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行
[ 明 ] 伍瑞隆
原文
春风渐暖春日长,夭桃片片生花光。随风千枝片画梁,酡颜映日红相当。

含情敛态出艳阳,飘然一树临金塘。亭亭袅袅遥相望,朱为衣兮绿为裳。

红楼珠箔凝芬芳,恍如秦月明新妆。盈盈晓露淡含香,霏微入户闻中堂。

临漪弄影纷纵横,高者若俯低者昂。灼如静女晴当窗,婉如游丝动高杨。

千朵万朵压东墙,忽然如雨吹流黄。有鸟有鸟鸣且翔,娟娟片羽含宫商。

飞去飞来大树傍,蹴枝啄花何飘飏。柔条密蕾不自防,轻盈历乱牵我肠。

愿言千载无相忘,欢乐秾华殊未央。

作者介绍

伍瑞隆
伍瑞隆(一五八五 — 一六六六),字国开,号铁山,晚号鸠艾山人。香山(今中山)人。弱冠补弟子员。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解元。明思宗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副榜。初授化州教谕,修《高州府志》,以信史称,擢翰林院待诏,迁户部主事,再迁员外...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桃花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桃花行》,即是桃花诗,原系唐乐曲名,据唐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春,宴桃花园,群臣毕从,学士李矫等各献桃花诗,中宗令宫女歌之,辞即清宛,歌乃妙绝。其中十二篇入乐府,号曰《桃花行》。这里作者借用旧题。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吟》要来得浓,来得重。

《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红楼梦·桃花行

外文名称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类别
诗词


来源
《红楼梦》

对象
林黛玉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诗词
2说明
3注释
4鉴赏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
桃花行(第七十回)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折叠编辑本段说明
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2.茜裙--茜纱裙。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

3."雾裹"句 --千万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万株"语颇不词。

4.烘楼照壁--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5."天机"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6.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7.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8.何相类--什么东西与它相像。

9.人之泪--指血泪。

10.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
1、《桃花行》与《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2、《桃花行》与《葬花吟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相近,同为歌形体。歌行是古典诗的一种体裁,汉人或称歌,或称行,唐人因之,也通称歌行。关于歌行体的特点,前人看法亦不一。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认为"体如行书曰歌,放情曰歌,兼之为歌行。"徐师曾《文体明辨序目》也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为歌行。"他们将"放情"作为歌体形的重要特色。在《红楼梦》中,长篇歌行共有四首,其中林黛玉共占四首,另外一首为贾宝玉的《姽婳行》。曹雪芹这样安排,大概是因为歌行体"放情"的特征,与林黛玉、贾宝玉最为契合吧

《桃花行》虽然作于春暖花开之时,却充满了哀音。此诗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六句一换韵,或四句一换韵。

《桃花行》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从诗的开始到"烘楼照壁红模糊"。写桃花盛开的景象。花事缤纷,如同一场春梦。而后半部分,从"天机烧破鸳鸯锦"到结尾,写春梦化为虚无,桃花与诗人将同归于凋谢、憔悴的命运。

诗的前半部分,将桃花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对照着来写,而以"帘"作为两者之间的屏障。"帘"似卷非卷,隐喻未曾挑开的"心扉"。桃花与诗人之间那微妙的关系,正是黛玉与宝玉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一个"软"字与一个"懒"字,点明了两者各怀心事。宝玉、黛玉朝夕相处,在彼此试探之后,终于"隔帘消息风吹透"。但是,心扉虽然打开,人却不能朝夕相伴,只能"茜裙偷傍桃花立"。诗人的心事,如同春天的桃花桃叶一样,不断疯长,最后发展到"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这壮丽的景象,代表着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诗的后半部分,则陡转直下。"天机烧破鸳鸯锦",既是承接前半部分而来,桃花漫天盛开的景象,又可以理解成朝霞满天,为晨起梳妆作铺垫。诗人从甜美的春梦中醒来,在富丽堂皇的金盆中和泪梳妆。鲜艳的胭脂,让诗人联想到泪水和桃花的花瓣。诗人以泪眼观桃花,桃花犹自不觉。待桃花发觉时,诗人泪已流尽,春天逝去,桃花也随之憔悴。全诗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结束,含蓄地预示了诗人之死。"一声杜宇春归尽",写杜鹃声中群芳散尽,隐含了大观园中所有女儿的悲剧。"寂寞帘栊空月痕",写人去楼空,与"风透湘帘花满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宝、黛爱情的历程,并表达了黛玉对未来的不详预感,难怪宝玉看罢此诗,竟要滚下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9: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行
[ 唐 ] 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因为。

