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回复: 1

【原】凤凰是帝王,北静王为啥说贾政是老凤?水溶为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发表于 2023-9-3 18: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凤凰是帝王,北静王为啥说贾政是老凤?水溶为啥还是王爵呢 姜子说古书 2022-10-22 发表于上海  |  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凤凰是帝王,北静王为啥说贾政是老凤?水溶为啥还是王爵呢?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秦可卿的葬礼上,出现的地位最高的人物便是北静王水溶,此人二十岁不到,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与茗玉小姐一般年纪。听说秦可卿去世,北静王是怎么做的呢?
  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
  《红楼梦》作者介绍北静王水溶,笔下言辞看似合理,却处处暗藏玄机,颇有深意。
  其一、当日四王八公,其他三王八公的子孙都降了爵位,唯独北静王犹袭王爵,至于其中缘故,作者以“北静王功高”五个字偷偷遮掩过了。
  其二、四王乃是皇族子嗣,国公府功劳再大,也不过是臣子,其他三王尚且只是走个过场,北静王却亲自探丧上祭,又亲临秦可卿葬礼。最令人费解的是“未以异姓相视”五个字,莫非作者在暗示国公府原是皇族吗?
  其三、北静王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更兼才貌双全,风流潇洒,好似荣府、甄府同一派人物,最神奇的是,水溶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生得与贾宝玉一般形容,并不差什么。
  远古世界,男女平等,并无男尊女卑之说,凤为雄,凰为雌,并无高下之别,而凤凰与活龙皆是帝王之谓,北静王水溶却说贾政是老凤,贾宝玉是小凤凰。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真真是千奇百怪文章,人人都说贾宝玉疯疯癫癫,整日胡言乱语,是个痴人,作者却偏从北静王眼中看去,说他是人间第一清醒人,脂砚斋更是留下批语道:“八字道尽玉兄,如此等方是玉兄正文写照。壬午春。”
  《红楼梦》故事里,人人都把贾宝玉当作活龙凤凰,北静王更是直接说贾宝玉是龙凤的后代,这可是等级森严的古代,并非现代人的过誉之言,而此书也并非神话小说一类。也就是说,贾宝玉确实是帝王子嗣,贾政确实是帝王。
  换句话说,不是北静王不降爵位,是北静王就是降了爵位的荣国府主人。木石前盟,原是昨夜之月,前朝之朱明帝国;金玉良缘,原是今朝水国,当时之满清天下。不信且看北静王所送之物。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伧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鹡鸰香念珠,是兄弟有难之寓,水溶者,天倾西北也,北方国土溶于水,北京都城为水国所占之寓,所谓“秦氏登仙界”。
  于是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叩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切欢回来,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
  姜子早就已经说过,被贾珍染指的秦氏,便是水溶者,即鸠占鹊巢,清兵入关,占了北京城。荣国府是源,宁国府是演,演者为现任族长,自然是当今天子了,源者自然便是前任族长,前朝帝王了。
  虽然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彼乃宁府长孙,又现袭职,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特意拿贾政与贾珍对比,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贾珍的族长职位,是从贾敬那里继承来的,更是从贾政处夺去的,荣国府是明朝,宁国府是清朝,泾渭分明,所以贾蓉拿脏唐臭汉来自比,是明白告诉世人,荣宁二府乃是朝代之寓,而非寻常的一族人家。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url=]+关注[/url]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4485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url=]赞赏[/url]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吴月娘管不住自己的丈夫,潘金莲却不高兴了,与李娇儿一家子结仇

下一篇: 红楼:甄家和贾家是老亲?为啥没留下联姻的痕迹?两家到底啥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0: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政的历史原型与宝玉挨打事件的影射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0-27 发布于甘肃  |  1034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逻辑怪

贾政的历史原型与宝玉挨打事件的影射

贾政,字存周,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次子,贾宝玉的父亲。他自幼好读书,出仕前他“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但“一切为的是光宗耀祖”,因此重视读书上进,归于正途。他为人正直,人品端方,重礼教,尊圣贤,却失之于迂腐。

