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4|回复: 4

弋阳王朱奠壏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发表于 2022-6-8 0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的曾孙:弋阳王朱奠壏最后什么结局?
  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五月,大明宁藩弋阳王朱奠壏与其母一起被朝廷勒令自尽。我国古代都是土葬,但南昌当地官员却奉旨将二人的遗体运出城外焚化。不料就在“舁尸出焚”之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一场倾盆大雨兜头而下,史称“平地水深数尺”。
  此时围观的百姓纷纷发出感叹,认为这是弋阳王的冤情感动上天所致。那么朱奠壏究竟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要被逼自杀?他的死到底冤不冤枉?如果有冤情,那始作俑者又是谁呢?下面木兰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奠壏:由镇国将军到弋阳王
  朱奠壏,宁庄惠世子朱盘烒第五子,宁献王朱权之孙,太祖朱元璋曾孙,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四月赐名。朱奠壏之父朱盘烒是祖父朱权的嫡长子,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被册为宁世子,但却在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正月先于朱权去世,享年43岁。
  朱权的封国原本在北方的大宁,其在洪武末年多次领兵出塞,也曾经威震蛮夷。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大力削藩,朱权无奈之下只能和四哥燕王朱棣联手造反。但是造反成功之后,昔日的亲密战友,立刻成为了今日的猜忌对象。宁王不但手下的营州三护卫相继被朝廷收编,封国也从边境迁到了江西南昌。自朱棣以后的历代大明皇帝,从来没有放下过对宁藩的戒心。
  朱盘烒虽然是宁世子,未来宁王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在没有袭封之前,除了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们也只能封为镇国将军。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六月,朱奠壏与两位兄长朱奠垒、朱奠堵一起被封为镇国将军。当然这不是坏事,因为有了爵位之后才有岁禄。
  乙巳,给宁府镇国将军奠垒等禄米岁各一千石,俱米、钞中半支给。—《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朱奠壏的长兄朱奠培,是朱盘烒的嫡长子,早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为宁世孙。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六月,庄惠世子妃俞氏去世。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九月十五日,71岁的宁王朱权去世,谥曰献。次年六月,宁世孙朱奠培袭封宁王。
  老爹是宁王,儿子也是宁王,朱盘烒这位宁世子,自然也要被追封为宁王。有了宁王的身份,他的那些儿子们也应该由镇国将军进封郡王。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三月,宁王朱奠培诸弟均进封郡王,其中朱奠壏被封为弋阳王。
  一个贪心教授引发的兄弟反目
  在朱权去世之前,曾经选了一位张氏,打算将她作为孙儿朱奠壏的正室。但是由于朱权的去世,朱奠壏必须守孝。等到守孝期满后,新任宁王朱奠培却另外选了一位刘氏为弋阳王妃。
  朱奠壏新婚之余并不知足,听说张氏还在宁王府中,又听说这是位“肤白貌美大长腿”的美人,不由得动了双美尽收的念头。于是他向王府教授游坚行贿,让他在兄长面前美言几句,果然又把张氏搞到了手。
  这件事到此为止本来没什么毛病,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有一天宁王府护卫军王忠上门让朱奠壏还钱,弋阳王殿下表示有这事,当初借了你五十两,现在加上利息还你。不料王忠却嚷嚷起来,称数目不对,他当初借的是一百两。
  朱奠壏很吃惊,把当时的中间人游教授找来一问,原来王忠借出的确实是一百两,但经过游坚一过手,就只剩下五十两了。弋阳王表示天王老子来了自己也只借了五十两。游坚表示当初替你在宁王那边求情,不得给个五十两作为谢仪吗?王忠表示你们两个扯皮我不管,谁再还我五十两。
  最终朱奠壏和游坚谁都不肯还这五十两,王忠不敢得罪郡王,只能天天堵着游坚要钱。然而游坚这个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老爹游宗,当年就是宁王府教授。致仕退休到时候又以儿子游坚“通经学”的理由,推荐他继续在王府做教授。
  甲寅,宁王权奏:“本府教授游宗,年七十五当致仕。其子坚通经学,堪代其父。”上从之,命坚为宁府教授。—《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三》
  游坚服侍朱权八年,又陪了朱奠培八年,在王府之中人脉深厚。为了出一口恶气,游坚跑到宁王面前造谣称弋阳王绝爱张氏,欺侮正妃,这是“有坏家法”的恶劣行为。而朱奠培本就对张氏有意,不过是忍痛割爱给了弟弟。现在被游坚一挑拨,他一面召弋阳王到王府议事,一面竟然派人偷偷跑去弋阳王府把张氏给勒死。
  朱奠壏回府之后发现张氏已死,立刻意识到是游坚捣的鬼。他本想直奔宁王府找游坚当面对质,未曾想大门却被游坚派出的校尉死死堵住。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朱奠壏换下郡王冠服,穿上平民服色偷偷溜出弋阳王府,步行前往巡抚佥都御史韩雍处诉冤。弋阳王为了把事情搞大,甚至宣称兄长打算造反。
  景泰年间的皇帝是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他派出佥都御史余俨和内官方伯乐一起前往南昌,和韩雍一起成立专案组对此事进行调查。调查结论是宁王没有谋反之意,但是平时听从教授游坚唆使,在封国内横行不法之事甚多。
  帝命佥都御史余俨同内官方伯乐往会雍及巡按御史、三司官核之。具得状,因奏宁王惟坚言是听,厚敛护卫旗军月粮,强取其女。妇不悦者,輙勒杀之。擅遣忠等出商罔利。凌辱府县官,至殴之。此皆有违《祖训》。弋阳王至诬宁王以反,亦伤亲亲之义。—《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二·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九十》
