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4|回复: 1

一门忠贞两父女 ——郭都贤与郭纯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发表于 2023-6-23 20: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门忠贞两父女 ——郭都贤与郭纯贞 2020-12-20 12:00

郭都贤是古城益阳古往今来的名人。
何以名?
一谓“少年勤学名”。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益阳桃江三堂街合水桥人。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三岁(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殿试高中进士。郭都贤青少年时期极具求学勤奋和读书天分,一步一个脚印,直达“皇榜”。
二谓“中年勤政名”。史载,郭都贤“任吏部稽勋、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和江西巡抚等官职。都贤为官清正,吏治严明,颇有贤声”。郭都贤为官也像他勤学一样,勤奋、扎实、堂正,“颇有贤声”,乃至江西巡抚。
三谓“爱民如子名”。1991年版《江西省志》载:“王夫之《永历实录》记载:10月,张献忠义军逼境(江西),所向披靡,民陷于水火之中,公乃召集民士乡勇守城(袁州)。都贤昼夜缮守御,兵饷无措,乃大会属僚,皆捐以助饷。此时左良玉屯兵九江,骄蹇观望,都贤恶其淫掠,匹马往见,责以大义,檄归之,而募士兵为戍”。明王朝灭亡前后,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张献忠被清军大败,张献忠南逃到了江西。江西巡抚郭都贤为保一省百姓免于战祸,面对杀人杀红了眼的张献忠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并单枪匹马说服了拥兵自重隔岸观火的明将左良玉,使与之共守江西,使一省百姓免于战火之难。郭氏在江西有着数百年爱民如子之美名。
四谓“暮年忠节名”。史载:“逾年,北京陷,(郭都贤)悲愤不食……明亡束发入庐山为僧,号些庵先生。……南都建号,史可法开阃扬州,荐授以官,辞不赴。桂王立肇庆,以兵部尚书召,而都贤已祝发为道矣。先是洪承畴坐事落职,都贤奏请起用,至是承畴经略西南,以故旧谒都贤於山中,餽以金,不受;奏携其子监军,亦坚辞。都贤见承畴时,故作目眯状,承畴惊问何时得目疾,都贤曰:‘始吾识公时,目故有疾。’承畴默然。”
五谓“诗文翰墨名”。史载:(郭都贤)“性严介,风骨泠然。博学强记,工诗文,书法瘦硬,兼善绘事,写松、兰、竹尤妙”。郭都贤才气卓荦,工诗文,善书画。著有《衡岳集》《秋声吟》《西山片石集》《补山堂集》《些庵杂著》等。其书法瘦硬苍劲,气骨自生,其绘画善写松、兰、竹,方家有“高风千古”之评。清·《中国画家大辞典》谓:“人得其片纸寸素,皆珍藏之。”
今益阳市立于资阳区五马坊广场的六尊市域古代名人塑像中,郭都贤作为唯一明人位列其中。益阳一地,有关郭都贤的著述不胜枚举。
于是乎,笔者再说郭都贤似有蛇足之嫌。
近读解密不久的民国《益阳县志稿》,读到地理古迹、隐逸、节妇列传等篇目中所载许多有关郭都贤和郭门轶事,细品之,感到我们对郭都贤的了解与把握还可以更进一层。
民国《益阳县志稿·地理古迹·三台塔》载:“崇祯十一年(1638),邑人罗喻义、郭都贤重新之”。
罗喻义、郭都贤二人为同乡,且都是益阳龙州书院考出去的学子,都做到了高官。崇祯十一年,曾为礼部右侍郎的罗喻义45岁。5年前,他因看到明王朝的腐败没落趋势,曾上疏推倡整肃吏治,强化军武,还自制战车组建战车营,可“疏遂不行”,皇帝朱由检不予采纳,于是,请辞回老家益阳,从此寄情于家乡的山水。郭都贤小罗喻义6岁,是年还只有39岁,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崇祯九年底,郭因母亲病危告假回乡侍奉,次年郭母病逝,郭营葬母亲于益阳境西南泗里河乡石门村(今属桃江县),正“丁忧”在家。这两位益阳籍高官在家乡见面后,遂共同出资将28年前知县王德坤所建的三台阁翻修一新后,携手登阁,放眼家国,把盏论道,诗酒遣怀。
