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7: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榴花
- 360国学
《榴花》明·李东阳
未摘霜前实,先看雨后花。名应出西海,颜岂论东家。
《榴花》宋·吕陶
十分红色占亭台,不恨春风不许开。摺叠染成随日丽,芳菲过后为时来。赋诗多是题千叶,酿酒谁能饮百杯。翠萼丹须无计学,佳人屡把绛纱裁。
展开
《榴花》宋·邹浩
阁东阁西安石榴,两株相映花枝稠。山高江阔万木叶,独此烂熳开不休。有如牙门集缨绂,碧油幢外红光浮。又如青天驻羲御,火龙鳞鬣惊人眸。朝朝莫莫看愈好,直若有意宽离忧。无穷归念姑且置,栏边取醉商声讴。
展开
《榴花》宋·王之道
看花令我忆金明,五月尊罍竹叶青。窈窕宝津楼下路,断肠千里四周星。
《榴花》宋·曾几
树阴看已合,榴朵见初明。当夏岂无意,避春真有情。花虽后文杏,实可待环橙。病叟缘何喜,留苔看落英。
展开
《榴花》宋·舒邦佐
万绿枝头几点春,逢人偏喜上乌云。出来只为当时暑,故剪红绡皱作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8: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累 - 汉字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累(读音:léi、lěi、lèi),多音字,常用汉字。读léi时,意思为连续成串;多余,不简洁。读lěi时,意思为连续、重叠、堆积;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连及。读lèi时,意思为疲乏、过劳;使疲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拼音
léi、lěi、lèi

结构
上下结构


部首


五笔
LXIU

目录
1基本解释
2详细解释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折叠léiㄌㄟˊ
1.〔~~〕①连续成串,如“果实~~”;②颓丧的样子,如“~~若丧家之犬”。

2.〔~赘〕①多余,不简洁,如“文字~~”;②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赘”均读轻声)。

折叠lěiㄌㄟˇ
1.连续,重叠,堆积:~计。~日。~积。~~。日积月~。连篇~牍。

2.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进税。

3.连及,连带:~及。牵~。拖~。

折叠lèiㄌㄟˋ
1.疲乏,过劳:劳~。~乏。

2.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着。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折叠累léi-名词
(1) (形声。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畾(雷)声。本义:绳索)

(2) 同本义。也作“缧” [rope]

累,一曰大索也。——《说文》

两释累囚。——《左传·成公三年》

以剑斫绝累。——《汉书·李广传》

又如:累绁(绑罪犯的绳索。引申为囚禁,牢狱);系累(系结绳索);累囚(被拘囚的人)

(3) 指交配期的牡牛 [bull in mating season]。

如:累牛(种牛或一般公牛)

折叠累léi-动词
(1) 重叠;接连成串 [pile one on top of another;overlap]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

又如:累棋(堆叠棋子);累叠(堆叠);累纸(接连许多张纸)

(2) 拘系;捆绑 [tie]

系累其弟子。——《孟子·梁惠王下》

系累其老弱妇女。——《史记》

又如:累坠(拖累,累赘);累囚(被拘系的俘囚)

折叠累lěi-动词
(1) (会意。字本象土块相积之形;从糸( mì),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隶变以后写作“累”。本义:堆积,积聚)

(2) 同本义 [pile up;accumulate]

一丝而累。——《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危如累卵;累堆(累赘);累瓦结绳(比喻堆砌重复,多余无用的言词);累丸(叠积弹丸);累重(累积厚重);累茵(本指铺积茵、毯之类,以侍亲坐。后因称对已故父母的哀思为累茵之悲)

(3) 拖累;使受害 [get sb. into trouble;implicate injure;do harm to]。

如:累害(拖累损害);累身(带累自身)

(4) 牵连;妨碍 [involve;implicate;hinder]。

如:累及(牵连到);带累;受牵累

(6) 玷污 [stain;sully]

赵王反形未露,逆谋未彰,今遽用兵伐之,恐伤先帝之爱,有累陛下之仁。—— 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薄产累尽。——《聊斋志异·促织》

累汝至此者。——清· 袁枚《祭妹文》

折叠累lěi-形容词
(1) 连续;多次 [consecutive;repeated]

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

(2) (累:屡次。今有双音词“累次”。召:被征召。应:应召)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倍赏累罚。——《韩非子·五蠹》

又如:累七(七个七,即四十九天);累世之亲(世代都成姻亲);累旬(连续数十日);累减(依次递减);累宵(连夜);累捷(连续得胜);累战(连战,持续战)

折叠累lěi-量词
重量单位。

如:累黍(古代用黍粒作为计量的基准,累黍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排列黍粒,或纵排,或横排,成为分、寸、尺及音乐律管的长度,或成为合、升、斗等计量容积或成为铢、两、斤等计算重量;另十黍为累)

折叠累Lěi-名词
姓。

折叠累lèi-动词
(1) 劳累;操劳 [tired;overworked]。

如:乏累(疲劳);受累;受劳累;累心(劳心);累形(使身体劳累);累掯(麻烦;劳累);累死(形容极为疲惫);不怕苦,不怕累

(2) 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嗦 [verbose]。

如:累坠(文字、语言繁赘);累缀(文字繁复,语言啰嗦)

(3) 烦劳;托付 [trouble;entrust;commit sth. to sb.'s care]。

如:累掯(麻烦劳累);累烦(麻烦)

折叠累lèi-名词
(1) 家庭负担 [burden]。

如:累重(家累太重)

(2) 忧患,祸害 [suffering;misery;disaster]。

如:国累(国家之忧患)

(3) 罪行;过失 [crime;fault;slip]

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世说新语》

又如:罪累(罪过)

(4) 指家眷 [wife and children;one's family]。

如:家累(家眷)[1]

参考资料
1.累  . [2024-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8: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累金凤+缧丝金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累 - 汉字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累(读音:léi、lěi、lèi),多音字,常用汉字。读léi时,意思为连续成串;多余,不简洁。读lěi时,意思为连续、重叠、堆积;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连及。读lèi时,意思为疲乏、过劳;使疲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拼音
léi、lěi、lèi

结构
上下结构


部首


五笔
LXIU

目录
1基本解释
2详细解释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折叠léiㄌㄟˊ
1.〔~~〕①连续成串,如“果实~~”;②颓丧的样子,如“~~若丧家之犬”。

2.〔~赘〕①多余,不简洁,如“文字~~”;②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赘”均读轻声)。

折叠lěiㄌㄟˇ
1.连续,重叠,堆积:~计。~日。~积。~~。日积月~。连篇~牍。

2.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进税。

3.连及,连带:~及。牵~。拖~。

折叠lèiㄌㄟˋ
1.疲乏,过劳:劳~。~乏。

2.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着。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折叠累léi-名词
(1) (形声。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畾(雷)声。本义:绳索)

(2) 同本义。也作“缧” [rope]

累,一曰大索也。——《说文》

两释累囚。——《左传·成公三年》

以剑斫绝累。——《汉书·李广传》

又如:累绁(绑罪犯的绳索。引申为囚禁,牢狱);系累(系结绳索);累囚(被拘囚的人)

(3) 指交配期的牡牛 [bull in mating season]。

如:累牛(种牛或一般公牛)

折叠累léi-动词
(1) 重叠;接连成串 [pile one on top of another;overlap]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

又如:累棋(堆叠棋子);累叠(堆叠);累纸(接连许多张纸)

(2) 拘系;捆绑 [tie]

系累其弟子。——《孟子·梁惠王下》

系累其老弱妇女。——《史记》

又如:累坠(拖累,累赘);累囚(被拘系的俘囚)

折叠累lěi-动词
(1) (会意。字本象土块相积之形;从糸( mì),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隶变以后写作“累”。本义:堆积,积聚)

(2) 同本义 [pile up;accumulate]

一丝而累。——《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危如累卵;累堆(累赘);累瓦结绳(比喻堆砌重复,多余无用的言词);累丸(叠积弹丸);累重(累积厚重);累茵(本指铺积茵、毯之类,以侍亲坐。后因称对已故父母的哀思为累茵之悲)

(3) 拖累;使受害 [get sb. into trouble;implicate injure;do harm to]。

如:累害(拖累损害);累身(带累自身)

