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68|回复: 407

史湘云·昙花一现韦陀泪【湘江水涸&云散高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发表于 2024-6-10 20: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湘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22: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妃省亲时怎么会没有史湘云?
麦克风5G
麦克风5G
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已关注
元妃省亲时怎么会没有史湘云?
原创 2018-05-01 暗香疏影 有心拾萃

第十八回,妙玉出场时,脂批总结了十二钗归着,可在后文元妃省亲的盛筵之上,众钗之中,除了巧姐还小,独独缺少位列十二钗之五的史湘云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十回史湘云的出场尤其自然: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好像读者已然习惯了,史湘云一直就是如此和贾府来来往往的,那既然这样,更解释不通了,元妃省亲这么难得的盛筵为什么没有邀请史湘云?
要说湘云不方便来,第二十二回又有: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宝钗生日,不是新作活计,而是特意回家取来旧日的半成品,作者似乎又在无意间逗漏,其时史湘云也在京城,并且住的不远。
如此种种设定,作者究竟暗藏着什么深意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看第十八回的这段文本: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己夹:二句毕矣。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己夹:何喜之有?伏下后面许多文字只用一“喜”字。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己夹:《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
【相约】、【相骂】两出戏出自明朝戏曲作家王玉峰的《钗钏记》,共三十出,【相约】是其中的第八出,讲述了史直欲将女儿改嫁魏家。史碧桃不愿毁弃婚约,命丫环史芸香去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前往史家花园,以便赠以金银财物,让他能赶在魏家之前行纳聘之礼。


结合文本我们来分析一下:

1、从整体内容上看,《钗钏记》讲述的故事和《红楼梦》的故事相去甚远,而且和《牡丹亭》相比基本算不上风月,而脂批却说《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那只能理解成此风月非彼风月。
2、在元妃点的四出戏中,龄官应该出演了【离魂】中的杜丽娘和【乞巧】中的杨贵妃,在昆曲中称为正旦,是主角,因而才会被贵妃特别喜爱,贾蔷也才会因势命龄官继续做《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二出。让人惊讶的是龄官此时却又说此二出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钗钏记》中的【相约】、【相骂】二出。要知道【相约】【相骂】中龄官出演的也是旦角,只不过在昆曲中另称为贴旦。那龄官非得作这个贴旦之戏究竟有什么特殊用意呢?
3、在“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之后脂批说“二句毕矣”,表面上是说戏子们演的逼真,实际上再一次暗示贾府戏台上的大戏就是贾府现实的再现或者说预告。


再回到【相约】、【相骂】这两出戏来看,龄官执意要作的本角是一个名为史芸香的丫鬟,至此一切的疑问都有了答案。
1、原来戏台上的史芸香妆演了现实中的史湘云,史湘云并没有错过省亲盛筵。2、史湘云在第二十回已经是第二次出场了,因而直接说“史大姑娘来了”很合理。
3、第二十二回的逗漏的确是作者故意。
4、脂批说的《钗钏记》的风月应该是指此书《风月宝鉴》对史湘云命运的安排,这个我们在史湘云判词解读时再说。

编辑于 2018-05-04 16:25
红楼梦人物

[tr][/tr]
[tr][/tr]
潇湘馆
绛芸轩

潇湘馆+绛芸轩===史湘云
水涸湘江
云散高唐

相约+相骂

史云香

史湘云【香妃+湘妃//潇湘妃子】






不骂不相识:《钗钏记·相骂》故事介绍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钗钏记》写落难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几经波折,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李氏认为上次芸香前来相约,是史家的阴谋,对芸香态度冷淡,并且以家贫无力迎娶为由相推诿。两人各不相让,斗嘴相骂,舞台效果不难想象。

二四、不骂不相识——《钗钏记·相骂》

红楼梦》有这样一个情节,说龄官不愿意演出通行的《游园惊梦》,而要演比较冷僻的《相约相骂》,理由是那并非自己的角色。龄官当然演旦角,但昆曲的旦角又各有不同。《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闺门旦,俗称五旦,《相约相骂》中的芸香是贴旦,俗称六旦。扮演俏丽泼辣的芸香,才是龄官的拿手戏。

《钗钏记》写落难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几经波折,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皇甫吟与史碧桃有婚约,但皇甫吟家道中落,史家便有悔婚之意。碧桃让丫环芸香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夜来史家花园,以便赠金,用作聘礼。恰巧皇甫吟不在家,芸香便告诉皇甫吟之母李氏。皇甫吟有一好友韩时忠,竭力劝阻皇甫吟前去赴约,自己却冒名骗得金钗、金钏。于是闹出了很大的一场风波。

《相骂》(又称《讨钗》)一折,演史碧桃久久等不到皇甫家前来迎娶,内心十分焦急,令芸香到皇甫家讨还钗、钏。芸香遇见的仍是李氏。李氏认为上次芸香前来相约,是史家的阴谋,对芸香态度冷淡,并且以家贫无力迎娶为由相推诿。芸香感到奇怪,明明赠与他们钗钏,怎么现在还没有钱呢?李氏却说皇甫吟那天没有去花园,更没有拿到什么钗钏银两,芸香完全是无中生有。

芸香:走来,看上面是什么。

李氏:是天。

芸香:我只道是地哩。(唱)却不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教你须臾有祸来。

李氏:我们是良善人家,喏喏喏,老天应鉴察,不受这非灾。

芸香:偏要受这非灾。

李氏:偏不受。

芸香:偏要受。啊呀,还我钗钏银两就罢,不然,死也要死在这里的。(哭介)(www.xing528.com)

李氏:什么钗钏银两,这是哪里说起。吓,看他公然上坐,呀啐,这个所在,岂是你坐的。

芸香:哟,难道是龙位,王位,我倒坐不得嚒。

李氏:虽不是龙位,王位,你却坐不得。

芸香:我倒偏要坐。

李氏:偏不让你坐……

丫环与老夫人因误会而争辩,由争辩而争坐。芸香坐在老夫人原来坐的椅子上,老夫人不许她坐,非要拉她下来,芸香却怎么也不肯下来,赖在椅子上,甚至斥责老夫人是“老不贤”,是拐骗钱财。两人各不相让,斗嘴相骂,舞台效果不难想象。

显然,假如不是这样相骂,将矛盾揭开,所有人上了韩时忠当的人,仍然被蒙在鼓里。丫环与老夫人由于彼此误解,深感冤屈而产生的气急愤懑、诉告无门的心理,是通过相骂来宣泄的。不骂不相识。骂,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角色性格的体现。

我看到的《相骂》中的芸香,是由浙江永嘉昆剧团的由腾腾扮演的。她才二十岁出头,却把丫环芸香演得十分轻松俏皮、敢打敢骂,泼辣得那么令人喜爱。江苏省昆剧院专家丁修询先生已年逾八旬,他告诉我,这是一场贴旦和老旦的对手戏,只有昆曲才能这样在絮絮叨叨的对白中,甚至在吵吵嚷嚷中,将人物性格充分体现出来。昆曲中有许多来自民间的东西,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不是哪一出都优雅诗化,与人隔膜,让人看不懂的。他又说,昆曲的行头和其他剧中不一样,几乎都是用麻布做成的。浆洗好以后,方方正正摆在衣箱里。到了码头演员拿出来穿在身上,折痕仍清清楚楚。昆曲就讲究这样的方方正正。

一番话,令我茅塞顿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23: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潇湘馆
绛芸轩

潇湘馆+绛芸轩===史湘云
水涸湘江
云散高唐

相约+相骂

史云香

史湘云【香妃+湘妃//潇湘妃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09: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4 钟家台 2018-07-19   |  555阅读  |  3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4
  湘云穿“绣龙”的短袄,所以湘云不是皇帝。
  看到了湘云穿“绣龙”袄,却没能联系上下文的伏笔,忽略了湘云穿的不是自己的衣服,而是穿的宝玉的男装,绣龙袄是宝玉的,宝玉才是皇帝!
  元春是孝庄,宝玉是顺治。
  只注意到了“銜玉而生”,便一厢情愿的认定了“銜玉而生”必须是也只能是指带着元玉玺入主中原的顺治,却完全无视红楼梦一开篇所说的宝玉乃是“唯一仅剩”的补天之石,皇太极的儿子多了去了,不差小九儿顺治这一个,哪里算得上唯一的仅剩的?也丝毫不理会文中处处描写的宝玉反清的立场,什么“打葫芦(打胡虏)”,什么“除了明明德外无书(除了“明”外都不是合法政权),什么借给芳官顺治剃头痛骂胡虏,什么“金是玻璃(不是玉)”,宝玉若是顺治能干得出这些自己打脸的事么?还什么元春是孝庄,元春的反清色彩就不说了,孝庄是哪一点能符合元春的悲惨判词“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
  有人说元春是袁崇焕,因为“元”通“袁”。
  可是他们却无法解释为何作者会写元春又似宝玉母又是宝玉师,更无法解释为何元春会选宝钗而弃黛玉。其实元春判词中“榴花开处照宫闱”是“留华开处炤宫闱”,是暗指天启皇后张嫣曾收养的崇祯留下来的儿子里名字里有“照”的朱慈炤,炤是照的异体字,照本就是“炤”,二字本就完全是一个字。
  红楼梦的布局构思宏大而精妙,为了揭开这个三百年的奇书真相,我们还是要全面的联系的分析问题才好。
  名中有玉并与黛玉名字相似、又与贾芸手帕传情的的林红玉是谁?
  小红是管家林之孝家的,林姓,书中唯一与黛玉同姓的一家。朱为赤心木,双木“林”自然是赤心木朱明的人。“玉”字,又重了宝玉玉玺和黛玉崇祯。单从“林”和“玉”两个字上我们就不难看出林红玉的身份是何等的不同了。
  这个与崇祯林黛玉名字仅仅一字之差的贾府管家之女,这个与崇祯贾芸手帕传情的宝玉丫鬟——林红玉究竟是什么来历呢?
  首先要指出的的是:小红和贾芸手帕传的不是情爱的“情”,而是汉人政权——千年秦业的“秦”!贾芸将自己的手帕托坠儿送给了小红,其实是隐喻小红继承了崇祯的明王朝的皇位帝业!
  那么这个继承了崇祯皇位帝业的红儿是谁呢?
  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是也!“红儿”的红,小红的“红”,不仅是指“朱”,也是指弘光的“弘”。
  ——红玉不能叫“玉”,被迫改名做“小红”“红儿”。
  影射的是南明弘光帝的正统性完全不被满清所承认的历史现实。
  ——“这红玉年方十六岁,因分人在大观园的时节,把他便分在怡红院中”,
  影射崇祯十六年五月,在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小红与坠儿滴翠亭商量手帕传情。
  滴翠亭的“滴”字有水,乃是影射“清”;“翠”字见绿,乃是影射“虏”。滴翠亭又四面是水,影射的是朱由崧是在满清水已入主中原的情况下称帝南京。
  ——凤姐赏识红玉,“红玉道:“十七岁了。”凤姐又问名字,【甲侧:真真不知名,可叹!】红玉道:“原叫红玉的,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红儿了。”......凤姐道:“既这么着,明儿我和宝玉说,叫他再要人,叫这丫头跟我去。可不知本人愿意不愿意?”
  十七岁的红玉被凤姐赏识,特意要走重用,影射的是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在以亲阉党的马士英为首的拥立下南京称帝。
  简单看看林红玉——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的历史争论
  朱由崧为朱常洵长子,因此在崇祯太子及定、永二王无法至南京继位的情况下,在伦序上福王本为第一顺位。然而一心谋私的东林党人却极力反对朱由崧,因为他们害怕朱由崧即位后追究“妖书”、“梃击”、“移宫”三案的责任,于是违背常规,坚决主张立关系远、也并不贤的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史可法还声称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朱由崧不得不求助于武将支持,最后在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总兵的压力下,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朱由崧继位,迫于形势的史可法和其他东林党人这才转而被迫承认弘光帝。但由此已埋下了最终覆灭弘光朝的激烈分化的党争、武将跋扈自雄的根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2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19: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贾宝玉===史湘云===湘//木之泪+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红楼梦》中诗咏白海棠的历史密码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1-15 10:07:32)
标签: 崇祯 红楼梦 明朝 南明 朱三太子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是朱三太子----崇祯帝的四皇子朱慈炤。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薛家原住在东北角上梨香院,梨花白色,古人多将雪和梨花联系,如《广群芳谱》“二月间开白花,如雪六出”,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北角上梨香院”乃是暗喻薛家乃是来自东北白雪极寒之地的满清。



     海棠诗社用秋海棠暗喻南明,梨花海棠的组合不由得让人想起苏东坡极有名的一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海棠诗社的名字已经暗喻了海棠南明被梨花满清最终压制的不幸结局。

  接下来,该解诗了。括弧()中是我对诗的解释。

  先看宝玉,因为宝玉的诗最是写形,一看就知道说的是白色的竹节秋海棠,那我就给大家上张竹节白海棠的美照以助赏诗。图见下。叶上的白色斑点正是如同眼泪一般分明。

破解《红楼梦》中诗咏白海棠的历史密码





  《宝玉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重门,多用于借指宫门或者边防要塞。皇宫和边塞都被秋后金占据。七节说的是秋海棠有竹节,这秋海棠八月春却是满盆雪,中原已完全被满清占据)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太真杨妃即宝钗是冰作影的满清正在当权时,捧心西子即黛玉是朱明正统已灭亡化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愁千点,泪一痕写出了叶子上的斑点,风雨暗喻满清,风不散雨又添,满清的恐怖统治日渐巩固,如何不让我心生千愁更添泪!)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写朱慈炤自己无奈倚栏独吹怨笛的愁苦形容)



  《探春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朱明政权日渐西山,翠盈雨满盆,满清日趋坐大,)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

  (我是朱明人品行高洁,绝不承认满清,可是只因满清雪,致使朱明魂易消)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只有一处明郑是独力难支,在明月下留下抗争的倩影)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对照黛玉诗中的“月窟仙人缝缟袂”,不要说白衣仙女飞升离去,你看朱明之魂仍然在,伴我战斗在黄昏!)



  《宝钗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蒙双行夹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为了护理白海棠我宝钗连门也不出,这一方面是反讽宝钗天天往怡红院里跑却说自己庄重自持大门都不出;另一方面是传达明清之争的潜台词:为了彻底消灭朱明政权我满清是费尽心机全力以赴)

  自携手瓮灌苔盆。

  (水灌苔盆暗喻满清入侵中原)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庚辰双行夹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胭脂红色被满清水洗去,换了白色秋阶影,冰雪满清将海棠的朱明玉魂换做了满清的水露魂,中原的汉人政权已经被我满清彻底改换!)

  淡极始知花更艳,【庚辰双行夹批: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鸟鸣山更幽”也。】

  (花变作白色才更加艳丽:这一方面是暗示宝钗表面上看似对宝玉没有图谋,其实正是因为宝钗对宝玉图谋极深所以注意隐藏心机故作假姿态。
  另一方面是满清的高调宣告:满清的白可比朱明的红更加艳丽更加英明神武,汉人应该乖乖俯首遵奉满清才对)

  愁多焉得玉无痕。【庚辰双行夹批: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 

  (“痕”即“泪痕”,这是宝钗讥讽二玉:宝玉黛玉一看国家无望,他们这愁多了能不流泪么?)


  欲偿白帝凭清洁,【庚辰双行夹批:看他收到自己身上来,是何等身份。】不语婷婷日又昏。

  (一个白帝一个清,白雪满清要认清!)


  《黛玉咏白海棠》
  括号()里是我的解释

  半卷湘帘半掩门,【庚辰双行夹批: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得突然别致。】

  (与宝钗的自称“昼掩门”的刻意做作相对照的是,潇湘妃子的真随性)


  碾冰为土玉为盆。【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料定他自与别人不同。】

  (要将满清冰碾灭为土,朱明才是真玉的汉家政权。)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南明这白色的八月春开在满清入主中原后,是北京朱明灭亡后残存的政权)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庚辰双行夹批: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朱明祖宗只能为朱明准备缟素寿衣,在金秋满清的摧折下,无力回天的朱明只能哀怨悲泣)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庚辰双行夹批: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今日之作宝玉自应居末。】

  (这亡国的痛苦和无助能向谁去倾诉,只能任由满清西风带来昏沉黑夜)




  湘云第二天才补做,因为湘云是明史,史书当然是后来者写就,时间上自然要延迟。

  湘云为何独她写了两首写了两篇?因为写的是崇祯之后的后明,南明即排在被承认的正统朱明后的二明。


  《湘云咏白海棠》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己夹:落想便新奇,不落彼四套。】种得蓝田玉一盆。【己夹:
  好!“盆”字押得更稳,不落彼四套。】

  (蓝,冷色系,指满清。昨日崇祯已经殉国成仙,才会有今天八月春秋海棠开在满清入主中原后)



  自是霜娥偏爱冷,【己夹: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非关倩女亦离魂。


  (满清是霜娥冷酷无情,我这明史不是那《离魂记》中的倩娘,可是却从此失去了朱明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己夹:拍案叫绝!压倒群芳在此一句。】雨渍添来隔宿痕。

  (秋“金”冰雪满清称王中原,这雨雪不断更让汉人旧愁又添新愁。)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己夹:真好!】

  (诗通“史”,幸喜的是著史人著史不倦,绝不虚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己夹:更好!】


  (秋海棠南明顽强坚持在任何角落,不论是“蘅芷萝薜”的满清统治区,还是偏僻地域或是狭小地方)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中华喜爱高洁的朱明却难以支持,人们因为不满秋金而纷纷送掉性命)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帘,回顾我前面解“杏花村”那一节,帘喻指满清八旗的“旗”。朱明玉就如同蜡烛一般在满清风里燃尽最后的血泪,冰晶满清八旗将朱明月彻底隔绝在户外)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己夹:二首真可压卷。诗是好诗,文是奇奇怪怪之文,总令人想不到忽有二首来压卷。】


  (满腹的思明愁绪想诉说给月中嫦娥,可是夜色昏昏看不到明月的我如何能做到呢?)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23: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湘灵鼓瑟
[ 唐 ] 魏璀
原文
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扁舟三楚客,丛竹二妃灵。

淅沥闻馀响,依稀欲辨形。柱间寒水碧,曲里暮山青。

良马悲衔草,游鱼思绕萍。知音若相遇,终不滞南溟。

作者介绍

魏璀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见《登科记考》卷九。《全唐诗》存诗1首。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9: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芦雪庵即景联句》注释
我的图书馆1m7r
2022-03-30   |  1932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五〇回



读红品诗词-152-1

《芦雪庵即景联句》注释

文/墨吟 筱蕊


图:芦雪庵



众人正在欣赏香菱第三首《吟月》诗之时,忽闻家中又来了一大帮亲戚,于是都来至王夫人上房内,只见乌压压的一地人。

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邢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两家亲戚一处打帮来了。走至半路泊船时,正遇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大名李纹,次名李绮,也上京。同叙起来,又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闻得王仁进京,也随后带了妹妹薛宝琴赶来。


这一来大观园比先更热闹了许多,恰逢这一日下大雪,李纨与众姊妹商议,要在芦雪庵凑个社,既为新来的亲戚接风,又可以作诗,大家一致赞成。

次日众人齐往芦雪庵来,至地坑屋内,只见杯盘果菜俱已摆齐,墙上已贴出诗题、韵脚、格式来了。题目是《即景联句》五排律一首,限二萧韵,后面尚未列次序。

“即景”指雪景,“联句”即多人共作一首诗,“排律”是将律诗扩大,除了首联和尾联之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数量不限。一般先由一人起首句,后由另一人吟二、三句,依次轮流联吟,最后由一人吟末句。“二萧韵”指格律诗下平声第二韵,因起首为“萧”字,故名“二萧韵”。


宝钗见墙上没有排列次序,说道:“到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说着便令众人拈阄为序,第一却是李纨。这可急坏了一旁的凤姐,她不识字,更不会作诗,轮到她如何联吟?于是她笑道:“你们可别笑话,我只有了一句粗话,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

众人都笑道:“越是粗话越好,你说了,就只管干政事去罢。”

凤姐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晚听见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

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正是会作诗的起发,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于是确定这句为首。

这样一来,次序即被否定,故脂批云:“一定要按次序,恰又不按次序。”接下来众人七嘴八舌,争相联吟,规则亦被打破,可谓热闹非凡。

最后吟成的《即景联句》共三十五联,全诗如下: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匝地【1】惜琼瑶【2】。

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3】。

价高村酿熟【4】,年稔【5】府粱饶。

葭【6】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7】。

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

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

麝煤【8】融宝鼎【9】,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香粘壁上椒【10】。

斜风仍故故【11】,清梦转聊聊【12】。

何处梅花笛【13】,谁家碧玉箫【14】。

鳌愁坤轴陷【15】,龙斗阵云销【16】。

野岸回孤棹【17】,吟鞭指灞桥【18】。

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19】

坳垤【20】审夷险,枝柯【21】怕动摇。

皑皑【22】轻趁步,翦翦【23】舞随腰。

煮芋成新赏【24】,撒盐是旧谣【25】。

苇簑犹泊钓【26】,林斧不闻樵。

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

花缘经冷聚,色岂畏霜凋。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鸮【27】。

阶墀【28】随上下,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宵。

诚忘三尺冷【29】,瑞释九重焦【30】。

僵卧谁相问【31】,狂游客喜招【32】。

天机断缟带,海市失鲛绡。

寂寞封台榭,清贫怀箪瓢【33】。

烹茶冰渐沸,煮酒叶难烧。

没帚山僧扫,埋琴稚子挑。

石楼闲睡鹤,锦罽【34】煖【35】亲猫。

月窟【36】翻银浪,霞城【37】隐赤标。【{孤标傲世偕谁隐!}】

沁梅香可嚼【38】,林竹醉堪调【39】。

或湿鸳鸯带,时凝翡翠翘。

无风仍脉脉【40】,不雨亦潇潇【40】。

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匝地:遍地。

【2】琼瑶:美玉名。

【3】苕(tiáo):芦花。

【4】价高村酿熟:典出唐·郑谷《辇下冬暮咏怀》:“烟含紫禁花期近,雪满长安酒价高。”

【5】年稔(rěn):年景好。

【6】葭(jiā):芦苇。

【7】杓(biāo):斗柄。

【8】麝煤:原指掺和麝香的名墨,此处代指木炭。

【9】宝鼎:原指香炉,此处代指火炉。

【10】壁上椒:古代后宫居室多以花椒拌入泥中涂抹墙壁,既能使室内飘散淡淡的香气,又是多子多福的吉兆。

【11】故故:阵阵。

【12】聊聊:通寥寥。

【13】梅花笛:笛之美称。

【14】碧玉箫:箫之美称。

【15】鳌愁坤轴陷:典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据《列子·汤问》载,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炼石以补天,又断鳌之四足以立地之四极。“鳌”即大海龟,“坤轴”即大地。

【16】龙斗阵云销:借用宋·张元《咏雪》之诗意,张元原诗为:“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


【17】野岸回孤棹:典出《世说新语·任诞》:晋代王子猷雪夜一觉醒来,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吟左思《招隐》诗,突然想起友人戴安道,即孤身一人驾小舟前往剡县戴家。舟行一夜方到戴家,但王子猷却不入其门,又原路返回野岸。人问其故,他说:“我本乘兴而往,尽兴而返,何必要见戴呢?”

【18】吟鞭指灞桥:典出宋·尤袤《全唐诗话》:唐代宰相郑綮(qìng)善作诗,有人问他:“相国近来可有新诗?”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驴背上。”“灞桥”乃汉代桥名,位于长安之东。当时文人雅士皆送客至灞桥,折柳吟诗赠别。

【19】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此联典出宋·计有功编著的《唐诗纪事·开元宫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命宫中制棉衣赏赐戍边将士,有士兵在棉衣中得诗一首:“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此事层层呈报,唐玄宗亲自查问。一宫女出而承认作此诗,玄宗遂下旨将该宫女嫁与得诗士兵为妻。

【20】坳垤(ào dié):坳为低洼地,垤为小土丘。

【21】枝柯:树枝。

【22】皑皑:形容雪之洁白。

【23】翦翦:形容风之凌冽。

【24】煮芋成新赏:典出宋·苏轼流放海南儋州时的一个故事:当时海南大米奇缺,苏轼入乡随俗,以山芋(即山药)为主食。其子苏过别出心裁,将山芋捣碎煮成羹给父亲吃,苏轼品尝后觉得“色香味皆奇绝”,遂写了一首《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赞曰:“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从此玉糁羹成了儋州一道新的名菜。

【25】撒盐是旧谣: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谢安在家与诸子侄共赏雪景,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悦。


【26】苇簑犹泊钓:借用唐·柳宗元《江雪》诗意,原诗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7】老鸮(xiāo):猫头鹰。

【28】阶墀(chí):台阶。

【29】诚忘三尺冷:典出《汉书·高帝纪下》,其中有“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之语。“三尺”原指宝剑,此处借以代指将士。

【30】瑞释九重焦:典出战国·宋玉《九辨》,其中有“君之门以九重”之语,后以“九重”代指皇帝。

【31】僵卧谁相问:典出《后汉书·袁安传》,言洛阳县令因积雪丈余外出视察,见百姓皆铲雪而出乞食,至袁安门口,发现无路可通,以为袁安已冻死,令人除雪入户,见袁安僵卧床上,问其何以不出门扫雪,袁安回答说:“大雪天饥饿难耐,不宜求见于人。”

【32】狂游客喜招:典出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言开元年间,王元家中“每大雪则自所居至坊口扫雪开道,迎揖宾客宴饮,谓之暖寒会”。

【33】清贫怀箪瓢:典出《论语·雍也》,孔子称赞学生颜回道:“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4】罽(jì):毛毯。

【35】煖:暖的异体字。

【36】月窟:月宫。典出唐·卢肇 《天河赋》:“光连月窟,何慙媚以怀珠。影照天津,岂愧浄而如练。”

【37】霞城:浙江天台赤城山。典出晋·孙绰《天台赋》,其中有“赤城霞起而建标”之语。

【38】沁梅香可嚼:典出明·张岱《夜航船·嚼梅咽雪》:“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

【39】林竹醉堪调:典出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

【40】脉脉、潇潇:常用以形容风雨,此处借以形容雪花。
孤标傲世写谁隐?湘云霞城隐赤标!凭谁醉眼认朦胧?胧是月龙长安昭阳王关注IP属地: 宁夏
0.7052024.07.27 12:25:49字数 2,306阅读 45



【 红楼日月:连载14】
(接上文,湘云身份的秘密)
2.1.3 凭谁醉眼认朦胧
湘云的菊花诗,本节不做专题解读,只看几个要点: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踈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清冷香:冷香是宝钗的标配,湘云说:清,冷香。
后面两句有多重含义:君傲世之君,表面指菊花;也可指皇帝;更是指此诗比作菊花之人,“看来惟有我知音”,看来只有我知道此人音讯;还有:无君,有我,作者的一石多鸟随处可见。
《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迳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三径:是隐者家园。
傲世:湘云诗里再次说傲世。
《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迳中。
窗隔踈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三径:重复强调,隐者。
潜度偷移:隐之前的艰苦历程,不为人知的奔波亡命。
破月锁玲珑:破明,锁龙,此龙在破明之时曾被锁过。
珍重暗香休踏碎:珍重暗香,不要踏碎菊影,还是月影?
凭谁醉眼认朦胧:谁能认出这个模糊的“胧”??月龙,明之龙。
前文讨论过黛玉的“月胧明”,黛玉是月龙,明君,湘云是储君。




湘云的菊花诗

再简要看下黛玉的三首菊花诗: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黛玉的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隐!
一从陶令平章后:陶渊明,《诗品》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忆旧还寻陶令盟:还重复强调陶渊明,强调隐。
孤标傲世偕谁隐?问菊,也是问读者,写谁隐?
一般都认为这句诗是写黛玉孤高傲世,是指黛玉。反面看是黛玉说湘云,指湘云这个太子隐居之事。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里的“隐”,都在向读者揭示“湘云之隐”。这一社是湘云特邀,菊花诗题为湘云所拟,而菊花本就是:隐逸花。
我们来看“孤标傲世写谁隐”?
这次菊花诗有个小动作,黛玉勾题赘名为“潇”,湘云勾题开始赘名为“湘”,很明显意在“潇湘馆”的“潇湘妃子”,这个小细节也透露了湘云与黛玉的渊源。但我说的小动作是:宝玉改“湘”为“霞”,是特意设计,引起读者注意,“霞”是湘云“枕霞旧友”的简称。
芦雪广联诗,湘云说“霞城隐赤标”。霞是湘云,隐了。赤标:赤是朱,标是木末,也是旗帜,赤标是朱的最后的旗帜。崇祯死后,朱明的旗帜,首先是太子,其次是其他皇子,然后才是弘光、隆武等皇家宗室。所以朱的旗帜,太子是首选,但“霞”这个“赤标”隐了。
孤标:无父为孤,何况太子父母双亡;标即“霞城隐赤标”之标。孤标是“霞”,是湘云,是崇祯太子。
傲世:《问菊》之前,湘云的《对菊》、《供菊》重复强调“傲世”。
所以,“孤标”、“傲世”都是湘云特征,不是黛玉。重复强调的“三径”,写的也都是“湘云之隐”。
有个细节:在湘云醉眠芍药后,“探春忙命将醒酒石拿来,给他衔在口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收藏“醒酒石”之人是谁?陶渊明。陶渊明收藏的醒酒石,是有考证以来个人收藏的第一块醒酒石。但陶渊明的醒酒石大,不是含在口内的,陶渊明每每酒后醉卧石上,醒来且歌且诗。所以这醒酒石还是把湘云比作陶渊明,与湘云之隐相符。
黛玉的三首诗还有第二个共同点:无人知。
向读者说“片言谁解”,“众莫知”,“举世无谈者”,“同谁诉”。
我们笼统俯瞰全部菊花诗: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全部名列榜首,孤标隐、众莫知、同谁诉、片言谁解是主要原因。
探春的诗排名在湘云、宝钗前,仅此一次。“彭泽先生是酒狂”指出陶渊明,“短发冷沾三径露”指出隐士。注意庚辰本是“短发”,很多版本是“短鬓”,为什么要改?很显然在古时“短发”不好理解。放在明清之际,则很容易明白,剃发,头顶不就成短发了吗?是鞭挞剃发令。还透露出一个信息:说明隐居的太子也剃发易服了。这不是探春的诗吗?怎么说湘云?跟黛玉诗一样,探春的隐士陶渊明也是在说湘云之隐。虽隐居,为了不引人怀疑,不得不剃去受之父母之发,这一直是太子心里之痛。也就很容易理解黛玉说湘云打扮的话:“妆出个小骚达子”,这是父亲责骂啊!所以《红楼梦》中有许多泪笔。
湘云的《菊影》竟然没排上名次!在我看来,这首诗句句都好,是湘云三首诗中最好的。或许是作者用明贬暗褒之法,为了引起读者对比思考《菊影》,此诗揭露湘云“胧”的身份。此诗还有一个特点:与黛玉的《菊梦》都是“菊”字在前,其它菊花题都是“菊”字在后,而这两首诗都点出“胧”字!
影、梦也是此书的重点字:寒塘渡鹤影,红楼梦。
说到“寒塘渡鹤影”,和黛玉说湘云打扮“小骚达子”,第49回,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彩绣龙窄褙小袖掩襟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腋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湘云里头打扮:绣龙,红妆!外面的“骚达子”打扮只是表象,里头打扮才是此人真正身份。否则湘云为什么给读者瞧里头打扮?
注意:鹤势螂形!“鹤”在后面湘云诗中多次提到,“螂”字却无着落,“螂”是其形!崇祯太子之名便是“烺”字:“朱慈烺”。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唐 ] 李白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岩泉殷”。殷(yǐn ),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


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color=rgba(0, 0, 0, 0.85)]
红楼梦研究


