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既然李自成根本就没有见到过太子朱慈烺,那么《明季北略》中关于太子朱慈烺面对李自成时的英勇无畏的慷慨陈词自然也就完全不存在了。那么这么具体的事迹到底是凭空杜撰的,还是被了移花接木的张冠李戴呢?
仍然是钱士馨给出了我们真相:确实有一个崇祯皇帝的儿子在被抓后,面对李自成不卑不亢,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男子汉气概,这个令人钦佩的人不是崇祯儿子里年纪最大的太子朱慈烺,反而是年纪最小的永王朱慈炤!
请看《甲申传信录》卷九的《戾园疑迹》中的明确记载:“大行皇帝遗三子,长太子,甲申年十六岁。次永王,甲申年十二岁。次定王,甲申年始十岁。……闯犯阙时,上遣太子及二王出匿,命太子至成国公府,命定王至嘉定侯府,命永王至田皇亲府。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闯问:‘早来曾食乎?’王曰:‘尚未用膳。’因进饭,与之共食。是日午刻,得上崩驾信,闯谓二王曰:‘若父皇何苦自缢?即存,孤将与分治江南,不忍有弒君之名。今即自缢,非我弒也。今无伤,俟天下大定,孤将裂地而封尔,无忧也。’因发交伪权将军刘宗敏,令善养之。二王既至宗敏所,尚衣赤,谓监视军士曰:‘我当衣素,奈何衣红?可取素衣来。’军士曰:‘何来素衣?将往取宫中,可乎?’王曰:‘不可。’遂罢。二十二日,二王复入朝,闯语在廷者曰:‘我将以杞、宋之礼待之。’往来皆乘骡。 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为了正本清源、去伪存真,钱士馨花费了七年时间在北京四处走访、多方采证,历尽辛苦终于写成《甲申传信录》十卷,由于钱士馨身在民间,所以他对那些发生在宫廷之内、朝堂之上的事难以全面了解,但是对于发生在朝堂和宫廷之外的京城百姓得以亲历目睹的事情,比如二王和太子的下落问题,他的如实记述就成为了非常难得的珍贵资料。
有了钱士馨的《甲申传信录》,后世的我们才有幸了解到了这样的事实经过:年幼的朱慈炤的不屈服,不仅没有激怒李自成,反而令他获得了李自成的敬重,李自成不但亲自陪同他俩吃饭,而且命令刘宗敏善待二王,还又安排二王为父亲崇祯送葬,并且对臣属们说:“我将以杞、宋之礼待之。” (杞、宋之礼,典出周武王封夏朝的后代于杞(今河南杞县),周成王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使二者承夏、殷之祧。) 这句话表明了李自成决定善待前朝后嗣的态度,但也正是李自成说的这句“我将以杞、宋之礼待之”,被人利用了以讹传讹地制造出“李自成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的欺世谣言。
面对永王朱慈炤宁死也决不肯向他下跪的顽抗,李自成不仅丝毫不予怪罪,反而是十分欣赏年幼的朱慈炤的过人勇气。正因为亲身经历了李自成始终宽宏、始终礼遇的态度,朱慈炤才会在他的《红楼梦》里写倪二虽然是泼皮无赖,却也是义侠豪杰,朱慈炤的这一结论的作出是出人意料的,只有在了解了这背后的历史渊源后,我们才能体会到他写下的这“义侠豪杰”几字的真实分量。
朱慈炤年纪虽小,却能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这不仅令李自成十分欣赏,亦令其他的农民军将领们佩服尊敬,李自成败逃出北京之时,京城一片混乱,人人自顾不暇,可是朱慈炤却得到了素昧平生的农民军将领毛将军的保护,因此得以全身逃出北京,而那个在皇宫中只知作威作福、动不动豪掷千金贿赂讲师的定王朱慈炯却无人理会,最终在混乱中死于北京的城西空苑。
肯定会有人质疑:永王明明比定王小一岁,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写得清楚:“时,太子年十六,定王十三,永王十二”,钱士馨却写“长太子,甲申年十六岁。次永王,甲申年十二岁。次定王,甲申年始十岁。”这年龄记载的错误怎么解释?
其实,钱士馨的关于二王的年龄错误恰恰证实他对于此事的记述是完全真实的。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王世德虽然交代了二王的年龄,但他没有说明一件事情,什么事呢?就是崇祯儿子们的身高问题。
周后个子极为矮小,《旧京遗事》记载周后“少颀颀之美”,“颀颀”就是身材修长个子高的意思。周后参选信王妃时,也被天启皇后嫌弃“弱小”,即使是民间普通百姓选妻还要“种贤、多子、端正、长、白”,个子高是重要指标,何况是高标准、严要求的皇室选婚?明朝选后妃的规矩极其严格:“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去之。凡遣归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胫、肩、背,有一不合法相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窜、稍浊、稍吃者皆去之。” (《纪晓岚文集第三册卷一·明懿安皇后别传》)
不要说个子太高或太矮无法入选后妃,就是个子稍高或是稍矮的都是不合格的,且不说假造京籍的周后压根就没有参选信王妃的资格,就算她有资格,但凭她那过于矮小的个头,也会在第一天就被早早淘汰,还怎么可能连过八关?