(4) 牵连;妨碍 [involve;implicate;hinder]。

如:累及(牵连到);带累;受牵累

(6) 玷污 [stain;sully]

赵王反形未露,逆谋未彰,今遽用兵伐之,恐伤先帝之爱,有累陛下之仁。—— 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薄产累尽。——《聊斋志异·促织》

累汝至此者。——清· 袁枚《祭妹文》

折叠累lěi-形容词
(1) 连续;多次 [consecutive;repeated]

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

(2) (累:屡次。今有双音词“累次”。召:被征召。应:应召)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倍赏累罚。——《韩非子·五蠹》

又如:累七(七个七,即四十九天);累世之亲(世代都成姻亲);累旬(连续数十日);累减(依次递减);累宵(连夜);累捷(连续得胜);累战(连战,持续战)

折叠累lěi-量词
重量单位。

如:累黍(古代用黍粒作为计量的基准,累黍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排列黍粒,或纵排,或横排,成为分、寸、尺及音乐律管的长度,或成为合、升、斗等计量容积或成为铢、两、斤等计算重量;另十黍为累)

折叠累Lěi-名词
姓。

折叠累lèi-动词
(1) 劳累;操劳 [tired;overworked]。

如:乏累(疲劳);受累;受劳累;累心(劳心);累形(使身体劳累);累掯(麻烦;劳累);累死(形容极为疲惫);不怕苦,不怕累

(2) 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嗦 [verbose]。

如:累坠(文字、语言繁赘);累缀(文字繁复,语言啰嗦)

(3) 烦劳;托付 [trouble;entrust;commit sth. to sb.'s care]。

如:累掯(麻烦劳累);累烦(麻烦)

折叠累lèi-名词
(1) 家庭负担 [burden]。

如:累重(家累太重)

(2) 忧患,祸害 [suffering;misery;disaster]。

如:国累(国家之忧患)

(3) 罪行;过失 [crime;fault;slip]

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世说新语》

又如:罪累(罪过)

(4) 指家眷 [wife and children;one's family]。

如:家累(家眷)[1]

参考资料
1.累  . [2024-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8: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系列之一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一)

文:龍乡



如果说贾迎春那个被乳母偷走的“攒珠累丝金凤”,暗隐“扬州十日”,一定会被嘲讽是想用荒唐不着调的哗众取宠来吸人眼球的拙劣臆想。








而《红楼梦》里“草蛇灰线”的伏脉却证明了,“累丝金凤”恰恰正是那场臭名昭著、惨绝人寰、八十万人被屠杀的历史事件一一“扬州十日”的见证和代名词。







其实在以往对贾迎春、对南明弘光政权的解读中,关于“扬州十日”的解读一直有所欠缺,而“累丝金凤”将基本可以补足最后一张拼图。







也就是说,我们将从《红楼梦》中隐写的,自南明弘光政权建立至灭亡这一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人物(如:朱由崧、江北四镇、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左良玉、多铎等)的线索中,最后定位出“累丝金凤”是让史可法殉国的“扬州十日”之重要历史见证。







“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代名词的第一张拼图:薛藩的生日。



第二十六回,薛藩即向贾宝玉宣布,“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赶到第二十九回五月初二宝玉和黛玉闹了个天翻地覆后,书中写道:







“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藩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贾府诸人,宝因得罪了林黛玉,二人总未见面,心中正自后悔,无精打釆的,哪里还有心肠去看戏,因而推病不去。”







下文中紫鹃劝黛玉道:“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后文又写“原来明日是端阳节”,这就说明“过了一日”是从五月初二,直接跳到了五月初四,而“至初三日,乃薛藩生日……宝玉……因而推病不去”,则是对昨天作了一个极简单的介绍,而且主要还是说的宝玉。







这就使人不由地感觉着,如果说书中写了薛藩过生日,可五月初三这天完全被跳了过去,对他过生日的场景可说是只字未提;如果说没有写薛藩过生日,可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九回,及第三十回宝玉因没去给薛藩“祝寿”而央求薛宝钗代自己向薛藩陪罪,这样反复地去提他的生日。







大家都知道“红楼无闲笔”,如此这般地似写非写,其作用无疑于是在表示,薛藩五月初三生日非常重要,是必须出现于书中的,但是由于“真事隐去”的缘故,又不能正面去作描述,只能用反复“提起”来暗示其重要性。






那么,怎么才能得知薛藩生日隐藏着什么“真事”呢?







第二十六回薛藩说出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之前的第二十五回里,贾宝玉中了马道婆的五鬼魇魔法;之后的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这两个情节都是《红楼梦》的重头戏。







第二十九回薛藩生日的前一天,也就是五月初二,宝玉黛玉爆发了二人之间最严重的“冲突”,大哭大闹中,宝玉恨得要砸烂“通灵宝玉”,黛玉则把“通灵宝玉”的穗子给剪断;而薛藩生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四,宝玉象丢了魂一样失去了灵性,一是被薛宝钗讽刺敲打,二是让金钏因自己而被撵出贾府,三是痴看龄官画蔷被雨淋成落汤鸡,四是误给袭人一记窝心脚。







在薛藩生日的两头,初二是“木石前盟”的重大危机;初四是贾宝玉丢了魂的一天。







在这表面故事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真事隐去”呢?要想知道答案,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它们进行一一地梳理:







(一).







第二十六回,薛藩预先言说自己生日的第二天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那这天便是四月二十五,同时,也是宝玉病癒之日。







而三十三天前癞头和尚与跛脚道人为宝玉治病的日子,就是三月二十二日。那么在此三天前,即从此日往前的第四天,便为三月十九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贾宝玉的日子。







可以看出,能够推出宝玉被暗害这天为“三月十九日”,完全是根据书中留下的时间脉络。并且,这个“时间脉络”肯定是作者刻意精心设置出来的。







当然会有朋友对这个“刻意精心设置”表示怀疑,而下面的数据将会把这种“怀疑”转化为“不容置疑”。









黛玉葬花的四月二十六日,是传说中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的生日,从这天往前推三十八天便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花朝节,往后推三十八天也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第一次葬花,书中只说正当“三月中浣”,却未点出具体日子,然而又一天接一天地记述了九天,第九天正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宝玉与黛玉等众姐妹搬入大观园后描述的第一个故事,而元妃省亲的元宵节到二月二十二日大家搬进大观园仍是三十八天;







另外,元春所出之有死亡象征的“爆竹”灯谜,是在正月二十二;大家搬入大观园是在二月二十二;“双真”为宝玉治病为三月二十二。这一切都证明了从第十八回元宵节至第二十七回芒种节,再到第三十回的的五月初四,这些日子形式的脉络,都是作者刻意精心设置的。







如此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隐藏中“突出““三月十九日”,因为这天特别重要,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日。同时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十三个章回中,所出现的所有日子都指向了崇祯十七年。







(二).







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了薛藩骗宝玉到自己家赴宴,声称“明儿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的这一天为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由于贾宝玉是被薛藩指使茗烟从大观园里骗出来的,宝玉骂茗烟“反叛杂种的”,可以说就是给薛藩这次家宴的性质作了定位。







参加酒宴的除了薛藩和宝玉,还有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冯紫英。其中,冯紫英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贾宝玉眼中,这些人是否都是“反叛杂种”呢?







这位“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自我介绍说:“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挙?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叫兔鹘梢了一翅膀。”“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







按文本中给出的时间线索可知,这个“三月二十八日”,自然就是崇祯十七年九月十九日大明朝灭亡后的第九天。可下句的前儿就回来了,却没说明具体日子,因而可推测“三月二十八日”应该也并非确指。







当然,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左右,至四月二十五的“前儿”这个时间段里,冯紫英所谓“打围”脸上“在铁网山叫免鹘子梢了一翅膀”只可能是“假语村言”。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做的是从这“假语村言”中琢磨出有什么“真事隐去”。而究竟隐去的是怎样的“真事”,只有从字里行间作者给出的暗示和线索来进行考证。







那么,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前后,至四月二十五的“前儿”这个时间段里,可曾发生过什么可以使后世读者考证出来,或可以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呢?







