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医理与易理的区别作者: 拄其间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47d3c60102y1t7.html
我们写过一次致《易演伤寒论》的博文,就应该扪心反思一下,博文到底有没有理论依据,到底能不能站住脚,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是别人错了,还是自己的理论有毛病。这是一个作者敢于发博文,面对现实的大问题,一个最起码的天性。尤其是对《黄帝内经》这二十八亩田的易理,医理来说。正由《易演》书中说的那样,经历了1800多年了,没有一个人能够证实他真理的存在。连当时王冰注释的年代,就有新校正注释的说法,冰认为不准确的注释,都注释在自己注释的后边,用括号括上,供后人在本语句中鉴别,把认为新校正云正确的直接又照常用。然而冰还是在说,传之难,传之艰。明·马莳读此书,也认为有太多太多的语句,“恨其无注,注之未详”,自己又注释了两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但是,马莳是按照临床实践的经验,把这二十八亩田中说的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改成了九卷八十一篇,把五运六气运转的十篇大论都放在了第八卷。形成了用实践中的病理,医理,解释五运六气,而不是用二十八亩田中说的五运六气的天道解释病理和医理,本末倒置,违背了《黄帝内经》中经营二十八亩田的方法。无法找到司天在泉的气,更找不到何年用南政年的方法诊脉看病,何年用北政年的方法诊脉看病。但是他的注释使我们大大的扩展了眼界,拓宽了思路,看到了这二十八亩田中,真有一个五运六气在统治者天地的真理。再加上冰的注释,使后人真的看到了五运六气运转的方法就是人间的医理。医理的依据都在《黄帝内经》之中。《黄帝内经》这二十八亩田使我们明白了用年气论司天、在泉,看月气;六气分治的方法,使我们明白了用分治的二气论司天、在泉,看当其位,当其时,再论司天、在泉,看侯气的营运;徐氏子午流注法,使我们明白了用值日的日气以子午为准,即以子时,午时为分界线,分出气血是郁在了子时前后哪条经脉中,还是郁在了午时前后哪条经脉中;张仲景写了一本《伤寒论》,准确的说,应该说此书在东汉张仲景以前就有《伤寒论》一书,只是由他传承而已,但是也并没有明确说明,哪一条病理,是何气司天得了《伤寒》病。所以后人连是寒,伤了热得了病,还是热,伤了寒得了病都分不清。关键是不能把《伤寒论》中说的每一条病例都符合到司天、在泉的条件中。《易演伤寒论》的作者在没有看懂《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运转之前,去用《易经》中十二僻卦里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来符合伤寒论的条款,都是没有依据的,没有理论根据的,是不符合《伤寒论》中说的病例的。根基是的错误,用十二僻卦,十二时辰分配十二经脉的方法,又重蹈入了明代张世贤,熊宗立医家的覆辙,早被王叔和马莳批判过了。明·马莳是用《黄帝内经》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中,讲的哪个天体来契符人的病情。东汉·张仲景在讲述病理时,从来也没有离开《内经》中说的哪个司天、在泉的二十八亩田。请注意:二十八亩田中说的天体(1)是以太极图运行的方向定南北政年;(2)是以五音,五时,五位,八方,十二节气,五色,五味,五脏六腑来合于天道,定五运气图;(3)是以六气合于人的六条经脉,定司天在泉和四间气:(4)是以太乙北斗七星合于365日,定天周的度数。这个图在《医宗金鉴》757页,《王冰医学全书》803页都有,这是从古人的书中传承下来的。 太极图在甲己南政年是顺时针方向运转,为正常。告诉后人诊脉时寸脉往右易。在乙庚,丙辛,戊癸,丁壬年,是逆时针方向的运转,为正常。告诉后人诊脉时寸脉往左易。 合于天道的五位,五色,五脏定位是天的五色气,运的五位,告知后人五运相袭,皆而治之,要按照太极图运转的方向排列。即也叫五脏相袭,皆而治之。不能排乱。这种排法每年都是固定的。 合于人六条经脉的气血,始于少阴,终于厥阴的顺序,也要按照太极图运转的方向排列,更不能排乱。这种排法每年都不是固定的,都是变化的。