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3|回复: 5

薛蟠庚黄//庚寅之劫?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2-5-8 16: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中薛蟠说的“庚黄”有什么深意?

红楼梦大观园
2021-05-05 11:00

关注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薛蟠得了好大的莲藕和暹罗国进贡的香猪,舍不得自用,于是扯谎骗出贾宝玉,与冯紫英等人一起吃酒享用,中间薛蟠说看到过一张春宫图,甚是好看,作者是“庚黄”。宝玉不解,思索一番,在手心里写了“唐寅”二字,问薛蟠是不是这两个字。薛蟠觉得好没意思,说到:管他“糖银”、“果银”呢?

这又是作者善用的欲盖弥彰的写作套路,按脂砚斋批语,这样的写作技巧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在一大段故事里,散落着作者要强调的字,重要的字重复使用,所强调的字指真实的大观园里的建筑物的名字或是石刻匾额。只有找对了方向,才能理出脉络,发现真相。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薛蟠等一齐都叫:"快请。"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众人忙起席让坐。冯紫英笑道:"好呀!也不出门了,在家里高乐罢。"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

薛蟠众人见他吃完了茶,都说道:"且入席,有话慢慢的说。"冯紫英听说,便立起身来说道:"论理,我该陪饮几杯才是,只是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实不敢领。"薛蟠宝玉众人那里肯依,死拉着不放。冯紫英笑道:"这又奇了。你我这些年,那回儿有这个道理的?果然不能遵命。若必定叫我领,拿大杯来,我领两杯就是了。"众人听说,只得罢了,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

金鳌玉崠桥北侧的藕塘

这段文字,作者要强调的是“银”、“黄”和“紫”“回”字,后文贾宝玉在冯紫英家用大海喝酒,是强调“紫”、“海”二字,因为这几个字就刻在大观园的某一个匾额上。原来“银潢作界”和“紫海回澜”是北海大桥上的石刻匾额,这是红楼梦大观园就是北海公园的又一铁证。

据《国朝经史续编》记载:“金鳌玉崠桥中洞南向石刻匾额‘银潢作界’,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园桥水中夹’。北向石刻匾曰:‘紫海回澜’,联曰:‘绣毂纹开环月珥,锦澜倚皱焕霞标’”。

金鳌玉崠桥就是现在的北海大桥,以前桥的西侧有“金鳌”牌坊,桥的东侧有“玉蝀”牌坊,这两个牌坊在1954年被拆除。

前文林红玉遇贾芸脸“红”和林黛玉对贾宝玉脸“红” ,暗藏着“双红”,即“双虹”,暗指琼华岛西南角的“双虹榭”,在双虹榭处,东南是積翠堆云桥,南面就是金鳌玉崠桥,这两座桥就是“双虹”。而薛蟠所得莲藕和香猪,暗藏着“藕香”,所以,“双虹榭”即“藕香榭”,也就是说北海公园里的“双虹榭”,就是红楼梦里的“藕香榭”,此处的“双虹”和“藕香”都名副其实,既有“双虹”,又有“藕香”。

红楼梦大观园与北海公园的对应关系,证据越来越多,只要方向对了,接下来只需要按图索骥就可以解开红楼梦的迷题了,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吧!

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谢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5-8 16: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唐寅变庚黄的背后



