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7: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 jī ]
部首:艹        笔画:22        五笔:AYVG
基本解释
“齑”的异体字。

详细解释
1. 名词 用来调味的辛辣食物或菜末。同「齑」。《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虀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名词 细切的咸菜、酱菜。《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缘》:「若向其间寻稳便,一壶浊酒一餐虀。」

辞书解释
同“齑(齏)”。齑(齏):切碎的菜或肉。引申为细碎。见“齑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7: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宝玉养尊处优,为何会与晴雯同喝一碗带着腥味的茶?
播报文章

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
关注
2020-02-26 12:40
仙灵神域 良心爆率回馈玩家 仙灵神域今日新服>>
仙灵神域 良心爆率回馈玩家 仙灵神域今日新服>>
新疆北疆旅游攻略大全,9日游,你值得拥有
新疆北疆旅游攻略大全,9日游,你值得拥有
2024年南疆旅游线路_玩得多_攻略一份就够
2024年南疆旅游线路_玩得多_攻略一份就够
脂砚斋在此批注: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
贾府历经百年富贵,虽然已进入了末世,但是富贵生活却没有多少改变,尤其是贾宝玉这个“富贵闲人”,更是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奇怪的是,如此一个富贵公子,竟然在“多浑虫”的家里,与晴雯同喝了一碗有油膻之气的腥味茶。这种特殊举动背后有何深意?

01 贾府里的人喝茶极为讲究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吃饭后小丫头用茶盘捧上茶来。林黛玉接了茶后见人捧过漱盂来,才知道是漱口茶,过后又有人捧上来喝的茶。富贵的贾府,竟然用茶来漱口,这让巡盐御史的女儿林黛玉都有些不适应。
除了日常喝的茶之外,贾府里的人喝茶也各显富贵。贾母的不吃“六安茶”,只喝“老君眉”;王熙凤送给众人的茶叶,是暹罗国上贡的茶;贾宝玉平日里喝的则是名贵的“枫露茶”。
不仅茶叶名贵,泡茶的水也很讲究。《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宝玉小解过后需要用一些热水洗手,小丫头向要一个路过的婆子要热水,婆子道:“姐姐,这是老太太沏茶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拢翠庵”,妙玉居然是用“梅花上的雪”“旧年的雨水”来沏茶。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02晴雯平时喝的茶与贾宝玉一个档次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袭人回家葬母,晴雯和麝月两人负责照顾宝玉。
半夜宝玉口渴要喝茶,麝月起来侍候,宝玉喝完茶之后,她自己喝了半碗。晴雯笑道:“好妹子,也赏我一口儿。”麝月笑道:“越发上脸儿了!”晴雯道:“好妹妹,明儿晚上你别动,我服侍你一夜 ,如何?”麝月听说,只得也服侍她漱了口,倒了半碗茶与她吃过。
由此可知,晴雯和麝月与宝玉喝的茶是一样的。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晴雯被王夫人撵走后,宝玉前去看她,晴雯口渴让他端茶给她喝。宝玉找到了炉台上的沙壶,拿了一个有油膻之气的茶碗,洗了两次后,自己先倒出一些尝了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递给晴雯后,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晴雯喝茶时,宝玉心时暗想:“往常那样好茶,她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
宝玉的心思进一步证实,晴雯在宝玉身边喝的都是上等的好茶。

03宝玉为何和晴雯同喝一碗腥味茶呢?
表面上看,是贾宝玉对晴雯的爱怜。
晴雯虽是从外面买进贾府里的丫头,但是深得贾母喜欢。王夫人把她撵走后,向贾母汇报时,贾母说过宝玉身边所有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正因为如此,她和宝玉之间互有情愫,宝玉对她格外的宠爱和关照。
晴雯生病时,宝玉仔细侍候,不仅在屋里熬制中药,还用了名贵的西药。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宝玉心里放心不下,前来探望。因为她有病中,所以给她喝茶前,他先体贴地尝一下,尔后给晴雯。所以两人同喝了一碗茶。
实质上两人同喝的这一碗茶另有深意。它还暗示了贾府败落后贾宝玉的凄惨生活。
《红楼梦》第十九回,贾元春省亲后,宝玉偷偷地去了袭人家。袭人母亲和哥哥见宝玉后,忙热情招待:“彼时他母兄已是忙另齐齐整整摆上衣着果品来。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

广告
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脂砚斋的批注表明,贾府败落后,贾宝玉的生活很惨,大冬天下着雪,吃的是腌的酸菜,盖的是一张破毡。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贾宝玉喝茶水jf 自然用的是带着油膻之气的破碗了。
所以他同晴雯一起喝的腥味茶,其实是暗示出他日后困难生活的一种窘态,那种油膻腥味不仅是晴雯死前的生活味道,也是宝玉最后生活的味道。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文/小涵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鉴赏: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昵称535749 2021-06-06   |  58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21-06-04 10:53

华人号:中国文化

送杨瑗尉南海

岑参〔唐代〕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译文

杨瑗因为家中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

因为临海,这里有重重叠叠的海市蜃楼,城乡居民多有鲛人混杂。

大海昏暗三峰常下雨,岭上春花鲜艳五岭如春。

这个地方多产宝玉,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

注释

杨瑗:未详。底本瑗下注:“一作张子。”尉南海:赴任南海县尉。尉,用作动词,任县尉。南海,《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广州有南海县。在今广东广州市北。

不择:不加选择,不嫌。高堂:指父母所居之正室。老亲:年老的父母。

重:重叠。蜃气:即海市蜃楼。邑里:城乡。杂:混杂往来。

鲛人:传说中的海底人鱼。三山:在南海县境,临江三峰并起,高三十余丈。在今广州市南。

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与越城岭的总称。在今广东、广西省边境。

此乡:指南海。多宝玉:多产珍宝珠玉。据韩愈《送郑尚书序》,南海多珠宝象犀玳瑁奇物。

赏析

诗的首联说杨瑗因为家中有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孝情可感。古人有亲老不择官的说法,《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地而仕。’”此诗即用其意。这两句在赞美杨瑗孝顺老亲的同时,已经暗含了不宜前去南海为官的意思;如果不是父母年老,当官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荒蛮之地的,更何况不过是县尉这样的小官。

颔联言南海的风土人情,与中原大地不同。此处提及“海市蜃楼”和“鲛人”,意在强调其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海市蜃楼在今人看来乃是人间胜景,但在南海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未尝不是边远怪异之象,如韩愈所说:“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州刺史谢上表》)而当地居民也多“非我族类”的鲛人,未尝开化,很难交流。设想朋友就要到这样的地方去生活,虽只是平实写来,而矜悯之情,自然流露于言外。这两句描写南海的奇异风物,自然有岑参好奇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形容其地荒蛮,不适合北方人居住。

颈联继续描写南海的风物,色彩则趋于明朗。海边夏雨气象阔大,岭上春花色彩鲜明。律诗中的第三联是要“转”一下的,作者也不愿过多渲染南海生活环境不如人意,毕竟还是要安慰一下远行者,所以又从劝慰的角度讲此处风景之美。

诗人在尾联对杨瑗亲切嘱咐:南海这个地方多产宝玉,你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诗人语气如此沉重,本意是要朋友转换心态,结果反而可能强化对方忧远伤别的心理;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勤珍重的关怀之意。诗人下笔也有言外之意,既然南海多宝玉,何必加一“慎”字,可见他真正的意思是希望杨瑗以节操清廉为重。

在唐代,今天的两广地区还是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说起来也算是“边塞”了。只不过那里并没有成就功名的机会,派去那里做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贬谪和惩罚措施。韩愈被贬谪潮州时心情就极度郁闷,担心自己不再能生还,写诗对侄孙韩湘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所以当朋友要去南海做一个小小的县尉时,岑参赠别的基调就是同情和安慰。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昵称535749 > 《诗歌》举报/认领
上一篇: 诗词鉴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下一篇: 青梅煮酒过芒种,古诗词中的青梅7首,谈谈青梅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对雪二首》
译文大庾岭头上的梅花绽放,章台街上的柳絮随风飞舞。

注释章台:古台名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章华台位于潜江龙湾,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另有战国时秦国王宫地名和西汉长安城街名。在诗词中用章台和灞岸来代指柳。此状雪花如柳絮飞舞。

赏析这句话通过描绘梅花和柳絮这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生机勃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注释
原文
李商隐李商隐《对雪二首》
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
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

注释
原注:“时欲之东。”之东:指东赴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幕,时在大中三年冬。二首借咏雪而抒别妻之情。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玉女窥窗而下视。”玉女扉,借指闺室的窗户。寒:全唐诗校:“一作爽。”
《白帖》:诸曹郎署曰粉署。
《白帖》:“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此状雪下如梅花竞发。
章台:章台:古台名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 章华台位于潜江龙湾,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另有战国时秦国王宫地名和西汉长安城街名。 在诗词中用章台和灞岸来代指柳。此状雪花如柳絮飞舞。
曹植有
展开阅读全文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bc94c92721b8.aspx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598篇诗文 ► 584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垞往事|朱彝尊在岭南
山惠明 看秀洲 2022-06-05 10:00 浙江
图片




图片


度大庾岭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本诗是朱彝尊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此年海宁人杨雍建被朝廷任命为广东高要县(今属广东肇庆市)知县,聘朱彝尊为塾师教授其子。那年夏天,朱彝尊从梅里(今嘉兴王店)出发,前往岭南,路过大庾岭时有感而发。

  大庾岭又称梅岭,位于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据《读史方舆纪要》券八三记载,汉武帝时,因将军庾胜曾筑城岭上,故名大庾岭。梅岭顶部,两峰夹峙,犹如一道关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为梅关。现存关楼建于宋朝嘉佑年间,古朴雄伟。梅岭设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开发岭南,于公元前213年在梅岭上构筑了横浦关,后为战火摧毁,到宋嘉佑年间复建关楼,保存至今。关楼横跨两省,登关眺望,粤赣两地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梅岭之梅,遍布南北。他处梅花白者为多,梅岭之梅,有似桃而唇红者,亦有纯红者,花开时节,色彩更为缤纷动人。著名文学家苏轼、道学家朱熹,都为梅岭之梅留下了诗篇。陈毅元帅亦有《梅岭三章》传世。

