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18|回复: 305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发表于 2024-6-10 21: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r] [/tr]
薛宝钗
小耗子精
【白骨精+蝎子精】
天下贵人
【石矶+娘娘】
【玉石琵琶精】
【九尾狐狸精】
【九尾雉鸡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09: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锁

薛宝钗【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四首》
译文金蟾啮锁的香炉所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脾,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注释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金蟾香炉和玉虎辘轳这两个具体事物,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宁静的生活场景。香炉的香气和汲井的动作,都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李商隐李商隐《无题四首》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
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
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爱情的种子不要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无题四首》是一组爱情诗。第一首七律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深切的思念;第二首七律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第三首五律写热恋中的男子因无法与心爱之人相见而黯然归家的忧愁;第四首七古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又听到贵家女子的美满生活而增添烦恼的哀苦。全诗融进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寄托了其仕进无门的痛苦之情。
创作背景
  《无题四首》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必然联系,不一定是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bc94c92721b8.aspx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604篇诗文 ► 860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猜您喜欢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虞书·大禹谟》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主道》
肥水不流外人田,丑事不往外人传。
永夜恹恹欢意少。——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李清照《庆清朝·禁幄低张》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七宝金钗+薛宝钗】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为什么赏龄官?+ 元春看戏:《一捧雪》的“豪宴”,《长生殿》的“乞巧”,《邯郸梦》的“仙缘”,《牡丹亭》的“离魂”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33】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元春看戏,为何赏龄官?
第一出,是《一捧雪》的“豪宴”。《一捧雪》是因一个珍品玉杯,被人害的家破人亡。《红楼梦》中也有一个珍品玉器,通灵宝玉,最终因宝玉被人害的国破家亡,所以《一捧雪》是预演《红楼梦》。“豪宴”是《一捧雪》的第五出,莫怀古初到京城,拜见严世蕃,在严府饮宴,谈说古玩,为以后埋下祸根。“豪宴”不是小旦主戏。
第二出,“乞巧”,可出自白朴的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也可出自洪昇的《长生殿》。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乞巧”是第一折: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庆赏七夕,他赐杨贵妃七宝金钗和百花钿盒以表深情。深夜二人共赏月景,因感于牛郎织女地久天长,对天盟誓:“愿世世永为夫妇!”在《长生殿》中,第二出“定情”赐杨贵妃金钗、钿盒,第廿二出“密誓”杨贵妃乞巧,二人山盟海誓。唐明皇赐杨贵妃“七宝金钗”,是“宝钗”之名的来源,也指明宝钗实为“金”钗,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此戏演绎安史之乱中杨贵妃之死,即宝钗之死,并非伏元妃之死,元春并非主角,也无杨贵妃之专宠。“乞巧”也非小旦主戏。
第三出,是《邯郸梦》的“仙缘”。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邯郸梦》便是四梦之一,即黄粱一梦。“仙缘”演卢生梦醒,恍然大悟,随仙升天。此折的重点内容是众仙警醒卢生的戏,比如铁拐李:“甚么大功臣?掘断河津,为开疆展土害了人民。勒石的功名何处也?你个痴人!”卢生一一答谢:“我是个痴人!”反映一切皆是虚幻,正合红楼梦。卢生的仙缘伏贾宝玉经历虚幻后,最终梦醒。“仙缘”也非小旦主戏。
插一句:卢生梦醒彻悟后,便随吕洞宾升天,接替何仙姑当扫花人了。宝玉生日,芳官唱的《赏花时》,是《邯郸梦》第三折“度世”中何仙姑所唱,是在吕洞宾下界寻找仙缘之前,嘱吕洞宾不要迟了,叫人留恨。芳官所唱“翠凤毛翎箒叉,闲为仙人扫落花……”,与原词“翠凤翎毛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相比较,有多处改动。红楼梦中,谁指何仙姑?显然是黛玉,芙蓉是荷花,第五回众仙姑迎接绛珠妹子,却见到宝玉,说宝玉浊物,令宝玉自惭形秽。而且贾母把小生藕官指给黛玉,把正旦芳官指给宝玉,明确指定宝玉黛玉配,正旦芳官演莺莺小姐等,都是芳官影射黛玉,所以芳官的何仙姑唱词,即指黛玉。因此解读宝玉生日《赏花时》,也要纵向串接此线索。
第四出,是《牡丹亭》的“离魂”。《牡丹亭还魂记》也是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一,演小姐杜丽娘游园,春景触动春情,梦到和一个书生在牡丹亭云雨,梦醒后思恋成病,竟然不治而死,化为魂魄寻找书生柳梦梅,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超越生死的理想。所以此戏重点不是离魂,是还魂,是重生。“离魂”是小姐临死的这段戏,在中秋之夜,拜谢爹娘,并求爹娘“葬我梅树之下”,“离魂”最后一句是:“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
《牡丹亭》缠绵动人,文辞典雅,口齿噙香,余味犹长,比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离魂”中既有小姐杜丽娘,也有丫鬟春香。龄官是小旦,既可演旦,也可演贴。从贾蔷命龄官作“游园”、“惊梦”,可知龄官演的是“离魂”中的小姐,因元春喜欢,所以贾蔷趁热打铁,让龄官继续演杜丽娘游园和惊梦。但小旦龄官认为演小姐非本角之戏,非要作“相约”、“相骂”中的丫鬟云香,这是《钗钏记》里的两出,丫鬟云香都是主戏,可见龄官演丫鬟更拿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从贾府中十二个小戏子,说明当时戏剧处于“江湖十二角色”的时期,这是在明朝到康熙年间,昆剧角色行当还是十二个:
生、旦、净、末、丑、外、老旦
小生、小旦、小净、小末、小外
注意当时没有闺门旦、刀马旦、贴旦、彩旦、青衣这些细分,所以像“乞巧”中的杨贵妃,必是正旦来演。丫鬟云香,必定是小旦演。但因没有闺门旦,小姐杜丽娘,既可由正旦演,也可由小旦演。比如芳官说藕官烧纸之事,“藕官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说明小旦可以演杜丽娘、莺莺这样的小姐,跟小生演对手戏。芳官角色是正旦,洗头被干娘打,哭的泪人一般,麝月笑道:“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说明正旦演莺莺小姐。
所以在这四出戏中,龄官能被赏的戏,只有《牡丹亭》的“离魂”,龄官演小姐杜丽娘。如果龄官在“离魂”中演丫鬟春香,只是个配角,不会被赏,而且贾蔷也不会让她继续演“游园”、“惊梦”的小姐戏。龄官非要作“相约”、“相骂”的丫鬟云香,说明其本角戏是丫鬟云香这种活泼娇憨的角色,正是强调龄官在“离魂”中演的非本角戏,演的是小姐杜丽娘。
龄官演杜丽娘“离魂”,为什么元春要赏龄官?因为龄官像黛玉,用龄官比黛玉,就是黛玉离魂,后来还魂,起死回生,是黛玉还魂记!“月明林下美人来”,黛玉是“绛珠草一株”,是朱明的代表,所以黛玉还魂就是朱明还魂!“离魂”最后一句“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就实现了。“月落重生”是“复明”,“红”是“朱”,月落重生灯再红:复明,再朱。所以黛玉的《牡丹亭还魂记》便是:朱明还魂!
“朱明还魂”是本书主旨,也是作者“有话说不出的大心事”。
龄官画蔷之谜便也解了:用龄官画了“几千个蔷”给宝玉看的夸张手法,是给读者看,强调“蔷”和龄官!读者仔细看仔细想:贾蔷和龄官有什么事?便是18回,贾蔷让龄官演《牡丹亭》的杜丽娘。而且宝玉看到画蔷的这个女孩子像黛玉,便是黛玉《牡丹亭》离魂又还魂,也是元春赏龄官的原因,上面说过了。
36回后,龄官便消失了,小旦换了菂官,再换了蕊官。说明龄官的角色功能已经完成,更突出龄官在前面专门表达的意义。
在多个线索,头绪很多时,要注意区分线索和证据:
有些是线索,不能作为证据。拿湘云来说,纵居那绮罗丛,一丛浅淡一丛深,都只能作为怀疑此人是丛帝的线索,不能认定为证据,因为你可以这样理解,我也可以不这样理解。但“明开夜合”的“棔”字,可作为湘云是丛帝的证据,是丛帝这个人物特有的属性,既是夜合树,又是开明帝,不能用巧合、无意解释。
再以妙玉为例,因为中秋夜加入黛玉、湘云父子之列,以及续诗“香篆销金鼎”,甚至“赑屃”和“啼玉一声猿”,都是线索。从“赑屃”你可以怀疑此人是龙子,从“猿”你可以怀疑此龙子是属猴的定王,但都不能作为证据。但在“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之前,把“唐”和“五代”写反,并解出“一鑑”时,便能作为证据确定此人就是定王,因为“一鑑”是定王出家的名号,而且把“唐”和“五代”写反显然是作者故意为之。
所以,发生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历史事件,一个人物特有的属性等可以作为证据。而且不能是孤证,假如妙玉出现了“一鑑”这样的证据,但没有其它任何线索表示此人是皇子、定王,那很有可能是你理解错了,瞎猜乱解。一般来说,我们读红楼梦过程中怀疑的“线索”,大部分是错的,所以在综合比较、相互验证中逐渐淘汰错误的怀疑,是一个正常、必须的过程,避免草木皆兵、全盘接受。尤其是对相互矛盾的线索和证据,必须综合分析,甄别真伪。

点击下一个:王夫人赞同宝钗还是黛玉?+ 黛玉跟王夫人关系怎么样?+ 红楼梦反面故事与正面故事的关系?+ 红楼梦中的关键字:五行、五色、五方、四季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0-01 2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6: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 宋 ] 秦观
原文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宋玉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pín):蹙额皱眉。

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

“任是”句:引用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如何动人,薛宝钗的动人之处在哪?
播报文章



若秋峡谷
关注


2021-12-13 21:56





这是一年的高考题的内容,题目原文如下
《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
不能不说,在群芳行令这一回中,作者对薛宝钗是称赞,薛宝钗虽然不尽完美,但是作者给她的花名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对应的花是“艳冠群芳”的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来自于罗隐的诗牡丹花。我们先看这首诗。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其中的两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说的是如果牡丹花能懂人的语言,那就是牡丹仙子,具有倾国倾城之美。然而就算是含情不露,没有人的感情,她依然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从句式上看“任是无情也动人”强调的是“动人”二字, “任是”表明的是一个假设,一种让步,就算是说她“无情”,也不能遮挡她的动人之美。




当然无论是牡丹还是薛宝钗,从外在上看,给人的感觉是愉悦的,牡丹花雍容华贵是花中之王,薛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也是个美人坯子。但是很显然薛宝钗的“动人”之处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就好像牡丹,在武则天和牡丹的典故中,牡丹恪守自己的花期规律,赋予了它更可贵的精神内涵。在红楼梦全书中,薛宝钗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呢?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薛宝钗等同于心机女,滴翠亭中她主动偷听了小红和坠儿的私密谈话,却佯装和林黛玉玩捉迷藏的游戏刚刚开始,成功地打消了小红对她的疑虑。但是也正因为她的那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让小红对林黛玉心存忌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认为薛宝钗心中藏奸,虚伪狡猾。脂砚斋却旁批为“闺中弱女机变”实为“金蝉脱壳”,这也是对薛宝钗机智的称赞。




很多人喜欢林黛玉,对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成抵触的态度,虚伪、工于心计成为了她的代名词。百人百姓百脾气,薛宝钗虽然不像林黛玉那样“一片冰心在玉壶”般真性情,但是她也在尽力变得完美,最起码她和林黛玉的关系后来变成了好朋友,成为了知己,当然这需要过程。
王熙凤对薛宝钗的评价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三不知”,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不发言,明哲保身是她的处世哲学。之所以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是故意和别人拉开心理距离的一种表现,所以在红楼梦中,我们很少看到薛宝钗和别人倾心交谈。但是当行酒令的时候,林黛玉说出“纱窗不与红娘报”这样西厢记中的句子。




西厢记属于禁书,这在那个年代属于犯了忌讳。薛宝钗听出来后,没有当场揭穿林黛玉,让林黛玉难堪,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一改“事不关己不开口”的作风,挑了个没人的地方特意向林黛玉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能不说,她这么做内含的善意,是为了林黛玉好。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观点来思量古人,她这么一席话说得林黛玉只是“低头吃茶,点头称是”。感慨自己“长了十五岁,没有一个人这样教导”。从此之后,她和林黛玉成了很好的朋友,她不再遮掩自己,面对林黛玉她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她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是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这里薛宝钗对林黛玉自爆家丑,她说出和林黛玉“同病相怜”的话表明她对于林黛玉的处境是设身处地地想过,所以她能体谅到林黛玉的难处,命人给林黛玉送去燕窝补养身子,她把林黛玉真当成了自己的妹妹,薛宝钗在书中很少和人开玩笑,但是她和林黛玉经常开,这是亲密无间的体现。
林黛玉的人设是我们的理想状态,心无遮拦,她的真实很可贵,不喜欢就翻脸,不开心就怼,然而现实生活中,哪里容的我们去甩脸子,在社会上沉浮,免不了世俗。薛宝钗是现实人的存在状态,在贾府复杂的人际环境中,她们一家也是寄人篱下,她很现实地用周全、虚伪作为自己的保护色。但是当她敞开心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和林黛玉一样善良和纯净的内心。一个人什么时候能打动别人,靠的就是真诚,薛宝钗用她的真诚打动了林黛玉。




薛宝钗进京,为的是参加宫中的选秀。此时的薛家也呈现出败落的样貌。怎么样挽救家族的命运,像元春一样进入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为家族换一张金色的护官符是最稳妥的。她写出过“好风需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表明她的志向不囿于闺阁,为了家族利益,她可以没有自我,这是她的“无情”之处,在书中能看出她的喜好吗,不能。
小时候的薛宝钗也是个少女心满满的孩子,也会偷着看一些所谓的杂书,也会叛逆淘气捣乱。但是父亲早亡,哥哥薛蟠支撑不起门户,母亲薛姨妈也没有长久的眼光与打算,家境的变化让她过早地成熟。




她体谅大家庭的难处,处处拿淑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减轻薛姨妈的负担。作为青春少女,她从不喜欢戴些花花草草的,她自己的房间布置空荡如雪洞,支持她这样做的原因在她和邢岫烟的谈话中表露出来“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她的勤俭也是为家族利益着想,从这点来看,薛宝钗是一个相当懂事的孩子。
在贾府借住,她的身份其实很尴尬,哥哥薛蟠整日里惹是生非,全靠薛宝钗一个人周全各种关系,以至养成了少年老成的习惯,宝钗扑蝶的时候,是她难得的少女心的流露。书中说薛宝钗是“时宝钗”这个“时”也是说明了薛宝钗识时务,懂进退。同时她居住的蘅芜苑中种满了各种奇异的花草,隐喻她为“香草美人”,又称她为“山中高士”,这无疑也是她的动人之处。

<<若教解语能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请问是出自谁人之手?全诗是何解?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1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


瓜在丹佛
2011-07-15 · TA获得超过3.8万个赞
关注


牡丹花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的诗常常带有没落的冷冷讽刺意味,讽刺着世间的不公.他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审视考场与人际之上,对许多凭借谄媚,奉承而飞黄腾达的人,罗隐常会投去凌厉的目光,即使在赏着牡丹的时候,也不忘讽刺一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

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诗无达诂,何况罗隐此诗喻意极深,这首<牡丹花>竟无法全然明了,只知道,罗隐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感慨了.

严格来说,罗隐这首从反面称赞牡丹的诗,几乎没有怎么写牡丹,不写花之美,花之开,花之谢,而是以花喻人,这样的诗歌往往无法站在同煤在诗歌的前列中.但罗隐的<牡丹花>例外,正是他独特的光芒,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任是无情亦动人”,自己也曾羡煞这种冷艳,奈何“无情”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何况,无情即使动人,又怎如有情来得更回可爱,可亲呢?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邻女窥墙 2021-12-19 12:44

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典源】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不承认,并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孟子·告子下》“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接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亦涉东家邻女。
【释义】宋玉东邻之女的容貌,能使楚国贵公子汇聚的阳城下蔡二县为之倾倒,为之迷乱,然而她爬上墙头偷看宋玉,整整三年,宋玉却并不为之动心。后遂以“三年窥墙、东墙窥宋、窥宋东墙、三年送目、窥宋、窥玉”等写女子对男子的倾心爱慕,亦写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以“宋玉东邻、宋玉邻、宋家邻、宋邻、东邻、东家、东墙、邻墙、宋玉墙”等称多情美女或写有如多情美女一样的事物,亦用指女子寄情之所;以“破阳城、迷下蔡、下蔡迷”等写女子的艳丽迷人,或借写事物的美不胜收。
【三年窥墙】黄庭坚《戏答赵伯充劝莫学书及为席子泽解嘲》诗:“我醉欲眠便遣客,三年窥墙亦面壁。”
【东墙窥宋】姚牧庵《太平令·冬怨》曲:“悔当日东墙窥宋,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供何人陪奉。”
【窥宋东墙】谢懋《风入松》词:“自怜独得东君意,有三年,窥宋东墙。”
【三年送目】杨亿《宋玉》诗:“三年送目愁邻媛,七泽迷魂怨楚辞。”
【窥宋】罗隐《粉》诗:“郎若姓何应解傅,女能窥宋不劳施。”吴融《即席十韵:“住处方窥宋,平生未嫁卢。”和凝《春光好》词:“玉指剪裁罗胜,金盘点缀酥山,窥宋深心无限事,小眉弯。”
【窥玉】赵翼《美人风筝》诗之四:“岂是飞琼来下界,不烦窥玉上东墙。”
【宋玉东邻】姜特立《朝中措·送人》词:“十分天赋好精神,宫样小腰身。迷却阳城下蔡,未饶宋玉东邻。”
【宋玉邻】徐夤《忆牡丹》诗:“宋玉邻边腮正嫩,文君机上锦初裁。”
【宋家邻】方干《赠美人四首》之四:“昔岁曾为萧史伴,今朝应作宋家邻。”
【宋邻】贺铸《花心动》词:“醉眼渐迷,花拂墙低,误认宋邻偷顾。”又《清平乐》词之二:“宋邻东畔,明月关深院,玉指金微调旧怨,楚客归心欲断。”
【东邻】李白《效古二首》之二:“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又《白纻辞三首》之一:“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苏轼《台头寺送宋希元》诗:“三年不顾东邻女,二顷方求负郭田。”
【东家】黄庭坚《走答明略适尧民来相约奉谒》诗:“东家一笑市尽倾,略无下蔡与阳城。”
【东墙】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
【邻墙】刘筠《槿花》诗:“半被曾羞问,邻墙却悔招。”
【宋玉墙】罗隐《桃花》诗:“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攲宋玉墙。”唐彦谦《离鸾》诗:“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赵令畤《蝶恋花鼓子词》之一:“宋玉墙东流美盼,乱花深处曾相见。”吴伟业《八风诗·东风》:“陶潜篱下吹残醉,宋玉墙头送落英。”
【破阳城】李商隐《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迷下蔡】温庭筠《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苏小风姿迷下蔡,马卿才调似临邛。”
【下蔡迷】李商隐《思贤顿》诗:“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红楼梦》中“任是无情也动人”是指什么?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2个回答#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杨叔说娱乐
2018-12-12 · 专注娱乐点评,分享娱乐。
关注



“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的一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赞颂宝钗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宝钗是一位仪态端庄的女子,也就是说不风流,不轻浮,所以是“无情”,这里“无情”是和“风流多情”相对立的,而不是通常大家所以为的“没有感情没有同情心”等等解释。但是即便她如此自矜自重、“端肃恭严”,从不对男子假以辞色,但是宝玉仍情不自禁为之神魂颠倒。

可见她的美对异性吸引力多么强大,就算她本人严守礼仪。丝毫不越轨,也无法阻止他人为之心动神摇。所以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所谓“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突显了宝钗于书中作为“群芳之冠”的王者地位,以及为拯救宝玉,甘愿牺牲自己尘世幸福的“动人”至爱。、

扩展资料

《牡丹花》

作者:罗隐(唐代)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

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任是无情也动人




7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收起








Hypocrite丹
2018-01-16 · TA获得超过3296个赞
关注


”任是无情也动人”,指的人物是薛宝钗。薛宝钗艳冠群芳,文墨不输黛玉,相貌可比可卿,才能不输凤姐,女工可比袭人,是典型的“冷美人”。


任是无情,就算是它无情,是假设的口气,就算她无情也可以让人心动,何况有情,岂非让人心碎。然而宝玉偏偏不动心。纵然有动心时刻,是宫里赐出麝珠串时候,宝玉心中一动,也是随即想,要是这臂膊长在林妹妹身上。
这句其实写的不是宝钗的无情,而是她的可悲,如此人物,偏偏宝哥哥不为所动,正所谓高士晶莹雪,宝钗曾然香闺如雪洞般素净,然总归是“有女怀春”,而不是隐逸的高士,宝哥哥却有意无意在心中当她高士般供着,敬而远之,那是宝钗的无奈。
宝钗形象凝聚着曹公的诸多心血,也寄托着他的不少人生理想和社会体验,更寄托着曹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无情鞭挞;当然,曹公的审美理想同时也展示了出来。   
宝钗这样一位“随时俯仰”、堪称巾帼一雄,“冠艳群芳”的德、才、学、识兼备者仍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解贾府命运于倒悬崖的封建淑女仍以悲剧结局而告终,就不仅是令人慢慢品味了,而是先是令人惊奇,继之令人深思,最终令人叹服之事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科[引用时间2018-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将绿玉换成绿蜡,真高明么?绿玉是黛玉品质,绿蜡是她噩梦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和薛宝钗被称“钗黛合一”,无论是判词还是[终身误]曲子全都在一起。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林黛玉就是绛珠草,薛宝钗是甘露,正是二者合一才有了绛珠仙子。

而神瑛侍者只喜欢绛珠草,并不喜欢化为人形的绛珠仙子,才会选择下凡历劫。

而林黛玉弱,薛宝钗壮,正是绛珠草和甘露的特性。


且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异香异气的药引子分明就是抽取的绛珠草的草木精华,搭配的雨露霜雪,四季花蕊合成,便与绛珠草被甘露灌溉后“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是一个意思。

前世绛珠草得了甘露灌溉才久延岁月。

今生绛珠草反哺甘露,冷香丸钗黛合一为绛珠仙子。

所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前世,其实都是绛珠仙子,只是一为绛珠草,一为甘露,本性不同罢了。

钗黛合一虽说是脂砚斋的说法,但只看判词和[终身误]曲子合一的情况,就知道脂砚斋的说法十分贴切。

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挚爱,根据香菱与冯渊的三日婚约伏笔,贾母内定晴雯给贾宝玉做妾,“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藕官与菂官为原配,与蕊官为续弦影射“黛死钗嫁”的结局,可知贾宝玉与林黛玉肯定有了婚约,只是最终阴差阳错,出现了一个国王“抢走”黛玉去做“潇湘妃子”后香消玉殒。

原文对此伏笔很多,最关键的就是林黛玉的姻缘伏笔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昭君出塞故事,还有《五美吟》五位美人都是从一国到另一国为妃妾的巧合。


薛宝钗在林黛玉外嫁(死去)后,被以续弦之礼嫁给了贾宝玉为妻,除了“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的伏笔之外,刘姥姥讲述的雪下抽柴故事,更是影射贾母病重时,贾宝玉为人伦大节同意娶薛宝钗冲喜,婚姻当晚贾母去世,夫妻二人守丧不得圆房,直到最后分别。

妙玉给钗黛二人喝茶的“(分瓜bān)瓟斝”和“杏犀䀉”上都对此有重要伏笔,不提。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贾宝玉对待林黛玉和薛宝钗,也并不是一个喜欢一个憎恶。

恰恰相反[终身误]提到婚后薛宝钗“举案齐眉”感动贾宝玉,体会到夫妻和合之美,为如此美好生活不是他与林黛玉同享而遗憾。“美中不足”先美才生出“意难平”。

曹雪芹在设计宝黛钗三人这段情愫定位时,分明借鉴了苏轼对亡妻王弗和续弦王润之的感情,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遗憾。

