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7】
12.15 巧姐前文在“四颗珠子”章节详细解过,巧姐是永王,崇祯帝最小的皇子,所以在书中巧姐常不动声色地跟太子湘云和定王妙玉一起出现。而且在大姐儿第一次正式露面时,“大姐儿因抱着个大柚子”出场,柚子:幼子,“木由”之子,几乎揭明了。大姐儿要“佛手”,也指出了此人后来去了南方。
“大姐儿”之名,也是《红楼梦》中一贯的用反,最小变最大。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用浓墨重彩写了一个村庄丫头,二丫头,预演凤姐之女巧姐后来的荒村农家生活。秦钟提醒读者:“此卿大有意趣”,明显是红楼作者提醒读者注意“此卿”的话。
分别时,“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这个“小兄弟”,几乎为读者指明了此人身份,是“小兄弟”,永王。所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宝玉”是什么?玉玺、皇权,跟宝玉有情、有染之人,往往是染指皇权或有皇权资格的人。
但这个二丫头,似乎对宝玉这个玉玺并不在意,安心过农家生活。
这些都符合民间一直盛传的“朱三太子”藏于荒村农家的版本。
民间传说:
甲申之难,崇祯帝令心腹太监送儿子们到外祖父周奎家,随后剑砍公主,帝后殉国。李自成军破京城后,知帝后已死,便大肆搜拿诸皇子。周奎深知不能幸免,便出卖皇子,献给李自成,保一家平安。
李自成见到皇子们后,并未杀害,而是分给诸将暂时看管起来。李自成带兵出城攻打山海关时,带着太子、定王、永王一起出城的,很多百姓都亲眼看见。
随后与吴三桂一片石大战,不料辫子兵突然杀出,李自成军溃败。兵败如山倒,人人争相逃命,永王在战场上受到李自成手下兵将帮助,帮孩子逃离战争灾难,并未落入清兵和吴三桂之手。
永王乔装改扮,一路向南逃难。期间南京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皇子身份更不敢轻易暴露,以免杀身之祸。辗转逃到江南,流落荒村,藏身农家。
民间一直流传永王未死,流落江南荒村农家。从顺治到康熙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借“朱三太子”之名抗清,“朱三太子”成为反清复明的旗帜。因“南北太子案”,人们认为太子已死,而定王也在顺治八年被捕杀。时人计六奇能在《明季南略》中记载,说明江南士人多以为太子和定王已遭不幸。崇祯皇子,只有永王尚存人世,在当时流传甚广,不是秘闻,所以直到康熙晚年,还有“朱三太子”反清案。
但民间传说与史料有出入:
结合《清实录》,时人李方进所著的《张先生传》,明清史学大师孟森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
李方进与张先生相识二十余年,而不知张先生是四皇子。张先生一直以教书为生,1708年四月初三,李方进与张先生在书房下棋时,被清兵锁拿。据张先生供述:
“流贼围困京城,先皇帝交于王内官,往民间藏匿。及城破,王内官献之闯贼。”
这比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更合理:因城破后,皇亲贵戚家势必被搜,比藏匿民间危险得多。注意是“王内官”献之闯贼,不关舅家的事。
“吴三桂同清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带吾到河南地方。弃马买牛,种地年余。清朝查捕流贼紧急,伊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先至凤阳,“吾年十八九,乃从江而南,举目无亲。”
四皇子在浙江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王士元”反过来念“原是王”。后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改名张用观。他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却按朱家传统,取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辈,为儿子取名的字都含“土”,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注意孙子“朱钰宝”,反过来念,正是“宝玉”。“钰”字的“金”旁,正是“木火土金”的辈字。崇祯朱由检是“木”字辈,崇祯皇子是“火”字辈,所以给儿子取名都含“土”,孙子正是“金”字辈。
这种特殊的朱明皇家辈字,还是被人察觉,终被抓捕。
张先生,或者说“王士元”,被抓捕、审讯、判语等在《清实录》中都有记录。《清实录》康熙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康熙四十七年:
四月戊午。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六月乙丑。得旨:匪类称朱三者甚多,著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
十月丁未。得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斩。
所以在解读巧姐永王在《红楼梦》中的图谶、词曲时,注意区分:《红楼梦》中是按民间流传的永王版本,还是朱三即王士元被凌迟处死的历史?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红楼作者是否知道1708年永王被捕、被凌迟、全家遭灭门的悲惨结局。这可是推论《红楼梦》作者的一个重要线索。
图: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谶: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读:
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在“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二丫头预演了。而且宝玉见到“纺车”,特意问读者“这又是什么?”然后,“庄农人家”的“村庄丫头”,二丫头跑了来,宝玉竟然“陪笑”,二丫头说“我纺与你瞧”。只给宝玉瞧纺绩?没给读者瞧?
这个荒村农家的美人纺绩,是民间流传的永王版本,不是王士元教书的历史版本。
教书,比农家更合情理:甲申之难时,永王十二岁,已接受了明帝国最好的基础教育,谁家的教育资源能跟皇子比?除了学问,还有礼仪、气质,跟荒村农家,其实格格不入,很难藏身。永王“丰标秀整”,“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教书,才更和谐,也更合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作为谶语,势败、家亡,是贾府结局。在败亡之时,不要说贵,莫要论亲。只有经历者才有这样的教训和血泪!
这个贾府,假府,是朱明皇家。势败,除了家亡,还有国破。
偶因济刘氏:
刘氏,显然是刘姥姥。书中“济刘氏”的,是王熙凤。
前文解过,刘姥姥反面是李自成,王熙凤反面是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掌权时期,能够赈济灾民,这是史实。高迎祥、李自成在魏忠贤掌权时并未揭竿而起,因为还有活路。所以说要“济刘氏”、劝人“济困扶穷”,对穷困之人,要“济”,而不要把穷人逼上绝路。
巧得遇恩人:
巧姐得遇恩人。这个“巧”字,表明图谶所指之人,是巧姐。
这句话跟上句“偶因济刘氏”,有因果关系。遇恩人,是刘氏,刘姥姥,“流贼”李自成。李自成抓到崇祯皇子,有不杀之恩;其次,永王在战场上得到李自成兵将帮助,能逃离战场灾难,有活命之恩。
李自成农民军破京城,导致君死国灭,家破人亡。为什么谶语只说“遇恩人”?不说“甲申之难”?说了,“甲申之难”在前,所以先说了“势败”、“家亡”。只是国仇家恨是真,后来却又遇恩也是真,所以词曲中说“正是承除加减”,在下面词曲中再算这个账。
(巧姐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color=inherit !important]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21:王熙凤判词图谶曲词解读;张岱《冰山记》,戏剧《冰山》,雌凤、凡鸟典故,明确指出魏忠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1 赞同 · 3 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