图片

△梅岭风光

  诗的首联“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描写了大庾岭上梅关附近的景象:雄关独峙,山顶孤云飘动,气象不凡。古代相传南岭梅花南枝先开、北枝后放,十分奇特,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今驿路两旁不见一枝梅花。在此,诗人抒发了世事更迭、沧海桑回的感慨。颔联“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紧承首联。“丞相祠堂”是眼中之景,“越王城阙”则是想象之景:昔日开元盛世中的一代名相张九龄的祠堂,现在只能寂寞地面对空山,曾雄霸一方的南越王越沱的都城,如今也长满荒草,一片凄凉。“寂寞”“荒芜”两个词,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和感慨。颈联“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从飞禽着眼,写此地的荒僻,凄苦之情溢于言表。大雁飞不到这里,只有鹧鸪在啼叫,使远离家乡的诗人顿生孤独、寂寞和前途渺茫之感。尾联“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故国的感情,“不堪”二字,写得沉重苍凉;“乱山落日”则表现出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悲观的心情。

  诗中所包含的浓烈的感情,也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而是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这首诗较典型地体现了朱彝尊早期诗歌的风貌,注重气象的开阔和词句的典雅,融写景、吊古、抒怀于一炉,虽刻画乡思,却写得含而不露,颇得沉郁顿挫之致。


图片


  朱彝尊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字锡鬯,号竹垞,出生于浙江秀水(今嘉兴市)的书香门第。曾祖朱国祚,明万历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但到朱彝尊的父亲时,家道已经败落,先人遗泽,仅一部《大明集礼》而已。据朱桂孙、稻孙所撰《祖考竹垞府君行述》记载:竹垞早慧,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书过眼而不遗。明亡时年方十六岁,十七岁因家贫入赘归安教谕冯镇鼎家。顺治七年在嘉兴参加“十郡大社”,与吴伟业、尤侗相识。顺治十二年在山阴(今绍兴)交结了魏耕、祁理孙、班孙兄弟(即世所称祁五、祁六两公子),图谋起事,一度亦是抗清人物。顺治十三年,海宁杨公官岭南,以币聘竹垞课其子,《行述》中亦有记载。朱彝尊动身之前曾作诗《将游岭南留别故园诸子》。

图片

△朱彝尊画像

  杨雍建(1631—1704),字自西,号以斋,海宁盐官人。杨雍建自幼好学,为嘉兴府学贡生,后考入国子监。顺治十二年中进士,用为广东高要知县,步入仕途。是时,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已深入到广东,高要地当要冲。师行络绎,巡抚驻节,差徭夫役需索无节,民多逃亡,而“吏胥执之,若牵羊犬,纳诸廨宇隙地,冻馁者多”“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杨雍建到任,即逢除夕,以民夫亦为人子,“命徙廊庑下,兼撤酒馔给之,夫泥首谢有泣下者”,由此而得民心。因此,在高要县任知县刚满一年的杨雍建,立即被破格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图片

△杨雍建画像

  朱彝尊到了高要县,生活上渐渐适应,除了给知县杨雍建的儿子授课,闲暇之余,到附近的各处名胜游览,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因为是生平第一次到岭南,再加上战乱未平,难免有思乡情结,他在《寄还》里写道:

南风日夕度江潭,旅梦还家路未谙。
寄语寒衣休忆还,更无霜雪到天南。

  也有描写岭南风情的,譬如像《珠江午日观渡》《越王台怀古》《崧台晚眺》《七星崖水月宫》《雄州歌四首》《谒张曲江词》等。例如他在顺治十四年(1657)写的《崧台晚眺》:

杰阁临江试独过,侧身天地一悲歌。
苍梧风起愁云暮,高峡晴开落照多。
绿草炎洲巢翠羽,金鞭沙市走明驼。
平蛮更忆当年事,诸将谁同马伏波。

  崧台在高要县外六里,台高二百余仞,是明宣德中肇庆知府王莹以城东石头庵改建。崇祯十四年,总督张镜心、知县萧琦改建阅江楼以祀乡贤,为士人讲读之地。朱彝尊登台远眺,置身天地之间,俯仰古今,悲歌抒怀。尾联怀想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伐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之往事,渴望今日抗清之将出现。


图片


  朱彝尊一生游遍大江南北,交友无数,其中曹溶是朱彝尊众多交游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位。曹溶生于1613年,字秋岳,号倦圃、鉏菜翁,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崇祯十年进士,清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后,任顺天学政。由于家世渊源、政治原因以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使得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曹溶家富藏书,朱彝尊编纂《词综》时,大多数参考了其家藏宋人遗集。在两人长达三十年的交游中,曹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学创作上都给予朱彝尊巨大的帮助和影响。

图片

△曹溶画像

  朱彝尊到岭南后,正好曹溶在广东任布政使,他乡遇故己,取得联系后两人立即往来,朱彝尊为曹溶编录《岭南诗选》,同时集自己粤行之诗130余首及和曹溶诗32首为《南车草》一卷,刊行。当曹溶返嘉兴时,彝尊以诗送别。而于曹溶而言,这段在岭南时的交游也让他怀念不已,多年后归隐乡里,朱彝尊过访之时,他尚作《锡鬯夜过园中四首》追忆之。

  朱彝尊在岭南,除了与曹溶交往外,还结交了广东诗人屈大均,以诗酬答。屈大均,字翁山,广东番禺沙亭乡(今番禺新造镇思贤村)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自幼读书用功,善诗文。朱彝尊返回江南时,把屈大均等一些岭南诗人的作品介绍给江南诗界,从此屈大均的声名远播海内,“未出梅关名已香”。屈大均在诗《过朱十夜话》里的名句“夫君若萱草,一见即忘忧”是真实的写照。

图片

△屈大均坐像

  顺治十四年(1657)四月,朱彝尊结束在岭南的两年幕僚及交游生涯启程归家,途中访南雄知府陆世楷。五月,与陆同至南雄杨历岩观瀑布。六月,途经乌江(在安徽和县),谒项王庙。归家后,妻冯氏已徙家西河村舍。十一月,仍迁还梅里。


图片


  康熙三十一年(1692),朱彝尊64岁。是年正月,他第二次罢官,有诗《寄陆侍御陇其》为证:“主恩先后逐臣还,羡尔幽棲泖一湾。”在朱桂孙、稻孙所撰的《祖考竹垞府君行述》记载:“正月复罢官,三月解维张湾,是秋旋里。”陈廷敬《墓志铭》《国朝先正事略》亦有记载:“寻复原官,引疾归。”罢官原因待考。

图片

△竹垞故居

  那一年,朱彝尊的儿子朱昆田在广东巡抚朱宏祚幕中做事。十二月,朱彝尊第二次赴岭南。在广州,与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相聚,并同游五羊观、光孝寺等。遗憾的是,朱彝尊没有为这次岭南行留下感人的诗篇。

  朱彝尊此次岭南行只呆了两个月,于次年即康熙三十二年二月携子朱昆田由广州返回嘉兴,屈、陈、梁等为之饯行,梁佩兰赠罗浮蝴蝶茧二枚。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山惠明,男,1972年生,浙江嘉兴人。嘉兴市王店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朱彝尊研究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南明抗清的江西战场与南昌城的两度陷落
2020-05-23 16:13
南京弘光政权覆灭后,南明又分别在浙江(鲁王)、福建(福王)、广西(监国)出现了一些小朝廷,江西处于不断南下的清军和南方各南明政权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京陷落后,就在南明各藩王争立不断之际,原左良玉军后营总兵金声桓投降了清廷。清朝廷大喜,实授金声恒提督江西全省军务总兵,原李自成部降将王体忠任副总兵,金、王合营屯兵九江。从此以后,清军攻占江西各州县,主要由金声恒、王体忠这两个人来进行。

金声桓这个人反复无常,凶残无比,还懂得攻心为上。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却是武的未动,先恐吓一番。

他向江西各州县发出一纸招降通令,威胁说如不投降就要屠城。明弘光朝的江西巡抚旷昭一听,面如土色,降吧,不行,战吧,不能。于是乎,丢下南昌全城百姓,一走了之,其他官员也是一哄而散,乡绅富家和平民百姓更是仓皇逃走。八大山人也是这个时候逃到南昌西边的西山。易堂九子之一彭士望当时在南昌,他在诗中写道“王孙各窜伏,困苦无完裳。谁为杜子陵,见汝哀彷徨。”

1645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由于南昌城的明朝官员弃城逃离,金声恒率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南昌。此时,南昌已是一座空城。

南昌陷落后,金声桓全力清剿,“恣杀明人士”,特别是明朝宗室。而从南昌逃出的省府官员,和江西各地朱姓藩王一起在各地抵抗清军。

江西境内的抗清战斗主要是在两个方向:一是抚州建昌的益王抗清。明朝在江西有三大藩王,南昌有宁王,饶州(今鄱阳)有淮王,建昌有益王。南昌的宁王在朱宸濠反叛后被剥夺宁王封号,从此不再有宁王。淮王本来势力就不强,只有益王的抵抗最强,闰六月,明江西布政史夏万亨、明副使分巡建昌府王养正、明建昌知府王域等一批明朝官员,退至建昌(今江西抚州南城)坚守。七月,被王体忠攻破,皆被俘杀死。益王东逃福建,八月,益王家族中的永宁王举兵收复建昌、抚州,但不久,又被王体忠击败,永宁王被俘。

抚州战事正在进行之际,赣江中上游的抗清活动也在进行。这是江西抗清战斗的第二个战场。1645年九月,福州唐王政权的吏部右侍郞杨廷麟(江西临江人)抓住清兵攻击抚州之时,乘虚出击,收复了吉安、临江。