  此事牵连甚广,王府之中受连累而被抓赴北京的军民达六七百人,首恶游坚则被判斩首。这件事发生在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十一月中旬,但仅仅两个月后太上皇帝朱祁镇就在南宫发动政变,废黜了朱祁钰,重新夺回了皇位。再次登基之后的朱祁镇下诏大赦天下,这批受到连累的六七百军民都被放回了南昌。按理游坚也应该被赦免,但是朱祁镇认为此人罪行严重,特旨将其发配甘肃充军。
  乙卯,宁府教授游坚坐教王遣人缢死其弟戈阳王宫人,论斩。会赦当复职,法司以闻。上以坚所坐重,特命编戍甘肃。—《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一》
  放飞自我的弋阳王
  游坚事件之后,宁王朱奠培脸面丢尽,和江西官员之间矛盾不断。经过江西左布政使崔恭、按察使原杰和巡按御史周一清的联合弹劾,英宗朱祁镇下旨削去了宁王府南昌护卫。而与宁王不和的弋阳王朱奠壏却春风得意,英宗对其要求增添厨役和使女无不遵从。
  对于朱奠培来说,朝廷和江西官员固然可恶,但始作俑者弋阳王更加不可原谅。但是现在朱奠壏圣眷正隆,他只有耐心地等待弟弟犯错,而得意忘形的弋阳王确实给了自己兄长机会。
  毒害内使
  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弋阳王嫌王府内使吕信、巩喜不听话,逼令本府典膳郑荣用药将其毒死。可是朱奠壏给郑荣的赏钱只有二两四钱银子,这人家如何肯帮着你杀人。
  郑荣想来想去,带着弋阳王给的毒药和二两四钱银子跑去镇守江西太监叶达那里自首。但是英宗还算网开一面,他在斥责了朱奠壏之后,只是处理了弋阳王府教授顾宣和阍者陈庆童。
  敕至,王即改过自省。今后务须谨守礼法,敦行善道,以全令名。如或仍蹈前愆,国法具在,朕不敢私。王其戒之慎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三》
  强取民女
  弋阳王妄图杀害朝廷内使,英宗却并没有追究,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其狂妄的态度。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之前背锅的弋阳王府教授顾宣又摊上了一件麻烦事。他的女儿顾氏“有姿色”,结果被朱奠壏给惦记上了。
  自己家这位郡王殿下什么德行,顾宣清楚的很,他怎么愿意让女儿羊入虎口。但是弋阳王牛得很,下令先把不听话的顾宣重打一百板子,然后直接就把顾氏抢进了王府。如此恶行,最终的结果是顾宣调职,顾氏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英宗居然也就默许了。
  庚戌,又敕戈阳王奠壏曰:近体知尔闻教授顾宣女有姿色,设计欲取。宣不肯从,輙杖之以百,强取入府。且尔居王爵,正宜修身慎行,岂可贪色纵欲?矧教授为辅导之官,岂可凌辱酷打,强取其女?今尔恣意妄为,乖违礼法。宣女本宜给亲,姑置不究。宣难以仍在尔处辅导,已令送部别用。今后宜改过自新,以保名爵。如仍怙恶弗悛,法难再恕。—《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
  一击致命
  弋阳王的所作所为,让宁王嗅到了机会。两个月后,朱祁镇接到了来自南昌宁王府的密报,称朱奠壏与其母乱伦。英宗发雷霆之怒,称此事“乃天地所无有,禽兽中所不为,不幸于宗室中见之”。于是他立刻派出驸马都尉薛桓和锦衣卫指挥逯杲赶赴南昌进行调查。薛桓是英宗的姐夫,逯杲是朱祁镇最信任的锦衣卫头子,派出这两个人来,可见皇帝对此事极为重视。而且鉴于宁王和弋阳王的矛盾,英宗留了个心眼,要求追封宁惠王朱盘烒次子瑞昌王朱奠墠必须全程参与调查。
  其所勘事情,止可与瑞昌王预知。果有此事,宜尽情直说。果无此事,亦须明白开陈。此系重情,务得其实也。—《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三》
  英宗对此事盯得很紧,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正月,他再次致书宁王,称他和瑞昌王的上奏“隐讳推托”,严令他们必须实话实说。到了五月份,专案组依然表示弋阳王与其母并无奸情,英宗怒而责问锦衣卫指挥逯杲。史书上说逯杲为了保命,坚称弋阳王败伦之事为实,这才有了英宗赐死朱奠壏母子的旨意。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此事的疑点。由于日后逯杲被打为奸臣,于是乎所有的脏水都泼到了他的头上。但是逯杲和弋阳王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而且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昌,毫无交集,他吃饱了没事干为什么要去诬陷宗室呢?笔者以为从谁得益谁主使的角度来说,宁王朱奠培才是最大的嫌疑人。
  当年弋阳王诬陷宁王谋反,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朱奠培心里这个坎儿能轻易过去吗?不能。现在看着弟弟自己作死,逯杲所收到的消息会不会就是宁王提供的呢?而朱奠壏此前的种种表现,其实早就引起了英宗的不满,故而宁王等人越是奏报弋阳王没有问题,皇帝陛下越是怀疑。至于逯杲,真的只是替罪羊而已。弄死弋阳王,他有什么好处?什么都没有。
  结语:笔者之所以把弋阳王之死的罪魁祸首按在宁王朱奠培头上,有三个原因。其一我们已经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宁王和弋阳王之间有极深的矛盾。其二弋阳王虽然好色,但从几个例子来看,他所青睐的都是有姿色的年青女子,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有喜欢熟妇的爱好。其三真正私通祖父献王朱权和父王惠王朱盘烒宫人的,其实正是宁王朱奠培本人。
  勾结锦衣卫贼喊捉贼,利用皇帝层层叠加的厌恶心理除掉弟弟,朱奠培真是一手好算计。而从史书记载来看,朱盘烒一共五个儿子,除了弋阳王以外,朱奠培和另两个弟弟乐安王朱奠垒、石城王朱奠堵一样关系恶劣。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十月,新登基的明宪宗朱见深下旨封朱奠壏之子为弋阳王,变相地承认了父皇朱祁镇当年犯下的错误。
  庚辰,命故弋阳王子觐鐰袭封弋阳王。天顺间,弋阳王奠壏以事赐自尽。其子幼,久未有封号。至是陈乞,上曰:“罪人不孥,罚弗及嗣,王政所先,况宗室乎?其勿绝王嗣,令袭封焉。”—《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07: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弋阳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瑄  播报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薛瑄(1389—1464) [1]  ,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2]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3]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概述内图片来源 [4]  )





