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0|回复: 0

[化神] 2385--*卢嘉锡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497
发表于 2023-1-13 0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定天球赤经零点与地球经度零点对齐(同地球仪)
———————————————————————
黄纬  北纬  11度02分36秒

出生  钟表时间  公历 1915年10月27日 00时22分26秒  农历  乙卯兔年九月十九
子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915年10月26日 23时48分51秒  地点  紫金山天文台
午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915年10月27日 11时48分47秒  东经  118度49分00秒
子时  钟表时间  公历 1915年10月26日 23时48分51秒  北纬   32度04分00秒
                       至  10月27日 00时48分50秒

十神      偏财    正官    日元    正印格
乾造       乙      丙      辛      戊
           卯      戌      卯      子     (日空 午未)

元运  上元三碧运  节后第18天
大运  交运时间  公历 1920年11月08日 08时40分  逆行
十神   偏财    正财    食神    伤官    比肩    劫财    偏印    正印    七杀    正官
       乙酉    甲申    癸未    壬午    辛巳    庚辰    己卯    戊寅    丁丑    丙子
始于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实岁    5岁    15岁    25岁    35岁    45岁    55岁    65岁    75岁    85岁    95岁
卢嘉锡
(1915.10.26—2001.6.4),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 [1]   [11]  ,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2]  
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2]  


中文名卢嘉锡 别    名瑞师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厦门市 出生日期1915年(乙卯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2001年(巳蛇年)6月4日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职    业物理化学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目录



卢嘉锡人物经历编辑 播报

卢嘉锡早年经历
1915年10月26日,卢嘉锡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台湾省台南市,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陈东乡蕉坑村 [1]  。父卢东启(字霞村),设塾授徒,家境清寒。卢嘉锡幼时随父读书,他禀赋甚高,父母寄予厚望,渊源家学,因而诗词颇有根底,并擅长对联。

1926年,卢嘉锡就读于一所公立小学。
1927年后,相继在厦门育才学社和大同中学初中就读过一年半。
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时年13岁。
1930年,预科毕业,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班。
1934年,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大学期间曾担任校化学会会长和算学会副会长,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三年,同时兼任厦门省立中学数学及英文教员。 [3]  

卢嘉锡留学之路
卢嘉锡
1937年8月,卢嘉锡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进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并在著名化学家S.萨格登(Sugden)指导下从事人工放射性研究。
1939年7月,卢嘉锡通过答辩,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随后到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L.鲍林(Pauling)处从事结构化学研究,任客座研究员。
1940年夏,卢嘉锡在鲍林教授的挽留下继续工作了五年多。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不少成为结构化学方面的经典文献。
1944年,卢嘉锡应聘到隶属于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第十三局的马里兰州研究室,参加战时军事科学研究,在燃烧与爆炸的研究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绩。
1945年,卢嘉锡获得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颁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 [3]  

卢嘉锡毅然回国
1945年冬,年方30岁的卢嘉锡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到中国,受聘到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7至1948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聘请,两度到该校讲授物理化学课程。
青年卢嘉锡
1950年后,卢嘉锡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和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开始培养研究生。他有一套比较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不再仅因经济系(王亚南校长创办)而闻名,同时因化学系的崛起而跻身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同年被高等教育部聘为一级教授,是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和一级教授之一。
1956年,卢嘉锡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1958年,根据组织的决定,卢嘉锡到福州参加筹建福州大学和原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后经多次调整而建成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960年,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从系科布局、课程设置、图书订阅、科研设备购置、师资聘任到组织管理,卢嘉锡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作为福州大学主要领导人之一和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院长的卢嘉锡自然在劫难逃。他是“文革”中第一批被揪斗的“走资派”之一,经过“文革”初期无数次的揪斗,最后,他被罢免了一切职务,被作为劳动改造对象,派到实验室洗烧杯,整理桌椅,搬设备,搞卫生,刷洗厕所。
1969年,在周恩来的保护下,福州大学“支左”解放军代表宣布解除对卢嘉锡的批判,准许他做些科研工作。
卢嘉锡(左)
1972年后,卢嘉锡着手恢复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和设备,关心和指导该所结构化学、晶体材料、催化及金属腐蚀与防护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使这个所逐步形成为一所具有明显特色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机构,特别是在原子簇化学和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方面成绩斐然,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1981年5月,卢嘉锡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主席、成员。
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1987年,被聘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美术院外籍院士。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病逝,终年86岁。 [3]  