六气的分治都是随着岁气的变化而更换着。寒、暑、燥、湿、风、火的六气,把合于天道的五位,五色,五脏六腑,定位的气包裹得“无遗略也”。 太乙北斗七星合于360度的日气,在图中是看不到的,要到中华民族传统用的万年历里才能看到。可是他只是一个日的干支,当干支太乙北斗七星合于360日的气,再通过法于阴阳,合到六条经脉的时候,才能看到五运六气的显像,寒气丙辛、暑气戊癸、燥气乙庚、湿气甲己、风气丁壬、火气戊癸的盛衰有多少。古人这样做,真是妙哉!外国人肯定是没有办法偷去的。听说日本,南韩偷了去,也只能中医西用了。 这种医疗方式的天道,明·马莳把医理的依据都聚中到卷八,但是他也总是离不开六气中,司天为寸脉,在泉的气为尺脉,促脉为正气,结脉为邪气,阖气为人迎。在《伤寒论》中,同样也离不开司天,在泉这样的天体模式。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于上,并治于中,并治于下”,就是告知当太阳经脉处于司天,在泉统帅人身的时候,受了伤害,才使人得了病,即在节气,在中气的末候的五天中,又是太阳的本气寒气司天地,不是寒气干人之身,而是热气干人之身的寒气,使统身的阴气受了伤,这叫得了伤寒病。如果太阳寒气不是在司天地之位,在间气之位,在关脉之位,热邪伤害了正气寒气,就不叫伤寒病,只能叫寒热病。这就是伤寒病和寒热病的巨大区别,别把非常容易死人的伤寒病与寒热病等同起来,治好了一个寒热病,也说治好了一个伤寒病,那是不对的。同理:“并治于中”,是告知当太阳经脉的正阳处于司天,在泉,统帅人身的时候,受了伤害,才使人得了病。即在节气,在中气的中候的五天中,和在初候的五天中,又是太阳的中气少阴的热气正阳司天地,寒邪伤害了正气热气。以至于“并治于下”指的是太阳的标气少阴的热气司天地,寒邪伤害了正气热气得了病。但不叫《伤寒病》,叫伤热病。故伤寒论一书,同样没有脱离开使用二十八亩田中说的五运六气运转为依据,来讲述医理。 而在《易演伤寒论》中不是用《黄帝内经》中排布的天体图来论《伤寒论》,而是用《黄帝内经》中说的《易理》来易演《伤寒论》,把《易经》书中的易理图用到了医理上。而且用的是《十二僻卦》来推演,这就使它失去了医疗的所有价值。全都是张冠李戴的把易理符合到了医理之中。作者没有明白所有《易经》中的易理都是通过《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运转中的天道为依据写出来的(1)六爻八卦。(2)《四柱预测学》都是通过《黄帝内经》这二十八亩田中说的《阴阳二十五人》写出来的。(3)《黄帝内经》在讲述法于阴阳,合于气数的时候,审其时,是通过《奇门遁甲》时局,穷追五日为一侯气,六十个时辰为例子写出来的。(4)在讲述皇极经书的时候,用的是五运行大论中说的,圣人仰观天象,考建五常,正五气各主岁,首甲定运,都是天下人莫能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莫能行的天道。(5)河图,洛说中的“数字”,都是通过《天元正纪大论》中对五运六气主岁,运行中的常数写出来的,都是所谓药食数量的表示。 《易经》中的知识,都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依据写出来的,都是《黄帝内经》的分支。虽然在易理方面有一点象文人们说的那样,“易、医同理,易、医不分家”,但是他们的巨大区别在于《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的运转能够通天测地,包括易经中说的易理。在人身中能够直接诊脉,看病,治病。五运六气运转图正好象一个人体,司天是头,内有五脏六腑,外有人的十二条经脉。最大的区别在于与《易经》中用的天干地支,虽然字是相同的,但是叫法上全变了样。在《易经》中,甲乙寅卯东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戊己丑未中央土,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在《内经》中,甲己丑未为土的湿气,乙庚卯酉为燥金,丙辛辰戌为水的寒气,丁壬巳亥为风的木气,戊癸寅申子午为人的火气。在这种巨大的区分里,充分说明了在五运六气运转中,论述《易经》时,有《易经》里的具体用法,在论述医理时,有医理的具体的用法,就像不能用《梅花易数》的方法去推理《四柱》和《奇门》,更不能用《易经》理论反向推理《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的运转。