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贵州地方的文献记载,朱慈照在吏部侍郎邹元标之子邹之麟的监护下,亡命千里至西南,先居于遵义府城梧桐街琵琶桥(今遵义会议会址前一带),后因清兵南下,形势危急,邹之麟又带着朱慈照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迁至城西僻地巷口乡苦竹垭,朱慈照改名邹启贵,二人以父子相称,躬耕荒郊。
据李连昌先生的研究,在遵义红花岗区发现的《邹氏家谱》(两册)载:"甲申三月,流贼陷京师,天子之宝器竟行焚毁,悲伤我崇祯帝祖以帛自缢于山亭","邹元标子邹之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玉河街一里三铜桥人氏),保护永王潜逃来四川遵义府马桑窝梧桐街,又,西乡里又一甲苦竹桠学堂堡为永王避难之地。"邹之麟保护永王下到遵义,为避难朱慈照改姓邹,取名邹启贵,邹之鳞后返回江西原籍。从邹启贵(朱慈照)至今已传13代,现邹氏分为6支,100余户,300多人。在邹氏内严格规定:邹姓与朱姓不准通婚。邹启贵从京师逃出,带有信物,其中朱慈照玉印一枚,按长门长子相传,后传于遵义县三岔河一房中,民国中期犹在,第10代邹万福亲眼所见,并告之其子邹代林。以上叙述基本上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后人在遵义。
又据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兰东兴先生的考证:"崇祯皇帝后代在遵义"。今凡先生在"崇祯皇帝后代流落遵义考"中说:"既然永王朱慈照在明末清初没有死于他人之手,那么邹之麟护送他来到贵州就有可能。既然邹之麟返回原籍江西,留在贵州的就只能是朱慈照。既然邹启贵被其后代尊称为入黔始祖,那么朱慈照和邹启贵就是同一个人。"
距今已三百五十年,邹启贵(朱慈照)的后裔分为五支,其主要一支在今巷口镇苦竹垭附近。另四支在海龙坝、遵义县三岔河、遵义城南门村、贵阳市郊区。现明永王朱慈照后人仍保留着清代所修的家谱。在郑子尹编次的《播雅》"罗兆甡"传略里面就记有其父罗以忠随明永王来黔之事。
邹氏旧家谱和朱慈照的一些信物现保留在三岔河那支族人手里,至今邹姓仍保留着与朱姓不通婚的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