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1 15: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神粟裕:得罪两个半元帅之后的曲折历程
2016-09-02 15:46:34 来源: 趣分享 举报
0
分享至
Scan me!
导读
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这里所指的两个半元帅,就是指陈毅、聂荣臻、彭德怀,事实上,粟裕与两个半元帅完全属于工作关系上的一些意见分歧。
也有说法是粟裕和叶剑英关系也差,那么身为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实际上将十大元帅得罪了近一半,这也为他后面的蒙冤和平凡埋下了伏笔。
可当元帅的大将
粟裕,向来被誉为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其原因,自然是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逆天表现。但在1955年授衔时,粟裕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
连同很少夸人的林彪,也惟独对粟裕赞扬有加,而且还把粟裕的用兵比做神仙之举。解放战争中其他战区的战况通报林彪基本不看,华野的战报林彪却都认真研读。豫东之战胜利后,林彪感慨地对刘亚楼说:“粟裕尽打神仙仗。”见亚楼刘没听懂,林彪接着又解释道:“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1、解放战争头半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2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次,粟裕指挥了2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1次,为粟裕所指挥。
2、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4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11次,粟裕指挥了6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8次,粟裕指挥了4次。
3、解放战争开始到渡江战役前,不算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我军进行较大战役103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5次,粟裕指挥了10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20次,粟裕指挥了8次。
然而,这样的将才,蒙冤几十年,直到1984年逝世也没有平反!
在文化大革命后, 杨尚昆曾对粟裕和家属说到这个问题,说粟裕的问题不大,他只不过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
不过,粟裕在文化革命结束后,给中央打了个报告,希望平反。叶把这个报告批给了其他中央领导人(不包括聂荣臻和徐向前)。 同时,叶也通过杨尚昆给粟裕打招呼,叫他亲自到这两个元帅家去上门把问题说清楚。
粟裕是个老实人,他就去了。这也是在粟裕打过报告后,亲自访问的两个元帅,粟裕向两个元帅征求意见,请他们同意,这个举动真是难得。两个元帅都当面答应粟裕,同意平反,粟裕非常高兴,因为这两个元帅是他平反路上的最大障碍。
不过,中央对粟裕的平反决定也是在这两个元帅死了后才做出的。
在粟裕1979年开始给中共中央写的平反申诉报告长期石沉大海时,楚青甚至有些激动地说:“我巴不得是毛泽东整粟裕!你想想毛泽东要整的人,1976年后, 哪一个还没有平反?地富反坏右都一风吹全平了反!”。
为何挨批
粟裕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批评或批判的“罪名”主要有,一是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三是争夺军队领导权,四是告洋状。
粟裕一贯反领导。这个领导主要指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
世人皆知陈毅是粟裕的老领导,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又是儿女亲家(陈毅之子陈小鲁与粟裕女儿粟惠宁1975年结婚)。岂不知二人真正共事不超过一年,粟裕真正共事最长的是饶漱石,而且陈粟两人矛盾由来已久。
新四军时期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最终赶走陈毅,后人把罪名推到了饶漱石头上,其实当时粟裕、张鼎丞、邓子恢等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粟裕的二让司令被很多人歌功颂德,其实里面有深刻的原因。一让司令,不是让给陈毅,而是让给张鼎丞。因为粟裕当时只是个团级支队代表,张鼎丞是二支队司令,两人关系很好。
二让司令的问题尽管很多人否定粟裕资格不够指挥不动山东过来的干部,却是事实存在的。由山东军区过来的包括许世友、宋时轮、陈士榘、唐亮、王建安,以及两广纵队的韦国清,特纵的陈锐霆都没有在粟裕手下干过,这里面的许多人在资历上远远超过粟裕。而粟裕的老部下只有叶飞、王必成、陶勇。陈毅虽说军事上建树不多,由于资格老,与中央高层关系密切,关键时刻可以震住这些人。
当然,陈毅对粟裕有气最大的原因是粟裕支持饶漱石 ,而饶漱石与陈毅是死对头。
陈毅在批判粟裕会议上不仅指名道姓说他阴,而且慷慨激昂,一针见血,把本来以反“教条主义”的批判转到了对粟裕“个人主义”的人身攻击。以致彭德怀表扬陈毅“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有人提出陈毅“明批暗保”。事实上陈毅的批判已经超出了工作方法之争,而是一种向死里踩的玩法。
