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6: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贾珍为什么要霸占儿媳妇?
夏1289辉 2018-06-17   |  7458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不能断定贾珍与秦可卿的私情是强制性的,这里只说说贾珍能和秦可卿有私情,是什么原因所致。

首先,秦可卿在前世是太虚仙境司主警幻仙子的妹妹,原是钟情首座,专管风情月债。降临尘世是奉姐姐警幻仙子之命,引导众钗早早归入太虚仙境。

所以,秦可卿是带有使命来的,她的判词就可见一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所以,秦可卿来尘世一遭就是要败坏贾府一家,俗话说万恶淫为首,秦可卿天生擅风情,秉月貌,败家便不费吹灰之力了。




既然要用“淫”去腐蚀贾府,荣府中贾政为人还算正经,也是个在乎廉耻的,找贾政似乎没有下手的机会。贾赦呢?虽然够色,但如果作为他的小妾,与他天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好像效果不太明显。毕竟,没有秦可卿,贾赦一样这么过过来的。

所以,要败,就把事情闹得大一点。找贾府族长贾珍岂不是更好?再加上贾蓉这个媒介,一个趴灰的名称够把贾府搞臭起来了。从此,贾珍便在“淫”字路上狂奔不回头。

这是由仙界的任务所注定。再者,就是现实中的各种缘故了。

首先,秦可卿实在太美了。老掉牙的俗语“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贾珍还不是什么英雄。秦可卿有多美?妩媚鲜研如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在女儿群中混惯的宝玉看到黛玉和宝钗都惊叹不已,兼二者之美的可卿更是妙不可言了。




更要命的是,秦可卿不仅美艳得不可方物,性格上还有过人之处,行事稳重和平,在贾府上至贾母,下至奴才都得到一致好评。

如此集美好于一身的女子放谁面前谁不心动?连十岁的宝玉都以她作春梦对象,更何况一个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贾珍?

所以,贾珍看上儿媳妇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看上归看上,若要付诸行动还需要很多条件的允许。

首先是当事人秦可卿,这个前面讲过了,她是天下第一情人,虽然表面行事稳重和平,但无意中总在传达一种“挑逗”的意思。故而宝玉才在她房里第一次梦遗。




而贾珍作为贾府族长,族内大小事物皆由他过问,权力一手遮天,人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更有贾珍容貌必定不凡,年纪上不过四十,对很多女子实在有吸引力。贾珍又对她有情,便应了那句判词:“情既相逢必主淫”。

其次,就是秦可卿的丈夫贾蓉。

贾蓉自小就被贾珍训怕的人,心里对贾珍有了习惯性的恐惧,一点不敢违背父亲。在第六回贾蓉跟王熙凤借玻璃炕屏,王熙凤不过开个玩笑不借,贾蓉便在炕沿半跪:“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又挨一顿好打呢。”

又有清虚观打醮一回,众人都在忙活。贾珍看到贾蓉在乘凉,便道:

“你瞧瞧他,我这里还没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斯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斯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
所以,贾蓉在贾珍的淫威之下毫无尊严可言。又怕父亲得不行,便是父亲看上自己的妻子,也只能假充不闻了。




再次,就是贾珍的妻子尤氏。

这尤氏是个填房,自己又无所出,所以在宁府毫无地位可言。对贾珍一味的顺从,在后来的国孝中贾珍放浪荒淫,奢靡无度都视而不见。更何况是这种见不得人的丑行?尤氏心术慈厚宽顺,脂砚斋曾批:尤氏所犯七出之条不过“过于从夫”四字。所以,即便尤氏发现贾珍如此不堪行径,也不过忍气吞声罢了。

所以,在相关人不敢阻止,不相关人假装不知道的情况下,才给贾珍造就这种伤风败俗的机会。如此,贾府这只百足之虫才由内而外慢慢腐蚀,贾家的败落也近在眼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夏1289辉 > 《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6: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谁?不是宝玉,也不是贾雨村,而是他!
2018-11-01 14:07
题: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谁?不是宝玉,也不是贾雨村,而是他!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薛宝钗是个大龄女青年,一出场就是待选的年纪,十四岁。

关于薛宝钗的婚事,真是叫人操碎了心。她看似冲着皇帝去的,却赖上了贾宝玉,与贾雨村志同道合,却嫁给了其他人。

薛宝钗VS贾宝玉
《红楼梦》故事里,薛宝钗上京,本是为了进皇宫待选,却直奔贾府,住下就不走了。

《红楼梦》故事里,薛姨妈在王夫人面前,频频宣扬“金玉良缘”说辞,意欲让贾宝玉迎娶薛宝钗;



《红楼梦》故事里,薛宝钗为此羞羞怯怯,脖子上常年挂着沉甸甸、无趣的金项圈,从不离身。

不但如此,薛宝钗还有意无意地暗示丫鬟演双簧,让贾宝玉得知,金玉二宝上面的八个字正是一对。

薛宝钗VS贾雨村
《红楼梦》故事里,贾雨村高吟一联,竟有一句“钗于奁内待时飞”,讲的是薛宝钗的姻缘,所谓“二宝合传”。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厌恶贾雨村,因为贾雨村热衷于名利,满嘴的假语村言。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同样厌恶薛宝钗,因为薛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总是前言不搭后语。

薛宝钗和贾雨村,一个是熟女,默默诉说“上青云”之志;一个是熟男,孜孜以求“飞黄腾达”之路,可以称得上是志同道合。

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谁
然而,薛宝钗最终所嫁之人,不是宝玉,也不是贾雨村,而是贾珍,正所谓“二宝合传”也。

《红楼梦》故事里,为何有两个贾府?南方的甄府和北方贾府之间,有何联系?

原来,《红楼梦》本是以诗传史的《明末清初史》,作者布下时空隧道,跛脚道士的镜子,就是传送门!



姜子说过,荣国府是前朝(源)——崇祯朝,主角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谓“二玉合传”也。

姜子说过,宁国府是现任(演)——康熙朝,主角自然是“二宝”!哪“二宝”?

宁国府的当家人,是贾府的现任族长贾珍,“珍”就是“宝”;毋庸置疑,薛宝钗是另一个“宝”。

既然是前朝,那就意味着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死了,与北方宁国府对立的,是南方的甄府。

但是,甄宝玉是属于甄英莲的,贾珍和薛宝钗才是“二宝合传”的一对主角。

也许有人会问:贾珍不是有个填房尤氏吗?怎么会娶薛宝钗呢?