答案是肯定的,毕竟“红楼无闲笔”,作者又岂会无的放矢: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进入北京的大顺官兵开始制造各种刑具,施用酷刑向那些达官显贵索要“饷银”;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部前往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与联合在一起的降将吴三桂和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激战于山海关外一片石;四月二十三日,大顺军兵败向北京撤退。







这个时间可以说与冯紫英的介绍是基本吻合的,而所谓的“铁网山”“打围”自然是隐喻李自成与吴三桂和满兵在山海关大战,“兔鹘子”属北方及东北的特有物种,隐喻满清,“被……梢了一翅膀”隐喻大顺军战败。







如此说来,爽快利落、特招读者喜爱的冯紫英难道暗隐闯王吗?







(三).







在崇祯十七年三、四月间,闯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写这一时段的历史岂能会被遗漏呢?可是如果按步就班把他的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又想把他隐藏起来,几乎是办不到的。那怎么办呢?《红楼梦》中使用的是“分身术”:







“三月中浣”林黛玉第一次葬花那天为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一,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开进了宣府,怎么隐写呢?







书中用卜世仁与贾芸的舅甥关系,来影射前后两位闯王高迎祥与李自成的舅甥关系;再用与贾芸为紧邻,同样住在“后廊上”的醉金刚倪二影射正德年间(1509年)刘六刘七两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刘六刘七为廊坊灞州人,并且曾率领起义军直逼京师,来暗示李自成进驻宣府。







三月十一日,贾芸初会林红玉,而以林红玉想尽办法接近贾宝玉,来隐喻起义军步步逼近北京城。







三月十五日,贾环用滚烫的蜡油将宝玉脸烫出一串燎泡,隐喻李自成点领了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居庸关。







三月十九日,贾宝玉被赵姨娘与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赵姨娘暗隐李自成出生于赵宋时期西夏国主的故里“李继迁寨”;马道婆之“马”则暗隐“闖”字。







那么,这个英俊小生冯紫英又是怎么暗隐闯王李自成呢?







书中说他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其实明清两朝都没有“神武将军”这个官职,冯紫英说自己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了,而“都尉”这个官名始自于秦汉时期,将两都连系在一起,不能不让人想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冯唐。







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历来广为人知,《红楼梦》则是利用其故事发生在长安,来影射陕西米脂人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那么,“冯紫英”这个名字怎么解释呢?







“冯”中之“马”,自是来于“闯”中之“马”;“紫”既是“自”的谐音,亦隐李自成为大顺皇帝;“英”:《楚辞.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游国思纂义孙奕曰:“宫室始成而祭则曰落成,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







由此看来,“冯紫英”即暗隐和代表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称帝,三十日匆匆撤离,在北京待了四十二天的李自成。









还有,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这四个“反叛杂种”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完全可以对他们通过意会作出这样的解释:







詹光谐音“沾光“,意为满清能够轻易入关,沾了明朝先被李自成灭亡的光;







程日兴,意为满清趁着明朝进入末世并最后灭亡而兴起;







胡斯来,意为胡虏鞑子入侵而来;







单聘仁谐音“擅骗人”,隐指满清入关之际,打着欺骗性的“平寇复明”的旗帜。







(四).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是李自成撤回北京的日子,《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也是四月二十六日,从下午至夜里,冯紫英的家宴中,参与者有冯紫英、贾宝玉、薛藩、蒋玉菡、妓女云儿。







于行酒令间,贾宝玉唱了一首《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从这悲伤的词曲中,令人感受到的是忍爱而不堪忍受、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相思之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要问这相思之情为谁而发,且看这天上午林黛玉埋香冢、泣残红、写《葬花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真的是在葬花吗?







黛玉生日为二月十二花朝节,原是百花之神的生日,而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却是花神退位,祭饯花神的之时。黛玉这不是在泣自己、埋自己、祭饯自己吗?







从黛玉生日到马道婆暗害宝玉,也就是闖王攻进北京的三月十九日是三十八天,从祭饯花神到这天也是三十八天,可见这花朝节与饯花神,皆为大明灭亡而设置。而黛玉之泣、埋、祭原来都是为了明亡。







如此看来,宝玉所唱《红豆曲》,实是在为明朝灭亡而“滴不尽相思血泪”。







(五).







轮到冯紫英行酒令时,最后以一句“鸡声茅店月”结束。







这句诗来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其四十八岁时,离开长安后,途经商山时所写。







这是在暗隐李自成四月二十六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举行了登基仪式,三十日离开北京后,即撤退到了陕西。







轮到那锦香院的妓女云儿行令时,薛藩一直插科打诨,末了以“桃之夭夭”完令。







“夭夭”原意为“草木初长而茂盛美丽,另外还有,屈,未成年,刚出生的禽或兽等意思。







云儿在唱“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时,薛藩叹道:“我的儿,有你薛大爷在,你怕什么?”







再看行酒令前云儿所唱小曲中有这样的句子:“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茶縻架。”







将这些文字放在崇祯十七年三、四间,能从中体味到什么,或者说妓女云儿更象是谁呢?







唯有吴三桂这个禽兽:先是准备投降李自成,结果却投靠了满清,最后将胡虏引入了关内。妓女就是形容吴三桂的品行节操,云儿则是指他被封为平西王后就藩云南。







(六).







薛藩行酒令时说的:“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他自作解释:“笑什么?难道我说的不是?一个女儿嫁了汉子,要当忘八,他怎么不伤心?”“忘八”,乃暗借“八旗军”来隐满清也。







最后一个行酒令者是蒋玉菡,他以“花气袭人知昼暖”完令后,随着宝玉出去解手时,用自己的汗巾子同宝玉腰间系的袭人的汗巾子作了交换,预示了袭人将来会嫁给蒋玉菡。







棋官是作为伶人的蒋玉菡艺名,可是,身份低贱的伶人,怎么可能会住在紫檀堡呢?要知道古时“紫”和“檀”都是帝王皇家的象征。而如果“棋官”为“旗官”,即“八旗之官”,“蒋玉菡“为“将玉含”,即掌管玉玺之人,那就不奇怪了,当然,紫檀堡也并非紫檀堡,而是紫禁城。






在古代的《推背图》等谶语中,普遍以一两个字来代表某个人或某一事物。以谶语形式写出来的袭人的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顺”和“福”两个字正应了顺治福临,而那“一床破席”,则是以席子为蒲苇、芦苇编织,隐指顺治为“胡虏(蒲芦)”。









由此得出,蒋玉菡交换来袭人的汗巾子,隐喻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兵进入北京;预示袭人嫁于蒋玉菡,隐喻顺治于九月从盛京迁都北京,住进紫禁城。







(七).







这样,接下来在第二十九回里,宝黛发生最大冲突时,宝玉要把象征传国玉玺的通灵宝玉砸烂,黛玉则剪断了上面的穗子,就好作解释了。因为这天是五月初二,满清进入北京的日子。传国玉玺被砸,象征传国玉玺上五龙交互手柄的穗子被剪,意味着作为正统合法的朱明王朝自此永远失去了天下。







且看初四那天在贾宝玉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儿:







薛宝钗回黛玉之问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这段文字在表达什么呢?后面金钏说的:“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就是答案。







李逵绰号黑旋风,宋江人称及时雨,“风水(雨)”合在一起不正是“井卦”吗?






“井”卦又暗隐什么呢?后面龄官画“蔷”就是答案。







元朝诗人刘因有一首《蔷薇》:







“色染女真黄,露凝天水碧。







花开日月长,朝暮阅两国。”







“天水碧”,即为浅青色。据传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有一次在染色时,把没有染好的丝帛放在露天过夜,丝帛沾上露水后,起了变化,竟然染出了很鲜艳的青绿色。后来人们便按此发染色,并将这种颜色称为“天水碧”。







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薔”又被雨淋的场面,正好应合了刘因的这首《蔷薇》。当然,这首诗在《红楼梦》会被引伸出另外一层含义:“女真”“天水碧”皆指满清,后两句则可意会成,原来朱明的大好江山,旦夕之间却被那胡虏窃取。







随后宝玉冒雨跑回怡红院时,给了袭人一记窝心脚,也是对上面解读的一种印证。因为当时有两个优伶宝官、玉官正在怡红院里跟袭人等一起戏耍,为什么非要是宝官、玉官呢?这两个名字合在一起就是“宝玉”,但是,她们的优伶身份,说她俩影射蒋玉菡更加恰当。而蒋玉菡与袭人于象征皇宫的怡红院里戏耍,宝玉反被关在了门外,不正可隐喻满清窃取朱明天下吗?







