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7|回复: 17

贾宝玉===神瑛侍者+补天灵石===三生石+帝台之棋//传国玉玺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发表于 2022-6-2 21: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宝玉=神瑛侍者+(补天灵石)==三生石+通灵宝玉(补天灵石//帝台之棋)

梦幻组合
林黛玉//木石前盟自带基因
薛宝钗//金玉后缘自带基因
贾宝玉//冥顽不灵//玉石俱焚而化灰化烟?

只知道通灵宝玉“除邪祟”,来看“知祸福、疗冤疾”是怎么完成的                                                   2022-04-23 01:06:08 来源: 青溪话红楼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癞头和尚、神瑛侍者、通灵宝玉、薛宝钗竟然是同一个人,看到这句话,也许有人会说纯属一派胡言。
但是,当我们使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他们归总到一个人物身上,《红楼梦》中的许多谜团就可以迎刃而解。
癞头和尚为什么对宝钗偏爱有加,对于黛玉等人的态度是要让出家,独独到了薛宝钗这里操心起她的姻缘来。先是造了一块所谓的通灵宝玉,装神弄鬼地挂到贾宝玉脖子上去。然后又炮制了金玉良缘之说,教授给薛家制作金锁,刻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和通灵宝玉上面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来配对。
他这一系列的神操作,目的很明确:为金玉良缘扫清一切障碍,不惜一切手段促成金玉姻缘。

《红楼梦》这部奇书在创作方法上善于使用草蛇灰线,这些暗线前后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我们把这些散乱的线头接连起来,就会发现,《红楼梦》的构思非常严谨细密,它是一部完整的自证体系。
要把神瑛侍者、癞头和尚、薛宝钗和通灵宝玉四个角色归并到同一个原型身上,也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的。
本篇文章再结合原著进一步论证她们之间的关联。
一、癞头和尚和薛宝钗
1、两人都是佛界精英
癞头和尚在《红楼梦》中已经是佛界的神仙了,他自然精通佛理。薛宝钗的佛学造诣也是首屈一指,这一点脂砚斋已经批注出来了。
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请了戏班,有一出戏是《山门》,宝钗给宝玉讲了戏词,那是鲁智深出家的故事。后来贾宝玉因为不能协调黛玉和湘云的关系,自己落得两边不是人。

为此宝玉心里郁闷,续写了一段《庄子》,又写了一个偈语,大有看破红尘的意思。
薛宝钗看完后,说:
“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这里庚辰本有脂批:
[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
批书人为什么这么评价薛宝钗?因为宝钗精通佛学道理。
《红楼梦》中佛道地位很高,她们渗透在荣国府各个阶层之中。从贾母到王夫人、王熙凤、赵姨娘等,都深受影响。要说造诣最深的佛家人士,癞头和尚当属第一。

脂批指出,只有宝钗能够说出这种大彻大悟的话来,这暗示了薛宝钗和癞头和尚两个角色的统一性。
2、自比如来佛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魇魔以后,癞头和尚来,大显神通,让通灵宝玉恢复灵性,治好了宝玉凤姐儿。
林黛玉见到宝玉好转,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薛宝钗听到这声佛号,竟然笑了,原文如下:
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声笑了。众人都不会意,贾惜春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红楼梦》中潜藏的一个梗,一个话头中断了,接着答言或出现的人物就是前面话头指向的人。
林黛玉这声“阿弥陀佛”,暗指薛宝钗。癞头和尚时不时要把人度脱出家,彷佛是化解别人的灾难;宝玉凤姐有性命之忧的时候及时出手救治。他扮演的角色恰似如来佛祖普渡众生。

癞头和尚和薛宝钗是一个人,贾宝玉的生死都由她操控。她看到所有人被她耍得团团转,束手无策,倍感得意。当林黛玉如释重负般念了一声佛的时候,薛宝钗不由得笑出声来。
接下来她的这段话,大有意味。
“讲经说法”的是她,她给贾宝玉讲《寄生草》,贾宝玉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又说六祖慧能的典故,讽刺贾宝玉悟性不够。“普渡众生”那不是癞头和尚的行为吗,要把甄英莲、林黛玉、妙玉等人度化出家,实际上却是为自己的金玉良缘扫清障碍。以度人之名,行利己之事。宝玉凤姐儿遭到魇魔,命垂一线,那不还是她癞头和尚给救回来!

林姑娘的姻缘,她要怎么管?
第五十七回,薛宝钗终于说出了她的计划:让薛姨妈求了贾母,把林黛玉给薛蟠作媳妇。
薛宝钗自比如来佛,一切事情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她自信满满,胜券在握。
二、薛宝钗和通灵宝玉
通灵宝玉具有三个“实在的好处”:除邪祟、知祸福、疗冤疾。这是癞头和尚匠心独具,为了让人一看见通灵宝玉就知道她是个奇物,特意在它身上刻下的字迹。