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云林:云中山林。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20: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敬敷五教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敬敷五教是指对百姓进行五种道德规范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颖达疏:"帝又呼契曰:往者天下百姓不相亲睦,家内尊卑五品不能和顺,汝作司徒之官,谨敬布其五常之教,务在于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敬敷五教

出处
《教育大辞典》


定义
对百姓进行五种道德规范教育

"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左传·文公十八年》亦云:"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内平外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21: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潇湘妃子有两层含义,其中一层暗示宝黛钗三人结局
2018-07-17 10:59
《红楼梦》很多情节都不是无的放矢,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有意思的一点林黛玉的表字和号都是别人起的。颦颦是贾宝玉的杰作,而潇湘妃子却是探春的杰作。那么这个潇湘妃子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我来抛砖引玉简单聊聊。



潇湘妃子是林黛玉在诗社的号,这个名字取名自娥皇女英的传说。因为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遍植竹子,遂在大观园结诗社时,被探春赐名为潇湘妃子。

娥皇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尧帝传位舜,将两个女儿也嫁给舜帝,真可谓江山美人一肩挑了。后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两姐妹南下寻夫知舜死,于湘地洒泪青竹成斑,泪尽而死。之后斑竹被称为潇湘竹或湘妃竹。曹雪芹直接简单粗暴的用泪尽而死的娥皇女英影射林黛玉最后的死亡,也打破了林黛玉上吊或沉湖而死的争议。 还有一点是映射钗黛合一最后都与贾宝玉有姻缘。林黛玉是精神之妻,薛宝钗是现实之妻。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被作者放在一起。太虚幻境薄命司,无论判词还是《终身误》曲子,都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放在一起。这也是潇湘妃子娥皇女英的故事的意义。



宝黛钗的结局是林黛玉泪尽而亡,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贾宝玉离家出走,宝钗独守空闺,从悲剧来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不相上下,最终都没有得到贾宝玉。而贾宝玉也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黛钗三人的悲剧是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最后只能是悲剧。

林黛玉和薛宝钗互补才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薛宝钗有些圆滑,林黛玉有些偏激;薛宝钗识大体,林黛玉追求自我。薛宝钗先天体壮有热毒病,需要冷香丸调治;林黛玉先天体弱有不足之症,需人参肉桂等补充调养。而且林黛玉有冷香,曾问贾宝玉,人家(我)有冷香,你有煖香么?林黛玉的冷香恰好是薛宝钗所缺的先天之药。而薛宝钗的体壮热毒也正好可以补充林黛玉的体弱不足之证。二人就像一对双胞胎,在母体中,你多抢了我一些精气,我多抢了你一些精气,就造成二人都不完美。



钗黛二人的配合互补才是最好的选择,奈何两人从开始就处于对立的位置,虽后期有和解,却为时已晚,属于他们的悲剧已成,只能身不由己,各得薄命。

潇湘妃子之名其实第一暗示林黛玉若能接受与宝钗和解未尝不能命运转机;第二,无论怎样,泪尽而亡的悲剧结局不会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1: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贾惜春+惜别向三春+】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幽情

[唐代]
李收

全文
拼音
译文
赏析
完善
复制
幽人惜春暮,潭上折芳草。
佳期何时还,欲寄千里道。
该古诗《幽情》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ed4643ac9bed46/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出自清代曹雪芹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全文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url=]收起▲[/url]