卢嘉锡主要成就编辑 播报

卢嘉锡科研成果
  • 对中国结构化学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末,卢嘉锡意识到物理化学的第一发展阶段即热力学阶段已臻完善,可能成为第二发展阶段的将是结构化学,因此他选择了这个学科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
卢嘉锡
加州理工学院,卢嘉锡参加过过氧化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卢嘉锡和P.A.盖古勒(Giguere)巧妙地用尿素和过氧化氢作用生成用氢键连接的脲-过氧化氢加合物,并培养出这种加合物的单晶。有趣的是,在这种单晶中,过氧化氢分子并不因为尿素分子的存在而发生构型上的畸变。接着,他和E.W.休斯(Hughes)合作完成了晶体结构测定,证实了W.彭尼(Penny)和G.萨塞兰(Sutherland)对过氧化氢分子结构所做的理论分析。
1943年,他与J.多诺休(Donohue)采用电子衍射法研究了硫氮(S4N4)、砷硫(As4S4)等化合物的结构,并定出被他们称为“摇篮”形的八员环构型,这一研究结果后来为多诺休所进行的晶体结构测定所证实。这些硫氮非过渡元素原子簇化合物在结构上具有的“多中心键”特征,曾引起卢嘉锡极大的兴趣,和他以后对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在结构分析方法上,他提出过一种处理等倾角魏森堡衍射点的极化因子和洛伦兹因子的图解法,成为当时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较简便的方法,曾被收入《国际晶体学数学用表》(第二版)。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卢嘉锡在创办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同时,组织和领导过渡金属络合物和一些簇合物、硫氮系原子簇化合物以及新技术晶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如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天花粉蛋白空间结构测定,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核糖共活蛋白的分子模型。 [3]  
  • 开拓中国原子簇化学研究领域

1978年,卢嘉锡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的论文,对中国国内这个领域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和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1.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
卢嘉锡
20世纪60年代,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研究和化学模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卢嘉锡从结构化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双氮分子的异常惰性,以及加强氮分子络合活化的结构问题,提出了络合活化氮分子的必要条件为侧基加端基络合,多核原子簇,具有可变交替氧化态,有一个合适的空间结构。因而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必须是多核原子簇,而且有能实现端基加侧基络合的网兜状构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的初步模型——福州模型I,它是一种能实现投网式络合活化还原氮分子的钼铁硫MoFe3S3四核网兜状结构,兰州大学化学系黄文魁教授为此人工合成了一系列“G系”(G指兰州大学所在地甘肃省)化学模拟物,以后又进一步演化出孪合双网兜福州模型Ⅱ。
卢嘉锡提出的模型所反映的结构特点,后得到顺磁、穆斯鲍尔谱和超精细表面结构分析法对固氮酶钼铁蛋白和铁钼辅基进行研究所得结果的支持。该模型被国际同行在论文中多次引用,并以“M2S2”的局部结构形式出现在后来其他科学家提出的模型之中。 [3]  
2.关于“活性元件组装”设想
卢嘉锡
卢嘉锡在总结铝铁硫簇合物合成反应的大量实验事实时,发现类立芳烷型簇合物在其“自兜”反应的生成过程中经常留下反应物基本单元的结构“遗迹”可供“寻根”,因而提出复杂的原子簇化合物可由较简单的原子簇“元件”通过活化成为“活化元件”而组装起来。根据这种“活性元件组装”的设想,可以解释从陆森红盐阴离子[Fe2S2(NO)4]2-,二聚缩合生成陆森黑盐阴离子[Fe4S3(NO)7]-;从二铁氧还蛋白类似物阴离子[Fe2S2(SR)]的二聚缩合物生成四铁氧还蛋白类似物阴离子[Fe4S4(SR)]的组装途径。在这一理论设想的启发和指导下,物质结构研究所合成出了许多新型类立芳烷型的簇合物。
对于具有二中心双电子定域键的簇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为预测和判断具体类型簇合物的生成,元件组装设想吸收和应用霍夫曼等瓣相似原理,并把它推广到满足9N—L的金属簇合物和符合4n—e的碳烷等瓣相似,这样可以把有机碳烷与簇合物从霍夫曼结构上等瓣相似的角度联系起来,从中寻找它们在合成和结构中的相似性,也就是把复杂的簇合物分子碎片和已知的可能较简单的有机碎片联系起来,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有特定结构的簇合物碎片的合成途径。 [3]  
3.关于“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
卢嘉锡
1986年,在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钼簇合物结构化学研究的兼职研究人员黄健全,通过类比了某些[MO3S4]4+簇合物和苯在置换、加成、氧化三类反应形式上的相似性,提出了“类苯芳香性”的概念。卢嘉锡组织研究力量,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和实验研究,从理论上深化和完善了这一概念;并指出在[Mo3S4]4+簇合物中的[Mo3S3]非平面折叠六元环具有类芳香性,从而把有机化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传统概念之一——芳香性,引伸到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中来,在这之前,芳香性概念还只局限于苯和某些有机平面环状化合物,卢嘉锡等人把芳香性概念推广到[Mo3S4]4+簇合物的[Mo3S3]非平面折叠六元环,从而把平面芳香性扩展到立体芳香性,同时揭示了[Mo3S4]4+簇合物中[Mo3S3]非平面折叠簇环的(d—P-d)三中心键双电子π键共轭系的成键特性,建立了六元簇环芳香性和三中心键模型。
“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从理性上系统地认识了某些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的特殊反应性能和物理性质,将有利于新型簇合物的合成进入分子设计的新阶段。 [3]  
  • 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