关注





2021-12-13 20:11
上海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归途如虹 168个内容
作者
归途如虹
“是真名士自风流”是史湘云在第四十九回里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史湘云的夫子自道。
史湘云身上的名士风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湘云是一个性情中人。
魏晋名士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身上有真性情。他们不拘世俗眼光,敢于做最真实的自己。尤其是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更是将名士风流演绎到了一种极致。
《世说新语》里记载,阮籍在母亲去世后反而去蒸了一头小猪,喝了两升酒,在母亲的出殡的时候则只说了两个字:“穷矣!”,便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为了不和司马昭结为儿女亲家,阮籍酩酊大醉六十日。这样的举止自然是相当狂放不羁的。
史湘云自然不像阮籍等人那般狂放,却也是一个爽朗不羁,性格洒脱,不拘小节的性情中人。
林黛玉在第三十一回里提到史湘云曾经因为扑雪人而弄了一身泥水。可见史湘云天真浪漫,生性活泼开朗。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里写到,史湘云得知有新鲜的鹿肉吃,就鼓动贾宝玉“又顽又吃”,还号召大家一起吃,还说:
“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这份潇洒从容的气度在《红楼梦》里无人能出其右,几乎可以和“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气魄相提并论。可见史湘云对生活的热爱。而诗酒风流则是魏晋名士身上最典型的标签。比如阮籍去当步兵校尉,就是因为听说步兵厨多美酒。
在贾宝玉的生日宴席上,大家喝酒行令,袭人抓阄,抓出了“拇战”,也就是划拳。史湘云觉得划拳“简断爽利”,符合她的脾气,就“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可见史湘云性格豪放,颇有几分男儿气。
可以说,史湘云身上丝毫没有传统大家闺秀身上的矜持和扭捏。她的一切举止是那样的自然洒脱。
不过,史湘云和阮籍等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阮籍等人觉得自己生逢乱世,生不逢时,所以内心是非常苦闷压抑,甚至是惶恐不安的。他们表面上看起来狂放,实际上内心是很忧郁孤独的。史湘云则不同,史湘云虽然从小就父母双亡,在叔叔婶婶家也过得很不容易,经常做针线活到半夜三更。可是她乐观豁达,有一颗平常心,乐于享受生活,内心并不像许多魏晋名士那样沉郁。
第二:史湘云做任何事都没有功利目的。
史湘云是一个性格很单纯的人,没有丝毫的心机。她做任何事都是出于自己的一片热情,不存在任何功利目的。
在得知大观园里成立诗社后,史湘云很兴奋,说自己“扫地焚香”也要加入,还和了两首《咏白海棠》。可是,史湘云如此急切地想要加入诗社只是基于对诗歌的热爱。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把加入诗社当作是一种社交手段,也完全不计较自己在诗社里的排名,只是单纯地热爱诗歌。所以,她可以和香菱热情地讨论诗歌,以至于被薛宝钗打趣为“疯湘云的话多”。在芦雪广和大家一起即景联句,史湘云才思敏捷,表现抢眼。不过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史湘云是在炫耀才华。
史湘云虽然在第三十二回里劝贾宝玉去见贾雨村,讲谈讲谈仕途经济学问,被贾宝玉斥责为说“混账话”。可是,史湘云这样做也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她既不像贾政和王夫人那样把贾宝玉看作是家族的希望,未来的依靠,也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地对贾宝玉因势利导,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她只是随口一说而已。之后,史湘云再也没有和贾宝玉说过类似的话。
在《世说新语》里有一个很著名的“雪夜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这就是典型的魏晋风流,不在乎结果,只享受过程,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随性自在。
史湘云就是如此,毫无机心,天真自然,做事随性而为。
第三:史湘云嫉恶如仇,心直口快。
史湘云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她在得知邢岫烟被贾迎春房里的奶妈等人欺负的时候,就义愤填膺,想要去为邢岫烟打抱不平,被林黛玉打趣为学荆轲聂政。薛宝琴初入贾府,史湘云就提醒她要提防小人,薛宝钗就说史湘云太心直口快了。
在史湘云的世界里,善恶分明。她的心中,只有是非对错。这一点,也是继承了魏晋风流。
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典型就是阮籍和嵇康了。
阮籍有一个特点,面对自己欣赏的人,他以青眼视之,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视之。
《晋书·阮籍传》记载: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可见,阮籍是一个不掩饰自己对他人好恶的人。
《晋书·嵇康传》记载: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可见,嵇康之所以被杀,完全是因为得罪了权贵钟会。
史湘云和阮籍和嵇康一样,具有坚持自己心中的价值判断,不惜得罪他人的勇气。阮籍和嵇康是男子,而史湘云是一个生活在男尊女卑时代的女子。因此,史湘云的表现更为难得。
总而言之,史湘云身上很好地体现出了魏晋名士风流:真实、自在、放达、逍遥。史湘云每次在《红楼梦》里出现,都如同惊鸿一瞥,让人惊艳。
不过,史湘云又和阮籍、嵇康等人同中有异。阮籍和嵇康等人的行为是基于对黑暗时代的抗争。而史湘云却并不想抗争什么,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基于“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天性,一种天生成的开阔的心胸,一种纯粹的自由精神。史湘云不像魏晋名士那样内心忧愤深广,她的内心是温暖的,她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清新自然。
原标题:《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


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文言文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12 22:51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紫云仙季,有英风焉。吾家见之,若众星之有月。贵则天王之令弟,宝则海岳之奇精。游者所谓风生玉林,清明萧洒,真不虚也。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吾因抚掌大笑,扬眉当之。使王澄再闻,亦复绝倒。观夫笔走群象,思通神明,龙章炳然,可得而见。岁十二月,拜省于淮南。思白华之长吟,眺黄云之晚色。目断心尽,情悬高堂。倾兰醑而送行,赫金鞍而照发,错毂蹲野,朝英满筵。非才名动时,何以及此?日落酒罢,前山阴烟。殷勤惠言,吾道哀坐。想洛桥春色,先到淮城。见千条之绿杨,折一枝以相赠,则华萼情在,吾无恨焉。君公赋诗,以光荣饯。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赏析提要及诗中人物地名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此序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前后。

序中的从弟李令问,与本集《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之令问,当是一人。又《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中有南阳公房郇王李祎五世孙兰陵丞李令望,当是李令问之兄弟。其父李思正,曾为夔州司功参军。约当其父在淮南任官时,李令问前往觐省,李白此序即是在洛阳龙门与之饯别时所作。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原名伊阙。《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道·河南府:“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由此,伊阙又称龙门。京兆参军,京兆尹之属官。淮南,即淮南道,治所在扬州。

诗中人物地名:

李令问:李白从弟,曾任京兆参军。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约为同年之作。详见“李幼成”条。

龙门:①禹门口,《元和郡县志》河东道绛州龙门县:“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山西河津县之间。李白《公无渡河》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②山名,地在泾县西北四十里,中有石洞若门,故名。即今安徽太平县与泾县交界龙门山。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③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三十里,两山对峙,东曰香山,西曰龙门,石壁峭立,伊水出其间,故名。龙门石窟即在其处。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有“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前有樽酒行》有“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有“而我胡为者? 叹息龙门下”。《明堂赋》云“豁龙门以开关”。《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云“王公卿士送及龙门”。另有《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京兆:京兆府,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唐以雍州改置。李白有《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淮南 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湖北应山、汉阳一带。其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李白《少年行》有“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毬猎夜拥掷。”《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有“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有“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寄淮南友人》有“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另有《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锦心绣口
所属栏目:中外典故
唐·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令问之淮南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形容文思迅捷,措词优美。《古今杂剧·吕洞宾花月神仙会》:“深谢四位伶客,逢场作戏,果然是~,弄月嘲风。” ......    (本文共 107 字 )     [url=][阅读本文] >>[/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侠客行
[ 唐 ] 李白
原文 译文对照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伟大蓄能本事//】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译文
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

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迅疾。

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几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使赵都邯郸上下,都为之震惊。

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

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像扬雄一样,在书阁里研究《太玄经》到老,而一辈子无所作为呢?

注释
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是李白乐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体的行,等于说“侠客的歌”。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吴钩:宝刀名。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飒沓:迅疾的样子。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

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三杯”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素霓: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烜赫:形容声名盛大。大梁城: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太玄经:西汉扬雄的一部哲学著作。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红楼梦》里史湘云的判词 2017-01-13 17:19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和《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从后二十八回中知道,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夫妻恩爱。新朝清理旧朝官宦,卫若兰被官兵捆绑抓走,史湘云沦为乞丐,在暮年,与已成乞丐的宝玉相遇于湘江地界,两人从此相依相伴。湘云在生命的尽头,斜卧湘江岸上,与赶来的宝玉有这样的情节,可以看看与上面的判曲有着怎样的吻合性;宝玉匆忙哭喊道:“云妹妹,你快回来。”湘云挣扎着回身一望,见宝玉跌跌撞撞赶来,含泪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二哥哥别管我了,让我安静着去罢。”宝玉踉跄着过来坐在身旁,哭道:“别说傻话,你会好的。”湘云苦笑着摇摇头,望着满江斜晖,喘道:“夕阳西沉,年寿将尽,美韶光早已是昨宵陈梦,忍见家破人亡,空熬一生,亦于事无补。这世道岂容得你我,让我走吧,也早些脱离这污浊尘世。”宝玉悲愤盈怀,抽泣不已。湘云道:“人世消长起落,皆是命数常事,二哥哥何必枉自悲伤。”宝玉把他搂在怀里,却见他呼吸越发微弱了,眼望着斜阳落下,竟是含笑而去。宝玉抱着他呆呆的望着斜阳,却见暮霭沉沉,昏雾遮空,不觉天已全黑,宝玉似泥塑木雕坐了一夜,仍不肯起身。宝玉把湘云葬在江边,挥泪离了此地,往东路走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2: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出自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湘为相思泪,木之泪}】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上片用色泽渲染秋景,下片直抒乡关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天际地极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c2c3edb9c1b1.aspx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362篇诗文 ► 198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3: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衡阳隐士山居
[ 唐 ] 杜荀鹤
原文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

作者介绍

杜荀鹤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0: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结局被充作官妓?看小戏子葵官,揭开史家结局和湘云的命运
2021-08-20 10:25
史湘云结局被充作官妓?看小戏子葵官,揭开史家结局和湘云的命运

贾家解散梨香院十二个小戏子,贾母将不想回家的七八个人挨个分配,将文官自己留用,正旦芳官给了宝玉,小生藕官给了黛玉,小旦蕊官给了宝钗,却将大花面葵官给了史湘云。

我们之前解读过藕官和芳官的归属,背后都有深意,本文就讲一下葵官,为什么会给史湘云。



葵官是大花面,也就是司职花脸。属于“生旦净丑”中的净,一般在戏曲中地位较高,演绎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

史湘云是贾母娘家的亲侄孙女,从小抚养长大,贾母对她非常疼爱和信任。湘云性格疏朗豪爽,喜欢扮男装,倒是与“葵官”性格十分相似。

不过,贾母将葵官赐给史湘云的背后,也要看出曹雪芹的言外之意。这关乎史湘云的姻缘、结局,以及史家的相关故事。

葵者,向阳而生,阳就是皇帝,史湘云曾有酒令“双悬日月照乾坤”,李白这句诗说得就是唐明皇与唐肃宗父子并立的局面,与当朝太上皇和皇帝并存的局势相同。



贾家等四王八公、四大家族覆灭根源,也是他们不臣服于新皇帝,被设计“削藩夺爵”抄了家,皇帝“鸟尽弓藏”解决了后顾之忧。

成王败寇,贾家等老臣,就是奸臣、逆臣、乱臣贼子。

史家与贾家不同。他们除了史湘云外,并不与其他几家过度交往和联姻。而且史家最早开源节流,连家里的针线都自己做,一直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不过,与史家内敛低调表现不同的是,史家这一代反而多了一个忠靖侯史鼎。史鼎不确认是否是史湘云父亲和史鼐的亲兄弟,堂族的可能更大。

但能确认一点,忠靖侯史鼎的“忠”,与贾家乱臣贼子的“逆”背道而驰。史家是皇帝忠臣,贾家却是逆臣。



了解史家的情况,再看葵官作为“净”的大花面,演绎忠臣良将,也就预示了史家的政治立场。

四大家族到了第三代,早都各怀心思。薛家是最早脱离贾家的。薛蟠父亲野心参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事”,最终失败身死,搭上了整个薛家,才有薛家举家进京之后事。

王家也背叛了贾家,为了自家荣盛,他们丢了贾家赖以立足的京营节度使,令其一败涂地,没了与皇帝维系平衡的筹码。

史家不声不响,却最早靠拢新皇帝。尤其忠靖侯史鼎获得爵位,必然是皇帝在潜邸做皇子时的近臣。

曹雪芹没交代太上皇如何退位,皇帝如何登基。但参考史湘云的“双悬日月照乾坤”,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明皇和唐肃宗,也知道父子绝不是父慈子孝。史家最早投奔了皇帝,成了天子忠臣,与效忠太上皇的贾家做了切割。



史家是忠臣,结局应该很好,起码忠靖侯史鼎一定没问题。

另一方面,葵官还关乎史湘云的命运。

一,葵官后来被史湘云穿了男装,改名叫韦大英,取“唯大英雄能本色”之意,史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

“韦大英”是史湘云向往的“英雄”,根据第二十八回[悲愁喜乐]酒令,以及妓女云儿的出场,史湘云的丈夫毫无疑问是冯紫英。

冯紫英一出场就说说笑笑,与史湘云大说大笑对应。且冯紫英一派少年英侠模样,为《红楼梦》四侠之首(冯紫英、柳湘莲、蒋玉菡、倪二),恰对应“唯大英雄能本色”!英字正是韦大英与冯紫英。



葵官又是史湘云与冯紫英姻缘写照。具体可以参看冯紫英的[喜乐悲愁]酒令,与史湘云[乐中悲]曲子。之前多有赘述,不提!

二,葵官最终结局,被王夫人撵出去后不知所踪,影射湘云结局。

葵官本是被父母所卖,她不选择回家就是父母将她彻底抛弃,如今又遭贾家抛弃无依无靠,结局堪忧。

王夫人当初留下她们时,就说怕被人拐了去转卖。后来食言不顾情义撵出去,极可能是被人拐走转卖了。青楼是她最可能的下场。

以芳官、藕官、蕊官有清楚下落为例,作者也说被智通、圆心两个“拐子”拐走了。曹雪芹分明在暗示这几个小丫头的结局都不好。



根据冯紫英[喜乐悲愁]酒令看,史湘云与他婚后生了双生子,对照“金麒麟伏白首双星”。夫妻感情深厚却突遭变故,冯家与贾家一同被抄家,冯紫英应该被仇都尉儿子报复,身染重病而死。

史湘云因是逆臣家眷,被史家无情抛弃,不排除冯家罪重,她被充作官妓。无论如何,流落在烟花巷的那个人就是她。可以对照妓女云儿的伏笔,以及葵官的结局。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作者、点赞、收藏很重要,文章每
韦陀护法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宗教人物




韦陀护法是佛教的大护法。韦陀天--佛教的护法神之一。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 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







基本信息
  • 本名

    韦陀护法


  • 别称

    韦陀、韦驮、围陀、毗陀、吠陀



  • 出生时间

    农历六月初三日


  • 名号

    楼至佛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资料

韦陀、韦驮、围陀、毗陀、吠陀,梵音皆为VEDA,韦驮菩萨其实是贤劫千佛中,将为最后一位佛,名号为楼至佛,往昔因地为法意太子时,曾发愿在成佛前为密迹金刚力士。以其本愿故,示现护法相。韦驮菩萨早在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另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在《大乘悲分陀利经》中,菩萨过去生名字翻译为无垢明药王菩萨,在悲华经中,其名为持力捷疾、亦得名为火净药王菩萨。供奉:每天三柱香,农历十八,十五日、将"舍利盐"放在俱攞钵过滤溶化后擦拭神像,诚心修行俱攞钵表面会慢慢生长如树根桩一样的物质。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陀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陀护法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陀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

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原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

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佛教护法神。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佛教护法是不用宝剑的,韦陀菩萨执的是伏魔杵。



折叠编辑本段杵向含义

如果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持三宝,护助出家人。韦陀护法为本师如来护持佛法,足迹遍及三大洲,又称三洲感应韦陀尊天。佛授记,他为贤劫千佛最后一尊,号楼至佛。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大藏经》中载:韦驮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宝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经》一百藏。一十七世为真童身。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手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金刚不坏身,发大誓愿,佛佛出世拥护佛法。头戴凤翅兜鍪(móu)盔。足穿乌云皂履,身披黄锁子甲。佛教护法神韦陀,"顶天立地擎金杵,愿为龙华助转轮"。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事迹

护法韦陀菩萨最爱护真正精进修行不懈怠的人

宣化上人讲述

杭州有五个天目山,东天目、西天目、南天目、北天目、中天目。为什么叫天目?因为山顶有二水泉,如山上有两只眼睛似的,所以叫天目山。有很多修道人在此修行。

高峰妙禅师在西天目修道,他为什么选这儿修道呢?因为他每一坐禅就打盹,一睡就不得入定,昏沉特别重。讲解心经时,有讲二十六种烦恼,其中有一种烦恼叫昏沉。为什么昏沉是烦恼?因为修道一昏沉,就不得入定。不得入定,就生出散乱心。

高峰妙禅师自己想找一个方法来对治昏沉,想什么方法呢?他知道在西天目的倒挂莲花可以打坐,如果一昏沉睡觉,就会跌到山涧下去。山涧有几千万丈高,如果从上面跌下来,就是粉身碎骨。于是他豁出生命到倒挂莲花去修道,如果他睡觉了,就会跌死。

他坐了一天没有睡,两天没有睡,三天也没有睡,到第四天就支持不住睡觉了,这一睡觉,果然就跌下去,但跌到山涧的半腰,如一万丈,跌到五千丈时,就不往下掉了,有一个人把他托上来。

他就问:"是谁把我救上来的?"

救他的人说:"护法韦陀。"

他一听说是护法韦陀救他上来,就很高兴,而生出骄傲心,问韦陀菩萨:"老韦,世界上像我这样修行的人,有几个?"

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修行的人,多如牛毛。你真是不惭愧,八万大劫内,我再也不护你的法了!"

高峰妙禅师一听韦陀菩萨于八万大劫内,都不护他的法了,就痛哭流涕,生惭愧心说:"我真不是个修道的人,刚才韦陀菩萨来护法,我却生出骄傲心。"

自己惭愧得哭了,哭了很久,忽然他想:"以前我修道,也不知道韦陀菩萨来护我的法,也一样修行,我也没有依赖韦陀菩萨来护法我才修道。现在韦陀菩萨不护我的法,难道我就不修道了吗?不,我还是一样要修道。"他就发心再到此地打坐,这回更精进,就是死了也要修道来参禅打坐,豁出生命也要成就道业。

于是他又坐了几天,支持了几天又睡觉了,又跌下去了,当跌到半空中,又有人把他托上来,他问:"这次是谁来护法?"

护持的人说:"韦陀。"

高峰妙禅师就问:"老韦!你也打妄语!你说八万大劫内不护我的法,为什么又救我上来了?"

韦陀菩萨说:"不是!我对你所说的话已经实现了,你生贡高心,我说不护你的法。以后你又生惭愧心,你这一惭愧,就已经超过八万大劫了,所以我又来护你的法了!"

由这一公案,可知一切劫为一念,高峰妙禅师一念的忏悔,就超过八万大劫,所以尽一切劫为一念也是一样的道理。"三世所有一切劫",过去世一切劫,世一切劫,未来世一切劫,所有的一切劫,在一念之中,我就可以到十方三世一切的劫那么长的时间,我入到那里面去。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中记载,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少有佛法),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佛教寺院中塑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应, 一般称为韦驮菩萨。《感通传》中云"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

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若见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属令守护法。尚与人同止。

诸天不敢不来。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移遑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

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

顶礼韦陀护法尊天!

韦驼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担当佛教中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重任,为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相传,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

礼拜供养韦驮菩萨,一心持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号可以增加福德,解决生活中的灵障和苦恼,让修行人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其加持力不可思议: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三拜)

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坚持每日诵念)

韦驮赞

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以下是大藏经中对韦驮菩萨的描述以及《护法韦驮菩萨供养仪轨》,祈愿供养法界一切众生,利乐一切有情。

(1)造佛寺四十八所。每世造旃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宝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经一百藏,一十七世为真童身。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手执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觔。金刚不坏身,发大誓愿:『佛佛出世,拥护佛法!』头戴凤翅兜鍪盔,足穿乌云皂履,身披黄金锁子甲。若人愿书一张,乃至百千万张,无病延年,菩提心不退,功德无量矣!」(出自大藏经,『说总圣录』所载)

(2)《三弥勒经疏》:「故今大乘云,拘留孙等四佛皆出初劫,所余诸佛出后十九劫,又瑜伽论云,初后二劫亦增减故,故知非唯减时佛出,增时佛出亦无违义。由此义故,前十劫出九百九十九佛,后十劫独出楼至佛。若作此解,善顺金刚力士经云:『楼至最后成佛而寿半劫,与九百九十九佛所度这等无有差别。』三说中后解为胜。不尔如何智度论云:『净居天子见劫成时莲华。而知贤劫有千佛。』」

(3)《正法念经》曰:「昔有国夫人,生千子,试当来成佛之次,至楼至,当第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论;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今因状其像于伽蓝之门」。

(4)楼至佛成佛的授记和经历,事见《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经中称为楼由佛,楼至佛在先世为太子时,曾发愿在成佛前为密迹金刚力士:「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另一译本为《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5)在大悲莲华经韦驮菩萨得授记成佛:世尊!我愿于尔时修菩萨道,修诸苦行,持戒布施多闻精进忍辱爱语福德智慧,种种助道悉令具足,贤劫诸佛垂成佛时,愿我在初奉施饮食,般涅盘后收取舍利,起塔供养护持正法。见毁戒者劝化安止令住持戒,远离正见堕诸见者,劝化安止令住正见;散乱心者劝化安止令住定心;无威仪者劝化安止住圣威仪。若有众生欲行善根,我当为其开示善根。

彼诸世尊般涅盘后正法垂灭,我于尔时当护持之令不断绝,于世界中然正法灯,刀兵劫时我当教化一切众生,持不杀戒乃至正见,于十恶中拔出众生,安止令住十善道中,灭诸盲冥开示善法,我当灭此劫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令无有余;于饥馑劫我当劝化一切众生,安止住于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我劝众生住六波罗蜜时,众生所有一切饥饿黑暗秽浊怨贼斗诤,及诸烦恼悉令寂静;于疾疫劫我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住于六和法中,亦令安止住四摄法,众生所有疾疫黑暗当令灭尽。

于半贤劫断灭众生如是苦恼,一千四佛,于半劫中出世、涅盘,正法灭已,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千四佛所得寿命声闻弟子,我之寿命声闻弟子,亦复如是等无差别,如千四佛于半劫中调伏众生,愿我亦于半贤劫之中调伏众生,是半劫中诸佛所有声闻弟子,毁于禁戒堕在诸见,于诸佛所无有恭敬,生于嗔恚恼害之心,破法坏僧诽谤贤圣,毁坏正法作恶逆罪。世尊!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当拔出于生死污泥,令入无畏涅盘城中。

我般涅盘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若我涅盘正法贤劫俱灭尽已,我之齿骨并及舍利悉当变化作佛形像,三十二相璎珞其身,一一相中有八十种好,次第庄严遍至十方无量无边无佛世界,一一化佛以三乘法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悉令不退。

若彼世界病劫起时无有佛法,是化佛像亦当至中,教化众生如前所说。若诸世界无珍宝者,愿作如意摩尼宝珠,雨诸珍宝自然发出纯金之藏。若诸世界所有众生,离诸善根诸苦缠身,我当于中雨忧陀娑香栴檀沉水种种诸香,令诸众生断烦恼病诸邪见病身四大病,于三福处勤心修行,令命终时生天人中。世尊!我行菩萨道时,当作如是利益众生。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当作如是佛事,般涅盘后舍利复至无量世界,如是利益众生。

世尊!若我所愿不成不得己利,不能与诸众生作大医王,不能利益者,我便为欺诳十方无量世界在处诸佛如来,今者亦复不应与我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世尊!所与无量无边亿阿僧只众生,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亦不得见如是人,亦不闻佛音声法僧之声行善法声,常堕阿鼻地狱中。世尊!若我所愿成就得己利者,如来今者当称赞我。

时佛即赞持力捷疾:『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来世作大医王,令诸众生离诸苦恼,是故字汝为火净药王。』

佛告火净药王:「汝于来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只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只劫,后分贤劫中一千四佛,垂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当悉得奉施饮食,乃至如上汝之所愿,那罗延胜叶,般涅盘后正法灭已,汝当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楼至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半劫,汝之所得声闻弟子,如千四佛所有弟子等无差别所化众生,般涅盘后,正法灭已贤劫俱尽,齿骨舍利悉化作佛,乃至生天人中亦复如是。」』

佛教护法 韦陀菩萨完整确切的介绍及心咒 - 读《药师经》万事成就 - 世俗文笔 淫杀罪重 诸功德中 放生第一

修持此真言可得到韦陀菩萨的护佑,降伏内心魔外天魔及一切邪术邪法,与西密的韦陀菩萨降魔心咒功德相同,并驾齐驱。 诚心受持真言曰:Om Veda Tin Da Maha Tin Da Svaha

国语摹拟音: 唵。威打。天打。妈哈。天打。斯娃哈。

韦陀是一尊太古的佛,化身出来降魔卫道,护持诸佛正法。从来只有天魔怕韦陀,却未见有韦陀降不了的妖魔鬼怪。 身披长袍,金发垂肩的韦陀古佛,手轻轻一提,从他衣袖里闪出一道烈火雷光,以超高速旋转带巨响射中魔王的心脏,魔心立刻碎成片片。这道雷光巨响,就是韦陀佛的第一降魔武器,人称雷矢宝杵。 若有坏我诸佛正法、残害苍生之古魔、天魔、地魔、人魔、水魔、空魔、龙魔、风魔、血魔大小诸魔,劝令不改者,请试本尊雷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想你在刹那芳华!
矛盾大叔UncleFu
2020-03-04 06:00
像窖藏一坛老酒一样,把自己宅在家里一个多月。
曾担心一种感觉时间放久了,就会放淡了。
却不料,离别的时间越久,思念就酿得越淳。
夜里睡得晚,3月的夜晚,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也许会打开窗子,因为夜里静,不光听觉灵敏了,就连嗅觉似乎也好用了很多。
院子里的树和草虽然看上去都还枯着,但是侧耳细听,真能听到悉悉索索的复苏声,一种白日里,你根本无法体味到的悄然热闹。

潜伏在地下的树根儿,草根儿像最早接到了秘密任务,悄悄地活络泥起来,土被疏松了,变软了,透气了,夜里已经可以闻得到泥土的气息了。
那样气息,是只有积蓄许久突然释放才有的那种清新。
也只有这样的气息才能催生出春天的花,在某个时点突然就开了,为你绽放出刹那芳华!
很像对你的思念!
“芳华凭俗赏,风味与谁亲?”
清代钱澄之的梅花诗倒是说出了,在面对哪怕再超凡脱俗的美丽面前,人人都有一个潜藏心底的俗念,让诗人说的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乐于接受!
想起“昙花一现”的成语来。

记得上学时老师激励考了好成绩的同学要继续努力,别想昙花那样瞬间开了一下就凋谢了。那时就特别想看看昙花。
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到昙花一现,非常遗憾。后来知道,昙花,梵文优昙波罗,与彼岸花、莲花、玉兰花并称佛国四大名花。
据说,花开只在一瞬的昙花,花开时非常美丽,如果有幸得见,就会知道什么叫刹那芳华了。

佛国把昙花称作神花,也像红楼梦里说的绛朱草一样,与浇花人发生了美好的情感,给绛朱草浇水的是神瑛侍者后来的贾宝玉,给昙花浇水的人就是后来的韦陀菩萨。
当年佛主要昙花和韦陀断了情感,就让韦陀上了灵鹫山,每年只有一次机会下山,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
为唤醒韦陀当年的记忆,昙花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绽放在那一瞬间,那样的刹那芳华,得有多美啊?
昙花多么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用刹那芳华唤醒韦陀对她的美好记忆。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我多么希望寂静的夜里也能看上你一样,你刹那间的芳华,只为我一人绽放!
就像今晚,忽然间就闻到了春日泥土的气息,撩拨我心,无时可歇。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想你在刹那芳华!
矛盾大叔UncleFu2020-03-04 06:00





像窖藏一坛老酒一样,把自己宅在家里一个多月。
曾担心一种感觉时间放久了,就会放淡了。
却不料,离别的时间越久,思念就酿得越淳。
夜里睡得晚,3月的夜晚,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也许会打开窗子,因为夜里静,不光听觉灵敏了,就连嗅觉似乎也好用了很多。
院子里的树和草虽然看上去都还枯着,但是侧耳细听,真能听到悉悉索索的复苏声,一种白日里,你根本无法体味到的悄然热闹。


潜伏在地下的树根儿,草根儿像最早接到了秘密任务,悄悄地活络泥起来,土被疏松了,变软了,透气了,夜里已经可以闻得到泥土的气息了。
那样气息,是只有积蓄许久突然释放才有的那种清新。
也只有这样的气息才能催生出春天的花,在某个时点突然就开了,为你绽放出刹那芳华!
很像对你的思念!
“芳华凭俗赏,风味与谁亲?”
清代钱澄之的梅花诗倒是说出了,在面对哪怕再超凡脱俗的美丽面前,人人都有一个潜藏心底的俗念,让诗人说的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乐于接受!
想起“昙花一现”的成语来。


记得上学时老师激励考了好成绩的同学要继续努力,别想昙花那样瞬间开了一下就凋谢了。那时就特别想看看昙花。
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到昙花一现,非常遗憾。后来知道,昙花,梵文优昙波罗,与彼岸花、莲花、玉兰花并称佛国四大名花。
据说,花开只在一瞬的昙花,花开时非常美丽,如果有幸得见,就会知道什么叫刹那芳华了。


佛国把昙花称作神花,也像红楼梦里说的绛朱草一样,与浇花人发生了美好的情感,给绛朱草浇水的是神瑛侍者后来的贾宝玉,给昙花浇水的人就是后来的韦陀菩萨。
当年佛主要昙花和韦陀断了情感,就让韦陀上了灵鹫山,每年只有一次机会下山,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
为唤醒韦陀当年的记忆,昙花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绽放在那一瞬间,那样的刹那芳华,得有多美啊?
昙花多么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用刹那芳华唤醒韦陀对她的美好记忆。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我多么希望寂静的夜里也能看上你一样,你刹那间的芳华,只为我一人绽放!
就像今晚,忽然间就闻到了春日泥土的气息,撩拨我心,无时可歇。


一朵花的悲情,何至于此?2022-09-29 13:51:15 来源: 漏风的小灵石 广东  举报

分享至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些天去公园,正好遇到石蒜盛开。还记得第一次在南京中山陵景区看到这花,大为惊诧,太美了。


石蒜,是朋友告诉我的名字。总觉得,这么土的名字配不上这么好看的花,却也叫了它石蒜很多年。记不得哪一年,扬州也有了。不多。博客里有朋友拍了照发了,配文“螃蟹花”。细看,与横行霸道的螃蟹,还真像。假如说螃蟹花是因形名之,石蒜,又是根据什么?植物学分类!
弄个明白吧。从佛教来说,这种花叫做“赤莲花”,是佛祖讲法时天女散花所散的花之一种。然而,它是石蒜科石蒜属,就应该叫石蒜。佛的“赤莲花”,知晓者不多。更多的人叫了它“彼岸花”。彼岸花,是来自日本的名称。
作为佛中四大吉祥花之一,此花寓意极好:“见此花者,恶自去除”。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无爱无恨的境界好比彼岸。“赤莲花”变为“彼岸花”,便是形容被生死轮回阻隔的两个人。


“彼岸花”,黄泉路上唯一的花。日本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是秋彼岸。秋彼岸是家家户户上坟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分前后的秋彼岸时,所以叫了彼岸花。这是又一种说法。更多的解释是,彼岸花,花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叶子茂盛时,绝对看不到花。花与叶永远不相见,生生世世没有见一面的机会。
相传此花在过去只开在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火红灿烂的彼岸花,能够唤醒逝者生前的记忆。疑惑的是,走在盛开了彼岸花的黄泉路,那时候的逝者,喝没喝过孟婆汤?自己有着刻骨之痛的彼岸花,为什么要唤醒逝者对生时的往事?
彼岸花的花语有两个:永不相见与绝望的爱。无论哪一个,世间的人没人会喜欢吧。这样热烈的红花,年年开在秋天,这样的残忍与寂寞,与“好好活着”有关系吗?


花开的时候,便是生命最璀璨的迸发。可是,总是心有不甘地想问一声:既然生死不相见了,何必还如此招摇?花落后的那根光杆,仿佛没了生命。一直等到春天,才有叶子绿油油地冒出来。
人,对于情的执着,其实远不如植物的灵性。与彼岸花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被国人特别喜欢的花,昙花。《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说“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成语“昙花一现”由此而来。而其中的“昙花”,是“优昙钵花”。相传优昙钵花生长在珠峰之巅,三千年才开花一次,且开后即谢。
能见到昙花开花,何其难也!民间有“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说法。相传昙花是天界的一位花神,她爱上了每天浇花的年轻帅哥。这样的故事,有没有与《红楼梦》中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经历相类似?林妹妹用泪还水,直到“泪尽而亡”。


昙花与护花使者的行为,同样是个悲剧。他们的爱情违反了天规。玉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玉帝命青年去出家,赐名“韦陀”,让他修行修行,从此后脱离红尘,自断情缘。花神则被贬入凡间,成为不知何时才能短暂开花的昙花。
是啊,我看过像伺候祖宗一样的养花者,精心管理了几年,才开了一朵花。也见过同一株昙花,一年开了两三次花的意想不到。还看到一个朋友的无奈:一盆昙花养了好几年,好不容易打了两个骨朵。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花,每天去看。结果有一天忘记看了,早上想起来赶紧过去,开过的昙花,已经耷拉下来。下一次什么时候开?天知道!
花神虽然被打到凡尘,心中却放不下心爱的情人。不知道几生几世后,她得知韦陀每年会到凡间一次,为佛祖采集仙露。她便在韦陀下凡的时刻开放到极盛。她希望那洁白清香的花,那朵她用生命化作的绝美,唤回韦陀的爱。她却不知道,韦陀潜心修佛后,不但断了七情六欲,还忘掉了与花神曾经的情缘。


多少年过去了,昙花始终无怨无悔的开,不惜生命地放。只是,她没能唤醒韦陀的记忆。昙花由此被称为“韦陀花”。
彼岸花、韦陀花,红得耀眼,白得纯洁,都是爱而不得的苦情花。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开花?忘不掉的旧情,解不开的心结。人如此,花亦如此!
一朵花的悲情,何至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2: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孤标傲世写谁隐?凭谁醉眼认朦胧?+ 湘云霞城隐赤标 +《菊影》《菊梦》揭朦“胧”+ 为什么黛玉骂湘云小骚达子?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4】



2.1.3 凭谁醉眼认朦胧
湘云的菊花诗,本节不做专题解读,只看几个要点: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踈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清冷香:冷香是宝钗的标配,湘云说:清,冷香。

后面两句有多重含义:君傲世之君,表面指菊花;也可指皇帝;更是指此诗比作菊花之人,“看来惟有我知音”,看来只有我知道此人音讯;还有:无君,有我,作者的一石多鸟随处可见。

《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迳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三径:是隐者家园。

傲世:湘云诗里再次说傲世。

《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迳中。
窗隔踈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三径:重复强调,隐者。

潜度偷移:隐之前的艰苦历程,不为人知的奔波亡命。

破月锁玲珑:破明,锁龙,此龙在破明之时曾被锁过。

珍重暗香休踏碎:珍重暗香,不要踏碎菊影,还是月影?