《红楼梦》故事里,贾珍何止娶了尤氏当填房呀,他还和尤二姐有首尾,最后还打算打尤三姐的主意呢。

姜子认为,尤氏最后被贾珍休了!现任族长贾珍就是康熙,三尤被休,便是历史上的康熙削三藩!

贾珍娶了薛宝钗,是必然的结局。毕竟,四大家族都是虚的,史家代表历史,王家代表王权,书中只有林家和薛家两家。

荣国府(西府)姓林,真正的主人是林黛玉这个西子;宁国府(东府)姓薛,真正的主人是薛宝钗这个东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贾珍+】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甲戌侧批: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二代。】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甲戌侧批:第四代。】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甲戌侧批:至蓉五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8: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珍敢把宁府搞个底朝天,除了贾敬不管,此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播报文章

维权骑士文化
关注
2020-05-24 09:30

众所周知,贾珍是红楼梦中纨绔子弟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整天花天酒地,还和自己的儿媳秦可卿有爬灰之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贾珍自己作风荒诞,宁国府更是在贾珍的带领下,作风混乱。被柳湘莲说是除了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干净,里面的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但凡在宁国府呆过的人都不敢相信是清白的,还因如此,清白的尤三姐被退婚,最后自刎而亡。这和贾珍的好色荒淫脱不了关系。那么,贾珍为何会如此荒淫无度,无法无天呢?

×
首先,贾珍有荒淫奢靡的这个资本。贾珍是宁国府的当家人,袭了祖辈传下来的爵位,宁国府中他最大 。正是这权力让他有了荒淫奢靡的条件。在宁国府中,贾珍一手遮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使是欺男霸女,在宁府里也没有人敢说个不字。贾珍是贾家“王”字辈的长男,是宁国公的嫡系后人,更是贾家的现任族长。这样的身份,在宁荣两府都是极其尊贵的,说话分量是很重的。他不但在宁府一手遮天,就是在整个贾家身份地位都不一般。身在这样的高位,他人自然天生就矮人一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更会让他迷失本性。


×
除了贾珍地位高外,宁国府富足,贾家权势大也让他有荒淫的资本。贾家是全国性的大家族,祖上是国公,是能扳着手指头就能数清的存在,可见地位之尊贵,权势之大。贾家下人都不把官司放在眼里,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摊上了官司,周瑞家的只是求求管家王熙凤说句话就把案子结了。可见,贾家在官场权势之大。一个下人都如此无法无天,就更别提贾家人了。贾珍是贾家的族长,在官场的分量就更大了。宁国府是富足的。宁国府有自己的土地,年年收租。冬月的时候,乌尽孝给宁府送年货的时候,就说种了宁府八处庄地,这只是乌尽孝种的,其他的还不得而知。虽然贾珍说他们是黄柏木作磬槌子外面体面里面苦,但宁府家大业大,拔根毫毛也比别人家的腰粗。宁国府的富足让贾珍有挥霍的资本。


×
然后,贾珍缺少长辈的管教约束。贾珍的父亲贾敬不理家事,跑到道观整天和道士们混在一起,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贾敬不但是继承了宁国府的爵位,自己还考中了进士,也算是前途无量,但他半路跑到道观求长生确实有点出人意料。贾敬如此不靠谱,就更别提教育贾珍了。他对贾珍教育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赖嬷嬷曾说过,贾敬的父亲管教起贾敬来,竟像审贼,可见贾敬从小受的教育是很严格的。但贾敬对贾珍的教育相对就松懈了很多,正因为从小教育失败,加上宁国优渥的生活环境让贾珍养成了奢靡的习惯。



×
贾敬去道观后,无人管教贾珍。贾珍愈发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整。秦可卿葬礼时候。那贾敬闻得长孙媳妇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可见,贾珍的荒淫奢靡和贾敬的不管有极大的关系。


广告
2024南疆旅游线路价格_费用+美食+住宿+景点全攻略,值得收藏!
×
对贾珍的管束上,贾家其他长辈对贾珍同样确缺少震慑力。贾母辈分最高,对贾珍威慑力最大。但贾母身处最高位置却早已经年迈老去。荣国府的事务都不再管理,更不会去插手宁国府的事情。贾赦和贾珍一样是荒诞奢华的人,两人是一丘之貉,贾赦才不会管教贾珍。贾政是迂腐呆板之人,虽时不时劝说贾珍,但贾珍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秦可卿葬礼上,贾珍要用老千岁棺材板,贾政觉得不妥,贾珍根本不听。


最后,尤氏的无作为。尤氏是宁府的管家,贾珍的荒诞奢靡作法与尤氏的无作为有极大关系,宁府的乱更与尤氏管家的不严厉有关。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一回,王熙凤在宁府做客,晚上尤氏派人送秦钟回家,结果焦大被管事的派了去。王熙凤诧异,尤氏说:

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 可见,尤氏在宁府管理并不严格,多次给管家说的事情,管家都当作耳旁风。尤氏这般软弱的管理风格,根本制服不了下人,更别提贾珍了。这才是宁府如此之乱的根本原因。

广告
去乐山这样玩才有趣,10大景点线路全攻略,玩五天只花了3千!
×
贾珍荒诞奢靡,虽然有贾珍本身习性尚奢,还有贾家长辈缺少管教约束的原因,但尤氏软弱的管理风格才是贾珍无法无天和宁府混乱的真正原因。贾琏同样好色荒淫,但王熙凤强硬的管理风格下,荣府比宁府好太多。假如换作王熙凤,宁府也不会如此不堪。贾珍敢把宁府搞个底朝天,除了贾敬不管,尤氏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2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残花》一诗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 是什么意思? 这句和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关系么?
gjikdefrg浏览681次文学分享举报
1个回答
yy_ddd
推荐于 2017.11.24
满意答案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是什么意思?这句和《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关系吗?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这句话出自唐·李商隐的《残花》,这样看来唐朝的诗人是不可能预料到清朝的小说的,所以这句话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没有关系。

《残花》原诗引用如下:

残花

唐代: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唯拍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饥山扒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烂昌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再探李商隐的《残花》,宝钗无日不生尘,他是说的牡丹花吗?
[color=var(--text-c7)]初衣胜雪2020-04-13 21:08:58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color=var(--tag-t1)]“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color=var(--tag-t1)]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唐朝李商隐《残花》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晦涩闻名,但是其典雅的音韵,以及密集的情感,却让人沉醉。仿佛是一杯美酒,喝出各种滋味,却怎么也分不清楚,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color=var(--tag-t1)]李商隐的诗有一种天然残缺的美。
[color=var(--tag-t1)]比如这一首《残花》。
[color=var(--tag-t1)]“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那快要凋谢的花朵,在露水中摇曳,感叹春天留不住。你开的这样的早,这样的尖新,你怨不了别人。
[color=var(--tag-t1)]因为李商隐的咏花诗不多,荷花几首,辛夷几首,石榴几首,牡丹两三首,梅花两三首。就让人好奇他到底是说的哪一种花。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在红楼梦中,曾用“宝钗无日不生尘”,来暗示薛宝钗才华和人生被埋没,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是牡丹。
[color=var(--tag-t1)]但是细品起来又觉得不对,牡丹是晚春的花,谈不上留不留得住春天,相反,正是因为牡丹花的到来,春天才被延长了。所以在唐朝牡丹花是富丽永恒的象征,甚至比后来的朝代更多了道家的仙气。
[color=var(--tag-t1)]那留不住春天的残花,李商隐到底是指的哪一种或者哪一大类呢?是什么花能够让它有这样的咏叹。
[color=var(--tag-t1)]李商隐有一首梅花诗,他是在扶风界的道旁看到了11月份早开的梅花,他发出了哀叹,“为谁成早秀,不待做年芳。”说你开的这么早,不等待花时花季,不等待春风,你到底是为谁?
[color=var(--tag-t1)]在南方温暖的季节,百花齐放,他却忽然想念南方早已经没有了的寒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你要知道寒梅在他记忆里开放,他是怨恨寒梅开花太早,等不到热闹温暖的春天。
[color=var(--tag-t1)]在这样的一首诗里,谁在春天里“尖发”?只有梅花。所以李商隐的这首诗不是写牡丹花的,是写在春天正好的时候,梅花已经尽力过了,春天来的太晚,它已经用尽了力气,留不住春天。在春天早上的露水里凋零。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若是梅花只静静的守着,不过早的开放,如同修炼的道人,独守修仙的梦,但那样的梅花如同宝钗埋在盒子里,岁月也会让它形同槁木,寂寞如死吧。
[color=var(--tag-t1)]这其实是李商隐人生和心境的两难。
[color=var(--tag-t1)]李商隐是一个少年天才,16岁的时候就选入了令狐楚的幕府,反正是因为天才的早慧,他比别人受到更多的伤害,夺目的是才华,也为才华所累。他这么早出道,有两种原因,第1种原因是家庭寒苦,他必须早早的成名立业,改善家境,第2个也是因为天赋其才,不忍埋没。
[color=var(--tag-t1)]但是他的人生实在是离奇。考上了进士,被剥夺做官的资格,想有所作为,朝廷的双方阵营都不敢用他。他的志向抱负,乃至于生活为才所累,一生都没有被重用。他越是感到时不我待,时光紧迫,命运就越发的嘲弄他,到了什么地步呢?比如说他到一个地方做幕僚,那个幕府的长官,不是被病死就是被调离。在唐朝幕府是低级官僚和文士进身之阶,一方面可以获得薪水,稳定的幕府会像朝廷输送大量的人才。但是李商隐真的很悲催。通常干不到一两年,正有机会提升的时候,幕府就换了主人,主人不是病死,就是调离,这种状况几乎维系了20年。让人不可思议,厄运一直跟着他。
[color=var(--tag-t1)]又比如,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40岁的时候,他幕府的工作也丢了,因为幕府的主人又死了,同时小他10来岁的太太也死了。
[color=var(--tag-t1)]但是李商隐有没有才华呢?他是公认的。但问题就在于每一个关口,命运都给他关上了门,他不得不从16岁开始起,到处颠沛奔波,直到生命的将止。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一个早慧的天才,会分外敏感时光的流逝。他像一树早梅花,玉树临风照眼惊人,但问题就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身边到处都是热闹的百花,获得了春天的青睐,可是李商隐的春天,不是来的太晚,就是来的不够彻底。春天来了,他也老了。
[color=var(--tag-t1)]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典型就是起了个早集,冻死在春寒里。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却被命运抛在了尾后。
[color=var(--tag-t1)]李商隐的人生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十几岁时,他在玉阳山修道,如果沿那条道路走下去,也许不够坎坷,成为一个资深的道士。但是那样的人生岂不寂寞?就算是修炼成了道教大咖,又有谁知道他的救世才华?然而他的救世才华,在人间照样沉埋,而且更加的辛苦和悲哀。
[color=var(--tag-t1)]横竖都是这样的一个命运,如同一树过早开放的梅花,开也寂寞,落也寂寞,不开不落,更加的寂寞。这就是他的悲苦人生。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然而李商隐在现实中他还是一个勇者,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关着也是死,出来也是死。他并不甘心宝钗何日不生尘的命运,在人世里跌宕颠沛了46年,最后挂了。
[color=var(--tag-t1)]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自己就是宝钗就是锦瑟,就是梅花,就是残花,是选择也是命运,是不甘也是甘心。只能如此。
[color=var(--tag-t1)]但是我们可以听到李商隐的心声。
[color=var(--tag-t1)]他不愿意过那种”宝钗何日不生尘”的日子。
[color=var(--tag-t1)]但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她到底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呢?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color=var(--text-c3)]天津研究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2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无日不生尘,原来红楼梦薛宝钗的命运竟藏在这首诗里!
初衣胜雪
2019-03-13 09:40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但若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唐朝李商隐《残花》

诗文漫解:花在早上啼哭留不住春天。是因为开的太早,长得太美,这岂能怨别人。
这样的委屈,就像关在寂寞里无人得见,一个人做着幽梦,就像光彩的宝钗,没有哪一天不蒙着灰尘。

初衣解诗:在《红楼梦》第62回里,园里姊妹们,因为联诗射覆找出处,都在为句子找出典,香菱对湘云说: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路,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将每个女孩子的命运和性格,都精巧的掩在各种各样的诗词当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去,但是转回头来看却发现,有无限的意趣和深沉。
李商隐这首诗写的是《残花》,一朵春天过了的花,曾经在最高的枝头等待春天,但是最美的春天没有眷顾它。就算是它在寂静的庭院里,开谢自守,也像宝钗一样,没有哪一天不被蒙尘。
这首诗是作者借花来自喻身世,自己无论挣扎与不挣扎,自己无论是在庭院里静静地开,还是爬上枝头,努力去争取,春风不来,好花开败,就像金玉掩埋在尘埃里。