“政”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勤政。贾政一生出官入仕,兢兢业业。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仕途政治之中,一心只想做出一番事业。第二重含义取其谐音“正”,作者描写他的为人,亦着重一个“正”字,正直,刚正,一身正气……但这个“正”却有一个前提:假。贾政之“假正”,并非是说他表里不一,外正内邪,而是他能力有欠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他想做个好父亲,却处理不好父子关系。宝玉惧怕他,对他阳奉阴违,始终不肯走正道,他也无可奈何。贾环更是养虎为患,成了“家患”。他想做个好官,可是时运不济,又不谙官场世故,少有建树,最终更是落得被“抄家”的下场。贾政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也具备那个年代一部分迂腐仕官的典型特征。

那么贾政的原型又是谁呢?说来心痛,这位贾府的败家老爷,原型正是取自大明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弟。他的生母出身低贱且不受恩宠,皇位本来离他很远,谁也没想到他有朝一日能登帝位,故他早年并未系统学习过如何做好这一国之君。因明熹宗朱由校早亡,没有子嗣,少年朱由检被匆忙推上帝位。

贾政的历史原型与宝玉挨打事件的影射


(崇祯帝)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殚精竭虑、事必亲躬,然而内忧外患,种种问题积重难返,气数使然,帝国大厦将倾,崇祯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无奈吊死煤山。明思宗朱由检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他性格暴戾,虽有一定谋略,也能识人,却在关键大事上或错误决断或优柔寡断,为此他也多次下罪己诏。大明之亡,崇祯和大臣们都有责任。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他被孤立,贪官污吏很多,蒙蔽国君);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大臣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尽忠为公者甚少)。”

贾政也是这样一个勤政的仕官,苦心的父亲,然而却治家无方。也是贾家已到“末世”,尽是不忠不孝、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用贾家老祖宁荣二公的话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于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宁荣二公也说贾宝玉“禀性乖张,生性怪谲”,他出场时《西江月》二词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也难怪把贾政气得要杖责宝玉。“宝玉挨打”,贾政虽然是恨铁不成钢,但是方法却简单粗暴。这也影射了崇祯的暴戾性格,以及对不争气的大臣们的“痛恨”。《红楼梦》作者将明末廷杖制度的严酷活生生血淋淋地呈现了出来。

贾政的历史原型与宝玉挨打事件的影射


廷杖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最早始于东汉明帝。《后汉纪》曰:“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太平御览》卷605·刑法部·16杖条)。明朝时廷杖成为一种制度。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说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连击带抓,就会被撕得一片稀烂。不少受刑官员,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也会落下终身残废。廷杖最多的数目是一百,但这已无实际意义,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一百的人,极少有存活的记录。廷杖八十,意味着双脚已迈进了阎王殿的门槛。

明朝的知识分子很变态地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心理,认为廷杖是个人荣誉的象征。他们信奉“文死谏,武死战”,认为挨打是因为他们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是为真理抗争而付出的血泪。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皇帝爱打,臣子愿挨,明朝便很畸形地成为了一个打屁股的朝代。明朝场面最壮观的两次廷杖,一是正德十四年的“谏南游”事件,两次共打了一百六十八人的屁股,打死一十五人;二是嘉靖四年的“争大礼”事件,一次就打了一百三十四人的屁股,打死十七人。此后,廷杖的起因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大臣们弹劾奸臣当道要廷杖,上言后宫干政要廷杖,阻谏元夕观灯要廷杖,就连劝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到了崇祯朝,廷杖的缘由更是花样百出。某次,一个大臣拒不承认错误,崇祯大怒,下令索性就在金銮殿上用刑。几个内阁大臣连忙奏道:“在殿上用刑是三百年没有的事……”崇祯说:“这家伙也是三百年没有的人!”把这个大臣几近打死。