凭谁醉眼认朦胧:谁能认出这个胧?月龙,明之龙。

前文讨论过黛玉的“月胧明”,黛玉是月龙,明君,湘云是储君。

再简要看下黛玉的三首菊花诗: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黛玉的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隐!

一从陶令平章后:陶渊明,《诗品》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忆旧还寻陶令盟:还重复强调陶渊明,强调隐。

孤标傲世偕谁隐?问菊,也是问读者,写谁隐?

一般都认为这句诗是写黛玉孤高傲世,是指黛玉。我认为是黛玉说湘云,指湘云这个太子隐居的事实。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里的“隐”,都在向读者揭示“湘云之隐”。这一社是湘云特邀,菊花诗题为湘云所出,而菊花本就是:隐逸花。

我们来看“孤标傲世写谁隐”?

这次菊花诗有个小动作,黛玉勾题赘名为“潇”,湘云勾题开始赘名为“湘”,很明显意在“潇湘妃子”,这个小细节也透露了湘云与黛玉的渊源。但我说的小动作是:宝玉改“湘”字为“霞”,是特意引起读者注意,“霞”是湘云“枕霞旧友”的简称。

芦雪广联诗,湘云说“霞城隐赤标”,霞是湘云,隐了;赤标:赤是朱,标是木末,也是旗帜,赤标是朱的最后的旗帜。崇祯死后,朱明的旗帜,首先是太子,其次是其他皇子,然后才是弘光、隆武等皇家宗室。所以朱的旗帜,太子是首选,但“霞”这个“赤标”隐了。

孤标:无父为孤,何况太子父母双亡;标即“霞城隐赤标”之标。孤标是“霞”,是湘云,是太子。

傲世:《问菊》之前,湘云的《对菊》《供菊》重复强调“傲世”。

所以孤标、傲世都是湘云特征,不是黛玉。重复强调的“三径”写的也都是“湘云之隐”。

有个细节:在湘云醉眠芍药后,“探春忙命将醒酒石拿来,给他衔在口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收藏“醒酒石”的人是谁?陶渊明。陶渊明收藏的醒酒石,是有考证以来个人收藏的第一块醒酒石。但陶渊明的醒酒石大,不是含在口内的,陶渊明每每酒后醉卧石上,醒来且歌且诗。所以这醒酒石还是把湘云比作陶渊明,与湘云之隐相符。

黛玉的三首诗还有第二个共同点:无人知。

跟读者说“片言谁解”,“众莫知”,“举世无谈者”,“同谁诉”。

我们笼统俯瞰全部菊花诗: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全部名列榜首,孤标隐、众莫知、同谁诉是主要原因。

探春的诗排名在湘云、宝钗前,大概仅此一次。“彭泽先生是酒狂”指出陶渊明,“短发冷沾三径露”指出隐士。注意庚辰本是“短发”,很多版本是“短鬓”,为什么要改?很显然在古时“短发”不好理解。放在明清之际,则很容易明白,剃发,头顶不就成短发了吗?是鞭挞剃发令。还透露出一个信息:说明隐居的太子也剃发易服了。这不是探春的诗吗?怎么说湘云?跟黛玉诗一样,探春的隐士陶渊明也是在说湘云之隐。虽隐居,为了不引人怀疑,不得不剃去受之父母之发,这一直是湘云心里之痛,这就很容易理解黛玉说湘云打扮的话:“妆出个小骚达子”,这是父亲责骂啊,所以红楼梦中有许多泪笔。

湘云的《菊影》竟然没排上名次,在我看来,这首诗句句都好,是湘云三首诗中最好的。或许是作者用明贬暗褒之法,为了引起读者对比思考《菊影》,此诗揭露湘云“胧”的身份。此诗还有一个特点:与黛玉的《菊梦》都是“菊”字在前,其它菊花题都是“菊”字在后,而这两首诗都点出“胧”字。影、梦也是此书的重点字:寒塘渡鹤影,红楼梦。

说到“寒塘渡鹤影”,和黛玉说湘云“小骚达子”,第49回,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彩绣龙窄褙小袖掩襟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腋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湘云里头打扮:绣龙,红妆!外面剃发易服的“骚达子”打扮只是表象,里头打扮才是真正身份。注意:鹤势螂形!“鹤”在后面湘云诗中多次提到,“螂”字却无着落,而崇祯太子名“朱慈烺”。



点击下一个:湘云醉眠芍药错了?牡丹亭上的牡丹花 + 宝玉生日是哪天?贾敬宾天在几月?+ 宝玉生日在哪里?芍药圃!+ 为什么探春说两射一覆?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09: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妃省亲,鲜花着锦,昙花一现。惜韦陀湘云眠芍,失之交臂。。。

聿明成人之美,昙花一现,韦驮//韦陀一泪。湘江水逝楚云飞。。。极目楚天舒,楚天舒伟杰。

大雄宝殿,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葵官韦大英】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烈】


清“益阳二诗人”:黎光地和薛嗣昌
2019年1月17日 - 跋诗中有“小桥风月犹丁卯,故国楼台已甲申”之句,可见他对明朝覆亡颇多感伤,而对郭都贤的气节则十分崇敬。.踏穿几緉茫鞵遍,犹有平生未了因。




清“益阳二诗人”:黎光地和薛嗣昌
2019年1月17日 - 踏穿几緉茫鞵遍,犹有平生未了因。.万里雪鸿留爪迹,廿年书剑老风尘。踏穿几緉茫鞵遍,犹有平生未了因。 (二) 为苑为枯记莫全,飞茵著溷总堪怜。


清“益阳诗人”:黎光地和薛嗣昌
2019年1月17日 - 为苑为枯记莫全,飞茵著溷总堪怜。令威化鹤忽千载,刘宠还家无一钱。 何必卧分床上下,有谁甜彻蜜中边。唯应雨剪巴山夜,春草年年梦惠连。


薛嗣昌字岳田一里歲貢生薛氏先人多宿學嗣昌尤工詩古文兼長駢體當遊衡嶽宿古寺見一櫃扃鐍外粘條有岳田封三字訝同號固請住持啟閱内多手抄內典似熟習者嗣昌素好佛經三生有自來也選桃源縣訓導卒生平著作甚富多散佚僅存佩韋詩鈔黎光地字環齋號雲膚山人性頴悟過目成誦工詩古文屢試不售嗜洒耽山水歷遊南北所著文有鼠璞鼠肝搜羅諸集詩有壯遊熱行泛葉今吾享帚闡鼃諸集安化陶文毅澍督兩江時招入幕府親為鑒定而序之陳瓊字子芳一字芝友生而癯甚父母憐之欲焚其筆硯乃匿帳中默誦由是博學能文舉嘉慶庚申鄉試明年北上壬戌南旋客死南陽道上蔡用錫為立家傳胡顯璋字秉圭一字特堂多珩子拔貢生敦大節範身名教修省無閒學宗程朱著言行約編先授徒鄉里後主講龍洲書院課士有法從子達源兄弟暨周揚之蔡用錫陳士鰲趙裴哲皆出門下嘗輯邑志為不愧史筆云 附趙裴哲撰家傳列子曰吾師老商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10: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死回生的“返魂香”竟然真有其物
等待MYLOVE 2016-07-21   |  247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起死回生的“返魂香”竟然真有其物
道学苑腾讯道学清虚道人2016-07-20 15:35

[导读]据传,当年东方朔施法令武帝与亡去的李夫人相见,就是借助于返魂香的功劳。

文/清虚道人

“一炷返魂香,径通三界路。惟愿大慈悲,宣扬秘密语。拔度亡灵,出离地狱三途苦。”

这是道教超度亡灵时所用的“返魂香”韵。在济炼亡灵的法台上,高功起韵后,会掐诀持香,用令牌于香上书“救苦讳”,通过天尊法力对该香进行加持,以便亡魂受香烟引导齐聚法台同享法食。

起死回生的“返魂香”竟然真有其物
返魂香(资料图:图源网络)

返魂香,顾名思义是让亡魂随香而返回来与亲人相聚的意思,其不只是指道教法台上加持过的香,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有其物。

传为东方朔所作的《十洲记》中曾记载:“返魂香,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乃活。”返魂香的制作,主要取材于返魂树,另外添加进去很多种药材,香燃后气味扑鼻。

宋代陆佃作训诂书《埤雅》中记载,聚窟州有一座人鸟山,山中生有许多状似枫树的大树,其花散出来的香气可飘至几百里外。此树名叫返魂树,敲击后可发出如群牛吼叫一般的声响,听者莫不心惊神摇。砍此树的根心放到玉釜中煎熬出汁液,再用文火熬成黑粒状,搓成香丸,名叫惊精香,又名返生香,同时还有震檀香、人鸟精、却死香和震灵香等不同称呼。传说,死人闻到香气后就能复活。《汉武内传》载:“凡有疫死者,烧豆许熏之再活,故名返魂香。”

起死回生的“返魂香”竟然真有其物
另外添加进去很多种药材,香燃后气味扑鼻(资料图:图源网络)

武帝时,西域月氏国曾进贡返魂香三支,“大如燕卵,黑如桑椹”,燃此香后,病者闻之即起,死未三日者,薰之即活。《博物志》中完整记载了这个故事,其讲到:弱水西国的使者前来进献香料,武帝以为只是平常的香料,认为中原并不缺少这些物品而没有加以重视,甚至对使臣也有些冷遇。后来武帝游幸上林苑时,使臣又乘机进献香料。武帝拿过来细看,发现是三枚如燕卵一般大小的香。武帝感觉不喜欢,就交给了外库收藏起来。之后,长安城中闹疫病灾,甚至宫人都染上了瘟疫,一时间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终日。此时使臣又再次求见,希望武帝能焚上一枚他之前进献的香料,并称此香具有辟除疫气的作用。武帝见也无其他良方可施,遂听从了使臣的建议。孰料,焚香后的第二日,宫中患病之人皆痊愈。不出数日,长安城中百姓身体都恢复康健了。当时,人们口口相传说在方圆百里的范围内都能闻到浓厚的香气,三个月后香气仍未散去。据传,当年东方朔施法令武帝与亡去的李夫人相见,就是借助于返魂香的功劳。

起死回生的“返魂香”竟然真有其物
闻到香气后就能痊愈以致复活(资料图:图源网络)

曾有一女子名曰庄姬,得一香藏在箱子内。因香气可以透过箱子弥漫出来,长期嗅闻,庄姬也一直保持着年轻美丽的容貌。冬天时,庄姬听到箱子里中有虫子叫声。打开箱子一下,原来夏天时候钻进去的虫子全都没有死,因为受不了寒冷的天气而叫出声音来。后来便有人推断,庄姬所藏的香中就含有返魂香的成分。

在后来对外交流中,返魂香的妙用又传入到日本。日本很著名的一本书《源氏物语》中就有对返魂香的明确记载。书中写道,有姐妹两人日夜思念故去的父亲,有一日妹妹做了个梦,梦到父亲愁容满面,并推测父亲的灵魂就在附近。姐姐听后更是悲凄,她说“父亲逝去,常欲梦中相见,却从未梦得。”姐妹俩遂抱头痛哭。姐姐因此而渴求来自于中国的返魂香,希望父亲可以随着返魂香的引导回家,家人得以再次团聚。

起死回生的“返魂香”竟然真有其物
《源氏物语》(资料图:图源网络)

宋洪刍《香谱》中记有一故事,天监主徐肇曾请苏氏之子德哥用返魂香引导先人来相见,德哥口中念念有词:“东海徐肇,欲见先灵,愿此香烟,用为引导,尽见其父母、曾、高。”这一纪录,和道教法坛上对香的妙用不谋而合。济炼道场中所用到的“返魂香”,即为超荐、召魂、引灵的作用。虽然古时可直接起死回生的返魂香已经不复再有,但香,是道教起坛做法时不可或缺的一件信物,自古就有“一炉既腾,诸真洞鉴,各尊法旨,不可稽延”以及“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等请神和引导亡魂的说法。在世之人的愿望是随着香烟传递而去的,“一炷返魂香”,即是对亡灵的召请,又是对生人哀思的寄托,这大概就是有关返魂香的故事流传至今的缘由所在。(编辑:妙眼)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10: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代 / 范仲淹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出自 宋代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解释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14: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与苏轼
昵称37581541
2020-04-28   |  213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里,史湘云抽到的花签上写的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句诗是苏轼的名句,出自《海棠》这首诗。

整首诗是这样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

这是《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苏轼之间最直接的联系。其实仔细品味《红楼梦》,我们就会发现,史湘云和苏轼有不少相似之处。


苏轼性格乐观旷达,他屡次遭遇政治上的挫折,却可以笑看人生,以超越的态度傲视苦难。史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叔叔婶婶家。她没有因为童年的不幸而变得郁郁寡欢,而是成长为一个真纯善良,豪爽洒脱的女子。

苏轼对于宋词最大的贡献就是将风格婉约的宋词改造为清新高远,气象万千的豪放词,拓展了宋词的题材范围和风格走向。

史湘云虽然是闺阁少女,却性格爽朗,颇有男子汉气概。她喜欢穿男装,会把身子往雪地上扑,看到邢岫烟被欺负了就想要打抱不平。史湘云身上有一种豪爽的气度,远胜书中的须眉男子。

苏轼同情百姓疾苦,写了不少揭露民间疾苦的诗作。苏轼为人正直,面对云谲波诡的政治风波,他面折廷争,毫无私心,坚守原则。苏轼身上具有儒家士大夫的正义感。

史湘云则同样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得知邢岫烟的遭遇,她立刻想要去骂那些老婆子,被林黛玉比喻为“荆轲聂政”。薛宝琴来到大观园之后,她就提醒薛宝琴要当心太太屋里的人。薛宝钗就说她“到底嘴太直了”。


苏轼热爱生活,乐于享受美食。他的诗作《初到黄州》里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样的句子。他还曾经写下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

史湘云也是《红楼梦》里非常喜爱美食的一个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四十九回里她和贾宝玉一起偷偷摸摸吃鹿肉。林黛玉打趣到,“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史湘云则回应到,“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史湘云的这种态度和妙玉那种吃茶讲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她性格当中有一种自由不羁的特质,这一点也和苏轼类似。两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潇洒,自然。


史湘云厌恶“假清高”的人。她讨厌的就是那些矫揉造作的人。她真诚地展露自己的性情。这一点和苏轼的文章《中庸论》当中的”夫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的观念也是不谋而合。

苏轼写文章最注重的就是展现自己真实的个性色彩,他为人也是真率且不拘小节的。史湘云洒脱不羁的性格和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吃鹿肉时的大吃大嚼还是醉卧时的慵懒及浪漫都可以体现出她不拘小节的性格。


苏轼心胸开阔,能够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当中的不如意,史湘云同样如此。她的命运并不好,不仅从小失去父母,还经常要在叔叔婶婶家做女红做到三更半夜。但是她却可以坦然地面对这样的境遇。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里,史湘云对林黛玉这样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做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就是这样一种”抽身一步天地宽“的人生态度让史湘云可以客观理性地面对人生当中的苦涩境地。

苏轼有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无畏风雨,潇洒自若的风度让人钦佩。史湘云也一样,她基本上是用一种乐观昂扬的姿态在面对人生。

史湘云和林黛玉联句的时候,林黛玉发现了池中的黑影,以为是个鬼。史湘云就说,”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史湘云内心一片光明,因此她无惧阴暗幽森的鬼魅。


史湘云和苏轼还有一点是非常类似的。就是两个人都不以世俗生活为俗,可以做到化俗为雅。史湘云吃鹿肉的故事就是明证。她将吃东西这样的日常行为和高雅的联句作诗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化俗为雅的人生态度。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朝士大夫就可以做到化俗为雅。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所以他们可以用超越俗雅的审美眼光来看待人生。

苏轼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诗,”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这样的诗句非常贴近生活。这样的诗句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诗意,这就是化俗为雅。

而且,化俗为雅不仅是苏轼的写作技巧,也是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是全身心,全方面地拥抱人生。所以,他虽然秉性高雅,却并不以世俗生活为俗。


苏轼不仅内心淡泊,知足常乐,而且富有情趣。所以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这样一来,就将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且雅致不俗了。

就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里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句诗。这句诗体现的就是苏轼对海棠花的美的珍惜和热爱。苏轼将海棠花比拟为美人,将整首诗写得趣味盎然。赏花原本无奇,但是苏轼这样写,就让原本平常的赏花变得富有情味,且具有典雅的韵味。

史湘云醉酒也是如此。醉酒这件事可俗可雅。史湘云的醉卧就十分优雅。她醉卧在花丛中,嘴里念念有词,念的都是经典名句。原本,醉酒不算优雅。但是史湘云的醉卧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还颇有名士风范。这一下子,就将醉酒雅化了,这是一种超越。


可见,史湘云和苏轼的确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两个人都是心胸阔朗,心态达观,心境不俗的人。也难怪曹雪芹要用”只恐夜深花睡去“来作为史湘云的花签内容了。他有意将史湘云和苏轼联系起来,就表明他也认可史湘云和苏轼之间具有可比性。

我十分欣赏史湘云和苏轼的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面对人生当中困境。我们如果可以像史湘云和苏轼那样,拥有积极的心态,就可以战胜困难,甚至活得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9: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湘江水逝楚云飞
长安昭阳王
2024-06-16 12:41
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4】
(接上文,探春判词解读)

12.10 湘云
图: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谶: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

湘云的反面人物,是崇祯太子朱慈烺。

看其图谶:飞云,逝水。水逝,云飞。

这个水,是湘水;这个云,是楚云。明显指出了“湘云”。

这个水逝、云飞,怎么理解?是死了吗?

有人说“逝”字都出现了,显然是“逝世”了,就是死了。

不见得!“逝”字本义,可不是“死”的意思:

“【說文】往也。【增韻】行也,去也。”

比如,《诗经·硕鼠》中的“逝将去女”。

再如,《楚辭·九歌》中的“将腾驾兮偕逝”。

“逝”字,都是“去”的意思。

所以,“逝世”也说“去世”,用的是“逝”字的本义,“去”。

后来,才引申为“亡”的意思。比如,《汉书·司马迁传》中的“長逝者魂魄”。

那么,湘云图谶中的“逝”字,是“亡”?还是“去”?

看:水逝、云飞,跟“飞”字对偶,显然是“去”,不是“亡”。

去了,飞了。与前文解读湘云的结局一致:隐了。

还有湘云的诗句“寒塘渡鹤影”,与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成联。“冷月葬花魂”显然是黛玉命运的写照,“寒塘渡鹤影”也是湘云的命运写照。“寒塘渡鹤”,留下的是影,鹤呢?不见了!不能说鹤死了。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富贵又如何?“强暴”之间,父母早离。

富贵,是在“父母违”之前。

湘云是太子,还有比“皇家”更“富贵”的吗?

对顽石、宝玉,这个代表皇权的玉玺,书中也多次用到“富贵”:

顽石听僧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便求僧道,“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那僧说,“然后携你到那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还有宝玉出场之词:“富贵不知乐业”。

所以,湘云、宝玉的“富贵”,贾史王家的“富贵”,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富贵”,而是玉玺投胎的“皇家富贵”。

“又何为”?因为父母早离。为什么?襁褓:强暴!

甲申之难,李自成军攻破京城,正是“强暴”。

乾坤突变,帝后横死,一夜之间,太子成为孤儿。

展眼吊斜晖:转眼之间,夕阳西下。日落,代表“明亡”。

湘江水逝楚云飞:太子隐了。

水云,既喻湘云之飞逝,隐去;也是“云散高唐”的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在云水之间幻化,后面解词曲时一并说。

湘楚水云,正是《潇湘水云》,了解古曲的读者便知,《潇湘水云》是一首著名的琴曲,宋亡之后,数百年来广为流传。

贾母特意提到过:“《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戏曲名段,妙常“抱琴弹向月明中”,弹的琴曲名《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由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创作于蒙古南侵之时,南宋灭亡前夕。“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作者深感国事飘零,对山河残缺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寄眷念之情。

这与红楼作者,何其相似?异族南侵,国家将亡,以词曲寄情。

这与崇祯太子,何其相类?清兵南侵,朱明将亡,以云水寄情。

还有,湘楚水云,潇湘水云,湘云之“湘”,来自“潇湘馆”和“潇湘妃子”,正是黛玉崇祯帝。

谶语的关键信息:

富贵,父母早离。

斜晖,水逝云飞。

也就是:落日,湘云隐去。

反面看:明亡,太子隐去。


史湘云
第六支〖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解读: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谶语中已解,遭遇“强暴”,甲申之难,帝后父母,上吊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宋词中,“绮罗丛”很多。

比如柳永的《瑞鹧鸪》:“绮罗丛里,独逞讴吟。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子,鹤盖成阴。”

比如贺铸的《画楼空》:“弦管闹,绮罗丛。月明中,不堪回首。双板桥东,罨画楼空。”

“绮罗丛”表面意思是:繁华处。

反面看,“绮罗丛”谁知?和湘云的菊花诗“一丛浅淡一丛深”,两次三番在重复“丛”字。

“丛”字指出湘云是“丛帝”,是“望帝”黛玉的继承人。

76回凹晶馆联诗,湘云说“庭烟剑夕棔”。黛玉为什么叫妙?并说“棔字,亏你想得出!”

然后湘云三次重复提醒读者,“查一查”这个“棔”字。

棔:就是合欢树,夜间叶子成对儿相合,所以也叫合昏、合棔、夜合。

这里却写了个俗叫法“明开夜合”。

明开:开明帝。

夜合:夜合树。

作者让读者“查一查”:查出神话中,丛帝鳖灵每晚“夜合树”下会情人。丛帝继承望帝,号曰“开明”。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幸而生来宽宏大量,从没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胸襟洒脱,就像雨后明月照耀宫殿。

玉堂:宫殿。

《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还有杜甫的:“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李商隐的《菊花》诗:“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明月照耀的风光。用来比喻胸襟开阔。

出处是黄庭坚的《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英豪阔大、宽宏大量,说的是此人性格、心胸。

霁月光风,说的还是胸怀洒落。

注意,为什么要用“宫殿”作比喻?什么人能看到明月照耀宫殿?皇家之人。

说这个皇家之人,胸怀洒落,从未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

相较于湘云,谁把“儿女私情萦心上”?林黛玉。

林黛玉反面是崇祯帝,放在心上的是“儿女私情”吗?既然读此书反面,“儿女私情”显然并非男女之情,宝玉是玉玺,代表皇权。

所以,这个皇家之人,崇祯太子,不放在心上的,正是“皇权”。这也解释了在崇祯帝亡后的几十年中,崇祯太子一直“隐”而不出,红楼作者认为太子不是一心要当皇帝。

第一句就是“父母叹双亡”,身遭此难,不愿再蹈父皇之覆辙,所以无心皇位,只想平安度日,宁愿隐去。这也容易理解。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配了个才貌双全之人,得了个地久天长,也抵得过幼年坎坷。

仙郎:青年仙人,年青才俊。也是尚书省各部郎中之称。

比如韩愈的诗句:“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戴叔伦的《织女词》:“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

李白的《赠史郎中》:“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

这几句告诉读者:太子配了个才貌双全之人,得了个地久天长。很明显,湘云配的这个才貌双全之人,不是宝玉。对宝玉、玉玺,湘云并不放在心上。而是跟这个才貌仙人,一起地久天长了。

这与前文对湘云这个太子的解读一致,太子隐了,活到白头了。

所以曲中说“博得个地久天长”,而且说抵得过父母双亡的坎坷。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云散、水涸,水逝、云飞,是消失了,不见了,太子“隐了”。

“云散高唐”,是用宋玉的《高唐赋》典故,“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是把湘云比作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在云水之间幻化,变化无穷。

巫山神女,在中国神话中,是赤帝之女瑶姬。在《红楼梦》中,“赤帝”是朱明之帝,所以赤帝之女,对应湘云为朱帝之子。

《水经注》收录的丛帝鄨令之事:“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这是蜀地最早的地方志《本蜀论》中记载的古蜀国历史和传说,《水经注》中有收录。望帝禅位于鄨令,便是丛帝,即开明帝。

因巫山峡窄,蜀水不流,丛帝凿通巫山,才有蜀之陆地。“巫山”是巫山神女和丛帝鄨令之间的线索,通过“云散高唐”,和湘云说的“明开夜合”的“棔”字,把巫山神女、赤帝之子,和丛帝、望帝衔接起来了。让读者能看出湘云这个丛帝,望帝的继承人,崇祯太子。

注意,“荆人鄨令死”,“荆人求之不得”,丛帝是“荆人”。

为什么写湘云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湘云跟楚地、湘江有什么关系?因为,丛帝来自荆楚!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又说是运数应当,不必悲伤。

书中多次说到“运数”,这是明末亡国后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明朝“运数已尽”,新朝当兴。所以很多人认为满清是趁火打劫,巧偷了大明江山,得国太易。

父母双亡,坎坷形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些都是“运数”。对任何人来说,亲人离世都是锥心之痛,更何况还是遭遇“强暴”,横死惨亡。还有云散高唐,为当世所不容,不能承继父业,甚至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平凡生活,只能潜度偷移,逃离家园,隐遁世外……

这是何等之痛!何等之悲!所以,湘云之曲,名“乐中悲”。

点击看上一文:《红楼梦》判词解读8:探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穷通、离合的典故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8: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0: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纵居那绮罗丛,典故揭秘,一丛浅淡一丛深;庭烟敛夕棔,“明开夜合”的“棔”字,是湘云证据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5】


(接上文,湘云图谶解读)

第六支〖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解读: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谶语中已解,遭遇“强暴”,甲申之难,帝后父母,上吊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宋词中,“绮罗丛”很多。

比如柳永的《瑞鹧鸪》:“绮罗丛里,独逞讴吟。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子,鹤盖成阴。”

比如贺铸的《画楼空》:“弦管闹,绮罗丛。月明中,不堪回首。双板桥东,罨画楼空。”

“绮罗丛”表面意思是:繁华处。

反面看,“绮罗丛”,和湘云的菊花诗“一丛浅淡一丛深”,两次三番在重复“丛”字。前文多次论证过,重复是《红楼梦》中一种很常见的写作方法,重复就是强调!这个“丛”字,其他人都没用到,在湘云处,却是多次重复强调,读者就要注意了。

“丛”字指出湘云是“丛帝”,是“望帝”黛玉的继承人。这些前文都解过,不再啰嗦,只简要概述结论。

宝玉对花袭人说“化成烟”,回目中提醒读者“花解语”、“玉生香”。宝玉化成烟是“玉生烟”,“花气袭人知昼暖”可解语,知“昼暖”,便知“日暖玉生烟”。李商隐这首诗无人不知,所以是个射覆,让读者射中“月明珠有泪”,就是:明朱有泪。

我们也就知道了,书中为什么把“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样的名句,两次都错写为“昼暖”,是用错误提醒读者:日暖!

前面两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红楼梦》中显然也有照应:

黛玉的《菊梦》,“和云伴月不分明”的下句,便是“登仙非慕庄生蝶”。“庄生蝶”已点明了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宝玉看《庄子》,续《庄子》,黛玉也续了“作践南华庄子因”。前文解过,黛玉“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是黛玉把答案直接给读者翻出来了:这一回一直说的是宝玉的“四颗珠子”,四个朱子,崇祯四子。崇祯四子正是“庄子”,即“庄之子”,黛玉正是“庄”,“庄生蝶”的“庄”,“庄烈帝”的“庄”。黛玉崇祯帝的《本纪》,在史书上的篇名,便是《庄烈帝》。

还有,宝钗扑蝶!

宝钗刚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便“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

为什么十分有趣?看看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到底是“玉色蝴蝶”?还是“彩蝶”?明显又是故意写错!错误提醒读者:注意“蝴蝶”,“一双玉色蝴蝶”!

中国人都知道“梁祝化蝶”的故事,这“一双玉色蝴蝶”,容易看出是喻宝玉、黛玉二玉,所以宝钗“扑蝶”,是“扑打二玉”。

中国人也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至今,这仍然是个可以探讨的哲学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幻?人为什么做梦?《黑客帝国》的真、幻之境,为什么让人细思极恐?

这本书的书名,偏偏又叫作红楼“梦”,所以读者容易看到黛玉诗句“庄生蝶”的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们也就知道了,宝玉的第一小厮茗烟,黛玉的第一丫嬛紫鹃,名字原来都取自这首《锦瑟》。而且,茗烟是“明”烟,紫鹃是“紫”色的杜鹃,紫色、红色都是“朱”色系。所以,从小厮、丫嬛之名,便能看出二玉的“朱”、“明”属性。

这个“望帝”是谁?显然不是紫鹃,正是黛玉这个皇帝。

黛玉的皇帝特征非常明显,书中把黛玉比“明妃”、“王明君”,谁都能看出,“明君”是明朝皇帝。而且黛玉住大观园主位,潇湘馆,是“竹宫”,天子所居!

《三辅黄图·甘泉宫》中载:“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

《汉书·礼乐志》也有记载:“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

明末钱谦益的《田国戚奉诏进香岱岳》诗:“天子竹宫亲望拜,贵妃椒室自焚香。”

“望帝”的继承人是谁?丛帝。

也只有太子朱慈烺,才能作为黛玉崇祯帝的继承人,“丛帝”。

丛帝有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在《红楼梦》中有明显证据:

丛帝鳖灵是一个鳖精修成,每天夜里都要到井边的一棵夜合树下会情人。

76回凹晶馆联诗,湘云说“庭烟剑夕棔”,故意把“敛”错写成“剑”,还是错误提醒读者的手法。黛玉为什么叫妙?并说“棔字,亏你想得出”!

