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25|回复: 315

天破惊石系列之九=====袭人为谁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发表于 2023-9-5 1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袭人的哥哥为啥叫花自芳?答案就在林黛玉的《葬花吟》里 姜子说古书 2021-08-26   |  50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袭人的哥哥为啥叫花自芳?答案就在林黛玉的《葬花吟》里!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在通行本《红楼梦》故事里,袭人先后伺候了史太君、史湘云、贾宝玉、王夫人几任主子,期间又成了薛宝钗的线人,最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袭人却嫁给了蒋玉菡。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原来,袭人本名珍珠,其名来自旧人诗句上“花气袭人”之句,此婢女出场,作者便说她“痴”,善能随乡入俗,又说她是死谏之臣。
  袭人听了,便冷笑道:“你倒别这么说。从此以后我是太太的人了,我要走连你也不必告诉,只回了太太就走。”
  很多红迷认为,贾母与王夫人是对立关系,所以,便觉得袭人这是背叛了贾母,攀上了新主子,这倒也未必。
  因为,王乃帝王,王夫人是一个复杂的隐喻,王子腾和王子胜两兄弟代表的并非同一个阵营,而薛姨妈也姓王,是一个暗线的王夫人。
  但是,袭人上了薛家的贼船,弃黛玉而择宝钗,实乃失足之事,诚然是一大罪,故有“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之寓。
  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
  到最后通行本《红楼梦》第一二零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薛姨妈提起袭人和贾宝玉并没有过明路儿,劝王夫人让袭人出去,配一门正经亲事。于是,在薛姨妈和薛宝钗的劝说下,袭人嫁给了蒋玉菡。
  到了第二天开箱,这姑爷看见一条猩红汗巾,方知是宝玉的丫头.原来当初只知是贾母的侍儿,益想不到是袭人.此时蒋玉菡念着宝玉待他的旧情,倒觉满心惶愧,更加周旋,又故意将宝玉所换那条松花绿的汗巾拿出来.袭人看了,方知这姓蒋的原来就是蒋玉菡,始信姻缘前定。
  看官听说,既然是姻缘前定,作者为何又拿“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旧诗讽刺袭人的“不得已”呢?柳丝榆荚自芳菲!花袭人的哥哥叫花自芳,正应了林黛玉《葬花吟》里的这一句了!
  《葬花吟》节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红楼梦》是以诗传史的《明末清初史》,荣国府是林家,是朱明,是二房阵营;宁国府是薛家,是满清,是大房阵营;梁间燕子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是上不了台盘的三房阵营;自古自保的花家,便是贾宝玉怒骂的死谏之臣。
  若读者还读不懂为啥贾宝玉会说那些死谏之臣、死战之将不知大义,只看《姽婳词》一篇文章便知深意: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馀意尚彷徨!
  《红楼梦》故事里,袭人挨了贾宝玉的窝心脚,正是为此,这也是晴雯被赶走之后,贾宝玉对着花袭人大发雷霆的根本原因所在。
  宝玉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
  但是,袭人的故事还没有完,文官集团的名节亦还未曾盖棺定论,她嫁给蒋玉菡非但不是背叛,反而却是回归,下一回,我们继续再讲:袭人嫁给了蒋玉菡?畸笏叟为啥还夸她有始有终?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url=]+关注[/url]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4491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url=]赞赏[/url]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晴雯为啥总是针对花姑娘?贾府没落,贤袭人罪过不小

下一篇: 袭人嫁给了蒋玉菡,畸笏叟为啥还夸她有始有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08: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九=====袭人为谁终?【堪羡优伶有福+蒋玉菡===芳官影射福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6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诗词|空云似桂如兰,袭人映射的竟是明末大汉奸吴三桂!
红楼诗词闲谈
2023-05-14 08:49
广东
宝玉跟随警幻仙姑来到太虚幻境的“薄命司”, 上回他看到了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中的一幅画,这幅画和画旁的诗暗含了“晴雯的命运。

他继续翻看“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又看到一幅画,画上的内容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旁边是如下的判词。

袭人画册判词—原文如下: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

这一首判词是说袭人的。袭人是曹雪芹笔下封建社会奴婢的代表,缺乏反抗精神,最后成为传统的卫道士。


诗词鉴赏
画面上的“花”“席”(袭)谐音其姓名,“破席”也比喻袭人的奴性。旁边的判文如下。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是说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们的好感,其卑贱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变。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是写贾宝玉饥寒交迫之时,袭人始乱终弃,早就离开宝玉,嫁给了蒋玉菡。

“温柔和顺”和“似桂如兰”符合袭人这个丫头表面的性格特征和言行处事,“优伶有福”中的“优伶”指的是蒋玉菡。

后文中蒋玉菡送了宝玉一条大红汗巾,宝玉却将此汗巾系在袭人腰里,且宝玉换给蒋玉菡的松花汗巾原是袭人的。蒋玉菡和花袭人以宝玉为中介互换了贴身汗巾。

书中的最后,袭人、蒋玉菡二人成了双,所以“公子无缘”暗指袭人的结局,并未成为宝玉之妾。


袭人的故事
袭人原名花蕊珠,小时因家里没有饭吃,父母才把她卖给贾府做丫环。

袭人一开始服侍贾母,后服侍史湘云。因贾母恐宝玉之婢不中使,又把她给了宝玉,宝玉把她改名为袭人。

《红楼梦》第三回袭人出场时,作者这样概括她的性格“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袭人跟了宝玉后,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

如果说晴雯和宝玉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

袭人认为贾母已将自己给了宝玉,所以才在《红楼梦》第六回中和宝玉初试云雨情,这也奠定了袭人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从此以后,袭人把自己最好的温柔都给了宝玉,并且希望自己能成为宝玉的小妾,不曾想自己最后缺嫁给了蒋雨菡。

袭人的性格和在小说中有着几次大起大落的描写。

第一次是十九回和二十一回,都是写袭人对宝玉的规劝;第二次是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在王夫人前进言。

最后一次则是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书中明显地暗示袭人是晴雯被逐的幕后阴谋者。

后来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有“钳诮奴之口,讨岂从宽”之句,即是暗指袭人。

袭人是一个驯服的女婢,她有一颗要强向上爬的心。

袭人也非全无正义感,在贾赦要强娶鸳鸯时,她也表示了愤慨和对于被者的同情。

宝玉依恋袭人,两人之间并非全无真感情。


袭人映射大汉奸吴三桂
花袭人的“花”,画的“一簇鲜花”,是什么花?似桂?如兰?

还是袭人占花名,抽到的“桃花”暗示的是避刀兵乱世的“桃花源”,武陵郡,原名“黔中郡”,正是吴三桂的地盘。

《红楼梦》第21回,宝玉跟袭人赌气,问小丫头蕙香名字,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这里特意强调花袭人改的名。

宝玉又接着问道:“你姊妹几个?”

蕙香道:“四个。”

宝玉道:“你第几?”

蕙香道:“第四。”

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袭人和麝月在外间听了抿嘴而笑。

这里,宝玉说的不配兰蕙,玷辱了好名好姓!明显骂的是袭人、麝月。

所以,第二天袭人冷笑道:“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

宝玉明确指出,袭人不配“兰蕙”,为什么?

因为《离骚》中,佩兰戴蕙,“兰蕙”喻忠臣!宝玉是给读者指出:花袭人不是忠臣。袭人谶语“似桂如兰”,花袭人不配“兰”, 就只有“桂”了。

作者在写“四儿”时,重复了三次“四”:四个,第四,四儿。而且袭人说“什么‘四儿’、‘五儿’”,就差说出“三儿”了。

“四儿”后面是“五儿”,前面是什么?“三儿”!

花袭人的花,是“桂花”,“三”、“桂”两字就差叫出来了。花袭人的“花”是“似桂”。

作者写书前的那个“末世”,还有比陈圆圆更著名的“优伶”吗?

这个“似桂”,是“四桂”?还是“三桂”?公子宝玉暗指江山。江山无缘,不就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红楼梦》中没有无缘无故的“云雨”,作者写袭人跟宝玉“偷试云雨”意指花袭人染指皇权,与吴三桂最后称帝的历史也相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袭人映射的就是是明末第一大汉奸吴三桂。


附: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小红、龄官、娇杏。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袭人、平儿、鸳鸯、紫鹃、莺儿、玉钏、彩云、司棋、芳官、麝月。

文 | 知行修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九=====袭人为谁终?【缧丝金凤+顺治福临+花袭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6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系列之一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一)

文:龍乡



如果说贾迎春那个被乳母偷走的“攒珠累丝金凤”,暗隐“扬州十日”,一定会被嘲讽是想用荒唐不着调的哗众取宠来吸人眼球的拙劣臆想。








而《红楼梦》里“草蛇灰线”的伏脉却证明了,“累丝金凤”恰恰正是那场臭名昭著、惨绝人寰、八十万人被屠杀的历史事件一一“扬州十日”的见证和代名词。







其实在以往对贾迎春、对南明弘光政权的解读中,关于“扬州十日”的解读一直有所欠缺,而“累丝金凤”将基本可以补足最后一张拼图。







也就是说,我们将从《红楼梦》中隐写的,自南明弘光政权建立至灭亡这一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人物(如:朱由崧、江北四镇、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左良玉、多铎等)的线索中,最后定位出“累丝金凤”是让史可法殉国的“扬州十日”之重要历史见证。







“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代名词的第一张拼图:薛藩的生日。



第二十六回,薛藩即向贾宝玉宣布,“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赶到第二十九回五月初二宝玉和黛玉闹了个天翻地覆后,书中写道:







“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藩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贾府诸人,宝因得罪了林黛玉,二人总未见面,心中正自后悔,无精打釆的,哪里还有心肠去看戏,因而推病不去。”







下文中紫鹃劝黛玉道:“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后文又写“原来明日是端阳节”,这就说明“过了一日”是从五月初二,直接跳到了五月初四,而“至初三日,乃薛藩生日……宝玉……因而推病不去”,则是对昨天作了一个极简单的介绍,而且主要还是说的宝玉。







这就使人不由地感觉着,如果说书中写了薛藩过生日,可五月初三这天完全被跳了过去,对他过生日的场景可说是只字未提;如果说没有写薛藩过生日,可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九回,及第三十回宝玉因没去给薛藩“祝寿”而央求薛宝钗代自己向薛藩陪罪,这样反复地去提他的生日。







大家都知道“红楼无闲笔”,如此这般地似写非写,其作用无疑于是在表示,薛藩五月初三生日非常重要,是必须出现于书中的,但是由于“真事隐去”的缘故,又不能正面去作描述,只能用反复“提起”来暗示其重要性。






那么,怎么才能得知薛藩生日隐藏着什么“真事”呢?







第二十六回薛藩说出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之前的第二十五回里,贾宝玉中了马道婆的五鬼魇魔法;之后的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这两个情节都是《红楼梦》的重头戏。







第二十九回薛藩生日的前一天,也就是五月初二,宝玉黛玉爆发了二人之间最严重的“冲突”,大哭大闹中,宝玉恨得要砸烂“通灵宝玉”,黛玉则把“通灵宝玉”的穗子给剪断;而薛藩生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四,宝玉象丢了魂一样失去了灵性,一是被薛宝钗讽刺敲打,二是让金钏因自己而被撵出贾府,三是痴看龄官画蔷被雨淋成落汤鸡,四是误给袭人一记窝心脚。







在薛藩生日的两头,初二是“木石前盟”的重大危机;初四是贾宝玉丢了魂的一天。







在这表面故事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真事隐去”呢?要想知道答案,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它们进行一一地梳理:







(一).







