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7|回复: 4

通灵宝玉//原型为玉琮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发表于 2022-5-5 08: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灵宝玉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神话形象)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13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通灵宝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神话形象,本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入世,幻化为贾宝玉降世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 [1]  也称“通灵玉”, [2]  贾母将之称为贾宝玉的命根子。 [3]  
一说,贾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灵石的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对应之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玉,一边木石,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贾宝玉多次摔砸通灵宝玉,彰显了他的爱情坚贞和叛逆精神,但以失败、妥协而告终。后四十回通灵宝玉丢失,从反面促成了金玉良缘、高魁贵子、家复中兴三件喜事。贾宝玉完成这些为通灵宝玉所注定的宿命后便离家出走,与通灵宝玉形质合一,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变回女娲剩一石,诗云“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4]  
在引申义中,“通灵宝玉”可用来比喻极端重要、生死攸关的东西。 [5]  



中文名通灵宝玉 出    处《红楼梦》 拥有者贾宝玉 对    应薛宝钗得僧道二仙点化的金锁
目录



通灵宝玉外形描写编辑 播报
形象: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正面篆文: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6]  

通灵宝玉神话结构编辑 播报
通灵宝玉神话(程甲本)
通灵宝玉的神话结构有两个版本。
程甲本女娲弃在青埂峰的剩一石原是一块巨石,锻炼通灵后曾自变人形各处游玩,被警幻仙子封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又在西方灵河岸与绛珠草结下木石前盟,然后仍回青埂峰,变成一僧一道所见的那块扇坠般大小的石头。因凡心偶炽,一僧一道将它变成甄士隐薛宝钗所见的通灵宝玉幻相。它的真身则转世为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通灵宝玉。到劫终之日,贾宝玉与通灵宝玉形质归一,重返青埂峰,变成空空道人所见的那块写有《石头记》的巨石。图示如右。 [4]  
通灵宝玉神话(程甲本)
甲戌本女娲剩一石仅仅变作通灵宝玉,而没有变作神瑛侍者,也没用变作贾宝玉;贾宝玉仅仅是神瑛侍者转世,与女娲剩一石(通灵宝玉)毫不相干。到劫终之日,贾宝玉与通灵宝玉各回各家:一个回赤霞宫,一个回青埂峰。女娲剩一石下凡走这一遭,仅仅作为随行记者记录下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图示如右。 [4]  

通灵宝玉象征意义编辑 播报

通灵宝玉原罪
通灵宝玉正面(2010新红楼梦剧照)
在下凡之前,剩一石经历了三次锻炼。 [4]  
第一次:理之锻炼。剩一石也是由女娲亲手炼成的一块补天石。以它为代表的正邪两赋才女才子们跟那些仁人志士们一样,他们的人性都是以正气为先导的,均有修齐治平之志气,有补天济世之才气,有大仁大义之正气。理之锻炼,即达理、明理、得道、入圣。剩一石尽管弃而未用,它依然可以“天不拘来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自得“幽灵真境界”。 [4]  
第二次:情之锻炼。剩一石在青埂峰下“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故曰“通灵”。绛珠、神瑛在西方灵河岸上生情,神瑛对绛珠“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修成人后“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皆为情之锻炼。灵河与通灵呼应:灵者,情也;灵河者,情河也;通灵者,通情也。经过情之锻炼,这块从女娲手中禀正气而生的剩一石就变换了气性,成为正邪两赋的有情之石了。 [4]  
第三次:欲之锻炼。伊甸园神话中,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红楼梦》中,剩一石偷吃的禁果,就是凡心偶炽、痴恋红尘,由一僧一道携带下凡,并“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一僧一道扮演了伊甸园里那条蛇的角色,使通灵宝玉具有了原罪的性质。甲戌本写一僧一道演说红尘,亦可补足文意。 [4]  
经以上理、情、欲三次锻炼,剩一石幻化为通灵宝玉,获得了完整的人性。 [4]  