然后湘云三次重复提醒读者“查一查”:“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到底查了一查”。

“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

太明显了!是让读者“查一查”这个“棔”字。

棔:就是合欢树,夜间叶子成对儿相合,所以也叫合昏、合棔、夜合。这里却写了个俗叫法“明开夜合”。

明开:开明帝。

夜合:夜合树。

作者让读者“查一查”:查出神话中,丛帝鳖灵每晚“夜合树”下会情人。丛帝,正是“开明帝”。

所以说,“棔”字,“明开夜合”,前后文对“棔”字的各种提醒和强调,再没法用巧合来解释了。这可作为湘云是“丛帝”的证据。

(湘云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9: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湘江水逝楚云飞,孤标傲世偕谁隐?寒塘渡鹤影,是死了还是不见了?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2 赞同 · 1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2 14:55・IP 属地陕西
「真诚赞赏,手留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06: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脂砚斋的资料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线阅读
脂砚斋
脂砚斋是《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但从脂批的内容看来,脂砚斋其人与《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族应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脂批只是商家炒作所为),脂批中往往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并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

《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这一点已少有争议。但作为批者脂砚斋,对书中隐事一一点露,为二百多年来广大读者及研究者们旁示迷津的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究竟是何人,他与曹雪芹又是什么关系,至今众说纷纭,莫辩孰真。

一直以来,红学界的普遍观点是脂砚斋乃是曹雪芹的平生挚友或是曹氏家族里熟悉曹雪芹的人;也有观点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本人。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却称,脂砚斋原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理由有三:第一、她是书里人物;第二、她是女性;第三、她和曹雪芹的伦理关系,亲密无比。周汝昌甚至提出,脂砚斋就是《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红学研究专家、南大教授吴新雷认为,这绝对是属于没有充分材料证实的一家之言。他告诉记者,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材料还是相当缺乏的,大家从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上来推断,观点也都不一致,不过大多数还是倾向于脂砚斋应为男性,周老肯定脂砚斋为一女性,甚至点名就是史湘云是站不住脚的。  江苏红学研究会的会员俞润生老先生认为脂砚斋为史湘云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他说周汝昌固然是研究红学的巨擘,但对于明明是很有争议的问题,在没有充分材料佐证的情况下,轻易下脂砚斋就是史湘云,而史湘云就是曹寻芹妻子的结论,治学态度是有失严谨的。而且还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其他研究者的身上,就是一种学术上的霸权行为。他还告诉记者,即将在央视播出的大剧《曹雪芹》杜撰的成分居多,剧情与历史事实将相距很远。理由很简单,关于可查的曹雪芹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对曹雪芹的了解还大多停留于对他的小说研究和阅读他与一些友人的往来信件,不足以完整地表现这样一个文学巨匠。

《红楼梦》现存的版本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所谓脂评本,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一般便称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史湘云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这些都是针对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而言。

作者说

此说由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最先提出。胡适根据庚辰本第二十二回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这一批语认为,由于凤姐不识字,点戏时自须别人执笔,而宝玉是最具这个资格的,故此脂砚斋即是宝玉,“现在我看了此本,我相信脂砚斋即是那位爱吃胭脂的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脂砚只是那块爱吃胭脂的顽石,其为作者托名,本无可疑。”但甲戌本第一回有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说明“芹”、“脂”是两个人,因而此说经不住推理,逻辑上难以成立。除非曹雪芹不是作者。在脂批中,多次出现“余二人”,“作书人”,“批书人”语式,作者与批者界限分明,其为两人似无可疑。抑或这是作者的“狡猾笔法”,则批者亦即作者便成了自写自夸,论者用小说中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来解释。只从一部《红楼梦》中所流露出的精神思想来看,“空”念驻于心,溢于言的作者怎肯自掌其嘴。而曹雪芹那种“接蓠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的高傲洒脱,狂放不羁的文人形象也断不容许自己行此不堪之举。此说最大的根据“作者作书时的心里,旁人怎得知”(俞平伯语),无疑是把脂砚斋当作普通的阅评者,忽略了他与曹雪芹之间的亲密关系。

史湘云说

周汝昌先生从脂批中挑出若干条类似女子语气的批语,遂认定脂砚斋是女性。如庚辰本第二十六回一条行批:“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同回宝玉一句“多情小姐同鸳帐”惹恼黛玉,其旁行批云:“我也要恼”。周先生认为“断乎非女性不合”,“又是个女子声口”。事实上,曹雪芹创作过程中,就无不设身处地为书中人物立言行事,是女子则拟女子“声口”,是小人则仿小人语气,是粗人又没村粗之言,林林总总,不一而拘。批书实质上无异于著书,同样需要投身书境,将自己相关情绪感受逐一批泄,至会心得意处,己口不足慨叹,便惜他人,从又一角度立场以求淋漓。同时,周先生以甲戌本第二回的一条行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作据,以为“脂砚斋不在宁荣诸人数中”,但定是书中一重要角色。由此进一步推定史湘云最为适合。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此事中紫云暗合脂砚一名,香=湘,梅=媒,证明此说最正确。

叔父说

此说所据主要有二。其一,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记:“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又“闻其所谓‘宝玉’者,当系指其叔辈其人,非自己写照也。”两句皆从“闻”字开头,应是引用当时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并非从他舅父明义,明琳处听来,所以作不得确证。这种“闻”更曾一度引起人们对曹雪芹关于《红楼梦》著作权的怀疑,其谬可见(富察明义本可能与曹雪芹交好,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诗前注:“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年华之盛......余见其抄本焉”,他不可能传裕瑞“不为何人之笔”语)。裕瑞自言:“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汉军人,亦不知其隶何旗”,对曹雪芹如此不了解,我们怎么能听其“闻”语而信之呢?甚至连“前辈姻戚中有与之(曹雪芹)交好者”这种事也要前加一“闻”字方敢出口,岂不可笑?其二,庚辰本第十八回:“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脂批:“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据此:脂砚斋呼元春为先姊,而元春形象又是以曹雪芹当王妃的姑姑为原型,这样推算,脂砚斋当然该是曹雪芹的叔辈了。

堂兄弟说

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兄弟辈。靖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条畸笏叟批语:“前批知者聊聊 ,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批语中并称曹雪芹,脂砚斋为“诸子”,而自称“朽物”就语气看,曹脂似是同辈,畸笏叟年辈均长于二人。甲戌本第三回:“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畸作批曰:“余久不作是语,见此语未免一醒。”这里畸笏叟自比贾赦,更可证明其为自比贾宝玉的脂砚斋的长辈。甲戌本第二回:“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脂批:“‘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按脂砚斋称呼“先生”之恭敬,“先生”当为长辈,或者就是畸笏叟。曹寅自号“西堂扫花行者”,他这一支对“西”字极其敏感。后人作书,自然避忌。此时作批时间最早已是甲戌年(1754),上面三条批语中,无论“先生”还是畸笏叟,都不会是曹寅本人或其兄弟,而只能是曹寅子侄中人。脂砚斋也就理所当然是曹寅孙辈,从而平辈于曹雪芹。 另外,单就脂批来看,脂砚斋和曹雪芹为同一辈的兄弟似更合于情理。甲戌本第一回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一芹一脂”并称,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的关系应为兄弟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07: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注释穷:穷尽。

赏析此句诗中有画,描摹了一幅迷人的山水画,诗人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展现出此刻闲适的心境,可见诗人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以及乐观淡泊的人生态度。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王维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叟(sǒu):老翁。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此时他早已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禅解

  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谓深契王维之意。

  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东方金粟如来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这种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

  首联两句写自己信奉佛道由来已久,晚年时隐居蓝田辋川修佛学道。这两句也正是对诗歌背景的描述。

  颔联两句写自己学道兴趣味浓,往往独来独往,而这种领悟禅宗至理的心境只可自己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作者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即中年。“道”这里指佛理。“晚”是晚年。“家”即安家。“陲”即边缘,旁边。“南山”即终南山。“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据相关资料记载,辋川别墅原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这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所陶醉。这两句是的意思是说,(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诗歌开始就叙述了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的思想。“终南山”在古代诗歌中,往往表现隐逸的地方。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即为终南山,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终南别业》是一首五言律诗,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其淡泊、豁达的襟怀。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行到水的尽头便坐看行云变幻。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为诗文增添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变得更为真切可亲。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2fceee85532.aspx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7篇诗文 ► 893条名句
瑶瑟怨【作者】温庭筠【朝代】唐拼音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标签:
情感闺怨场景离别唐诗三百首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url=]赏析[/url]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温庭筠(yún),又做温庭云(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 百科详情>>


偈颂七十八首
[ 宋 ] 佚名

原文

云在青天水在瓶,几人错认定盘星。

乐山八字轰开也,恰到而今话大行。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哪里?什么意思?wusuwali浏览2457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越详细越好!


1个回答

JIUDENI1推荐于 2019.11.09


满意答案
  意思是:我对道的理解没有其他,只是云在天上水在瓶子里。

深层含义:
1、是说云本来就在天边,水就在瓶里装着,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也就是说,做人要有平常心。
2、是说正如云漂浮在蓝天、水装在瓶子里,不管形状如何变化,但其虚空和纯净的本质却是不变的。
出自 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释译:
士与僧的交往,为禅林平添了不少风流。此诗记述了诗人向一代高僧问禅访道的逸事。此诗的诗眼在于“无馀说”与“啸一声”。
大道无言,故无余说,既无馀说,便于月下长啸,让一个人的身、心、声与大自然的峰、云、月完全融合为一体。
诗中的“云在青(霄)天水在瓶”乃一名播千秋的绝句,引发了不少后世学人与禅子的褒赞。极有气势的当推宋僧北海心的吟偈:“云在青天水在瓶,平生肝胆向人倾。
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好一句“黄金自有黄金价”,其豪情干天,可谓深得禅趣。

扩展资料:《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是唐代文学家李翱赠与药山惟俨禅师的组诗。这两首诗表现了药山惟俨禅师悟道之精妙与风骨之清傲,表达了作者对其深厚的佛学修养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披云月下,崇冈长啸,一直是前人悟证天地至理而无法言说时所钟爱的一种抒怀方式。无论禅者还是道家亦或儒子,均明晓天人合一之大道,并从中得到法悦。
元人叶颐有首诗便深具禅韵。诗中有小记,云:“七月望夕,予曳杖步月,直造峰顶,高吟朗咏,豁然长啸,兴尽而返。 明日山下居人,咸言闻清啸,惊醒尘梦者数十家。予因赋诗以纪其事云。”
下面便是其诗:“藜杖策风轻,芒鞋步月明。鹤翻青径影,猿度翠岩声。草露沾衣冷,松泉漱石清。崇冈发长啸,尘世梦惊醒。”无独有偶,不仅东土的智者,便是大洋彼岸的觉者也深谙其中醍醐灌顶之妙。
美国禅宗诗人加里斯·奈德(1930~),深得东方禅趣,他的一首《面对群山》用现代诗句诠释了他对中国古代高僧们的禅趣的向往:“他爬到泛着泡沫的小河边。他攀着峭壁而上。
他把一根手指头伸进水里,一直探到水池的深处;接着把双手全部没入水中。他把一只脚伸进池子。他扔石子儿进池。
他双手在水面拍击。他起身,昂首高呼,面对急流、群山,双手上举,狂啸三声。”如此筒笔白描却如此细腻入神,真可谓三昧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14: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史湘云两岁知人事,十二岁订婚,却被贾母两句话打脸,拒之门外!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3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中邪那年,正是通灵宝玉离开青埂峰十三年。这一年,贾宝玉十三岁。

林妹妹应当是十二岁,而称呼林黛玉为林姐姐的云妹妹,肯定是不到十二岁,却居然大喜了。



《红楼梦》故事里,年龄最小的史湘云,居然最早订婚。史湘云十二岁之前订婚,实在是稀奇事。

更稀奇的是,花袭人和贾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

十年前的史湘云,不是才一两岁吗?两岁以内的史湘云,居然就和花袭人谈论起婚姻大事?云妹妹不到两岁就知道人事?

同样是这一回,已经订婚的史湘云来到贾府,贾母说了两句话,非常不给史湘云面子,简直要尴尬死史湘云。



《红楼梦》故事里,史湘云把欢喜衣服都带了来,贾母却明知故问道:“今儿还是住着,还是家去呢?”

贾母这是想赶人吗?哪有主人家这样问客人的呢?不应该是直接让留下吗?何况人家史湘云明明很想住在贾府的。

接着,史湘云问起贾宝玉,贾母又说了一句话,道:“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

《红楼梦》故事里,贾母对史湘云说的这两句话,可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贾母是要尴尬死史湘云吗?

《红楼梦》故事里,贾母就是史太君,史湘云可是她的内侄孙女呀,贾母看起来却不喜欢史湘云,尤其是她订婚之后。



后来,史湘云家里打发人来接她,宝林两个只得送她至前面。有趣的是,少时薛宝钗赶来,史湘云竟然愈觉缱绻难舍。

史湘云临走之前,回身悄悄的嘱咐贾宝玉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

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人,贾母为什么想不起史湘云来呢?史湘云居然偷偷要求贾宝玉时常提醒贾母打发人接她来贾府,真是尴尬呀!

史湘云两岁知人事,十二岁订婚,却被贾母两句话打脸,拒之门外!真是可怜呀!

云妹妹不到两岁就知道人事?贾母这两句话是要尴尬死史湘云吗?蹊跷的故事背后,是有内情的,欲知详情,请听下回说书!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708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姜子说古书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她拒绝了宝玉,与贾环相好,最后却嫁给了凤姐的人!
下一篇: 荣国府有多少人口?几百女孩子,三四百男丁,总共上千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14: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给贾宝玉梳头,发现四颗珍珠少一颗,少这一颗珍珠太重要了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8-13 08:33
贾宝玉束发的四颗大珍珠,被史湘云发现少了一颗。后补的虽然也好,却与其他颜色不同,不是成双配对。从原文看,这一段属于生活细节,本不该有什么背后隐喻。但这丢失的一颗珍珠,结合回目,就有了不一样的暗示。并隐喻贾宝玉终将失去林黛玉。

(第二十一回)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
(注:引文中有通假字或古字意,不是错字,不做修改)
脂砚斋【庚辰侧批:梳头亦有文字,前已叙过,今将珠子一穿插,却天生有是事。】证明这段文字不是随便一写,而是背后有文章。
“四”字在《红楼梦》中很重要。
贾宝玉有四个“红颜知己”: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妙玉。
有“风花雪月”四大丫头:花袭人、茜雪、晴雯、麝月。
有“原应叹息”四姐妹: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所以,他束头发的四颗大珍珠,不是三颗、不是五颗,分明就有了其他寓意。


到第二十一回,“风花雪月”四大丫头中,茜雪已经出去,代表失去的那一颗珍珠。
“元迎探惜”四姐妹中,贾元春已经入宫,也代表失去的那一颗珍珠。
四个红颜知己,史湘云替他梳头,发现少了一颗珍珠。不久后,史湘云第一个定亲,也代表失去的那一颗珍珠。


第二十一回的回目是“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袭人原名“珍珠”,恰好对应的是贾宝玉头上的“珍珠”。
本回文字,因为贾宝玉贪图与史湘云林黛玉玩,不分早晚的厮混在一起。以至于袭人认为:“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袭人之“贤”就在于她虽是丫头,却有主子的见识。贾宝玉与姐妹们“胡闹”,要守礼,不能年纪大了还不知分寸。
然而,袭人的苦心,贾宝玉并不满意,为此二人还闹了一场。“变色”的珍珠,代表贾宝玉心中,开始对袭人的思想有了不认同。二人的价值观开始变化。贾宝玉走向“木石姻缘”,袭人转而支持金玉良姻。“袭为钗副”也由此而来。


花袭人的结局是“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她本是王夫人选定的贾宝玉侍妾,却最终无缘嫁给了蒋玉菡。
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
“倒便宜他”四个字,岂不正是袭人外嫁便宜了蒋玉菡?“堪羡”二字,也是“便宜了”蒋玉菡的意思。而蒋玉菡娶袭人,正是等于“白捡了去”。所以,丢的这一颗“珍珠”就应在袭人身上。


袭人的意义并不止此。都说“袭为钗副”,其实袭人还有另一层寓意,影射林黛玉。
第一,袭人本名珍珠,是金玉人。结果被贾宝玉改为袭人,加之她姓花,就变成了草木人。
第二,金玉良姻必成,木石姻缘无果,这也是袭人与贾宝玉“无缘”嫁给蒋玉菡的原因。
第三,从珍珠变成花袭人,袭人的命运被改变,就像那一颗颜色不同的珍珠,本质已经变了。
第四,袭人与林黛玉一天生日,都是二月二十二日,暗示二者同命。
第五,袭人与贾宝玉没有缘分,嫁给蒋玉菡。影射林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花签)”,像王昭君一样远嫁异国为“潇湘妃子”,贵为王妃“有凤来仪”!

所以,贾宝玉头上失去的那一颗珍珠,最终影射的还是林黛玉终将离他而去。珍珠也是明珠,代表心中之最爱。失去最爱的珍珠,代表宝黛爱情缘尽于此。
唐代李商隐《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岂不正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写照?
文|君笺雅侃红楼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08: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湘春夜月·近清明
[ 宋 ] 黄孝迈
原文 译文对照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译文
临近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婉转动人。只可惜这一片清歌,都给了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语,一弯残月照在门前。旅舍门前,月色下的湘江朦胧迷茫,波光隐隐,倒映着天空朵朵浮云。时光漫长,人生短暂。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寻人间也找不到能够剪断这种愁绪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注释
湘春夜月:词牌名,是黄孝迈的自度曲。

翠禽:翠鸟。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者,同“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08: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
[ 宋 ] 陆游
原文
七十年来乐太平,白头父子事春耕。因思世事悲身事,更听风声杂雨声。四海故人强半死,一襟清泪对谁倾?新春要觅烧丹处,不住青城住赤城。

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0: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昙花一现韦陀泪【{史湘云+清翠楼+天香楼+}】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9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湘春夜月·近清明
黄孝迈黄孝迈〔宋代〕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临近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婉转动人。只可惜这一片清歌,都给了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语,一弯残月照在门前。旅舍门前,月色下的湘江朦胧迷茫,波光隐隐,倒映着天空朵朵浮云。时光漫长,人生短暂。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寻人间也找不到能够剪断这种愁绪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注释
湘春夜月:词牌名,是黄孝迈的自度曲。
翠禽:翠鸟。
柳花: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黄孝迈的词流传很少,但他的词的确写得“风度婉秀,真佳词也。”这是一首伤春之词。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春不忍别的情愫。

  上片着重写伤春,先从枝头的鸟声写起 ,点出“近清明”的节令。“翠禽”,犹言翠鸟,泛指羽毛美丽的小鸟 ,“消魂”,是情为之动、神为之伤的意思,给鸟声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是对“消魂”所作的说明 。"清歌”与“黄昏”所含的情绪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悦,后者使人忧伤,相反相成,其结果是益增忧伤之感,故此二句表现为极其沉痛的感叹口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采用了拟人手法,将具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湘春夜月·近清明》是一首伤春之词,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词中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惜春不忍别的情愫。全词清丽淡雅,意境凄美,结构严谨,构思绵密,颇具艺术感染力。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德夫,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侪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97be754722b4.aspx
黄孝迈
黄孝迈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德夫,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侪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 5篇诗文 ► 9条名句

史湘云判词、曲注2021年02月08日 18:34502浏览 · 5点赞 · 0评论



霍格沃茨在逃Voldemort

粉丝:1236文章:7


关注





史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第五个人物是史湘云。她的画是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她的名字就在里面了,史湘云自幼是父母双亡,但是她后来嫁了一个丈夫是有才有貌的,可惜阴差阳错,两个人结婚没有多久,就分离了,她的幸福就好像彩云飘散,夫妻离散。她的诗就是这样写的,“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是曹雪芹,也是我们听众朋友、读者朋友特别喜欢的一个女性,但是她的命运同样是不幸的。


《红楼梦》曲《乐中悲》唱的就是她的命运,“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首曲子是咏叹史湘云美满的婚姻没有长久。
史湘云这个人霁月光风耀玉堂,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性格英豪阔大,宽宏大量,她从来就不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她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结果了,配了一个才貌仙郎,两个人如果白头到老,是多么美满,这样就把自己幼年时候父母双亡,没有人疼爱都准折过去了,但是没有想到,两个人最后还是分手了。这里就用了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两个典故。高唐就比喻巫山云雨夫妻恩爱,但是云散了,夫妻不恩爱了。湘江用的就是传说当中,舜南巡路中死亡,他的湘妃溺于湘江。这就是史湘云和丈夫分离了。

满庭芳·天风海涛
[ 元 ] 姚燧

原文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圣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译文

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圣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注释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对封建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诗豪:诗中的英豪。《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名者,尝推为诗豪。”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和仁韵》:“少年横槊,酒圣诗豪余事。”

圣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

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

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0: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史四首
卢照邻卢照邻〔唐代〕

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
大汉昔云季,小人道遂振。玉帛委奄尹,斧锧婴缙绅。
邈哉郭先生,卷舒得其真。雍容谢朝廷,谈笑奖人伦。
在晦不绝俗,处乱不为亲。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
谁知仙舟上,寂寂无四邻。
公业负奇志,交结尽才雄。良田四百顷,所食常不充。
一为侍御史,慷慨说何公。何公何为败,吾谋适不同。
仲颖恣残忍,废兴良在躬。死人如乱麻,天子如转蓬。
干戈及黄屋,荆棘生紫宫。郑生运其谋,将以清国戎。
时来命不遂,脱身归山东。凛凛千载下,穆然怀清风。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
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
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
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d0a092a4b65b.aspx
卢照邻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127篇诗文 ► 164条名句

长安古意
[ 唐 ] 卢照邻

原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译文

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成群的蜂蝶飞在宫门两侧,绿色的树,银色的台子,在阳光下映出许多颜色。府第的阁道、交窗上刻着合欢花的图案,两座望楼连着的房脊的双阙上像金凤垂翅。梁家的画阁高大入天,汉武帝建的铜柱高耸触云。楼阁上的仕女与别人相对望而不知对方是谁,路上相逢又会知晓对方?问她们可曾吹箫,她们答说曾经学习舞蹈度过花样年华。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比目和鸳鸯真是值得羡慕,只是君看不见他们成双结对。最恨帐前绣着孤鸾,愿将门帘贴上双飞的绕着花木梁的燕,帷幔和翠色的羽被被撒上郁金香料。鬓发如浮动的轻云,把它梳成蝉翼般的式样,在额头涂上嫩黄色新月状的图形。一个个额头涂着嫩黄色新月状图形、唇红齿白的美女随车出游,她们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轻浮子弟骑着白底青点的马,盘龙纹的铰链圈着车里坐着歌女。不久御史府前静得可以听到乌鸦的叫声,廷尉府门前的树上有雀鸟想休息。车上隐约可以看到府第旁的豪华道路,车上的帷幕隐没了远处坚固河堤。有人在杜陵北打猎,有人在渭桥的西边刺杀官吏,后来带着宝剑的刺客都被吸引入住妓院,和妓女共宿。娼客日夜想着妓女,她们婉转的歌声和身上散发出的香气充溢着房间。娼客每晚都和漂亮如月的妓女行乐,到早晨骑着马像行云。娼客脚下的路连着妓院,长安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与市场相连接。孱弱的翠柳、槐枝垂在地上,车马杂沓的热闹声音也在夜晚响起了。禁军的骑队来了,他们在妓院饮酒。妓女美丽的衣裳为他们而解开,舞蹈也为他们而跳起。显贵的人做起将相,左右在皇帝身边而不相让。权贵将相容不下贤臣,处处排挤他们。专权的人自以为是英雄豪杰,骑着马得意洋洋。妓女认为自己的舞蹈之技优于千古,枭雄认为自己的富贵超过五公。世间的事必定会有大改变,昔日的豪华府第,只见几棵青松。汉代扬雄,仕途失意后,甘于寂寞,年年岁岁潜心著书,终于以文章名世。只有凄静的南山一些桂花在纷飞,点点打在人的衣上。



注释

1.古意:“古意”是六朝以来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这是拟古之作。

2.狭斜:指小巷。

3.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小车。

4.玉辇:本指皇帝所乘的车,这里泛指一般豪门贵族的车。

5.主第:公主府第。第,房屋。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

6.络绎:往来不绝,前后相接。

7.侯家:封建王侯之家。

8.龙衔宝盖:车上张着华美的伞状车盖,支柱上端雕作龙形,如衔车盖于口。宝盖,即华盖。古时车上张有圆形伞盖,用以遮阳避雨。

9.凤吐流苏:车盖上的立凤嘴端挂着流苏。流苏,以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子。

10.游丝:春天虫类所吐的飘扬于空中的丝。

11.千门:指宫门。

12.复道:又称阁道,宫苑中用木材架设在空中的通道。

13.交窗:有花格图案的木窗。

14.合欢:马缨花,又称夜合花。这里指复道、交窗上的合欢花形图案。

15.阙:宫门前的望楼。

16.甍:屋脊。

17.垂凤翼:双阙上饰有金凤,作垂翅状。《太平御览》卷一七九引《阙中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凤在上,故号曰凤阙也。”

18.梁家:指东汉外戚梁冀家。梁冀为汉顺帝梁皇后兄,以豪奢著名,曾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第宅。

19.金茎:铜柱。汉武帝刘彻于建章宫内立铜柱,高二十丈,上置铜盘,名仙人掌,以承露水。

20.“楼前”两句:写士女如云,难以辨识。讵:同“岂”。

21.吹箫:用春秋时萧史吹箫故事。《列仙传》:“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一旦图随凤凰飞去。”

22.向紫烟:指飞入天空。紫烟,指云气。

23.比目:鱼名。《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故古人用比目鱼、鸳鸯鸟比喻男女相伴相爱。

24.生憎:最恨。

25.帐额:帐子前的横幅。

26.孤鸾:象征独居。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27.好取:愿将。

28.双燕:象征自由幸福的爱情。

29.翠被:翡翠颜色的被子,或指以翡翠鸟羽毛为饰的被子。

30.郁金香:这里指一种名贵的香料,传说产自大秦国(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这里是指罗帐和被子都用郁金香熏过。

31.行云:形容发型蓬松美丽。

32.蝉翼: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类似蝉翼的式样。

33.初月上鸦黄:额上用黄色涂成弯弯的月牙形,是当时女性面部化妆的一种样式。鸦黄,嫩黄色。

34.妖童:泛指浮华轻薄子弟。

35.铁连钱:指马的毛色青而斑驳,有连环的钱状花纹。

36.娼妇:这里指上文所说的“鸦黄粉白”的豪贵之家的歌儿舞女。

37.盘龙:钗名。崔豹《古今注》:“蟠龙钗,梁冀妻所制。”此指金屈膝上的雕纹。

38.屈膝:铰链。用于屏风、窗、门、橱柜等物,这里是指车门上的铰链。

39.“御史”两句:写权贵骄纵恣肆,御史、廷尉都无权约束他们。御史:官名,司弹劾。乌夜啼:与下句“雀欲栖”均暗示执法官门庭冷落。廷尉:官名,掌刑法。

40.朱城:宫城。

41.玉道:指修筑得讲究漂亮的道路。

42.翠幰:妇女车上镶有翡翠的帷幕。

43.金堤:坚固的河堤。

44.挟弹飞鹰:指打猎的场面。

45.杜陵:在长安东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

46.探丸借客:指行侠杀吏,助人报仇等蔑视法律的行为。《汉书·尹赏传》:“长安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贿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又《汉书·朱云传》有“借客报仇”之语。借客,指助人。

47.渭桥:在长安西北,秦始皇时所建,横跨渭水,故名。

48.芙蓉剑:古剑名,春秋时越国所铸。这里泛指宝剑。

49.娼家:妓女。

50.桃李蹊:指娼家的住处。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借用,一则桃李可喻美色,二则暗示这里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地方。蹊,小径。

51.啭:宛转歌唱。

52.氛氲:香气浓郁。

53.北堂:指娼家。

54.人如月:形容妓女的美貌。

55.南陌:指妓院门外。

56.骑似云:形容骑马的来客云集。

57.北里:即唐代长安平康里,是妓女聚居之处,因在城北,故称北里。

58.“五剧”一句:长安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与市场相连接。五剧,交错的路。三条,通达的道路。控,引,连接。三市,许多市场。“五剧”、三条”、“三市”都是用前人成语,其中数字均非实指。

59.佳气红尘:指车马杂沓的热闹景象。

60.金吾:即执金吾,汉代禁卫军官衔。唐代设左、右金吾卫,有金吾大将军。此泛指禁军军官。

61.“翡翠”一句:写禁军军官在娼家饮酒。翡翠本为碧绿透明的美玉,这里形容美酒的颜色。屠苏,美酒名。鹦鹉杯,即海螺盏,用南洋出产的一种状如鹦鹉的海螺加工制成的酒杯。

62.罗襦:丝绸短衣。

63.燕赵歌舞:战国时燕、赵二国以“多佳人”著称,歌舞最盛。此借指美妙的歌舞。

64.转日回天:极言权势之大,可以左右皇帝的意志。“天”喻皇帝。

65.灌夫:字仲孺,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将军,勇猛任侠,好使酒骂座,交结魏其侯窦婴,与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终被田蚡陷害,诛族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66.萧相:指萧望之,字长倩,汉宣帝朝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汉元帝即位,辅政,官至前将军,他曾自谓“备位将相”。后被排挤,饮鸩自尽。

67.青虬、紫燕:均指好马。屈原《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虬:本指无角龙,这里借指良马。紫燕:骏马名。

68.坐春风:在春风中骑马飞驰,极其得意。

69.凌:超过。

70.五公: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皆汉代著名权贵。

71.节物风光:指节令、时序。

72.桑田碧海:即沧海桑田。喻指世事变化很大。《神仙传》卷五: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

73.金阶白玉堂:形容豪华宅第。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74.扬子:汉代扬雄,字子云,在长安时仕宦不得意,曾闭门著《太玄》、《法言》。左思《咏史》诗:“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与。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75.一床书:指以诗书自娱的隐居生活。庾信《寒园即目》:“隐士一床书。”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言避世隐居之意。

76.裾:衣襟。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5: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塘渡鹤影
NikoBony2021.11.05浏览122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11.07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意思: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

出处:这句诗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诗词。上句为史湘云所述,下句为林黛玉所对。

创作:

本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


扩展资料诗句解释:

“寒塘渡鹤影”一句,“寒塘”即是指孤独冷寒的环境,“渡”是经历,而“鹤影”就是隐喻的对象史湘云。此句隐喻的含义大意为:湘云的结局是独自面对凄苦的岁月,但最终精神上得到解渡。

湘云可谓《红楼梦》中最具性格的奇女子,她性情豪放,心直口快,甚至醉卧大青石而眠;且颇具才华,曾在诗社作诗夺魁。

在贾府,史湘云是受到众人喜爱的一类人;可以想象,倘若贾府延后数十年衰败,史湘云在贾府始终会有一席之地。当贾府突然倾颓,贾府中每个人的命运幡然而变,湘云亦不例外。

湘云后期的生命轨迹,曹雪芹曹公已有判词;其很有可能与卫若兰喜结连理,但悲哀的是卫若兰早亡,湘云终于孑然一身,独守清贫。

“冷月葬花魂”一句,即是林黛玉一生状态的缩影,也精准的预测了黛玉最终的归宿。一个“冷”字,几乎贯穿黛玉的一生。

母亲在她出生后含恨而逝,可谓命运之冷;自出生就多病,早晚不离药石,可谓体质之冷;独有灵思,不入污浊,不乏天性之冷;寒夜凄清,孤独而逝,可谓死亡之冷。冷月虽明,可望而不可及。

《葬花吟》之中,有诗句云“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天性纯良,怜爱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然而人间自有污浊,纵然绝美如花,亦是短暂绽放,此中因果,实属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5: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秋词二首
[ 唐 ] 刘禹锡
原文 译文对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⑸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⑹入骨:犹刺骨。

⑺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图
[ 唐 ] 韦庄
原文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译文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注释
⑴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及江宁等地,为六朝故都。

⑵逐:随,跟随。《玉篇》:“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⑶老木:枯老的树木。’

作者介绍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玄宗朝宰相韦见素之后、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

远别离

作者:李白

  远别离⑴,古有皇英之二女⑵,
  乃在洞庭之南⑶,潇湘之浦⑷。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⑸?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⑹。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⑺。
  尧舜当之亦禅禹⑻。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⑼。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⑽。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⑾?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⑿。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⒀。

注释
  ⑴《远别离》,乐府“别离”十九曲之一,多写悲伤离别之事。
  ⑵皇英,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水经注》。
  ⑶乃,就。
  ⑷潇湘,湘水中游与潇水合流处。这里作湘江的别称。
  ⑸“海水”两句意为:谁人不说这次分离的痛苦,象海水那样的深不见底!
  ⑹惨惨,暗淡无光。冥,阴晦的样子。两句意为:日光暗淡,乌云密布;猩猩在烟云中悲鸣,鬼怪在阴雨中长啸。这是比喻当时政治黑暗。
  ⑺纵,即使。补,益处。皇穹,天。这里喻指唐玄宗。窃恐,私自以为。照,明察。凭凭,盛大的意思。雷凭凭,形容雷声响而又接连不断。这三句意为:我即使向唐玄宗进谏,又有什么补益?恐怕他不会了解我的忠诚,以至雷公也将要为我大鸣不平。
  ⑻禅,禅让,以帝位让人。这句是“尧当之亦禅舜,舜当之亦禅禹”的意思。
  ⑼“君失臣”两句意为:帝王失掉了贤臣,犹如龙变成鱼;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猛虎。
  ⑽或云,有人说。幽囚,囚禁。尧幽囚,传说尧因德衰,曾被舜关押,父子不得相见。舜野死,传说舜巡视时死在苍梧。这两句,作者借用古代传说,暗示当时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
  ⑾九疑,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九个山峰联绵相似,不易辨别,故又称九疑山。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地。重瞳,指舜。相传舜的两眼各有两个瞳仁。两句意为:九疑山的峰峦联绵相似,舜的坟墓究竟在哪儿呢?
  ⑿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舜死后,二妃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呈现出斑纹。见《述异记》。这两句意为:两妃哭泣于翠竹之间,自投于湘江,随波一去不返。
  ⒀“恸哭”四句意为:两妃远望着苍梧山,大声痛哭,泪水不断洒落在湘竹上。除非苍梧山崩裂,湘水断流,竹上的泪痕才会消灭。

赏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就像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也无补于世,没有谁能听得进去。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区分忠奸。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像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赟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直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梈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这是很精到的见解。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9篇诗文 ► 5980条名句


《红楼梦》史湘云判词判曲:湘江水逝楚云飞2024年02月03日 15:19788浏览 · 19点赞 · 1评论



深海少女有点甜

粉丝:5129文章:656


关注


判词与配图: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周汝昌按]此写湘云,其所谓展眼吊斜晖者,乃是针对首句富贵而言。富贵指其家境,非指本人,应加分别。

戴敦邦 绘
前二句说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家庭的富贵并不能给她以温暖。

襁褓(qiǎng bǎo抢保)之间:指婴儿时期。襁:背孩子用的系带;褓:包孩子用的小被。

后二句说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之间夫妻离散。

吊:凭吊,伤悼。

湘江水逝楚云飞:藏“湘”、“云”二字,并暗用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事,喻夫妻生活的短暂,与该判词画面含意相同。

(注释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

郭霄珍 饰 史湘云
【注释】

(1)这一首是写史湘云的。

(2)「富贵」二句: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襁褓,婴儿裹体的被服,这里指年幼。违,丧失、死去。

(3)「展眼」句:这句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从后面《红楼梦曲》中我们知道湘云后来是「厮配得才貌仙郎」的(庚辰本有「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等批语,她大概就是嫁给卫若兰的)。只是好景不长,可能婚后不久,夫妻就离散了。展眼,一瞬间。吊,对景伤感。斜晖,傍晚的太阳。

(4)「湘江」句: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所以,這一句和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似乎都是喻夫妻生活的短暂。

【评解】

湘云幼小时曾寄居过贾府。但小说对她过去的富贵家境和父母早亡情況,都未作正面描写,判词的前两句可算是对此的补述。对于她的终身,除婚后不久,夫妻离散或离异外,尚有丈夫猝死的揣测;从小说三十一回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其含义后详)回目看,丈夫是不可能猝死的。其他可参见本回《红楼梦曲·乐中悲》一首的评解。

