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三俊 播报编辑上传视频明朝官员
一分钟了解明朝郑三俊
00:51
收藏
56 [url=]3 [/url]
郑三俊(1574-1656),字用章,号元岳,池州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天启初,被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他反对魏忠贤之阉党,正色立朝。崇祯初,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复命阙下,加太子少保,留为北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弘光元年已酉(隆武元年)(1645年)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召,晋文渊阁。未至。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东林党点将录》中四方打听邀接来宾头领十二员[color=rgba(0, 0, 0, 0.6)]共12个词条 4572阅读
郑三俊
[color=rgba(0, 0, 0, 0.6)]郑三俊(1574-1656),字用章,号元岳,池州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天启初,被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他反对魏忠贤之阉党,正色立朝。崇祯初,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复命阙下,加太子少保,留为北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弘光元年已酉(隆武元年)(1645年)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召,晋文渊阁。未至。张鼐
[color=rgba(0, 0, 0, 0.6)]张鼐(?~1510) ,字用和,山东历城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史记事
[color=rgba(0, 0, 0, 0.6)]史记事,明代山西介休知县,勤于政务,一心为民,是介休县史上知名县官。李炳恭
[color=rgba(0, 0, 0, 0.6)]李炳恭,字汝笃,浦江、归安知县,四川道御史。地全星鬼脸儿光禄寺寺丞李炳恭
明朝归德府知府[color=rgba(0, 0, 0, 0.6)]共3个词条 1094阅读
蔡汝楠
[color=rgba(0, 0, 0, 0.6)]蔡汝楠(1514~1565),字子木,号白石,德清(今属浙江)人,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周一梧
[color=rgba(0, 0, 0, 0.6)]周一梧,字唐圭,山西长治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郑三俊
[color=rgba(0, 0, 0, 0.6)]郑三俊(1574-1656),字用章,号元岳,池州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天启初,被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他反对魏忠贤之阉党,正色立朝。崇祯初,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复命阙下,加太子少保,留为北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弘光元年已酉(隆武元年)(1645年)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召,晋文渊阁。未至。
别 名郑天官字伯良、用章号元岳、玄岳,又号影庵、巢云,晚年又别号遁夫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池州建德(今安徽东至)出生日期1574年2月12日逝世日期1656年6月10日主要成就端严清亮,正色立朝。举朝推重,天下第一清品”。主要作品巢云、影庵二集和元岳公奏疏集本 名郑三俊籍 贯池州建德(安徽东至葛公)
目录
人物简介编辑 播报