通灵宝玉金箍棒
通灵宝玉背面(2010新红楼梦剧照)
通灵宝玉和金锁的吉利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保佑婚姻永固;“仙寿恒昌、芳龄永继”保佑长命百岁;三件奇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保佑平安幸福。 [4]  
剩一石是女娲炼成的补天石,补天的含义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幻化而成的通灵宝玉承担着家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对宝玉的婚姻、子嗣、功名发挥多重效应 [4]  。甄士隐道:“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锻炼之宝,非凡间可比。”(第120回) [6]  
第5回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子道:“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6]  宝玉并不是只知为闺阁争光,对于家族来说,若问谁能拯救家族,重建家园,则非宝玉莫属。并且这是宁、荣二公亲自相定的,更具有不容争辩的权威。 [4]  
宁荣二公所说“正路”,直指金玉姻缘、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是故警幻仙子警训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宝钗作为金玉缘的正人,自然要时时劝谏宝玉走这条正路。到了反照风月宝鉴的时候,宝玉定能不辱使命,在危急关头真正担当家族复兴的重任。后四十回宝玉中举正是这样的原笔。 [4]  
通灵宝玉好比《西游记》的金箍棒,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它保佑宝玉金玉姻缘、金榜题名、肉身成圣、平安幸福、荣华富贵、兰桂齐芳、家道复兴,与《好了歌》的功名、金银、美色、儿孙四个偶像恰相对应。 [4]  

通灵宝玉紧箍咒
宝玉宝钗比通灵(87版红楼梦剧照)
在消极的一面,通灵宝玉又是把双刃剑,好比《西游记》的紧箍咒。通灵宝玉和紧箍咒象征人生的宿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不可逃避的自然欲求和社会重担,它们必然构成人生的负累、压迫、束缚、枷锁,由此而生种种烦恼、痛苦和压力。 [4]  
惟正邪两赋有情人能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走向叛逆。宝玉对通灵宝玉大不敬,动不动就砸玉,不仅表示他反抗金玉缘,还体现了宝黛二玉的叛逆精神。即追求自由、真情、理想、信仰,反抗宿命,反抗世俗社会价值观及其名利规则,反抗各种社会压迫。宝黛爱情之所以能坚如磐石,至死不渝,正是因为这种共通的青春叛逆精神。 [4]  
但这条背离世俗的叛逆之路更加难行,面临更多考验。通灵宝玉是自然宿命和社会规则强加的,尽管黛玉、宝玉都曾极力反抗它,可注定是一场悲剧。当理想幻灭,他们就会对人生产生巨大悲感并由此证道 [4]  ,如宝黛参禅所言:“(宝玉)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碍。’”(第91回) [6]  