(摘自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判词说的是湘云的命运,并暗含了她的名字。“富贵又何为”一句有点“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的意味在里面。先是小时候父母双亡,后来夫妻生活又短暂,体现了湘云的孤独。“湘江水逝楚云飞”是用典,并非字面意思的死在江上或江边。如果湘江水逝是湘云死在江边,那楚云飞是湘云在战场上被炸弹炸飞了吗?甄士隐的《好了歌注》里有一句“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侧批是“宝钗、湘云一干人。”,说明宝钗和湘云是相对活得比较久的。

郭霄珍 饰 史湘云
判曲: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甲侧]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周汝昌按]这是夫子自道,不可含浑读过。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戚夹]堪与湘卿作照。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甲眉]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

〔乐中悲〕一首——曲名谓乐中寓悲。写史湘云虽生于富贵之家,但自幼父母双亡,虽嫁得“才貌仙郎”,又中途离散。

绮罗丛:代指富贵家庭。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明净景象,喻史湘云胸怀开朗,磊落光明。光风:《楚辞·招魂》:“光风转蕙”。王逸注:“光风,谓雨已(止)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

厮配:相配。才貌仙郎:据脂批,当指卫若兰。准折:抵销;弥补。坎坷:道路不平,喻人生道路的曲折多艰。

“云散”二句喻史湘云的夫妻离散,晚景孤凄。水涸(hé合)湘江: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随征,溺于湘江,俗呼湘君。见汉刘向《列女传》。

消长:《易·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消:灭;长:生,这里指盛衰变化。数:气数,运数。

(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

马晓晴 饰 史湘云
【说明】

这首曲子是说史湘云的。曲名「乐中悲」,是说她的美满婚姻好景不长。

【注释】

(1)襁褓(qiǎng bǎo抢保):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2)叹:不幸。

(3)绮罗从:指富贵家庭的生活环境。绮罗,丝绸织物。
(4)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比喻胸怀光明磊落。

(5)「厮配」句:据脂砚斋评注提到,史湘云后与一个贵族公子卫若兰(名字曾出现于第十四回)结婚。八十回以后的曹雪芹佚稿中,还有卫若兰射圃的情节。厮配,匹配。才貌仙郎,才貌出众的年轻男子。

(6)准折:抵消。准,抵算、折价。坎坷(kǎn kě砍可):道路低陷不平的样子,引申为人生道路艰难,不得志。这里指史湘云幼年丧失父母、寄养于叔婶家的不幸。

(7)「终久」二句:两句中藏有「湘云」二字,又说「云散」、「水涸」,以「巫山云雨」的消散干涸,喻男女欢乐成空。

(8)尘寰:尘世,人世间。消长:消失和增长,犹言盛衰。数:命数,气数。

【评解】

《红楼梦》以「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这有作者顾忌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在。因而,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代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子,从她们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来看,经剪裁、提炼,被综合在小说形象中的原型人物的个性、细节等等,恐不一定只限于女性。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襟怀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常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还在八十回以后。根据这个曲子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來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來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而产生。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人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因为史湘云的金麒麟与薛宝钗的金锁相仿,同作为婚姻的凭证,正如脂批所说:「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那么,「提纲」是怎么「伏」法的呢?这一回写宝玉失落之金麒麟(他原为湘云也有一个而要来准备送给她的)恰巧被湘云拾到,而湘云的丫鬟正与小姐谈论着「雌雄」「阴阳」之理,说:「可分出阴阳来了!」借这些细节暗示此物将來与湘云的婚姻有关。这初看起来,倒确是很像「伏」湘云与宝玉有「缘」,況且,与「金玉良姻」之说也合。黛玉也曾为此而起过疑,对宝玉说了些带讽刺的话。其实,宝玉只是无意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就像袭人与蒋玉菡之「缘」是通过他的传带,交换了彼此的汗巾子差不多。这一点,脂评说得非常清楚:「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末回《情榜》中对黛玉的评语,意谓『用情于多情者的人』)。」绘画为使主色鲜明,另用一色衬托叫「间色法」。湘云的婚姻是宝钗婚姻的陪衬:一个因金锁结缘,一个因金麒麟结缘;一个当宝二奶奶彷彿幸运,但丈夫出家,自己守寡;一个「厮配得才貌仙郎」,谁料「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最后也是空房独守。「双星」,就是牵牛、织女星的别称(见《焦林大斗记》),故七夕又称双星节(后來改为双莲节)(见《嬛琅记》)。总之「白首双星」是说湘云和卫若兰结成夫妻后,由于某种尚不知道的原因,很快就离开了,成了牛郎织女。这正好作宝钗「金玉良姻」的衬托。《好了歌注》:「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批就并提宝钗、湘云,说是指她们两人。可见,因回目而附会湘云将来要嫁给宝玉的人们,也与黛玉当时因宝玉收了金麒麟而「为其所惑」一样,同是出于误会。

(摘自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程十发 绘 湘云拾麟
“乐中悲”三个字,在我个人看来,除了指湘云的命运,也可以指湘云的性格,一个活生生的人,再乐观,再开朗豪爽,也会有悲伤的时候。如湘云笔下的白海棠,既有“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的坚强与随和,也有“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的执着与伤感。

对于湘云的结局,我个人比较同意蔡义江先生的观点,受程高本后四十回影响,我对湘云是夫妻分离还是丧夫上我没有区分得很清楚。这里必须再提一下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转载】金陵为何只有“十二”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红迷会”,作者:葛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二”是先民参合天地而得的一个圆数。 日月星辰是天地之间最为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引发人不同的身心感受,古人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用来标志、指导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比如古人观察到太阳有周期性的升降,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体温升高,气血在体表,运行变得活跃;而当太阳落山之后,人体温开始降低,气血内敛,较为缓慢地运行。因为发现了这个规律,古人才会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用太阳的升降来描述昼夜变化,称为“以日记日”。 在昼夜周期之外,古人


文章深海少女有点...369120


林黛玉与薛宝钗既是书里的主角,也是跟贾宝玉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一个象征着理想,一个象征着现实。所以她们俩必须排在最前面。
元迎探惜四姐妹是贾府的四个女儿,也必须在金陵十二钗里。元春是大姐,又是皇妃,排第三。探春排行第三,精明能干,成为了王妃,排第四。迎春和惜春存在感较低,才华不如其他人,所以反而排在史湘云和妙玉的后面。
贾府的媳妇地位不如女儿,因此最耀眼的王熙凤反而排在第九位,李纨第十一位。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辈分也小,排王熙凤后面。秦可卿既是媳妇,辈分又小,死得又最早,排最后。

光从十二钗的排名就可以看出来,史湘云最后和宝玉在一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按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想,如果史湘云和贾宝玉有那么特殊的关系,应该会有更多的暗示,或者给湘云“加戏”,或者将她的排名再提前一点。毕竟连袭人嫁给蒋玉菡,作者都做了这么多铺垫,史湘云和贾宝玉在一起这么重要的事情,连批语都只字不提,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

马晓晴 饰 史湘云
金玉良缘为什么不是贾宝玉和史湘云呢?第一点,和尚说的是金锁要配有玉的,而不是宝玉要配有金的。第二点,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都是有字的,史湘云的金麒麟没有字。且林黛玉和薛宝钗名字里各有一个字与宝玉相关,黛玉和宝钗二人也经常同时出现,太虚幻境的可卿,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贾宝玉则写到“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而史湘云的判曲,却是“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若是随便一块玉或者金就能配,那《红楼梦》里有金或者有玉的人可太多了,王熙凤有金项圈,贾琏有玉佩,说贾琏和王熙凤是金玉良缘也没有任何问题。

无论脂砚斋的原型是不是史湘云,和作者什么关系,小说都是存在虚构的,就像贾宝玉最后会出家,曹雪芹并没有出家一样。至于传说中的的旧时真本,等什么时候挖出来一张纸再说吧。

由于脂批提到的卫若兰射圃,认为湘云的丈夫是卫若兰的比较多,也有部分人认为可能是冯紫英。冯紫英在第二十八回行酒令说的是: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
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
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程乙本的顺序是: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
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
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曲子是: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酒底是“鸡鸣茅店月。”

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而行酒令时,有一个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因此有人根据云儿的名字结合与史湘云相关的诗词认为湘云去做了船妓,不过,《红楼梦》里名字带“云”的人还有贾府的丫鬟侍妾,如彩云、素云、翠云等,即便确实存在映射,也不能断定是人物结局上的映射。

宝钗和湘云,一个有金锁,一个有金麒麟,一个是雪,一个是云,一个抽到了“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签,一个“醉眠芍药䄄”。两个人的性格虽然不同,却走向了相似的结局。

1987央视版《红楼梦》
第九十四回:史湘云因他叔叔调任回京,接了家去……

第九十九回:史湘云因史侯回京,也接了家去了,又有了出嫁的日子,所以不大常来,只有宝玉娶亲那一日与吃喜酒这天来过两次,也只在贾母那边住下,为着宝玉已经娶过亲的人,又想自己就要出嫁的,也不肯如从前的诙谐谈笑,就是有时过来,也只和宝钗说话,见了宝玉不过问好而已……

第一零八回:一日,史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贾母提起他女婿甚好,史湘云也将那里过日平安的话说了,请老太太放心。

第一零九回:贾母病势日增,只想这些好女儿。一时想起湘云,便打发人去瞧他。回来的人悄悄的找鸳鸯,因鸳鸯在老太太身旁,王夫人等都在那里,不便上去,到了后头找了琥珀,告诉他道:“老太太想史姑娘,叫我们去打听。那里知道史姑娘哭得了不得,说是姑爷得了暴病,大夫都瞧了,说这病只怕不能好,若变了个痨病,还可捱过四五年。所以史姑娘心里着急。又知道老太太病,只是不能过来请安,还叫我不要在老太太面前提起。倘或老太太问起来,务必托你们变个法儿回老太太才好。”

第一一零回:且说史湘云因他女婿病着,贾母死后只来的一次,屈指算是后日送殡,不能不去。又见他女婿的病已成痨症,暂且不妨,只得坐夜前一日过来。想起贾母素日疼他;又想到自己命苦,刚配了一个才貌双全的男人,性情又好,偏偏的得了冤孽症候,不过捱日子罢了。于是更加悲痛,直哭了半夜。鸳鸯等再三劝慰不止。宝玉瞅着也不胜悲伤,又不好上前去劝,见他淡妆素服,不敷脂粉,更比未出嫁的时候犹胜几分。

程高本后四十回中,史湘云“配了一个才貌双全的男人”,符合判曲中说的“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续作者直接用“他女婿”三个字代指史湘云的丈夫。续作者写到“冤孽症候”“捱日子”,便不再提湘云,算是留白,读者可以推测湘云的丈夫大概率是没了,也可以抱有侥幸心理,如续写湘云得到给丈夫治病的药。后四十回中,湘云的结局还是比较符合前八十回的。

韦梓彤 饰 史湘云
1987央视版《红楼梦》的史湘云结局给我一种各个红学观点大杂烩的感觉。先是卫府与史家相继出事,又是史湘云沦为船妓,而贾宝玉又偶遇史湘云。贾宝玉偶遇史湘云的那一场戏拍得非常感人,可见导演与演员的功底,也有人并不喜欢这个结局。

我个人认为,理想状态下的符合原著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得上前八十回埋下的伏笔,一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要经得起推敲。《红楼梦》第四回提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如果史家出事了,电视剧里湘云的这种结局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是有可能的,问题在于并不是很符合判曲。与之相反的是后四十回的调包计,还原了黛死钗嫁宝玉出家的情节,这一点是符合前文给的暗示的,问题则在于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人设。


花签:

        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

【註釋】
(1)「只恐」句:出宋代蘇軾《海棠》詩:「東風渺渺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泛崇光,參見第十七回《題大觀園諸景對額》「紅香綠玉」註。後兩句參見第十八回《大觀園題詠》「怡紅快綠」註。

【評解】
詩句正好合著「憨湘雲醉眠芍藥裀」事,所以黛玉打趣說:「『夜深』二字,改『石涼』兩個字倒好。」這是作者的幽默。但花籤引詩,深意不止於此。蘇軾原詩是惜春光短促,好景難留,所以他連夜裡都要點蠟燭賞花。湘雲後來的遭遇正是如此:雖有洞房花燭照紅妝新人之喜,可惜轉眼就「雲散高唐,水涸湘江」,春光別去了。(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戴敦邦 绘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红楼梦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曹雪芹金陵十二钗史湘云郭霄珍蔡义江


分享到:
  • [url=][/url]
  • [url=][/url]



投诉或建议


[backcolor=var(--bg1)]

  • 评论1
  • [color=var(--text1)]最热

    最新


[img=0,48][/img]

[backcolor=var(--bg3)]
[color=var(--text3)][backcolor=var(--bg3)]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ω・)








[color=var(--text3)]发布












[color=var(--dc735352)]麦克12345

基本属于一本正经的胡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说的卫若兰么,麒麟本来是谁的呢?[color=var(--text3)]2024-10-14 13:42回复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是谁,怎么死的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13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

尼克的右手
推荐于2019-09-07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关注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是指: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

潘安:西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永康元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中书令孙秀诬潘安、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潘安被杀洛阳西市,时年53岁,夷三族。

兰陵王:高长恭,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号称“北齐战神”。因战功赫赫,受到后主高纬猜忌,被赐鸠酒而亡。

宋玉: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战国时人。好辞赋,“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关于宋玉身世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在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据说也一度受到楚王的赏识。但宋玉实际上不善为官,不合于时,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卫阶:晋朝玄学家,官至太子冼马。永嘉四年,迁移南方,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劳累,最终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

扩展资料:

关于古代四大美男,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潘安、兰陵王、嵇康、卫玠。

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无论是哪种说法,这些美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才貌双全,或文学、音乐修养极高,或文治武功威震华夏。据说这些人出行的时候都曾造成万人空巷,争相目睹的场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四大美男




32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收起







元宝中
推荐于2019-10-19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关注


展开全部

古代四大美男:卫玠、宋玉、潘安、兰陵王。

第二种说法是:潘安、兰陵王、嵇康、卫玠;

1,卫玠:看死。他是魏晋时期人士,长得极美,美如珠玉。有一次他一外出,看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玠可能当场就晕过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这就是典故“看杀卫玠”的由来,这场由美丽导致的悲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2,宋玉:庸死。宋玉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一度到了楚国的京城,到了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据说一度也受到楚王的赏识。但宋玉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做官的料,不合于时,所以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3,潘安:找死。他的政治道路还是很坎坷的,早年不被重用,后期投靠了和她的侄子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

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4,兰陵王:冤死。兰陵王貌美、勇猛、爱兵如子、私生活严谨,近乎完美,但就是这样一个绝世美男居然落了个冤死的结局。 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皇帝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

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

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 潘安: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扩展资料: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其祖父卫瓘,晋惠帝时位至太尉,父亲卫恒,官至尚书郎,著名书法家。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冼马。永嘉四年(310年),迁移南方。 永嘉六年(312年),卫玠去世,时年二十七岁。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322年),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史书上直接说潘安长得漂亮的就三个字———“美、姿、仪”。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气质又好。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

潘安在当时已经拥有一大批死忠的“粉丝”了。《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都会有大批少女追着他。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兰陵王,北齐战神,面具下的悲情美男子,这两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兰陵王的,可见兰陵王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即是战神又是美男,可谓是文武双全的绝世美男子啊,可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最后却因太过完美,而惨遭嫉妒,含冤而死。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古代四大美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9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光弘电子商务03
推荐于2019-11-09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关注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分别是: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潘安在洛阳被杀,并“夷三族”,

北齐战神,面具下的悲情美男子,这两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兰陵王的,可见兰陵王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即是战神又是美男,可谓是文武双全的绝世美男子啊,可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最后却因太过完美,而惨遭嫉妒,含冤而死。

因为楚国的灭亡,宋玉卒,约享年七十六岁。

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劳累,最终形成重病而死。

扩展资料: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河南巩义(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籍贯河南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县大潘庄),有“河阳一县花”之称。

龙章凤姿嵇中散,孤松独立长遗叹——《晋书》和《世说新语》中的风流嵇康,历史上最帅的男子。

卫玠(jiè)(公元286年—公元312年6月20日),字叔宝,小字虎,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容貌俊美,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永嘉四年(310年),卫玠迁移南方。 永嘉六年(312年),卫玠去世,时年二十七岁。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美男 ,崇尚老庄,战国时期宋国公子,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四大美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9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欣欣自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1-18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关注

【{卫玠+兰陵王===卫若兰}】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他们分别是西晋的文学家潘安、晋朝的玄学家卫玠、楚国的辞赋家宋玉、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嵇康。

1、潘安出生儒学世家,“美姿仪”是世人对他的评价,短短三个字却表达了潘安长相俊美、身材魁梧、气度非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当潘安乘坐马车出门,都会引来一大批迷妹前来围观。有人献花,有人向他马车里扔水果,这就是掷果盈车的典故。只可惜这样的美男子最后卷入了朝政风波,死于非命。

2、卫玠五岁那年,他异于常人的容貌越发明显,就连他的舅舅都说:“每当与卫玠站在一起,都觉得自己样貌丑陋,无法登大雅之堂”。卫玠出门跟潘安的遭遇一样,车马被前来看热闹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但是卫玠从小体弱多病,用文弱书生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这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每每出门都会被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因此受了不少劳累,最终重病而死。卫玠可谓是史上唯一一个因为美貌被活活看死的一位男子。

3、宋玉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不仅容貌俊美,而且才华横溢。有个登徒子到楚王面前告状,说宋玉是个好色之徒,千万不要让他与后宫妃嫔碰面。宋玉得知此事后,立刻跑到楚王面前为自己辩解,由于宋玉能言善辩,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4、嵇康父亲早亡,他跟着母亲长大,虽然他样貌不凡,但是却不注重打扮,每天只知道读书。因为他博学多识,通晓各种技艺,因此被曹林看上,将女儿长乐亭主许配给他。

嵇康因此也获得了一官半职,但是他对朝政一点也不感兴趣,更喜欢田园生活。无奈最后还是被卷入了宫廷政变,被司马昭下令处死,即使有三千太学生为他请愿,也没能动摇司马迁杀他的决心。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四大美男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19   
评论(2) 分享
[url=]举报[/url]





YinLi0118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1-13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关注


中国四大美男如下:

1、卫玠。

卫玠是被人看死的。他是魏晋时期的人,长得极美,粉丝众多,有一次他外出,就被“粉丝”们包围了,“观者如堵墙”,看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玠当场就晕过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

2、宋玉。

宋玉是碌碌无为遗憾致死。宋玉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一度到了楚国的京城,到了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但宋玉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做官的料,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3、潘安。

潘安是得罪太子被赐死。潘安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喝醉之后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八王之乱后,太子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4、兰陵王。

兰陵王是含冤而死。兰陵王貌美、勇猛、爱兵如子、私生活严谨,但因为面见皇上的时候说错话惹怒皇帝,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最后含冤而死。

扩展资料:

高长恭性格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初封乐陵县开国公,从弟高殷即位后晋爵为兰陵郡王,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

武平四年(573年),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被后主高纬赐死,时年仅三十三岁。死后北齐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兰陵王

百度百科-古代四大美男



假黄钺
[ jiǎ huáng yuè ]

基本解释

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详细解释

魏 晋 南北朝 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周书·静帝纪》:“上柱国、 扬州 总管、 随国公 杨坚 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 吴 ……命 贾充 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 杨济 副之。” 胡三省 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南史一》:“ 晋 宋 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 假鉞 ”。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之假鉞而董二军。”



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辞书解释黄钺即饰以黄金的钺,本用于皇帝仪仗。三国时特赐予出征重臣,以示威重,令其专主征伐,代表皇帝亲征之意。... 展开





[tr][/tr]
[tr][/tr]
高唐赋
[ 先秦 ] 宋玉
原文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闇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巑,裖陈皑皑。磐石险峻,倾崎崖。巌岖参差,纵横相追。陬互横啎,背穴偃蹠。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砾柱,杂巫山下;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燿虹蜺,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賁育之断,不能为勇。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纵纵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漫衍,芳草罗生。秋兰茝蕙,江离载青。青荃射干,揭车苞并。薄草靡靡,聮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王鴡鸝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榖。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王乃乘玉舆,驷仓螭,垂旒旌;旆合谐。紬大絃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惏悽,胁息曾。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传言羽猎;衔枚无声,弓弩不发,罘不倾。涉莽莽,驰苹苹。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何节奄忽,蹄足灑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简舆玄服。建云旆,蜺为旌,翠为盖。风起云止,千里而逝。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作者介绍

宋玉
宋玉(约前298年——约前222年),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鄢城人(今湖北省宜城市)。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美貌流传千古,并且以美貌以及楚辞,获得天下第一风流才子的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8: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宫》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楚宫》这首诗可能作于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当时李商隐从桂州返回长安,途经潭州等地。在旅途中,诗人面对着湘江的滔滔江水,联想到屈原的不幸遭遇及其悲剧性的结局,心中涌起无限感慨,遂作此诗以吊屈原。李商隐的一生在政治上颇为失意,生活道路坎坷多舛,因此他在吊古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诗人开篇即以“如泪”的湘江水和“逐恨”的屈原魂魄,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清深的湘江水仿佛汇集成无数的眼泪,而屈原那充满悲愤的魂魄,则随着水流远去,表达出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与哀悼。

颔联“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诗人通过描写枫树、夜猿、女萝、山鬼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迷幽冷的氛围。猿猴的哀鸣和山鬼的低语,仿佛是在与屈原的魂魄交流,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凉之感。

颈联“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这两句从屈原的身后事入手,探讨了招魂的问题。诗人认为,即便是埋葬于土地中的躯体腐败之后,魂魄也难以招回;更何况屈原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这样的情况使得招魂变得更加困难。

尾联“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诗人以乐观的态度结束全诗,表达了即使屈原已逝,但只要有楚人存在,就会有人记得他,并用彩丝包裹的食物来祭奠他。这里的“三户”指的是屈原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屈原的精神在民间流传不息。

整首诗通过对屈原悲剧性人生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李商隐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情感,体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1: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是鬼?弄清《红楼梦》的前因后果,才知湘云真正来历
播报文章

韶倾覆华
关注
2021-05-20 11:51
广告
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都是贾宝玉的表姐妹。薛宝钗是妻子,林黛玉是挚爱,湘云则是红颜知己。这三人与贾宝玉的关系最亲密,其中林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得贾宝玉前世神瑛侍者灌溉之情,薛宝钗和史湘云却没有交代。




不过,君笺雅侃红楼根据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曲子都在一起,加之二人性格、身体情况互补,林黛玉身体弱有“冷香”,薛宝钗服食冷香丸等线索,推测薛宝钗的前世是浇灌绛珠仙草的甘露无疑。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前世都是绛珠仙子,与贾宝玉纠缠一生也就明白无误了。可史湘云无疑与贾宝玉没那么亲近,却又非比寻常。她的前世是谁不免令人费解。




林黛玉的前世清晰可见,薛宝钗的前世有迹可循,史湘云的前世却讳莫如深。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对话谈谈及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转世勾动了一群“风流冤家”随他们一同历劫。这一干冤孽除了“冤家”,还有风流孽鬼、情痴色鬼等名字。




史湘云看似“孽鬼”中一员,实则从原文蛛丝马迹看,她要更重要,也更加特殊。

史湘云是贾宝玉表妹,又是贾母娘家人,代表贾母喉舌。从小与贾宝玉一同长大,与贾宝玉堪称贾母和贾代善的当下。如果没有林黛玉,史湘云一定是贾母孙媳妇的第一人选。

如此史湘云与钗黛一样,都是神瑛侍者灌溉绛珠仙草的亲历者。

神瑛侍者是贾宝玉,绛珠仙草是林黛玉,甘露是薛宝钗,史湘云似乎没有了,君笺雅侃红楼提醒:别忘了旁边那块三生石。




“三生石”出自苏轼的《僧圆泽传》,最早是男儿友情深厚的象征。可到后世,三生石越来越成为男女爱情的见证。尤其《红楼梦》问世以后,宝黛爱情又为三生石加码,以至于三生石渐渐成为男女爱情象征。

为什么说史湘云是三生石?只因当时故事的主角,就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甘露和三生石。其他三者一一对应,那也只有三生石能对应表妹史湘云,且与神瑛侍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却又必不可少。




史湘云是代表爱情的三生石。亲眼见证着宝黛钗三人的悲欢离合。她的判词和曲子又是讲述她与丈夫经历的一场“郎才女貌”的美满姻缘,终以《乐中悲》结束。缠绵、悲情不让宝黛爱情,符合“三生石”的设定。这是一。

二,史湘云与石头的关系最为亲密。她与贾宝玉关系好,更像兄弟,男装扮起来贾母分不清,皆因二人都是“石头”。

三,史湘云送给大家的礼物是绛纹石戒指。醉卧芍药茵“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山子是石,青板石凳也是石。没有人比史湘云更与石有缘。




四,史湘云的海棠花签“只恐夜深花睡去”,被林黛玉调侃“只恐石凉花睡去”,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长恨歌》,也是湘云的人生和爱情悲剧。

五,史湘云姓史,史通石,再没那么巧合了!

综上,史湘云的前世就是“三生石”,你觉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2: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鹧鸪词
朝代:唐代|作者: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作者李益简介
李益画像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舟中闻邻船吴歌有怀幼文来仪
[ 明 ] 杨基

原文

轻帆短楫溯烟波,叠渚回舟奈远何。

一路诗从愁里得,二分春向客中过。

江通汉水晴偏绿,山入湘云晚更多。

何处思君肠欲断,楚妃祠下听吴歌。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杨基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


云痕将桂粟,湘怨亘兰苗。名诗名句更新时间:2024-11-03 23:02:17八字精批2025流年运势八字合婚八字起名《八月梨花》朝代:明 作者:王夫之夕吹喧风叶,初暾炫露条。涂阴新紫荐,大谷早英飘。留蝶寻香薄,迟莺忆梦遥。迎凉催晓色,倚雪抗清霄。恨讵青春谢,姿矜白日昭。洁纨悲汉扇,瑶馆驻秦箫。抱影空含碧,凝魂映泬寥。云痕将桂粟,湘怨亘兰苗。修月飞琼柹,凌空舞素潮。西乌歌正急,南树梦犹妖。瀚海寒偏耐,哀家韵未饶。一桐虚井砌,片叶点诗瓢。衔去元禽远,归来白雁邀。馀芳回羯鼓,幽约后星桥。江介芦花冷,扬州玉蕊凋。函情摇落日,芳信在山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7: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风
朝代:宋代|作者:释文珦
西风吹鬓鬓成霜,变异无端那有常。
交友后先同昨梦,老人八十尚他乡。
书空雁字行疎密,泣砌虫吟韵短长。
尽是客中秋意绪,谁能对此不凄凉。

作者释文珦简介
西风
[ 宋 ] 释文珦

原文

西风飋飋起松林,卷尽长空万里阴。

明月在天天似水,似余一片坐禅心。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
查看百科>>

《红楼梦》中秋夜联诗:寒塘渡鹤影怎么解读?2021年05月09日 20:12296浏览 · 0点赞 · 0评论




沈抱书
粉丝:117文章:364


关注


《红楼梦》中秋夜联诗:寒塘渡鹤影怎么解读?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出自第七十六回,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庚辰双行夹批:写得出。试思若非亲历其境者如何摹写得如此。】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庚辰双行夹批:写得出。】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当联诗至:寒塘渡鹤影(湘云),冷月葬花魂(黛玉)时,因二人无词而终。红学界一致认为此两句抒写了两人的结局,由于不知人物原型,至今解读不出其中深意,笔者用新近解析的人物原型生平,对照解读如下。
寒塘渡鹤影:张献忠十一月二十六日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太阳溪边被豪格射中身亡。诗意暗伏史湘云结局,在寒冷的水塘上,看见她驾鹤而去来形容张献忠不幸遭遇。
冷月葬花魂:对应广寒宫,人向广寒奔。冷月是清冷的月夜,冷月有明亡之感,1652年顺治帝取缔东林党,东林党人随亡明而去。
注:
史湘云——张献忠
林黛玉——东林党
作者:沈抱书
学无止境,读史明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2: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80回后享齐人之福?潇湘妃子除林黛玉外还有一人:不是宝钗2021-11-30 20:25:45 来源: 安阳源易缘  举报

分享至



贾宝玉80回后享齐人之福?潇湘妃子除林黛玉外还有一人:不是宝钗
林黛玉在太虚幻境里注定是薄命司里的人,年轻早夭而死,是她的宿命。而在前80回中,宝玉几次暗示,黛玉死了,他要当和尚去。
80回后,贾宝玉去当和尚了,这毋庸置疑。但是宝玉当了和尚并不是死了,他去哪里当和尚?是一个人当和尚,还是有其他人作陪?因为80回后文字的遗失,不得而知。
但是笔者重读第37回,似乎找到宝玉归宿的蛛丝马迹:在黛玉死后,他另外还有一个红颜知己,她是谁?让我们从80回前的一些细节里还原黛玉死后,宝玉的生活:依然是红袖添香?


林黛玉变湘妃竹:娥皇女英,是两个女孩 。
37回探春倡议起诗社,探春就给黛玉起了潇湘妃子的别号。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黛玉)住的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曹翁在《红楼梦》中,非常重视名字对人物命运的暗示作用,既然借探春之口给黛玉取名“潇湘妃子”,在80回后,就必有照应的人物命运。
但是从探春的说法可知,黛玉的别号出自娥皇女英的典故,而娥皇、女英实际是两个女子。
娥皇、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尧帝禅让帝位给舜帝时,把娥皇、女英都许配给舜帝作帝妃。


舜帝在南巡到苍梧时驾崩,晋朝《博物志·史补》中写道:“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这就是湘妃竹的来历。
也就是说,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实际包含的是两个女子,那么除黛玉外,还有谁呢?
在宝钗的判词中,多次出现诸如“举案齐眉”、“停机德”这样只有夫妻间才有的典故,也就是说,宝钗最后嫁给了宝玉,成了他的妻子,那么潇湘妃子是不是黛玉和宝钗呢?
笔者认为不是,潇湘妃子除了黛玉,另外一人不是宝钗,而另有其人,她就在李纨的一句诗里。
煮芋成新赏:皑皑白雪下,黛玉之命危如累卵。
在芦雪庵联诗一回,以王熙凤的“一夜北风紧”开始,以“欲志今日乐,凭诗祝尧舜”结尾。
这次联诗十分热闹,湘云、黛玉、宝琴等联得十分尽兴。但笔者奇怪的是,一帮女孩都是以风花雪月入诗,为何以“凭诗祝尧舜”结尾?尧舜是江山社稷之明君,和这帮闺阁女孩有啥关系?
笔者认为,把这次联诗的内容,和寒塘渡鹤影的细节联系起来,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芦雪庵联诗,是大雪之后,大观园诸芳作的应景诗,开头就是“一夜北风紧”,这既是写景,更是照应贾家遇到了危机:大厦倾倒,山雨欲来风满楼,是谓“北风紧”。
贾家一夜北风紧,大观园里的女孩就如覆巢之下的丸卵,她们是什么命运?
宝钗在诗中联道:“皑皑轻步,”黛玉联道:“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宝玉联道:“撒盐是旧谣。”
三人说的都是雪下之景,但宝钗认为皑皑白雪趁得步子都轻快了,而黛玉却是在翦翦白雪中,将“芋”煮成了新汤。
在宝玉讲的老鼠精的故事中,就曾提到过,摇身变成一位极标志的小姐的小老鼠精说:“我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香玉呢!”
“香芋”就是“香玉”,都是林黛玉,所以“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的意思实际就是黛玉在翦翦飘雪中被煮成熟的香芋了。
果子香芋煮熟了面乎乎的能吃,而作为人的黛玉被煮成香芋,那就是煎熬,是死了。


所以宝玉才把纷飞的白雪比成“撒盐”,“雪”在红楼梦中就是“薛”,从这个意义上说,黛玉的死,和薛分不开。所以薛在宝玉身边,就如同在他伤口上撒盐。
关于薛家对黛玉的迫害暂且不提,我们看黛玉死后,宝玉身边的红颜知己是谁?
凭诗祝尧舜:林黛玉死后,另一位红颜陪宝玉守墓。
第76回,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突然指着河里的一个黑影对湘云说:“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往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吧?”
湘云见状拾起一块小石片,向池中打去,并说道:“等我打他一下。”这时突然从这黑影里飞出一只白鹤,向藕香榭飞去。
因为这个情节,湘云联出了非常有名的“寒塘渡鹤影”。
“寒塘渡鹤影”,有红学家认为是湘云在写自己80回后,如白鹤一样在水上谋生,87版电视剧就有湘云成了船妓,和宝玉在水边生离死别的场景。
但笔者认为,这是误解,寒塘渡鹤影,白鹤一直都是在池中,而湘云是站在岸边,寒塘里的鹤影实际是宝玉,而非湘云。


看“寒塘”前面二人的联诗“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世间的事没有定论,说明贾家发生了变故,只剩一缕魂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计时的壶漏里沙子已快干涸,夜已深了,窗灯还亮着,说明里面有个不眠的、有心事的人。
“寒塘渡鹤影”,屋里那个有心事的人走到池水里了,深更半夜去池水中干啥?“冷月葬花魂”,为花魂殉情呀!
所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说的不是湘云和黛玉,而是宝玉。
看这只白鹤被湘云打了一下去哪了——藕香榭,那是惜春的住所,惜春最后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入了佛门净地。也就是说,黛玉死后,宝玉经过史湘云打那一下,从为黛玉殉葬改为入了佛门,当了和尚。


黛玉死后,湘云成了宝玉又一个红颜知己,陪他度过黛玉死后难眠的日子,让他找到出路。
这就是为何在芦雪庵联诗,黛玉联过“煮芋成新赏”后,史湘云联到:“池水仍浮漂,照耀临清晓……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海市失鲛绡……清贫怀箪瓢……石楼闲睡鹤……”
实际这几句诗,你细细品品,都是湘云在黛玉死后,开解宝玉的话,以及黛玉死后二人的生活:
“照耀临清晓……瑞释九重焦”,太阳升起,万物又是新的开始,祥瑞之气能解一切焦虑、烦恼。
“僵卧谁相问”,宝玉如此僵卧缠绵床榻,意志消沉,能解决什么呢?“海市失鲛绡”,一切如海市蜃楼一样,连盛泪珠的袋子都没了。
上面这些,就是湘云度化宝玉的知己之言,是度化宝玉这只白鹤从池中殉情,到飞向藕香榭,遁入空门的言语。


宝玉是在哪当和尚呢?第2回,贾雨村在林家扬州郊外一处“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看到一座庙宇“智通寺”,碰见一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老僧,实际就是出家后的宝玉,彼时这个老僧正在煮粥。
宝玉成了和尚后,也是一个清贫和尚,他在林家郊外有竹林的寺庙干什么?为黛玉守墓呀!
而彼时,庙里除了宝玉,应该还有湘云,“清贫怀箪瓢……石楼闲睡鹤……”湘云吟诵的这两句,恰恰是在写80回后两人清贫度日,宝玉这只闲鹤悠闲地睡卧石楼。
也就是说,黛玉死后,湘云成了宝玉的知己,二人相伴终老,所以潇湘妃子实际是指黛玉和湘云,如同娥皇、女英一样,一路追随宝玉到死,所以芦雪庵联诗最后一句:“凭诗祝尧舜”,娥皇、女英都是尧帝之女,舜帝之妻,她们才是宝玉不隔心的知己,是值得千古传流的红颜知己。
而宝钗,尽管得到宝玉妻子的名分,却始终走不进宝玉的内心。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红楼梦解密:林黛玉是潇湘妃子,那么史湘云又是什么呢?
赖晓伟重评石头记2018-05-15 17:30





---悼红轩重忆红楼梦★脂砚斋再问石头兄---
“踢馆函”递交至“中国红学会”已第68天;“约战函”递交至“北京曹雪芹学会”已第10天!