但是红楼梦作者借香菱的随意一说,却点出了红楼梦重要女主人公薛宝钗的命运。
薛宝钗是怎样的命运呢?他父亲过早的去世,家道中落,有一个不成器的到处败坏钱财的哥哥,和一个孀居的母亲。她自己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学识修养最高的女孩子。容貌像牡丹花一样的艳丽。这个女孩子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美貌和学识,在婚配上博一记。
所以才有这上京选秀。对于许多官宦人家的子女来讲,是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廷的。但是薛宝钗别无选择,因为她只有这样一条窄窄的路,可能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她具备了王妃的风范,也有着母子仪天下的稳重,但是为什么却落选了呢?
书里并没有说明。但是落选以后,小气的林黛玉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拈酸吃醋,闹出了无尽的小小风波。
这首诗暗示了宝钗的命运,不是她心高气傲,是的确从她的姿色和才学上来讲,是配得上皇宫王府的华贵的。而且她的容貌连林黛玉都吃醋,可见这样的一朵花,开得太艳太早,也许还未得见君王面,已被杨妃遥侧目。落选是一种必然。只是可惜这样的女孩子,像宝钗蒙尘一样。没有办法显示她的雍容光彩。

李商隐这首诗,是来感叹自己的命运,无论挣扎与不挣扎,蒙尘都已经被注定。
而曹雪芹也巧用这首诗,虽然句子中改了一个字,但也他也实在是借香菱说出了这是义山(李商隐)的句子,来说明了宝钗一生都是被委屈的命运。自己所愿望的,去站往更高的地方,去绽放生命的华彩已然成为了不现实。曹雪芹对于这些没有安放在合适地方的女孩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就算是薛宝钗嫁给了宝玉,也算是一种委屈和蒙尘。因为显然宝玉心里爱的不是像她这样的富贵牡丹。薛宝钗从选秀落选,就已经注定了蒙尘的命运。

那么回到李商隐的诗里来,李商隐还着重强调了一些什么呢?就是命运的强大。正是命运的强大,所以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有确定的归宿,而宝钗蒙尘,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无奈。但是和李商隐一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在内心奋斗渴望过的。红楼梦里并没有太多明写薛宝钗的早熟,但是通读了几遍,你会发现薛宝钗小心翼翼的隐忍,压抑的自己的内心,只是希望有个更好的机会改变她的家庭和命运。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曹雪芹用这首诗来比喻薛宝钗,是有着深层的用意的,因为薛宝钗的命运其实和李商隐也比较仿佛。都是背负着家族的命运,却又没有办法的委屈着。
“宝钗无日不生尘”,不但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注脚,当然更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人生命运。
让我们重读这首看似香艳,确实系非常悲婉的小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李商隐诗中的美与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6: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荞麦花开
荞麦花开​
红楼梦文本研究员;陈道明表演解剖师
​关注他
12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曹雪芹的深藏密意
——“此乡多宝玉、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三句之诠解

文/荞麦花开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说:“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
按《红楼梦》中密布“诗谶”、“命运之谶”,故此处宝玉引宋人诗句“敲断玉钗红烛冷”、香菱引唐人诗句“宝钗无日不生尘”,当是曹雪芹暗示人物结局,即“金玉缘”之好事不终。玉钗敲断,即“宝玉、宝钗”二宝“金玉”之缘,为命运敲断,宝玉弃家为僧,撒手悬崖。红烛冷却,宝钗孀居,故何日而不生尘哉?香菱引用之时,自属无意,固不待言,然诗句之谶,每出无意,造化弄人,亦盍胜叹。

抑更有可论者,曹公密藏深意,往往非止一层。欲明作者全部之深意,则不得不察究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并合观《红楼梦》书中其他相关之处,乃可获得通解。下试论之。

一、“此乡多宝玉”:暗示宝玉宝钗夫妇日后“清贫”
按“此乡多宝玉”出《全唐诗》卷二百。岑参《送杨瑗尉南海》: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显然,曹公所蕴深意,乃在“此乡多宝玉”之下句“慎莫厌清贫”。第十九回脂批(己卯双行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可知后书中贾府破败,宝玉堕入“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之生活困境,此可如少陵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所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世上未有如公贫”、“终日坎壈缠其身”矣。(按此数句实亦可赠、实更可赠“今时”之魏武子孙,“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之曹公雪芹。)故哀彼旧时王谢,善保千金躯,“慎莫厌清贫”,五陵佳气无时无,家业重光会有时!

又“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两句,就字面意思而论,已如上解,乃为作者以全知视角,哀叹宝钗日后之孀居结局。但若不结合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恐难通解曹公哀惋慨叹之婉曲遥深。

二、“敲断玉钗红烛冷”:暗示宝玉“一去不归”
按“敲断玉钗红烛冷”出《全宋诗》卷五百三十。郑会《题邸间壁》:

酴釄香梦怯春寒,翠掩重帘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诗以征夫行人之口吻,“逆揣”在家思妇之情状。“敲断玉钗红烛冷”一句,置于《红楼》中看,境界凄悲;而其原始出处,并不如此,不过写出思妇当春寒之夜,思念远行良人,绸缪而复无聊之心态情状。旖旎寂寥则有之,感伤凄悲则无之。事实上,《红楼梦》中有一情境,与之相似,却并非宝钗。第十三回: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按“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句后有脂批(甲戌侧批):

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按“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出白乐天《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按香山此句,为“忆故人”,而非“怀良人”,故严格言之,脂批“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一句,拟非其伦;拟得其伦,遮莫“所谓‘计程应说到常山’是也”?(郑会此句显是袭自白傅。)

是故就作者更深一层用意而论,乃是以“敲断玉钗红烛冷”状出宝钗异日思念一去不回之征夫良人——夫郎宝玉——孀居凄冷之情状。所以圈子绕回,又把诗境从郑会原诗之旖旎寂寥,引回至《红楼》之感伤凄悲。琏二奶奶此日之思念琏二爷,未来可期;宝二奶奶异日之思念宝二爷,未来无期!悲夫!曹公所蕴哀惋慨叹,亦深且远矣!