通灵宝玉物品原型编辑 播报
红楼梦》的点睛之物“通灵宝玉”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浮想联翩,这个宝物的原形,其实就是早在5000年前就为南京“北阴阳营人”开始赏玩的世界第一观赏石——雨花石,可以从10个方面加以印证。
1、家世之证。一位作家所描绘的事物必然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红学家舒芜在《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版)前言中也写道,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量来自自己少年时代的哀和乐,歌和泣”。红学家严中也常说:南京古称石头城,《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写的就是发生在南京的事。曹雪芹生于1715年,为曹顒之遗腹子。后随从继父曹頫生活在南京,直至13岁才离开南京。南京的风土人情给曹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雨花石,这在《红楼梦》一书描写“通灵宝玉”的文词中均隐约可见。
2、石形之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写“通灵宝玉”,“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曹雪芹状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借鉴了南京雨花石这一长江水冲石的自然形状。早在先秦之前,《山海经》一书中即有记载:“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曹雪芹将“鹑”改成“雀”,是合乎情理的。雨花石的石体,有的比鹌鹑卵大,有的比鹌鹑卵小,明代陆君弼咏锦石(雨花石)诗,有“小者弹丸大凫子”之句,凫子指野鸭蛋。曹雪芹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则将雨花石中的大石小石都比较准确地涵盖进去了,这符合雨花石的实际状况。
3、质、色、纹、灿之证。曹雪芹说:“通灵宝玉”之质地“莹润如酥”,也就是说质地莹澈,滋润如酥油,既润又透,这正是上好雨花石的质地,比较其它玉石,水晶有此质地,而极少自然之卵形,其它玉石有卵形子料,而鲜有莹润如酥之全透质地。曹雪芹说:“通灵宝玉”有五色,石生五色是其它玉石所罕见的,这也仅有雨花石有此特色。明代孙国敉在《灵岩石说》中赞美雨花石“玉质天章,色不啻五。”说雨花石还不仅仅是五色。唐代就出现过“九色玉钗”雨花石,进献同昌公主,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事实。明代毕成康有“白瓷盘中贮惠泉,五色流光更灿然”之句,盛赞雨花石迷人之色彩。曹雪芹说:“通灵宝玉”“五色花纹缠护”,兼说这一宝物的纹理,这也正是雨花石独有的特征,雨花石的石纹变幻莫测多种多样,亦幻亦玄无象不包,所谓缠丝玛瑙是也。明代陆君弼咏雨花石“纹如指螺莹无迹……”也是描绘其纹理的。这充分说明了“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之间“纹理”的共性。曹雪芹说:“通灵宝玉”灿若明霞。灿者,明亮耀目之谓也。元明清许多文人在诗文中也常常这样形容雨花石。如元代郝经形容雨花石的靓丽有“如抹霞晚照而孕其余者……”,清代孔尚任咏红白二色雨花石有“朝霞抹赤城,积雪没天柱”之句。在这里让人窥测到曹雪芹状“通灵宝玉”之句,似皆有“雨花石文化”之本。
4、“补天”之证。《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写道:“原来女娲氏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曹在这里说了“通灵宝玉”的来历,是女娲氏补天之遗物。其实这也是从“雨花石文化”中有所借鉴的。早在南宋时,辛弃疾在南京写有一首《满江红》词,其中有句:“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可补天西北”,就是指雨花石。明代文人士大夫中兴起了雨花石收藏热,也出现了许多赞赏雨花石的诗词。万历年间,诗人毕成康,有《咏灵岩石子》诗一首(灵岩石是雨花石的别称),开头一句就写道:“君不见女娲补天几千秋,犹有遗失存山丘……”毕成康诗中叙事,说雨花石是女娲补天的遗石,而曹雪芹也说“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遗石,曹雪芹对前人“雨花石文化”的借鉴,于此更明显可见。
5、文字之证。《红楼梦》第八回说“通灵宝玉”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四字,反面有“一除邪恶,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个字。在雨花石上“纹理巧成”也常常出现几可乱真的文字,当代雨花石收藏家周祥元先生藏文字石颇丰,曾以三十枚天然巧成之文字石,组成了一张央视主持人王小丫的履历表。清初孔尚任也许见过许多出现文字的雨花石,所以他在《六合石子》一诗中写雨花石有,“摩挲五色光,遐想文字祖”的名句。“通灵宝玉”上出现文字,也可能是曹雪芹从观察雨花石中幻现的文字而得到了启发。
6、含玉之证。《红楼梦》中说宝玉是“衔玉而诞”。曹雪芹在这里用了中国一个古老的习俗:含玉。《词源》注:古者死,以玉含其口中,谓之含玉。《周礼》载:“太宰,大丧赞赠玉含玉。”曹雪芹在这里用殉葬含玉之典演绎成“衔玉而诞”的传奇,也是小说家的一种手法。据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发掘报告,南京北阴阳营人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用殉葬品雨花石含于死者口中,这种惊人的巧合,让人觉得“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之间的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联系。