前些天,发表了《红楼梦和爱新觉罗·弘晳:鹅黄乃帝王之色,曹雪芹再露马脚!》一文,再次抛砖引玉。头条号网友“夜舞风花雪夜”一语点破:“鹅黄、普洱茶(女儿茶)等,作者刻意露出皇室以及时代背景。湘云和黛玉一样,湘妃与潇湘妃。”,真是如醍醐灌顶。
先看史湘云的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湘江水逝楚云飞”,湘江水流逝,楚地白云飞。诗中的湘江,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它是湖南的一条河流。而楚地指的是古楚国所辖之地,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这句话不仅暗藏了“湘云”的名字,也指明史湘云和湘江楚地有关。那么史湘云为什么会和湘江楚地有关呢?
刘向《列女传》曰:“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尧以妻舜于妫汭。舜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了湘水之神。人称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原来史湘云的名字来自“湘妃”的传说。
林黛玉和史湘云,分别指的是舜的两个妃子。林黛玉是潇湘妃,为娥皇,为皇后。那么史湘云便是湘妃,为女英,为妃子。


有人说《乐中悲》里的“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句藏有“湘云”二字。由于史湘云的“女英”两字已被点破,甚是敏感。经砖家研究发现,果然《乐中悲》里还藏有“女英”二字。这二字便藏在“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之中。那么史湘云便是湘妃(女英)明证了!
又由于“湘妃”还有“二女、帝子、帝女、二妃、有虞二妃”等多种称法。而作者在设立红楼梦的人物时,都是有影射的,是不会无缘无故涉及“湘水女神”的。那么林黛玉和史湘云的原型是不是影射某“帝女”或某“妃子”,还得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引用几句历代咏“湘水女神”的诗为结束语。武元衡《望夫石》“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皎然《赋得吴王送女潮歌送李判官之河中府》“溪草何草号帝女,溪竹何竹号湘妃”;卢仝《秋梦行》“娥皇不语启娇靥,女英目成转心惬。”。
作者:赖晓伟。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为你解读真正的红楼梦。

秋梦行
[ 唐 ] 卢仝

原文

客行一夜秋风起,客梦南游渡湘水。湘水泠泠彻底清,

二妃怨处无限情。娥皇不语启娇靥,女英目成转心惬。

长眉入鬓何连娟,肌肤白玉秀且鲜。裴回共咏东方日,

沉吟再理南风弦。声断续,思绵绵,中含幽意两不宣。

殷勤纤手惊破梦,中宵寂寞心凄然。心凄然,肠亦绝。

寐不寐兮玉枕寒,夜深夜兮霜似雪。镜中不见双翠眉,

台前空挂纤纤月。纤纤月,盈复缺,娟娟似眉意难诀。

愿此眉兮如此月,千里万里光不灭。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08: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棠
[ 宋 ] 苏轼
原文 译文对照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注释
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查看百科>>
蝶恋花·只恐夜深花睡去
[ 宋 ] 葛胜仲

原文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凤烛千枝花四顾。消愁更待寻何处。

汉苑红光非浪语。栖静亭前,都是珊瑚树。便请催尊鸣酹鼓。明朝风恶飘红雨。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
查看百科>>



减字木兰花 薛肇明同二侍姬至葛山观梅,薛公会作
宋代 / 葛胜仲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葛山仙隐。尚有馀膏留旧鼎。十里梅花。夹道争看衮绣华。
人间妙丽。并侍黄扉开国贵。僻壤孤芳。羞涩尊前不敢香。



作者介绍
[挑错/完善]
葛胜仲 : 葛胜仲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进士。元符三年,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详细]

葛胜仲的古诗
你可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09: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嘲三月十八日雪
作者:温庭筠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c367ccd8cd08.aspx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417篇诗文 ► 483条名句

三月十八日雪中作【作者】温庭筠【朝代】唐拼音



芍药蔷薇语早梅,不知谁是艳阳才。
今朝领得春风意,不复饶君雪里开。







作者介绍

温庭筠(yún),又做温庭云(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 百科详情>>



三月十九日夜极冷

范成大〔宋代〕

谁勒馀寒不放回,春深犹煖地炉灰。乡心忽向灯前动,夜雨先从竹里来。

鶗鴂已如莺百啭,酴醾那复雪千堆。调糜煮药东风老,惭愧茶瓯与酒杯。






[url=][/url]





范成大 [url=][/url]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267篇诗文 ► 418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url=][/url]






春游湖

徐俯〔宋代〕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渡 一作:度)




[url=][/url]






观潮

苏轼〔宋代〕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三月十九日作

方文〔清代〕

野老难忘故国恩,年年恸哭向江门。
南徐郭外三停棹,北固山头独怆魂。
流水滔滔何日返,遗民落落几人存。
钱生未死重相见,双袖龙钟尽血痕。




[url=][/url]





方文 [url=][/url]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 33篇诗文




[url=][/url]





猜您喜欢



崖门谒三忠祠

陈恭尹〔清代〕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url=][/url]






清风涛

徐骏〔清代〕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url=][/url]






满庭芳·和人潼关

曹贞吉〔清代〕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三月十九日同仲豫兄长率崔遐绍赵汉英游朱园放鱼

苏过〔宋代〕

何人溃溪流,忽作瓴建屋。不知几鱼虾,生毙此枯渎。

纤纤跃泥沙,濡沫曾不足。虽求升斗活,终困蝼蚁毒。

眷余二三子,行春访脩竹。危桥得小憩,涸鲋哀穷蹙。

汲井叩邻里,捐金劝僮仆。好生人所欣,稚子助揽掬。

要令徙窟宅,终免愧口腹。瓶罂得千尾,不满百钱赎。

勿轻其微细,有如异草木。蚁蜂杂君臣,蜗角载蛮触。

君看长平战,一举百万覆。扰扰大块中,钜细同倚伏。

达人齐万物,愚士蔽一曲。慎勿废此言,小惠何足录。






[url=][/url]





苏过 [url=][/url]

(1072—1124)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296篇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十九日闻杜鹃
黄宗羲黄宗羲〔清代〕

江村漠漠竹枝雨,杜鹃上下声音苦。此鸟年年向寒食,何独今闻摧肺腑。

昔人云是古帝魂,再拜不敢忘旧主。前年三月十九日,山岳崩颓哀下土。

杂花生树莺又飞,逆首依然逋膏斧。燕山模糊吹蒿薤,江表熙怡卧钟鼓。

太王蓄意及圣昌,奥窔通诚各追数。金马封事石渠书,怨毒犹然在门户。

静听呜咽若有谓,懦夫不难安寠薮。何不疾呼自庙堂,徒令涕泣沾草莽。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著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书,编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 。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17712e182f4e.aspx
黄宗羲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著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书,编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 。► 47篇诗文 ► 100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猜您喜欢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清代·徐灿《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e779670fd04.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

徐灿徐灿〔清代〕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清代·曹雪芹《世难容》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1d36d1f399c0.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世难容

曹雪芹曹雪芹〔清代〕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eca0e785f108.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郑燮〔清代〕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2: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云醉眠的时节:牡丹开花还是木芍药?香梦沉酣:沉香亭之木芍药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台湾
2
2024.07.30 11:54:47
字数 2,602
阅读 85
【 红楼日月:连载16】
(接上文,湘云醉眠芍药之因)

如果湘云眠芍药错了,那应该眠什么花才对?



当晚占花名:湘云是海棠,香梦沉酣
当晚占花名,湘云抽到的是“海棠”,题着“香梦沉酣”,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引用苏轼的《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东风袅袅泛崇光:本是春风、春光,“泛”字写出了浓浓春意。但因“东风袅袅”借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所以说“东风”、“秋风”在此处被引用,指东夷的清风。

香雾空蒙月转廊:花香弥漫,月亮已转过回廊,照不到海棠了。所以后句“故烧高烛照”。明月照不到海棠,引用比喻明朝遗民,用在湘云身上,是遗朱。后句照红妆,照的就是这个遗朱。注意:“廊”,太子名朱慈烺。

夜深花睡去、红妆:是用“海棠春睡”典故,以美女比海棠。

海棠春睡典故,据《冷斋夜话》记载:一日,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海棠春睡典故
此处是用海棠比美女湘云,海棠是湘云,那么睡的正是海棠。

黛玉特意提醒:“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都知是指白天湘云醉卧的事,所以湘云醉卧是海棠春睡。海棠三月开花,也符合此时节,而且“海棠春睡”的“春”,也是在春天。

海棠比湘云,在怡红院早写了。怡红院的红香、绿玉,红香即海棠,贾政说是“女儿棠”,丝垂翠缕,“翠缕”也是湘云丫嬛的名字。当时题字,有人说:“‘崇光泛彩’方妙。”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宝玉也道:“妙极!”现在就知道此妙:是湘云抽签的这个《海棠》诗“泛崇光”的伏笔。还有元春让宝玉作诗时,宝玉写的“红妆夜未眠”,明显出自此海棠诗。所以怡红院的红香、海棠显然指湘云。“绿玉”,表面看是芭蕉,还有一个含义是“竹”,“【正字通】寒玉,竹別名。亦曰綠玉。”竹,即朱。还指黛玉,“竹”是黛玉潇湘馆的特征。

我们发现湘云醉眠是海棠春睡,但前面问题是“湘云醉眠芍药”错了,那么能说“湘云醉眠海棠”就对了吗?

显然不对,逻辑错误:海棠就是湘云,湘云眠=海棠睡。问题是:湘云或者海棠眠时,“芍药花飞了一身”,那个芍药花错了,那么正确的应该是什么花?

有个科学家说过:“尽量准确地描述问题,你就快找到答案了。”我们在软件工程中,都要对问题做非常清晰的定义,有时进展不利,往往发现是问题没搞清楚。

香菱提醒了杨贵妃石榴裙的典故,这里的杨贵妃典故“海棠春睡”是找到答案的钥匙。77回,晴雯被赶出,宝玉伤心,跟袭人的对话:宝玉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又说草木关系人,用孔子庙、诸葛祠、岳飞坟前的松柏等举例,然后说“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红楼作者给出答案了:木芍药就是牡丹。

湘云抽到的花签: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用了“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隐了杨太真,注意典故的发生地便是“沉香亭”;题着“香梦沉酣”,“沉、香”二字,指出“沉香亭”!

黛玉打趣“夜深”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这话是作者明告诉读者:此处说的就是“湘云醉卧”,黛玉用“夜深花睡去”说的就是杨太真海棠春睡,“香梦沉酣”的“沉、香”二字,说的就是“沉香亭”,则“湘云醉卧”的谜底,就是木芍药、牡丹!

如果您看书足够细心,就会注意到:宝玉让丫头分头请众人时,“果然宝钗说夜深了”。宝钗说什么?“夜深”!宝玉拿宝钗比杨妃,跟黛玉打趣“夜深”、湘云醉眠芍药这些串起来看,不得不由衷感叹:红楼作者,简直妙笔生花!

“沉香亭”遗迹,目前在西安兴庆宫还能看到:



沉香亭
西安人提到沉香亭,便会想到盛开的牡丹花,倾国倾城的杨贵妃,风流天子李隆基,和李白、李龟年这些才华横溢的古人,如数家珍。

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李龟年带乐队助兴,但明皇意犹未尽,坐拥天下、美人、名花、音乐、美景、美酒,但缺少一样:诗啊!于是请来李白,李白宿醉尚未清醒,借酒挥毫,赋诗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家伙果然是醉了!

可怜飞燕倚新妆:竟把美女都认错了!

名花倾国两相欢:已分不清花和人了!

这三首诗已脍炙人口,尤其是末首“名花倾国两相欢”,把牡丹、贵妃、君王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人间有花,花间隐人。时隔千年,仍能感受到美人如花,倾国倾城,君王带笑,春光无限。

如果要问世间有什么能历经千年而不朽?不是皇帝,也不是美女、名花,而是诗!是好文章,像《红楼梦》。

我有时感慨:这个红楼作者一定是个作诗的码猴!不仅有诗人的才情文笔,其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此处:硬是把牡丹写成芍药,还射覆给读者猜“芍”,不断提醒“杨贵妃”,却从不写“杨贵妃”三个字,过了十五回才很自然又似乎很不经意地告诉读者:木芍药是牡丹。这CPU,放到现在绝对是个一流程序猿!

作者这种写法,我们读过多遍后应该习惯:把一个事件的信息,从不一次交待完整,就像一个包袱里的完整物件,在这儿抖落一点,在那儿抖落一点,让读者去寻宝。后面解那些大谜时我们更会看到,把一个包袱里的信息,洒的几十回里都是,却又留下完整的线索链,甚至多次苦口婆心地告诉读者,让读者能自行拼凑出一条“大鱼”。但作者从不直接给你一条整鱼,所以我们要逐渐掌握这种“渔”。

书中故意把牡丹写成飞了一身的芍药花,又让宝玉揭示木芍药。“芍”是莲子,“木”就更好懂了,黛玉正是“木石前盟”之“木”。黛玉还说自己是“草木之人”,这是个字谜,“草木人”组成“茶”字,是“明”。而且,“朱”本是一种树,有说赤心木,有说赤皮木。所以“木芍”正是黛玉崇祯之子。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如此隐晦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揭示了宝玉生日、贾敬宾天,是在牡丹盛开之时!准确说是三月十八、三月十九,是大明存亡的重要日期,更要隐藏。作者故意模糊宝玉生日的时间,以致很多读者看不出是在三月,都是为了躲避文字狱,故意隐真事。

如果说占花名时湘云抽到海棠,是提醒海棠春睡;黛玉抽到芙蓉,是提醒莲花;则宝钗第一个抽到牡丹,几乎是告诉读者白天的答案了。因为宝玉生日,白天湘云醉眠芍药,芍药有问题,然后晚上占花名,占到的第一个花,便是:牡丹!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出自宋代陆游的《鹧鸪天·插脚红尘已是颠》

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波不用钱。
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人生长在人世间已是够癫痴了,再去孜孜追求功名富贵、企图飞黄腾达,那就更加癫痴。最近生活道路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山阴家乡,自己有一条船,可以在湖面自由往来,不用花钱。
市中买酒,江上采菱,画船听雨,醉后披蓑衣而睡。自己真是可笑,长期糊里糊涂地生活,觉悟时已经迟了四十多年。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红尘:人世、社会。
颠:通“癫”。
新来:近来。
生涯:生活。
别:区分,异样。
买断:全部买下。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词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是年作者四十二岁。这一年春,陆游在隆兴府任上被免官。他二月初离任,取陆路经临川、玉山入浙,于五月间抵里,开始了在三山西村的闲居时光。

赏析

  开头两句,用自责的口吻,抒发愤激不平的感慨。陆游从三十四岁出任宁德主簿开始走上仕途,到四十二岁被免官,八年期间调动频繁,却一直未被重用,自然会有满腹的牢骚。他自已抱怨说,“插脚红尘”步入官场,这本身就是一个痴呆的人所作出的错误选择,可还想高升,还想被重用,这就像“平地上青天”一样的不切实际。接下来的两句,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渡不用钱。”如今被免官,这倒好了,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归乡闲居。三山、镜湖自有山水之胜,闲居于此,正如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又如苏轼所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首词上片写了词人自责的感慨和近来生活的变化;下片写他被免官隐居三山时的闲适生活以及觉悟。全词描述了词人被免官隐居三山时的闲适生活,也流露出其内心的不满。全词艺术反衬,正话反说,情思繁杂,寄寓了真情深慨。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efd5da0ed1a1.aspx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236篇诗文 ► 1139条名句
满江红_老子当年,

作者:辛弃疾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嗟往事,空萧索。怀新恨,又飘泊。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9篇诗文 ► 1692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绣袈裟衣缘

长屋〔唐代〕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url=][/url]
[url=][/url]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唐代〕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时 一作:归来)




[url=][/url]
[url=][/url]





上堂开示颂

黄櫱禅师〔唐代〕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 其三
孙蕡孙蕡〔明代〕

三生石上旧精魂,化作阳台一段云。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木翔金雀,竹里香云冷翠裙。莫向西湖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e3335c3162aa.aspx
孙蕡
孙蕡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776篇诗文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猜您喜欢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明代·汤显祖《花朝》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60d2786cddd9.aspx
背诵赏析注释译文
花朝

汤显祖汤显祖〔明代〕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
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高明者,温州瑞安人。以春秋中,大元至正乙酉第,授处州录事,后改调浙东阃幕都事,转江西行台掾,又转福建行省都事。方国珍留置幕下,不从,旅寓明州栎社,以词曲自娱。因感刘后村之诗“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之句,乃作《琵琶记》。有王四者,以学闻,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赘于太师不花家。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名之曰《琵琶》者,取其上四“王”字,王四云耳。元人呼牛不花,故谓之牛太师,而伯喈曾附董卓,乃以之托名也。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使者以记上进。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于是捕王四置之极刑。或曰:东嘉初以伯喈为不忠不孝,梦伯喈谓之曰:“公能易我为善,行当有以报公。”遂以全忠全孝易之。东嘉后果发解,未知然否。后卒于宁海,时陆德旸以诗哭之曰:“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名题前进士,爵署旧郎官。一代儒林传,堪入史刊。”——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琵琶记》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0543199af0b5.aspx
背诵注释译文
留青日札·琵琶记

田艺蘅田艺蘅〔明代〕

  高明者,温州瑞安人。以春秋中,大元至正乙酉第,授处州录事,后改调浙东阃幕都事,转江西行台掾,又转福建行省都事。方国珍留置幕下,不从,旅寓明州栎社,以词曲自娱。因感刘后村之诗“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之句,乃作《琵琶记》。有王四者,以学闻,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赘于太师不花家。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名之曰《琵琶》者,取其上四“王”字,王四云耳。元人呼牛不花,故谓之牛太师,而伯喈曾附董卓,乃以之托名也。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使者以记上进。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于是捕王四置之极刑。或曰:东嘉初以伯喈为不忠不孝,梦伯喈谓之曰:“公能易我为善,行当有以报公。”遂以全忠全孝易之。东嘉后果发解,未知然否。后卒于宁海,时陆德旸以诗哭之曰:“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名题前进士,爵署旧郎官。一代儒林传,堪入史刊。”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通间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明代·《五杂俎》《闽有带鱼》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acbe481fe59b.aspx
背诵注释译文
闽有带鱼

《五杂俎》〔明代〕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通间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点绛唇》灯谜谈《红楼梦》的残缺美
2016-08-24 11:18
摘要:80回《红楼梦》是一个残缺的断璧。为了弄清断璧的成因,必须抓住书中的“间离手段”,进行“背面阅读”,从而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破解谜题,找出真相。

关键词:间离手段背面阅读解谜残缺美

一部《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味有多种,本文试解其断臂谜味。

百年红学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发现了《红楼梦》原是一部残篇,一块断臂的玉雕。那么,《红楼梦》为什么只有前80回呢?它残缺的原因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曹公晚景凄凉,未能完成。一种观点认为,完成了,但失传了。一种观点认为御用文人高鄂将其篡改了。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笔者认为,80回后,被作者故意砍掉了。

胡适先生晚年说《红楼梦》“好玩”,王蒙先生称《红楼梦》为“永远的谜”。事实上,《红楼梦》本身真的就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谜面。它隐含了太多太重的意含让后人猜测解答。

细细地想来,《红楼梦》中的谜语可以分为两类,集中在两回。

一是书中人物间的问答,有谜面,有谜底。这类谜语集中在文本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这类谜语,是人物性格的写照,是故事情节的暗示,是作品主旨的载体,因而,它们成为了小说文本的血肉,不可或缺。比如贾母的“荔枝谜”,贾政的“砚台谜”,元春的“爆竹谜”,迎春的“算盘谜”,探春的“风筝谜”,惜春的“佛前海灯谜”等。

二是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有谜面,无谜底。这类谜语包括第50回湘、钗、玉、黛和第51回薛小妹的10首诗谜。那么,这类不给谜底的谜语,有什么作用?如何去猜解?

这里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是第50回中的湘云、宝钗、宝玉和黛玉等4人的谜语。

有这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这4人的谜语只揭底湘云的谜语?

宝玉给出的“耍的猴儿”谜底是正确的吗?

这4人的谜语有联系吗?

湘云之谜

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枝《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哪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这是一个“刁钻古怪的”非同寻常的谜语。谜底真的是这个“剁了尾巴去的”猴儿么?非也。

我们知道,《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鉴者,镜也。这面宝镜,按作者在第12回“王熙凤独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的要求,按批书人脂砚斋的揭示,“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所以,湘云的谜底恰恰不是这个所谓的“俗物”“耍的猴儿”。相反,谁要是信以为真,谁就真的被耍了,成了“猴儿”。作者在这里通过宝玉之口,一语双关,既给出了这个答案,又否定了这个答案----“耍的猴儿”,骗你没商量!

谜底不是“俗物”,恰是“刁钻古怪”的“雅物”----一本书,《红楼梦》。

溪壑分离:言外有意、象外有旨,正反内容如同溪壑之别,读者“只照他的背面”。

红尘游戏:作者红尘中人,在此玩弄文字游戏。这当然是作者谦虚的“烟雾”。

真何趣:很有趣。本书“复可悦世之耳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名利犹虚:不为名利,为“闺阁昭传”,赎“半生潦倒之罪”。

后事终难继:“继”者,“记”也。80回后被作者砍去。一如“耍的猴儿”,“剁了尾巴”。

湘云之谜,道出了《红楼梦》一书的审美个性----残缺。

湘云和宝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按周汝昌先生的说法,二人后来有一段姻缘,夫唱妇随,一著一批,共同创作了80回本《红楼梦》。故此处用他二人合作,点出本书“后事终难继”的特点。

请注意,“点绛唇”词牌也非湘云随意选取。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的曹雪芹为什么让湘云单单选用了这个词牌?个中大有深意。“点绛唇”词牌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明珠,亮也。绛者,红也。唇者,口也,言也,书也。“点绛唇”,即点明悼红轩(绛芸轩)中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隐曲。指点迷津画龙点睛也。

《点绛唇》谜语在本节文字乃至全书中都至关重要。它用双关修辞委婉地提醒读者,别被“耍猴”,而应换个角度,重新去寻找新的答案。这是戏曲艺术中“间离理论”的巧妙运用。它启发读者用新思维来破解下面的三个“俗物”谜语,找出与“俗物”对应的“雅物”,以求做到“雅俗共赏”,一谜二底,一击双响。

宝钗之谜

镂檀锲梓一层层:檀梓,硬木也,古时多做活版字钉。镂锲,雕刻也。镂檀锲梓,运用借代修辞格,指写文章。本句意即精心写作一本“表里皆有喻也”的书。

岂系良工堆砌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写成这长篇章回体小说,正面小说,背面历史,哪里是良工文字堆砌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风雨,与龙有关。“半天风雨过”,就是伏案十年“文心雕龙”。

何曾闻得梵铃声:本书“大旨谈情”,并非一色二空,诲佛诲道。

宝钗之谜的谜底,也是本书《红楼梦》。这个谜底,脂砚斋在第71回的尾批中有过回应:“良工苦心,可谓惨淡经营。”宝钗之谜,运用了借代、比喻、用典和反问等修辞格,隐晦曲折地说出《红楼梦》的审美意蕴----正反双层的特点。

宝玉之谜

天上人间两渺茫:本书内容分正面(小说)和背面(家史),意旨大相径庭。

琅玕节过谨提防:“琅玕”,竹也,纸也,借指本书。“琅玕节过”即竹节过后,指本书背后。“谨提防”,作者告诫读者,本书文字背后的反面的东西应当留心揣摩。

鸾音鹤信须凝睇:鸾音鹤信,指书中一语双关的间离手段。即书中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蜻蜓点水的似有若无的易被忽略的东西必须注意。

好把唏嘘答上苍:当我们读懂了本书之后,会为作者良若用心而仰天唏嘘击节长叹。

宝玉之谜,谜底也是本书,它运用借代和比喻等手法,含蓄委婉地暗示了本书的读法。

黛玉之谜

騄駬何劳缚紫绳:騄駬即神马,文王八骏之一。成语“笔走龙蛇”谓“笔如龙”,而成语“车水马龙”是说“马如龙”,故得“马即笔”。此句意即毛笔为什么要拴上紫色的绳线呢?

驰城逐堑势狰狞:毛笔不用悬挂,放在笔山上就行了。城、堑,指笔山的凹凸处。本句既用夸张,又用比喻,还用了反语。狰狞,贬词褒用,笔大如椽。

主人指示风雷动:笔走龙蛇,风雷震动。

鳌背三山独立名:鳌背三山指笔山。笔山上面,千秋独立,名垂青史。

谜底是“毛笔”。曹雪芹曾亲手制作一工艺品“曹霑笔山”,为美籍华人周策纵教授所藏。周曾撰文《曹雪芹笔山实证》介绍自己这一藏品。笔架如山,中间还有一个洞,状如奔马,又如鳌背三山,动势极强。长约3.2寸,杏黄色,其材质疑系红丝石。笔山底面略呈新月形,其侧经打磨抛光后,以双行刻有一联七言诗,“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下方刻有一长方形印记,文曰“曹霑”。

在黛玉的谜面中,曹公用诗人的浪漫主义的想象(比喻)和夸张,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热情地讴歌了自己面前笔山上的如椽巨笔,借此坚定地预言了自己血泪之作必将千古独立名垂青史。所以,黛玉之谜,意指本书的价值。

应当看到,湘、钗、玉、黛这四个灯谜,是一个有机的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分别暗示了《红楼梦》的特点、内容、读法和价值,可以看成作者对这部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煌煌巨著的注脚。

实际上,如果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本节文字中一个特别重要而易被忽略的细节。在李纨给出了她与李纹、李绮的4个谜语被众人猜出后,宝钗提醒大家:“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的俗物才是。”这里,作者巧用“雅俗共赏”,一语双关。就是说,破解下面4个谜语应从“雅”和“俗”两个角度入手,寻找每一个谜语的雅俗双解来。宝钗的话,实是作者又一间离之语。为此,作者文思一变,在运用“耍猴”这一北京方言间离之后,索性不给谜底,放手让读者思考求解,以期发现真正的谜底。

《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此处钗、玉、黛的灯谜,有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俗解”。这些“俗解”,孤立、片面、零乱、肤浅,它们无视作者的间离艺术,不知不觉间落入传统的思维窠臼,破坏了湘、钗、玉、黛4个谜语间的整体性和深刻性,从而也就极大地降低了《红楼梦》的艺术水准,削弱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致春灯谜”,切记,“春灯谜”是“雅制”(谐音“雅致”)的,不可“俗解”。“要紧,要紧!”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继”者,“记”也。“后事终难继”,就是去掉了“猴儿”的“尾巴”。曹雪芹,他去掉了《红楼梦》的“尾巴”,让《红楼梦》变成了千古遗憾的“残篇”。但是,他和金圣叹腰斩《水浒》不同。金追求的是自欺欺人的大团圆式的完美理想,而曹,正视的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甲戌本“凡例”)的苦难现实。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第五回“终身误”曲)。《红楼梦》是“残篇”,但它又是“完璧”。它是完整的“残篇”,也是残缺的“完璧”。它在一个不完整的作品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完整的人物、故事、思想。而这正是基于作家审美理想的艺术个性,是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洞析和美学总结。这样,“残缺”,就成为了一个“有意味”的“能指”,成为了一次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上的创造和超越!