自然也有《钗头凤》陆游对原配唐婉与续弦王氏的复杂感情。

不管如何,林黛玉和薛宝钗只说个人素质,是无分轩轾的。

林黛玉更适合做挚爱红颜。贾政曾评价潇湘馆“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言外之意,得红颜挚爱之妻相伴,红袖添香夜读书,此生无憾了。

薛宝钗更适合做糟糠之妻。贾政评价蘅芜苑“无味的很……有趣,只是不大认得”。言外之意是初看平平无奇,用心体会便发现内藏锦绣,需要慢慢认识。


作为妻子,两者各有优劣。林黛玉更像少年夫妻新婚燕尔的甜蜜。薛宝钗更像一生伴侣相濡以沫的敬爱。二者互为补充,才是人生两个阶段的圆满。

贾宝玉何其有幸,体验到了人生大圆满,也符合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初衷。

闲言少叙,尽管钗黛二人无分轩轾,毕竟还有不同。

《红楼梦》的核心并不是写妻子,而是要写妻子和母亲两重角色。甚至母亲的角色要比妻子更重十倍。

很多人容易忽略开篇讲述的女娲补天故事。

女娲补天的前提是天崩地裂的末世之景。

众神没有人挺身而出,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只有人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令天地重新复原。

女娲既是人祖,也是人之母。又是亲手锻炼五彩石成材补天之人。

曹雪芹借以赋予红楼女儿在贾府抄家如天崩地裂的末世,谁能挺身而出成为“补天人”的筛选。

这个人不一定是妻子,但肯定是“母亲”,更能锻炼出“补天石”,将贾家坍塌的天重新补好。


所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之争,实际上不是谁更适合给贾宝玉做妻子,而是谁更适合作为贾府败亡后的那个“女娲”补天人。

这个人选其实并不是只在钗黛二人身上,而是一共有五个人,也就是贾府的五个媳妇。

第一个秦可卿,通过她托梦给王熙凤未雨绸缪的两件事来看,都不是如何拯救贾家不败,而是败了后如何安身立命再崛起的准备。

秦可卿显然是个补天人,至于她能否有能力挑大梁让贾府再复兴,随着她的死断绝不可知。

第二个王熙凤,那么聪明有能力的一个人,却她秦可卿托梦事弃而不顾,只蝇营狗苟于自身利益,最早出局不合格。

第三个李纨,只看结局就知道,贾府抄家后贾兰金榜题名,高官厚禄。李纨完成了给贾府补天的重任。

所以,贾政评价稻香村,是“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

贾政将李纨母子当做未来继承人,就是看重李纨的出身和教养,能够让他安心“退休”,李纨也确实做到,得到了[晚韶华],成为贾政一脉的“补天人”。


但李纨的能力只能兼顾自家一脉,且科举考试终究是一条路。贾兰能成功,未必子孙都行,终究影响还有限。

第四个就是钗黛二人,她们到底谁更适合作为贾府未来的补天人。

其实这一点之前多次讲过,只看香菱学诗就能知道,林黛玉比薛宝钗更适合作为贾府的补天人。

薛宝钗恪守本分,认为男女若不本分,不如不读书。香菱既是小妾,就要做好小妾本分,学什么诗?男儿读书不明理,不能辅国济民,不如不读书。

这种思想,就将男女困宥在了“本分”一条路上。男子只能读书科举,女儿只能相夫教子。

她作为贾府末代妻子和母亲,通过最终结局已经看出,贾宝玉离他出家而去,根本没给她成为母亲的机会。皆因宝钗成为母亲,贾府最终也无法被真正“补天”,不但不会比李纨做得更好,更是不如。

毕竟李纨出身国子监祭酒之家,家学渊源。对科举的教育,不是薛家商贾底蕴可比。


反观林黛玉,无论男女都鼓励学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香菱在她培养下,由一个呆头呆脑的小妾,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了女诗人。

谁能说女诗人的小妾,不比普通小妾更有意趣,更能体现个人价值?

而如果香菱生儿育女了,她岂不是也会影响到儿女的学习?

这就是好儿媳妇旺三代,旺的是思想,而不是个人能力。

贾宝玉若娶了林黛玉,就不可能离家出走,贾府也会更多人围拢在身边,也会开枝散叶。尽管不一定是林黛玉生育。但黛玉也会与李纨一同教养好贾府下一代。可能不会是个个科举当官,但文化氛围势必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愁日后不能百花齐放。

就像说李纨的家族,人人读书作诗,岂不就是诗书传家了?何怕家族不兴旺!

所以,林黛玉和薛宝钗尽管能力无分轩轾,但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思想更开明,薛宝钗的思想更保守,就造就了二人的基础素质不同。

关于这点,在元春省亲时表现的就更明确。

李纨日后居住的稻香村,正源于林黛玉的“杏帘在望”诗,黛玉抓住了稻香村真正的耕读传家,安贫乐道的精髓,认识到李纨的真正价值。

但贾元春的浣葛山庄,却只是从“浣葛”抓住李纨的德行,却忽略了李纨的才能。


古代女儿教养源自母亲,贾元春和薛宝钗的母亲是一奶同胞姐妹,都是王家一脉相承教养,眼光和心胸都一样。

贾元春不如林黛玉,薛宝钗果然也在思想上略逊一筹。这就是出身教养的根源区别。以及王家不如尚书令史家宰相传承的根源。

钗黛更形象的对比,再没有“绿玉春犹卷”被改成“绿蜡春犹卷”形象贴切了。

什么是绿玉?黛玉就是绿玉。青山为黛,指山的绿色远看近乎黑。实际还是绿。

贾宝玉给怡红院题额“红香绿玉”,就是表达宝黛姻缘之意。“绿玉”指黛玉,“香玉”根据后面小耗子偷香芋故事“盐课林老爷的千金才是真香玉”,也是指黛玉。

当时贾政嘴里说“不好不好”,实际却默认了,结合对潇湘馆的评价,可知贾政满意林黛玉做儿媳妇。

然而贾元春不同意,她省亲只修改了两处题额,都与林黛玉有关。

将“蓼汀花溆”改为“花溆”,去掉的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指供大雁栖息繁衍的水边沙洲。


大雁也是黛玉象征,蓼汀被去掉,就是不给她在贾府立足之地,日后唯有离去,应了潇湘妃子远嫁之说。

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去掉了“香玉”二字,改变了“绿玉”二字,用薛宝钗的话说:

(第十八回)“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 "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贾宝玉坚持“绿玉春犹卷”,是对林黛玉的“争取”和不舍。

薛宝钗却指出贾元春不喜欢“绿玉”,说明元春支持王夫人反对并破坏宝黛姻缘的立场。

贾宝玉听劝,将“绿玉”修改为“绿蜡”,关键就在这里了。

绿玉代表林黛玉是一块“美玉”。

绿蜡代表薛宝钗像一块绿玉一般的“绿蜡”。


两者用来形容芭蕉自然没问题,但本质却有大区别。

绿蜡外表看再像绿玉,那也是腊不是玉。

林黛玉是真香玉,薛宝钗确是腊,两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曹雪芹尽管一直铺垫钗黛合一,但二人出身决定了基础教养的不同。一人是玉一人是蜡,差别一目了然。从香菱学诗也可见清楚。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03 10:04・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21: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薛家秘密,全在“钗”字,薛宝钗留不住宝玉,更留不住富贵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写道:“囊虚把钗钏,米尽坼花钿。”

钗钏是古代女子必不可少的妆饰。钗为头饰,钏为腕饰。二者合一组成女子的“妆奁”基础。因此,“钗”字便也被代指为妇人或者妻子。形容妻子时,以“拙荆”代“荆钗”以自谦。形容女子时,便如白居易在《酬思黯戏赠》诗中写道:“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不排除“金陵十二钗”便由此而名。


是以,古代女子以“钗、钏”为名者也是常见。薛宝钗、王宝钏都是如此。

题外话说一下薛家之“薛”的来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我不太认同“家亡血史”的说法。薛家代“雪”说得通,代“血”则说不通。毕竟从书中线索来看,贾家败亡,荣国府并没有减员被杀,算不得“血史”。薛家的“薛”,其实是从薛宝钗的人物原型而来。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前文讲林黛玉,说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借鉴自《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姻缘,又怎么可能不借鉴呢?


我们看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可谓是贤惠有德,随分从时。关键是她嫁给贾宝玉后的结局,从贾宝玉注定出家来说,肯定要像甄士隐的妻子封氏那样,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况。后文讲到菊花诗,会说到我们常说的那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就是薛宝钗在家苦等丈夫归来的境况。

而这个“故事情节”是不是很眼熟?我认为就是曹雪芹借鉴自“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薛平贵征讨西域被俘,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其德其行其性格,岂不是与薛宝钗极为类似?而薛姨妈王氏嫁给薛家大爷,生女儿薛宝钗,称宝姑娘、宝丫头。与小名“宝儿”的王宝钏亦类似。


《红楼梦》中以《钗钏记》、《荆钗记》一类戏曲典故为薛宝钗和“金玉”伏笔的故事女主,也多是王宝钏一类人物。所以,薛家的“薛”,极可能就是作者确立薛宝钗人物原型借鉴王宝钏而来。那为什么薛宝钗要姓薛而不姓王呢?一来是不那么直接借鉴,失去趣味。二来是“王”被贾宝玉的人物原型给破坏了。

《红楼梦》第一回,“三生石”一出,便能确定曹雪芹以“三生石”典故,隐喻神瑛侍者转世。三生石典出苏轼改写唐代传奇《圆观》的《僧圆泽传》,以圆泽和尚“三世为僧”,第二世转世的母亲姓“王”,隐喻贾宝玉母亲王夫人,进而确立王家。


王家确立,又确立薛宝钗以王宝钏为人物原型,才引出“薛”家。我认为这个推测相对来说要比“家亡血史”之说更靠谱。

不过,“宝钗”二字也并不是随便取得,李商隐有一首《残花》,与薛宝钗的人生经历比较契合,如是说: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这首诗借春去残花写女儿青春易逝,离人伤情。以独睡幽梦、宝钗蒙尘写时乖运蹇不得重视的“孤独”。不但是薛宝钗名字的典出,还契合了她的几点命运。


薛家主动追求金玉良姻,薛宝钗身不由己被家族裹挟。结果姻缘鸡飞蛋打,贾家抄家后,贾宝玉离家出家,薛宝钗丈夫失踪,余生独守空闺,娇颜无妆饰,致使宝钗蒙尘。就像诗人借诗隐喻自身空有一身抱负却无人珍惜,一生坎坷如同残花凋敝、岁月蹉跎。

所以,薛宝钗的名字就像“王宝钏”一样,最终带给她的是命运与姻缘双重的苦涩。她用“钗”不用“钏”,也源于“钗”自带的女儿悲剧属性。

《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是指女儿在十五岁时,通过改变发型而行的“成人礼”。十五岁之前不束发,十五岁之后订婚者要束发为髻,以“笄”固定,是为笄礼。


“笄”的形制类似“簪”,为一股,不像“钗”是两股“叉”状。“簪”可男女通用,为固定发髻和头冠之用,“笄”和“钗”则是妇女专属发饰。“笄”为“笄礼”而用,礼成则取下。“钗”为日常配饰。

由于簪只一股,钗为两股。所以,已婚妇人常以钗形容。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便以“钗”形容夫妻别离,分钗以为日后重聚: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所以,薛宝钗的名字用“钗”,便提前注定她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会“一对成双”,成就姻缘。只可惜“宝钗何日不生尘”,又注定金玉良姻以悲剧收场。这也是薛宝钗的判词图画“又有一堆雪,雪下埋着一股金簪”。判词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全用“簪”而不用“钗”的原因。好的“结果”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注定她一生如“簪”,形单影只。

不仅如此,我认为既然“钗”有妻意。薛宝钗的判词又只得“簪”不见“钗”,除了隐喻她婚姻失败,还可能预示她从始至终都为“女儿完璧”,没有夫妻之实的现实。后文讲“雪下抽柴”时,会细说。

如果说林黛玉的名字,由“西施颦眉”和“张敞画眉”两个典故,写出她“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薛宝钗的名字,则由“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影射她贤德人物和破碎姻缘。

而导致薛宝钗一生悲剧的源头,就像上文所讲,是身为薛家女儿注定要为家族兴亡背负和承受的责任。请看下回,“可叹停机德”。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21 10:15・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9: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尤三姐+乐羊子妻+周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停机德的典故说的是谁 停机德的典故说的是哪位
sn4xiqi2022.07.16浏览297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btyzpnjhk
2022.07.18
满意答案
   1、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指的是出自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学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嫌知具有“停机德”。

2、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御者宏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己,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停机德出此段)

3、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4、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镇册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贞义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贞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hēn yì,意思贞义女。《后汉书·列女传》、俞文豹 《吹剑录》皆有记载。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贞义

  • 拼音

    zhēn yì


  • 注音

    ㄓㄣ ㄧˋ

  • 释义

    指 贞义女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指贞义女。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后汉书·列女传》: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端平 元年,邑宰 徐进斋 新其庙( 溧阳 贞义女庙 ), 文豹 为作奉安祝词曰:'惟此方之俗习,率勇敢于杀身,岂 贞义 之遗烈,犹隐然而在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薛家秘密,全在“钗”字,薛宝钗留不住宝玉,更留不住富贵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写道:“囊虚把钗钏,米尽坼花钿。”

钗钏是古代女子必不可少的妆饰。钗为头饰,钏为腕饰。二者合一组成女子的“妆奁”基础。因此,“钗”字便也被代指为妇人或者妻子。形容妻子时,以“拙荆”代“荆钗”以自谦。形容女子时,便如白居易在《酬思黯戏赠》诗中写道:“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不排除“金陵十二钗”便由此而名。


是以,古代女子以“钗、钏”为名者也是常见。薛宝钗、王宝钏都是如此。

题外话说一下薛家之“薛”的来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我不太认同“家亡血史”的说法。薛家代“雪”说得通,代“血”则说不通。毕竟从书中线索来看,贾家败亡,荣国府并没有减员被杀,算不得“血史”。薛家的“薛”,其实是从薛宝钗的人物原型而来。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前文讲林黛玉,说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借鉴自《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姻缘,又怎么可能不借鉴呢?


我们看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可谓是贤惠有德,随分从时。关键是她嫁给贾宝玉后的结局,从贾宝玉注定出家来说,肯定要像甄士隐的妻子封氏那样,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况。后文讲到菊花诗,会说到我们常说的那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就是薛宝钗在家苦等丈夫归来的境况。

而这个“故事情节”是不是很眼熟?我认为就是曹雪芹借鉴自“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薛平贵征讨西域被俘,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其德其行其性格,岂不是与薛宝钗极为类似?而薛姨妈王氏嫁给薛家大爷,生女儿薛宝钗,称宝姑娘、宝丫头。与小名“宝儿”的王宝钏亦类似。


《红楼梦》中以《钗钏记》、《荆钗记》一类戏曲典故为薛宝钗和“金玉”伏笔的故事女主,也多是王宝钏一类人物。所以,薛家的“薛”,极可能就是作者确立薛宝钗人物原型借鉴王宝钏而来。那为什么薛宝钗要姓薛而不姓王呢?一来是不那么直接借鉴,失去趣味。二来是“王”被贾宝玉的人物原型给破坏了。

《红楼梦》第一回,“三生石”一出,便能确定曹雪芹以“三生石”典故,隐喻神瑛侍者转世。三生石典出苏轼改写唐代传奇《圆观》的《僧圆泽传》,以圆泽和尚“三世为僧”,第二世转世的母亲姓“王”,隐喻贾宝玉母亲王夫人,进而确立王家。


王家确立,又确立薛宝钗以王宝钏为人物原型,才引出“薛”家。我认为这个推测相对来说要比“家亡血史”之说更靠谱。

不过,“宝钗”二字也并不是随便取得,李商隐有一首《残花》,与薛宝钗的人生经历比较契合,如是说: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这首诗借春去残花写女儿青春易逝,离人伤情。以独睡幽梦、宝钗蒙尘写时乖运蹇不得重视的“孤独”。不但是薛宝钗名字的典出,还契合了她的几点命运。


薛家主动追求金玉良姻,薛宝钗身不由己被家族裹挟。结果姻缘鸡飞蛋打,贾家抄家后,贾宝玉离家出家,薛宝钗丈夫失踪,余生独守空闺,娇颜无妆饰,致使宝钗蒙尘。就像诗人借诗隐喻自身空有一身抱负却无人珍惜,一生坎坷如同残花凋敝、岁月蹉跎。

所以,薛宝钗的名字就像“王宝钏”一样,最终带给她的是命运与姻缘双重的苦涩。她用“钗”不用“钏”,也源于“钗”自带的女儿悲剧属性。

《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是指女儿在十五岁时,通过改变发型而行的“成人礼”。十五岁之前不束发,十五岁之后订婚者要束发为髻,以“笄”固定,是为笄礼。


“笄”的形制类似“簪”,为一股,不像“钗”是两股“叉”状。“簪”可男女通用,为固定发髻和头冠之用,“笄”和“钗”则是妇女专属发饰。“笄”为“笄礼”而用,礼成则取下。“钗”为日常配饰。

由于簪只一股,钗为两股。所以,已婚妇人常以钗形容。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便以“钗”形容夫妻别离,分钗以为日后重聚: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所以,薛宝钗的名字用“钗”,便提前注定她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会“一对成双”,成就姻缘。只可惜“宝钗何日不生尘”,又注定金玉良姻以悲剧收场。这也是薛宝钗的判词图画“又有一堆雪,雪下埋着一股金簪”。判词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全用“簪”而不用“钗”的原因。好的“结果”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注定她一生如“簪”,形单影只。

不仅如此,我认为既然“钗”有妻意。薛宝钗的判词又只得“簪”不见“钗”,除了隐喻她婚姻失败,还可能预示她从始至终都为“女儿完璧”,没有夫妻之实的现实。后文讲“雪下抽柴”时,会细说。

如果说林黛玉的名字,由“西施颦眉”和“张敞画眉”两个典故,写出她“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薛宝钗的名字,则由“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影射她贤德人物和破碎姻缘。

而导致薛宝钗一生悲剧的源头,就像上文所讲,是身为薛家女儿注定要为家族兴亡背负和承受的责任。请看下回,“可叹停机德”。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21 10:15・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之薛姨妈其人
2020-01-14 22:26·木夫读红楼梦




木夫对满清一朝的人物知之甚少,仅限于红楼里出现过的这么几个人。

薛蟠恒指清兵,薛宝钗指向金主(金锁的主人),这个木夫提的比较多了。那么,他们的母亲薛姨妈,究竟谁啊?

薛蟠道:……妈为我生气还有可恕,若只管叫妹妹为我操心,我更不是人了……

大家读到这句话时,是不是有点奇怪?

我们再来看:

那金桂见丈夫旗纛渐倒,婆婆良善,也就渐渐的持戈试马起来。先时不过挟制薛蟠,后来倚娇作媚,将及薛姨妈,又将至薛宝钗。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只得曲意附就。

大家不难读出,在薛家,薛姨妈的地位介于宝钗与薛蟠之间。







那么,薛家的薛,啥个意思呢?

丰年好大雪,这个雪便是薛家的薛。

雪,是红楼里描绘后金的一个属性,其它的属性有風,虫,水,草,金等等。

薛姓源于薛国。

薛囯为齐之属国,一度曾“天下只知有薛,不知有齐”。

作者借这个典故来隐喻当时的形势。

又,薛子成孽。

反孝为孽,孽这个字本与薛有扯不清的关系,我们就不扯了。

因为薛姨妈是贾府王夫人的姐妹,故大家都叫她为姨妈。

这很自然,故木夫对“姨妈”二字,一直没在意。

直到昨天逗趣薛定谔那只半死半活的夷(洋)猫时,才发现这“姨妈”二字怪怪的。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而这个东夷后来叫清,原本叫金。

其族人后来叫满人,原本叫女真。

原来,姨妈,是,女真夷马!

众夷马构成薛蟠(清兵),而这头女真夷马群的头马,却正是薛姨妈。

那么,这头女夷头马会是谁呢?


我们来看薛姨妈的骨牌,如图,牌形中的五朵梅花象征五岳,剩下的两点象征二郎,构成二郎游五岳,寓意二郎征战东西南北中。

二郎当然就是薛姨妈,那,他会是谁的二郎呢?







木夫曾经曰过,刘姥姥是红楼里最恶毒的人,没有之一。

木夫也曾曰过,刘姥姥是红楼里最厉害的角色,没有之一。

木夫还曰过,刘姥姥是红楼里最风骚的女人,没有之一。

那,刘姥姥何许人也?

刘,写为劉。




劉头上有两把左右对称的刀,什么刀?

金刀!



林妹妹把刘姥姥叫做,母蝗虫。




母蝗虫也长着两把锋利的金刀。



贾雨村是红楼里的楔子,起承转作用。而刘姥姥也是个楔子,母楔子,谐母蝎子(作者的这个机括作得是否过于隐密?)。




当时只是木夫对刘姥姥的一个戏称,随着读红楼的深入,发现用母蝎子形容刘姥姥却再也恰当不过。

当然,母蝎子也有两把金刀。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得了二十两银子的馈赠后离去。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第一件事就是给螃蟹算了一笔帐: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总共也是二十两银子。

(有人,有很多人,讥笑刘姥姥算了一笔糊塗帐……木夫也是无语了……)

你用二十两银子的物资作救济,她用二十两银子的兵马(还是横行霸道的兵马)回敬你。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带来的是螃蟹。

而刘姥姥,就是带头的母螃蟹,有诗为证,其一: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当然,母螃蟹也有一对强有力的螯。



我们这先不说劉字、蝗虫、蝎子、螃蟹,就说说刘姥姥她自个儿。

刘姥姥左边有槽牙,右边有槽牙。

问题是,出状况了:

她左边的槽牙刚刚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不中用了!

左边的槽牙不中用了,那就右边的槽牙上。

头马倒下了,那就二马顶上去当头马。

这哥俩本就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马。

大郎倒下了,那就二郎上!



写至此,本文本该划上句号了,难道还要木夫再来个画蛇添足?



刘姥姥,谁啊?