杨廷麟,江西清江人,崇祯4年的进士,字伯祥,号兼山,为什么叫“兼山”呢?因为杨廷麟崇拜江西的两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一个是文天祥,号文山;一个是谢枋得,号叠山。杨廷麟为效法这二人,就号“兼山”。李自成攻进北京,杨廷麟闻之恸哭,募兵勤王。后得知福王在南京被拥立乃止。现在,福州的唐王政权一听杨廷麟收复了吉安、临江,喜出望外,立即授杨廷麟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任命继任江西巡抚的万元吉(南昌人)为南赣总督,驻守吉安,也借以加强对赣州的防守,确保从福建到江西和湖南的战线畅通。江西境内形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1646年(顺治三年)三月,杨廷麟前往福建汀州迎接唐王来赣州,将吉安到赣州一线的军务全交万元吉统管。不久,清兵反攻,吉安失守。四月,万元吉退守赣州,清军乘胜追击。四月十四日,清军将领高进库率十三营由万安造口出发直抵赣州城下,把这座城市合围了起来。至此,除赣州之外,江西全在清军控制下。

这一下,可不得了,因为赣州这个城市处于南方几省的中心,位置关键。江西界于浙闽、两广和两湖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王一直看重江西战场,希望由此与两湖地区的南明军队连成一片,继而在鄱阳湖与赣江流域战胜清军,继而挥师北上。特别是赣州,东达福建,西通湖南,南接广东,是数省之间抵挡清军的战略要塞,无论得失,都会对整个战局影响极大。于是唐王调集南明军事力量四方来救援赣州,当时在赣州附近的抗清武装众多,但兵多将众,指挥不力,均被清军打败或阻隔。至八月,赣州城中只剩部卒4千余人、城外水师2千余人,前后苦战五个多月,已经疲惫不堪。



赣州的砖城墙是宋代孔守瀚建的,炮台是清代加固或加修的。(此图片来自网络)

唐王一向注重江西战场,一看赣州被围了,就慌忙从四面八方调来军队来救援赣州。这样,赣州附近,抗清武装众多,但兵多将众,指挥不力,均被清军打败或阻隔。

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廷麟偕同赣州巡抚万元吉据城坚守。从四月至十月,这半年,赣州外围战不断失利。五月,杨廷麟部将张安在城东梅林镇与清兵激战失败。八月,清兵经常夜截焚舟,杨廷麟水战失利。

福州的唐王以王叔的身份对浙江的鲁王下诏,鲁王极为不满,反过来传檄声讨唐王,结果两败俱伤。清兵进攻浙江时,鲁王求救于唐王,唐王按兵不动,鲁王最后兵败流亡海上,九月底,浙东鲁王监国的军事防线被突破,清军翻越闽北浦城县境内的仙霞岭进入福建。福建也因浙江陷落而失去北部屏障,唐王只得率众逃往江西,他从闽中的延平县起身,经顺昌转至闽西的汀州,准备由此进入赣州境内,却被清军的前锋部队俘获,几天后被杀。消息传到赣州,人心震动。

此时的赣州,城中只剩下部卒4千余人、城外水师2千余人。到十月,已经苦战死半年多,人困马乏。清兵加紧攻打赣州城。十月初三日深夜,清兵乘守城士兵疲惫松懈,雨夜攻城,登城拆垛,天明城破,十余万清兵蜂拥而入,城陴和巷战死者如麻,清兵开始屠城。府督万元吉投贡江而死(儿子想投降,把儿子都斩了),年仅34岁。杨廷麟来到城西的清水塘,清水塘“积尸平池”,被尸体填满了,杨廷麟整好衣冠与佩刀,扒开层层叠叠的尸体,把自己沉了进去,殉节而死。



赣州清水塘。杨廷麟投水殉难处。(此图片源自网络)

据说,杨廷麟死后仍握拳张髯,气凛凛然不可犯。清将贾熊叹道:“忠臣也!”以四扇门为棺,葬杨廷麟于赣州章水之旁。以后,清水塘和杨廷麟墓就成了赣州重要纪念地。杨廷麟原来葬在西门外的河边。清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易堂九子的首领魏禧还专门来赣州凭吊杨廷麟,写下《拜杨文正公墓》:“荒冢斜阳乱草青,布衣此日拜门生。长年魄恋忠诚府,亘古神依箕尾星。两岸蓼花红有泪,一江秋水澹无声。孤魂最是难听处,盍旦枝头彻夜鸣”。清.陈云章《清水塘吊杨忠节》:“萧萧清水塘边过,仿佛悲风动素旗”。

1670(康熙九年)改葬杨梅渡,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予修茸。杨梅渡旁的杨廷麟墓松柏葱郁,绿草如茵,当地人都你为“杨公地”。1844年(清道光24年)重修时,墓地面积1033平方米,石刻“明故武英殿大学士杨文正公廷麟之墓”,周围缭以石垣,墓前侧方竖立一对华表,上刻“千秋俎豆留章贡,一代忠诚炳日星”。巨大的墓碑刻有杨廷麟的生平,墓门横额中央刻着“正气”两个大字,据说是1942年(民国31年)第五次维修时由蒋经国题写。可惜,杨廷麟墓今已不存。

赣州保卫战从1646年四月十四日至十月四日,长达半年之久,是江西境内南明军民抵抗清军时间最长的、牺牲最大、最为壮烈的一次战役。

赣州是明王朝最后被攻破的一座重镇,赣州失守后,武装抗清的中心转入广西。但已经没有什么中心城市作为依托,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大战斗了。

唐王被俘杀和赣州失守后,南明小王朝武装抗清的中心转入广西。

桂王之长子、永明王朱由榔于1646年(顺治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在广西梧州登基,改元“永历”,成为南明第三个具有“正统”权威的小王朝。而与此同时,唐王的弟弟朱聿□(金+粵)又在广州称帝,年号改“隆武”为“绍武”。他杀了桂王的使者再发兵肇庆,并在三口山大胜桂王。可昙花一现,消长如风。清顺治四年(1647)一月下旬,清军骑兵突袭广州城,绍武政权仅仅存在40天就覆灭了。

随后,李自成的残部主动联明抗清,支持广西的桂王政权。而清军很快占领了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地区。永历帝转移到湖南西南地区的武冈县。

这个时候,镇守江西的金声桓对清廷日益不满。他自认为他降清后在江西攻城略地,没费清廷的军械粮草,就收取十三府七十二州县的数千里土地。如此卓著战功,自清朝入关以来,哪个功劳有高过自己的呀。为清朝廷立下这样的汗马功劳,肯定会得到清廷的厚封重赏,不说封公封王,封个侯是没有问题的。谁知清廷对金、王始终存有戒心,一直视为异己。这样,收取江西的奏疏批复下来,金声恒只得了一个提督军务的副总兵之职,王得仁绰号王杂毛,原为李自成部王体忠的旗牌官,出身低微,封赠更不如金声恒,只捞到一个把总的头衔。二人怏怏不乐,对清朝的怨恨之情渐浓。不仅如此,清廷新任江西巡抚章于天、巡按董学成还胁迫金声恒交出攻陷江西各地时所勒索的钱财。同时,南明的大臣又对其规劝感化。这样,一边是压,一边是拉,金声恒、王得仁对清廷越发不满,心生反意。

1648年(清顺治五年)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与部将王得仁在南昌起兵,擒杀了巡按董学成、布正使迟变龙、湖东道成大业,宣布归明反清,随后又在瑞州(今江西高安)俘虏了江西巡抚章于天。史称“戊子之变”。

据说,由于起事仓猝,还闹出笑话。因为当时一时找不到明的冠带,他们只好跑到戏班子里找来戏服代替。南昌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在涌上街头观看,只见他们的帽翅前后都光溜溜的没有一丝鬓发,忍不住掩口而笑。

你看,在这江山易代之际,金声恒这样的人叛过去,变过来,“城头变幻大王旗”,遭殃的是百姓,他自己也没啥好下场。

江西本来就还有不少南明的残余势力,现在金声恒举起了反清大旗,他又请出姜曰广(新建县人,明大臣,南京福王政权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此时遭陷在家)以为号召,一时间,江西全省大部分府县闻风而动。

恰这此时,即1648年农历四月,清两广提督李成栋在广州反清复明。这是金声恒、王得仁在江西反清后的又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一时清廷大局震动,南明则亢奋不已,“俨然有中兴光复之机”。

然后,金声桓向北攻下九江,控制九江东西的长江航道。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反清力量纷纷响应。

清军面临南下以来最危险的局面,立即从四面赶来围攻江西。

这时,金声桓脑子进水,犯下严重的战略失误。本来,如果他抓住有利时机,在长江一线扎下脚跟,要么溯江而上,和湖南湖北的抗清力量何腾蛟互相配合,控制长江上游,就可收复失地。要么顺江而下,更可进逼南京。可是,金声恒不但没这样做,反而把王得仁从九江前线调回,往南去攻打赣州。于三月上旬率主力20万水陆并进,三月十九日抵达赣州城下。这时的赣州自从前年1646年十月被清军夺取,已有1年半啦,哪里攻得下。金声恒只得把赣州城围了起来,围攻三月,久攻不下。

此时,清军自安庆发兵,渡江进占九江,从东而来,攻陷广信(今江西上饶市)、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并围攻南昌。五月十九日,金声桓、王得仁从赣州退回南昌。清军随即尾追上来,从南面进逼南昌。最后,清兵从西边过来。躲在南昌城郊西山的八大山人,听到到处都是铁骑的马蹄声,满山都是清兵。徐世溥在《江变纪略》写道:“五月初七辛未,七百骑至石头口……明日,西岸哭声震野,铁骑满西山矣。”此时躲避在西山洪崖的八大山人,看到这种情景,心中的那种惊悚、那种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七月初十,清军从四面围住了南昌城。明将金声桓、王得仁无法冲破包围,只有死守。清军围攻南昌。金声恒为了守城,放火烧毁民房1000余家,滕王阁亦付之一炬。南昌城中粮少,袁州、吉安守将派舟送粮亦为清军截获。尽管广东李成栋部在五月一日起兵反清,永历朝廷派其自南雄赴援,在十月间攻打赣州,当然同样打不下。可李成栋失利后随即就退回广州,而没有引兵顺赣江直下南昌解金、王之围。从1648年五月以来,也就是八个月后,南昌“城中粮尽,杀人而食”。



清人笔下的南昌东湖。这一片湖水见证了当年的屠城。(此画藏于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