麦克风5G

麦克风5G



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唐寅变庚黄的背后

原创: 暗香疏影梅 有心拾萃 前天

《红楼梦》中唐寅变庚黄的背后

上文说了宝玉将程日兴送薛蟠的四样礼当了祭品,接下来我们再一同来欣赏作者的一手二牍,一声两歌之法:
一面说,一面来至他书房里。只见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等并唱曲儿的都在这里,见他进来,请安的,问好的,都彼此见过了。吃了茶,薛蟠即命人摆酒来。
我们都知道,作者惯用谐音双关,此处这四个名字亦绝非闲笔,因其谐音很明显:沾光乘日兴胡似来单骗人,需要断句,怎么断才有意义呢?我们先接着看下一段: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甲侧:奇文,奇文!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甲眉:闲事顺笔,骂死不学之纨绔。叹叹!庚眉:闲事顺笔将骂死不学之纨绔。壬午雨窗。畸笏。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庚侧:实心人。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薛蟠直将唐寅的落款混成了“庚黄”二字,有人解读这是作者曹雪芹有意避其祖曹寅之讳,也有人解读说庚黄二字暗藏儒家正派的玄机,有心拾萃不会去做这些功课,我们只依文本揭示表里:
唐寅这个名字在正文中这是第三次出现,第二回贾雨村正邪大论中曾有:“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将宝玉和唐寅作了一类人;第五回: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此处又说他春宫“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除此之外,后文我们还可以看到多处对唐寅诗句的引用,可见《红楼梦》作者对唐寅其人青目有加,宝玉甚至可以唐寅自喻,直说即可,为什么偏偏要将他化作“庚黄”呢?难道正如脂批所说,薛蟠是实心人,真的没认出这两个字吗?再来看下一段:
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薛蟠等一齐都叫:“快请。”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甲侧:一派英气如在纸上,特为金闺润色也。众人忙起席让坐。冯紫英笑道:“好呀!也不出门了,在家里高乐罢。”宝玉薛蟠都笑道:“一向少会,老世伯身上康健?”紫英答道:“家父倒也托庇康健。近来家母偶着了些风寒,不好了两天。”庚眉:紫英豪侠小文三段,是为金闺间色之文,壬午雨窗。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丁亥夏。畸笏叟。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庚侧:如何着想?新奇字样。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我要问,不知怎么就忘了。单你去了,还是老世伯也去了?”紫英道:“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咱们几个人吃酒听唱的不乐,寻那个苦恼去?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甲侧:似又伏一大事样,英侠人累累如是,令人猜摹。薛蟠众人见他吃完了茶,都说道:“且入席,有话慢慢的说。”冯紫英听说,便立起身来说道:“论理,我该陪饮几杯才是,只是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实不敢领。”薛蟠宝玉众人那里肯依,死拉着不放。冯紫英笑道:“这又奇了。你我这些年,那回儿有这个道理的?果然不能遵命。若必定叫我领,拿大杯来,庚侧:写豪爽人如此。我领两杯就是了。”众人听说,只得罢了,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甲侧:令人快活煞。宝玉道:“你到底把这个‘不幸之幸’说完了再走。”冯紫英笑道:“今儿说的也不尽兴。我为这个,还要特治一东,请你们去细谈一谈;二则还有所恳之处。”说着执手就走。薛蟠道:“越发说的人热剌剌的丢不下。多早晚才请我们,告诉了。也免的人犹疑。”甲侧:实心人如此,丝毫行迹俱无,令人痛快煞。
这一段无疑是冯紫英正传,英气逼人,侠气尽显,脂批提示红楼之侠有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再加上卫若兰五个人,不过因卫若兰无考,公认“红楼四侠”。
这一段历来又是红楼解读最重视的一段,确实表面文字句句似暗语,如“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铁网山兔鹘”,“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等等,可第二十八回,宝玉擎茶笑道:“前儿所言幸与不幸之事,我昼悬夜想,今日一闻呼唤即至。”冯紫英笑道:“你们令表兄弟倒都心实。前日不过是我的设辞,诚心请你们一饮,恐又推托,故说下这句话。甲眉:若真有一事,则不成《石头记》文字矣。作者的三昧在兹,批书人得书中三昧亦在兹。壬午孟夏。今日一邀即至,谁知都信真了。”说毕大家一笑,然后摆上酒来,依次坐定。冯紫英两个字“设辞”,脂批四个字“作者三昧”将所有谜团轻飘飘抹去,有心拾萃只得“挺身而出”解读如下:
1、“沾光乘日兴胡似来单骗人”,意思是沾光趁兴,似来骗人,冯紫英的出现是沾光趁兴,冯紫英所说的话是似来骗人。
2、唐寅混作庚黄是为了提示下一段名字中包含了暗喻。
3、查唐寅资料,唐寅在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冯紫英和宝玉的对话中刚好提到了一个沈世兄,一个仇都尉的儿子,难道是巧合吗?仇英,仇视紫英,因而紫英会和仇家之子发生冲突,又是巧合吗?还有特点出冯紫英的父亲冯唐,唐▪王勃《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再一次为作者的巧工妙思折服!貌似无心,却是有意,所为何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5-8 16: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和薛蟠,如出一辙的相似,让人后脊梁冒冷汗,曹公笔下有刺




薛蟠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对儿亲兄妹。很多读者都认为,这对亲兄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这倒也怪不得各位读者,因为在这对兄妹初次出场的时候,曹雪芹先生就是这样写的:“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里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旧日的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筹办。”



而薛宝钗呢?却“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分忧解劳。”

在随后的故事情节中,这对兄妹的巨大差别,也一再被提到。论才学,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堪称无所不至,才华横溢。姐妹们在一起作诗,她屡次夺冠,一首“咏白海棠”被李纨赞为“含蓄浑厚”,一首螃蟹诗,堪称“食螃蟹绝唱”,就连贾宝玉都忍不住叫好:“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香菱曾经告诉夏金桂:“奶奶不知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

可是薛蟠呢?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能将“唐寅”看成“庚黄”,被逼着行酒令作诗,憋了半天,才憋出来几句“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之类的话。