庄家人。

不是种庄家的庄家人,而是姓庄的庄家的人。

薛姨妈,是,刘姥姥的二郎。

而刘姥姥,却正是本文前面提及的薛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1: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 五代 ] 李煜
原文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3: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锁诗

[唐代]
僖宗宫人

全文
拼音
译文
赏析
完善
复制
玉烛制袍夜,金刀呵手裁。
锁寄千里客,锁心终不开。


智能诗词翻译
金锁诗译文
投稿内容通过审核,可获得 2-8 红包奖励,快来参加吧!
添加
作者简介


僖宗宫人[唐代]
姓名、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僖宗自内庭出袍千领,以赐塞外吏士,有宫女一人寄金锁一枚并诗1首,为神策军马真所得。后为僖宗得知,遂以宫女妻真。事见《唐诗纪事》卷七八。《全唐诗》存僖宗宫人诗1首。
该古诗《金锁诗》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e4ae43ac9be4a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7: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林妹妹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什么意思?典故出自哪里?
六甲番人
2019-05-24 18:50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贾宝玉曾故意向林黛玉请教:
“那《闹简》上有一句说的最好: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
此处“孟光接了梁鸿案”借用了“举案齐眉”的典故,此前贾宝玉见到宝琴与黛玉亲敬异常,暗暗纳罕,便借典打趣,意指两人亲如姐妹,但自己却毫无所觉。

贾宝玉这是表达了自己为姐妹相敬如宾而开心,但用典虽有新意,却不够准确,《闹简》是《西厢记》的第三本第二折,原文是:
[三煞]他人行别样的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
此处红娘有些埋怨张生,“孟光接了梁鸿案”是指崔莺莺接受了张生的求爱。梁鸿和孟光是“举案齐眉”的男女主角,典故出自《后汉书·梁鸿传》:
“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大意是梁鸿受雇替人舂米,每天归家,妻子孟光都已经准备好饭菜,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示对丈夫的敬重,后人便以“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之间互相敬重。

孟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丑女,据说她粗陋无比,肥丑而黑,但极为强壮,可力举石臼,她三十岁仍独居在家,有人为她做媒,她都拒绝了,说是“必嫁梁鸿”,梁鸿是当时有名的高节人士,很多人家要嫁女儿给他,他都谢绝了,在听说了孟光喜欢自己后,就向她求婚了。
两人的相貌虽不太匹配,但却志趣相投,后来一起遁世归隐,以耕织为业,以诗琴自娱,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举案齐眉”只是他们恩爱生活的其中一个写照而已。
以上是“举案齐眉”典故由来及《西厢记》、《红楼梦》引用典故的介绍,不知您对此有何感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语出何处是何意?
2022-05-24 00:09投诉举报

3个回答
匿名用户2022-05-24 04:32

《红楼梦》贾宝玉问林黛玉: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这两处反用典故,意在揶揄崔小姐和林小姐的所作所为出人意表,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显然王实甫和曹雪芹都认为梁鸿接孟光的案,正常;孟光接梁鸿的案,反常。举案齐眉,是敬夫如宾,不是互敬如宾。是形容妻子恪守妇道。其内涵,凸现家国配偶婚的特质是出嫁从夫、夫为妻纲、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夫权婚姻。


匿名用户2022-05-24 04:32

这个典故是举案齐眉

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

举案齐眉
jǔ àn qí méi
〖解释〗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示例〗次日,蘧公孙上厅谢亲,设席饮酒。席终,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夫妻~。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匿名用户2022-05-24 02:36

一时宝钗姊妹往薛姨妈房内去后, 湘云往贾母处来,林黛玉回房歇着.宝玉便找

了黛玉来, 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

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

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这句最妙. `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

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

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宝玉道:"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

了单."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

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 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

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黛玉因又说起宝琴

来,想起自己没有骀⒚?不免又哭了.宝玉忙劝道:"你又自寻烦恼了.你瞧瞧,今年比

旧年越发瘦了, 你还不保养.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

天的事.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

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7: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绿牡丹
[ 明 ] 徐渭
原文
牡丹绿者未曾闻,狡狯司花此弄新。汉水鸭头教作帔,陇山鹦鹉未呼人。

韩郎顷刻愁难学,酒辈逡巡醉可频。不羡张家回道士,自抛红粉练庚辛。

作者介绍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

【原】史湘云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彩云为何红了脸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7-21   |  1268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史湘云调侃薛宝琴的一个酒令“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让彩云会错了意,白红了脸。这段描写背后有一个错综复杂的线索,并非作者无头绪的信笔白描。
(第六十二回)湘云的拳却输了,请酒面酒底。宝琴笑道:“请君入瓮。”大家笑起来,说:“这个典用的当。”湘云便说道: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说的众人都笑了,说:“好个诌断了肠子的。怪道他出这个令,故意惹人笑。”又听他说酒底。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众人催他:“别只顾吃,到底快说了。”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史湘云输了薛宝琴的拳,宝琴出了酒令“请君入瓮”。没成想却被史湘云套路了。史湘云的酒令要对着之前林黛玉的“折足雁”酒令理解。林黛玉说的是离群折足雁的哀婉。史湘云说的是孤舟恶水铁锁横江,都是环境凶险,进退不得,生气不知。
林黛玉的酒令是代贾宝玉所作。说的是宝黛钗三人姻缘故事。史湘云的酒令明回薛宝琴,实则暗指薛宝钗和金玉良姻背后薛家,甚至四大家族困局。“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说“凫靥裘”。贾母喜欢薛宝琴,赐给她凫靥裘,又将雀金裘给了贾宝玉。凫靥裘是“野鸭子头上毛”织成。雀金裘是“孔雀毛”织成。二者外观看似一样,材质差异很大。曹雪芹如此下笔,是替贾母表达薛家的女儿是商人“野丫头”配不上贾家“孔雀”。非指薛宝琴,而是指向薛宝钗,挑明金玉良姻不合适。薛宝钗配不上贾宝玉。
二件是说“桂花油”。薛蟠悔娶河东狮,何为“悔娶”?薛姨妈贪图夏家财富,根本不查夏金桂德行,着急忙慌娶进门才发现娶错了,悔之晚矣。第二十八回蒋玉菡四句酒令分别说了贾宝玉一去不归,冯紫英生了双生子,他与袭人夫妻和合,以及薛蟠“女儿愁,头上哪有桂花油”,就是与“头上哪有桂花油”前后对应。夏金桂说自己是嫦娥花,暗示她在薛家败落后不会与薛蟠同甘共苦,而是像嫦娥一样抛弃了丈夫,回了娘家。“无钱去打桂花油”“头上哪有桂花油”,既说薛家养不起夏金桂。也说薛家后来穷困潦倒,再结合史湘云酒令“孤舟恶水铁锁横江”,将薛家在父亲去世后,处于崩溃边缘的现实说出来。
史湘云重提“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是作者故意借史湘云之口,替姑祖母贾母说出“凫靥裘”的真正含义,揭穿薛家来贾家图谋金玉良姻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自救。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完,史湘云替贾母“针对”薛家后,作者再次借林黛玉“挑战”了一次王夫人。
(第六十二回)黛玉笑道:“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盗窃的官司。”众人不理论,宝玉却明白,忙低了头。彩云有心病,不觉的红了脸。宝钗忙暗暗的瞅了黛玉一眼。
史湘云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属于作者设若譬喻,当局者并不知晓本意。
晴雯等丫头不懂一起起哄(史湘云也没那意思)。林黛玉借机接话调侃起贾宝玉之前包庇柳五儿和彩云的“玫瑰露、茯苓霜”的事。不想彩云就在旁边,当时闹了个大红脸。此事看似和史湘云酒令影射薛家无关,实则是关联线索。彩云是王夫人身边大丫头,就像薛宝琴代表薛宝钗一样。彩云代表王夫人。彩云监守自盗,就有影射王夫人之意。金玉良姻是王夫人和王家兄弟姐妹几人一起谋划,固然对贾宝玉有利,但对贾家却无益有损。贾母不同意金玉良姻,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贾母认为如果荣国府第4代媳妇都是王家人的话,荣国府有被王家控制的风险。金玉良姻本质就是王家对贾家的全面渗透。王夫人作为贾家媳妇,却做出对娘家有益对婆家有损的事,放之古今都不被允许,岂不正是彩云一般监守自盗?此事别人不敢说,作者借由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话揭发出来。
(第二十五回)赵姨娘说王熙凤:“了不得,了不得!提起这个主儿,这一分家私要不都叫他搬送到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赵姨娘这番话,明着是说王熙凤,暗中岂有不指向王夫人?邢夫人对此早都看不顺眼,用“黑母鸡一窝儿”讽刺王家女人在贾家聚集了一窝儿,图谋不轨。王夫人与娘家人坚持金玉良姻,对贾家来说就是“监守自盗”吃里扒外的举动。彩云这次脸红,要对应史湘云酒令的含义去理解。属于作者暗写贾家宝黛姻缘与金玉良姻两派之间的矛盾根源。不能将之视为闲笔。
文|君笺雅侃红楼





[url=]+关注[/url]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





​焦骨牡丹==="洛阳红"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牡丹品种,花红、叶绿、株大、味香。"洛阳红"俗称焦骨牡丹,相传武则天冬日游上苑,传旨令百花盛开,"莫待晓风吹"。百花领旨相继开放,独牡丹不遵。武则天大怒,遂命纵火烧之,并将烧焦之牡丹弃于洛阳邙山沟壑中。那些被烧焦的牡丹得洛阳邙山水土滋润,居然重生。人们欣赏此花傲骨,称其为花中君子。

夏金桂===焦骨牡丹



牡丹为什么叫牡丹
‌牡丹的名字来源于其花朵的颜色和繁殖方式。‌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解释,牡丹之所以被称为“牡丹”,是因为它的花朵颜色为红色,因此称为“丹”;而“牡”字的含义是指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即根上生苗的方式进行繁殖,因此称为“牡”。这种命名方式反映了牡丹在植物学上的特征和其在药用及观赏方面的价值。‌12

牡丹的别名包括鼠姑、鹿韭、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富贵花等,这些名称反映了牡丹在历史上的不同称呼和文化象征意义。例如,“鼠姑”和“鹿韭”源于其在药理上的应用,而“木芍药”则是因为在唐代之前,牡丹和芍药常被混淆,直到唐代才被明确区分。‌3

牡丹不仅因其美丽的花朵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而深受人们喜爱,还因其独特的繁殖方式和花朵颜色而被赋予特定的名称。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牡丹的生物学特性,还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1: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冷香丸药方细思恐怖:宝钗吃的不是药而是黛玉,她要成为绛珠仙子【锦囊收艳骨//白花蕊+】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贾宝玉衔玉而生,就是神瑛侍者携带女娲补天石化身的通灵宝玉下凡转世。

金玉良姻,也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前世缘分注定。

那么,薛宝钗的前世是谁,能够与贾宝玉有这么大的姻缘缘分?冷香丸背后又关联了哪些神话线索?

我认为“冷香丸”不但是现实中揭开金玉良姻实际本质的重要线索,更是延续神话揭开薛宝钗前世以及钗黛合一的关键线索。下面就换个角度去看看薛宝钗的这个“冷香丸”真正的神奇之处。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梳理薛宝钗口中的冷香丸,会发现有这么几个重点是缺一不可的关键要素:

一,药引:异香异气的药末子。

二,药料:四季花蕊,雨露霜雪。

三,药引、药料“中和”而成“冷香丸”。

四,“旧磁坛”,就是旧瓷坛。

五,埋在花根下。实际埋在“梨树”下。

六,十二分黄柏煎汤送服。

“冷香丸”的这些重点,每一个都符合曹雪芹行文的一贯隐喻笔法。想要理解也并不难。

药引的特点是“药末”,既然是异香异气,虽没明写是“草木”。但由中药以草木为主的药料来看,应不是“金石”,否则外观可辨,也难产生异香异气。


“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花蕊,白芙蓉花蕊,白梅花蕊”,实际恰关联了《红楼梦》最主要的四人象征:牡丹花签的薛宝钗,芙蓉花签的林黛玉,梅花签的李纨,以及以“莲”为谶的甄英莲“香菱”。冷香丸既然以薛宝钗为主,就要优先考量“牡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能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冷香丸以白牡丹花蕊治薛宝钗的“热毒”是有扎实的药理为基础,并不是曹雪芹随便杜撰。

而《本草纲目》记载牡丹为“天地之精”,其实世间一切生灵都可看作是天地精华凝结,花是最直观的代表。所以,四季花蕊可代表“天地精华”之意。

“雨露霜雪”,是上天所降滋养万物之“甘霖”。可作“雨露滋养”之说。


冷香丸将药引和药料调配融合,一如人“食五谷,饮泉水”而长的道理,符合吸收天地精华,雨露滋养的岐黄“养生”理论。

而将冷香丸装在“旧磁坛”,取“旧”的久延岁月之意。

再“埋在梨树下”,便仿佛将“冷香丸”种在地下。“梨”通“离”,代表离别苦。却要结合“十二分黄柏煎汤送服”,以苦送药隐喻的世间之苦去综合理解。脂砚斋“甲戌双行夹批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

归总以上线索,不免让人莫名熟悉。我当初展卷至此,苦思良久才豁然开朗,有了一个大胆想法后,不禁拍手叫绝:原来如此!下面请跟我反过来看一下“冷香丸”:

将世间之苦(黄柏)割离(梨)后,待其凝结生发(埋入花根底下),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四季花蕊),得雨露滋养(雨露霜雪)……这不就是当初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受到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后,化成女体绛珠仙子的全过程么?而所有的线索中,只缺失了两个重要环节,就是甘露和绛珠草。


薛宝钗只提到用“旧磁坛”代表久延岁月的意思,但久延岁月的最大功臣是“甘露”没提。甘露也肯定不是雨露霜雪中的自然之“露”,它是谁?

冷香丸埋在梨树下,挖出来用黄柏水送服。梨为离别,黄柏为苦,“离别苦”既是《红楼梦》宝黛钗三人之苦,也似西方灵河“彼岸”三生石畔,被渡过彼岸者“抛弃”的世间之情。绛珠草的出生,就源于三生石畔那些被抛下的情苦凝结。

梳理了冷香丸中所有线索,就会发现与绛珠草前世化人的经历极为契合。也可得出一个结论:林黛玉前世是绛珠草,薛宝钗前世是甘露,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当初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三个“因果”当事者集齐,才有今生的情缘纠葛。

而林黛玉的弱,薛宝钗的壮,则因绛珠草转世前,抽取大量草木之精作“药引”交给茫茫大士,导致转世后先天禀赋不足,无法后天弥补。薛宝钗本体甘露具有滋养神奇功效,当是大热滋补之物,以冷香丸中和均衡,病自然就“好”了。

前世绛珠草吸收甘露得以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化为绛珠仙子。今生绛珠草为药引,加入天地精华的四季花蕊和雨露霜雪做成冷香丸,给“甘露”薛宝钗服下,二者合一又成绛珠仙子。此说也能圆满薛宝钗说药方时独缺“甘露”的原因,只因她就是甘露!


绛珠草欠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同样也欠甘露的滋养之恩。以“草木之精”为药引做成冷香丸反哺,才是最终历劫的圆满。

曹雪芹将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出一首判词和“终身误”曲子,便源于二者合一为绛珠仙子,也是脂砚斋“钗黛合一”说法的出处。

林黛玉的前世绛珠草,是草木属性不能久延岁月,却并不“弱”。就算转世也不至于少年夭亡。她今生的弱,实际是抽取大量草木之精,成冷香丸药引所致。这个推测依据以上诸多线索,便说得通。

绛珠草转世为林黛玉,为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情,注定“有缘无分”。

甘露转世为薛宝钗,为了神瑛侍者前世所有之缘,才会“姻缘结合”。

而林黛玉“死”,相当于绛珠草又与甘露合二为绛珠仙子,注定与神瑛侍者不得结果。这便是“终身误”的结局收场,注定各归其位。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28 10:35・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隐满、明 + 宝钗为什么姓薛?黛玉为什么姓林?+ 木石前盟是前明,怀金悼玉是归金 + 蘅芜君是满清君,皇太极咏太极图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8】



从两首诗,走近红楼。

1.3.2 雪满山中高士卧
明初高启(1336-1374年)的梅花诗,《梅花九首》第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第五回红楼梦曲中的: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很容易看出,“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是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化来的。

梅花诗中的山中高士、林下美人都是指梅花,在雪满、月明的场景中如高士、如美人,一幅雪月花人的水墨画栩栩如见,意境极美,情景两妙,真是绝妙好诗!红楼梦中则分指薛林二人,这也是为什么宝钗姓薛、黛玉姓林的原因。

对比分析:

雪满山中高士卧;山中高士晶莹雪:满,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世外仙姝寂寞林:月明,来。

“满、明”才是引用此诗的重点,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只是代表。

薛宝钗之“满”、林黛玉之“明”,红楼梦在引用原诗时都有意真事隐了。薛宝钗是“满”的代表人物,林黛玉是“明”的代表人物。满对明,雪对月,雪成为“满”的标识,月成为“明”的标识。

我们有没有过度解读,硬是把薛、林解读为雪满、月明?

再看前两句: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金是说薛,金国后来改名为清,即满清。玉、石都是宝玉,木是林黛玉、绛珠草,“盟”解释:“[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俺只念木石前盟是:俺只念木石前明,之所以说前明,因朱明亡了。这也说明了作者的立场是“念前明”。作者是石头是通灵玉,也证明我们前面对宝玉的解读“朱明玉玺”没错,相互都能验证。所以这两句,薛的“金”、木石的“明”,与薛、林解读为满、明也相符,也能相互验证。林黛玉的“玉带林中挂”图画用《推背图》解为“朱”,也与这些能相互验证。

再看第一曲《红楼梦引子》:“……都只为风月情浓。……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引子,相当于元曲的楔子,交待了写这本书的原因和背景:一是只为风月,清风明月,即只为清明。二是怀金悼玉,怀除了怀念之意,还有:“[又歸也。【書·大禹謨】黎民懷之。【註】歸之也。]”怀金悼玉就是:天下归金,悼念前明。金是薛,是雪满的满,是清风的清,金和清都是满清的国号,天下、江山最后归了满清。玉是黛玉,代表朱明,也是“木石前盟”的二玉,表示前明。

说明:“盟”、“怀”等这些字义的解释,根据红楼梦同时代的《康熙字典》,不能根据现代的字典,有些字义变化较大。以后不再申明。

1.3.2.1 薛宝钗是满清君
薛宝钗是“蘅芜君”,和18回宝玉为“蘅芜苑”的赋诗一起看:

蘅芜君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蘅芜”之后,第三字:满清君!

“清、满”二字为宝玉所揭示,宝玉是石头的代言人,石头是作者,所以宝玉什么都知道,对宝玉的话、宝玉的诗尤其要注意。

薛宝钗的金、清、满、东夷、胡虏,足够指明此人身份了。

薛家住“东北”,开始住在荣府东北角的梨香院,大观园落成时,“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还在“东北”。

蘅芜苑也在大观园的东北。大观园的水,从东北角的沁芳闸进来,钻大主山的山洞,出山洞处是蓼汀花溆,北岸便是蘅芜苑。40回贾母带刘姥姥坐船游园,“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是蘅芜苑。

那么薛宝钗是哪个“满清君”?显然是皇太极。

52回,宝钗说:“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

四诗四词,咏太极图,明显不正常,不是宝钗作风。连宝琴都说:“可知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37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宝钗跟湘云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此处正好犯了这些毛病,所以说不是宝钗作风。

四诗四词,重复两遍是强调:皇太极是四贝勒。

四诗 + 四词 = 八,皇太极是第八子。

无论汉译名是皇太极,还是黄台吉、红歹是,三个字音里的两个字音,已由太极图三字里的“太极”二字谐音暗指了。

有人说这明明不是皇太极、黄台吉啊?如果三字写全了,那就不是《红楼梦》,而是《三国志》了。红楼梦只能隐写,用假语,如果要拿皇太极、黄台吉三字才能验明正身,那就跟在书里找作者真名真姓一样,永远找不到,无论哪种反面解读都拿不到这样的证据。

其实即便没有皇太极的名字提示,单从宝钗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件中,也很容易看出此人是皇太极。其心机城府或者说精于智谋、大度、宽惠、聪睿的形象,与皇太极相符,第八回第一次写宝玉探宝钗,就玩心机或者说用智谋,搞出个金玉配的假名堂宣扬得阖府皆知,却被心直口快的薛大傻子一不小心说露馅了,还有给黛玉用虎狼药等,这些在后文事件中解读,不宜在此长篇大论。

说几个细节,不作为证据,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这些线索:

第一次写宝钗住处,用了四个“清”:清凉,清瓦,清厦,清雅。“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第40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薛姨妈和宝钗两人,拿到的骨牌都是三张绿牌。骨牌的一、四点是红色,其它点是绿色,天牌除外。比如刘姥姥的“中间三四绿配红”,就是中间那张牌,是上面三点、下面四点,三点是绿色,四点是红色,所以刘姥姥说“大火烧了毛毛虫”,很形象,下面的四个红点像火,“灬”在古字中本来就同“火”字,上面的三个绿点像一条蠕动的毛毛虫。作者怕读者没注意到三张牌全绿的用意,特意用“翠带长、青天外”提醒,翠不就是青色嘛,绿草是青草,两人拿的牌全绿,就是青,暗指清!

多一句嘴,湘云的三张牌全红,所以湘云肯定是“朱”这边的人,尤其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个“明”字,“朱明”两个字都写明了。虽然湘云看起来跟宝钗好,还跟宝钗住,但她绝非满清阵营的人。

再多一句嘴,青色是什么颜色?至少可以是绿色、蓝色、黑色,青草是绿,但青天是蓝,青衣是黑,我的神呀,古人这色盲得多厉害!青蛇是什么颜色?我想既然跟白蛇相对,应该是黑蛇,因为按中国人的习惯是黑配白、绿配红嘛,就像绿叶配红花感觉很好看,黑白服装也是永远的经典。但经典电影《青蛇》里是绿色的蛇,我也不能说人家搞错了,毕竟青翠的画面感与古色古香的镜头效果才协调嘛,其实道具就是打扮个蓝色的蛇出来,导演恐怕也不能骂人家搞错了。我说这个笑话是提醒汉字的多义,不能看到青蛇就想当然地认为是绿色,不考虑其它的可能性,这点在读红楼梦时至关重要。比如问个红楼梦里的青:青云的青是什么颜色?宝钗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上句“若教解语应倾国”,倾国,除了本意倾国倾城的美貌之外,还有倾人之国倾人之城,还有:清国。

这书细谙,会发现有很多细节,绝非巧合,明显是作者有意为之。



点击下一个:林黛玉有玉没有?+ 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林黛玉比王明君,莫怨东风当自嗟 + 和云伴月不分明,谜底是胧是月龙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7:22
「真诚赞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送林黛玉的燕窝,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贾宝玉不让她继续吃?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的身体每况愈下,才十五岁的人便有了过早枯萎的迹象。尽管没什么大毛病,却每年春秋发病,缠绵良久不得痊愈。

贾宝玉虽说她是体弱,为时气所感,到底是一年不如一年,也让王夫人更反对宝黛姻缘。


纵观林黛玉的病情,有两个基础原因不能忽略,也导致她的病没有起色不说,还越来越重。

一,王太医不作为。林黛玉吃的药里人参肉桂太多,作为体弱之人如此常年进补,必然导致虚不受补。

王太医作为太医院的供奉,又是六品的御医,不可能不知道其中利害。

可就像秦可卿的病,张太医能治,王太医们却不能治一样,不是不能治而是不愿意承担风险,不顾病人死活的不作为。

同样的问题还出在晴雯身上。她病来如山倒,胡太医的药方实际并无问题。但贾宝玉外行不同意,王太医就揣摩病人家属意见减轻了用药,导致晴雯留下病根,最终被王夫人撵走后一命呜呼。

比较胡太医,王太医才是医毒害人。林黛玉也是被他耽误了不少。


二,林黛玉饮食太少。她每日只吃一点粥食,贾母送给她的也不过是鸡髓笋一类青菜,根本没有营养。

那时候推崇病人清淡饮食,忽略了餐食营养,导致林黛玉尽管也爱吃烤鹿肉,却因为“肠胃不克化”——实际是太少吃肉而导致的脾胃不和,多吃几顿就好了——而不敢吃,吃个螃蟹也只吃点蟹腿夹子肉,岂不是被生生“饿死”?