1649年(清顺治六年)正月十八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开南昌城城墙,城破。清兵涌入城内。金声桓杀妻子,焚房舍,身中二箭,投帅府荷花池死。王得仁左突右冲地杀到德胜门,杀敌数百,最后受伤被俘后被杀于德胜门外。大学士姜曰广投水自尽。清兵对四处奔逃的百姓和投降的官兵格杀勿论,在南昌开始残酷的屠城。史称“戊子之难”。江西新建人徐世溥(1608-1657)曾写《江变纪略》,记录了当时的血腥与残暴。



南昌当年的东湖。历史的往事现如今已被这静静的湖水掩没了。(此图片源网络)

1649年(顺治六年)正月,李成栋又翻过大庾岭,攻打赣州,不克,并在三月初一在信丰出逃坠马淹死。何腾蛟也在湘潭被俘杀。这一年之后,江西境内大规模的战事基本平息。

而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自1646年在广西梧州登基以来,就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东转西移。1650年(清顺治七年)十一月,永历小朝廷的驻扎地桂林被清军攻克,永历皇帝逃到云南。1659 年,朱由榔又带领两千人从铜壁关逃入缅甸并在皇都阿瓦城外落脚,成了流亡朝廷。骁勇善战的清军兵马为了争夺流亡皇帝,几次杀到缅甸首都阿瓦城,如出入无人之境。这时,缅甸的新国王莽白刚刚在廷臣的帮助下,杀了自己的哥哥、前任国王莽达喇。客居篱下却仍秉承宗主国架子的永历帝谴责“其事不正”。这个永历帝在那里客居了两年,态度轻蔑,不仅认为缅甸朝廷接纳流亡皇帝是应该的,而且还对缅甸国王未对汉人皇帝尽藩国之礼颇有微词。缅甸田王莽白大为恼火。明朝末世为躲避清军的流亡汉民大批涌入缅甸北部的高山莽林,他们当中的一些流亡官兵,凭借更先进的武器和作战技能,把缅北土著逐步赶入深山,建立起汉人的小领地,这当中包括今日汉人人口占95%、人人说汉话的缅甸果敢特区。在这种情况下,缅甸国王为防生乱,以“吃咒水盟誓”之名诱杀了陪伴永历皇帝的将领和要员。

两年来,留在中国抵抗清军的将领巩昌王白文选、广昌侯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数次前来“接驾”,要接他回国主持复明事业。可这位南明末代天子永历帝朱由榔,早已心灰意冷,只希望在此国了此残生,所以,这位皇帝只给了他的臣子一纸诏书,要他们离开。

这时,借清朝“皇帝特谕”威胁缅甸的大将洪承畴虽已退职,“留匿一人(朱由榔),累及合属疆土”的威胁却由明朝叛将吴三桂付诸实施。12 月1 日,吴三桂大军越过脆弱不堪的缅北边境逼向阿瓦城,缅甸国王大惊,为求避免本国卷入明清之战,保境安民,就把朱由榔父子送出。

1662 年(清康熙元年)四 月二十五日,永历帝父子被吴三桂将员用弓弦勒死于昆明篦子坡(民间称逼死坡)。南明最后一个政权也覆灭了。



(图片取自网络)

今天,在昆明市翠湖宾馆后、妇幼保健院旁的稀疏花树里,蔡锷于1911年立的“永历皇帝殉国处”石碑,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本文根据《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三联书店、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一篇第7节前部分修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朱北王的梅岭诗路
2024年05月06日 07:52 媒体滚动
转自:光明日报

  梅关古道是人马交通之路、财富流通之路,作为丝绸之路连接岭南和中原的关键节点,是历代文人叠加题写的文学生产场域。在清初诗坛,朱彝尊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他们在梅关古道上的体验与书写,具体而微地显示出诗路景观的浪漫诗意和时代意义。

  顺治十三年(1656),海宁人杨雍建出任广东高要县知县,聘朱彝尊为西席。朱彝尊的广东之游,主要是因为授徒不足以维持生计,但不能排除其抱有阴结豪杰的目的。当时,他对朱明王朝尚存的南天一脉还抱有幻想。朱彝尊度大庾岭的时间是在顺治十三年岁末,其《度大庾岭》诗云:“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走在古道上就是走在景观和历史之中。朱彝尊“驿路梅花岁月徂”一句意谓消失的是岁月而不是梅花,驿路梅花自古至今开开落落,在时间隧道中象征着一种永恒的存在,是变化中的不变,岁月就在花开花落间流逝了。

  “丞相祠堂”“越王城阙”既是眼前景观,又是历史留痕。“丞相祠堂”指张文献祠。所谓“寂寞”,不仅是指祠堂寥落、谒祠之人稀少,而且是说张九龄卓绝的政治预见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同。“越王城阙”指的是梅岭上越王将领梅鋗所筑的城垒。秦末时,梅鋗举兵从番阳令吴芮反秦。其身份和抗清志士有着多重的叠合关系。千载之下,其忠贞之操、复仇之义、抗暴之志、孤臣之心得到遗民的钦敬。

  鹧鸪是当时大庾岭和浈江江畔常见的飞禽。《禽经》张华注云:“鹧鸪其名自呼,飞必南向。虽东西回翔,开翅之始,必先南翥。其志怀南,不徂北也。”朱彝尊“从此南飞有鹧鸪”之句,是以鹧鸪自喻,表示自己与清政权的政治抵牾,暗指其心魂所向,乃在南明朝廷。

  “乱山落日满长途”暗喻南明政权的落日余晖。这一年,郑成功军队被清军击败,退出舟山群岛,永历朝廷也节节败退,迁往云南,南明政权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诗人站在梅岭之巅,北望乡国,南眺沧溟,个人的愁思和国家的忧患纠结在一起,使得他的走向落日之旅好似一场精神苦旅。

  梅关古道作为文明之路,长期以来被视为华夷之界、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朱彝尊从大庾岭南坡下岭时,作《下岭》诗云:“天南从此始,万里极沧溟。地实扬州境,山同剑阁铭。玄黄怀我马,长短数官亭。乡路云霄外,虚瞻牛女星。”开头两句有海天空阔之感。这是初入岭南之人的观感。诗人心悬海宇,可能别有深意。“地实扬州境”一句,表明了朱彝尊对大庾岭及其周边地域的历史地理定位。按照《尚书·禹贡》的说法,扬州所涵盖的地域极广,江西省全部和广东省的东部都属于扬州。朱彝尊此句认为大庾岭在禹贡九州之内,处于儒家经典所构造的政治文化版图之中。“山同剑阁铭”一句更为微妙。他一方面说梅岭山势高峻,如同剑门山,是扼守咽喉要道的兵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用了张载《剑阁铭》对剑阁“世浊则逆,道清斯顺”的定位。《剑阁铭》是站在中央政权的立场上警戒割据势力的一篇名作,朱彝尊的一个“同”字暗示了他对这一立场的认可。当时的中央政权是清廷,而永历朝廷事实上已经沦落为跼处西南一角的地方势力。站在大庾岭上,朱彝尊是迷茫的。他的同情心在南明政权,但面对天下即将混一的现实,面对一路所见的荒凉景象,政治理性又使他认识到国家统一的合理性。

  在梅关南侧,朱彝尊拜谒了张曲江祠,其《谒张曲江祠》纪念张九龄道:“峻坂盘神树,阴崖凿鬼工。芳尘羽扇冷,春燕玉堂空。不睹关门险,谁开造化功。经过遗像肃,千载岭云东。”大庾岭其初险峻难行,自张九龄开凿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道平坦,车马才能行走其上。彝尊此诗用“神树”“鬼工”“造化功”等神性语词称赞张九龄的开拓性功业,如同在称赞一位创世的神话人物,带有太古的崇高感,弥漫着朝圣般的虔敬气息。深一层看,朱彝尊在这里赞扬的是中华文明在形成之初就孕育而成的敢于开辟、勤于创造的文化基因。

  中国史官文化和文化精英从源头起就有精确记录历史时日的传统。在记录个人生平和行止信息方面,王士禛比朱彝尊更为执着。其《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南来志》《北归志》等笔记使我们得以了解其长途旅行的行程,确定其诗作的创作时间。

  康熙二十三年(1684),王士禛奉命赴广东祭告南海之神。次年正月二十七日,王士禛来到大庾岭的最高处,见梅关双壁巉巉,中通一线。自然的伟大神秘和历史的扰乱纷张一时间都涌上王士禛的心头,其《大庾岭》诗云:“五岭界百粤,东峤实大庾。西衡北豫章,嵯峨此终古。黄屋敢自娱,僭伪始秦楚。魋结慕汉德,再世除亡卤。六代及五季,纷纭不足数。昨者滇闽乱,此岭烦师旅。我来兵销后,丛薄无豺虎。绝顶眺南溟,波涛如可睹。白云左右飞,危径穿一缕。回首望中原,风烟隔横浦。”“黄屋敢自娱”至“丛薄无豺虎”,关注的是统一与分裂的问题,这和朱彝尊《下岭》所云“地实扬州境,山同剑阁铭”有同样的聚焦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是中国王朝在不断更替中顽强呈现的连续性模式。“黄屋敢自娱”以下四句是在东亚的地域范围内谈论王朝的正统问题,“僭伪”一词是王士禛对赵佗南越政权所作的国家定位和历史评判。朱彝尊度岭时,天下尚未一统,而王士禛登岭时,已经是兵销之后,三藩之乱也已平定。站在梅岭之巅,朱、王二人都曾眺望南海,朱彝尊所云“天南从此始,万里极沧溟”,其中不无隐微的政治、军事含意。那时,郑成功的海军还在沧溟之上乘风破浪。而王士禛“绝顶眺南溟”的这一年,清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梅关古道预计又要恢复活力,朝廷又可以协和万邦,中华文明又可以向更广阔的时空敞开。站在梅岭上是看不到南溟的浪花的,所谓“波涛如可睹”,只存在于诗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想象空间中。

