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吴梅村吗?
关注者
44
被浏览
84,135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2
1 条评论
分享
13 个回答默认排序
自由王国
1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有可能!就是南明遗民那一帮文人鼓捣出来的,什么严绳孙、秦松龄,什么钱谦益,龚鼎孳,什么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复社四公子等....而在这帮人里吴梅村是宗师。这帮文人杀敌治国不行,打打谜语骂骂满清还是手到勤来的,茗烟骂金荣:“姓金的,你是个什么东西,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还有“耶律雄奴”“野驴子”等等.... 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推测: 《红楼梦》就是汉人祖先写给后代的亡国灭种的血泪史! 红楼梦也是汉人祖先留给后代的一份达芬奇密码! 108回的红楼梦是明末遗民文人团队写成,主题是悼明亡揭清失,伤时骂世! 明末流寇造反,后异族入侵,大肆屠杀汉人,大搞剃发易服,华夏大地血流成河,白骨如山,神州陆沉,汉人亡了天下,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作者悲愤交加,欲说还休,在清朝严苛的文字狱下,只能把这些情感隐写到红楼梦中.. 导致了红楼梦通篇充满了隐喻,字字珠玑,处处是谜...... 很难想象真正的作者在当年何等悲彻何等凄凉地写下这些文字...... 好似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而今天水国也干涸了,留给我们后代只剩悲叹和反思……可惜的是我们有些人还在误读着红楼梦...... 《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绝不是世情小说,更不是爱情小说。如果仅仅是爱情故事,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明末亡天下的背景下,汉人士大夫阶层普遍痛心不已并反思原因,文革之后的我国文学界都掀起了一股“伤痕文学”的流派如冯骥才刘心武等写了大量文学作品来反思文革,而晚明思想开放,大文豪大思想家汗牛充栋,怎么可能不去写此类文学作品?遗民文人团队集体创作一本隐写的亡国史的小说是很有可能的!书中很多内容也验证了这一点…… 在象征意义上,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大旨言情”是烟雾,不是真相。红楼梦写了中国家族伦理的大溃败,大悲剧,也写出中国政治的黑暗本质和无可救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政治悲剧、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中国三千年文学史,《红楼梦》当得。这是大悲大喜,大真大假之书!
编辑于 2021-12-30 21:53
赞同 167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52 人赞同了该回答
2008年8月底,一位安徽阜阳的朋友在网上公布了自家收藏的《石头记》八十回之后的内容,并在小范围内传播。此本与“程高本”后四十回完全不同,其内容过于离奇,引起了争议,由于它完全颠覆了当今“红学”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所以不少看过的人对其持怀疑态度。但如果你具有一定的“探轶”学基础就会很快意识到这应该绝对是个“旧时真本”!通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本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关于《石头记》的几乎所有疑难问题!这也应该是三百多年以来“红学”史上最重大的事情! 乾隆年间有一位名为“富察明义”的人留下《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作为较早的正面提到《红楼梦》的资料,一直备受红学界的重视,专家家们都相信他看过全本《石头记》,其中一首诗中写的“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应该说这是证明此本为真本的铁证!也就是说《葬花吟》实际上就是黛玉之死的真实写照,到目前为止只有这个本子上的黛玉之死能够跟《葬花吟》完美地吻合!大家可以在第九十七回的“回末点评”里看到我对这条铁证的详细分析和论证,相信绝对会令你很信服的! 从公布的照片来看,此本封面上写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字样,全书一百零八回,一共十二册,每册九回,书中有很多红色的批语。藏家称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有大量的异文,而且有很多批语是其他抄本上所没有的。 这个本子最大的特点是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中的伏笔和批语相当的契合,还有很多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伏笔也都呼应得相当好,这让人非常振奋!但由于目前这位藏家拒绝公布善本,所以现在还无法请专家来鉴定其真实性,这是非常遗憾的! 而该本最“离奇”的部分就是贾家败落的故事,讲的是贾家被皇帝抄家以后又遭到了流寇的洗劫,宝玉被人绑架到“嶽神庙”,贾家的人一个个都被杀死了,林黛玉成了贾府最后的一个主子,却中了反间计错杀了有功之人小红,导致贾府被一股流寇攻陷,黛玉只好上吊自杀,很快另一股流寇又将这股流寇打跑,并占最终领了贾府。这段内容异常惨烈,与前八十回的风格迥异,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这段故事,就会发现这是在影射“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那段历史!第一股流寇象征着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另一股流寇象征着满清,小红象征着袁崇焕,黛玉上吊影射的就是崇祯皇帝之死!大家都知道《石头记》里有很多谐音,比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谐音是“原应叹惜”,“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是“假语村言”等等,而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谐音就是“家亡血史”,也就是国破家亡的血泪史! 