本    名薛瑄 别    名薛文清、薛河东、薛夫子 字德温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津 出生日期1389年8月30日 逝世日期1464年7月19日 主要作品《薛文清公全集》 主要成就创立河东学派 官    职礼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 追    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 谥    号文清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儒学世家
▪ 为政有声
▪ 不屈王振
▪ 为民请命
▪ 入阁回乡
▪ 安然逝世
2 主要影响
▪ 思想成就
▪ 文学成就
▪ 后世影响
3 历史评价
4 主要作品
5 出版图书
6 后世纪念
▪ 从祀孔庙
▪ 书画展
7 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儒学世家



薛瑄
薛瑄
薛瑄生于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十日(1389年8月30日)子时 [1]   [5]  ,出身教育世家。祖父薛仲义精通经史,因时值元末战乱,不愿应考做官,大半生均在家乡教书。父亲薛贞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举后,历任河北元氏、河南荥阳、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县的儒学教谕达三十余年。
薛瑄因有良好的求学环境,再加上生性聪颖,在六、七岁时便能对《小学》、四书熟习背诵,十一、二岁就会写诗作赋。

永乐元年(1403年),薛瑄的父亲在任荥阳县教谕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前来巡视,在船上偶有感触,随口吟出“绿水无忧风皱面”,但一时想不出对句,便求教于在场官吏,结果无一人能够对得上来。父亲回家将此事告诉薛瑄,他稍加思索便道出“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得知后,颇感惊奇,便亲临学舍看望,还索阅了他平时的诗作,称他才学出众,长大一定能成大器。 [6]  

青年时期的薛瑄便在元末著名学者徐怀玉、魏希文、王素亨等人的指导下,专心攻读宋明理学,颇有造诣。从政以后,他更是勤学不辍,一有空闲,便亲自抄录《性理大全》一书,认真读诵,经常深夜才眠;尤其是冬天的夜晚,他不顾寒冷,仍然燃烛苦读。他在读书中,如有心得体会,便立即记载下来,后来记得多了,便集成《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两书共23卷,后成为薛瑄在理学方面的重要论著。

永乐十七年(1419年),薛瑄的父亲改任鄢陵县教谕。年近三十岁的他仍然随父亲求学。不过这时他已将主要精力用于研读程朱理学,并泛及子史百家、天文地理等,而对科举的学问并不感兴趣。但事有蹊跷,按照当时规定,凡教谕所在县长期无人能考上举人、贡生时,就要将其充发到边远地区服役。出于无奈,薛瑄只得听从父命,于次年八月参加了河南全省乡试,考中了庚子头名解元;翌年,又赴京师参加了全国会试,登甲榜赐进士及第。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为政有声

薛瑄从宣德三年(1428年)开始,到天顺元年(1457年),陆续居官二十四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间他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拟重整风纪,在内阁首辅杨士奇等的举荐下,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辖湘西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余万人。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亟待整治。薛瑄初上任时,深知肩负责任重大,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他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特别是对贪污受贿者都一一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从而使府县及银场秩序井然,民众夸赞不已。他在任三年,未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两袖清风,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样:“莫言白笔(代称自己)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 [7]  

   


不屈王振

正统六年(1441年),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此时,身为司礼太监、把持朝政的王振,为了达到结党营私、培植亲信的目的,很快便派人向薛瑄赠送礼物并约请相见,但都被薛瑄托辞谢绝。朝中重臣杨士奇等见薛瑄性情耿直,恐被王振怪罪,都屡次劝他前往王府道谢。而他却正色回答道:“安有受爵公朝,谢恩私室之理?吾不为耶!”不仅如此,群臣到东阁议事,公卿们见了王振都行跪拜礼,而唯有薛瑄行拱手礼,从此王振对他就更怀恨在心了。 [8]  

