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0|回复: 0

吴梅村创作‘风月宝鉴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76
发表于 2022-6-2 2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明朝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开始 论吴梅村创作‘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原型的史学考证与内在思想逻辑性无心道人无耻之徒
复兴唐宋传统文化 禅宗国学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为什么那么多明朝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相反宋朝士大夫选择投海自杀?
时代不同了。明朝末年已经是南宋灭国的300多年了,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南宋时期,也有许多士大夫改变了立场的。
红楼梦,正是描写明朝士大夫,在明末清初之巨变下,如何生活的。想把自己的痛楚的生活写出来,但是又害怕清朝廷的高压政策,最后就是今天看到的‘红楼梦’的108回的作品。
======================
挖掘红楼梦的创作,揭示了多少近代史的历史真相。红楼梦是明末清初的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作的结晶,红楼梦的源头是明末清初的传奇,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大才子才可能创作,吴梅村与冒辟疆,孔尚任就成为候选人物。
如何客观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地位?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文学作品的概念是一种很次要的东西,很晚期的概念。
对于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而言,‘文以载道’,甲骨文可以说就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学作品的雏形。甲骨文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历史文化的传统,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文字作品,都是源自甲骨文的雏形。
要解读四大名著,最好的工具,是时间性的历史研究,与空间性的文学比较研究。
通读吴梅村的石头记,特别是后20回,完全解释了红楼梦的内在的逻辑以及文字线索,吴梅村曾经在崇祯帝身边工作,经历了崇祯帝上吊自杀、闯王攻入北京,满族八旗占领中原,一些列的明清之际的历史巨变,与红楼梦的第一回的描述,完全契合,特别是最后的红楼梦的所有108个人物统统成仙,才真是明清之际的中华民族的信仰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两种记事范式,一种是官方朝廷的史书的官方记事范式,一种是民间的神仙鬼怪轮回的传说的民间记事范式,这两种记事范式,相互对照,才可以解读中华文明的密码。
大观园的原型,是北京的故宫。明朝的皇宫,才可以说,承载下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所有的空间与时间性的线索。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此本可以证明《红楼梦》的确隐写的是明亡历史,并彻底否定了中国百年“红学”研究成果。
此本中有大量创作过程中的痕迹,应该是曹雪芹五次增删的最后一次,其中还为我们提供了此书创作的大至过程,其中有这样一条批语非常惊人: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名曰《风月宝鉴》,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这条批语简要地介绍了此书的创作过程,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令人非常兴奋的信息:《红楼梦》的最初作者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吴伟业(吴梅村),在全书的最后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
“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余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根据这条批语,结合曹雪芹的生卒年,此条批语中的癸酉年应是1753年,而甲戌本成于1754年,由此可判断这个本子的母本比甲戌本早一年诞生。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认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希望大家从中得到《红楼梦》中所蕴含伟大的寓意,不再让三百多年前经历过明末之痛的遗民们死不瞑目了!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故事与前八十回中的各种暗示有着惊人的吻合,其情节设置得极为合理、巧妙,内容超乎人的想象,里面有大量打打杀杀的血腥场面,让人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对此本的真伪有不少争议,尤其是发布者一直没有提供此书的原本和八十回以前的内容,这更给它带来一层神秘的面纱。结合前八十回的分析和研究,我确认此本应该与真本《红楼梦》大有关系!已公布的内容不但与前八十回中一些我们已知的伏笔相契合,甚至有大量我们以前根本没有意识的地方也能呼应得相当完美。
看完这后二十八回,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八十回的文字,更是让我们目瞪口呆!原来中国百年的“红学”研究完全走错了方向,《红楼梦》中隐写的根本不是所谓江宁织造曹寅他们家的抄家史,而是明亡的惨痛历史,这一点让人感觉实在是不可思议!
作者用了“以家寓国”的手法来隐写了一段让人心碎的亡国史,这也是严酷的满清文字狱下产生的一朵“奇葩”。
可以说,只有吴梅村的经历、才学与内在思想意识,以及吴梅村在明清之际的学术地位,配合清朝的文字狱政策氛围,才可以酝酿出并写出红楼梦这一奇幻的文学作品。
=========================
最重要的线索,出自于康熙年间的笔记,觚剩续编 [清]钮琇
觚剩续编四卷,成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编排与正编有异,大体是以故事的侧重点不同分卷,计“言觚”、“人觚”、“事觚”、“物觚”各一卷。
书中有些内容具有实录性质,作者注重从“常”与“怪”的相对性出发,来认识和处理“幻”与“真”的关系,体现了独到的神怪观。记人则多据传闻润饰敷衍,小说色彩较浓重。

觚剩续编--艺林名句
 觚剩续编--艺林名句

  石门吕晚村,初名留良,字冀野,中年以后,屏黜风骚,精研理学,然其少时每一点笔,辄成佳咏。五言一联云:

“病嫌宾客满,贫觉子孙多。”
  吴辕次为吴兴郡守,地接常、苏,宾朋麕至,才名交累,不久罢官。

吴梅村赠诗云:“官如春梦短,客比乱山多。”
两押多字,艺林并称名句。
‘点评’
“病嫌宾客满,贫觉子孙多。”“官如春梦短,客比乱山多。”需明白历史事件,才可读懂。
=====================
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

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
吕留良著述多毁,现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
吴伟业号梅村(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2]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清兵南下之后,长期隐居不仕,以复社名宿主持东南文社活动,声望更著。吴伟业的儿女亲家陈之遴是由明入清的大臣,当时正置身子新朝的党争之中,试图借吴伟业的声望和文采以结主上,同时希望吴伟业也能入阁为相,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极力荐举吴伟业仕清为官。但是,正因为吴伟业是一个名声赫赫的先朝遗老,他的出仕客观上将造成瓦解人民抗清斗志、为清廷怀柔政策所利用的消极影响,所以,他的许多好友和一般遗民志士对此都坚决反对,力加劝阻,如著名古文家侯方域就曾致书吴伟业,提出种种异议。
然而,吴伟业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被迫应诏北上。在将抵京师之际,他曾经数次向当事要人上书投诗,祈求宽假放归,可是仍未获允,终于在到京次年被授为秘书院侍讲,后来又升国子监祭酒。
但他并没能象陈之遴所期望的那样进入内阁,相反,陈之遴本人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而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
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
此后,十余年间,东南时兴大狱,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伟业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1672年1月23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予苏州玄墓山之北。
========================
不可否认,曹雪芹说并非《红楼梦》作者的最终定论,“文献不足徵”的客观事实造成了考证上的困难,对作者身份的认定及其家世的探索的确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留下了猜测和揣度的空间。
每种学术观点的提出和形成都植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所采用的批评手段和方法体现着当时独有的文艺思潮和思维形式。
《红楼梦》著作权的论争表面上看是红学众多论题当中的一个问题,然而从其走过的历程来看,则折射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发展和交替过程中学术思想和旨趣的变革。
《红楼梦》作者到底有谁?