薛宝钗也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这话是她的贴身丫鬟黄金莺说的。第三十五回贾宝玉被贾政笞挞后,请莺儿来打络子,二人说到了薛宝钗,原文如下:
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那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突然薛宝钗就出现打断了莺儿的话,薛宝钗那独特的好处也就成了谜。
按照《红楼梦》的写作手法,这叫作横云断岭法。虽然形式上看似断开了,但是背后有着许多影影绰绰的联系。
薛宝钗的几样好处,在第六十二回由她自己说出来了。这一回贾宝玉过生日,他到薛家和薛蝌吃了酒,薛宝钗带着宝琴和宝玉一起回大观园。
原文如下:
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忙说:“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况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里头,倘或家去取什么,岂不费事。”宝钗笑道:“小心没过逾的。你瞧你们那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这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功效了。若是开着,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抄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不如锁了,连妈和我也禁着些,大家别走。纵有了事,就赖不着这边的人了。”
宝玉笑道:“原来姐姐也知道我们那边近日丢了东西?”宝钗笑道:“你只知道玫瑰露和茯苓霜两件,乃因人而及物。若非因人,你连这两件还不知道呢。殊不知还有几件比这两件大的呢。若以后叨登不出来,是大家的造化;若叨登出来,不知里头连累多少人呢。你也是不管事的人,我才告诉你。
平儿是个明白人,我前儿也告诉了他,皆因他奶奶不在外头,所以使他明白了。若不出来,大家乐得丢开手。若犯出来,他心里已有稿子,自有头绪,就冤屈不着平人了。你只听我说,以后留神小心就是了,这话也不可对第二个人讲。”

荣国府内发生玫瑰露偷盗事件,说好了保密,只有几个人知道。薛宝钗是怎么知道的,贾宝玉非常奇怪,这说明宝玉这边没打算让宝钗知道这件事。
可是,人家薛宝钗愣是知道了,不但知道了已经发生的玫瑰露、茯苓霜事件,还知道好几件更大的隐秘事件。这几件大事一旦暴露,就会牵连许多人。这不是薛宝钗能够“知祸福”吗?
薛宝钗的另一个好处:疗冤疾,也在这段话中体现出来了。
宝钗说,那几件大事,她心里清楚怎么回事,把原为经过已经告诉了平儿。因为现在是平儿行权,平儿是个明白人。这样,如果事犯出来,平儿就可以按照事先说好的来处理,不会冤屈人了。
通过以上分析,薛宝钗具有“知祸福”“疗冤疾”这两样好处。

通灵宝玉身上刻着“除邪祟”“知祸福”“疗冤疾”,但是《红楼梦》原著中只描述了它“除邪祟”一项功能。
其它两项功能为什么不写?就是要在薛宝钗身上体现出来。这样通灵宝玉和薛宝钗共同体现出了癞头和尚预设给通灵宝玉的三大特异功能。
三、通灵宝玉和癞头和尚
虽然通灵宝玉被宣传得神乎其神,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物件,它什么作用都没有,只是一个摆设。所以,贾宝玉称它为“骗人的劳什子”。
一个物件并不能骗人,搞欺骗的是制造它的人。所以,通灵宝玉要发挥它的功效,需要它真正的主人癞头和尚来操弄。
通灵宝玉就挂在贾宝玉脖子上,宝玉被马道婆轻而易举地魇魔了,并且有性命之危。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癞头和尚出现后,装模作样地舞弄一番,通灵宝玉立刻见效。
“除邪祟”的不是通灵宝玉,而是需要癞头和尚,通灵宝玉只是他装神弄鬼的一个道具而已。

夏金桂说,“人人都说姑娘通”,可见薛宝钗的“通”是她最大的长处。“通”意味着什么?“通灵”。
综上所述,薛宝钗联结着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联结着癞头和尚。
癞头和尚、通灵宝玉、薛宝钗三个角色合力实现了通灵宝玉的三大好处:除邪祟、知祸福、疗冤疾。所以,她们是三身一体,共同演绎同一个原型。

薛宝钗真是神通,别人保密的事情她能知道,还没有暴露的事情她也知道。

为什么薛宝钗事事都能知道?可能是人际关系广泛、耳目众多?她勤劳辛苦、事必躬亲?
这些原因都抵不过一个事实:这些事都是薛宝钗幕后策划的。
神瑛侍者和薛宝钗的关系,前期文章已经剖析,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结论:
神瑛侍者、癞头和尚、薛宝钗、通灵宝玉四位一体。
神瑛侍者下凡的目的是“造历幻缘”;癞头和尚谋划好了金玉良缘;薛宝钗亲自经历这段姻缘;通灵宝玉是她们的一个道具。
正是:
神瑛侍者造幻缘,癞头和尚来周旋。
通灵宝玉入人间,宝钗相时谋全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22: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灵宝玉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神话形象)
播报 编辑  讨论13 上传视频  



通灵宝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神话形象,本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入世,幻化为贾宝玉降世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 [1]  也称“通灵玉”, [2]  贾母将之称为贾宝玉的命根子。 [3]  

一说,贾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灵石的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对应之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玉,一边木石,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贾宝玉多次摔砸通灵宝玉,彰显了他的爱情坚贞和叛逆精神,但以失败、妥协而告终。后四十回通灵宝玉丢失,从反面促成了金玉良缘、高魁贵子、家复中兴三件喜事。贾宝玉完成这些为通灵宝玉所注定的宿命后便离家出走,与通灵宝玉形质合一,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变回女娲剩一石,诗云“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4]  