薛瑄上任后尽心尽职,昭冤平反,仅四个多月就办完了在锦衣卫发生的10多起冤狱案。事有凑巧,薛瑄办案期间,当时锦衣卫有个已去世二年的军官的小老婆美貌风流,与王振之侄、锦衣卫行事校尉王山私通,两人想马上成亲,但军官的大老婆贺氏以三年守孝期未满为由,从中阻拦。结果引起两人不满。王山便唆使那军官的小老婆状告贺氏,说她用妖术闷死了自己的丈夫。于是由锦衣卫将贺氏扣押立案,由都察院御史狱审讯判成死罪。薛瑄发现其中有冤,多次要求经办此案的监察御史复查平反,但那些人都因害怕得罪王振而借故推诿,只好又转交刑部议处。待刑部查清确属冤案后,薛瑄便愤然对诸监察御史以渎职枉法进行了弹劾。这样一来,便引起了锦衣卫指挥马顺和都察院都御史王文的强烈不满,二人立即向王振大进谗言,王振听后大怒,便令谏官弹劾薛瑄,以对当今朝廷不满为由,定为死罪,下于锦衣卫狱中。薛瑄入狱后,许多人纷纷前往看望,但只见他泰然自若,仍手捧《周易》在专心致志地诵读。通政史李锡知道后赞叹说:“真铁汉也!”午门会审时,由王文主审提问,薛瑄当即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你身为御史长官,自当迥避,安能问我!”羞得王文无言答对。薛瑄蒙冤,王振的老苍头为之痛哭不已,向王振求情。王振大为感动。恰刑科三覆奏,兵部尚书王伟等上抗疏申救,才免了薛瑄死罪,将他削官为民,放回故里。时过七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冤案才得以平反。 [9]  

   


为民请命

薛瑄为官不但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他诚恳地指出:“为政以爱人为本。”“做官者,虽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见《读书录》)他深刻阐明了爱民、养民;让民众富庶起来的重要性。他说:“财出于民,费用广则财不足;财不足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穷;民穷则力竭,力竭则本摇矣。”(见《从政名言》)正是在这种爱民思想的支配下,薛瑄做官期间不断地为民请命,为民伸冤,动人事迹广为流传。

景泰元年(1450年),复官不久的薛瑄奉命前往四川,协助巡抚佥都御史李匡平息川西苗彝作乱。期间,他亲自到各处察看民情,发现当地贪官割剥、横征暴敛,致使百姓生活困苦,冤抑难申,作乱主要由此引起。于是,他在作乱平息之后,便立即向朝廷奏本说:“番川远夷,但当羁縻之,不宜责以贡赋。”他列举事实说明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民力已竭,财力已尽,只有减少贡赋,才可不生变故。但朝廷对这一建议不置可否。一气之下,他便向朝廷提出了辞官还乡的请求。

景泰四年(1453年),全国发生大饥荒。苏州、松江一带民众纷纷向富户借粮。但富户们乘人之危,大抬粮价,囤积居奇,吝而不借。为此激起民怨,便发生了民众群起抢富户粮食、烧富户房子的事件。朝廷派太保王文前往查处,王为了表功,一下便查抄平民五百余户,捕得两百余人,并以谋反罪将其全部解京,奏请一齐问斩。不少大臣都认为这是一宗大冤案,但慑于王文权势而不敢提出异议,只有薛瑄向朝廷奏章辨冤。王文怒对别人说:“此老倔强犹昔!”但薛瑄却庄重地表示:“辨冤获咎,死何憾焉!”最后经都察院官吏勘实,只严惩了为首者三四人。 [10]  

   


入阁回乡

天顺元年(1457年)春,年已六十九岁的薛瑄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起初,他还踌躇满志地想为朝廷效力,每逢朝廷召见,都能坦诚直言,献计献策,屡次就行王道、重贤才、用群策等,陈述了自己的主张。但不久他便发现英宗皇帝平庸无能,对石亨、曹吉祥乱政束手无策,置正确意见于不顾,屈杀忠臣于谦,并令从西域购买狮子,薛瑄劝谏,但不被听从。 [11-12]  从此,他对振兴朝政已毫无信心,想到还是“见几而作”,致仕还乡为好。于是便以老病为由接连上章,获得允准后,便离开京师,踏上归程。行至直沽,遇到风雨,船不能行,粮食缺乏,但他吟咏不辍。儿子薛淳私下不高兴,埋怨道:“人家好好做官,他便要退,受困谁怨!”薛瑄不以为意,说:‘我虽困,而道自亨也!” [12]  

薛瑄在致仕还乡以后的日子里,一面聚众讲学,一面进一步深钻细研正心复性理论,并进行更加严格的自我修养,使之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安然逝世

天顺八年六月十五日(1464年7月19日) [1]  ,薛瑄忽觉身体不适,遂将所写文稿作了一番整理,之后伏案写诗道:“土炕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唯觉性天通。”通字尚未写完,薛瑄便与世长辞,时年七十六岁。薛瑄逝世后,朝廷遣使谕祭,并命有司为其办理丧事。次年春又颁下《奉天诰命》,根据薛瑄生前的功绩,赠他为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 [13]  

   


主要影响

编辑

 播报

   


思想成就

薛瑄推崇程朱理学,在思想上总的是同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但又并非程朱理学的简单延续,而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程朱理学。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无穷,故圣人立言亦无穷”的思想指导下,弃旧图新,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观点,对明中叶兴起的理学唯物主义思潮起到了首倡和先导作用。首先,他批判和改造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气决是二物”的唯心主义理气观,明确提出了“理在气中,以气为本”的新观点。他反复强调:“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见《读书录》)“理与气一时俱有,不可分先后;若无气,理定无止泊处。”同时,明确指出“理气决是二物”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说:“理与气无间亦无息。”“理气浑然而无间,若截理气为二则非矣。”(以上均见《读书续录》)他坚持气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体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一气。”“天地万物皆气聚而成形。”(均见《读书录》)以上这些论述都是非常正确,应该充分肯定的。

