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9|回复: 0

木居士,灰侍者,木筏与迷津(太虚幻境与佛道思想)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发表于 2023-6-4 11: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居士,灰侍者,木筏与迷津(太虚幻境与佛道思想)
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有这样一段对迷津的描写:

【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阳台巫峡之会。数日来,柔情绻缱,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那日,警幻携宝玉、可卿闲游,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凶极!试问观者此系何处。]忽尔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甲侧:若有桥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
宝玉正自彷徨,只听警幻道:“宝玉,再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甲侧:机锋。]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可思]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特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句以消其念,可消谓善于读矣。]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宝玉方欲回言,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一夜叉般怪物窜出,直扑而来。

第十三回脂批又说“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
可见迷津说的就是尘世。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叫做什么樯木, [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
出在潢海铁网山上 [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
作了棺材,万年不坏。】

迷津,佛教语,指迷妄的境界。

【嗟见世间人,永劫在迷津。不省这个意。修行徒苦辛。
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
——拾得(唐)

【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先世种来因。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
——吕洞宾

【修身客,莫误入迷津。气术金丹传在世,象天象地象人身。不用问东邻。】
——吕洞宾

①大河与木筏
“忽尔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的描述则与《增一阿含经》相似。《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给弟子们讲道,说:

【一人驰走而遇见大河,此河为一极为深广的河。也没有船。也没有桥可得而渡至于彼岸的。而且他所站立的地方乃极为恐难,彼岸才是无为而安隐的地方。
那时,那个人就思惟方便之计出来。他想:此河水极为深且为广,不能得以渡过去,现在应该收拾一些材木草叶,缚成为筏,而求渡,依此筏的话,可以从此岸而得至于彼岸。那个人就这样的渡过于彼岸。】

释迦牟尼讲《金刚经》时用到一个比喻——佛陀对他的弟子须菩提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的意思是说:不要执著于我说的这些确实存在的法理,也不要执著于万法性空的佛理。因为这个缘故,如来常常说,你们大家要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一个要渡河的人获得一只船筏而已,你过了河了,难道还要背着这只船筏一起走吗?这个正法都可以舍弃了,何况那些邪法呢。

从佛陀的这一开示之中,我们便可以知道,警幻对贾宝玉所说的木筏,就是指的万法皆空的佛理。她告诉贾宝玉,只有借助于这只木筏,你才可以渡过那片横亘千里的悬崖患海。

②木居士与灰侍者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语出《庄子•齐物论》。这句话最初是道家形容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木居士,灰侍者,木筏与迷津

所以木居士,灰侍者指向的是道家无我的思想
而木筏指向的是佛家修行的法门,木筏渡人喻指通过修行获得解脱
合在一起其实就是红楼梦里贯穿全书的佛道思想。(正如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也是一僧一道)


△儒释道思想
儒家思想里没有提供做木筏的材料,而佛教思想恰好补足了这一点,给你送来了木筏。佛教不强调帮你解决现实问题,但它能够很好地帮你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
当佛道儒三教合流以后,就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
以儒学济世安民,以佛道修心养生。
中国知识分子既可以在灵魂层面享受佛道出世思想的自由感;同时又能保持儒家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既可以超然物外,物我两忘;也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在不管是达还是穷的情况下,都能保持旷达的心境。

△以苏轼诗为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绝笔诗《自题金山画像》

“不系之舟”语出《庄子•列御寇》: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之木”形容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身如不系之舟”指没有束缚和缆绳捆绑的船,形容无拘无束。
苏轼写下这样一首绝笔诗,仿佛是已经无牵无挂了。
但是,如果真的全舍全抛,再无挂碍,
为什么后一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还是落脚到了儒家济世安民的价值观呢?