三、“宝钗无日不生尘”:暗示宝钗“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
曹公此人,惯弄狡狯,令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其笔法不但有正笔、反笔之分,所谓“勿看正面”是也;亦且有直笔、曲笔之别。如对颦儿,掣签镌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当是对黛玉心伤宝玉、泪尽夭亡的哀叹与惋惜:哀叹其情比金坚,故一闻宝玉之“噩耗”(按蔡义江等红学家推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乃为宝玉因某种原由如“避祸”,不得不出外远行。久之谣传,身遭横死,黛玉闻之,泣伤不已,终于泪尽,“随之地下”),便不恤身命;然亦惋惜其情深不寿,不能节哀顺变,善自珍摄,故而“莫怨东风”,因东风而非冬风,于绛珠仙草阆苑仙葩,并非严寒摧折也,故曰实“当自嗟”也。

曹公对黛玉,直笔则颂赞,曲笔则微露叹惋。(黛玉设计台词:“来来来笔给你笔还是给你——要我生要我死,还不都是你?捉鬼也是你放鬼也是你,要我怎么办!”一笑。)又如对宝钗。第五十七回,宝钗教导她的准弟媳岫烟:“……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着,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她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必比她们才是。”——细揆内里,这与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出于同一心理。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并非喜散不喜聚,如果可以一直聚而不散,当然没理由不喜欢聚。只不过因为“良晤未几,离歌忽起”,与其散时难堪,倒不如不要聚的好。宝钗不喜妆饰,不爱富丽闲妆,其实并非天性,不过因为家道中落,讲不起曾经阔过的话,比起日后被生活所逼,摘下钗环,倒莫若现在而今,就荆钗布裙。分手总要体面,这就是宝钗、黛玉,从被人生分手,到与人生分手,给自己留足的体面。第七回脂批(戚序双行夹批)赞宝钗曰:“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来日大难,离别必然。离别而不难堪,离别亦自能安,那就不要一开始,就聚得难分难离。

但俗语又有所谓既然“要了也白要”,倒不如干脆“不要白不要”。人生易老天难老,及时行乐须趁早!《古诗十九首》长言永叹,反复叮咛,不离斯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宫若梅台词:“这辈子我成不了像我爹那样一天一地的豪杰。可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宫二先生斯语,必为贾公宝玉赞叹。第三十一回写,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第七十一回写宝玉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与其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更何况哪里来的什么,天长地久!故宝玉与钗黛二人此种观念,殊不一致。(有意思吧?这里是:“钗黛同一。”)

由此再来看“宝钗无日不生尘”,当于曹公婉曲之深意,有更深一层体认。按《全唐诗》卷五百四十。李商隐《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按一般作诗之意,乃为伤春惜花,无计留春住。即李义山本人,亦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名句。桑榆晚景,来日无多。境象雄阔,感慨深沉。《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黛玉,悲题五美吟,宝钗评云:“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义山此诗,亦何不然。举世谁非怨别,岂徒残花不能留春。既然人人都有一死,则又何惧焉?既然群花最后都要凋残,归宿都要委于尘埃,则又何必掩关独梦,钗封奁内,日日生尘?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一样,何不恣意绽放,想唱就唱,唱得响亮?生命的答案在于无常,但生命的太阳应该每天光亮。这样想来,倒是宝玉之热烈拥抱现在而今当下,差胜于黛玉、宝钗之“因噎废食”,干脆一开始就不要聚。而黛玉“喜散不喜聚”之人生观,虽与宝钗之“讲不起曾经阔过”、“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旨归一揆;但考其人生行止,则殊胜于宝钗——她毕竟爱过、被爱过。造化弄人,阴阳两隔,她虽然没能与至爱之人终成眷属,但毕竟情定之后,爱比金坚。而宝钗呢,她自己不要自己的人生,甘于用理学礼法自缚,此即用冷香丸压制“热毒”,此即“金簪雪里埋”,她自己把自己的枝枝蔓蔓都砍光,她自己把自己内心的屋子也弄得雪洞一般。她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风雨阴晴任变迁”、“任他随聚随分”——赞叹宝钗的虽离别亦自能安,这是曹公的直笔;他的曲笔,则是惋惜她“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连“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活着,当然更要活得痛快,爱个痛快!活着,就更要“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穷途末路都要爱、到绝路都要爱”……人生无爱,何异草木?西哲尝有一故事,一哲人墓碑,题有四字:爱过,活过。宝玉、黛玉,可以当之;而宝钗呢?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唐人李义山这一句诘问,就好似锥心之刺,问得通今博古、从未被难倒的宝姐姐,哑口无言。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说这话的,该是宝钗。

编辑于 2020-04-16 16: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09: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荞麦花开
荞麦花开​
红楼梦文本研究员;陈道明表演解剖师
​关注他
12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曹雪芹的深藏密意
——“此乡多宝玉、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三句之诠解

文/荞麦花开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说:“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
按《红楼梦》中密布“诗谶”、“命运之谶”,故此处宝玉引宋人诗句“敲断玉钗红烛冷”、香菱引唐人诗句“宝钗无日不生尘”,当是曹雪芹暗示人物结局,即“金玉缘”之好事不终。玉钗敲断,即“宝玉、宝钗”二宝“金玉”之缘,为命运敲断,宝玉弃家为僧,撒手悬崖。红烛冷却,宝钗孀居,故何日而不生尘哉?香菱引用之时,自属无意,固不待言,然诗句之谶,每出无意,造化弄人,亦盍胜叹。

抑更有可论者,曹公密藏深意,往往非止一层。欲明作者全部之深意,则不得不察究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并合观《红楼梦》书中其他相关之处,乃可获得通解。下试论之。

一、“此乡多宝玉”:暗示宝玉宝钗夫妇日后“清贫”
按“此乡多宝玉”出《全唐诗》卷二百。岑参《送杨瑗尉南海》: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显然,曹公所蕴深意,乃在“此乡多宝玉”之下句“慎莫厌清贫”。第十九回脂批(己卯双行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可知后书中贾府破败,宝玉堕入“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之生活困境,此可如少陵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所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世上未有如公贫”、“终日坎壈缠其身”矣。(按此数句实亦可赠、实更可赠“今时”之魏武子孙,“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之曹公雪芹。)故哀彼旧时王谢,善保千金躯,“慎莫厌清贫”,五陵佳气无时无,家业重光会有时!

