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1|回复: 0

[真神] 张光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9
发表于 2023-2-9 22: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张光义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360搜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1935年9月3日
四川省泸州市
国籍中国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张光义,男,汉族,1935年9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1],雷达工程专家[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委主任、博士生导师。
1962年,张光义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1962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担任载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踪雷达和一部相控阵雷达的总设计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3]
张光义长期从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  
1997年,张光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url=]隐藏[/url]]

人物简介张光义(1935.9一),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2月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同年回国,历任第14研究所总体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081002)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和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1995年后担任载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踪雷达和一部相控阵雷达的总设计师,1997年后担任机载雷达技术负责人,1993年获光华基金一等奖,1994年获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张光义 (1935.9.3-- ) 雷达工程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081002)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省泸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研制我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从60年代中期起,从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相控阵雷达工程经验,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负责我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的总体设计,曾参加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研制工作,解决多项关键技术,获1994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出版专著《相控阵雷达系统》、《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发表多篇相控阵雷达论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履历1935年9月3日,张光义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
1962年2月,在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无线电技术专业,并毕业。
1962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担任载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踪雷达和一部相控阵雷达的总设计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01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总装备部科技委探测技术专业组顾问,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张光义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研制中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张光义积累了宝贵的相控阵雷达工程经验,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负责中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的总体设计,曾参加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研制工作,解决多项关键技术。
1997年,张光义担任机载雷达技术负责人,主持和参加研制工作全过程。
科研获奖
张光义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张光义院士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张光义获1994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4月,张光义出版有《相控阵雷达系统》《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等专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2009年12月--        《相控阵雷达原理》--        张光义--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年1月--        《雷达与探测》--        张光义--        国防工业出版社
—        《相控阵雷达系统》--        张光义--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年5月--        《雷达与探测: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睛(第2版)》--        张光义--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年12月--        《相控阵雷达技术》--        张光义--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2月--        《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        张光义--        科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张光义认为,别人永远不会把尖端国防科技拱手让人,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勇于探索尖端科技“无人区”,才能从跟跑、并跑最终到领跑。  
张光义认为,要发挥学院整体优势,整合专业力量,带动一批人;张光义鼓励教师多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在科研方面,张光义认为要大胆探索与创新。