  走出山峡,来到挂角寺。寺内有张文献公祠和六祖堂。王士禛《张文献公祠》书写了关于唐代宰相张九龄的文化记忆:“峡寺重云里,人瞻丞相祠。开元如夙昔,风度想当时。羽扇三秋恨,淋铃万古悲。何来双海燕,犹自入帘帷?”诗人在旅途中的关注焦点是和他的独特认知密切相关的。在梅关古道的历史语境中,张九龄和慧能都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元素。六祖慧能越过大庾岭后,奠定了“南宗”的基础。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大庾岭上的六祖堂是比张文献公祠更值得瞻仰的名迹。但对王士禛和朱彝尊来说,张九龄是他们的文学偶像,而佛教有异端之嫌。王士禛这首诗的后半首与朱彝尊《谒张曲江祠》所云“芳尘羽扇冷,春燕玉堂空”用了同样的典故。但王士禛的怀古只是峡寺古祠、开元人物,没有自我的置入,而朱彝尊的怀古常有情感的倾注和现实的考量,其《虔州怀古》《度大庾岭》《雄州歌》诸作内含流涕于铜驼、感怀于麦秀的情愫,具有明遗民诗的面向。

  四月二十五日,王士禛从广东北返,重过大庾岭。其《归度大庾岭》有云:“今宵望南斗,渐远使臣星。”这两句和朱彝尊《下岭》所云“乡路云霄外,虚瞻牛女星”一样,都是用仰望星空作结。不过,“虚瞻牛女星”是感叹夫妻的暌隔,而“渐远使臣星”流露出官员的身份感。在《南海集》中,王士禛有意淡化自己的官僚精英身份,而突出其文化精英身份,其中大多数诗歌都和自己的皇华使命保持距离,只是在《归度大庾岭》里,他微露即将完成公务旅行的愉悦之情。

  朱彝尊、王士禛的梅岭咏叹在使用典故、情感基调等方面一脉相承。这不仅是梅岭地气使然,而且是因为朱彝尊和王士禛同属于一个记忆共同体,共同的文化记忆造成了诗歌文本的互文关系,他们诗歌中的家国之思、海宇之念,在岁月徂长中氤氲成诗路芬芳,伴随着中华文明扬帆前行。

(作者:王利民,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彝尊更新时间:2021-01-18 12:48 浏览:4892
朱彝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又号醧(yù)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明代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康熙四十八年,卒,年八十一。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精于金石,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所辑成《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目录
1基本资料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主要作品5人际关系6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
1
本名:朱彝尊

字:字锡鬯

号:号竹垞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秀水

出生日期:1629年10月7日

逝世日期:1709年11月14日

主要作品:《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考》《明诗综》、《词综》

主要成就:开创浙西词派;与纳兰容若、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职业:词人、学者

人物生平
2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二十一日(10月7日),朱彝尊生于嘉兴碧漪坊。

崇祯七年(1634年)六岁入家塾读书。

崇祯八年(1635年)七岁,弟彝鉴生。

崇祯八年(1636年)三月,祖母徐氏卒。六月,祖父朱大竞卒。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岁

是年,魏忠贤馀党阮大铖居南京,与革职巡抚马士英同谋起用。“复社”诸生黄宗羲等一百四十人列名贴榜揭露阮大铖丑行,其中有嘉兴府人八名。但朱茂曙认为“治小人不宜过激”,未与其事。

从其叔朱茂皖(芾园)学。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一岁

二弟彝玠生。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三岁

浙江大旱,飞蝗蔽天,灾情严重。朱家生活艰难,竟至断炊。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四岁

二月,清兵下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和锦州守将祖大寿降清。

朱彝尊之师朱茂皖认为:“河北‘盗贼’,中朝朋党,乱将成矣,何以时文为?不如舍之学古!”于是弃时文八股,以《左传》《楚辞》《文选》授彝尊等。

按: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陈廷敬《竹垞朱公墓志铭》误以此语为彝尊所说,后多有沿袭陈氏之误者。当以彝尊自述为是。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五岁

三月,李自成称“新顺王”,在襄阳建立农民政权。

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称“大西王”。

八月,清皇太极死,太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摄政。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十六岁

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三月,大顺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杀。

四月,明驻山海关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即皇帝位;次日,弃城西撤。

五月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颁剃发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十月,清朝定都北京。

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

顺治二年(1645年)十七岁

四月南通知州李乔投诚清朝清朝陈兵江北,因为扬州通往南京的桥梁船只被南明军烧毁故重新征召民夫修造船只,清军得船227艘舟300艘才能渡江

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迎降。

六月,清军下苏杭。重颁剃发令。嘉定、江阴等地掀起反清斗争。清朝在苏州设立溶钱炉缓解经济困境

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

夏,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害。

当年下半年,江南抗清义军纷起。嘉定侯峒曾、黄淳耀等起义,败死。镇江救生会成立专门救助落水行人,清朝宣布废除匠籍免除匠班银

是年春,朱彝尊与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之女冯福贞结婚。福贞十五岁。因朱家穷困,无力聘娶,彝尊曾祖父文恪公旧第相邻。

夏,遭兵乱,朱、冯两家均离家避难。彝尊随其岳父冯镇鼎徙居练浦塘东之冯村。生父朱茂曙携家避难夏墓荡。

九月,生母唐氏病卒。

《曝书亭集》编年始此。

顺治三年(1646年)十八岁

是年,清朝开科取士。秋,举行乡试,定次年会试。

六月,南明鲁王逃亡入海。浙东义师纷起抗清。

八月,南明唐王被俘,死于福州。清军入福州兵不血刃

九月,明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不从,入海抗清。

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永历政权。

十二月,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遇难。

朱彝尊仍留冯村,生父朱茂曙迁居塘桥之北。

顺治四年(1647年)十九岁

生祖母蔡氏卒。

顺治五年(1648年)二十岁

读书乌木桥村。

长子德万生。

顺治六年(1649年)二十一岁

挈妻冯氏至塘桥侍养生父朱茂曙。因居处隘小,迁居梅会里,迎生父茂曙至家。

与同里王翃、周筼、缪泳、沈进、李绳远、李良年、李符等交游作诗。朱彝尊的诗文受到曹溶的赏识。其时,彝尊诗文与沈进齐名,乡人号"朱、沈"。

家贫,遇有客至,则出布袍典质。远近学诗者常来访问,共与论诗。

顺治七年(1650年)二十二岁

在里中授徒谋生。

长女生(后嫁吴江周能察)。

江、浙士人在嘉兴南湖集会,时称"十郡大社"。吴伟业、尤侗、徐乾学、邹祗谟、曹尔堪、毛奇龄、朱彝尊等均赴会。会期三日,诸人定交而别。

顺治八年(1651)二十三岁

一月,顺治帝亲政。

彝尊继续在里中授徒。

顺治九年(1652年)二十四岁

长子德万夭亡,彝尊有诗悼念。

八月,次子昆田生。

顺治十年(1653年)二十五岁

游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是彝尊的外祖母家)。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十六岁

春游吴门(苏州),秋复至吴门。

在嘉兴和抗清士人魏璧相识。

按:彝尊顺治十七年所作《梅市逢魏璧》云:“前年逢君射襄城,山楼置酒欢平生。……寒暑推移六七年,眼前贫贱犹如此。”故推知其与魏璧之交,约在此时。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十七岁

岳父冯镇鼎选授绍兴府学训导。三月,往山阴(绍兴)探视。过山阴梅市,访祁彪佳之子祁理孙、班孙兄弟。十月,与祁氏兄弟同游山阴柯山,并题名寺壁。

次女生(后嫁桐乡钱琰)。

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十八岁

海宁人杨雍建为广东高要县知县,此年聘朱彝尊为塾师教授其子。夏,往岭南。

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十九岁

科场案起。顺天乡试考官李振业、张我朴以“舞弊”罪立斩;江南主考方猷、钱开宗及河南主考黄铋、丁澎等均被劾。

曹溶时任广东布政使。朱彝尊到广东后,曾与往还,并为曹溶甄录《岭南诗选》。曹溶还嘉兴,彝尊以诗送别。

与广东诗人屈大均交往,以诗酬答。屈大均《过朱十夜话》诗有“夫君若萱草,一见即忘忧”句。集粤行之诗一百三十余首及和曹溶诗三十二首为《南车草》一卷,刊行。蔗馀道者作序。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三十岁

因“科场案”顺天举人二十馀人流放尚阳堡,江南二主考被斩,江南名士、举人吴兆骞等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

四月,彝尊启程归家。途中访南雄知府陆世楷。五月,与陆同至南雄杨历岩观瀑布。六月,途经乌江(在安徽和县),谒项王庙。

归家后,妻冯氏已徙家西河村舍。十一月,仍迁还梅里。

注欧阳修《五代史》。

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十一岁

五月,郑成功、张煌言率军大举入长江。六月,破镇江;七月,围南京。张煌言率军沿江而上,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三十余,全国震动。十月,郑成功兵败,还至厦门。张煌言孤军无援,败走浙东天台。此后,清廷即兴大狱追查“通海”事件,株连甚广。

春初,屈大均远道来访。彝尊为作《喜罗浮屈五过访》,有“罗浮山下曾相见,开门一笑逢故人”句。屈大均离嘉兴后往南京。

游山阴,数往梅市,与祁理孙、班孙兄弟过从甚密。

七月,曹溶来会。写《同曹侍郎遥和王司理士禛秋柳之作》,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十二岁

正月,给事中杨雍建向朝廷提出:“今之妄立社名,纠集盟誓者,所在都有;而江南之苏州、松江,浙江之杭嘉湖尤甚。其始由于好名,因之植党。”清廷因下令严禁士子结社订盟。

秋,屈大均从南京来访。同游放鹤洲,并约作山阴之游。

十月,往山阴,客浙江宁绍台道宁琬幕中。

彝尊在山阴时,常去梅市祁氏兄弟家,并在祁氏座上会见魏耕,作《梅市逢魏璧》诗。时屈大均亦到山阴,一起参加祁氏兄弟的反清活动。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十三岁

正月,顺治帝卒。玄烨即位,改元康熙。

是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江南苏州、松江、常州等地有所谓“奏销案”,清廷以江南士绅抗征钱粮为名,褫革一万三千余人。