薛宝钗心思细腻,待人接物无比细致周到;薛蟠简直是个马大哈,“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薛宝钗处处体贴母怀,时时宽慰母心,薛蟠却总是能将薛姨妈气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只抱怨儿子,“你要能有这个恒劲,那龙也下蛋了。”

那么,这对亲兄妹,真的没有任何相似吗?其实不然,他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细思之下,令人后脊梁冒冷汗。



第四回,薛蟠在拐子那里,看到一个仪表不俗的丫头,也就是曾经的英莲,后来的香菱,立刻就买了。不曾想这香菱是冯家的公子冯渊已经付了钱的,只等着三日之后,才抬进门的。冯家自然不依,就来夺人,薛蟠立刻就“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嘱托了族中人并几个老家人,他便同了母妹等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什么不了的。”

一条人命,对于薛蟠来说,不过是“花上几个臭钱,没什么不了的”。薛宝钗呢?其实也是这样一种态度。

第三十二回,贾府中也出了一件大事——王夫人的大丫头金钏儿投井死了。得知这个消息,身为一家之主的贾政,大吃一惊,忙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一来,皆是宽容以待下人,大约我近年于家事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立刻就命人去叫贾琏、赖大、来兴。

一个丫头,对于一家之主的贾政来说,也不是小事。他不仅大动肝火,还因为这件事,差点将贾宝玉打死。



可是,对于薛宝钗来说,一个丫头的死,意味着什么呢?她听说了这件事,“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看到王夫人伤心落泪,她忙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依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贪玩,失了脚掉了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的情了。”

“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这话有没有十分眼熟的感觉?没错,薛蟠也是这种观念,打死了冯渊,也算不得什么事,“花上几个臭钱,没什么不了的”。

这对兄妹在这件事上的看法,简直是如出一辙,相似的令人吃惊。细思之下,却也令人直冒冷汗。一条人命,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吗?尤其是这个金钏儿,是王夫人的首席大丫头,薛宝钗平日里常到王夫人这里来,这金钏儿大概也没少为宝姑娘端茶倒水。一个如此熟悉且亲密的人,说没就没了,也不过换来薛宝钗的一句“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该是多么的冷漠之人!

贾政和薛宝钗,在金钏儿这件事上的态度,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别。也是曹雪芹在委婉地告诉我们,虽然只是一个丫头,也并不是真的可以草草了事的,这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而和薛宝钗态度极其相似的,是她的亲哥哥薛蟠。一条人命,对于这对兄妹来说,都是只要花了钱,就可以补偿的过了。这两件事前后遥遥呼应,是曹雪芹对于薛家的无情讽刺,也是对于薛家无声的鞭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5-8 17: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寅之劫  播报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庚寅之劫,又称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平南王尚可喜部清兵在广州的屠城暴行。

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4日,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兵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使广州城被破,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屠城暴行。

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七十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死亡人数根据收尸的和尚统计为七十万。





中文名庚寅之劫 发生时间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 发生地点广州 主要人物尚可喜、耿继茂 别    名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 事    件平南王尚可喜部清兵在广州的屠城暴行


目录

1 事件背景
2 事件经过
3 屠城数据
4 社会评价
▪ 国内评价
▪ 海外评价
5 轶事和有关建筑

   


事件背景

编辑

 播报

尚可喜,原籍山西洪洞,后徙辽左海州卫,为明辽东广鹿岛副将。天聪八年(1634),因受东江总兵沈世魁之加害而被迫降后金。后伐朝鲜,击李自成,顺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被册封为平南王,此后,便受命带领清兵南征广东。次年二月,清军攻至广州城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围城攻坚。至十一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大屠杀事件——广州“庚寅之劫”。 [1]  

   


事件经过

编辑

 播报

“清顺治六年十月,满清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之后,屠城十日,尸横遍地。” [2]  

城破之后,平南王不曾放过这些誓死守卫的自己家园的平民,毅然下令屠城。据记载,当时的广州城内一片狼藉,清兵进入广州城后抢夺一切可以抢到手里的东西,遇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见人就杀。城内的人死伤无数,侥幸逃出城外的人也没有得到生路,官兵一路追堵,将他们活活逼死在海滨之边。有一定资金的人,利用这笔资金纷纷谋求生路,但更多的人还是被迫的永远的沉睡在这场灾难之中,这场屠杀一直延续十二天,事后,广州城内几乎没有活口。 [3]  

   


屠城数据

编辑

 播报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4-6]  

   


社会评价

编辑

 播报

   


国内评价

黄佛颐的《广州城坊志》引用清人方恒泰《橡坪诗话》的记载:“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相传城中人士窜伏六脉渠约六七千人,适天雨,渎溺几尽,其所存仅二人,双门底刘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 [7]  ” [8]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记载“继茂与可喜攻下广州,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