其次,薛瑄一贯倡导求实理、务实用的实学思想和学风,他不但明确提出了“实学”的概念,而且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又说:“为学不在多言,亦顾务行如何耳!”他在强调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如说:“知理而行者,如白昼观路分明而行,自无差错;不知理而行者,如昏夜无所见而冥行,虽或偶有与路适合者,终未免有差也。”(以上均见《读书录》)由于薛瑄力倡“实学”,并一生躬行实践,所以他的学说被时人称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再次,“复性”说在薛瑄理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薛瑄的“复性”说,虽积极维护程朱的“道统”观念,本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唯物主义观点。如就“性”的本源来说,朱熹认为“性”是天赋,来自先天;而薛瑄则认为“性”是“理”,主要形成于后天。在对“复性”的具体解释上,朱熹指出,“复性”就是要恢复人的本然之善的天性;薛瑄却不然,他说“复性”就是要按理视、听、言、动。不难看出,薛瑄的“复性”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朱熹“复性”说的修正和完善。

   


文学成就

薛瑄是有素养的作家和诗人。他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杂文等260余篇,诗歌1570首,成就颇大。对于诗文写作,他曾讲道:“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肺腑者是也。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见《读书录》)这就是说,凡是发自肺腑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在写作方法上,他主张要条理明白,要注重修辞,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他还强调,有了高深的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些见解,无疑都是正确的、高明的。

薛瑄的散文、杂文大体可分为游记、随感、对友人题赠以及寓言故事等。在写作上大都结构严整,行文流畅,格调清新,寓意深刻。如《游龙门记》叙述简洁明快,写景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被称为明代散文佳作,上世纪60年代曾被选入中学课本。《退思亭记》《车窗记》都是触景(物)生情,有感而发,在揭露贪污受贿、败坏法纪等劣行的同时,不忘奉劝世人和勉励自己勤廉从政、慎言慎行,说理充分,令人心悦诚服。

薛瑄很爱写诗,凡行旅、登临、居住、怀古、读书、会友、赠别等,多有诗歌问世。对薛瑄的诗,清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予了很高评价,曾称:“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陶渊明)韦(韦应物)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薛诗中不乏名篇、警句,如“天连巫峡常多雨,江过浔阳始上潮。”(《沅州杂诗》)、“庶官务割剥,不念远人穷。”(《有感》)、“夜深风雪响侵门,绣被熏来睡正温;忽念中林有樵者,独惭余暖未能分。”(《泸溪冬夜》)、“宦情似水年来淡,乡思如旌日自悬。”、“彤闱紫阁如天上,依旧清汾数顷田。”(见《舟中赋》)。薛瑄的诗意境优美,形象生动,爱民之心,辞官之愿,跃然纸上,备受赞赏。

   


后世影响

薛瑄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大。他通过长期聚徒讲学,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培养造就了大量学者,创立了著称于史的河东学派。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河东学派不断壮大,薛瑄弟子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他们在弘扬薛瑄思想学说和发展程朱理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3]  

   


历史评价

编辑

 播报

王神:河津薛德温,直内方外,果敢自取,可谓得许子平仲之传矣。 [14]  

金英:南京好官,惟薛卿耳! [15]  

刘定之:直躬慕古,谈道淑徒,进无附丽,退不慕恋。勤学好问,可谓文矣;归洁其身,可谓清矣。 [16]  

李贤:①吾道正脉,实由近世周程张朱有以倡明之也,至我太宗文皇帝,乃始表章其言行天下,由是天下士习一归于正,呜呼盛哉,然今之君子能忻慕而笃信之,则河东薛公其人也。 [16]  ②公之学,践履笃实之学也,居恒每以圣贤为师,随其所寓,一言一动,于理稍有违失,便觉身心不安,凡辞受取予,必揆诸义,一毫不苟,晚年玩心高明,默契其妙,有不言而悟者,其出处大节,光明峻洁,于富贵利达泊如也,接人无大小众寡,一以诚待之,教之有序,而其言平易简切,不穿凿奇僻之说,文必根于理,辞旨条畅。 [16]  

叶盛:又如文臣中,尚书都御史卿佐等官纯诚朴忠,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学,如仪智、薛瑄、陈琏、吴溥、杨翥、吴讷风节凝峻。 [17]  

刘吉:瑄志学甚笃,趋向甚正,践履平实,不为伪言华貌,其事亲孝,其教人词气恳款,终日无惰容,出其门者颇众,其居官持法不挠,事有便于民,不顾利害为之。 [18]  

张九功:窃见故礼部右侍郎瑄,上真知尊躬行仕则体国学以明道,濂洛之流波,覃怀之步武,惟陛下以孔子道治天下,辩真伪,别纯驳,俾人知所向,臣谓瑄宜从祀孔子庙庭。 [19]  

罗钦顺:《读书录》有云:“韩魏公、范文正诸公,皆一片忠诚国之心,故其事业显着,而名望孚动,于天下后世之人,以私意小智,自持其身,而欲事业名誉,比拟前贤,难矣哉。”其言甚当,薛文清盖有此心非,徒能此言而已。 [16]  

王鏊:薛文清公深于理学,然其言曰:“自宋以来,真儒辈出,理学大明,顾人之躬行实践何如耳!”今观其行事,能卓然自立,不附权奸,固不欲往见王振,耻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为大理卿,驳正冤狱,宁忤权奸。至赴市曹,神色自若,略不为屈,此其学问得力处,真躬行君子也。及王振传诏赦免,乃发其机于老仆,可见天理之在人心有不容冺灭者。而王振之专横亦甚矣,当是时也,以三杨之贤而不能无委蛇于其间,况其它哉! [20]  

