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5|回复: 2

.贾琮//卢象升的影子,或许影射孙传庭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发表于 2022-5-17 2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贾琮(cong),封号情孝。在吴本里他是个忠孝之人,贾家遭受戎羌和流寇的轮番冲击,贾家的男丁,就只有他带领家丁奋起反抗。最后也是他带人搬来梯子,让李纨贾兰母子,贾菌和他母亲翻墙逃出。而他自己最后才爬上梯子,就被几个强贼砍死。所以贾琮应该影射痛击李自成、抗击清军,最后英勇战死沙场的将领。或许有卢象升的影子,或许影射孙传庭。

卢象升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13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卢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 [1]  ),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 [2]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明末抗清名将。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3]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 [4]  著有《卢忠肃公集》、《卢象升疏牍》。
(概述内图片来源:《明大司马卢公年谱·读礼图》 [5]  



本    名卢象升 别    名卢忠烈、卢忠肃 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 所处时代明末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 出生日期1600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1639年1月15日 主要作品《卢忠肃公集》、《卢象昇疏牍》 主要成就抗击清军、镇压高迎祥叛军 追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谥    号忠烈(南明)、忠肃(清朝) 死    因密云兵败,力竭而亡
目录



卢象升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卢象升早年时期
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四日(1600年4月16日),卢象升生于常州府宜兴县张渚镇 [6]  ,肤色白皙,人很瘦,胳膊上长着一根粗大的骨头,力气特别大。 [7]  
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升任员外郎,累迁为大名知府。 [8]  

卢象升展露头角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了袁崇焕坚守的宁锦(宁远—锦州)防线,借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关内,京师戒严,史称“己巳之变”。卢象升招募了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 [9]  
崇祯三年(1630年),卢象升升任右参政兼副使,外出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号称“天雄军”。 [10]  
崇祯四年(1631年),因政绩、品行突出受到推举,升任按察使,照旧治军。 [11]  九月,农民起义军在陕西、山西境内难以立足,流窜至京师南部和河南北部(大致在顺德、真定间),卢象升力战将之击退。 [12]  

卢象升督军平乱
卢象升塑像
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的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临城的西山。卢象升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化接连打败贼兵。贼兵逃回西山,把游击董维坤围困在冷水村。 [13]  卢象升在石城南部设下埋伏,大败贼兵,又在青龙冈、武安先后获胜,接连斩杀贼首十一名,歼灭了他们的党羽,收降、遣返男女群众两万人。京郊三府的百姓因此几年间得以安居乐业。 [14]  象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格斗时,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险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卢象升的额头,又一支箭飞来,象升的仆夫死于马下,象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象升因此获得了军事本领大的声名。贼兵怕了,向南渡黄河而逃。 [15]  彭孙贻的《流寇志》记载这次战后,义军称卢象升为“卢阎王”,一遇到他就赶紧避开。 [16]  
崇祯七年(1634年),贼兵进入湖北,打下了郧阳府的六个县。朝廷命令卢象升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去接替蒋允仪抚治郧阳。当时四川的贼兵返回湖北,驻扎在郧阳的黄龙滩。卢象升和总督陈奇瑜分路夹击,在乌林关、乜家沟、石泉坝、康宁坪、狮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等地连战连胜,斩敌五千六百多人,汉南的贼寇几乎给消灭完了。 [17]  接着卢象升向朝廷申请增加郧阳城的驻军人数,减免税赋,修补城郭,向邻近的府借贷稻谷,招募商人来采铜铸钱,郧阳由此安定下来。 [18]  
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卢象升升任右副都御史,接替唐晖前往巡抚湖广。八月,朝廷又让他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总督洪承畴负责惩办西北部的贼寇,卢象升负责东南部。 [19]  不久,卢象升被解除了巡抚一职,升为兵部侍郎,增加管理山西、陕西军务,皇帝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 [20]  汝州、洛阳传来警报,卢象升昼夜兼程飞马进入汝州。贼兵的人数有三十多万,连营百里,气势很豪大。卢象升率领副将李重镇、雷时声等在汝州城西面进攻高迎祥,用强弩射死贼兵一千多人。高迎祥、李自成撤离而去,攻占了光州,卢象升又在确山将他们打得大败。 [21]  在此之前,大将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战败,所以官兵将领很多人都害怕贼兵,畏缩不前。卢象升常常慷慨激昂,热泪横流地激励大家忠义报国。他的部队曾经有一回绝了三天粮饷,卢象升自己也不喝一口水,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 [22]  

