秘密
骗尽世人的明朝最美皇后选美真相
天启落水
揭秘王恭厂大爆炸的惊天黑幕
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
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
改变大明命运的崇祯选婚秘密
崇祯 “一后二妃”选婚大玄机
均 已另贴,请在本吧查找。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本书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有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9-06-28 06:18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崇祯的皇后其实原本不会是周奎的女儿,就如同劉昭妃原本没资格参选万历的皇后一样,发生这样的错误都是因为背后的黑幕操作,令人愤慨的是这种本不该发生的错误不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演,而且因为史书被东林党篡改而导致世人不明真相而被谎言蒙蔽了整整390年!
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周后这匹不起眼的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信王选妃的东林党黑马是如何通过黑幕操作获得了本不属于她的皇后地位的。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9-06-28 06:20回复

易推网络 · 效卓

谁能扛住这本小说,超刺激的,看完就偷偷收藏起来.......
谁能扛住这本小说,超刺激的,看完就偷偷收藏起来.......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48:31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胜朝彤史拾遗记》:“庄烈皇后,周姓。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父奎,以医名,娶继妻丁氏,生后。家贫能操作,顾性贞静,居平不见齿。天启中,选信王邸妃,以后进。故事:宫中凡选婚,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升即中选,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则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而侑以银币遣还。时神宗劉昭妃,摄太后宝。而中宫之政,悉禀成于熹宗懿安后。懿安后疑后弱小,将及其次,昭妃力赞之曰:“今虽弱小,他日不长大耶。”因册为信王妃。万历六年立中宫时,随册为昭妃,于嫔嫱中最贤而有年。崇祯改元,上使之居慈宁宫,掌太后印,称太妃。周后之选,昭妃赞成之,以是也。”
《旧京遗事》:“烈皇后圣质端凝,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
《思陵典礼记》“当(周)后入选,名在第三,张皇后特拔之。”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9-06-28 06:21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从诸多史料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周后是进入信王选妃决赛三人中的最后一名----“名在第三”,皇后张嫣原本看不上排名最末的周氏,但最终却 “特拔”周氏为准太子信王的正妃,导致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的关键人物是劉昭妃!
值得深思的是:在选妃的半决赛中将周氏排名第三的是劉昭妃,而短短两天之后在决赛中极力劝说张嫣将排名最后的周氏特拔为正妃的还是劉昭妃!
为何劉昭妃的前后表现会截然相反?
这奇怪转变的背后究竟又隐藏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9-06-28 06:22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我在前文《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已经详细讲过劉昭妃通过舞弊骗婚得以进入万历皇帝选后的决赛,窃取了本属于王恭妃的名位,虽然劉昭妃因无出众之处而不受宠,但由于在国本之争中呼应东林党,因此在朱常洛登基后,劉昭妃获得了以低品阶的侧妃身份掌管太后印的殊遇,居然还凌驾于品阶远高于她的郑皇贵妃之上。
天启元年四月初三日,劉昭妃主持了为天启皇帝选后的第七关的半决赛,从50人中选出了张嫣、王氏和段氏进入第八关的决赛,
“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是时司礼秉笔刘克敬总理选婚事,每见后,辄额首称叹,选冠其曹,引见神庙昭姬刘氏。(劉)昭纪方摄太后宝,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得三人为最上选。后及王氏、段氏也。(劉)太妃以状达于帝所。”
“○风霾○日中有黑气摩荡,傍晚赤星见于东方,连日久矣。钦天监不以闻,御史徐扬先陈时事及之。
○是日,元辉殿选定淑女三位。河南祥符县张氏(即张嫣张宝珠),顺天府大兴县王氏,南京鹰扬卫段氏备选。”


IP属地:加拿大5楼2019-06-28 06:22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这里有个小细节要请大家注意: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选婚的第八关的决赛是由皇太后决定的,“宫中凡选婚,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升即中选,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
为何天启皇帝的选后的第八关决赛是天启皇帝自己决定,而不是由掌太后印的劉昭妃呢?
这是因为辈分高的劉昭妃虽然掌太后印,但因为她不是真太后,只是品阶低下的侧妃,所以才会有“神宗劉昭妃摄太后宝,宫中之政悉禀成于熹宗张皇后”,其实际地位要低于当朝的皇后和皇贵妃。身份低于皇后的劉昭妃是完全没有资格选定天启皇帝的皇后的,但为了表示对掌太后印的辈分大的她的尊重,天启皇帝让劉昭妃负责为他选后的第七关的半决赛。


IP属地:加拿大6楼2019-06-28 06:2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同样,在为信王朱由检选妃中,掌太后印的劉昭妃同样也没资格主持准太子选妃、换言之未来皇帝选后的决赛,最终主持决赛的是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依照五年前天启选后的前例,劉昭妃负责的是信王选妃的半决赛。
我在前面的文章《骗尽世人的明朝最美皇后张嫣的选美真相》中已经细致的解析了张嫣的上位黑幕。
在移宫案后的天启元年,东林党彻底掌控了朝堂和后宫,掌太后印管理后宫的是他们的劉昭妃,而天启的身边围绕的除了身份低微的奶妈客氏外就都是东林党的人了,是劉克敬和劉昭妃两人将张嫣排为第一名推送入选后决赛,而后再加上赵选侍的极力夸赞才终于让犹豫不决的天启选定了声称家庭“贫甚” 却“肥硕” 的有问题的张嫣为后。