郑三俊(1574年2月12日至1656年6月10日),字伯良、用章,号元岳、玄岳,又号影庵、巢云,晚年别号遁夫,直隶池州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任直隶真定知县,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归德知府,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浙江布政司参政提督粮道。天启初,被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添设右侍郎,他反对魏忠贤之阉党,正色立朝。崇祯初,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复命阙下,加太子少保,留为北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一、早年苦学
郑三俊是南原郑氏第八十八代世祖,自幼在南原郑氏宗族私塾读书,1596年至1597年在东至县唐山寺听金养初讲学。相传郑三俊读书非常用功,有时不得不借用窗外的点滴光线来完成学业,有次先生看郑三俊很晚了才钻进黑蚊帐里睡觉,于是一时兴起,吟了句“乌龟帐,帐乌龟,爬上爬下”。郑三俊略一思索,先生不是在考我嘛,于是将头伸出帐外,续道“黄龙庵,庵黄龙,飞进飞出”。先生一听,不觉暗暗惊奇,觉得这小子将来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心思多半用在郑三俊身上了。郑三俊果然不负师恩众望,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会试考中举人第四十六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殿试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第六十二名。年仅24岁就一举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成为明朝的股肱之臣,国家的栋梁之才,光宗耀祖,影响久远。
二、主要政绩
郑三俊是明朝万历、天启、泰昌、崇祯时期四代重臣,有“三部”尚书之称。1598年初授直隶真定府元氏知县,就在该县南正村设立自由集贸市场,规定官府不收取任何税赋,此举不但活跃和发展了当地经济,也极大丰富和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在元氏县槐阳镇有碑载:“余官槐阳之明年己亥(1599年)大旱,又庚子(1600年)大蝗。余躬救赈之务,足迹几遍”。三年后,调任直隶真定府真定知县,见百姓灌园取水于数丈之下,很是辛劳,三俊认为可效仿南方水车,遂从南方招工匠三人打造水车做取水之用;同时效仿南方蓄水耘耕之田,民闲开垦增扩不可数计,大得水田之利,民间号为“郑公车”。
因政绩卓异,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礼部精膳司郎中,为逊国(建文帝执政时期)诸臣请谥,立专祠以祀方文正(即方孝孺,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写下“燕贼篡位”四字,于是被杀,宗族亲友株连者数百人)、黄文节(即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宋四家之一,亦为二十四孝之一)二公,以倡导社会的“忠”、“孝”之风尚。以中宪大夫知归德(今商丘市)府时,适逢河口决堤,受水患而致岁饥,三俊抚育灾民,兴修水利,修复田地,力保民生,百姓免受灾难。时有宗藩侵占百姓田舍,三俊严厉禁止。兴办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创建雪台书院,集9邑俊秀之士肄业其中,并亲自教授诸生,壬子年(1612年)中试者十六人,其中书院则有十一人,叶廷桂(天启二年进士)遂为省试第一,录丁魁楚(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范志完(崇祯四年进士)等十数人列高等;选拔大司农侯恂(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司成侯恪(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于童子场中,后皆为名臣。三俊平生自树风节,为发扬光大先贤美好的德行,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微子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成其规模;又建唐张许(唐代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的唐将张巡、许远)二公祠,配以南雷、姚贾,额曰:“六忠”,汇辑忠烈全录。