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7: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波、事件里的隐喻和符号 ——浅谈薛宝钗的丘壑
2016-12-21 09:18


作者 周淑娟

滴翠亭扑蝶的薛宝钗,是柔情万端、风情万种的杨贵妃;题咏太极图的薛宝钗,是甘心承认宝黛爱情却又情愿成全自己婚姻的宝姐姐;掩盖投井事件的薛宝钗,是为姨娘开脱、让小人物蒙尘的外甥女。

她是淑女是美女,会做人能来事,她也是有丘壑有芒刺的女子,风波、事件里的言谈颇为深邃,甚至带着某种刻毒,更是藏掖着隐喻和符号。因此,喜爱她的,认为她的“丘壑在胸”凌越了烟尘,反感她的,觉得她的“纵横捭阖”足以担起“女曹操”的称谓。

“杨贵妃”符号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出现在《红楼梦》的第30回。她先“敲”了谁?宝玉和他的姐姐元春。

宝玉是“无事忙”,心好,话多。那次,他问宝钗“姐姐怎么不听戏去”,宝钗说“我怕热”,他继续搭讪:“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玉无意中的一句话,惹得宝钗“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法自控,也不知是伤感自己没有个好哥哥还是羡慕宝玉有个好姐姐,盛怒之下的宝钗竟然提到了“杨国忠”。

毋须多言,大家都明白杨家姐弟的“符号”:杨国忠是祸国殃民、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奸臣,杨贵妃是命断马嵬坡的红颜祸水。

“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的《长恨歌》,提到了杨贵妃的娘家兄妹都跟着她沾了光,而她的远房堂兄杨钊更是依靠裙带关系和外戚势力,成为当时政治上的“暴发户”和“幸运儿”,唐玄宗慨然赐名“杨国忠”。

杨妃怕热到何种地步?五代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杨玉环如此怕热,薛宝钗也说自己怕热,宝玉把她俩联系到一起,一点都不为过。另外,李隆基常对人夸奖杨贵妃是“解语花”,宝钗的善解人意、落落大方也被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史湘云、袭人等赞不绝口,恰如“解语花”再世。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隐喻着元春命运的《恨无常》,确曾唱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来到”。梦里向爹娘相告“儿命已入黄泉”的贾元妃,处境和杨贵妃惊人地吻合:“望家乡,路远山高。”

对于宝钗言辞中的“大不敬”,元妃娘娘并不知情,知道了估计也不会多想,她似乎很欣赏这个姨表妹,赏赐的端午节礼只有宝钗和宝玉的一样。

其实,多心的是宝钗,宝玉绝无恶意。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着她道:“你要仔细!你见我和谁顽过!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她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当着许多人,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王希廉《红楼梦回评》说得中肯:“宝钗怒而能忍,借靛儿寻扇发话,又借戏文讥诮宝黛,其涵养灵巧固高于黛玉,而其尖利处亦复不让。”

宝钗是有涵养、能隐忍的人,借着丫鬟找扇子的机会,再一次“敲”了宝玉一记。这次,跟着宝玉“沾光”的不是他的姐姐元春,换成了她的女友黛玉了。

黛玉不傻,她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不想靛儿因找扇子,被宝钗训斥了两句话,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也不傻,她也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却傻了,听到两个表姊妹的对话,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

有了宝玉的铺垫,宝钗来了个“请君入瓮”:“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描摹人性之复杂,刻画人物之丰满,《红楼梦》绝对笔力非凡。有点经纬与纵横,有点丘壑与胸怀的女子,更为立体,更为丰满。

曹雪芹在回目里称宝钗为“杨妃”,贾宝玉在言谈中唤宝钗为“杨妃”,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宝钗的初衷在皇家,志向在后宫——除聘选妃嫔外,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宝钗为何因宝玉的一句“杨妃”而大怒?愤怒源于疼痛和挫败,宝玉无意中戳到了她的“隐痛”——不知怎么她失去了元春那样的机会。

与“贤德妃”元春相比,宝钗不缺“缅邈姿”,不缺“青云志”,缺的只是运气。也许,宝钗的“金玉良缘”从来就没错,错的是那块“玉”——本该是皇帝的“玉玺”而非宝玉的“通灵”。

将就过“金玉良缘”,破坏了“木石前盟”,配合着“掉包计”,那个女子真的是清醒自知、随分守时的薛宝钗吗?看到后来委屈难抑、隐忍不发的薛宝钗,我宁愿,她还是当初那个纵横捭阖的“女曹操”,那个胸怀丘壑的“杨贵妃”。起码,曾经的她,格局和气象都足够强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敲”了宝玉两次,其实也曾两次被贾母所“敲”。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贾母带着刘姥姥看过黛玉“上书房”一样的潇湘馆,随后来到了“雪洞”一般的蘅芜院。对于宝钗房间的素净,贾母当场指示:“那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若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忌讳什么?“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可能就是贾母的心声。

元春在端午节通过礼物暗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可能,贾母在元宵节通过说书批判佳人对才子的觊觎。

元宵佳节,两个女先儿来贾府说书,讲的是《凤求鸾》。贾母含沙射影,说了一大堆斥责“才子佳人”的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此处,贾母的指向肯定非常明确,但读者却“找不着北”了,因为作者根本不提黛玉、宝钗的任何表情动作抑或心理活动,而宝钗、黛玉又都符合贾母的描述。贾母,到底是敲打“多心人”林黛玉还是“无情女”薛宝钗?

电视剧里,黛玉听了此话心里一惊,面露不悦。我一直认为,此时,心惊的应该是宝钗。

如果,你觉得文本透露的“蛛丝马迹”太少,那就从“人心”入手吧。试问,谁会骂自己宝贝女儿的宝贝女儿“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何况,出众的宝贝女儿已经驾鹤西去,出尘的宝贝外孙女还在寄人篱下?

“太极图”隐喻

“杨妃”发火的夏天已过,时光匆匆来到了坠儿偷金、晴雯生病的那个冬季。

潇湘馆里,岫烟、宝钗、宝琴、黛玉四位妙龄女子“团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则“倒坐在暖阁里,临窗户做针线”。

紫鹃临窗户做针线的画面,完全可以和秋天螃蟹宴的另一个画面相媲美——迎春独在花阴下穿茉莉。难怪宝玉一进门就笑赞:好一幅“冬闺集艳图”!

因见黛玉房中的单瓣水仙花香浓郁,又听说宝琴送了湘云一盆腊梅,宝玉笑道:“咱们明儿下一社又有了题目了,就咏水仙腊梅。”黛玉听了,笑道:“罢,罢!再不敢做诗了。做一回,罚一回,没的怪羞的!”说着,便两手握起脸来。

宝黛二人当众秀起了恩爱,别人还没啥,宝钗却笑了:“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这哪里是写诗?分明是发疯。

说着药香和花香,赏着腊梅和水仙,宝玉眼里的“冬闺集艳图”,不知不觉演变成了宝钗嘴里的“太极图”。

大观园的诗人们历来有咏花的传统,桃花、海棠、菊花、梨花都可入诗,所以宝玉按照“常规”“常情”提议咏腊梅和水仙。宝钗突然提议咏“太极图”,初来乍到的宝琴不知何意,更不感兴趣,当即反对她的姐姐:“这一说,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接着,“诗呆子”“诗疯子”对于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的赏析,把宝钗关于“太极图”的话题淹没了。

如果说“杨妃”风波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么“太极”之说便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宝钗的话即便谈不上意味深长,也从来都不会白说。什么是“太极图”?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俗称的“阴阳鱼”,其实是个复杂的哲学命题: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白鱼中间有一黑眼睛,黑鱼之中有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传出,原来叫做“无极图”,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解释乾坤、阴阳、善恶等。关于“阴阳”和“太极”的关系,文章指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什么是阴阳?让我们从宝钗的“太极图”(第52回),回溯到湘云的“阴阳论”(第31回)。没影没形的“阴阳”,被湘云和翠缕一主一仆演绎得亦庄亦谐,最后落到了“夫妻”上。

从荷花未开、石榴开花切入,以翠缕提问、湘云回答的方式,作者阐述了自己的“阴阳观”: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

金麒麟是公是母?人有没有阴阳?正当翠缕提起“敏感话题”时,恰巧捡到了宝玉丢失的金麒麟,弄得翠缕感慨“可分出阴阳来了”——答案来了。意味深长的是,看着比自己佩戴的金麒麟还文采辉煌的另一个金麒麟,湘云“默默不语,正自出神”时,宝玉来了。

说起这个金麒麟的来历,要追溯到清虚观打醮,家长里短中尽显“众生相”:宝钗对贾母说看见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点的金麒麟,宝玉不好意思地拿起这个赤金点翠的金麒麟打算送给湘云,探春顺口夸赞宝钗“有心”,黛玉顺势讥讽宝钗专在人戴的东西上“留心”。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了,金麒麟和阴阳论到底有什么关系?

麒麟有公母,这是连湘云、黛玉都懂得的“婚姻密码”。黛玉忖度着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不能不防范起宝玉和湘云的“风流佳事”来。此后,经过了“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大为改善,不再防范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一时出现了“钗黛合一”的局面。

太极有阴阳,这是宝钗暗示的宝玉、黛玉的“婚姻密码”。对于宝玉、黛玉的感情,这是宝钗面对现实的承认,不知是不是宝钗发自肺腑的成全。情缘自浅深,从承认到成全,宝钗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只是,“钗黛合一”又从何说起?宝钗要婚姻,黛玉要爱情,两个女子的追求一时看来并不矛盾。宝玉付出感情,又不奢望占有,暂时构架起了宝黛钗三人稳定的情感空间。

也许,“钗黛合一”一点都不神秘,它只是男人的“兼美”梦——那种对众多年轻女子毫无占有欲的“意淫”。

通过《红楼梦》与《唐·吉诃德》、《神曲》、《少年维特之烦恼》、《哈姆雷特》等西方文学名著的比较,作家李劼凸显了贾宝玉不复仇、不占有的“爱”:“唐·吉诃德对杜西尼娅的忠诚不渝,与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挚爱,完全同等。倘若将这两者互相置换,唐·吉诃德照样会为林黛玉赴汤蹈火,贾宝玉也同样会将杜西尼娅看作心中的太阳。……但他们又不会像少年维特那样自杀,不是由于他们心智比较成熟,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像维特那么实在而迫切的占有欲,非要成为心上人的丈夫不可。所以《红楼梦》将这样的挚爱叫作意淫。所谓意淫,并非只是一厢情愿的意思,而更是意指在情感上精神上的忠贞不二,更是意指毫无占有欲的全身心倾慕。”

且从“西洋”看到“东洋”,暂从前辈回到自己。我读日本的《源氏物语》,发现它和中国的《红楼梦》在体量和气质上有共通之处,男主人公源氏公子和贾宝玉,都是容颜如玉、体格风流的美男子,也都有一个稳重自持、端庄美丽却仅限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妻子,前者匹配的是左大臣之女葵姬,后者迎娶的是姨表姐宝钗。两个男子却有一个极大不同,那就是源氏公子对女子的占有充满了性与欲,贾宝玉对女子的欣赏多限于爱与情。

“金簪子”风波

在宝钗“敲”过宝玉黛玉后,王夫人身边的丫鬟金钏儿投井自杀了。

在金钏儿投井这一事件上,惹事的是宝玉,收场的是宝钗,毫无作为的是宝玉,大有作为的是宝钗——她成功地把金钏儿“投井自杀”的性质变为“失足落水”。

紧锣密鼓的,是打情骂俏;趁热打铁的,是柔情蜜意。

悲剧的开始,总是甜蜜的。盛暑之际,王夫人睡午觉,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趁母亲睡着了,宝玉挑逗金钏儿。宝玉拉着金钏儿的手,悄悄地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俗语难道也不明白?”