卢嘉锡是一位较早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的科学家,他应用了A.M.布特列罗夫(БутΛеров)结构理论的思想于非线性光学材料中构效关系的研究,对阴离子基团理论的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促进了一系列新型晶体材料的发现。
卢嘉锡题词
早在1861年,俄国化学家布特列罗夫就提出了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具体性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科学预见,指出了一个物质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的全部性能;反过来,它的全部性能也一定能确定其化学结构。卢嘉锡认为在近代发展出来的整系列测定物质各层次微观结构的物理方法的基础上,不仅能进一步把布氏理论推进到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新阶段,甚至能把它发展到某些部分微观结构与对这些部分结构的变化特别敏感的一些宏观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更新阶段。卢嘉锡认为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有可能选择那些对某部分结构特征特别敏感的某类型宏观性能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而发展出这类性能对材料中相应部分结构所要求的“结构判据”,乃至发展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1965年,卢嘉锡支持陈创天初步总结出来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性能(特别是二倍频和高倍频性能、电光调制性能)是“结构敏感”性能的观点,并支持他选择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基团理论及其结构判据的理论研究课题。这项理论研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哪一种阴离子基团最有利产生大的倍频效应。通过多方面的实验探索和理论分析,物质结构研究所较快地确定了硼酸盐系的(B3O6)3-基团这一主攻方向,并先后于1984和1987年发现和研制成功偏硼酸钡(简称BBO)和三硼酸锂(简称LBO)等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此外,在卢嘉锡倡导的“五重双结合”和“结构敏感”观点指导下,该所研制成功了几个系列的新型晶体材料,其中包括研制出国际上公认为生长“极其困难”的大尺寸自激活激光晶体硼酸钕铝(简称NAB)和在绿光输出方面领先于国际的自倍频激光晶体四硼酸铝钇钕(简称NYAB)。 [3]  

卢嘉锡主要论著
卢嘉锡,潘克祯,杨文火等.S4N3Cl的晶体结构.福州大学学报,1964(1):55~67.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固氮小组(卢嘉锡执笔).固氮酶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的初步模型—兼论双氮分子络合活化的结构条件.科学通报,1975,20(12):540~557.
1987年卢嘉锡被英国伦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卢嘉锡.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中国化学会1978年年会学术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5~60.
曹怀贞,刘春万,卢嘉锡.二铁氧还盐和四铁氧还盐的电子结构.化学学报,1986,44(12):1197~1203.
黄健全,卢绍芳,卢嘉锡等.Mo3S4[S2P(OCH2CH3)2]4(OH2)反应性能研究及[Mo3(u—s)3]“类芳香”结构的设想.结构化学,1987,6(4):219~233.
卢嘉锡,庄伯涛.过渡金属类立方烷簇合物合成中的“活性元件组装”设想.结构化学.1989,8(4):233~248.
卢嘉锡.初论某些[Mo3S4]4+簇合物中[Mo3S3]非平面簇环的类芳香性本质.结构化学,1989,8(5):327~339.
吴新涛,卢嘉锡.“元件组装”设想用于合理合成过渡金属原子簇时硫原子的作用.结构化学,1989,8(5):399~407.
黄锦顺,王银桂,卢嘉锡等.碎片法合成金属原子簇—IsolobalAnalogy的应用和推广.化学学报,1990,48(4):343~348.
陈志达,李隽,卢嘉锡等.平面单环多烯烃的定域化分子轨道研究——定域化分子轨道分析作为芳香性本质研究方法论的初步探讨.自然科学进展,1990,试刊(2):133~142.