薛宝钗看出林黛玉的两大问题,建议她先调理饮食结构增加营养,属实是至善。

一方面,薛宝钗搜集资料的佐证,另一方面也是薛家到底是商贾,不像贾家规矩森严,反而更灵活,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所以,薛宝钗提议林黛玉要吃燕窝进补,并且体谅黛玉在贾府的处境接济送她燕窝,每日在潇湘馆煮了粥吃,来尽量调养滋补身体。

薛宝钗的这个方法才触及林黛玉病情的根源。其实她的病,不过就是禀赋不足,如果能多补充营养,未尝不能身体日渐强健起来,也就不会短命。

但贾宝玉知道林黛玉吃燕窝后,却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薛家的燕窝吃不得。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五十七回)紫鹃道:“你都忘了?几日前你们姊妹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了进来,──我才听见他不在家,所以我来问你。正是前日你和他才说了一句‘燕窝’就歇住了,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宝玉道:“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也太托实。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我告诉他的,竟没告诉完了他。如今我听见一日给你们一两燕窝,这也就完了。”紫鹃道:“原来是你说了,这又多谢你费心。我们正疑惑,老太太怎么忽然想起来叫人每一日送一两燕窝来呢?这就是了。”宝玉笑道:“这要天天吃惯了,吃上三二年就好了。”

薛宝钗送给林黛玉的燕窝,被贾宝玉私自停掉。然后他告诉了贾母,贾母又吩咐凤姐每天给潇湘馆送一两燕窝来。

表面看没什么影响,贾宝玉这件事做的也十分妥当,是认真考虑过的。

但实际上贾宝玉的这次“干预”,就又一次重蹈晴雯“虎狼药”的故事,最终产生不好的结果。

贾宝玉对紫鹃说燕窝,主要讲了三个事:


一,薛家是客人,林黛玉不好一直吃薛宝钗的燕窝。既显得太实在,也让贾母、王夫人知道了立场尴尬,反受其咎。

这话当然是对的。

就像贾母说薛宝钗的“雪洞”房间离了格儿一样。既然薛宝钗在贾家,就要照顾贾家的规矩和体面,不能任性。

林黛玉是贾府的养女,要吃燕窝怎么能吃薛家的,肯定要吃贾家的才是规矩礼仪。

宝玉如此说话,表明他确实长大了,也懂得了是非道理。

二,“不便和太太要”,是说不好直接去和王夫人要。这句话背后折射的问题可就深了。

王夫人才是荣国府的女主人,林黛玉被贾府收养,实际监护人也是王夫人。

林黛玉的吃穿用度都需要舅母来负责。

固然要吃燕窝,正应该去和王夫人说,再告诉凤姐安排才是道理。

如今潇湘馆的人参,也依旧是从王夫人处出的。


贾宝玉会说“不便和太太要”,就是黛玉吃燕窝这事要背着王夫人不让知道。大体原因无外乎就三个:

第一,王夫人不愿意给。

第二,奴才们知道后嫌弃林黛玉多事。

第三,王夫人反对宝黛姻缘,贾宝玉终于看明白了。

无论哪一种情况,实际反应的都是王夫人对林黛玉的不认同,才导致不能让王夫人知道黛玉又要吃燕窝。

贾宝玉至此,总算后知后觉她母亲对心上人的反对,也开始知道要避嫌。

这件事与后面他因紫鹃试探而“疯癫”要结合来看。经他那么一闹彻底坐实二人感情,让林黛玉安心也让王夫人投鼠忌器,颇像他有意为之,不提。

三,告诉贾母让凤姐给林黛玉每天一两燕窝,就像凤姐把刘姥姥捅到贾母跟前一样,将吃燕窝变得名正言顺。有贾母背书,谁也不敢再嫌弃林黛玉多事折腾了。


可以说贾宝玉的这次安排,真正是他长大后明事理的体现。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不注意的浑浑噩噩。

他能更多站在林黛玉的角度去考量问题,认清他与黛玉的感情在贾府的巨大阻力来自王夫人,便有了为林黛玉承担,也是更成熟的表现。

然而,这件事经过他的参与,看似更合常理。可就像他说晴雯是女儿经不起胡庸医的“虎狼药”一样,只看到表面却忽略了燕窝背后的深层问题。

一天一两燕窝,无论是贾家还是薛家都能给的起。问题在于贾家是被动给,薛家是主动给。这其中的差异可太大了。

还是以晴雯的药方来论,如果用了胡庸医的药,看似对身体有一定副作用,实际却能更立竿见影让晴雯的病情好转,也就避免因病补雀金裘而导致留下病根,为日后的死埋下隐患。这就叫夜长梦多。

王太医的药看似没问题,副作用小也更合适,但却控制病情太慢,容易出现意外导致万劫不复。


贾家取代了薛家的燕窝,潇湘馆仍旧每天得到一两燕窝,暂时看并没有变化,可意外则来自人心和“意外”。

如果是薛家提供,只要薛宝钗在就会一直供给林黛玉,不会出现断档不给的情况。

但贾母吩咐王熙凤给林黛玉,便很可能出现意外的变故。

比如王夫人知道后,吩咐凤姐不叫给呢?林黛玉马上就会断了燕窝的供应,也就再不可能讲究什么食补,一切半途而废。

就算王夫人不插手,意外也有可能出现。比如王熙凤自己出了事故,导致她的命令作废,潇湘馆的燕窝还是会中断。

或者贾府就败落到燕窝的使用都捉襟见肘,只能像贾母吃的米一样,限量供应保证贾母等长辈,不能保证其他人,林黛玉的燕窝也会出现供应的难题。

贾宝玉虽认识到薛家提供燕窝的现实问题,却没有考量贾家供应燕窝背后的隐患,以及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的备用方案。


一旦潇湘馆断了燕窝,以林黛玉的性格势必不会再去提醒贾宝玉,也就不会让贾母知道,断了就断了。

甚至会因此更加“委屈”自己,将一切的麻烦事能省尽省。

以她的身体情况,岂不就如同活水断源,再难持续?

晴雯的死与贾宝玉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是王夫人恨晴雯与贾宝玉的关系太亲密,将其撵走后一气而死。

另一方面,晴雯当时生病没能根治,才是她病上加病一气而死的原因。

如果当日贾宝玉不叫王太医换药方,晴雯吃了胡太医的药,不等雀金裘坏了,就已经控制住病情,也就不会因病补雀金裘伤了精神和身体,为日后的死埋下隐患。

既然晴为黛影,贾宝玉肯定也会在林黛玉的病情上“指手画脚”。

可看林黛玉吃的药,一直不见他说话,如今看来就应在了燕窝之上。

本是好心却办了坏事,形容贾宝玉再好不过。


晴雯因贾宝玉一句话留下了殒命的隐患。林黛玉日后殒命,便肯定也与贾宝玉这次“多嘴”有一定的关系。

尽管燕窝不是灵丹妙药,肯定治不好林黛玉的病。可食补的方向是正确的。

林黛玉坚持食补,调养好身体,绝不可能十七八岁就死是能确定的。

很多时候,一件小事影响的就是结局。从晴雯的药方再看林黛玉的燕窝,就知道结果的严重。

另外,王太医与王夫人同姓,王者,亡也。林黛玉死于“王”是注定的。

这背后的故事,不免细思极恐。

王夫人反对林黛玉,到了不避讳贾宝玉发现的程度,可知问题的严重。也就不难知道后面抄检大观园时,她对晴雯的歇斯底里,是对林黛玉的恨屋及乌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17 10:02・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6: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薛宝钗“无情”之谜,她为何被称为“冷美人”?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9-24 23:41:18)
标签: 薛宝钗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兰国沧海客 慧读古典

薛宝钗“无情”之谜,她为何被称为“冷美人”?

红学家都知道《红楼梦》后面有个情榜,上榜的人物都有一个封号,就像《水浒传》的英雄都有一个别号一样。《水浒传》有一百零八位好汉,红楼梦中也有一百零八人上情榜,这也是诸多红学研究人士所公认的。三大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情榜的封号,在前八十回批语中已经揭示出来了:

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 〖甲戌眉批: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第八回)

宝玉笑道:“你说的话,怎么叫我答言呢。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庚双夹:此皆宝玉心中意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第十九回)

而宝钗的无情,是在第六十三回中抽签时抽到的,签上面的那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宝玉口内颠来倒去念了几遍。

薛宝钗“无情”之谜,她为何被称为“冷美人”?


这样说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情榜的封号如下:

贾宝玉 :【情不情】

林黛玉 :【情情】

薛宝钗 :【无情】

品格端方、为人和善、人见人敬、容貌丰美的宝姐姐,怎么得了个“无情”的封号?到底她怎么无情了?

薛宝钗所谓知书达理,所谓人情练达,所谓贤良淑德,其实都是表面文章,当着众人面,特别是当着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面,表现得越发明事理、通人情,其实呢,都是专门挑长辈和宝玉等人爱听的话去说,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功利心。故作“热情”的外表之下,是一个冰冷的心,用一个字概括她,就是:冷。

1)外表的冷

宝钗在众人眼里是个什么形象呢?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并且说遇到她的时候,连大气也不敢喘,“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2)冷香丸的冷

你看她,吃的药,叫冷香丸,突出一个“冷”字。 贾宝玉第一次感觉她身上的冷香时,作者的描写和批书人的批语都大有深意。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甲戌本眉墨批:“此香可得一闻乎”】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庚寅本侧批:黛卿之香系自身草卉之香,宝钗乃食草卉之香,作者是何意旨,余亦知之】 (第八回)

薛宝钗身上连香气都是凉森森的,让人不禁一个激灵,这种女人实在太“冷”了,“冷”得让人感觉很可怕。

再来看冷香丸是什么制成的?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錢,……”(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这样说来,冷香丸要用一年四季里各节气的花蕊制成,多暴殄天物啊。林黛玉看见落花十分的伤心,要用丝绢包起来葬花,还要为之作《葬花吟》。而薛宝钗却是吃无数的花,还是花蕊,岂不无情?

薛宝钗“无情”之谜,她为何被称为“冷美人”?


3)住处的冷

我们再来看看宝钗的住所。在元妃省亲之前,刚建好的蘅芜苑是这样的:“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可是等到宝钗住进去以后,又是怎样一副情形呢?“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薛宝钗原本想在贾母面前表现自己简朴,从不铺张奢靡,谁知道反遭到了贾母的奚落讽刺。贾母的意思是,你一个年轻姑娘将自己房间搞得跟雪洞子一样,那“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要住马圈去了”。

另外,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从北方高山来的,薛家的薛,是“丰年好大雪”,从出身来看,一个“雪”字,足够让人感到冷。

4)对他人冷

尤三姐的死,人人都是感到惋惜同情,唯有她毫不在意。 金钏的死,她不但不表示同情,竟然为了讨好王夫人,违心地说金钏在自家打水不小心掉到井里的。

表面上她对丫头们、姐妹们好,而背地里呢?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扑蝶那一段,她在心里是这样痛骂小红和坠儿的: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薛宝钗“无情”之谜,她为何被称为“冷美人”?


小红和坠儿都没有得罪她,平时和她也并无交集,可她竟然骂人家小姑娘是“奸淫狗盗”“刁钻古怪”“狗急跳墙”。 这哪里是那个和丫鬟们有说有笑、人见人敬的宝姐姐?

我们认为,薛宝钗的“热面冷心”将会在林黛玉身上用到极致。表面上,她处处对林黛玉高看一等,送宫花,给林黛玉的最多,又主动言和,又是认妹妹,又是送燕窝,又是让自己母亲住到黛玉那里日夜照顾……热情的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胆寒的阴谋:要谋害黛玉,正如她恨不能黛玉“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只可惜八十回后的文本丢失,我们无从见到这一切,但可以从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断出来。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指出,作者对宝钗这个人物使用的是“春秋笔法”,也即是明褒暗讽。书中的薛宝钗表面上有多好,那么她背地里也有多坏,在八十回后的黛玉之死必然与她脱不了干系,而她也终于得到了宝玉。然而这一切,对她来说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也正是她的“无情”,宝玉最终离她而去,她也落得一个“金簪雪里埋”的悲惨下场。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分享:
21

喜欢

1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4462)┊ 收藏(2)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薛宝钗的“冷香”与“热毒”
后一篇:《红楼梦》中“六桥梅花”“十月梅花”的史实和象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7: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里的“竹夫人”和“汤婆子”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7-04 23:14:52)
标签: 曹雪芹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姬健康

《红楼梦》里的“竹夫人”和“汤婆子”


竹夫人,江南民俗之物,乃是一种用竹蔑编成的圆柱体中空物体,四周有竹编洞眼,用于炎炎夏日睡觉时抱在怀里取凉之需。此物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出现,有唐代著名文学家兼农学家、苏州人陆龟蒙的诗《竹夹膝》为证:

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堪临薤簟闲凭月,好向松窗卧跂风。

持赠敢齐青玉案,醉吟偏称碧荷筒。添君雅具教多著,为著西斋谱一通。

陆龟蒙长年在杭州的邻居湖州、松江一带游幕、隐居,自然熟识江南民俗、家常用具。他写的《耒耜经》是唐朝时期江南农具的专著,与《汜胜之书》、《牛宫辞》一起享有“农家三宝”之誉;他对渔具、茶具等江南民间器具都有著述。所谓“竹夹膝”,经高士奇著作《天禄识余》一书考证,就是指 “竹夫人”,而这个拟人化的称谓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苏东坡的诗《送竹几与谢秀才》:

平生长物扰天真,老去归田只此身。 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

但随秋扇年年在,莫斗琼枝夜夜新。 堪笑荒唐玉川子,暮年家口若为亲。

陆游也曾撰写“竹夫人”诗,他在《初夏幽居》一诗中写道:

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 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寒龟不食犹能寿,弊帚何施亦自珍。 枕蕈北窗宁有厌?小山终日对嶙峋。

有意思的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觉得这玩意儿配不上“夫人”之职 ,在诗中将其称为“青奴”,一时成为文坛趣闻。

清代钱塘人吴城的诗不用“竹夫人”,直接写《咏竹夹膝》:

六月火云飞兀兀,赤脚踏冰不可袜。桃笙藤枕懒昼眠,忽被一凉清到骨。

谁截此君空复空,交纹叠翠何玲珑。招凉珠与延清室,相伴依依岂尔同。

西风一夜吃瑟瑟,长门冷落知谁惜。频年自笑在家僧,莫虑欢情容易失。

由此可见,“竹夫人”与江南的渊源关系,北方旗人“曹雪芹”又哪来的感悟?

《红楼梦》第22回描写制灯谜时有宝钗出的谜底是“竹夫人”,谜面诗是这样写的: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谜面点出了“竹夫人”的特点,即一到秋冬,它就会被人类束诸高阁弃之不用了。

《红楼梦》里的“竹夫人”和“汤婆子”


土默热教授撰有《“汤婆子”和“竹夫人”小议》一文,文中讲了一个故事。福建鼓山涌泉寺住持和尚道霈是一位得道高僧,清朝初年与闽省官员和名流交往甚密。清军下江南后,靖南王耿继茂镇守闵地,他也想见识见识这位道霈和尚。到了寺里,道霈陪着靖南王游览。来到道霈的禅房,在卧榻前,耿继茂想试试和尚的德行,突然问道霈:“夜里有人陪你睡觉吗?”这本是个很尴尬的发问,谁成想道霈竟坦然回答道:“有啊,不仅有,而且有两位,冬有汤婆子陪,夏有竹夫人伴。”靖南王吃了一惊,这哪里是高僧大德,一年四季有婆子、夫人陪睡,不就是个花和尚吗?忙命令道:“快传二位夫人来见我。”谁知道,传来的不是两位女人,而是两件卧具,一个叫“汤婆子”,一个叫“竹夫人”。耿继茂见了,只好尴尬地笑笑:“好,好,法师果然自在,胜过我们这些王侯!”耿继茂是耿仲明的儿子,耿精忠的爹,乃是个北方出身的粗鲁汉子,他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江南的“汤婆子”和“竹夫人”,误以为是和尚的夫人和婆子,也算情有可原。

不仅是那时候的耿继茂不认识,就是现在的北方人恐怕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汤婆子”和“竹夫人”为何物。《红楼梦》书中故事多有关于“汤婆子”和“竹夫人”的描写。第51回,写宝玉睡觉前,看着晴雯、麝月二人打点床铺。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

《红楼梦》中有大量南方的物事、风俗习惯和语言。主流红学家们说《红楼梦》是生活在北方的八旗子弟曹雪芹所作,你相信吗?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2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红楼隐史:并非失利。薛宝钗进宫胜选,而是以候选人的第三名中标!}】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绝世美人薛宝钗,“脸若银盆”是啥长相?意想不到:神似白骨夫人

安阳源易缘

2024-09-18 19:45河南

绝世美人薛宝钗,“脸若银盆”是啥长相?意想不到:神似白骨夫人

荣府后宅美人如云,林黛玉和薛宝钗更是颜中翘楚。

薛宝钗长的到底有多美?她掣的牡丹花笺上,题着“艳冠群芳”。

宝玉曾私下盛赞黛玉是“倾国倾城的貌”。

但宝钗一进荣府,就以“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艳压黛玉【人多谓黛玉不及】。

能压倒黛玉的,该是啥神颜啊?


第8回宝钗小恙梨香园,作者初露其颜: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现代时尚女性最恨大饼脸,这“脸若银盆”是什么鬼?

难道明清审美,喜好大饼脸?显然不是!

这点笔者百思不解。直到重刷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才恍然大悟:

原来宝钗的颜,神似红粉骷髅——白骨夫人哦!

初展神颜

曹翁介绍宝钗的容貌,是分层次的。

首次写宝钗,是介绍薛家情况时,略一带出:

“(薛家)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第二次是薛家入府后,荣府人对她的定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第三次,就是宝玉去梨香园探病,宝玉眼中看到的宝钗的品貌: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宝钗的神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丰美?

【唇不点而红】,网友都以为是青春蓬勃、血气满满的少女状态。

其实大差矣。

站在宝玉的观感去细看,就会发现宝钗的容貌,极不正常。

一个人的五官,最引人注意的,是脸部的高处,比如眼睛、鼻子等。

所谓“大眼睛,高鼻子,樱桃小口一点红。”这才是正常审美顺序。

但宝玉第一注意到的,却是宝钗的大红唇!且是不点而红,是天然就那么红,红得耀眼。

老辈人形容这种嘴唇,叫吃了死孩子的嘴。自带几分恐怖,和暮气!

唇红,是否说明宝钗气血足呢?

恰恰相反!看什么是【脸若银盆】?

有网友认为,银盆是月亮的代称,意为宝钗的脸,像满月那样温柔、富贵。

其实不然。

同一个月亮,不同季节和环境,给人的感觉完全相反。


比如春天,气温适宜,百花丛生,月亮是温柔、娴静、美好。

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派良辰美景。

但如果是深秋,万物肃杀,即使是月亮,也是惨淡、阴沉的感觉啊。

【银盆】,就自带金属的凉寒、冷朔,是死物,没有灵动之气哦。

银质物件,在夜晚会发出幽蓝色反光的哦。

这样的银盆脸,加上大红唇,你想想是啥感受?

宝钗,像极了潜灵作怪,迷惑唐僧师徒的白骨夫人啊!

十八岁妙龄裙钗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白骨精善变化,变成个十八岁的妙龄裙钗勾引唐僧师徒。这是猪八戒看到其变化后的样子。

仔细看看,是不是完美复刻宝钗?

1、宝钗是【肌骨莹润】,白骨精是【冰肌藏玉骨】。


哈哈都有“肌骨”,古代【莹润】就是形容“玉”的专有词啊。

2、白骨精是【衫领露酥胸】,人家宝钗呢,衣冠整齐,但人家会制造事端哦。

“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
宝钗这套动作,比白骨精还要直接,当场解开扣子,从里面的棉袄上掏出金项圈,哈哈,太有画面感了吧?

掏完还不算,还让宝玉托着看项圈啊,只有一根项链的距离,彼此呼吸、心跳都听见了吧?

就这钗粉还好意思尬吹宝姐姐是完美人妻,也是无敌了。

3、宝钗是【眉不点而翠】,白骨精是【柳眉积翠黛】,都是翠眉。

4、白骨精是【杏眼闪银星】,宝钗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银”和“杏眼”,又是相同元素。

哈哈,你就说,曹翁是不是把白骨夫人搬到宝钗身上来了?

这还是形似,两人的举止、神思更相近。

不守妇德?

这白骨精是见人说人话,见僧说僧话。

她见猪八戒,就露出淫态,碰见唐僧,就变了个模样。


唐僧虽无火眼金睛,但也知深山老林走出一个妙龄妇人,有怪异,于是质疑道:

“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
唐僧质问白骨精不守妇道,宝钗呢?她也受过贾母的质问啊。

第54回掰谎记,贾母就质问过宝钗:

“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呵呵,白骨精孤身行走山里没个侍儿随从,宝钗只有一个丫鬟跟随,满府乱逛,午间跑到宝玉房中绣鸳鸯,真是贤惠啊!就呵呵了!

潜灵作怪的粉骷髅

仔细琢磨宝钗的容貌,总像两个人捏成了一个人。

薛家对她的对外信息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这两个词,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你知道吗?

古代女子守贞,不但不会抛头露面,而且连名字、胖瘦这些个人信息都不可外传。


而薛家,居然放出女儿“肌骨”这种连皮带骨的信息,这不仅是不守妇德,简直是青楼做派,是皮肉生意。

这样的行为,连道德都谈不上,居然还说举止娴雅,好像站在道德高地的女神一样。

薛家不要Face,举止轻浮就算了,居然荣府的人也赞美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和【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是一个意思哦。

说一个女子品貌丰美,等于说她可以挂头牌;而【品格端方】则是说她道德高标,像老夫子。

宝玉梨香园看到的宝钗,同样也是非常扭曲。

一方面眼含水杏,谐音【水性杨花】,一方面又【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己,自云守拙】。

宝钗永远有两张皮,为啥呢?

一张皮为勾引皮肤滥觞之徒,一张皮为移人灵智。

就像“白骨夫人”这个名称,既是白骨精,又是道德高地的夫人,非常矛盾。

所以悟空说她是潜灵作怪的僵尸。见到八戒,就是白骨精,勾的是对方荷尔蒙。见到唐僧,就是夫人,骗的是对方是非判断。


随意变化,完全两张皮。移人性情,其实危害更大啊,唐僧念动紧箍咒教训悟空,把他撵回花果山,不就是这白骨夫人的杰作吗?

幸好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一眼认出她是潜灵作怪的僵尸,是来迷人败本的,所以一棒打下去,现出粉骷髅的原形。

但是世人没有太上老君炼就的火眼金睛啊,所以红楼梦送你一把风月宝鉴,炼你一双火眼金睛辨真假……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4: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太虚幻境为何没有薛宝钗的单曲?因为十二钗里根本没有她}】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太虚幻境为何没有薛宝钗的单曲?因为十二钗里根本没有她!真正的魁首你根本想不到
where5
2021-11-07   |  110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01 刘姥姥的故事
卓语分几篇文章给读者解析了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看似很荒诞,但其中寓意却极为深刻。

第一个故事是女生,第二个故事是男孩。第一个主题是死亡,第二个主题是再生。看看,是不是很有哲理性?

两个故事合起来琢磨,从一生一死的角度看,主角就是宝玉和黛玉。但就具体内容看,又涉及了三个人宝、黛、钗。

这个关系组合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和蛇。人神魔的矛盾和共生,一直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有影射意义的三角关系是文学里的常客。


这种三角关系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曹雪芹怎么表达的呢?在他的设计下,宝黛是人神互通;宝钗是鬼,在黛玉死后,她妄图假冒黛玉做替身。

黛玉和宝钗一个是神,一个是魔。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这两部分,宝玉早期就是兼而有之,所以他生命中才有这两个女性,太虚幻境里才会有兼美。经过人生历练觉悟后摒除了魔性,所以他最后会弃宝钗而去。

这个说法并非故意贬低宝钗,也并非故意显示高大上,从哲学角色拔高红楼梦,而是曹雪芹在构思这个三角关系之前,确确实实的本意。

何以得知呢?

去仔细揣摩和领悟《金陵十二钗》的画和曲,你就会发现端倪。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并没有薛宝钗!她根本不在十二钗里!

这个结论也许你从来没听过,纳罕不解。但不要急着狂喷,事实不怕论证。刘姥姥故事所揭露的真相,跟太虚幻境紧紧挂钩。

图片


02 没单曲的十二钗
太虚幻境的正钗,其命运箴言分两部分,一是画卷,二是唱曲。

首卷画上有雪、有金簪,甚至判词里也有她,于是薛宝钗就跻身十二钗了。

但是到了仙曲阶段,却没她的曲子——这个现象,唯有薛宝钗如此。

对这个问题,也需要解释一番。因为当今红学界有很多人在挖空心思地找宝钗的单曲。

[第二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三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一支引子是个总论,谁的都不能算。这个不用辩论了吧。

第二支终身误,全篇都是宝玉的视角和口吻,是宝玉以第一人称发言。所描述的也都是宝玉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释意:你们世人都说金玉良缘好,可是我只心心念念向往着我的木石前盟。

很多人说其中有【山中高士晶莹雪】,这便是宝钗的曲子。我嘞了个去!

那明明是宝玉的揶揄讽刺之语啊,有谁在两性关系里称对方“山中高士”的?若女子称丈夫为“和尚”,是好话吗?

更何况曲中还有【世外仙姝寂寞林】呢,若是按你们这逻辑,此曲也算成黛玉的好了。那香菱判词里也有【两地生孤木】,夏金桂是不是也应该入选副册呢?