此时的罗喻义已辞官五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面对国势日衰,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其诗也满是伤感,这里不表。
郭都贤有诗:
雁行鹄立影星奔,游夏升堂达者尊。笑指霜钟鸣午饭,喜留玉带镇山门。
数峰江上灵疑瑟,万舞筵中调选菎。共乐共忧谁领得,东安现有谢安存。
由是诗可以读出,较罗喻义年轻六岁且还在朝为官的郭都贤,是何等的豪情激荡,踌躇满志,忧国忧民。
诗的首句描述了三台阁秋天的气势景象,紧接着道出了郭氏游夏、游秋家乡的一段经历:是时,益阳县衙正在审理积案,为尊重郭都贤这位朝廷高官,乃请郭氏升堂审理了一案,以作标帜。郭氏所断是案,衙门内外皆以为合情合理合王法,交口赞誉。不日,郭氏复游历了益阳城西的白鹿寺;游历了桃花江畔的东林寺,还把自己为官腰间所系的一根玉带留在了该寺,成为东林寺的镇寺之宝;游历了自己少时求学博取功名的龙州书院,且在龟甲山上书题“石可园”一景。
前四句,我们可以看到郭都贤关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结与心绪。诗的后四句笔锋一转,满满的忧国忧民之情:李自成、张献忠等各地“逆军”正四处作乱,女真、蒙古在东北虎视眈眈,国家已经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然而,这也正是有志者报效国家,为国分忧解难,建功立德的时机。郭氏在诗的最后一句以东晋指挥淝水之战,创以少胜多千古战例的谢安自比,“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抱负与豪情跃然纸上。
由之,国家危难之际,为母“丁忧”仅一年的郭都贤便“夺情请复”,于崇祯十二年开春赴京到职。
《清史稿·卷五百一·列传二百八十八》载:郭都贤,字天门,益阳人……出为四川参议,督江西学政,分守岭北道,巡抚江西。时张献忠已逼境,贼骑充斥。都贤昼夜缮守御,兵饷无措,乃大会属僚,凡官司一应供给,皆捐以助饷。左良玉屯兵九江,骄蹇观望,都贤恶其淫掠,檄归之,而募士兵为戍。逾年,北京陷,悲愤不食。会有尼之者,遂乞病,弃官入庐山。南都建号,史可法开阃扬州,荐授以官,辞不赴。桂王立肇庆,以兵部尚书召,而都贤已祝发为僧矣。先是洪承畴坐事落职,都贤奏请起用,至是承畴经略西南,以故旧谒都贤於山中,餽以金,不受;奏携其子监军,亦坚辞。都贤见承畴时,故作目眯状,承畴惊问何时得目疾,都贤曰:“始吾识公时,目故有疾。”承畴默然。
郭都贤“夺情请复”后六年的这一段人生轨迹,是郭氏一生中最波澜起伏的一段经历。有几段史事:
一是郭氏两年之内获连升两级,做到了江西巡抚,在张献忠的大军犯境时,筹措军饷,组织属下、百姓昼夜拒敌,保住了城池,使百姓免于战祸。
二是明将左良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队伍不断壮大,被升到了元帅。但左氏看到天下已经大乱,明王朝的气数将尽,便观望另谋,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彼时,郭都贤忠义为本,心系大明,以檄文对左良玉晓以大义,使左氏率部听命朝廷,拱卫江西。
三是北京城破后,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扬州拥立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为帝,重组朝廷,继续与清军作战。是时,发文郭都贤,授以重权,被郭推却。史氏所拥朝廷1645年被清军攻破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屠”。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又组朝廷(年号永历,1662年为清所灭,自此明王朝彻底终结),永历帝曾发诏书命郭都贤为兵部尚书,郭都贤此时已削发为僧,并未奉召。
四是郭都贤与洪承畴的交集。郭都贤与洪承畴的交集在坊间和一些著述中演绎得最多,有的学者甚至把他俩描述成了老师与学生、抗清民族英雄与汉奸、大义凛然和无地自容的关系,且流传甚广。我们不妨再仔细品读有关史志,就不难接近个中真相。
民国《益阳县志稿》载:
《清史稿》载:后承畴驻节长沙,有冤狱坐者百余人,宁乡陶汝鼐同在击中,众谋雪救,佥曰:非郭公不可,亟走哀恳,都贤揪然勉诣洪馆,洪闻大喜出迎,都贤谓洪曰:两朝元老。洪俛首曰:千古罪人。都贤笑曰:适妄言,毋介意。因云某案可释否?洪曰:立出诸人。