第二十六回,薛藩预先言说自己生日的第二天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那这天便是四月二十五,同时,也是宝玉病癒之日。







而三十三天前癞头和尚与跛脚道人为宝玉治病的日子,就是三月二十二日。那么在此三天前,即从此日往前的第四天,便为三月十九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贾宝玉的日子。







可以看出,能够推出宝玉被暗害这天为“三月十九日”,完全是根据书中留下的时间脉络。并且,这个“时间脉络”肯定是作者刻意精心设置出来的。







当然会有朋友对这个“刻意精心设置”表示怀疑,而下面的数据将会把这种“怀疑”转化为“不容置疑”。









黛玉葬花的四月二十六日,是传说中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的生日,从这天往前推三十八天便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花朝节,往后推三十八天也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第一次葬花,书中只说正当“三月中浣”,却未点出具体日子,然而又一天接一天地记述了九天,第九天正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宝玉与黛玉等众姐妹搬入大观园后描述的第一个故事,而元妃省亲的元宵节到二月二十二日大家搬进大观园仍是三十八天;







另外,元春所出之有死亡象征的“爆竹”灯谜,是在正月二十二;大家搬入大观园是在二月二十二;“双真”为宝玉治病为三月二十二。这一切都证明了从第十八回元宵节至第二十七回芒种节,再到第三十回的的五月初四,这些日子形式的脉络,都是作者刻意精心设置的。







如此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隐藏中“突出““三月十九日”,因为这天特别重要,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日。同时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十三个章回中,所出现的所有日子都指向了崇祯十七年。







(二).







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了薛藩骗宝玉到自己家赴宴,声称“明儿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的这一天为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由于贾宝玉是被薛藩指使茗烟从大观园里骗出来的,宝玉骂茗烟“反叛杂种的”,可以说就是给薛藩这次家宴的性质作了定位。







参加酒宴的除了薛藩和宝玉,还有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冯紫英。其中,冯紫英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贾宝玉眼中,这些人是否都是“反叛杂种”呢?







这位“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自我介绍说:“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挙?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叫兔鹘梢了一翅膀。”“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







按文本中给出的时间线索可知,这个“三月二十八日”,自然就是崇祯十七年九月十九日大明朝灭亡后的第九天。可下句的前儿就回来了,却没说明具体日子,因而可推测“三月二十八日”应该也并非确指。







当然,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左右,至四月二十五的“前儿”这个时间段里,冯紫英所谓“打围”脸上“在铁网山叫免鹘子梢了一翅膀”只可能是“假语村言”。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做的是从这“假语村言”中琢磨出有什么“真事隐去”。而究竟隐去的是怎样的“真事”,只有从字里行间作者给出的暗示和线索来进行考证。







那么,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前后,至四月二十五的“前儿”这个时间段里,可曾发生过什么可以使后世读者考证出来,或可以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呢?







答案是肯定的,毕竟“红楼无闲笔”,作者又岂会无的放矢: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进入北京的大顺官兵开始制造各种刑具,施用酷刑向那些达官显贵索要“饷银”;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部前往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与联合在一起的降将吴三桂和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激战于山海关外一片石;四月二十三日,大顺军兵败向北京撤退。







这个时间可以说与冯紫英的介绍是基本吻合的,而所谓的“铁网山”“打围”自然是隐喻李自成与吴三桂和满兵在山海关大战,“兔鹘子”属北方及东北的特有物种,隐喻满清,“被……梢了一翅膀”隐喻大顺军战败。







如此说来,爽快利落、特招读者喜爱的冯紫英难道暗隐闯王吗?







(三).







在崇祯十七年三、四月间,闯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写这一时段的历史岂能会被遗漏呢?可是如果按步就班把他的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又想把他隐藏起来,几乎是办不到的。那怎么办呢?《红楼梦》中使用的是“分身术”:







“三月中浣”林黛玉第一次葬花那天为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一,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开进了宣府,怎么隐写呢?







书中用卜世仁与贾芸的舅甥关系,来影射前后两位闯王高迎祥与李自成的舅甥关系;再用与贾芸为紧邻,同样住在“后廊上”的醉金刚倪二影射正德年间(1509年)刘六刘七两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刘六刘七为廊坊灞州人,并且曾率领起义军直逼京师,来暗示李自成进驻宣府。







三月十一日,贾芸初会林红玉,而以林红玉想尽办法接近贾宝玉,来隐喻起义军步步逼近北京城。







三月十五日,贾环用滚烫的蜡油将宝玉脸烫出一串燎泡,隐喻李自成点领了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居庸关。







三月十九日,贾宝玉被赵姨娘与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赵姨娘暗隐李自成出生于赵宋时期西夏国主的故里“李继迁寨”;马道婆之“马”则暗隐“闖”字。







那么,这个英俊小生冯紫英又是怎么暗隐闯王李自成呢?







书中说他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其实明清两朝都没有“神武将军”这个官职,冯紫英说自己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了,而“都尉”这个官名始自于秦汉时期,将两都连系在一起,不能不让人想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冯唐。







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历来广为人知,《红楼梦》则是利用其故事发生在长安,来影射陕西米脂人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那么,“冯紫英”这个名字怎么解释呢?







“冯”中之“马”,自是来于“闯”中之“马”;“紫”既是“自”的谐音,亦隐李自成为大顺皇帝;“英”:《楚辞.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游国思纂义孙奕曰:“宫室始成而祭则曰落成,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







由此看来,“冯紫英”即暗隐和代表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称帝,三十日匆匆撤离,在北京待了四十二天的李自成。









还有,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这四个“反叛杂种”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完全可以对他们通过意会作出这样的解释:







詹光谐音“沾光“,意为满清能够轻易入关,沾了明朝先被李自成灭亡的光;







程日兴,意为满清趁着明朝进入末世并最后灭亡而兴起;







胡斯来,意为胡虏鞑子入侵而来;







单聘仁谐音“擅骗人”,隐指满清入关之际,打着欺骗性的“平寇复明”的旗帜。







(四).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是李自成撤回北京的日子,《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也是四月二十六日,从下午至夜里,冯紫英的家宴中,参与者有冯紫英、贾宝玉、薛藩、蒋玉菡、妓女云儿。







于行酒令间,贾宝玉唱了一首《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从这悲伤的词曲中,令人感受到的是忍爱而不堪忍受、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相思之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要问这相思之情为谁而发,且看这天上午林黛玉埋香冢、泣残红、写《葬花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真的是在葬花吗?







黛玉生日为二月十二花朝节,原是百花之神的生日,而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却是花神退位,祭饯花神的之时。黛玉这不是在泣自己、埋自己、祭饯自己吗?







从黛玉生日到马道婆暗害宝玉,也就是闖王攻进北京的三月十九日是三十八天,从祭饯花神到这天也是三十八天,可见这花朝节与饯花神,皆为大明灭亡而设置。而黛玉之泣、埋、祭原来都是为了明亡。







如此看来,宝玉所唱《红豆曲》,实是在为明朝灭亡而“滴不尽相思血泪”。







(五).







轮到冯紫英行酒令时,最后以一句“鸡声茅店月”结束。







这句诗来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其四十八岁时,离开长安后,途经商山时所写。







这是在暗隐李自成四月二十六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举行了登基仪式,三十日离开北京后,即撤退到了陕西。







轮到那锦香院的妓女云儿行令时,薛藩一直插科打诨,末了以“桃之夭夭”完令。







“夭夭”原意为“草木初长而茂盛美丽,另外还有,屈,未成年,刚出生的禽或兽等意思。







云儿在唱“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时,薛藩叹道:“我的儿,有你薛大爷在,你怕什么?”







再看行酒令前云儿所唱小曲中有这样的句子:“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茶縻架。”







将这些文字放在崇祯十七年三、四间,能从中体味到什么,或者说妓女云儿更象是谁呢?







唯有吴三桂这个禽兽:先是准备投降李自成,结果却投靠了满清,最后将胡虏引入了关内。妓女就是形容吴三桂的品行节操,云儿则是指他被封为平西王后就藩云南。







(六).







薛藩行酒令时说的:“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他自作解释:“笑什么?难道我说的不是?一个女儿嫁了汉子,要当忘八,他怎么不伤心?”“忘八”,乃暗借“八旗军”来隐满清也。







最后一个行酒令者是蒋玉菡,他以“花气袭人知昼暖”完令后,随着宝玉出去解手时,用自己的汗巾子同宝玉腰间系的袭人的汗巾子作了交换,预示了袭人将来会嫁给蒋玉菡。







棋官是作为伶人的蒋玉菡艺名,可是,身份低贱的伶人,怎么可能会住在紫檀堡呢?要知道古时“紫”和“檀”都是帝王皇家的象征。而如果“棋官”为“旗官”,即“八旗之官”,“蒋玉菡“为“将玉含”,即掌管玉玺之人,那就不奇怪了,当然,紫檀堡也并非紫檀堡,而是紫禁城。






在古代的《推背图》等谶语中,普遍以一两个字来代表某个人或某一事物。以谶语形式写出来的袭人的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顺”和“福”两个字正应了顺治福临,而那“一床破席”,则是以席子为蒲苇、芦苇编织,隐指顺治为“胡虏(蒲芦)”。









由此得出,蒋玉菡交换来袭人的汗巾子,隐喻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兵进入北京;预示袭人嫁于蒋玉菡,隐喻顺治于九月从盛京迁都北京,住进紫禁城。







(七).







这样,接下来在第二十九回里,宝黛发生最大冲突时,宝玉要把象征传国玉玺的通灵宝玉砸烂,黛玉则剪断了上面的穗子,就好作解释了。因为这天是五月初二,满清进入北京的日子。传国玉玺被砸,象征传国玉玺上五龙交互手柄的穗子被剪,意味着作为正统合法的朱明王朝自此永远失去了天下。







且看初四那天在贾宝玉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儿:







薛宝钗回黛玉之问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这段文字在表达什么呢?后面金钏说的:“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就是答案。







李逵绰号黑旋风,宋江人称及时雨,“风水(雨)”合在一起不正是“井卦”吗?






“井”卦又暗隐什么呢?后面龄官画“蔷”就是答案。







元朝诗人刘因有一首《蔷薇》:







“色染女真黄,露凝天水碧。







花开日月长,朝暮阅两国。”







“天水碧”,即为浅青色。据传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有一次在染色时,把没有染好的丝帛放在露天过夜,丝帛沾上露水后,起了变化,竟然染出了很鲜艳的青绿色。后来人们便按此发染色,并将这种颜色称为“天水碧”。







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薔”又被雨淋的场面,正好应合了刘因的这首《蔷薇》。当然,这首诗在《红楼梦》会被引伸出另外一层含义:“女真”“天水碧”皆指满清,后两句则可意会成,原来朱明的大好江山,旦夕之间却被那胡虏窃取。







随后宝玉冒雨跑回怡红院时,给了袭人一记窝心脚,也是对上面解读的一种印证。因为当时有两个优伶宝官、玉官正在怡红院里跟袭人等一起戏耍,为什么非要是宝官、玉官呢?这两个名字合在一起就是“宝玉”,但是,她们的优伶身份,说她俩影射蒋玉菡更加恰当。而蒋玉菡与袭人于象征皇宫的怡红院里戏耍,宝玉反被关在了门外,不正可隐喻满清窃取朱明天下吗?







