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花签之义仅限于此么? 不!这其中还藏着宝黛之间险恶的交锋。 黛玉抽到的芙蓉签上题的四个字「風露清愁」,正是作者是在“风”“露”和“清”暗示满清,用“愁”暗指满清对明朝江山的觊觎和威胁。 而宝钗抽到的花签上的谶语“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诗中的“芙蓉何处避芳尘”暗示芙蓉花遭受牡丹花的欺凌压迫而无奈退避的结局,正是影射周后欺凌田妃和满清取代朱明的历史。 11、晴雯(黛玉之副)乃是影射田妃推荐和支持(“杨之大用,实借径与田贵妃”)崇祯最为器重喜爱的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晴雯指晴天云少,雯弱,即文弱。 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湖南古有“芙蓉国”的美誉,宝玉为晴雯做《芙蓉女儿诔》。 “身为下贱”指的是“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杨嗣昌的代罪之身。 晴雯被奸谗所害,实在是因为她太过出众,连凤姐都不得不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晴雯补孔雀裘,其实就是杨嗣昌修补大明山河,他是怎么补的呢?“將裏子拆開,用茶杯口大的一個竹弓釘牢在背面,再將破口四邊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四正),然後用針紉了兩條(2),分出經緯,亦如界線之法,先界出地子後,依本衣之紋來回織補。補兩針(2),又看看。織補兩針(2),又端详端详。”。看到没?用的正是“四正六隅”的方略! 杨嗣昌是明朝末年崇祯最为相信倚重的大臣,崇祯对有才有识,不计个人得失,真心为国操劳的杨嗣昌是有深厚感情的。崇祯专门为杨嗣昌作诗送行,引得东林党嫉恨,文秉写到“所以宠之者至矣。” 崇祯14年,杨嗣昌失洛阳,面对东林党李昌等的弹劾。崇祯说:“督师去河南数千里,所谓鞭长不及马腹,若汝等爱憎起见,无乃太过!”杨嗣昌再失襄阳后,为兵部都谏张缙彦以“陷城失藩”纠劾。崇祯降旨“自督师以下,调度失宜,巧言善欺”,着有关部门议罪。朝臣得此机会,以吏部尚书李日宣、左都御史王道直等大僚为首的一批言官纷纷上书要求惩办杨嗣昌。崇祯以是大会六部、九卿、科道于乾清宫,怒曰:“杨嗣昌系朕特简,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各官见朕有议罪之旨大家排击,纷纭不已。如出忠直,何不于兵科未具疏时先言之也?姑不深究,各疏皆留中,谕尔等知之。” 杨嗣昌忧惧交加病死后,朝中东林党仍不肯罢休,一定要以“失陷城池律”论,要求崇祯下旨将杨嗣昌“戮尸”。崇祯一时无法抵挡,多日后突然一日对朝臣流泪言“昨梦杨嗣昌”云云,同时以“故辅杨嗣昌奉命督剿,无守城专责,且对伪装入城、乘夜偷袭均再三严申军令,地方官员置若罔闻。”为由,不顾朝臣反对宣布昭雪杨嗣昌罪,赐祭。 宝玉梦见晴雯道别其实就是指崇祯梦到杨嗣昌一事。 崇祯还亲自手书祭文一篇:“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正是宝玉为晴雯写祭文的原型!真真是“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崇祯还临朝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有督师平贼者。”暗合了补孔雀裘一回中麝月说晴雯:“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 宝玉探望被逐出去的晴雯,见她“瘦如枯柴,腕上犹带着四根银镯”晴雯怎会如此富有?想想晴雯看病时,大夫都不敢正视,分明是妃子的气派。这是暗述生了四个儿子的田妃。 而晴雯与宝玉换穿贴身的红绫袄则是她深感冤枉,被奸馋污了自己的干净却也不屑去辩解了,是对污蔑者的憎恨,也是对宝玉的眷恋。袭人(宝钗)和宝玉虽有云雨情,但远不及晴雯(黛玉)和宝玉的心灵相通。 晴雯为黛玉之副,杨嗣昌是田妃推举支持,为崇祯所器重倚仗,而在杨嗣昌病死后不久,田妃也病死了,一年多以后,崇祯也上吊死了。也正是晴雯之死预告了黛玉的结局。 杨嗣昌为国呕心沥血而死,生前受尽东林党的弹劾打压,死后还被诋毁,东林党誓要将杨嗣昌刨坟戮尸,也正是《红楼梦》中王夫人连晴雯尸首也不肯放过的真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