IP属地:加拿大7楼2019-06-28 06:27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张嫣成为皇后之后,立刻着手清理非东林党的客氏,险些丧命的客氏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危险,东林党的步步紧逼终于将客氏彻底推到了对立面,让她与魏忠贤两人坚定地站到了反东林党的最前线。
几年之后,在天启皇帝发现东林党操纵选后的真相后,因为极力推荐选张嫣作皇后而暴露了东林党爪牙身份的劉克敬和赵选侍被毫不留情地处死,“赵选侍未得封号,极与逆贤、客氏不合,先帝即位之后,矫旨逼缢杀之。”“(魏忠贤)驱逐原选熹庙张后之劉克敬于凤阳而亦矫旨杀之。”东林党将这两人之死都写作是魏忠贤假冒圣旨所为,这完全是谎言。
从天启不理会客氏的选王氏的劝告,却听从劉克敬和赵选侍的建议选了张嫣为后一事,我们能看出这两人是深得天启信任倚重的,如果没有天启的批准,魏忠贤怎敢对天启的亲信之人下手?
而且由于没有天启的首肯,魏忠贤和客氏不敢动皇后张嫣,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只好采取密切监视张嫣的办法,《酌中志》载:“坤宁宫近侍陈德润,逆贤名下也,伺后动静”,及《天启宫词》:“(客氏)阴置名下陈德润,为坤宁宫管事,伺后动静。”


IP属地:加拿大8楼2019-06-28 06:28回复

天锐互动网络 · 泗瑞

超刺激的乡村小说,三分钟就会起劲!偷偷收藏熬夜看.....
超刺激的乡村小说,三分钟就会起劲!偷偷收藏熬夜看.....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48:31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按照祖规,为准太子信王选妃应由皇后张嫣主持的。
汲取了五年前东林党操纵为天启选后的前车之鉴,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魏忠贤自然会密切关注准皇储信王的选妃一事,严密地监视着张嫣的一举一动,这让东林党无法给张嫣传递消息,不知道参选者中哪一个才是东林党瘦马的张嫣自然也就无法舞弊。
可惜的是百密却有一疏,虽然劉克敬和赵选侍已被处死,虽然张嫣已被严密监视,可是有一个人却被魏忠贤和客氏忽略了,她就是将张嫣推送入选后决赛的七十岁的劉昭妃!
魏忠贤和客氏也不想想先是靠着舞弊的不正当手段获得妃子身份,后又凭借在国本之争中呼应了东林党而得以低微的品阶掌太后印的劉昭妃如何能是个简单干净的人?
可是劉昭妃是年已古稀的老人,而老人总是不容易让人有戒心的,而且她只是主持了为天启选后的半决赛,没有直接参与天启选后的决赛,因此而被魏忠贤和客氏忽略,而这一小小的疏忽最终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明朝的未来也因此而被彻底葬送!


IP属地:加拿大9楼2019-06-28 06:3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张嫣被魏忠贤和客氏盯得太紧,东林党无法与之联络,可是70岁的劉昭妃却完全不被人注意,这给了东林党机会。
为了不引起魏忠贤和客氏的注意,劉昭妃在半决赛中将周奎的女儿安排作第三名成功地推送入决赛。
大家一定会问:劉昭妃上次主持选后半决赛时把张嫣选为第一名,这次为何不像上次一样直接把周奎的女儿安排为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也行啊,这排名第三其实就是最后一名,决赛的时候岂不大大减分?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19-06-28 06:3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这是因为给信王选妃已经不比给天启选后的五年前,天启元年时是东林党把持朝政,事事东林党都能说了算;而今是东林党的死对头魏忠贤主事,由于张嫣作弊胜选的前车之鉴,魏忠贤和客氏对信王选妃是时时关注,劉昭妃自然不敢作弊做得太明显,
周氏跟其他参选者相比实在不出众,进前三都勉强,如果把她定为第一或第二,势必被魏忠贤和客氏一眼发现问题,反而是过犹不及,成功的关键是决赛结果,只要能让周奎女儿进入张嫣主持的决赛那么就胜利在握了。
所以老奸巨猾的劉昭妃在前两名上表现公正,只在最后一个名额上悄悄做手脚,将周后定为第三名强塞入决赛人选中。因为皇后张嫣被严密监视,为了不被魏忠贤和客氏发现作弊,劉昭妃没有在决赛前告知张嫣关于周奎女儿的真实身份,而是采用了更为隐蔽更为稳妥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信王选妃的决赛中去,在决赛的过程中为张嫣传递消息,以确保周奎的女儿当选。


IP属地:加拿大11楼2019-06-28 06:34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果不出东林党所料,皇后张嫣根本看不上相形见绌的周氏,于是劉昭妃立刻出言建议选周氏,张嫣表示很奇怪,这周氏完全不能与前两名相比,为何选她?
再说了,这排名第三不是你老人家原来定的么?现如今怎么变主意了?而且怎么变得如此彻底,居然是自己亲自定下的最后一名!?
“懿安后疑后弱小,少颀颀之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张嫣不愿选明显比不上前两名的周氏,可又不好意思给年老的劉昭妃没脸,于是迟迟不作决定。劉昭妃一看急了,但碍于身边的监视又不敢明说,于是胡乱找了个奇怪的理由“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
这劉昭妃又不会相面,怎能保证周氏未来就一定能长得更好?如果周氏能长得更好,那么排在周氏前面的更为优秀的田秀英和袁氏不也能长得更好么?
劉昭妃这一番毫无道理的话说得委婉,但意思就是一定要选周氏。“昭妃力赞之”,这劉姥姥是极力劝说张嫣一定要听她的。


IP属地:加拿大12楼2019-06-28 06:3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这劉昭妃因为来历可疑又身份低下,所以在宫中几十年从来都是谨慎小心,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今天怎么突然跟换了个人似的,决赛本没她说话的份,可她不但敢于出言干预皇后张嫣的决策,而且还语气坚决不容不听?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事出蹊跷必有原因!
劉昭妃因为配合东林党的工作而得以掌太后印,而且张嫣当初就是由劉昭妃推送成为天启选后决赛第一名的,张嫣深知劉昭妃是自己人,再一细瞧劉昭妃的眼色动作,聪明的张嫣立马秒懂,原来这是东林党的意思,周氏是自己人,那还选什么,这周氏就是乌鸦也得把她当凤凰!信王的正妃就是周奎的女儿周氏了!