7、大荒之证。《红楼梦》第八回在说到“通灵宝玉”时,写道,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这“演大荒”三字,一语双关,一是说这一“通灵宝玉”演绎的奇幻故事,二是说这一幻石在大荒自然界中的漂泊。众所周知,世间的观赏石分山料、山流水、水冲子料三种,在藏石者采集前,山料是静止的完整山体,“山流水”是不出山区短距离的水冲石,是相对静止的,只有水冲子料是流动的漂流千里万里“演大荒”的品种,而雨花石正属于这一类。
8、苏文之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去世后,他父亲曹顒与继父曹頫先后督理江宁织造,曾给曹雪芹取名曹沾,字芹圃。意指“雨露恩泽,沾溉园圃”。据吴新雷教授在《曹雪芹》一书中记述,曹雪芹长大后不喜欢这种俗套,便另外给自己起了“雪芹”这个雅号,语出苏轼东坡八首》诗:“泥芹有宿根”、“雪芽何时动”,以及苏辙《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以象征洁白、耐寒的高尚情操,含义极妙。由此可知曹雪芹在青少年时代对苏轼、苏辙的诗文浏览之多、涉猎之深。而苏轼两篇鸿文《怪石供》、《后怪石供》被公认为是鉴赏雨花石一类长江卵石的始作俑者,曹雪芹对此当然也多有借鉴。如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怪石供》则状怪石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如说纹理,曹说“通灵宝玉”五色花纹缠护,《怪石供》说纹如指上螺,曹说“通灵宝玉”五色,《怪石供》说多红、黄、白色,当然还有言外的其它诸色。《红楼梦》中描绘“通灵宝玉”之形状与苏轼《怪石供》、《后怪石供》中的描述均相当接近。特别是一个“幻”字,曹可能从苏文中受到启示。《后怪石供》中有一句名言,状怪石一个“幻”字:“夫幻,何适而不可?”曹雪芹写“通灵宝玉”则有:“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权就臭皮囊”。苏东坡两篇《怪石供》所状之石,其实与南京雨花石是一样的石头。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说:“绮石(指雨花石——引者)诸溪涧中皆有之,出六合水最佳,纹理可玩,多奇形怪状;自苏端明(指苏轼,苏曾为宋端明殿学士—引者)作颂以遗佛印,后之好事者转相博采,以资耳目……”这充分说明苏东坡笔下的“怪石”,与雨花石是同为一类的长江卵石,是一回事。
9、通灵之证。“通灵宝玉”之名,常常让藏石者联想到盛产雨花石的六合灵岩山,曹雪芹是不是受这一启发而有取“通灵宝玉”这一美名的灵感?诚然,盛产于六合的雨花石在明、清时曾叫灵岩石。“通灵”,是不是指通于灵岩山,窃以为这只是后人的联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这方面的叙说,我们也未见有其它方面的史料佐证。而曹在书中对“通灵”二字的解释却有两处。书中第一回:“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又第二十五回出自癞头和尚之口,说“通灵宝玉”“……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锻炼通灵,是曹雪芹对“通灵宝玉”中“通灵”二字的权威解释。巧合的是这锻炼二字,正符合雨花石的出产与成长过程,其含义窃以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山岩解体,水流冲刷成卵状之锻炼;二是石体硅化,由石变玉,从而转化为晶透通灵之锻炼。在这里“通灵宝玉”与雨花石真可谓是不谋而合。
10、曹家藏石之证。曹雪芹青少年时期在南京生活了13年,他见过、赏玩过盛产于南京的雨花石,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问题是官达“江宁织造”的曹家在南京或扬州的宅邸内,有没有收藏过雨花石?回答是肯定的。笔者新近发现曹寅写的一首七律,题为《江阁晓起对金山》,诗曰:从谁绚写惊人句,聚石盘盂亦改颜。曹寅写诗写到难觅绚丽的佳句时,想从赏石中去寻求灵感,可见他对玩石这一雅事之钟情。“聚石盘盂”之石,当然是特产于南京的必须“挹水注之灿然”的雨花石,从中还可看出,曹寅还是一位颇有鉴赏水平的藏石家。曹雪芹幼年生活在南京,知事时距曹寅去世只约八九年时间,其时,曹家家业尚未衰败,曹寅的雨花石珍藏应是仍在金陵曹府与扬州曹府的,这正是曹雪芹青少年时期耳濡目染之物。
纵观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的原型,确系原产于南京特产的雨花石,但这又不是一般的寻常的雨花石!“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集形、质、色、纹、灿、润于一身,“通灵宝玉”是曹雪芹心中幻化加理想化的奇石,若按图索骥在雨花石中搜寻很难获得,却又有可能获得。更奇的是这一奇石还可佩戴,系孔也是天然生成的。如《红楼梦》书中第一回写道:“只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可佩可拿。”又于第四回书中写“通灵宝玉”,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天然的眼儿。”
雨花石中也有“天然眼儿”的石头,但很稀有。可见,曹雪芹对雨花石不仅“家学渊源”,有祖、父辈遗石作为资鉴。他本人也是一位见多识广、广采博识的赏石行家,对于雨花石研探之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集形、质、色、纹、灿、润及奇巧于一身的美石,再加有天然的可佩戴的眼儿,藏石家在现实中若能找到这样的灵品,它应就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8: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灵宝玉的真实作用