首先,郭都贤与洪承畴的师生关系于史无据。洪承畴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比郭都贤大6岁,在朝廷的地位一直比郭都贤高,曾功加太子太保,领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乃朝廷的主要军事统帅,郭、洪二人有师生关系于常理不合,且史籍中并未见有关此事的只言片语。崇祯七年(即郭都贤回益阳探望母亲病危的前两年),洪承畴的部将陈奇瑜围剿高迎祥义军失败,洪也因此受到牵连遭廷议查撤。时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郭都贤极力为之辩护,并请奏启用,洪承畴才免于撤职查办。郭对洪有知遇之恩,或者说惺惺相惜倒不假。
其次,郭都贤很难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抗清”民族英雄。郭都贤自始至终未与清军正面开战。江西巡抚任上,他只与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交过战。崇祯皇帝吊死后,他所效忠的皇帝死了,朝廷灭了,他便万念俱灰地出家做了和尚。他对崇祯之后弘光帝朱由崧及永历帝朱由榔发来的任命都未奉诏。晚明,郭都贤的理政能力和军事才能,是被朝廷上下公认的,如果郭氏是一个“抗清”民族英雄,崇祯之后很难想象其不会高举反清义旗。
再次,洪承畴很难定义为“汉奸”。无论是古人所撰的《明史》和《清史稿》,还是今人书写的明清交替史,亦或当代的戏剧与影视,洪承畴都未被视作“汉奸”,洪承畴归清,从某种角度讲,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史载,洪承畴归清后与郭都贤的两次会面,倒说明了洪氏的重情重义。
第一次会面是1646年,“至是承畴经略西南,以故旧谒都贤於山中,餽以金,不受;奏携其子监军,亦坚辞。都贤见承畴时,故作目眯状,承畴惊问何时得目疾,都贤曰:‘始吾识公时,目故有疾。’承畴默然。”洪承畴到庐山找到万念俱灰做了和尚的郭都贤,是报郭氏崇祯七年知遇之恩以图报,不但馈以重金,且还要奏携其子做监军,是诚恳的。但郭都贤不能理解,不但不接受这份感恩,还冷嘲热讽,使得洪承畴只能默然而去。论年龄,洪长郭六岁,论官职,洪历来都高于郭,然遭到郭都贤的如此讥讽而并不恼羞成怒,更体现洪承畴的气量。
第二次会面是1647年,郭都贤已回到老家益阳的桃花江畔东林寺做和尚。这次起因是郭都贤的好友陶汝鼐等100多人受连坐案关在长沙监狱内,恰值洪承畴代表朝廷来湖南执行使命。众谋营救之时,有佥(即办案人员)曰:非郭公不可,亟走哀恳。都贤揪然勉诣洪馆,洪闻大喜出迎。都贤谓洪曰:两朝元老。洪俛首曰,千古罪人。都贤笑曰:适妄言,毋介意,因云某案可释否?洪曰:立出诸人。这就不仅是洪承畴与郭都贤之间的私交问题了。这100多人是满人主政的湖南地方衙门囚禁的“反清”政治人犯,洪承畴利用其经略大臣、中央大员的身份,竟然不问因由,不顾讥讽,俯首帖耳于郭,开口便立即放人,可见其民族情结之重。
郭都贤与洪承畴的两次会面,平心而论,我们看到的是洪承畴的宽容大度和民族心结,郭都贤倒显得“一根经”。反而言之,“两朝元老”洪承畴,对一个年龄比自己小6岁,官职比自己低许多的郭都贤的到访能“大喜出迎”,且对所托事宜不计后果的满口应承,说明郭都贤确实有值得洪承畴尊敬与厚待的人格:忠贞。
于郭都贤而言,“忠贞”就是做“忠臣”,做那种“不事二主”的忠臣。他忠于的是大明正统王朝之帝朱由检。朱由检死,大明王朝亡,他便万念俱灰,削发为僧。尽管后来又有朱由崧和朱由榔先后称帝,这个王朝名义上还维持了16年,且一直保留着郭都贤的“兵部尚书”位置和“大学士”头衔,但郭氏始终没有再度出山。
一部中国历史,新旧王朝相鼎革,降与抗,顺与逆,社会各阶层的自我选择与定位,是一大难题;后世对之评说,也是一大难题。明清之交,洪承畴被礼劝归清;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降清;尚可喜、耿精忠识时务顺清,均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二字下结论,但这个选择却最终会体现一个人的基本人格。史可法抗清名垂千古,而像吴三桂、尚可喜等的反复无常,最终还是不堪的下场。郭都贤 “不食清粟”而远清,且矢志不渝贯穿始终,这正所谓“不忘初心”,正