卢象升宣大抗清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卢象升在凤阳大会诸将,然后上书说:“贼寇横行以后朝廷再调兵,贼寇人多时再增派兵力,这只能说是跟不上趟儿。部队开上战场然后再讨论供应军饷,部队会合以后再来申请粮饷,这只能说是玩命。况且请到的粮饷不够用,士兵们就会跟随贼寇去抢劫,这样近八年来所召来的部队都和贼寇成了同伙,所食用的军饷都无异于盗贼的饷粮了。” [23]  又说:“总督、总理应该掌握有专门的部队和专门的粮饷。把咸宁、甘肃、固原的部队调派给总督,蓟州、辽阳、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归属总理指挥。” [24]  还说道:“各直省的巡抚大臣都有边疆重任,不要一有贼警就请求别人增援、调兵,不响应他吧,大家本来就应当同舟共济,四处去接应他吧,兵力怎么能跟得上?” [25]  又说:“台谏大臣们不管事情的难易,不顾将士的死活,专门在那里说长道短,求全责备。别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又怎么能施展出来?我和总督大臣两个人只讲剿法不讲堵法,只讲怎么打不讲怎么守。”这些话都说中了要害。 [26]  
卢象升塑像
这个时候高迎祥来围攻庐州,没打下,分路打下了含山、和州,然后进围滁州。卢象升率领总兵祖宽、游击罗岱解救滁州,在州城东面的五里桥展开大战,杀掉了贼首摇天动,夺取了他骑的骏马。 [27]  贼兵的连营一齐败下阵来,卢象升把战败的贼兵赶到五十里以外。从朱龙桥到关山,贼兵的死尸填满了沟壑,滁水都因此无法流动了。 [28]  贼兵这才北趋凤阳,围困寿州,闯过颍上、霍山、萧县、砀山、灵壁、虹县,窥视曹县、单县。总兵刘泽清在黄河岸上驻防,贼兵就掳掠了考城、仪封然后西去。有一支进犯亳州的贼兵转而打进归德。 [29]  永宁总兵官祖大乐加以拦截打击,贼兵于是北向开封。陈永福在朱仙镇打败他们,贼兵就逃往登封跟别的贼军会合。然后分路开往裕州、南阳。卢象升会合祖宽祖大乐、罗岱的兵力在七顶山把贼兵打得大败,几乎把李自成精锐骑兵给歼灭殆尽了。 [30]  过后,卢象升驻兵南阳,让祖大乐防守汝宁,祖宽防守邓州,自己亲率各路官军进逼贼寇,同时派使者去通知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说:“贼兵现在已经精疲力竭,我们现在从东西两面夹击它,前面有汉江挡它的路,只要你们顶住,官军可以把它一举全歼。”他们两个竟没能防好,贼兵从光化偷渡汉江进入了郧阳。 [31]  卢象升派总兵秦翼明、副将雷时声从南漳、谷城出发入山击贼。祖宽等人的骑兵不利于险阻地区作战,副将王进忠的部下发生哗变,罗岱、刘肇基的很多士兵逃跑,派人去追,他们就弯弓回头射。 [32]  卢象升只好调四川及筸子地方的土兵来搜捕均州的贼寇。当时,湖北、河南的贼兵及高迎祥等人的贼兵都躲在陕西、湖北、四川交界地带的群山之中,卢象升从南阳开赴襄阳进兵作战。当时贼兵多官兵少,河南又大闹饥荒,官兵缺饷,边防部队更加人心惶惶。 [33]  洪承畴、卢象升合计后认为关中地势平坦广阔,利于骑兵,就让祖宽、重镇的部队开入陕西。而襄阳、均州、宜城、谷城、上津、南漳一带满山都是贼兵。 [34]  七月,卢象升渡过淅河南下,九月追击贼兵到达郧阳西部地区。清军经由宣府、大同又一次入侵,劫掠京畿地区。京师戒严后,朝廷传诏书要卢象升入卫京师,皇帝又一次赐给他尚方宝剑。自卢象升离开后,贼兵就大肆逞凶,迅猛发展,无法再加以制服了。 [35]  
京师解严以后,朝廷传诏书提拔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让他去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的军事。当时东北关外的大凌河已经失守,但松山锦州仍在,山海关防线仍很牢固。宣府、大同一带则形同虚设。卢象升在那里大兴屯田,谷熟以后,每亩收成一钟,储存了二十多万石谷米。在他的努力下,形势渐渐好转。皇帝为此发布指示要九边各地都学习宣府、大同。 [36]  
崇祯十年(1637年)春天,卢象升听说宣府的战警,当夜骑马赶到天城,各地的檄文不断用箭射来,说二百里以外乞炭的骑兵横排四十里大举而来。 [37]  卢象升说:“这是大举来犯呀。”又问道:“进入隘口了吗?”探马回答说:“还没有。”卢象升说:“大概是想东犯云阳、晋阳,让我们的军队聚集到宣府来后,他好乘虚直入。” [38]  于是传令云阳、晋阳的部队按兵不动,自己率领部队驻扎在右卫,告诫边防官员不要轻易叫战。在与敌人相持了一个月后,卢象升说:“敌人已经懈怠,可以出击了。” [39]  通过侦察卢象升了解到三十六营敌兵离防护墙只六十里远,就暗中召云阳部队西来,宣府军队东来,自己领兵坐镇子午,从羊房堡出兵,约定时间大战。乞炭得知后就逃跑了。卢象升在阳和驻兵,乞炭不敢来边界骚扰。 [40]  
五月,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他十次上书请求回家奔丧。当时杨嗣昌免行守丧在兵部任职,也起用陈新甲在守丧期间出仕,并命令卢象升在职守丧,等候别人接替,并升他为兵部尚书 [41]  九月,清军部队进入墙子岭、青口山,杀掉了总督吴阿衡,捣毁了山海关正门,直至在石匣修筑了城墙,把部队驻扎到牛兰来。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师,第三次赐予卢象升尚方宝剑,让他指挥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 [42]  卢象升披麻戴孝,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飞章向朝廷报告说:“我并不是用兵之才,过去凭着一颗愚鲁的心,担任了些职事,按理不应该回避艰难,但是自从我父亲病逝以后,我在长长的征途上伤心过度,五官散乱,不像从前那样了。加上以不体面的打扮位居三军之上,不仅看起来没有威信,我还担心号令不灵,难于取胜。” [43]  后来听说总监宦官高起潜也即将身穿孝服来指挥军事,卢象升对自己的亲随说:“我们三个人现在都是不祥之身。人臣不管自己的父母,心中哪还有什么天子?阁部大臣杨嗣昌自己不守丧,也想让我放弃礼制跟着他受人指责吗?一个人居心如此,怎么能跟他一块服侍皇上呢?以后我一定要当面数落他。” [44]  
这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议。卢象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恨这下要死而不得其所了,假如这一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 [45]  他到都城后,皇帝召见他,向他询问方略。卢象升回答说:“我主张开战。”皇帝脸色变了,好久才说:“招抚只是朝臣们的意见,希望你出去和杨嗣昌、高起潜再商量商量!” [46]  卢象升出去跟他们俩讨论,意见不一致。第二天,皇帝发出一万两银子犒劳部队,杨嗣昌为卢象升送行时喝退左右,告诫他不要冒失地出战,卢象升于是分别而去。 [47]  当部队驻扎在昌平时,皇帝又派宦官送来三万两国库银,犒劳部队。第二天又赐给一百匹御用马匹和一千匹太仆寺养的马,五百条银铁鞭。 [48]  卢象升说:“和议果然是朝臣们的意见,看来皇上抗战的决心坚定得很呀。”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卢象升上书请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卢象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高起潜指挥。卢象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 [49]  