那么,宝玉踢袭人那一脚又有何隐喻呢?







其实从第十八回至第三十回,所隐藏的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亡,到五月初二满清进入北京的这一历史时段。宝玉踢袭人的那一脚,代表的是转折,也就是将从前一个故事转入到另一个故事。而另一个故事,需要从五月初三说起。







(八).







五月初三薛藩过生日的场景,书中只字未提,意在暗示这天并非薛藩生日,但却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十六回,薛藩言称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后,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薛藩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黃”画的。真真的好的不得了!”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藩道:“你看真的是‘庚黄’?”薛藩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藩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庚黄”“唐寅”各取一字为“庚寅”。







原来,福王朱由崧在江北四镇和马士英扶持下,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国号依旧为“明”。南明政权的建立,也开始了与满清将近二十年的对峙局面。



(《透视红楼梦》)

编辑于 2022-07-10 17:14
扬州
扬州文化
江苏省扬州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19年12月05日 12:24:42 来自北京
8人参与4评论


历史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我们知道,李广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将军,被称为“飞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连李广的儿子李敢,并不怎么出名,也没什么大功绩,都被封为关内侯,而李广却没能获封。

汉武帝不给李广封侯,他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没有看到是因为自己任人唯亲造成的,反而从李广身上找原因,认为李广是命不好。以至于最后,汉武帝准备发动“漠北行动”的时候,还不让李广去,怕李广去了,战争不能获得全胜。



那么,“冯唐易老” 又是什么意思呢?冯唐是谁?他又有什么倒霉的事情呢?

其实,“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说的也是冯唐非常有才干,很早就出了名。但是到老了,也没有混个一官半职。



冯唐是贵族出生。他爷爷是原先赵国(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他父亲当过代国(西汉时期的代国)的相国。冯唐是汉文帝的潜邸旧臣。因为冯唐的父亲当过代相,而汉文帝刘恒在当皇帝前,曾是代王。冯唐因为举孝廉,在代地被任命为中郎署长,直接侍奉代王。汉文帝也曾非常重视冯唐,当汉文帝回代地的时候,还专门去看过他,召见他,和他商谈国事。

然而冯唐之所以没有成功,全都得怪自己,为何?

当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冯唐就是刘恒身边的侍卫官。但是,刘恒进京当皇帝的时候,却并没有带他去。这说明,他一直没有迎奉过刘恒,因而,刘恒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身边的人。接着,汉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回到代地,还是汉文帝主动去找冯唐。



当时汉文帝对冯唐说,你老人家怎么还是一个郎官?其实,这也就表明,汉文帝是想重用冯唐了。那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可以在汉文帝面前表现一下了。

那么,冯唐是怎么表现的呢?

当时,汉文帝和冯唐谈到了边关防守匈奴的问题。汉文帝非常赞赏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李齐。冯唐立刻就纠错,说,李齐算什么,我爷爷曾在赵国为官,清楚得很,廉颇和李牧比李齐厉害多了。

其实,汉文帝未尝不知道廉颇、李牧比李齐厉害,他为什么却说李齐呢?显然是因为李齐比较听君王的话。也就是说,汉文帝是话里有话,但冯唐没有听出来,直接顶了过去。

汉文帝好脾气,顺着冯唐的话说道,我朝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何必还担心匈奴的问题啊。哪知道冯唐又顶过去说,陛下你就是有廉颇、李牧,你也不会用。

汉文帝再好脾气,也受不住了。他站起来,拂袖而去。不过他毕竟是汉文帝,一会儿后,还是又把冯唐找过来,问他道,你为什么说话不给我面子啊?冯唐才说,是因为守边关的魏尚上报战功的时候,曾多报了六颗首级,汉文帝就把他的爵位给夺了,还判了他一年的徒刑。冯唐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应该给魏尚这样的将领一些独立的自主权,他多报六颗首级,其实是给士兵们报的,应该鼓励,而不应该严厉处罚。



实际上,汉文帝之所以严厉处置魏尚,还是因为他本身有些猜防边将,这和他赞扬李齐,观念是一样的。冯唐完全没有明白这一点,反而和汉文帝据理力争。

不过,好脾气的汉文帝竟然就听了冯唐的话,让他持节去恢复魏尚的官职,同时,又把冯唐提拔为车骑都尉。也就是说,虽然冯唐不迎奉汉文帝,汉文帝还是把他提拔了。

不久汉文帝就去世了。汉景帝上台后,又提拔冯唐担任楚国相国,但是很快就罢免了他。为什么罢免他,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估计也是冯唐不会说话不会搞关系吧。而且此后,汉景帝再也没有重用过他。

直到汉武帝上台后,在全国选拔人才。有人提到冯唐,但此时冯唐已经九十岁了,当然不可能再出来当官,也就算了。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梦令.春已行将过半
xxkk19992022.07.12浏览3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yangyiying315
2022.07.14
满意答案
如梦令.春已行将过半

牧笛渔舟唱晚,春已行将过半。
  
满眼是残红,遍地落英无限。
  
徒凳凳叹,徒叹,逝水东流不返。

释义:落英
  
落花。
  
     《楚辞‧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按, 一说为初生之花。
  
     游国恩 纂义引 孙奕 曰: “宫室始成而祭则曰落成。 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
  
     晋 潘岳 《枣升旅皇女诔》: “落英雕矣, 从风飘飏。”
  
     元 郝经 《琼花赋》: “天风收其落英, 不委地而飘扬。”
  
     冰心 《樱花赞》: “春阳暴暖, 樱花就漫山遍野的开了起来。 一阵笑兄风雨……漫山遍地又是一片落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1贾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二)原创2021-12-16 21:35·龍乡红楼
“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代名词的拼图之二:薛小妹十首“怀古诗”之前三首
(一).
金钏在回应贾宝玉的粘缠时,以“调戏”的口吻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结果,金钏被王夫人一巴掌撵出了荣国府后投井自尽,还是穿了薛宝钗的衣裳给下葬的。
前边刚说过“金簪子掉到井里头”,后边就“投井自尽”,金钏跟“井”怎么就这么有缘呢?
而宝玉在粘缠金钏之前,刚刚被薛宝钗以“李逵给宋江陪罪”嘲讽。“巧”的是李宋二人的绰号“黑旋风”和“及时雨”合在一起,正好可以组成水风“井”卦。


下为巽,风也;上为坎,水也,是为[井]卦。
“井”卦爻辞云:“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意思是:村(城)邑变动,井不变动,既不让井水干涸,也不让井水溢满,往来井然有序。如将井水取干,井绳就会缠绕困住取水的瓶子,主凶。
宝钗、金钏嘲讽调戏宝玉暗隐“井”卦,其意所指为何呢?
金钏调戏宝玉的下半句是:“你往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其实就是在暗示,这个“井”卦的答案,可在贾环那儿找到。
从上一篇中,我们已经知道,三月十五日那天,贾环用蜡油烫伤了宝玉的脸,而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北边的最后一道关口居庸关,而兵临城下。可见贾环就是李自成在《红楼梦》里的多个影子之一。
所以说,暗示与贾环有关,即是暗示与李自成有关。归根结底则是暗示读者到《推背图》“第三十二象,乙未(巽下坎上:井)”里去获取答案。
(二).
《推背图》第三十二象的“井”卦,也是“闖王灭明”之谶。其谶图是:


馬立門内为“闖”。
谶曰:
马跃北阙,犬嗷西方。
八九数尽,日月无光。
颂曰:
杨花落尽李花残,
五色旗分自北来。
太息金陵王气尽,
一枝春色占长安。
谶语中:马跃北阙,指闯王攻取北京;犬嗷西方,指张献忠攻占四川,建“大西”政权;八九数尽,指崇祯在位十七年,明朝气数已尽;日月无光,即明朝灭亡。
颂辞中:扬花落尽李花残,一是指三月,二是借李唐代隋之谶“桃李子,洪水绕杨山”,代指李自成灭亡了明朝;
五色旗分自北来,指闯王的大顺写举着黄、白、黑、红、蓝五色旗,占领京城之北的居庸关后进攻北京;
太息金陵王气尽,痛惜始建都于金陵(南京)的朱明王朝,气数已尽;
一枝春色占长安,以春天的青绿色,喻指满清最后点领了北京(长安)。
这个“井”卦的谶与颂所表达的意思就是,闯王虽然灭了明朝,最后却被满清摘取了果实。而金钏投井自尽后,穿着宝钗的衣裳下葬,一样是在暗喻,李自成白白为满清做了“嫁衣”。
(三).
因金钏挨了王夫人一巴掌而急忙逃出来的贾宝玉,在蔷薇架下,看见龄官在地上画了成百上千个“蔷”字后,被一场突来的大雨浇了个透心凉。
上一篇中已经讲过,这个场景乃是对元朝刘因《蔷薇》诗进行的演化,引伸出明亡后满清入关占领北京。
无独有偶,下一回,也就是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蔷薇架下又出现了另一个场景:
史湘云和丫鬟翠缕正论“阴阳”时,在蔷薇架下拾到了宝玉丢的金麒麟,脂砚斋在此批道:“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
假如因此而理解成,湘云在蔷薇架下拾金麒麟,是在预示她将来会嫁给卫若兰,那就说明是被表面故事的假语村言给迷惑和禁锢着了。
当年潘岳赠石崇的诗中有这样一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后来两人被孙秀陷害,一同被押赴刑场问斩,使“白首同所归”变成了一句应验的谶语。
而史湘云在蔷薇架下拾到金麒麟时,正与翠缕论“阴阳”,可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所暗隐的是阴阳相隔与生死。
1646年十月,朱由榔在被称为麒麟之乡的广东肇庆称帝,十六年后的1662年四月十五日被吴三桂弑杀后,被大臣扶纲偷偷葬在了贵州的高唐山。正应了史湘云判词里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高唐山的具体位置是,贵州省、古且兰国境内的都云卫,可见“卫若兰”这个名字便是由此而来,同时,暗隐南明灭亡后永历帝的葬身之地,才应该是脂批的真实用意。
蔷薇架下,龄官画”蔷”,隐喻大明灭亡;湘云拾金麒麟,隐喻南明灭亡。由此可知,“蔷薇”实为“墙危”,暗隐着王朝的高墙即将倒塌灭亡。
(四).
贾宝玉冒雨回到怡红院时,两个优伶宝官、王官正与袭人等在一起玩耍,她们把院子四周出水口全部堵住,使怡红院俨然成为了一片水塘,或一口水井。
在前一篇中对此也已作过解读,并且也讲到了贾宝玉踢袭人的那一脚的隐喻,是五月初三庚寅,朱由崧在金陵宣布监国,随后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开始了近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对于一心想要完全取代明朝的满清来说,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无疑相当于心口被狠狠地踢了一脚。
而南明在近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踢满清踢得最狠最具代表性的一脚,出现在永历六年,李定国经过一番准备后,于五月出兵,数月间逼死孔有德,斩杀尼堪,收复失地数千里的“两蹶明王”。因此在紧接着的下一回才有了关于晴雯的“撕扇子做千金一笑”。
不过,这已是后话,咱们要讲“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字和证据,便不能扯得太远。
且说,五月初三朱由崧在金陵宣布监国时,南明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形势状况呢?
咱们一起来看薛小妹那十首“怀古诗”的前三首。


(五).
怀古诗的第一首是《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嚣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诗所体现的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是一首很标准的怀古诗。致于要从中“理解”出符合《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另一层含义,不同的解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和思路给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只是难以避免牵强附会之嫌。
比如,因为赤壁之战其中一方主将为曹操,曹学专家们忽略了作为战败的一方,对曹操完全是一种耻辱,而从各种角度去与满清包衣曹寅家去作连系。这样的”解读”,无论对《红楼梦》,还是对专家自己,不能不说是很一种悲哀。
那么,这首《赤壁怀古》到底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在《红楼梦》中的任何一首诗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不应该也不可以进行单独地去理解,必须与前后文形成紧密的联系,才会尽可能减少主观臆断式的错误。
所以说,如果不与后边的怀古诗互相连系起来,还不如不解读的好。
(六).
第二首是《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交趾怀古》就显然得名不符实了,完全违背了“怀古”这种文学体裁的常识。自古以来所有的怀古诗词以及其它文学体裁的怀古作品,其所怀事物,无一不是没有具体的照应和针对性的。
须知在东西汉,交趾郡(国)辖下的疆域非常广阔,除了越南北部,还包括了这些地区: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以及浙江、江西、湖南和贵州的南部、云南的东部。谁又曾见过对一个如此广大的区域去写怀古诗呢?
其首句“铜铸金镛振纪纲”,讲的是马援在交趾郡平定了一对姊妹规模上也不是很大的叛乱后,在获胜处立了两根用铜铸成的柱子,以彰显朝廷的权威与法度不容侵犯。
可是整首诗只此一句与标题有联系,就有悖于常理了,当然不能把它当成一首正常的怀古诗去理解,而应该考虑到,如此写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说的是伏波将军马援此前曾在四川平定羌人之乱。
后面的“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则是说江东吴地(江苏)的两个老乡项羽、刘邦于安徽灵璧东南进行的垓下之战中,张良以笛声(箫声)引领了四面楚歌。
也就是说,《交趾怀古》的四句诗覆盖了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南部、和云南东部,还有四川、安徽、江苏等涉及到十一个省份,如果加第一首《赤壁怀古》的赤壁在湖北省,这些省份合在一起,恰好是1644年五月初三,朱由崧在南京宣布监国前后,南明所控制的疆域。


(在这幅南明形势图中,1644年五月,李自成还没有来到湖北,张献忠尚没有占领四川。)
(七).
第三首是《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根据前两首诗的经验,对于诗中所写的《北山移文》中,关于对假隐士周颙进行的讽刺,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忽略不管,只需要关注一下“钟山”就可以了。
钟山即紫荆山,自古以来便是南京的象征。
如果说前两首怀古诗画出了1644年五月前后,南明控制的疆域,第三首则点出了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时都城的所在地南京。
既然是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那么在下一篇《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之第三张拼图中,咱们就来说一说弘光帝朱由崧。

红楼梦里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三)原创2021-12-30 17:51·龍乡红楼
既然说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是“扬州十日”的见证与代名词,那黛玉说迎春“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当然也指“扬州十日”,那么,迎春背后所影射之人,与“扬州十日”就应该有非同寻常的连系。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代名词与拼图之三:贾迎春。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关于林四娘的故事中,那个被“犬羊、贼众”所杀的青州恒王,查遍明清两代历史,以及根据康熙时期那些明朝遗民笔下的林四娘,可以肯定,他就是明朝青州的末代衡王朱由棷。
按书中所写,衡王是在贼兵围攻青州时被杀,这当然是为了把“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
既然是解读《红楼梦》,我们当然不能只在“假语村言”里纠缠不清,应该作的是查证出衡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原来,朱由棷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投降了满清,弘光元年(顺治二年)清廷借口其族人企图反清而把朱由棷押往北京软禁。南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四月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莱市口被满清杀害(一说被弓弦勒死)。与衡王一起被杀的朱明宗室共十七人,其中一位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原为福王的朱由崧,因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大明朝灭亡,在江北四镇与凤阳府督师马士英的合力推举下,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宣布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弘光元年。哪里想到就在弘光元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朱由崧便在芜湖被叛将献给了满清和硕豫亲王多铎。此时朱由崧才刚刚坐了一年的皇帝宝座。
随后,朱由崧、潞王朱常淓、太后邹氏等人被多铎押送到了北京,又是即将一年,这些人全被顺治下旨杀害。
特别是从被俘到被杀的这一年,不能不联系到贾迎春嫁给孙绍祖只一年时间便被作践蹂躏而死,以及迎春的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后两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已经不用多作解释,而前两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所指的孙绍祖,自然是指把弘光帝掳走的满清宗室豫亲王多铎了。