作者:惠杉(安徽泗县第一中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首赞+1
阅读 (203)

蔺相如完璧归赵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蔺相如完璧归赵


  • 相关成语

    完璧归赵


  • 相关人物

    秦昭襄王、蔺相如



  • 年代

    战国


  • 出处

    史记


  • 相关地域

    赵国(现河北省邯郸市)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故事介绍

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华夏族历史故事。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折叠编辑本段故事内容

翻译版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影耻糠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葛故寻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担颂试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驼应套愉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杠剃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颈戏妹拒。"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芝去和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湘东宴曲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湘东宴曲》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诗词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湘东宴曲

创作年代
湘东宴曲


文学体裁


作者
温庭筠

目录
1作者
2诗词正文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唐 温庭筠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正文
湘东夜宴金貂人,楚女含情娇翠嚬。玉管将吹插钿带,

锦囊斜拂双麒麟。重城漏断孤帆去,唯恐琼签报天曙。

万户沈沈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欲上香车俱脉脉,

清歌响断银屏隔。堤外红尘蜡炬归,楼前澹月连江白。


温庭筠最有名的十首诗kuoqunwkua2020.12.09[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dajiehaoma2024.09.20 · 上海


推荐答案
1、商山早行
温庭筠 〔唐代〕
清晨起程,征铎在手,旅客心中悲故乡。
鸡鸣茅店月,板桥霜迹行。
槲叶山路落,枳花驿墙明。
忆起杜陵梦,满塘凫雁戏水欢。
译文:
清晨起床,准备出发,车马的铃声已经响起;旅客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鸡鸣声中,月光洒在茅草店上;板桥上覆盖着霜,行人的足迹清晰可见。槲树的叶子落在山路上,枳花在驿站的墙上显得格外明亮。想起昨晚梦见的杜陵美景,湖塘里满是嬉戏的鸭雁。
2、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唐代〕
小山重叠金光闪,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梳洗迟疑。
镜中花影前后映,花面交相辉映。
新衣绣罗襦,鹧鸪双双金。
译文:

眉妆随意染,额黄在晨光中半明半暗;鬓发如云,遮掩着雪白的面颊。懒得起床去描眉,梳洗打扮也显得迟缓。对着镜子插上新花,前后镜中映出花与人面交相辉映。穿上新做的绣花罗衫,衣上绣着成双的金鹧鸪。
3、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唐代〕
梳洗完毕,独自倚靠在望江楼。
千帆过尽皆不是,
斜阳脉脉水悠悠。
肠断处,白苹洲。
译文:
梳洗打扮妥当后,独自倚楼远望。千帆过尽,期待的人仍未出现。夕阳余晖温柔地照在江面上,江水缓缓流淌,心中的思念萦绕在白苹洲上。
4、梦江南·千万恨
温庭筠 〔唐代〕
千万恨,极恨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碧云斜曳影。
译文:
千愁万恨,最恨的是远在天涯的人儿久不归。山间的明月不了解我心中的愁苦。水面上的风吹落了眼前的花瓣,碧云在晚风中斜行。
5、瑶瑟怨
温庭筠 〔唐代〕
冰簟银床梦难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去潇湘外,十二楼中月自明。
译文:
秋夜躺在冰凉的竹席上,梦难以成真,夜空中云朵轻轻飘荡。雁声远远地飞向潇湘,十二楼中只有明月独自照耀。

6、过分水岭
温庭筠 〔唐代〕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共行程。
岭头分处各西东,惜别潺潺一夜声。
译文:
溪水看似无情却仿佛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来一直相伴同行。到达岭头便是分别之处,溪水潺潺一夜不停,仿佛在表达惜别之情。
7、送人东游
温庭筠 〔唐代〕
荒戍落叶黄,浩然离别故关长。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望,天涯孤舟还。
何时重相见,樽酒慰离伤。
译文:
荒凉的营垒落叶纷飞,你怀着浩然之气离别了故关。汉阳渡口风高浪急,郢门山在初日下景象壮丽。江东的亲友们正望眼欲穿,等待你的孤舟从天涯归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举起酒杯来缓解离别的悲伤。
8、莲花
温庭筠 〔唐代〕
绿塘摇曳接星津,兰桡轧轧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译文:

碧绿的池塘中波光粼粼,仿佛与星河相连;小船在“轧轧”的划桨声中驶入白苹丛中。水面上盛开的莲花如同洛神在波上行走时留下的足迹,至今莲蕊上还残留着她的香尘。
9、赠少年
温庭筠 〔唐代〕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译文:
在江海相逢,旅客心中的遗憾不少;秋风中树叶飘落,洞庭湖水波荡漾。夜晚在淮阴市饮酒饯别,月光照耀下,我们在高楼上唱起离别的歌。
10、咸阳值雨
温庭筠 〔唐代〕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译文:
在咸阳桥上遇到雨,那细雨随风飘摇,如同悬在空中的水晶帘;钓船在雨帘后若隐若现。眼前的景色如同洞庭湖春天的水色;早晨的云雾似乎正驮载着水气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美丽极了。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最经典的十首诗词最美古风古诗词2017.10.14 09:57
[size=0.2]
[size=0.34][size=0.34]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size=0.34][size=0.34]1《商山早行》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size=0.34][size=0.3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size=0.34][size=0.34]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size=0.34][size=0.34]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size=0.34][size=0.34]2《望江南·梳洗罢》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size=0.34][size=0.3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size=0.34][size=0.34]肠断白蘋洲。

[size=0.34]

望江南

[size=0.34][size=0.34]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size=0.34][size=0.34]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size=0.34][size=0.34]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size=0.34][size=0.34]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size=0.34][size=0.34]4《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
[size=0.34][size=0.34]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size=0.34][size=0.34]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size=0.34][size=0.34]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size=0.34]

玲珑骰子安红豆

[size=0.34][size=0.34]5《梦江南·千万恨》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size=0.34][size=0.34]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size=0.34][size=0.34]摇曳碧云斜。
[size=0.34][size=0.34]6《过分水岭》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size=0.34][size=0.34]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size=0.34]

过分水岭

[size=0.34][size=0.34]7《清明日》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size=0.34][size=0.34]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size=0.34][size=0.34]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size=0.34][size=0.34]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size=0.34][size=0.34]8《莲花》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size=0.34][size=0.34]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size=0.34]

莲花

[size=0.34][size=0.34]9《更漏子·玉炉香》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size=0.34][size=0.34]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size=0.34][size=0.34]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size=0.34][size=0.34]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size=0.34][size=0.34]10《元日》
[size=0.34][size=0.34]唐代:温庭筠
[size=0.34][size=0.34]神耀破氛昏,新阳入晏温。
[size=0.34][size=0.34]绪风调玉吹,端日应铜浑。
[size=0.34][size=0.34]威凤跄瑶簴,升龙护璧门。
[size=0.34][size=0.34]雨旸春令煦,裘冕晬容尊。
[size=0.24]发布于:山东




温庭筠很著名的一首诗,巧用双关、脑洞别致,其中14字成为经典
播报文章




大王爱视频俊龙
关注


2021-09-21 10:39





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出自温庭筠下面的这组诗。
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唐代:?温庭筠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当一尺深红色的盖头,蒙上了尘埃,逐渐泛黄,不再鲜艳,它的主人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喜欢它。旧物不如新物,或许本该如此吧。
这句诗,说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为后面女主人公的失宠、失落做了铺垫。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合欢桃核,桃是心形的,核与合同音,象征我们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即便如此,最终我还是怨恨上它了。因为,你心里面原来还有别的人啊。
如果不曾深爱,或许在对方移情别恋的时候,不会那么痛苦。
然而,曾经的山盟海誓、情真意切还历历在目,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合欢桃核还是那个合欢核桃,只不过里面的"仁"已经"别有"了。以前,合欢桃核象征我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现在,它的存在却仿佛是对我最深的讽刺。
前后的落差之大、心痛之深,相信经历过的人都懂。
我能想到的,现在生活里跟此类似的场景是,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会把一腔怨恨发泄到婚纱照上,觉得"婚纱照堪恨"。合欢核桃跟婚纱照很类似,都是情深不渝的见证者,但同时也都是移情别恋的见证者,能够深深刺激当事人。
此时,应该配上牛姐的rap:"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在井底点的灯,定是深烛,"深烛"与"深嘱"谐音,因此,我也要深深地嘱咐你,我跟你一起玩长行这种博戏,不下围棋,你也不要违期不归。
这句诗,可以读出两层意思。
表层:深夜点灯,烛影摇曳,妻子对夫君说,我们玩"长行"吧,别下围棋。
深层:临行前,妻子叮嘱夫君,我的心与你同在,陪你远行,你不要忘记归期。
总之,就是使用了很多双关,跟《其一》的"别有人"一样,"人"与"桃核仁"的"仁"同音。
多次双关修辞的使用,是本组诗一道独特的风景。
"长行"是古代的一种博戏,玩博戏自然就要用到"骰子"。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精致的骰子上面,像是安放了一颗红豆,很容易就能够看见,但是,我对你入骨的相思,你知不知道呢?
古代女子和现代女子,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是情感思绪却是想通的。
如今,很多女孩喜欢问,他喜不喜欢我呀,怎么让他知道我喜欢他呢;喜欢在空间写日记,"今天又是思念男神的一天";喜欢在朋友圈说,"我想你了,你想我吗"。
古代亦然。
只不过,古代没有社交软件,会写诗的女孩子也不算多。而温庭筠写出了她们的心声,凝成一句流传千古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骰子大家应该都见过,上面有的点数是红色的,让人联想到红豆。



红豆象征相思。然而,红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相思却刚好相反。当本诗中的女主人看到,或者想到,玲珑骰子里安放的红豆能被看见,自然会产生联想,自己的入骨相思是否能被心上人得知。
如果自己的入骨相思,能像骰中红豆那样,被心上的看到,他是不是就会早点回来呢?
同样是写爱情,温庭筠的这组诗不似他的一些词那么浮靡绮丽,反而是脑洞大开、别致有趣,映射出了花间派词人的另一副面孔。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虞美人(咏海棠)
作者:刘辰翁

无花敢与姚黄比。对对鸳鸯起。谶他金带万钉垂。谁向麒麟楦里、卸猴绯。
潜溪以上难为说。自是君恩别。后来西子避无盐。又道君王捉鼻、又何嫌。|<公服紫>|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452bed2115f.aspx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596篇诗文 ► 142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猜您喜欢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代·张俞《蚕妇》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73df2273247f.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蚕妇

张俞张俞〔宋代〕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消愁 一作:销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731e2a19594e.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李白〔唐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消愁 一作:销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b7820a12ebaa.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虞美人(大红桃花)

[宋代]
刘辰翁

全文
拼音
译文
赏析
完善
复制
鞓红干色无光霁。
须是鲜鲜翠。
翛然一点系裙腰。
不著人间金屋、恐难销。
英英肯似焉支贵。
漫脱红霞帔。
落时且勿涴尘泥。
留向天台洞口、泛吾诗。


智能诗词翻译
虞美人(大红桃花)译文
投稿内容通过审核,可获得 2-8 红包奖励,快来参加吧!
添加
作者简介


刘辰翁[宋代]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更多
该古诗《虞美人(大红桃花)》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a571a43ac9a571a/


人间传寿酒,天上送麒麟出自宋代刘辰翁临江仙
母两国太夫人初度,谨上小词,用献为王母三千年之曲。
丞相衮衣朝戏彩,年年庆事如新。尊前一笑共儿孙。人间传寿酒,天上送麒麟。
缥缈祥烟连北阙,天颜有喜生春。蓬莱清浅海光平。今年初甲子,重试碧桃根。


作者刘辰翁简介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宝鼎现·春月
[ 宋 ] 刘辰翁

原文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译文

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幽婉欲断的箫音,呼唤着彩鸢期约归去,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呵禁。皇帝车辇证从大路驶过,闹市的喧哗暂时静息,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

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父老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抱着金铜仙人,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泪滴。南宋承平,又能环顾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儿凝定,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来游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谁肯将菱花镜儿打碎,亲人分离?

令人断肠悲凄呵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空自听说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妓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归来,待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它的归期。又在灯前捧着发髻诉说往日的哀凄,暗暗坠下珍珠般的泪滴。即使当时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相隔,犹如在梦里。



注释

穿市:在街道上穿行。

彩鸾:指出游的美人。

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

“甚辇路”二句:为什么街上的喧闹静止下来了呢?原来是听到了女子美妙的歌声。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

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鲛珠;指眼泪。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

宝鼎现

〖打印内容〗作者:刘辰翁时间:2023-06-17 00:23:58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①。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②归去,未怕金吾③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④。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⑤。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⑥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注释

①穿市:在街道上穿行。

②彩鸾:指出游的美人。

③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

④“甚辇路”二句:为什么街上的喧闹静止下来了呢?原来是听到了女子美妙的歌声。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

⑤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⑥鲛珠;指眼泪。

译文

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幽婉欲断的箫音,呼唤着彩鸢期约归去,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呵禁。皇帝车辇证从大路驶过,闹市的喧哗暂时静息,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

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父老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抱着金铜仙人,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泪滴。南宋承平,又能环顾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儿凝定,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来游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谁肯将菱花镜儿打碎,亲人分离?

令人断肠悲凄呵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空自听说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妓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归来,待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它的归期。又在灯前捧着发髻诉说往日的哀凄,暗暗坠下珍珠般的泪滴。即使当时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相隔,犹如在梦里。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公元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在词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宋代元宵节繁华、热闹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

《宝鼎现》是三叠的长调。这首词就分三段分别写北宋、南宋及作词当时的元宵节场景。因此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现作者悼念恨怅之情。

一阕写北宋年间东京汴梁元宵灯节的盛况。着重写仕女的游乐,来衬托昔日的繁荣景象。旧时女子难得抛头露面,写她们的游乐也最能反映其时繁华喧闹的游众之乐。“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三句写贵妇盛妆出游,到处是香车宝马;官员或军人也出来巡行,街上旌旗遍布。这里略用诗句“南陌青丝骑,东邻红粉妆”(沈佺期《游夜》)及“牙旗穿夜市”(苏轼《上元夜》)的字面,化用自然,贴切无痕。

接着便写市街楼台上的文艺表演,是“望不尽楼台歌舞”,台下则观众云集,美人过处,尘土也香气盈盈(“习习香尘莲步底”)。钟情怀春的青年男女在此良宵美景之中,恋爱时有发生。钟陵西山游帷观,每至中秋,游众甚多。大和末年,有一叫彩鸾的绝代女子和一前观中的书生相恋,结为夫妇。“箫声断,约彩鸾归去”即用此事来摹写男女恋爱情事。古代京城有执金吾(执金吾)禁夜制度,“唯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未怕金吾呵醉”写出元夕夜禁令不张,自由欢乐的氛围。紧接着“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一句,写在皇家车骑行经的道路(“辇路”)人声嘈杂,突然又鸦雀无声,原来是著名歌手开始演唱了。“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倡,此借用以说明唱技之精。

以上写北宋元夕,真给人以富贵奢华的感觉。之后“父老犹记宣和事”一句启下,转入南宋时代。

“抱铜仙、清泪如水”用了一个典故,魏明帝时诏宫官牵牛西取汉武帝时所造的铜人,铜人竟潸然泪下,用这典故寄寓作者亡国之痛。南宋时,元夕的情景不能与先前盛时相比,但也有百来年的“承平”,因此南宋都城杭州元夜的情景,仍颇为值得怀念。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繁盛之时,笙歌不绝。故词中谓之“多丽”。然后词人写到月下西湖水的幽深和碧绿。

方圆十里的金波形成一道奇丽景色,在湖船长堤上,士女如云,则构成另一种繁华景观。灯红酒绿之中,那些“神仙才子”,有没有人象南朝徐德言那样预料到将有国破家亡之祸,而预先将菱花镜打破,与妻子各执一半,以作他日团圆的凭证。“肯把菱花扑碎”一句,寓有词人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故在三阕一开始就是“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总收前面两段,发往事如烟,江山不再的感慨。三天乐指宋时旧例,教坊乐队由三百人组成,一人十指,故称“三千乐指”。入元以后,前朝遗老固然知道前朝故事,而骑竹马的儿童,则只能从老人口中略知一二,可惜已无缘得见了。季节轮回依旧,人们依旧盼着春天,盼着元夕,但蒙古统治下,使元夕,不免萧条。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于轻描淡写中写尽无限的哀愁。元宵是灯节,“红妆春骑”、“辇路喧阗”的热闹场面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已今非昔比。

汉人与南人,只能对着室内孤灯,追忆旧事,泪湿襟巾。“灯前拥髻”诸句“顾视烛影,以手拥髻(愁苦状)凄然泣下,不胜其悲”(《飞燕外传》)语意。专写妇女的情态,与一阕形成鲜明对照。年青的人们因为生不逢辰,无缘窥见往日元夕盛况而“肠断”;而老人们呢,“便当日亲见《霓裳》”,又该如何?还不是春梦易醒,恨恨空余而已,“天上人间梦里”用李后主《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语,辞气悲凉亡国之痛。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抚膺大恸。

这首词颇具艺术特色,三叠的结构布局分别写出三个时代的元宵节场景。内在逻辑性强,结构错落有致,自然贴切,因为词人将回忆痛苦感慨种种情感糅合起来,所以极其亲切地表达了昔日遗民的心情,因此杨慎说这首词“词意凄婉,与《麦秀》何殊”。


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
出自《张静婉采莲歌》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边杨柳向娇晚,
门前沟水波粼粼。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
麝脐龙髓怜娇娆,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交交塘水满,绿芒如粟莲茎短。一夜西风送雨来,
粉痕零落愁红浅。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唐代温庭筠《过陈琳墓》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2020-04-29 23:00

创作背景:
陈琳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这首诗当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时温庭筠东下江淮,过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过陈琳墓注释: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péng)过此坟。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此:一作“古”。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bà)才无主始怜君。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始:一作“亦”。
石麟(lín)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春草:一作“秋草”。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莫怪临风倍惆(chóu)怅(chàng),欲将书剑学从军。 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温庭筠的主要作品有:
过分水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商山早行、苏武庙、瑶瑟怨、送人东游、梦江南·千万恨、更漏子·玉炉香、南湖、原隰荑绿柳、杨柳枝、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开圣寺、利州南渡、河渎神·铜鼓赛神来、河渎神·孤庙对寒潮、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早秋山居、莲浦谣、菩萨蛮·竹风轻动庭除冷、杨柳八首·其二、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酒泉子·楚女不归、更漏子·柳丝长、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伤温德彝 / 伤边将、更漏子·星斗稀、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等。

过陈琳墓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此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过陈琳墓

  • 作者

    温庭筠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

    晚唐

  • 题材

    怀古诗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

⑵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

⑶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此:一作"古"。

⑷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始:一作"亦"。

⑸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春草:一作"秋草"。

⑹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⑺"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折叠白话译文

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陈琳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这首诗当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时温庭筠东下江淮,过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折叠名家点评

《批点唐音》:此篇前四句浊俗,后语颇实,终不脱晚唐。

《唐诗隽》:感怀寄意中,尽伤心语。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列为前虚后实体。周珽曰:自古称才难:才非难,知之为难。知而宠遇唯艰,犹弗知也;遇而明良乖配,犹弗遇也。如陈琳名列"邺中七子",比贾生之于汉文,终屈长沙差殊,而飞卿犹以"霸才无主"为琳叹息。若弥衡不免杀戮之惨,怀才至此,时运之厄,不令人千载感吊乎?

《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朱东岩曰:一言昔读公之文,二言今过公之墓,无端于二句十四字中,忽地插入"飘零"二字,顿将读史、过墓二句文字,一齐都收到自己身上来,妙,妙……通首只将"飘零"二字,写尽满腔怨愤,参差屈曲,绝妙之章。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三四"词客有灵"、"霸才无主"、"应识我"、"始怜君",其辞参差屈曲,不计如何措口,妙,妙!

《五朝诗善鸣集》:凭吊古人诗,得恁般亲切,性情不远。

《唐三体诗评》:感愤抑扬,不觉其词之过。

《围炉诗话》:诗意之明显者,无可著论,唯意之隐僻者,词必纡回婉曲,必须发明。温飞卿《过陈琳墓》诗,意有望于君相也。飞卿于邂逅无聊中,语言开罪于宣宗,又为令狐绹所嫉,遂被远贬。陈琳为袁绍作檄,辱及曹操之祖先,可谓酷毒矣,操能赦而用之,视宣宗何如哉?又不可将曹操比宣宗,故托之陈琳,以便于措词,亦未必真过其墓也。……"霸才无主始怜君","怜"字诗中多作"羡"字解,因今日无霸才之君、大度容人之过如孟德者,是以深羡于君。"石麟埋没藏春草",赋实景也;"铜雀荒凉起暮云",忆孟德也。此句是一诗之主意。"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言将受辟于幕府,永为朝廷所弃绝,无复可望也。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意。

《唐诗绎》:此诗吊陈琳,都用自上伴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伤琳即以自伤也。

《唐诗贯珠》:五六承古坟,是中二联分承一二之法。结仍以三四之意归于己,欲学古人,故"倍惆怅"耳。自有一种回环情致。

《唐体肤诠》:自写飘零,已伏下意(首二句下)。以琳自况,回顾飘零(末二句下)。

《唐诗成法》:抑扬顿挫,沉痛悲凉,法亦甚合。"飘零"一篇之主,三四紧承二字。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题是吊古,诗却是感遇。看他起手,一提一落,何尝不为陈琳而设,而特于其中间下得"飘零"二字,此便是通篇血脉也。

唐诗别裁》:补入自己凭吊("词客有灵"句下)。魏武亦难保其荒台矣,对活("铜雀荒凉"句下)。己与琳踪迹相似(末二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同调相惜,才不是泛然凭吊。

《唐诗笺要》:飞卿此篇,不愧与义山对垒。

一瓢诗话》:《过陈琳墓》一起,汉唐之远,知心之迩,千古同怀,何曾少隔!三四神魂互接,尔我无间,乃胡马向风而立,越燕对日而嬉,惺惺相惜,无可告语。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第四句自叹也。纪昀:"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纯是自感,非吊陈琳也。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飘然而来,声泪俱下,自写骚扰。

《唐七律隽》:飞卿负才不遇,一尉终身,此诗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读之堕千古才人之泪。



赠写照吴生
几人堪画麒麟阁,万事不如鹦鹉杯。
只谓故吾诗瘦耳,寒沙鸥鹭莫惊猜。


方岳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 唐 ] 李白
原文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度湘水。

湘水上,女衣罗,白云堪卧君早归。

注释
壮丽的山河,不论楚秦,处处飞白云。

白云处处飞,为着长随你。

长随你,你去楚山隐居。

白云也跟随你渡过湘江水。

湘江上,女萝做流苏,潇洒又飘逸。

那里的白云真美丽,你早去早享受。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7: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命运也很悲惨,为什么性格没有像林黛玉一样?

关注者
13
被浏览
9,368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10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1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展开谈一谈。

抛开“性格是天生的”这样的既定条件,站在心理分析的角度,黛、湘两人的性情差异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而只有分析透这一层,才能对林黛玉的“矫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及更客观的评价。

就《红楼梦》文本而言,林黛玉的悲观矫情并不是天生的,恰恰相反,从原著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个很聪慧、幽默、热爱生活的女子。

譬如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彼时刘姥姥进大观园,听着藕香榭传来的曲儿,加上喝了几杯酒,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林黛玉在一旁看见向宝玉调侃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听得宝玉和众姊妹们捂嘴而笑。

再有第42回,众姊妹齐聚一堂,商量惜春作年画一事,期间颦儿再出妙喻,以“母蝗虫”三字比喻前日刘姥姥风卷残云般的吃相,众人狂笑不已,就连一向低调稳重的宝钗,都忍不住夸赞颦儿比喻得好,比喻得妙: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情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得字,不大通,不过是一概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笔法,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全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快。”——第42回
林黛玉的这种幽默,一方面展现出了她非凡的才气思维,另一方面则点出了她骨子里热爱生活的一面,如果林黛玉真的是个“抑郁患者”,她恐怕压根幽默不起来,也懒得幽默。

在日常生活中,林黛玉也别有生活情趣,又是养会读诗的鹦鹉,又是下雨天给燕子留帘子,俨然有自己的生活品味。

目前很多人对林黛玉的印象停留在“病美人”、“忧郁”、“哀怨”这些近乎脸谱化的人设,并没有深入挖掘林黛玉真正的性格底色。

林黛玉的忧郁表象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从小身体多病,请医服药向来不断,这种与生俱来的生命脆弱感,带给林黛玉悲观的生命认知;

其二,父母双亡的身世,这也是导致林黛玉走向忧郁气质的直接原因。

笔者认为,如果林黛玉父母并未去世,或者说林如海其后并未去世,林黛玉的性格必然不至于发生这般天翻地覆的变化。诸君可细看《红楼梦》第13回之前(林如海尚未病逝),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状态是完全不同于林如海去世之后的。

比如第7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林黛玉敢直接怼周瑞家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8回“贾宝玉大醉绛云轩”,林黛玉又怼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前期的林黛玉锋芒毕露,甚至显得有些任性尖酸,但这恰恰是林黛玉最初的性格底色——哪里有半点儿忧郁自卑?直到第13回父亲林如海病重,林黛玉回姑苏处理父亲后事,回来之后她的性情和言语风格就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

比如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因为一句“这个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三人闹了矛盾,其后宝玉找黛玉解释,期间林黛玉辩驳时说了这么一番话: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她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她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第22回
与前期的林黛玉相比,此处她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有隐隐的自卑情绪。林黛玉当年初进贾府时,也曾“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但这更多是“心性敏感”,怕自己因不懂规矩失了颜面,其中自卑的意味并不浓。

但在此处,黛玉自称“我原是贫民的丫头,她和我顽,就自轻自贱了”,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敏感了,而有了自卑的意味。

因为此时父亲林如海已死,林黛玉不仅失去了官宦小姐的身份,更彻底成了孤儿,如果没有贾家,她真的就成了个普通人,没有半点身份背景,所以此处她的这番话,绝不仅仅是在怼贾宝玉,更是她真实心理的一个倒影。

其三,林黛玉对“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宇宙真相的深刻领悟。这一点,跟林黛玉父母双亡的人生经历是紧密挂钩的,这一点,未有过痛失亲人之经历者,必然难懂黛玉。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们,一个一个离开自己,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这种人生经历,足以对一个人的人生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更何况林黛玉先后亲身经历了弟弟、母亲、父亲的死亡——天地茫茫,何处为家?

一旦体会到这一层,人就很容易陷入“人生虚妄,到了皆是空”的感悟中,一朝亲人尽失,心中没了感情填充,只剩下满满的空虚,人就会怀疑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故而悲欢离合,从来都是整个人类的千古之悲。

林黛玉在《葬花吟》末尾写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字一句,尽显悟透人生悲欢离合后的无奈和悲戚,这样的黛玉,只让人觉得心疼,安会觉得她“矫情”?

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史湘云,就会发现她精神上的痛苦其实远远小于林黛玉。

史湘云的确有“襁褓间,父母叹双亡”的凄惨人生,但也恰恰是因为她没有经历过真正父母亲情的滋养,反而可以释怀,正所谓“没有拿起,何谈放下”。

《红楼梦》中也的确提到过史湘云内心的悲戚,比如上文中笔者引用第32回薛宝钗、袭人的对话,可见史湘云也感慨自己没有父母,心中颇为酸楚,但这种酸楚跟林黛玉精神痛苦的深度不是一个级别的。

史湘云的“酸楚”是有解决办法的,至少她自己是这么觉得的,所以第32回,史湘云这般向袭人倾诉衷肠:

湘云笑道:“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第32回
再有第36回,史家的人来接史湘云回家,可湘云留恋贾府,在临走前,这般叮嘱贾宝玉:

一时,(史湘云)又回身叫宝玉到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宝玉连连答应了,眼看着她上车去了,大家方才进来。——第36回
史湘云只要有一个疼爱她的宝姐姐,又能够经常来贾府跟众姊妹玩,就能将心中的“酸楚”暂时消除,这反而是“襁褓间父母双亡”带来的心理优势。

如果不出意外,史湘云后期嫁给如意郎君卫若兰,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前提是卫若兰没有早逝),那么基本上就能“治愈”史湘云的童年阴影,至少不会像林黛玉那样。

林黛玉的精神痛苦是无药可解的,人生虚幻的真相时刻折磨着她,富贵荣华,转眼即是空,眼前之人,或许不日就成了冢中枯骨——人生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谁能承受得起这份真相?

发布于 2021-07-22 21:47
​赞同 13​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北落师门
北落师门
1,湘云,天生的性格好,霁月光风,豪爽开朗

2,林黛玉性格不行,有嫉妒心,喜欢嘲讽人,而且心窄,也多心,还爱哭,伤春悲秋,凄凄惨惨的,这让本来就不堪一击的病体更加雪上加霜了,结果身体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不对,恶性循环。不过好在,她聪明机灵有才华,倒是挽回了不少形象,要不然形象比晴雯还不如呢。

3,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太对了。

所以心态很重要,湘云值得学习

编辑于 2021-10-02 12:40
​赞同 5​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猫猫
猫猫
喜欢研究历史人文之类的
第一,史湘云虽然无父无母,但是她父母是在她出生的时候就没了的,其实没有受到父母的珍爱,就没有失去感。

林黛玉出生的时候,她父母就对她爱如珍宝。我想她在她家里的话她父亲应该是样样听她的。

父母双亡自然对她打击很大。

第二,林黛玉是外地人。她在贾府,吃穿都不习惯,有异地感,要一个个改过来。也就是说,无时无刻都知道不是自己家里。

第三,林黛玉身体不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所以,林黛玉看到宝玉对其他女子好虽然不放心。但是她感到哀伤不是因为妒忌。而是因为自己的婚姻无法做主,和自己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仔细看书。书里不止一次谈到黛玉的想法的时候,说的就是自己婚姻无法做主和自己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史湘云虽然命运也很悲惨,但是她的婚姻已经确定了,貌似自己还挺满意的。她也没生病。

也就是说,湘云是有未来的,黛玉没有未来。

编辑于 2021-07-25 16: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的“厚脸皮”:拿着宝钗家的钱财,替自己做东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螃蟹宴”是《红楼梦》前半部分最为热闹的宴会之一。彼时刚刚经历“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史湘云看如此热闹,便一时兴起主动提出要自己做东,再邀一社,可大话说出去后,问题接踵而至,最先发现问题的人便是薛宝钗。

史湘云为人天真率直,虽言之凿凿称要办诗社,可却不知办诗社是要花钱的,而出身皇商之家,世俗阅历丰富的薛宝钗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凭史湘云一个月几吊的月钱,她怎么可能做的这个东呢?

于是当天众姊妹散后,薛宝钗便邀请史湘云来自己的蘅芜苑,灯下计议明日如何设东拟题。正值人深人静,宝钗这才向湘云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她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第37回
宝姐姐之心思细腻,为人热心,由此可见一斑。史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婶婶家长大,金陵四大家族中,史家是没落最快的一族,连家中的针线活都是史家姊妹亲手做,舍不得花钱请人做针线。

眼下史湘云资金缺乏,如果强行用这几吊钱做东,难免将宴会搞得不伦不类,人家看了笑话;可若是要好好搞的话,又囊中羞涩,总不能回家问叔叔婶婶要吧?还是直接抱着寄人篱下的态度问贾母、王夫人要?

最终,还是薛宝钗提出了解决方案: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棹果碟子,岂不又省事,大家又热闹了?

这就是“螃蟹宴”的前文,但这些情节看似简单,却又隐藏着很多细思叹息的人情世故。

薛宝钗为何要帮助史湘云办这个螃蟹宴,自然乐于助人的心理占了很大比例,但不可忽视的是,宝姐姐此举亦是在为薛家博人情。

且看前番“海棠诗社”,并未花一分钱,只是众姊妹聚在一处,以“白海棠”为题,黛玉、探春、宝玉、宝钗四人各作诗一首而已;

眼下史湘云要做东,有钱有有钱的做法,钱少也有钱少的做法,真心没必要搞这么大阵仗,弄得贾府人人皆知,更为关键的是,薛宝钗提出了一个颇有“心机”的方案: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主意了。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一多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第37回
为啥一定要将“贾母赏桂”和“湘云做东”两件事掺和在一起办呢?而且明面上是请贾母赏桂花,暗中隐瞒着“湘云做东”的潜在目的。

笔者个人认为,宝姐姐此处是有一定私心的,她虽然是真心帮助史湘云,可同样也在借着这个螃蟹宴,实现自己的意图:顺便帮王夫人清空“请老太太赏桂”的计划、博得贾母对薛家的好感。

不难想象,当贾母前来参加螃蟹宴的时候,必然询问湘云其中缘由,以及这些螃蟹、美酒的来历——贾母不是傻子,人家当了荣国府几十年的管家人,对这种花钱的细节最为敏感。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后第38回,贾母前来参加宴会时询问了湘云,湘云答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便夸赞宝钗:我说这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至于宝姐姐这么做的意图,笔者个人觉得应该不是单纯为了讨好贾母,更是为了薛家的颜面,毕竟薛家母子三人在荣国府一住就是多年,自然需要从这些小事上进行心理磨合,礼尚往来之间,尽是人情世故。

而对于史湘云而言,她则冒着“厚脸皮”的风险,虽然在螃蟹宴上她才是东道主,可她内心深处是有悲凉之感的,正如《红楼梦学刊》周岭之文《史湘云‘出一回神’简析》(1990年)中对螃蟹宴之史湘云的心理分析:

这在宝钗,的确是“一片真心”,在湘云,自然是“感服之极”的。然而,拿着别人的钱,自己作脸,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呢?况且,宝姐姐的“慨赠”并不是很充裕的,正如平儿说的“哪里够?不过都是有名儿的吃两个子,那些散众的,也有摸得着的,也有摸不着的。”

那么,拿着不够吃的东西,又要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心里又该是什么滋味呢?一样的侯门千金,人家整日里炊金馔玉,弄风吟月,自己呢?一样的没爹没娘,黛玉自有老太太疼爱护持,自己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了,还要强颜欢笑,生怕扫了别人的兴,又该是什么滋味呢?

每每读之,史湘云的螃蟹宴,方是个人内心苍凉达到顶峰之时,而在场的众人,没有一个人顾及到湘云的心理,这位姓史的女孩,只能看着众人大口朵颐,不知怎么,发了几秒钟的呆,然后继续洋溢起笑脸,招呼大家多吃点,虽然螃蟹已经不够了......

发布于 2021-04-13 20:10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湘云和宝琴说王夫人屋里都是坏人?
金钏玉钏 彩云 感觉她们都没干过什么样 金钏和宝玉调笑,彩云偷东西给赵姨娘 也不算什么吧,后来她还自己承认了,金钏还是红楼四大烈女。显示全部 ​

关注者
6
被浏览
2,749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2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28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今天刚好有时间,干脆整一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大观园内来了新伙伴——薛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玟。其中薛宝琴因才气斐然、容貌姣好、性情伶俐,受到贾母的宠爱,将其接到自己身边一同起居,并赠以名贵衣裳凫靥裘。

薛宝琴刚来贾府,自然对荣国府内部的情况不太熟悉,史湘云作为“过来人”,亦是常年来贾府做客,她给了薛宝琴一个建议——少去王夫人屋里!且看原文记载:

湘云道:“你(宝琴)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也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说的宝钗、宝琴、香菱、莺儿等都笑了。——第49回
更为关键的还在后面,一向成熟稳重的薛宝钗听完史湘云的话后,笑着回了这么一句话: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像你。(第49回)

薛宝钗的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想来史湘云一向大大咧咧,似乎是个对人情世故粗枝大叶之人,而王夫人房中之秘事,非心思细腻者难以窥探,故而宝钗评价:说你无心,却又有心。

可同时,成熟稳重的薛宝钗,其实并不赞同史湘云这种“直言”的说话风格,因为这样说话太容易得罪人了,所以宝钗的后半句“我们这琴儿就有些像你”,既是对湘云“直言”的劝诫,也是在提醒妹妹宝琴——你切不可这样直言,会得罪人的!

这一系列谈话,都是在确定“王夫人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个前提下进行的,那么问题来了,王夫人房中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史湘云这般义愤填膺,让薛宝钗出言叮嘱?

纵观《红楼梦》全书,王夫人房中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极端恶劣事件,也就是撵走了一个金钏(第30回);另外就是第60回“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事件,彩云偷了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给赵姨娘、贾环母子,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如何就能让史湘云、薛宝钗这些人这般忌惮呢?