寻任福建按察司提学副使,督学闽中,清正公平,维挽风教,正人心,绝请托,勤课程所取士,如黄道周(天启二年进士)、洪承畴(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黄景昉(天启五年进士)、王家彦(天启二年进士)、何楷(天启五年进士)、刘中藻(崇祯十三年进士)诸人,皆卓卓彪炳史册,先后科者七十余人,时人称为“真为知人得士”。后擢浙江布政参政督浙江粮储,时太监高采监税闽浙航海贸利,暗示抚镇诸臣题请兼督粤税。惟三俊与布政使窦子称力持不可,是举有违中贵及当事者的意愿和利益,窦子称拂衣而去,三俊遂以终养请归不准。
天启初(1621年),以荐起光禄少卿,改太常寺少卿,特疏纠正寺帑金为宦官滥支。寻由太常寺少卿晋都察院左佥都御使,疏陈兵食大计,规切内外诸司。光宗升遐,三俊追论红丸移宫二案,请逮问李可灼(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二十九日,因内阁首辅大学士方从哲推荐,明光宗朱常洛身体不适,上呈红丸,明光宗服下后,病情稍缓,暖润舒畅,下午三时复进一丸,九月一日五更时暴毙,在位仅30天。史称“红丸案”)等珰逆,以为构宫闱之难而扬孙慎行〔孙慎行(1565年-1636年)字闻斯,号淇澳,江苏武进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榜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侍郎。韩敬科场事发,孙慎行主张罢黜韩敬,遭到韩敬同党的攻击,辞官。熹宗继位,召回孙慎行,拜为礼部尚书。“红丸”事起,孙慎行上疏无效,遂以病辞官〕之波,著为三朝要典。
明朝屡困于宦官乱政,其中以魏忠贤为尤。魏忠贤仗着明熹宗的宠信,自天启元年,即专权祸国,“自内阁六部,四房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一时东林党的反对派都依附魏忠贤,形成“阉党”,在朝廷内外大施淫威。东林党首领之一,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阉党疯狂反扑,罗织罪名,捕杀东林党人。时魏忠贤因三俊清流重望,欲结纳三俊,特许以户部侍郎职位,同时斥责吏部郎中徐大相、李三才二人,三俊未与魏忠贤同流反而上疏救大相、三才。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三俊迁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时户部右侍郎杨涟弹劾魏忠贤,三俊亦上疏明熹宗,在《平众愤消隐祸疏》中言:“窃照东厂太监魏忠贤、冯宠、张琰,擅作威福,皇上之左右,多其腹心,外庭之罗织,皆其牙爪”,“涟(指杨涟)乃忠愤所激,举人所欲言所不敢言者,一一告之于皇上,虽不能尽言,而大者固已言之矣,皇上试召近侍老臣于宫中而问之,有一事而可为忠贤解者乎?”。魏忠贤仍不惜手段诬陷杨涟等,三俊遂引疾去。魏忠贤因此深恨三俊,指使御史张讷以道学为阱诬三俊与赵南星、邹元标等为党,又唆使赀郎阮鼎铉以道学朋党为名目,诬陷三俊与吕坤纳贿;同时魏忠贤劾三俊与邹元标、冯从吾、孙慎行、余懋衡合污同流,三俊被革职闲住。未几,熹宗朱由校崩,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自杀,三俊乃即家起,崇祯元年(1628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次年春,三俊以建储入贺,力言:“皇上忧劳少过,人情郁结未宣。百职庶司,救过不赡,上下睽孤,足为隐虑,愿保圣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帝褒纳之。
三俊初至户部,时南京库藏空虚,诸省额解钱粮亦呈萧条之势,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一一厘剔,核虚冒领,严禁侵占,改革弊规,建立新政,重农耕兴业,积贮财富,国库复盈。三俊芜税一疏,议以增税量抵派,亩减一分,庶民受一分之赐。时芜湖、淮安、杭州三关皆隶南户部,所遣司官李友兰、霍化鹏、任俶皆贪,三俊悉劾罢之。居七年,就移吏部。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复当京察,斥罢七十八人,时服其公。旋上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帝皆采纳。时流寇大扰江北,南都震动,三俊数陈防御策。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抗疏救之。