那巜红楼梦》里为什么把多铎起名孙绍祖,又说他是大同人呢?
这是因为满清来自后金,后金又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金国。大同作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原王朝占领大同,就能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震慑,北方游牧民族占领大同,就会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
宋金时期,正是金国宗室完颜宗翰(粘罕)于公元1122年攻占了大同,1127年,制造了“靖康之变”,将徽、钦二帝掳走。这就是书中将掳走弘光帝的多铎起名孙绍祖,家在大同的原因。
元春元宵节归省后的第七天,也是薛宝钗正月二十一生日的第二天,迎春出了这样一个灯谜: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是“算盘”,而它的隐喻是什么呢?算盘中间横梁的上边,两个珠子相加为十,下边是五个珠子,这也同样是隐指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同时横梁上边两个珠子,下边五个珠子,又是二和五,则隐指1646年四月二十五日,朱由崧、朱由棷,朱常淓等被满清杀害于北京莱市口。
就在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被下人偷走后,绣橘、黛玉、探春、平儿纷纷替她出头时,迎春自己反而要息事宁人,不感追究,坐到一旁看起《太上感应篇》来。于是黛玉说她“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
这个典故说的是南朝梁武帝:梁武帝痴迷于佛学,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庙宇,太清二年,侯景发动叛乱,年底宫廷沦陷,而梁武帝还是只顾谈经论佛,宣扬着因后果生死轮回,最终被侯景囚禁,后来直到活活地饿死了也没有人来过问。


《红楼梦》里借黛玉之口讲出这个典故,暗隐的是弘光元年四月,多铎率领清军围困扬州时,督师史可法调不来军队驰援,几次紧急上书弘光帝要求支援,而朱由崧都只顾自己在后宫酗酒淫乐,置之不理。从而使扬州在兵少将寡的情况下,于四月二十五日被清乒攻陷,史可法宁死不降被杀后,多铎下令屠城,八十多万人杀害,制造了臭名昭著、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系列之四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



文:龍乡

阉党阮大铖,权臣马士英,老阁部史可法,东林党魁钱谦益,军阀左良王,有争议的何腾蛟等南明弘光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否出现于《红楼梦》中,都不能否定“累丝金凤”是“扬州十日”的见证与代名词。即便是写的寅孙自传和曹寅家事也不能否认。其实,“累丝金凤”出现在《红楼梦》里也充分证明了书中没有只字半句与包衣曹家有关系。重要的是,上面那些人物都以不同的形象的的确确地被隐写在了《红楼梦》里。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见证与代名词拼图之四:司棋和潘又安



“品貌风流”、“高大丰壮”,脾气刚烈、做事雷厉风行,是迎春房里大丫鬟司棋的标签。









就是这样一个大丫鬟,在迎春住的“紫菱洲”所拥有的权势和地位俨然成为了“副小姐”。







再来品品“司棋”这个名字,不正是对她能够获得“副小姐”这个称呼一种暗示和体现吗?







“司”,主持、掌握、操控之意。偏偏这二小姐贾迎春的最大爱好就是下棋,而“司棋”则意为主导、掌控棋局走势。这也正是在表面故事上,迎春虽贵为千金小姐,却是个性格懦弱的“二木头”,从而使司棋这个副小姐成了紫菱洲实际当家人的具体定位。







书中为什么如此设置呢?当然是“真事隐去”的需要。







我们在上一篇关于“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字”拼图之三中作了分析解读,迎春影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而在弘光时期的政局一真操控在权臣马士英手中,对比一下表面故事的设计,司棋这个形象是不是很符合马士英呢?







其实司姓与马姓同源,共同的祖先是秦朝的得姓始祖伯益,这也是司棋被设计姓秦的根本原因,同时,给秦司棋影射马士英更增加了一份可信性。







很多学者认为,马士英操控弘光时局背后主使者为阮大铖,即马为阮所操控,多少存在一些争议,不过,两人狼狈为奸却是不争的事实。







阮大铖无疑是弘光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红楼梦》中又会怎么隐写他呢?







“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人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而因“奸情”被鸳鸯到的司棋和她表弟潘又安,后者的名字恰好来自西晋人潘岳。









“阮”不但为“潘”的谐音,在文学方面阮大铖也如潘岳一样被认为是天才,同时在做人方面两人又一样被世人所诟病。因此上,用来自潘岳之名潘安,制造出一个潘又安来影射阉党余孽阮大铖是很恰如其分的。









当年潘岳写给石崇的诗中,有“投份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的句子,那料因被孙秀陷害,两人最后一同走上了破头台,使这句诗成为了被应验的谶语。







历史中的阮大铖与马士英狼狈为奸,《红楼梦》中的潘又安与司棋双双殉情,也是潘岳“投份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的真实写照。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见证与代名词拼图之五:柳家的、柳五儿、钱槐和邢岫烟



司棋在《红楼梦》里正式出场,是在第二十七回“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写她“从山洞里里出来,站着系裙子,林红玉问她“姐姐,不知道二奶奶往那里去了?”司棋道:“没理论。”







红学家们认为,《红楼梦》里一字不可更改,字字句句都是有一定用意的。关于司棋正式出场的这个不起眼的小情节,自然更是不能被忽视。







那么,描写这个小插曲的用意会是什么呢?重点在“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上。







原来大明灭亡后,在南京究竟该立谁为帝这个问题上,凤阳督师马士英与掌有实权的南直隶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史可法,刚刚达成拥桂王朱常瀛为帝的协议,回过头来,却瞒着史可法,于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联合江北四镇的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把福王朱由崧从淮安接到了南京,使得拥立朱由崧为帝变得无法逆转,从而,这一天也变成了马士英操控弘光政权的开端。







脂批曾言《红楼梦》中的文字“表里皆有喻也”,那么写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可有什么意象和隐喻吗?







在表面故事中,可以让人理解为司棋在山洞里方便,或与潘又安约会;在背后隐藏的故事里呢?







在确定潘又安影射阮大铖后,我们可以这样放飞一下想象:







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巢者,穴洞也,这“石巢、山樵”,不正可引伸出“山洞”之意吗?而这天偏偏是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如此写来,是否在隐喻接福王到南京这一行动,原来是马士英与阮大铖合谋的结果呢?







再来看金鸳鸯撞上司棋和潘又安幽会的描写:







“(鸳鸯)偏生又要小解,因下了甬路,寻微草处,行至一湖山石后大桂树阴下来。刚转过石后,只听一阵衣衫响,吓了一惊不小。定睛一看,只见是两个人在那里,见他来了,便想往石后树丛藏躲。鸳鸯眼尖,趁月色见准一个穿红裙子梳鬅头,高大丰状身材的,是迎春房里的司棋。”







从这段描写中,“微草”呀“山”呀“石”呀,似乎可以看到马士英字瑶草,阮大铖号石巢、百子山樵的信息。









1644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称帝后,弘光朝正逐渐被马士英、阮大铖掌握操控,俩人开始对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进行大肆地残酷迫害与屠杀。这一切彻底激怒了出身于东林党,在武昌拥兵自重的左良玉。1645年三月底,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帜,率领号称八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土奔南京。岂料与四月初行至九江,左良玉大口吐血而暴亡。









左良玉死后,其子左梦庚在狄港被黄得功战败后投降了满清,几乎同时,江北四镇也被满清上占领,出现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事件。左良玉的“清君侧”是加速弘光政权灭亡的重要事件,《红楼梦》里会怎么对其进行隐写呢?







“清君侧”之起因,是马士英阮大铖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红楼梦》里,司棋与人发生最大的冲突是因为一碗鸡蛋羹,怒砸柳家的承包的小厨房。







“柳家的”之女儿是那个一心想进入怡红院伺候贾宝玉的柳五儿。









贾宝玉是传国玉玺与皇权的象征,一心想进入怡红院伺候贾宝玉,就等于是想接近皇权,这与“清君侧”是多么地相似。







九江口,本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故里,“柳五儿”这个名字不正是在暗隐左良玉在诗人故里九江口暴病而亡吗?







虽然这边是柳五儿想去怡红院“出人头地”,那边赵姨娘的娘家兄弟钱槐却看上她,一心想娶其为妻。这钱槐究竟是何许人也?







槐,不但指植物,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有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因此槐与官是相连的。如:槐鼎、槐位、槐卿、槐兖、槐望、槐绶、槐岳、槐蝉、槐府、槐第等。且“槐”“魁”相近,也就有了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之吉兆。







左良玉出身于东林党,那想娶柳五儿的钱槐,不是影射东林党魁钱谦益还会影射何人?









迎春、司棋、潘又安、柳家的柳五儿、钱槐分别影射南明弘光时期的朱由崧、马士英、阮大铖、左良玉、钱谦益,那么,前来贾府投亲,被安排住在迎春那里的邢岫烟又影射谁呢?