《顺治实录》记载伪清屠城令:“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清军屠城布告:“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清史稿》:国语谓汉军“乌真超哈”,哪国的国语把“汉军”叫做“乌真超哈”?当然不是汉语,而是满语。

当时人戴耘野《行在阳秋》记载了广州市全民抵抗的英勇情形:“城中人亦撄城自守,男子上城,妇女馈饷(送饭)。清兵环围城外……”

查继佐《罪惟录》:北师两王攻广州不遗力,杜永和督守勤;副将张月总陆兵、吴文敏统水师,背城出战,多捷。”入侵者损失惨重,清将尚可福等被打死,《尚氏宗谱》记载清军尸体在攻城地点下堆得几乎和城墙一样高。

《广东通志》等史料记载:“杀七十万人”。这是最低限度的估计。

林文陔《浅析建国前佛山商业的兴衰》:“明末清初的战争,使广州遭尚可喜、耿继茂两藩屠城,当时广州死者70多万人。 [9]  ”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王鸣雷)亲眼目睹了这次屠杀的王鸣雷,描绘人头堆积的像山丘和宝塔一样高 [10]  。

“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平南王元功垂范》记载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九月十四日,满清“靖南将军”哈哈木在广东潮州府进行屠城。“是年满清“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正归明,响应李定国大军。李定国兵败西撤后,郝尚久势单力薄。满清军队在包围潮州一月有余之后,攻陷府城,郝尚久自杀殉国。满清军屠城,斩杀无算”。

清初人钮琇《觚賸》记载,在城外成堆焚化的死难者残骸堆积得如同山丘,最后形成了令后人无比悲痛的大墓——“共冢”:“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浮屠真修曾受紫衣之赐,号紫衣僧者,募役购薪聚胔于东门外焚之,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瘗焉,表曰共冢。” [11]  大意:满清攻破广州,大屠杀很悲惨,市民几乎没留活口。释真修法师曾被明朝皇帝赐给紫衣,号称紫衣僧者,他出钱雇人、买柴,把死难者的遗体运到东门外堆积,用火焚烧,骨灰成山,行人在二三里外望去,如同积雪。

清军文书的陈殿桂后来写咗《雄州店家歌》回忆:“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

而《番禺县志》记述“庚寅之劫”嘅惨状就提到番禺典吏丁有仪夫妇被杀之后:“越日,所弃儿匍匐尸旁,犹吮其(母亲之)乳,过者无不泪下。”(古代广州城区由两县分管,东南区为番禺县,西北区为南海县)濒死婴儿出于本能,寻找死去母亲,吮吸尸体嘅乳房,几咁惨不忍睹!

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少数逃出城的市民,也被城外的清寇赶进海里淹死!在一片天愁地惨的最恐怖气氛之中,不少市民特别是妇女知道没有活路,只好自尽。“张月等犹击败可喜军,烧其铁甲去;又以炮碎可喜及耿继茂案,二人方共食,幸不死。可喜以兵攻西门,月(张月)以大炮击之,杀其兵千人。”我军两广总督杜永和(杜允和)三战三胜,受到中国政府嘉奖。最后,满清侵略军只好靠收买叛徒范承恩打开缺口,总算才可耻地攻入。尚可喜等二鬼子必然恼羞成怒报复,使广州人民遭到5年前扬州人民的悲惨命运。(大同守城八月之久,也被清寇下令“官吏兵民,尽行诛之”!)

西亭凌雪《南天痕》:“……攻围十阅月不能破。……及冬,偏将范承恩谋内应,决台之水,……十一月二日,城破,屠之。”

除了《清史稿》及广东地方文献外,17世纪的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及荷兰人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或Joan Nieuhof)也记述了这次大屠杀。 [8]  

   


海外评价

美国汉学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在其著作《洪业——清朝开国史》(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the 17th Century)提及当时“……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这个焚尸的火堆,在许多复明分子的心目中,标志着明朝重建希望的真正破灭……直至19世纪,仍可看见一座积结成块的骨灰堆。”。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 martini,1614—1666)的《鞑靼战纪》记载“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者。但鞑靼人饶恕了一些炮手以保留技术为自己服务,又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人,为他们运送从城里抢到的东西。最后,在12月6日发出布告,禁止烧杀抢掠。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已经屠杀了十万人。 [12-13]  ”

当时荷兰联合省东印度公司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在出使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中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满洲滞纳拷打、杀戮无辜平民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满洲滞纳之手。 [14]  ”这些当时在粤的外籍人的记述,更可能是依据自己的真实观察,记述了广州城发生的事。均表明,震慑反叛(1646年清兵已经首次攻陷广州)的屠城行动持续了一段时间。

