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如松 播报编辑上传视频明朝后期名将
李如松:血站平壤让日寇老实了300年
02:39
李如松之死
04:27
中日冷热兵器之间的交锋,明朝大将李如松击败日军,奠定战争胜利
05:07
一分钟了解李如松
01:00
你不知道的海战|明朝的这场战争,堪比官渡之战
02:58
抗倭援朝传奇大将李如松:战功赫赫,智取四海之内,名垂青史
03:27
倭寇入侵朝鲜,大明宋应昌下令攻打汉阳,李如松出兵攻打倭寇
02:59
倭寇入侵朝鲜,看李如松率领大军抵达平壤城的第一次出手
03:44
壬辰倭乱,碧蹄馆之战,李如松大战日本名将,大批辽东精锐尽失!
04:01
壬辰倭乱,李如松击败日军收复平壤,大明锦衣卫前往日本收集情报
03:22
倭寇入侵朝鲜,大明李如松逼朝鲜大臣行君臣之礼,伤害性大
03:30
倭寇入侵朝鲜,朝鲜跟大明争军队指挥权,李如松一句话让他干瞪眼
03:14
收藏
2563 [url=]67 [/url]
李如松(1549年12月29日 [36] -1598年5月8日 [1]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中后期名将,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长子。 [35]
李如松自少骁勇善战,师从学者徐渭。初承父荫授指挥同知,充任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升为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三十五岁时便升任山西总兵官,后改宣府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讨伐宁夏哱拜之乱,击退蒙古着力兔部增援,督兵率先破宁夏城。同年再授中军都督府佥事,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援助朝鲜,抗击入侵的日本军。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平壤之战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督中朝联军收复平壤、开城。碧蹄馆之战失利后,李如松与日军对峙朝鲜王京汉城一线,随后派兵突袭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迫使日军放弃汉城。双方停战后,李如松于年底回朝述职,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战役中阵亡,终年五十岁。明神宗追赠他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并为其立祠祭祀。 [11] [35] [37]
在明代,以李成梁、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 [11] 。其中李如松在万历时期,接连指挥了“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34] ,立下了赫赫战功。
人物关系李如松的人物关系[color=rgba(0, 0, 0, 0.6)]共6个词条 1.1万阅读
李成梁 [color=rgba(0, 0, 0, 0.6)]父亲 李如柏 [color=rgba(0, 0, 0, 0.6)]弟弟 李如桢 [color=rgba(0, 0, 0, 0.6)]弟弟 李如樟 [color=rgba(0, 0, 0, 0.6)]弟弟
李如梅 [color=rgba(0, 0, 0, 0.6)]弟弟 徐渭 [color=rgba(0, 0, 0, 0.6)]老师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李如松参与指挥的战役[color=rgba(0, 0, 0, 0.6)]共4个词条 4493阅读
万历朝鲜战争
[color=rgba(0, 0, 0, 0.6)]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임진조국전쟁/壬辰祖国战争;韩国称:임진왜란/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文禄庆长之役),指1592年—1598年(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昖北逃义州,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派李如松统领4万大军抗倭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馆之战后,明 日双方开始议和。同时,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和抗敌的决心。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调7万兵力赴朝救援。日军在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从朝鲜半岛撤退。中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但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万历朝鲜战争以中朝联军的胜利告终。万历朝鲜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朝鲜从亡国到复国。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战争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后300年东亚的和平局面。(概述图来源)平壤之战
[color=rgba(0, 0, 0, 0.6)]平壤之战是明万历二十一年 ( 1593 )明朝在朝鲜平壤围歼日军的一场攻坚战。万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关白丰臣秀吉借道伐明遭拒后,发兵15万人进攻朝鲜短时间内朝军被打得大肆溃败,日军顺利侵占平壤。小西行长领兵3万据守平壤城。明廷应朝鲜国王李昖请求,命李如松为提督,起先率兵3000人援朝不克,复增兵至3.5万援朝平倭。次年一月初六,明军率兵35000余人进围平壤。日将小西行长率兵2.5万余凭坚据守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明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碧蹄馆之战
[color=rgba(0, 0, 0, 0.6)]碧蹄馆之战是万历朝鲜之役中一场日军企图对明军的一场伏击战,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双方在当时朝鲜国都西北的碧蹄馆会战。日本方面的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与由李如松、查大受率领的明军相遇。明日两军在碧蹄馆(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驿馆)激战整整一日,最终以双方脱离接触而告终。由于中日朝史料的重大差异,此役在后来又成为争议颇多的神秘之战。 关于此战有中日遭遇战,日军诱敌伏击战两种说法。所以对于此战结果中日朝史书记载在过程细节上有很多不同和分歧。宁夏之役