在引申义中,“通灵宝玉”可用来比喻极端重要、生死攸关的东西。 [5]  





中文名通灵宝玉 出    处《红楼梦》 拥有者贾宝玉 对    应薛宝钗得僧道二仙点化的金锁


目录

1 外形描写
2 神话结构
3 象征意义
▪ 原罪
▪ 金箍棒
▪ 紧箍咒
4 物品原型

   


外形描写

编辑

 播报

形象: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正面篆文: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6]  

   


神话结构

编辑

 播报



通灵宝玉神话(程甲本)
通灵宝玉神话(程甲本)
通灵宝玉的神话结构有两个版本。
【程甲本】女娲弃在青埂峰的剩一石原是一块巨石,锻炼通灵后曾自变人形各处游玩,被警幻仙子封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又在西方灵河岸与绛珠草结下木石前盟,然后仍回青埂峰,变成一僧一道所见的那块扇坠般大小的石头。因凡心偶炽,一僧一道将它变成甄士隐、薛宝钗所见的通灵宝玉幻相。它的真身则转世为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通灵宝玉。到劫终之日,贾宝玉与通灵宝玉形质归一,重返青埂峰,变成空空道人所见的那块写有《石头记》的巨石。图示如右。 [4]  



通灵宝玉神话(程甲本)
通灵宝玉神话(程甲本)
【甲戌本】女娲剩一石仅仅变作通灵宝玉,而没有变作神瑛侍者,也没用变作贾宝玉;贾宝玉仅仅是神瑛侍者转世,与女娲剩一石(通灵宝玉)毫不相干。到劫终之日,贾宝玉与通灵宝玉各回各家:一个回赤霞宫,一个回青埂峰。女娲剩一石下凡走这一遭,仅仅作为随行记者记录下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图示如右。 [4]  
   


象征意义

编辑

 播报

   


原罪



通灵宝玉正面(2010新红楼梦剧照)
通灵宝玉正面(2010新红楼梦剧照)
在下凡之前,剩一石经历了三次锻炼。 [4]  
第一次:理之锻炼。剩一石也是由女娲亲手炼成的一块补天石。以它为代表的正邪两赋才女才子们跟那些仁人志士们一样,他们的人性都是以正气为先导的,均有修齐治平之志气,有补天济世之才气,有大仁大义之正气。理之锻炼,即达理、明理、得道、入圣。剩一石尽管弃而未用,它依然可以“天不拘来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自得“幽灵真境界”。 [4]  

第二次:情之锻炼。剩一石在青埂峰下“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故曰“通灵”。绛珠、神瑛在西方灵河岸上生情,神瑛对绛珠“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修成人后“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皆为情之锻炼。灵河与通灵呼应:灵者,情也;灵河者,情河也;通灵者,通情也。经过情之锻炼,这块从女娲手中禀正气而生的剩一石就变换了气性,成为正邪两赋的有情之石了。 [4]  

第三次:欲之锻炼。伊甸园神话中,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红楼梦》中,剩一石偷吃的禁果,就是凡心偶炽、痴恋红尘,由一僧一道携带下凡,并“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一僧一道扮演了伊甸园里那条蛇的角色,使通灵宝玉具有了原罪的性质。甲戌本写一僧一道演说红尘,亦可补足文意。 [4]  

经以上理、情、欲三次锻炼,剩一石幻化为通灵宝玉,获得了完整的人性。 [4]  

   


金箍棒



通灵宝玉背面(2010新红楼梦剧照)
通灵宝玉背面(2010新红楼梦剧照)
通灵宝玉和金锁的吉利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保佑婚姻永固;“仙寿恒昌、芳龄永继”保佑长命百岁;三件奇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保佑平安幸福。 [4]  
剩一石是女娲炼成的补天石,补天的含义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幻化而成的通灵宝玉承担着家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对宝玉的婚姻、子嗣、功名发挥多重效应 [4]  。甄士隐道:“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锻炼之宝,非凡间可比。”(第120回) [6]  

第5回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子道:“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6]  宝玉并不是只知为闺阁争光,对于家族来说,若问谁能拯救家族,重建家园,则非宝玉莫属。并且这是宁、荣二公亲自相定的,更具有不容争辩的权威。 [4]  

宁荣二公所说“正路”,直指金玉姻缘、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是故警幻仙子警训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宝钗作为金玉缘的正人,自然要时时劝谏宝玉走这条正路。到了反照风月宝鉴的时候,宝玉定能不辱使命,在危急关头真正担当家族复兴的重任。后四十回宝玉中举正是这样的原笔。 [4]  

通灵宝玉好比《西游记》的金箍棒,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它保佑宝玉金玉姻缘、金榜题名、肉身成圣、平安幸福、荣华富贵、兰桂齐芳、家道复兴,与《好了歌》的功名、金银、美色、儿孙四个偶像恰相对应。 [4]  

   