“金簪子掉进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金钏儿的话惊天动地,自然惊动了王夫人她老人家,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

“宽仁慈厚”的王夫人骂起女孩子来——不论晴雯还是金钏儿——真是粗鄙,她不顾金钏儿苦苦求情,到底叫了金钏儿的母亲把金钏儿领出去了。

老人家一发火,金钏儿这个“金镯子”只能投井自杀,真正应了“掉进井里头”这句话。可悲的是,金钏儿生前死后都不是宝玉的,她和宝玉的情愫远不如晴雯和宝玉的。

金钏儿和宝玉本来没有什么瓜葛,因为一次轻薄,一次调情,性命就没了。即便有啥,公子哥和丫鬟的调情在宗法社会里也无伤大雅,金钏儿不就告诉宝玉往东小院儿里头“拿环哥儿和彩云去”嘛。之前,宝玉也曾躺在王夫人的炕上挑逗彩霞,一面说“好姐姐,你也理我理儿”,一面就去拉她的手。彩霞不像金钏儿那么“配合”,她是“夺手不肯”。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那么一厢情愿的一句话,写不出“情”字,更谈不上“偷情”。通篇《红楼梦》,最匪夷所思的“情话”,大概就是这句“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对于金钏儿的这句话,别说当局者宝玉不明白,就连我这个旁观者也不甚明了。

一部《红楼梦》,谁是谁的影子,谁又是谁的文字,假如何包装成真,真又如何幻化成假,真是看也看不穿,读也读不完。“真与假互为镜像,彼此照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曹雪芹看待世界的方式,并对《红楼梦》中无处不在的‘真假对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格非先生提到了西洋的镜子对曹雪芹世界观的影响——真与假互为镜像,我想到了中国金簪子的作用——人与物互为隐喻。

有人说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有人说金钏儿是薛宝钗的“互文”。薛宝钗是“雪里埋”的“金簪子”,金钏儿是姓白的“金镯子”,白金钏死后的装裹就是薛宝钗的衣服,白金钏的死亡也预示了薛宝钗的结局。抛开“影子”与“互文”,直奔话语的表面。金簪子掉进井里头,难道是指宝玉抛弃宝钗后导致“金簪雪里埋”?“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是指宝玉与黛玉这对玉人“俺只念木石前盟”?如若金钏儿在诅咒薛宝钗、成全林黛玉,那么王夫人听到外甥女这个“金簪子”掉到井里头岂能不怒火中烧?

真真假假,影影绰绰,含蓄而复杂的事态和世相,金钏儿虽是大丫鬟,却不可能刻意说出那么深刻而透彻的话来。当然,也很难说,怡红院的三流丫鬟林红玉都能说出“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样的人生箴言,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金钏儿说出超越年龄和阅历的预言来也不奇怪。

也许,金钏儿忘乎所以时所说的话本身问题不大,得罪王夫人的是她的轻薄之态。

“金簪子”一说,不好判断金钏儿这个说者到底有心与否,王夫人却绝对是听者有意。王夫人对一个自称视作“女儿”一般的下人发火发到狠毒的地步,如同宝钗听到“杨妃”一样敏感,必有背景,必有缘由。

且不管金钏儿的话是什么意思,也不问王夫人为何会生那么大的气,跳脱出来,着重看看宝钗的表现。

宝钗正和袭人东家长西家短,暗示黛玉的“不才”丑事,一个老婆子走过来说金钏儿姑娘“投井死了”。宝钗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奇了”,等她赶到王夫人房里,王夫人正在垂泪,她此时的反应依然是“这也奇了。”宝钗连用了两次“奇”字,必有深意,必有用心。

等到王夫人避重就轻地说起自己对金钏儿的“罪过”,宝钗就更加若无其事了:姨娘是个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因为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从“赌气投井”到“失足落水”,到了宝钗嘴里,金钏儿事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大事化小。薛宝钗毫不避讳“晦气”,拿出自己的衣服充当金钏儿的“寿衣”,王夫人的罪责以薛宝钗的“感动大观园”收场。

只是,别忽略了王夫人的丈夫,贾政还有动作。趁着忠顺王爷府来人找宝玉索要琪官,贾环借机向贾政进谗言,说宝玉哥哥“强奸不遂”才导致金钏儿赌气投井而死。“在外流荡优伶”与“在家逼淫母婢”两大罪名,足以让贾政“眼都红了”,不能不对宝玉大打出手。

从“调情”到“强奸”,到了贾环的嘴里,宝玉事件的性质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小事变大。宝钗包庇了姨娘王夫人,却挡不住贾环陷害哥哥宝玉。

没有情,没有爱。你可以说,薛宝钗善解人意,更注重生者与亲人的利益;你也可以说,薛宝钗冷漠无情,虽说“任是无情也动人”。

不还手,不放手。从哲学的角度,你可以用儒道释来理解她的过程;从宗教的意义,你可以用因果去对应她的结局。

《金刚经》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不懂,就去看看《红楼梦》吧。红楼一“梦”,到底是什么“梦”?这个梦,大概是空是幻,如泡如影,若有若无,若来若去。

即便是梦,那也毕竟有过啊——此生又似不虚。看书看了多年,读“红楼”读了多年,总算因为“世事洞明”而看懂了些许“人情练达”。

为林妹妹“暗洒闲抛”过,我却发愿做一阵好风送她“上青云”;体验了“眼前道路无经纬”的艰涩困厄,我也终于收敛起“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纯净。

风月无边,回头是岸。

本文原载于《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7: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波、事件里的隐喻和符号 ——浅谈薛宝钗的丘壑
2016-12-21 09:18


作者 周淑娟

滴翠亭扑蝶的薛宝钗,是柔情万端、风情万种的杨贵妃;题咏太极图的薛宝钗,是甘心承认宝黛爱情却又情愿成全自己婚姻的宝姐姐;掩盖投井事件的薛宝钗,是为姨娘开脱、让小人物蒙尘的外甥女。

她是淑女是美女,会做人能来事,她也是有丘壑有芒刺的女子,风波、事件里的言谈颇为深邃,甚至带着某种刻毒,更是藏掖着隐喻和符号。因此,喜爱她的,认为她的“丘壑在胸”凌越了烟尘,反感她的,觉得她的“纵横捭阖”足以担起“女曹操”的称谓。

“杨贵妃”符号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出现在《红楼梦》的第30回。她先“敲”了谁?宝玉和他的姐姐元春。

宝玉是“无事忙”,心好,话多。那次,他问宝钗“姐姐怎么不听戏去”,宝钗说“我怕热”,他继续搭讪:“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玉无意中的一句话,惹得宝钗“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法自控,也不知是伤感自己没有个好哥哥还是羡慕宝玉有个好姐姐,盛怒之下的宝钗竟然提到了“杨国忠”。

毋须多言,大家都明白杨家姐弟的“符号”:杨国忠是祸国殃民、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奸臣,杨贵妃是命断马嵬坡的红颜祸水。

“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的《长恨歌》,提到了杨贵妃的娘家兄妹都跟着她沾了光,而她的远房堂兄杨钊更是依靠裙带关系和外戚势力,成为当时政治上的“暴发户”和“幸运儿”,唐玄宗慨然赐名“杨国忠”。

杨妃怕热到何种地步?五代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杨玉环如此怕热,薛宝钗也说自己怕热,宝玉把她俩联系到一起,一点都不为过。另外,李隆基常对人夸奖杨贵妃是“解语花”,宝钗的善解人意、落落大方也被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史湘云、袭人等赞不绝口,恰如“解语花”再世。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隐喻着元春命运的《恨无常》,确曾唱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来到”。梦里向爹娘相告“儿命已入黄泉”的贾元妃,处境和杨贵妃惊人地吻合:“望家乡,路远山高。”

对于宝钗言辞中的“大不敬”,元妃娘娘并不知情,知道了估计也不会多想,她似乎很欣赏这个姨表妹,赏赐的端午节礼只有宝钗和宝玉的一样。

其实,多心的是宝钗,宝玉绝无恶意。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着她道:“你要仔细!你见我和谁顽过!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她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当着许多人,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王希廉《红楼梦回评》说得中肯:“宝钗怒而能忍,借靛儿寻扇发话,又借戏文讥诮宝黛,其涵养灵巧固高于黛玉,而其尖利处亦复不让。”

宝钗是有涵养、能隐忍的人,借着丫鬟找扇子的机会,再一次“敲”了宝玉一记。这次,跟着宝玉“沾光”的不是他的姐姐元春,换成了她的女友黛玉了。

黛玉不傻,她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不想靛儿因找扇子,被宝钗训斥了两句话,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也不傻,她也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却傻了,听到两个表姊妹的对话,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

有了宝玉的铺垫,宝钗来了个“请君入瓮”:“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描摹人性之复杂,刻画人物之丰满,《红楼梦》绝对笔力非凡。有点经纬与纵横,有点丘壑与胸怀的女子,更为立体,更为丰满。

曹雪芹在回目里称宝钗为“杨妃”,贾宝玉在言谈中唤宝钗为“杨妃”,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宝钗的初衷在皇家,志向在后宫——除聘选妃嫔外,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宝钗为何因宝玉的一句“杨妃”而大怒?愤怒源于疼痛和挫败,宝玉无意中戳到了她的“隐痛”——不知怎么她失去了元春那样的机会。

与“贤德妃”元春相比,宝钗不缺“缅邈姿”,不缺“青云志”,缺的只是运气。也许,宝钗的“金玉良缘”从来就没错,错的是那块“玉”——本该是皇帝的“玉玺”而非宝玉的“通灵”。

将就过“金玉良缘”,破坏了“木石前盟”,配合着“掉包计”,那个女子真的是清醒自知、随分守时的薛宝钗吗?看到后来委屈难抑、隐忍不发的薛宝钗,我宁愿,她还是当初那个纵横捭阖的“女曹操”,那个胸怀丘壑的“杨贵妃”。起码,曾经的她,格局和气象都足够强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敲”了宝玉两次,其实也曾两次被贾母所“敲”。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贾母带着刘姥姥看过黛玉“上书房”一样的潇湘馆,随后来到了“雪洞”一般的蘅芜院。对于宝钗房间的素净,贾母当场指示:“那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若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忌讳什么?“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可能就是贾母的心声。

元春在端午节通过礼物暗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可能,贾母在元宵节通过说书批判佳人对才子的觊觎。

元宵佳节,两个女先儿来贾府说书,讲的是《凤求鸾》。贾母含沙射影,说了一大堆斥责“才子佳人”的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此处,贾母的指向肯定非常明确,但读者却“找不着北”了,因为作者根本不提黛玉、宝钗的任何表情动作抑或心理活动,而宝钗、黛玉又都符合贾母的描述。贾母,到底是敲打“多心人”林黛玉还是“无情女”薛宝钗?

电视剧里,黛玉听了此话心里一惊,面露不悦。我一直认为,此时,心惊的应该是宝钗。

如果,你觉得文本透露的“蛛丝马迹”太少,那就从“人心”入手吧。试问,谁会骂自己宝贝女儿的宝贝女儿“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何况,出众的宝贝女儿已经驾鹤西去,出尘的宝贝外孙女还在寄人篱下?

“太极图”隐喻

“杨妃”发火的夏天已过,时光匆匆来到了坠儿偷金、晴雯生病的那个冬季。

潇湘馆里,岫烟、宝钗、宝琴、黛玉四位妙龄女子“团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则“倒坐在暖阁里,临窗户做针线”。

紫鹃临窗户做针线的画面,完全可以和秋天螃蟹宴的另一个画面相媲美——迎春独在花阴下穿茉莉。难怪宝玉一进门就笑赞:好一幅“冬闺集艳图”!

因见黛玉房中的单瓣水仙花香浓郁,又听说宝琴送了湘云一盆腊梅,宝玉笑道:“咱们明儿下一社又有了题目了,就咏水仙腊梅。”黛玉听了,笑道:“罢,罢!再不敢做诗了。做一回,罚一回,没的怪羞的!”说着,便两手握起脸来。

宝黛二人当众秀起了恩爱,别人还没啥,宝钗却笑了:“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这哪里是写诗?分明是发疯。

说着药香和花香,赏着腊梅和水仙,宝玉眼里的“冬闺集艳图”,不知不觉演变成了宝钗嘴里的“太极图”。

大观园的诗人们历来有咏花的传统,桃花、海棠、菊花、梨花都可入诗,所以宝玉按照“常规”“常情”提议咏腊梅和水仙。宝钗突然提议咏“太极图”,初来乍到的宝琴不知何意,更不感兴趣,当即反对她的姐姐:“这一说,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接着,“诗呆子”“诗疯子”对于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的赏析,把宝钗关于“太极图”的话题淹没了。

如果说“杨妃”风波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么“太极”之说便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宝钗的话即便谈不上意味深长,也从来都不会白说。什么是“太极图”?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俗称的“阴阳鱼”,其实是个复杂的哲学命题: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白鱼中间有一黑眼睛,黑鱼之中有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传出,原来叫做“无极图”,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解释乾坤、阴阳、善恶等。关于“阴阳”和“太极”的关系,文章指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什么是阴阳?让我们从宝钗的“太极图”(第52回),回溯到湘云的“阴阳论”(第31回)。没影没形的“阴阳”,被湘云和翠缕一主一仆演绎得亦庄亦谐,最后落到了“夫妻”上。

从荷花未开、石榴开花切入,以翠缕提问、湘云回答的方式,作者阐述了自己的“阴阳观”: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

金麒麟是公是母?人有没有阴阳?正当翠缕提起“敏感话题”时,恰巧捡到了宝玉丢失的金麒麟,弄得翠缕感慨“可分出阴阳来了”——答案来了。意味深长的是,看着比自己佩戴的金麒麟还文采辉煌的另一个金麒麟,湘云“默默不语,正自出神”时,宝玉来了。

说起这个金麒麟的来历,要追溯到清虚观打醮,家长里短中尽显“众生相”:宝钗对贾母说看见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点的金麒麟,宝玉不好意思地拿起这个赤金点翠的金麒麟打算送给湘云,探春顺口夸赞宝钗“有心”,黛玉顺势讥讽宝钗专在人戴的东西上“留心”。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了,金麒麟和阴阳论到底有什么关系?

