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6|回复: 1

老汉说益阳│七里桥的来历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148
发表于 2022-6-11 09: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汉说益阳│七里桥的来历                     
2019-11-30 18:26                     来源:                                     佚名                                                
           
原标题:老汉说益阳│七里桥的来历
             《老汉说益阳》是人文赫山最早推出的专栏,曾经引起广泛关注。感谢老汉先生再次赐稿,授权发布他最新研究写成的一篇赫山区地名故事。
——编者按
有深圳网友问我:老汉,我老家在益阳的七里桥,能告诉我这个地名的来历吗?
这个问题让我犹豫了很久。说实在的,“七里桥”在湖南乃至国内,可说是一个叫得比较普遍的地名,历史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距离有名的地标刚好七里地,如永州祁阳县七里桥镇,就是以离县城七里地而沿袭成名;二是在传统文化和古人观念中,“七”这个数字是阳数、天数,是吉祥的数字。《说文》有解:“七,阳之正也”,《三五历记》:“数起于一,主于三,成于五,盛于七”;三是其它特殊的原因。
而益阳的“七里桥”,则属于第三种,甚至可说是奇特得别出一格的一个地名。什么原因呢?因为过去的益阳县以及现在的赫山区,都没有这么一个行政地名。如桃花仑、三里桥、马良湖等,曾经都是一个行政单位,或镇、乡、村、社区、居委会等。而七里桥则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行政单位,连村、组、街道这样的小行政单位都没有过。因此,可说是没这么个地名。或者说,七里桥没有地盘或地面,因我们所讲的七里桥,实际上是过去的梓山居委会和现在的萝溪社区。
但这么一个没有地面、也没有桥(1954年前曾有桥)的地名,却又是益阳人最熟悉的地名之一呢?因为这里除了有过去的益阳县客运站、现在的赫山车站外,还有12路公交车从这里经过,公交车站牌上都写着:七里桥。这里是益阳的客运中心和交通枢纽。因此,益阳人都知道七里桥在哪里。
既然是这么广为人知而且叫得响亮的地名,从道理上来讲,无论如何都应该是有来历的。并且,经老汉具体考查,此地名除其特殊外,还有领导“七里桥”地名源头的作用。
“七里桥”首次出现在益阳的地名中,是在明朝末年,也是明朝灭亡的前一年。当然,这之前虽不叫七里桥,但也还是有名的,尽管是偏僻的乡野,还是叫“萝溪”。那是根据自然形态而叫的,因这条从梓山向北流往资水的小溪,两旁长满了绿萝而得名。小溪千年流淌,尽管当时上面也曾建过一些竹木小桥,却不足以成名,此地一直都叫“萝溪”。
但明末崇祯十六年八月,也就是公元1643年以后,张献忠在萝溪屯兵便出现了七里桥的名称。老一辈的人传说,癸未年闰八月,张献忠在萝溪修桥,杀了很多人......闰七不闰八,闰八嘎刀杀。
关于这段传说,同治年六修益阳县志曾有记载:“(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张献忠屠益阳......焚杀无数......驱市民千百人,杀于起春亭江畔”。
关于张献忠杀人,明史曾有评说:“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惟献忠最狡黠骁勍”;“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而史学家吕思勉的评价似乎更加客观:“献忠系粗才,一味好杀,自成则颇有大略”。也就是说,张献忠嗜杀,尤其是益阳之后的西部传说更甚。在四川广汉的万人坟,传说张献忠曾立有《七杀碑》;“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对张献忠嗜杀的事情,甚至就在益阳“驱市民千百人,杀于起春亭江畔(现龙州书院河边)”的历史。这里不作研究,还是专讲“七里桥”地名的来历。