IP属地:加拿大13楼2019-06-28 06:3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为何劉昭妃在半决赛和决赛中的表现完全逆转?
为何劉昭妃的一个莫名其妙的荒唐理由就能让 “性骨鲠” 倔脾气的张嫣改变初衷将排名最后的周氏推上了正妃也就是未来的皇后宝座,这其中的秘密就是东林党的同党勾结操纵选妃!
就这样,本来毫无胜算的周奎之女不但进入了决赛,更是出人意料地被“特拔”为正妃,“名在第三”却被“特拔”揭示的正是信王选妃的不公正的黑幕!


IP属地:加拿大14楼2019-06-28 06:4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超龄老女劉昭妃不但自己是靠作弊上位,而后更是将强盗死刑犯的女儿张嫣和江湖算命先生的女儿周后先后推送上皇后的宝座。
没有劉昭妃,张嫣就是再凶悍也只能作个乖乖的妃子,而不出众的周后最多也不过是成为另一个不受宠的劉昭妃,自然也就无法扰乱朝政,劉昭妃舞弊所造成的恶劣后果让明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间接地将华夏民族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也就无怪乎,劉昭妃选张嫣时天象示警!“日中有黑气摩荡,傍晚赤星见于东方,连日久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偷梁换柱的崇祯皇后本应是谁?——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看到这个题目,对明史有了解的读者一定会说:明末党争只听说过妖书、梃击、红丸、移宫这四大案,哪里来的五大案呢?这是因为东林党成功掩盖了第五大案,故不被世人所知,其实这第五大案造成的影响要远甚于前四大案,《明史》讲:“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我却要说:明朝实亡于第五大案。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四大案》系列
妖书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导致明亡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系列:
揭开天启皇帝苛待虐死皇后张嫣家人的惊人秘密
骗尽世人的明朝最美皇后选美真相
天启落水
揭秘王恭厂大爆炸的惊天黑幕
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
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
改变大明命运的崇祯选婚秘密
崇祯 “一后二妃”选婚大玄机
崇祯的皇后被偷梁换柱的历史真相
均 已另贴,请在本吧查找。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本书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有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9-07-04 01:48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要想知道崇祯的皇后本应是谁,只要找出信王选妃决赛中的另外两人是谁就可以了,来看史料:
《烬宫遗录》:“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故正位后深德之。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在西,田居承乾宫在东。”
《明史》:“庄烈帝愍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天启中,选入信邸。”
《明宫词》:“天启中选妃,(田)入信王邸。信王入嗣,(田)册礼妃。”
可见天启年间与周奎女儿一起参选信王妃的最后两人是田秀英和袁妃,那么究竟谁是第一呢?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9-07-04 01:49回复

易推网络 · 效卓

谁能扛住这本小说,超刺激的,看完就偷偷收藏起来.......
谁能扛住这本小说,超刺激的,看完就偷偷收藏起来.......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49:30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选后妃首先看长相,要“容貌端洁,德性纯美”;
其次就是看才华,要“试以书算诗画诸艺”,而田秀英不但“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而且才艺超凡,琴、棋、书、画、刺绣样样精通,还善骑术、蹴鞠,其才貌即使是惜墨如金的《明史》也破例为她写道“生而纤妍、多才艺”,就连拼命诋毁污蔑田秀英的东林党吴梅村也不得不承认她的“丰容盛鬋固无双,蹴踘弹碁復第一。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
很明显,这才貌第一的只能是田秀英,而周奎女儿就连袁妃都比不过,劉昭妃再作弊也只敢在半决赛中将其排在第三,可见周氏比田秀英差得有多远。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9-07-04 01:4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原来半决赛选出的第一名是田秀英!
如果不按皇太子选妃的 “选一陪二”的 三人进入决赛,而是依照藩王选妃的“选一陪零”的只能是半决赛第一名单独一人进入决赛的规矩,那么排名第三的周奎的女儿根本就没有资格进入为信王选妃的决赛,唯一能够进入决赛的只能是第一名田秀英!
真正的信王妃本该是田秀英!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9-07-04 01:5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可是有人却说:田秀英和袁妃根本没有参选信王选妃,她俩是信王成婚以后,由周后另外选出的小妾。因为《天启实录》记载:“六月二十一日壬辰,以信王婚礼,命诸王馆选择女子。选中大与县民周奎女”,而《烬宫遗录》的记载是:“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在西,田居承乾宫在东。”周后选于诸王馆,田袁选于朱阳馆,三人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那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么?


IP属地:加拿大5楼2019-07-04 01:5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当然是错!很遗憾,她们被《烬宫遗录》误导了,这里有两处错误:首先,“朱阳馆”是根本不存在的,是《烬宫遗录》捏造出来迷惑人的。
明代处理王族和入宫事务,无论是为皇子选婚选淑女、为公主选驸马,还是拘禁皇室叛王、培训命妇入宫朝贺的礼仪,都是用诸王馆,其记载随处可见,摘选如下: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二十五》:“凡驾诣郊坛、及亲王出府之国成婚、开设举场、修设斋醮、发送宫人。率领火甲供事。凡选妃。礼部仪制司行各司选报该管地方良家女子、送诸王馆备选。”
《明史 志第三十一 礼九》:“凡选驸马,礼部榜谕在京官员军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报名,司礼内臣于诸王馆会选。”
《建文皇帝遗迹》:“佥举以实闻,章皇帝诏厚养于诸王馆中。未几,一夕暴卒,众皆疑其遇毒也,后命以公礼葬于郊外。”
《明武宗实录卷之六十六》:“五年八月○甲午○太监张永远自宁夏献俘……上戎服御东安门,文武诸大臣候于桥东。寘鐇及亲属十八人有旨:送诸王馆领系。”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十九》:“嘉靖九年十一月○辛卯礼部奉旨采选淑女于京城内外得一千二百五十八人请行钦天监择日送赴诸王馆。”
《明神宗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三》“万历四十七年六月○辛未 上谕 桂王妃搬移诸王馆。”
《万历野获编》:“【命妇朝贺】明制三品以上命妇,遇太后中宫大庆元会令节,例得朝贺。先三日赴诸王馆习仪亦然,此闻之故老者。”
《宛署杂记二》记载,为万历皇帝大婚选出的各地淑女都会送至京师的诸王馆,“奉敕至诸王馆选婚,宛、大两县带领女子稳婆候选,各省淑女七位,各母随住诸王馆供奉外,其各女父并从人俱会同南馆安住。”
《酌中志》载:“凡诸王馆,选中淑女,候钦差某封,某位娘娘亲到元晖殿。选不中者,送出。凡选中者,或后或妃或王妃,皆先居于此,以便次第奏,举行吉礼也。”