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奉诏清理积狱,三俊平反的案件大多违背当时显要人物的意愿。适有屯豆穴墙案,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侯恂在户部尚书任上,明王朝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衅内讧,国储告匮。但侯恂继任后,拮据经营,不事加派,终于使“转输不乏”,受到崇祯皇帝的称赏。不料,这却遭到阁臣薛国观、温体仁嫉妒,以致薛、温唆使宋之普等奏劾侯恂“糜饷误国,坐屯豆事”。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崇祯不察真相,革侯恂职,不久将其下狱),帝欲谴谪侯恂,三俊掘正不阿,屡未定罪。谗者谓恂与三俊皆东林,曲法纵舍。后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这两件事惹怒了崇祯帝,帝革其官并下刑部狱。后京师大旱,京都人流转的歌谣都说:“刑部释放三俊,上天一定会下雨”。是言三俊蒙冤下狱。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言“郑三俊昔事神祖,历著劳勚。迨事皇上,十年矣。一生风力,屡挫奸佞;四壁萧然,素标清骨,今为司寇,炊烟不继。下理之日,奸胥弊役酌酒相贺;廉介之风,尚可想见”。讲官黄景昉又偕黄道周疏救。黄景昉上曰:“三俊蒙徇,虽清何济”?三俊为司寇,敝衣一箧,爨烟不给。帝以三俊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邑人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崇祯皇帝对诸臣曰:朕知郑三俊清正,念别无赃贿,令其回籍听拟。三俊归故里,绝不与朝士相往来。崇祯皇帝仍对三俊恒念而不释,崇祯十五年(1642年)召为北京吏部尚书,三俊在故里闻命后即北上。首疏举荐李邦华、刘宗周、史可法、冯元飏、陈士奇任将相。三俊向皇上推举天下廉洁奉公、才干超群的知县七人,夏允彝名列榜首;知弘绪奇才,又蒙冤狱,乃强荐其出山,弘绪再任南直安庐监军推官,理安庆府、庐州府军务。姜埰、熊开元言事下狱,三俊皆恳救;刘宗周获严谴,三俊奏《直臣可惜疏》:“恳乞圣恩召还宪臣”。刑部尚书徐石麒获罪,率同官合疏乞留。时值官吏考绩,三俊先后奏罢不职司官数人。接着又举荐熹宗时禁锢和罢免诸臣及在籍名贤多复用,如惠世杨、高宏图、毕懋良、陈必谟、刘同升、杨廷麟等数十人。
在三俊举荐的官员中,惟引吴昌时到吏部文选司正郎,颇为后世诟病。吴昌时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进京,起官礼部主事。时吏部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想得到这个职位。首辅周延儒向帝力荐吴昌时,且以嘱三俊,其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调补。而从他部调选郎,有违旧制。帝对三俊言吏部要淘汰不称职的官员。三俊与昌时调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到其他部门。给事、御史哗然,纷纷指责昌时紊制弄权,联手攻击昌时,并诋三俊。后三俊以误荐吴昌时,引咎辞职,恳乞休致,因年老允赐驰驿归。
三俊归乡后,设立社仓,积谷数千担,乡族贫穷不能婚嫁,子弟家寒不能自给及老者无养者,分别助赈。崇祯壬午年(1642年)荒旱尤甚,设厂煮粥给谷,远近受益数千人。
郑三俊的治学、理政、为官、做人,正如他撰写的《九华山志》所言:“今以读山志者读政谱,且将以读今谱者读后谱,永未艾矣”。
三、个人著作
郑三俊著有《巢云诗集》、《影庵诗集》、《元岳公奏疏集》、《学政存稿》、《六忠全集》、《河工考》等行世,现已遗失,仅遗存部分诗赋,多出自忧国忧民,最为感人。存世最有影响的文章有《南正村起集碑记》、《金陵梵刹志后序》、《明崇祯修山志郑序》、《方贞述先生墓志铭》、《明故朝议大夫资治少尹南京国子监祭酒侯公暨元配沈恭人合葬墓志铭》。《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收录了其诗二十三首,《建德县志》也收录了其诗文、奏疏十余篇,《南原郑氏宗谱》也收录了其诗文、奏疏若干。
四、人物评价
据《明史》记载“郑三俊为人端庄严谨、纯正清明,在朝廷上正气凛然”。
另据明崇祯年间纂修的《元氏县志》记载“郑三俊,直隶建德人,进士,万历二十六年任。年少老成,能文章,善政事,民之父母,士之师宗,久而不忘,立碑思慕。调真定县,历任刑部尚书,举朝推重,天下第一清品”。