译文/注释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注释
⑴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⑵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⑶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⑷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⑸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⑹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惜双双·溪桥寄意》,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
  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
  【注释】
  惜双双:《惜双双》即《惜分飞》,又名《惜芳菲》 等。双调五十四字,仄韵格。
  【翻译】
  登上城楼高高处,可看天边路。夕阳残照,萋萋芳草绿绿树。感远伤怀,惜春、春已幕。谁知到,望穿双眼,‘有人’还在高处。魂牵梦绕、梦已断,多时不能相见。无计可释怀www.slkj.org,唯有丝弦寄语哀。桥旁溪边那里住,在谁家?恨相望却不能相晤。
  【赏析】
  此词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境界,抒写了词人执着追求的情怀和绵绵无尽的愁思。全词韵致高远,别具一格。
  上片起首一句写登高望远。“城上层楼”,极写登临之高:“天边路”,极写眺望之远。“残照”二句,承“天边”而来,写的是:地平线上,夕阳西下,芳草绿树的平原业已沉入落照的余晖里。残照,给词境染上了一层哀伤的色调。“春暮”,是古诗词中常用伤逝的典型象征。虽只简笔勾勒出一幅平芜残照的境象,却已强烈地暗示了词人的哀伤。写景蓄势既足,抒情便深厚有力。“伤远更惜春草”,点出词意。“远”,既可指空间距离之遥,也可指时间隔别之久。久别不得团聚,而大好春光却已迟暮;伤心人悲苦萦怀,不可解脱,直至斜日西沉,还伫立高高的城楼之上。此情将随夜色渐浓而愈深重,自不言之中,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过片承上,点明所伤之事。梦与云,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爱情的象征意象。往日的欢爱如前尘旧梦,早已日复一日地远逝了;旧日的情人,也如天空的彩云,随风飘荡,日复一日地飞散。这一句,透露出一段夭折的情事,也暗示了这情感当初的美好。回顾上片所言“伤远”,则知所悲伤的必然是爱情的断绝。“无计”一句,写自己尽管一往情深,无法忘怀,却不可能向旧日情人传诉相思了。词境至此,似乎山穷水尽;然而结笔二句却再兴波澜。“相望恨不相遇”,原来情人就不远。可知“远”,并不是指分手后空间距离上的遥远,而是指时间距离上的久远。情人原来就那“倚桥临水谁家住”。虽然她家就近那溪桥边的岸上,可以相望,却不可以相会。无法重寻旧好的隐痛深哀与始终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皆见于言外。
边思

屈大均〔明代〕

他乡琼树老,故国翠蛾颦。最是闺中月,能销塞上人。

轻生随一剑,惜别向三春。戎马平生志,如何怨苦辛。






[url=][/url]





屈大均 [url=][/url]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6718篇诗文 ► 42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
惜别三春
雨打娇枝,风裁嫩叶。梨园一夜飘新雪。
香消魂断又谁知,红尘有泪伤心别。

瘦蕊凄凉,孤芳难悦。莺啼竹尾清音绝。
春光何必太匆匆,徒添愁绪千千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边思
屈大均屈大均〔明代〕

他乡琼树老,故国翠蛾颦。最是闺中月,能销塞上人。

轻生随一剑,惜别向三春。戎马平生志,如何怨苦辛。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b4f41b4f87a7.aspx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6718篇诗文 ► 42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耕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魏耕(1614年5月14日-1662年7月15日)明末抗清义士。原名璧,又名时珩,字楚白,慈溪人。明亡后,改名耕,又名苏,字野夫,号雪窦,又号白衣山人。曾联络抗清志士,秘密图谋恢复大业,最终因"通海案"而被害。工诗,古体学李白奔放豪迈;近体学杜甫苍凉悲壮,在明末清初诗坛独树一帜,为屈大均所赏,有《息贤堂前后集》及《雪翁诗集》。

基本信息
本名
魏耕


楚白、野夫


雪窦、白衣山人

所处时代
明末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慈溪

出生日期
万历四十二年四月初六(1614年5月14日)

逝世日期
南明永历十六年六月初一(1662年7月15日)

主要作品
《息贤堂前后集》及《雪翁诗集》

目录
1人物生平
2诗作选摘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四月初六魏耕生于慈溪一个破落世族之家。七岁从其叔父学,"日诵数百言,覆背如流",家人以颖异称之。十四岁时,母卒,随父至吴兴读书。明崇祯六年(1633),魏耕赴归安应童子试,得第一名,虽当地儒生以其外籍相阻,终因试卷"宏深朴茂,有古大家风",受到考官赏识,得入归安庠。明崇祯十二年(1639),又"岁试冠军",得到官给廪饩的待遇。这期间,当地富户凌祥宇闻其名,客于家中,并把女儿许配给他,因此,他便以赘婿的身份侨居在归安县。