但是用《黄帝内经》的理论完全能够推其《易经》中的天道对和不对。最大的相同点,是用法于阴阳,合以天光的方法。都是把太一的日气合到《易经》“八卦·四柱·奇门”的方法与用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的方法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得出的结论所用的语言,完全变了样。 在《易经》中,看卦,要先看成卦的年,月,日时的干支,直接把年月日时的干支合到了卦气上,叫把年月日时的天光合到卦气的第几爻上;看八字,看奇门要通过年气,再用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把年气的天光合到出生的第几个月上,求出月令。再用日气的天光,合到时辰天光上,求出时辰。 在《黄帝内经》中,看五运六气的运转,看太一的日气走到天周的度数和诊脉定寸脉的盛衰,沉浮,是在何经脉,都必须要通过它知道何气司天在泉,也必须看着万年历,用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合于天光的方法。 在《易经》中,甲年,己年,用甲己丙做首,只是用来知道正月的天干为丙,与寅合为丙寅月,而后用易理的技术,数到第几个月,就又知道一个人出生月的干支了,这里的地支只代表出生在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这就是地支在四季中的五行。甲日,己日,用甲己还加甲,只是用来知道在一日中的开始子时的天干为甲,与子合为甲子时辰,而后用易理的技术,数到本日的第几个时辰,就又知道了一个人出生日的时辰的干支了,这里的地支只代表出生在一日中的哪一时辰,这就是地支在一日中的五行。年的干支,月的干支,日的干支,时的干支,都是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在《黄帝内经》中,也是同样的方法,甲己为丙寅,丙是告知天干太一日气的阳气甲或阴气己的湿气走到了甲日或己日天刚亮的寅时太阳上,丙叫太阳寒气,不叫丙火,通过这句话知“丙寅”,以便知道甲日或己日的阴阳湿气,在这一日走到了早晨丙寅时,走到了六气的少阴的气位,交到了人的少阴经脉里,寅不代表风木。同理:乙庚日,是阴阳燥金的日气走到了早晨戊寅时,戊不叫土,走到了少阳,走到了六气的太阴的气位,交到了人的太阴经脉里,寅不代表风木;丙辛日,是阴阳寒的日气走到了早晨庚寅时,走到了阳明,走到了六气的少阳的气位,交到了人的少阳经脉里,寅不代表风木;丁壬日,是阴阳木的日气走到了早晨壬寅时,走到了阴分,走到了六气阳明的气位,交到了人的阳明经脉里,寅不代表风木;戊癸日,是阴阳火的日气走到了早晨甲寅时,走到了阴分厥阴,走到了六气的厥阴的气位,交到了人的厥阴经脉里,寅不代表风木。 在五运六气十天的营运中,人的气血在十天的流动灌注中,从每一日到达寅时的气血流到了何经脉是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只用《易经》中的哪一点初步知识来看《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生成的知识,实在是太可怜了,太偏浅了。 从书中讲的一日之中把十二个时辰的地支与人的脏腑相配,叫纳支法,从肺经,经大肠,胃,脾------到肝经,用十二个时辰的地支代表十二条经脉取穴法,纯粹是不符合实际瞎编的。我们可以按照《黄帝内经》中说的道理算一算,《黄帝内经·平人气》中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依照人的这一正常呼吸道理,从而知道了自肺经至肝经,到两跷脉,督脉,任脉,气血要行16丈2尺。一呼脉行3寸,一吸脉行3寸。一个定息,脉行6寸。气血行8丈1尺,除以6,为水下一刻,定息135息;水下2刻 脉行16丈2尺,定息为135再乘2,为270息,正好是人的气血行了一周身。一日一夜共100刻,共行了810丈,定息有13500息。白天行25度,夜间行25度,一日一夜行50度,阴经行尽,阳经继之,阳经行尽,阴经继之,气血通过一个阳时的时辰,再通过一个阴时的时辰,在一日之中总是经过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人的气血总是经过一阳经脉,再经过一阴经脉,一阳一阴,一阴一阳,阴阳相灌。