以前的拙文中对她已经作过多次解读,“云无心而出岫”,邢岫烟影射字云从的南明重臣何腾蛟,安排她住在迎春的紫菱洲,暗隐弘光时期,何腾蛟寄身于在武昌拥兵自重的左良玉。因左良玉曾劝他与自己一起举兵“清君侧”,何腾蛟偷偷离开了武昌,后来被他的半个“南阳老乡”隆武帝朱聿键(妙玉影射者)信任并委以重任。



​(《透视红楼梦》,揭秘隐藏在背后的真实历史。欢迎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关注、转发、支持。)

发布于 2022-07-13 1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0: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4:迎春判词图谶解读一;揭秘攒珠累丝金凤,累丝是什么?弘光帝是怎么死的?迎春拿出《太上感应篇》的秘密,太上曰:祸福无门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9】


12.12 迎春
迎春是四春之一,南明皇帝中的弘光帝,所以书中安排是福王贾赦唯一的女儿。贾府中儿媳、女儿才是皇帝,所以迎春不住在自己家,却住在王夫人家这个皇家“正”支。从反面看,这些安排设计都有合理原因。迎春的懦弱、不理事、任由下人放肆,也完全符合福王系的弘光帝朱由崧的特征。

在73回,“绣春囊”之后,回目上便是“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绣桔说“那一个‘攒珠累丝金凤’竟不知那里去了”,“姑娘竟不问一声儿”。迎春的乳母不但赌博做头家,而且胆大妄为,竟然把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私自拿去典了银子。迎春呢?“竟不问一声儿”,“只是脸软,怕人恼”。绣桔说“他是试准了姑娘的性格,所以才这样!”绣桔甚至当面说迎春:“姑娘怎么这样软弱!”

迎春乳母子媳王住儿媳妇更是无法无天,“也因素日迎春懦弱,他们都不放在心上”,竟跑到迎春卧室,跟绣桔、司棋大嚷大吵。“也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居然发邢夫人之私意,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说什么“没有钱只合我们奴才要”,说他们“白填了三十两”。迎春呢?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若有不闻之状”。迎春就是这样个人,这样的懦弱性格。

探春说:“如今那住儿媳妇和他婆婆仗着是妈妈,又瞅着二姐姐好性儿,如此这般私自拿了首饰去赌钱,而且又捏造假账妙算,威逼着还要去讨情,和这两个丫头在卧房里大嚷大叫,二姐姐竟不能辖治!”

迎春呢?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

所以黛玉感叹:“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并提醒读者:“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黛玉说的“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不就是弘光帝朱由崧吗?

清兵屠扬州后,五月初五,“上不视朝,以串戏无暇也”。五月初九,清兵渡江。五月初十,弘光下令“闭京师各城门”,“午后,唤集梨园子弟入大内演戏”!不做部署,不守京师。到晚上,干脆弃南京城,直接逃跑了。

黛玉说“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如何裁治”的话,更是挑明了:反面此人不是小姐,是个男人,在“虎狼屯于阶陛”时,“如何裁治”,黛玉说的都是反面的话。

迎春的回答:“正是”,并说“多少男人尚如此!”红楼作者写的,还是反面的话:“正是”,那个“末世”,多少男人尚如此!

在“虎狼屯于阶陛”时,黛玉说的“尚谈因果”是什么?迎春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在给读者看什么?

《太上感应篇》第一句: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表面看,黛玉说的“因果”,便是《太上感应篇》的祸福、善恶之报的因果。

太上:表面之义,指太上老君,至高无上的道教至尊。

“太上”本义就是至高无上,至尊之意,也指皇帝、天子。

福:祸福之“福”,迎春拿在手上以示读者,暗指“福王”之福。

所以,迎春专门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给读者看:太上、福,是福王、皇帝。给读者专门指出那个软弱、不理事的福王、弘光帝。

再看“攒珠累丝金凤”:

文中一再重复“累金凤”、“金丝凤”、“金凤”、“那凤”,这段文字一直在说这个“攒珠累丝金凤”,所以读者不要忘了目标。而且,这个“累金凤”出现在回目中,再看回目中对应的上联字,是什么?“绣春囊”!

“绣春囊”在前文花了一个章节专门解过,是大观园中藏“鱼”卧“龙”的重要线索,直接向读者指出了大鱼的“首尾”。并且由傻大姐在鱼“头”处拾得,再由邢夫人接力,专门拿到了鱼“尾”处的紫菱洲,迎春住处。让读者意识到“紫菱洲”的“菱”字,状如“菱角”,正是“鱼尾”形状,从而看出大观园中这个几百米长的大“鱼”,也就看到了大观园里隐藏的这个“鱼龙”。

“累金凤”跟“绣春囊”相对,可见其重要程度!读者不能轻易忽略过去,要仔细看到书中的各种提醒和重复强调。

“累金凤”也是覆“凤”射“龙”,指的是哪个“龙”?

看探春给读者的提醒:

探春笑道:“我才听见什么‘金凤’?”

“但不知‘金累丝凤’因何又夹在里头?”

----什么“金凤”?

----不知“金累丝凤”,因何“夹在里头”?

夹在“金凤”里头的,是什么?“累丝”!

什么“金凤”?“累丝”金凤!还是“累丝”!

那么,什么是“累丝”呢?“累丝”是一种制金工艺,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累丝”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

下图便是用“累丝”工艺制作的“金凤”头饰,上嵌珠子:


下图这是一个明代的“金累丝龙纹冕”,累丝工艺精巧,做工极其精致。


探春为什么特意告诉读者“金累丝凤”?

----金勒死凤!

红楼作者常跟读者玩射覆,这里覆“凤”射“龙”,这个“龙”,这个皇帝,是被金国勒死的。

前文介绍弘光朝这段历史时,说过弘光帝是跟惠王朱常润、潞王朱常淓等人一起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的。这是现在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那么,当时的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

《清世祖实录》:“壬戌,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欲加之罪,太明显了!如此低劣的手法,我们一眼便能看出的把戏,满清居然玩弄于庙堂之上!怪不得茗烟说满清是东北上一个“破庙”,妙玉说是“鬼脸青”,贾母说是“阎王庙”!

对“福王”,没有提及。也就是说,朱由崧很可能没有在菜市口一同被斩首。

对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结局,《明史》作为官修史书,总该交代清楚吧?看《明史•列传•卷八》中的“诸王五”:

“丙午,执由崧至南京。九月甲寅,以归京师。”

完了。押“归京师”,就完了!

朱由崧作为南明的皇帝,做了满清的囚徒,最终是怎么死的?满清最清楚!却对自己杀人灭口的恶行,在史书中居然不记录,无耻啊!

但从南明,到民间,直到现代,一直有朱由崧是“弓弦勒毙”的说法。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写道:“次年(1646)五月,朱由崧、朱常淓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都在北京被杀。”至于朱由崧是被斩首的,还是勒死的,怎么死法,顾诚先生很聪明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终生从事南明史研究的历史学家钱海岳,其撰写的一百二十卷《南明史》,从崇祯十七年五月,纪至永历三十七年止,参阅了3400余种图书文献,弥补了《明史》与《清史稿》回避的诸多史实,在史学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钱海岳的《南明史》:“二年五月甲子(此弘光二年,1646年),清以弓弦勒令自尽,崩年四十。是日大风,凶问至南京,父老皆为流涕。……永历十一年四月,改上今谥曰简皇帝,庙号安宗。”

《红楼梦》中采用的,显然也是“勒死”之说。同样,不是孤证,在下文解读迎春的词曲时,能得到验证。

还有,“攒珠”,突出:朱!

(迎春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13:妙玉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风尘肮脏违心愿,射覆李白的“肮脏在风尘”!妙玉为什么世难容?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典故揭秘
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5-01 11:08・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3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0: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奸臣严嵩在红楼梦里露那一脸,直教贾雨村无所遁形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大明奸臣严嵩在《红楼梦》里露那一脸,直教贾雨村无所遁形



原创:龍乡

本文标题虽然是《大明奸臣严嵩在<红楼梦>里那一闪而过,直教贾雨村原形毕露》,本意却是以此揭开甄士隐梦幻中所识“通灵”之谜,这也是重要的。



严嵩,这位被称为明朝的第一大奸臣,真的并不属于《红楼梦》里的人物,那他又怎么可能会在书中露上一脸呢?