清王朝建立后,弃功名,迁居湖州别鲜山,改名耕,又名苏,字野夫,号雪窦,又号白衣山人,筑息贤堂读书。弘光元年(1645),明朝皇室潞王逃至杭州,委任杭州诸生费宏玑为参军副使,招募苏、湖两州兵马勤王,魏耕闻讯,即和其友钱缵曾弃家投军,驻于湖州,负责策划军机。同年六月,清兵攻占杭州,潞王投降,湖州推官冯汝缙献城降,被清廷升为知府。魏耕邀集湖州所属各县诸生数百人起义,率领溃散兵勇,夺回湖州城,杀降官冯汝缙。数天后,明降将祖大弼领兵数千攻湖州,魏耕率将士守城十余日。后因恤文伯向清兵告密,城遂破,魏耕退守长兴,后虽曾攻入湖州、武康(今属德清县)、安吉等地,终因兵少粮乏,不能久守,兼之外援又绝,遂弃家败走,是为"苕上之役"。

此后与归安钱缵曾,山阴(今绍兴)祈理孙、祈班孙、朱士稚、张宗观以及苏州陈三岛等抗清志士,以结诗社相号召,秘密进行抗清活动。后因向郑成功、张煌言进策事为清廷所悉,携妻小到山阴(今绍兴)祈氏别寓避居。永历十六年(1662),郑成功部下孔孟文向清廷告密,魏耕被捕,于同年六月初一在杭州官巷口被凌迟处死。 岳父凌祥宇被绞死。妻凌氏、次子魏崿先后自缢而亡。长子魏峤遣戍尚阳堡(今辽宁省开原县东40里)。杭州人孙治把魏耕葬于南屏山,后迁灵隐寺,与张煌言、杨文琮为邻,时人称"三忠墓"。

折叠编辑本段诗作选摘
【赠钱肃润】

扶桑海水波,烛龙光景微。蟾魄相沦惑,天地纷无禧。

苍梧狩不还,烈士志亦危。喟然起西游,泛舟昆明池。

黄姑不驾箱,织女缣靡储。阴风昼夜兴,卉木顿已凄。

抚躬怀洛邑,顽民良足悲。遁匪依岩穴,散发吟郊畿。

漆身余隐痛,蹈则陷焱机。二心何所愧,慷慨欲报谁?

令名荣丹青,丹青未可訾。商山遗素风,终南多佳期。

深谷路匪远,玉液可疗迹。行将憩我辙,斯道尚能追。

【晓发苏州逢故人】

鸡鸣残月下金阊,白鹤孤栖城上霜。匹马萧萧衣后短,重关杳杳路初长。

相逢屠狗皆亡虏,对泣南冠半故乡。回首东吴遗恨在,胥门犹自向江湘。

【醉歌行·姜大行宴中作】

明州布衣家已倾,几岁亡命乞余生。褴褛百结脚不袜,伶仃枯槁无人形。

奔走东吴与西楚,满城尽是商与贾。各自全躯保妻子,捶胸何处诉愁苦。

今年飘泊长洲来,性命如丝更可哀。一餐饱饭襟怀好,输心写意倾深杯。

秋雨注墙蝼蛄叫,菊花倒地金钱开。三盏两盏筋骨活,将醉未醉春姿回。

欢乐填填彻晓夜,何知罾缴遍尘埃。姜生姜生不须虑,圣贤豪杰终荒苔。

人生三万六千日,会当日日眉头开,富贵于我何有哉!

【弹铗歌】

我生岂无命,何为使我漂流天南海北陬,日与腐儒小子论诗书,唇干口燥不得休。

谁言人生直如矢,苍苍反复曲如钩。不见城中达官骑大马,杀人多者居上头。

会须觅取百个钱,日醉洞庭岳阳之酒楼。俯观波涛千里横击,销我千古万古之忧愁。

【湖州行】

君不见湖州直在太湖东,香枫成林橘青葱。山川迢迢丽村渚,秋城淡淡遮苍穹。

亭皋百里少荒土,风俗清朴勤桑农。充肠非独多薯蓣,宴客兼有锦鲤红。

白屋朱邸亘原野,黔首击壤歌年丰。今岁野夫四十一,追忆往日真如梦。

腐儒营斗粟,闾阎挽长弓。盗贼如麻乱捉人,流血谁辨西与东?