麒麟有公母,这是连湘云、黛玉都懂得的“婚姻密码”。黛玉忖度着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不能不防范起宝玉和湘云的“风流佳事”来。此后,经过了“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大为改善,不再防范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一时出现了“钗黛合一”的局面。

太极有阴阳,这是宝钗暗示的宝玉、黛玉的“婚姻密码”。对于宝玉、黛玉的感情,这是宝钗面对现实的承认,不知是不是宝钗发自肺腑的成全。情缘自浅深,从承认到成全,宝钗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只是,“钗黛合一”又从何说起?宝钗要婚姻,黛玉要爱情,两个女子的追求一时看来并不矛盾。宝玉付出感情,又不奢望占有,暂时构架起了宝黛钗三人稳定的情感空间。

也许,“钗黛合一”一点都不神秘,它只是男人的“兼美”梦——那种对众多年轻女子毫无占有欲的“意淫”。

通过《红楼梦》与《唐·吉诃德》、《神曲》、《少年维特之烦恼》、《哈姆雷特》等西方文学名著的比较,作家李劼凸显了贾宝玉不复仇、不占有的“爱”:“唐·吉诃德对杜西尼娅的忠诚不渝,与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挚爱,完全同等。倘若将这两者互相置换,唐·吉诃德照样会为林黛玉赴汤蹈火,贾宝玉也同样会将杜西尼娅看作心中的太阳。……但他们又不会像少年维特那样自杀,不是由于他们心智比较成熟,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像维特那么实在而迫切的占有欲,非要成为心上人的丈夫不可。所以《红楼梦》将这样的挚爱叫作意淫。所谓意淫,并非只是一厢情愿的意思,而更是意指在情感上精神上的忠贞不二,更是意指毫无占有欲的全身心倾慕。”

且从“西洋”看到“东洋”,暂从前辈回到自己。我读日本的《源氏物语》,发现它和中国的《红楼梦》在体量和气质上有共通之处,男主人公源氏公子和贾宝玉,都是容颜如玉、体格风流的美男子,也都有一个稳重自持、端庄美丽却仅限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妻子,前者匹配的是左大臣之女葵姬,后者迎娶的是姨表姐宝钗。两个男子却有一个极大不同,那就是源氏公子对女子的占有充满了性与欲,贾宝玉对女子的欣赏多限于爱与情。

“金簪子”风波

在宝钗“敲”过宝玉黛玉后,王夫人身边的丫鬟金钏儿投井自杀了。

在金钏儿投井这一事件上,惹事的是宝玉,收场的是宝钗,毫无作为的是宝玉,大有作为的是宝钗——她成功地把金钏儿“投井自杀”的性质变为“失足落水”。

紧锣密鼓的,是打情骂俏;趁热打铁的,是柔情蜜意。

悲剧的开始,总是甜蜜的。盛暑之际,王夫人睡午觉,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趁母亲睡着了,宝玉挑逗金钏儿。宝玉拉着金钏儿的手,悄悄地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俗语难道也不明白?”

“金簪子掉进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金钏儿的话惊天动地,自然惊动了王夫人她老人家,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

“宽仁慈厚”的王夫人骂起女孩子来——不论晴雯还是金钏儿——真是粗鄙,她不顾金钏儿苦苦求情,到底叫了金钏儿的母亲把金钏儿领出去了。

老人家一发火,金钏儿这个“金镯子”只能投井自杀,真正应了“掉进井里头”这句话。可悲的是,金钏儿生前死后都不是宝玉的,她和宝玉的情愫远不如晴雯和宝玉的。

金钏儿和宝玉本来没有什么瓜葛,因为一次轻薄,一次调情,性命就没了。即便有啥,公子哥和丫鬟的调情在宗法社会里也无伤大雅,金钏儿不就告诉宝玉往东小院儿里头“拿环哥儿和彩云去”嘛。之前,宝玉也曾躺在王夫人的炕上挑逗彩霞,一面说“好姐姐,你也理我理儿”,一面就去拉她的手。彩霞不像金钏儿那么“配合”,她是“夺手不肯”。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那么一厢情愿的一句话,写不出“情”字,更谈不上“偷情”。通篇《红楼梦》,最匪夷所思的“情话”,大概就是这句“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对于金钏儿的这句话,别说当局者宝玉不明白,就连我这个旁观者也不甚明了。

一部《红楼梦》,谁是谁的影子,谁又是谁的文字,假如何包装成真,真又如何幻化成假,真是看也看不穿,读也读不完。“真与假互为镜像,彼此照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曹雪芹看待世界的方式,并对《红楼梦》中无处不在的‘真假对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格非先生提到了西洋的镜子对曹雪芹世界观的影响——真与假互为镜像,我想到了中国金簪子的作用——人与物互为隐喻。

有人说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有人说金钏儿是薛宝钗的“互文”。薛宝钗是“雪里埋”的“金簪子”,金钏儿是姓白的“金镯子”,白金钏死后的装裹就是薛宝钗的衣服,白金钏的死亡也预示了薛宝钗的结局。抛开“影子”与“互文”,直奔话语的表面。金簪子掉进井里头,难道是指宝玉抛弃宝钗后导致“金簪雪里埋”?“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是指宝玉与黛玉这对玉人“俺只念木石前盟”?如若金钏儿在诅咒薛宝钗、成全林黛玉,那么王夫人听到外甥女这个“金簪子”掉到井里头岂能不怒火中烧?

真真假假,影影绰绰,含蓄而复杂的事态和世相,金钏儿虽是大丫鬟,却不可能刻意说出那么深刻而透彻的话来。当然,也很难说,怡红院的三流丫鬟林红玉都能说出“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样的人生箴言,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金钏儿说出超越年龄和阅历的预言来也不奇怪。

也许,金钏儿忘乎所以时所说的话本身问题不大,得罪王夫人的是她的轻薄之态。

“金簪子”一说,不好判断金钏儿这个说者到底有心与否,王夫人却绝对是听者有意。王夫人对一个自称视作“女儿”一般的下人发火发到狠毒的地步,如同宝钗听到“杨妃”一样敏感,必有背景,必有缘由。

且不管金钏儿的话是什么意思,也不问王夫人为何会生那么大的气,跳脱出来,着重看看宝钗的表现。

宝钗正和袭人东家长西家短,暗示黛玉的“不才”丑事,一个老婆子走过来说金钏儿姑娘“投井死了”。宝钗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奇了”,等她赶到王夫人房里,王夫人正在垂泪,她此时的反应依然是“这也奇了。”宝钗连用了两次“奇”字,必有深意,必有用心。

等到王夫人避重就轻地说起自己对金钏儿的“罪过”,宝钗就更加若无其事了:姨娘是个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因为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从“赌气投井”到“失足落水”,到了宝钗嘴里,金钏儿事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大事化小。薛宝钗毫不避讳“晦气”,拿出自己的衣服充当金钏儿的“寿衣”,王夫人的罪责以薛宝钗的“感动大观园”收场。

只是,别忽略了王夫人的丈夫,贾政还有动作。趁着忠顺王爷府来人找宝玉索要琪官,贾环借机向贾政进谗言,说宝玉哥哥“强奸不遂”才导致金钏儿赌气投井而死。“在外流荡优伶”与“在家逼淫母婢”两大罪名,足以让贾政“眼都红了”,不能不对宝玉大打出手。

从“调情”到“强奸”,到了贾环的嘴里,宝玉事件的性质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小事变大。宝钗包庇了姨娘王夫人,却挡不住贾环陷害哥哥宝玉。

没有情,没有爱。你可以说,薛宝钗善解人意,更注重生者与亲人的利益;你也可以说,薛宝钗冷漠无情,虽说“任是无情也动人”。

不还手,不放手。从哲学的角度,你可以用儒道释来理解她的过程;从宗教的意义,你可以用因果去对应她的结局。

《金刚经》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不懂,就去看看《红楼梦》吧。红楼一“梦”,到底是什么“梦”?这个梦,大概是空是幻,如泡如影,若有若无,若来若去。

即便是梦,那也毕竟有过啊——此生又似不虚。看书看了多年,读“红楼”读了多年,总算因为“世事洞明”而看懂了些许“人情练达”。

为林妹妹“暗洒闲抛”过,我却发愿做一阵好风送她“上青云”;体验了“眼前道路无经纬”的艰涩困厄,我也终于收敛起“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纯净。

风月无边,回头是岸。

本文原载于《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2期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7: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 -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老子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太极图


美称
中华第一图

目录
1发明
2起源
3结构​
4图解含义
5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发明
太极图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据史书记载,陈抟发明了太极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穆修将《太极图》又传给了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书》加以解释。

太极图的发明者一直都有争议,民间流传出自陈转之手,陈转是宋朝初期著名的道家学者,传闻说陈抟在休息的时候看到了仙人吕洞宾,吕洞宾赐给了陈抟一幅画,由黑白组成一个圆形,吕洞宾说这是上辈得道仙人流传下来,陈抟将这幅画刻在了华山石壁上,这也是最古老的太极图了。

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伏羲所创,是由两条纠结在一起的阴阳鱼,指女娲和伏羲,但这些毕竟都是传说,没有得到实证。

太极图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所以也被人们称之为无字天书,太极图在历史上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文化流派都有着深远影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还在太极图中得到灵感,发明了计算机二进制。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对太极图有了更加详细的结石,太极图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达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1]

折叠编辑本段起源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在考察它源流之前,应弄清楚“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的关系问题。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当然两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在古代很多图形都是双双交合而成,或双龙、双蛇,或双鱼、双凤,连“ ”也是由两个相同的符号交叉而成,这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双双图纹,或表示男女(伏羲、女娲),或表示雌雄(双鱼、双蛇、双龙、双鸟);两两交叉,反映原始生民对男女、雌雄交合的直观认识。由两性生殖器、男女、雌雄、日月等人体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现象,逐渐体悟出“阴阳”概念,以及阴阳同体、阴阳相对与相交、阴阳交互作用、阴阳相互转化等等思想理念,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阴阳文化。《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

太极图究竟原出何处,虽无法详细说明,但是知道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2]

折叠编辑本段结构​
一、外面的单圆圈,它反映着宇宙的自然观

(一)无极说。它反映的是原始宇宙的面貌。单圆圈的形状中空,表示虚无之象,为太极之前的“无极”状态。所谓“无极”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在空间上是没有边界的,无穷的,大没有边界,小也没有边界;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没有开始和终结。因它无穷尽,无方体,无声味,无界域,为无象之象,非有非无,故无以名之,名之为“无极”,其意义较为深远。

(二)太极说。它反映原始宇宙是一个混沌态的圆形球体。宇宙的变化是从原气混沌,阴阳未分的太极开始的。所谓“太极”指的是原气,是至极、至真、至终状态之意,是天地开辟之先的宇宙虚无的本体。当原始宇宙处于太极状态时,其中的轻清原气逐渐上升,重浊之气逐渐下沉,上升的气变成了天,下沉的气变成了地,由此分定了天地。

(三)圆球说。反映宇宙中所有的天体(包括地球)存在的基本形态,都是圆球形状的这一普遍规律性。

(四)合一说。反映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合一性。比如五行的相生:“金→水→木→火→土→金”;相克:“金→木→土→水→火→金”。其结果都表现为圆形合一,循环相生、相克。又如自然界食物链的构成中“土→草→虫→蛙→蛇→鹰→土”或“土→草→兔→狼→虎→土”也是环环紧扣,循环相生,缺一不可,平衡发展,自觉地进行自动调节以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二、里面黑白两部份阴阳鱼的构成,反映着一种宇宙哲学观。