藏家透露,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一回里多出一段内容: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另外,在全书的最后,还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应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红学”内容!也帮我们解决了长达三百多年关于作者的难题!原来本书有两个作者,最初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一提他的《圆圆曲》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可以说无人不知! 此书确实存在每九回一个故事单元的特点,我们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可以看到,这个规律也严格地遵守着,这也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该书最初由吴梅村定名为《风月宝鉴》,而且“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根据明清小说抄本的字数估计,应该大约二十万字左右,这与现在我们看到的百万言的巨著确实相差很大。并且这个初稿的内容“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 吴梅村于1672年去逝,从“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这句我们可以猜测,《风月宝鉴》应该大约成书于1657年到1672年吴梅村退休在家的这段时间里,而从“闲置几十载”这句和“甲戌本”上“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批语可以推测最终的增删润色应该大约是在1690年以后10年左右。从“临终托诸友保存”和“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二次加工润色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个集体创作的过程。 “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这句说明,写这段文字的应该就是化名为“曹雪芹”的人,此“曹雪芹”绝非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 “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这句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量”的说法,只有傻子才相信此书不干涉朝政呢!这也是为什么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 “曹雪芹”“另改名《石头记》”,正如第一回里所说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曹雪芹”是二次创作的人,而不是最初的作者。 从“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来看,这个本子应该是“增删五次”中的第一次,也可能是第二次,从时间上来看我个人感觉是第一次的可能性较大。这一次增删应该完成于公元1693年12月27日至1694年1月24日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出此本写得比较粗糙,与“增删五次”后的风格有一定的区别。 其实早人有猜测《石头记》一书的作者是吴梅村,吴梅村著有《秣陵春》一书,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与《石头记》的构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应该说《秣陵春》是《风月宝鉴》前身。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吴梅村的门生与好友“严绳孙”化名“曹雪芹”润色出了《石头记》,“韩菼”化名“脂砚斋”对润饰进行批注暗示,“秦松龄”化名“畸笏叟”对润饰与批注进行审核,“徐乾学”化名“吴玉峰”对全稿构思布局建议与指导。
吴梅村:一首《圆圆曲》广为流传,被逼出仕清朝,在后悔中度余生 2022-06-06 11:55 来源: 青林知青
原标题:吴梅村:一首《圆圆曲》广为流传,被逼出仕清朝,在后悔中度余生 吴梅村:秋风响空帏,酒醒泪满衣明末文人几乎个个都身傍欢场美人,学问越大,所傍女子的名气便越高,号称“江左三大家”的几位名士,都与当时勾栏间最高层次的“秦淮八艳”有染,这也是当时风气所决定的。 钱谦益同柳如是,龚鼎孳同顾横波,吴伟业同卞玉京、这后两位的名气同钱大人相差甚远,其实这三位在学术上都在伯仲之间,但柳大小姐的名气要比顾、卞二人高出了许多,所以,如果从这六人来说,钱谦益的名气怕还得排在他如夫人后面呐。 但这吴伟业也许有些冤枉,他的诗词成就在三人中应该是最高的,特别是他的叙事诗,被后世认定为是继白居易之后的又一高峰,可惜,现在的人除了那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就完全地不知道了。 作为士林翘楚,这三位都在后来去清朝当官,都被后世视为“贰臣”,其中的龚鼎孳还是个“三臣”,因为他不但降了清,还降过李自成,所以,这三人都有些被后世所不耻,但是,这钱谦益后来是暗中从事过反清活动,倒也赢得了后人丝丝的同情。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等,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因朝中党争辞官,后入弘光朝仕,不见于马、阮,仅两月又辞;清入关后十年后,被迫应诏北上,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以丁忧归乡,不复出,年63岁时离世,其诗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他的履历还算是简单,出身儒林世家,7岁授业,14属文,受到大名士张溥的赏识,遂归于门下。 秀才、举人连过,又会试第一,殿试时为探花,如此傲人骄绩使得很多人认为内中有弊,一时訾议四起,遂复出原卷,呈于崇祯皇帝定夺;结果,崇祯在卷上批下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大字,认定其为天下少见之才后,物议平息。 经此一事,不仅使得吴伟业对崇祯帝感恩戴德,而且也使他声名鹊起,好运连连,在授翰林院编修后,又一路升迁。 大家都知道,对于明朝为何会灭亡这个课题,一直是众说纷纭,有说亡于满清,有说亡于李闯,当然,很多人则将其归于党争。 吴伟业的老师是张溥,乃复社之领袖,按说吴自是复社之主将;但是,从现有的资料看,吴伟业在党争中并非一火力强劲的干将,这说明他虽为正宗复社党人,却并不热衷党争,相反,正是由于他的厌恶,遂辞职不就,远离朝堂。 