IP属地:加拿大6楼2019-07-04 01:56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诸王馆的位置记述见《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引《悫书》:“皇极门外两庑四十八间,除旷八间,实四十间。东二十间为实录、玉牒、起居诸馆,及东阁会坐,公揖在焉。西二十间,上十间为诸王馆,下十间则会典诸馆也。定王书堂在西第六间,为读书处,第五间悬先师孔子画像,四配侍侧,盖摹吴道子笔也。及永王出阁,因移定王第四间,而永王在第六间。”
其方位就是今天的北京东城区帅府园东口的已拆除的豫亲王府处。


IP属地:加拿大7楼2019-07-04 01:56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而且,藩王在大婚后只有在嫡妻生不出儿子而且年过25岁的情况下才能打报告请求纳妾,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又另行征选侧妃。
明初对宗室的媵庶的征选和名额的限制难以查到,很可能是没有。但是从孝宗开始,则可看到明确的规定,《礼部志稿》 :“郡王除正妃外,妾媵不过四人,镇国、辅国将军除夫人、奉国将军除淑人外,妾媵不过三人”,并且不允许强买民间子女,根据《宗藩条例》的规定,只有在嫡妻无子的情况下,才允许选娶妾媵“为嗣续之计”。
而嘉靖皇帝则在嘉靖二十三年制订了更加具体严格的藩王选妾的审核:藩王们上奏请求选妾媵时,“必明开年纪若干,有无嫡子,及曾否娶有几妾, 系礼部查明,果系乏嗣及例应娶者,方与行文,覆勘是实,方许选娶。例外滥收者,听礼部题奏,革退。”
嘉靖三十一年又规定“世子郡王选婚之后,年二十五岁嫡配无出,具启亲王转奏长史司仍申呈巡按御史核实具奏于良家女内选娶二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至三十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选足四妾。长子及将军中尉选婚之后年三十岁嫡配无出照例具奏选娶一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子则止于一妾。至三十五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长子将军娶足三妾,中尉娶足二妾,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而且还要求“各王府每年备将妾媵姓氏来历,并入府年月,攒造文册送部,其子女生年月日,并名行次,即注本妾项下,以备名 封查考。但有不遵明例,或年未及而预陈,或巳生子而复娶,将本宗参奏,罚治所生子女。中尉以上照滥妾例行。庶人不给名粮。”
万历十年,经议准遂成定制。


IP属地:加拿大8楼2019-07-04 01:57回复

馨语教育 · 效卓

孩子成绩与父母有重大关系,牢记这三点,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成绩与父母有重大关系,牢记这三点,孩子受益一生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49:30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再看《酌中志》记载: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二更,传谕内阁:皇长子及诸皇子册立冠婚,敬奉圣母命蒙嘉许,卿等传礼部择日具仪行礼。至十月十五日册立光庙为东宫,封皇三子为福王,皇五子为瑞王,皇六子为惠王,皇七子为桂王,实允首辅沈相公一贯之揭请,始施行也。光庙大婚礼成之后,自孝元郭皇后外,未有举生者。至三十一年十一月,偶有“国本攸关”之事,神庙震怒,亲降特谕,以释中外之疑。继将生光正法,以杜谗惑之口,仍特命光庙多选淑媛以侍左右,实从先监陈矩之密请也。”
就是身为皇太子的朱常洛也只能在大婚两年后,因为年已21岁却还没有儿子才被允许再选淑女,而16岁的信王刚刚大婚没两天就又申请再另行征选侧妃,这在明朝的制度上是完全不被允许的,而且从上奏申请——>核实审议——>批准——>选妃——>迎娶的执行程序上看在短时间内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丁卯天启七年二月三日庚子,信王出府成婚”,仅仅六个月后天启皇帝驾崩,信王朱由检离开信王府入宫登基为帝。
所以“天启中选妃,入信王邸”的田秀英和袁妃参加的只可能是天启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诸王馆中举行的信王选妃,田秀英和袁妃就是与“天启中,选入信邸”的周奎女儿同时进入选妃决赛的前两名!