七月,苏州发生“哭庙案”,著名文人金圣叹被杀。

十二月,吴三桂率清军攻入昆明,南明永历政权灭亡。

是年春,朱彝尊留居山阴。

夏,往杭州,寓西湖昭庆寺。与曹溶、施闰章及祁理孙、班孙兄弟等同游湖上,相与唱和。

十一月,嗣母郑氏卒。

冬,送屈大均还广东。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三十四岁

因人告密,魏耕、祁班孙、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因“通海”被捕。

四月,彝尊至杭州。

六月,魏耕、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祁班孙遣戌宁古塔。

夏,与曹尔堪、杨雍建等泛舟西湖。

九月,至归安(湖州)探望岳父冯镇鼎。

十月,为避魏耕案牵连,远走海隅,与王世显同去永嘉(温州),曹溶于江上为朱饯行。舟经七里泷严子陵钓台及兰溪、金华、缙云、丽水等地,有诗记之。

岳父冯镇鼎卒于归安学舍,年七十四。

康熙二年(1663年)三十五岁

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南浔庄廷鑨私编《明史》指斥清朝。因庄已死,戮其尸;其弟及子孙十五岁以上者及刻工、书贾、书匠、藏书者均斩,因此案而死者七十余人。

是年,彝尊在温州,作《梦中送祁六(班孙)出关》诗。

春,弟彝鉴至永嘉。彝尊《舍弟彝鉴远访东瓯喜而作诗》有“急难逢令弟,访我自江东。顿喜羁愁豁,兼闻道路通”句,隐指彝鉴来告魏耕之狱事解。

生父朱茂曙病剧,彝尊归家后卒,终年六十三。

四方游历

康熙三年(1664年)三十六岁

七月,张煌言在南田悬岙岛(今浙江象山南)被捕;十月,在杭州被害。

五月,彝尊将至云中(山西大同)往投曹溶(时曹任山西按察副使)。二十日自杭州回嘉兴,与高念祖同行(高至北京)。

六月,至扬州,投诗王士禛。时王士禛去金陵,未及相见。后王有《答朱锡鬯过广陵见怀之作》诗:“桃叶渡头秋雨繁,喜君书札到黄昏。银涛白马来胥口,破帽疲驴出雁门。江左清华惟汝在,文章流别几人存?曹公横槊悬相待,共醉飞狐雪夜尊。”

闰六月二十二日,自扬州乘船至天津。

八月二十一日,自天津至北京。

九月初离京,十九日到达山西大同。

寓大同万物同春亭。

康熙四年(1665年)三十七岁

一月,与曹溶等同游应州(今山西应县)木塔寺。

二月,与曹溶同出雁门关。

四月初五,弟彝鉴次。

秋,再度雁门关至太原。游晋祠。

为注《五代史》,在山西时常策马纵游,见废墟冢墓碑文,祠堂佛刹碑记,皆广为搜集,以资考证。辑《吉金贞石志》等。

康熙五年(1666年)三十八岁

春,客山西布政使王显祚幕。

二月,再游晋祠,登天龙山。

三月,游风峪(在太原西),观石刻佛经。

会见顾炎武,同游孙氏石台。炎武《朱处士彝尊过余于太原东郊》诗,有“自来贤达士,往往在风尘”句。(见《顾亭林诗文集》)。

为钱谦益文集后题“集杜”诗一首,有“海内文章伯,周南太史公”句,称颂钱之诗文。

康熙六年(1667)三十九岁

七月,康熙亲政。

二月,游太原西郊崛?寺。

三月,重游晋祠。

秋,王显祚落职。朱彝尊复至云中访曹溶。

在曹溶幕中常以词与曹唱和。后为文追忆:“余壮日从先生(指曹溶)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酒阑灯灺,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有井水处,辄为银筝檀板所歌。”(见《静志居诗话》)

八月初,至宣府(今河北宣化)访李良年,客居守备严伟幕中。

至北京,与表兄谭吉璁同寓。

访王士禛。王士禛《朱锡鬯自代州至京奉柬》诗有“燕市雪深衣褐敝,吴江风落酒船迟”句。

为王士禛诗集作序(《王礼部诗序》)。

访孙承泽。孙回访朱彝尊寓后,对人说:“吾见客长安者,争驰逐声利,其不废著述者,惟秀水朱十一人而已。”(见《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

词集《静志居琴趣》成。

康熙七年(1668年)四十岁

学士熊赐履奏称:“年来灾异频仍,灾荒迭见”,“生民困苦已极”,“朝政积习未除”。

六月,山东莒县、郯城发生大地震,波及全鲁。

春,自北京至山东,客巡抚刘芳躅幕。

康熙八年(1669年)四十一岁

春,登峄山(即邹山);过邹县谒孟子庙;游曲阜谒孔林。

五月,游莲子湖(济南大明湖)。

是年山东沂州等地地震,灾情惨重,彝尊以诗记之。

秋,回嘉兴,葬生父朱茂曙及母唐氏于娄家桥。

买宅于邻。宅西有竹,因以“竹垞”自号。

为子昆田完婚。

冬,与周筼、沈传方同游嘉兴胥山。

挈子昆田复至济南。

是年,作长诗《风怀二百韵》。

按: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世传竹垞《风怀二百韵》为其妻妹所作。”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太史欲删未忍,至绕几回旋,终夜不寐。”

康熙九年(1670年)四十二岁

八月,自济南入都,重访孙承泽,嘱题“竹垞”二字。

与潘耒以诗赠答。潘耒《赠朱十》诗推崇彝尊“南洲盛衣冠,之子为领袖”;朱彝尊《酬潘耒》诗则答以“伤禽戢羽翼,鸣鹿求其侪”句,彼此引为同志。后潘耒为《曝书亭集》作序。

康熙十年(1671年)四十三岁

一月,与潘耒、李良年同游西山,题诗于壁。

三月,出都至扬州。曹贞吉、李良年等赋诗赠行。

在扬州,与魏禧定交。逢周亮工,作诗二首,有“怅别西湖曲,重逢又十年。艰难增旅话,倾倒共诗篇”及“登临山屐在,存没酒人殊。白发明灯里,飞扬不可无”等句。(见《逢周侍郎亮工二首》)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十四岁

二月,长孙桂孙生。

四月,还嘉兴。

六月,至福州,游鼓山。

八月,至北京。送汪琬还长洲(今江苏吴县),作《送汪户部琬还长洲》诗,有“不独文章今日少,谁能未老念荷衣”,句。

词集《江湖载酒集》编成。曹尔堪、叶舒崇为序。曹序称彝尊词“芊绵温丽,为周郎擅场;时复杂以悲壮,殆与秦缶燕筑相摩荡。其为闺中之逸调邪?为塞上之羽音耶?盛年绮笔,造而益深,固宜其无所不有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四十五岁

寓北京宣武门外。

辑《词综》。

二月,与侍郎刘芳躅等同游大房山。

送途乾学还昆山。

秋,客居潞河(今河北通县)佥事龚佳育幕中。

龚鼎孳卒。彝尊作搀诗八首,有“记忆惟公切,过从听我疏”,“重来清泪迸,风急繐帷秋”句。

与纳兰性德书信交往。时纳兰十九岁。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十六岁

年初,至北京访纳兰性德,两人初次相晤。

留居潞河。

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一百首,谭吉璁和韵合刊,缪永谋等作序。

同钱澄之、陈祚明、严绳孙宴集丰台药圃。

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十七岁

嗣父朱茂晖卒。九月,自通州奔丧回里。

纳兰性德《寄朱锡鬯》诗有“萍梗忽南北,相聚忽相离”,“开户见残月,道远有所思。丈夫故慷慨,此别何凄其”句。

康熙十五年(167年6)四十八岁

复至通州。

为叶井叔诗集作序,谓:“三十年来海内谈诗者每过于规仿古人,又或随声逐影,趋当世之好,于是已之性情,汩焉不出。”提出诗当贵创新,忌雷同之主张。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十九岁

龚佳育擢升江宁布政司,朱彝尊随同往江宁。

《竹垞文类》(二十六卷本)刊行。王士禛、魏禧为序。

按:《竹垞文类》曾两次刊刻。王士禛序谓:“迨今丁巳(康熙十六年),予复入京师。而锡鬯又将有金陵之行……过别予,以所著《竹垞文类》属序。”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十岁

清廷首开博学鸿词科,征举名士。李颙以疾固辞,不许,直至拔刀自刺乃免。顾炎武被推举,从此绝迹不往京师。浙江举吕留良,亦不赴。

户部侍郎严沆、吏科给事中李宗孔等,荐举朱彝尊应试博学鸿词科。

夏,自江宁应召入都。

词集《蕃锦集》(集唐人诗为词)成,柯维桢作序。

《词综》编成,汪森增订并付刊(原二十六卷,汪森增补四卷,为三十卷。彝尊于卷首作《词综发凡》,汪森作序)。

应试入选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十一岁,举博学鸿词,与李因笃、严绳孙、潘耒同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

三月,博学鸿词科会试。参加考试者共一百四十三人,试题为《璇玑玉衡赋》并序,《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录取五十人。朱彝尊、严绳孙、潘耒、李因笃、陈维崧、汪琬、汤斌、毛奇龄、施闰章、尤侗等均被录取。其中朱、严、潘、李四人以布衣入选,时称“四大布衣”。录取后,四人均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

七月,移居虎坊桥,与徐釚同寓。

《江湖载酒集》与李良年《秋锦词》、李符《耒边词》、沈暤日《茶星阁词》、沈岸登《黑蝶斋词》、龚翔麟《红藕庄词》合刻于金陵,名“浙西六家”,陈维崧作序。

辑《瀛洲道古录》。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十二岁

夏秋间大病。愈后欲请假归里,翰林院掌院不许。

时颇为朝廷宠遇。七月,康熙赐藕,朱彝尊以诗记之。

冬,撰《明史o文苑传》及《嘉靖诸臣传》。

康熙二十年(1681)五十三岁,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江南乡试副考官。

十月,清军攻入昆明,三藩之乱平。

清廷命增置“日讲官起居注”八员,朱彝尊为其中之一。四月,充廷试读卷官。

五月,参加保和殿侍宴。

七月,任江南乡试主考。渡江时,作《告江神文》,誓不“徇人贿托,废弃真才”。到职后又作《贡院誓神文》,有“命下之日,师友亲懿,一概屏绝,如或心存暖昧,遏抑真才,狥一人之情面,受一言之贿托,通一字之关节,神夺其算,鬼褫其魄”等语。