他并非是一个散淡闲人,不然就不会在明亡后入仕弘光朝,因为,他是一个有报国之心的读书人,但的确又同马士英及阮大铖等人混不到一起去,又不可能如陈子龙及夏完淳等人一样,高举抗清义旗,他能做的,只有辞官回家,潜心学术和他的诗文。 清人入关,崇祯煤山自缢,“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从这一则记载能看出吴伟业对大明王朝的挚爱之情,他原本就对崇祯怀有知遇之恩,所以,我感觉并不象有些人认为的,他只是在演戏。 大明覆亡后的路要如何走,这对每一个士子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也不是他们主观上能决定的,何去何从? 是逆流而上,如张苍水等人一样,同满人血拼;或如张溥,避居林泉,还是逆来顺受,被逼无奈地去新朝为官,当然,还有一帮更无耻的,献媚邀宠,以图在清廷中博得荣华富贵。 清廷定鼎中原后,为缓和满汉之间矛盾,逼着这些文人们出仕,吴伟业于汉人士子中声望甚隆,所以,清廷是不会放过他的,吴伟业不是一个小人,他内心一直在挣扎,他挣扎的不是去不去,而是如何才能不去,所以,他是一拖再拖,这一拖就是十年。 正是在这屏居乡间的十年中,他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他以现实为题材,反映的是山河变色,物是人非的主题,那首著名的《圆圆曲》便是此时写就。 《圆圆曲》以众所周知的吴三桂和陈圆圆二人为主角,反映的吴三桂不顾国家大局,为一己之私,降清献关的史实,整首诗规模宏大,将个人命运同国家紧密相连,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句子,当属“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也将陈圆圆打上了“红颜祸水”的标签,似乎没有她,吴三桂就不会叛,吴不叛,清人就进不了关,那我大明自然也不会亡国了。 吴伟业长于歌行,尤工七言,他写有大量关乎时事的歌行,或借题发挥,或隐喻暗指,或直面铺述,与唐之白乐天颇为同调,故而后世以“诗史”誉之,称其为“诗中有史”。 现在人们评价吴诗,是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不同的风格,其实,这个是大有商榷之处,我认为应该以他去北京仕清来分界,因为他大量的作品是写于去北京前的十年,“才华艳发,吐纳风流”,这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地位。 纪晓岚在《四库提要》论及吴伟业诗歌时说:“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指的其实就是他前期的诗作。 “萧瑟真怜庾子山,空余词赋动江关”,及北京归来后,其诗风大变,也许是北京呆了几年,有了很多的顾忌,变得萧瑟冷峭,晚年更是学庾信,颇有苍凉悲壮的意境,所谓“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指的正是他后期的风格。 吴伟业是在顺治十年方去的北京,当了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最高学府的校长,算是个远离政治的清闲差事,三年后便归乡了;然而,正是这三年仕清的生涯,给吴伟业后面的日子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陀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炙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这一首《贺新郎·病中有感》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对自己被迫应召、失身变节的自赎,虽然他去北京仅三年,但却背上了一世的骂名,他自己也悔恨无比。 这在他的后期的诗词中,是反复吟咏的不解之结,所以,反映在主题和诗风上,就则偏重于表达逸民之痛和失节之恨,读之很是凄婉动人。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吴伟业过多的指责,不能要求他们个个都是文如天祥,武似鹏举,抗争与顺降在那个时候都是一种痛苦的选择,抗争是无果的,成本也是很高的,这点谁都清楚,作为一介文人,高压之下,能为之何? 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 憔悴而今困于此,欲往从之愧青史。 此后的吴伟业一直生活在内疚和自责之中,作为一当时之名士,谁能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可他却时时在被那三年髡发仕清而噬心,能有这样“草间偷活”的心境,至少我们可对他的过往,报以同情之心了。 吴伟业《捉船行》 后来的他闭门谢客,长期宅在家中,但偶有出游之时,也随兴写些小诗娱性,这些诗清新闲适,读来很有情趣。 竹坞花潭过客稀,灌畦才罢掩松扉; 道人石上支颐久,渔父矶头欸乃微。 潮没秋田孤鹜远,阁含山河断虹园; 亭皋木落黄州梦,江海翩跹一羽衣。 看来,在他最后的时光中,已从往事的痛苦中拔了出来,但尽管这些看似轻松的小诗中,如果细细品味,还是能读出其中的落寞和孤寂,闲淡的背后依旧是“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的情愫。 “吴梅村是清代诗坛第一家”,这一观点来自于某些学院派专家,对此我觉得有过誉之嫌了,也许,有清一朝诗人太多,很难分出蚩妍,只能说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爱;我倒是比较喜欢如黄景仁和陈三立的诗。 吴伟业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上,他也是一位剧作家,写有《秣陵春》和《临春阁》等多部剧作,他还是一位书画造诣很高的文人,其书法和绘画作品都为现在收藏界的热门品种。 “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诗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这是他在临终前的遗言,听着一位老者离世之时,念念不忘的是让后人能理解他的苦衷,其凄凉的心境,怎能不让人感伤! 最后再说一个有关《红楼梦》的故事,有人考证说,“吴梅村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这在他的家乡至少是很有市场的,这个我在写完冒辟疆时,也有着这么一句话,我写得都不好意思了。 《红楼梦》作者为谁?本来一个很清楚的问题,被后来的各位专家,或靠这吃饭的所谓《红学》专家们,搅得越来越复杂,算了,还是赶紧打住,现在吃这碗饭的人不在少数,不要引起公愤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广东省
首赞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