那么,宝玉踢袭人那一脚又有何隐喻呢?







其实从第十八回至第三十回,所隐藏的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亡,到五月初二满清进入北京的这一历史时段。宝玉踢袭人的那一脚,代表的是转折,也就是将从前一个故事转入到另一个故事。而另一个故事,需要从五月初三说起。







(八).







五月初三薛藩过生日的场景,书中只字未提,意在暗示这天并非薛藩生日,但却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十六回,薛藩言称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后,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薛藩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黃”画的。真真的好的不得了!”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藩道:“你看真的是‘庚黄’?”薛藩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藩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庚黄”“唐寅”各取一字为“庚寅”。







原来,福王朱由崧在江北四镇和马士英扶持下,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国号依旧为“明”。南明政权的建立,也开始了与满清将近二十年的对峙局面。



(《透视红楼梦》)

编辑于 2022-07-10 17: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7: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九=====袭人为谁终?【嫌隙人===贤袭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6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凤姐的冤屈难诉与作祟的嫌隙人们 (2022-06-09 08:05:11)
标签: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分类: 红楼梦
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里,心怀嫉恨的邢夫人借着贾母庆寿这样的重要日子给凤姐难堪,从书中描写来看,明面上的嫌隙人似乎是邢夫人和费婆子,但暗地里的嫌隙人呢?下面就让我来细细说说还有哪些不为大家所注意的嫌隙人。

引发事端的原是小事一桩,用林之孝家的话说,就是“这事,也值一个屁!开恩呢,就不理论,心窄些儿,也不过打几下子就完了。”可尤氏一定要处置,不但要处置两个婆子,还要叫凤姐过来,把事闹大,可见其人心底狭窄。不过也好理解,毕竟不久前凤姐才刚因为尤二姐之事大闹过宁国府,好一顿给尤氏没脸,尤氏心里正攒着怨恨呢。

后来在两个姑子和宝琴、湘云的合力劝阻下,碍于贾母寿诞事体重大,尤氏只得将此事放过,可是不巧得很,袭人早已派了一个丫头去到园门外找人了。

袭人是管事的大丫鬟,最是谙于人情世故,更不要说她是出了名的贤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两个姑子和宝琴、湘云四人都懂的道理,她自然更是懂得,按照正常的作法,此时应该是息事宁人,贤袭人应该同两个姑子和宝琴、湘云四人一起劝解尤氏才对,可一向处事稳重的贤袭人是怎么作的呢?她与众不同,唯恐尤氏消了气不再计较此事,因此急慌慌地要立马打发自己的手下去叫两个婆子过来,听见尤氏又要叫凤姐过来,袭人更加欢喜,笑着说道:“我请去。”竟是急不可待地要亲自出马,因为被尤氏拦着,只好改派一个丫头去叫两个婆子和凤姐。

从尤氏要叫凤姐过来理论、到尤氏被劝服放弃的态度转变,中间相隔不过就是三五句话的片刻工夫,可就这么短的时间里,袭人竟已将丫头打发出去了,竟是一刻也等不得,不难看出袭人有多心急,袭人这么急为的是什么?就是晴雯所揭露的“架桥拨火儿”,为的是引起事端、为的是激化矛盾、为的是借刀杀人。

袭人派出的小丫头如果是直接找凤姐也就罢了,就算凤姐被叫来了,虽说难免会被尤氏拿来撒气,有些失面子,但这么小的事情,而且也算不上凤姐的过错,又是私下的三五人知道,并没有什么大妨碍,笑笑也就过去了。可我们看到的却是,袭人派出的小丫头没有去找凤姐,而是“可巧遇见”了不管事、却心性乖滑的周瑞家的,而且尤为凑巧的是,这两个得罪了尤氏的管家婆子恰好素日里同周瑞家的不对付,哎呀呀,怎么就这么的“可巧”呢?这就要问问打着去找凤姐过来的旗号、却根本没有去找凤姐的袭人和她的手下了,这一细节也是在告诉读者:贤袭人一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始终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最是唯恐天下不乱。

周瑞家的一听自己的仇家被抓了不是,喜出望外,立马飞跑入怡红院来,赶紧地到了尤氏面前讨好,许诺“等过了事,我告诉管事的打他个臭死。”周瑞家的因此获得尤氏的默许,趁机揽了处置两个婆子的事权,而后转身打着尤氏的旗号要凤姐严厉惩治这两个管家婆婆,说“奶奶若不戒饬,大奶奶脸上过不去。”

凤姐深明事理,因此说:“既这么着,记上两个人的名字,等过了这几日,捆了送到那府里凭大嫂子开发,或是打几下子,或是开恩饶了他们,随他去就是了,什么大事。”凤姐的处置甚是妥当,可是周瑞家的是怎么办的呢?凤姐说等过了贾母寿诞这几日再行处置,可周瑞家的却是借着凤姐的话,立刻传人把两个婆子捆了起来,关到马圈里。周瑞家的这样做,一是为了抓紧机会整治与自己不对付的两个婆子,二是为了借此机会报复曾经严惩她儿子醉酒闹事的凤姐。

周瑞家的是跟着王夫人这么多年的老人,礼法规矩最是清楚不过,行事精灵鬼一般,如何不知这样作的害处,但她满心满眼都只是自己的利益,一心要从中渔利、借刀杀人,哪里还管什么礼法规矩,更何况她巧妙设计,打着尤氏的旗号借了凤姐的话头,如此一番操作后,周瑞家的不但在尤氏跟前讨了好,又为自己报了私仇,还让人误以为捆了两个婆子是凤姐作下的糊涂事,关键是,凤姐即使发现了也绝不敢寻她理论,因为她代表的是王夫人,凤姐再不满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有苦不敢言,周瑞家的好算计啊。

这边花袭人和周瑞家的巧施借刀杀人的阴谋伎俩,那边赵姨娘也闻风而动起来,而且“可巧遇见”了林之孝家的,又是一个“可巧遇见”,怎么又是这么的“可巧”呢?

细思《红楼梦》文笔绝妙尽致,何以却在此处连用两个“可巧遇见”,难道是朱慈炤才尽词穷了,当然不是,书中强调作者是十年辛苦、反复批改,“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字字都是反复推敲凝练而得,其中所藏寓意奥妙深远,绝非才尽词穷而疏懒懈怠。其实,这乃是朱慈炤的刻意所为,他是故意连用两个“可巧遇见”,为的是借此提示读者注意这两处“可巧遇见”背后的“蹊跷机关”。

事实上哪里来的这些“可巧遇见”,不过都是有心人的巧心设计罢了。花袭人派丫头出来就是为了专程去寻与两个婆子有过节的、心性乖滑的周瑞家的来撺掇启衅、挑唆滋事的;而赵姨娘转转绕绕也是专程出来为了寻找相关人等趁机下话、挑唆是非的。

再看句式结构,先一个是“可巧遇见周瑞家的”,紧接着后一个是“可巧遇见赵姨娘”,本回中的句式的机械重复也是一处巧妙暗笔,为的是暗中点出两处宾语之间的秘密关联,其实“可巧遇见周瑞家的”就是“可巧遇见赵姨娘”,“周瑞家的”其实就是“赵姨娘”,也就是我在第一部书中所破解的贾政的那个不起眼的周姨娘其实是赵姨娘的分身,周姨娘其实也是赵姨娘,也就是周瑞家的,也就是王夫人,也就是明末历史中的崇祯皇帝的皇后周金莲。《红楼梦》中的笔笔照应之严密、之绝妙可谓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非“神作”二字不能形容。

赵姨娘在贾府“互相连络,好作首尾”,人脉广达,耳目众多,身为管家的林之孝家的还不清楚的事,她却早知道了,正如王夫人在第七十七回里所说“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王夫人在怡红院里的耳报神大家都知道是花袭人,那赵姨娘在怡红院里的耳报神又是谁呢?

从怡红院里出来叫人的只有袭人派出的那一个据说是要去叫凤姐过来的小丫头,这个小丫头先是制造偶遇将话传给了周瑞家的,从而有了周瑞家的一通连环操作,那么这个小丫头呢?是不是在见过周瑞家的之后,终于去找凤姐了呢?我们看到,压根没有,因为只有周瑞家的去找了凤姐。

那么,通知赵姨娘的是不是周瑞家的呢?这是不可能的,周瑞家的得了小丫头给的消息后,立马一刻不停歇地先到了怡红院,又去了凤姐处,而后是抓紧时间处置跟自己不对付的两个管家婆子,始终是忙得滴溜溜转,哪有闲工夫去找赵姨娘传闲话?

排除了周瑞家的,剩下的就只有那个袭人从怡红院里派出来的小丫头了。原来,小丫头始终没有去找凤姐,更没有去叫那两个冒犯了尤氏丫头的管家婆子,而是通过制造偶遇,将话先是传给了心性乖滑、一心弄权谋势的、并与两个管家婆子有仇的周瑞家的,而后又传给了阴险狠毒、最喜搬弄是非、一心要凤姐好看的赵姨娘。原来,赵姨娘在怡红院里的耳报神也是花袭人,这就是袭人姓“花”的缘故所在,也就是我在第一部书中所写,“花”袭人实为“话”袭人,用“话”袭击暗算人。

赵姨娘不但耳报神众多,而且专事架桥拨火,林之孝家的原想着这么一件小事,连屁都不值得的,压根没往心里去,却被半路杀出来的赵姨娘的一句“可见他们太张狂了些。巴巴的传进你来,明明戏弄你,顽算你”的话给硬生生地激出火来,于是给那两个婆子的女儿出主意找邢夫人替她们出头,这才导致凤姐被邢夫人当众给了难堪。由此可见,这林之孝家的也是个心底狭窄、手段老辣的嫌隙人,至于她的真面目详见《天聋地哑的林之孝夫妻》一节解密。

论理,此事完全是因心窄、为了屁大的事纠缠不休的尤氏而起,如果不是尤氏默许让周瑞家的为她出气,让周瑞家的得了机会,凤姐怎能落此非难?可尤氏非但不帮凤姐说话,反而笑道:“连我并不知道。你原也太多事了。”不但将自己从是非中摘了个干净,还顺带贬损凤姐、美化自己。

而王夫人就更加过分了,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二人实为一体,换言之,打着凤姐的旗号捆了两个婆子的周瑞家的,其实就是王夫人自己,可闹出难堪了,王夫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为凤姐回护辩解吗?为凤姐洗清冤屈吗?丝毫也没有,而是附和着邢夫人的讽刺挖苦,语带讥讽地教训凤姐道:“你太太说的是。就是珍哥儿媳妇也不是外人,也不用这些虚礼。老太太的千秋要紧,放了他们为是。”说着,回头便命人去放了那两个婆子,成就了自己的好人形象。恶事本是自己做,却让别人承恶果、受恶名,自己反倒得了利益、享了美名,真真好算计,这怎能不让尽心做事的凤姐灰心悲凉呢?