卢象升援绝战死
崇祯十年(1637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军,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军,贝勒杜度等相副,两路征明。九月二十二日,岳托从密云北边墙子岭,毁坏长城,破边墙入边,斩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多尔衮则于九月二十八日于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两军在北京郊区通州会师。崇祯诏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携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师。以卢象升督天下援兵,第三次赐尚方剑。 [50]  
当时崇祯已经有和议的意愿,让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清朝在私底下接触。大学士杨嗣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揣测到了崇祯意在和议,对卢象升多方阻挠,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兵马,但根本调动不了其他人的兵马,他定下的几条用兵策略一条也没法实现。由于卢象升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宣、大、山西三总兵吃空饷吃得太狠,相比日后杨国柱、王朴参与的松锦之战,八总兵十三万,这次三总兵竟不到两万人。因数量不及来援关宁军,结果关宁军宦官监军高起潜不愿接受卢象升指挥。崇祯见此,改用内阁首辅刘宇亮节制天下援军。 [51]  卢象升只能统领自己的宣、大、山西三总兵,关宁军则宦官监军高起潜指挥。因此卢象升虽一度名义上总督天下援兵,实际上不到两万。 [52]  卢象升由涿州进据保定,命令诸将分道出击,在庆都和清军作战。当时编修(从六品)杨廷麟上疏讥讽杨嗣昌,于是杨嗣昌表面晋升杨廷麟显示自己大度,实际任命他为兵部主事(正六品),编入卢象升处赞画行营,逼他在大冬天离开京城遭遇军旅之苦。同时,巡抚张其平不发饷。又传说云、晋有敌情,于是有名的逃跑将军,大同总兵王朴借机离开卢象升逃走,害得卢象升只剩下杨国柱和虎大威两总兵。 [53]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14日),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的贾庄。太监高起潜统帅关宁铁骑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潜理都不理。十二月十二日(1月15日),卢象升领兵至蒿水桥,被清军主力包围。卢象升命虎大威护左翼,杨国柱护右翼,自领亲兵于中军架炮设弩,与清军决战,自辰时直战至未时,炮尽矢穷,卢象升下令以短兵奋战,清军以精骑夹攻,士卒多死,虎大威欲携其溃围,卢象升按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率亲兵跃马冲阵,身中四矢三刃,壮烈殉国。 [1]   [54]  高起潜随即不战而溃。
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麻衣白网(服父丧)。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卢象升死后,杨嗣昌怕他没死,以后会报复他,派了三个巡逻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龙,告诉杨嗣昌,卢象升真的死了。在杨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说卢象升没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战之类的罪名加到卢象升的头上了。 [55]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朝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56]  

卢象升主要影响编辑 播报

卢象升抗清斗争
卢象升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北京),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 [9]  崇祯六年(1632年)起,参与镇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农民起义军,直至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出任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兼理粮饷,练兵御清。十一年冬,清军三路大举南攻,卢象升主张坚决抵御,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权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卢象升屡战失利。但他誓死决战,激励将士奋杀。

卢象升战术思想
  • 选用奇兵疏
卢象升在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十五日曾上了一个《选用奇兵疏》的奏章,他建议建立一支一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队,专门用来劫营和奇袭。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郧阳的成功,靠的是长途奔袭,洛阳以骑兵数千击溃闯王百里联营,滁州以三千关宁铁骑蹂躏闯王数十万大军,靠的还是长途奔袭。野战和奇袭,是卢象升喜爱的战术,他在奏章里说:“皇上英明天赋,在宣说兵力洞察无遗,我怎么敢多控制。” [57]  既称颂了皇帝的英武神明,又表自己的忠心,怕的是言官和廷臣攻击他拥兵自重。
  • 练兵思路