IP属地:加拿大9楼2019-07-04 01:5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再看作者不明的《烬宫遗录》的记载:“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在西,田居承乾宫在东。”
其他作者明确的史书清清楚楚写明田秀英是天启年间通过选妃进入信王府的,而不是在崇祯登基后才被周后迎入皇宫的,是“选入信王邸”而不是“迎入宫”,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含义却是天地之别!
《烬宫遗录》居然先是通过伪造了“朱阳馆”将袁田二妃与选妃的诸王馆割裂开,又通过写“周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田居承乾宫”将袁田二妃又同信王府割裂开,从而成功地制造出周后是独一无二的天命人选的假象。就如同黄宗羲主笔的满清官修《明史》故意将“田贵妃”和“袁妃” 的品阶颠倒地写作“田妃”“袁贵妃”以制造出田秀英阶位低于袁妃的错觉,以掩盖周后肆意欺凌羞辱田秀英的事实真相,详见前文《红楼梦中“造衅开端实在宁”隐藏的历史真相》。为了掩盖信王选妃中周奎女儿作弊上位的真相,这个不敢公开自己姓名的作者短短一句话连撒两谎,够拼够无耻。
真正的信王妃、真正的崇祯皇后本是容貌无双、才华绝世的天香美人田秀英,却**纵选妃的东林党偷梁换柱。为了掩盖真相,东林党处心积虑地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而这“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错误终将让明朝付出难以挽回的代价。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19-07-04 01:59回复

贴吧用户_QEPNK9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的周皇后的蹊跷来历----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看到这个题目,对明史有了解的读者一定会说:明末党争只听说过妖书、梃击、红丸、移宫这四大案,哪里来的五大案呢?这是因为东林党成功掩盖了第五大案,故不被世人所知,其实这第五大案造成的影响要远甚于前四大案,《明史》讲:“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我却要说:明朝实亡于第五大案。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四大案》系列
妖书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导致明亡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系列:
揭开天启皇帝苛待虐死皇后张嫣家人的惊人秘密
骗尽世人的明朝最美皇后选美真相
天启落水
揭秘王恭厂大爆炸的惊天黑幕
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
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
改变大明命运的崇祯选婚秘密
崇祯 “一后二妃”选婚大玄机
崇祯的皇后被偷梁换柱的历史真相
被偷梁换柱的崇祯皇后本应是谁?
均 已另贴,请在本吧查找。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本书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有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9-07-10 10:0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所有史书都一致记载周后 “家贫”,因为穷,其父周奎“以穷售医”,可见周后的“熟谙药理”是家学深厚,师承其父。
但周后的“晓书画”却无法解释,周奎还做过算命先生“谈命为生”,也给人看过库房,“奎微时,寄食为人筦库”,可是从未听说周奎有一丝半点的书画上的造诣,周后的精通画理到底是师承何人呢?
答案是师承周奎家的舍人门客----一位明末丹青名家的孙子。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9-07-10 10:01回复
百度爱采购
百度爱采购为你优选海量地磅热销货源,支持在线选购,实时询价。批发选购地磅,上百度爱采购地磅专题页。

2024-05-11 21:50广告
立即查看

xbfl999
拓定边方7
古时但凡蓄养舍人门客的人物都是既富且贵,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
可周奎不但能养门客,而且养的还是名门之后,那这周奎一定是富贵显达了。
非也!周奎是既穷又贱!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9-07-10 10:02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别看周后用药害人和装神弄鬼的水平出神入化,可她的父亲兼第一师傅周奎的看病救人和算命预测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导致生意清淡,本就经济拮据的家里是越来越穷,“家尤日穷”,不时还要靠给别人看门混口饭吃,“寄食为人筦库”。
可是,谁能想到,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算命骗子居然养了个门客,而且还是个身份显赫的富贵门客!真是怪事难免有,明末尤其多。这一章就让我带着大家来一探这稀罕怪事的背后奥妙。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9-07-10 10:12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明宫词》、《罪惟录》、《烬宫遗录》等众多史书都记载这么一件事:“史学渊源溯绛纱,久期黄阁拜黄麻。乍观除目心私喜,误赞吾家老探花。《崇祯宫词注》载,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后于此书,最详贯。一日,皇后与皇帝,同看除目。后见陈文庄名,指之曰:“此吾家探花也!”上不悦。曰:“既是汝家翰林,莫想得阁老?”后因言他事,以解之。”


IP属地:加拿大5楼2019-07-10 10:1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陈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可别忽略了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描述,里面藏着大问题。陈仁锡给周奎家作门客是“后少时”,也就是周后参选信王妃之前的年少时,那时的周奎可不是显赫富贵的当朝皇亲,而是穷困潦倒的破落户,不是靠给人看门混口饭吃,就是靠看相算命骗点钱用,按理说能给他家作舍人的估计也只有乞丐了。
可是要惊掉世人眼珠子的是,贫贱破落的周奎家里养的舍人陈仁锡可并不是什么不名一文的穷乞丐,而是苏州大名鼎鼎的富贵翰林!


IP属地:加拿大6楼2019-07-10 10:1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陈仁锡,东林党大佬,明代的著名画家白阳山人陈淳之孙。明万历年间,陈淳师从文徵明。文徵明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文徵明被赞为“四绝”,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而陈淳在文徵明门下声誉最高。陈淳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是继沈周、唐寅之后的吴门大家。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的精通画理就是师承丹青名家陈淳之孙陈仁锡!


IP属地:加拿大7楼2019-07-10 10:1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陈仁锡的父亲陈允坚,为进士,历任诸暨、崇德两县知县。陈仁锡本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举人,但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通过会试,是壬戌科的探花,以殿试第三入授翰林编修。此年的状元则是陈仁锡的世交铁哥们----陈仁锡祖父陈淳的老师文徵明的曾孙----东林党领袖文震孟。
文震孟万历二十二年(1594)考中乡试成为举人,此后的27年中连续九次会试不中,比陈仁锡还多一次。可是天启二年二月,49岁的老考生文震孟不但成功地通过第十次会试成为贡生,更在三月十五的殿试中被点为头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陈仁锡和文震孟这好哥俩上演的是明朝超强升级版的“范进中举”!除此之外,为人熟知的东林党大佬郑鄤、黄道周、倪元璐、卢象升、方逢年、王铎等等等等也都在这一年得中进士,分别被授庶吉士、主事、知县等职。