《红楼梦》无论是抄本还是印本,都没有明确作者是谁。如,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言:“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同时,高鹗序言:“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
程高二人作序时为1791年冬天,应该说二人生活的年代与《红楼梦》作者比较接近,他们要考证作者一定比我们要简单直接的多。《红楼梦》作者始终没有定论,甲戌本楔子和程伟元序言虽然提到了曹雪芹,但都说是增删者而没有明确是作者。
即使是曹雪芹,那也应该是化名,试想,在当时文字狱情况下,谁敢署真名?
根据有关资料,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原作者(托言石头或空空道人)写了一部叫《石头记》的小说,但没流行起来。
几十年后,有人得到了这本书,觉得跟自家事相似,又进行了一番加工处理和增删改写,如把自家或明珠家或曹家真事揉合到书里,最后用了一个化名曹雪芹(一为自保二为避祸三为传世),书才开始流传起来。
从《石头记》到《红楼梦》应该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
这样,作者至少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人。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品内容有对明末历史的描写,更多的却是清康雍乾重点是对雍正朝代的描写。
如果真是这样,那书中许多矛盾的地方就能解释得通了。
大胆推断,这些作者应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征:一系皇室成员,或王孙公子,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二经历坎坷,有过大起大落。三少年时身边不乏年轻女子,过着锦衣纨袴富贵风流的生活。青年时遭家庭变故,个人受到打击。四或隐姓埋名,或出家当了和尚,或流浪作过乞丐,亦或做过教书先生。五其工诗善画,旁学杂收,知识渊博,样样精通,或参与过大型图书的编辑工作等。
-----------------------------------
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兼宗唐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
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 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
顺治十年(1653年),“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
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烂柯山》(即《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顺治九年(1652年)贻书相约,终隐林泉,杜门不通。后侯方域去世,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万分悲痛地自责:“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由此看来,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他不愿别人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普通通一“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伟业”条认为:“《清史列传》列(吴伟业)入‘贰臣传’中,殊属不当。”他与钱谦益的失节降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后人“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的评议可谓甚得伟业之心。
==========================
吴伟业死前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
他所说“寄托良苦”,一是指他的诗歌多影射时事,只是慑于清廷之威不敢直言,所谓“诗史”之义即指此;二是指他以诗歌抒发自己失节之恨,希望后人能通过读他的诗歌而了解他的内心痛苦,并体察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吴伟业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
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
这类诗歌约有四种:
一种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田家铁狮歌》等。
第二种以明清战争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的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参军》、《雁门尚书行》、《松山哀》、《圆圆曲》等。
第三种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如《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等。
最后还有一种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类似杜甫的“三吏”、“三别”,如《捉船行》、《芦洲行》、《马草行》《直溪吏》和《遇南厢园叟感赋》等。
此外还有一些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品,如《鸳湖曲》、《后东皋草堂歌》、《悲歌赠吴季子》等,几乎可备一代史实。
他在《梅村诗话》中评自己写《临江参军》一诗:“余与机部(杨廷麟)相知最深,于其为参军周旋最久,故于诗最真,论其事最当,即谓之诗史可勿愧。”这种以“诗史”自勉的精神,使他放开眼界,“指事传词,兴亡具备”,在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上,取得突出的成绩,高过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痛失名节的悲吟,是他诗歌的另一主题。这以清顺治十年出仕为标志,在灵与肉、道德操守与生命保存之间,吴伟业选择苟全性命,堕入失节辱志的痛苦深渊,让自赎灵魂的悲歌沉挚缠绵,哀伤欲绝。
《自叹》《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组诗《遣闷》等,忏悔自赎,表现悲痛万分的心情,“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河洛烽烟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诗人自注:“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
《贺新郎·病中有感》词里,自我剖析:“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
临死仍不忘反省:“忍死偷生廿载馀,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自怨自艾,后悔不迭。
吴伟业是真诚的,以诗自赎确实是其心音的流露,
《梅村家藏稿》以仕清分前后两集,“立意截然分明”,表示他不回避和掩饰自己的污点,死时遗命家人敛以僧装,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用以表明身仕二姓的悔恨与自赎的真心。