另外,在史湘云和薛宝钗的对话中有一个重点:若是太太在,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儿也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也就是说,史湘云、薛宝钗忌惮的不是王夫人,而是王夫人屋里的那些刁奴。

因为《红楼梦》中关于王夫人屋里人描写的情节有限,笔者谨根据现有的情节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金钏的跳井,背后的故事

关于金钏之死,我之前曾多次撰文分析,她的死并不仅仅是因为被王夫人撵了出去,而是因为有人在外添油加醋诽谤,污蔑金钏名声,导致金钏听闻这些消息后,不甘屈辱,选择用跳井这样的激烈方式,以示自己的清白。

笔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两条线索(看过笔者之前文章的读者,原谅我再次赘述):

第一,时间点对不上。细按《红楼梦》第30回、第32回,金钏被撵是端午节前一天中午午休时间,可打水人在井中发现金钏的尸体,却是在端午节后一天。

若是笼统地算起来,从金钏被撵,到发现去世,横跨了三天(具体到时间长度,应该是两天左右),可以推断,金钏跳井应是在端午节当天晚上或次日凌晨——打水人发现她时,身体已经被泡得“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贾环之语),可见已经泡了相当长时间了。

而如果金钏被撵当日就跳井,那么端午节当天打水人就会发现她,可见跳井时间是端午节晚上或者次日凌晨。

问题在于,金钏如果真的是出于被撵的屈辱,选择跳井自尽,那么她必然是会在被撵当天选择跳井的,那个时候她的屈辱情绪最激烈,可她偏偏等了一天多的时间,到了第二天晚上才选择跳井,为何?因为金钏的跳井不是“冲动犯罪”,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金钏被撵的事,知道的人不多,只有三个当事人:金钏、王夫人、贾宝玉。这三个人都不可能将这件被撵的原因宣传出去——大家都是要脸的。

可到了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我们惊奇地发现,贾环居然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在贾政跟前一通添油加醋,最终导致了“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的贾政痛打贾宝玉事件。

贾环是怎么知道的,他自称是从母亲赵姨娘那里听来的,那赵姨娘又是从哪儿听来的,应该是王夫人的屋里人,这个屋里人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金钏因为这个屋里人将事情传出去,导致越传越离谱,越传内容越不堪,最终传进金钏耳朵里,导致了她情绪二度激烈,选择以死明志。

王夫人的这个“屋里人”,从未具体出现,可却要了金钏一条性命。

顺便一提,湘云和金钏关系甚好(湘云曾送袭人、鸳鸯、平儿、金钏四人戒指),她对王夫人屋里人这般抵触,是否因为知道了什么风声?诸君自行思考。

彩云偷玫瑰露,诬陷给玉钏

再看第60回的“玫瑰露事件”,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频频丢失,所有人的心都跟明镜似的,都知道是彩云偷的,可彩云死活不认账:

晴雯走来,笑道:“太太那边的露,再无别人,分明是彩云偷了给环哥儿去了。你们可别瞎乱说。”平儿笑道:“谁不知事这么原故?但今玉钏儿急的哭,悄悄问着她,她应了,玉钏也罢了,大家也就混着不问了。难道我们好意兜揽这事不成?可恨彩云,不但不应,她还挤弄玉钏儿,说她偷了去了,两个人窝里发炮,先吵得阖府皆知,我们如何装没事人?”——第61回
偷露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彩云直接认了,平儿还好处理,可以精心找个理由替她开脱,对大家都好。可彩云偏偏不认,不认就算了,还诬陷是玉钏偷的,闹了一出“贼喊捉贼”的戏码,最终闹得阖府皆知,平儿都没办法低调处理了。

且不论“偷露”对玉钏名声的影响,彩云和玉钏也是从小一起长大,一起服侍王夫人的姐妹兼同事,居然就敢这么陷害对方。

这绝对不是小事,诸君可以易位而处,如果你在公司好好工作,结果公司出现盗窃事件,偷东西的那个人嫁祸给你,还将事情闹得整个公司都知道,你会怎么想? 你还怎么继续在这个公司待?

而且幸亏此时王熙凤生病,这件事是平儿处理的,否则王夫人屋里的全部丫环都得遭殃,后续平儿向王熙凤汇报情况时,王熙凤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措施,且看原文:

凤姐儿道:“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她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第61回
彩云一个人偷盗,却差点连累所有丫环受拷打,这公平吗?虽然后来贾宝玉承担了所有责任,彩云也承认了自己的偷盗行为,但这并不能抹去她人品上的黑点。如果没有平儿、贾宝玉等众人的张罗,苦口婆心地劝说,彩云会招吗?她如果不招,玉钏招谁惹谁了?就得背这样一个偷盗的骂名?

心机最深——周瑞家的

本来文章写到此处就结束了,笔者临时想起一个重要的人物——周瑞家的,特补充上来。

周瑞家的似乎没有什么劣迹,她是王夫人当年的陪房,也没干过什么坏事,可这不代表她就是个好人。单从第7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她为了讨好王熙凤,擅自修改送宫花的流程,最后才给林黛玉,就可以看出,这个婆子是很有心机的,只是心机太深且不露声色,很少被善良的读者发现。

我只举一个例子,那就是第71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诸君应该都熟悉这个情节——邢夫人当着众人的面儿让王熙凤没脸,竟让一向要强的王熙凤半夜回到家哭了半天。

但很少有人发现,怂恿王熙凤得罪邢夫人的中间人,正是周瑞家的!

故事是这样的:正值贾母八十大寿,尤氏路过大观园时,发现园中正门和各处角门都没关,担心有安全隐患,就让两个婆子将门关上。结果这两个婆子仗着尤氏是外人(宁国府东府的人),就不怎么上心,还狠狠怼了丫环(尤氏派来的)一通话,尤氏心中便不太高兴。

这件事传到周瑞家的耳中,她素日就和这两个婆子不和,就想要收拾她们一番,可她不自己收拾,而是怂恿王熙凤惩治她们:

一时,周瑞家的得便出去,便把方才的事回了凤姐。又说:“这两个婆子就是管家奶奶。时常我们和她说话,都似狠虫一般。奶奶若不戒饰,大奶奶脸上过不去。”凤姐儿道:“既这么着,记上这两个人的名字,捆了,送到那府里,凭大嫂子开发。什么大事!”——第71回
就连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王熙凤,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她完全被周瑞家的带了节奏,甚至觉得这是件小事,结果前脚捆了这两个婆子,后脚邢夫人就直接来找她了,语气也是要多阴阳怪气有多阴阳怪气——求琏二奶奶,看在我的面子上,放了她们罢!

纵观整本《红楼梦》,王熙凤心细如丝,从未出现过这种“得罪长辈”的失误,可却栽在周瑞家的手中,最后的结果是——周瑞家的如愿报了自己的私仇,却让王熙凤来承担后果。王熙凤想要说理,都没地说去:

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的灰心转悲,滚下泪来,因赌气回房哭泣,又不使人知觉。偏是贾母打发了琥珀来叫,立等说话。琥珀见了,诧异道:“好好的,这是什么原故?那里立等你呢。”凤姐听了,忙擦干了泪,洗面另施了脂粉,方同琥珀过来。——第71回
这是王熙凤唯一一次真哭!曾经面临那么多风雨大事,连“协理宁国府”她都举重若轻,丝毫不怵,却被这件事整的伤了心

周瑞家的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一般人看不出她的坏,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大奸大恶之举,她善于借助外方势力实现自己的目的,自己却置身其外,颇得《孙子兵法》“借刀杀人”之精髓,这种说坏不坏的人,就像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外表看不出来,但剖开其本质令人心惊。

这还仅仅是书中明确写到的,背地里的蝇营狗苟有多少,实在不敢想象。王夫人之“屋里人”,安敢招惹?史湘云对薛宝琴之提醒,真乃金玉良言。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

编辑于 2021-02-05 16: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初进贾府,史湘云提醒:王夫人屋里全是坏人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大观园内来了新伙伴——薛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玟。其中薛宝琴因才气斐然、容貌姣好、性情伶俐,受到贾母的宠爱,将其接到自己身边一同起居,并赠以名贵衣裳凫靥裘。

薛宝琴刚来贾府,自然对荣国府内部的情况不太熟悉,史湘云作为“过来人”,亦是常年来贾府做客,她给了薛宝琴一个建议——少去王夫人屋里!且看原文记载:

湘云道:“你(宝琴)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也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说的宝钗、宝琴、香菱、莺儿等都笑了。——第49回
更为关键的还在后面,一向成熟稳重的薛宝钗听完史湘云的话后,笑着回了这么一句话: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像你。(第49回)

薛宝钗的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想来史湘云一向大大咧咧,似乎是个对人情世故粗枝大叶之人,而王夫人房中之秘事,非心思细腻者难以窥探,故而宝钗评价:说你无心,却又有心。

可同时,成熟稳重的薛宝钗,其实并不赞同史湘云这种“直言”的说话风格,因为这样说话太容易得罪人了,所以宝钗的后半句“我们这琴儿就有些像你”,既是对湘云“直言”的劝诫,也是在提醒妹妹宝琴——你切不可这样直言,会得罪人的!

这一系列谈话,都是在确定“王夫人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个前提下进行的,那么问题来了,王夫人房中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史湘云这般义愤填膺,让薛宝钗出言叮嘱?

纵观《红楼梦》全书,王夫人房中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极端恶劣事件,也就是撵走了一个金钏(第30回);另外就是第60回“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事件,彩云偷了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给赵姨娘、贾环母子,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如何就能让史湘云、薛宝钗这些人这般忌惮呢?

另外,在史湘云和薛宝钗的对话中有一个重点:若是太太在,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儿也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也就是说,史湘云、薛宝钗忌惮的不是王夫人,而是王夫人屋里的那些刁奴。

因为《红楼梦》中关于王夫人屋里人描写的情节有限,笔者谨根据现有的情节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金钏的跳井,背后的故事

关于金钏之死,我之前曾多次撰文分析,她的死并不仅仅是因为被王夫人撵了出去,而是因为有人在外添油加醋诽谤,污蔑金钏名声,导致金钏听闻这些消息后,不甘屈辱,选择用跳井这样的激烈方式,以示自己的清白。

笔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两条线索(看过笔者之前文章的读者,原谅我再次赘述):

第一,时间点对不上。细按《红楼梦》第30回、第32回,金钏被撵是端午节前一天中午午休时间,可打水人在井中发现金钏的尸体,却是在端午节后一天。

若是笼统地算起来,从金钏被撵,到发现去世,横跨了三天(具体到时间长度,应该是两天左右),可以推断,金钏跳井应是在端午节当天晚上或次日凌晨——打水人发现她时,身体已经被泡得“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贾环之语),可见已经泡了相当长时间了。

而如果金钏被撵当日就跳井,那么端午节当天打水人就会发现她,可见跳井时间是端午节晚上或者次日凌晨。

问题在于,金钏如果真的是出于被撵的屈辱,选择跳井自尽,那么她必然是会在被撵当天选择跳井的,那个时候她的屈辱情绪最激烈,可她偏偏等了一天多的时间,到了第二天晚上才选择跳井,为何?因为金钏的跳井不是“冲动犯罪”,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金钏被撵的事,知道的人不多,只有三个当事人:金钏、王夫人、贾宝玉。这三个人都不可能将这件被撵的原因宣传出去——大家都是要脸的。

可到了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我们惊奇地发现,贾环居然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在贾政跟前一通添油加醋,最终导致了“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的贾政痛打贾宝玉事件。

贾环是怎么知道的,他自称是从母亲赵姨娘那里听来的,那赵姨娘又是从哪儿听来的,应该是王夫人的屋里人,这个屋里人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金钏因为这个屋里人将事情传出去,导致越传越离谱,越传内容越不堪,最终传进金钏耳朵里,导致了她情绪二度激烈,选择以死明志。

王夫人的这个“屋里人”,从未具体出现,可却要了金钏一条性命。

顺便一提,湘云和金钏关系甚好(湘云曾送袭人、鸳鸯、平儿、金钏四人戒指),她对王夫人屋里人这般抵触,是否因为听到了什么风声?点到为止,诸君自行思考。

彩云偷玫瑰露,诬陷给玉钏

再看第60回的“玫瑰露事件”,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频频丢失,所有人的心都跟明镜似的,都知道是彩云偷的,可彩云死活不认账:

晴雯走来,笑道:“太太那边的露,再无别人,分明是彩云偷了给环哥儿去了。你们可别瞎乱说。”平儿笑道:“谁不知事这么原故?但今玉钏儿急的哭,悄悄问着她,她应了,玉钏也罢了,大家也就混着不问了。难道我们好意兜揽这事不成?可恨彩云,不但不应,她还挤弄玉钏儿,说她偷了去了,两个人窝里发炮,先吵得阖府皆知,我们如何装没事人?”——第61回
偷露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彩云直接认了,平儿还好处理,可以精心找个理由替她开脱,对大家都好。可彩云偏偏不认,不认就算了,还诬陷是玉钏偷的,闹了一出“贼喊捉贼”的戏码,最终闹得阖府皆知,平儿都没办法低调处理了。

且不论“偷露”对玉钏名声的影响,彩云和玉钏也是从小一起长大,一起服侍王夫人的姐妹兼同事,居然就敢这么陷害对方。

这绝对不是小事,诸君可以易位而处,如果你在公司好好工作,结果公司出现盗窃事件,偷东西的那个人嫁祸给你,还将事情闹得整个公司都知道,你会怎么想? 你还怎么继续在这个公司待?

而且幸亏此时王熙凤生病,这件事是平儿处理的,否则王夫人屋里的全部丫环都得遭殃,后续平儿向王熙凤汇报情况时,王熙凤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措施,且看原文:

凤姐儿道:“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她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第61回
彩云一个人偷盗,却差点连累所有丫环受拷打,这公平吗?虽然后来贾宝玉承担了所有责任,彩云也承认了自己的偷盗行为,但这并不能抹去她人品上的黑点。如果没有平儿、贾宝玉等众人的张罗,苦口婆心地劝说,彩云会招吗?她如果不招,玉钏招谁惹谁了?就得背这样一个偷盗的骂名?

心机最深——周瑞家的

本来文章写到此处就结束了,笔者临时想起一个重要的人物——周瑞家的,特补充上来。

周瑞家的似乎没有什么劣迹,她是王夫人当年的陪房,也没干过什么坏事,可这不代表她就是个好人。单从第7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她为了讨好王熙凤,擅自修改送宫花的流程,最后才给林黛玉,就可以看出,这个婆子是很有心机的,只是心机太深且不露声色,很少被善良的读者发现。

我只举一个例子,那就是第71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诸君应该都熟悉这个情节——邢夫人当着众人的面儿让王熙凤没脸,竟让一向要强的王熙凤半夜回到家哭了半天。

但很少有人发现,怂恿王熙凤得罪邢夫人的中间人,正是周瑞家的!

故事是这样的:正值贾母八十大寿,尤氏路过大观园时,发现园中正门和各处角门都没关,担心有安全隐患,就让两个婆子将门关上。结果这两个婆子仗着尤氏是外人(宁国府东府的人),就不怎么上心,还狠狠怼了丫环(尤氏派来的)一通话,尤氏心中便不太高兴。

这件事传到周瑞家的耳中,她素日就和这两个婆子不和,就想要收拾她们一番,可她不自己收拾,而是怂恿王熙凤惩治她们:

一时,周瑞家的得便出去,便把方才的事回了凤姐。又说:“这两个婆子就是管家奶奶。时常我们和她说话,都似狠虫一般。奶奶若不戒饰,大奶奶脸上过不去。”凤姐儿道:“既这么着,记上这两个人的名字,捆了,送到那府里,凭大嫂子开发。什么大事!”——第71回
就连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王熙凤,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她完全被周瑞家的带了节奏,甚至觉得这是件小事,结果前脚捆了这两个婆子,后脚邢夫人就直接来找她了,语气也是要多阴阳怪气有多阴阳怪气——求琏二奶奶,看在我的面子上,放了她们罢!

纵观整本《红楼梦》,王熙凤心细如丝,从未出现过这种“得罪长辈”的失误,可却栽在周瑞家的手中,最后的结果是——周瑞家的如愿报了自己的私仇,却让王熙凤来承担后果。王熙凤想要说理,都没地说去:

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的灰心转悲,滚下泪来,因赌气回房哭泣,又不使人知觉。偏是贾母打发了琥珀来叫,立等说话。琥珀见了,诧异道:“好好的,这是什么原故?那里立等你呢。”凤姐听了,忙擦干了泪,洗面另施了脂粉,方同琥珀过来。——第71回
这是王熙凤唯一一次真哭!曾经面临那么多风雨大事,连“协理宁国府”她都举重若轻,丝毫不怵,却被这件事整的伤了心

周瑞家的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一般人看不出她的坏,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大奸大恶之举,她善于借助外方势力实现自己的目的,自己却置身其外,颇得《孙子兵法》“借刀杀人”之精髓,这种说坏不坏的人,就像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外表看不出来,但剖开其本质令人心惊。

这还仅仅是书中明确写到的,背地里的蝇营狗苟有多少,实在不敢想象。王夫人之“屋里人”,安敢招惹?史湘云对薛宝琴之提醒,真乃金玉良言。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

编辑于 2021-02-05 16: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才貌双全,还是贾母娘家人,为何贾母未想过把她嫁给宝玉?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跟贾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黛玉是宝玉的心灵知己,宝钗是宝玉的结发妻子,唯独史湘云,她的位置显得格外尴尬。但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湘云可谓情有独钟,他认为史湘云最终和贾宝玉走到了一起,两人历经家族变故后,结为了夫妻,其证据便是湘妃竹引起的猜测——娥皇、女英与舜,一夫两妻的故事,已有多位前人论述过此观点,笔者此处便不赘述。

周汝昌先生的提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且搁置不提,笔者想重点分析下荣国府在给贾宝玉择妻的过程中,为何从来没考虑过史湘云这一现象。

在贾府之中,关于贾宝玉的婚姻,一直盛传“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两个舆论,其中贾母支持林黛玉,王夫人则更希望温柔敦厚的薛宝钗能成为自己的儿媳妇,但从未有人提起过史湘云。

按照正常感性逻辑,史湘云和贾宝玉从小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更关键的是,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人(贾母即史老太君),贾母完全可以接纳史湘云,让她嫁给贾宝玉,进而巩固贾、史两家的关系,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史湘云为何不在贾家择妻范围?

分析《红楼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时代,而不是用现代的感性思维来进行情节推断,尤其不能用今天“自由恋爱”的思维来分析贾宝玉的婚姻人选问题。

古代封建社会,像贾府这样的王公贵族,影响婚姻的根本因素是政治联姻,其婚姻形式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这个思维的前提下,分析史湘云的情况,很多疑惑便都会迎刃而解——史湘云并不满足贾家政治联姻的需要。

那么有读者就疑惑了,史家不也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吗,怎么就不满足政治联姻的需要了?

其实从《红楼梦》开篇,所谓的金陵四大家族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其中王家最盛,因为有个王子腾撑着;贾家虽然没落了,但基本的表面上的奢华还能继续维持;薛家自从薛父去世,家中薛蟠不务正业,薛姨妈懦弱,薛宝钗又是个女眷,经济条件虽还好,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唯独史家,下坡路走得最为彻底。

书中曾有一处细节记录了史家的衰败,那就是第32回,薛宝钗跟袭人曾议论过史湘云在史家的生活境况,且看原文:

宝钗道:“我近来看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雨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做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她来了,她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她就说家里累得很。”——第32回
从此处可以看到,史家的没落已经浮于表面了,贾家虽然也在没落,但至少奢华场景还能勉强维持,史家已经到了连雇佣针线活的钱都得精打细算的地步,甚至让家里的主子奶奶、小姐们来干活。

政治联姻的目的是为了彼此依赖,可史家对于贾家而言,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效用,这便是贾家从未考虑过让史湘云嫁给贾宝玉的根本原因。

史家貌似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从后文看来,史家为史湘云选择了卫若兰为婿,关于卫若兰的身份,他只在秦可卿出殡时出现过一次,身份乃是王孙公子,但其家世背景应该不会太高。

林黛玉也没有背景,为何在择妻范围之内?

说完史湘云,必定有读者会想起林黛玉,因为按照上述的分析,贾宝玉的联姻对家世背景的要求很高,林黛玉貌似也不符合这一条件,可她却成了贾母相中的宝玉妻子人选,这是为何?

林黛玉的家世背景有一个变化趋势,她的父亲林如海是探花出身,家里也是四世列候,林如海先被任命为兰台寺大夫,后又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注意这个“钦点”二字,可见林如海深得皇帝信任,林黛玉作为林如海的女儿,其身世背景和发展潜力,着实深不可测。

在这种条件下,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实际上属于下嫁了,因为贾家已经没有多少政治势力了,人家林如海正冉冉升起,恐怕当年贾代善正是相中了林如海的潜力,才愿意不远千里,将女儿贾敏嫁去姑苏。

可这一切随着林如海的去世,一切都随风而去了,林黛玉成了孤女,她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俨然属于人走茶凉的状态,既然这般,贾母为何还一门心思想要让黛玉嫁给宝玉呢?林黛玉和史湘云的情况,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关键就在于林黛玉的监护权,林如海还活着的时候,他作为林黛玉的父亲,自然担负着女儿的监护权,可是随着林如海的去世,林黛玉进入贾家,她的监护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从林如海转接到贾母身上。

林如海还活着的时候,就是贾母执意要将黛玉接进贾府来住,其后林如海病重,又是贾母专门让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姑苏,并反复叮嘱:一定要将黛玉再接回来!

古代没有监护权的说法,但却以一种心照不宣的形式存在着,贾母是最疼爱林黛玉的人,又是导致林黛玉来贾府的直接原因,所以她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了林黛玉的实际监护权。

甚至换句话说,贾母对林黛玉的婚姻所承担的责任,重于她对贾宝玉婚姻的责任,因为贾宝玉至少还有贾政、王夫人这对父母,而林黛玉只有贾母这么一个“监护人”。

这也是为何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认为贾母想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的原因所在,比如丫环紫鹃,她就曾劝说林黛玉“趁着老太太身子硬朗,早些做定了大事要紧”(第57回);另有小厮兴儿,也曾对着尤二姐、尤三姐公然宣称: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一发话,再无不准的。(第66回)

而对于贾母而言,林黛玉是自己最疼爱的外孙女儿,嫁去哪儿她都不放心,加上宝玉、黛玉两人又是天生的冤家,从小感情就好,所以自然而然就酝酿出贾母赞成木石姻缘的现象。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发布于 2020-10-27 16:48
红楼梦十二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31回,史湘云来贾府做客,贾母为何下“逐客令”?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相对而言,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史湘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其余金钗都是贾府中人(至少居住地都在贾府内),唯独史湘云她的居住地不是贾府,而是在史家。

所以我们从书中看到史湘云在贾府,又是作诗,又是醉卧山石,其实都是她来贾府做客时候发生的事儿,而且从湘云和黛玉、宝玉的熟悉度来看,这三人应该很小的时候就熟识了。

史湘云能进入贾府生活,很大程度是贾母促成的,一方面贾母喜欢小孩,另一方面贾母本就是史家人(史老太君),故而频繁接自家湘云来身边住也算正常。

可是到了第31回,突然出现了一个异端情节——贾母言语之间有撵史湘云,不愿其频繁来贾府的意思,且看原文:

至次日午间,王夫人,薛宝钗,林黛玉众姊妹正在贾母房内坐着,就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贾母因问:“今儿还是住着,还是家去呢?"周奶娘笑道:“老太太没有看见衣服都带了来,可不住两天?”——第31回
对此情节猜测众说纷纭,有论者认为,贾母对史湘云这种“厚颜无耻”,频频来贾家“蹭吃蹭喝”的言行感到不耻,故而用这种方式来暗示史湘云,让其以后注意一点。

此类猜测无疑惹人耻笑,史湘云当年能进贾府定期做客,就是贾母一手操办的,如今岂会为了这点吃吃喝喝就对一个小孩子发脾气?刘姥姥来贾府,贾母还舍粥舍面呢,所以这种说法很不靠谱。

那么“贾母言语中有撵走史湘云”的意图是怎么回事呢?笔者私认为,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从《红楼梦》书中的具体情景来下手。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就在贾母说这番话的前后,史湘云身上发生了一件事——她订婚了。我们可以从袭人和史湘云的对话中明显看出这一点:

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你前儿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又害臊了?”——第32回
从袭人的话,和与史湘云的反应来看,此处的喜事应该是史湘云定亲了!

这个信息点很重要,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儿的地位其实很微妙,她虽然也是本家人,但由于将来迟早要出嫁为他人妇,所以在实际意义上,她在本家往往是“客人”,这一点让她的身份地位变得格外敏感。

史湘云在未订婚之前,她仍是一个幼儿的身份,自然可以凭借孩童身份随意来贾府做客,眼下既然定了亲,就是大姑娘了,要开始注重礼仪和规矩了。

史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在史家跟随叔叔婶婶一起生活,她的直接监护人是叔叔婶婶,而不是贾母,所以随着史湘云年龄的增长,贾母必须重视史家叔婶的面子——史湘云作为史家人,却天天往贾家跑,这成何体统。

再看第31回,史湘云来贾府的装扮,穿着层层厚实的衣裳,后面跟着几个婆子,场面还是很隆重的:

一时果见史湘云带领众多丫环媳妇走进院来,宝钗、黛玉等忙迎至阶下相见。青年姊妹间经月不见,一旦相逢,其亲密自不必细说,一时进入房中,请安问好,都见过了。贾母道:“天热,把外头的衣服脱脱吧。”......史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第31回
但从后文我们又知道,史家作为四大家族没落最早的一族,已经穷得请不起针线工,家里所有的针线活都要史家娘儿们来做。

可即便穷到这种地步,史家叔婶还是这般要面子,史湘云每次来贾府的穿着体面都不能少,很难说他们不介意史湘云频频“嫌贫爱富”般地往贾府跑。

很显然,贾母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有可能是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提醒史湘云,但更有可能的是,此举是贾母自我意识的不自觉流露——贾母知晓其中内情,所以潜意识中觉得史湘云既然已经定了亲,以后就有可能不再频繁来贾府了,故而才有此话。

发布于 2020-10-07 22:31
红楼梦十二钗
林黛玉
薛宝钗
​赞同 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7 12: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最终和谁在一起?既不是卫若兰也不是贾宝玉,甚至不是男人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史湘云嫁给了谁?曹雪芹刻意打谜团,读书人被脂砚斋误导,原文却早有答案,史湘云嫁给了冯紫英。冯紫英死后她一度流落到烟花巷,最后是与薛宝钗姐妹携手到老。

《红楼梦》故事线索大多都在原文中,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解开真相。少人云亦云,尤其是史湘云的姻缘。

不知曹雪芹什么目的,刻意隐瞒了关键线索,让读书人自己发现。

后世关于史湘云的姻缘最流行的两种说法,都不是曹雪芹写出来的,而是读书人的揣测,可惜都错了。



一,史湘云与卫若兰。依据是第三十一回末的一条脂批。

[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脂批很含糊,只说史湘云捡到贾宝玉那只金麒麟,最后落到卫若兰手中,但据此就说史湘云与卫若兰是一对就太草率了。

而早在第二十六回,还有一条类似脂批。

[庚辰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笏叟。]

当时是冯紫英出场,畸笏叟批语可惜见不到“卫若兰射圃”那段文字,意思是那里才是冯紫英的正传。说明“卫若兰射圃”冯紫英才是最大的风头。可惜的是见不到冯紫英真正的风采。

第二十六回是冯紫英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当时他说有一件大事要汇报父亲,必须要走。



随后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请客贾宝玉和薛蟠,请了一个叫云儿的妓女作陪。酒席上贾宝玉提议作《悲愁喜乐》酒令。这里要注意两点:

第一,悲愁喜乐酒令,隐藏“乐与悲”。恰好对应史湘云的[乐中悲]曲子,不是巧合。

第二,悲愁喜乐酒令是讲四个男人的姻缘。贾宝玉是薛宝钗,薛蟠是夏金桂,蒋玉菡是袭人,冯紫英的妻子是谁?

曹雪芹看似当时没交代,其实答案呼之欲出,毫无疑问就是“云儿”。

冯紫英是神威将军冯唐的嫡长子,他的妻子能是一个妓女?所以同样叫“云儿”的史湘云,就是冯紫英定下的姻缘。这次酒宴堪称当时的“单身派对”。

好巧不巧,喝酒当天是四月底五月初,等端午节一过,史湘云再来贾家就已经大喜了,都是一以贯之的线索!

史湘云一来,脂批再提“卫若兰射圃”,还是指出史湘云与冯紫英的姻缘。

所谓“卫若兰射圃”,就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类似,真正要写的其实另有其人,而不是什么卫若兰。



二,贾宝玉的金麒麟也不是指姻缘。

贾宝玉从清虚观拿回来的金麒麟,与史湘云的麒麟确实凑成了一对。

但是麒麟的姻缘寓意并不强烈,反而真正常用的寓意是“麒麟送子”。两只麒麟送双子。

贾宝玉得了麒麟本来要送给史湘云。林黛玉还因此不放心。谁知竟然给丢了,还被史湘云捡到,表明这个麒麟从此与他无关。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很多观点认为是说史湘云丈夫死后,和贾宝玉走到一起,也是一厢情愿了。

贾宝玉的结局早有伏笔。就像甄士隐一样,家破人亡后大彻大悟,想起前世故事出家而去,离开薛宝钗怎么可能还与史湘云再结姻缘?

而且贾宝玉的结局也早已注定。



(第二十三回)“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这段谶语暗示贾宝玉出家后,寻到做了一品夫人(贵妃的品级)泪尽而亡的林黛玉坟前,践行当初“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誓言,为林黛玉守墓余生,君笺雅侃红楼之前早有论述,不多赘述。

所谓“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意思是史湘云才定亲,有了姻缘。“白首”代表姻缘。“双星”就是双麒麟送双子的意思。史湘云婚后会生一对双胞胎儿子。

我们再看冯紫英的[喜乐悲愁]酒令,程甲本、程乙本几百年来冯紫英的酒令顺序都与众不同,就是[喜乐悲愁]。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第一句“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完全对应“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说出史湘云双麒麟送双子。这么明显的曹雪芹伏笔,可比脂批更可靠了。何况脂批也说明“卫若兰射圃”的主角其实是冯紫英。

冯紫英随后又唱:“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唱完,饮了门杯,说道:“鸡声茅店月。”

这不就是史湘云的淘气性格么?

而且[喜乐悲愁]酒令的内容,基本与史湘云的[乐中悲]曲子一样。都是男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到头,家破人亡丈夫死去留下妻子孤苦无依……

“鸡声茅店月”更是典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商山又叫楚山,也对应了“湘江水逝楚云飞”。更何况温庭筠与鱼幼薇的爱情悲剧,也是史湘云姻缘悲剧的伏笔。不过是男女倒置罢了。



史湘云给葵官改名韦大英,出于她自诩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恰是冯紫英和她的写照。

而冯紫英死后,史湘云被史家抛弃,那个烟花柳巷的清倌妓女云儿就是史湘云的写照,一清二楚。

当然,这不是史湘云的最后结局。原文对史湘云还有三处伏笔。

第一回甄士隐解读《好了歌》: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第五十回,薛宝琴作《咏红梅花得花字》影射薛宝钗一生和结局。“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无余雪”代表薛蟠无后早死,薛家嫡长房没人无法照顾滞留娘家的薛宝钗。“有落霞”则是说史湘云有儿子,可以奉养薛宝钗。



第六十二回,林黛玉作《折足雁》酒令伏笔宝黛钗湘四人。第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落霞还是史湘云,孤鹜借凫靥裘典故影射薛宝钗,也与“无余雪,有落霞”的线索对应上。结合脂批,可知史湘云晚年是和薛宝钗姐妹携手度过。

也不枉她定亲后来贾家就对袭人说“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综上,原文很多线索已经交代清楚了史湘云的姻缘和结局,大可不必揪着脂批演绎。一切只以原文线索为参考才对。您说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2-08-14 2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3: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等闲,识得迷情幻海人-有心拾萃
麦克风5G
麦克风5G
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已关注
原创 2018-01-18 暗香疏影 公众号:有心拾萃
第一回有这样一条脂批,堪比戚蓼生的序言: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总括了曹雪芹写作时候用到的“秘法”。这诸多“秘法”的巧妙运用让《红楼梦》一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

书中人物有的来源于作者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比如凤姐,湘云;有的来源于“太虚幻境”,即神话故事中的仙界。

这些仙界人物都有各自的极品特点,好比宝玉的意淫,好比宝钗的热毒,好比黛玉的娇怯,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着一个可能被大家忽视了的共同点:

我们来看原文第三回: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甲侧:文字细如牛毛。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眉: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

脂批提示,这些迷情幻海中人,会借癞头和尚之手点明,是有数的几个。

那熟悉红楼的人马上就可以如数家珍一般数出这些人来:宝、黛无疑,宝钗的金锁是癞头和尚给的,妙玉曾被度化,香菱曾被求舍,还有一个可能会漏掉,表字兼美的秦可卿,书中直接写出她是警幻仙子的妹妹。

宝黛钗不用说了,秦可卿、妙玉都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人物,后面二人正传的时候我们再详细分析。

我们先来看香菱:


原文第一回:嫡妻封甲侧:风。因风俗来。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甲侧: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甲侧: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侧: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

第三回接黛玉话后的脂批:甲侧:人生自当自养荣卫。甲眉: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

第四回: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甲侧: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所以说,香菱也是幻境仙子之一,只因她入了又副册,往往被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至于她们的仙界身份我先透露给大家,之后会做详解。

香菱——痴梦仙姑

宝钗——引愁金女

妙玉——度恨菩提

可卿——钟情(种情)大士

黛玉?当然是绛珠仙子了,为什么没有湘云?答案也有了吧。



有兴趣的读者赶快关注有心拾萃,先睹为快吧!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有心拾萃感谢各位的陪伴独家揭秘

定不负你

编辑于 2018-01-19 09:49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4:30 , Processed in 5.5153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