△红楼梦的儒释道
所以大家读红楼梦千万不要把佛道和儒学对立起来看。

大家往往注意到宝玉骂国贼禄鬼,但宝玉同样尊敬孔子和四书。他也不仅骂儒士,还喜欢毁僧谤道。
红楼梦里是有张道士,水月尼,但也同样有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
红楼梦里是有贾雨村;但也同样有甄士隐。

红楼梦不是在推崇佛道,批判儒学,
它批判的是那些把佛教道教作为敛财工具的假和尚、假道士,以及把儒学作为升官发财压榨百姓工具的假儒生、假道学。
红楼梦的时代用佛陀的话叫末法时代,用孔子的话叫大道不行的时代。寺庙中不是真正的得道高僧,庙堂上也无真正的国士。
这一点在开篇甄士隐这个名字就已阐明:
甄士,“君子之道费而隐”,大道不行的时代,真正的儒士就只能做甄土隐,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最后连这样的生活也过不下去,只能投身佛道,遁世而去。

PS:
有人说黛玉是道家,可是黛玉在书中被类比为比干,被脂砚斋类比为伯夷叔齐;
有人说宝钗是儒家,可是她比谁都更懂得“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于是又有人说黛玉是外道内儒,宝钗是外儒内佛。这种争论的产生,根本上还是在于这是用现代思维来解释古人,而没有理解:
古代文人的人生哲学,是融汇贯通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体系
而佛道儒三教的合流,恰恰是红楼梦从开篇就不断在强调的事情。强行分开理解当然会越说越乱。

【宝黛钗三人都是儒释道思想的结合体】

△红楼梦有没有反封建?
红楼梦作为一个全面展示封建社会末期各阶层生活图景,并且作者表现出对这种社会形态明确反思态度的作品,它的很多内容当然可以用反封建的理论来解释。
但是完全用反封建的理论框架来生硬地套红楼梦,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是比较牵强的。
因为红楼梦不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诞生的作品,红楼梦不是《家•春•秋》。
在《家•春•秋》里,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哪些角色是反封建战士,哪些角色是封建势力。
但是红楼梦不是这样定义角色的。
红楼梦讲述的不是反封建战士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它讲述的是一群人在禁锢人性的社会框架中的挣扎和无奈。
红楼梦作者的社会意识不是马列主义阶级论,而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和困顿绝望。
虽然它有一定的现代人文主义色彩,但是它的根源还是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本思想。


作者:白rap的大脑洞[url=https://xn--q6ja7b086rfibl7d23bp01dbub074aezcm9c544i00vc/%E7%BA%A2%E6%A5%BC%E6%A2%A6%E4%B8%AD%E7%9A%84%E8%8B%8F%E8%BD%BC%E4%BA%8C-%E5%BF%83%E4%BC%BC%E5%B7%B2%E7%81%B0%E4%B9%8B%E6%9C%A8%EF%BC%8C%E8%BA%AB%E5%A6%82%E4%B8%8D%E7%B3%BB%E4%B9%8B%E8%88%9F-%E5%93%94%E5%93%A9%E5%93%94%E5%93%A9%E3%80%91%20https://b23.tv/Fzam9Cu]【红楼梦中佛、道、儒思想分析/红楼梦中的苏轼二-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哔哩哔哩】 https://b23.tv/Fzam9Cu[/url]


附录:

空空道人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其中的缘故是什么?

先说空空道人是法名“空空”的奥秘。
佛陀在宣说缘起性空的空观理论之后,对弟子们曾经有过几次三番的点拨强调,提问并且告诉他们说:你们认为我讲经说法了没有?我告诉你们,我什么也没有说。你们是不是觉得,只要记住我说的那些话,就是掌握法宝了?不对的。
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是空,这是佛陀说的第一层空。
佛陀同时又说,空本质上也是一种相。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很自然地应该认为,这个空相本身也是空的,也就是空空,这是佛陀强调的第二层空。这一层是空观的究竟意,佛陀叫它毕竟空
佛法的这一理论,是超越一切宗教观念的最为殊胜彻底的哲理之见。诸法空相观,已经是彻见了,而这个诸法空相的彻见本身也是空的,真所谓空空如也。这在人类的所有认知领域里,撒下了一颗晶亮的种子,让人类对一切可以认知的事与理,都能彻底地抛弃自以为是的执著愚见,从而到达从看破到放下,再到自在逍遥的真如境界。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是空空道人悟化的过程。