这类诗歌对我们认识在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困扰与冲突里挣扎的人生悲剧,有着启迪作用。
=====================
吴伟业是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 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 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
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能事
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 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
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
细腻地刻画心 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
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 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吴兆骞的《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以“老翁”和“宫女”的身世遭遇和荣辱变迁,反映家国灭亡,感慨沉沦,与“梅村体”诗歌一脉相承。
===========================
历史是一个大筛子,留下来的并不多,而吴梅村就是筛子上面留下来的光彩人物。吴梅村也是当时的大苦人,从苦难中走来,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把苦难写进诗作中,在清代诗坛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
作为一个诗人,文化人,吴梅村的成就足垂千古;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传承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进入官场,但并不是一个政治家,面对改朝换代的激烈政治动荡,他困惑、犹豫、畏缩,患得患失直至失足失节,却又以此后数十年的生命作了真诚的自省与忏悔。
======================
吴梅村所撰之传奇 《袜陵春》、杂剧 《通天台》、《临春阁》 , 指涉现实、暗喻身世,表现鼎革之际士大夫的心态婉曲入微 ,具有极 强的隐喻性 。唯此之故 ,考辩其戏曲 的具体撰年 ,显得尤为重要 ,成 为研究梅村戏曲 的首要任务。
郑振择单以 《株陵春》 有明末传奇之风格而推 论它产生于明末 ,缺乏详实可靠的论据 ,难以令人信服 。
蒋瑞藻 《小说考证》 卷 5,推断 《袜陵春》 作于清顺治三年或四年 。此种观点所依据的材料为笔记 所录见闻 ,虽有一定根据 ,但并没有掌握第一手材料 ,即没有吴梅村 所作的诗文为应证 。因此,可信度有待商榷 。
冯其庸、叶君远所编的 《吴梅村年谱》 将 《袜陵春》 创作时间系 于清顺治八年 。余怀在其诗后自注:“ 宫尹有 《袜陵春》 传奇 。”宫尹即吴梅村 。论者根据余怀此诗作于顺治八年 ,而推论《袜 陵春》 即作于该年。此种观点有诗文为证 ,有较高的可信度。
清道光年间 ,顾师轼所编 《梅村先生年谱》 将 《袜陵春乐府》 系 于卷 3 “(清顺治)九年圣辰” 条目下。这是吴梅村戏曲研究史上 ,第 一次明确提出该剧的作期 ,但顾师轼并没有说明他的依据 。
黄果泉在 《吴伟业传奇、杂剧撰年考辩》 一文中认为 《袜陵春》 作于顺治九年至十年春季之间 。
所据为吴梅村《金人捧露盘·观演 (袜 陵春〉》 一词:
“记当年 ,曾供奉 ,旧 《霓裳》。
叹茂陵、遗事凄凉 。
酒旗戏鼓 ,买花替帽一春狂 。
绿杨池馆,奉高会 、身在他乡 。
喜新词 , 初填就 ,无限恨 ,断人肠 。
为知音、仔细思量 。
偷声减字 ,画堂高烛 弄丝簧 。
夜深风月 ,催檀板 、顾曲周郎 。”
以及徐锐‘《词苑丛谈》 卷 九的记载 :“ 吴祭酒作 《袜陵春》 ,一名 《双影记》。尝寒夜命小鬓歌 演。自赋 《金人捧露盘》 词 时祭酒将复出山
晋江黄东崖诗云 :
征书郑重眠餐损 ,法曲凄凉涕泪横 。’ 正谓此词也 。” 论者以徐封与吴梅村皆为江南人 ,同时代而有多有来往 ,认为徐锐记载与梅村之 词可以互相印证 。
根据徐孰的记载 ,可推定 《袜陵春》 作于清顺治九 年四、五月间首次被荐之后 ,至顺治十年九月应征入京之前 。
以上观点,确有令人信服之处 。仍有值得商榷的地 方 。《袜陵春》 戏曲应撰写于清顺治三年至四年之间 。
首先 ,根据李宜之(离园居士)的 《 (株陵春序) 》 作于类巳秋即清 顺治十年秋天 ,我们可以肯定在清顺治十年秋天之前 《袜陵春》 即已 完成。
吴伟业在 《 寄房师周芮公先生四首并序》 序中云 :
“ 伟业以庚午 受知于晋江周芮公师 ,进渴润州、|馆舍。 拜别河梁 ,十有八载 ,沧 桑兵火,万事都非 。 师以同征 ,独得不至 。”
润州 ,古州名 ,治 所在今镇江市 。
崇祯庚午三年吴伟业乡试中举 ,其 《春秋》 房师是镇 江推官福建晋江人周延嫌 。中举后,吴伟业返里途径镇江 ,渴拜访房 师周延鳞 ,置酒论文 ,笑谈甚欢 。
而吴梅村作 《寄房师周芮公先生四 首并序》 时距那次聚会己 “拜别河梁,十有八载” 了,即顺治五年 。
黄东崖的和诗也就写在此时 。
是年,吴梅村并未被清廷征召 。而由诗 序“师以同征”,可知此时周延镰被征 。所以,黄东崖和诗的上句“ 征 书郑重眠餐损” 应针对周廷罐而非针对吴伟业而言 ,其下句 “法曲凄 凉涕泪横” 才是针对吴伟业及其戏曲而言 。
据此 ,《株陵春》 的创作 时间应改不会迟于顺治五年 。
======================
红楼梦是明末清初的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作的结晶,红楼梦的源头是明末清初的传奇,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大才子才可能创作,吴梅村与冒辟疆,孔尚任就成为候选人物。
二百年来考证《红楼梦》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对“曹雪芹”这名字太较真。“曹雪芹”是假名,现代叫笔名。鲁迅姓周,巴金姓李,曹雪芹难道不能姓冒吗?
二是主观认定“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作者必须姓“曹”,其他免谈。于是对号入座,在清档案中找到一个曹寅,上下三代做过五十八年江南织造,接驾康熙皇帝四次,是个显赫富豪人家,“曹雪芹”必须生在这个曹家。但是从《曹氏宗谱》和清廷档案中,找不到曹寅后代有叫“曹雪芹”的人,没有证据,成了一个谜,直到上世纪初杨钟羲发现敦诚著的《四松堂集》有“雪芹为楝亭通政孙”,这才给曹雪芹找到身世,成为胡适考证的最大根据!但那句“雪芹为楝亭通政孙”是写在一笺条上的夹注,是刊印《四松堂集》时才夹添上去的,不是敦诚的原文,可信度无从证明,这句夹注也许是当时书商出于卖书目的攀扯豪门的一个谎言,一个能为曹雪芹找到出身富家的美丽谎言。不管怎样,对于胡适来说,总算找到一个叫“曹雪芹”的富豪后裔!
在清初康熙雍正盛行文字狱时代,作者要冒抄家杀头的危险,哪敢书写真实姓名?那时的著作刊印大都是在著书人去世以后,因此,被一度视为禁书和“淫书”的《石头记》最初只能以手抄本悄悄流行,作者为了保护自身和家族,故意摆出迷魂阵,《红楼梦》开门见山说,“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故曰"甄士隐"云云”。书上明写参与撰书的有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棠村五人,这五个人,是隐去真实姓名的虚构人名,都是假名,不过是“原应叹息的假语村言”罢了(元、迎、探、惜,贾雨村)!