IP属地:加拿大8楼2019-07-10 10:15回复
生意通科技
八十吨电子地磅,源头厂家,质量保障,现货直销,可按需定制,点击询价!!!八十吨电子地磅实力强,7x24小时客服在线,售后无忧。

2024-05-11 21:50广告
立即查看

xbfl999
拓定边方7
为何会同时发生文震孟的十试入仕成状元、陈仁锡的九试入仕得探花的的惊天逆袭?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东林党大举中式入仕?
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东林党完全主持操控的会试!天启二年正是东林党把持朝政的鼎盛之时,于是大批原本无法通过会试的东林党纷纷得中进士,此科共取进士409人,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共开科89次,取进士24,536人,而此次进士人数之多,排在历史第四!
此次会试的舞弊之严重可与崇祯年间的被东林党把持的多次会试相媲美,详见我的前文《说说张溥和他的复社“小东林”》。一面是不断利用京察大肆排挤罢斥非东林党官员,一面是通过科举舞弊安排大批东林党中式入仕,东林党由此在朝堂上的势力是根基日深、难以撼动。


IP属地:加拿大9楼2019-07-10 10:15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东林党黄宗羲主笔的《明史》中吹嘘陈仁锡是“老成宿学,讲求经济,有志天下事,性好学,喜著书,一时馆阁中博洽者鲜其俦云。” 夸赞陈仁锡讲求经邦济世,生性好学,喜欢著书立说,是当时的翰林院中学问最渊博的人,几乎无人能与他相比。
可其实呢?名不符实,清汪乔年绣林著的《绣园尺牍》中还友人陈仁锡《评后汉书》一札云:“七子中陈仁锡本平常,书经其评者甚伙,而悉不佳,各不虚附,岂能终不水落石出耶?”陈仁锡的所谓的盖世才华都是靠东林党吹出来的,陈仁锡能中式做官靠的不是真本事,而是东林党的舞弊作假!
陈仁锡还是违法使用马牌利用官府驿站奴役民夫老妇得以游遍天下的徐霞客的继配妻子罗氏的姻亲,东林党圣人黄道周与徐霞客是“死生不易、割肝相示”的挚友,崇祯三年(1630年),黄道周在丹阳为徐霞客写赠一首七言古诗长篇,陈仁锡、文震孟、项煜、郑鄤等东林党大佬纷纷为之题跋。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又是复社骨干顾炎武的二姐夫。
一句话,陈仁锡的东林党不仅是沆瀣一气的政治集团也是姻亲关系交错的利益集团。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19-07-10 10:16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天启三年因母亲去世,陈仁锡辞官还乡守孝三年。陈仁锡与周奎是苏州同乡,陈仁锡在苏州葑门的南边孔副使巷建造的别墅“无梦园”名噪一时,见陈湖逸史的《荆驼逸史序》中的记载:“无梦园者,明宫詹陈文庄公之别墅也,其址在葑门东道桥之南。中有荷池数亩,饶有园亭之趣。竹石之佳,柳晦花明之胜,致足乐也。” 《百城煙水》亦云:「無夢園,在孔夫子巷。陳太史芝臺諱仁錫公別墅,其自署齋聯云:『流水之間心自得,浮雲以外夢俱無。』中有息浪、見龍峰諸勝。」陈仁锡的无梦园是个园亭别致、遍布竹石花木、设有息浪、见龙峰等胜景的仅一个荷池就占地数亩的超大园林别墅!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坐拥豪华园林的富贵翰林居然会去给贫贱的破落户周奎做舍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1: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 “一后二妃”选婚大玄机——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系列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看到这个题目,对明史有了解的读者一定会说:明末党争只听说过妖书、梃击、红丸、移宫这四大案,哪里来的五大案呢?这是因为东林党成功掩盖了第五大案,故不被世人所知,其实这第五大案造成的影响要远甚于前四大案,《明史》讲:“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我却要说:明朝实亡于第五大案。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四大案》
妖书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导致明亡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系列:
揭开天启皇帝苛待虐死皇后张嫣家人的惊人秘密
骗尽世人的明朝最美皇后选美真相
天启落水
揭秘王恭厂大爆炸的惊天黑幕
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
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
改变大明命运的崇祯选婚秘密
均 已另贴,请在本吧查找。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本书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有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9-06-20 08:56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礼部奉旨开始为16岁的信王朱由检的大婚海选淑女,经过重重筛选,六个月后的天启六年五月十八日,礼部上报初选出淑女七十七名。最终在诸王馆选中小朱由检三个月的周奎之女。
见《天启实录》记载:“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巳,上谕礼部:朕弟信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尔礼部便出榜晓示京城内外官员军民人家父母,行止端庄、家法整齐女子,年十四至十六,容貌端洁,德性纯美,言动威 仪,咸合礼度者,许赴官报名,听候选择,应行事宜尔部开具来看。天启六年五月十八日庚申,命信王选婚礼,部报五城两县女子七十七名。六月二十一日壬辰,以信王婚礼,命诸王馆选择女子。选中大与县民周奎女,年十六岁,三 月二十八日子时生。”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9-06-20 08:56回复