(一)阴阳学说。圆圈中两个首尾相连,形似鱼的黑白图像,其中,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称为“太极生两仪”。反映世间万物均由对立或矛盾的两部份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立或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所谓“阴阳”就是相反之物。《系辞》有“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阳卦奇,阴卦偶”。就是说凡是类似男、高、奇、刚性质的属“阳”,凡是类似女、低、偶、柔的属“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周易乾凿度》指出:“乾坤者,阴阳之根乍,万物之祖宗也”。因乾纯阳,坤纯阴,故阴阳两种对立矛盾是根本矛盾,是一切事物的始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有阴阳,天地万物均有阴阳。《周易集解》有:“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天地有生杀,万物有始终,帝王有兴衰,人事有吉凶。所谓男和女、吉与凶、祸与福、得与失、胜与败、生与杀、兴与衰、始与终等都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符合《易经》中“一阴一阳谓之道”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思想。

(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阴阳鱼的分合关系,反映着阴阳消长的运行规律。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彼此消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系辞》有云:“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这里的“往来”,就是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运行规律是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统一法则。符合《易经》“万物化生”的思想。

(三)阴阳均衡对称。阴阳鱼的对称分布反映出对称是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宇宙的基本状态是阳性物质与阴性物质的对称或平衡。符合易学“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的观点。如人之所以生病、死亡就是阴阳二气不平衡造成的,阴阳平衡了,就是生命稳定在最佳状态。

(四)阴阳的运动状态。由曲线组成的首尾相连的阴阳鱼,看起来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反映宇宙是不停运动的观点,符合现代物理学和哲学观。

(五)阴阳互存。阴阳鱼的阴阳相交处,既可分,又不可分,反映阴阳相互依存、互相为用、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规律。

三、黑白两部份中的“鱼眼”,反映着宇宙的无限发展观。

(一)无限分割性。只要把“鱼眼”当作另一个太极图,就可以无限分下去,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二)阴阳互根。阳鱼中的小黑点,阴鱼中的小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伴,互相为用,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就没有地一样。

(三)阴阳相互转化。如果阳鱼中的小黑点不断扩大,阳就逐渐转化为阴;如果阴鱼中的小白点不断扩大,阴也逐渐转化为阳。这一变化,符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阴阳互相转化规律。阴阳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事物只要顺着阴阳变化的规律发展下去,最终就能达到互相转化的目的。

(四)阴阳中的鱼眼,也可以看成是旋转的中心,它是一个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系统。

四、中间的正、余弦函数波形,反映着宇宙的物理观。

(一)波动性。说明万物运动都是波动的。

(二)动态性。说明宇宙间万物都是不停地运动的。

据科学研究,光的本质是由二部份构成的,这就是以粒子状态出现的光子和以波动形状出现的光波,二者是统一的,它反映了事物的二态构成,其本质却是一致的。

五、中间曲线的无限循环运动,反映了事物周期性循环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若从立体看,曲线运动就构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曲线,它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变化呈螺旋上升的状态。

一个太极图,有着丰富的内涵。上述内容,只是目前人们对太极图研究的部分成果。其它与易相关的图象的内涵,就更为丰富了。由此看来,只从文字上学易而不看易象是片面的、不准确的,难以提高易学水平,只有将图文并用,才是学易的真谛,才能真正读懂《易经》。[3]

折叠编辑本段图解含义
1、太极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阴阳两个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个太极结构模式。

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表明这两部分既是一个互根互生、不可分离的整体,同时又是相互分立、各有其属性的相对独立体。

3太极图的两个独立的阴阳鱼各有一个小鱼眼点,即阳鱼中有阴鱼眼,阴鱼中有阳鱼眼,表明任何事物结构中,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因子,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包含关系。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鱼体还是鱼眼,都又是相对独立的。

4太极图圆形的含义:一是圆形图边,就是无极,就是道;二是表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和运动,都是圆形的,而且是循着各自的圆轨规则而运转着;三是表示万物运动都是以旋转为基本运动形式,而且具有顺转与逆转的双向运动。四是表示万物的阴阳运动是以德一为主宰的“中气以为和”为法则,因而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流畅与圆融,万物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则意味着万物的消亡。

5、太极图的对称性:太极图的整体结构均衡对称,表明它是一个稳定的结构,维持其稳定的基本保证,就是太极中德一能量是中和之气,驾驭着阴阳两侧的运动始终是均衡的、平衡的、稳固的。同时,阴阳两者又是相对独立的体系,阴中生阳,阳中生阴,既对立又统一,双方均衡的互抱为一,处在平等的结构地位。

6、太极图圆周内部的对称含义:说明太极圆四周蕴含着四象,即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仁、义、礼、智四德,德一居于中心,主宰、平衡着四方、四季、四德,表明了太极的运动是平稳的、有序的旋转运动。

7、太极图的阴鱼和阳鱼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的生、长、成、坏、亡,完成各自的一个自然规律性,循环不已,永无停歇。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正反两个方向性,顺生与逆返,显示太极图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8、太极图阴鱼和阳鱼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着阴和阳在旋转中的强弱互相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各有对方的鱼眼,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显示了太极内部阴阳的互生互克,互相制约,以及阴阳两种能量由小到大的可变性,同时又有由大到小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变易之理。

折叠编辑本段意义
太极图意义深远,其内涵包含了古代智慧哲学,体系出阴阳概念。太极图主要体现观点有三点,第一就是阴阳本是一,把阴阳画到一个圆内,这是阴阳为一;第二就是阴阳互化的特点,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生出来,同理太极图的另一面,一个小点点的阴,发展到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生出来了;第三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是个能量的世界,阴阳互相转换需要能量的概念,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没有了宇宙万象与山川河流,没有了生命。

一即太极——“道生一”,道是无极,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一即太极,外面的圆圈代表太极。

二即阴阳——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黑白两部分为两仪。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为三才。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和标准在内。万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间万物了。

太极图是线条最简洁、图象最简单的图案,同时她又是最博大精深、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它可以概括宇宙本源。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即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太极中,并在太极的主宰下运动、变化、发展着,以旋转为其运动形式,以“中气以为和”的圆融为运动品质。

道无生万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万物是宇宙万生万有的模式。太极的表象形式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太极的品格就是德一。无极大道所生出的太极,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象数理气)的物质表象复合体,是生育、滋养宇宙万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结构、运动的主宰。一个简单的太极图,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及其发生、发展、运动的自然规律性。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太极含阴阳,阴阳一分为二,是故太极生两仪。太极生阴阳,阴阳又生化成四象,四象即是四种形象,四象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然后再由此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象,八卦即是四象演变出来的母象。八卦名:乾、坤、震、艮、离、坎、兑、巽。[4]​

参考资料
1.太极图是谁发明的  . 众趣文化 . [2024-1-17]
2.“中华第一图”---太极图  . 搜狐 . [2024-1-17]
3.太极图智慧  . 搜狐 . [2024-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7: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番天印、阴阳镜、混元金斗、太极图、山河社稷图、斩仙飞刀?
N0jZgs浏览1412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樱灵spread
推荐于 2017.11.26
满意答案
  
1、番天印

番天印,为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原著中的法宝之一。是阐教仙人广成子的镇洞之宝,后赐予其徒弟殷郊,成为殷郊的武器之一。

番天印特点,翻手无情,专拍脑门,被砸死的人死状奇惨。死在广成子手下被封神的合计有 金光圣母、火灵圣母;殷郊从没用来杀过敌。

2、阴阳镜

阴阳镜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仙家法宝,乃阐教仙人赤精子的镇洞之物,玉虚灵宝之一。

此镜有阴阳两面,阴面为黑,阳面为白,黑是死,白是生,可将照到之人杀死或生;原是昆仑山之宝,元始天尊赠于赤精子,后来赤精子将宝镜传于殷洪。

《封神演义》中能克它的是哪吒。殷洪因违背誓言,助纣为虐。

最后死于太极图中灰飞烟灭,赤精子重新收回了阴阳镜。

3、混元金斗

“混元金斗”是出自于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威力最大的远古法宝之一。

此斗在开天辟地之时已存在,玄妙无穷,可装尽天下万宝,且具有极为强不可挡的收仙收物之神力,金光一出,在劫难逃。

乃截教门人三霄仙子所有,由通天教主所授,同“金蛟剪”为三仙岛两大镇岛之宝。

三霄为赵公明报仇,阻拦周军伐纣,摆下“九曲黄河大阵”,曾用此宝物擒住陆压道人和杨戬,还收走了金吒与木吒以及二人的法宝;

更是将阐教的十二金仙一网打尽困于阵内,并施法削去众仙的顶上三花与胸中五气之道行,以致阐教二代弟子们全体法力尽失,吓走燃灯道人。

最终老子亲自下凡,用风火蒲团唤出黄巾力士将此宝夺去,降伏了云霄仙子。

混元的单词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天地元气,亦指天地;二谓开天辟地之时,形容极古远的时代,以此表示此宝自于问世时间就已诞生。

斗:盛粮食的器具。据考证混元金斗的原型其实是“净桶“。其作用是“去垢”,说明任何人出生落地都不能越过的一件事,那就是出生后清洗身体。

”这也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区别”凡人之生育, 俱从此化生也。

4、太极图

太极图出自明清小说《封神演义》,是封神原著文中唯一明确定义为“开天至宝”的无上宝物!

但是原文中没有将其定义为盘古斧所化,也无先天至宝、先天灵宝的等级划分,注意甄别。老子的法宝,包罗万象之宝,劈地开天,分清理浊,定地水火风。



5、山河社稷图

出自《封神演义》,本是女娲法宝,后授予杨戬收伏梅山七怪的袁洪;

小说中有关山河社稷图的描写:话说袁洪上了山河社稷图,如四象变化,有无穷之妙;思山即山,思水即水,想前即前,想后即后。

袁洪不觉现了原形身,忽然一阵香风扑鼻,异样甜美;这猴儿抓上树去,一望,见一颗桃树,绿叶森森,下坠一枝红滴滴仙桃,颜色鲜润,娇嫩可爱。

白猿不觉欣羡,遂攀枝穿叶,摘取仙桃下来,闲一闻扑鼻馨香,心中大喜,一口吞而食之方才倚松靠石而坐。

未及片时,忽然见杨戬仗剑而来,白猿正欲待起身,竟不能起;不知食了此桃,将腰坠下,早被杨戬一把抓住头皮,用缚妖的索捆住,收了山河社稷图,望正南谢了女娲娘娘,将白猿擒着,迳回周营而来。

6、斩仙飞刀

斩仙飞刀,是明代神妖小说《封神演义》里的法宝之一,全名“封神斩将飞刀”,由陆压道人所炼,曾相助伐纣,陆压使用了三次之后,在临走前将此宝秘中授赠于姜子牙后用;

为西周贡献一臂之力。书中总共出现五次,分别斩杀了 白礼、余元、邱引、袁洪、妲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斩仙飞刀 (封神演义中的法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河社稷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阳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元金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番天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冷香丸有什么深意?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893
被浏览
5,995,366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60
​4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151 个回答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新盐选专栏《考古秘闻录2》已上线
129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冷香丸确实大有玄机,原文和脂批均欲说还休,虽未明言此丸影射何物,但其制作之法,却仍然透露出了真相。

本文是应一些读者邀请,以专门解读“冷香丸”,因专栏中章回有序,特放在此提问下,待时机合适,仍会收入专栏之中,特此说明。只是我有些担心,“冷香丸”之真相,是颇为吓人的,大家须得做好一些心理准备才是。

冷香丸的制作,极为费时费力,宝钗食之,既能压制“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还能让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出异香,真不知羡煞如今多少女儿家,香奈儿迪奥这等香水奢侈大牌,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如若现在各大专柜真有卖“冷香丸”的,说不得多少女子,就算拼上几月工资,也得买上几丸来尝尝。

诸位女士,我说的可对?