到这里,所谓红楼梦是曹雪芹,写于乾隆时期的北京的问题,已经完全清楚了。
红楼梦的原型,只能出自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而且一定是江南地区的大才子、大社会活动家,才可能把贾府的时空写的如此波澜壮阔。
------------------
其实,红楼梦的产生,如同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的产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的精髓‘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彰显,不是现代社会的文学作品,可以出自具体的某一个个人。首先,不能用现代社会的逻辑,去推演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状况。
假定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胡适年轻时,放下的幼稚病。蔡元培,就比胡适更加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蔡元培作为国学大师,敏锐的直觉到,红楼梦是一部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的政治思想性的伟大作品。蔡元培的先知先觉,很可惜,后来人,都没有感知到。
研究红楼梦,首先要抓住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其次要挖掘核心内涵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渊源。
红楼梦的核心内涵,就是批判儒家思想,崇尚佛家道家思想。虽然批判儒家思想,但不是那种革命式的评判,而是一种隐蔽的、温和的批判。
红楼梦的崇尚佛道思想,不是中国传统社会民间的崇尚,也不是道士或者出家的和尚的崇尚佛道思想,而是一种精致、优美的、哲学家式的崇尚,而且红楼梦已经把佛道思想的真正核心内涵,蕴含在整部红楼梦的作品中,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通过禅诗与禅意表现出来。
可以说,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有着极高的哲学思想内涵,以及禅学道学思想的中国传统式的士大夫的地位,作者绝不是一个公子哥,而是一个历经宦海沉浮、历经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学者与官僚,而且作者曾经接触过、生活过贾府那种皇宫式的生活。
通过这一红楼梦核心思想的分析,吴梅村当然为第一人选,吴梅村是深受崇祯帝欣赏的明末时期的学者与官僚,而且吴梅村是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地区文学领袖人物,组织过学社,影响过冒辟疆,孔尚任等人。而且,吴梅村本身就有长诗,比如‘圆圆曲’,吴梅村的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本身就可以认为是‘石头记’的前身与预演。
分析吴梅村,可以暂时搁置‘吴氏石头记’是否存在的问题,只是从明末清初的传奇的戏曲,谈谈红楼梦的创作源头。
一部伟大作品,之所有可以传承下去,因为他记载了当时的时空环境下,人们内心最最刻骨铭心的事件。明末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的京城突然落入李自成之手,而后满族八旗军队趁虚而入,整个江南地区,一团散沙,最后经过清军的残酷屠杀的政府,满族人建立起了清朝政权。
在顺治帝与康熙年间,整个江南地区依旧是惶恐不安,虽然战争平息了,但是文字狱为代表的清朝廷的高压政策,搞得明朝的遗民们,天天活在地狱的情境中。
可以说,过去的美好生活,与当下的清廷的恐怖政策,才是红楼梦创作的最大动力。也是,广大读书人,冒死私下传抄石头记--红楼梦原型的最大吸引力。
红楼梦的创作,可以说主创人员是吴梅村,创作的载体是明末清初的传奇戏曲。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红楼梦的创作的一种形式。
===============
洪升是标准的清朝人,没有经历明朝末年的天地间的巨变,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也就不会有吴梅村等明朝逸臣的真情实感,但是洪升生活的康熙时期,正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大撕裂的阶段,红楼梦的原型作品,洪升肯定是大量阅读了,并且用于《长生殿》的创作中。
孔尚任(1648年11月1日~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孔尚任,作为正宗的孔子的后代,又完全被清朝廷重用,孔尚任的思想不可能抨击儒学崇尚佛道,更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只是孔尚任与洪升一样,生活在康熙时期,正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大撕裂的阶段,红楼梦的原型作品,孔尚任肯定是大量阅读了,并且用于《桃花扇》的创作中。《桃花扇》正是清朝廷官方认可并大力提倡的作品,既抨击了明末后期的阮大铖为代表的南明朝廷,同时又缓解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大撕裂的矛盾。
《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内容,都含有红楼梦的原型故事。清·沈默《桃花扇题辞》:《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正为儿女细事作也。大凡传奇皆主意于风月,而起波于军兵离乱;唯《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读者不可错会,以致目迷于宾中之宾,主中之主。山人胸中,有一段极大感慨;适然而遇侯李之事,又适然而逢苏柳之辈;是以奇奇幻幻,撰出全册,当在野史之列,不应作戏曲观。梁启超则认为它“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是“冠绝千古”的。
《长生殿》写的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的婚恋,而是帝王、妃子的生死恋,它以帝王、后妃之情为核心,辐射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阔,既有宫廷内嫔妃的残酷争宠,又有导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既有降叛的花面伪官的寡廉鲜耻,又有骂贼的雷海青的刚烈忠贞等更为复杂多变的情节关目,社会生活容量也更为丰富杂多,戏剧冲突是外显的,也更为尖锐激烈。可以说,《长生殿》影射了明清之巨变,由此招来清朝廷官方的大力打压。
可以说,《长生殿》的哲学思想才是完整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以及‘神仙鬼怪的神识不灭的思想’,这一点,红楼梦也完全继承了。这才有洪昇是红楼梦作者的现代人的猜测。其实,如果懂得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作品的发展,就可以把洪升排除在红楼梦的作者之外。
======================
红楼梦的艺术载体形式,就是明清之际大变革历史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
世情小说。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
红楼梦就是一部严格意义的世情小说。红楼梦基本上复制模仿了《金瓶梅》的写作手法,只是把时空关系定格在贾府-皇宫,以及整个明末清初的朝廷政治演化,士大夫官僚制度,科举制度这一最广大的时间空间中,因此红楼梦比《金瓶梅》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理想化。这就折射出,红楼梦的作者的身份,是出自于明清之际的上流社会。而《金瓶梅》的作者的身份,出自于民间,因此《金瓶梅》才十分民间化、世俗化,或者说过情趣不是那么高雅。这一点,通过写《金瓶梅》与红楼梦的作品中的爱情活动,就有了鲜明的对照。
神魔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所谓‘成佛、成仙、菩萨、神仙、鬼怪’的形象,是中华文明的秘密所在。因此,神魔小说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表达充分的艺术手段之一,也被百姓所接受,红楼梦从第一回,到结束的108会,都是神魔小说的形式为载体。
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而嘉庆年间产生的《三侠五义》把公案侠义派小说推向顶峰,对后世武侠小说奠定基础 产生深远影响。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红楼梦》作为清代小说的巅峰作品,正是通过白话形式,把明清之际的巨变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分解、隐蔽化与再重构,同时展示了红楼梦作者传统士大夫的身份与儒释道一体的哲学思想、高超的文学素养,用崇拜女性赞颂女子的高贵,强烈的抨击了明末清初所谓士大夫缺少风骨傲骨的形象,最后展示了佛道报应与轮回的思想,这一点是现代人无法明白的。贾府的轰然倒台,正是一种善恶分明,因果报应的必然,这才有红楼梦最后的成仙的大结局。