卢象升印章和书法(3张)
参见:天雄军
在明末,卢象升是以善治军而著名的,但卢象升短期内就将宣大的军队训练成精锐之师,这尤为值得惊异。从明清屡次的争战来看,明军的问题主要还是在单兵的战斗力,野战能力尤其差,而且士气低落。明军采用的一直是守势,以武器技术上的优势来弥补单兵战力的劣势。卢象升,是明末统帅中的异类。当时用文人领兵,统帅不参与士兵平时的训练,也不参与战时前线的指挥,这在冷兵器时代,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58]  
卢象升自练的兵头次上战场,全无用处,若非他自己勇猛,早就溃败了。明末兵已不成兵,畏战做逃兵还是好的,更厉害的是屠杀平民来冒功,甚至挖新埋葬的尸体充作砍杀的流寇。当时有一人,把女子的尸体修饰成男子尸体的样子,结果被官军们当成大爷来供奉,这可算明末整体道德沦丧之一例。卢象升只能以人格魅力来感染手下,身先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时时激以忠义。这在以后的战斗中表现的更明显。
卢象升虽是文人,有超人的武艺,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曾经三天断粮,卢象升也上不吃不喝,因此深得将士之心,作战都有功劳。” [59]  这是他抚治郧阳时的事。当时郧阳附近有义军四十多万,而卢象升当时带的兵只有郧镇的标兵五百,蒋允仪招募的毛兵五百,周仕凤的石砫兵六百,许成名的筸兵三千五百,邓玘的川兵五千。除邓玘的川兵稍有战斗力外,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在卢象升手里,绵羊也变成了猛虎。这群乌合之众在深山野岭中转战千里,忍饥挨饿,九战九捷,斩首万余,硬是把绝对优势的义军给扑灭了。对于明末的那群老爷兵来说,是个奇迹,只能归因于领兵官的杰出能力。比如邓玘,后来就是因为驭下不当,被自己的士兵烧死了。另一个例子是祖宽,卢象升在中原数次大败闯王,主要依靠的是祖宽的三千关宁铁骑。但祖宽相当骄横,刚调到中原剿匪时,他的兵所过之处焚毁民宅,奸淫妇女,卢象升激励再三,才开始听命令。 [60]  卢象升调任宣大,祖宽归洪承畴,洪显然没法驾驭他,祖宽后来因违令而被斩。

卢象升历史评价编辑 播报
《明史》: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卢象升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

《明大司马卢公年谱》所录画像及像赞(4张)
清朝散文家方苞: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书〈卢象晋传〉后》 [61]
汪有典:呜呼!公以方叔、召如虎之才,矢岳飞韩世忠之志,建剿战、扫荡之功于国势溃败不可收拾之日,而卒肘于嗣昌以死,此杨公之所为深痛也。盖公孝,则嗣昌不子;公忠,则嗣昌不臣。势不两立,又乃况于嗣昌得君之专乎!然承畴生而谓之死,赐祭哭临,备极恤典;公死而谓之生,阴诇验视,毒及无辜。当时之刑赏如此,寒战士之胆而灰豪杰之心,倒戈崩角,有由然矣!公初欲功成,筑湄影园以老,志不克,遂横尸疆场,人颇憾之。然公语夫人,固云 “以成败、利钝付之天,毁誉、是非听之人,顶踵、发肤归之君父”。死绥裹革,亦固其所,何必湄影哉!(《前明忠义别传》 [62]  
乾隆帝:①又若明社将移,孙承宗、卢象升等之抵拒王师,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德、孙传庭等以闯献蹂躏,御贼亡身:澟澟犹有生气。②总督各路援兵兵部尚书卢象升,宜兴人,有勇略,先后治兵十余年,身经百数十战,亲冒矢石,未尝挫衄,为杨嗣昌辈所尼,屡起屡踬,崇祯十一年,大兵临蒿水桥,象升督师拒战,以孤军无援,炮尽矢竭,徒手格斗,身被四矢三刃而死,仆顾显殉。③卢象升材优军旅,志竭股肱,坎坷遭时,艰难就义,今谥忠肃。(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清朝古文家、诗人鲁一同:在楚豫秦晋,如泻水平地,东西南北,惟其所之,虽以卢象升、孙传庭之忠勇,曹文诏父子之骁健,随扑随炽。无他,大帅有攻剿之兵,州县无堵御之力。(《与吴中翰论时势书》 [63]  
清末民国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①至清军入塞,勤王诏下,张凤翼、梁廷栋辈,毫无经济,徒事畏缩,各镇又多观望,入援者惟一义士卢象升,及一奇女秦良玉。象升固忠,并世尚有之,独如良玉者实难多得,特笔加褒,为女界吐气,即为男子示愧,有心人下笔,固自不苟也。 [64-65]  ②一蚁凭堤尚溃防,况令孤鼠握朝纲。忠良惨死群阴沍,国祚何由不速亡。 [66]  ③或谓主抚者为熊文灿,不主和者为卢象升,皆非怀宗之咎,不知庙谟失算,众将纷呶,贷死之诏,自谁发乎? [66]  (明史演义
当年明月:一句话评价——《中庸》有言: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明朝那些事儿

