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3|回复: 0

朱由检与杨嗣昌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157
发表于 2022-6-13 0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是崇祯最倚重的大臣,最后功亏一篑
作者  李彦|发布:2016-12-03 13:40:54    更新:2016-12-03 13:40:54
阅读 23880324

提起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大家便满是叹息,叹息过后探讨其勤政尚且亡国的原因,无非是薄情寡恩、多疑自重等。可在崇祯年间竟有一位辅臣,从始至终都让
提起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大家便满是叹息,叹息过后探讨其勤政尚且亡国的原因,无非是薄情寡恩、多疑自重等。可在崇祯年间竟有一位辅臣,从始至终都让朱由检言听计从,即使最后战败而死,朱由检也只是心痛叹息而不忍加以责难,   他便是被朱由检视为救国希望的杨嗣昌。
杨嗣昌出身于名门之家,自幼潜心科举,入仕后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天启年间,杨氏父子不与党争也不愿依附魏忠贤,便一同返乡归隐。等到朱由检即位除掉阉党以后,杨氏父子便又被重新起用。

  但在崇祯四年,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因为安抚流贼失败,按律当斩,杨嗣昌三次泣血上书,表示愿意代父受死。  朱由检被其恩义感动,竟然破例放过其父,甚至还慰勉嗣昌尽职任事,这对君臣也自此有了直接的交集。   

  缘分说来很巧,朱由检自从接触杨嗣昌后,便一直偏袒有加,一路将其提拔升任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后来又因满清入塞,时任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朱由检下旨将正处于丁忧的杨嗣昌提拔为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感厚爱之恩,每次上书都尽陈其思,朱由检常称赞他有异才,常叹“用卿恨晚”。“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  朱由检遇到这样一个熟悉政务军事,又一心无私报国的杨嗣昌,怎么能不喜欢。   

  同时朱由检杀掉魏忠贤后,重新启用东林旧人,但此时的东林党人却是更加党同伐异,朱由检越来越感觉朝政无法掌控。此时却适逢与自己性格观念十分契合的杨嗣昌,他能完述已之所思、解已之所惑同时又从不参与党争,  所以朱由检就更加看重杨嗣昌,有意培植其在外廷制衡其他势力。   







  国人常以成败论英雄,而杨嗣昌不与党争又不善拉拢臣僚关系,最后兵败而死后,朝官纷纷要求定罪,史书也对其功劳语焉不详,导致后人常将他定位为无能误国之辈。可事实并非如此,透过仅有的史料对其一生的描述,  可以看出一个忧国忧民但被用错位置的务实型官员。   

  杨嗣昌最为人们注目和争议的两件事分别是“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策略以及对清议和之举。虽然为两件事,但是二者前后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

  崇祯十年三月,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一职。上任之后便提出“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  以及对明廷未来施政的三点规划来保障剿匪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攘内必先安外,主张先对清军求和,保障边疆稳定,设定限期一举剿灭叛军,休养生息、积攒实力后再与清军对决;

  一、足食然后足兵,采取因粮、溢地、事例、驿递等四个途径筹措军饷,建议增兵12万,其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并增加饷银280万两;

  三、保民方能荡寇,下令各州郡县训练兵士守卫本土。

  这“四正六隅”计划是杨嗣昌观察农民军屡剿不尽的形势下,为了对付农民军四处流动作战而提出的张网之策。  此作战方针下达之后,各省督抚以及将领在杨嗣昌的监督下,围剿农民军一时让朝堂上下看到曙光。   





  崇祯十一年二月,流窜于湖广一带的张献忠和刘国能走投无路向官军投降。崇祯十一年十一月,李自成落魄到仅剩十八骑逃入商洛山间。农民军起义彻底陷入低潮,官军剿匪之路已经走到最后一步。这一政策的制定从军事上的角度来说是十分正确的,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但是一个较好的作战方针,需要更好的后续措施来保障其顺利执行,现实情况却是三点规划全部落空。   