我们吴氏红学已经有专文论述贾宝玉是华夏皇权的继承人,也是汉人的血脉香烟。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是栋梁之材,正是这血脉的传承之人。明末的皇帝们对有违圣意,抗旨不尊的大臣杖责,而一些沽名钓誉的大臣则以被皇帝杖责为炫耀的资本,使得党争愈演愈烈,朝堂不得安宁,真正有益的谏言反而得不到采纳。廷杖刑罚是残酷的,也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况且有的大臣是无事生非,为谏而谏,全然不顾国家大计,只图青史留名,而被皇帝廷杖正是他们青史留名的机会。《红楼梦》中贾政杖责宝玉,贾母斥责贾政,表明贾母对杖责持坚决的批判态度。贾政后来向贾母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在这里批书人说:“如此碍犯文字,随景生情,毫无牵滞。”这等于是提示我们这段情节有历史影射。

既然明朝皇帝均滥用廷杖,那为何说贾政的原型就是崇祯呢?首先当然是因为崇祯朝将廷杖演化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更重要的,是贾政打宝玉的这一次,非同一般。分析书中宝玉挨打的两个缘由:一是宝玉与金钏儿暧昧,王夫人将金钏儿撵了出去,金钏儿便投井自杀了。此事贾政本来不知,是贾环向他告发了宝玉。二是忠顺王府丢了一个戏子蒋玉菡,小名琪官的,来找宝玉询问下落。宝玉先是不说,后忠顺王府的长史揭发了宝玉与蒋玉菡交换汗巾的私事,宝玉只得说出实情:“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正是此两件事招致贾政对宝玉最严厉的惩罚,几乎断送了他的小命。

这两件事,其实都是影射了同一个历史事件。1638年,杨嗣昌等人秘密操作与清国皇太极议和,清国也非常积极。但由于明朝自诩天朝上国,自大观念极其严重。朱明王朝是推翻元朝异族政权而定国,民族意识一直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原则。长期以来,朝野中所有大儒,皆竭力反对与“蛮夷”讲和,因为这让他们想起靖康耻,想起南宋求和的屈辱。即使是袁崇焕出于权谋与清国假装讲和,这一点也被作为他的一大罪状:和款误国。所以,明廷上下谈和色变,议和绝对是一个最为忌讳的话题。谁讲“和议”,谁就是卖国贼。

松辽大战失败后,农民军起义如火如荼,大明内忧外患两面受敌。崇祯是个自尊心、虚荣心极强,极好面子的皇帝,他很想与清廷议和。攘外必先安内,谁都清楚,这样才能腾出手来一一剪除内部“流寇”。最终,趁兵败之际,一直有意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动作出表示,并让大学士谢升出面告知皇帝。崇祯帝大松一口气,有“大学士”级别的阁臣出面提出此事,自己即可不负责任,无论和谈成败,均可找出进退的借口。于是,他就让陈新甲安排,派职方郎中马绍愉等人出关与皇太极议和。

然而议和的消息却不慎走露了,这一来不得了,言路哗然,群情激愤,他们一起进言上书攻击陈新甲的“卖国”。黄道周在御前会议上公开指斥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是奸佞之臣。实事求是地说,当时与清国议和,然后集中全力剿灭农民军,是可行之计,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黄道周却认死理,从“华夷之辩”的角度出发坚决反对。黄道周“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但黄道周也拿不出具体办法,崇祯帝袒护杨嗣昌,高声斥责黄道周说:“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黄道周则厉声逼问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

贾政的历史原型与宝玉挨打事件的影射


(黄道周)

与清国议和本来就是崇祯默许的,哪能有黄道周的好果子吃?在这场有名的辩论之后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第二年,江西巡抚解学龙再次向朝廷举荐黄道周,举荐奏折上说:“(黄道周是)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结果他们被杨嗣昌指为“党庇”。崇祯帝十分憎恶门户党争,闻此大怒,下诏逮捕解学龙、黄道周,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此番杖谪,使黄道周声名愈重,“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尽管廷杖了黄道周等人,但陈新甲也被崇祯斩了。杀了陈新甲,自然明清之间的和议便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它集中力量对付内患的惟一历史机会。