观灯客

观灯客







看过《红楼梦》都知道贾府里有位二公子贾宝玉,他随身戴着一块通灵宝玉。通灵宝玉的形象与众不同,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正面篆文: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更有一段非凡的来历,说它的神奇:本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入世,神瑛侍者投胎为贾宝玉,顽石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因此被贾母称为是贾宝玉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似乎也对贾宝玉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通灵宝玉在贾宝玉身上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摄像头,完全是一个监视器,而且功能强大,无孔不入,把贾宝玉及贾府中的点点滴滴全部录制完程,甚至连贾宝玉青春期做的事情也不放过,像极了有人在酒店脱光衣服洗澡后

却发现被全程直播一样,让人感到恐怖可怕。贾宝玉似乎感觉到通灵宝玉发挥的作用,因此多次摔砸通灵宝玉,意欲弃之,但都以失败、妥协而告终。后来贾宝玉把通灵宝玉弄丢失,离家出走,通灵宝玉便成了无用之物,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变回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存储记录保存下来许多经典画面。如此看来,通灵宝玉真正的作用就是贾宝玉身上的一个监视器,有没有同意这个观点的?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8: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有哪些作用?





芊芊教育老师

2022-02-08 22:15中小学教师

关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配饰的语句,配饰是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例如:《离骚》中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的句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描绘了杨贵妃香消玉殒的场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用"蛾儿雪柳黄金缕"代指年轻美丽的女子,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字上的审美感受。




配饰不仅常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中,在唐宋传奇、明清文学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饰就是《红楼梦》中的重要道具,在贯穿故事、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红楼梦》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通灵宝玉”。







首先,它是故事的记录者和叙述者。




因无才补天而被遗弃在青梗峰下的顽石经茫茫大士施法,幻化成通灵宝玉,由神巧侍者夹带下界投胎至贾府,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受享一番,亲历贾府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盛席华筵终散场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变迁,最后变回顽石,本相复归大荒山无稽崖下。空空道人路过此处,见石上"编述历历",遂抄录下来,问世传奇。而《红楼梦》所讲述的,就是这块顽石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陈迹故事"。由此可见,神界的石头即红尘中的通灵宝玉,是通篇故事的记录者和叙述者。通灵宝玉作为石头的幻相,担当着入世后所见所闻的记录者的身份,也堪称全书最关键的配饰,在整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学功能。




其次,“通灵宝玉”是贯穿故事始终的线索。




曹雪芹巧妙的利用"通灵宝玉"这个关键道具贯穿小说始终,如穿针引线般将一个个分散的故事情节与人物串联在一起,功能在于"如梭织锦,似经络作用于肢体和脏腑,把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顺理成章地勾连起来,将作者的创作意旨自然而然地注入到情节和结构中去,以增强作品的整一性、紧凑性、有机性、天然性",使文章散而不乱、浑然一体。《红楼梦》以“通灵宝玉”作为主线,这是传奇惯用的手法,也是《红楼梦》结构情节的一大艺术特色。




一、“通灵宝玉”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见证者。




第八回中通过宝钗的眼睛详细描写了它的外观——"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通灵宝玉"仿佛是贾宝玉的符号一般,贯穿了他的人生经历。贾府兴盛之时,通灵宝玉被装饰以五彩丝绦,每日还要由宝玉房中一等大丫鬟袭人亲自收藏妥当。通灵宝玉随主人一同经历了贾府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亲历了元妃省亲的盛大场面,见证了贾府鼎盛时期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而后期贾府箕裘颓堕时,经济上每况愈下,管理上也非常松懈,甚至出现了通灵宝玉被误窃事件。虽然由于八十回后的原稿散佚丢失,我们不能看到具体的故事,但仍可从脂批等线索中推测出这些情节。甲戌本第八回脂批说:"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庚辰本第二十王回正文写"宝玉走至怡红院的'穿堂口前’",脂批写道:"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通过"扫雪拾玉"的情节可知昔日威风赫赫的琏二奶奶也要落魄到亲自扫雪,贾府之衰败情境可见一斑。




二、“通灵宝玉”是宝黛钗爱情的重要线索。




有人认为,通灵宝玉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灾星,勾连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木石前盟"是前世注定的、自然天成的,是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前世因果,是宝玉与黛玉如灵相通产生的真挈爱情。"金玉良缘"是人为穿凿的,贾府的继承者有"通灵宝玉",薛府就要弄出一块金锁来与之相配,并且制造舆论"要选有玉的来配"。所谓"金玉良缘"其实只是至富者"金"与至贵者"玉"的人为结合,实质上是"皇亲贾府的权贵地位"与"皇商薛府的金钱财富"的结合与互补,是外强中干的贾府与后继无人的薛府之间为了家族利益进行的联姻。贾宝玉的三次摔玉标志着宝黛情感之路的不同阶段历程。第一次摔玉是在宝黛初会之时,宝玉主动问黛玉是否有玉,因林妹妹无玉,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第二次摔玉则是从清虚观打醮回来,宝黛二人再次因"金玉良缘"发生争吵,宝玉"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狠命地往地下一摔……见没砸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这是宝黛二人发生最严重的一次争吵,书中描写宝玉"脸都气黄了,眼眉都变了,从来没气的这样",黛玉则大哭大吐,"脸红头胀,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二人此次争吵闹得园府皆知,连贾母也慨叹:“不是冤家不聚头”。此时二人虽各存心事彼此钟情,但并不确定对方心意,因此屡屡假意试探,虽都意在求近却反而疏远,难免口角争执。经此一闹,宝黛二人反而更清楚彼此真心,作者很快便写了"宝玉诉肺腑"的情节,二人的感情由朦胧转为明朗。贾母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通常是用来形容夫妻的俗语,这似乎某种程度表示贾母此时对至、黛的爱情是默认的。这一阶段宝黛的爱情虽然时有波折,但总体是甜蜜的、对未来满怀憧憬,憧情中又含有不安。




