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称建文帝朱允炆后裔,先祖落户湘潭,并且拿出4份证据
2021-08-05 09:41:29 来源: 史往金来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中国的漫长封建王朝历史中,为了争夺皇权时常发生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惨剧。每一次皇权的更迭大多都伴随着血腥,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从来都是血腥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发出感慨“何苦生在帝王家”。 其实,人们仿佛天生对权力有着渴望,这种渴望甚至会超过亲情的羁绊,哪怕昔日关系再亲密,到了权力争夺的时候,对待敌对势力也是丝毫不会手软的。就比如,明朝初年发生的“靖难之变”,就是朱棣夺取侄子朱允炆的权,最后朱棣成了永乐皇帝,朱允炆失踪。 其实,这件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朱元璋可以做的更加决绝一些或是想的更全面些。朱元璋时期的太子是嫡长子朱标,但不幸的是朱标早逝,只留下一个儿子朱允炆。按理说,太子早逝应该从其他皇子中择优立储。 可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直接选中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钦定朱允炆为皇太孙,直接越过了自己的众多儿子传位给了孙子。朱元璋这么做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朱元璋的众多儿子都已成年,还有很多跟随他征战四方、骁勇善战的猛将,年轻的朱允炆想要压制这些皇叔显然很是费力。 朱元璋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在在位之时已经极力给朱允炆扫清障碍,做了很多安排。不过,朱元璋不会真将自己的儿子赶尽杀绝,也因此给朱允炆埋下了祸患。其实,朱元璋安排的很好,只不过漏算了朱允炆这个变数。 朱元璋没有算到朱允炆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与爷爷朱元璋不同,朱允炆偏爱文臣,手下的亲信臣子也都是文臣,文臣与武将还是不同的,他们有时太过理想化。刚刚成为皇帝的朱允炆和他的亲信大臣们认为,藩王是一大祸患,需要尽早除去,很快将削藩提上了日程。
可是,朱允炆没有考虑到的是,藩王大多都是王公贵族、开国功臣,他这样直接削藩直接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势必会遭到抵抗,甚至反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就有不臣之心的皇叔朱棣举起了“靖难”大旗,对外宣称皇帝被蒙蔽了,他去解救皇帝。 随着朱棣一路南下,直取南京城,朱允炆直接放火焚宫,而朱允炆也随之下落不明。有人认为,朱允炆已经被朱棣杀了,是朱棣放出假消息说朱允炆失踪了,混淆视听,也以为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登基,不过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并不很高。 因为朱棣曾经几次三番的派人去找寻朱允炆的下落,可见朱棣还是很想知道这个侄子到底去向何方。不过,历史并没有因此停滞,朱棣带领着大明王朝走向了鼎盛,开创了“永乐盛世”,朱棣也用事实证明了,他是一个合格的君王,是比自己的侄子更加合适的统治者。 然而,对于朱允炆的最终去向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朱允炆逃往海外,没有再在中国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中国遍寻不到朱允炆的踪迹,有传言郑和之所以下西洋,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还有人说,朱允炆其实一直就在中国,从未离开,只不过归隐山林,再未出世过。有朱允炆隐居传言的地方有很多,比如青海、四川等地,不过,这些传言最终都证实是虚假的。可有一个湖南湘潭的老师,自称自己是朱允炆的后裔,并且手握相关证据。 这个老师叫何歌劲,他拿出了四样非常有利的证据,证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后裔。甚至一些历史学家也认为何歌劲所言非虚,建文帝朱允炆真的在出逃南京后在湘潭避难隐居。 我们来看看这些证据都是什么,证据一:何歌劲提供的家谱。何歌劲提供的家谱显示,他家先祖姓朱,在用了二年来到湘潭避难,为躲避追兵才改姓的何。证据二:湘潭一个何氏旁系家族的女儿嫁给了何歌劲的先祖。值得注意的是封建时代女儿的地位并不高,在家谱中也大多不会有针对性的介绍。 这个何氏旁系家族将这个女儿的婚嫁介绍的如此详细显然不符合常理,原因可能就是这个女儿所嫁之人身份非凡。证据三:何氏先祖与明朝初期大将军何福是有亲缘关系的。何福是谁呢?他先后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在永乐二年举家搬迁至湘潭。 而那个嫁给何歌劲先祖的何氏女就是何福的旁系亲属,值得玩味的是何福曾经讨伐过朱棣。证据四:有其他将领搬到湘潭。如果说何福举家搬迁到湘潭是一个巧合,那么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明朝将领也在永乐初年搬到了湘潭,这就不可能是巧合了,只能说是刻意为之。 以上证据可以相互串联,我们可以推测出,朱允炆当时逃出南京城后,和何福、还有另外两个将军一路南下来到湘潭,最后在湘潭落户。朱允炆还娶了何福的旁支女儿,而且给自己改姓何。这一切都是说的通的,并且何歌劲老师提供的家谱都经过了科学检测,绝非后人伪造。
这也侧面证实了这些证据的真实性,所以,朱允炆很可能在逃离南京后在湘潭落户,过上了平淡安逸的生活,也算是一种幸福。不过,这些只是推测,真相到底如何,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考证才能知晓。 神秘的家族和隐字的族谱,解开了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