秋,与周筼、王翚及弟彝玠等同游摄山(今南京栖霞山),王翚作画,彝尊作诗以记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十四岁

陈维崧卒。顾炎武卒。

春,江南典试毕。挈妻冯氏由水路北上至北京。无家具,仅载书两大簏。

十二月,次孙稻孙生。

除夕,参加保和殿侍宴。

《竹垞文类》(二十五卷本)刊成。高佑釲、颜鼎受作序。

按:《竹垞文类》第一次刊刻在康熙十六年,第二次刊刻即在康熙二十一年。第二次刊本削去一卷,并削去总目及作者署名“布衣秀水朱彝尊锡鬯”一行。查慎行《曝书亭集序》:“(彝尊)平生纂著,曾两付开雕。未仕之前,曰《竹垞诗类文类》。”杨谦《年谱》:“《文类》曾两付开雕:一廿五卷,不列名姓者,即是年所刊之本也;一廿六卷,首页有‘布衣秀水朱彝尊锡鬯’一行,未审刊于何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十五岁,入值南书房,特许紫禁城骑马,赐居禁垣(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赐宴乾清宫。

清将施琅率兵攻入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

施闰章卒。

一月,参加宫中宴会多次。

召入南书房供奉,赐禁中骑马。

二月,赐居禁垣(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

三月,康熙赐物多次,朱彝尊均以诗记之。

除夕,参加乾清宫赐宴。

潜心史学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十六岁,南书房宴归,赐肴果于家人。朱彝尊为编辑《瀛洲道古录》,私自抄录地方进贡的书籍,被学士牛钮弹劾,官降一级。

元旦侍宴。康熙赐肴果二席给朱彝尊家人。

一月,因携带楷书手私入禁中抄录四方所进图书,为掌院学士牛钮所劾,被“降一级”,谪官。

三月,迁出禁垣,移居宣武门外海波寺街古藤书屋。

八月,妻冯氏病,病后乘舟南返嘉兴。

秋,沈皞日(融谷)赴来宾知县任,彝尊与洪升、徐善、龚翔麟皆作《朝天子》曲,又与严绳孙、彭孙遹、曹贞吉及子昆田各作词《一枝花》一首以送别。

按:关于朱彝尊第一次谪官,彝尊在诗文中多次提及,如:《亡妻冯孺人行述》:“是月,予被劾谪官。”《严君(绳孙)墓志铭》:“二十二年春,予又入直南书房,赐居黄瓦门左。用是以资格自高者,合外内交构;逾年,予遂挂名学士牛钮弹事。”在其他文集中也有记载:如陈廷敬作《墓志铭》:“君虽以被劾镌一级罢,寻复原官归里。”《国朝先正事略》:“(朱彝尊)入直南书房,为忌者所中,镌一级罢。”《清史列传》:“(朱彝尊)旋坐私挟小胥入内写书被劾,降一级。”《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一八:“先生直史馆日,私以楷书手王纶自随,录四方经进书。牛钮劾其漏泄,吏议镌一级,时人谓之‘美贬’。”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十七岁

纳兰性德卒。彝尊作《纳腊侍卫挽诗六首》、祭纳腊侍卫文》。祭文谓:“我官既谪,我性转迂。老雪添鬓,新霜在须。君见而愕,谓我太臞。执手相勖,易忧以愉。言不在多,感心倾耳。”

周筼来京访彝尊,居朱寓。

曹溶卒。作长诗《曹先生挽诗六十四韵》,有“签帙无由借,人琴自此掊。茫茫千古恨,惙惙寸心怓”句,有人琴俱亡之慨。

重阳后一日,同姜宸英、梁佩兰、查慎行等同游长椿寺,联句作诗。

送梁佩兰还广东,于古藤书屋饯别。同与送别者有汤又曾、查慎行,联句作诗。彝尊又作《送梁佩兰还南海》诗,兼悼纳兰性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十八岁

春,《腾笑集》刊成。查慎行作序。

夏,辑《日下旧闻》《经义考》。

与姜宸英、顾贞观、孙致弥、周筼等往还,赋诗唱酬。

送毛奇龄还浙江,以诗赠之,有“孤生倚知己,衰老感离群”句。

十二月,山东巡抚张鹏开调京,彝尊子昆田随之入都。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十九岁

得米芾砚,与周筼联句,作《宝晋斋砚山》。王士禛为作《米海岳研山歌为朱竹垞翰林赋》。

暮春,同周筼、姜宸英、钱君甫、查慎行等同至乔莱一峰草堂看花,并赋诗。

八月,周筼南还,与查慎行于小菰村饯别。(周筼于回乡途中,在宿迁病故。)

《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成。尚书徐乾学捐资付雕并为序,冯溥、陈廷敬、徐元文、张鹏、高士奇、姜宸英等皆为序。冬,开始刻印。

表弟查嗣瑮至京,留宿古藤书屋,并互以诗赠答。彝尊诗云:“盐官人到逼残年,赠我吴兴十两绵。肌栗顿消生暖后,鬓丝相视入愁边。醉拼把盏循环饮,倦便安床曲尺眠。玉桂国中来底事?开春同缚送穷船。”

冬,与徐元文、姜宸英于雪中同游京郊大房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六十岁

杨雍建还里,彝尊与查慎行以诗送别。诗有“偻指东华九载过,罢官归计尚蹉跎”句。

俆釚还吴江,以诗送之。

九月,《日下旧闻》刻印竣工。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六十一岁

二月,自古藤书屋移居槐市斜街。

三月,查慎行、梁佩兰过访。查并作《三月晦日饮朱十表兄槐市斜街新寓》诗:“古藤荫下三间屋,烂醉狂吟又一时。惆怅故人重会饮,小笺传看洛中诗。”是年,彝尊与查慎行多次往还唱和。

春,与王士禛、徐乾学、姜宸英、陈廷敬同游京郊黑窑厂并联句作诗。

五月,与徐乾学、姜宸英、陈廷敬游虎坊南园,联句作诗。

八月,洪升因佟皇后服丧期中上演《长生殿》事获罪。洪被革去太学生籍并逐出京师,与会者朱典、赵执信、翁世庸革职,查慎行、陈奕培亦革去太学生籍。彝尊此时在京,似未与其事。

九月,与查慎行、魏坤、高佑釲、朱茂睭、朱善等游天宁寺,联句作诗。

黄宗羲八十寿辰。彝尊应宗羲子百家之情,作《黄征君寿序》。序中说:“予之出有愧于先生。……明年归矣,将访先生之居而借书焉,百家其述予言,冀先生之不我拒也。”表示对黄宗羲的敬重和对自已出仕清朝的愧悔之情。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十二岁,补原官。不久告老归田。

复职,补原官。

查慎行落职南还,至彝尊寓话别。

洪升游盘山,作《登挂月峰寄朱竹垞检讨》诗:“五峰各各竞秀,挂月一峰独尊。仰视浮图天近,俯窥下界尘翻。蓟辽故国东镇,山海中原北门。恨不携君共眺,临风长啸云根。”

徐乾学罢官,犹领《一统志》编纂事,设书局于洞庭东山,疏请姜宸英随行。彝尊以诗送别宸英。

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十三岁

康熙命祀孔子,朱彝尊充十哲分献官。

妻冯氏复上北京。

汪森增补之《词综》三十六卷本刊成。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十四岁

一月,复罢官。

三月,携眷属离京。王翚画山水送别。

七月二十八日到嘉兴。

八月,为长孙桂孙完婚。

九月,至杭州。甥吴怀祖同行。

十月,至衢州,游烂柯山。

十一月,经常山、玉山、南昌至赣州。

十二月,到达广州。时子昆田在广东巡抚朱宏祚幕中。

按:关于朱彝尊第二次罢官,在《亡妻冯孺人行述》中有记载:“壬申正月,予复罢官;三月,解维张湾。”陈廷敬《墓志铭》《国朝先正事略》:“寻复原官,引疾归。”《清史列传》:“后复原官,三十一年,假归。”罢官原因待考。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十五岁

在广州,与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相聚。并与屈大均同游五羊观,与陈恭尹同游光孝寺。

二月,偕子昆田由广州返嘉兴。屈、陈、梁等为饯行。梁佩兰赠罗浮蝴蝶茧二枚。

十月,至当湖(在今浙江平湖县)。又至上海黄浦江东之高桥里(今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镇)祭其亡友钱金甫,并为其诗集《保素堂集》作序。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六十六岁

二月,妻冯氏卒。作《亡妻冯孺人行述》。

至昆山,谒宋词人刘过墓,作诗以记之。

秋,查慎行应嘱为彝尊《小长芦图》题诗三首。其三云:“白首初辞供奉班,一身那不爱投闲。江湖老伴多星散,知己无如父子间。”(见《敬业堂诗集》第十八卷《秋鸣集》)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六十七岁

岁暮,与徐釚游苏州。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十八岁

初夏,至昆山。重访刘过墓。有诗:“歌诗存十卷,卷卷气雄劲。静夜思中原,往往血泪迸。”对刘过表示敬意。

夏,筑曝书亭于所居之荷花池南,有《曝书亭偶然作》九首。

十月,游山阴。

是年,屈大均卒。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十九岁

三月,潘耒来访。

以天台山万年藤杖赠尤侗,并作《万年藤杖歌赠尤检讨》以记之。

赵执信以新诗题扇寄赠,有“老为莺脰渔翁长,闲上鸱夷估客船。各有弹文留日下,他时谁作旧闻传”句。彝尊答诗有“储端锁院各收身,同是承明放逐臣。远忆音尘千里月,来寻虾菜五湖春”句。

十一月,访平湖李延昱。李以所藏书二千五百卷相赠。至此,彝尊藏书已达八万卷。《曝书亭著录序》中说:“拥书八万卷,足以豪矣!”查慎行《闻李辰山藏书多归竹垞》诗云:“万卷又增三箧富,千金直化两蚨飞。平生谬托知己在,恨不从渠借一瓻。”(《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三)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十岁