=================
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名家辈出,名作众多,很多小说作品寓意深远,这在小说命名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清代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指出:“稗官者,寓言也。……《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百数,为之寻端竟委,大半皆属寓言。”张新之《红楼梦读法》认为:“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意。”小说命名中的寓意法不仅体现于《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经典名著,而且在其他小说作品中也随处可见。
明清小说作者善于通过命名的形式加强宗教宣传,体现浓郁的宗教色彩,这是明清小说寓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借小说命名宣扬宗教,渊源已久,旧本题后汉郭宪所撰《洞冥记》的命名就包含很深的道教寓意,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九引郭宪《洞冥记》自序,声称此书取名意在“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故曰‘洞冥”'。
佛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认为,一切法皆由心生起,“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是万物的本原,外在事物如梦中幻境,均不存在。因此佛教注重人的本性本心的修养,希望世人摈弃尘念,清心灭欲,将人从各种功利和欲望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本心本性,这在《西游记》一书的命名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明清时期不少学者对《西游记》命名蕴藏的佛理加以阐释,署名李贽撰《批点〈西游记〉序》指出:“不曰东游,而曰西游,何也?东方无佛无经,西方有佛与经耳。西方何以独有佛与经也?东生方也,心生种种魔生;西灭地也,心灭种种魔灭。然后有佛,有佛然后有经耳。”魔生魔灭均源于本心,所以本心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明代谢肇淛《五杂组》认为《西游记》寓意在于“求放心之喻”,不是随意之作,放纵本心,则莫能禁制,唯有修身养性才能成佛。
我们从明清小说命名实践来看,在宣扬佛教清心灭欲的观念之中,以色空观最为突出,试以《红楼梦》为例,从书名与人物命名、茶名与地名等两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书名与人物命名。《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云:“空空道人听如此话,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一书存在多种名称,其中《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等反映鲜明的色空观,
清代梦觉主人《〈红楼梦〉序》云:“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也。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作是书者藉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梦觉主人认为富贵、情爱到头来都是一场梦幻一场空,这正是作者藉以命名为《红楼梦》的深意。
《石头记》被改名《情僧录》,后来再改为《风月宝鉴》,其寓意也在于此。清代王希廉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回评中对此加以阐释:“是代石头说一生亲历境界,实叙其事,并非捏造,以见‘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意。故借空空道人抄写得来。……情僧者,情生也;情僧缘者,因情生缘也。风月宝鉴者,即因色悟空也。金陵十二钗,情缘之所由生也。”
在《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叙及贾瑞之事,王希廉在回评中就《风月宝鉴》之名再加阐述:“背面是骷髅,正面是凤姐。美人即骷髅,骷髅即美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王希廉认为《情僧录》和《风月宝鉴》二名体现明显的色空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正是《红楼梦》几种书名的真实寓意之所在。
从人物命名来看,“空空道人”是《红楼梦》作者假托的小说人物,他与小说中警幻仙姑等名称一样体现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色空观念。
  第二,茶名、地名。
《红楼梦》中茶名“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寓含色空观。甲戌本《石头记》第五回:“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甲戌侧评云:“隐‘哭’字。”第五回:“因名为‘万艳同杯’。”甲戌侧评云:“与‘千红一窟’一对,隐‘悲’字。”
清代王希廉在《红楼梦》第五回回评中指出:“茶名‘千红一窟’,酒名‘万艳同杯’,言目前虽有千红万艳,日后总归杯(抔)土一穴。同是点化语,不是赞仙家茶酒。”
《红楼梦》中的地名同样富有寓意,清代方玉润《星烈日记》卷七十云:“案有《红楼梦》一书,乃取阅之。大旨亦黄粱梦之义,特拈出一情字作主,遂别开出一情色世界,亦天地间自有之境,曰太虚幻境,曰孽海情天,以及痴情、结怨、朝啼、暮哭、春感、秋悲、薄命诸司,虽设创名,却有真意。又天曰离恨,海曰灌愁,山曰放春,洞曰遣香,债曰眼泪,无不确有所见。盖人生为一情字所缠,即涉无数幻境也。”
方玉润就《红楼梦》中多种地名寓意进行阐释,认为《红楼梦》命名的实质就是宣扬色空观念。
入清以后,明朝的遗民利用手中的笔,抒写亡国之痛,鞭挞明朝的降将、叛臣,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反清复明的心愿。王夫之根据唐传奇《谢小娥传》和《拍案惊奇》卷一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改编成《龙舟会》杂剧,鲜明地表达反清复明思想。谢小娥的父亲、丈夫在唐人传奇中有姓无名,在话本小说中被称为“谢翁”和“段居贞”,王夫之则给谢小娥的父亲、丈夫分别取名为“谢皇恩”和“段不降”,目的就在于讽刺、鞭笞那些背叛朱明朝廷,投靠新朝的降将、降臣。杂剧通过一个柔弱女子谢小娥为父、夫报仇的行为,有力反衬出明朝降将、降臣的贪生怕死、自私自利,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
明朝的南都,就是金陵石头城也。这一个‘石头记’就是映射大明王朝的兴衰,红楼梦作者是没有胆量,公开抨击清朝廷的,因此红楼梦只可能委婉陈述明清之际,南明朝廷的故事,石头记’者,缘宁、荣二府在石头城内也。是最清晰的表白。作为八旗后代的曹雪芹,岂能污蔑自己的祖先?
曹寅世代为汉八旗,曹寅或者说曹家的发迹,源于他们本身比较特殊的身份。曹寅的先祖早在清朝龙兴之前,便已经归附了彼时的满洲政权,成为包衣。何谓包衣,就是当时满洲皇帝或者亲王的家奴,等到大清定鼎中原,这些上三旗包衣也就成了皇帝最信赖的“家人”了。
是,作为正统的八旗子弟,是不可能蔑视自己高贵的血统的,即使潦倒不堪,也不会辱骂自己的祖先,老舍先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乾隆时代,八旗子弟暂时的潦倒不堪,也不可能终身如此,和珅不是这样吗?慈禧的家族,不正是这样吗?因此,把红楼梦的作者,定位八旗子弟-曹寅家族的后代,才是胡适作为年轻气盛的留学生,是很无知的一面!可惜,后来的研究者,没有任何机会,搞清楚八旗血统的高贵性的对中国近代史的关键且重大的意义!
甲戌本《〈石头记〉凡例》称:“《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石头记》书名寄寓着作者个人及其家庭在石头城(即金陵)的经历,清代周春《〈红楼梦〉约评》云:“开卷云‘说此《石头记》一书’者,盖金陵城吴名石头城,两字双关。”
清代王希廉《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回评亦云:“‘石头记’者,缘宁、荣二府在石头城内也。”
脂砚斋评本多处提到“真有是事,经过见过”“真有是语”“作者与余实实经过”等语,证明《红楼梦》所叙之事多为自己和小说作者亲身经历。
那么这个人,只有吴梅村最合适!八旗子弟之曹雪芹,根本不可能存在!
