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4.4 这就要谈谈顺治的性格作为和个人经历了。 顺治“好汉语,慕华制”,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顺治的“帝师”——曾陪侍崇祯多年的太监曹化淳的引导。鉴于当时的满汉民族矛盾激烈,顺治审时度势,一面镇压反抗,一面收买、安抚汉人。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并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他号召全国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顺治九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关羽的忠义。表彰“殉君死难”的明朝大臣;并为“身殉社稷”的崇祯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更对“从君殉节”的太监王承恩赞扬备至,称道他“目击艰危,从容就义”,“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特为立碑致祭赐谥为“忠”,以“使尽忠者以为劝,不忠者以为戒”。这一系列举动对缓和民族矛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顺治为稳定满清统治,着手构筑满汉和谐开始倚重汉官,他不顾以孝庄为首的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祖宗旧例,于十年(即1653)正月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侍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改变了“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十六年十月,他谕吏部:“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尔部即传谕各衙门一体遵行。”这一破天荒的决定,大大的提高了汉官的权力地位。他还要求:“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公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不许“满汉两议”的现象再出现。 顺治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是极力笼络。他将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重用为清军入关和招抚江南立了大功却被闲置的洪承畴。顺治在政治上推行宽松的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对各地的抗清势力和抗清活动他坚持剿抚并施的方针,并突出招抚一手。他又颁敕江南等处,公开声明改变多尔衮在世时凡因抗拒后来降者多被诛戮的作法,而“大开生路,许其自新”。十五年八月下令:“即事急来降者亦皆当收养。纵有逃亡听其自去,始足彰我恩育之仁。”这种政策的实施在对待郑成功与孙可望的问题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顺治个性鲜明,好的一面是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大胆迈进,坏的一面则是浮躁易怒、任性放纵。和尚木陈忞说他“龙性难撄”,茚溪森说他“生平性躁”,都是一回事。但不管怎么说顺治还是颇具真诚之心的。 应该说,顺治为巩固满清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但是顺治的政治主张却与母亲孝庄的排斥汉人的立场发生冲突,母子之间的由文化隔膜而导致的政治冲突日渐剧烈。 孝庄想借婚姻控制顺治,也直接导致了顺治的婚姻悲剧。孝庄先后为儿子顺治选了两位蒙古皇后,都是自己的亲戚博尔济吉特氏。(还记得我前面讲过的“鲍二”家的多姑娘么,就是“博尔”的谐音。[d:呲牙]) 第一位是孝庄的侄女,在册为皇后的两年后的顺治十年八月,被顺治降为静妃改居侧宫。顺治谕礼部说,“今后乃睿王于朕于幼冲时因亲订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宗庙之重。”表明了他坚决废后的理由与决心。 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侄女被废后,孝庄又给顺治强塞了个14岁的侄孙女,她依然不得顺治喜欢,但由于孝庄的保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爱的是满人董鄂妃,即死后才被顺治追封的孝献皇后。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赐居承乾宫。仅仅一个月后,就被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这样的升迁速度史上罕见。不仅如此,顺治还为董鄂妃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这可是绝无仅有的规格!要知道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可见顺治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因为顺治一心宠爱满族血统的董鄂妃,引起身为蒙古人的孝庄太后对董鄂妃的嫉恨。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竟然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大有册封太子之意!随着新生儿的诞生,孝庄更加不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 当董鄂妃即将生产时,孝庄特意搬到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的南苑,这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在董鄂妃生下皇四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传下口谕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以尽孝道。董鄂妃只得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她的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紧接着的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她的孩子活了不到三个月就莫名其妙地突然夭亡了。这对董鄂妃是致命的打击,从此她一病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