原文第七回摘录:......(癞头和尚)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甲戌双行夹批: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制作冷香丸,除了四色花蕊、四令霜露雨水之外,顶顶重要的,便是癞头和尚给的这包药引子。

脂砚斋说他知道这包药引子的来历,“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批语中出现了好几个重要词汇,“放春山、灌愁海、太虚幻境空灵殿”等等。

这几个地方,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曾出现过,乃是全书首席大佬警幻仙姑所居之处。

如果要评选红楼最重要的章回有哪些,毫无疑问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定会榜上有名,金陵十二钗判词判曲皆出于此,端是无比重要。

这包药引子正是癞头和尚自太虚幻境中带来的仙药。所以,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冷香丸”是不可能出现在商场专柜里的。

言归正传,既然药引子来自太虚幻境,那么我们就得看看第五回究竟说了些什么。

第五回原文摘录,这一段极重要,请大家定要细读:

......(贾宝玉先看了各钗判词,接着随警幻进入仙宫房间)说毕,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甲戌侧批:好香!】宝玉听了,自是羡慕而已。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甲戌侧批:隐“哭”字。】宝玉听了,点头称赏。

......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甲戌侧批:与“千红一窟”一对,隐“悲”字。】宝玉称赏不迭。

警幻房内,有三件奇珍。

一曰群芳髓,乃是一种焚香,是山川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脂批特评一词:好香!

二曰千红一窟,是为茶水,乃是“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冷香丸原料中,正是需要搜集四令节气中“雨、露、霜、雪”等水物,与此茶制法如出一辙。脂批之意,“千红一哭”!

三曰万艳同杯,乃是酒水,是以“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酿成”,冷香丸的另一主料,却正是四季鲜花的花蕊,与“万艳同杯”中的“百花之蕊”为同一物事,脂批另又有点评“万艳同悲”!

看到此处,想必诸位已是知晓,冷香丸的两味主料,正是这“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

而原文中癞头和尚“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此异香扑鼻的药引,正是那产自太虚幻境,脂批点出“好香”的群芳髓。

“群芳髓”此名,看之像是在说百花之精,只是为何作者要把此物名称,写得这么惊悚和残酷呢?

因为,此名乃是作者有意为之。

那么,“群芳髓”,它究竟是个什么物事呢?如此命名,作者是想表达出什么意思呢?还有,为何“群芳髓”竟是这等奇香扑鼻呢?

这几个问题,红楼作者其实是给出了答案的,而且,答案就在原文之中.....

如果害怕,作者君建议您到此打住,不看下文,速速离开。

......

......

......

......

......

......

好吧,看来您是真的想知道真相,那就继续。

自从第五回出现“群芳髓”后,后文就再未提过这个名字。

直到第七十八回,作者才给我们揭开了真正的答案。

这一回是“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宝玉为林四娘所作姽婳词为: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关于《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的解读,之前我的专栏中已有专文解析,评论中很多读者说看得双目含泪,作者君也不知说什么好,此处也就不再赘述了。

宝玉此词中,明确点明了一句“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骨髓香”的典故,又出自江阴抗清后,一无名女子于江阴城墙上所题,极为著名的一首诗:

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以上诗中之香,是“群芳髓”中的“异香”,“群芳髓”又是“冷香丸”之药引,所以,“冷香丸”中的香味是何香?大约也不用我明言了。

再看“冷香丸”中两味主料,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再加上“群芳髓”作为药引,这“冷香丸”所需之原料,正是天下万民之骨髓和泪水,它所影射的,是改朝换代之际,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明清战争。

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前,秦可卿先是带他去上房内间就寝。

第五回原文摘录:......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甲戌眉批:如此画联,焉能入梦?】

《燃藜图》,“燃藜”者,通“燃黎”也,作者乃是影射黎民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因此宝玉“心中便有些不快”,脂批也批注:“如此画联,焉能入梦?

呃,这里要说道一下,启功先生考证这图有典故,是讲神仙劝读的故事,典故出自“刘向别传”。

我倒是好好去查了查这个“刘向别传”,发现这本书现今并不存在,也不知启功先生是从哪里找到这个“典故”的。没其他意思,只是阐述事实。

但在《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六.妖异部二》,《王子年拾遗记》中,却对刘向燃藜此事有详细记述。

史料摘录:......刘向校书天禄,专精不倦,假寝弥时。有人植青藜之杖,时夜已暗,乃吹其杖端,炯然火出。因以照向,则户内如灯烛也。向与言三代已前帝王兴亡之事,如目见焉。及说阴阳运数起灭之兆,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

刘向这番燃藜对话本意,“言三代已前帝王兴亡之事......及说阴阳运数起灭之兆”,乃是指帝王兴亡、改朝换代之事。《五行洪范》,即“洪范九畴”,是为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九条根本大法。

所谓燃藜神仙劝人读书的解释,实为臆断。

再有第七回原文摘录:......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甲戌双行夹批: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

......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甲戌侧批:“梨香”二字有着落,并未白白虚设。】

第一条脂批中的黄柏,是味中药,苦味与黄连有一拼,用它煎汤,人喝了怕是要苦出泪来,而偏偏服用冷香丸,却得用此黄柏汤。

此苦味,正是“冷香丸”指代的战争,给黎民百姓造成的无尽痛苦。

脂砚斋还特意提醒“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有同者”,意思是悲苦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十二钗,而是天下皆同,意指万民百姓。

第二条脂批也很有深意,特意讲了一个词“梨香”,指宝钗所住之地“梨香院”,“梨香院”这个地方,很有意思,以后空了也可为大家解读一番。此处只是告诉大家,“梨香”乃是“背井离乡”中的“离乡”。

此处亦是影射“冷香丸”所代表的战争,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宝姐姐在红楼一书中,在某些特定情节里,确有影射清廷之意。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服用一丸用群芳髓、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制成的“冷香丸”,是在影射清廷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发动战争,并给大明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但是,正如我前文所讲的“情”“事”双线解析法,薛宝钗的人物角色,主要还是写“情”,红楼开篇就讲了“大旨谈情”。

只有在作者需要用她来“喻事”时,才会用某种情节或道具,来影射作者所要表达的重大事件或观点。

因此,宝钗身上的“写情”与“喻事”,一定要分开来看,否则只会让人越看越糊涂。

“情”与“事”在宝钗身上的交替闪现,给宝钗的人物身份一种割裂感。这正是我前文所讲到的,初稿作者作书本意是纪念过往并悼明为主,而改稿的创作团队却是借红楼表达自身观点为主,免不了在原有人物身上,使用影射、比托等手法。而这,也正是红楼的复杂之处,也是千万人读红楼,却有千万种理解的根本原因所在。

好罢,“冷香丸”的解析,到此也就差不多了,我想现在商场专柜就算有白送“冷香丸”试用装的,也不大会有人想要了吧。玩笑话。

那么,再见!

祝大家双节愉快!

最后,红楼的完整解读,在下面: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吗?
2.6 万赞同 · 3682 评论回答

编辑于 2020-10-11 01:29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赞同 1290​
​22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空山镜
空山镜
黑衣宰相居庙堂,白衣宰相在山中
1、用典。历朝历代文人喜用“冷香”指代梅花,其次是菊和莲。这三种花皆是又清又凉的香,梅和菊更是迎着冷空气盛放,莲开在盛夏却自生凉意。

众所周知,这三种花皆喻君子。

2、外儒内道。“香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虽离别亦能自安”的豁达洒脱从容的处事哲学。

3、用冷香压制“热毒”。热毒是什么?一是活泼淘气的女儿天性,因早早地操持家务过早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二是济世救民的青云之志,她说,即便是男人,读了书不明理,不去辅国治民,倒不如去耕种买卖,倒是没什么大害处,她讽刺调侃趋炎附势的贾雨村,说“大热的天还来,这样的客也没意思”,她的一首《螃蟹咏》更是骂尽官场和天下禄蠹。可惜了只是个女儿身,她连哥哥都无可奈何,谈何济世,她醉心佛道之书,如同服冷香丸,不得不压。

可是,压不住的,大观园如同世外桃源,让她短暂忘记家里的烂摊子,她与姐妹们打趣玩闹,诗词歌赋,也交了知心的朋友。她虽不能科举仕途,辅国治民,却可以力所能及去帮可以帮的人,无论是谁。她对哥哥毫无办法,但是可以尽己所能善待香菱,保护柳湘莲(没她劝阻,薛家早把人抓起来了)。

所以,她注定不会是逆来顺受的迎春,或者心冷到底的惜春。

4、她像蘅芜苑里,那些诗经楚辞里指代圣人的上古香草一般,是“愈冷愈苍翠”的。就像她孩子一般活波可爱的莺儿说的那样,世人只看得到她表面的好处,她不为人知的好处,多着呢。

补充:

5、读了“淡极始知花更艳”君的回答,才知道“冷香”在唐诗里也被指代过牡丹(我孤陋寡闻了,我检讨,哈),那就更是了。牡丹,在红楼梦里,可不止一次被喻过宝钗呢。

编辑于 2019-10-21 09:43
​赞同 280​
​20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流云飞袖
流云飞袖
流云漫卷天如雪,飞袖长舒水作裳
516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谢捷的问题。

说冷香丸,实际是说宝钗。

冷香丸之于宝钗,我觉得顾城已经说的非常到位,再说也不可能有多超越。

顾城:宝钗空而无我
​xw.qq.com/cul/20180118025249/CUL2018011802524900
关于宝钗,包括我们读宝钗的几个问题(如冷香丸、上青云、无情有情),我有一文以及补充,太长,条理比较散漫,观点也不明确,估计没有几个人能仔细阅读,但是关于宝钗这个人设,自己的认识目前大概也到此为止了,也许十年后再写出新的宝钗。

说真的,我爱宝钗如爱黛玉,我希望她俩CP。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1806 赞同 · 140 评论回答


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
www.zhihu.com/question/312772666/answer/658904866?hb_wx_block=0


关于读红楼,我想说的:

第一,看看写了什么,看懂有什么没写。

“不写之写”真的就有那么神奇么?我说是的。这里实际与现代西方小说创作理论是一致的。我说一下罗兰巴特的“可写的文本”理论。我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只会让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小说不是好的小说,只有当小说中有一些留白、线索甚至缺陷,需要由读者自己来填补,有一些联系需要读者自己来建立,使得读者从被动者参与到与小说文本的互动中来,主动去怀疑探索论证和印证小说的主题、实质,小说的生命力和张力才能得到最彻底的体现,读者的阅读体验才能是积极的、有成就感的。红楼为什么200多年长盛不衰,成为一门显学,留白、缺陷和后面内容的遗失,大体上与罗兰巴特的理论一致。

曹公为什么总是不按照生活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去发展小说呢?是因为他太理解人世中的所有东西,所以,他不停地给读者挖坑,不停地给读者制造“留白”。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记忆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阅读才华,我们就可以将曹公所制造的那些“留白”串联起来的,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红楼梦》这本书比我们所读到的还要厚、还要长、还要深、还要大。可以这样说,有另外的一部《红楼梦》就藏在我们现在看到《红楼梦》里。另一本《红楼梦》正是用“不写之写”的方式去完成,是由“留白”构成的,是将“真事”隐去的。

第二,读红楼,应当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去读,不探佚、不索隐、不解密,方是正道。

余光中在《论半票读者的文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说‘半票读者’,因为在感情年龄他们给人一种‘嫩’的感觉,在文学欣赏的国度,仍属买半票的童年。……半票读者要求于文学或艺术的只是发泄,不是表现;是传染,不是启示。”

探佚、索隐、解密,最能吸引眼球,传染病毒、发泄欲望,满足好奇心。如果这样去读,一定读不懂红楼。

比如,第三十四回北静王一个爱妾死了,很多人就推断出黛玉别号是潇湘妃子,会给北静王为妾。如果从明清的制度看,基本上没有可能。明清时规定王爷要纳良家女为妾都要给皇帝打报告,明清都限制宗室妾媵数量,宗室奏选妾媵必须开明本人年纪,有无嫡子,是出于宗室嫡配无出,征选妾媵意在续嗣的考虑,得到皇帝允许后才能纳妾。而且不能纳乐户、妓女、罪女等非良女为妾。如果不强调无子,不是良家女,还不会被允许纳妾。黛玉是妥妥的官员之女,基本上也不可能成为罪臣之女(林如海已经去世多年,再犯罪?),所以黛玉基本上只能成为正妻(清代如果嫁给皇家、最低也是皇帝或者太后指婚的侧福晋、而不是因为生子而晋升的侧福晋)。你们说这种解密有何意义?

最后,应该从文学角度去读红楼。

一个叙事宏大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按照西方小说结构的说法,认为小说应该按照“起承转合”的过程,所谓的“故事五要素”,总有一个最重要的“高潮”以实现小说的根本意义。这点,基本上所有的虚构类电影也类似。

但红楼里面,究竟哪里那一回是高潮?