紧箍咒



宝玉宝钗比通灵(87版红楼梦剧照)
宝玉宝钗比通灵(87版红楼梦剧照)
在消极的一面,通灵宝玉又是把双刃剑,好比《西游记》的紧箍咒。通灵宝玉和紧箍咒象征人生的宿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不可逃避的自然欲求和社会重担,它们必然构成人生的负累、压迫、束缚、枷锁,由此而生种种烦恼、痛苦和压力。 [4]  
惟正邪两赋有情人能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走向叛逆。宝玉对通灵宝玉大不敬,动不动就砸玉,不仅表示他反抗金玉缘,还体现了宝黛二玉的叛逆精神。即追求自由、真情、理想、信仰,反抗宿命,反抗世俗社会价值观及其名利规则,反抗各种社会压迫。宝黛爱情之所以能坚如磐石,至死不渝,正是因为这种共通的青春叛逆精神。 [4]  

但这条背离世俗的叛逆之路更加难行,面临更多考验。通灵宝玉是自然宿命和社会规则强加的,尽管黛玉、宝玉都曾极力反抗它,可注定是一场悲剧。当理想幻灭,他们就会对人生产生巨大悲感并由此证道 [4]  ,如宝黛参禅所言:“(宝玉)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碍。’”(第91回) [6]  

   


物品原型

编辑

 播报

《红楼梦》的点睛之物“通灵宝玉”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浮想联翩,这个宝物的原形,其实就是早在5000年前就为南京“北阴阳营人”开始赏玩的世界第一观赏石——雨花石,可以从10个方面加以印证。

1、家世之证。一位作家所描绘的事物必然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红学家舒芜在《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版)前言中也写道,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量来自自己少年时代的哀和乐,歌和泣”。红学家严中也常说:南京古称石头城,《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写的就是发生在南京的事。曹雪芹生于1715年,为曹顒之遗腹子。后随从继父曹頫生活在南京,直至13岁才离开南京。南京的风土人情给曹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雨花石,这在《红楼梦》一书描写“通灵宝玉”的文词中均隐约可见。

2、石形之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写“通灵宝玉”,“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曹雪芹状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借鉴了南京雨花石这一长江水冲石的自然形状。早在先秦之前,《山海经》一书中即有记载:“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曹雪芹将“鹑”改成“雀”,是合乎情理的。雨花石的石体,有的比鹌鹑卵大,有的比鹌鹑卵小,明代陆君弼咏锦石(雨花石)诗,有“小者弹丸大凫子”之句,凫子指野鸭蛋。曹雪芹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则将雨花石中的大石小石都比较准确地涵盖进去了,这符合雨花石的实际状况。

3、质、色、纹、灿之证。曹雪芹说:“通灵宝玉”之质地“莹润如酥”,也就是说质地莹澈,滋润如酥油,既润又透,这正是上好雨花石的质地,比较其它玉石,水晶有此质地,而极少自然之卵形,其它玉石有卵形子料,而鲜有莹润如酥之全透质地。曹雪芹说:“通灵宝玉”有五色,石生五色是其它玉石所罕见的,这也仅有雨花石有此特色。明代孙国敉在《灵岩石说》中赞美雨花石“玉质天章,色不啻五。”说雨花石还不仅仅是五色。唐代就出现过“九色玉钗”雨花石,进献同昌公主,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事实。明代毕成康有“白瓷盘中贮惠泉,五色流光更灿然”之句,盛赞雨花石迷人之色彩。曹雪芹说:“通灵宝玉”“五色花纹缠护”,兼说这一宝物的纹理,这也正是雨花石独有的特征,雨花石的石纹变幻莫测多种多样,亦幻亦玄无象不包,所谓缠丝玛瑙是也。明代陆君弼咏雨花石“纹如指螺莹无迹……”也是描绘其纹理的。这充分说明了“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之间“纹理”的共性。曹雪芹说:“通灵宝玉”灿若明霞。灿者,明亮耀目之谓也。元明清许多文人在诗文中也常常这样形容雨花石。如元代郝经形容雨花石的靓丽有“如抹霞晚照而孕其余者……”,清代孔尚任咏红白二色雨花石有“朝霞抹赤城,积雪没天柱”之句。在这里让人窥测到曹雪芹状“通灵宝玉”之句,似皆有“雨花石文化”之本。

4、“补天”之证。《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写道:“原来女娲氏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曹在这里说了“通灵宝玉”的来历,是女娲氏补天之遗物。其实这也是从“雨花石文化”中有所借鉴的。早在南宋时,辛弃疾在南京写有一首《满江红》词,其中有句:“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可补天西北”,就是指雨花石。明代文人士大夫中兴起了雨花石收藏热,也出现了许多赞赏雨花石的诗词。万历年间,诗人毕成康,有《咏灵岩石子》诗一首(灵岩石是雨花石的别称),开头一句就写道:“君不见女娲补天几千秋,犹有遗失存山丘……”毕成康诗中叙事,说雨花石是女娲补天的遗石,而曹雪芹也说“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遗石,曹雪芹对前人“雨花石文化”的借鉴,于此更明显可见。