【空对着.....终不忘.....】:这个句式非常清晰的表达出一种遗恨,一种被现实压迫的无奈。

所谓【空对着】,便是反讽。意思是,山中高士是你们世人认可的,不是我认可的,我心中没有她的位置,我对这种“高士”没兴趣。

所谓【终不忘】,是向世俗反诘。你们让黛玉消失了,但她永远都不会真的消失于我的人生。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释意:即便结婚了,心中对这个结果永远不甘心!

举案齐眉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每次收工回来,妻子会为他准备饭食,但在他跟前都不敢正视他,将餐案托盘高高举起,自己埋下头。

很多人以为它等同于相敬如宾,其实大错特错!这个故事是宣扬男尊女卑的,并非站在现代角度批判它,即便在封建社会里看,梁鸿也是个非常偏执的人,为了不被美色所惑,就故意娶丑女孟光。

这夫妻两人像木偶一般成天表演道德规范。妻子连看他一眼都不行,哪来的夫妻感情啊?

宝玉曾经用过这个典故,但却是反着用的,说孟光接了梁鸿案,而且是用给黛钗姐妹之间。可见这个典故多用于调侃,指一方被另一方降伏,绝非恩爱夫妻之意。

曹雪芹引用这个典故,无论是丑女、无论是表演、无论是没感情,任何角度都是对金玉良缘巨大的讽刺。这样的口吻,也只能出自宝玉。

[终身误] 里提到了宝钗,但确确实实不是她的单曲啊!

图片

第三支枉凝眉,当然是黛玉的单曲。黛玉字颦颦,凝眉正是她的标志性动作。从古至今红学各门各派都承认这是黛玉的单曲。

然鹅奇葩的是,如今有人硬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是宝钗,【心事终虚化】是黛玉。最后结论仍然是黛钗合一。


哎,这种人已经无法归于无知,只能属于无耻了!阆苑仙葩、美玉无瑕,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哪有宝钗的影子?

所以说,无论你们怎么挖,掘地三尺都不会有!宝钗真的没单曲,连蹭别人个边也蹭不上的。

把仙曲全部捋一遍会发现,12支仙曲里有宝玉,有黛玉,但没有薛宝钗!

假如她真是十二钗之一,还位列前茅,为什么是这个待遇?谁能给出解释?

图片


03 太虚幻境画卷首卷正解
十二钗到底都是是谁呢?没有薛宝钗,却有贾宝玉!

是滴,你没看错,贾宝玉身为男性,却可以进金陵十二钗。不仅如此,他还是榜首。
绛花洞主的名号不是白来的,众女儿围绕的命运也不是白来的。能替代绛珠妹子的生魂进入太虚幻境,这一切都不是白来的!
我们回到正册第一幅画卷来解析:
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请注意,看画要看主体,不是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入十二钗。否则夏金桂就应该进十二钗了。

【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这副画的主体是枯木。

两木为林,此木就是林黛玉。

图片

整部书中,黛玉一直称为林姑娘,她和宝玉的爱情叫做木石前盟。木才是黛玉的代名词。石或玉,那是宝玉的代名词。而金或钗,是宝钗的代名词。
因此,【木上悬着一围玉带】那是贾宝玉。

重要的事说三遍!玉带不是黛玉,跟谐音没关系,它是典型的男性用品,那是贾宝玉!

这条玉带悬挂在枯死的林木上,正是曲子唱的“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玉带象征富贵,是达官贵人的身份腰牌。宝玉一直被家人寄予厚望,一直也过着第一流的富贵日子。但终究富贵是一场空,世俗的愿望更是一场空。一如尊贵的玉带,挂在了冷寂的枯木上。

枯木和玉带,已经构成画面的内容。雪是枯木所处的时节背景,它是填充物,不是主体。

雪是社会大环境,这个问题卓语解析过很多次了。幻境大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描绘的就是雪地。

没有食物、没有温度、没有希望、没有生机,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湮灭,荒蛮雪原就是这样。它就是腐朽制度和没落文化的象征,尤其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派扼杀人性,本质冷酷至极。在理学的肆虐作用下,人们的心灵会变成一片雪地,了无生机,毫无温暖。

在暴雪时节下,林木必然枯死。黛玉和宝玉就是社会大环境下的牺牲品。

图片

  
04 金簪正解
画中的金簪是薛宝钗。尽管她姓氏谐音雪,但人人都叫她宝姑娘,金钗才是她。

【金钗雪里埋】,请注意不是落在雪上,是埋在雪里。埋在雪里的东西谁能看得见?

【雪下一股金簪】,介绍这副画是层层推进的,从枯木到玉带,雪地作为社会背景都说过了,才提到雪下的金簪。

被埋在雪下的钗,不知道画家如何才能体现出来。反正这位置迷之尴尬,可谓下方之最下方,角落之最角落。

纵观全部画卷,各钗的象征物都处于画面核心位置。金簪不仅跻身不了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因为它根本无法出镜!

这就是刘姥姥讲的鬼魅之体,在画面里的体现。

薛宝钗是理学代表者,基督徒把生命奉献给上帝,她把生命奉献给理学。画中的金簪埋在雪下,已经跟雪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别人是残酷制度、腐朽思想的受害者,而薛宝钗已经修炼成残酷腐朽本身,无法分出彼此。

正因为无分彼此,她只能是个假人。她是用来承载文化寓意的,代表灭亡生机的力量,而非某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现实生活中,她并不存在,她无法代表任何群体。

图片

画的主题是被雪冷死的枯木,金簪暗藏于雪下。这不就是说黛玉被环境逼死,宝钗于暗中使力。

她纠缠了宝黛一生,尤其是她还做了黛玉死后的填充物,承接了本应属于黛玉的一切。这是她必须出现在画面上的原因。

她出现,但却展示不了她自己的人生,画中是宝黛两人的人生意象,没有她的生命内容。她汲汲营营的一生,体现在哪里呢?她牵挂的人和事,又体现在哪里呢?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又是宝玉的口吻。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完全相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是宝玉的自诉,金玉良缘不仅是蠢妇的执着,也代表一切世俗人的梦想。宝玉被它困顿一世,所以他一定要交代良缘的下场。玉只愿挂在枯木上;金去跟冷雪做伴吧。

这后一句不是宝玉宝钗的个人结局,而是金玉良缘的结局。如同【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翻版。

整个判词都是宝玉在感叹人生的遭际,跟[终身误]如出一辙。都出现了宝钗,但她始终都是个客体。

画以黛玉为核心,判词以宝玉为视角。这体现了宝黛合一,不是黛钗合一。

重要的事再说三遍,是宝黛合一。无论是画卷还是仙曲,都体现了宝黛合一。

图片


05 宝钗为何落选
我知道这个结论,打翻无数人的奶油瓶。两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十二钗,被搬上各种艺术品的十二钗形象,竟然其中有个是男性,竟然没有薛宝钗。
但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你信还是不信,乐意还是不乐意,在太虚幻境里你找不到有关宝钗的箴言。我指的是箴言,不是仅仅提到她!
真正入选十二钗的,画卷、判词、单曲都应该具备,三者缺一不可。
且三者都应该以个体视角展开,也就是有专属于她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命悲喜、生命总结和结局暗示。而这些宝钗都没有。
曹雪芹为什么那么吝啬,一句都不为宝姐姐写?
整部书是宝玉的历劫过程。历劫的目的是为了去除魔性,不是为了歌颂魔性。最终宝玉修炼成功了,所以他可以入选十二钗,但那个魔性不能入选,她是被清除的。
十二钗要具有代表性,不管善恶夭寿、富贵贫贱、是非对错,都是某一类人生。然而薛宝钗只是个魔,她不具有人的感情,内在没有人的气息,也无法体验感受人的喜怒哀乐。
首卷判词当然是迷惑世人的大杀器。假如你否定它是宝玉的生命体验,那也无法算给任何个人,只能算是大杂烩,主题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碰撞,就像是仙曲的[引子]一样。
但请注意,画面可绝对是黛玉的生命密码,是围绕双木展开的。更关键的就是仙曲了!到了这个环节,实在没什么好争论,没有宝钗一丝丝。
作为十二钗,她的生命内容在哪里?仅仅在当个擦边球,就算十二钗?更可笑的是,近代更被千吹万吹成十二钗之首了,呵呵。
真正的好不用吹,其他十一钗怎么没这么多争议呢?没必要!曹雪芹真想推崇谁,有的是办法。
反之,因为曹雪芹假心假意推崇,才会争议成这样。
当然,单单纠缠在太虚幻境的字词图画里,无论我论证得多么清晰,也很难令大家彻底心服口服。毕竟先入为主,人们已经把她当做十二钗当的太久了。
我知道还会有很多人不解:
宝玉是个男性,为什么能列十二钗之首,不是太搞笑了吗?
脂砚斋不是说过黛钗合一吗。都合一了,怎么会不在十二钗里?
薛宝钗名字都带钗字,怎么会不在十二钗?
不必疑惑,到底是宝黛合一还是黛钗合一,以及宝玉为何能做魁首的缘由,这些问题都在《吵了两百年的“黛钗合一”是真的吗?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两段情缘?》解答。请两篇同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宝玉应该重视仕途经济,迎娶宝钗吗?见识还不如鄙陋的贾赦
下一篇: 黛钗一度亲如姐妹,为何后来漠然以对?金兰契因何悄悄崩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的灯谜诗里隐藏的令人悲愤的历史
原创2022-12-01 22:42·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破解了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大秘密,接下来看宝钗、宝玉和黛玉三人的灯谜诗的大玄机。

首先是宝钗的: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镂和锲,都指雕刻,这两个字都是金字旁,借喻“后金”满清。檀和梓均为木材,前面反复讲了,朱为“赤心木”, 所以《红楼梦》中“木”代指“朱”。“镂檀锲梓”是暗喻满清对朱明所施的作为,是什么呢?这就要从檀和梓的用途上说了。

檀和梓有何区别呢?

檀,木质坚硬,香气芬芳永恒,色彩绚丽多变且百毒不侵,万古不朽,又能避邪,故又称圣檀。通常指紫檀,紫檀的材质致密坚硬,体重,入水则沉。色调呈紫黑色,微有芳香,深沉古雅,心材呈血赭色,紫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公认的最名贵珍稀的木材之一,到了明代,尤得皇家及王公贵族的喜爱,多为皇家所用。

而梓木则普通常见,因其材质坚韧、木理优美而多被用作雕版刻字的底板,因此古人将书籍的刊印出版称为“付梓”,其中的“梓”是雕板的意思。如明代吴应箕的《答陈定生书》:“《东林本末》,采录最真,编定最确,即弟议论亦甚平恕,有关世道不小。今以原稿附上,幸即付梓也。”

原来,宝钗灯谜诗中的檀木是借喻忠于朱明的明遗民,而梓木是借指史书。朱慈炤是用“镂檀”借喻满清残酷屠杀朱明义士,而用“锲梓”喻指满清蓄意篡改历史,同时也影射满清血腥残酷的文字狱迫害。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暗紫的血色沉积的尸山骨海一层层,错落的篡改伪造的清修史书一层层,这一层层的血腥屠戮“镂檀”和一层层的文化欺诈“锲梓”,自然不是工匠“良工”所能为的,而是满清统治者屠杀汉民的残忍暴虐和篡改史书的狡诈机深。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风雨”是借喻满清镇压明遗民和制造文字狱所造成的腥风血雨。

“梵铃”,佛寺或佛塔檐角上所悬的铃铎。“风雨闻梵铃声” 引用之典,是指唐明皇怀念杨贵妃的《雨淋铃曲》。见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太真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

这里引用杨贵妃的典故是为何意?

首先要明确谁是《红楼梦》中的杨妃。第三十回里宝玉说得清楚:杨妃就是“体丰怯热的宝姐姐”,朱慈炤是用体丰怯热、奸兄乱国、被迫自缢的杨贵妃来影射矮小丰满、同样是父兄贪贿乱国、同样是被逼自缢殉国的周皇后。正是由于薛宝钗不仅仅是影射后金满清,同时也影射排名“金”字辈的朱明周后,为了避免读者因为宝钗的双重影射而错误的解读这首诗的寓意,朱慈炤特意贴心地在此处用“何曾闻得梵铃声!”,也就是“不曾有梵铃声”来明示读者:这“镂檀锲梓”与杨贵妃、也就是周后毫无关系,宝钗的这首灯谜诗完全只是针对满清这一层影射而言的。这首当与宝琴的《马嵬怀古》对照看。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其实仍是强调宝钗诗中所说的“镂檀锲梓”不是指匠人的凿作雕刻, 而是隐喻满清血腥屠杀和篡改史书的暴行恶迹,诗中的“风雨”也不是自然界的刮风下雨,而是满清血腥屠戮和残酷镇压所造成的腥风血雨!这是作者迫不得已使用的文学的借喻手法,而非实物实景,如何会能“闻得梵铃声”呢?

宝钗的这首灯谜诗表现的是满清的凶残狰狞和卑鄙狡诈,以及成功镇压反清抗争后的无限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07: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平二年端午帖子词·贵妃阁
洪咨夔洪咨夔〔宋代〕

佩袭芳兰碧,钗明宝篆红。
深宫三十六,同被二南风。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8e0986c28746.aspx
洪咨夔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1212篇诗文 ► 47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2: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金锁//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2018-07-23可可诗词网-美人宫怨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出处】唐.薛逢《宫词》

【意思】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鉴赏】宫楼之上的宫妃们,天刚微亮就 着意梳妆打扮,在望仙楼上急切企首盼望着君王的恩准幸见。诗中用 “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处。“十二楼”有宫妃多之意, “望仙楼” 暗寓宫妃的失望神情。作者把宫妃的企盼心理描写得十分逼 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她们寂寥的生活。

              无情的锁链把宫门上那兽形 的、冰凉的铜质门环紧紧地连接着。那黄灿灿的刻有龙纹的漏壶发出的 没完没了的滴水声,一直持续到天黑。诗句以冷寂的环境描写,映衬宫 妃昼长难耐的寂寞和苦闷,同时也点明她们行动不自由,犹同囚犯一 般。

【全诗】

《宫词》
.[唐].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鉴赏】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下一篇: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上一篇: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1: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桃叶渡怀古原文翻译赏析tuhbkq2015.04.10浏览115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binjieli2015.04.11


满意答案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桃叶渡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桃叶渡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贾迎春的。“衰草闲花映浅池”的景象在书中第七十九回里已经写到:贾迎春被接出大观园后,贾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看那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贾宝玉感伤之余口吟一诗,也是以“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起头的。“桃枝桃叶”本是同根,恰好喻贾宝玉与贾迎春的兄妹关系。诗的后两句是小说八十回之后的细节,无从揣测,后半部佚稿中是否会有贾宝玉空对贾迎春所遗之小照一类的情节,就不得而知了。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注释
  (1)桃叶渡: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桃叶是晋代王献之的妾,曾渡河与王献之分别,王献之在渡口作《桃叶歌》相赠,桃叶作《团扇歌》以答。后人就叫这渡口为桃叶渡。见《古今乐录》。
  (2)“衰草”二句:因人名桃叶,而用花草萧瑟的秋天桃树上叶子离开枝条来说人的分别。
  (3)梁栋:大臣的代称。王献之曾为中书令。多如许:多半如此。指难免都会有离别亲人的憾恨。
  (4)“小照”句:意即题着字的壁上空悬着小照,即画像。空悬,徒然地挂着。王献之曾在壁上题字及作画事见《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献之)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侼牛,甚妙。”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00分享[url=]举报[/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2: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 宋 ] 秦观
原文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宋玉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pín):蹙额皱眉。

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

“任是”句:引用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

崔徽 - 唐代歌妓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崔徽,唐代歌妓。曾与裴敬中相爱,既别,托画家写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抱恨而卒。事见唐元稹《崔徽歌序》。后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善画的少女。







基本信息
  • 本名

    崔徽

  • 所处时代


  • 民族族群

  • 性别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故事

崔徽,蒲妓也。裴敬中为梁使蒲,一见为动,相从累月。敬中言旋,徽不得去,怨抑不能自支。后数月,敬中密友东川白知退至蒲,有丘夏善写真,知退为徽致意于夏,果得绝笔。徽持画谓知退曰:"为妾谢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明日发狂,自是移疾,不复旧时形容而卒。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崔徽歌

【元稹】

崔徽本不是娼家,教歌按舞娼家长。

使君知有不自由,坐在显时立在掌。

末云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艳姿。

为徽持此谢敬中,以死报郎为终始。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彩灰酒


[size=0.875]拼音cǎi huī jiǔ
[size=0.875]注音ㄘㄞˇ ㄏㄨㄟ ㄐ一ㄡˇ


[size=0.875]繁体綵灰酒

[size=0.875]

词语解释彩灰酒[size=0.875][ cǎi huī jiǔ ]
⒈  传说中的酒名。唐杜荀鹤《松窗杂录》:“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后遂用“彩灰酒”为返魂之典。亦省作“彩灰”。
引证解释
⒈  传说中的酒名。 唐 杜荀鹤 《松窗杂录》:“唐 进士 赵颜,於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
引颜 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 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綵灰酒灌之,必活。’”
后遂用“綵灰酒”为返魂之典。亦省作“綵灰”。 清 蒋韶华 《少年游·真娘墓》词:“綵灰何处唤 真真,一簇小桃坟。”


赵颜呼画翻译
hexu41742013.03.08浏览359次中小学作业分享举报
我要完整的翻译
1个回答
adriank999
2013.03.08
满意答案
原文:       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何令生,某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
       颜如其言,遂呼之名百日,昼夜不止。乃应曰:“诺。”急以百家彩灰酒灌之,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侍箕帚。”终岁,生一儿。儿年可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入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岳③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讫,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 译文:(仅供参考)       唐朝时候,有个进士叫赵颜,在画店买了一幅画,挂在书房里。这画是一幅仕女图,仕女身着轻裘,冰肌玉骨,姿色艳丽。赵颜每日凝视,书也懒得翻了,越看越觉得这画真是画得出神入化,人间找不出这样一个美的女人形象。
       赵颜爱画思源,想这个作画的人,一定是支神笔,画的这个仕女必定是个仙女。便想查清这幅画的作者。一日他又来画店,画店的堂屋里一个人正在品茶,赵颜就叫画店老板。老板出来了,见是赵颜,问他还要买什么画,赵颜说:“我不是来买画的,是想打听一下我上次买的那张仕女图的作者是谁,住在什么地方,”老板说:“是不是那幅画有什么缺陷,我叫作画的修改。”赵颜说:“怎么这样说,那幅仕女图实  在画得太好了,画中仕女,不是一位凡人女子的形象,是一位仙女,这位画家真是一支神笔,我想拜访他。”老板笑着,指着那个品茶人说,就是这位先生,他先天把画送到我店里,第二天就给你买走了。今天他从这里路过,我就邀他进店品茶,想请他给我们店里再作几张画。”赵颜听说作画的就是那位品茶的人,忙上前施礼说:“先生真是神笔,画得太好了,不知那幅仕女图,是取材谁家女子模样?不然的话,先生一定是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仙女下凡。”作画人说:“我当然画的是仙女,这仙女名真真。”赵颜虽读的是些孔孟圣贤之书,但对道家的书也有研究,看过不少“仙传”,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真真仙女的名。赵颜向作画人请教。作画人却答所非问,说:“听说你高摘桂冠,攀登了高第,可直到现在还没有妻室?”赵颜称是,作画人又说:“想不想娶一个画中人一样的妻子?”赵颜说:先生取笑我了, 画中人既是仙女,人间又那里去找?”作画人说:“我不是告诉了你吧,这画中的仙女名叫真真,如果你真的想娶个仙女为妻,就日夜叫着她的名字,叫上一百日,她就会从画中走出来,再将百家采灰酒灌之,她就永远不会离开你了,与你白头偕老。”赵颜认为作画人是在继续取笑他,但也不在意,只为他的画技所陶醉。便问作画人的姓名住处,作画人只是笑而不答。赵颜也不再追问,便邀他去家中作客。作画人欣然同意。两人起身出了画店。在路上作画人对赵颜说:“先生祖德源长,既是书香大族,又是积善之家,特借神笔,以适君之意。”赵颜与他答话时,人已不见了。赵颜才明白过来,原来画的作者是个神人。
        赵颜回到家里,就按作画人的吩咐,在书房里不分昼夜地对着画幅呼喊“真真”,喊到一百日时,画中仙女果然从画中走下来了,变得和常人一样高。赵颜就用先准备好的百家采灰酒给画中仙女饮下。仙女饮下酒后,就再回不上画幅。赵颜择了个吉日,与画中人结成了夫妻,一年后生下一个孩子。夫妻俩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很幸福。
       又过几年,孩子已经五、六岁了。一日,赵颜家来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这位朋友看见画中人后,对赵颜说:“你的妻子是个女妖,日子久了会起祸端,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必须趁早离开她”,又说:“我有一把神剑,可以把她斩掉。”赵颜听了朋友的话后,心里也起了疑云,联想那神秘的作画人,心里更是忐忑不安。那晚上待朋友睡去后。也不回到自己的寝室去,坐在书房里闷想。人静时分,画中人带着孩子来到了赵颜的书房,哭着对赵颜说:“我是南岳山上的一个仙女,名叫真真,虽然还没有上升天庭,我住的地方却是个仙神世界,来往的都是些仙真高人。不料被一个曾经受过你家祖宗恩德的人画了我的真形,又献给了你。我看你是个正人君子,又一片真心日夜呼唤着我,所以我才适从君愿。现在你对我起了疑心,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住下去了。”不等赵颜回话,画中人随即呕出几年前赵颜给她饮的百家采灰酒,携着孩子的手,走上了画屏,赵颜一看画屏与旧日一样,只是添了一个孩子的画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来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秋来》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素、冷寸、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编织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写尽了作者心中的悲凉和痛苦。全诗寄情于物,以浪漫主义的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秋来》

作者
李贺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创作年代
中唐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

⑵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⑶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⑷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

⑸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⑹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⑺"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折叠白话译文
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

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

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

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时是作者在萧瑟的秋日有感而作。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李贺流传后世的二百多首诗中,"鬼"诗有十多首。此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从其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风格来看,就是一首"鬼"诗。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

折叠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非长吉自挽耶(末二句下)?

《李长吉集》:黎简:言谁能守此残编,如防蠹然。愤词也("谁看青简"二句下)。恐老死似此也,至此诗佳亦何济耶(末二句下)?

《唐诗快》:唱诗之鬼,岂即客之魂耶?"鲍家诗"何其听之历历不爽(末句下)!

《昌谷集注》:衰梧飒飒,促织鸣空。壮士感时,能无激烈!乃世之浮华干禄者滥致青紫。即缃帙满架,仅能饱蠹。安知苦吟之士,文思精细,肠为之直?凄风苦雨,感吊悲歌。因思古来才人怀才不遇,抱恨泉壤,土中碧血,千载难消,此悲秋所由来也!

《龙性堂诗话续集》:(贺诗)至七言则天拔超忽,以不作意为奇而奇者为最上。如《高轩过》之"二十八宿罗心胸"、"笔补造化天无功",《昆仑使者》之"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宫街鼓》之"磓碎千年田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梦天》之"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秋来》之"不遣花虫粉空蠹"、"雨冷香魂吊书客",诸如此类,真所谓"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者耶!

《四库全书总目》:(贺)所用典故,率多点化其意,藻饰其文,宛转关生,不名一格。如"羲和敲日玻璃声"句,因羲和驭日而生"敲日",因"敲日"而生"玻璃声",非真有"敲日"事也。又如"秋坟鬼唱鲍家诗",因鲍照有《蒿里行》而生"鬼唱",因"鬼哨"而生"秋坟",非真有"唱诗"事也。循文衍义,讵得其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贺
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3]

参考资料
1.秋来  . 古诗文网 . [2017-8-15]

李凭箜篌引
[ 唐 ] 李贺

原文
译文对照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quo...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0: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弃疾《祝英台令·晚春》词作鉴赏 nqj0108 2019-02-26   |  188阅读  |  9转藏



祝英台令·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注释]
  ①祝英台令:调名取梁山伯、祝英台故事。
  ②宝钗分:分钗,以作留念。
  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④觑(qù):窥视,斜视。
  ⑤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
  
  翻译:
  你我在桃叶渡口分别,宝钗也分成两股。河岸边烟柳一片,水面上茫茫烟雾。我真不敢上高楼向远望去,日日都是凄风苦雨。落花一片片,飞在空中令我悲伤,却全然无人怜惜。更没有人去劝一劝黄莺,让它不要歌唱,不要一声声让春天归去。我细看鬓边的花朵,细数一片一片占卜他的归期。刚刚插回,又摘下来重新再数,思他心切。罗纹的帷帐中灯光昏暗沉沉,我在梦中自语:是春天把愁带来,可是春天却又归向哪里?
  
