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回复: 0

[真神] 马海德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发表于 2023-2-9 15: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马海德
来自 衡阳日报 的图片
马海德(阿拉伯语:جورجشفيقحاتم;英语:Shafick George Hatem,1910年9月26日-1988年10月3日),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1]、祖籍黎巴嫩阿拉伯裔中国人,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1933年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为了考察中国正在流行的东方热带病,于1933年来到上海。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并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果。于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2]
马海德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3],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4]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5]
目录 [[url=]隐藏[/url]]

基本信息人物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
外文名称----Shafick George Hatem
别 名 ---- 沙菲克·乔治·海德姆      
民 族 ---- 阿拉伯人
出生日期----1910年9月26日
出生地点----美国布法罗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生
逝世日期----1988年10月3日
主要成就----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并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毕业院校----日内瓦医科大学
荣 誉 ----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人物生平童年时期1910年9月26日,马海德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个来自黎巴嫩的阿拉伯移民家庭。
1927年,进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
1929年,到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学医。
青年时期1931-1933年,到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马海德为了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便和两个同学一起来到中国上海,原本计划在中国只停留一年,但当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腐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决定继续留下来,他考察热带病的职业病和工人营养不良的状况,并通过调查他认识到,中国工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更需要吃的、穿的问题,而是只有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时,他结识了宋庆龄和在上海的外国进步人士史沫特莱、艾黎、格兰尼奇、希伯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马海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从中知道了中国还有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便开始投身于革命活动,在他开的诊所常常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开会的地方。他还在美国《工人日报》和当时在上海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呼声》上发表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和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腐败的文章。
1933-1936年马海德到中国上海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雷士德医院工作,后来和两位同学合开诊所。
1936年春末,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情况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宋庆龄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前往。6月他们到达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毛主席接见了他们并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们到保安和苏区各地参观、访问。后来随红军第一方面军南下甘肃省迎接在长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面军。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省南部胜利会师后,又先后随第二、四方面军行动。
1937年1月,随红军队伍回到陕北延安,以满腔热情一边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一边作调查研究。在一个多月中,他巡视了陕北各地卫生医疗单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毛泽东很欣赏他的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任命他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同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随部队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工作。年底回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为了更好地接近陕甘宁边区人民,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的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国名字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
马海德
来自 人民卫生出版社 的图片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大同盟以后,马海德受宋庆龄的委托,经常向该同盟报告陕甘宁边区的情况,通过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呼吁,争取国际援助。边区因而获得了许多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
1942年,被调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曾先后接待了白求恩、柯棣华、巴苏华、汉斯·米勒等外国医生,并协助他们去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仅在1944年到1947年,马海德就曾诊治伤病员4万余人次。由于出色的工作,他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多次奖励。延安时期,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的顾问,积极参加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
1937年11月,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开始向国外播发英文消息。
还经常为当时中央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撰写稿件。
中年时期1946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医疗顾问,参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他和代表团的同事们一起揭露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阴谋。不久,又作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医疗顾问,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红十字会的人员进行接触,积极争取他们对解放区的援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
1950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并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
1953-1966年,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该所成立后,主要从事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他会同有关专家首先制订了消灭性病计划,先后到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为消灭那里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接着,他又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消灭麻风病。
1969-1976年在北京阜外医院皮肤科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但他没有动摇,主动到北京阜外医院担任皮肤科门诊工作。
老年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海德精神振奋,加紧了消灭麻风病的工作。
1981年,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论证,他提出"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开展中外医学界的合作与交流,1985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
1986年,为进一步落实各国麻风基金会给中国的援助,出访十几个国家,为中国争取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援助。马海德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并于1980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了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
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