张光义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并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敢攀雷达领域高峰,认为要结合工作需要,勤奋学习工作,发挥团队优势,不断总结创新。  
教授课程
自1982年开始,张光义一直为硕士生班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亲授“现代雷达系统”、“雷达原理”、“相控阵雷达技术”等课程。
讲座报告
2006年1月5日,张光义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雷达探测技术有关问题讨论》的学术报告。   2009年6月5日下午,张光义在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为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相控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人物故事1939年张光义年仅四岁,但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39年阴历7月28日,日本飞机又一次对泸州狂轰滥炸,人们四处逃散,城里到处滚滚浓烟,一片狼籍。妈妈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哥哥乘船前往长江南岸蓝田坝长幺山乡下去避难。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江边几个码头均空无一人,一些被无辜炸死的平民尸体遍横在码头的台阶上,场面凄凉,惨不忍睹。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飞机对泸州的轰炸,在张光义那一代孩子的心中,与大人一样激起了深刻的国仇家恨。小小年纪的他就已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发誓一定要发愤图强,为国报仇雪耻,再也不能让祖国母亲饱受欺凌。每天早上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大家要齐声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自编自演了不少以抗日打游击为题材的话剧节目。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街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小朋友们纷纷跑出各自家门,聚集在一起,庆祝胜利。一首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歌曲里有句歌词--"美国丢了两颗原子弹,苏联也出了兵",令孩子倍感新奇,为什么原子弹能有那么大的威力?还有一种名叫"雷达"的武器,靠它,斯大林在指挥所里可以对天上的飞机了女口指掌。这一切是真是假?年幼的张光义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朦朦膛胧地懂得了科学可以强国、救国的道理。这是他第一次听到"雷达"这个名字,它为何像《西游记》里的神仙一样拥有一双"千里眼",探测到很远地方的飞机,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张光义更没想到的是,他今后的一生,都将与雷达风雨相随,难舍难分……
心系国防,情注雷达
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建设时期。1957年暑假,因国内建设的需要,我国驻苏大使馆组织调整了部分留学生的学习专业,原主修水利专业的张光义被调往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学习。童年时代对雷达神奇作用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为了学成归国参加国防建设,他的学习劲头很足,务求真懂,也讲究学习方法,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在校期间,他省吃俭用,刻苦上进,所有的零用钱几乎都用于购买大部头的专业书。l962年2月张光义从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工作,投身于国防建设急需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中。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苏两大国开始大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将其作为军备竞赛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当时,第14研究所也开始了新型雷达纳科研工作。张光义参加了我国初期相控阵雷达的研究工作,先后担任了几个项目的总体技术负责人等工作。过去,研制一部新型雷达,往往直接参与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多达数百人,研制过程包括技术攻关、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分系统设计、试制生产、安装调试、试飞试验、鉴定测试等许多环节。特别是对从事系统总体研究的人员,承担的责任就更大。当时环境封闭,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年轻的张光义身挑大梁,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惊人的毅力,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没有现成的资料,张光义就利用自己精通英俄文的优势,翻阅大量国外资料;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就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物质条件艰苦,就咬咬牙顶住,因为他深知,他肩头职责的沉重与神圣。他是核心技术骨干,一旦出现工程问题,他总是急在心头,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冥思苦想,十几小时连轴运转加班加点早已是家常便饭。面对拦路虎,患得患失不行,犹豫不决不行,不相信自己更不行!就像战士打仗,要拿下敌人的碉堡,哪有半途败下阵来的道理?他大有不攻克难关不收兵之势,那时的工作日他基本上都是在基地现场度过的,没有一天休息日,连春节都如此。
1970年初,我国开始了第一部观测外空目标的大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这一工程是经中央领导批准的。这一雷达要能观测外空高速飞行的卫星和导弹目标,是真正的"千里眼"。张光义作为该雷达的总体负责人和技术领导小组组长,参加了从设计到整架调试、试飞验证的全研制过程。该雷达安装在某地一手多米高的山上,当时要劈山修略,在山区施工。在塞北的寒冬,众多民工晚上住在简易的工棚里,白天抵抗着严寒正常施工,场面蔚为壮观。在场研制项目的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无不为之动容,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张光义和他的伙伴们都明白,如果设计有误,雷达建成后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正常工作,将会造成多大损失,更对不起众多参加工程项目的建设者。那时,还在文革期间,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为了执行任务,许多同志都要长时间在基地工作,远离南京和亲人。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张光义在女儿出世前六天才从基地经过两天多的旅途劳累赶回南京家中,女儿出世后两周,又急匆匆离家返回基地。每年九月,黄阳山上飘起鹅毛大雪,冬季十分漫长,要到第二年五月才是草木新绿、野花竞开的春天。冬天气温低到零下25-28℃,风像刀子一般刮在人的脸上、身上,让人手脚僵硬,有的弱不禁风的女同志甚至被寒风刮倒在地。