[color=rgba(0, 0, 0, 0.6)]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哱拜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叛乱。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甚强。此后,明朝调麻贵驰援。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又施反间计,使哱拜集团内部发生火并,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哱拜自缢,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历史事件-万历朝鲜战争主要指挥官[color=rgba(0, 0, 0, 0.6)]共6个词条 2.1万阅读
李如松
[color=rgba(0, 0, 0, 0.6)]所属王朝:明朝陈璘
[color=rgba(0, 0, 0, 0.6)]所属王朝:明朝李舜臣
[color=rgba(0, 0, 0, 0.6)]所属王朝:朝鲜王朝权栗
[color=rgba(0, 0, 0, 0.6)]所属王朝:朝鲜王朝
明朝辽东总兵[color=rgba(0, 0, 0, 0.6)]共3个词条 8794阅读
李如松
[color=rgba(0, 0, 0, 0.6)]李如松(1549年12月29日-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中后期名将,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长子。李如松自少骁勇善战,师从学者徐渭。初承父荫授指挥同知,充任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升为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三十五岁时便升任山西总兵官,后改宣府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讨伐宁夏哱拜之乱,击退蒙古着力兔部增援,督兵率先破宁夏城。同年再授中军都督府佥事,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援助朝鲜,抗击入侵的日本军。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平壤之战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督中朝联军收复平壤、开城。碧蹄馆之战失利后,李如松与日军对峙朝鲜王京汉城一线,随后派兵突袭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迫使日军放弃汉城。双方停战后,李如松于年底回朝述职,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战役中阵亡,终年五十岁。明神宗追赠他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并为其立祠祭祀。在明代,以李成梁、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其中李如松在万历时期,接连指挥了“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成梁
[color=rgba(0, 0, 0, 0.6)]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名将。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复职。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王廷臣
[color=rgba(0, 0, 0, 0.6)]王廷臣(?—1642年),明末辽东总兵。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洪承畴率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王廷臣赴宁远,三月间,大兵云集宁远。
明朝少保[color=rgba(0, 0, 0, 0.6)]共16个词条 8935阅读
于谦
[color=rgba(0, 0, 0, 0.6)]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考城。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与瓦剌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李贤
[color=rgba(0, 0, 0, 0.6)]李贤(1409年1月1日-1467年1月19日),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市)人。明代名臣。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李贤去世,年五十九。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著有《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李贤入阁后,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名臣多为其所识拔。他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明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但他压制叶盛,排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王鏊亦称“国朝自三杨后,相业无如李贤。其得君最久,亦能展布才猷。然在当时以贿闻,亦颇恣横。”概述内图片来源:姚夔
[color=rgba(0, 0, 0, 0.6)]姚夔(1414年-1473年3月7日),字大章,号损庵。严州府桐庐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人,明朝名臣。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中进士,次年授任吏科给事中,向英宗上陈时政八事,立见施行。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虏,姚夔果断建议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景泰初年,姚夔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礼部侍郎。英宗复辟后,被调往南京,不久又被调回,后累官至礼部尚书,掌管贡举。钱皇后去世后,姚夔不惧周太后的权势,力请钱皇后与英宗合葬,最终使明宪宗及周太后同意所请。后迁任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少保。成化九年(1473年),姚夔去世,享年六十岁,获赠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姚夔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才干过人,每当朝议不定时,他总能一言立决,为朝局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著有《姚文敏集》八卷。(概述图来源:浙江桐庐保庆堂今修姚夔像)彭时