又据黄景昉《宦梦录》记载“太宰郑公三俊为余督学师,乡举后同林选部传给谏晋谒,色严冷,不假一辞也。其后见之京师,乃温蔼家人不啻。闽数十年督学,竞推公第一,鲜继者”。
五、后世纪念
郑三俊先后进入元氏县(现为河北省元氏县)报德祠,真定县(现河北省正定县)报德祠,归德府(现为河南省商丘市)名宦祠,家乡建德县(现为安徽省东至县)乡贤祠。
据清顺治年间纂修的《归德府志》记载“郑三俊,字玄岳,池州府建德人。万历三十八年来守于宋,五年之中百废俱举,清廉特著,刑不滥及而人畏之若神明。创宋范文正公书院,择九邑之俊髦者,养而课之,共六十余人,皆以科第显其后,为清流宗。三十九年冬,郡中火发,拜火返风,祈雨即雨,祈晴即晴,境无旱干水溢焉。后为大冢宰,年九十卒于家”。后人为表彰他的功德,将他与范仲淹、欧阳修齐名,进入名宦祠竖牌纪念。
2011年浙江省上虞市(现为绍兴市上虞区)文物部门根据当地发现的相关文物研究证明,该地立有崇祯皇帝勅封郑三俊为“林下一人”牌坊一座,为其同朝该籍部属徐显(徐观复)出资捐建,徐因敬重其品行高洁,立牌以示仰慕。
2017年6月22日《商丘日报》报道,商丘市又将郑三俊列为中华圣人文化传承者。
生平经历编辑 播报
十五年,召为北吏部尚书,实为三部之首,拥有宰相之权。郑三俊为人端严清亮,多引荐贤士。思宗死,三俊极为悲伤,遂披缁入山,自号巢云老人,筑一室曰“影庵”,卒年83岁,著有巢云影庵二集和元岳公奏疏集行世。
郑三俊宿龙池洞,曾作诗一首曰:朝看瀑布如天雪,暮听雷声自眉睫。栖鹘时鸣涧草边,四山凛凛风飕烈。凄切常闻夜雨声,光怪欲发青粼血。曈曚日出已三竿,山中独自云雾结。云深那识隐苍虬,雾散方知豹彩别。何时结社三池间,清心日远尘氛绝。郑三俊的家乡,今属洪方乡合义村牌楼下自然村。这里有一座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大殿内悬“天子三问”金字匾,门前壁有牌坊一座,自然村名因牌坊而得。祠等今均已毁,遗址犹存。并遗有楹联三幅。大门联曰: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大殿联曰:积善读书行孝义,光宗耀祖赖文章。又一联曰:善在必行光祖德,福能求到仰宗功。
见《明史》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郑天官”,学名郑三俊,字用章、号元岳,系今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人氏。明万历26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 崇祯元年(1628)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兼掌管吏部事。后又任北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崇祯 15年召为北吏部尚书。郑三俊在朝中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崇祯皇帝很信任他,委他以 重任,在当时实为三部之首,拥有宰相之权,所以乡人称其为“郑天官”。明崇祯年间纂修的《元氏县志》记载“郑三俊,直隶建德人,进士,万历二十六年任。年少老成,能文章,善政事,民之父母,士之师宗,久而不忘,立碑思慕。调真定县,历任刑部尚书,举朝推重,天下第一清品”。
三俊后乞休回故 里,17年(1644)思宗死,他极度悲伤,披着黑色衣服进山,筑一室曰“影庵”,自喻余生惟 影之意,自号巢云老人,十余年后病逝。郑三俊的故里,有一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大殿内 悬“天子三问”金字匾,门前壁有牌坊一座,自然村名也因这一牌坊而得名。祠等今已毁, 遗址犹存。
郑三俊(明),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家居七年,起故官,督浙江粮储。 天启初,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未上,陈中官侵冒六事。时魏忠贤、客氏离间后妃,希得见帝,而三俊疏有“笃厚三宫,妖冶不列于御”语。忠贤遣二竖至阁中,摘“妖冶”语,令重其罪,阁臣力争,而拟旨则以先朝故事为辞。
三俊复疏言:“近日麋烂荼毒,无逾中珰,阁臣悉指为故事。古人言奄竖闻名,非国之福。今闻名者已有人,内连外结,恃阁臣弹压抑损之,而阁臣辄阿谀自溺其职,可为寒心。”忠贤益怒,以语侵内阁,留中不下。擢左佥都御史,疏陈兵食大计,规切内外诸司。吏部郎中徐大相言事被谪,抗疏救之。
四年正月,迁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劾忠贤,三俊亦上疏极论。寻署仓场事。太仓无一岁蓄,三俊奏行足储数事。忠贤尽逐涟等,三俊遂引疾去。明年,忠贤党张讷请毁天下书院,劾三俊与邹元标、冯从吾、孙慎行、余懋衡合污同流,褫职闲住。