第三次摔玉是在宝玉与宝钗结成"金玉良缘"后,此时黛玉早已"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木石前盟"的真挚爱情彻底化为泡影,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最终摔掉通灵宝玉,抛却金玉良缘,出家为僧。通灵宝玉最终回归青埂峰下,完成了它的造幻历劫过程,完成了它在宝、黛、钗这段爱恨痴缠的感情之路上的作用。




三、“通灵宝玉”是整部小说由贾府向甄府过渡的桥梁。




小说的第一男主角是贾宝玉,全书故事基本都是围绕他展开,因此如何自然地将视角由京城贾家转移到江南甄家是个关键问题。此时关键道具"通灵宝玉"便发挥了重要作用。既然故事是由石头"凡心偶炽"随神瑛侍者夹带入世投胎贾府而起,那么再由通灵宝玉将故事焦点转移至江南甄府则最恰当。但是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具有护身符意义的重要配饰,是他的"命根子"与之形影不离,而贾宝玉又不会长期客居甄府,必然要有特殊的事情发生在通灵宝玉上,使之与主人分离。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作者意在以此暗示贾府及主要人物的结局,脂评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么大过节、大关键",并指出其中《仙缘》一出"伏甄宝玉送玉"。由此可知八十回后发生了通灵宝玉被误窃事件,然后由于某种原因到了甄宝玉手里,又由甄宝玉送还。这样便使得故事发生地伴随着通灵宝玉由贾府转移到江南甄府,并且依然借通灵宝玉的视角记录和讲述着所见所闻,通灵宝玉犹如桥梁一般使故事自然地由贾府过渡到甄府,如此安排何其巧妙。曹雪芹用《仙缘》“伏甄宝玉送玉”,意在暗示读者,甄宝玉送玉就如同吕洞宾送瓷枕一样,对贾宝玉起到了度化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8: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颠覆你的红楼认知】你知道通灵宝玉的特殊作用吗?——旁观视角为主原则(三)



虾里奥姐姐

虾里奥姐姐



生活就像度假。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上文说到红楼实际归纳来讲是三个视角同时行进来描写的,还利用了电影拍摄来做比喻:说书人的角度相当于电影的旁白;通灵宝玉的角度相当于电影通过多机位无障碍的切换和记录;剧中人的角度相当于电影里的人物,有各种思想与立场。








但大家在实际阅读中就会碰到一个现象,常常发现三视角对一个人物或者一件事的描写有些不同,甚至产生矛盾,虽然可以通过辩证统一原则(一)了解到,综合判断各种立场和角度的描写,能够领略到一体两面和立体感,准确理解作者意图,可是在阅读中老这么不同角度跳来跳去的去分析,确实影响阅读体验!




这时候就会有一些读者会选择看自己喜欢的情节,看自己爱看的人物,遇到看不懂的或者不爱看的就自动快进翻过,通常新读者也都是采取这种方法来看红楼的。




这么读虽然能立刻获得阅读乐趣,不过却有个重大弊端,剧中人物是限定视角,人物只能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格去理解发生的事情,读者如果因为爱屋及乌带着自己对人物的主观喜恶去看书,那必然就和人物绑定,被限定在那个有限的视角里,最后就会窄化这部优秀的小说,无法掌握全局。





黛玉和宝钗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人会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爱情小说、只是一部表现封建家庭败落的小说,或者会出现“我爱的某某就是最好的,跟她作对的都是坏人!”,“她这么好你偏说她坏,你不懂这个人物!”的这些个说法。




那么怎样才能在准确理解红楼的同时,又能避免因立场分析而带来的疲惫感呢?




大家可以通过找到一个基准点,把这个基准点当做标尺来进行比对。




这里就必须要介绍一下通灵宝玉的特殊作用,也就是以通灵宝玉的旁观视角当做标尺,来对比其他的角度的描写。只是这样说可能比较难理解,老规矩,咱们还是举个例子,这次用各视角对于三十七回起诗社的态度,来作详细说明。




原文如下:




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过宗祠及贾母起身,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

却说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日正无聊之际,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副花笺送与他。宝玉因道:“可是我忘了,才说要瞧瞧三妹妹去的,可好些了,你偏走来。”翠墨道:“姑娘好了,今儿也不吃药了,不过是凉着一点儿。”宝玉听说,便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宝玉看了,不觉喜的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一面说,一面就走,翠墨跟在后面。

……中略贾芸送白海棠……

众人见他进来,都笑说:“又来了一个。”探春笑道:“我不算俗,偶然起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宝玉笑道:“可惜迟了,早该起个社的。”黛玉道:“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迎春笑道:“你不敢谁还敢呢。”宝玉道:“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个话儿。”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




以上原文我们以三视角解构后,以淡绿底色标注标尺,也就是通灵宝玉的旁观视角,以表格得出:





三视角解构图




大家通过表格可以直观的看到,由于故事是由补天石幻化的通灵宝玉在一旁记录,所以它的视角相对客观,其个人观点在文中只是偶尔发表,与说书人角度交替进行,出现时也可当做是与说书人相似的人情常理,所以大致是可以理解成像一台摄像机随时跟着不同人物拍摄,记录下来人物的想法和行为。(补天石角度的问题,咱们到下一篇文章时详细说明,这里只就阅读的方法进行讨论。)





87版海棠诗社

当它记录到探春的时候,得知她要开诗社的想法,并以花笺这样雅致的方式提议此事,展现出她的志趣高雅,品格不俗;转到宝玉时,宝玉表达高兴的方式非常直接,体现出宝玉直率的个性;又转到李纨时,李纨虽然是很有兴致的称赞“雅”,但是她还是保持着一贯的自我定位,甘当配角,始终恪守着自己看管女孩的职责;记录黛玉时,前后语言中的不同态度表现出黛玉多思多虑的个性,她是众所周知的才女,前一句却要先要谦虚一下,后一句通过改字样才展现出对这次“雅聚”的极高的热情;




再对比说书人代表的一般事理,将起诗社这件事定位成宝玉在大观园里逛荡和虚度光阴的日常。




通过以上对比大家马上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我们跟着通灵宝玉的旁观视角走,就可以保持中立,随时在任何角度体会人物的情感或者比较一般常理,还可以掌控全局的进展,非常的灵活立体,整个剧情也变得十分生动有趣,阅读理所当然的就愉快起来啦!





海棠诗社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阅读红楼的关键能力,透过这种方法,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平时看不到的信息?又如何通过这些信息让角色真"活"起来呢?




就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下一期将继续跟大家来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15 08: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琮  播报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玉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玉琮,有“玉琮王”之称是出自浙博的一个玉琮。(出自国家宝藏浙江省博物馆段落玉琮)





中文名玉琮 地    位古代重要礼器 出现地点良渚文化、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 形    状内圆外方 用    途祭祀神祇 特    点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


目录

1 简介
2 古代礼制
3 石器时代
4 齐家文化
5 虢国玉琮
▪ 基本概况
▪ 延伸内容
▪ 各时玉琮
▪ 玉琮考证
6 苏州石器
7 南通石器
▪ 基本信息
▪ 藏品鉴赏
8 阜宁石器
▪ 陆庄遗址
▪ 东园遗址
▪ 陆庄玉琮
9 良渚文化
10 玉琮之王
11 玉琮
12 良渚遗址
13 历代特色

   


简介

编辑

 播报



玉琮 良渚文化
玉琮 良渚文化
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玉璧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 [1]  
   


古代礼制

编辑

 播报

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石器时代

编辑

 播报



玉琮
玉琮 [1]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良渚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高8.8厘米,直径17.1~17.6厘米,重6500克 。

此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方,上下对穿一直径仅4.9厘米的圆孔。器表每面以4.2厘米宽的竖槽一分为二,又以仅0.1厘米宽的三条横槽分为四节。器表打磨光泽规整。

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表明良渚玉器在成型过程中,已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齐家文化

编辑

 播报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距今4000多年

【文物原属】:齐家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静宁县博物馆

【简介】:高14.7、宽8.2、射径8.2厘米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青色,有褐斑。体作委角长方体,中心有一上下对穿的圆孔。器两端呈圆口形,器外转角有十三节凹槽,器体打磨精致。

   


虢国玉琮

编辑

 播报

   


基本概况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陪葬品

【收藏地点】:20世纪后半叶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现藏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尺寸】:通高2.6厘米,射径3厘米。

【简介】:白玉,玉质温润,部分受沁呈红色。体矮小,内圆外方,上下两端有短射,通体素面。

   


延伸内容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

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各时玉琮



玉琮图片集
玉琮图片集(18张)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2]  

   


玉琮考证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的说法为据。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

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孔)外方,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师也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

二、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

种种现象说明琮式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它的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上层人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最多。

   


苏州石器

编辑

 播报

此琮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作品,高31.6厘米, 上宽7.8×7.8厘米,内径5.6厘米,下宽6.8×6.8厘米, 内径5.1厘米。 藏于苏州博物馆。

此琮呈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仿佛人眼一般,整个器物,线条刻划清晰,比例恰当,呈大气之态。