从第二刻时走过一周身之后,一日一夜有五十次起于中焦,有50次起与早晨寅时,不单单是经过早晨寅时有50次而已,合一夜都要经过每一个时辰50次而已。要想知道气血在何条经脉,必须要知道是生化而行,为五运相袭,走过六条经脉,为六步一相会。是克行,为阴阳相战,走五步一留居,顺天环而行,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不是像《易演论》想像的那样,气血一个时辰只走一条经脉。又专指肺经必须行在寅时,用十二经脉分配成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只行一条经脉。一个时辰有八刻,就要呼吸135乘以8刻,为1080息,脉行81丈乘以8,为64丈8尺,成了四度周身了,一个时辰只行一条经脉,哪还有十二时辰13500息,810丈,50周的计算呢? “肺寅大卯胃辰宫”之说,后世张世贤,熊宗立明朝就有分时辰注释的说明。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易演伤寒论》的作者同出一辙。这种错误,在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中,经脉10,五十营15,营气16,脉度17,営卫生会18,阴阳系日月41,卫气52,百病的始生66,邪客71,卫气行76,九针78。这么多关于气血营运篇章,反反复复的讲述注释着一个问题,气血在人身的流注,总是应着五运六气运转的变化,气血在太阳,在少阳,在阳明,在阴分,纷纷葩葩,无论气血怎样变化,总是与天地同纪,从来就没有用十二时辰的干支来注释的。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还把井荥俞经合的针穴也加到了里边,固定在了里边,难道此人不知道《子午流注法》直到今日,中医还不明白,还没有使用,又来一个所谓“正经针盘”,都是损坏《黄帝内经》声誉的不良做法吗? 以十二僻卦为依据论阴阳。是把一日分成了十二个时辰,它是用来说明一日的阴阳,同一年分成十二个月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在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是用六十四卦组成中,代表着春,初夏,夏,长夏,秋,冬。卦象的内卦是以单卦,坤,震,离,兑,乾,象征前六个月,用乾,巽,坎,艮,坤,象征后六个月。这里有四时的存在,外卦在每一卦中,又用八个卦象来彰显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这是《易经学》八卦的精华。而一日之中的十二僻卦就不一样了,内卦只是用坤,震,兑,乾,以震有一阳爻,兑卦有二阳爻,变成乾卦有三阳爻,来表示阴阳在一上午,半日的变化,这种大略说明阴阳变化的图形,是画,没有具体的时间所指。没有五季五位,就像画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一样。只有孩童才当成是真的,想要把掉到井里的月像捞上来。他不表示人的六条经脉,更不能表示十二节气,十二中气,也不能表示时间,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又以此,分时辰注释成了固定经脉的名称,把寅时定为足少阳经;卯时定为足阳明经;辰时定为足太阳经;巳时定为手厥阴经;午时定为手少阴经;未时定为手太阴经;申时定为手少阳经;酉时定为手阳明经;戌时定为手太阳经;亥时定为足厥阴经;子时定为足少阴经;丑时定为足太阴经,又走入了明朝人,犯过的错。当然这不是《易演》一家之误。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时,是时辰的代称,是古人用来记录,五运六气行到此时辰分界点的标示,“寅,辰,午,申,戌,子”只是字同五运六气中的少阳,太阳,少阴,少阳,太阳,少阴。《黄帝内经》中从来没有把时辰称为经脉。亥、丑、卯、巳、未、酉时辰,也是时辰的标示,同代表气的字相同。但是,气中字的含义与时辰中字的含义根本是两码事,同样的字用到时辰上,只是用来说明五运六气具体始于何时辰,终于何时辰,表示的是时间。