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回复: 0

[真神] 朱介民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3-2-10 00: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朱介民原图链接来自 东华大学门户网站 的图片


朱介民,1932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化学纤维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化学纤维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我国“六五”攻关项目《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及设备》、“七五”攻关项目《超高速纺丝工艺和设备》及《芳纶Ⅱ型纤维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目录 [[url=]隐藏[/url]]

科技成就潜心研究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及设备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化纤生产步入了高速化、自动化、高效化之路。为了赶上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编制化纤工业“六五”发展规划时选定了“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及设备”研究课题,并被列为国家重大开发项目,要将涤纶纺丝速度从每分钟1000 米提高到3200-4000米。朱介民与学校工艺、机械、电气、自动化、测试等各个领域的专门人员反复研讨,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在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承担了这一攻关项目并任课题组长。
纺丝机整体解决方案朱介民领导并直接参与研制工作。与核心小组共同研究确定重大技术指标,落实实施计划。当机械加工未能达到高速锭子应有的加工精度时,他率领技术人员到学校加工车间和大家一起商讨解决对策;当需要高速马达配件时,他与电气老师一起去桐乡调研,落实加工单位;在工艺上遇到纺丝断头多,绕辊严重,成形筒管退不下来等难题时,他不分昼夜,连续作战,攻克难关。由于高速纺丝纺速高、喷头拉伸大以及纤维成型过程中张力大等原因,为了符合涤纶原料的熔融体在成型过程中动力学过程以及成型后的纤维内部分子结构的合理性,必须研究采用新型的纺丝工艺,其中干燥装置、熔融纺丝箱体、喷丝头组件、过滤装置以及吹风装置均需重新研究。
朱介民和课题组成员历经三年艰辛攻关,“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和设备”以及相应配套工艺软件的样机终于制造出来了,经过连续72小时运转,纺出的涤纶长丝达到预定的设计指标,于1985年12月28日由纺织部组织鉴定,鉴定意见认为:中国纺织大学和上海市合纤所在国内首次研制的二部位四头纺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卷绕设备,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运转稳定,操作方便,能够满足纺制涤纶POY的要求,基本上达到了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外大面积工业化生产水平,为国产涤纶高速纺丝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该项目于1987年3月荣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7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五”期间,朱介民承接了“超高速纺丝工艺和设备”课题。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采用了加热法纺丝等新工艺和新技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使纺丝速度从每分钟3200-4000米提高到每分钟4500-6000米,从而使我国涤纶长丝生产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于1991 年在上海市首届科技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朱介民深感科研的真正贡献在于尽快将成果转化为产品。他总结了1986年成果推广中的经验教训,提出1990年底“高速纺”推向社会,进行工程技术总承包,即从厂房设计、设备设计、工艺设计、电气设计、设备配套、设备安装、调试直至投产、考核的“交钥匙工程”。
当年底,连续接到江苏、浙江等地四个高速纺工程项目,均要求在两年之内全部竣工。为了如期完成项目,朱介民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从学校中抽调了一批精干力量,在高速纺工程组统一指挥下,形成了一个坚强的团队集体。关键时刻朱介民总是与工程组同志一起研究解决难题。1992年,四个高速纺工程项目全部按期竣工投产,这在上海市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尚不多见。1993年,课题组又承接了五个项目,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逐个竣工验收,按时转入正常生产。从1992年至1995年,课题组分别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建立了9条生产线,总计生产涤纶长丝量达24000吨,产值3.36亿元,利润5040万元,纳税近500万元。同时,高速纺工程组又在朱介民主持下连续承接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紧凑型高速纺制细旦丝》课题,经与江西涤纶厂一起组织联合攻关,也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完成高强高模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研究芳纶Ⅱ型纤维(学名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又称芳纶1414,具有高强、高模、耐高温、比重轻、膨胀系数小等优良性能,是航天、航空和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新材料,在生产导弹、宇宙飞船、轻质航天飞机及防弹衣服中有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国研制成功后,技术完全保密。为了适应国防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作为军工任务下达到中国纺织大学和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朱介民团结课题研究组人员,从1979年11 月开展了小试工作。
干湿法纺丝液晶溶液纺丝技术是研制芳纶纤维的关键,也是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纺丝技术。该项新技术采用干喷-湿纺的纺丝成型新工艺,需配备专用纺丝设备。在朱介民主持下,课题组利用工场原有的一台粘胶湿法小纺丝机进行改造,配套成从溶解、纺丝、拉伸、洗涤、上油到卷绕的干湿法纺丝机,同时参考有关资料,又设计出干湿法纺丝的关键装置——漏斗型纺丝管,为研制芳纶Ⅱ型纤维提供了试验条件。以后,课题组经过不断探索,逐步掌握了对聚合体溶解性能与纺丝工艺条件的控制,摸索出了纺丝溶液的配制,掌握了液晶溶液转变点的特征温度,攻克了纺丝过程中注头和毛丝现象等难关,纺制出了合格的纤维,强度达到20-24克/旦。1980年底,课题组完成了实验室小试任务,获得1980年国防工业办公室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纺织工业部1982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芳纶Ⅱ型纤维完成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国防科工委和纺织部决定将芳纶Ⅱ型工业化小试任务列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并由中国纺织大学承担。朱介民再次担任专题组组长。从1983年至1984年,重新设计了一台年产能力达1吨左右的干湿法纺丝机,又集中精力进行了210孔至800孔的高粘度纺丝工艺试验,前后经历了半年试纺,基本掌握了高粘度、多孔纺的溶解、纺丝、成形的新工艺,制得的芳纶Ⅱ型纤维强度稳定在22-24 克/旦。1985年11月28日,项目通过了纺织部鉴定,并于1986 年5-6月获得了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财政部和纺织工业部的嘉奖,随后又荣获198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期间,专题组共研制了130公斤芳纶Ⅱ型纤维,供航天、光缆、兵器及体育用品等领域应用。
朱介民等专题组人员又开展了对芳纶特种纤维的连续缩聚树脂一步法纺制超高模量芳纶纤维的研究。在纺丝过程中首次采用加张力销等特殊的工艺措施,收到了改善纤维力学性能,缩短工艺流程,节约能源,操作方便等效果,1991年9月由上海市高教局组织专家鉴定。朱介民于1987年9月赴美国考察,获悉杜邦公司正在考虑发展新一代改性芳纶纤维以改善原来芳纶的刚性结构时,代表学校和杜邦公司签订了合作科研的协议书,在与国际合作大道上迈出了第一步。
科学家品质科学家的品质对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1]所具备的素质,首先必须是要有好奇心,对于自然的好奇,对于普遍事物的好奇。据我所知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对于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们想探知事物的规律,他们具有看到事物最为本质一面的本领。作为科学家,他们能够将事物归纳为最基本的简单而重要的法则,并通过这些基本法则去了解许多其它事物。他们所了解的事物不单单是一个清单,或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是将对它们的认识归纳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些素质都是应该具有的。另外,优秀的科学家必须要有恒心。他们在研究实验过程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2]。此外,优秀的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
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7:41 , Processed in 0.0490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