卢象升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卢象升勤奋好学
卢象升年幼时非常勤奋好学,即便是做了官也是刻苦习武,不管是夜了还是白昼,一有空闲时间就操练习武。 [67]  

卢象升喜好名马
卢象升喜欢名马,又一被敌军追杀,路过沙河,河面宽数丈,而他骑得名马一跃而过,那匹马叫五明骥 [68]  

卢象升崇祯信赖
崇祯十年(1637年),户部尚书侯恂侯方域之父)下狱,吏部尚书郑三俊故意轻判,崇祯大怒,将郑三俊也下狱。侯恂和郑三俊都是正直有声誉的人,许多大臣都上疏救援他们,但崇祯不同意,“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崇祯终于同意了。对于崇祯来说,这相当不容易。 [69]  

卢象升人际关系编辑 播报

卢象升父辈
  • 父亲
卢国霖(?-?),字公屿,江苏宜兴人。诸生。
  • 从父
卢国云(?-1645),字公祥,江苏宜兴人。战新桥死。
卢国焄(xūn)(?-1645),字仲业,江苏宜兴人。战新桥死。
卢国纮(?-1645),字君廓,江苏宜兴人。战新桥死。

卢象升同辈

卢象晋(?-?),字锡侯,江苏宜兴人。诸生。明亡后为僧。
卢象观(?-1645),字幼哲,江苏宜兴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中解元,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官中书舍人,率乡勇抗清,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二十九日,因兵败投水,被部将救起后再投水死。
  • 从弟
卢象同(?-1645),字同人,江苏宜兴人。诸生。与卢象观一起战死。
卢象坤(?-1645),江苏宜兴人。与卢象观一起战死。 [65]  
后来清兵南下,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 [70]  

卢象升主要作品编辑 播报
《卢忠肃集》、《卢忠烈公集》、《卢象升疏牍》。 [71]  

卢象升出版图书编辑 播报




卢象升后世纪念编辑 播报
参见:卢忠肃公祠

卢忠肃公祠(3张)
卢忠肃公祠即卢象升祠,位于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宜城街道长桥河南岸、东撒珠巷(简称东珠巷)东端,为清代所建祭祀卢象升的专祠,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原称卢公祠,乾隆时谥卢象升为忠肃,故改为此称。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战乱,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20世纪50年代后被改为他用,1985年1月,被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筑年久失修,2001年宜兴市政府拨款在原址拆除重建。 [72]

卢象升史料索引编辑 播报
  • 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 [73]
  •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五·中原群盗》 [74]
  • 罪惟录·列传卷之九上·抗运诸臣列传上》
  • 《前明忠义别传·卷十一·卢忠烈传附杨陆凯等》 [62]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一·专谥诸臣》
    卢象升:明朝最后的希望,百姓称其为“阎王”,却因受排挤而战死

    作家邓海春
    2020-10-01 23:00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说起卢象升,大家可能都没怎么听过这个名字,但是,在明朝末年,卢象升的名气甚至不亚于被百姓常常称颂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将,他不仅能武还能文,在战场上足以以一敌百,在学识上亦是精通“经世之学”,因此《明史》中称赞其为“不世之才”,是“忠义激发,危不顾身”的忠臣良将。



    但是,如此一位卓越的大将,最后却是因同僚的小人之计而悲死沙场,这其中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先让我们来看看卢象升的生平。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卢象升在小时候因皮肤白皙,面容俊朗,人看起来特别的“瘦弱”,常常被别人戏称像个小女娃似的,在那时,完全想象不到这个瘦弱的男孩子后来会成为一个人人尊敬的大将军。尽管看上去像小女娃,但卢象升却有着天生神力,从小就拥有着极大的力气,也是因为这一点,让卢象升自小便特别喜欢舞刀弄枪,研习武艺,对于四书五经并不是很感兴趣。不过,最终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下,他还是走上科举之路。



    在天启二年(1622),也就是卢象升22岁这一年,他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一开始任户部主事,之后又升任员外郎,累迁为大名知府。在任文官的这几年,卢象升虽都一直按部就班、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但心中也一直放不下最初想要在战场上驰骋,做武官的梦想,就这样又过了几年,这个本就不太平的时期还是发生了变故,在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领大军巧妙地避开了当时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的袁崇焕的防守线,在明军没反应过来之前改换了行军路线直逼京城。而与此同时,朝廷在得知消息后,朝堂上一片哗然,陷入了混乱。



    卢象升也知道了这个消息,思索一番后,为了自己的家园,便决定拿起多年未碰的武器,要亲自去拦住犯进的敌军,他立马招募了一万余兵马奔赴京师抗敌,也是因为卢象升的这一次冲动但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忠心耿耿的举动,成功得到了崇祯帝的信任和重用。而此时的明朝正值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之下朝廷更是十分迫切希望有将领担当这个重担,帮忙筹集大量的军事人才,卢象升在此时正好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武艺,于是,就在第二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被提拔为右参政,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从此告别他的文官生涯,开始了他的武将人生。