5、文字之证。《红楼梦》第八回说“通灵宝玉”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四字,反面有“一除邪恶,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个字。在雨花石上“纹理巧成”也常常出现几可乱真的文字,当代雨花石收藏家周祥元先生藏文字石颇丰,曾以三十枚天然巧成之文字石,组成了一张央视主持人王小丫的履历表。清初孔尚任也许见过许多出现文字的雨花石,所以他在《六合石子》一诗中写雨花石有,“摩挲五色光,遐想文字祖”的名句。“通灵宝玉”上出现文字,也可能是曹雪芹从观察雨花石中幻现的文字而得到了启发。

6、含玉之证。《红楼梦》中说宝玉是“衔玉而诞”。曹雪芹在这里用了中国一个古老的习俗:含玉。《词源》注:古者死,以玉含其口中,谓之含玉。《周礼》载:“太宰,大丧赞赠玉含玉。”曹雪芹在这里用殉葬含玉之典演绎成“衔玉而诞”的传奇,也是小说家的一种手法。据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发掘报告,南京北阴阳营人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用殉葬品雨花石含于死者口中,这种惊人的巧合,让人觉得“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之间的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联系。

7、大荒之证。《红楼梦》第八回在说到“通灵宝玉”时,写道,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这“演大荒”三字,一语双关,一是说这一“通灵宝玉”演绎的奇幻故事,二是说这一幻石在大荒自然界中的漂泊。众所周知,世间的观赏石分山料、山流水、水冲子料三种,在藏石者采集前,山料是静止的完整山体,“山流水”是不出山区短距离的水冲石,是相对静止的,只有水冲子料是流动的漂流千里万里“演大荒”的品种,而雨花石正属于这一类。

8、苏文之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去世后,他父亲曹顒与继父曹頫先后督理江宁织造,曾给曹雪芹取名曹沾,字芹圃。意指“雨露恩泽,沾溉园圃”。据吴新雷教授在《曹雪芹》一书中记述,曹雪芹长大后不喜欢这种俗套,便另外给自己起了“雪芹”这个雅号,语出苏轼《东坡八首》诗:“泥芹有宿根”、“雪芽何时动”,以及苏辙《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以象征洁白、耐寒的高尚情操,含义极妙。由此可知曹雪芹在青少年时代对苏轼、苏辙的诗文浏览之多、涉猎之深。而苏轼两篇鸿文《怪石供》、《后怪石供》被公认为是鉴赏雨花石一类长江卵石的始作俑者,曹雪芹对此当然也多有借鉴。如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怪石供》则状怪石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如说纹理,曹说“通灵宝玉”五色花纹缠护,《怪石供》说纹如指上螺,曹说“通灵宝玉”五色,《怪石供》说多红、黄、白色,当然还有言外的其它诸色。《红楼梦》中描绘“通灵宝玉”之形状与苏轼《怪石供》、《后怪石供》中的描述均相当接近。特别是一个“幻”字,曹可能从苏文中受到启示。《后怪石供》中有一句名言,状怪石一个“幻”字:“夫幻,何适而不可?”曹雪芹写“通灵宝玉”则有:“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权就臭皮囊”。苏东坡两篇《怪石供》所状之石,其实与南京雨花石是一样的石头。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说:“绮石(指雨花石——引者)诸溪涧中皆有之,出六合水最佳,纹理可玩,多奇形怪状;自苏端明(指苏轼,苏曾为宋端明殿学士—引者)作颂以遗佛印,后之好事者转相博采,以资耳目……”这充分说明苏东坡笔下的“怪石”,与雨花石是同为一类的长江卵石,是一回事。

9、通灵之证。“通灵宝玉”之名,常常让藏石者联想到盛产雨花石的六合灵岩山,曹雪芹是不是受这一启发而有取“通灵宝玉”这一美名的灵感?诚然,盛产于六合的雨花石在明、清时曾叫灵岩石。“通灵”,是不是指通于灵岩山,窃以为这只是后人的联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这方面的叙说,我们也未见有其它方面的史料佐证。而曹在书中对“通灵”二字的解释却有两处。书中第一回:“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又第二十五回出自癞头和尚之口,说“通灵宝玉”“……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锻炼通灵,是曹雪芹对“通灵宝玉”中“通灵”二字的权威解释。巧合的是这锻炼二字,正符合雨花石的出产与成长过程,其含义窃以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山岩解体,水流冲刷成卵状之锻炼;二是石体硅化,由石变玉,从而转化为晶透通灵之锻炼。在这里“通灵宝玉”与雨花石真可谓是不谋而合。

10、曹家藏石之证。曹雪芹青少年时期在南京生活了13年,他见过、赏玩过盛产于南京的雨花石,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问题是官达“江宁织造”的曹家在南京或扬州的宅邸内,有没有收藏过雨花石?回答是肯定的。笔者新近发现曹寅写的一首七律,题为《江阁晓起对金山》,诗曰:从谁绚写惊人句,聚石盘盂亦改颜。曹寅写诗写到难觅绚丽的佳句时,想从赏石中去寻求灵感,可见他对玩石这一雅事之钟情。“聚石盘盂”之石,当然是特产于南京的必须“挹水注之灿然”的雨花石,从中还可看出,曹寅还是一位颇有鉴赏水平的藏石家。曹雪芹幼年生活在南京,知事时距曹寅去世只约八九年时间,其时,曹家家业尚未衰败,曹寅的雨花石珍藏应是仍在金陵曹府与扬州曹府的,这正是曹雪芹青少年时期耳濡目染之物。