金钏儿名字中带“金”,指代后金。钏是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象征联合,议和。宝玉与其暧昧,即影射明朝与清国议和之事。金钏儿为啥让宝玉去拿贾环与彩云呢?因为这是清国议和的大好时机,即贾环所影射的农民军正在滋扰明军(彩云)。若金钏儿与宝玉交好了,那宝玉就好去捉贾环(家患)了。然而这次暧昧却被王夫人喝斥一番,又将金钏打一顿撵出去了。金钏儿影射的是与后金议和之事。她是怎么死的?投井!“投井”,谐音“投金”。“井”字是一个困局,表明议和之事已经搁浅,再无法挽回。而井里是“清”水,这表示清国将议和的念想收回去了。书中写明此事是贾环告密,也突出了“泄密”一事。金钏儿死了,尽管宝玉还舍不得,却也再无追索之处了。

这里不得不再提到第四十三回宝玉于水仙庵井边祭奠金钏儿的一节,其中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茗烟问宝玉道:“……我常见二爷最厌这水仙庵的,如何今儿又这样喜欢了?”宝玉道:“……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二是书中描写洛神塑像: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宝玉不觉滴下泪来。三是宝玉祭奠金钏儿,香供纸马一概不用,只用随身荷包里的几颗散香祭奠。

贾政的历史原型与宝玉挨打事件的影射


(洛神)

第一个细节,宝玉一向讨厌水仙庵,很显然他讨厌的是清国,水国。然而今儿却合了他的心事,什么心事?痛惜议和不成,金钏儿投井之死这件伤心事啊……

第二个细节,宝玉虽然讨厌清国,但清国议和的这个意愿却如同洛神一般,是水国中的仙子,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但何其可惜,这唯美的洛神,却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痴情苦命之人曹子建一厢情愿的“谎话”,古来就没有这种好事,没有此等仙子。一想到这里,宝玉怎不落泪呀?!

第三个细节,祭奠这金钏儿,只是为议和不成扼腕,但香供纸马可不能给清国半分,宝玉在这里表达了与清国分清敌我,泾渭分明的态度。

第四个细节,“施半礼”,仅为悼念议和不成,却决计不能向满清致敬。在这里批书人说:“奇文。只云‘施半礼’,终不知为何事也。”这是在启发我们联想,对何事“施半礼”。

第五个细节,这里作者做了郑重的警示,议和不成虽令人扼腕,但万不可沉浸悲痛不可自拔,甚至认贼作父。始终是要以正业为图,莫令祖宗和天下百姓担心受怕才是,否则这被祭的冤魂也不得安宁。在这里批书人说:“亦知这个大,妙极!”

至于琪官蒋玉菡与宝玉的私相授受的事件,亦是指代这次议和。琪官乃是一步“棋”,这步棋是怎么走的呢?他(受宝玉之意)悄悄地走到了“东郊离城二十里”的紫檀堡置办田地房舍去了……东郊是哪里?不就是清国的大本营?在东郊置办田地房舍,这不就是要与清国交好么?还互相交换信物来着……

然而琪官与宝玉的秘密居然被“忠顺王府”的人知道了。忠顺王影射黄道周一干谏臣,他们绝对是配得上一个“忠”字,一个“顺”字的。但他们的忠是愚忠,顺也不是顺皇帝,他们顺的是所谓“民族大义”。在忠顺王眼中,别的都能丢,唯独这琪官不能丢。因为在这些谏臣眼中,议和代表失去了民族气节。故死活也要把琪官揪回来,绝不能让议和之事得逞。而在历史上,崇祯暴怒之下,打了“忠顺”的黄道周一干人,斩了议和的陈新甲。议和之事自此搁浅,大明又损无数栋梁,怎不令人悲痛欲绝?难怪宝玉挨打之后,全府上下哭成一片……

正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啊!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1:10 , Processed in 0.0569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