据益阳史志记载,1643年,张献忠从八月来益阳,十一月还在益阳起春亭江畔杀人。那么,张献忠就不是一般的“过兵”,而是至少有四、五个月的屯兵了。在此期间,老百姓传说在萝溪上建桥,也就是今天“七里桥”的名称,我们就可以具体分析“七里桥”的来历了。
其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乃是兵家常事,这样的桥如果传名数百年,那中国不知道有多少桥名了。“七里桥”之所以能传名至今,还是有其特殊性的。因这不是一座简易竹木桥,而是一座石桥,而且是一座费工费料的坚固石拱桥。这一点,除从传说中可以佐证外,张献忠在此屯兵的时日也可佐证,最主要的还是从历史资料中佐证。
清初张廷玉所著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传》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张献忠率部乘夜攻下郸州。三月,农民军连下郸水、黄州、麻城。在麻城,张献忠招募数万人。五月,农民军西取汉阳,从鸭蛋洲渡过长江,迅速攻占武昌府城。武昌为楚王朱华奎的王府所在地。守城官吏闻风而逃,楚王所募兵为之内应,大开城门迎接农民军。张献忠处死楚王后,与部下分食其肉,同时把楚王宫里的金银珠宝统统拉走,用了数百辆车子也没拉完。
上述记载讲明,张献忠五月攻下“武昌楚王府”后,八月到益阳,这在时间上吻合。但张献忠在楚王府劫掠的“数百辆金银珠宝车”,却不得不成为一个巨大的包袱。首先是运输的难度,金银珠宝乃至高级文物瓷器都是易损易碎的物品,运输中必须保持平稳。二是这数百车金银珠宝招摇过楚地,官兵拦截、土匪乡民抢劫,盗贼惦记,连自家士兵都想拐跑回家等,这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消除或尽量减小这些隐患,张献忠在益阳的“萝溪地段”(当时这里还是乡村)停下来整顿部队,重新训练部队,整理从楚王府掠来的数百车金银珠宝和字画瓷器,包括归类、重新包装和隐藏保密等。当然,为保证足够的时间对外隐秘,修建石桥也成为了必要的掩饰过程和原因。故此,这座桥也就修的非同一般,与行军过路的简易桥不可同日而语,是一座切切实实的石拱桥。
但这座石拱桥叫“七里桥”,则是益阳人叫响的名,依据很简单:此地往西,到资江河边,也就是到今日三里桥的河边正好七里。而这个七里,不是计算地面上的距离,而是指张献忠装载金银财宝的的车辆,整整地压载了七里地面,即前车到了河边,后车才离开桥面。故此,称为“七里桥”。
这种对益阳“七里桥”地名来历的讲述,从情节来看,似乎有很大的推理与传说成分。但如果结合历史记载,再结合现在常德等地的“七里桥”地名,这种推测似乎可以顺理成章形成一条链。
(上图为常德武陵区的七里桥街道与七里桥)
常德市武陵区的“七里桥”,楹联的“七里桥桥非七里”,本身就说明了此桥与“七里”无关,一是桥身没有七里,二是离城区也不是七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全国学术讨论会”研究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部向四川进发。农民军攻克夔州,“至万县,水涨,留屯三月”。接着,连克梁山、忠州和涪州,击败总兵曹英,破佛图关,明朝四川总兵秦良玉率兵来战,亦被农民军击败。农民军攻克泸州后,于六月二十日占领川东重镇重庆。
再结合《益阳市志》分析,也就是说,张献忠1943年底离开益阳往西进,经常德、过桃源,再到芷江,最终在1644年六月抵达四川。这一点,老汉专门考查了当地这些地名形成的时间和来历,当地虽无具体的资料佐证,但也有“七里长的金银珠宝车”西行的传说,并通过证实就是张献忠。
益阳的“七里桥”,成为一路向西“七里桥”地名来历的源头。