    在负责整顿三府兵备的同时卢象升不断地巩固自身技能,但同时卢象升也遇到了困难,对于新官上任肯定会有人不服气,更何况卢象升还是从一个文官调为武官,所以,军中不服的声音非常多,后来,在一次军中因粮食不够被迫断粮,卢象升并没有选择自己吃饭而是跟着士兵一起饿了整整三天,在上战场时卢象升也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端,他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让人动容,军中那些本来对他曾是文官有过大意见的士兵因此臣服。



    之后,在畿南地区流窜着大量起义农民军,沙河、邯郸一带经常遭到这些人的劫掠,卢象升亲自率领千余官兵,大败农民军,解放了被挟持的两万多名普通百姓,而这一场漂亮的战役也让他被升了官。到了崇祯七年(1634),卢象升已经坐到了郧阳巡抚的位置,在管理郧阳的这一年里,他仅用五百余官兵就将汉南的起义军打得几乎绝迹;次年,卢象升又被升为了湖广巡抚,总理湖广和四川一带的军务,并且督师东南,成为了当时明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两大力量之一,因其勇猛的作战风格还被百姓称为“卢阎王”。



    仅短短三年,卢象升先是从一个地方文官调为武将,之后更是一路升迁,最后直接成为了掌管当时明朝一半军事力量的大将,他任职期间,战绩非凡,解救无数百姓,不仅立下了卓越军功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尊崇。



    但同时卢象升虽官至如此,但实际上除了手下的几万兵马以外也根本无法调动其他的军队,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而且他的突然崛起也让原来抗清有名的几位首领有所不满。崇祯十二年(1639)1月,卢象升在巨鹿贾庄被清兵包围,与此同时,手底下有着数万关宁铁骑的高起潜对此坐视不理。在如此险境又没有援军情况下,卢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料到今日多半要死在此地了,他拒绝了部下突围的建议,决定与敌肉搏,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后,壮烈牺牲。卢象升牺牲的消息传到他所统领的湖广一带时,百姓们都为此痛哭流泪。



    这位明末抗清大将在死前都还在与敌人搏杀,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去保卫他的国家,只可惜这样一位英雄到底还是生于明末,可谓是生不逢时,虽有小人的算计,但卢象升也算是死而无憾也死得光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22: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力能扛鼎的明末抗清英雄,“天雄军”统帅卢象升



心动趣历史

心动趣历史​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卢象升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天启二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卢象升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卢大人虽是文官出身,但是从小就爱读兵书,善于骑射,并且自己也是勇力过人,领兵作战经常能够身先士卒,令敌人胆寒。








明末崇祯手中有两大救命稻草,一位是卢象升大人,另一位是孙传庭,这两位都是拼死为大明而战,却不能得到崇祯的重用,孙传庭甚至一度被下昭狱,所以,清朝的文人经常说到“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传庭死而明亡矣”。假使崇祯能够认清局势,用好卢象升和孙传庭,摒弃身边的一帮奸臣嘴炮,大明何至于灭亡啊。

卢象升起初在大名府任知府,崇祯二年清军避开袁崇焕守卫的宁远一线,从喜峰口突入关内,劫掠京师附近。卢象升召集一万兵马,进京勤王,协助京师守卫,从此开始征战沙场的一生。

整备“天雄军”,督军平乱

崇祯三年,卢象升升任右参政兼副使,外放出京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之后,卢象升又因为政绩突出,又升任按察使,依旧治军,而天雄军也就成为了他的部下的称号。

从崇祯初年开始,明末农民起义就开始不断发生,随着崇祯的各项作死政策,再加上清军的时常进关劫掠,到了崇祯六年,各地农民起义军已经呈爆发状态。作为治军有功的卢象升就成了明朝的救火队员。








京郊平叛:崇祯六年,在山西一带活动的贼寇流窜进行京郊,占领了临城的西山,卢象升前往平叛,先是在石城南部设下埋伏,打败贼军,之后又在青龙岗、武安等地击败贼军,斩杀贼首十一人,歼灭贼军党羽,遣返男女百姓两万余人,从此京郊附件不受贼兵袭扰。

郧阳大捷:崇祯七年,四川的流贼进入湖北,郧阳六县都被攻占了,卢象升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进入湖北平叛,卢象升和总督陈奇瑜分路夹击,连战连捷,斩杀贼军五千六百多人,从此汉水以南的贼军被彻底消灭。紧接着卢象升请朝廷在郧阳增加驻军,减免赋税,安抚百姓,修补城墙,从此郧阳便安定了下来。








汝州破贼:崇祯八年,卢象升升任兵部侍郎,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山西、陕西军务,不久闯贼攻打汝州、洛阳,卢象升飞马进入汝州,在城西进攻高迎祥部,用强弩射死最近一千多人,击退三十万贼军。当时流贼军队已经不断壮大,大将曹文诏、艾万年战死,明军士气低落,都开始害怕贼军了,但是卢象升时常激励部下,要勇猛作战,报效家国。他的部队曾经有一次绝了三天粮饷,卢象升自己也不喝一口水,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并且他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所以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