  杨嗣昌起初认定熊文灿有雄才,力保其接替王家桢担任五省总理。可熊文灿空负其名,为了按时完成剿匪任务,又采取已经被证实无效的招抚策略,将举全国之力援助的剿匪物资拿来安抚流贼。杨嗣昌随即要求熊文灿斩杀张献忠,可熊文灿私下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的贿赂后竟不肯动手,而朱由检此时也因粮饷问题想加紧结束战事,也就同意招抚。  张献忠趁此良机恢复实力,在朝廷抽调官军北上勤王之际,于崇祯十二年五月再次起兵,李自成随即也率军从商洛山中杀出,农民军之势再次燎燃,且愈演愈烈。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举措便是对清和议,此举在筹备阶段被朝廷言官得知,引起激烈非议,一时弹劾四起。朝廷官员不顾形势轻重,死死咬住大节不亏,朱由检被逼无奈,只能放弃和议,这一反复行为激起清军的惩罚性入塞攻击,明廷只能将剿匪到最后一步的官军调往京师。

  清军本想以此逼迫明廷议和,没想到时任兵部尚书卢象升与杨嗣昌、高起潜等配合不周,在巨鹿力战而死,明廷和清军都未曾料到议和之路就此断绝。  大明虽留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样闻名遐迩的名声,可最终的结局仍是在农民军和清军的夹击下走向覆亡。   





  十面之网在洪承畴、孙传庭等调入京师后已成破网,明廷对形势估计失误,贸然派遣洪承畴总领八总兵十多万明军精锐与清军决战,而孙传庭竟因辞官而被下狱三年。农民军趁此良机死灰复燃,大明内外再度陷入干戈扰攘之中。

  而朝堂官员不顾前因后果,仅凭当下形势肆意弹劾杨嗣昌。朱由检虽然处处维护,但其已经无法在朝堂立足。杨嗣昌揣度圣意,多番请旨愿督师平寇,以期立功挽回局势,  君臣于崇祯十二年九月六日在平台辞别,杨嗣昌边哭边拜,踏上离京不归之路。   


  杨嗣昌到达剿匪指挥部襄阳后,于十月一日召集大誓三军,杨本来口才就好,此时更是激昂四射,士气大增。不久在玛瑙山一战击溃张献忠部众,截获其妻妾和军师多人。但随后张献忠转变策略,流窜于四川、重庆、湖北等地,  而此时明朝官军内部却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     

  杨嗣昌品行贤良且性情刚烈,刚出仕之时,也正是朝廷党争之风最烈的时候,可他从不结党营私,能够独善其身。但其不知变通,猜忌多疑,御下无术且犹豫反复。杨嗣昌本属于军事理论型人才,又难免有些书生意气,不查询实际情况,调派练兵以规则办事,因此常错失良机。  同时不肯相信部属,军令出于一人,千里之外也要等待报告,手下诸将疲于奔命,逐渐对其不满。   

  杨嗣昌督师出发之时为了拉拢左良玉,奏请封其为“平贼将军”,进驻襄阳后又觉得左良玉性情骄横不易制约,便想拉拢另一猛将贺人龙来制约左良玉,便私下上表将“平贼将军”一职封给贺人龙。当信使出发后又觉这样会激化其与左良玉矛盾,便再次派人追回信使。得罪左良玉在前,许诺贺人龙却失言在后,贺人龙愤而将实情告之左良玉,  此后手下几员猛将再也不愿听其调遣。   

  历经两年剿匪大业除玛瑙山一役,几无奇功,杨嗣昌再也不复出征时的意气激昂。崇祯十四年二月五日,张献忠奇袭行营襄阳,斩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听闻后深知此次罪责重大,剿匪已经彻底失败,意志消沉一病不起,三月初一死于沙市。杨嗣昌死后再无一人能够主持朝政,  崇祯中期开创的大好局面再次没落,随后政策上又出现多番失误,形势急剧恶化,大明便再无机会翻身了。   





   杨嗣昌在朝堂之上制定政策、调度事宜时展现出过人的敏锐力,常能够看到关键问题所在。   张献忠投降时料其诈降,竭力要求杀死张献忠或者派其攻击李自成以示忠心,后来又上疏要求洪承畴或孙传庭必留一人压制农民军。

   但 杨嗣昌 亲赴川蜀督师作战时,却是昏招连连,刚愎自用且不能处理好部属关系,四处奔波而将士疲惫无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杨嗣昌有匡世济国之能,朱由检有中兴再造之心,可最终君臣死社稷,其间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7 10:11 , Processed in 0.0501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