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明年春,三俊以建储入贺,力言:“皇上忧劳少过,人情郁结未宣。百职庶司,救过不赡,上下睽孤,足为隐虑。愿保圣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帝褒纳之。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万历时,税使四出,芜湖始设关,岁征税六七万,泰昌时已停。至是,度支益绌,科臣解学龙请增天下关税,南京宣课司亦增二万。
三俊以为病民,请减其半,以其半征之芜湖坐贾,户部遂派芜湖三万,复设关征商。三俊请罢征,并于工部分司计舟输课,不税货物,皆不从,遂为永制。芜湖、淮安、杭州三关皆隶南户部,所遣司官李友兰、霍化鹏、任俶皆贪,三俊悉劾罢之。 居七年,就移吏部。八年正月,复当京察,斥罢七十八人,时服其公。旋上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帝皆采纳。流寇大扰江北,南都震动,三俊数陈防御策。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抗疏救之。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徙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鞫,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代州知州郭正中因天变,请举寒审之典,帝命考故事。三俊稽历朝宝训,得祖宗冬月录囚数事,备列上奏,寝不行。前尚书冯英坐事遣戍,其母年九十有一,三俊乞释还侍养,不许。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乃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帝下诏求贤,三俊举李邦华、刘宗周自代,且荐黄道周、史可法、冯元飏、陈士奇四人。姜埰、熊开元言事下狱,及宗周获严谴,三俊皆恳救。先后奏罢不职司官数人,铨曹悉廪廪。大僚缺官,三俊数引荐,贤士之废斥者多复用。刑部尚书徐石麒获罪,率同官合疏乞留。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诟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李日宣,字晦伯,吉水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 天启元年,辽阳破。请帝时召大僚,面决庶政。寻请宥侯震旸以开言路,厚中宫以肃名分。忤旨,切责。已,又荐丁元荐、邹维琏、麻僖等十余人,乞召还朱钦相、刘廷宣等,帝以滥荐逐臣,停俸三月。旋出理河东盐政。还朝,以族父邦华佐兵部,引嫌归。五年七月,逆党倪文焕劾邦华、日宣为东林邪党,遂削籍。庄烈帝即位,复故官,以邦华在朝,久不出。崇祯三年,起故官,巡按河南。
还朝,掌河南道事。中官王坤讦大学士周延儒,日宣率同官言:“内臣监兵,不宜侵辅臣,且插款中疑,边情多故,坤责亦不可逭。”报闻。迁大理丞,屡进太常卿。九年冬,擢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久之,进左侍郎,协理戎政。寻叙护陵功,加兵部尚书。十三年九月,擢吏部尚书。
十五年五月,会推阁臣,日宣等以蒋德璟、黄景昉、姜曰广、王锡衮、倪元璐、杨汝成、杨观光、李绍贤、郑三俊、刘宗周、吴甡、惠世扬、王道直名上。帝令再推数人,而副都御史房可壮、工部右侍郎宋玫、大理寺卿张三谟与焉。大僚不获推者,为流言入内,且创二十四气之说,帝深惑之。逾月,召日宣及与推诸臣入中左门,偕辅臣赐食。已,出御中极殿,令诸臣奏对。玫陈九边形势甚辩,帝恶其干进,叱之,乃命德璟、景昉、甡入阁,而以徇情滥举责日宣等回奏。奏上,帝怒不解,复御中左门,太子及定、永二王侍。帝召日宣,声甚厉。次召吏科都给事中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张煊,及玫、可壮、三谟,诘其妄举。日宣奏辩。帝曰:“汝尝言秉公执法,今何事不私?”正宸奏:“日宣多游移,臣等常劾之。然推举事,实无所徇。”日宣复为玫等三人解。帝命锦衣官提下日宣等六人,并褫冠带就执。时帝怒甚,侍臣皆股栗失色。德璟、景昉、甡叩头辞新命,因言:“臣等并在会推中。若诸臣有罪,臣等岂能安。”大学士周延儒等亦乞优容。帝皆不许,遂下刑部。廷臣交章申救,不纳,帝疑其未就狱,责刑部臣克期三日定谳。侍郎惠世扬、徐石麒拟予轻比,帝大怒,革世扬职,镌石麒二秩,郎中以下罪有差。御史王汉言:“枚卜一案,日宣等无私。陛下怀疑,重其罪,刑官莫知所执。”不听。狱上,日宣、正宸、煊戍边,玫、可壮、三谟削籍。久之,赦还,卒。