[color=rgba(0, 0, 0, 0.6)]彭时(1416年7月10日-1475年4月27日),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驾崩后,与阁臣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迁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在明宪宗统治时期,接连升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间,在李贤、陈文相继去世之后继任内阁首辅。钱皇后去世后,彭时与同僚商辂等据理力争,最终使其得以袝葬裕陵。固原盗乱时,反对派京军干涉都御史项忠的行动。累加吏部尚书、少保。自成化五年(1469年)后,屡次因病请辞,均未获准。成化十一年(1475年),彭时病逝,年六十。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宪”。著有《彭文宪公笔记》《彭文宪公文集》《可斋杂记》等。彭时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为天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奋、忠于职守,辅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与商辂齐名。《明史》评价道:“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全 名李如松字子茂号仰成谥 号忠烈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辽东铁岭卫出生日期1549年12月29日逝世日期1598年5月8日主要成就参与平定宁夏哱拜之乱
指挥抗倭援朝战争最高官职太子太保、辽东总兵→少保爵 位宁远伯(赠)
目录
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早得宠眷
李如松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1549年12月29日) [1] 。他的祖上久居朝鲜,其先祖于明初渡鸭绿江内附明朝,世代居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 [23]
李如松少年时随父亲李成梁征战,骁勇善战,熟悉军事,名士徐渭曾教授其兵法。后由武进士承父荫,于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被授为都指挥同知,允许世袭 [25] ,并充任宁远伯勋卫。万历六年(1578年),自黄花镇守备充任总督蓟辽保定军门标下右营游击 [26] ,翌年(1579年)八月升为分守马水口参将 [27] 。万历八年(1580年)七月,因李成梁镇辽屡立边功,并取得红土城大捷,故允许李如松世袭其宁远伯爵。 [28] 。期间再因功调署都督佥事。万历九年(1581年)九月,入京任神机营右副将 [29] 。 [3]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七月,年仅三十五岁的李如松升任山西总兵官 [4] [30] 。给事中黄道瞻多次进言,认为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不应一同掌理重镇,大学士申时行请明神宗对李如松善加保全,神宗于是召李如松入京任右军都督府佥书 [5] 。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七月,李如松改以都督佥事提督京城内外巡捕 [31] 。十二月,兵科给事中邵庶弹劾李如松及其弟、副总兵李如柏不法的行为,并请神宗对李如松稍加抑制,以“保全终始”,但神宗认为李如松父子兄弟因战功升职,与寻常恩荫不同,加恩并无不妥 [32] 。 [5]
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如松出任宣府总兵官。宣府巡抚许守谦曾检阅军事操练,李如松不守武将尊文官之惯例,直接引许守谦与自己同坐。参政王学书劝解李如松,二人争执不下,几乎要动手争斗。巡按御史王之栋因此劾奏李如松“骄横”,同时弹劾王学书,神宗夺去二人俸禄,以示惩戒。不久后,李如松又被参奏,给事中叶初春请将李如松调离宣府,神宗于是命其与山西总兵李迎恩换镇。其后,他在军政考选时数次被科道官弹劾。神宗对李如松始终宠眷,并不因弹劾而改变,后更将李如松召回任中军都督府佥书。 [6]
扬名西北
主词条:宁夏之役
李如松(1张)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朝廷所派平叛军进展迟缓。
是年四月,经御史梅国桢举荐,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7]
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哱拜在干掉两个属下后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哱拜族。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战后,李如松晋升中军都督府都督,获得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的恩赏。 [8]
转战朝鲜
主词条:万历朝鲜战争
誓师东征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挟一统日本之余威,出动九军共15万大军攻击朝鲜。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万历朝鲜战争(又称壬辰卫国战争、壬辰倭乱)爆发。而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日军攻势凌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9] 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明朝属国臣服。消息传来,明廷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而主和派却认为朝鲜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不出兵。万历帝最终决定出兵朝鲜。 [39]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三千人抗倭,但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中伏,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逃生。 [39]