救援滁州:崇祯九年,闯贼高迎祥攻打庐州未果,转而攻打滁州,卢象升率兵救援,两军在城东展开大战,卢象升阵斩贼首摇天动,攻破贼军营寨,追杀贼军五十多里,贼军的尸体堆积如山,把滁水都堵塞了。








围歼无功,逼贼进山:滁州大战后,卢象升率军一路追击贼军,在七顶山联合祖宽、祖大乐、罗岱的兵力,将贼军打得大败,几乎全歼李自成的精锐骑兵。战后卢象升继续追击贼军,计划在郧阳合围,依靠汉江全歼贼军,结果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未能防好贼军,被其偷渡汉江,逃入四川、湖北及陕西交界的大山中去了。

北上抗清,得罪权宦

崇祯九年九月末,清军再次由宣府、大同一线进入关内,劫掠京畿地区,京师再度戒严,朝廷征调卢象升入卫京师。京师戒严后,朝廷任命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总督山西、宣府、大同军事,因为随着边防军备的废弛,宣府、大同原本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成了漏风的筛子,被清军随意突破。卢象升在宣大大兴屯田,储存了二十多万石粮食,在他的治理下,形势逐渐好转。








崇祯十年八月,清军从墙子岭、青口山再度入侵,此时内阁大臣杨嗣昌和大太监高起潜主张议和,卢象升得知后坚决反对。抵达京师后,崇祯召见卢象升,询问意见,卢象升坚决主张开战,崇祯很不高兴,于是让他和杨嗣昌、高起潜去商量。但是最终也没有达成一致,卢象升出城的时候,杨嗣昌一度斥责他不要轻易开战。卢象升回到军队以后,崇祯不断送来犒劳军队的赏赐,让卢象升误以为崇祯坚决主战。但同时只让卢象升率领战力薄弱,兵力不足的宣大部队,而将战力强悍、兵力数倍的关宁铁骑交给太监高起潜指挥。因为记恨卢象升的反对,杨嗣昌和高起潜不断对卢象升进行掣肘,最后导致卢象升的战死。

悲壮战死,天下震动

九月底,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入寇京畿,卢象升率领两万宣大军队由涿州进据保定,命令诸将分道出击,在庆都和清军作战。十二月,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的贾庄。太监高起潜统率关宁铁骑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潜理都不理。卢象升领兵至蒿水桥,被清军主力包围,卢象升命虎大威护左翼,杨国柱护右翼,自领亲兵于中军架炮设弩,与清军决战,自辰时直战至未时,炮弹和弓弩全部用尽,卢象升下令以短兵奋战,清军骑兵进攻,明军死伤惨重,虎大威劝说卢象升突围,但是卢象升按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率亲兵跃马冲阵,身中四矢三刃,壮烈殉国。








卢象升战死后,天下为之震动,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卢大人死的壮烈,身中四支重箭,被砍了三刀,战后杨廷麟带领属下在战场上找到卢象升的尸体,他的铠甲下面,还穿着孝服,因为他本该是回乡为死去的父亲守孝的;二是昏君奸臣,误国误民,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怕自己落下怯懦惧战的名声,一直诬陷卢象升没死逃跑了,甚至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崇祯和杨嗣昌都不相信,杨嗣昌甚至故意刁难,导致八十天多天后卢象升的尸体才被收殓。

之后卢象升的妻子和弟弟请求朝廷抚恤,都没有得到允许,这样昏君他不吊死,岂不是天理难容了;三是卢象升是京畿地区最后的屏障,卢象升战死后,清军再次入关,华北平原再无阻隔,清军一路抢到了山东和河南,有才能的人可能他在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一旦他走了,从此局势糜烂到不可收拾;最后,卢象升也同样是在抗清斗争中战死的最高品阶的文官,他总督宣大军务时,升任兵部尚书,这是明朝抗清开始,阵亡的最高官员,天下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卢象升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

明末不是缺乏将才和治国平天下的人,而是缺少一个能好好使用他们的君主,亡国之君自有亡国之君的道理,只是可惜了这一个个忠臣良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眉乌嘴话贾琮(1)


黑眉乌嘴话贾琮(1)

红楼解梦

黑眉乌嘴话贾琮(1)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明明白白地说:“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岁了……”自甲戌本后,莫不明书如此,但书中后来的情况发展中,贾琏被人称为琏二爷,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种解释,是贾氏宁荣二府实行大排行,从元、迎、探、惜四春的日常称谓上看,那确实是大排行,比如惜春虽出自长房,因岁数最小,被称为四姑娘。但贾氏的姑娘们如此,爷们却未必,比如贾宝玉也被称为二爷,大排行哪能排出两位二爷来呢?他被称为二爷,那是他前面还有一位大爷,即贾珠,可惜死去了;倘若实行大排行,他该是四爷,因为前面有贾珍、贾珠、贾琏的存在;贾珠似比贾琏出生得早,这从李纨和贾兰分别大于凤姐和巧姐不难推想,如实行大排行,贾珍是大爷固然不成问题,二爷似乎也还轮不到贾琏去当,应是贾珠,如果说人死了,下面一位更可递升其位,这不合大家族规矩,而且,倘真可以,那宝玉也还不是二爷。