这场嫌隙事,看似是赵姨娘和邢夫人等人的意气之争,但细究根底,却完全是花袭人用“话”袭人的巧妙设计。

请注意,第七十一回的回目《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中将心中衔恨、进而背后下话、借机滋事的赵姨娘和邢夫人之流定义为“嫌隙人”,而在第二十一回的回目《贤袭人【庚辰侧批:当得起。】娇嗔箴宝玉》中不但将吃醋耍气、并以性事要挟宝玉的花袭人调侃为“贤袭人”,还特别加注朱批提示读者一定要重视“贤袭人”这三字,这可是《脂砚斋评石头记》八十回中唯一的一次在回目中加注朱批,可见“贤袭人”这三字的重要性,这是朱慈炤精心安排的一处妙笔,因为,“嫌隙人”音似“贤袭人”,“嫌隙人”其实就是“贤袭人”,朱慈炤正是通过如此的反复提点和前后照应,向读者一再暗示邢夫人、尤氏、赵姨娘、周瑞家的这些“嫌隙人”同花袭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换言之,第二十一回的回目中所点出的《贤袭人娇嗔箴宝玉》是表面文章,其内里其实是第七十一回的回目《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为的是有心生嫌隙,为的是暗中伤凤姐!这背后不可告人的更多秘密请见《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的“淫极”秘史》一节解密。

原来,这嫌隙人明面上是邢夫人和费婆子,其实却是包括了周瑞家的、赵姨娘、尤氏、王夫人和贤袭人在内的所有这些躲在背后的阴谋家和破坏者们。



既然王熙凤影射的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所谓“阉党”,那么这贾府里暗中耍弄手段陷害凤姐的嫌隙人还能是谁?自然就是外表上道貌岸然的东林党君子们和他们精心调教出来的瘦马皇后了。嫌隙人们对凤姐的阳奉阴违和暗中使绊暗喻的是以周瑞家的、也就是崇祯皇帝的皇后周金莲为首的东林党人对所谓“阉党”的暗中攻击和阴谋陷害。

花袭人、周瑞家的、赵姨娘、邢夫人、王夫人和尤氏这些“嫌隙人”一面利用一切机会制造事端、害人谋权,一面又倒打一耙、诿过于人,事后又利用手中把持的政治权和话语权为自己粉饰贴金、树立美名,这才是贾府中的嫌隙人、明王朝的贤袭人、也就是东林党和周皇后清正贤德表象下的真实嘴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17: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袭人影射周后


原创 汗巾是传情物件,红楼梦中宝玉与袭人夜里换汗巾,背后有何深意?
2022-07-30 15:52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 | 读书君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关于宝玉和蒋玉菡互赠汗巾的描写,其中所传达的内涵非常具有隐晦性和内涵性,很多人将其解读为一段香艳的故事。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是情的化身,是“情种”、是“情痴”,他不但对女孩有情,对温柔的男人也有情。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做东,请贾宝玉、薛蟠和蒋玉菡喝花酒,席间行令,蒋玉菡所设之令为“花气袭人知骤暖”,薛蟠抖落出真相,玉菡方知宝玉房里有一位丫鬟叫袭人,向贾宝玉赔罪。

二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趁着无人注意,双双离席诉衷肠,并互赠了贴身之物汗巾:

撩衣将系小剂乙的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下来,递与宝玉。说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


贾宝玉“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构花汗巾解下来,递给琪官(蒋玉菡)。

01《红楼梦》中宝玉与袭人夜里换汗巾透露什么?
(注:这里的汗巾是整个章回中的一个重点,它其实是宝玉、袭人以及蒋玉菡三人男女私情隐晦之事的折射。)

初次见面,两人就交换了汗巾,这背后的香艳故事,可以想象。只是不曾想到的是,那天宝玉所系之汗巾,是袭人之汗巾。



贾宝玉回家后,夜里睡觉时腰间的血红色一般的汗巾子,醒目得让袭人察觉到了异样,袭人见状,大概能够猜到了宝玉白天都去做了一些什么,但是又不好表现出情绪,就让宝玉还了她的松花色汗巾。

袭人对贾宝玉说:

“你有了好的系裤子,把我那条还我罢。”
此时,宝玉方想起赠予蒋玉菡的汗巾是袭人的。当下就说要还袭人一条,袭人想着再多说可能会惹贾宝玉生气,也没在说话。



文中写道:

(袭人)少不得也睡了,一宿无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袭人醒来,见宝玉笑道:“夜里失了盗也不晓得,你瞧瞧裤子上。”

袭人低头一看,只见昨天蒋玉菡赠与贾宝玉的那件大红色茜香罗,正系在自己腰间呢,便知一定是宝玉夜里给偷偷换了。于是忙一顿把解下来,说道:“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



宝玉看到袭人这般,只好连忙委婉解劝,袭人不好推脱,只好任其系在腰里。之后宝玉出去后,才终于将汗巾解了下来,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者如此大费周章,花了那么多笔墨这样写是暗藏深意的。

首先,在古代“汗巾”并不是一件随性的物品,而是一个相当私密的随身物。不是关系特别亲密的人,是不能够互赠的。而贾宝玉与蒋玉菡互赠汗巾,说明关系并不简单。也正是一条汗巾,为后来惹出了一系列的风波。



之后,蒋玉菡与宝玉的“私情”不慎被败露后,宝玉招致贾政的一顿皮开肉绽的毒打,也使得贾府对外的形象蒙羞。谁曾想到,作为大户人家的“嫡出公子”,竟然会和一个唱戏的小旦有暧昧不清的关系。当然,这都属于后话了。

其次,这也说明了宝玉与袭人,并不简单是仆人与主子的关系那么简单。



当然,小说的第六回开篇,其实就已经描写到了宝玉和袭人,依警幻仙姑所授之术偷情的事情。

宝玉梦中和可卿有情,袭人在给宝玉整理衣服时,发现了宝玉的“小秘密”:贾宝玉满脸通红,把她的手一捻,袭人天生聪慧,又是给人当差,性子早已修炼成熟,而不是一般小姑娘,心中也早已有了一些洞察,不觉也羞红了脸面。

按理来说,事情到此应该结束了,作为一个在职工作的丫鬟,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差不多了,但是袭人并不是普通的丫头。



她抓住机会,故意问贾宝玉:

“你梦到什么故事了?哪里流出来那些脏东西?”
于是两个人聊起了私密的话题,最终情不自禁偷吃了“禁果”。如此一来,袭人成功“拿下”了贾宝玉,之后贾宝玉视袭人与其他的丫鬟不同,袭人也更是将贾宝玉视为“自己人”。



在当时,两人本来都处在十几岁青春萌发的时候,加上又是贴近的主仆关系,这种事情有了第一次,就难免不会有第二次。

所以,说到这里,贾宝玉夜里换汗巾,透露了什么呢?其实很好理解。

文中贾宝玉对袭人说“夜里失了盗,你都不晓得”,其实这哪里是不知道,只不过是作者的暗喻写法而已。



汗巾如此贴身的内衣物,一个姑娘家,夜里有人伸手去解你的腰带,而且还是贴身的内衣,袭人怎么会不知道呢?只不过贾宝玉和袭人所做之事,乃为男女私密之事,不好直言摆了。

此外,这里其实也暗示了一件事,那就是贾宝玉将汗巾错赠给袭人的举动,实在是说明,袭人与蒋玉菡的姻缘,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贾宝玉促成的。



02 在古代,汗巾是用来做什么的?
说到这,就顺带重点说说汗巾这个东西。在古代,汗巾其实就相当于内裤,相当私密的个人物品。《红楼梦》第91回写:

”宝蟾勾引薛蝌不成,次日早晨“挽着头发,掩着怀,穿一件片锦边琵琶襟小紧身,上面系一条松花绿半新的汗巾……”
再如在第120回,袭人与蒋玉菡结成姻缘,蒋玉菡看到袭人箱子里有“一条猩红汗巾子,方知(新娘)是宝玉的丫头……然后又故意将宝玉所换的那条松花绿的汗巾,拿了出来。

袭人看到了才知道,原来这姓蒋的就是蒋玉菡,从而坚定地相信,姻缘早已冥冥之中注定。



从上述的两段文中可以看出,写到汗巾,往往都会与私密话题,男女之情等事情联系到一起。而这里提到的汗巾,其实就是贴身的内裤。

古代男女谈情说爱并不像大家今天所表现的那样,爱得奔放、自由,极富激情和活力。

在古代,男女之间传达感情,多比较含蓄,互送礼物成为了重要的情感交流手段,作为私密贴身物件的汗巾,就自然而然成了男女传情的物件。

后来,汗巾还渐渐衍生成为了“偷情之物”。



比如《金瓶梅》第28回,陈经济要潘金莲袖里的汗巾。潘金莲回答说:

“这汗巾儿是你爹成日眼里见过,不好与你的……上面连银三字儿都掠与他”。
在古代,汗巾还是青楼女子揽客的营销方式和手段。

当然,“汗巾”其实还有“手巾”、“头巾”等别称。比如在《金瓶梅》五十一回中,描写陈经济为六娘、五娘买汗巾,说道:“门外手帕巷,有名王家,专一发卖各色改样销金点翠手帕汗巾儿,随你要多少也有。”

汗巾也并不是固定的尺寸,可以长短不一,且还可以作为装饰物,它的佩戴方法也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5 1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丹汗---蒋玉菡---血红汗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5 1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丹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林丹汗(1592年-1634年),孛儿只斤氏,名林丹巴图尔,汗号为呼图克图汗,是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一般认为是蒙古末代大汗(也有人认为额哲是末代大汗),布延彻辰汗去世后,13岁的长孙的林丹继承汗位,统辖察哈尔部。即位后初信黄教,后改宗红教,并兴建了都城察汉浩特(今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

林丹汗试图恢复蒙古的统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业,同时又面临着新兴的女真族的威胁。因此,他对外采取联明抗金的方针,对内则谋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原则,优先进行对蒙古的统一,避免与后金正面交锋。

1627年,林丹汗西迁,平定右翼诸部。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讨伐林丹汗,林丹汗远遁青海。

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终年四十三岁。其子额哲于翌年投降后金,蒙古帝国灭亡。

基本信息
本名
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

别名
呼图克图汗、凌丹憨、虎兔墩、憨

所处时代
大蒙古国(蒙古察哈尔部)

民族族群
蒙古族

出生日期
1592年

逝世日期
1634年


主要成就
兴建察汉浩特、组织翻译《甘珠尔》

信仰
藏传佛教(格鲁派→萨迦派)

在位时间
1604年-1634年

性别


蒙古汗号
呼图克图汗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家庭成员
5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即位之初

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图尔,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后裔、达延汗的7世孙。布延彻辰汗(卜言台周)去世后,由于其子莽骨速早逝,故由长孙13岁的林丹于1604年继承汗位,那时他年方13岁。尊号为"呼图克图汗"(明人译为虎墩兔憨)[1]。

林丹汗继位时,蒙古汗权不振已经很久了,漠南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各自为政,蒙古大汗只能支配辽河套的察哈尔部(分为浩齐特、奈曼、克什克腾、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阿喇克卓特和主锡惕八个鄂托克),仅被漠南诸部奉为名义上的共主。漠北的外喀尔喀更不承认蒙古大汗为共主,而漠西卫拉特仍然与蒙古帝国为敌。另一方面,东方的女真族正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渐走上统一与强盛之路。因此,林丹汗早年的处境非常艰难。