又“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两句,就字面意思而论,已如上解,乃为作者以全知视角,哀叹宝钗日后之孀居结局。但若不结合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恐难通解曹公哀惋慨叹之婉曲遥深。

二、“敲断玉钗红烛冷”:暗示宝玉“一去不归”
按“敲断玉钗红烛冷”出《全宋诗》卷五百三十。郑会《题邸间壁》:

酴釄香梦怯春寒,翠掩重帘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诗以征夫行人之口吻,“逆揣”在家思妇之情状。“敲断玉钗红烛冷”一句,置于《红楼》中看,境界凄悲;而其原始出处,并不如此,不过写出思妇当春寒之夜,思念远行良人,绸缪而复无聊之心态情状。旖旎寂寥则有之,感伤凄悲则无之。事实上,《红楼梦》中有一情境,与之相似,却并非宝钗。第十三回: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按“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句后有脂批(甲戌侧批):

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按“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出白乐天《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按香山此句,为“忆故人”,而非“怀良人”,故严格言之,脂批“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一句,拟非其伦;拟得其伦,遮莫“所谓‘计程应说到常山’是也”?(郑会此句显是袭自白傅。)

是故就作者更深一层用意而论,乃是以“敲断玉钗红烛冷”状出宝钗异日思念一去不回之征夫良人——夫郎宝玉——孀居凄冷之情状。所以圈子绕回,又把诗境从郑会原诗之旖旎寂寥,引回至《红楼》之感伤凄悲。琏二奶奶此日之思念琏二爷,未来可期;宝二奶奶异日之思念宝二爷,未来无期!悲夫!曹公所蕴哀惋慨叹,亦深且远矣!

三、“宝钗无日不生尘”:暗示宝钗“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
曹公此人,惯弄狡狯,令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其笔法不但有正笔、反笔之分,所谓“勿看正面”是也;亦且有直笔、曲笔之别。如对颦儿,掣签镌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当是对黛玉心伤宝玉、泪尽夭亡的哀叹与惋惜:哀叹其情比金坚,故一闻宝玉之“噩耗”(按蔡义江等红学家推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乃为宝玉因某种原由如“避祸”,不得不出外远行。久之谣传,身遭横死,黛玉闻之,泣伤不已,终于泪尽,“随之地下”),便不恤身命;然亦惋惜其情深不寿,不能节哀顺变,善自珍摄,故而“莫怨东风”,因东风而非冬风,于绛珠仙草阆苑仙葩,并非严寒摧折也,故曰实“当自嗟”也。

曹公对黛玉,直笔则颂赞,曲笔则微露叹惋。(黛玉设计台词:“来来来笔给你笔还是给你——要我生要我死,还不都是你?捉鬼也是你放鬼也是你,要我怎么办!”一笑。)又如对宝钗。第五十七回,宝钗教导她的准弟媳岫烟:“……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着,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她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必比她们才是。”——细揆内里,这与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出于同一心理。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并非喜散不喜聚,如果可以一直聚而不散,当然没理由不喜欢聚。只不过因为“良晤未几,离歌忽起”,与其散时难堪,倒不如不要聚的好。宝钗不喜妆饰,不爱富丽闲妆,其实并非天性,不过因为家道中落,讲不起曾经阔过的话,比起日后被生活所逼,摘下钗环,倒莫若现在而今,就荆钗布裙。分手总要体面,这就是宝钗、黛玉,从被人生分手,到与人生分手,给自己留足的体面。第七回脂批(戚序双行夹批)赞宝钗曰:“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来日大难,离别必然。离别而不难堪,离别亦自能安,那就不要一开始,就聚得难分难离。

但俗语又有所谓既然“要了也白要”,倒不如干脆“不要白不要”。人生易老天难老,及时行乐须趁早!《古诗十九首》长言永叹,反复叮咛,不离斯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宫若梅台词:“这辈子我成不了像我爹那样一天一地的豪杰。可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宫二先生斯语,必为贾公宝玉赞叹。第三十一回写,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第七十一回写宝玉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与其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更何况哪里来的什么,天长地久!故宝玉与钗黛二人此种观念,殊不一致。(有意思吧?这里是:“钗黛同一。”)

由此再来看“宝钗无日不生尘”,当于曹公婉曲之深意,有更深一层体认。按《全唐诗》卷五百四十。李商隐《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按一般作诗之意,乃为伤春惜花,无计留春住。即李义山本人,亦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名句。桑榆晚景,来日无多。境象雄阔,感慨深沉。《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黛玉,悲题五美吟,宝钗评云:“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义山此诗,亦何不然。举世谁非怨别,岂徒残花不能留春。既然人人都有一死,则又何惧焉?既然群花最后都要凋残,归宿都要委于尘埃,则又何必掩关独梦,钗封奁内,日日生尘?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一样,何不恣意绽放,想唱就唱,唱得响亮?生命的答案在于无常,但生命的太阳应该每天光亮。这样想来,倒是宝玉之热烈拥抱现在而今当下,差胜于黛玉、宝钗之“因噎废食”,干脆一开始就不要聚。而黛玉“喜散不喜聚”之人生观,虽与宝钗之“讲不起曾经阔过”、“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旨归一揆;但考其人生行止,则殊胜于宝钗——她毕竟爱过、被爱过。造化弄人,阴阳两隔,她虽然没能与至爱之人终成眷属,但毕竟情定之后,爱比金坚。而宝钗呢,她自己不要自己的人生,甘于用理学礼法自缚,此即用冷香丸压制“热毒”,此即“金簪雪里埋”,她自己把自己的枝枝蔓蔓都砍光,她自己把自己内心的屋子也弄得雪洞一般。她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风雨阴晴任变迁”、“任他随聚随分”——赞叹宝钗的虽离别亦自能安,这是曹公的直笔;他的曲笔,则是惋惜她“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连“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活着,当然更要活得痛快,爱个痛快!活着,就更要“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穷途末路都要爱、到绝路都要爱”……人生无爱,何异草木?西哲尝有一故事,一哲人墓碑,题有四字:爱过,活过。宝玉、黛玉,可以当之;而宝钗呢?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唐人李义山这一句诘问,就好似锥心之刺,问得通今博古、从未被难倒的宝姐姐,哑口无言。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说这话的,该是宝钗。