张光义和他的伙伴们,顶着刺骨寒风,冒着大雪,戴着大皮帽,穿着沉重的"大头靴",沿着蜿蜒向上的小路,佝偻着背,穿过风口,才能气喘吁吁地进入雷达阵地工作。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为了国防建设,无论是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还是年轻的战士,都没有一句怨言,能团结一心地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工作。艰苦的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该雷达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多次监测外空目标的重要任务,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张光义回忆,当雷达成功执行完各种观测任务后那种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觉得以往的所有辛苦都算了什么,是完全值得的。像这样的事例在张光义同志的奋斗历程中举不胜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参与指导研制成的多项雷达产品均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他领导和参加的某雷达天线阵重大预研课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电子部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担任载人航天工程三部大型精密跟踪雷达和一部相控阵雷达的总设计师,同时,他是两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载相控阵雷达的技术负责人。如今,两鬓斑白的他依然为了祖国的雷达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日以继夜,废寝忘食……
本色依旧,奋斗不息
张光义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泸州一中



党委书记、校长邓克刚(右一)、党委副书记朱玉长(左一)与张光义I院士合影(中)
从1977年到2000年,张光义同志一直担任第14研究所的技术副所长、总工程师;2001年至今,担任第14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作为一个大型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主管全所技术管理、技术进步和技术开发工作,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站得高、望得远。他主抓的预先研究
工作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几十个研究课题,使14所连续被评为预先研究先进单位。他还长期担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在确定国家重要项目的研究方向和攻关途径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咨询意见,因此他本人也获得了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的荣誉。这是他工作严谨,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结果;是他立足本职,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结果。张光义同志同时还是国内四所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土生导师,为国内培养着雷达科研人才。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专著《相控阵雷达系统》一书是一部雷达专业的重要著作,在国内多次重印发行,影响深远。他在相控阵雷达理论上造诣深厚,工程经验丰富,并结合工作实际长期持之以恒地学习,注重培养年轻人才,对发展我国先进雷达,特别是相控阵雷达有突出贡献。他总是要求他的研究生首先要根据国家需要、任务需要、工程需要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要有创新意识,敢于怀疑一切,不怕失败,持之以恒。因担任领导工作的需要,他的研究领域总是具备前瞻性、先进性,是当之无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家,但他并不习惯别人把他看成高高在上的专家,依然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对待每一位同志,他都乐于相助、和蔼可亲。他的博土生这么形容他。"张院士是一位学者、仁者、韧者,不光有广阔的胸襟,卓识远见,而且还是位虚怀若谷、虚心好学、礼让后生的前辈。这么好的人值得当作父亲去尊敬、去爱戴。"再苦再累的日子他都咬牙挺过来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紧缺的年代,生活所迫需要四处奔波,但他从未因生活困顿影响工作,动摇献身国防的信念。文革时期,曾经因为"四人帮"的横行肆虐而遭受批斗,在那个困难的年月,张光义同志依然不屈不挠,坚持学习,潜心工作。"四人帮"被打垮的消息传出,一股热血直往他头上冲,他兴奋激动得彻夜未眠。张光义同志从中学时代就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和军事方面的著作,他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对他的人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许多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张光义院士讷于言,敏于行,咸于思,如一位寻常的长者,平易而朴实。然而一旦对话题感兴趣,打开话匣,即如江水奔涌,滔滔不绝,敏捷跳跃的思维、简洁有力的话语,稍一分神,一个精彩的思想火花或许已擦肩而过。生活中的张院士喜欢读书和运动,关心国事,关注科技的最前沿……如今,光阴虽染白了他的双鬓,却没有衰老他年轻的心。他用十二个字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关心国事,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热爱生活。"年事已高的他本可以歇一歇,但他依然戴着一副l 500度的眼镜,在办公桌前,在资料室里,在测试现场,忙忙碌碌,穿梭不停……真是耿耿丹心照日月,指北"磁针"心向党1张光义同志将他全部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国家!今年,张院士刚刚度过了他的七十大寿。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早已是从容淡薄,宠辱不惊。张光义院士表示,当选为中国王程院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他一直把这视为人生新的起点和里程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一块燃烧的煤,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仕心不已。"70岁的张光义同志依然锲而不舍、雄心不衰,始终马不停蹄,革故鼎新,他开创了辉煌纳过去,又将扬鞭奋蹄迎向新的未来!
人物评价少年怀志出乡关,为国建功白鬓还  。(民盟泸州外国语学校支部主委范正权评) 张光义是伴随新中国国防事业成长的一代人,他心系国防,敢于担当,积极引进中国国外先进技术,组织领导了多种先进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解决多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开创了辉煌的过去,把握当下,又将策马扬鞭奔向新的未来   。(科普中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1:10 , Processed in 0.0499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