《剑桥中国明代史》“1650年秋末,清军突破明朝在广东和广西的防御。11月24日(公历),尚可喜终于攻克广州,他使这座城市(它顽强地坚持了八个半月)遭受一次可怕的大屠杀。”而满清立场的《四王合传》、《清史稿》都说“围合十阅月”,是指围城日期跨了10个月份。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清军南征岭峤,史称"两王入粤"。在两王平定粤地的过程中,尚可喜对羊城进行了残暴的屠戮和劫掠。

戴耘野《行在阳秋》记载:“初二日,清陷广州,屠之。……百万人民,尽死于内”。

屈大均为守城牺牲的回民将领羽凤麒写的悼词中说:“国殇百万,于尔尊崇”,意思是百万死难者中,羽公您死得很崇高。当时人陈恭尹《番禺黎氏存诗汇选序》也说“竹帛烟销,与百万生灵俱烬”,指黎氏作品和百万生灵一起在大屠杀中毁灭了。所以说死难者很可能接近100万人。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林文陔《浅析建国前佛山商业的兴衰》:“明末清初的战争,使广州遭尚可喜、耿继茂两藩屠城,当时广州死者70多万人。”

满清贼寇在大屠杀后,往往故意留一些僧侣不杀,让这些幸存者来清理屠场,《扬州十日记》:“谕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嘉定乙酉纪事》:“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惟三四僧人,于被焚处,拆取屋木,聚尸焚之。”清寇攻陷潮州,“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与居士钟万成赶来,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在葫芦山南侧山腰建普同塔超度亡灵。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等8人,负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立碑,亭为“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在广州也是如此。

   


轶事和有关建筑

编辑

 播报

正是因为攻陷广州后大规模的屠杀,据说让这场灾难的制造者尚可喜从此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噩梦之中。终日不得安宁的他,经常流连于各种各样的寺庙道观,企图能获得心灵的平静。在海幢寺,他遇到了当时的住持天然和尚,在天然和尚的点拨下,尚可喜似有顿悟,想为自己所做之事做些弥补。于是,他听从了天然和尚的劝导,牵头扩建海幢寺,以超度在十日屠城中屈死的亡魂。 [15]  

天然和尚趁尚可喜的支持,广结善缘,发动更多人募捐,官府内外掀起募捐热潮,尚可喜的妻子,王妃舒氏捐建大雄宝殿,尚可喜本人捐资建天王殿,总兵许尔显捐资建韦驮殿、伽蓝殿,广东巡抚刘秉权捐资建山门……本来普通而狭小的海幢寺以惊人的速度壮大着:集香厨、大悲阁、药师佛母堂、幢隐庐、惜阴轩、就树轩、静观楼、闻清钟阁、地藏阁、悟闲堂、画禅堂、诸天阁、塔殿、云水堂、客堂、库房、经坊、普同塔等建筑一一兴建,最开始的佛堂、准提堂也被改为客堂,环以回廊,以增壮观。本来朴素之极的海幢寺,开始尽用绿色琉璃砖瓦盖顶,在当时这是最为华丽名贵的建筑材料,显赫的王府也不见得使用,海幢寺可谓极尽排场。 [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5-8 17: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大屠杀:黄巢起义在南粤酿成的超级悲剧与蝴蝶效应


原创|发布:2021-10-01 00:12:23    更新:2021-10-01 00:12:23

阅读 5755赞 37




公元878年,广州还依旧是唐朝在东南半壁的最大商港。不仅有众多着来自南洋、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半岛的众多船只定期访问,也成功吸引来大批信仰伊斯兰、基督教、犹太教与拜火教的胡商家庭。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成为当时除西北边关外最赚钱的贸易口岸。



唐朝的广州 曾是帝国最繁荣的贸易港口

然而,仅仅在一年之后,这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便彻底沦为人间地狱。大批居民遭无情屠杀,积累千年的财富也被洗劫一空。这场空前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起义军领袖--黄巢。他的愤怒之举也将对后来数百年的历史造成深刻影响。



广州的繁华 最早见于南越国时代的记载

事实上,广州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开启发迹之路。特别是在秦军残部建立的南越国时代,已经有部分来自印度和希腊世界的商贾航行至此。不仅为当地土特产奉上真金白银,还别有兴致的带来过西式立柱构造建筑,大为美化了原本平庸无奇的君王宫殿。即便南越政权在稍后为汉武帝的远征军所攻灭,这条源自红海-波斯湾流域的水运贸易也不曾有过中断。甚至在南北朝时代还有进一步拓展,成全了法显和尚的登船回乡之旅。



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589年,新建立的隋朝在兼并北方各邦之后,又发兵攻打了江东的陈氏南朝。先前还一直对建康方面保持松散效忠的岭南,在首领洗夫人的号召下改换门庭,成功为王师解决了据守江西的豫章太守。至此,广州城也随整片区域一同北附,并安然度过了隋炀帝统治末期的天下大洪水乱局。