  【译文】
  摘下宝钗分作两股,我们相别在桃叶古渡,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这破败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
  对镜看我鬓边的花朵,我试着数花瓣占卜他的归期,数了多次也数不准。帷帐里灯火昏黄,我在睡梦中泣不成声:都是这春光给我带来忧愁,如今不知它又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懂得也带走愁闷。
  
  
  【评点】
  本篇为闺怨词。以女子口吻写思妇离愁。
  上片写登楼忆别触景伤怀。前三句词人以两个与送别有关的典故,追忆了与情人分别时的情景。“宝钗分”是古时女子的一种簪发首饰,分为两股,分别时夫妻各执一股,作为纪念。“桃叶渡”,点出两人分别的地点,晋王献之曾在此送别其妾桃叶,故称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暮春时节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的景色,渲染了送别的凄楚的气氛。“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写别后的情景,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与其说是怕风雨,不如说怕孤单登楼,恐怕触景生情,怕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但这破败的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词人的怨春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写女子苦苦企盼心上人回归、夜眠难安的苦楚。词刻画闺中女子柔媚多情、天真娇痴声情毕肖,栩栩如生。“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写女子的神态和动作,只见她对镜看自己鬓边的花朵,试着数花瓣占卜心上人的归期,但数了多次也数不准。“觑”字用得好,将女子娇懒慵倦的姿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刻画得极为生动;而女子数花瓣卜归期的动作让人觉得可笑而又心酸,充分表现了女子的痴情。末六句写女子的梦呓,帷帐里灯火昏黄,她在睡梦中泣不成声:“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词人以问句的形式,将女子满腹的痴情怨语真实反映出来,表现了痴情女子为春愁所苦而又无计可施的心态。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由闺中女子所见,抒发离愁。先用伤离典故写别愁,再写“怕上层楼”的畏怯情绪后仍写离愁别恨。下阕写闺中人动作及心理。思妇痴迷的举动写得传神逼真,心理的愁怨更憾人心魄!本篇笔调委婉,体现出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清陈廷焯说:“稼轩最不工绮语。”(《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说不确。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
  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赵彦端《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可是辛词较李、赵两作更流畅,更委婉。
  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寥寥几笔,“占卜”的全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只一句梦话,痴情人的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透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的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这话是有道理的。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一事而作的,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的,是不足为信的。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


祝英台令·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注释]
  ①祝英台令:调名取梁山伯、祝英台故事。
  ②宝钗分:分钗,以作留念。
  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④觑(qù):窥视,斜视。
  ⑤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
  
  翻译:
  你我在桃叶渡口分别,宝钗也分成两股。河岸边烟柳一片,水面上茫茫烟雾。我真不敢上高楼向远望去,日日都是凄风苦雨。落花一片片,飞在空中令我悲伤,却全然无人怜惜。更没有人去劝一劝黄莺,让它不要歌唱,不要一声声让春天归去。我细看鬓边的花朵,细数一片一片占卜他的归期。刚刚插回,又摘下来重新再数,思他心切。罗纹的帷帐中灯光昏暗沉沉,我在梦中自语:是春天把愁带来,可是春天却又归向哪里?
  
  【译文】
  摘下宝钗分作两股,我们相别在桃叶古渡,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这破败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
  对镜看我鬓边的花朵,我试着数花瓣占卜他的归期,数了多次也数不准。帷帐里灯火昏黄,我在睡梦中泣不成声:都是这春光给我带来忧愁,如今不知它又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懂得也带走愁闷。
  
  
  【评点】
  本篇为闺怨词。以女子口吻写思妇离愁。
  上片写登楼忆别触景伤怀。前三句词人以两个与送别有关的典故,追忆了与情人分别时的情景。“宝钗分”是古时女子的一种簪发首饰,分为两股,分别时夫妻各执一股,作为纪念。“桃叶渡”,点出两人分别的地点,晋王献之曾在此送别其妾桃叶,故称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暮春时节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的景色,渲染了送别的凄楚的气氛。“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写别后的情景,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与其说是怕风雨,不如说怕孤单登楼,恐怕触景生情,怕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但这破败的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词人的怨春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写女子苦苦企盼心上人回归、夜眠难安的苦楚。词刻画闺中女子柔媚多情、天真娇痴声情毕肖,栩栩如生。“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写女子的神态和动作,只见她对镜看自己鬓边的花朵,试着数花瓣占卜心上人的归期,但数了多次也数不准。“觑”字用得好,将女子娇懒慵倦的姿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刻画得极为生动;而女子数花瓣卜归期的动作让人觉得可笑而又心酸,充分表现了女子的痴情。末六句写女子的梦呓,帷帐里灯火昏黄,她在睡梦中泣不成声:“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词人以问句的形式,将女子满腹的痴情怨语真实反映出来,表现了痴情女子为春愁所苦而又无计可施的心态。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由闺中女子所见,抒发离愁。先用伤离典故写别愁,再写“怕上层楼”的畏怯情绪后仍写离愁别恨。下阕写闺中人动作及心理。思妇痴迷的举动写得传神逼真,心理的愁怨更憾人心魄!本篇笔调委婉,体现出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清陈廷焯说:“稼轩最不工绮语。”(《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说不确。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
  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赵彦端《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可是辛词较李、赵两作更流畅,更委婉。
  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寥寥几笔,“占卜”的全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只一句梦话,痴情人的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透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的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这话是有道理的。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一事而作的,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的,是不足为信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nqj0108 > 《佳作》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姜夔《疏影》词作鉴赏

下一篇: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作鉴赏



祝英台令·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注释]
  ①祝英台令:调名取梁山伯、祝英台故事。
  ②宝钗分:分钗,以作留念。
  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④觑(qù):窥视,斜视。
  ⑤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
  
  翻译:
  你我在桃叶渡口分别,宝钗也分成两股。河岸边烟柳一片,水面上茫茫烟雾。我真不敢上高楼向远望去,日日都是凄风苦雨。落花一片片,飞在空中令我悲伤,却全然无人怜惜。更没有人去劝一劝黄莺,让它不要歌唱,不要一声声让春天归去。我细看鬓边的花朵,细数一片一片占卜他的归期。刚刚插回,又摘下来重新再数,思他心切。罗纹的帷帐中灯光昏暗沉沉,我在梦中自语:是春天把愁带来,可是春天却又归向哪里?
  
  【译文】
  摘下宝钗分作两股,我们相别在桃叶古渡,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这破败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
  对镜看我鬓边的花朵,我试着数花瓣占卜他的归期,数了多次也数不准。帷帐里灯火昏黄,我在睡梦中泣不成声:都是这春光给我带来忧愁,如今不知它又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懂得也带走愁闷。
  
  
  【评点】
  本篇为闺怨词。以女子口吻写思妇离愁。
  上片写登楼忆别触景伤怀。前三句词人以两个与送别有关的典故,追忆了与情人分别时的情景。“宝钗分”是古时女子的一种簪发首饰,分为两股,分别时夫妻各执一股,作为纪念。“桃叶渡”,点出两人分别的地点,晋王献之曾在此送别其妾桃叶,故称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暮春时节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的景色,渲染了送别的凄楚的气氛。“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写别后的情景,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与其说是怕风雨,不如说怕孤单登楼,恐怕触景生情,怕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但这破败的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词人的怨春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写女子苦苦企盼心上人回归、夜眠难安的苦楚。词刻画闺中女子柔媚多情、天真娇痴声情毕肖,栩栩如生。“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写女子的神态和动作,只见她对镜看自己鬓边的花朵,试着数花瓣占卜心上人的归期,但数了多次也数不准。“觑”字用得好,将女子娇懒慵倦的姿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刻画得极为生动;而女子数花瓣卜归期的动作让人觉得可笑而又心酸,充分表现了女子的痴情。末六句写女子的梦呓,帷帐里灯火昏黄,她在睡梦中泣不成声:“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词人以问句的形式,将女子满腹的痴情怨语真实反映出来,表现了痴情女子为春愁所苦而又无计可施的心态。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由闺中女子所见,抒发离愁。先用伤离典故写别愁,再写“怕上层楼”的畏怯情绪后仍写离愁别恨。下阕写闺中人动作及心理。思妇痴迷的举动写得传神逼真,心理的愁怨更憾人心魄!本篇笔调委婉,体现出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清陈廷焯说:“稼轩最不工绮语。”(《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说不确。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
  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赵彦端《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可是辛词较李、赵两作更流畅,更委婉。
  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寥寥几笔,“占卜”的全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只一句梦话,痴情人的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透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的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这话是有道理的。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一事而作的,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的,是不足为信的。




祝英台令·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注释]
  ①祝英台令:调名取梁山伯、祝英台故事。
  ②宝钗分:分钗,以作留念。
  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④觑(qù):窥视,斜视。
  ⑤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
  
  翻译:
  你我在桃叶渡口分别,宝钗也分成两股。河岸边烟柳一片,水面上茫茫烟雾。我真不敢上高楼向远望去,日日都是凄风苦雨。落花一片片,飞在空中令我悲伤,却全然无人怜惜。更没有人去劝一劝黄莺,让它不要歌唱,不要一声声让春天归去。我细看鬓边的花朵,细数一片一片占卜他的归期。刚刚插回,又摘下来重新再数,思他心切。罗纹的帷帐中灯光昏暗沉沉,我在梦中自语:是春天把愁带来,可是春天却又归向哪里?
  
  【译文】
  摘下宝钗分作两股,我们相别在桃叶古渡,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这破败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
  对镜看我鬓边的花朵,我试着数花瓣占卜他的归期,数了多次也数不准。帷帐里灯火昏黄,我在睡梦中泣不成声:都是这春光给我带来忧愁,如今不知它又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懂得也带走愁闷。
  
  
  【评点】
  本篇为闺怨词。以女子口吻写思妇离愁。
  上片写登楼忆别触景伤怀。前三句词人以两个与送别有关的典故,追忆了与情人分别时的情景。“宝钗分”是古时女子的一种簪发首饰,分为两股,分别时夫妻各执一股,作为纪念。“桃叶渡”,点出两人分别的地点,晋王献之曾在此送别其妾桃叶,故称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暮春时节江岸上柳阴迷蒙烟霭纷纷的景色,渲染了送别的凄楚的气氛。“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写别后的情景,自别后我最怕上高楼,因为十有九日天风雨袭人。与其说是怕风雨,不如说怕孤单登楼,恐怕触景生情,怕满眼是让人伤心的片片落叶。但这破败的景象“都无人去管”,还有谁去劝阻黄莺催春。词人的怨春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写女子苦苦企盼心上人回归、夜眠难安的苦楚。词刻画闺中女子柔媚多情、天真娇痴声情毕肖,栩栩如生。“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写女子的神态和动作,只见她对镜看自己鬓边的花朵,试着数花瓣占卜心上人的归期,但数了多次也数不准。“觑”字用得好,将女子娇懒慵倦的姿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刻画得极为生动;而女子数花瓣卜归期的动作让人觉得可笑而又心酸,充分表现了女子的痴情。末六句写女子的梦呓,帷帐里灯火昏黄,她在睡梦中泣不成声:“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词人以问句的形式,将女子满腹的痴情怨语真实反映出来,表现了痴情女子为春愁所苦而又无计可施的心态。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由闺中女子所见,抒发离愁。先用伤离典故写别愁,再写“怕上层楼”的畏怯情绪后仍写离愁别恨。下阕写闺中人动作及心理。思妇痴迷的举动写得传神逼真,心理的愁怨更憾人心魄!本篇笔调委婉,体现出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清陈廷焯说:“稼轩最不工绮语。”(《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说不确。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
  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赵彦端《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可是辛词较李、赵两作更流畅,更委婉。
  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寥寥几笔,“占卜”的全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只一句梦话,痴情人的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透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的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这话是有道理的。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一事而作的,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的,是不足为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8: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宫词
[ 唐 ] 薛逢
原文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译文
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

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

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

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香料。

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

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注释
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

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水滴铜龙昼漏长: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作者介绍

薛逢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8: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宫词
- 360国学
《宫词·故国三千里》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宫词》唐·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收起
《宫词》唐·顾况
长乐宫连上苑春,玉楼金殿艳歌新。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
《宫词》宋·林洪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宫词》唐·罗隐
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经年不见君王面,落日黄昏空掩门。
《宫词》唐·李衍
辉辉赫赫浮玉云,宣华池上月华新。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宫词二首 - 张祜组诗作品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诗词




《宫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写宫人的哀怨。第一首诗写出民间女子幽居深宫,白白地葬送了一生的极度哀怨,从客观上揭露了宫女制度的残酷性。第二首诗点明“新声何处唱”、“断肠”等语,借新声抒发了宫人哀怨。这两首诗情真意切,哀怨动人,语言精炼,匠心精巧。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宫词二首


  • 作者

    张祜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宫词二首

其一

故国三千里⑴,深宫二十年⑵。

一声何满子⑶,双泪落君前⑷。

其二

自倚能歌日⑸,先皇掌上怜⑹。

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⑺。[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故国:故乡。此为代宫女而言。

⑵深宫:指皇宫。

何满子: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载白居易语:“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竞不得免。”《何河子》曲调悲绝,白居易《河满子》诗中说它“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⑷君:指唐武宗

⑸倚:凭仗。

⑹先皇:指唐武宗。

李延年:汉武帝李夫人兄,以善歌宠极一时。此处泛指唐武宗时宫中歌者。


折叠白话译文

其一

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关闭在皇宫整整二十年。我唱一曲悲凉的《何满子》,眼泪不由得双双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其二

自己凭仗着能歌唱之日,赢得了先皇无限的宠爱。新声在何处唱起,使那宫中歌者哀痛有如断肠。[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据《唐诗纪事》记载,唐武宗李炎宠信善歌才人孟氏,后值武宗病重之时,孟才人侍其侧,武宗问之曰:“我或不讳,汝将何之?”孟才人对曰:“若陛下万岁之后。无复为生。”当时,武宗令其于病榻之前歌《河满子》一曲,声调凄咽,闻者涕零。不久,武宗崩驾,孟才人哀痛数日而死。张枯为孟才人殉情之事写了三首诗,一首题作《孟才人叹》,另二首为一组,总题名“宫词”。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文学赏析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可从一个片断场景表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首诗却与众不同。这两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作者在第一首诗的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第二首,表现宫中歌唱,随时都在创作新声。作者另有《听歌》二首,其一:“儿郎漫说转喉轻,须待情来意自生。只是眼前丝竹和,大家声里唱新声。”《边上逢歌者》又有:“垂老秋歌出塞庭,遏云相付旧秦青。少年翻掷新声尽,却向人前倒耳听。”足见诗人对新声及情感的重视。这首诗以“新声何处唱?断肠李延年”作结,包容了丰富的内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直接点出“新声”,用“何处唱”一衬,其哀怨之情便流露出来了,最后一句提到了“断肠”,感情更进一步,在感情高峰上结束全诗。


折叠名家评价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张祜有《观猎诗》并《宫词》,白傅称之。《宫词》云:“故国三千里······”小杜守秋浦,与祜为诗友,酷爱祜《宫词》,赠诗曰:“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薇。”诸贤品题如是,祜之诗名安得不重乎?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衷情苦韵。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宫体请诗,实皆浅淡,即“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亦甚平常,不知何以合誉至此!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一气奔注。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何满子》其声最悲,乐天诗云:“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此诗更悲在上二句,如此而唱悲歌,那禁泪落!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3]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9: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霞客《青云志》
全诗如下: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若是命中无此运,亦可孤身登昆仑。
红尘赠我三尺剑,酒看瘦马一世街。
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九万里。
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
一朝悟道见真我,昔日枷锁皆云烟。
天门将至百运开,拂尘轻笑问仙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8: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最大阴谋:宝钗只是假名,她真名叫什么?薛家死守的机密
北巷栀酒
2024-10-23 14:59
河南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红楼梦最大阴谋:宝钗只是假名,她真名叫什么?薛家死守的机密
古人以礼法治天下,名字蕴含着一个人的核心密码。

你相信吗?名字不仅可以鉴别古人的地位,还可以拆穿茶女不可告人的秘密。

比如宝钗,她的名字只是个假名,她的真名是什么?竟是薛家严防死守的机密,你敢信?


宝钗只有乳名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

这是原著对薛家兄妹俩的简介。

宝钗,是她的乳名。

宝钗有大名吗?没有!

字呢?号呢?不好意思,没有,都没有!

严格的姓名规范

一个古人的名字,有大名、乳名、字、号、别号、又号……地位越尊贵,干的事业越突出,名字越多。

【大名】

大名非常尊贵,一般由长辈所起,上尊天地之德,承父母之愿,顺家族辈分所排。

所以大名就像神位,只适合供奉,一般不用做日常称呼。非正式场合叫人大名,有如亵渎。

【表字】

大名不能叫,日常叫的名字叫什么?叫“字”,也叫表字。


字是大名的补充,以表其德。但“字”可以由自己起。比如杜甫表字子美。你叫他子美,是最大的尊重,他会非常开心。

【号】

号是个性的符号。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士人的潇洒和气节。

还有一种是别人对他称呼的号,是日积月累积攒的个性符号。比如宋江号“及时雨”,林冲号“豹子头”等。

宝钗名字只限内帷

古人的名字这么多,但它们都有个共同属性:都是能让外界知晓的。是身份尊贵的象征。

金庸笔下好汉们,江湖混得越好,名号越响亮。

敢于自报姓名,是自信,也是光明磊落的象征。

宝钗光明吗?

不!薛家是蝇营狗苟的代表,宝钗就是他家藏头露尾的杰作!

宝钗只有乳名,只限内帷知道。除了乳名,其他啥名都没有!

宝钗名字至贱
古代女子的名字有贵贱之分,名字越正式,越像男子的名越贵,反之则贱。

“更妙在甄家之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

男子的名字,起码要有大名,次则有表字,这两个都是尊名。


十二钗的女子中,最尊贵的名字是李纨,“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以李纨的名字为标杆,谁的名字规格和李纨越接近,越尊贵。

【宝钗不尊贵】

宝钗的名字贵贱几何?这要和黛玉对比着看,与十二钗的小姐对比着看。

“‘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字。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这是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的问候语。

1、【黛玉尊名】

这里有个误区,宝玉问黛玉尊名,网友想的肯定是【黛玉】二字,但其实不是。

原著明确说,“黛玉”是乳名。乳名,原则上只在娘家叫,在内帷叫。(贾家收养黛玉,其实也是娘家)

在古代一个女孩的乳名让外界知道,是严重的侮辱,犹如脱光衣服让万人看。

所以宝玉问的尊名,是黛玉的大名,绝不是黛玉二字。


宝玉不仅问黛玉尊名,还问表字,这正说明以黛玉的身份,就应该有尊名,有表字,和李纨一样。

但他从来没问过宝钗,为啥,因为不用问,宝钗根本就不配有这两样尊贵的东西。

2、薛家地位

薛家不贵

网友对薛家的地位认知有个误区,因他家位列四大家族之一,就认为薛家和贾家、史家地位一样。

但其实不是,四大家族只是利益集团,是靠姻亲联系起来的小团体,可不是以君子论交的贵族集团。

不信你看宝玉怎么称呼王夫人——太太。

黛玉怎样对待贾敏——要避母之讳——敏,改用“密”。

但宝钗怎么称呼薛姨妈——妈妈。

仅这一个称谓就看出,薛家不重礼法,是潇洒的礼法裸奔者。薛家不贵!

重男轻女

别看宝钗事事当先,好像薛家是她主管,实际她只是棋子。


薛家的一切是薛蟠的。从薛蟠和宝钗出生之时就是如此。

薛家薛大傻子有学名,还有表字——“文龙”。

而宝钗只有乳名!

你会说也许宝钗有大名,只是没说。

告诉你不可能。

这点宝钗没法和黛玉比。黛玉进荣国府,是以养女的身份被收养的,所以在贾家应该叫乳名。

宝钗啊,一来就进宫待选,就是来求嫁的,你告诉婆家(贾家)你的乳名,不说大名,不荒唐吗?

宝钗之所以在贾家叫乳名,一是薛家不尊礼法,二是她就没大名!


十二钗正册的小姐中,贾家的姑娘都有大名,史湘云有,王熙凤、李纨、黛玉都有尊名,但宝钗没有!

宝钗的名字至贱哦。

宝钗像人间鬼魅
小编巴啦了半天,暴脾气肯定都急了:“我只想知道宝钗的真名是什么,你直给!”

别慌,因为她的真名,与薛家的振兴大计密切相关,是薛家阴谋的核心部分,不说清薛家的算盘,就不知道薛父起了啥名!

替儿计划

薛家搬来荣国府,就是为让闺女和宝玉结亲的,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但这计划有个无法跨越的鸿沟——薛家商户,配不上。

为了消弭这个差距,薛父的计划是给闺女改头换面,让她成为某个高门第千金的替儿!(毕竟门第这东西,需要几辈子的积淀,薛家改不了啊!)

这就是薛家的替儿计划。耗子精的故事,雪下抽柴的灵异故事等等,都在影射宝钗成为黛玉替儿!

这就是为啥宝钗没大名,没字,更没号。因为这些都是要向外界公开的名字,公开的身份。


薛家一开始就是让宝钗成为别人家的一道鬼影,一个替身,她当然没名了。

薛家两姐妹,薛蟠打死人,被以暴毙结案,等于是个黑户人。

而宝钗又是一个隐形人,也是够绝的。

果然藏头露尾没好人,古人诚不欺我!

薛屉儿

所以宝钗的真名叫什么?薛替儿?

No、No、No!薛家虽没书香根基,但好歹薛父也念过书,没这么没文化。

宝钗的真名,源于宝钗替换黛玉,嫁给宝玉的过程。


是怎么替换的呢?前方高能,请壮好胆!

“前儿我(薛姨妈)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她的人,谁知她的人没到手,倒被她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不如竟把你妹妹(黛玉)定与他,岂不死角俱全?”

1、黛玉成了薛家人。

薛姨妈这段话,看似玩笑,却很骇人。

邢姑娘入住大观园,明显就是来蹭贾家的门第嫁人的,所以算贾家人。

薛家娶了贾家的人,薛家就要还贾家一个人,这就是薛姨妈和贾母开的玩笑。

薛姨妈没人给贾家,就把黛玉算作薛家人,嫁给宝玉作妻。

为什么黛玉算薛家人呢?因为宝钗和黛玉义结金兰了,黛玉也叫薛姨妈娘了。

那反推过来,宝钗是不是也算林家人了?宝钗这替儿的身份不就有了?

2、续妻

林黛玉如果活着,怎么着也轮不到宝钗代替成为林姑娘,所以黛玉得死!

黛玉是怎么死的?参考晴雯!


所以宝玉娶的本就是林家姑娘,黛玉就是宝玉的嫡妻,在贾家的家谱里,嫡妻也是黛玉!

但嫁过来的人却是宝钗。

黛玉和宝钗,就像一个笼屉里的两层屉子,共用一笼,却是二人!

所以薛宝钗的真名大概率就叫薛屉儿,一个乳名!

这个乳名,藏着黛玉的血泪,其实也藏着宝钗不能见光的悲剧。

黛玉死,宝钗守寡,其实两人都是可怜人,是被富贵捉弄的红楼女儿,难怪双双都入了薄命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23: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要看红麝香串,宝钗为何含羞带怯?元春的端午节礼:峰峦全露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安阳源易缘
关注
2022-04-15 22:04来自河南
广告
宝玉要看红麝香串,宝钗为何含羞带怯?元春的端午节礼:峰峦全露
薛宝钗给人的印象,一般是“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似乎很符合程朱理学的妇德、妇容、妇功。但纵观前80回,宝钗有3次情不自禁的轻狂时刻,让人怀疑看到了假的宝姐姐。

其中第28回回目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钗这么端庄大方的女孩,也有害羞的小女儿情态?这是遇到了什么事,让她方寸大乱?