又闻大户贪官爵,贿赂渐欲到三公。豪仆强奴塞路隅,猰貐豺狼日纵横。

皇天无眼见不及,细民愁困何时终?安得圣人调玉烛,再似隆庆万历中。

天下蚩蚩安衽席,万国来朝大明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1: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哭庙案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哭庙案是发生于顺治十八年的"抗粮哭庙"事件,以及之后清政府对参与者的镇压。作家金圣叹参与并死于这次事件。"哭庙案"与"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合称 "江南三大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哭庙案

年代
顺治十八年

人物
金圣叹


朝代


所属
江南三大案

目录
1简介
2事件
3评论
4关于金圣叹
5历史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哭庙案"本是吴县诸生为声讨吴县县令任维初的贪酷而组织的一次地方性请愿活动。秀才们无力造反,只能到文庙中的先圣牌位面前痛哭流涕,发泄自己的怨恨与牢骚。然而,秀才们哭庙之际正值顺治帝驾崩之时,当时皇帝逝世的哀诏已然到达苏州,秀才们的举动被认为是触犯了顺治帝的灵位,犯下了大不敬之罪, 金圣叹与诸生因此被捕,被"拟不分首从斩决"。

据史书记载,金圣叹在临刑前泰然自若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
清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同时,苏州发生了"抗粮哭庙"案。

"哭庙案"事起于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顺治十七年,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杖毙一人,一面大举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不堪其苦。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金圣叹将矛头指向包庇部下的巡抚朱国治,《哭庙文》写道:"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朱国治大为震怒,当场逮捕了倪用宾等五名秀才。后来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宾、沈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介、叶琪等人,其中并没有金圣叹。四月二十七日,金圣叹、丁子伟二人才被逮捕,金圣叹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最后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束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薛尔张、姚刚、丁子伟、金圣叹、王仲儒、唐尧治、冯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据《辛丑纪闻》记载:"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哭庙纪略》记载,沈大章由其叔收尸,倪用宾、薛尔张、周江三人由顾予咸收葬;其余十四人则由亲人收葬。

折叠编辑本段评论
"哭庙"是苏州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视而采纳。但换了新朝,老皇历撞了南墙。因"哭庙案"牵涉入狱又幸免于难的顾予咸在《雅园居士自叙》中分析说,清朝统治者因为对"哭庙"习俗"未之前闻,张皇摭拾",故兴起大狱。这种说法未必可信,疑有为清朝统治者开脱之嫌疑。

折叠编辑本段关于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名人瑞,字若采,明末清初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长
金圣叹
金圣叹
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被誉为白话文的先驱。他曾修订《推背图》。1661年,金圣叹以震动朝野的"哭庙案"被诛,金圣叹死后,葬于吴县藏书乡五峰山下的博士坞,现墓仍在。

金圣叹是如何卷入"哭庙案"的,史料有两种说法:一、众秀才被抓次日,金圣叹起草揭贴,并在家中开印,发动民众"哭庙",故被定为"首犯"。二、当局抓了十一位秀才后,犹未甘心,更严刑逼供,大举牵连。直到把平素好发议论,诗集有不满情绪的名人金圣叹也打入法网,方始满意收手。故当时苏州有民谣唱道:"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

两种说法中的金圣叹形象小有差别。第一说,振臂一呼,群起响应,侠骨英风,令人景仰。后一说,则似乎金圣叹并未参与"哭庙",纯被"冤杀",光辉的成色稍逊。但他能令清政府视为"危险人物",必除之而后快,正因其平日好持公论,对达官贵人每多讥讽的缘故。那种特立独行的书生意气,同样值得钦佩。时人对他之被害,多表惋叹,既惋惜他未能完成著述大计而遇难,更慨叹十七人能与金圣叹这样的名士同死,可以并称不朽了。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和"通海案",合称"江南三大案"。顺治末年,一连串发生的"丁酉科场案"、"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庄廷鑨明史案"是清人入关实行"异族统治"必然的结果,所谓"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研堂见闻杂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4 21:14 , Processed in 0.0840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