朱允炆,明洪武十年,公元前1377年出生,是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虽然他看起来个性平平无奇,在历史上也没什么重大建树和功绩。但是他在历史却算的上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 之所以说他传奇,主要有两点,第一,虽然他是朱元璋的孙子。但却很快坐上的他父亲朱标本该坐的皇位,成为了明朝继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个皇帝,因为他父亲英年早逝了。第二,虽然说他很快就成为了皇帝,但是短短几年统治基础就土崩瓦解了,最后还落得个不知所踪。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年号洪武,按照中国延续多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下一任皇帝应该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但是很不幸,还没等到坐上皇位,太子朱标37岁的时候就薨了。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在太子朱标刚死的时候,朱元璋本来想立他第二个儿子燕王朱棣为太子的,因为燕王朱棣是众多皇子当中跟朱元璋最相像的,文武双全,而且在朝中和军队当中的威望也非常之高,但是结果呢,因为大臣的一句谏言,朱元璋却只能打消了立燕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呢? 在君臣商议立储的时候,大臣刘三吾说“既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吾皇你即便是很喜欢燕王朱棣,也不能违背祖制打破规矩。 这里的规矩指的是什么呢?“兄终弟及长幼依次”的皇位继承制度,而打破这一规矩的最大危险就是各个藩王都会觉得自己有资格做皇帝。到时候藩王之间,藩王与皇室之间,那就会你争我夺,那么接下来天下就会不得安宁。 虽然刘三吾扫了朱元璋的兴。但是朱元璋转念一想,这说的也挺有道理,而且历朝历代在争夺皇位的问题上,兄弟相残的事情确实挺严重的,而他本人呢并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出现手足相残的这样的一个局面,所以他是思来想去,朱元璋最后还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由朱允炆继承皇位。 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朱元璋死后的几天,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改年号为建文,而朱允文却怎么都没有想到,他坐这个皇位,只做了四年。 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对这位年轻的皇帝而言,政治环境可以说是非常之严峻。因为他有二十多个皇叔都是各地的藩王,而且都手握兵权震慑一方。加上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几乎全部继承了父亲朱标温和懦弱的性格。 往往生活当中会有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您有没有感受啊?父亲特别强悍的时候。儿子有时候往往就比较温和。但是朱允炆不一样啊,他父亲朱标。比他爷爷啊是完全不一样的,父亲目标很温和,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这儿呢,他跟父亲一样温和,他这是个例外啊,或者说是另外一种形式。他生性温和柔弱,缺乏魄力,别说跟他杰出的祖父朱元璋相比了,就连跟他的叔父们相比,那也差的很远。 果然,朱允炆上位不久,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不服气呀,起兵造反发起了长达四年的所谓靖难之役。 公元1402年,这场战役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燕王朱棣最终攻进了南京城门,可奇怪的是建文帝的皇宫,却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燕王找遍了南京的每一个角落,就没看到朱允炆的踪迹,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路,自此建文帝朱允炆就此神秘的失踪了。 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关于建文帝的行踪一直是桩历史悬案,可是这一历史悬案在现代却出现了新的线索。 在距离湖南湘潭市,大概3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锦石乡的乡镇。在当地有一支生活了六百多年的何姓家族,何姓也是大姓,有什么出奇呢,这跟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谜有什么联系呢? 湖南湘潭锦石乡的何姓家族,这个何氏家族不简单,他们当中一直流传的其很有可能是皇族后裔的神秘传说,他们家族一直有代代口头相传他们是朱元璋的后裔,因为躲灾难而改姓何,从此隐姓埋名,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来或者死去,在锦石乡何姓家族的内部至此至终没有中断过,六百多年了一直流传至今,这到底是无稽之谈还是有着真实历史依据的传说呢? 当地的何氏历史研究员何歌劲,经过十年的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竟然是历史上失踪六百多年的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后裔,而朱允炆就是锦石乡何氏的始祖。 有什么依据呢,何歌劲说依据就是他们何氏族谱的资料,是一本名叫《湘潭锦石何氏七修族谱》,这套编修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族谱上完整的记录了何氏族谱的历代序言,通观湘潭锦石何氏族谱,有一个字一直贯穿始终,那便是“隐”字。而且在每一修的序言当中,都隐约记载着何氏先祖有难言之隐,才逃难到了湘潭,正因为有难言之隐,即便逃到了湘潭,最终也只能选择隐居。 后来到了民国年间,封建王朝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族谱的序言里面就明确真实写出了,湘潭锦石何氏就是朱允炆的后裔,因为躲建文之难,逃来到湘潭锦石这个地方。族谱就有了那句,“原朱姓也明永乐年间二年来湘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