第28回,宝玉要看看宝钗的红麝串子,宝钗一顿操作猛如虎,让宝玉看怔了,平时大方的宝姐姐竟害羞了起来,丢下串子就要走。


宝钗做了什么让宝玉怔住了?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看到了吗?是宝钗露出的一段酥臂,这段酥臂露出的可不仅仅是小臂,原文宝玉的心理活动是:“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

这段酥臂竟然是一个膀子,褪一个串子,竟然把一整个膀子都露出来了,宝钗的这种操作可谓很猛,这种形象,实在不符合三从四德的女子形象。

那么为何宝钗会一改往常,又是奔放,又是害羞?笔者认为,宝钗的反常和当时的节气——端午节有很大关系。

宝钗本来就有病,秃头和尚说“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必须吃冷香丸才能压的下去。


宝钗本身有热毒,平时尚且能靠冷香丸克制,但是端午节这天,是阳气最重的时候,所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阳气重,热毒难以克制,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何宝钗在端午节这天露出马脚的原因。

那么,宝钗为何本性如此低劣,看她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端午节怪事多:阳气逼出蛇鼠一窝,元春、王夫人、宝钗阴谋显露。
端午节,自古就有“端午到,五毒醒”的说法,各地都有避五毒的讲究。

为什么端午节五毒这么厉害?因为端午是极阳之日,阳气太盛,世上的蛇、鼠、蝎等毒物无处藏身,纷纷被逼出地面。因此端午节大富之家都有戴麝香、冰片等的习俗,为的是辟邪、驱虫。

端午节蛇鼠横行,《红楼梦》荣国府里,端午节也发生了很多事,把一向暗流涌动的阴谋,都摆到明面上。

先是金玉良缘,在28回之前,都是暗戳戳的。到端午节这天,王夫人首先向黛玉开刀:给她换了医生,改吃鲍太医的药。


黛玉一向吃的是王太医的药,王夫人为黛玉改换太医,不是为的黛玉身体好,只是不想让她吃人参养荣丸——人参太贵,要让她吃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什么药丸。

这是蛇鼠一派向黛玉的开刀,但此时是端午,是浩然之阳气正盛的时候,黛玉当即怼了回去:“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不仅黛玉明怼了王夫人,而且宝玉还趁机质疑起宝钗吃的冷香丸的真假来。

宝玉炮制出一个药方来,和冷香丸有一拼,要用到“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等现实中都没有的药,还要用坟里挖出来的珠宝入药,这和冷香丸用雨水这一天的雨,采用各色花蕊在春分这一天晒干,还要埋在花根下才能吃,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宝玉的药方很夸张,一看就是假的,实际正是宝玉借此向王夫人、宝钗等宣明:你的冷香丸是假的,就像我的药方是假的一样,你的金玉良缘是在撒谎。

眼看金玉良缘的谎言就要揭穿,王夫人赶紧让宫里的娘娘元春赐下端午节节礼。


元春赐出节礼,宝钗和宝玉的节礼一样——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看到节礼,宝玉的第一感觉是搞错了:“这是怎么个缘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连宝玉这个不管世事的富贵闲人都看出来了,这次赐礼有缘故,那大概率贾家上下无人不知,元春这次赐礼,礼物多寡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达出一种意思:赐婚宝钗和宝玉。

荣国府的这个端午节可谓非常热闹: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派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真刀真枪地正面刚,端午节的阴阳两派的斗争,真可谓激烈。

老鼠精小姐:戴上麝香的宝钗,五毒不受克,现出原形。
薛家男丁的名字里都有“虫”字旁,什么薛蟠、薛蝌,连薛蟠的小妾宝蟾都是一只癞蛤蟆,所谓五毒可不就是薛家?


再宝玉讲的耗子精的故事里,一窝老鼠精要偷供品,其中小耗子精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最标志的小姐,要偷偷地把果品都偷净,可不就是宝钗?

也就是说,宝钗及薛家,就是端午节的五毒。平时不显,到端午极阳之日,这些五毒的阴谋藏也藏不住,都露出来了。

看到元春赐的节礼,什么芙蓉簟,什么凤尾罗,根本就是床上用品,给了宝钗和宝玉一样的床上用品,可不就是赐婚的意思?

宝钗此时看见,无论金玉良缘真假,赐婚却是真的吧?此时大有阴谋得逞的想法: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看到了吗?宝钗心里知道该远着宝玉,就像邢岫烟跟薛蝌订婚后,邢夫人立马就要让邢女儿挪出大观园一样,宝钗此时该避嫌才是,这是正理,宝钗及薛家不是不懂。


但耐不住她的本性就是要勾引宝玉,偷富贵。因此宝钗戴上红麝串后,麝香逼出了五毒本性,不仅不远着宝玉,反而在宝玉面前露出了雪白的膀子,引得宝玉想入非非。

在认识宝钗这么久后,宝玉郑重地端详起宝钗:“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恰巧,脂砚斋在此处侧批:“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

什么是峰峦全露,宝钗轻狂之态显露,蛇鼠之阴谋全现,“用烟云截断”是何意?宝钗见宝玉忘了情,宝钗“自己到不好意思地丢下串子,回身要走……”

宝钗轻狂一刻后,意识到自己露出了本性,赶忙遮掩要走,恰被黛玉看见,这宝姐姐还像没事人一样,关心起黛玉:“你又禁不的风儿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呢?”

宝姐姐的这次失态,可谓是猪八戒现原形,都怪端午惹的祸!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9: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展芭蕉
【作者】钱珝 【朝代】唐拼音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标签: 写景女子
译文 注释
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
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
赏析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钱珝这首《未展芭蕉》就是运用联想的杰作。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显示出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钱珝( xǔ许),字瑞文 ,吴兴( 今浙江吴兴县 )人 。《江行无题一百首》,是他赴抚州司马任途中所作。 百科详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晚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近日,因教学上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的赏析文章进而把这句话理解成在写“别后相思”。例如,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颔联(指这句话)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里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另外,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是一篇署名郝世峰的文章(国际在线),不但强调“丝”与“思”的谐音,来说明“春蚕到死丝方尽”在写“思念”(文中的意思就是“别后思念”),而且,在赏析“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还借唐朝以前的诗句“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思君如夜烛》),来证明“蜡烛燃泪”是在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599篇诗文 ► 861条名句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出自唐代李白的《远别离

译文要问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何时才能灭去,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了。

注释苍梧山:一般指九嶷山。

赏析描绘了湘妃无尽的悲痛,她们泪水成斑,唯有山崩水绝,才能止泪。诗句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湘妃对舜帝的深情厚意。





[url=][/url]




原文[url=][/url]

李白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潇湘的岸边,在为与舜的远别而恸哭。
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
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猱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
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
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我若说出来,不但此心无人能够理解,还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
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
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鉴赏[url=][/url]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荒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李白忧之,故借古题以讽时事,意在著明人君失权之戒。此见于《河岳英灵集》,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以前。

参考资料: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52-155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简析[url=][/url]
  《远别离》是一首乐府。这首诗通过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表现远别离的悲哀,并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全诗将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得妥帖自然,以娥皇女英事开头,又以其事作结,既保持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又展示出悲剧式的崇高之美,艺术手法与诗歌主旨并行不悖,体现了李诗行云流水的风格。





李白 [url=][/url]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9篇诗文 ► 5980条名句





怡红快绿
[ 清 ] 曹雪芹

原文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2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上方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仙方。因秦始皇、汉武帝均曾遣人赴海haO86.com上求不死仙药,故称仙方为海上方。

引证解释:
⒈ 指仙方。因秦始皇、汉武帝均曾遣人赴海上求不死仙药,故称仙方为海上方。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我则要削除汉帝心头病,便是你医治姦邪海上方,不索商量。”
《红楼梦》第八十回:“这老道士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射利。”
该汉语词典《海上方是什么意思|海上方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a0e6743ac9a0e67/



冷香丸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文学作品相关|医药




​《红楼梦》第七回中说道,宝钗患了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一个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自打宝钗服用后,倒也灵验。书中写道冷香丸是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考“冷香丸”一方,医籍未见记载。即或作者杜撰之笔,但其处方遣药之意,亦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冷香丸


  • 外文名

    Cold sweet pill



  • 来 源

    《本草纲目》


  • 功 效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来源

据《红楼梦》第七回记载,宝钗进贾府不久,跟周瑞家的讲自己身上有个老毛病,其实不严重,就是有些咳嗽,但是治不好。有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癞头和尚献了个“海上仙方”,名曰“冷香丸”。其成分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些花蕊在次年春分日晒干,一齐研好。再用雨水节这天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节这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节这天的霜十二钱,小雪这天的雪十二钱,将药和匀,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揉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一丸用黄柏煎汤送下。书中记载,自打宝钗服用后,倒也灵验。[1]



折叠编辑本段价值

“冷香丸”中牡丹花味甘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本草纲目》谓其“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并有“花为阴……能泻阴胞中之火”及“白花者补”的说法;荷花性温、味甘苦,《罗氏会约医镜》上说:“荷花清心益肾,黑头发,治吐衄诸血”;芙蓉花味微辛、性平,《本草纲目》说它“清肺凉血,散热解毒”,可用于久咳吐血、月经过多、带下诸证;白梅花味酸微涩,性平无毒,既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又能“助清阳之气上升”(《百草镜》);近人用白梅花合剂治百日咳、喘逆、咳嗽,疗效颇佳。“冷香丸”四味花卉中药取意于色白入肺,清宣华盖,疏肝清热,理气化痰;并以黄柏煎汤送服,以清虚热、燥湿化痰,诸药契合病机,配方颇为精巧,值得现代医人借鉴。[1]



折叠编辑本段总结

从艺术的角度看,冷香丸与其说是药,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四种花蕊虽然好找,但应节气的春露、秋霜、夏雨、冬雪最难碰到,可遇而不可求。药方本身充满了美感,洁白无瑕,冷如冰,美如花,更融合天地灵气,有着最合适的比例(十二两、十二钱)。春夏秋冬,四时节令,雨露霜雪,花卉植物,天人合一,不偏不倚,尽善尽美,暗含玄机。曹雪芹很大方地把这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神药”通过名著《红楼梦》留给了后人。[1]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0: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
默唸云儿 2012-12-26   |  3236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
  拟古十二首(其九)

  李白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何足珍?

  李白诗鉴赏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意思是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药,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结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拟作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雄奇形象。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1: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树后庭花(上元·般涉调)
作者:张先

华灯火树红相斗。往来如昼。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
落梅秾李还依旧。宝钗沽酒。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后。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dcf7e0284e0d.aspx
张先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207篇诗文 ► 160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猜您喜欢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代·王维《桃源行》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31daf6badef.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桃源行

王维王维〔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空山 一作:山空)——唐代·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0f23fdb7b5f9.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韦应物〔唐代〕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空山 一作:山空)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湿 一作:尽)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唐代·白居易《后宫词》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72c224467be6.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后宫词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湿 一作:尽)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8: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创作年代
五代时期

作品出处
南唐二主词


文学体裁


作者
李煜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金锁&秋桐!}】①。
剪②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别是一般④滋味在心头。[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折叠白话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意境图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意境图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1]

折叠名家评价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茅暎《词的》卷一:“绝无皇帝气。可人,可人。”

谭复堂:“前半阙濡染大笔。”

王壬秋:“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2]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陈延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哀感顽艳,只说不出。”《云韶集》卷一:“凄凉况味,欲言难言,滴滴是泪。”

王阁运《湘绮楼词选》前编:“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闽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异之音,伤心人固别有怀抱。”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半阅言所处之寂寞。下半例满腹离怨,无语可以形容,故朴直说出。“别是”句,尤为沉痛。盖亡国君之滋味,实尽人世悲苦之滋味无可与比者。故曰:‘别是一般’。此二首表面似春秋闺怨之词,因不敢明抒已情,而托之闺人离思也。”

俞平伯《读词偶得》:“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矣。”《唐宋词选释》“虽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凄凉的气象,却融会全篇,如起笔“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已摄尽凄婉的神情,‘别是一番滋味’,也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还可形状,这却说不出,是更深一层的写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4]

参考资料
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古诗文网 . [2017-8-16]
2.詹幼馨 - 南唐二主词研究 - 武汉出版社 , 1992年 . 96.
3.杨敏如 -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 中国书店 , 2003年 . 104.
4.李煜  . 古诗文网 . [2017-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9: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没让我看到宝钗的心机,却看清了莺儿的心思
不做惆怅客
2020-12-01 11:23

因为宝黛恋情的关系,薛宝钗常常被误认为是一个用尽心机拆散宝黛的认为。《红楼梦》中,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这一情节,因此常被认为是宝钗首次显露心机的一节。
她为了让宝玉了解并认同“金玉姻缘”的说法,假借斟茶之名,让丫环莺儿讲出金玉之说。
然而这种猜测真的成立吗?宝钗唤莺儿上茶,真的是提醒她,让她把金玉之说告诉宝玉吗?

1莺儿没有洞察宝钗意图的能力
宝玉临时决定前来探望宝钗,这是宝钗无法预料的。所以说,若宝钗想要暗示莺儿说出金玉姻缘之说,定然是临时的。
想要这种“临时”成立,就需要一个大前提:莺儿是个聪明灵透、且听宝钗指挥的姑娘。
莺儿这个丫头真是如此吗?
第三十六回,玉钏儿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了。莺儿不敢坐,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下……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
莺儿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样的?有些娇憨,有什么就说什么,毫不掩饰。比如她去给宝玉打络子,宝玉和袭人都让她坐,她却不肯。若说莺儿很讲规矩才不肯就坐,然而同行的丫环玉钏都就坐了,宝玉与袭人再三请她坐下她都拒绝,显得不大近人情。此处可看出她行为处事不懂变通,也是不是个懂得看人做事的丫环。
第五十九回,莺儿道:“别人乱折乱掐使不得,独我使得。自从分了地基之后,每日里各房皆有分例,吃的不用算,单管花草玩意儿,谁管什么,每日谁就把各房里姑娘丫头戴的,必要各色送些折枝的去,还有插瓶的,惟有我们姑娘说了,‘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总没要过一次。我今儿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
比如大观园改革之后,宝钗行事力求与所有管林园的婆子毫无瓜葛,但是莺儿却不考虑这些,只想着找折柳摘花的理由,完全没有领会到宝钗言行背后的真正意图。
这些都说明,莺儿即不同人情世故,又揣摩不出主子姑娘行为背后的意图。这样一个丫环,不论如何都不可能仅凭宝钗让她倒茶这一句话,就知道宝钗这是让她把金玉之说“露意”给宝玉。

再者,莺儿又是个情绪使然的人,凡事却不见得真的就听宝钗指挥。
第二十回,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满心委屈,见宝钗说,不敢则声,只得放下钱来,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和宝玉玩,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宝钗不等说完,连忙断喝。
比如莺儿与贾环赌钱,因为贾环耍赖儿而对主子爷们儿生气,宝钗因此教训莺儿。若莺儿真是宝钗说什么就做什么的丫头,那她也就不会有后面那些得罪贾环的话说出口。
所以总体来看,莺儿的眼力见儿、灵动性、服从性,都不足以让她在宝钗让她上茶的时候,洞察宝钗的意思,并露出金玉之意来。这就说明,莺儿点出“金玉”之事的话,并非是宝钗授意她说的。

2宝钗没有“露意”的打算,更无必要
第八回,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姊妹们都好。
宝钗自打宝玉一进门,就已经吩咐让莺儿去给宝玉倒茶喝。这是他们的待客之道。然而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莺儿并未去倒茶,依旧呆在那里,直等到宝钗二次叫她。
第八回,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
宝钗此时已经在贾府呆了好一段时间,此时红楼作者才开始让她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去观察宝玉的品貌,这就说明此时宝钗正在“相看”宝玉。若宝钗真的有心让丫环莺儿点破金玉之事,还先吩咐莺儿去倒茶,万一莺儿去倒茶而错过了品鉴通灵玉的环节,她岂不是白做盘算了?
再回过头来说,宝钗真的有“露意”的需要吗?并没有。

这次宝玉前来探望宝钗,二人才开始细细品味对方的相貌、品格,正是“相亲”的意味。在那个婚姻无法自主的社会里,两个孩子相亲,必然意味着双方父母已经有了意思。既然他们双方家长已经沟通过家务事,自然“金玉”之事王夫人也是心知肚明的。
那么,金玉之说又怎么可能要让宝钗这样一个闺阁女孩儿去告诉男孩儿呢?必然在此之前,王夫人就已经跟宝玉说得大概了,根本无需女孩儿自己表明婚姻意图。
第八回,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所以说,宝钗万没有借莺儿之口来露金玉之意的必要。因此,当莺儿想要把金锁的来龙去脉给宝玉讲个清楚的时候,宝钗才会在她没把话说完就及时阻止。
那么,宝钗在品鉴通灵玉的时候,只要自己看就可以,为何还要在看过通灵玉之后,又特意念出正面的文字来呢?

3宝钗深知莺儿的心思
宝钗第一次吩咐莺儿斟茶,是在宝玉才进屋的时候。莺儿并没听从吩咐,一直在旁边看着他们说笑,这其中必定有原因在。
这个原因并非是莺儿担心自己若出去倒茶,只留下姑娘和宝玉两个人在屋里,似有不妥。因为当时宝玉前来探望宝钗,并非只身前来,而是带了好些婆子跟从的,大没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要避开。
那么莺儿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就只有一个原因,即,莺儿本身就很想细细地看看宝玉。
莺儿作为宝钗的贴身服侍的丫头,将来必定作为陪嫁,跟随宝钗嫁人。莺儿作为陪嫁,是可以选择的,或者将来嫁给别人,或者被姑爷收入房中。而从莺儿的态度来看,她似乎很是中意宝玉。
第三十五回,宝玉道:“宝姐姐也就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好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比如在第三十五回,宝玉细品莺儿的娇憨婉转,心里很是喜欢,这才问她一些有所冒犯的话,即说她将不知谁有福气消受他们主仆两人。言谈中,宝玉已经在想未来之事,表达自己相中莺儿的意思。
按理说,宝钗本就很好,莺儿若真要推销宝钗,也得是对着贾家长辈做推销才是,犯不着跟宝玉推销,毕竟当时的婚姻讲求父母之命。
那么莺儿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推销”,就是暗含着她自己的意图的。

莺儿本就相中了宝玉,所以宝玉的话虽然冒犯,却是说到了莺儿的心里,她才不会觉得这话是冒犯了自己。莺儿作为一个女孩子,不可能正面回答这样露骨的问题。她后面看似推销宝钗的几句话,实则正是含蓄地对宝玉做回应,意在表达自己也很相中宝玉。她很认可宝玉的话,将来也想跟从姑爷做房里人。
对于莺儿这样一个小丫头来说,她没有什么眼力见儿、见识面儿。将来若能给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做小妾、房里人,她肯定很是欣喜。所以先前第八回时,宝玉前来探闻宝钗,是宝玉、宝钗互相相看之时,亦是莺儿相看宝玉之时。
善于体察别人需求的宝钗,必是看出了莺儿的心思。所以在品鉴通灵玉之后,才会特意将玉石正面那些成双成对的文字念出来。这是在念给莺儿听,遂她的心意。
宝钗那句“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更似是在问莺儿:你想知道这块通灵玉是什么样的,此时你也听我念了上面的字,满足了你的心意,怎么还呆在这里不动,还不去倒茶?

莺儿“微露意”的一句话,“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虽说在宝钗看来很是多余,大不必挂在嘴上说出来。然而,在整个金玉姻缘的故事上却是个重要线索。莺儿能说出和尚的“癞头”特征来,就足见金玉之说真的是有来历的,并非薛家杜撰。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癞头和尚用3步手段,把没人理的石头营销成通灵宝玉“大品牌”
判词中“枉自”“空云”两个词,到底是贬袭人,还是叹袭人?
贾母与王夫人之间的婆媳关系,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糟糕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说的是什么事情匿名网友2014.03.08[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狮子座牛魔王2014.03.08



宝玉和凤姐从东府回来,把秦钟之事回了老太太。后来几日,两家女人都去东府看戏,老太太看了一日,第三天就不愿意去了,由宝玉送回来,本来宝玉是想返回去看戏什么的,又怕打搅生病中的可卿,忽然想起宝钗今日也病了,所以转头往梨香院而去,一路上遇到几个拍马屁的清客,自不免是互相吹捧一番。
进了院中,宝玉自然是与薛姨妈一阵寒暄,寒暄过后,后者借故离开,创造二宝二人世界。然后首先是宝钗假装忽然在意宝玉的玉,一番赏鉴,丫头莺儿便说宝钗的钗上的字与通灵玉的字是一对,于是宝玉好奇之下也要看钗。——这正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宝玉正奇怪宝钗的香气,这时候黛玉就到了,二玉都有意于对方的,吃醋装傻自是在所难免了,黛玉一番旁敲侧击,弄得二宝好不尴尬。一时薛姨妈这边酒席也摆好了,于是一同入席,宝玉又因为听宝钗劝说不吃冷酒的事再遭黛玉讥讽,宝钗素来知道黛玉是这性子,也不理他。
后面的情节就是宝玉回绛芸轩,与晴雯贴字,找枫露茶不见,生气之后茜雪遭撵的情节了。
评论:宝钗之苦,是在太懂事太争气,阿呆兄若有其妹一半的心机,薛家也不至如此,振兴家业的胆子也不会落于女流之上,要用婚姻改变没落。宝钗之苦,是社会所致,黛玉之苦,则是天性所致;黛玉之悲,令人落泪,宝钗之苦,令人扼腕。
本回也有一说不通处,宝玉醉饮逢怒茶,本是要撵李嬷嬷的,不想结果却是去了个茜雪。先接触宝钗的人正是茜雪,茜雪之不幸,已伏下钗之不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07: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罗隐经典诗八首,任是无情也动人 nangongcunfu  2020-01-16   |  2682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罗隐(833---909)字昭谏,浙江杭州人,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和很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无奈名气虽大,但却六次不中,后来又断断续续的考了几年,最终也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认识也很深刻,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很广,成为经典名句。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
赠妓云英
唐---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轻。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夏州胡常侍
唐---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鹭鸶
唐---罗隐
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筹笔驿
唐---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讨东征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牡丹
唐---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
[ 唐 ] 罗隐

原文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译文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

朝:早晨。

当庭:庭院当中。

太真:唐杨贵妃号。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

罗隐牡丹诗,最后两句,"韩令"到底是指韩愈还是韩弘?韩弘下令砍过牡丹吗?Q11473889492019.06.06[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360AI搜索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韩弘韩令指的是韩弘,韩弘下令砍过牡丹。韩弘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中书令,晚年住在长安永崇里的私宅时,见自家宅内种植有牡丹,便命人将其除去,说:“我岂能效仿儿女辈人!”








魏城逢故人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唐---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唐代诗人罗隐为牡丹申冤: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2020-06-23 22:48:11 来源: 夏阳晢煜  举报

分享至



中国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为牡丹写过诗词作品,最著名的便是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将牡丹与芍药、芙蕖(荷花)作比较,认为牡丹具有妖、格、净、情这四种品质,既妖娆又不失格调,既明净又富有热情。
无独有偶,晚唐的罗隐也曾将牡丹与芍药、芙蓉作比较,他的《牡丹花》诗格调与刘禹锡不同,他是这样写的: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擅长写讽刺诗,这首诗写得也比较含蓄,诗里用到了一个典故,据《唐国史补》记载: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jù,匆忙,急忙)令斸(zhú,砍,挖)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

当时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崇尚牡丹有三十多年了,每年春天,大家都乘着车马去赏花,仿佛赏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不赏花反而有点跟不上时代节奏了。牡丹也被炒上了天价。韩弘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中书令,晚年住在长安永崇里的私宅时,见自家宅内种植有牡丹,便命人将其除去,说:“我岂能效仿儿女辈人!”