是为洪承畴们所敬重,我们今天都应该注重的人品。
郭都贤这种“不事二主”的忠臣气节,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直接影响到家庭和子孙后代。民国《益阳县志》卷七,人物六,记载其女郭纯贞:
郭纯贞,江西巡抚都贤之女也。受黔国公沐天波子聘,乱世未婚,鼎革后沐子不知所在,纯贞誓不嫁,以待之。尝以“驿梅惊别意,隄柳暗伤情”二句作拆字诗十首,寓意其悲吟苦思,盖得夫情之正者,后为尼,易名联本,结庐浮丘下,曰:卓庵,年八十余卒。
益阳一地,自秦以降,王化久矣,受传统道德文化孕育出来的贞女烈妇,不胜枚举。从乾隆《益阳县志》到民国《益阳县志稿》中的“节烈”人物,有诗文传世的才女郭纯贞均忝列“榜眼”绝非偶然。纯贞之节烈,当然与其父郭都贤的身教、默化有关。如果我们把郭氏父女二人联系起来,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文化传承来看:忠臣不事二主,节女不更二夫,是不是给了我们某种震撼或思考呢?
当然,程朱理学等旧的封建传统道德观束缚人性、限制思想,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是,郭氏一门,为人臣、为人妻,不忘初心,忠贞不二,应是可赞可叹的。(邓亚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8-23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罗喻义字湘中原文及翻译
2020-01-06 09:03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罗喻义传》,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调为庶吉士,授任检讨。请假回家。天启初年返回朝廷,曾任谕德官职。天启六年提升为南京国子祭酒。各生员打算替魏忠贤建生祠,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事情才停止。魏忠贤的同伙编辑东林党人的籍贯,湖广地区二十人,以罗喻义为首。庄烈帝继位,征召罗喻义授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不久充任日讲官,庶吉士教习官。罗喻义性格严肃冷峻,闭户读书,不轻易接待一位来客。罗喻义看到朝廷内外很多变故,军官不熟悉兵法,就专心讲解军事,推演(研究)作战图献给朝廷。皇帝表扬并采纳。由于当时正在打仗,而督抚这些大官员却不设立军事府库,财政费用没有地方供给,于是进言:“军事有七种德性,使钱财富足是其中一种。正常的军饷以外,应当另外设立军事府库,朝廷不加干预。酒食款待将士、奖赏有功劳的人、收买敌人,都从这里取用供应。”又极力陈述车战的好处。皇帝将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讨论,朝廷命令罗喻义自己制造战车。罗喻义认为制造战车的职责在有关官员,不肯接受诏令。皇帝不高兴,奏疏里所讲的事于是没有实行。进讲《尚书》,撰写《布昭圣武讲义》。其中说到时事,有“左右是些不称职的人”的话,大大得罪了当权者;末尾陈述祖宗大检阅的规定,京城军营的制度,希望有所振兴和变革。奏稿呈到政府,温体仁不高兴。派正字官告诉罗喻义,命令他修改。罗喻义到了内阁,隔着门讥讽温体仁。温体仁生气,向皇帝进言:“旧例,只有经筵向皇帝劝告,比正讲多,日讲却是正讲多劝告少。现在罗喻义凭着日讲的身份而采用经筵的制度,等到让他修改,反而遭他侮辱,希望圣明的皇上考察裁定。”于是将这件事下到吏部讨论。罗喻义上奏辩白说:“讲官在正文以外就近涉及时事,也是旧有的制度。我反复陈述,希望稍有益处。温体仁删去,我确实担心我的忠诚不能传到上面,以致冒犯宰相。现在奏疏的草稿完备的在这里,希望圣明的皇上检查阅览。”吏部迎合温体仁的意思,议定将罗喻义撤职闲居,皇帝同意了。罗喻义一向享有一时的声望,被温体仁所颠覆,士大夫谈论起来纷纷表示惋惜。临行前请求开恩,请求准予使用驿站的车马,皇帝也批准了。在家居住十年,去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7:59 , Processed in 0.0717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