率岭南各部北附的 洗夫人

相比早年的隋朝杨氏,新建立的唐朝在某些方面相对管理宽松。一方面是将全国半数以上的军队都集中在北部各州郡,没有给东南各地附加太多的防务开支。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外招商引资,频繁招抚各类胡商来几个重点区域发展经济。其中就包括了位于关中的帝国都城长安,也不乏一些散布在河西走廊到山西境内的贸易小城。而在江淮流域以南的广袤区域内,因当时被开发的土地较为有限,所以更容易形成人口集中现象。于是,广州便继续充当岭南一带的最大口岸,亦如扬州在长江流域的关键性地位。



唐朝相比自己的隋朝前任 更重视招商引资

此外,西方世界的几轮重大变迁,也时刻丰富着唐朝广州城的外贸资源。首先是中亚强权萨珊帝国的策略转换,让更多波斯商人得以冲海上直抵珠江口两岸。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利用地缘优势,在印度洋东部的角逐中胜出,彻底驱逐了来自东罗马的希腊商人和来自阿克苏姆的埃塞俄比亚竞争中。所以很快就在印度次大陆建立商业定居点,并将类似的模式一路向东传导至唐朝境内。期间还夹杂着不少逃入波斯境内的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徒和犹太人。因此,广州也出现了类似长安的大面积蕃坊,以便持不同信仰的胡商们都能愉快住下。



萨珊帝国灭亡后 还有许多波斯人从海路两头抵达唐朝

到了公元651年之后,萨珊波斯为突然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攻灭。从而制造出更多浮海出逃的流亡者,分批选择定居在印度或东方其他港口。稍后,新进的穆斯林商团也顺着相同道路而来,也顺理成章的在广州拥有自己的独立蕃坊。尽管分外眼红双方经常在海上火拼搏杀,但都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没有到陆上定居点内制造恶性事端。随着时间流逝与老派人士的凋零,彼此间的矛盾也就从血海深仇降格为比较纯粹的商业竞争关系。



稍后抵达广州的穆斯林阿拉伯人

当然,以上风波的最大受益方,还是坐享地主之谊的广州城。胡商数量的日渐增多,无疑会让原本的边境港口收获到更多贸易份额。甚至还开辟出本地的养蚕产业,大量出口到缺乏原材料的印度和西亚各地。而且对方来自不同地域,拥有截然不同的信仰体系,彼此间又能被再分为更多小团体。所以很难联合起来,形成不服管理的强大势力。地方官也乐于对他们的日常活动不加干涉,只需满足朝廷指标并中饱私囊,便能继续与之相安无事。



穆斯林商人很快也在广州有了自己的社区

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才有广州都督路元睿因敛财无度而遭反噬,酿成了被上报为阿拉伯人洗劫城市的有意误报。但以上风波根本挡不住广州的持续发展。因为朝廷始终将防御和治理的重心放在北方,而众多早已定居的胡商后裔也需要自谋生路,自然就没理由相互为难。



广州一直都是唐朝在南东沿海的最大市场

不过,长安宫廷的衰败与北方各地的糜烂局面,终究引发了祸及广州的超级劫难。公元784年,由大规模水灾所引起的秋季歉收,直接逼反了众多生活在豫东和鲁西的贫苦民众。由于阵中还有王仙芝、黄巢这类早有组织的盐贩子武装,所以很快便在防御偏弱的内地形成气候。哪怕朝廷反复以多次军事镇压+特赦赐官的方法企图控制,也没能将不断壮大的叛军队伍彻底剿灭。特别是在黄巢荣升唯一领袖之后,四散的队伍更是接连席卷浙江与福建,最终蔓延到岭南的广州城下。



本是走私盐商起家的 黄巢

公元879年,数万名携家带口的叛军越过五岭,很快就前进到富庶的广州门前。但此时的他们还不愿轻易搞起破坏,反而将该城作为人质给团团包围起来,希望能转成自己的合法领地。于是就拉出队伍里的最重要俘虏--越州观察使崔璆,写信劝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替自己传达条件。但此时的长安方面的态度已趋于强硬,数次拒绝了相关要求,甚至还准备派镇守西南的大将高骈赶去讨伐。这次彻底激怒了征战多年的黄巢,下令对一贯缺乏防御的城市展开强攻。



出于报复心理 黄巢在破城后对广州实施大规模屠杀

由于广州本地并无多少驻军,也没有精心修建的防御工事,所以仅用1天就被黄巢的部下攻破。农民军也因心中积怨已久,便将怒火全部发泄到城市居民头上。先是对语言不通的本地人大开杀戒,之后又将矛盾对准了生活更加优渥的藩坊胡商。由于这些人的彼此联系并不紧密,也缺乏组织大规模武装的能力,便在抵抗失利后遭更大力度的迫害。唯有少数人能登船撤离,从而为后世留下这场有关广州大屠杀的零星记忆。