卢嘉锡人才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卢嘉锡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勤奋严谨的人。他学识渊博且善于表达,讲起课来生动活泼,见解独到,板书格外工整清晰,课堂常常座无虚席,成为厦门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1947年春,当他在浙江大学完成第一次讲学任务即将离去之际,该校一百多名师生曾联名写了封充满激情的挽留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他曾接受高等教育部的聘请,与唐敖庆等先后到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讲授物质结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结构化学的师资。
卢嘉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虽然是一位数学功底很深的化学教授,却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对事物进行“毛估”,他说:“毛估比不估好”。思考问题时要学会先大致估计出结果的数量级,尽量避开繁琐的计算,以便迅速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必要时再仔细计算,这样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为了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他让学生记住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结构式——C3H3,即ClearHead(清楚的头脑)、Clever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Habit(洁净的习惯)。他常说:“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培养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他就不是位好老师。”
1949年后,卢嘉锡培养了十五届计5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许多青年学者,如田昭武张乾二梁敬魁黄金陵黄锦顺吴新涛、潘克桢、陈创天等。蛋白质结晶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朱沅女士的成长也曾受到卢嘉锡的指导和关怀。 [3]  

卢嘉锡所获荣誉编辑 播报

卢嘉锡所获奖项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3-4]  

卢嘉锡荣誉称号
卢嘉锡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84年,被选为欧洲文理学院外域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美术院外籍院士称号;同年接受英国伦敦市立大学授予的理学名誉博士学位。
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  

卢嘉锡社会任职编辑 播报
  • 学术机构任职

卢嘉锡
1939年8月至1943年12月,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客座研究人员。
1944年1月至1944年12月,任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马里兰州研究室化学研究员。
1945年1月至1945年11月,任美国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
1946年至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教授,并历任该校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
1947年至1948年,两度应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1960年至1980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同时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1年年5月至1987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主席、成员。
1978年至1994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二十二届和二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 [3]  
  • 行政机构任职

1988年3月,卢嘉锡当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华侨委员会主任;同年,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届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继续担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1998年3月,当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此外,卢嘉锡还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共福建省委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三届名誉主席。

卢嘉锡人物影响编辑 播报
2006年8月,根据卢嘉锡的遗愿,卢嘉锡子女们捐出了其生前所获全部奖金,与农工民主党中央、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同发起创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主要用于鼓励科学创新和支持人才培养,设有“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还在厦门设立了“卢嘉锡青少年创新奖”。 [5]  

卢嘉锡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卢嘉锡
在学习上,父亲勤奋细致,常说学无止境,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主张多读多写多练习,而且做一道题就要能举一反三。父亲讲课非常风趣,他不写详细的教案,有时只是随手把大纲写在日历纸的反面,课堂上临场发挥,就能把枯燥的化学课讲得生动活泼,听课的人从不打瞌睡。他演讲时,学校最大的教室往往不够用,门口都挤满了人。(卢嘉锡长子卢嵩岳评 [5]  
在家里,父亲既严格又慈祥。说他严格,是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说他慈祥,是他总是用说服、教育、劝导的方法,以自己的榜样、民主的家风和他特有的教育方式对我们“言传身教”。(卢嘉锡次子卢咸池评 [5]  
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是多姿多彩的:是慈祥的父亲,是出色的“教书匠”(他喜欢这么称呼自己),是一位吃住从不讲究、做事却极为认真的男人,是不善于料理家务、却很关爱妻子的丈夫。(卢嘉锡小女儿卢紫莼评 [5]  
卢嘉锡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为发展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献出全部智慧和精力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学风严谨,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他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科学研究竭智尽力,追求不懈,奋斗不息。(《新华每日电讯》评) [6]  
卢老的一生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一生,是敢于担当、不断开拓的一生,是坦荡磊落、为人师表的一生。他的爱国情怀、高尚品德、民主作风和人格魅力,为我国科技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卢老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卢老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卢老的科学精神,永远留存在中国科学院人的记忆中,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事业的丰碑上,永远传颂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中间。(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评) [7]  
卢嘉锡同志一生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献身科学、服务社会,为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尤权评) [8]  

卢嘉锡后世纪念编辑 播报
  • 纪念座谈会

2015年10月30日,纪念卢嘉锡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座谈会。 [9]  
  • 卢嘉锡铜像


2006年12月,为永久纪念卢嘉锡,中国国内首座全身造型的卢嘉锡铜像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落成。卢嘉锡铜像取材锡青铜,高3米,采用手持原子簇模型的全身造型,展示了卢嘉锡院士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精神面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8 10:58 , Processed in 0.0575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