琮与璧、圭、璋、璜、琥被称为六种礼器,古人谓之“六瑞”。
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面纹饰玉琮,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典型的器物。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学术界也是众说不一,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琮是烟囱崇拜的礼器,是家族祭祀的对象;有的学者认为琮象征地母的女阴,是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认为琮是织布机上的部件;有学者认为,琮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巫师的蹻,巫师乘兽蹻以此通天人之际;还有人认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遗址的设计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庙中祭祀时所请神明祖先降临凭依之物;琮是兽面神神柱,属于图腾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系于腰问的佩饰;更有人认为,琮是献给鬼神的猪、猪头、猪下颌的高贵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黄泉的象征,是神龙浮出的通道。

   


南通石器

编辑

 播报

   


基本信息



南通新石器时代玉琮
南通新石器时代玉琮 [3]  
【名称】:玉琮
【材质】: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尺寸】:高5、宽8、孔径6.1厘米。

【文物出土】:1976年南通市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

【文物现状】:南通博物苑收藏 [3]  

   


藏品鉴赏

该藏品玉琮以碧玉制成,色泽莹润,绿中隐现乳黄,灰白色斑纹。呈内圆外方的柱形状,单节,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四面的中间均磨出一条宽而直浅的槽,槽的两边有两组平行弦纹和两个对称的圆圈纹,组成简化的人兽面纹。青墩遗址发现,将南通的历史向上推到4000-5300年。 [3]  

   


阜宁石器

编辑

 播报

   


陆庄遗址

陆庄遗址位于板湖陆庄村境内,北距古淮河四公里。出土的玉琮、陶等具有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特征。其中玉琮的出土,显示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今陆庄境内,活动着一支原始部落。

   


东园遗址

东园遗址位于施庄镇双园村沙冈之上。出土的陶盆、贯耳黑陶壶等,具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特征。出土的陶鼎、陶罐等蕴含北方大汶口文化因素。特别是为权力象征玉铖和两面刻有“日出东海”族微的灰陶壶等文物的出土,印证距今五千多年之前,有一支原始部落集团生活在双园村的土地上。

   


陆庄玉琮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首领“通天”,“与天对话”和“祭天”的神器,是墓葬中部落酋长身份的证据,该玉琮于一九七三年板湖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

编辑

 播报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4]  
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首次被发掘。已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约4000—5000年这些遗址中有古城、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丝织品和麻织品等。尤为突出的是大批的玉器,雕琢细腻、十分精美。良渚文化显示了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现藏上海博物馆,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5.6厘米。

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

   


玉琮之王

编辑

 播报



玉琮 良渚文化 国家博物馆藏
玉琮 良渚文化 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高49.7厘米 上宽6.4厘米 下宽5.6厘米 传山东出土



玉琮之王
玉琮之王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不下二十多种。《周礼》中就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琮来祭祀地神。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
这件玉琮呈碧绿色,玉材属于软玉系列的透闪石——阳起玉石,它的基本造型为方柱体,中心对穿大圆孔,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一简化戴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器共有76神像,玉琮上端上部正中阴线刻日月纹,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莒县凌阳河陶文相似,这种日月纹应该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富有变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琮

编辑

 播报



良渚文化高5.4厘米 射径上端6.5厘米 射径下端6.1厘米 孔径4.6厘米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1出土透闪石软玉,呈碧绿色。器呈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有对钻圆孔,外表分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饰简化的带冠人面纹,共八组。用两道凸横棱,两个圆圈,一短凸档组成表示羽冠,眼睛,鼻子组成的图案。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良渚遗址

编辑

 播报



玉琮 浙江余杭瑶山遗址出土
玉琮 浙江余杭瑶山遗址出土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高7.2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8.3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历代特色

编辑

 播报



弦纹琮 商王武丁时期 妇好墓出土
弦纹琮 商王武丁时期 妇好墓出土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5]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12)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2)




玉琮图片集
玉琮图片集(18)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冰火历史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五千年前渚人智慧结晶,良渚玉琮

在良渚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奇特造型,且呈现内圆外方柱状的物品,便为精美的玉琮。在玉琮的上面,划刻着精美的纹饰,在这样的纹饰后面,还蕴含着神秘且丰富的文化。很多人对玉琮有着多样的解读,之后都认为,这其中包含较深的蕴意。

2021-12-0923 阅读1808
参考资料1.    玉琮系古代祭祀神祗的法器  .衡阳生活网[引用日期2013-01-28]
2.    “六瑞”之玉琮  .华夏收藏网[引用日期2015-11-10]
3.    玉琮  .南通博物苑.2008-4-9
4.    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博雅艺术网.2013-01-27[引用日期2013-01-31]
5.    充满神秘色彩的玉琮文化  .西安晚报[引用日期2015-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6:19 , Processed in 0.0795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