不但值得怀疑,甚至可以嗤之以鼻将这种“胡言乱语”称作是“研究《红楼梦》研究成了疯子傻子神经病”。



如果您心里也这样想的话,不妨将您的厌恶之情暂且压一压,还请能稍稍耐一耐心,看一看我的分析是不是还有那么几分道理,然后再来责骂才会更有针对性。



话说《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这寄居于葫芦庙的贾雨村第一次出场,被甄士隐请到家里小坐,士隐拿来盘缠助雨村上京赶考时,有人通报说:“严老爷来访。”难道说就是因为这个来访的老爷姓严,就敢断定他是严嵩吗?



虽然明清两朝再也没有第二个人比严嵩更出名的了,而此处除了这一句通报,再也看不出有关于“严老爷”的任何信息,纵然刹那问胆大包天在心里可能出闪出“严嵩”这个名字,谁也不敢说出“严老爷就是严嵩”的猜测,因为这也太荒唐得没有谱了,敢这样说,被人耻笑是难免的。



况且,这只是一句简单的通报,其人并没有露脸,所以只能暂且略过不提。



接下来看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于贾雨村第二次出场期间,因林黛玉伤痛于母亲病逝无法上课,一时清闲的贾雨村到扬州城外郊游,首先来至一个:

[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到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头来的亦未可定,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人,只有一个龙钟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就是这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短短一百六十多字的描写,历来格外地深受红学专家的重视和关注,大家在“中华文明史、传统道统、人生哲理、佛学禅机参悟”等方方面面的阐释,达到了至高无上巅峰之境。面对如此高深莫测的解读,作为末学一直噤若寒蝉,从来不敢对其有半句妄言。

直到写《林黛玉父亲林如海之谜》这篇拙文时,对前四回进行“透视性梳理”时,再三品磨智通寺的那幅对联,不由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其中似乎含有批判奸恶之徒后悔莫及之意。至于内中藏有何等玄机,依旧是不明所以。



哪里知道,其中奥妙原来竟然藏于紧随其后的“正邪两赋”论里。


且说这贾雨村从智通寺出来后,便在一村肆遇到一位旧识,于是便有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在冷子兴说到那府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种种荒唐怪异言行时,激起贾雨村临时发挥出一篇“正邪两赋”论来: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

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根据专家们讲,这“正邪两赋”论吸收了中国哲学“气作”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当代哲学进程中仍有其重要价值。在红学领域,正邪两赋说堪称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对这一课题进行严肃学术探讨,能引领红内学文本评论分支升入极精致、极高明、极宏大的境界。



不过,此等关于哲学方面高大上之巅峰伟业,只能属于红学专家们钻研攀登的职责和范围,至于作者写“正邪两赋”论的本意,于《红楼梦》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低级尾末之事,也只有留给下等末学来探索了。

那么关于“正邪两赋”的本意、作用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呢?还请咱们大家共同来进行分析探讨。


正如世间的很多事物一样,在未知答案时,会感觉非常玄妙,但等得出结果时,又会于恍然间觉得答案竟是如此简单:



贾雨村在两赋论中一共列举了四类人物,其中应运、应劫而生与奇优名倡这三类人物,分别名落于宋朝的理学大师朱熹、最大奸臣秦桧、苏东坡侍妾朝云头上,唯独逸士高人这一类,名落于明朝的祝枝山。



难道说有明一朝就没有值得贾雨村一提的应运、应劫而生,和奇优名倡这三类人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是不可能,“贾雨村言”却偏偏要如此讲来,这就属于“正邪两赋”论之根本玄妙之处了。说白了,这是作者故意打下的一个埋伏,而洋洋洒洒一篇“正邪两赋”论,皆是在为这个“埋伏”而服务。那主要的“埋伏”点设在了哪里呢?

就设在了“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这一句上。



同时这也是倍受红学研究者关注的一句话。在红学界历来的争论中,“明末清初”背景说者,常常以这句话作依据去反驳曹学的雍乾时期背景说。虽然前者在争论中因“近日”二字完全占据了上风,却也远远未能尽解“近日”之妙处。



关于对“近日”的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可长可短的,曹学要将其延长二百来年,肯定是太勉强了,但也可以理解。



问题是这个“近日”是截止于宋朝这个平面上增长出来的一个凸起,便无形中给“近日”匡定了一个不可突破明朝的范围,况且,这个无形中的范围,显系作者故意为之。



再进一步,倪云林是从元朝进入明朝后去世于洪武年间,而唐伯虎、祝枝山皆去世于嘉靖时期,祝枝山比唐伯虎去世晚了四年,更重要的是此俩人又“吴中四大才子”取其二。而被有意无意遗漏的另外俩人,徐祯卿又比祝枝山去世晚了四年,文徵明则去世于隆庆三年。这难道不是在将“近日”的范围缩短到嘉靖与隆庆时期吗?或者说,这也正是“正邪两赋”设置的“埋伏”。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就非常有意思了。



因为,我们纵然得出“近日”的范围在嘉靖时期,对“正邪两赋”论在书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一头雾水。



同样,智通寺老僧在书中有何作用和意义,也是莫名其妙。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把这两个情节分割开来,各自单独去理解方造成的。



其实无须懂得太多文学常识也应该明白,紧挨的上下文之间是不可能不存在连系的。如果把智通寺老僧与“正邪两赋”组合到一起,是否能起到化学反应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化学反应后得出的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原来智通寺聋哑老僧暗隐之人,正是大明第一奸臣严嵩。

为什么是严嵩呢?说白了就非常简单:



第一,智通寺老僧这个形象,可说是根据严嵩的结局而量身订制:“翻过筋头”指严嵩干嘉靖四十一年被徐阶扳倒;龙钟之年身居破庙煮粥,指严嵩被遣返老家江西分宜介桥村后,寄居墓舍,死时已八十七岁;那幅对联“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也正是严嵩的真实写照。



第二,“吴中四大才子”之文徵明独死于隆庆三年,而严嵩死于隆庆一年,这是最符合“近日”之说的。



第三,智通寺的对联与“翻过筋头”更接近于“应劫而生”。而《正邪两赋》中“应劫而生”者最后名落宋朝第一奸臣秦桧,再住后推,恰恰就轮到了明朝第一奸臣严嵩头上。



第四,以上是贾雨村的第二次出场,而他第一次出场时,那句“严老爷来访”的通报,更是对严嵩的身份印证。至于“老爷”与“老僧”的错位,乃为不宜写得太过直白,作者故布疑阵而已。

既然说严嵩并非《红楼梦》中人物,为什么书中还要煞费周章地让他露上一脸呢?原因是为揭开贾雨村与“甄士隐梦幻”所识“通灵之谜而作引导与暗示。



比如,贾雨村第一次出场时,以通报“严老爷来访”为借口,让甄士隐暂时离开,才便贾雨村认识了回头一顾的丫鬟娇杏。这是在暗示此处隐藏的故事发生在严嵩弄权之际;



比如,贾雨村第二次出场时,便在大如州封肃那里娶了娇杏,并且为其产下一子。而娇杏这个名字则暗示了这个儿子生产于“杏月(二月)”。



那么,严嵩当权之际,于二月出生的人会是谁呢?答案是,出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的努尔哈赤。


由此便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①,贾雨村所谓“胡州”人氏,乃是指出生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而贾雨村则代表着兴起于建州女真的后金和满清;



②,作为大如州人氏的封肃,乃是以女真族来源肃慎来暗隐建州女真,而“大如州”则取自“鞑虏州”的谐音;



③,“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后的情节中,贾雨村生下一子,证明由“补天遗石”幻化,被癞头和尚称作“蠢物”的“通灵宝玉”,隐喻努尔哈赤以及由其建立的后金;



④,贾雨村即兴演说“正邪两赋”前后,分别谈贾宝玉和甄宝玉,以及太虚幻境的那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说明贾宝玉代表着满清和朱明双重隐寓;



⑤,林黛玉六岁时“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暗隐朱由检刚刚六岁的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辽东赫图阿拉建立后金。



能够得出的结论,当然不止只有这五条,至于结论究竟还有哪些,随后在解读《红楼梦》前四回时,我们再来作系统详细的分析。

发布于 2024-05-13 18:59・IP 属地浙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8 19:06 , Processed in 0.0649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