不过这个过程很奇怪。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的悟,是指凡夫俗子通过某个宗教教理的培养修行,最终达到由凡入圣的境界。
空空道人却与之相反,似乎他是由圣返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全部佛经三藏十二部,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极其高度的概括,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话又是《心经》的核心。因此,一般的论者都认为,这四句话可以看成是大乘佛教经典的经典。——这四句话有“色”、“空”、“异”、“即是”四个概念:

其中“色”是对宇宙万有自然存在的一切物质现象的总称,大到宇宙,小到尘埃,甚至于连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体也包括在其中。

❗️❗️“空”是极为抽象的哲理概念,和“无”不是同一意义。

空,既不是指物体以外的另一个空,也不是指物质灭后的无,而是指一切物质现象本体的特质,即所谓“当体即空”,因此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义与其意义大致一样,“不异”就是“没有不同”、“离不开”、“也包括”的意思。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四句话和《心经》的偈子很相似。
它和“色不异空”四句话比较一下,很明显是多出了一个“情”字。
空空道人是被情所染了。因为有了“情”,所以前后两个“色”字的含义也有变化了。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一步地思考:空空道人由色生情以后,便又传情入色,这情和色到底是什么关系?

因空见色,是说从缘起性空的角度,看见了大千世界种种繁复的景象;
由色生情,则是对繁复无尽的物质现象,产生了一种主观的情感,包括好恶、爱憎、美丑等等;
传情入色,是将主观情感加到那自然存在的各种现象上去,从而使本来客观的存在,变成为主观的虚幻;
自色悟空,是承前而来的一个认识结果。

因为任何色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宰,所以它最终会回归到空寂的相状。
由此可见,从“因空见色”到“自色悟空”的转变,其间是由一个“情”字为媒介的。
就是说,情是转色为空的根本因素。

空空道人看了《石头记》以后,经历了一个由空又复归空的思想变化过程,而且还将原来的法号去掉,易名叫情僧,这一行为也是佛法的体现。
佛教有所谓“三身”的说法,即报身、法身和化身,其中的化身,是说佛有无量无边的大慈悲心,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愿望各别,所以佛为了教化众生使其开悟,则应众生机缘化作亿万相应身相为其说法救度。
因此空空道人便易名为情僧,并非是返圣为凡。

诸法空相的佛学观点是《红楼梦》的根本立意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释氏(释迦牟尼)的空观理论由始至终贯穿在《红楼梦》全书之中,这也是所有研究者、评论家基本一致的共识。如何认识解读这一文学现象,是我们能否全面正确认识《红楼梦》复杂深刻主题的关键所在。

扼要地说,释氏的空观理论,对《红楼梦》主旨的形成与表达,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红楼梦》宣扬万境归空的思想,是曹雪芹著书的目的之一,或者说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曹雪芹从钟鸣鼎食的京城显贵之家,一下子跌落到绳床瓦灶的平民谷底,这一巨变,使他对社会人生对宇宙自然的看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极其深刻的变化。

第二、缘起性空的观点,帮助曹雪芹认识、解释了许多本以为无法解释的问题。
《红楼梦》开篇提出的问题就极其深刻,令人无法回答。诸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辟洪蒙,谁为情种?”如果从缘起性空的角度去看,这些原本无解的大问题,似乎一个个都能让曹雪芹有了足以宽慰,亦足以安宁静心的答案。

第三、由于万法皆空观点的引用、统率,使《红楼梦》的思辨因素在一定层次上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红楼梦》在开篇的第一回里,就给读者介绍了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这篇注是曹雪芹孤心吟成的醒世文,更是他从佛学的角度向世人推介的一篇讲述人生哲理的箴文。
全注涵盖了人生的大部内容:地位、家世、容颜、情爱、财富、寿命、子女前程、自身功名,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在无常的变幻之中,而这种种变幻无常的现象,本质上也是一种常态。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应作如是说”,《红楼梦》要表达的正是这一意义。可是俗世中人,恰恰与之相反,“反认他乡是故乡”。
貌似虚无主义的论调,揭示了人们在认识世界、规划人生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把一切变幻不定的事物假象,误认为恒常不变的真相,
并且一辈子为之苦苦追求,
——最终的结局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2022-08-15 热度:13 #红楼梦 #林黛玉 #贾宝玉 #薛宝钗 #曹雪芹 #警幻仙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2:44 , Processed in 0.0470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