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林薛合一,还是林薛之争,真相是什么?宝钗是雪还是金簪[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姜子说书 [color=var(--weui-LINK)][url=]姜子说书[/url] [color=var(--weui-FG-2)]2023-08-22 21:56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福建
[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5)]收录于合集
#红楼梦[color=rgba(0, 0, 0, 0.3)]357个
#林黛玉[color=rgba(0, 0, 0, 0.3)]67个
#薛宝钗[color=rgba(0, 0, 0, 0.3)]41个
[color=rgba(0, 0, 0, 0.9)] 《红楼梦》是林薛合一,还是林薛之争,真相是什么?宝钗是雪还是金簪?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代指林黛玉,是公认的事实,但是,那根金簪真的代表薛宝钗吗? 《红楼梦》故事里,薛家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作者用“丰年好大雪”来代指薛家,意即“薛即是雪”。 那么,问题来了,薛宝钗究竟是那堆雪,还是被雪埋葬的金簪呢?她总不能又是那堆埋葬金簪的雪,同时又是金簪吧?原文中,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说出了答案! 兴儿拍手笑道:“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
《红楼梦》故事里,兴儿说得明明白白,薛宝钗是雪堆出来的,她是那堆雪,而非金簪,因为薛宝钗从来不爱花儿粉儿,不簪花,也不会拿玉簪搔头,更不会戴汉族发饰,因为她的属性是后金,紫薇舍人薛公的真身是龟蛇二将中的蛇。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
其实,《白蛇记》是白蛇化作白衣女子祸害书生的故事,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来自《斩白蛇》,作者石兄不过是玩了个文字游戏,用此障眼法来融合两个典故,来写来自东北的薛家的真身,毕竟,白蛇就是白帝子,恰好串上了,且看白蛇薛宝钗想要林黛玉,她是如何自报身份! 次看宝钗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 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看官听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分明是完全相反的属性,正所谓水火不容,怎么可能合一呢?且看兴儿之言! 兴儿道:“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分明是借此再次强调薛宝钗的属性就是风雪的雪,而林黛玉乃至于贾宝玉、史太君、晴雯等人都最怯寒怕冷。 宝玉忙说:“林妹妹怕冷,过这边靠板壁坐。”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宝玉道:“我昨儿已经告了一天假了,今儿我要想园里逛一天,散散心,只是怕冷.你叫他们收拾一间房子,备下一炉香,搁下纸墨笔砚.你们只管干你们的,我自己静坐半天才好.别叫他们来搅我。”
《红楼梦》故事里,薛宝钗就是林黛玉生命里的风刀霜剑,因为她和贾宝玉本来情投意合,薛宝钗一来,人家就三天两头闹矛盾。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即是薛宝钗要来抢林黛玉的通灵宝玉,既然是薛家鸠占鹊巢的故事,又为啥会有薛林合一的说法呢?真相只是:不同的时间,同一个空间,同一个九州天下罢了!薛家是爱新觉罗家族,林家是朱家,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薛家觊觎天朝上国的风光,是来天朝上国抢人家江山的。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