彭韶:力行好古,进趋有程。寤寐河洛,以究舂陵。敡历中外,大棘之卿。缧绁非罪,复起而丞。贰卿掌制,以弼以承。岂宝远物,而志可行。乞年以退,惟道之桢。 [21]  

崔铣:先生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於抗而得祸与?于忠肃有社稷之功,其受害也,先生固争之矣,争不得,即以此事而去,尤为光明俊伟。 [22]  

唐枢:①阅宋诸儒书,知为道学正脉,即专心体究,至不忘寝食。务实见而笃践履,乃动合矩度,终日俨然。居家孝弟忠信,对妻子如严宾,凡出处取予之问,毫发不苟。其学以复性为柄,曰此程朱吃紧。为人处大节,凛然生死利害不能动也,时呼为薛夫子。 [23]  ②先生倡无前之学,垂有众之宗,天下无贤愚,信之何也?贵践履也。而近欲血食庙庭,敷议词馆,不识可乎?曰:文庙报德报功,天下不务力行。先生崛起而持之,使生民知有此一大事,先生之功大矣。后学浅于迪德,学不大明,又非信先生,大过哉!道无精粗,学无内外,语复性而性不与天通,则性犹蔽质语。力行而行不自性率,则行犹难见神化机微,体用一贯,以至朕兆之不能窥,则迪德深矣。 [23]  

袁袠:世多以薛公为迂,嗟乎,是岂知薛公者哉。公之抗王振、远石亨,垂死而不悔,见几而不留,死生富贵,皆不足动其心,是岂迂者哉。及读其言论,慥慥乎有德之言也,非所谓知而能行者哉。 [24]  

廖道南:予幼诵《读书录》,以为程朱语录之后即有此书。 [21]  

项笃寿:文清明体适用,足为真儒。其抗王振、违石亨,生死不悔,所称大丈夫者,非耶? [25]  

屠隆:薛文清瑄、李忠文时勉、章文懿懋、王忠肃翱、王端毅恕、项襄毅忠、马端肃文升、刘忠宣大夏、胡端敏世宁岳岳之风、侃侃之节,宏材足以济时艰,正气足以褫奸魄,李梦阳所谓“居则岳屹,动则雷击,大事斧断,小事海畜。”斯其人矣。 [26]  

张岱:①分宜荐唐荆川,而人以嵩党荆川。王振荐薛文清,而人不肯以振党宜党文清。此其中大有分寸,人不敢与立也。文清自柄用以至放归,振用之,振杀之,振复生之,复逐之,更变多端,而文清直付之不闻不睹。蜮射鬼弹,曾足以动文清毫末哉! [27]  ②家南轩先生死时,肌如水晶,洞见五内。薛文清生时,亦肌如水晶,洞见五内。一死一生,皆现此奇异,在佛家得之,必为琉璃色相矣。 [27]  

宋征壁:一古之杰士,言足载道,不为雕饰。如薛文清、岳父毅、刘忠宣、章文懿、罗文肃、顾文端、冯恭定、高忠宪之徒,有日星河岳之望,乃吉人辞寡,于斯足徵。录其数篇,以为模范。 [28]  

查继佐:文清为大理,力能去监振,与三杨等并持之,否则安振,使不得大擅主权。两不可,洁身而退。乃以风格太露,几于不免。使非振之仆爨下之哭,文清徒气节闻千载矣。振甚怒,而犹柔于仆之一言,则知昔瑄当是过激。夫为人臣,使人望而却步,则幸逢打赌之朝矣。罢内阁归,中途绝粮,其子曰:“为道学大臣,却应饥以死。”时相传为一代佳话。晚年务为平易简切,则学有进矣。白气贯而风雷绕,紫衣人归去哉! [29]  

黄宗羲: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故数传之后,其议论设施,不问而可知其出於河东也。若阳明门下亲炙弟子,已往往背其师说,亦以其言之过高也。然河东有未见性之讥,所谓“此心始觉性天通”者,定非欺人语,可见无事乎张皇耳。 [22]  

王夫之:薛河东、赵高邑、魏南乐三数君子者,以清刚启正学,其有开必先之兆乎?非章志贞教之大儒一振起之,洗涤其居食衣履、频笑动止之故态,而欲格其心,未有胜焉者也。论世者,属目而俟之久矣。 [30]  

林时对:洪、宣间,李忠文、陈文定,当代醇儒,分主成均,以身率教,人皆向风,于是,薛文清瑄,起自河津;陈文恭献章,起自新会;胡文敬居仁,起自余干。而姚江王文成阳明先生,直接濂洛真传,集群儒之大成。嘉靖初年,舆论允协,业将四君子配飨阙庭矣。 [31]  

张廷玉:而英宗之世,河东薛瑄以醇儒预机政,虽弗究于用,其清修笃学,海内宗焉。 [32]  

《历代群英歌》:陈静诚薛瑄是首,吴与弼次陈献章。 [33]  

孟森:文清(薛瑄)殁后百年,吾国共以能从祀为人品之至高,亦悬一人格以为士大夫之标的而已。 [15]  

   


主要作品

编辑

 播报

薛瑄主要著有《读书录》《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策问》《读书二录》等作品。其中《读书二录》是集薛瑄理学思想大成的代表作,也是他平生所作读书笔录或读书心得之集中总汇。清人曾辑其所有文字,并同其年谱、诸儒论赞等,汇刻为《薛文清公全集》,总四十六卷。 [3]  《皇明经世文编》录有《薛文清公集》一卷。 [34]  

   


出版图书

编辑

 播报






读书录  

作者名称 薛瑄  



作品时间 1991年11月  
《读书录》明薛瑄撰,初为十一卷,后《续录》十二卷,共二十三卷。大多论述性理之学。提出“天地万物,惟性一字括尽”。又认为理气不可分,“理气二者,盖无须臾之相离也,又安可分孰先孰后哉!”其中《论学》、《自信》、《为学》、《体验》、《教人》各篇重点论述读书法和教学法。认为“学问实自静中有得;不静,则...