蒋勋他们解说红楼,认为红楼是一部青春的颂歌,写的是美丽的青春女儿在大观园众美汇聚的天纵之情。从具体内容上看,真正让青春的狂欢得到实现的是六十三回,即王夫人、贾母都离开了贾府,宝玉过生日,在大观园里基本上所有的青春女儿都参加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回,大宴宾客之际,一群无拘无束的众女儿欢乐聚会。刚开始,是怡红院里的丫鬟们的提议,后来,黛玉、湘云、宝钗等过来了,李纨、探春、宝琴等也都来了,大部分正副十二钗都齐聚一堂,大家欢乐一番,她们走了以后,袭人、芳官又掩上门,怡红院的各位姐妹又痛饮一番,那是一次青春的狂欢,自由不羁,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极致,引人注目。有人还专门研究那天晚上十几个女孩子是怎样按顺序坐的,怎样排着坐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六十三回是高潮。

如果从家族兴旺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七十四回是高潮,因为说抄检大观园意味着青春欢歌的终曲,家族兴亡由此而来的转折点是高潮。

还有,从兴盛这个角度看,十三回的秦可卿出殡也可以是高潮;十七、十八回元春省亲也是高潮,因为是“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家族最兴之时。但是,小说这么早就高潮了吗?有点不太合理。所以,贾府抄家也应该是高潮,原因是家族灭亡了。

宝玉挨打也可以是高潮。因为你把红楼小说矛盾主线看成是父子冲突的话,父子冲突的爆发,高潮往往就是主要矛盾的爆发,那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就是高潮。

红楼的一条主线是爱情,所以如果从宝黛爱情这个主题看,第一女主的黛玉之死应该也是高潮。

红楼有这么多高潮,这怎么跟西方小说关于结构(起承转合)的分析有点不对。秦可卿出殡、元春省亲,是写由盛到衰,是盛的那个高潮,写贾府达到顶点的时候那样一种状态。后面的三十三回、六十三回、七十八回,后四十回中黛玉之死、抄家即后面的这些我们说都是高潮也都不错。所以红楼和所有的其他所有的小说都不同,它是一个高潮迭起的小说,正是这种高潮才不断地吸引着我们,让人民为之倾倒、为之赞叹,成为一门显学。

我们当代的虚构类文学作品及叙事中,假如你写90万字的小说,能不能写出这么多高潮,一直很有力量地吸引读者来阅读完你的作品,有没有这样一种高潮迭起的效果。而曹公这样不露痕迹地把红楼一步一个高潮地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展开,不断地推到一个又一个高潮。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的,未来也很难有;我们现代所有的小说家没有这个能力,放眼世界,只有很少的人有这个能力到达这个高度,比如《追忆逝水年华》。

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最基本的元素——词汇这个角度去分析衡量。记得有一个研究,张爱玲的所有的作品,字数已经远超红楼,但是她全部的的词汇量没有超过八千。而红楼的词汇量近二万,多了一倍,仅就这一个指标说明红楼的语言有多么厉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一个怎样的高度呀。



补充一段:冷香丸的意义(在宝钗里说的废话太多了,这里精简):

作者给了宝钗“冷香丸”,实质上是对应她内心里的欲望或者说对礼教的抗争,让她表面上做人处世,时时处处都是一个典范的淑女形象。

但是,冷香丸改变不了她的内心强大,并不被人所左右,甚至不为当时舆论所左右。

宝钗深知贾母她们喜欢什么,但是她不喜欢粉儿花儿的,就真的不戴;不喜欢妆点屋子,就不真的不用;她焉知宝玉不喜欢她的苦心劝谏,要让宝玉喜欢自己,也可以有诸多办法,宝玉也曾对她的外貌看呆,且不止一次,也曾对她的言论比如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解读喜欢得不行,为什么她不略施手段俘获这个有点意思的小表弟?

宝钗自有她的思想和坚持,“冷香丸”只是表面的意义,礼教那一套早已在宝钗身上剥离,她小小年纪已经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规”。

编辑于 2019-10-29 12: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00: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选了周氏,信王选妃“选一配二”,另有两女一同入侍朱由检
有争议的历史
2020-11-08 16:45
朱由检是明朝大一统时期的亡国之君,作为政治失败者,身后事就概不由己了。俗话说得好:“千秋功过,任人评说”。这不,就有人关心起崇祯皇帝的一后二妃来,围绕这一后二妃是否信王选妃时,一同选入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崇祯一后二妃话题可以追溯到信王选妃
01
正史说跟王妃周氏一起入潜邸的还有田氏
明毅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这里采用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毅宗堂兄)上的庙号,毕竟是自家人。毅宗的一后二妃是指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和贵妃袁氏三人。《明史·后妃》记载:“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天启中,选入信邸。……懿安疑后弱,昭妃曰:‘今虽弱,后必长大。’因册为信王妃。帝即位,立为皇后。”,又“恭淑贵妃田氏,陕西人,后家扬州。父弘遇以女贵,官左都督,好佚游,为轻侠。妃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侍庄烈帝于信邸。崇祯元年封礼妃,进皇贵妃。”
《明史》作为官修正史,说皇贵妃田氏是信王潜邸出身,这不等于说,田氏也是信王选妃时入选的嘛。《明史·后妃》还记载:“时神宗刘昭妃摄太后宝,宫中之政悉禀成于熹宗张皇后。故事:宫中选大婚,一后以二贵人陪;中选,则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侑以银币遣还。”
当时,朱由检被封信王,只不过是一个亲王,皇室选婚可大有来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像这“选一陪二”,可是最高规格,只有皇帝或皇太子才能享有,而亲王是根本不允许的,只能“选一陪零”。据当时人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福王选妃时,皇贵妃郑氏援引潞王事例,想要选三挑一,被总理婚事的太监陈矩断然回绝,并说潞王先是选了一位未中,复选二位。实际上,万历虽然疼爱弟弟潞王,也只是在首选未中的情况下,破例再选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选一陪一”,绝不可能让步到“选一陪二”的帝王规格。

史说田氏楚楚动人
《明史·后妃》中关于信王选妃,突然来“选一陪二”这么一段记载,有点突兀,不知究竟是何用意?可联系到上下文中,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在信王选妃时,很是看不上周氏,觉得她弱小不堪,一点也不出众,反而在神宗刘昭妃一番有意劝说下,改变了主意,最终圈定周氏为信王妃。刘昭妃说,被选三人中,周氏现在虽然比不上其他两位,的确弱小点,以后肯定会长大,这是哪门子话,这也算理由?这就好比选美比赛,周氏跟其他两人相差很明显,评委硬说她以后会比其他两人更出色,现在都不如人,以后就敢保证比他人好?况且,你就敢认定其他两人,就不会变得更加倾国倾城?要说其中没有猫腻,鬼才信呢!这信王选妃充满了一股暗箱操作的怪味。
再看下文记载,说田氏出落得身材苗条、姿色妍丽、楚楚动人,性格文静又多才多艺,在信王府邸时就已经侍奉朱由检了。信王选妃“选一陪二”,张嫣看不上周氏,刘昭妃歪理力挺周氏当上信王妃,田氏出身信王府邸,《明史》中的这几处信息综合起来,不就是想暗示朱由检的一后二妃,是信王选妃时一同入选的。由此可知,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两人应是参加了信王选妃,并同时入侍信王府。贵妃袁氏在《明史》中并未提及相关信息,不敢确定就是一同进入信王府的二妃中另外一人。
02
同修官史之人有不同说法,两者针锋相对
有人提出《明史》是清朝所修纂,清朝曾为明朝的死对头,后又取而代之,对明朝极尽贬低丑化之能事,篡改的面目全非。因此,《明史》足不可信,尤其是有关明末的记载,更是不能采信。的确,《明史》存在很大问题,其可信度不高。但是,参与《明史》修纂的大多是明末东林党人。所以,《明史》也是他们的史观,以东林党人的利益至上,选取哪些史料文献,他们有很大话语权,对他们不利的自然是能不记载就不记载,实在回避不了的,也尽量推卸到别人头上,大搞张冠李戴、偷梁换柱、颠三倒四之举,这在《明史》很常见。比如,“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而袁贵妃之朝也,……田妃闻而大恨,向帝泣。”此时应为崇祯十三年(1640),而田氏已经是贵妃,袁氏只不过是淑妃(崇祯十四年春,田氏晋升皇贵妃,袁氏晋升贵妃),这里却故意将袁氏身份拔高、贬低田氏,以达到混肴视听的不可告人目的。

田氏先封为礼妃,后晋升贵妃、皇贵妃
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中,有跟《明史·后妃》里一致的记载。毛奇龄倾向东林党人,康熙十八年(1679)充明史馆纂修官,不知道是《明史》抄他的,还是他在编纂时,掌握了很多史料,将他认为“靠谱”的编成一册,记录在《胜朝彤史拾遗记》。他在《胜朝彤史拾遗记》中,“周后之选,昭妃赞成之,以是也。”更加强调了周氏选上信王妃得益于刘昭妃的力挺。
另一名参与修纂《明史》的汪楫,跟东林党人士交往密切,他能够由一个小小的淮安赣榆县教谕,在两年后,也就是康熙十八年(1679)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离不开朝中东林党人的提携。他编著了一部记载明崇祯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即《崇祯长编》。《崇祯长编》记载:“崇祯元年二月,乙未,敕谕天下朝觐官命选两宫于诸王馆。”,又“崇祯元年四月,册礼妃田氏、淑妃袁氏,遣伯张庆臻、刘天锡持节,大学士李国木普(该字为左边木字旁,右边为普)、来宗道各行礼。”
同是一起入召修纂《明史》,跟东林党人关系又密切,毛奇龄和汪楫两人的观点却针锋相对,相互矛盾。按照《崇祯长编》的说法,倾向于田氏、袁氏是朱由检继位登基后选入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说法并不完全等同于田、袁两人,就是崇祯元年命选东西两宫时入选的,这个容我稍后详说。
03
崇祯元年有旨选妃?官史却找不到一丝痕迹
汪楫所著中说法,从明代金日升所著的《颂天胪笔》可以得到印证。该书记载了毅宗登基后选东西两宫的谕旨“圣谕礼部,朕选东西两宫,尔礼部传行五城,于各该地方访举并及女子十四至十六岁容貌清端、德性贤淑者……”不过,《颂天胪笔》偏向性明显,站在东林党立场上,记录明末党争的重要史料。主要记载明毅宗朱由检关于清除魏忠贤集团所下的谕旨,东林党人这一时期的相关奏折,以及高攀龙、叶向高、赵南星等著名东林人物的事迹。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圣谕内容是下达礼部的,皇室选婚由礼部主持实行。如《天启实录》记载:“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巳,上谕礼部:朕弟信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尔礼部……”正常来讲,《颂天胪笔》记录该内容应注明其来源为礼部接到,而此处却是文书房传出,竟然不是礼部接到!难道皇帝选婚这么大的事情,礼部没有接到旨意?需知文书房是内廷官署,掌收进章奏题本,发下圣旨御批,人员都是太监。莫不成崇祯皇帝选东西两宫还是见不得人的事,都不用礼部主持参与,光靠一群太监偷偷摸摸就搞完了?这开什么玩笑!