只有少量胡商坐船逃出广州

根据同时代成书的《苏莱曼东游记》记载,仅被战斗、抢劫和虐待而亡的胡人就多达120000之众。其中不仅有数量日趋增多的阿拉伯穆斯林,也不乏更早定居的波斯人、叙利亚基督教徒和各类犹太人。到了10世纪成书的《黄金草原》,这个数字又被扩大到200000人。现代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则根据这些记录,认为前者是藩坊胡商家庭的成员数目,后者则是全城的人口规模总量。显然,对于一座古代的繁华城市而言,这样的打击无疑是非常致命的。



黄巢叛军的游记扫荡线路

黄巢叛军则在满足杀戮欲望和财富掠夺之余,立刻遭受到由自己亲手酿成的环境灾害。因为城市繁荣本身,就仰仗于联通外界的贸易网络。当南面的海路随藩坊的毁灭而中断,北面的内陆水道也逐渐为官军压迫所封锁。加之岭南本地人也屡屡遇害,就更无可能将口粮等补给品再送去当地。最后,大量尸体也在炎热的气候中滋生病菌,直接感染到有吃人肉习俗的叛军成员。这让胜利者在短时间内遭遇严重的流行病侵袭,非战斗减员的比例高达30%-40%之多。于是在同年秋季就匆匆撤离,转向广西的桂林继续游荡。



五代南汉国时期的广州城地图

至于遭此一劫的广州城,也在短时内得到初步复兴。毕竟,只要珠江口的地理优势没有发生变化,这里就依然是胡商登陆大唐帝国的重要跳板。部分幸存者也只是躲避到附近的海南,在当时的三亚稍作停留,便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故地。因此,在晚唐与整个五代阶段,广州依然是地区内最繁荣的大型城市。



广州的遭难 让泉州得以后来居上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不幸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福建崛起。虽然同样是靠海吃饭,但福建距离南洋的距离更远。境内的山的阻隔效果更为明显,所以始终无法在该领域内同邻省相抗衡。但在黄巢策划的大屠杀过后,不少胡商开始选择北上泉州。宁愿多花一些时间成本,也要为自己寻觅到更安全的经营场所。于是,到北宋王朝建立时期,泉州已后来居上的实现了弯道超车,并将优势一直留存到元朝灭亡为止。



广州大屠杀 也熄灭了许波斯教神庙的圣火

最后,广州大屠杀的另一个蝴蝶效应,往往因过于冷门而不易为后世察觉。那就是在遭难的120000名胡商中,有许多是几代人都定居生活在那里的拜火教后裔。无论来自波斯本土,还是印度或锡兰的早期中转站,他们都是一股还能与穆斯林相抗衡的族群势力。因为无法像穆斯林竞争者那样,获得源源不断的补充力量,他们的业务与家族兴盛实则都仰仗于岭南本地。所以在黄巢赐予的血灾之后,这个早已失去远方故土的群体也跟着迅速凋零下去。只是在关注北方事物的统治者与仇富心理严重的叛军眼里,这些变迁都不能算个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5-8 17: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荒唐至极:尚可喜在广东屠杀数十万汉人,今天竟被吹捧为民族英雄


原创|发布:2020-09-14 18:05:58    更新:2020-09-14 18:05:58

阅读 3725赞 52

辽宁省海城市在2004年召开了一场名为“清朝平南亲王尚可喜诞辰4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大批所谓的“清史专家”竟然在会上声称“尚可喜是一位在历史转折关头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如此混淆黑白、毫无人性的观点,实在是令人发指。




文|格瓦拉同志

一部清朝崛起、征服中原的历史,充斥着对汉族人的肉体消灭和文化摧残,而在此期间,某些汉族文臣或将领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同族的残忍丝毫不亚于异族同僚,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向清廷提议在全国推行“剃发令”、导致千百万汉族人因不肯剃发而遇害的孙之獬,比如“嘉定三屠”的元凶李成栋,当然也包括本文的主人公尚可喜。



尚可喜画像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原籍山西洪洞,生于辽东海州(今辽宁省海城市),明朝末年从军,因深得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的赏识,被收为养孙。在追随毛文龙期间,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在与清(后金)军作战时被杀,其部众遂归尚可喜统领。毛文龙被袁崇焕擅杀后,尚可喜转隶东江总兵黄龙麾下,因收复旅顺有功,被提拔为副将,驻守广鹿岛。