即位之初的林丹汗在明朝大臣的奏文中多次被提到。最早是在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十月,兵科都给事中宋一韩《边事大略》奏文中称:"自酉、戌两殒大师,辽尚可言哉?所幸天厌夷种,土蛮(原指图们汗,这里指布延汗)物故,稍稍息肩 。独凌丹憨新立,众虏煽惑,都会、歹青等阳顺阴逆,安能不相率响应?此辽东之情形也 。"并称林丹汗为"穷饿之虏"。次年七月,兵部尚书萧大亨上疏分析边防形势,称"幼憨嗣立,懦弱未威"。1609年熊廷弼也说林丹汗"尚不能统众"。

折叠崛起壮大

林丹汗即位10年后,其威望与实力逐渐攀升,1612年,林丹汗率军3万入侵明朝,但收效不大。到1615年秋,他亲率数万军队三次抄掠明边,自广宁至锦州长达数百里的战线上频繁出击,声势浩大。明朝方面惊呼"虎墩兔憨为虏中名王,尤称桀骜"。到1617年时,林丹汗送还了掳掠的明朝人口,并获得了与明朝互市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1615年的军事行动中,林丹汗是与内喀尔喀五部盟主卓里克图洪巴图鲁(明朝称为炒花)联合举兵的,说明内喀尔喀已经伏属于林丹汗的控制之下。此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汗权,如兴建都城察汉浩特(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用图们汗法典约束诸部,使漠南诸部重新来向大汗朝觐。他的理想不仅仅是加强察哈尔部的势力,更是要恢复成吉思汗的霸业。这从他的尊号"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林丹呼图克图圣武成吉思大明薛禅战无不胜无比伟大恰克剌瓦尔迪太宗上天之天宇宙之玉皇转金轮法王"便可看出。

1617年,林丹汗在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的劝说下,由黄教(格鲁派)改宗红教(萨迦派,狭义上是花教,广义上与宁玛派、噶举派皆属红教)。此时黄教在蒙古经过数十年的传播,已经根深蒂固,林丹汗突然改宗,无疑加剧了信奉黄教的蒙古诸部对大汗的离心力,对林丹汗统一蒙古的事业产生不小的阻碍。

折叠交恶后金
林丹汗还没来得及将统一蒙古付诸行动的时候,东方的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对林丹汗与明朝均构成巨大威胁。努尔哈赤一直在挖蒙古的墙角,努尔哈赤称汗前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便与努尔哈赤联姻。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侵明战争,明朝则在翌年的萨尔浒之战中败北,辽东岌岌可危。这时,明朝想到了林丹汗,早在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九月,明朝辽东经略杨镐即提出了"制东夷在先款西虏"的策略,"东夷"指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西虏"指林丹汗为首的蒙古诸部。其后户科给事中应震、山西道御史冯嘉会、兵部尚书黄嘉善等大臣建议"以夷攻夷",利用林丹汗来对付努尔哈赤,以收"渔人之利"。不过,明朝最先利用的是靠近后金的内喀尔喀,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七月,挟萨尔浒之战余威的努尔哈赤率军围攻铁岭,内喀尔喀中最有实力的宰赛(斋赛)率万人援明,不料抵城时铁岭已失守,其后又与后金兵交战,大败,宰赛及其二子与巴克、色本、桑噶尔等均被俘获。八月,明朝另一藩屏叶赫部覆灭,明廷正式将注意力转移到林丹汗身上。林丹汗与努尔哈赤"素无衅端",但为了攫取明朝的"赏银",壮大自己实力,也意图采取联明抗金的战略方针。

1619年秋,明朝派监军王猷带着四千两白银出使察汉浩特,林丹汗称病不见,又借口自己手下没有懂汉字的人,将明朝使臣带来的谕帖弃置一边。然后指使其叔父脑毛大对明使称"要自举兵杀奴,然事权在憨,恐难擅举",以提高价码。最后达成协议,明朝每年赏银4000两(翌年提高为40000两),林丹汗协助明军守卫广宁城,领银之处定于广宁团山、正安堡等处。

在与明朝结盟之后,林丹汗于1619年十月派遣康喀尔拜虎携国书出使后金,该国书"词意骄悖",林丹汗以"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自居,蔑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女真之主",警告努尔哈赤不得进犯广宁。面对这封国书,后金诸臣怒不可遏,一半人主张斩其来使,一半人主张割下其鼻子或耳朵后放回。当时努尔哈赤正以铁岭之战中所俘的"奇货"宰赛为人质,要挟内喀尔喀与自己结盟,因此无暇处理与林丹汗的外交问题。与内喀尔喀结盟后,努尔哈赤于翌年正月正式回敬林丹汗,在回信中先大肆数落明灭元后蒙古汗廷的困境,又怂恿林丹汗与自己结盟讨伐明朝。林丹汗不予理睬,还扣押了后金使臣硕色乌巴什。半年后,努尔哈赤听信内喀尔喀传来的谣言,以为硕色乌巴什被林丹汗所杀,便斩杀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尔拜虎(后来硕色乌巴什逃回后金)。后金与林丹汗察哈尔部的关系宣告破裂。

折叠联明抗金
林丹汗忍住了努尔哈赤的斩使之辱,因为他连蒙古内部都没有统一,更遑论对后金作战了。尽管如此,为了获得明朝的"赏银",林丹汗必须有所行动。1621年春,后金占领了沈阳。努尔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驻守沈阳,指挥其余大部分兵力,准备乘胜攻取辽阳。林丹汗获悉该情报后,令管理蒙古左翼三万户的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率领内喀尔喀卓里克图、达尔汉巴图尔、巴哈达尔汉等2000骑兵前往沈阳,营救还在羁押中的宰赛。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所率轻骑到达沈阳城下,与守城金兵开战。但蒙古军队担心努尔哈赤的援兵前来增援,便很快撤退。1621年八月,内喀尔喀五部送万头牲畜,从努尔哈赤那里赎回了宰赛。这对林丹汗的威望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努尔哈赤得到辽、沈以后,图谋进占广宁。当时明朝广宁巡抚是王化贞,他非常信赖林丹汗,以为林丹汗能出兵40万相助,并对林丹汗许下1万两银子的嘉奖。辽东经略熊廷弼则反对一味依赖蒙古,主张强化明军自身实力。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大举进攻广宁,王化贞仓皇弃城逃窜。林丹汗先出动1万军队援广宁,还有2万军队因雪阻未至,但此时广宁已经失陷。林丹汗的军队转而守卫山海关,并继续与明朝约定夺回广宁后的赏赐,明朝为安抚林丹汗的花费预计达百万两白银之巨。

折叠内部战争
广宁之战后,后金对明朝的攻势暂时停止,而蒙古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内喀尔喀与后金通婚、盟誓等事,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他严厉指责管理左翼三万户的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得力,甚至怀疑他暗中与努尔哈赤已有联系,准备对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和其他诸台吉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反而加速了蒙古内部的分化。本来从林丹汗皈依红教后,尊崇黄教蒙古诸部已与林丹汗貌合神离,开始自行其是了。1622年二月,管理左翼三万户的特命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与林丹汗发生分歧,遂率领三千多户,投奔辽阳城,归顺了努尔哈赤。受其影响,1623年正月,内喀尔喀拉巴什希布、索诺木、莽果、达赖台吉等也各率所属五百户投奔了辽阳城。此时,乌珠穆沁部翁衮都喇尔子多尔济车臣济农与其叔之子塞棱额尔德尼台吉也因与林丹汗不和,率部投奔了漠北外喀尔喀。苏尼特部素塞巴图噜济农、浩齐特部策凌伊尔登、阿巴噶部都思噶尔札萨克图济农各率所部,也投奔了漠北。

面临来自蒙古内部的危机,林丹汗顾不得与后金的交恶,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他常说:"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何得处处称王?我当先处里,后处外。"也就是说,他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蒙古诸部各自为政的问题,完成统一大业。当时,内喀尔喀五部虽与努尔哈赤结盟,却阳奉阴违,仍与明朝通款,同时努尔哈赤要求内喀尔喀断绝与察哈尔的关系,亦遭到反对,所以努尔哈赤于1623年四月对内喀尔喀发动惩罚性攻击,杀死了对后金的强硬派--扎鲁特部台吉昂安。内喀尔喀五部盟主卓里克图派人找林丹汗,希望一起报仇,但林丹汗并未响应。这反映了林丹汗不再正面对抗后金、转而致力于"安内"的策略。

林丹汗要统一蒙古,不能不威胁到蒙古诸部封建主的利益,其中奥巴台吉领导的科尔沁部与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关系最为紧张,同时与后金的来往日益密切,到1624年时干脆抛弃林丹汗,与努尔哈赤结盟。科尔沁与后金的结盟与之前内喀尔喀不同,内喀尔喀是后金胁迫下的"要盟",而且由于内喀尔喀的反抗而没什么效力;而科尔沁则是主动结盟,并明确针对林丹汗,因此科尔沁在林丹汗的统一大业中首当其冲。林丹汗先在1624年十月派绰尔济喇嘛和奥巴谈判,结果不欢而散。十一月,林丹汗率军征讨科尔沁,奥巴不敌察哈尔军,急忙派人向盟友后金告急。努尔哈赤亲率贝勒大臣驰援,抵镇北堡后命莽古尔泰率兵5000赴农安塔,实际上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死保科尔沁的意思。但林丹汗得到后金出援的消息后,不愿与后金正面交锋,于是匆忙撤退,科尔沁之围遂解。

1626年春,后金在宁远之战失败后怨恨内喀尔喀阴助明朝,乃第二次讨伐内喀尔喀,内喀尔喀被打得落花流水,其领袖卓里克图败走西拉木伦河时遇到林丹汗,林丹汗严厉责备卓里克图对自己不忠以及内喀尔喀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朝秦暮楚之事,并趁机合并了他的余部,至此内喀尔喀五部之一的炒花部(乌齐叶特)不复存在。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当年十月,皇太极以内喀尔喀五部中的扎鲁特部屡次劫杀后金派往科尔沁的使臣为由第三次讨伐内喀尔喀,林丹汗再度趁火打劫,攻击内喀尔喀残部,"服从者养之,拒敌者被杀",内喀尔喀五部在后金和林丹汗的夹击下土崩瓦解,只剩下了巴林部和扎鲁特部。

折叠西迁右翼
在科尔沁部已投入后金阵营、内喀尔喀五部覆灭的情况下,皇太极开始向林丹汗的察哈尔部渗透。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中,奈曼和敖汉夹在林丹汗和皇太极势力之间,他们为缓解两者间的对立关系,甘愿充当调停者角色,于是在1627年初派绰尔济喇嘛去沈阳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不仅暗示两鄂托克归顺后金,还要求直接与林丹汗通使。林丹汗知道了自己的两个鄂托克通款后金的事实后,不但没有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反而讨伐奈曼、敖汉,奈曼、敖汉不堪林丹汗的压力,于1627年六月背叛林丹汗,归附后金,并与皇太极订立盟誓。

随后,林丹汗离开辽河套,踏上西迁之路。关于他西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因为他在左翼已众叛亲离,再加上后金兵锋正盛,被迫选择西迁;其次是利用右翼力量薄弱之机,兼并诸部,恢复蒙古大汗的共主地位;第三是当时察哈尔部与明朝贸易的据点广宁已经失陷,林丹汗想通过兼并右翼诸部以将明朝给右翼的丰厚"市赏"据为己有。1627年十月,林丹汗以察哈尔部八鄂托克之一的多罗特留守故地,率数万众西迁。