崇祯元年选妃跟田氏无关
按金日升记载所说,他的内容是从文书房传出的,且不说他有没有通内的本事,仅凭这点就与汪楫所著矛盾,《崇祯长编》不是说敕谕天下吗?礼部怎会没接到!皇帝选妃的大事,不经过礼部就布告天下了?册封田、袁两人时,伯爵持节,大学士行礼?那册封之礼不是礼部主持的,又是谁?竟是鬼扯!令人好奇的是,同为东林党阵营,为何针对同一件事情,竟有不同说法,而且自己内部还自相矛盾。这恐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在撒谎,在掩盖一件事实。由于东林阵营庞大,没有及时统一口径,造成各自为了急于掩盖劣迹丑行,而相互撞车,撒谎圆不上的尴尬境地。
若汪楫、金日升所说为真,那东林党人修纂《明史》时,为何不采用自己人的这种说法。按照周氏是信王选妃时,以亲王规格“选一陪零”入选王妃,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无后,信王朱由检作为天启唯一在世的亲弟弟,按照祖制“兄终弟及”继位,登基后广选淑女,充实后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合情合理。对崇祯皇帝、皇后周氏(与东林党有密切关系)、乃至扶持信王朱由检上位的东林党人来说,采用这种说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啊!
04
多方史料印证信王选妃“选一陪二”,周氏排第三
为何会弃之不用,反而采用毛奇龄所著说法呢?或者说由于《明史》浩繁,修纂人数众多,每个部分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可是翻遍《明史》却为何找不到汪楫、金日升所说的任何蛛丝马迹?这看起来不是东林党人一贯的风格啊,莫非实在掩盖不了,无法抹平这事?根据其他同期史料来看,信王选妃似乎确实是采用了帝王级别的“选一陪二”最高规格。亲东林党人士孙承泽是个“三朝”(大明、大顺、大清)老臣,最后被他效力的大清写入“贰臣传”。其人品可想而知,不过他在自己所著的《思陵典礼记》中也记载:“当(周)后入选,名在第三,张皇后特拔之。”
此外,《烬宫遗录》记载:“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又明吴江(今属江苏)人史玄,亲东林党人士,在他所著《旧京遗事》 中写道:“毅宗烈皇周氏,钟祥茂苑,天启中选于龙邸,时皇太后崩,神庙刘昭妃主太后事,中宫之政,禀成于张皇后。烈皇后圣质端凝,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

信王妃周氏排名第三,被特拔入选
不少史料记载都直指皇后周氏,在天启年间的信王选妃中,仅名列第三,而且一点也不出众,压根就入不了主持选婚的天启皇后张嫣之眼,不想立周氏为王妃的想法早就表露无疑,迟迟不肯发话,是靠关键评委之一的刘昭妃力挺,才特拔之。说白了,无非就是周氏靠内部关系(主要是东林党人)才勉强当上了信王妃。所以,周氏在入选信王妃后,借着枕塌之欢,也忙着对信王朱由检吹阴风,为后来对魏忠贤一伙的天启帝党过度打击立下了汗马功劳。《思陵典礼记》有载:“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而周氏对有助于自己的刘昭妃、天启皇后张嫣也没忘记。《烬宫遗录》载:“故正位后深德之”这是入选信王妃后,周氏对皇嫂张嫣的报答,晋升皇后之后,还暗助张嫣住进了原本是太子居住的东宫—慈庆宫,不必与众多先帝后妃去争夺那狭小的居住地盘。《胜朝彤史拾遗记》中则讲述了皇后周氏,或许对崇祯吹耳边风后,刘昭妃如愿以偿的获得太后宝印,称太妃并住进了属于太后的慈宁宫。
05
周、田两人同时参加信王选妃,田氏排名前二
由此来看,信王朱由检当时大婚选妃应确实是“选一陪二”。《明宫词》载:“天启中选妃,(田)入信王邸。信王入嗣,(田)册礼妃。”更是进一步明确了,田氏参加了是天启年间的那次信王选妃,也就是跟周氏同台较量,排名前二,位列周氏之前,得以入侍信王,而不是崇祯登基后的那次选两宫之妃。在《烬宫遗录》里,又有不同的说法,“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这里的朱阳馆,不知道是笔误呢,还是故意用来混肴是非的,应是诸王馆。

田氏参加信王选妃排在前两名
明朝无论是为皇子选婚选淑女,还是为公主选驸马,都是用“诸王馆”。《大明会典》中载:“亲王出府之国成婚,凡选妃。礼部仪制司行各司选报该管地方良家女子、送诸王馆备选。”其记载随处可见。姑且《烬宫遗录》中“朱阳馆”是笔误,那也还是跟汪楫所著《崇祯长编》以及金日升的《颂天胪笔》所提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信王选妃是“选一陪零”,周氏入选王妃,田袁两人不是跟周氏一起参加天启年间的信王选妃,而是崇祯登基后,周氏晋升皇后亲自为朱由检把关挑选的。
可是,这是事实吗?或许朱由检登基后确实广选淑女,以充两宫,毕竟作为皇帝,不可能只有一后二妃三人,这也未免太寒碜了。而崇祯元年那次选妃恐怕是补充两宫,跟田袁两人无关,毕竟东西宫有十二宫呢。这又回到之前的症结点了,若是事实,掌握修纂话语权的东林党人为何不敢写进《明史》?那么这显然是个破绽口,那不妨将这个口子再撕开一点,看看东林党人究竟在里面藏了什么惊天秘密,以至于那么不可告人,生怕大家知道。
06
史料怪象:袁夺田光,常见两者张冠李戴
研读这些史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明明田氏更受宠,她的身份也更高,这也可以从生子情况,居住的宫殿可以反映出来。可当时人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提及田袁二人时,往往会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明史》中的拔(高)袁贬(低)田,故意把田袁两人名分搞错,甚至对调,企图混肴是非。《烬宫遗录》里涉及田袁两人,也是袁置于田前,如“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袁居翊坤宫在西,田居承乾宫在东”。

史料多见将田袁两人张冠李戴
孙承泽在他的《思陵典礼记》中也是上下其手,“袁固上即位时,与田同选者也。”作为当朝京官,说袁氏是在崇祯登基后,跟田氏一起选入宫中的,真不知道他此举目的何在?相同的观点,当时崇祯太子的老师,杨士聪也在其所著的《玉堂荟记》 中提及,内容几乎一字不差,也不知道是谁抄谁的。不过,这两人都挺皇后周氏,对田氏抱有明显极大的偏见,“杨武陵嗣昌之秉用实由于田妃。是时,与中宫不相见。”等罪责田氏的记载,文中处处可见,将朱由检长时间不见皇后周氏,尽皆归罪于田氏,岂不是怪哉!
而史玄在《旧京遗事》里的描述,就更漫无边际了。“毅庙东西宫为袁伯田诸家”,“田皇亲居第在西安门,……皇亲女为西宫。皇贵妃善大书,能鼓琴,圣心钟爱。”,“毅庙东宫袁娘娘骑马射箭,西宫田娘娘能书鼓琴,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竟然把东宫娘娘说成了袁氏,而田氏成了西宫娘娘,将田氏的多才多艺,骑马射箭偷梁换柱到袁氏身上,这史玄简直刷新了无节操的底线,连东西宫都分不清楚了?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到很多,比如,写《圆圆曲》的吴伟业,黄宗羲的徒弟查慎行写了《人海记》等等,这些人的一些著作更是充分发挥了以丑化田氏,借此抬高周氏的一贯作风,书中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不忍直视。
07
田氏名气大,有人故意“李代桃僵”、混肴是非
针对同一事件,也就一后二妃三个人,若是这个群体中一个人搞错,出现笔误在所难免,可是整个东林党人都搞错的话,那就不是故事了,而是事故了!难道不觉得奇怪吗?回到之前,凡是涉及田、袁两人,往往先说袁氏,再从中带及田氏。好奇的是,为什么单说袁氏跟田氏是一起入选,而从不说田氏跟袁氏一起入宫?两者虽然都是说田袁两人一起入选,可其中大有深意,内在涵义却是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取决于田袁两人的知名度。

明末东林党写史者故意混肴田袁两人
田氏是朱由检爱妃,说宠冠后宫一点也不为过,从崇祯亲自为她居住的宫殿,更名为承乾宫,到共育四子,五皇子更是受朱由检绝爱,晋升皇贵妃,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怕她等不及见不到,便提前举行皇四子封永王礼,她死后给予最隆重的礼遇,她的画像还跟崇祯的曾祖母李太后、生母刘太后一起挂在京师长椿寺,享受万民香火。正是由于皇贵妃田氏的受宠,地位之超然,关于她的信息会频繁出现在礼仪性公文上,或许是最公开、最多的。比如,她的闺名秀英就流传了下来,《北游录》:“(明思宗)贵妃田氏,名秀英。”连贵为皇后的周氏都没有史料记载其详名。
因此,田秀英参加天启年间信王选妃,名列前二入选信王府邸一事,怕是有很多人知道,就算东林党人有心想淹没这一事实,恐怕也没那么容易。这里要提一点的是,参与修纂《明史》的毛奇龄,仅过了八年,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就寻假归不复出。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实际上,毛奇龄此后一直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长达近二十年。
08
修史同僚有分歧,简单粗暴掩盖行不通
我这里不妨大胆假设一下,恐怕是跟崇祯一后二妃的记载有关,东林党人内部应是也有过争议,有人提议用汪楫、金日升的说法,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而毛奇龄则坚持己见,觉得做人还是要有所底线,不惜以拍屁股走人要挟,由于有了分歧,观念上也不尽一致,他最终选择退出,于是大家不欢而散。或许是受到毛奇龄的影响、提醒,东林党人改变了修史策略,不再执着于明面上的过度遮掩,反而采取更为高超隐蔽的手段,渐进式地对内容进行渗透改编,企图达到混肴是非的目的,毕竟他们也还是要面子的。

田秀英受宠,名气大
既然从田秀英身上不好再多做文章,那就从跟她一起选入的袁氏身上动手脚。相对于田秀英的高知名度,袁氏相去甚远。《思陵典礼记》记载:“上初幸妃宫,谓之铺宫。田已立为贵妃,袁乃铺宫,相去七八年。”这说明袁氏相当不受崇祯待见,过了七八年,崇祯才去袁氏那里光顾,这个不知是否准确,若是真的,那就真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由此可见,袁氏在外人看来,怕是有不少人还真不知道有这号人物。
修史的东林党人要的就是这个,利用大多数人对袁氏的不了解,借用袁氏说事,再将她和田氏捆绑,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知上的混肴,给人以原来田氏跟那个袁氏一样的感觉,瞬间就将田氏这个人拉低到袁氏的档次,尤其是针对那些原本并不很了解田氏的人,相当凑效!而手握修纂《明史》大权的东林党人,绝不满足于此,更是对田袁两人信息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和颠三倒四,更加让不知情的人如坠云里雾里,看不清真相,只能一味相信接受他们所给的东西,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了他们混肴是非的目的,而不可告人的真相却被淹没了,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06: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石的典故,不但揭开贾宝玉出家之谜,连王夫人出身秘密都说清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34:三生石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面文章交代了三生石为什么会立在西方灵河岸边,以及因三生石而生的绛珠草。

正因灵河如迷津,能上岸者大觉悟,挥慧剑斩情缘,登上灵山,求得无上菩提。

留下之情在三生石畔化为血泪,凝聚而成绛珠草。既是情之化身,注定要泪尽而亡。

三生石除了这个寓意,还有另外两个大作用。




☞细说红楼系列034,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当茫茫大士提起三生石,当知《红楼梦》故事缘起佛门,他所主导的风流冤家下凡历劫的风流公案,是佛门弟子出了乱子。一如金蝉子转世引出的《西游记》。

“三生石”自身便藏着一个重要典故,是铺垫后文的关键。

唐代袁郊曾作《甘泽谣》传奇集,中有一篇传奇名《圆观》,被苏轼改编为《僧圆泽传》。

故事说唐代名士李源出身高贵名门,少年不羁,成年后开悟,与慧林寺和尚圆观为好友。

一年二人相约入蜀地,因走斜谷路还是三峡而生分歧。后圆观同意走三峡,却在此碰见一王姓妇人怀孕三年而不生。




圆观据实以告:王姓妇人腹中子,当是他下一世。当晚圆观圆寂,生前与李源约定十二年后再见。王姓妇人遂产子。

李源痛失好友,应约于十二年后赴杭州天竺寺再见故人。《圆观》原文如是记载:

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睛,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叱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三生石”典故,由轮回之说讲“情”之得失,揭示出三生石伫立在灵河岸边的缘由:其是佛家典故。

而“三生石”由有情化无情,不改其断情本色。

圆观转世牧童,拒与李源亲近,便是有情与无情。

李源要断情才得“勤修不堕”,践行三生三世的坚守。

曹雪芹更赋予“三生石”更为宽泛、囊括世间所有之情。

比如爱情、亲情、友情,甚至是七情六欲。




而三生石的《圆观》故事,更解决了两个重点:

一,后文贾宝玉之前生,是个和尚。

二,贾宝玉的母族姓王,由此而来。

三生石故事彰显佛教轮回本色,“此身虽异性常存”。

风流冤孽下凡历劫,就是“轮回”故事。




下凡目的是求“断”,注定悲剧无疑。

下凡者经历“情”事,明白情之真谛。由三生石畔斩断情孽,才得“正果”。

而三生石代表的三生三世,所图不过是个“了断”。证“情”只为断“情”。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06: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叫林姑娘,薛宝钗叫宝姑娘,没有人觉得奇怪,才更让人奇怪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问世近三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世界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使得如今的你我再去翻阅那段历史不免感到晦涩。

当时只是寻常事,如今却不免费解。

比如林黛玉被称林姑娘,薛宝钗却称宝姑娘,按说只是寻常事,争议只因不懂得。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贾府表小姐。不同的是林黛玉父母双亡后被舅舅收养,是荣国府的养女。薛宝钗则是随母亲来姨妈王夫人家做客的亲戚。

二人都不是贾家姑娘,不能像三春昵称二姑娘、三姑娘和四姑娘,得用尊称。

古人讲究“提姓不提名”。称呼男人也是“张王李赵”,熟人才可称名唤字。女人名讳更是避讳,不能宣之于外。

所以,林黛玉叫林姑娘,薛宝钗叫薛姑娘,是正式称呼。类似尤氏、李氏(李纨)、王氏(王熙凤)。




(第二十二回)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薛宝钗是贾琏的妻表妹,不能直称其名,需要称之薛妹妹,其实就是薛姑娘。

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贾母路遇蘅芜苑,就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才是贾府上下对宝钗最正式的称呼。

但正式称呼虽好,却难免不那么亲热。是以除了“大名”之外还有“小名”。薛宝钗又叫宝姑娘,史湘云也叫云姑娘,就是昵称小名儿。

后来贾母吩咐众人,“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便说明那时尤其女孩子过了十五,不能再以“名”称呼。

但又有问题。宝姑娘、云姑娘是小名昵称,林姑娘何以疏远?一个重要原因是林黛玉贾府外孙女身份导致。

外孙女没什么,女婿地位却不一样。




古代的姑奶奶在家地位极高,女婿被称东床快婿和娇客,需要郑重礼遇。

林黛玉是姑奶奶和姑爷的女儿,是贾府亲家林家的孙女,她来贾府“做客”,要受高规格礼遇,不能以小名称呼,要用尊称。林姑娘就是这样一开始就被确定的。

她不是没有别的称呼,比如贾母就唤她和贾宝玉是“两个玉儿……”,贾宝玉也给她取了“颦颦”小名,黛玉也完全可以叫玉姑娘,颦姑娘,但除了亲近的人戏称之外,谁敢这样“没规矩”叫她?