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后金再度攻陷旅顺,守将黄龙兵败自杀,而尚可喜留在当地的妻妾、家眷、侍婢等数百口因无法逃脱,竟全部投水而死。黄龙兵败自杀后,沈世魁接任东江总兵职务,一上台便想除掉跟他关系不和的尚可喜。在这种情况下,尚可喜竟置国耻家仇于不顾,在次年的二月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渡海降金。



皇太极画像

对于尚可喜的归降,皇太极大喜过完,亲自出盛京城三十里相迎,并进封他为总兵官。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同时册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此即清初“三顺王”。8年后,尚可喜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因追击、消灭李自成有大功,而被晋封为平南王,时在顺治六年(1649年)。

李自成兵败被杀后,尚可喜奉命与靖南王耿仲明(因私藏逃犯被清廷诘问,在途中自杀,其王爵、部众均由长子耿继茂继承)一起攻略湖南、两广,以消灭南明永历帝政权。在江南作战期间,尚可喜既为了向主子表忠心,又为了威慑、恐吓汉族军民,制造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屠城案。其中,尤以“广州大屠杀”和“潮南大屠杀”最为恐怖,也最令人发指。



荷兰使臣纽霍夫笔下的尚可喜  


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由尚可喜、耿继茂率领的清朝大军包围广州,在劝降南明两广总督杜永和失败后,遂下令攻城。由于广州军民的殊死抵抗,在尚可喜、耿继茂看来本应在1个月时间里结束的攻城战,竟然持续了10个月才结束,并且造成清军的大量死伤。正因如此,广州沦陷后,尚可喜、耿继茂便将刻骨仇恨全部发泄在无辜民众身上,指挥士兵进行屠城。

据史料记载,清兵进入广州城后四处烧杀抢掠,不管男女老幼,但凡碰到这帮如同禽兽一般的士兵,全都沦为“刀下之鬼”。侥幸逃出城外的人也没有得到生路,被清兵们一路追赶到海边,或死于刀枪之下,或被赶进海中溺死,幸免于难者屈指可数。这场大屠杀总共持续12天,最终有多达70万的广州百姓横遭屠戮,史称“庚寅之劫”。



清军在广州屠城

关于广州死难者具体人数,各家史料记载不一,作为正史的《清史稿》只是泛泛地提到:“继茂与可喜攻下广州,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死难者多达70万人一说,见于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广州市志-宗教志》,其中提到:“清顺治七年,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庚寅之劫”后3年(1653年),尚可喜、耿继茂率清军攻陷潮州和南雄,并再次对同族举起屠刀。据地方志记载,在这场大屠杀当中,清兵“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郡城破,横尸遍野,又与义士锺万成收遗骸十余万,作普同塔于葫芦山。”(见清朝乾隆年间版《潮州府志》)。同样是一副惨绝人寰的场景!



清军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中,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尚可喜在镇守广东的26年时间屡施“善政”,如积极维持社会秩序、重建礼乐文教、安抚南明遗民、促进农业发展、捐资广建佛寺容纳明末出家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东各项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但他作为一个屠戮同胞的刽子手形象,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洗白”。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十恶不赦的货色,在死去300多年后,竟然还有人为他“正名”。根据新闻报道,辽宁省海城市在2004年召开了一场名为“清朝平南亲王尚可喜诞辰4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大批所谓的“清史专家”竟然在会上声称“尚可喜是一位在历史转折关头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如此混淆黑白、毫无人性的观点,实在是令人发指。



纪念尚可喜死后330年大典

世人大都相信“恶有恶报”的说法,但就尚可喜的结局来看,这个观点并不成立。尚可喜晚年跟长子尚之信关系失和,因此奏请朝廷把王爵传给次子尚之孝,并得到康熙帝的恩准,但还没来得及实施,“三藩之乱”便爆发。对于吴三桂的拉拢,尚可喜坚决不从,并分兵剿灭境内响应吴三桂的叛乱。

吴三桂见尚可喜不肯就范,遂“转攻”尚之信,允诺一旦实现反清大业,将同意尚家世代占据广东称王。尚之信既愤恨于尚可喜、康熙帝想要废除他的王位继承权,又错估了形势,认为清廷断不能消灭叛军,因为在接到吴三桂的邀请后,便果断地加入到反清叛乱当中。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动兵变,炮击清兵大营,并派兵封锁尚可喜的府第,接管平南王的全部权力。



尚可喜陵园

尚可喜被软禁后,本想悬梁自尽,但遭到左右的阻拦而未果。同年十月,尚可喜在恐惧、幽愤中翘了辫子,终年73岁。尚可喜死后,康熙帝闻讯震悼,赐谥号曰“敬”, 并下诏将其棺椁暂厝于广州大佛寺。“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下诏将尚可喜的棺椁归葬故里,并为他举办隆重的葬礼。尚可喜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却备极荣哀,实在是令人悲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7:10 , Processed in 0.0508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