四月,与查慎行及长孙桂孙同入闽。舟经富春江、七里泷、兰溪,入赣后,又经玉山、铅山,至湖口登陆,度分水岭至福建崇安,游武夷山。

六月,至福州。七月,至建宁。登舟时失足堕水。患疟疾。度仙霞岭入衢州,至语溪(在今浙江桐乡县)与查慎行别。

后彝尊以诗一卷(《曝书亭集》第十八卷),查慎行以诗三卷(《敬业堂诗集》第二十四卷《宾云集》、第二十五卷《炎天冰雪集》、第二十六卷《垂橐集》)记此次福建之行。

八月初抵家,病犹未愈。子昆田亦病。

冬,弟彝玠卒。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十一岁

三月,康熙第三次南巡,至苏杭。朱彝尊往无锡“迎驾”。

十月二十一日,子昆田卒。

为亡子昆田定《笛渔小稿》十卷。(后附刻于《曝书亭集》)

《经义考》三百卷成。陈廷敬、毛奇龄为序。

《曝书亭著录》八卷成,自为序,叙平生读书、爱书、得书、藏书之经过。感叹:“夫物不能以久聚,聚者必散,物之理也。吾之书终归不知何人之手,或什袭珍之,或土苴视之,书之幸不幸,则吾不得而知矣。”

姜宸英卒。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七十二岁

是年,游青浦,登淀山寺;又至平湖,游当湖;又至杭州,游西湖等处。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七十三岁

二月,游苏州。

三月,游杭州,毛奇龄、徐釚、汪日祺等均与同游。

洪升在杭,与往还。彝尊以诗赠洪升,有“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句。

与查慎行时往还。查慎行有《病后过竹垞先生斋》、《喜竹垞先生至》等诗。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七十四岁

正月,严绳孙卒。彝尊为撰墓志铭。

三月,为次孙稻孙守完婚。

四月,为两孙”析箸“(分家)。其时彝尊家计萧然,唯薄田数十亩。

为洪升作《长生殿》序,又作《题洪上舍传奇》一诗以赠。

《明诗综》辑成,以所著《静志居诗话》附之。在苏州开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十五岁

春,康熙第四次南巡。三月,朱彝尊至无锡“迎驾”。

暮春,游苏州木渎。病足,留居苏州。

十一月,曾孙振祖(桂孙之子)生。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七十六岁

二月,游太湖洞庭西山。

于苏州灵岩山谒韩世忠墓。

十一月,游江宁(南京),寓承恩寺。

《明诗综》雕刻竣工。是书辑选明诗三千四百余家,且“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死封疆之臣,亡国之大夫,党锢之士,暨遗民之在野者,概著于录”。彝尊自述其编选目的在于“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

是年,洪升、尤侗、韩菼先后去世,为撰墓志铭。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七十七岁

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朱彝尊又至无锡“迎驾”,并在行殿朝见。

四月,康熙至浙江。朱彝尊在杭州行殿朝见,并进所著《经义考》《易书》。康熙表示赞赏,对少詹事查升(查慎行族子)说:“朱彝尊此书甚好,留在南书房,可速刻完进呈。”并以“研经博物”四字匾额赐给朱彝尊。

秋,至真州(今江苏仪征)访通政使曹寅。曹寅嘱辑《两淮盐荚书》。

十二月,曾孙赐书(稻孙之子)生。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十八岁

客居苏州。

为曹寅《楝亭诗钞》作序。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十九岁

游苏州天平山,谒范仲淹祠;游灵岩山寺。

康熙第六次南巡。朱彝尊又至无锡“迎驾”。康熙至杭州时,朱彝尊在西湖行殿朝见。康熙离浙时,彝尊虽足疾复发,仍“送驾”至五里亭。康熙帝南巡,朱彝尊屡次接驾于无锡,召见于行宫,进所著书籍,康熙帝御赐“研经博物”匾额。

在杭州与佟法海、贾国维及查慎行、嗣瑮兄弟泛舟西湖。

在查慎行寓所与同饮,作诗以记之。诗中回忆闽中之行,有“十年旧事篝灯话,此夜方舟泊钓台”句。

夏,还家。

秋,至扬州。于平山堂送表弟查嗣瑮入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八十岁

《曝书亭集》八十卷成,潘耒作序。序称:“竹垞之学,邃于经,淹于史,贯穿于诸子百家……蕴蓄闳深,搜罗繁富,析理论事,考古证今,元元本本,精详确当,发前人未见之隐,剖千古不决之疑。其文不主一家,天然高迈,精金百炼,削肤见根,辞约而义富,外淡而中腴,探之无穷,味之不厌,是谓真雅真洁。”

编《两淮盐荚书》二十卷成。

潘耒以方竹杖见赠,彝尊以诗答谢。

查慎行寄诗祝八十寿辰。诗云:“当代龙门望不轻,得官何必尽公卿。风清李泌神仙骨,帝锡张华博物名。茗碗登堂无俗客,篮舆扶路有门生。蟫鱼不蚀长生字,老阅巾箱眼倍明。”又诗云:“自返初衣不记春,十年鸠杖又随身。百分盏满休辞醉,万卷书多转益贫。荻火烹鲜鲈气味,松风吹长鹤精神。倏然出处行藏外,要是江东第一人。”

是年,潘耒、徐釚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十一岁

四月,至扬州。又至真州交所辑《两淮盐荚书》于通政使曹寅。曹寅捐资刊刻《曝书亭集》。

六月,自扬州渡江归。

七月,《曝书亭集》开刻。彝尊每日删补校刊,忘其疲劳。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1月14日)子夜,无疾而逝,年八十一。

在临终前几天对次孙稻孙说:“吾集不知何时可刻完?年老之人,不能久待,奈何!”在十三日晚间,犹问及刻书事。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朱彝尊死后五年,《曝书亭集》刊刻竣工,查慎行作序。

雍正三年(1725年)

朱彝尊死后十七年,葬于嘉兴百花庄其曾祖朱国祚墓南五里。查慎行送葬并作诗云:“平生载酒论文地,今日偕为执绋行。万卷书留良史宅,百花庄近相公茔。铭传有道矢无愧,泪落天佣表未成。十七年来馀痛在,待看宿草慰哀情。”陈廷敬为作墓志铭。

收起 ∧

主要影响
3
朱彝尊是清代词坛领袖,其词在清词中影响巨大。他和陈维崧并称“朱陈”,执掌词坛牛耳,开创清词新格局。他认为明词因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标举“清空”、“醇雅”(其说源于张炎)以矫之。他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其时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提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姜夔)最为杰出。”(《词综·发凡》)又云:“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衍其主张。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风从,“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其势力笼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

朱彝尊的《曝书亭词》由数种词集汇编而成。所作讲求词律工严,用字致密清新,其佳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作品
4
朱彝尊著有《日下旧闻》《经义考》《曝书亭诗文集》等书。(参考《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文苑》)彝尊选辑唐、五代、宋以来下逮元张翥诸家词为《词综》,以开浙西词派,而其渊源所自,盖出于曹溶。尝称:“余壮日从先生(谓曹溶)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酒阑登池,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有井水处,辄为银筝、檀板所歌。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往者明三百禩,词学失传,先生搜辑遗集,余曾表而出之。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于此。”(《静志居诗话》)于此,亦足略窥其宗旨,及其影响所及。

其《曝书亭词》,自定为《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等四种,有李富孙注本。朱孝臧题云:“江湖老,载酒一年年。体素微妨耽绮语,贪多宁独是诗篇?宗派浙河先。”(《强村语业》卷三)浙派词以醇雅为宗,其流弊每致意旨枯寂,视湖海

展开阅读全文 ∨

人际关系
5
曾祖朱国祚,明万历十年(1582)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卒,赠太傅,谥“文恪”。《明史》有传。

祖父朱大竞,曾为云南楚雄府知府。

嗣父朱茂晖(大竞长子),以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他是明末“复社”的重要成员之一。无子,以弟茂曙长子彝尊为嗣。

生父朱茂曙(大竞次子),秀水县学生,卒后门人私谥为“安度先生”。

祖父朱大竞为官清廉。辞官回乡时,“力不能具舟楫”,行李“仅敝衣一簏而已”。至朱茂曙时,家益贫困,若遇荒年,经常乏食。

子朱昆田(1652~1699),继承“曝书亭”藏书。长达数十年未减。

后世纪念
6
朱彝尊墓在嘉兴塘汇乡百花庄村,今已不存。其故居曝书亭在今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度大庾岭
播报
编辑
讨论23
上传视频
唐代宋之问诗作展开3个同名词条
一分钟了解度大庾岭
00:58
宋之问人不如诗!《度大庾岭》真挚感人,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03:51
收藏
180
9
《度大庾岭》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大庾岭时所作的一首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
全诗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章法严谨,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作品名称度大庾岭
作    者宋之问
创作年代初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⑴,停轺一望家⑵。
魂随南翥鸟⑶,泪尽北枝花⑷。
山雨初含霁⑸,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⑹。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
⑵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⑶翥(zhù):鸟向上飞举。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
⑷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⑸霁:雨(或雪)止天晴。
⑹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2-3]
白话译文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而获罪,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春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在武则天时期,宋之问颇得宠幸,此时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4]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残凋落。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此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4]
名家点评
钟惺曰:三四沉痛,情至之音,不关典色。第六亦是异句,结怨而不怒,得诗人温厚之旨。陈度远曰:辞苦思深,不堪多读。“雨含霁”“云变霞”写景已别,著“初”“欲”二字更极作致。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钟惺:恨在“不敢”二字。(《唐诗归》)
吴汝纶曰:(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情景交融,杜公常用此法。(《唐宋诗举要》引) [3]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宋之问(656年—712年),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庵歌
[ 明 ] 唐寅
原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下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骚,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译文
桃花坞里有桃花庵,桃花庵下有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

日复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只希望在赏花饮酒中度日死去,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

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花枝。

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

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

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弘治乙丑年三月桃花庵的主人唐寅作。

注释
庵:屋舍也。

桃花坞:坞为四面高,中间低的地方,今江苏省苏州市有地名“桃花坞”。

鞠躬:恭敬谨慎的样子,表示屈从,屈服。

忒(tuī):太。

五陵豪杰墓: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都在长安附近,后人也用“五陵”指富贵人家聚居长安的地方。

无花无酒:指没有人前来祭祀,摆花祭酒是祭祀的礼俗。

作者介绍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4 20:59 , Processed in 0.1386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