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无障碍写文章
登录
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访”字何意?总共接驾几次?六次还是四次?+ 看正面还是看反面?反面到底说的是什么故事?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95】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甲戌本、庚辰本,都是“访”舜巡,不是“仿”字。 “访”字,在八十回中出现了二十多次,全部列出来看: “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 甄士隐同疯道人去后,“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 “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 “以待寻访女儿下落”。 “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警幻仙姑“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说起当年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 “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 “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 “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 宝玉的诗“《访菊》”,说的更明白:“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 “所以今日会齐了来访,投各人亲戚。” “访妙玉乞红梅”。 “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 “一时难查,慢慢访查”。 “平儿一一的都应着,打发他们去了,却悄悄的来访袭人”。 “咱们此时就访稻香老农去”。 “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 抄检大观园前,凤姐的话:“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得确实,纵然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 “就吩咐他们快快暗地访拿,这事要紧”。 “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 所以红楼梦中的“访”字,意思很清楚,可“访”人、物、事,不得,故访,访之,可得,也可能访不着。
我们细看这个当年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
咱们贾府:只预备接驾一次。 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 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 这是个简单的算术题,请问贾府、王府、甄家总共接驾几次? 答案:四次。 为什么不是六次? 为了摈除成见,客观计数,不被胡适先生的光芒夺目,我们换个题目、变个动词,把它变成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加减法数学题,这样我们就不需要鼓起质疑胡适先生的勇气,让一个小学生就可以来算了: 我们把“接驾”,变个动词“旅游”,让一个小学生来计算自家贾家,和两个亲戚王家、甄家,这三家总共“旅游”的次数。 注意凤姐和赵嬷嬷说的是几十年前的事,所以数学题这样描述: 请计算发生在几十年前的这三家旅游次数。 贾家:只预备旅游1次。 王家:也预备过旅游1次。 甄家:独他家旅游4次。 解答如下: 因为说的是几十年前的旅游,贾家“预备旅游”1次,他家预备过、安排过,显然最终没有成行,没有真正旅游,否则如今说起来,就不只是“预备旅游”1次,而是“旅游”1次。 所以,贾家旅游次数:0次。 同理,王家旅游次数:0次。 甄家:旅游4次。 这三家旅游次数合计:4次。 红楼梦中,接驾次数,也是一样,总共四次,不是六次。
前文解过,贾家甄家、史家王家,都是一家,朱明皇家。 所以这里说的“当年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说的也是朱家的皇帝“访舜巡”的故事。满清是红楼作者在书中一直蔑称的耗子、虫鼠、犬羊、腥膻、胡虏、猢狲、中山狼、无情兽、野驴子、骚达子、反叛肏的、中华之患、跳梁小丑,因此这里尊称的皇帝、舜巡、接驾、皇帝家,绝非薛家满清。 从“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的侧批:【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提醒读书人,舜巡,崩,皇帝死了,不是“热闹”之事。 “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及侧批:【最要紧语!人若不自知,能作是语者,吾未尝见】,也提醒读者,“热闹”是“虚”,这是“最要紧语”,读者要“自知”。 而且,“谁家”旁的脂批,和“皇帝家的”脂批完全一样,都是【是不忘本之言】,不忘皇家是不忘本,也提示读者:“谁家”?说的就是“皇帝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细看这段文字压轴的“一句话”: 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赵嬷嬷的“告诉奶奶一句话”,是这段“当年故事”的最末的话,是这段文字的总结性的话,显然告诉的不只是“奶奶”,还有读者,一定要看明白作者反面在说什么。 “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是问读者的话,谁家?是甄家吗?是王家吗?是贾家吗? 是谁家?“皇帝家”!这里一直说的是“皇帝家”、“皇帝身上”的事,不是真“热闹”之事。 如前文以往解读,他家,甄家,贾府,王府,其实都是朱明皇家。 所以,凤姐“纳罕”:他家,怎么这么富贵?皇帝家,当然富贵。 “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注意,不是负责招待,都是我们家“养活”,也只有皇帝家,才能这么说。 “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不是说我们家负责管理,说的很明确“都是我们家的”,谁家敢这么说?皇帝家。 那么,“皇帝家”、“皇帝身上”的事,不是“热闹”之事,“太祖皇帝访舜巡”的事,反面到底说的是什么事? 前文讨论过,红楼梦中一直把黛玉崇祯帝比作“舜”。舜巡,崩,在崇祯帝死后,朱明皇家有四个皇帝也追寻“舜”,先后死去,就是南明四帝,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也都先后崩,共四次。 所以“接驾四次”的“接”,是南明四帝前仆后继,一个接一个的“接”。 这跟我们前文解读“珍(珠:亡了)琏环琮,元迎探惜”,是“真(朱:亡了)连环从,原应叹息”,一贯一致,都是指南明四帝之事。 所以,是在“连环从”的贾琏之处,说“访舜巡”之事。 所以,是在元春永历“选凤”之时,说“访舜巡”之事。 所以,是在元春“省亲”的话之后,说“访舜巡”之事。 甲戌本第十六回有回前批:“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就是说,“省亲事”与“南巡”:有关联。后面省亲的元春,是永历帝,正是“访舜”、“南巡狩”、“崩”的最后一帝。写此批语的时候,南明四帝已亡多年,朱明已亡,所以有“忆昔感今”之慨。 所以,现在回头再看“接驾”的几句话,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咱们贾府:只预备接驾一次,脂批:【又要瞒人】 脂批提醒了“预备接驾一次”是作者“瞒人”。 这句“预备接驾一次”,可与说“访舜巡”之前,说“省亲”的那段话最后,赵嬷嬷压轴的那句话一并看,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 看清楚:咱们家,就是咱们贾府,预备接元春的驾!原来如此。 所以,“预备接驾”,只是预备,并非真正接驾,跟前文计算次数我们理解的“预备接驾”,完全一致。 凤姐:“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 王府、贾府,都是皇家,也是这次:预备接元春的驾。凤姐理家,不就是凤姐在预备嘛。 从两段文字最后赵嬷嬷都是压轴的、关键的话,我们能看得出,赵嬷嬷“这会子跑来,到也不为酒饭,到有一件正紧事,奶奶好歹记在心里”,把读者都叫“奶奶”了,读者好歹记在心里:有一件正紧事!什么正紧事?是给儿子求事吗?从这俩栋梁后来再没出现过,甚至赵嬷嬷也再没出场,可知:赵嬷嬷“这会子跑来”的“正紧事”,就是给读者揭示反面秘密。 看赵嬷嬷说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甄,真:独他家,只甄家,真朱家,接驾四次。 甲戌本脂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我们也就明白了:“甄家”这个“大关键、大节目”! “四次”:脂批【点正题正文】 正题是什么?“说起当年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 说起当年的故事:太祖皇帝访舜巡。四次! 与前面我们理解的南明四帝“访舜巡”:前后一致,相互验证。 赵嬷嬷说:“‘罪过可惜’四个字”。 赵嬷嬷这“四个字”揭示的秘密:“罪过可惜”!我们也就一下明白了:南明四帝,前仆后继,一个接一个,“崩”了四个,罪过可惜,原应叹息! 胡适先生明显不是看此书正面,也是看反面,却看的粗枝大叶,把“预备接驾”和“接驾”都划等号。对特意出场这一次,专门跑来揭示反面秘密的赵嬷嬷,也置若罔闻。既不看正面,也不细看反面,硬是把“访舜巡”考证成了康熙南巡六次、曹家接驾四五次的结论,硬是把这作为“可靠”证据,成了《红楼梦》是写曹寅家事的“铁证”!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把木石前明的《红楼梦》,生生变成了“金玉配”! 让黛玉死不瞑目,泪珠儿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让红楼作者,心事终虚化! 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大师,麻辣鸡丝赵丽蓉: 春季里开花,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是四五六!啊六月六啊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 这么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儿,我跟不上遛儿,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 我的五姑娘啊! 正月里开迎春,十四,五?啊六! 阮妈妈报错啦。 没错! 那正月里,哪来的六哇? 是六!六,六,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那六九头! 王俊卿说的是李月娥!这媒婆硬是乱点鸳鸯,拉五姑娘来配。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24 11:45
红学
红楼梦(小说)
脂砚斋评石头记(书籍)
赞同 33 条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