如始于寅时水下一刻,终于子时中里的87.5刻;始于子时中外87.6刻,终于戌时末刻的时间75刻。等等《六微旨》中都有,字虽同,从来没有把时辰当成经脉使用。我在讲课时,为了使学中医的学生熟练的记住,用地支代表六经脉时,才会用掌上的地支念诵六经脉,亥子丑,点成厥阴少阴太阴;寅卯辰,点成少阳阳明太阳。只是为了知道字的代表而已。 《黄帝内经》总是把节气的时间,为地气是上升,天周的六条经脉叫手经脉。中气的时间天气总是下降的,天周的六条经脉叫足经脉,把上升论手的六经脉与下降论足的六经脉,合到一起称为手足的十二经。但是,何时用的是手经脉,何时用的是足经脉,是由节气或中气的时间决定的,不能混了。《易演伤寒》的作者在十二僻卦中,有什么依据把这一边定为手经脉,把另一边定为足经脉,而且手经脉和足经脉都在一个画中,置《黄帝内经》中说的要“随气所在,期于左右”而不顾”, 置《黄帝内经》中说的“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而不顾”,自己又另行一套。后世之人总是去圣辽远,各自另用其法,惑乱于《内经》之旨。以《易》道求《医》道,把《易》道契符到医理上,无理可依。如十二僻卦,把时辰分配到十二经脉,把时辰的字直接用成经脉。都是把《易》道说成《医》道,根子上的错误,是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认识不足造成的。如,孙国中著的马莳书中说,医家有三阴三阳。说十二经脉,从三阴三阳而来。而三阴三阳,从何而来?历代医家所未能解。像这样的问题,只有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你才能看到它,例如少阴司天,在北政年,凡是节气初候的五天,少阴为王气,为三阴,为寸脉,前太阴为二阴,后边退位的厥阴为一阴;天上边为阴,天下边为阳,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三阳从着三阴。三阴三阳是六气在二十四节气初候五天时的叫法。六气不分五行,只分阴阳。 在北政年,凡是节气初候的五天,太阴司天为王气,为三阴,为寸脉,后少阴为二阴,阖脉厥阴为一阴;天的右边为阴,天的左边为阳,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三阳从着三阴。 在北政年,凡是节气初候的五天,厥阴为王气,为三阴,为寸脉,前少阴为二阴,阖脉太阴为一阴;天的左边为阴,天的右边为阳,少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一阳。三阳从着三阴。 不要一说“三阴三阳”,又只理解成,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都要以当其时统天下,统人身时,在司天施用的气为最多,气最厚,这里说的三阴,只论阴气的多少,只论沉脉,没有风,火,燥。这里说的三阳,只论阳气的多少,只论浮脉,没有火燥寒。总之一句话,司天的是王气,论的是阴、阳,论的是沉脉和浮脉。理论依据,“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这里说的真气六化,三阴三阳是标气。这叫《易》道成了《医》道,诊脉知病也完全成立。不知道合至之道,以惑师教,自以为有理。这也是王冰所说的传之难,传之艰的障耐吧!这种艰难,只有当我们把诊脉,在诊脉中再把病的过程都写出来的时候,才会真相大白。才能使那些假大空归到空亡中去。2018年我们公布的13张五运六气运转图,是2018年现在和将来讲诊脉得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用脉象展示出来。以供所有的中医,和中医爱好者,鉴别,挑剔,验证,以供所有玩味五运六气营运的人和知《易》的爱好者,鉴别,挑剔,验证。为打开《黄帝内经》这二十八亩田中说的五运六气的运转这个神秘东西,在当今的世界彰显出来。论文学的水平,难道当今的文人们比杨上善,王冰,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逊色吗?《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运转的理论”是属于中华名族万民的。 拄其间 锷未残 2018.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