成就贡献1954年-1964年期间,马海德带领医疗团队在边远牧区对牧民进行检查和复查,并最终取得中国范围内基本消灭性病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马海德积极推动中外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对外宣传中国在消灭性病、麻风病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提高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从80年代开始,引进国外治疗麻风的新技术并广泛争取国际支援,曾抱病出访十几个国家,为中国争取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交通工具等援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世界麻风防治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1938年开始,马海德接待了许多外国医疗队和外国友人,包括:白求恩率领的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德国医生汉斯米勒、苏联的A 阿洛夫以及许多外国记者、专家、外交官和军人。
1944年,史迪威将军派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实地考察,马海德担任美军观察组顾问。
1946年,马海德以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的身份参加了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利用出访和接待工作的机会,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新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做出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荣誉1979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突出服务奖"。
1982年获美国达米恩-杜顿麻风奖。
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颁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及麻风病防治成就证书。
1986年获黎巴嫩国家勋章和美国艾伯特-腊斯克医学奖。
马海德
来自 氧分子网 的图片
1987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获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人物关系妻子苏菲,又名周苏菲,原名周素珍,1920年5月19日出生于普陀区沈家门街道东横塘现东大居委会。6岁入学。
1935年,她为逃避包办婚姻赴上海,经友人介绍加入中国左联领导的话剧艺术供应社。同年夏天考入上海正风中学高中文科班,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进步剧目演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苏菲随艺术供应社部分同志撤离上海,经香港、越南转至云南昆明,通过地下党组织介绍,参加昆明抗敌后援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1942年毕业后分配到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任演员,参加《带枪的人》等话剧演出。在延安,与国际友人马海德大夫结婚。194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苏菲随军从延安进入北京城。入京后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和话剧演出。1960年起曾导演和参与导演多部电影,如《矿灯》、《春雷》、《孔雀公主》、《拓荒者足迹》。
1988年至今,苏菲任中国麻风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麻风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讨论会议。苏菲现居住北京,虽九十又三,仍身体硬朗。
儿子周幼马,1943出生于延安,1991年入党,马海德基金会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
轶事典故防治性病1950年马海德带领小组成员在普查性病时,群众对抽血化验接受不了,马海德亲自示范,让医务人员在自己身上抽血,以此来取得群众的配合。他非常重视基层防治机构的工作质量,不惜花费时间逐项检查病人的病历、化验结果、治疗记录以及统计表格等。
他常常在基层举办性病学习班,并亲自为学员讲课,作示教等。他说:"要搞好一个地区的性病防治工作,必须依靠当地的干部和医务人员。"马海德很注意同当地的干部搞好关系,每当一个点的工作结束时,他都和当地干部一起总结工作,并将书面总结材料留给当地干部一份。他还教育皮肤性病研究所的同事们,要注意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基层工作时,马海德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爬山、涉水,从不搞特殊化。他住过蒙古包、破庙,睡过临时旅店的土炕,也曾和4个人合盖过一条粗布破被。他还常常带病坚持工作。尽管条件艰苦,但在工作之余他还和大家一起跳舞、聊家常、说笑话,始终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在幅员辽阔的农牧区,对梅毒患者要一个不漏地进行复查,困难是很大的,常常为了寻找一个病人,他们要跑很远的路程。有时做实验,水质不好,不能保证血清试验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马海德总是自己动手,教大家就地取材,做简易的沙滤缸,保证实验用水的质量。平时,从病损中检查梅毒螺旋体,需要用暗视野显微镜,可是这些地方没有电,马海德就对显微镜进行了改造,用干电池作电源,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活动的螺旋体,从而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
马海德
[img=300,0][/img]来自 氧分子网 的图片
麻风防治马海德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1981年满怀信心地提出了:"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并得到卫生部的支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马海德认为不能再沿用欧美国家19世纪建立麻风村、麻风病院的老办法,而应根据中国国情,大胆闯出一条防治麻风病的新路子来。
他尊重科学,强调防治麻风病应由住院隔离治疗转变为社会防治;由单一药物治疗转变为多种化学药物联移动图片合治疗;由单纯的治疗转变为治疗与康复并重;由专业队伍孤军作战转变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作战的"四个转变"的作法。他还积极开展中外医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援助。
1985年,经他不懈的努力,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中国麻风病福利基金会和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并在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麻风病专家出席了会议。他们亲眼看到了中国防治麻风病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与会的各国麻风基金会代表纷纷找到马海德,表示
从1980年起,马海德把国外治疗麻风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中国。用这种药疗方法,病人一周内即可脱离传染期,平均两年即可治愈。但是这种联合药疗的3种药品价格较高,因而影响了在全国推广使用。为此,马海德抱病出访了十几个国家,经过紧张的工作,终于使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荷兰、英国和原联邦德国等国家的麻风基金会,分别同中国有麻风病防治任务的省区建立了对口联系,并提供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交通工具等援助。
这样,到1986年底,强杀菌联合药疗在全国麻风防治工作中得到了推广,使全国每一个麻风病人的治疗都有了可靠的保证,大大加速了消灭麻风的进程。
更改姓名马海德和斯诺到保安不久,就要求去红军前线部队访问。经党中央安排,派伍修权为翻译,陪同他俩经过长途跋涉,同年8月16日,来到宁夏豫旺县的西征红军前线总指挥部,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热烈欢迎。
当地群众多为回民,信奉伊斯兰教。恰好海德姆会说一些阿拉伯语,会写阿拉伯文。原来海德姆出生在美国,但祖籍是黎巴嫩,知道伊斯兰教习俗。为此,他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尊重,阿訇经常请他到家里做客吃饭。
他和红军医生戴济民(回族)共同经常给群众看病,他的医术,更得到群众信任。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也请他帮助做回民群众的工作,他把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摘译成阿文,让红军战士照着他写的样子刷在墙上,回民同意支援红军。
他在与回民的频繁接触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发现回民姓马的人很多,"十个回回九个马"。他为了同回族兄弟交知心朋友,决定自己也姓马,改名叫马海德。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连系在一起。
人物评价1937年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周恩来评价道:"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爱泼斯坦曾评价:"(马海德与路易艾黎)不单单是在为人民服务,同时也在以他们的行动启迪那些想为人民服务、却又不知从何做起或仍然顾虑重重的人。"
1983年邓小平在接见马海德时称其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奋战在革命一线的医学专家、杰出的国际主义者"。
2005年胡锦涛称:"马海德和很多国际友人都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世纪念马海德奖
马海德奖是在原卫生部支持下由马海德基金会设立的麻风病防治行业奖,旨在纪念在中国麻风病和性病防治工作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
马海德基金会
马海德基金会为纪念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博士对中国麻风病防治及医疗卫生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继承他的遗愿和未竟的事业,表彰和奖励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和管理的优秀工作者;资助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工作和慰问麻风病人及麻防工作者活动;资助麻风患者子女的"扶贫助学"活动。
马海德铜像
马海德铜像为2015年1月23日建立于花山的武汉麻风防治中心,旨在纪念为新中国防控麻风病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马海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6:53 , Processed in 0.0563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