右翼诸部果然不是林丹汗的对手,林丹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了驻牧于宣府外元上都故地的哈喇慎部和定居于归化城的土默特部,很快在右翼立足。经过数次战役,林丹汗在1628年底平定右翼地区,驱逐了顺义王卜失兔(土默特俺答汗之孙),并废除了济农额璘臣(济农是达延汗所设置的代表大汗管理右翼的世袭官职,驻鄂尔多斯,到林丹汗时已实际独立),结果右翼诸部相继归附后金。另一方面,留守于辽河套的察哈尔部也开始瓦解,不仅奈曼、敖汉两鄂托克投靠后金,阿喇克卓特也步其后尘而降金,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三鄂托克则北上投奔漠北外喀尔喀硕垒台吉(后来的车臣汗)处。1628年二月,皇太极一征察哈尔,到九月时吞并了察哈尔及哈喇慎之故地。林丹汗仅据有宣府边外以西的河套和土默川一带。

此时,林丹汗与明朝的关系也在恶化中,他西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右翼所拥有的"市赏",但明崇祯帝即位,"尽革其赏",林丹汗派去索赏的大臣贵英恰也被明军所杀。因而林丹汗于1628年六月大举入侵大同,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差点攻占大同城。明朝本欲以右翼诸部抵御林丹汗,但到1628年底时右翼地区被林丹汗平定,明朝不得不于次年恢复"市赏"。尽管如此,林丹汗仍于1631年和1632年侵犯明边。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东征西拉木伦河,侵袭已降金的阿鲁科尔沁达赉楚琥尔牧地,带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众。皇太极亲率2000名精锐骑兵赶来,林丹汗早已撤走。此外,他还杀了漠北外喀尔喀诸部派到右翼的使者,引起漠北诸部的恐慌。

折叠败亡青海
林丹汗西迁以来,虽然取得一些军事胜利,但却得罪了大多数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离统一蒙古的梦想也越来越遥远。当时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诸部则在林丹汗的打击下纷纷东投后金。林丹汗虽获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为战争,"畜牧匮乏",各部流离失所。加上"塞外霜早, 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蒙古诸部几入绝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尔部本身的力量:"插(察哈尔部)之疲甚、饿甚、穷甚",其兵员严重减耗,"插有马约备仅收四万,插众不满五万"。

皇太极看准这个机会,决定发动对林丹汗的决战,彻底征服漠南蒙古。1631年四月,皇太极就已经准备讨伐林丹汗,在科尔沁部的劝说下推迟。1632年三月,皇太极第二次远征察哈尔林丹汗,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来会。四月,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台吉会于西拉木伦河岸,总兵力约10万。此时,镶黄旗两个蒙古人偷马逃出,将大军压境的消息报告给林丹汗。当时林丹汗驻帐于宣府边外,听说后非常震惊,于是率众西奔。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进驻归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遂停止追击,经宣府、张家口返回。途中收拢了林丹汗所遗部众数万人。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难过程中部众大量流失,1633年四月,两翼大总官塔什海、虎鲁克寨桑投降后金。六月,巴达西寨桑等5个头目率千余户投降。同时又缺少粮食,甚至到了"杀人易食"的地步。1633年,林丹汗五次攻掠明边,1634年,更是连续在三、四、五月出兵,闰八月甚至和洪承畴交手,都是为了获得粮食。他在青海时,与漠北外喀尔喀的绰克图台吉(却图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区的白利土司结盟,因为他们都不信仰黄教,所以被称为"反黄教联盟"。林丹汗试图利用这个联盟东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就在1634年夏秋之际,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折叠后代降金
林丹汗病故后,林丹汗的遗孀们及他的儿子额哲率领余部自青海大草滩返回河套地区,漠北外喀尔喀的车臣汗硕垒致函额哲,希望他移帐漠北。这时,皇太极于1635年二月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领兵1万,第三次远征察哈尔。三月,多尔衮在西喇珠尔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大福晋囊囊(娜木钟),得知额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后金兵渡过黄河,四月二十八日,后金兵趁着大雾包围了额哲营帐,并派苏泰之弟南楚劝降。于是苏泰、额哲母子奉传国玉玺出降,蒙古帝国正式宣告灭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归后金版图。皇太极得此传国玺,又被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个封建主尊奉为"博格达彻辰汗",乃于翌年建立大清帝国。

后来,清朝统治者将察哈尔部安置于义州,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康熙年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举兵反清,旋即失败,后嗣断绝。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
林丹汗即位后,面临汗权衰落、各自为政的局面,着手强化中央集权。据《金轮千福》记载,"他(林丹汗)把八鄂托克察哈尔分置左右各三土绵,在阿巴海哈喇山中建察汉浩特,用六万户刚健之军加以统治,把持着强势具备的朝政"。也就是说,林丹汗按照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将察哈尔本部分为左右两翼六个土绵,即阿哈固山、窦土门固山、高尔固山、哈纳固山、中军万户与阿喇克绰特万户。

除此之外,林丹汗还利用"图们大法"约束诸部(即《图们汗法典》)。任命永谢布部的却热斯塔布囊为大汗的代表,管理右翼三万户蒙古诸部,任命内喀尔喀炒花(乌济叶特)部的锡尔呼纳克洪台吉辅助大汗管理左翼蒙古诸部,1617年在巴林境内的阿巴嘎哈喇山建察汉浩特(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作为政治中心,令诸部首领到此朝觐、纳贡与议事。

折叠文化
林丹汗笃信藏传佛教,林丹汗一生热衷于佛教事业,不仅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左翼三万户地区的传播,而且为蒙古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604年,刚即位的林丹汗就从四世达赖派驻蒙古地方掌管教法的迈达理呼图克图和卓尼绰尔济等黄教喇嘛接受了格鲁派(黄教)的法戒。

1617年,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到达蒙古地区,寻找自己的支持者,林丹汗为沙尔呼图克图的法术所折服,并封他为国师,并接受深奥密乘之灌顶,于是林丹汗由黄教改信红教(狭义上的红教仅指宁玛派,广义上包含了萨迦派和噶举派)。沙尔呼图克图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从五台山取来元世祖时萨迦派八思巴喇嘛用千金所铸的玛哈噶喇金佛(又称大黑天,为蒙元的护国神)。林丹汗在察汉浩特修建金顶白庙,将金佛供于其中。林丹汗试图效仿忽必烈与八思巴故事,利用他与沙尔呼图克图之间的关系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适得其反,这加剧了信奉黄教的蒙古诸部的离心,削弱了林丹汗的号召力。

林丹汗西迁后,召集昆噶敖德斯尔、班第达顾实、阿南达顾实为首的33名学者,在1628-1629年间翻译了108卷《甘珠尔》 (前人已翻译过其中一部分),并用金字抄写在蓝纸上。林丹汗组织翻译《甘珠尔》是对蒙古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林丹汗把传国玉玺和玛哈噶喇金佛、金《甘珠尔》视为三大法宝。

折叠外交
林丹汗在1612年与1615年攻打明朝,试图获得与明朝的贸易权,最终在1617年如愿以偿。1618年,后金侵明,林丹汗为了获得明朝的赏银,奉行"联明抗金"的外交方针,并在1619年给努尔哈赤写了一封言辞傲慢的国书,导致与后金交恶。不过,林丹汗与明朝结盟并未挡住后金对辽东的吞噬,1622年明朝在广宁之战败北,林丹汗的援军没起作用,此后两者间的联盟冷却下来。林丹汗也开始实行攘外必先安内("先处里,后处外")的政策,开始火并科尔沁、内喀尔喀诸部,并且避免与后金正面交锋。所以林丹汗从未亲自与后金作战过。

1627年,林丹汗西迁,吞并右翼诸部(哈喇慎、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等),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明朝给右翼诸部的"市赏"。明朝不给林丹汗,林丹汗乃发兵进犯大同,明朝不得不恢复对林丹汗的赏赐。后金利用林丹汗西迁之机,吞并了察哈尔本部,并于1632年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闻讯远遁青海。他与明朝的关系彻底破裂,明朝甚至将林丹汗遗留的财物及部众移交给后金。后来林丹汗与西藏藏巴汗、康区白利土司和喀尔喀绰克图台吉(却图汗)结成"反黄教联盟",企图东山再起,但很快于1634年去世。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明朝对林丹汗评价较低,称他"年少嗜酒色"、"沉溺酒色"、"嗜利好色,驭下无法"。另一方面又说他是"虏中名王,尤称桀骜"。
清朝对林丹汗亦持否定评价。清人魏源称林丹汗"有宋康(宋王偃)、武乙之暴"。
蒙古传统史书对林丹汗评价很低,如《水晶鉴》称其"无道"、《蒙古源流》称他"心中生嗔,而化六国为乌有",总之是一个横行无忌的暴君形象。他与绰克图台吉、藏巴汗、白利土司被蒙藏史书称为毁灭黄教的"四恶汗"。这显然是出于黄教史观得出的结论。林丹汗得到差评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损害了许多蒙古封建主的利益,导致众叛亲离,最终归于失败,话语权落在了作为胜利者的满人和蒙古封建主那里。当时,蒙古封建主纷纷向后金控诉林丹汗的罪恶,其中一个写道:"因这个罪恶的察哈尔汗性情暴躁,对众人危害极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穷绝不会归附他的缘故就在这里。"
近现代以来,林丹汗在蒙古的评价得到极大改观,认为他是一个志在恢复成吉思汗霸业、将一盘散沙的蒙古复归统一的英雄之主,又坚决不向后金投降,显示了蒙古民族的气概。如乌兰夫称他为"反抗异族压迫的英雄"。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则肯定林丹汗"对满洲的侵略计划曾经表示坚决地反对""企图对于所属各部实行强有力的集权,并且建立起一个在他控制下的统一独立的蒙古"。
日本学者萩原淳平对林丹汗评价较高,认为他怀有富国强兵、复兴蒙古帝国的梦想。同时指出"蒙文资料 , 除有关喇嘛教的以外,就是曾受过林丹汗的压迫、持有被害者立场的人们所写的资料。清朝的资料是出自这种立场的资料:即以其与明朝的战争为主,使蒙古不妨碍他们的行动,并尽量把蒙古拉入自己一方,以便更有利地贯彻对明朝的政策 。而明朝的资料则是反映这种立场的资料,即:在对努尔哈赤的战争中将蒙古拉入自己一方,以利于战斗,如有可能则挑起努尔哈赤与林丹汗之间的战争,使其两败俱伤。"总之,反映林丹汗一方立场的史料的缺失是造成林丹汗未能得到正确评价的原因。
中国学者戴鸿义认为"林丹汗对内实行统一漠南各部、重树宗主大汗的权威,对外实行联明抗金,以挽救危局,竭力 维护北元政权和蒙古民族的利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是,林丹汗辜负了北元人民所寄于的期望……林丹汗统辖的北元地区,以单一的游牧经济为基础,缺乏雄厚的实力,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做后盾,他更无坚实的群众基础,'诸部各自称雄''傲然不理',在明与后金的进攻面前,其统治区域内毫无任何的防御部署,只能实行消极的逃跑主义,'君一怒而失国,众一怒而破城',对内对外政策的错误,树敌过多,必然使他的志向未成而'报恨终身'"。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折叠妻妾
林丹汗的妻妾有"八大福晋"之说,她们分别是:

多罗大福晋囊囊(?-1674年),史称囊囊太后,是林丹汗的正室,八大福晋之首。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又一名为德勒格德勒,统管阿纥土门万户斡耳朵。生林丹汗次子阿布奈(阿布鼐)。1635年投降后金,改嫁皇太极。1636年被封为麟趾宫(西宫)贵妃,位居崇德五宫的第三位,为皇太极生下皇十一子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皇十一女固伦端顺公主。又抚养一蒙古女,名淑济(疑为林丹汗之女)。
斯琴图福晋。统管高尔土门万户斡耳朵,故又称高尔土门福晋。1635年投降后金,改嫁林丹汗属下寨桑祁他特车尔贝为妻。
苏泰大福晋,史称苏泰太后,明朝译为"中根儿"。统管哈纳土门万户斡耳朵,故又称哈纳土门福晋。叶赫那拉氏,名苏泰,叶赫部德尔赫礼台吉之女、叶赫部末代领袖金台吉的孙女。生林丹汗长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1635年投降后金,改嫁皇太极堂弟济尔哈朗。她是济尔哈朗已故继福晋之姊。
芭德玛瑙伯奇福晋(?-1669年)。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故又称窦土门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亦作芭德玛瑙)。1634年八月,她在其部落的一名叫多尼库鲁克的护送下,到皇太极的军营行幄,表示归顺,并选择了木湖尔伊济牙尔地方暂时驻牧。她是第一位投降后金的林丹汗遗孀,改嫁给皇太极。1636年七月被封为衍庆宫(次东宫)淑妃,位居崇德五宫的第四位。她抚养一蒙古女(疑为林丹汗之女,嫁多尔衮)。
苏巴海福晋,名苏巴海。所管领的部民不详。她曾经享受单独谒见皇太极并被赐予大宴招待。地位应高于俄尔哲图福晋和苔丝娜伯奇福晋。
乌云娜福晋,名乌云娜。统管阿喇克绰特万户斡耳朵,故而又称阿喇克绰特福晋。大臣贵英恰之妹。该福晋被漠北某一部落俘虏以后下落不明。
俄尔哲图福晋,名俄尔哲图。所管领的部民不详。1635年投降后金,改嫁皇太极之兄阿巴泰。疑为阿巴泰时已去世的元配嫡福晋那拉氏(男三坦之女)之妹。
苔丝娜伯奇福晋,名苔丝娜,也称伯奇福晋。所管领的部民不详。1635年投降后金,改嫁皇太极之子豪格为其侧福晋。
折叠妹妹
兀良哈大公主,林丹汗之大妹,大公主。大公主前夫曾经是林丹汗的重臣、统领察哈尔本部中军万户的贵英恰。
太宗公主(又作泰松公主),林丹汗之二妹,二公主。嫁衮楚克台吉,铁槊科诺特十苏木之一。太松公主在林丹汗死后,在1635年与众福晋一起投降后金,改嫁皇太极之兄代善。
折叠弟弟
粆图台吉,铁槊科诺特十苏木之一,林丹唯一还存活的弟弟,下落不明。

折叠儿子
长子,额尔孔果洛额哲,简称额哲,生母为苏泰大福晋。1635年投降后金,皇太极将次女马喀塔嫁给他,翌年被封为察哈尔亲王。1641年额哲去世,无嗣。

次子,阿布鼐(阿布奈),母为囊囊大福晋娜木钟。1635年生,为林丹汗的遗腹子。1645年娶寡嫂、清太宗皇太极的皇次女固伦公主马喀塔为妻。1648年袭封察哈尔亲王。阿布奈对其先人的耻辱耿耿于怀,多年不朝觐。于是被革职下狱。1675年布尔尼之变时被处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5 11: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静王//林丹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2: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承畴 - 明末清初历史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也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其意见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在洪承畴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基本信息
本名
洪承畴

别名
洪彦演,洪亨九,洪文襄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出生日期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59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公元1665年4月3日)

主要作品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


主要成就
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平定南方、避免生灵涂炭

字号
字彦演

明朝官职
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清朝官职
太傅、太保、少师、太子太师

旗籍
镶黄旗

学派
儒家

谥号
文襄

目录
1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个人作品
5家族成员
6轶事典故
7人物墓地
8相关争议
9史籍记载
10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 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

天启二年(1622年) 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1627年),洪承畴升陕西督粮参政。

折叠围剿流寇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明廷令陕西三边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今陕西渭南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王左挂降而复叛,被洪承畴诛杀。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仅剿匪,且并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流寇多达数万。其实如果读过明末"贼军"史就不难发现,李自成、张献忠曾多次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反。明朝多次对"贼军"剿而不死,就是因为这种诈降。由此可见,洪承畴在这方面是颇有先见之明的。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 不久与总兵杜文焕击败张献忠于清涧县。

崇祯四年(1631年),三边总督杨鹤为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  洪承畴改杨鹤的"边剿边抚(诱降)"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

崇祯五年(1632年)春,一股农民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与总兵曹文诏、贺虎臣一起围剿农民军。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可天飞被斩杀,部将白广恩投降。曹文诏又剿贼于耀州锥子山,贼杀独行狼等后投降,洪承畴命令屠杀四百人,剩下的皆遣散。

崇祯六年(1633年)冬,农民军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

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崇祯帝撤掉围剿失败的陈奇瑜,洪承畴仍任三边总督,但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二十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农民军见势不妙,分路奔还陕西,张献忠也劫掠凤翔,与高迎祥汇合,明朝副将艾万年、柳国镇战死。曹文诏由宁州剿匪,其参将曹变蛟败农民军于湫头镇,乘胜追击遇伏,洪承畴救援不及,曹文诏自杀而死。洪承畴统辖太广,难以兼顾,于是以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管理关外明军,而洪承畴专管关内兵。此时,清军入边,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崇祯帝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督,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十余座,并攻克甘肃的宁州、羌州,入七盘关,但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贼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令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于潼关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 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折叠兵败松锦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两路南下,京师戒严。两面受敌的明朝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军入卫。是年秋,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州,以此为基地,展开对锦州的围攻战。崇祯帝也极力加强对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

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洪承畴派兵出援,败于塔山、杏山。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为挽救辽东危局,明廷遣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三月,皇太极发大兵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方针,势在必克。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在崇祯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况下,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八月,皇太极得知明援兵已到,便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外城,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归路。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最后十数万人土崩瓦解。

折叠被俘降清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又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被清军战败。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夏舒做人质约降。三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洪承畴被俘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便走出内城,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折叠仕清生涯
洪承畴降清后,清太宗命隶镶黄旗的包衣牛录(1652年应洪承畴请求升入镶黄旗汉军)中,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也没有任以官职。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畴从睿亲王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攻明,十一日至辽河,得知大顺军已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遂用洪承畴之谋,"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 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多尔衮下"剃头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难之中,多尔衮于闰六月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但对于"禁止机密"之事须与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参酌施行。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因父丧,回乡守制。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摄政王多尔衮对其慰劳备至,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

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洪承畴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别诸御史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转或外调,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御史张宣等弹劾洪承畴与尚书陈之遴屡集议火神庙密谋反叛,又未请旨私送其母回闽。洪承畴辩白:火神庙集议即为甄别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请旨,自甘服罪。上谕:"以庙议事,不必悬揣;为亲甘罪,情有可原。着仍留任,以观后效。"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畴母丧,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顺治十年(1653年),孙可望、李定国所率领的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在云、贵归附明宗室桂王朱由榔,抗清出现新高潮。五月,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机务,兼任《大清太宗实录》总裁官的洪承畴,又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事后报闻。此时洪承畴已61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孙可望攻岳州(今湖南岳阳),为洪承畴设伏所败,撤回贵州。顺治十四年(1657年)洪承畴经略湖南时,驻于长沙黄兴北路又一村明代吉藩四将军府(今青少年宫),并建集思堂。署之东有真武宫,明吉藩建。清初,真武宫成为关押"反清复明"人士的监狱,著名学者陶汝鼐即下狱于此。后又因"洞庭举事"一案,株连湖湘名士300余人,会审真武宫。俟洪承畴到长沙,才平释此案。顺治十四年(1657年),桂王的永历政权内部发生矛盾,孙可望在与李定国的内战中失败,穷蹙请降。顺治帝一面命洪承畴率所部相机进取,一面命平西大将军吴三桂自四川、征南将军卓布泰自广西分道进兵贵州。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世祖又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统军南征。九月,清兵各路会师入云南。

折叠晚年逝世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平定。洪承畴上疏说,云南地方险远,少数民族众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驻镇,于是顺治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他又看到云贵地区地瘠民苦,疏请发内帑赈济贫民,建议暂缓向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进军,使战乱之后的云贵地区的社会秩序渐趋安定,生产开始恢复。八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调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子玄烨(康熙)嗣位。这时洪承畴业已69岁,仍任大学士,却感孤独,于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京师私邸,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军事
围剿义军
崇祯八年(1635年)初,义军于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农民军,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三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在盩厔(今陕西周至)被洪承畴俘虏,并将其解京磔死。高迎祥余部走归李自成,起义军推戴李自成为闯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截击。李自成大败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洪承畴治军有方,镇压农民起义连连胜利,其部下孙传庭俘杀高迎祥,并联合孙传庭又多次打败李自成,统治阶级内部颂声大起,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军"。在取得一定战果之后,洪承畴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20万两,一部分作军费,一部分赈济贫民。

计取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时,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

折叠政治
安定江南
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为促使国家迅速统一和安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如招抚、 举荐大批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用和平方式招抚宁国、徽州(今安徽黄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广信等十三府,使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当然,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也镇压屠杀许多江南抗清义军,斩杀了拥护明王室内的义士,如左佥都御史金声、大学士黄道周、明宗室长乐王朱谊石、瑞安王朱谊防、金华王朱由产、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谊贵等人领导的抗清武装。洪承畴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骂和谴责,金声、黄道周被俘时都痛斥他无耻变节,连他的母亲和亲弟弟洪承畯也面责他不忠。

完善制度
洪承畴建议清延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如恢复明代的内阁票拟制度,以便大学士对用人行政等要务能有所指陈,六科也可以据以摘参,从而达到杜渐防微的目的。他还建议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主张汉化
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洪承畴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逐渐淡化满汉之间的畛域。顺治帝和洪承畴的一则对话:"上曰:'朕试人之法,倍难宰( 相 )、( 督 ) 抚 ,何术方不受欺 ? '对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立论最为宏通,可以为法。上曰:' 如此看来,岂《虞书》还是不可不熟读。'对曰:'岂《虞书》而已哉 ! 五经皆治天下之大宝也。'"

顺治八年(1651年),五世达赖决定进京会见顺治帝,洪承畴站在儒家立场,上书谏迎达赖 ,后又以天象示警为由,反对皇帝亲迎,顺治帝接受其建议,没有亲迎达赖,而是派和硕承泽亲王硕塞代为迎接。