纵观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的原型,确系原产于南京特产的雨花石,但这又不是一般的寻常的雨花石!“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集形、质、色、纹、灿、润于一身,“通灵宝玉”是曹雪芹心中幻化加理想化的奇石,若按图索骥在雨花石中搜寻很难获得,却又有可能获得。更奇的是这一奇石还可佩戴,系孔也是天然生成的。如《红楼梦》书中第一回写道:“只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可佩可拿。”又于第四回书中写“通灵宝玉”,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天然的眼儿。”

雨花石中也有“天然眼儿”的石头,但很稀有。可见,曹雪芹对雨花石不仅“家学渊源”,有祖、父辈遗石作为资鉴。他本人也是一位见多识广、广采博识的赏石行家,对于雨花石研探之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集形、质、色、纹、灿、润及奇巧于一身的美石,再加有天然的可佩戴的眼儿,藏石家在现实中若能找到这样的灵品,它应就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2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国玉玺 (皇帝的印玺)
播报 编辑  讨论37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一说用蓝田玉 [10-11]  ,一说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百科星图



中国知名的文物古董 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



春秋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曾侯乙编钟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

中文名传国玉玺 别    名传国玺 玉玺印文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材    料蓝田玉 制作者李斯(有待考证) 现    藏故宫博物院(现鉴定为假) [1]  


目录

1 历代流传
2 印文真伪
3 历代造假
4 材料由来
▪ 蓝田玉
▪ 和氏璧
5 野史记载
6 近代考证

   


历代流传

编辑

 播报



印玺
印玺 [2]  
据《册府元龟》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称皇帝后,丞相李斯取蓝田之玉令玉工制成传国玉玺。 [10]   [11]  又据传“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取蓝田玉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10]   [11]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国运长寿、永久、昌盛。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2]  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王莽手举传国玉玺,让大臣信服
王莽手举传国玉玺,让大臣信服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印玺
印玺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3]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4]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5]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6]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7]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印玺
印玺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1]  



故宫博物院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
故宫博物院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 [1]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8]  。

   


印文真伪

编辑

 播报

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两者不同,前者最正确。

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就有人怀疑是章惇、蔡京造的假。

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印玺
印玺
“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历代造假

编辑

 播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取蓝田玉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10]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印玺
印玺
*此处存疑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详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汉书·元后传》。 [9]  

文中并未提及崩了一角,后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未见有崩角镶金的记载,疑为后世演义。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术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术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材料由来

编辑

 播报

   


蓝田玉

宋代《册府元龟》和《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记载“传国玉玺”为秦始皇时,采蓝田玉制成。 [10]   [11]  

   


和氏璧

民间传说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印玺
印玺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野史记载

编辑

 播报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

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

明成祖朱棣伐北元,传国玉玺消失,后被农民发现,献给了蒙古王爷。

多尔衮征服蒙古后获得。

后来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

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

   


近代考证

编辑

 播报



印玺
印玺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印玺
印玺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1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冥顽不灵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冥顽不灵,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wán bù líng,形容愚昧无知。出自唐·韩愈《祭鳄鱼文》。





中文名冥顽不灵 外文名slow-witted;silly and clumsy 拼    音míng wán bù líng 出    处唐·韩愈《祭鳄鱼文》 注    音ㄇㄧㄥˊ ㄨㄢˊ ㄅㄨˋ ㄌㄧㄥˊ


目录

1 成语用法
2 成语辨析
3 成语故事

   


成语用法

编辑

 播报

作谓语、宾语、定语。 [1]  

【示例】

~藐王章,羊狠狼贪性狂恣。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严戊卿捕鳄行纪诛潮匪事》

   


成语辨析

编辑

 播报

【近义词】愚不可及、缺乏灵敏度

【相反词】明锐、足智多谋、聪明睿智

【同韵词】事无三不也、抱打不平、防心摄行、中流一壸、意略纵横、言不践行、鱼尾雁行、眉目传情、用贤任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1]  

   


成语故事

编辑

 播报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因为《谏迎表》得罪了唐宪宗,被贬到潮州当刺史。他上任后,听说当地的恶溪里有水蝎伤害人员,就写一篇《祭水蝎文》去警告水蝎6日内迁往南海。如果继续冥顽不灵的话将遭到捕杀,正好一场暴雨赶走行走的弱水蝎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灵宝玉的反面: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1: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除邪祟在哪?二疗冤疾为何?三知祸福是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辟邪 (汉语词语)  播报 编辑  讨论3 上传视频  



辟邪,即避凶,指驱除邪恶;偏邪不正;驳斥邪说。见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





中文名辟邪 拼    音bì xié 注    音ㄅㄧˋ ㄒㄧㄝ ˊ 含    义辟除邪祟、邪说


目录

1 基本解释
2 其它含义

   