贾琏被称为二爷,确实古怪。

但书中也确实写到,贾赦另有一子,名叫贾琮,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三回,秦可卿令合家无不纳罕地死去后,族中男子几乎是倾巢而出地跑到宁国府来奔丧,书中排出了一个名单,文字辈是贾敕、贾效、贾敦领衔,然后方是贾赦和贾政,可见应是按岁数往下排名,否则不好理解;玉字辈呢,除宝玉单叙外,共列出七人,顶头的便是贾琮,可见七人中他岁数最大,如果彼时贾琏也在,可注意排名是在他前面还是在他之后,如紧接他后,则可知他是大爷,贾琏难怪被称二爷,前面冷子兴的演说,想是口误罢了;但彼时偏贾琏护着林黛玉到南方奔林如海之丧去了,所以还难揣定;虽难揣定贾琮是否比贾琏年长,但其不会太小,则应无疑义。

从这样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推测,起码在写第十三回时,曹公他心目中是有一位很不小的贾琮存在的,甚至就生活原型而言,那就是作为艺术形象的贾琏原型的胞兄。

小说不等于历史,必得依艺术需求而虚构,一部定稿的小说,必然会把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之间的过渡性“毛刺”剔尽,但《红楼梦》是一部未能终定的小说,而且,其敲定的顺序,从脂砚斋批语可知,亦非按现存的回序,所以,就时有“毛刺”显露,贾琏被艺术地设定为贾赦长子,但在撰写某些章节时,作者又未能完全抹去其生活原型还有一个哥哥的潜意识,因此留下了其他人物均称他为二爷的“大马脚”,我想事情就是这样。

但贾琮不仅在第十三回里出现,他后来还一再作为陪衬人物亮相,第二十四回里,写到宝玉受贾母之命,到贾赦家去问安:

见了贾赦,不过偶感些风寒,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宝玉退出,来至后面,进入上房,邢夫人……拉他上炕坐了……一钟茶未吃完,只见那贾琮来问宝玉好,邢夫人道:“那里找活猴儿去!你那奶妈子死绝了,也不收拾收拾你,弄得黑眉乌嘴的,那里像大家子念书的孩子!”正说着,只见贾环、贾兰小叔侄两个也来了……

显然,这里的贾琮,与前面到宁国府奔秦可卿丧事的那个贾琮,两个人物,太不谐调,前者是所有玉字辈的领衔人物,后者却是一个黑眉乌嘴的“活猴儿”,后者当然构成了一种艺术形象,虽寥寥一笔,给人印象极深,把大家族内部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和微妙的人际关系,勾勒得更加立体化。

在这之后,贾琮常与贾环一起出现,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同为庶出,同为大娘所厌弃,这样的描写,在艺术上是一种成功的设计,可能在真实的生活中,贾琏还有一个哥哥,所以排行第二,人称二爷,但为在小说集中写好贾琏,便在艺术构思中删去了这个哥哥,而写了一个比贾琏小许多的贾琮。

作者在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时,颇注意贾琮的地位,说他在祭祀时与贾琏一起负责献帛,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他的座席与贾珍、贾琏、贾环紧挨,席散后,贾珍贾琏还特意“命人将贾琮、贾璜各自送回家去”,笔下照顾,十分周到,但奇怪的是第七十五回写到贾家中秋团聚,合家围着圆桌,“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余空。”贾母喟叹人少,恨不能多拉几个来,以凑热闹,可是,这一家子团圆,却绝无贾琮踪影,也不解释其缺席原因,总不能是因为“黑眉乌嘴”,就摒除于外吧,祭祖时可献帛,难道中秋就不能围桌共吃月饼?我们都知道第七十五回“缺中秋诗,俟雪芹(补)”(脂砚斋语),不是定稿,显然,在写这一回时,曹公很可能尚未把生活当中的那个贾琏的哥哥,化为贾琮这样一个与贾环地位差不多的弟弟,后来他才逐渐形成了关于黑眉乌嘴的的贾琮的艺术设想。

第六十回中,贾环与贾琮二人来问候宝玉,书中明说“宝玉并无与琮环可谈之语”,可见环、琮是同样地“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品质低劣。

直到第八十回止,贾琮虽出现多次,却并无什么“戏”,我们只知道他黑眉乌嘴,堪称“活猴儿”,作者设计这样一个人物,难道仅仅是让他当个龙套吗?我以为未必,比如卫若兰这个人物,前八十回仅出现过两三次名字,可是根据考证,却可推测出,他竟很可能是史湘云初嫁的丈夫,我们不能因为前八十回中有的角色“没多少戏”,就遽定其为龙套而已,不仅卫若兰如是,二丫头、王短腿、傅秋芳……等等,很可能在后数十回中会成为“肯节儿”上的人物,在贾府败落的过程中,起“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冤冤相报”、“分离聚合”等等作用。

黑眉乌嘴话贾琮(2)
黑眉乌嘴话贾琮(2)
红楼解梦
黑眉乌嘴话贾琮(2)

我们剖剔类似贾琮这样的角色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状态,有利于深入了解这部天下奇书从生活到艺术的演进过程,我以为是有一定意义的。
贾琮在八十回后有没有戏呢?如有,是什么戏呢?别的不知,与贾环沆瀣一气,害人亦害己,大约是必然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8:50 , Processed in 0.1109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