====================
当时满清借修《四库全书》对所有古籍进行全面检查,大量加以抽毁、篡改的一场文化浩劫。《四库全书》表面上是发展文化,实际上是对古籍进行篡改、焚毁、抽毁、剜去,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籍的原始内容。于是,偌大的神州万马齐喑,文人们只能钻在经学、训诂学、甲骨学、小学等故纸堆里去做些烦琐的考据工作。
这种背景在《红楼梦》也可略见端倪,如在第一回中,作者借空空道人之口说了一番似乎可以免责的表白借口:……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尽管如此,《红楼梦》也并没有因为作者的借口而躲过被禁的命运。
我们又知道,红楼梦也曾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的初稿。“《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一百二十回,书未成即逝矣。诸家所藏抄本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本未能画一耳。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见裕瑞《枣窗闲笔》。
《吴氏石头记》开篇有段批语,明确告知是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吴伟业)写的《风月宝鉴》。 那这书名又有什么玄机?有客官说了,这风月二字,不更加证明了《红楼梦》是部风月小说吗?如果这么想,那又是中了作者的障眼法。 风月宝鉴,在书中可是明明白白出现过的,是却有其物的(不像红楼梦,书里并没有叫‘红楼’的楼)。

《红楼梦》关于风月宝鉴的描写主要在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被凤姐两番捉弄后,大病在床。这时,一个跛足道人给贾瑞一面镜子一一风月宝鉴,声称只照它的背面,不照它的正面,就可治好贾瑞的病,但贾瑞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一命归阴。
大凡神魔小说中,都有不少法宝,比如广成子有翻天印,太上老君有金刚琢,观音大士有玉净瓶。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最奇葩的法宝“风月宝鉴”吧。跛道人介绍:“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千万不能照正面”之后更是有一条直白的批语: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我们看红楼不要只看表面,不要只在意荣华富贵、儿女私情、男欢女爱等事,而要看到它背后的隐喻,但书反面到底隐喻了什么呢?
风月宝鉴的正面,乃象征红楼一书的正面,象征此时盛极一时的贾府,此为生,为繁华之假象,背面则象征红楼一书的另一面,是败落之后的贾府,此为死,为人生最后之归处,为真相。看似辉煌的贾家,其实真正的正在衰落,必定是悲惨的结局,到头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白骷髅了,贾瑞因陷入"假"中不能自拔最后悲惨地死去,也是贾家败落的反映,.所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瑞的法宝是“风月宝鉴”,而曹雪芹当时给红楼梦起的名字也是《风月宝鉴》,这就是在告诉我们看书的方法,那么《风月宝鉴》被后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大明王朝的兴衰,那 红楼掩面人,当然是指朱明子孙,甚至可以指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他们都曾经是红楼里的红颜,如今都成了青冢里的累累白骨。
===================
《红楼梦》一书,原著乃明末清初文坛首脑吴梅村,20年后,在徐乾学与韩菼的组织下,由严绳孙主笔润色,到场本书团体创作、批注的人物划分为:严绳孙笔名曹雪芹,韩菼笔名脂砚斋,秦松龄笔名畸笏叟,吴绮用号绮园,书中吴玉峰就是徐乾学,孔梅溪就是徐可先。
而在2008年传出的《吴氏石头记批删本》,更是直指“风月宝鉴”是吴梅村所作,他的朋侪学生以此为蓝本富厚润色批阅增删而有了《红楼梦》。同样在第一回有段长长的文字,但说到下面这里是就断了:
“…… 开卷即云‘風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但这部不被红学界认可的“吴氏石头记”,却在这后面多出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文字:
..........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生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预干与朝政故缮写修之,另更名《石头记》。
..............
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红楼梦》最早就叫《风月宝鉴》,东鲁孔梅溪只是将其恢复到原来的书名而已。
在开篇甲戌本凡例中就说到,“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宝鉴》,是戒妄动風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
《風月宝鉴》,真的是戒妄动風月之情吗?其实是作者反语也,就像凡例中提到“此书不敢干预干与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书中又说“朝代年龄,地舆邦国”,皆“失落无考”。是真的不干预干与朝廷吗?是真的失落无考吗?明显写的就是明末往事嘛。
其实凡例里已经告诉了我们: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这三个书名是“点睛神妙”。看懂了这三个书名,就看懂了整部书,就看懂了作者的“极苦心思”!
风月宝鉴,是书名,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工具—— 一面镜子。不像“红楼梦”,书里并没有叫‘红楼’的楼)。
在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中了凤姐的相思局,效果患病,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宝鉴,这镜子正面是玉人,反面却是白骷髅。看反面病很快就好,看正面就沦落其中死得快。我们不妨往返顾这一段: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羽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内里,〖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羽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内里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以为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再读红楼,最吸引我的是这条批语中的诗: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这些红楼掩面人,很快就要酿成青冢白骨了,可笑贾瑞还着迷于 风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最后也丢了性命。
前面我们已经点明晰“红楼”的寓意,那 红楼掩面人,固然是指朱明子孙,甚至可以指千千万万的明朝子民,他们都曾经是红楼里的朱颜,如今都成了青冢里的累累白骨。
正所谓:
白骨如山忘姓氏 无非令郎与红妆。
接下来的笔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匹俦哭的死去活来,痛骂羽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行毁。〗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
贾代儒要烧镜子,已是很奇怪了,镜子怎么烧?批书人的话更奇怪 ——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行毁”。这到底是镜子还是书?说野史可毁,言下之意此书是正史,不行毁。
另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镜子会说话。其实这不奇怪,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不也会说话吗?不外在通行本里,石头化为通灵宝玉之后反而再没说话了。令人惊讶的是,在《吴氏石头记》里,通灵宝玉不光会说话,而且还会趋吉避凶会自行逃走潜藏。仅就这一点来说吴本后28回,就比通行本后40回合理得多。
原来《风月宝鉴》不只是一块镜子,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
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宝鉴,即是名贵的历史借鉴。
那风月又当做何意解?
风月是指风花雪月吗?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风月宝鉴的本意并不是要申饬后人不要沦落女色,而是一部隐写的历史,是充满白骨血泪的历史借鉴。
那风,究竟指什么,月,又是指什么?