一、仕途经历
1598年—1601年 直隶元氏知县;
1601年—1604年 直隶真定知县;
1604年—1610年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
1610年—1613年2月 归德知府;
1613年3月—1620年9月 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
1620年10月—1621年2月 浙江布政司参政提督粮道;
1621年3月—1622年4月 光禄寺少卿;
1622年5月—1623年3月 太常寺少卿;
1623年4月—1623年9月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1623年10月—1623年12月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1624年1月—1628年4月 户部添设右侍郎;
1628年5月—1634年9月 南京户部尚书兼管吏部事;
1634年10月—1637年3月 南京吏部尚书;
1637年4月—1638年2月 刑部尚书;
1642年1月—1642年6月 刑部尚书;
1642年7月—1643年5月 吏部尚书。
二、仕宦隐退
1、1624年1月—1628年4月任户部添设右侍郎期间被魏忠贤以东林党之名弹劾
根据《崇祯长编卷之七》记载,崇祯元年三月,即1628年3月,“吏部尚书房壮丽等题覆废籍诸臣,削夺者复官补给诰命,闲住者复官遇缺酌起,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思诚,户部右侍郎毕懋良、郑三俊”。具体被废籍的原因是郑三俊牵涉到“庚午考察科道一案”,据明朝沉德符《野获编·礼部·恩诏冠带之滥》:“庚午考察科道一案,全出高新郑私意,高失位后,凡在废籍者,公论翕然推毂。”实际是明朝后期涉及魏忠贤的朋党之争。据明朝《东林朋党录一卷》记载,郑三俊虽然被列入《东林党人榜》,但并未废籍,仍是在籍闲居官员。
2、1638年2月在刑部尚书任上因举荐王昌时被弹劾
据《崇祯实录卷之十一》记载,崇祯十一年二月癸卯日,下刑部尚书郑三俊于狱。初,宝源局铸造钱,穴墙构奸;又有隐屯豆七千余石者:事下刑部,如律抵罪。上以为轻,屡履如故;并逮郎中熊经、主事骆方玺、王家录讯之。
丙午日,御经筵毕,召詹事府、翰林院诸臣顾锡畴等二十余人,问『保举、考选,孰为得人』?少詹事黄道周言:『树人如树木,须养数十年,始堪任用。近来人才远不及古;况摧残之后,必须深加培养』。既复班,又讯之;对曰:『立朝之才,本乎心术;治边之才,存乎形势。先年督府未讲形势要害,事既不效,辄谓兵饷不足;其实新、旧饷约千二百万,可养四十万之师。今宁、锦三协兵仅十六万,似不烦别求供之用也』。庶子黄景昉请宥郑三俊,上曰:『三俊蒙徇,虽清何济』!又命诸臣各陈所见,上曰:『言须可行。如故讲官姚希孟等竟欲折漕一年,事岂可行』!杨廷麟奏言:『自温体仁荐唐世济、王应熊荐王继章,二臣皆败,荐者无恙。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而欲收保举之效,得乎』?上色动,默然久之;命诸臣出,宴午门之庑。
南京应天府丞徐石麒入贺,上言『郑三俊昔事神祖,历著劳勚。迨事皇上,十年矣。一生风力,屡挫奸佞;四壁萧然,素标清骨。今为司寇,炊烟不继。下理之日,奸胥弊役酌酒相贺;廉介之风,尚可想见。虽一时胶守成例,往复移会,似属推诿,罪诚有之。至于朋谋欺罔,臣敢剖心代明,以祈皇上始终保全。当三俊考满,人皆以得进勋阶为荣;独乞身再三,不蒙俞允。向令皇上俯从其请,赐之骸骨,岂不为熙朝优老盛事乎!而忽酿骫法之罪,三俊之辱,亦朝廷之辱也。失出,臣子小过;好生,人主大德。今皇上以「轻拟」之过深督三俊,将来必承顺风旨以锻炼为能事,而反负皇上慎狱之本意矣』。庚戌,上御门,召诸臣申饬。释三俊于狱,令其回籍;虽诸臣互救,上亦知其清节也。
晚年的郑三俊正如《池州府志》记述的那样“披缁入山,自号巢云老人,筑一室名影庵,日抄录性、理、史、鉴诸书于其内,足迹不一,越户限二三亲旧访之,宛然一老僧相对也”。别号“遁夫”寓意遁入空门,禅修悟道,功德圆满,将人生的辉煌推向了灵魂深处的巅峰。
第三次辞官,由于郑三俊对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官场的腐败十分绝望,对腐朽没落的明朝政权完全失去信心,对南明政权的内部争斗也倍感失望,对南明弘光皇帝、隆武皇帝的诏归、学生黄道周的劝归都无动于衷,始终不愿再度出仕,选择归隐,一心归道,无为政治,时间长达十三年之久,直至1656年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