可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出身、户籍、相貌、才华、以及身高一无是处的黑乌鸦反而一路挺进决赛,并且最终被特拔为信王妃,仅此一条也足以说明信王选妃的作弊之深了。
而周后的矮小基因最终拖累了她的孩子们,俗语说“父矬矬一个,母矬矬一窝”,崇祯朝的文渊阁大学士黄景昉在《宦梦录》中明确说已经十五六岁的太子朱慈烺身材短小,“睿体差、短、小尔”。
明末沈颐仙的《遗事琐谈》中则是记载:“宫称定王为三王子,永王年与(定王)均,而体壮大。”永王比定王小一岁,年龄相差不大,可是年小的永王与定王相比却是身材高大健壮,这奇怪的反差就是因为定王受母亲周后的遗传也是个小矮子,而永王的母亲田秀英“生而纤妍”高挑绝妍,而且是文武双全热爱运动,所以朱慈炤长得高大健壮,蓬莱公李方远在《张先生传》中也写皇四子“丰标秀整”,是个长身玉立的美男子。
因为永王与定王相比身材高大许多,所以不清楚二王年龄的普通百姓们完全是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身形外观上判断二王的年龄大小的。《甲申传信录》写:“永王,甲申年十二岁。次定王,甲申年始十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永王的身高和年龄是完全一致的,十二岁的永王的个头就是十二岁的男孩的正常身高,而生活优渥、营养过剩的定王则不同,已经十三岁的定王的个头仅仅相当于正常标准的十岁男孩!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我就拿联合国WHO2017年的统计数据作个参考,考虑到虚岁与周岁的不同,下调一岁:九岁男孩的平均身高约是135厘米,十一岁男孩的平均身高约是146厘米,十二岁男孩约153厘米。也就是说:虚岁十三的定王比小他一岁的永王至少矮了11厘米,与同龄人相比则至少短了18厘米,当之无愧的矮人一头!
所以,沈颐仙的《遗事琐谈》用笔可谓狡猾,明明是定王生的个子太过短小,可他却扭曲视角写身高标准的永王“体壮大”,让不知内情的人看了还以为皇四子永王是个形如金刚一样的巨无霸,不得不让人感慨沈颐仙那热切维护周后的拳拳之心啊!
如此悬殊的身高差,相信所有亲眼看到站在一起的定王和永王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英武不屈的身材高大的永王是哥哥,而怯懦畏缩的个子非常矮小的定王是弟弟。
由此可知:令大学士感叹身材太过短小的太子朱慈烺虽然年龄上要比永王朱慈炤大四岁,但个头不会比朱慈炤高多少,甚至可能比朱慈炤还要矮,东林党能够将被李自成俘获的永王和定王二王歪曲成太子和定王二人,并将永王面对李自成的威武不屈的英勇事迹嫁接到太子的头上,就是利用了永王的身材高大作文章,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兄弟中年纪越大的个子越高、性格也会越成熟,因此将个高的永王朱慈炤说成是年纪最长的太子朱慈烺很容易就骗过了不知内情的普通民众,从而实现了他们的张冠李戴,欺世盗名,计六奇和张岱的错误记载就都是来自东林党散布的无耻谣言。
虽然周后母子们个个都是低矮短小,“少颀颀之美” ,但心机却多,周后不但害死田妃母子四人,并成功地暗中操纵朝政,而太子能够瞒住多疑的崇祯在婚前偷偷鬼混风流,就是年纪最小的定王也是嚣张跋扈,私下用千金贿赂收买讲师,《红楼梦》中写同父异母的贾环总是借机构陷和谋害宝玉,比如造谣宝玉强奸丫鬟金钏、比如意图用蜡灯的热油烫瞎宝玉的眼睛,这些何尝不是朱慈炤在揭露太子和定王对他的歹毒暗算。
只不过周后母子们的心机都用在了害人渔利上,真正的危急时刻,太子是好歹不分、执迷不悟,最终自取灭亡;定王是畏缩怯懦、只知保命,始终龟缩在年幼的永王身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写:“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宝玉与贾环的云泥之别正是对现实中的永王朱慈炤和定王朱慈炯的如实描写。
时穷节乃现,崇祯的三个儿子里,竟是年纪最为幼小的朱慈炤毫无惧色、宁死不屈,从而获得了李自成和农民军的赞赏和尊重。而他历经十年心血著就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不仅荟集中华文化的千年精萃、更是为人间存留了难得的明史真相,壮哉、伟哉,生儿如此,足慰母亲田秀英的在天之灵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朱慈炤又重复了他母亲遭受的不公遭遇,朱慈炤令人钦佩的不屈言行又被别有居心的人移花接木地写作是太子朱慈烺的事迹。但是,就算他们使尽手段把太子朱慈烺粉饰得再出色又有什么用呢?这些无耻的谣言党们既不能改写朱慈烺愚蠢的自取灭亡,也不能将明亡的史实彻底湮灭,所有的这一切终将会有个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