编辑于 2020-04-16 16: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09: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读红楼”第二十五回(下):你一个道婆,怎么会供菩萨?
昵称37581541
2016-12-01   |  175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夜何其

【按:本文将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的关系解得清晰。对“魔魇法”事件加以黑客白客的比方,贴切有趣。对马道婆是佛是道,虽未定论,也是解析入理。最后引出曹公的宗教态度和立场,便显得有理有据。红楼究竟还是眷眷红尘,而非悟道之书。】





“通灵遇双真”是“姊弟逢五鬼”事件的后续。

“双真”是癞头僧与跛足道,前八十回,他俩联袂出现只有两回,第一回和第二十五回。“通灵玉”通灵也只有两回,第一回和第二十五回。所以,第二十五回要与第一回对照着看。

第一回说,那块通灵玉,是女娲补天遗下的一块石头,想去体验人间富贵滋味,茫茫大士把它幻化成一块莹洁美玉,让神瑛侍者夹带到人间。

神瑛侍者化身为一个叫贾宝玉的男孩儿,这个孩子肉胎凡身,除了聪明漂亮,并无过人之处。他身上的那块玉经过煅炼,却有了灵性,贾宝玉身上的种种古怪特性,就是这块石头通灵的结果。







这块通灵玉,对贾宝玉来说,像飞机上的黑匣子,电脑中的CPU,追踪记录着他的言行情感。他像一只被科学家放出去做实验的动物。那些做放归实验的动物,脖子上不是戴着一个装着仪器的项圈吗?贾宝玉的脖子上也带着一个,只不过,这个项圈被伪装成一块美玉的样子,世人不知,以为宝贝。这个项圈里面有贾宝玉的生命程序,情感密码。他隐隐感觉到冥冥之中有种力量在支配着他,却说不出这种力量来自哪里,这让他痛苦困惑。

马道婆像是一个黑客,在项圈的程序中植入了木马,这个系统瘫痪了。

贾府之人请了很多程序员,都无法修复。解铃还需系铃人,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化装成癞头僧和跛足道,主动上门,修复了程序,贾宝玉和王熙凤又活了过来。

黑客之外,有种高手叫白客,白客跟黑客一样,也是发现系统漏洞,只不过,黑客是利用漏洞,白客是提醒人们修复漏洞。癞头僧与跛足道到处去提醒那些命运奇特的孩子的父母,指出这个孩子的系统漏洞,教给他们解决方案。不是很像两个白客?

这个故事,也像是魔法师斗魔法,劝贾母供“大光明普照菩萨”的马道婆,是个黑暗系魔法师,蓬头垢面的癞头僧与跛足道,是光明系魔法师,双方魔法师大斗法,最终,光明系魔法师胜出。

曹公著书之时,把许多可以独立成书的故事,一古脑揉进一个大故事框架之中了。

《红楼梦》中包含着很多个可以独立成书的故事,通灵玉这条线,可以写成科幻故事或魔法故事;宁国府的故事,色情小说;荣国府的故事,家庭小说;大观园的故事,青春小说;私塾里的故事,校园小说;焦大的故事,革命战争题材小说;贾贵妃的故事,宫斗小说;贾雨村的故事,官场小说;赖大的故事,财经小说;赵姨娘的故事,心理小说;小红的故事,职场小说;张道士的故事,励志小说;柳湘莲的故事,武侠小说;刘姥姥的故事,乡村小说。举凡现在可以看到的小说形式,在《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影子。这是《红楼梦》说不完写不尽的原因,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生活有多宽广,它就有多宽广,灵魂有多深远,它就有多深远。







第二十五回,有一个很让人困惑的地方——马道婆到底是道婆还是尼婆。说她是道婆吧,她口口声声念“阿弥陀佛”,称贾母为“祖宗老菩萨”,跟贾母说:“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这不是很奇怪——一个道教教徒,怎么读起佛经供起菩萨来了?是不是串了戏?

关于“道婆”,有一种解释,尼姑庵里服杂役的女子,叫做道婆。

若是用这个解释,马道婆的行为很说得通,她是尼姑庵里的杂役人员,念“阿弥陀佛”,供菩萨,合乎情理。如果她在尼姑庵里掌管香油灯烛之事,引诱别人舍灯油供菩萨,也好理解,别人舍了灯油,她可以赚抽头,类似于很多地方招商引资,谁引了资,谁拿提成。至于她跟赵姨娘说的药王,可能不是道家的药王孙思邈,而是佛教中的药王菩萨。

这个问题讲通,又一个问题讲不通了。

马道婆随身带着纸人和小鬼搞巫术,这是走邪道的道教教徒常玩的把戏。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在浓浓的巫术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道教奉老子为始祖,老子是个哲学家,并无宗教意识与宗教活动。道教教徒的老祖宗,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那些练神仙之术的方士们。他们中走正道的,练吐纳,练养生,一部分成了气功家或医生,走邪路的,搞些炼丹、看风水、打卦算命、驱妖捉鬼之类的把戏,很多江湖游医、江湖术士,往往披着道教的外衣。

从马道婆的害人之术来看,她很可能是个走了邪路的女道士。只不过,她做道士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是为谋生。她的服务对象——也可以说是行骗对象,贾母、赵姨娘等人,也不是对宗教感兴趣,只不过用宗教来充塞空虚心灵,她们供神也是乱供一气。

佛道不分,不是马道婆和贾府的太太奶奶们如此,而是大部分中国人如此。《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和西天佛祖、太上老君和观世音菩萨,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从不认为有什么荒唐。在中国这样高度世俗化的国家里,大部分人缺乏严肃的宗教精神。







马道婆到底是尼姑还是道婆,我的看法是,马道婆这个形象,是个僧道混合体,看上去,她似僧又似道,实际上,她非僧也非道。对她来说,僧与道不重要,只要能骗钱就行。对那些太太奶奶们来说,僧与道也不重要,只要有种东西能够填补她们的精神空虚就行。对作者来说,僧与道也不重要,他生活中接触到的僧道,也是打着宗教幌子招摇撞骗。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红楼梦》弥漫着缠绵悲凉的气氛,有与无,真与假,繁华与荒芜,红颜与枯骨,王孙公子与乞丐强梁。这种触目惊心的对比,虚无空寂的氛围,与道家、佛家思想都有契合之处,曹公就站在这个契合点上。当他在滚滚红尘与太虚幻境之间选择一种沟通媒介时,他很自然地选择了一僧一道。