粟裕与聂荣臻虽然共事时间甚短,关系却不好。聂荣臻是在总长徐向前因病无法赴任的情况下代理总参谋长职务。据说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然而粟裕却事事汇报,冷落了这位小鸡肠子的元帅,毛泽东肯定了粟裕,使聂荣臻受到批评并检查,因此留下芥蒂。估计这只是两人矛盾的一方面,还应当有不为人知的因素。否则聂荣臻不会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粟裕与其它将帅。批判粟裕最激烈的是陈毅、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黄克诚5个人,原三野的将军们尽管后来表白和替粟裕喊冤,当时几乎没有一个站出来替他说话,反而跟风批判。而他的嫡系叶飞、王必成、陶勇位卑言微,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据说保粟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林彪,一个是肖劲光。虽然有政治环境和自保的因素,但在1958年还没有形成一言堂,言论尤其是会议发言相对宽松。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粟裕在人缘上并不太好,也没有与粟裕一起陪绑的。
被彭德怀狠批
粟裕与彭德怀的矛盾较多,大部分是工作方面的。
新中国的国防体制也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统一管辖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它武装力量。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任副主席。
1954年9月,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长一职,军队从此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国防部长由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担任。黄克诚(中央军委秘书长、副总参谋长)、谭政(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劲光(海军司令员)、王树声(1955年3月任总军械部部长)、肖克(1955年4月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达(1955年4月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和监察部部长)、廖汉生为国防部副部长。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八总部体制,包括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其中有四个总部领导兼任了国防部副部长,以便于更好协调国防部与各总部之间的工作。
由于没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区分,时任总参谋长粟裕与国防部长彭德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家在配合上并不太好。直到1958年7月,才明确中央军委是中共中央的军事工作部门,作为全军的统帅机关,军委主席是全军统帅。中央军委领导下的总部体制恢复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三总部体制。国防部成为中央军委的对外称呼,既有决定权又有执行权,权力很大。
1951年担任副参谋长的粟裕以总参谋部名义调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违背了“有关国防部署调整方案、计划,以及国防要地步兵师以上部队,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均应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发出。”
1955年6月,粟裕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福建闽江口外)。此事因为福建军区副司令皮定均认不不妥被彭德怀知道,认为粟裕绕开国防部长拟定作战方案有越权之嫌。
1955年粟裕任总参谋长半年后即提出划分国防部与总参职权,始终没有回应。1957年访苏时,直接到莫斯科向苏方要国防部与参谋部职权划分的文件资料。一般情况下,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总理)提出,而且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资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这也是陈毅在军委扩大会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的来源。
彭德怀作为国防部长和当时负责军队事务第一人,粟裕的被批是主要责任者应当没有问题。从性格上分析,彭德怀个性倔强、孤傲。作战勇敢、无畏,又刚正和坚忍。同时也目中无人。这从他支持高饶,反对刘邓。批判刘伯承和粟裕,无惧毛泽东的权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他批刘伯承和粟裕更多是在工作方法上。
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所谓他曾经支持饶漱石反对陈毅的说法是不实的。“1943年饶漱石在淮南黄花塘赶走陈毅同志,当时我在一师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不仅我,别的师的干部也根本不知道。事实上饶的这种阴谋,他是不敢向下讲明的。”他并且说明,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