全新鬼服开服 · 效卓

全新骷髅鬼服,一个人吃掉服务器资源,就是爽!
史诗爆率高爆服!1人吃1服资源!鬼服刚开!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51:11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单看这样的记载,似乎信王朱由检的选婚并无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当我查阅细节后,才发现其中大有奥妙。
《胜朝彤史拾遗记》载:“天启中,选信王邸妃,以(周)后进。故事:宫中凡选婚,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升即中选,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则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而侑以银币遣还。时神宗劉昭妃,摄太后宝。而中宫之政,悉禀成于熹宗懿安后。懿安后疑后弱小,将及其次,昭妃力赞之曰:“今虽弱小,他日不长大耶。”因册为信王妃。宣懿康昭劉妃者,神宗妃也。万历六年立中宫时,随册为昭妃,于嫔嫱中最贤而有年。崇祯改元,上使之居慈宁宫,掌太后印,称太妃。周后之选,昭妃赞成之,以是也。”
《烬宫遗录》载:“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故正位后深德之。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9-06-20 08:57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我们发现:为信王朱由检选妃用的居然是皇太后亲自主持的“选一陪二”!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不以为然。不就是沿用了宫中的旧规么,明朝选婚都是民间海选,相当于“选一陪万”,这“选一陪二”有什么可计较的?
问题在于明朝皇室的选婚决赛的“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乃是只有皇帝或是皇太子才能享受的最高规格,而普通亲王的选婚决赛是根本不允许“选一陪二”的,只能是“一选一”!见《酌中志》:“(万历)三十一年选福王妃时,皇贵妃郑娘娘引潞王例,欲选三人而择之。先监矩时总理婚典,受执往事,争曰:潞王先选一位未中,复选二位。虽三人,其实二也,如何敢比?”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9-06-20 08:58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潞王是万历皇帝无比疼爱的同母弟弟,而福王是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儿子,万历皇帝为了这两人是屡坏祖规,赏赐逾制,可是在这两人选婚上也只能借不满意为由让爱弟潞王重选一次,第二次也只是让他“二选一”而已,至于爱子福王就只能乖乖地同其他亲王一样“一选一”了,骄纵的郑贵妃被太监奚落了一通也毫无办法。
就连恩宠逾制的潞王和福王都无法逾越祖规,绝不能“选一陪二”,可信王朱由检却能享有皇太子才能享有的高规格待遇,这是明目张胆的僭越!是封建王朝绝不能允许的,就算天启皇帝愿意,内廷的监事和满朝的文臣也绝不会答应!


IP属地:加拿大5楼2019-06-20 08:58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可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内廷还是朝臣都对此毫无异议、视若无睹,大家思来奇也不奇?!
原本早早为信王选婚是因为只有在朱由检成婚后,魏忠贤才能按制安排他出京就藩,可事实却是朱由检成婚后迟迟不安排他的封地,更无人提及信王出京就藩一事,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魏忠贤有健忘症?


IP属地:加拿大6楼2019-06-20 08:5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不是魏忠贤健忘,而是情况发生了变化,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的王恭厂大爆炸使天启皇帝唯一的健康的儿子皇三子朱慈炅夭折,这就使得本是普通亲王的信王一跃成为明朝的第一继承人,由于天启皇帝病重,身为伦序第一的皇位继承人朱由检自然要留在京城随时准备继位。
由于不能排除天启皇帝未来病愈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年轻的天启皇帝再生育儿子的可能,所以病重的天启并没有将弟弟立为太子,否则如果天启病愈或是新太子诞生都会使朱由检的身份极为尴尬。
但朱由校对弟弟是无比疼爱呵护的,虽然他不能给予朱由检公开的皇太子身份,但他却让弟弟朱由检立刻开始享受皇太子的实际待遇,除了选妃的“选一陪二”的“一后二妃”外,出宫成婚后居住在北京王府井的信王府邸内的朱由检是处处都比其他藩王优越。


IP属地:加拿大7楼2019-06-20 08:5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不同于普通藩王成年后需要出宫开府,皇太子是一直住在宫中的,如天启和崇祯的父亲泰昌帝朱常洛作太子时是住在迎禧宫。
见《酌中志》载:“神庙万历二十九年春,始移皇长子(朱常洛)于迎禧宫。九月十八日二更,传谕内阁:皇长子及诸皇子册立冠婚,敬奉圣母命蒙嘉许,卿等传礼部择日具仪行礼。至十月十五日册立光庙为东宫,封皇三子为福王,皇五子为瑞王,皇六子为惠王,皇七子为桂王,实允首辅沈相公一贯之揭请,始施行也。”


IP属地:加拿大8楼2019-06-20 09:00回复

9377游戏 · 效卓

传奇打金服,重温经典,小怪爆终极,主打一个爽快!
传奇打金服,重温经典,小怪爆终极,主打一个爽快!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51:12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因为暂时不能公开弟弟朱由检的皇储身份,天启皇帝只能遵循祖制安排信王出宫成婚,于是选址在今北京王府井要求高标准地建造信王府。
《天启实录》:“丁卯天启七年正月九日丁丑,工部尚书薛凤翔复内官监李永贞题信王出府该用物料或炤三王事例概赐议省,或照瑞王先给一半造办。得旨:三王之国,厂臣念切时艰,蠲免该部,业已不赀。今信王出府物料,尔部宜协心共济,著炤原数上紧齐备送监,以便及时成造,称朕亲亲至意,毋得延缓。”
工部和内官上疏请求按照万历时瑞王、惠王、桂王三位藩王在北京共用一府的前例省下建信王府的钱,或是按照正在建造的瑞王府的标准建造信王府,在他们看来,建在北京城里的信王府只是个过渡的临时住处,既然国库空虚,不如为国家省些珍贵的银子把盖信王府的规模用度缩减些,没想到当即被驳回,
天启皇帝要求按照他原来的高标准一丝不差地建造信王府,而且要及时完工,这是他对弟弟的亲亲爱意,绝不允许工部讨价还价,稍有延误。