这个癞头僧与跛足道,几乎没有宗教特征,作者不说他们是僧、道,我们真看不到他们哪里像僧人,哪里像道士,就是两个有特异功能的神人罢了。

曹公爱的,还是红尘。




点击下图即可关注“红楼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昵称37581541 > 《精读红楼》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专栏|红楼花木志|木芙蓉:为什么林黛玉满意芙蓉花签
下一篇: 专栏|红楼小人物|红楼四小鬟之小蝉:小人物也能掀起大风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09: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推销奇才
2019-11-04 15:10


▲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

在《红楼梦》里有些人常常来贾府做生意、拉赞助,而且个个都是推销的高手,比如馒头庵的老尼姑净虚、天齐庙的道士王一贴,还有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马道婆的推销套路,她的这些推销套路简直可以给现在的销售人员当成模板教材了。

01 维护客户关系

马道婆很注意维护客户关系,经常来贾府请安。

而且她的请安是从上到下、各院各房都不落下,从贾府地位最尊贵的贾母,到贾府活得最不得志的赵姨娘,每个房头都会一一问候。

马道婆不仅经常来贾府维护关系,还经常到南安郡王府、锦田侯府,还有其他的几家公侯王府维护关系。除了这些大客户,还有她还有一众小客户。

她的很多生意都是在维护客户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商机并且趁机促成的。

02 制造焦虑

宝玉被贾环用蜡烛烫伤了眼睛,第二天马道婆就来了。马道婆看到宝玉烫了以后,就诵念一番,对贾母说:

“祖宗老菩萨哪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

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暗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不大的。”

你想宝玉是贾母的心尖肉,又刚好被烫着,一听马道婆这么说,心里马上就有了焦虑感。

马道婆的制造焦虑是有诀窍的:一是引用经典佛法,让人信服;

二是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做证据,比如小孩子,碗总是经常掉的,跤总是经常摔的,用这种平常事来证明最容易让人心里犯疑了;

三是往最痛处讲,说富贵人家的孩子多有长不大的。

这一层比一层焦虑,一下就戳中了贾母心里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贾母听了,就赶着问:“这有什么佛法解释没有呢?”

03 适时推出自己的产品

马道婆听贾母关切地问,就顺势推出自己的产品,她说:“这个容易,只是替他多做些因果善事也就罢了。

再那经上还说,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佑儿孙康宁安静,再无惊恐、邪祟、撞客之灾。”

马道婆趁着回答贾母问题的机会,积极进行自我推销,这个时机把握的很好。如果一开始就推销,很容易引起贾母的反感,可是现在却像是在尽心尽力帮贾母解决问题一样。

果然贾母接着问:“倒不知怎么供奉这位菩萨?”

这下问到具体细节了,马道婆说:“也不值些什么,不过除香烛供养之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上个大海灯。这海灯,便是菩萨现身法像,昼夜不敢息的。”

马道婆可以说是适时推出,并且介绍了自己的产品。

04 一级一级的试探客户

马道婆适时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贾母也表达了购买的意向,那接下来就要看从大到小哪个档次合适了。

贾母问:“一天一夜也得多少油?明白告诉我,我也好做这件功德的。”

于是马道婆说:“这也不拘,随施主菩萨们随心愿舍罢了。像我们庙里,就有好几处的王妃诰命供奉的:

南安郡王府里的太妃,她许的多,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

锦田侯的诰命次一等,一天不过二十四斤油;再还有几家也有五斤的、三斤的、一斤的,都不拘数。那小家子、穷人家舍不起这些,就是四两半斤,也少不得替他点。”

你看马道婆先说最顶级的消费,用最大的排场来试贾母,然后又从最高到最低,每个档次都说了。贾母听了,点头思忖。

脂砚斋说:“点头思忖是量事的大小,不是吝啬。每天费香油48斤,每个月就合钱300多串。为一个小孩子,怎么服众?所以贾母是很细心的。”

马道婆看贾母思忖,就贼精地趁势说:“还有一件,要是为父母、尊亲、长上的,多舍些倒没什么;要是象老祖宗现在为宝玉,如果舍多了倒不好,还怕哥儿禁不起,倒折了福。也不当家花花的,要舍,大则七斤,小则五斤,也就是了。”

你看她很会相机行事,看贾母一思忖就说,根据你们家这种情况,舍多了倒不好,这听着真像是真心实意地替客户考虑。

果然贾母最后拍板说:“既是这样说,你就每天五斤合准了,每月来取一次吧。”

05 人性化收尾

贾母这么一做决定,马道婆的一个大单子就到手了。要知道5斤只是一天,那这一个月得合多少钱?

相当于赵姨娘丫头的15倍工资,相当于晴雯这样大丫头的8倍工资。而且马道婆做的生意还不止贾府这一家,加起来可以说收入相当可观了。

贾母这么一说,就相当于合同盖了章,签了字。可是做好生意之后,马道婆没有立刻就走,而是坐了一会儿才走。

马道婆知道,如果当时就走,就好像专为做生意、赚钱来的一样。再坐一会儿,拉拉家常,就显得不是那么功利了。而且还联络了感情,为一下单生意也做好了基础。



所以你看马道婆的推销技巧,从头到尾,真是一个完美的流程。这种推销口才放到现代也是很出色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马道婆的推销步骤吧:

01 维护客户关系

02 制造焦虑

03 适时推出自己的产品

04 一级一级的试探客户

05 人性化收尾

- End -

花絮

马道婆在宝玉被烫后的第二天就来了贾府,也不知道她是偶然来的,还是贾府有下人给她送信。反正她每次来公侯诰命家,各院各房都会去坐坐,这中间有什么猫腻也说不定。

总之马道婆这天来贾府,一下子就做成两单大生意:一个是在贾母那儿,一个是在赵姨娘那儿。

而且有意思的是,她在贾母接的单子是保护宝玉的,在赵姨娘那接的单子是加害宝玉的,完全是相反的。这真像现在的一些黑心律师,吃了原告、吃被告。

(PS:马道婆其实是一个假的道婆、真的销售。那一僧一道才是真正的僧、真正的道。)

你可能错过了

赵小册

聊生活 聊经典

爱天地 爱人生

(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 喜欢红楼和西游的朋友, 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695234342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16 16:21 , Processed in 0.2332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