在清朝,稍读过几本书的,都知道:风月二字,下意识地就会想到“清风明月”。
那就是著名的“清风诗”案,是明末著名文人徐乾学的儿子徐骏,写了那句“清风不识字,何以乱翻书”,从他家里还查出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这类的反诗。徐家有其时闻名天下的藏书楼——传是楼,由于书实在太多,朝廷要从内里找“反动”书籍和文字实在太贫苦,所以雍正下令爽性一把火烧了传是楼,将徐骏斩立决,将已经死了的徐乾学平坟,差点开棺戮尸。
(吴雪村先生认为,传是楼被雍正下令焚毁,也与私藏“红楼梦”等反书有关。吴先生认为,徐乾学作为吴梅村的好朋侪,不行能不收藏此书。并认为“题曰红楼梦的吴玉峰”,就是徐乾学。因为徐乾学就曾号玉峰先生,家乡是在江苏昆山,即吴地人,所以假名吴玉峰是完全有可能的)
徐乾学的第五个儿子徐骏,并未履历明亡浊世,那他为何有那么浓重的民族思想呢?要知道他家父子几人都是在清朝廷做大官,为何端着清廷的饭碗,还要骂清廷的娘?
这种反清思想,固然更多的是来自父亲徐乾学,另外他另有个很牛叉的舅爷爷——就是招呼匹夫都来反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徐骏是不是看过红楼梦,领会到了“风月宝鉴”的深意,所以在写清风诗时,将清风明月信手拈来,化入反清诗中?
徐骏的诗可能就是受了《红楼梦》里隐喻之法的影响,只不外远没有到达红楼梦那种踏雪无痕的境界,而是十分显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骂清的。好比:
他曾经画了一幅紫牡丹,在画上题诗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有一次聚会喝酒,他见杯底有明代万历年号,即吟道:“覆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一边。”晚上他听到老鼠咬衣服的声音,又吟诗说:“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是明朝。”有一次他到京城去,动身前他写诗说:“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如此出口成句,堪称有触即发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源自《百度百科》徐骏词条)
.......
总之,不管是徐骏诗中的“风月”也好,还是红楼梦里的“风月”也罢,都实指清风明月无疑,也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那风月宝鉴,即是指“清兴明亡的那段历史”,这样的历史,野史写得七零八落,正史又不纪录,唯有这《风月宝鉴》记载了,固然是“烧不得”。“烧掉”了,那就意味着这段民族血泪史就被彻底遗忘了,后人就无从借鉴了,无数人的血就白流了。这也是一大批文人费心艰苦冒着掉脑壳的危险创作、批删、润色、缮写、流传这部旷世奇书的真正原因所在。
=====================
清廷可是各种喜欢咬文嚼字,篡改经典、讲究避讳的朝廷。当然,之前的明朝等等朝代也有文字狱,但是没有清廷这么酷烈。
徐骏虽然人不出名,但他的胆子是真肥,自己画了一幅紫牡丹,然后引了沈德潜(没错,就是后来被开棺戮尸的那个)的《咏黑牡丹》:“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题在上面。
其实这徐骏被处死,最大的起因是雍正八年,给雍正写奏章的时候,把陛下的“陛”写成了“狴”,雍正感觉好嘛,你把我当成兽类?加上又有人告发他写诗反清。
于是将他革职查办,抄家的时候在他的文集里发现了一首:““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好嘛,齐活了,斩!
因此,红楼梦中,绝对不能留下明朝的一点痕迹。但是,整部红楼梦的明朝的痕迹还是非常多的。
首先,服饰就不是满族人的服饰,而是明朝的服饰为主。《红楼梦》中的服饰并不完全都是明朝的,只能说是以明朝为主。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着重写人物服饰的地方大约就有三十多处。作者描写得细致到其衣着的花色品种、纹饰质料、织造方法,显然不可能舍近求远,不写康熙时代王公贵族熟悉的满族服饰,而去虚构当时已不存在的明代衣装。
自《绣像红楼梦》排出以后,后世的绘画、戏剧、电影、电视多以《绣像》为根据,采用明代汉族的宽袍大袖之装,以至于普通人心目之中,都有了先入为主的红楼各个人物的形象。
明朝服饰是指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按照《三才图会》与《朱氏舜水谈绮》中的相关描述,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相似,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朱氏舜水谈绮》言: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明竖领(新出现的服装部件) 明代出现的立领服饰,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中原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满族入关后,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儿看袭人……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你的,倒都是好的。
---------------
清朝服饰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

[img=216,220][/img]
清代皇后凤袍
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女装常服
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服用也随意得多。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详查。违者治罪,一并严惩绝不宽大。
康熙年间
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
[img=220,210][/img]
满族服饰
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
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通过服饰就可以看出,红楼梦不可能出自乾隆年间了。
=========================
例如:大家可以做一个有趣的组字:吴玉峰题,东鲁孔梅溪题,棠村序,吴梅村呼之欲出!
吴伟业(1609.5.28-1672.1.23),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后附南明,三月而归,后仕清,三年而归,作为忧民国士,作为文坛盟主,吴梅村在作品里完成了对明清的批判!
吴梅村经历国变,饱经忧患,写下了悯时伤世之作《圆圆曲》《避乱》《读史杂感》《琵琶行》等,诗风沉郁苍凉如老杜,在《石头记》里,我们到处可以闻到他那些怀古的诗句,比如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其中写三美人的"红梅花诗"也只有诗史才能完成,在文中由岫烟、李纹、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而这三人,在小说中都是苏州女儿!例如:作者开篇就说苏州,这里也隐藏组字:并有两解:石里认清哭庙,真士汝命应怜或者石里认清胡虏,真石汝命应怜.
所以书中红楼女儿年纪轻轻,出口都是老杜,怎么不让人诧异!
再例如:宝玉中举却受封号,真是弥天大慌,但"文妙真人"却有深意,谁受皇封?不是洪昇,不是曹家子,曹家不是进士出身! 而梅村是榜眼!并被"赐婚",所以还崇祯之泪:"文庙(明庙也)真人";
还有一解是:文是"文饰",打扮其爱情小姑娘卞玉京,还其负约不娶的爱情之泪,所以云:"文妙(小说中妙玉也)真人"。
关于其政治与爱情变节,吴梅村也进行了自我批判:"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傅试原是暴发的""二十三岁"这三句话写一个人,就是梅村,1631年梅村从读书郎登榜眼,正好23岁,傅试名字有两解,一是赴试,影写追逐之流参加清朝考试,也就是多姑娘(庄妃)的"遍揽英雄",宝玉中举就是"仕清"变节,但也是多姑娘所说:银样蜡枪头,不能为挤所用,宝玉出家就是后来梅村归隐,还有一解就是"弗试"是"不仕"的意思,说的是虽然求联姻,并无结果,是假仕!
"傅试有个妹子",说的是玉京;"傅秋芳"名字来于横塘秋夜眠玉京和芳官醉眠宝玉的组合,"琼闺秀玉"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的玉京写照组合,"二十三岁"是梅村见玉京时候,玉京也是23岁!