   


后世纪念

编辑

 播报

   


从祀孔庙

成化元年(1465年),监丞李绅首请薛瑄从祀孔庙,其后请求薛瑄从祀孔庙的人也不少,但刘定之认为薛瑄虽为一代名臣,但他尚未达到从祀资格。 [18]  

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朝廷降旨准予薛瑄从祀孔庙 [35]  ,称其为“先儒薛子” [16]  。有明一代,从祀者只有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王阳明四人。 [36]  

   


书画展

2015年9月22日,山西省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举行纪念薛瑄诞辰626周年书画展仪式,万荣县委副书记焦雨、里望乡党委书记丁文玲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薛氏代表及各相关部门参加了此次活动。 [37]  

   


史料索引

编辑

 播报

《通议大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直内阁薛公瑄神道碑铭》 [16]  

《殿阁词林记·卷三》 [21]  

《国琛集·下卷》 [23]  

《今献备遗·卷十八》 [25]  

《续藏书·卷十·内阁辅臣》 [38]  

《明儒学案·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22]  

《罪惟录·列传卷之十·理学诸臣传》 [29]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 [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15: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百零三章:不按套路

章节报错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加入书签

热门推荐: 重生年代文孤女有空间 择日飞升 龙王令

  零零星星的雪花飘落在屋檐上,一排长长的廊庑下,是来来往往急匆匆的青袍舍人。

  虽然那次朝会上,天子金口玉言,说内阁定员六人。

  但是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内阁当中,还是只有陈循和高谷两位老大人。

  倒是有提议增补阁臣的,但是无一例外,都被天子以如今事急,容后再议的理由,搁置不提。

  不过这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中书舍人变多了。

  虽然天子给内阁的辅臣都加了尚书衔,并且金口玉言,形成了惯例,但是那是为了提高内阁阁臣在朝中的地位。

  事实上,象征内阁的本职的大学士,仍旧是正五品的官衔,这是从开国就定下来的。

  也就是说,内阁是个正五品的衙门。

  天子要给内阁定制,吏部自然不敢怠慢。

  按照正五品衙门的配置,正堂官至少要有一个佐贰官。

  天子有言在先,内阁六人俱为辅臣,官职并无差别,只有执掌之事有所区分。

  所以按照制度,六辅臣皆是正堂官。

  如此一来,内阁就配备了六个中书舍人。

  除此之外,内阁西侧有制敕房有四个敕房舍人,负责抄写诏书、诰命,册表等公文。

  如今内阁只有两个人,所以这十个中书舍人,自然全听陈循和高谷两个人调遣。

  虽然辅佐的人多,但是毕竟只能做些抄写,呈送之类的小事,真正的票拟之事,还得由阁臣亲自来做。

  因此,两位老大人的工作量,也就是稍稍减轻而已。

  小小的隔间当中,陈循抬眼一瞧,砚台里的墨水已经快没了,正要开口唤外间的中书舍人来研墨,却见已经过了晌午。

  揉了揉酸胀的眼眶,陈循直起腰,打算出去用个午膳。

  刚从桌子后面转出来,还没踏出门,就瞧见高谷迈步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奏疏。

  内阁是不管饭的,除了天子偶尔会赐宴之外,基本上都是自己带过来的午饭。

  见高谷过来,陈循先是一愣神,随即便开口道。

  “世用来了,老夫刚好要去用饭,前些日子,老夫府中来了个江浙厨子,花雕醉鸡做的甚好,世用同老夫一起前去如何?”

  高谷神色有些不自然,摆了摆手,道。

  “次辅,用饭一事稍待,这是天子刚刚批复的,礼部的奏疏,老夫有些拿捏不准,所以过来跟次辅商量一番。”81ŹŴ.ČŐM

  事实上,内阁现在的情势有些微妙。

  自从上次天子命陈循二人各自推举阁臣之事后,原本合作的甚为默契的二人,就暗中生了嫌隙。

  这种淡淡的裂痕,虽然很难为外人而察觉,但是却切切实实的存在着。

  尤其是,当内阁的地位卑天子进一步提升之后,这种裂痕越来越明显。

  这些日子,两人已经很少像以前一样一同用膳了。

  陈循本也是客气客气,他早就瞧见了高谷手里的奏疏,点了点头,便引着高谷在一旁坐下,接过他手里的奏疏,看了起来。

  刚翻了个头,陈循就眉头一皱,望着高谷,轻声问道。

  “礼部?”

  内阁的事务众多,正常来说,如果是难以决断的大事,不管是高谷,还是陈循,都会主动去找对方商议。

  这份奏疏陈循没有见过,显然,是高谷票拟之后,直接呈送御前的。

  这也就代表着,不是什么军国大事,没有必要两个阁臣一同票拟。

  何况礼部清贵,能有什么大事?