此外,他还举荐许多明朝官吏,倡兴北方水利,对当时政局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清太宗:臂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清史列传选》:承畴疏言:兵部密咨大兵宜速进缅甸,以靖根株,今臣相机布置。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李光地:"功高德重,清水同明。戚满为家,五族中华。相台远略,国运民生。撑天立宇,开国首伦。"
乾隆帝:"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萧一山:"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杨海英:回想松山兵败后,他"畏死幸生"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千古骂名;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这充分表现出洪承畴性格中软弱的、本质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亏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他对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廷统治者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这就是为奴才、为附庸者的必然下场。洪承畴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洪承畴于明朝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在文学创作方面,洪承畴留下了一些散文,如为鄂貌图《北海集》作序、为崇祯本的《南安县志》作序、为京师关帝庙作《重建关帝庙碑记》等。洪承畴不喜作诗,他留下的唯一诗篇是顺治十年(1653年)南下湖广时所作的一首五绝《督师》,内容是:"横秋看剑气,跃马渡金波。坐策连云骑,亲挥指干戈。"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折叠祖先
曾祖父:洪以诜。
祖父:洪有秩。
折叠父母
父亲:洪启熙,秀才 ,性格庄重沉稳,以至孝名闻乡里。
母亲: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
折叠兄弟
二弟:洪承畹,早逝。
三弟:洪承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折叠妻妾
李氏(发妻,与后世名臣李光地同族)
刘氏(清廷所赐之妻,与李氏共侍一夫)
折叠子女
洪士铭:长子,顺治十二年进士。
洪氏:长女,嫁晋江陈胤文
洪氏:次女,嫁晋江蔡文学
洪氏:三女,嫁晋江曾为升(明末登莱巡抚曾化龙之子)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八岁说祭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

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

折叠豆干对联
洪承畴童年时代家境不好,据说到了十一岁,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由他走村串户去卖豆腐干。有一天,洪承畴去那里卖豆腐干,几个学生围拢来,每人买了一块,洪承畴要他们多买一块,学生们愁眉苦脸地说,对子还没对出来,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答应帮他们对对子,但每人必须多买一块豆腐干。

一天,洪先生拉着一个学生让他当场对对子,这个学生对不出来。只好承认是个卖豆腐干的小孩帮他对的。洪启胤立即让学生把洪承畴叫来,见这孩子样子很聪明,了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继续念书,就想试试他的才思,于是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让洪承畴对。洪启胤指着桌上的砚台说: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看着自己卖剩的豆腐干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听了很高兴,就又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洪承畴明白,先生既倒过来以豆腐为题,他就也应以砚台做答,于是就随口读出: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不仅有天分,而且抱负不凡,就去找洪承畴的母亲,劝她送孩子上学,并答应不收学费。傅氏自然高兴,洪承畴就这样又进了学馆,很为洪启胤器重,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折叠庄妃劝降
民间广泛流传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这个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一动不动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庄妃说:"听说洪将军有年过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谁来孝敬她?听说洪将军闺房中有结发的妻子,偏房中有娇美的爱妾,你舍得让她们独守空闺吗? "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一言不发。庄妃觉得时机来临,连忙从带来的竹篮中取出玉壶,两只酒盅,倒满人参汤说:"洪将军已决心一死,我不敢让洪将军坏了名节,这是送行酒,请将军饮下。"洪承畴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谁知"酒"刚一入口洪承畴便觉出这不是酒是人参汤。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 "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

折叠讽刺春联
洪承畴降清后,不仅立了许多战功,还给皇太极出了不少点子,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顺治进关后,在北京登上了金銮殿,大赏文武百官。在汉族官员中,洪承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所以封他为当朝一品。

清军进关后的第一个春节,北京城里鞭炮整整放了一夜。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畴和妻妾们睡得正香,忽然守门的护军闯进了卧堂,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对联,交给了他。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脸登时涨得像个紫茄子,他问:"这对联是从哪里来的?"护军说:"今晨刚敲过五更,我到门外巡视,看见府门口的对联上又有人在贴对联,我就大喊一声追了过去,那人看见我,顾不得贴好就逃走了。"洪承畴为什么气成这样?原来那副对联写的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他能不生气吗?

折叠洪母骂子
1647年(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也要为中原百姓出一口恶气,其民族气节备受后人赞誉,洪母骂子也成为传统忠义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墓地
洪承畴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文物部门曾进行过挖掘;"文革"期间墓地被破坏殆尽,但仍残留有石碑、龟趺、石人等雕塑,古木也很多;现仅存一对石狮子。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争议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贰臣。若为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标定,确非忠臣。

折叠贰臣
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人们习惯于用"忠与奸"、"好与坏"的两极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在这种标准下,历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贼,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卖国。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实际上,洪承畴的最后岁月,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弟弟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顺治十六年(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没有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帖心的安抚,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的洪承畴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皇太极只是将洪承畴作为顾问而已,并未真正重用;多尔衮和顺治两人重用洪承畴,但没让他进入决策层。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其子康熙继位。四大满族大臣分割了辅政大权。而洪承畴已到古稀之年,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又给谴责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讽刺的新内容。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此时,洪承畴在清朝官方文献中的地位起码还是正面的。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思想文化开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与汉族文人相唱和,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颠倒过来。清朝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只是念其功大,才将其列为贰臣甲等。

折叠保天下说
明朝忠臣的产生,正如黄宗羲所说,最大冲动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但是同时,东林党运动也引发激烈党争,一直持续到南明也没有停止,导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随者的分裂。朋党蔑视"汉奸",鄙夷这样的叛国行为。但清初之后的相对稳定,国家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清政权越来越稳固。

明末思想家迷茫于这种现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时,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顾炎武就努力想将个人为王朝效力和为保存文明所区别开来。在《日知录·论正始风俗》中,顾炎武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延续中国的文明,比如华夏衣冠、自由言论学术、西学东渐、儒学、礼仪,那就应该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明朝政府尽忠的事应该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2: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尾狐与花袭人影射洪承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2: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见山,本集解码,花袭人的原型脱胎于九尾狐。附体晴雯,晴袭合一亦为幻笔。看来轩辕坟大姐大袭人的道行不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8: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被袭人和王夫人妖狐化,就是暗示被九尾狐附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8: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晴雯为啥总是针对花姑娘?贾府没落,贤袭人罪过不小
姜子说古书 2021-08-26   |  38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晴雯为啥总是针对花姑娘?贾府没落,贤袭人罪过不小!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怡红院的坠儿手脚不干净,晴雯知道了,命人叫宋嬷嬷进来,要即刻打发她出去。宋嬷嬷听了,心下便知镯子事发,却不敢听从,说是要等袭人回来处置此事,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宋嬷嬷因笑道:“虽如此说,也等花姑娘回来知道了,再打发他。”晴雯道:“宝二爷今儿千叮咛万嘱咐的,什么'花姑娘’'草姑娘’,我们自然有道理。你只依我的话,快叫他家的人来领他出去。”

  看官听说,怡红院的主子是谁?这些丫环到底归谁管?打发丫环这样的事情,到底谁说了算?

  看似大丫环有权处置小丫环,似乎并无不妥,然而事实上,要撵坠儿,需得贾宝玉亲自回禀王夫人,由荣国府的女当家人王夫人说了算,所以,晴雯才会有“明儿宝二爷亲自回太太就是了”的话语。

  《红楼梦》故事里,平儿行权,是替王熙凤行权,而王熙凤是替王夫人在行权,真正有权利做主的人是王夫人,即便是王夫人撵走晴雯,按规矩也需要提前请示贾母,王夫人后来先斩后奏的做饭,已经是不妥。

  若是身份高一点的丫环,都有如此大权,岂不是乱了套?袭人、晴雯、麝月,随便一个大丫环都能做主撵走坠儿这种小丫环,那么,如果她们的意见不一致呢?又当如何处理?如果这些大丫环的主意和主子不一致呢?又当如何处理?



  所以,怡红院的事情,本来应当是贾宝玉说了算,要开除谁,留用谁,应该由贾宝玉这个主人做主,然而事实上,怡红院日常做主的人却是袭人。

  李嬷嬷听了这话,益发气起来了,说道:“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我都知道那些事。”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的奶母李嬷嬷三番五次排场袭人,说她哄宝玉、在怡红院里作耗,晴雯三番五次对袭人,说她背地里偷偷摸摸,不把“花姑娘”、“草姑娘”放在眼里,很多人都觉得是冤枉了袭人,然而,袭人是真的不冤枉。

  《红楼梦》故事里,花袭人仗着自己和宝玉私下里的关系,狐假虎威,培植自己的势力,把其他丫环都拿下马来,又天天借宝玉之口传达命令,而怡红院的丫环、婆子,竟然都默认了这个状态,可知袭人霸占怡红院话语权已经很久了。

  换句话说,蘅芜苑的主人是薛宝钗,潇湘馆的主人是林黛玉,而怡红院的事情却是袭人说了算,宝玉做不了主。



  《红楼梦》故事里,袭人看似忠诚又能干,但是,她居然连贾宝玉的针线活都摆弄不开,很多事非但不会仔细报告给贾宝玉,反而是自己直接做决定,先斩后奏。

  而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呢?在袭人的架空之下,除了眼前端茶送水的几个丫环,其他丫环基本上都不认识,比如小红、四儿等人,他都不认识。

  宝玉看了,便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么?”那丫头道:“是的。”宝玉道:“既是这屋里的,我怎么不认得?”那丫头听说,便冷笑了一声道:“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一个。从来我又不递茶递水,拿东拿西,眼见的事一点儿不作,那里认得呢。”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作者写了这样一个桥段,唤作“贤袭人娇嗔箴宝玉”,是说贾宝玉因为史湘云住在潇湘馆,便大清早跑了去,还在潇湘馆洗漱,花袭人知道了,非常生气,又是跟薛宝钗这个外人抱怨,又是辖制起贾宝玉来。



  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后别再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一面说,一面便在炕上合眼倒下。

  看官听说,袭人不过是个丫环,这一段酸溜溜的进谏又是为何?贾宝玉反倒赶来劝慰,那袭人只管合了眼不理,问麝月,麝月亦是和袭人一个反应,怼了宝玉一句。后来,还是贾宝玉赌咒发誓,这事情才算了。

  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宝玉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袭人进谏,是贤良行为,然而,贾宝玉怒骂文臣武将那一段,正是针对袭人的死谏。

  宝玉道:“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看官听说,贾宝玉为啥突然谈论起文臣武将呢?林四娘一篇故事,写女儿忠义也就罢了,作者为啥偏要拿文臣武将开涮呢?因为,大观园便是天下,贾宝玉就是传国玉玺,花袭人就是东林党和清流,李嬷嬷就是魏忠贤和客氏。



  明亡清兴,李自成进京,皇城中人去楼空,崇祯帝亲自敲钟,无一人上朝,只得上吊自杀,不亦悲乎?明朝灭亡,内忧外患,原因众多,党争之祸,同样惨烈。

  魏忠贤下台之后,东林党一家独大,犹如袭人控制了怡红院。明朝中后期皇权被架空的景象,被作者原样还原,用心良苦,世人却不知,文官集团只顾他邀忠烈之名,却是一群临阵脱逃之徒,怎不叫人感慨?贾府没落,贤袭人罪过不小!明朝灭亡,文官集团的罪责不可推卸。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理解作者写《姽婳词》的心境。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8: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袭人就是九尾狐,纣王是谁?王夫人之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5:18 , Processed in 1.7445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