贾政称黛玉,只可能用“外甥女或林姑娘”,王夫人则叫她“大姑娘”,是“林大姑娘”的简称。他们如此,家里人便只能以此称之。

可能有人会说史湘云论地位比林黛玉高,怎么能叫云姑娘?




湘云情况特殊。她是襁褓中被抱来贾母身边抚养。从小与家中女儿一样,被称云儿、云妹妹、云姑娘长大,自然云姑娘更亲近。反而回了保龄侯府,她叔婶家人要更多唤她大姑娘的。

薛宝钗的宝姑娘又不同,她小名叫“宝儿”,家中人自来称她宝姑娘。

薛姨妈来了贾府,肯定要谦让贾母、王夫人等长辈都以小名称呼她。贾府这些兄弟姐妹也都叫宝姐姐。

底下人自然会随着主人套近乎,昵称宝姑娘而不会称薛姑娘。




如果林黛玉母亲带她来贾府,自然也会叫她小名“玉儿”,玉姑娘就会被普遍叫开。

当然,宝姑娘只是昵称,外头人是不能称呼的。都得称薛姑娘。

除了贾琏要称宝钗“薛妹妹”,小厮兴儿提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也只用姓林的、姓薛的姑娘,绝不会叫宝姑娘。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15 11:11・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7: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恺 - 西晋山都县公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恺(生卒年不详),字君夫,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西晋时期外戚、富豪,曹魏司徒王朗之孙,卫将军王肃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

起家员外郎,参与诛杀外戚杨骏,受封山都县公。迁骁骑将军、散骑常侍,坐事免官。起任射声校尉,迁后军将军。

曾与富豪石崇斗富,受到司隶校尉傅祗弹劾,得到皇帝赦免,从此肆无忌惮。卒于任上,谥号为"丑"。

基本信息
本名
王恺


君夫

所处时代
晋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

出生日期
西晋

谥号


出身名门
东海王氏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斗富
4家庭成员
5史料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王恺,字君夫,少有才力,历位清显,虽无细行,有在公之称。以讨杨骏勋,封山都县公,邑千八百户。迁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寻坐事免官。生活极其奢侈,曾得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

王恺年少时无品行,但却有才智,办事称职。永平元年(291年),皇后贾南风联结楚王司马玮等人诛除杨骏,王恺亦有功勋,于是获封为山都县公,食邑有一千八百户。王恺后升任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虽然不久就因事免官,但后来又再被起用为射声校尉,日久之后官至后将军。

当时王恺既为外戚,而且是西晋豪富,于是有与石崇斗富的事,后来王恺从石崇那里获得一只鸩鸟,并且违反鸩鸟不得运过长江的规定去饲养。当时的司隶校尉傅祗上奏弹劾二人,但却获晋惠帝下诏宽恕二人罪行。如此,众人都畏惧王恺的权势,王恺就更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王恺死后获谥为丑公。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八百里驳
王恺有一头牛,名叫八百里驳,牛蹄、牛角经常磨得晶莹发亮。有一次,王武子对王恺说:"我射箭的技术赶不上你,今天想指定你的牛做赌注,和你赌射箭,我押上一千万钱来顶你这头牛。"王恺既仗着自己射箭技术好,又认为千里牛没有可能杀掉,就答应了他,并且让王武子先射。王武子一箭就射中了箭靶,退下来坐在马扎儿上,吆喝随从赶快把牛心取来。一会儿,烤牛心送来了,王武子吃了一块就走了。

王恺曾经处分一个人,不准他穿衣服,又径直把他关在深宫内院里,不让人带他出来。这个人终于饿了好几天,弄得精神恍惚,不知该往哪里走。后来一个朋友帮助了他,都快死了,才得以出来。

折叠编辑本段斗富
富商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

豆粥是较难煮熟的,可石崇想让客人喝豆粥时,只要吩咐一声,须臾间就热腾腾地端来了;每到了寒冷的冬季,石家却还能吃到绿莹莹的韭菜碎末儿,这在没有暖房生产的当时可是件怪事。石家的牛从形体、力气上看,似乎不如王恺家的,可说来也怪,石崇与王恺一块出游,抢着进洛阳城,石崇的牛总是疾行若飞,超过王恺的牛车。这三件事,让王恺恨恨不已,于是他以金钱贿赂石崇的下人,问其所以。下人回答说:"豆是非常难煮的,先预备下加工成的熟豆粉末,客人一到,先煮好白粥,再将豆末投放进去就成豆粥了。韭菜是将韭菜根捣碎后掺在麦苗里。牛车总是跑得快,是因为驾牛者的技术好,对牛不加控制,让它撒开欢儿跑。"于是,王恺仿效着做,遂与石崇势均力敌。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折叠远祖
王翦,秦朝名将,东海兰陵王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开创者

折叠祖父母
祖父:王朗,曹魏宰相,封兰陵侯。

祖母:弘农杨氏,华阴乡君。

折叠父亲
王肃,曹魏中领军,封兰陵侯,追赠卫将军。

折叠姐姐
王元姬,西晋文明皇后(追封),嫁晋文帝司马昭。

折叠兄弟
大哥:王恽,兰陵侯。

二哥:王恂,河南尹,封兰陵侯,赠车骑将军。

三哥:王慊,尚书,封安寿侯。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晋书·外戚列传》

恺字君夫。少有才力,历位清显,虽无细行,有在公之称。以讨杨骏勋,封山都县公,邑千八百户。迁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寻坐事免官。起为射声校尉,久之,转后将军。恺既世族国戚,性复豪侈,用赤石脂泥壁。石崇与恺将为鸩毒之事,司隶校尉傅祗劾之,有司皆论正重罪,诏特原之。由是众人佥畏恺,故敢肆其意,所欲之事无所顾惮焉。及卒,谥曰"丑"。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

后将军王恺,文明皇后之弟也;散骑常侍、侍中石崇,苞之子也。三人皆富于财,竞以奢侈相高。恺以〈米台〉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碎之;恺怒,以为疾己之宝。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其家珊瑚树,高三、四尺者六、七株,如恺比者甚众;恺恍然自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7: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曹雪芹太智慧,妙玉给薛宝钗的茶具上,提到王恺和苏东坡大有隐喻
君笺雅侃红楼 2019-04-25   |  360阅读  |  2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上文说了妙玉请喝体己茶的原因。妙玉邀请林黛玉和薛宝钗喝体己茶这段描写可难坏了现代人。皆因两套古怪茶器的名字,现代电子设备竟然打不出来。都知道叫“bānpáojiǎ”和“xìng xī qiáo(hé)”,可“分瓜”的[bān]说什么找不到,反倒约定俗成变成了意思相近的瓠[hù]瓟斝,而杏犀䀉也有作点犀䀉的。按照古本对照,确实是“(分瓜)瓟斝”和“杏犀䀉”。这两个茶具名字不光难认拗口,也是曹雪芹借妙玉请喝体己茶,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人生揭示。下面,先说“(分瓜)瓟斝”。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一,妙玉将“(分瓜)瓟斝”给了薛宝钗大有深意。只因曹雪芹杜撰这个差距就是专门给薛宝钗的。茶具有意思在,首先它是“斝”,其次是葫芦形状的。对于“斝”,王国维认为,礼书上称为“散”的实与斝为一种器物。其初为玉制。后世珍贵的玉制饮器,往往亦称为“斝”。《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说文.斗部》:“斝,玉爵也。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

二,“(分瓜)瓟斝”当然不是商周的温酒器,而是模仿斝而作的制式茶器。玉制,葫芦型。需要注意葫芦是葫芦瓢的样子,一个圆肚子,而非上下两个圆肚子。大致是大肚子小口的斝状茶杯。

三,“晋王恺珍玩”,薛姨妈姓王,出身金陵王家。王恺是西晋时期外戚、富豪,点出薛家商人身份,为贾家外戚。王恺曾与石崇斗富攀比,为时论者所讥讽,死后获谥为丑公。曹雪芹借王恺讽刺薛家自恃富贵,薛蟠无法无天打死人,有富贵不过昙花一现,出丑为世人讽刺。

四,“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最令人细思极恐,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八年。曹雪芹如此细致的写出详细年表非常罕见,个人推断,这是曹雪芹在作倒计时:

第一,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时间,还有两年八个月。

第二,贾家抄家距离妙玉请喝体己茶,还有两年八个月。



贾宝玉娶薛宝钗与贾家抄家是前后脚的事,时间相差无几!应该是二者的双隐喻。而苏轼在元丰三年七月卷入“乌台诗案”,以藐视君上罪被下狱103天,后被贬黄州团练使,也有暗指贾家抄家是对皇帝不恭敬,僭越甚至牵连“谋反罪”,这与贾家的日常行为非常契合!

五,“(分瓜)瓟斝”的斝通假通贾,(分瓜)从字面就有沾光,攀附的意思。点出薛家到贾家,是来沾光、攀附的。

六,“(分瓜)瓟斝”本玉制葫芦形茶器。玉通贾宝玉,葫芦通薛蟠打死人的官司为“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两个葫芦前后呼应。点出薛家进京,葫芦里卖的真药就是因为“葫芦案”进京,牺牲薛宝钗,妄图通过“金玉良姻”沾光、攀附贾家,拯救崩溃边缘的薛家!

以上六点,“(分瓜)瓟斝”一个茶器,曹雪芹却在上面留下了特别多的线索。谈不上对薛宝钗的讽刺,却对薛家充满了恶意。更暗藏了贾家的结局。



薛宝钗刚刚经历了刘姥姥洋相百出的闹剧,让她这与刘姥姥一样到贾家有所图的人如坐针毡。贾母等贾家上下洞悉刘姥姥意图,自然也懂得薛家的企图。这种自己心事赤裸裸展示给人看的体验并不好。不想妙玉又拿出这么一件茶器添堵。薛宝钗那一天真是各种不顺。刘姥姥影射她自己,房间还被贾母批评,喝茶还遭妙玉这一手,不怪薛宝钗全程一言不发。有人说薛宝钗可能想不到“(分瓜)瓟斝”的意思,这是可能的。但不影响作者借“(分瓜)瓟斝”对她一生的影射。

薛家处心积虑让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却一朝被抄家,心思尽付东流水。贾宝玉离家出走后,也不过独守空房,孤寂一生,正是繁华一梦终须醒啊!妙玉的师傅精通先天术数,妙玉应该也精通此道,“(分瓜)瓟斝”也是是妙玉提前对薛宝钗的一个提示。

总有人说,曹雪芹也想不到那么多!那么您认为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是在玩游戏?用十年打磨一部作品,只有后人想不全面,作者每每暗藏心思是毋庸置疑的。您认为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4 21:32 , Processed in 0.3012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