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的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
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时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关于“告洋状”。当时他和苏军总长的会面完全是事先安排的,会见总共只有20分钟,加上翻译,两个人每人顶多只能讲五分钟话。粟裕解释说,当时提出请对方提供一份苏军“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是鉴于军委责成总参起草的国防部及总参职责条例五易其稿通不过,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告洋状’,当时的动机,还是想参考一下苏军的经验,来草拟我们已经写过五次还没有定稿的工作职责条例”。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聂荣臻甚至由他的几句检讨引申出一顶大得吓人的政治帽子,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平反之路
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做起,成为领兵几十万的统帅。不仅作战英勇,而且有较高的指挥才能,身为十大将之首可以说名至实归。一方面他受到批判较早,是中共建国以后最早犯错误的高官之一。另一方面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在位,没有真正的倒下。而1958年的错误平反之路更是坎坷不平,直到1984年去世都没有平反,不免让人感到不解。
1979年10月9日,粟裕就写了申诉报告,要求对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处分平反,时任副主席叶剑英批示:“华主席、小平、先念、陈云、克诚、耿飚、国清、杨勇同志:粟裕同志送来关于彭德怀同志利用五八年军委扩大会议批判他的申诉报告一件,前不久肖克同志看我时,也曾提到有关那次会议反教条主义的事。我认为五八年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那次会议的错误,我建议总政组织力量,认真地研究,向军委提出实事求是的报告,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妥善处理。当否,请酌。叶剑英10月16日”。
然而包括当时主政军委的聂荣臻、徐向前都表示应当解决,却没有具体办理。
1980年6月,粟裕在上海亲自找胡耀邦,回答是找机会在中央会议上议一下。总政党委讨论后的回答是“这件事涉及对军委扩大会议的评价问题,要等中央讨论后再定”。显然平反遇到了阻力。此后,平反的事有如石沉大海无人再提。
1982年12月,粟裕的夫人楚青又给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写信提出,陈丕显只是讲报告已转胡耀邦,并转杨尚昆处理。据尚昆说,耀邦同志在批转时写了“我对这个情况不大了解,请你处理这个问题。”。
1983年2月2日,军委杨尚昆副主席兼秘书长在他的住地接见了楚青。杨尚昆说:“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当时我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他的事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和聂,半个是陈。”杨尚昆还提出:当时有意见的现在还有在的嘛!聂嘛。搞得不好那头又起来了。我为此事同聂老总谈过,问他怎样处理?他说:“我考虑考虑。”并提出“把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全部收回、销毁。粟裕知道后,非常高兴。
1983年4月末,粟裕病情加重,杨尚昆至301医院看望他,平反的事仍没有着落。
粟裕的病情日益加重,决定安装起搏器。在打开胸腔后发现起博器型号不对,只好重新缝合。第二天在推进手术室时,因手术室大门被锁,延迟了三个多小时才进入手术。虽然手术成功,因在外温度低,发高烧,发生暴发性肺炎,终于不治身亡。时间是1984年2月5日下午4时33分。粟裕直到去世,也没有解决当年平反的问题。
由于没有平反,粟裕的家人提出不开追悼会,不进入宝山革命以墓,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据说胡耀邦提出虽不开追悼会,宣传规格要高,可以高于廖(承志)公、谭(震林)老。要有一个不是悼词的悼词。杨尚昆则说“恕我大胆直言,我认为党对粟裕同志太不公正了!”
然而在讣告中,粟裕1958年的问题只字未提,引起了家属的极大不满。
直到粟裕去世六天后的2月11日,中共中央、中顾委和中央军委联名发布的粟裕同志逝世的讣告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2月15日,粟裕全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送行。中央没有发通知,大部分都是自愿前往。
1986年大百科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释文中,“肖克”条目中写有“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批判而离职”,而“粟裕”条目中却没有写,楚青再次找杨尚昆,结果是连肖克这段话也被删除。
直到1987年9月12日上午9点15分,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粟裕》条目写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
1994年12月25日,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文章,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