十二月,神宗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同军前往。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 [39]
平壤鏖战
主词条:平壤之战
壬辰卫国战争(万历朝鲜战争)示意图 [33]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东征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百出佛郎机连续轰击平壤城头,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开始登城,平壤各门陷入激烈交战。平壤日军在小西行长的督阵下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传令全军,限在午时之前攻下平壤。明军将士蜂拥向前,火铳营和虎蹲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可以说,作为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城头日军闻讯,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突入城内。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
在城内,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停止攻击,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留出南面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发起突围。天黑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争先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就在这时,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江面的冰层被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乱作一团,使冰层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江水中,被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则被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袭击。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追杀,最后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李如松在作战中 [38]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平壤战役的胜利,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弃城南逃,全线后撤400余里。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血战碧蹄馆
主词条:碧蹄馆之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若干。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
冯子建油画《碧蹄馆之战》(3张) 日本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这支精锐部队配备了三眼神铳。碧蹄馆一战,3000辽东铁骑(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9000)与强于己方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残酷的战斗持续到二十五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撤回王京。
此战,李如松报称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而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载,日军阵亡“武将”包括: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安东常久、久野重胜、横山景义、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武将”(这个词在战国日本指的是军官和士官)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战况之惨烈。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际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
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的一次失利,这一点得到了现代史书的确认(《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和杨昭全《中日朝关系史》都表明是明军战败)。日军感到失去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3万余明军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战局陷入僵局。
三月,李如松在得知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在龙山大仓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将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全部烧毁。军粮一失,日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9] 此后,朝鲜瘟疫流行,征发粮食不易,日军被迫与明朝达成停战协议。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汉城,五月二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王子。李如松于四月十九日开进汉城,五月十五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
此役,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