IP属地:加拿大9楼2019-06-20 09:0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崇祯曾批《大学衍义》道:“朕昔居信邸,经史词章难虔左右,尤爱政书,尝往文渊阁,见真景元《大学衍义》,心塞为之大开,重以镌刻精工,实可视奴宋椠, 安得不视为鸿宝哉。”这说明出宫以后的信王朱由检享有其他藩王们所没有的自由出入文渊阁查阅政书的特权!
《酌中记》记载:“神庙潞藩入朝,至景运门即下轿,步入乾清门之左瑞。惠、桂藩之入朝光庙,及今上之入朝先帝,至宫门始下轿,礼骎殊矣。”按照祖制,即使是潞王这些备受皇帝宠爱的藩王们入朝也要提前在景运门下轿,然后步行入乾清宫,可是信王却可以一直坐轿坐到宫门前。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19-06-20 09:01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酌中记》记载:"万历时,在京亲藩如潞王、福王;先帝时,在京亲藩如瑞王、惠王、桂王各府承奉等官,止有食米、冬衣。惟天启年间,今上信邸承奉等官,俱随宫内关赏,盖先帝友于至谊,祖宗以来所希有也。”
《天启宫词》载:“藩官十月给冬衣,回首先朝事事非。却羡信王奉承正,铎针枝拜恩归。”当时待亲藩恩礼寝薄,瑞惠桂三王在京,其正副奉承官虽给食米衣鞋类皆粗恶。惟今上信邸诸臣破例从丰,又尝特恩赐奉承正以铎针?桃杖三种,盖熹庙友于至谊也。"
尚未离京就藩仍然在京的藩王,即使是备受宠爱赏赐逾制的潞王和福王的下人们也只能是按标准领取相应的食米和冬衣,可信王府里的下人的吃穿用度却依然是跟随皇宫中的高规格待遇。而且与信王同时在京的瑞王、惠王、桂王三位藩王的下人领取的东西粗制滥造不堪一用,可发给信王府里下人的东西却总是破例的丰厚优渥!


IP属地:加拿大11楼2019-06-20 09:01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信王朱由检享有种种普通藩王无法享有的特权和优待,这不仅仅是由于哥哥天启对他的无比疼爱,更是因为他在王恭厂大爆炸后的准太子身份!
对于这一切,无论是张嫣的东林党,还是魏忠贤的阉党,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对于信王朱由检享受到的超越祖制的待遇他们一致地保持了沉默,这正是东林党不择手段谋求的结果,他们怎么会反对呢?移宫案中他们无事生非污蔑李选侍,但面对信王的种种逾越他们却视若无睹。东林党们不仅不维护祖制上疏抗议,反而编写史书时有意遮掩信王在王恭厂大爆炸后享有的准太子待遇这一事实,无非是想误导公众,让世人以为信王确立王储地位是在天启七年八月的天启病亡前几天,从而防止世人发现天启六年五月的王恭厂大爆炸和王储更易之间的联系罢了。


IP属地:加拿大12楼2019-06-20 09:02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魏忠贤即使心有不愿但却无力改变信王已是准王储的既成事实,所以他不但不敢对信王所享受的种种逾越祖制的待遇提出任何异议,反而开始竭力地巴结讨好朱由检。
《崇祯长编》“天启时太监魏忠贤方擅政,四方珍异之物毕致,忠贤时以非时花木菓蔬之类献帝,(崇祯)帝辄受之,厚犒其使,若相得甚欢者。”
及《全史宫词》: “防奸常恐祻心藏,椟食朝朝进信王。毕竞真龙天眷顾,花名早兆御袍黄。 《王誉昌崇祯宫词注》载:“丁卯春,忠贤以牡丹二百余株,献于潜邸。署其名于长笺,首列“御袍黄”。是秋,登宝位,亦先兆也。”
魏忠贤不但时常给信王进贡珍贵果鲜,还特地在天启七年的年初搜罗了牡丹二百多株献给信王朱由检,并用首列“御袍黄”的登基之喻 讨好储君朱由检,而这居然被写成“毕竞真龙天眷顾,花名早兆御袍黄”的“登宝位先兆”,这不过是借预兆之说神化崇祯的继位登基的正当性,用以掩盖背后残酷激烈的王储之争罢了。
细节是魔鬼,处处有机关,读明末史实在是再怎么仔细也不为之过啊!


IP属地:加拿大13楼2019-06-20 09:03收起回复

wbt1027: 南明弘光朝复社的活动,请楼主详解一下,这段历史估计许多人不清楚。
2019-6-25 15:12回复

xbfl999: 回复 wbt1027 :选潞王、造分裂、散谣言,引良玉,弘光朝就是这样被玩完的
2019-6-28 06:27回复

wbt1027: 回复 xbfl999 :顾诚也不得不承认东林党-复社在弘光朝意气用事、专注于内讧。
2019-6-28 22:50回复

xbfl999: 回复 wbt1027 :顾老对东林党揭露的好啊,如果能更深入,就更好了
2019-7-1 09:29回复

wbt1027: 回复 xbfl999 :古代王爵封号有什么讲究?比如定王、永王?联想到南明时期孙可望求封秦王,秦乃春秋大国。李定国受封晋王,晋亦春秋五霸之一。
2019-7-3 11:29回复
我也说一句
还有13条回复,点击查看


chyu12
小吧主9
朱由检就是熹宗唯一的弟弟,自然而然的是唯一的备胎,大家心知肚明,其实明朝也有这样的惯例,皇帝没儿子或者儿子太小,会留弟弟在京以备不时之选,皇帝离京都必须让皇子或者亲王居守,宣宗亲征就是郑王襄王居守,英宗亲征由郕王居守,武宗喜欢出巡,大臣们劝谏武宗的理由就是无人居守。


IP属地:浙江14楼2019-06-25 15:59收起回复

xbfl999: 说的不错
2019-6-28 06:29回复
我也说一句



将军复古传奇 · 效卓

益阳靓仔轻松打出神装,零氪金,不伤肝,散人也能爆神装
10年传奇老玩家推荐!复古1.76进阶版,真还原!2024正版传奇授权【4月福利新服】长久复古传奇!装备全靠打,极品小怪爆!
立即查看

2024-05-11 21:51:12 广告

火箭七号
直抵幽燕12
罪人周奎。整个皇亲国戚集团都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7-1 03:13 , Processed in 0.0967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