基本解释

编辑

 播报



辟邪神兽
辟邪神兽
(1)指辟除邪祟、邪说。
(2)指邪恶不正。

(3)指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狮,头有角,身有翅,具有祈福祛邪的作用。

(4)指异香名。

(5)指宝剑名。

(6)茅山玉佩,茅山玉佩是指茅山道教道士平时穿山越岭佩戴的一种护身符,此玉曾经在林正英电影驱魔警察时现身过,是一种道教辟邪的法器。

1. 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



文王辟邪貔貅
文王辟邪貔貅
似鹿而长尾,有两角,也叫做貔貅。有镇宅辟邪的灵性,相传此灵物嘴大无肛,能够招财纳福,极具灵力。 《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羣(群)凶。”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引 三国 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唐·秦韬玉《豪家》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闻一多《红烛·剑匣》:“我又将他制成层迭的花边:有盘龙、对凤、天马、辟邪底花边。”
2. 古代宫中对仆役给使的称呼。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宣王顿首流涕”裴松之注引 三国 魏鱼豢《魏略》:“﹝ 明帝 ﹞顾呼宫中常所给使者曰:‘辟邪来!汝持我此诏授太尉也。’” 清·方以智《通雅·称谓》:“ 魏明帝使给使辟邪,召司马懿。辟邪,给使之号,犹 汉之丞相苍头呼为宜禄也。”

3. 宝剑名。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帝有宝刀三,宝剑六。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 避除邪祟。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韦庶人妹以豹头枕辟邪,白泽枕辟魅。” 清·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方伯取黄缎八尺,求书符辟邪。”

5. 偏邪不正。

《左传·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杜预注:“言为过谬者,自应用刑罚。”《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秽、暴虐。”

6. 屏除邪念。

南朝·陈·徐陵《齐国宋司徒寺碑》:“摄乱以定,辟邪以律。”

7. 驱除邪恶。

明·吕坤《呻吟语·谈道》:“辟邪不得其情,则邪愈肆;攻疾不对其症,则病愈剧。” [1]  

   


其它含义

编辑

 播报

广义的辟邪,或者中国民俗中的辟邪应该指一种行为以及它所引起的一些礼仪形式。我们在艺术史中说的辟邪是狭义的辟邪,是广义的辟邪行为所寄托的一种实物形式,或者说是辟邪行为的一种工具。所以可将广义上的辟邪称为“辟邪行为”,将辟邪行为中所要使用的工具称为“辟邪工具”,而将辟邪艺术品将称为名词“辟邪”。

“辟邪”是一个音意两译的词,它原本是波斯王朝parthia的译音,意思指一种有翼翅的神兽,这是萧兵先生著的《避邪趣谈》里的话。但是在徐华铛先生的《中国狮子艺术》一书中说到最早的辟邪先于狮子的传入而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辟邪的造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1: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辟邪 (三国时魏国宫廷使者)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辟邪,三国魏国宫廷使者的称呼。奉魏明帝令,常给司马懿送诏。





本    名辟邪 所处时代三国 主要成就给魏帝传诏 定    义三国魏国宫廷使者


目录

1 史料记载
2 文艺形像

   


史料记载

编辑

 播报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宣王顿首流涕”裴松之注引 三国 魏鱼豢《魏略》:“﹝ 明帝 ﹞顾呼宫中常所给使者曰:‘辟邪来!汝持我此诏授太尉也。’” 清·方以智《通雅·称谓》:“ 魏明帝使给使辟邪,召司马懿。辟邪,给使之号,犹 汉之丞相苍头呼为宜禄也。”

   


文艺形像

编辑

 播报

2015年橙光游戏《季汉英雄传》中,为曹操部下将领,参与赤壁之战

2017年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由张天阳扮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1: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的字有哪些深意?


原创|发布:2017-10-22 15:16:55    更新:2017-10-22 15:16:55

阅读 9656赞 31

红楼梦里,贾宝玉佩戴的那块通灵玉,是他出生时衔在口里的,这块玉上写了一些字,这些字都是什么意思?又隐藏着哪些神奇的功能,以及不为人知的故事?




知乎上有网友问了一个问题:贾宝玉通灵宝玉上的那些字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不妨近距离地来看一下宝玉的这块跟他一起出生的玉,有哪些神奇之处。

我们知道,通灵玉的前身本是一块顽石,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便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后来就通过僧道之手,把它幻化成一块美玉,跟着宝玉一起降落人间,去经历一番。

这块通灵玉在出世之前就被那僧刻上了一些字,以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也就是说,这些字是早就刻在了玉上,然后才降落凡尘,这不同于宝钗的金锁是后来配的,且字也是后来錾上去的。即通灵玉是天生成的,而金锁则是人为穿凿而成的。

这块通灵玉上的字大家都很熟悉了,原文第八回有详细的介绍。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反面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个字,翻译成白话就是,要小心保管,不能轻易丢失忘记,它能保佑你长命百岁。它有三个功能,分別是去除邪祟,治疗冤疾,还能预知祸福。

简单一点说,通灵玉正面的八个字是总纲,相当于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反面的十二个字是这这件宝物的疗效,也即此物最大的用处。