傅试多次联姻不成是写梅村与玉京的婚约两度搁浅,也表达了《枉凝眉》的苦望,没有结果自然是《误终身》,这与第三十五回"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相对照,说的是梅村是"皇上赐婚",不敢造次,自己是情不情!是孙悟空的紧箍咒,不得已也!
再例如: 1672年吴梅村在家乡病逝,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禛在《池北偶谈》有记:"吴骏公辛亥元旦梦上帝召为泰山府君,是岁病革,有绝命词......先生属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略曰:
'吾一生际遇,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刻不尝辛苦。实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袍(宝玉出家,终于如愿,大著已成,可以瞑目),葬我于邓尉,灵岩(一生习练性灵说,如宝玉说甄宝玉没有什么明心见性之谈,不可为友)相近,墓前立一圆石(为何不立碑?是《石头记》之隐语),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
王士禛记录历史,也是轻描淡写说春秋啊!比如李商隐《李贺小传》说:"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弥女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我每思想其遗言,总是想到金圣叹临刑前调侃他儿子的对子: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其幽默让人捧腹,吴梅村遗言也是如此,给世人耍了一个花枪:我是诗人,《石头记》不是我写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1661年,顺治的离世也许给他惊喜,但没有任何波澜兴起也就打定了写小说的念头,十年乃成!成后即逝!任何伟大的作家,当他的作品完成后,没有了目标,他的生命之花也将很快凋谢!
现在你有点悟了吧,只有梅村有这样的忠臣情感,只有梅村有这样的文史功底,所以那宝玉中举其实是不得已而仕清之自况!最后的出家也是自己的心愿.
再看吴梅村晚景:五十岁生日那天,愿云和尚赠诗责备吴梅村当初有负入山之约:"半百定将前诺践,敢期对坐听钟声"。愿云曾多次约吴入山,吴都以双亲家小为念而拒绝,其实还有对国家的希望和大书的创造的双重愿景!  
晚年他半生心血的《梅村集》付刊时,给冒襄的书信中提起晚年用心著作,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
在元春省亲所点的四出戏中,居然有其死后的洪昇写的《乞巧》出自《长生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石头记》是梅村所书,也不能不让后人添加改动哦!可能原来点戏就三出哦,还有《相约》《相骂》哦,所以点数不是死的,去掉《乞巧》也很通畅,就如全书去掉曹雪芹一样,是宝玉的人生三部曲,洪升又加入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四章的交响曲,也并没有大的改变哦!
在梅村的戏剧作品中,《秣陵春》本剧与刚才所述"《豪宴》出自《一捧雪》(为玉而亡)"之隐语对映;
《通天台》本剧与"《仙缘》出自《邯郸梦》(送玉度人黄粱一梦)"之隐语对映!
《临春阁》本剧与" 《离魂》出自《牡丹亭》(梦梅丽娘梦中结缘)"之隐语相对映,也与小说中宝钗黛玉帮宝玉雷同,结果也是一个死一伤!
这样的对映成趣,所以抽掉洪昇写的《乞巧》出自《长生殿》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加上去也没有什么妨碍,因为四出戏的主旨是有机的统一,可见洪昇的增补水平!
土默热也看出菊花诗有洪昇的影子,但前面我说的三美人的红梅花诗,宝琴的怀古诗,还有那些艰深用典的美女联诗,那是在"蕉园诗社"里找不到的! 并且这12首菊花诗是化作,不是原创,问题是吴梅村作为冒辟疆的老朋友,和他争过"一宛茶",晚年多书信,当然知道这个弟子的聚会所作之诗,不大加改动也是传诗之意思,所以土老师楞往洪昇的身上拉是有道理但没有比拉到梅村身上更准确,正如和颜也之随邦森争故宫溪园一样没有必要为大观园的所在地一样,因为这些都是末节!
但是我并非贬低洪昇的水平,他对《红楼梦》的形成功劳还是排在第二位的!因为他主要添加了《风月宝鉴》(比如《红楼梦引》部分诗词),而整体的构架,梅村早已完成了《石头记》或者说《金凌十二钗》的布局!如果说梅村把《石头记》写成了飞燕的骨血,洪昇则让其增肥成了丰满的玉环!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昇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如李白当涂捉月落水,你也欲揽月乎,面上笑心中苦也!)
你看93回"甄家仆投靠贾家门 水月庵掀翻风月案",贾芹影射的就是洪昇."贾政接来看时,上面写着:西贝草斤(贾芹,洪升年轻时候号芹溪)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 "
可见洪先生深意存焉,水月庵本是抗清的净土,而自己是不肖子孙,花天酒地,一事无成,是哭水月庵也:"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好声名。 "
水月庵是陈子龙的兵败隐居地,陈子龙的弟子有毛先舒,而毛先舒是洪昇的老师,洪先生把师爷的隐居而东山再起之地作为自己的作品背景,并非污秽先族,而是想让人记住这个真实的地名.贾芹被赶出大观园,就是影射洪昇国丧期间因演《长生殿》而被逐出北京.
所以,洪先生表面写风月案,实际是作者的自传,也是反讽!
从风格来讲,如果把梅村比做杜甫,洪昇则是李白!公认的书名从《石头记》到《红楼梦》实际上是新一代的李杜联手,联的不是诗,是小说,因为历史是进步的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中华汉文化也到了一新的拐点!
因此后四十回的确有许多洪昇增补的内容,但整体的架构与大意,梅村早已完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后四十回的确不如前八十回精致,陈寅恪也是这样看的,但胡适不懂文本就来了个腰斩,把后四十回送给了高鄂,高鄂在序中明确说自己是编者,从没有说是后四十回的作者,正如书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明确说自己也不是创作者哦!而这曹雪芹不就是洪雪芹吗?
1702年4月,朱彝尊又为洪升作《长生殿》序,还作诗赠洪升,《题洪上舍传奇》诗云:"十日黄梅雨未消,破窗残烛影芭蕉。还君曲谱难终读,莫付尊前沈阿翘。"
《酬洪升》:"金台酒坐挚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1704年,曹寅《读洪肪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礼法谁尝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纵横摆阖人问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1791年程甲本程伟元的序第一句话就是"《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竟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曹雪芹先生删改数过。"
偶然诗作可以改变风格,但整体风格是改变不了的,就是说文如其人!所以可以说,梅村制造扇血洪昇点画"红梅花",小说版的"长生殿"的《红楼梦》就出炉了!
=============================



编辑于 2020-07-13 2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08:18 , Processed in 0.066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