(湖南芷江的日寇投降地纪念馆就在芷江镇的七里桥村)
还有一件事就更能证实“七里桥”地名形成的原因和时间:2005年4月20日,四川彭山县城开建引水工程,施工队在岷江“老虎滩”河床上用挖掘机开挖沟槽时,一铲就铲出一捆共10枚银锭,银锭上打有“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字样。经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挖掘出土的银锭为明代官银,它为破解张献忠在此“千船沉银”的传说找到了证据。2015年12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确认岷江“老虎滩”为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2016年1月5日,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中心区域初次开挖,除发现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银币外,最为珍贵的是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7年1月再次扩展对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挖掘,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2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2017年四川彭山江口水下挖掘的张献忠“木鞘包银”)
但本文是为了考查证明益阳“七里桥”的来历,为找证据,顺藤摸瓜牵出了常德、桃源、芷江“七里桥”的地名,最终还牵出了张献忠在四川岷江老虎滩的“千船沉银”,这已经超出了老汉的考察范围和能力,之所以这里还提及到此事,乃是因为这批“千船沉银”中,银锭上打有“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字样,因此,不得不把它拉扯到益阳“七里桥”地名来历的考查中来。
“崇祯十六年八月”,《益阳市志》早就载明:张献忠部将王国用驻益阳,张献忠本人十一月屯兵七里桥。
这将近五个月的时间内,部将王国用驻在益阳,后来张献忠本人也屯兵在益阳,这期间他们干了些什么呢?这虽是当时的高度军事机密,地方写志者也无法得知,比如写的“张退走武陵,取道益阳”,这本身就是不可测也不准确的推断,因这之后张献忠还是取道武陵,经贵州进入四川,因此,市志的这种推断有误,但时间和人物却是准确的,因没有丝毫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所左右。
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依据现已明显的证据进行逻辑推理了:
1、张献忠或王国用在萝溪建一座比较坚固的石桥,虽是保证运输贵重物资的道路平稳,但主要的是为了掩人耳目和拖延时间,因张献忠部需要这么一段时间在益阳完成所必办的事情。
2、益阳自宋朝以来,就以铸铜钱而有名,这在《水经注》中就曾有记载。益阳有淘金铸币的历史,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益阳学门口铜匠姚某之女姚氏还因此被选入妃,这也证明了益阳铸五金有名。张献忠部很有可能是把当年五月底攻下“武昌楚王府”后,所劫掠的数百车金银珠宝在萝溪重新归类、隐秘装箱和化锭,因当时所劫掠的金银,有大量的头饰和器皿,像这类金银装饰品,不但易损易碎,而且很占空间,像金银壶、盂、钵、碗、钗凤之类,不如化成金银锭方便实用。因此,他们在益阳找来了很多五金专业铸造师,专门从事这类金银器皿的鉴别和判定成份的归类铸造工作。这一点,就从四川岷江“老虎滩”出土的银锭上打有“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字样可以证明。因这年八月,张献忠部就驻扎在益阳,且这期间已是明朝末期,官府不可能铸造如此多的“五十两纹银”。最主要的是当年八月,张献忠无攻克州府和劫掠财富的史事记载。因此可以断定,此批大量金银锭,就是在益阳赫山附近的萝溪所铸造、并压载益阳地面七里地,形成“七里桥”的那批财富。
3、清同治年六修《益阳县志》记载的;“十一月,张献忠屠益阳,驱市民千百人,杀于起春亭江畔”。这就更能证明张献忠在益阳铸金银之事了,所谓“市民千百人”,就说明了不是乡下人,因当时掌握铸造技术的就住在益阳城内,是张献忠部把他们弄到河这边的萝溪乡下做这项工作的,这是乡下偏僻隐秘的环境决定的。但这项工作完成后,为了保密,张献忠不惜把这些金银匠,包括知情的家人和帮工全部赶尽杀绝,因只有死人才不会泄密,从此益阳的冶炼铸币之名衰减。这也是张献忠为何开始不滥杀无辜,要等到十一月才杀人的原因。
以上分析,虽都是佐证推理,但与历史记载、当地传说、地名的来历以及出土的文物字样吻合,也合情合理,可说是唯一的解释。
但“七里桥”地名的形成,则还是指金银珠宝整理铸造后所运载的距离。而所建的石拱桥,一直保持到1944年日寇打进益阳来才销毁。光复后,1946年恢复重建。1954年国家对洞庭湖实行大治理,萝溪被填塞封闭,此桥自然也就不需要,成了现在的“桃花仑东路”,并成为赫山区的中心繁华地段。

作者简介
老汉,本名邓亚龙,原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病休后开始收集、研究益阳的历史文化,成为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老汉说益阳│七里桥的来历 - 搜狐网
https://m.sohu.com/a/357523281_302494?_trans_=010004_pcwzy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148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09: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XMC  .


前锋王国用九月才开始到益阳,不是八月,益阳市志就搞错了,最原始文献见罗贤胄文。所以相关推测太不合理;此外,七里桥是乡参议夏宝修,张献忠哪里会修桥,无逻辑。见乾隆益阳县志。

4月14日 22:53 举报 回复 0  

来自:湖南省益阳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7 09:30 , Processed in 0.0595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