  见陈循疑惑的望着他,高谷苦笑一声,道。

  “次辅,这份奏疏所言,并不是什么大事,今年乃是陛下登基之年,各地藩王循例递了册表,要入京觐见,于是礼部上奏,想让各地藩王,于年节时入京朝拜。”

  “这本是惯例之事,走个过场,老夫票拟时,给出的意见是大战方止,各地藩王不宜擅离封地,可是,被陛下驳回了。”

  “什么?”

  陈循低头,略过前面的奏疏内容和票拟,直接来到最后的朱笔御批处,只见上面写着。

  “……准礼部所奏,宗室藩王,皆为朕之长辈,许久未见,甚是想念,为表亲亲之谊,命各宗室,自奉国将军及县君以上,皆入京朝拜……”

  看完之后,陈循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藩王朝觐,是太祖之时定下的规矩。

  一般来说,新君继位,或是每隔三年,郡王及以上宗室,可以入朝觐见。

  但是实际上,随着太宗靖难之后,朝廷对于宗室亲王的管束越加严苛,这条规矩基本上已经算是废了。

  永乐时期,每隔几年,还会有宗室入京的情况,但是到了先皇时期,就基本没有了。

  所以正常来说,宗室一旦就藩,就代表着这辈子就回不了京城了。

  所以就像高谷说的,礼部这道奏疏,就是走个过场,例行询问一下而已。

  可谁想到,就这么惯例性会被驳回的事情,天子竟然准了?

  要光是准了也就算了,还足斤加两。

  就算是按太祖的规矩,朝觐者也不过止于郡王。

  可陛下的御批上写着“奉国将军及县君以上,皆入京朝拜。”

  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大明的宗室袭封规矩。

  皇子分封为亲王。

  亲王嫡长子承袭亲王位,余子分封郡王,女封郡主,郡主下不封。

  郡王不世袭,其子皆封镇国将军,其女封县主,其孙封辅国将军,孙女封郡君,曾孙封奉国将军,曾孙女封县君。

  大明到现在,从太祖到现在,传到今上这里,按辈分算,是第五代。

  也就是说,就算是从太祖那时分封的亲王算起,也最多传了五代或六代。

  天子说奉国将军以上皆入京,基本上就算是说,宗人府在册的所有宗室,都要入京。

  陈循明白高谷为什么要来了,将奏疏放下,他开口道。

  “太祖至今,各地宗室繁衍生息,老夫虽未查过,但是约莫也有数千人,如此大批量的宗室进京,怕是要劳民伤财吧?”

  高谷叹了口气,也是感到一阵头疼。

  天知道皇帝这是哪根筋搭的不对,要召这么多的宗室进京。

  这朱批上还说什么“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高谷老大人就想问问。

  陛下您自幼长在京城,最晚就藩的襄王殿下离开京城的时候,您才刚满一岁,哪来的甚是想念?

  当然,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真叫他去当面质问,他是不敢的。

  点了点头,高谷道。

  “确实如此,如今距离年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时间紧张还在其次。”

  “各地藩王进京,须得动用仪仗,少不得要沿途侵扰,地方招待。”

  “如此大批量的宗室进京,礼部也需要提前筹划布置,安排住处及迎候事宜,十分麻烦不说,还要靡费不少银两。”

  “如今大战方止,国库本就不够充裕,这么一闹,怕是更要难以为继。”

  事实上,见到朱批的时候,高谷就感到一阵后悔。

  他一开始,就应该直接自己把这奏疏送进宫去,当场跟天子陈明利害。

  这如今朱批已经下来了,虽然没有正式拟诏,不算真正的圣旨,还可以再商量。

  但是这个时候再去找天子,毋庸置疑,是有点驳天子的面子。

  这也是高谷过来,找陈循的原因。

  “次辅,天子毕竟久在京师,或许对于宗室人数,并不详知,不如你我一同进宫,对天子陈明利害,劝陛下收回旨意,如何?”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八一中文网为你提供最快的皇兄何故造反?更新,第二百零三章:不按套路免费阅读。https://www.81zw.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15: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锦衣为王最新章节_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三百一十二章 勘查-小说52


www.xs52.la/xiaoshuo/1/1298/398495.html

这便是尚宣宗女常德公主为驸马都尉的薛恒,宗室亲臣之中,焦敬温厚长者,薛恒稳重踏实,都是宗室之宝。当然,焦敬尚的是顺德公主,也就是大长公主,在宗室皇亲中的地位要高于薛恒, …

锦衣为王最新章节_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三百一十二章 勘查-小说52


www.xs52.la/xiaoshuo/1/1298/398495.html

这便是尚宣宗女常德公主为驸马都尉的薛恒,宗室亲臣之中,焦敬温厚长者,薛恒稳重踏实,都是宗室之宝。当然,焦敬尚的是顺德公主,也就是大长公主,在宗室皇亲中的地位要高于薛恒, …

锦衣为王最新章节_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三百一十二章 勘查-小说52


www.xs52.la/xiaoshuo/1/1298/398495.html

这便是尚宣宗女常德公主为驸马都尉的薛恒,宗室亲臣之中,焦敬温厚长者,薛恒稳重踏实,都是宗室之宝。当然,焦敬尚的是顺德公主,也就是大长公主,在宗室皇亲中的地位要高于薛恒, …

锦衣为王最新章节_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三百一十二章 勘查-小说52


www.xs52.la/xiaoshuo/1/1298/398495.html

这便是尚宣宗女常德公主为驸马都尉的薛恒,宗室亲臣之中,焦敬温厚长者,薛恒稳重踏实,都是宗室之宝。当然,焦敬尚的是顺德公主,也就是大长公主,在宗室皇亲中的地位要高于薛恒,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6:33 , Processed in 0.0736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