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5|回复: 0

[真神] 曾汉民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138
发表于 2023-2-10 0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曾汉民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曾汉民,1933年生,广东揭西人。汉族。195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校长(1991年4月-1995年6月)[2]。国家高技术(863)新材料领域第一届首席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983年被聘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专家顾问。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专于高分子和复合材料,从事高分子接枝改性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和复合材料界面效应的研究取得成果。
目录 [[url=]隐藏[/url]]

基本信息人物说明----原中山大学校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33年10月10日  
出生地点----广东省揭阳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中山大学,苏联莫斯科门捷列耶夫化工学院
人物简介曾汉民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新型高抗冲击强度塑料,满足军工和民用急需,建立中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间试验基地,提出接枝共聚反应的凝胶效应和接枝大分子界面增容及其增韧机理。70年代后期以来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高性能聚合物的共混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高聚物的大分子反应、接枝共聚及其功能化、高效吸附分离功能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研制成功多种新材料应用于军工和民用。
历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和顾问。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 CC-IUMRS )委员,广东复合材料学会第一、二、三届和荣誉理事长,四川大学"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山大学"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军需科技发展特邀顾问,国家教委材料科学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顾问,香港塑胶科技中心顾问, 香港霍英东奖金委员会委员,亚洲科技转让协会顾问,香港城市大学顾问,香港科技咨讯中心首席科学顾问,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兼职教授,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兼职研究员,《离子交换与吸附》编委会副主任,《高分子学报》、《材料研究学报》等十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孙中山基金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中国专家决策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专家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个人履历教育经历1933年10月10日 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
1951.9-1955.7 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
1955.8-1956.10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
1956.11-1957.12 苏联莫斯科门捷列耶夫化工学院研究生。
1958.1-1960.12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Ph.D)学位。
学术经历1961.1-1962.12 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科研组长。
1963.1-1978 中山大学化学系任教员、科研组长、副教授。
1978-1985 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
1986.7-现在 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博士生导师。
1983.12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 UNIDO )专家顾问。   
1987.2-1991.5 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3]
1991.4-1995.7 中山大学校长兼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 。
1985.5-2001.2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5.8-现在 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生平曾汉民,1933年10月10日出生在粤东穷乡僻壤的揭阳县五经富。1951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1955年毕业。在学期间他获得"三好学生","优秀青年"等称号,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推荐参加留苏预备研究生选拔考试,并被录取。
曾汉民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1956年10月曾汉民被派遣到苏联莫斯科门捷列也夫化工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苏联塑料之父彼得洛夫教授,从事酚醛树脂改性研究。后因导师突发心脏病溘然辞世。1958年1月转学到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师从卡列斯尼科夫教授,从事高分子化学新兴分支--接枝共聚反应研究。开拓了一类碳链-杂链新型结晶接枝共聚物,首次提出了接枝-嵌段共聚物的分类原则。三年中他发表论文18篇,1959和1960年先后两次获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奖。196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IUPAC国际高分子会议上宣读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他的开拓性的工作受到日本著名化学家井本捻教授的高度赞扬。他亲自把曾汉民的论文译成日文,在日本刊物上发表。苏联科学院院士柏拉德在其著作中也专门介绍曾汉民在此期间的工作。经过3年不懈的拼搏,包括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的折磨(他患上了淋巴结核),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1年初曾汉民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从事吸附分离树脂及其在核原料分离中的应用研究。他担任课题组长,与组内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当时国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活非常艰苦,加之大量的核辐射剂量,使他本来就孱弱的身体受到更严重的伤害,终于在1962年春天他因患急性粟粒状结核病并扩散到全身而病危。经大力抢救,他终于战胜了死神。1963年1月他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任教员。尽管医生要他全休养病,并提出对他要"限制使用"。但他仍念念不忘科研工作。他提出只要给他配备一定的助手,他可以一边养病一边工作,领导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承担化工部和农垦部提出的"天然橡胶改性塑料"的科研任务,并任课题组长。首次合成了NAS,NMS 等新型高抗冲击强度接枝共聚物,并且用它们作为大分子增韧剂,改性PVC,制得了多种高抗冲击强度的PVC改性新型塑料。同时进行了中试,满足了军工和机械工业中关键部件的急需,受到广东省高教局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的表彰。当时国外出现一种新型的高抗冲击强度塑料ABS,曾汉民主动与兰州304厂合作进行研制ABS的技术攻关,并承担科技人员培训和扩大实验及开发应用研究,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中断。他在科研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接枝共聚反应中的凝胶效应、含接枝大分子增韧剂共混体系的界面增容效应及增韧机理;并且坚持在科研工作中出成果、出人才和科研基地建设。他的科研成果引起国家科委、高教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1965年底国家科委拨款45万元在中山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间试验厂。他同时还主动承担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用甘蔗渣纤维制造'虎木棉'及其改性的研究",并且在中国最早从事离子交换纤维的研究。
在十年浩却中曾汉民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先后被抄家四次,被迫停止了他心爱的科研工作。1976年他受命承担国家'7511'任务提出的战略武器急需的新材料--碳纤维及其碳/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并任南方会战组组长。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与全国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有关方面的赞扬。1978年他任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结合国家科研任务大力培养人才和进行基地建设。
科研成果曾汉民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增韧增强和功能化及其多相复合体系结构和性能的系统研究及开发应用,取得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在聚合物接枝共聚和共混改性、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研究成就突出:
五十年代后期开拓一类碳链-杂链新型结晶接枝共聚物;
六十年代初期提出接枝共聚反应的凝胶效应及含接枝大分子增韧剂共混体系的界面增容效应及增韧机理。研制成功新型高抗冲击强度塑料,满足了军工和民用急需,建立我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试厂;
70年代后期至今的科研成果主要在三个方面:
1. 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当时未见有国内外相关报导,而这类研究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是解决中国战略武器急需的新材料的关键技术。因此,他先后获1978-1979 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3年他出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巴西召开的碳纤维应用国际会议,向世界介绍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受到与会专家的赞赏,曾汉民教授被聘请为UNIDO专家顾问,并参加UNIDO支援巴西的碳纤维生产线的验收工作。
2. 在国内最早开展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界面特征的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及其共混体系、热固性乙炔端基砜(ATS)/热塑性聚合物半互穿网络共混体系,以及它们的碳纤维或混杂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界面效应、混杂效应及界面层优化设计与性能及其应用特性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各种纤维对结晶性聚合物(如PPS,PEEK等)诱导形成横晶(transcrystalline)界面效应的机理,此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并多次被引用。正如曾汉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被专家组验收评价为"A"时指出:在结晶高聚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层的形成、控制和机理,界面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复合工艺等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他与合作者十多年有关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研究成果还集中反映在其专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显微图像》(中、英文版)中。此专著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曾汉民等人还首次用CF/PPS复合材料代替高强合金钢制造成功航模高速内燃发动机旋板及制造能承受90米/秒风速的风杯,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制造耐高温、耐腐蚀、减摩抗磨的化工及纺织机械零部件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研究成果先后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复合材料界面与非线性结构设计"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他研究成功多种热塑性聚合物基新型导电复合材料,并首次发现导电复合材料呈现二阶逾渗特性(Twostep percolation),获得更宽更稳定的加工范围。他申请两项发明专利。新型高性能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首次揭示形成Semi-IPN过程的反应性增塑作用,及此类体系相容性、微相分离及其界面层优化设计和界面稳定化机制,获1994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3. 碳纤维的功能化制备活性碳纤维的研究。他提出多种有机纤维碳化-活化机理和活性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对不同物质的吸附机理,并开拓"活性碳纤维用于含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获中国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获198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研究了多种有机纤维大分子反应和接枝共聚功能化,制备新型离子交换纤维、螯合纤维。首次发现两类对贵金属离子有氧化-还原作用的功能纤维,提出其氧化-还原吸附机理,开发多种功能纤维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取得显著效果。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功能纤维的研究还得到他的夫人陆耘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陆耘也是高分子化学家,他们是大学同班和留苏期间的同学。共同的理想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使他们结为终身伴侣。
职务荣誉由于曾汉民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绩和做出突出的贡献,1984年他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4],199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
曾汉民虽于60年代初经受结核病的严重折磨,和10年动乱的冲击,死里逃生,但他始终充满革命乐观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执着地实践他的座右铭,献身祖国的科教事业,服务社会"心底无私天地宽,不用扬鞭自奋蹄"。同行专家盛赞:他是一部特珠材料铸成的,永不生锈的、永不停止的发动机。曾汉民是一位富有开拓和献身精神、刚正坦诚、待人宽厚、光明磊落、处理必忠、治学严谨、具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和旺盛的科学活力、科研和教学成果显著的科学家及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与海内外教育、科技和工业界有广泛联系,对如何组织领导科研工作并将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理论见解和实践经验的战略科学家。因此,在1987年中国开始实施高技术"863"研究发展计划时,他被委任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87年2月至1991年5月),他尽心尽力,团结各方面的专家为中国高技术新材料研究计划的重大战略工程制定好战略目标、总体方案、计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等。他还主编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巨著《高技术新材料要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该书于1995年获国家第二届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他于1991年5月获国家科委授予"国家八六三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4月至1995年7月他受命任中山大学校长,在此期间他团结同志,勤政廉洁,积极团结海内外校友和爱国热心教育人士,努力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并于1995年6月通过"211工程"国家教委部门预审。
曾汉民曾任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中国委员会(CC-IUMRS)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湖北大学兼职教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科技发展特邀顾问,国家教委国防科技委员会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材料科学组成员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委员会顾问等职。并担任《高分子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合成纤维工业》、《航空材料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宇航材料工艺》、《高科技纤维与应用》、《Water Treatment》等学术刊物编委会委员和《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材料导报》特邀编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塑料工业》、《复合材料学报》和《工程塑料应用》等刊物顾问,及"香港塑胶科技中心"和"亚洲科技转让协会"、香港城市大学顾问,国家建材局玻璃钢研究设计院高级顾问,香港复合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香港"霍英东奖金委员会"委员,"孙中山基金会"副会长等职。此外,十多年来,他多次应邀到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出席国际会议或访问讲学;多次应邀作为有关国际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或组织委员会成员,或分会主席,或作大会邀请报告等。他积极参加国际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取得很好的效果。曾汉民被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院院士(APAM member)和被聘为澳中文化科技促进会荣誉顾问和悉尼太平洋技术学院荣誉院长等。
曾汉民生平的业绩被收入《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国教育专家与教育人才》、《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中国现代化学史略》及美国ABI编纂的《国际杰出领导人物指南》(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Distinguished Leadership)并被评选和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世纪成就奖"(Twentieth Century Achievement Award)、"世界终身成就奖"(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以及英国IBC 授予"20世纪成就奖"(The 20thCentury Award for Achievement)等。
他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1997年被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院院士(APAM member), 澳中文化科技促进会荣誉顾问,悉尼太平洋科技学院荣誉院长及香港复合材料技术协会永久名誉会长(Permanent Honorary President)。
参考来源
  

取自“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曾汉民&oldid=4936667”                                                       
分类



  •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09: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2 04:27 , Processed in 0.0630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