我们先来看正面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八个字不难理解,就是提醒佩戴它的人,不能弄丢了,不能遗失了,更不能忘记佩戴,能做到这些,那么这个人就可以长寿。按照曹公一贯的笔法,我们反着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出来了,反之,如果这块玉如果丢了,或者忘记戴了,贾宝玉就会出事,甚至有性命之虞。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块玉既然是宝玉出生时衔在口里的,就预示着,从出生起,这块玉就跟宝玉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不能做分离手术的连体婴儿一样,一旦分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


宝玉是懵懂顽童,自然不了解其中的利害,甚至两次为了林黛玉摔玉,骂它是“劳什子”,而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眼中,这块玉却是“命根子”,是摔不得,丢不得的,倘若有个好歹,可能就不会是小事儿。

从一定程度上理解,这块玉与宝玉的命是绑在一起的,谁也不能出事。通灵玉丢了,宝玉就会失魂落魄,如同活死人,会命不久矣,而如果宝玉出事了,通灵玉估计早就发出预兆了。

再看反面的三句话,这三句话看似很好理解,但如果往深了去思考,它其实隐含了三件大事,而这三件大事在红楼梦原文里,应该先后都发生了的,正好利用通灵玉的这三个功能,都一一平息了,等到这三件事完成之后,也正是宝玉和通灵玉出世之时。

一除邪祟。这个在原文中,对应的应该是宝玉遭魔魇一回,这一回马道婆得了赵姨娘的银子,于是使出了小鬼这样的邪祟手段,让宝玉凤姐先后都遭了魔魇,正在两人奄奄一息,眼看没命的时候,通灵玉救了他们一命。

庚辰本对宝玉遭魔魇,通灵玉救命一回有批语: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壬午孟夏,雨窗。从批语可以佐证,宝玉遭魔魇正是通灵玉除邪祟对应的第一件大事。

二疗冤疾。这个疗冤疾说的是哪件事呢?这一点原文中就不那么好找了,前八十回里,宝玉都没再得过什么大病,唯一的一次大病是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害得宝玉迷了心窍,但紫鹃一出现,宝玉就好了,没有用到通灵玉,所以不会是这件事。


什么是冤疾?我认为是长久积累下来的一种隐疾,属于一种心病,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即八十回后黛死钗嫁前,宝玉得知黛玉病逝,心里一时不能接受,想及与黛玉的往日情分,黛玉之死就犹如一把利剑插进的他的心脏,使得他久久不能释怀,走不出黛玉泪尽夭亡的悲伤,于是大病一场,没了活下去的信念,病情一日严重一日,几乎要了性命,而正是这时候,通灵玉再次显灵,救了宝玉。

三知祸福。这个可能好推断一些,既然是知祸福,自然与红楼结局有关。元春省亲一回点的戏文里,第三出是《仙缘》庚辰本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也许这个甄宝玉送玉,正是因为通灵玉预知到了贾府败亡的时间,因此提前消失,宝玉因此疯魔,后来甄宝玉将玉送还后不久,贾府即被抄家问罪。

综上,通灵宝玉这几个神奇的通灵功能,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救宝玉的命,曹公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我曾分析过,通灵玉相当于是宝玉的灵魂,贾宝玉只是肉体,二者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缺一不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宝玉的肉身丧命,那么通灵玉也就没有了依附,所以它的存在,不仅仅是顽石要造劫,它更要想尽办法确定宝玉不出事。

在这三件大事完成之后,宝玉和通灵玉在尘世的这一劫也算是度完了,于是通灵玉复归青埂峰下,贾宝玉于警幻处销号,做回了赤霞宫神瑛侍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1: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述"木石前盟"的故事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你见过哪些因为老板作死导致倒闭的公司?  







小qiong说生活   
高能答主  

2019-07-16  · 学生  











关注
  









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生有一株绛珠草,赤霞宫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它,绛珠草得以延长生命,后来绛珠草修成了人。听说神瑛侍者要下界,绛珠草也要下界,为的是要报答神瑛侍者的恩情。

神瑛侍者降世时变为宝玉,嘴里含着一块玉,这块玉便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那块石头,石头能大能小,思慕凡尘,一僧一道将其变成了美玉,含在宝玉嘴里下界历劫。



扩展资料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

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顽石成为了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

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贾宝玉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石前盟





         




评论     







  雨喻情   
高粉答主

2019-06-16  · 在我的情感世界留下一方美好的文字  







关注
  







木石前盟讲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说的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是神瑛侍者,神瑛使者曾经在几百年间,用水细心浇灌过一株绛珠草,风雨无阻未有间断,使得绛珠草修得仙道。

后来神瑛侍者因凡心偶动下凡历劫,绛珠草愿也随他下凡,幻化为女子,愿以一世泪水偿还。木石前盟是指绛珠草要以一世泪水还恩。



扩展资料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宝玉前世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

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可是一个与此事毫不相干的顽石插足,错领绛珠之泪,以致于绛珠泪尽而逝。故事由两个神话开头,渲染出了佛道的因果关系,以及人生如梦的主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石前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6:26 , Processed in 0.0673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