战死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其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辽东总兵官一职空缺,廷议再三推举人选,神宗特出中旨用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官。言官争相劝阻,明神宗不听。李如松闻讯,“感帝知,气益奋”。 [10]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炤花(可能为达延汗的曾孙卓礼克图洪巴图鲁)率土默特部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神宗闻讯后“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并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其立祠纪念。 [2] [36]
主要影响编辑 播报
主词条:宁夏之役、万历朝鲜战争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参与或指挥了其中两场战役。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其主要军事活动有:
- 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职率军平定宁夏哱拜之乱。 [11]
-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又火烧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凯旋回国为止,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大贡献。 [11]
历史评价编辑 播报
梅国桢:“其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皆负大将之才。” [12]
李如松
陈懿典:“今事将两月,天兵四集。魏学曾既已身亲督战,又加以叶梦熊、朱正色之戮力,李昫、李如松之奋勇,梅国桢之请缨,沈思孝之犄角,谓宜贼党寒心,天威震迭,灭此而后朝食。” [13]
史孟麟:“退虏之功,李如松尚矣。” [14]
赵志皋:
- 壬癸以来,七八年间,国家多大师。往往张皇部署,东西策击斤斤云。而李氏世将家,往往兄弟连行间多有功。……督尤骁健敢勇,冠诸弟。西噎哱(拜),东护朝鲜,两事俱为帅主名,其功最最。……呜呼,可以死矣,是真宁远子。 [15]
- 举世薄纯,绮李将军,侯者子介胄往往感激於右文。李将军以效死成明君之举,不陨其家,岂不烈烈丈夫哉。古大将毕命戎事者绝少,然主遇亦不薄,乃蝉联阀阅,不及忠烈之半,嗟乎忠烈,君恩不朽,足死矣,足死矣。 [15]
徐光启:“而先登者多南将,提督李如松不能无内忌。欲立奇功,辄深入,是以有碧蹄之败。” [16]
谷应泰:“方李如松平壤大捷,李如柏进拓开城,四道复平,三倭生絷,廓清之功,可旦夕(阙)。而乃碧蹄轻进,兵气破伤,功亏一篑,良足悼也”。 [17]
张廷玉等主编《明史》:
- 成始成梁、如松为将,厚畜健儿,故所向克捷。 [11]
- 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 [11]
- 自俺答款宣、大,蓟门设守固,而辽独被兵。成梁遂擅战功,至剖符受封,震耀一时,倘亦有天幸欤!麻贵宣力东西,勋阀可称。两家子弟,多历要镇,是以时论以李、麻并列。 [11]
人际关系编辑 播报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父亲
| | 官至辽东总兵官,加太傅,封宁远伯。镇守辽东长达三十年。
| 二弟
| | 官至辽东总兵官,加右都督。萨尔浒之战战败两年后自杀。
| 三弟
| | 萨尔浒之战后接替李如柏镇守辽东,但无法阻止后金攻势,被罢职后免死充军。
| 四弟
| | 历任广西、延绥总兵官。
| 五弟
| | 官至左军都督府佥事。
| 妻子
| 武氏
| ——
| 儿子
| 李世忠
| 长子。官至锦衣卫指挥使,掌南镇抚司,充宁远伯勋卫。
| 李显忠(一作李性忠)
| 官至辽东副总兵。
| 孙子
| 李顺祖
| 李世忠子。
| 李尊祖
| 李世忠子。明思宗时袭封宁远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被害。
| 李应仁
| 李显忠(李性忠)子。初名李应祖。
| (表格参考资料 [11] [22] )《李成梁家世源流考》中的李氏世系 [23]
主要作品编辑 播报
李如松曾作有《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一诗:“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见载于柳成龙所著《惩毖录》。 [24]
人物争议编辑 播报
死因
关于李如松战死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这种说法,也是常见的一种,即《明史》李如松部分中所说的土蛮进犯时,李如松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轻率骑兵直捣其老巢,结果中伏力战而死。不过这一说法也存在争议,因为按照《明史》的记载,李如松应为出奇兵偷袭敌军,而且李如松经历了碧蹄馆之战后,应该更加警惕,不会无故中伏。
在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议使用合机铳,文中提议增强武力,改进火器。再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赵士祯劝皇帝与其花费钱粮安抚异族诸酋,“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其后,便举例说明异族之患:“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国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馀可知矣”也就是说李如松手下的一个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敌军泄露了消息,才导致李如松战死。
但李平胡作为自小被李成梁收养的蒙古家丁,与蒙古作战数十年,射杀蒙古名将速巴亥 [20] ,如果说射杀速巴亥的李平胡出卖李如松,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战役伤亡
碧蹄馆之战中,李如松报称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但有考据认为明军的“阵亡二百六十四人”应该只是李如松直属部下伤亡,而日军的“一百七六十七人”只是首级斩获数,并不能代表伤亡总数。作家马伯庸、汗青在其著作《帝国最后的荣耀》中认为明军在是役中的真实伤亡总数应当在一千余人左右,而日军的实际伤亡则可能为三千人左右。
后世纪念编辑 播报
墓葬
李如松物品
李如松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催阵堡乡小屯村,属于李成梁家族墓。墓前尚存部分石人、石马、石羊、石人装束仍可见,石马石羊形态仍可辨。
1958年,北京丰台区赵辛店出土“李如松墓志”。2011首博特展“回望大明-走进万历朝”展览的李如松所带玉带板,为北京丰台区赵辛店李如松墓出土。
祠堂、祭坛
朝鲜在平壤修筑武烈祠以祭祀李如松等人,此外在大报坛中以李如松配享明神宗。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