看来即使是在唐代,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牡丹的。韩弘或许是对时人盲目推崇牡丹而感到厌烦,也有可能是他确实发自内心不喜欢这妖娆多姿的花朵。
韩弘这个人也比较有意思。《新唐书·韩弘传》里记载了韩弘生平:“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他早年参加明经科考试落第,就跟从外祖父家学习骑马射箭,弃文从武。后来,他在军营中崭露头角,曾在任内斩吴少诚之使、诛杀骄兵三百人。
同时,他又是个很有心计的人。淮西之乱时,朝廷授予韩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的官职,让他捍卫河北、河南两道地区,并让李光颜、乌重胤攻击叛军。韩弘没有亲自率军驻扎,而是派儿子韩公武率领三千人隶属李光颜。但他却在暗地里制定阻挠行动的计策,“然阴为逗挠计,以危国邀功者,每诸将告捷,辄累日不怡。”他通过让国家局势陷入危急的方式来邀功请赏,每当各位将领报告胜利的消息,韩弘就整天不快乐。
等地方割据被平定后,韩弘自然而然地因为战功煊赫,加官兼任门下侍中,受封为许国公。他得到了唐宪宗、穆宗的宠遇,最后官至司徒、中书令。
结合韩弘这个经历和身份来看,他不喜欢牡丹也是能理解的,一个五大三粗又有心计的武将,让他效仿年轻人追捧牡丹,还是有点困难的。韩弘不懂得欣赏牡丹,他砍牡丹的做法多少还是让人感觉有点“一刀切”的蛮横了。


南宋严有翼《艺苑雌黄》认为,罗隐作《牡丹花诗》是“当时为牡丹包羞之不暇”,即为牡丹遭遇无端的羞辱而愤愤不平。金人元好问在《唐诗鼓吹笺注》中,则认为此诗“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诗歌批评家对罗隐诗歌的分析是比较中肯的,罗隐在《牡丹花》诗里提及韩令斸牡丹一事,显然是想为牡丹平反。
仔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似共东风别有因”写牡丹被砍斫后随着东风缓缓飘落的样子,这里的“别有因”指的就是韩令一事。“绛罗高卷不胜春”写牡丹仿佛红色的纱罗,层层叠叠,好像承受不住春风。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意思是:如果牡丹会说话,能够理解人意,那么应该更加倾国倾城,即使无情也能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道出,芍药只配充当牡丹的近侍,芙蓉看见飘落的牡丹花也只能远远躲避。首联、颔联是直接写牡丹的美丽姿态,颈联这句则是通过侧面描写,指出牡丹即使零落成泥依然是世间最美的花王。
最后两句,“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写牡丹虽然艳压群芳,却遭到了韩弘的摧残与辜负。实际上,罗隐是以花喻人,以牡丹的浓丽不群来比喻自己的才华,通过写牡丹遭到辜负的命运,暗喻自己的才华得不到重用与赏识。
罗隐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十上不第”。他自己就曾在诗里说:“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他十余年来都困于科举考场,离乡背井,历尽艰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闻不问。他就如同被无端摧残的牡丹。韩弘粗暴斸牡丹的做法让罗隐对牡丹甚为怜悯,大概在罗隐心中,牡丹不仅仅是受人赞誉的花朵,更是心灵的寄托。


这首诗后来被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化用,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题的便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曹雪芹这一化用,也引起了后人们的无数猜想,“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否就是薛宝钗命运的写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宫词
【作者】薛逢 【朝代】唐拼音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标签: 宫怨情感唐诗三百首
译文 注释
清早十二楼宫女都在忙梳妆,在望仙楼上盼望临幸的君王。 宫门上的金兽含锁冷冷清清,听着水滴铜龙觉得白日太长。 梳完云髻还要对着镜子修饰,换上华贵的罗衣又添上芳香。 傍晚远远地窥望正殿帘开处,袍袴宫女正为君主清扫御床。
赏析 相关内容
本诗没有正面去抒发宫人的痛苦,但无声的哀怨流露其间。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 诗词名句网>>
作者介绍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1: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6: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芹被叫做“三房里的老四”的历史秘密 (2016-08-22 09:13:36)
标签: 眀朝历史 崇祯 红楼梦 人文 史话        分类: 人文
    第二十四回里,贾芸向亲舅舅“不是人”佘香,也就是亡国前崇祯求国丈周奎助餉,卜世仁回绝道:“况且如今这个货也短,你就拿现银子到我们这不三不四的铺子里来买,【庚侧:推脱之辞。】也还没有这些,只好倒扁儿去.” 又故意说起贾芹来埋汰贾芸:“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里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庚夹:妙极!写小人口角,羡慕之言加一倍,毕肖。却又是背面傅粉法。】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

  估计现在大家对《红楼梦》里的“四”字都变的很敏感了,那么为何四皇子朱慈炤偏偏故意要安排“不是人”周奎称呼自己的周家是“三房里的老四”呢?

  贾芹的全称是“后街上住的三房周氏家的老四”,我们一起来看看贾芹周后的“三”和“四”的问题在哪里:

  (1),“三房周氏”是怎么回事?

  崇祯的后妃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周后、田妃和袁妃三人,按品阶排序自然先是皇后周氏、然后是皇贵妃田秀英、最后是贵妃袁氏。那么周后是大房,三房应该是袁氏啊?但此处的“三房”不是指品阶,而是指周田袁三人进入信王选妃的决赛时的最后排名。

  那么排在最后的“名在第三”的是谁呢?看史料:
  “宫中选大婚,一后以二贵人【注意了:经过8轮选美淘汰,决赛只剩三人】陪升。。。懿安后疑(周)后弱小,将及其次,昭妃力赞之曰:“今虽弱,后必长大。”因册为信王妃。”
  “当(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
  “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
  “天启中选妃,(田)入信王邸。信王入嗣,(田)册礼妃。”

  原来“三房周氏”就是暗指周后在选美时的名列最后!如果不是东林党的舆论操作,如果不是刘昭妃的力挺,排名最后的周氏充其量也就是后来袁妃的位置。


  那么“老四”呢?史书明确记载周后共生了太子、长公主、二皇子和三皇子四个,即崇祯的前四个儿女。

  原来“三房里的老四”是影射周后的选妃历史和子女情况。


  (2),这个“三房里的老四”是谁叫出来的?是开香料铺子的贾芸舅舅“不是人”说的!这其中可大有奥妙,妙在何处?听我解来。

  “不是人”是谁?我已经解过了,“不是人”就是周后父亲崇祯国丈周奎!

  “况且如今这个货也短,你就拿现银子到我们这不三不四的铺子里来买,【庚侧:推脱之辞。】也还没有这些,只好倒扁儿去。”卜世仁先说自己铺子“不三不四”,脂批还特意在此处加朱批“推托之辞”要读者注意这句“不三不四”的话,接着下一句“不是人”就谁都不说单单就把“三房里的老四”贾芹提点了出来。

  贾芹就是周后周奎,也就是“不三不四”的卜世仁的铺子。原来这“不三不四”指的就是贾芹这“三房老四”!

  这是暗示读者:贾芹看似“三”“四”,实际上却是“不三不四”!

  朱慈炤的文字艺术可谓出神入化独步天下了,看四皇子的文章,一定要想上一想,《红楼梦》可谓世上开智增慧第一文啊!

  贾芹的“三”和“四”跟正文中出现的其他的“三”和“四”完全不一样,贾芹的“三”和“四”是不能和朱慈炤的“三”和“四”划等号的。

  朱慈炤不但用“三四”揭穿了周后选妃的实情,还让“不是人”周奎自己说自己家“不三不四”,一语双关之妙啊!


  让实为周奎的“不是人”说同是周家的“贾芹” 不三不四不是人,无怪乎脂砚要特意批道:【妙极!却又是背面傅粉法。】这妙极的让周奎自骂自嗨的“背面敷粉法”,大家可学会了?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身误:才是林黛玉走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真相,别再污蔑她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36:终身误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了警幻仙子命人演奏《红楼梦曲子》十二首,开宗明义讲到“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

表明《红楼梦》十二曲并没有一一对应金陵十二钗正册。算上“引子”和“结尾”是十四首,与金陵十二钗的十四首判词数目对应,说明晴雯等人肯定也要出在这些“曲子”中。


“引子”是以作者角度讲述撰写《红楼梦》故事的立意。

作者从“石头记”来看,就是情僧的回忆录。又可反推是贾宝玉日后手笔。注定这《红楼梦曲子》,必然还是以贾宝玉的立场陈述,也注定要囊括与他相关亲近之人。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便是第一首曲子的名字,这三个字,浓缩出贾宝玉一生的“喜怒哀乐离愁怨”。

当然,“终身误”先要弄清楚是误了谁的“终身”。

曲子里明确提到“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便知道是宝玉和黛玉、宝钗三人的“终身误”。

误,有几层含义,恰好可以解释[终身误]。


一,谬误;错误。

唐代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

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姻缘,就是一场“求不得”的错误。

宝黛钗三人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由《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的故事做比较。

宝黛之情,不受王夫人祝福,导致分开后林黛玉死去。

金玉姻缘,接续宝黛之情,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奢求圆满。

贾宝玉与林黛玉是错误的结局,与薛宝钗是错误的开始,注定以错误收场……三个人求不得的人生,就是[终身误]


二,耽误;妨害。

《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

被耽误而导致的悲剧,会被伤得最深,为遗憾和悔恨。

林黛玉被贾宝玉耽误。曾经的刻骨铭心,最终却一事无成。

贾宝玉让林黛玉“放心”,却只有态度,没有行动。

当最终林黛玉被迫离开贾府外嫁时,贾宝玉的无能为力,就是一种“耽误和伤害”。

早知今日被错付,不如当日不开端。

薛宝钗与贾宝玉则是互相耽误和妨害。

如果不是薛宝钗介入图谋金玉良姻,宝黛就有可能早早姻缘,而不至于拖到最终无法结果,遗憾收场。

贾宝玉被耽误的遗憾,注定薛宝钗得不到全部真心。作为林黛玉的“接班人”,她终究是个“替代品”。

贾宝玉忘不掉,薛宝钗得不到的互相耽误,在别离中徒留遗憾。

“怀金悼玉”便是[终身误]


三,迷惑。

《左传·哀公十九年》: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

木石姻缘和金玉良姻,便由互相迷惑中开始,也由迷惑中结束。

前有贾母支持木石姻缘,拖延金玉良姻。

后有王夫人支持金玉良姻,打压木石姻缘。

双方你来我往,斗的不亦乐乎,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长辈们的斗法,多少都影响着晚辈们的立场。

于是,薛宝钗在贾宝玉房中绣鸳鸯。林黛玉当众给贾宝玉喂酒。贾宝玉因林黛玉要“离去”的谎话而疯癫,梦中对薛宝钗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所有人都在“心机”中图谋一个结果,最终就是“错上加错”,自以为迷惑了对方,却是走错了方向,一步错步步错,导致最终的[终身误]


四,不是故意地;不慎。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就是这个梁鸿,因娶了不喜欢的孟光而嫌弃,却发现孟光有“举案齐眉”之德,梁鸿接纳贤妻,遂成良配。

“齐眉举案”的故事还原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后生活现实。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失败,虽淫薛宝钗介入而波折,却非宝钗的过失。起码结果并不是。

根据林黛玉的判词,姻缘签芙蓉花签,潇湘馆和潇湘妃子、《桃花行》《柳絮词》等一系列伏笔,可知林黛玉最终被外嫁为潇湘妃子,才让贾宝玉彻底失去她。

林黛玉去后,贾宝玉以续弦之礼娶了薛宝钗,坚持以林黛玉为发妻,薛宝钗为续弦,就是三人最好的结果。

夫妻在相处中,薛宝钗的温柔体贴也让贾宝玉感受到“美好”,只可惜越美好越凸显错失林黛玉的遗憾。这就是[终身误]的意难平:薛宝钗无法替代林黛玉。

后来贾府抄家,薛宝钗夫妇像甄士隐一样投奔岳家。贾宝玉同样遭到妻子娘家的排挤和冷对。看破红尘出家而去。只留得薛宝钗一人苦守丈夫不归。

贾宝玉应了当初对林黛玉的承诺:

“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癞头和尚度化宝玉,出家做和尚后,寻到外嫁为异国王妃(一品夫人)而死的林黛玉坟前,为其守墓余生。

宝黛钗三人:一死,一出家,一苦守,就是[终身误]

具体发生的故事,还要看曲子的内容再细说。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03 11:27・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5: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的心机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个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宝姐姐是网上形容的那样冷漠、心机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翻脂批的时候也没看到脂砚斋对宝姐姐有什么诋毁之处,还有几处称…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1
被浏览
13,45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13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心计肯定是有的,莫说宝钗,林黛玉、王熙凤、贾探春这些金钗们哪一个没点心计,关键在于怎么看待这些心机,我看有答主揪住“螃蟹宴”一事来批判宝钗,我就客观来分析下这件事:

《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揭开了大观园诗社活动的序幕,其后史湘云得知此事后十分欣喜,便主动要求加入诗社,还提出要做一个东道,先邀一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衍生出“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的后文。

在史湘云言之凿凿地大呼“明日先罚我做个东道,就让我先邀请一社可使得”时,只有薛宝钗注意到了做东这件事的背后花费,所以众姊妹散后,薛宝钗便把史湘云拉到蘅芜苑,跟她商量做东之事。

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她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到踌躇起来。——第37回
这里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薛宝钗给史湘云分析了很多做东的因素,其核心要素便是一个“钱”字,宝钗认为史湘云一个月不过几串钱,还不够自己花,眼下要做东,她的那点钱哪里够?如果钱不够的话,问谁要去?是回家问叔叔婶婶要,还是向荣国府众姊妹借?

宝钗的分析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首先,史湘云并不是个傻姑娘,她在答应举办诗社的时候,必然考虑过其中的花费,认为超不出自己的经济实力范畴,这才欣然提出举办诗社。包括史湘云、薛宝钗两人在蘅芜苑夜间商议时,也明确提到“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了半日,皆不妥当”。

换言之:史湘云有自己的想法,她向宝钗提出自己的方案时,其花费必然轻于她的钱袋分量,只是被薛宝钗给否定了而已。

问题就在这里,薛宝钗为何不同意史湘云的低成本方案?她对史湘云方案的否定是否合理?

前番创建海棠诗社,只是众姊妹相聚,在秋爽斋以白海棠为题,钗、黛、探、宝四人每人做了一首《咏白海棠》,一分钱没花,大家玩得也挺高兴。

所以到了史湘云做东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举办诗社,恐怕史湘云也觉得上次一分钱没钱,这次简单举办就好,花不了几个钱,这才雄赳赳气昂昂地提出要做东。

事实上,如果真的按照史湘云的想法来举办诗社,也没什么问题,随便买几坛酒、几碟果子,根本花不了几个钱。岂不见第63回“怡红夜宴”,袭人、晴雯几个丫环随便凑了三两二钱银子,就能搞出一个不小规模的生日聚会。

既然如此,薛宝钗为何要拦住史湘云,还给她推荐了一个豪华版的宴会——螃蟹宴!这个螃蟹宴花了多少钱呢,第39回刘姥姥来荣国府送瓜菜时,曾掰着手指头算过一笔账: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第39回
贾家小姐们一个月的月钱才是二两银子,也就是说,把诗社全体成员(除李纨外)的月钱加在一起,也办不起这么一个豪华螃蟹宴,如果说史湘云先前的方案太过简陋,那此处薛宝钗的方案是不是太奢华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宝钗之所以提出螃蟹宴,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史湘云办诗社,她还有别的目的,且看原文: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主意了。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一多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第37回
薛宝钗提出,将请老太太赏桂花吃螃蟹、史湘云举办诗社,两件事合在一起办,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一箭三雕——其一,帮助王夫人完成了之前的赏桂吃蟹的承诺;其二,帮助史湘云完成做东道的愿望;其三,和谐了薛家、贾家的交际关系(螃蟹、酒都是薛家出的)。

不难想象,到了次日,贾母、王夫人等人来参加螃蟹宴的时候,必定会询问这个宴会系何人所办,虽然名义上是史湘云做东,但大家都知道湘云哪有钱,肯定是薛家帮她办的。

当然,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但却很容易伤害到史湘云的尊严——说是自己做东,结果螃蟹、酒、茶全都是薛家出的,自己还得装成一副东道主的样子接待众人,此等景象非亲历者难知其心酸处。所以第38回的螃蟹宴上,曹公遍记众姊妹形状,有这么一处细节:

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中看鸥鹭。迎春又独自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第38回
史湘云“出一回神”,为何?这四字有何精妙之处?诚如周岭之文《史湘云“出一回神”简析》(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辑)中解析:

在宝钗,的确是“一片真心”,在湘云,自然是“感服”之极的。然而,拿着别人的钱,自己作脸,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呢?况且,宝姐姐的“慨赠”也不是很充裕的,正如平儿说的“哪里够,不过都是有名儿的吃两个子。那些散众的,也有摸得着的,也有摸不着的。”那么,拿着不够吃的东西,又要“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心里又该是怎样的滋味呢......还要强颜欢笑,生怕扫了别人的兴,又该是什么滋味呢?湘云能不“出一回神”吗?
这般看来,貌似湘云确实受了委屈,但细细论来,这并不是宝钗的错,因为立足薛宝钗的视角,她对这些其实是早有预料的,并且提前考虑到了湘云的感受,因此在提出这个方案时,她反复叮嘱史湘云: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去办了。(第37回)

若是唯心之读者,不免责怪薛宝钗,觉得她并非单纯为了史湘云,而是有自己的多重目的,着实有心计;而立足理性的角度,这场螃蟹宴办得很成功,诗社也借此机会整得有声有色,好不热闹,等于是个双赢的结局。

因此,就事论事的话,薛宝钗提前告知了史湘云,并征求了她的同意,纵然薛宝钗有“心机”,亦是明谋,不足以贬其为“心机女”,大多厌钗者,无非是唯心者,只以个人主观感受好恶评价人物,不以事理为要,何须与此辈争辩?

发布于 2021-08-31 18:50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赞同 14​
​1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李二蛋
李二蛋
不奇怪,自古好人难当,也不独薛宝钗一人冤枉。

人类社会的生活应该会让人理解,做到薛宝钗这样既能周全他人又能周全自己有多不容易,何况她有时候还只利他不利己。

最讽刺的是“心机”怎么就成了贬义词,仿佛只有没心没肺一张白纸才是好人。进入社会就知道没心没肺多容易惹麻烦,除了亲爹妈,谁有义务包容你的没心没肺。

薛宝钗做的事情基本都是当时情况下对所有当事人的最佳解决方案,真.问题解决大师。但有些读者不能站在更大的格局看待这些方案,只从一个小角度解读,然后骂薛宝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笼络人心。

就以金钏儿的事为例,从结果来看,金钏儿投井自杀已经死了,而薛宝钗把自己的新衣服送给她装裹,让她体面入土,宽慰了她的家人,也宽慰了没想到金钏儿会自杀而自责不已的王夫人,三灾八难的林黛玉不用被征用过生日的新衣服了,裁缝也不用拼命赶工给金钏儿做衣服了。所以薛宝钗付出了自己的东西,周全了这么多人。但有些人觉得不行啊,金钏儿好冤啊你竟然不同情她,你就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好像不知详情的薛宝钗必须得义愤填膺地把自己的亲姨妈痛骂一顿才算是个好人。

发布于 2021-09-04 12:06
​赞同 39​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体现在读者的脑补,特别是对家拥林派的脑补里。

发布于 2021-08-31 12: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薛蟠“嘲讽”后,宝钗为何“气怔了”“哭了一夜”?她是怎么想的?
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回他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说道:“好妹…显示全部 ​

关注者
59
被浏览
151,663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9
​添加评论
​分享

25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李二蛋
李二蛋
42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就俩字,委屈。

第一委屈的是动机被误解。

薛宝钗并不是为了给宝玉讨说法而去质问薛蟠的,而是一片真心为了哥哥和薛家,去劝他的。

薛蟠告发琪官之事,袭人是从茗烟处听到的,贾府流言传播地飞快,可能很多人都听到了这个说法。薛宝钗能从袭人嘴里听到,难保贾母王夫人不会从别人嘴里听到,虽然是无凭无据,大家大族相处讲究体面也不会提及,但是难免会有伤亲戚情谊,日后薛姨妈母女跟她们见面难免尴尬。

薛蟠大大咧咧,跟贾府的纨绔子弟天天瞎混是过得倍儿爽,他哪知道母亲妹妹在内院和贾府一大家子女眷朝夕相处、应酬往来的辛苦。借住在别人家哪有那么舒服。虽然不花贾府一分钱,薛家母女也要天天去给贾母请安,陪着打牌聊天,出钱出衣服出螃蟹出燕窝维护人情。

本来就够不容易的了,还惹上这种是非,薛宝钗当然要来劝哥哥,以后谨言慎行,不要给家里惹麻烦。她也没有直接把锅栽薛蟠头上,先是让薛蟠和薛姨妈别吵,好好说话就有青红皂白了,后来又说,你这个一贯作风,就算不是你干的,别人也觉得是你,连我都会怀疑。其实就是劝薛蟠改改,免得背锅。

但是薛蟠这次也冤,而且暴躁糊涂,完全曲解了薛宝钗的心意,以为她是为了宝玉怪他,所以不仅不领情还怼她。此委屈之一。

委屈之二,是薛蟠说她的婚姻之事。这就更不用说了,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说她一心想着嫁宝玉,在那个年代跟荡妇羞辱级别差不多了。能对亲妹妹说这种话,绝对是薛蟠气急败口不择言了,第二天也是灰溜溜来给妹妹道歉。

发布于 2021-06-22 22:32
​赞同 4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苏雯滟
苏雯滟
谢邀@Holly-Nov
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个古代的贵族少女,被亲哥指着鼻子说天天就知道想男人,婚事八字还没一撇就胳膊肘往外拐了,这是相当严重的侮辱了,万一这话传到外头,搞不好有人会说宝钗和宝玉有私情,宝钗名誉毁了,基本上就不用想嫁好人家了。

另外薛蟠平时人虽然混,但是对宝钗一直不错,这平时没被说过重话、一张嘴就是暴击的,前后反差一大,就更难接受了,像贾环日常被赵姨娘骂下流种子,反而是虱子多了不咬。

还有就是顾及薛姨妈的想法啦,薛姨妈生气却又不能把薛蟠怎么样,宝钗也不能让薛姨妈把薛蟠怎么样,还不能撒泼大闹地发泄怒火,以防让薛姨妈更加生气,只能自己生闷气了。

发布于 2021-03-18 18:55
​赞同 10​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一入红楼梦不复醒
一入红楼梦不复醒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3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被羞辱倒在其次,好心被当做驴肝肺,才是最大的难过。

薛蟠到底多么不着调,不用多说了。

宝钗对他的劝导也是十分恰当的:平常就这么老是说话不在意,得罪别人,你以后多注意点吧。不然不是你干的,别人都怀疑你头上了。

客居在别人家,其实应该像宝钗一样,多注意言行,而不是惹事生非。因为你一个客人说了坏话,导致主人打了自己的儿子,说出去怎么都不光彩。你说不是你干的,至少在袭人、茗烟等人眼里都是你干的。因为你不靠谱。

结果你自己脸上过不去,拿着妹妹当出气筒,怼妹妹想汉子才说你,不是混球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3-19 12:42
​赞同 31​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1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关于这一节,惯常的阴谋论解读是:

薛家捏造了一个金玉良缘的故事,以谋求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好实现挽救薛家日渐没落的目的。薛姨妈、宝钗对金锁口径不一:一个是金锁是和尚给的,一个是和尚给了字,这是证据一。其次便是薛蟠今晚直接吐露:薛姨妈曾经嘱咐薛蟠,宝钗必须有玉的能配,可见早在很久之前,薛家已经打好金玉良缘的成算了。甚至,薛家举家上京,就是奔着要把宝钗嫁给宝玉的目的。宝钗少见有泪,今天竟然哭了一个晚上,可见被兄长戳破想嫁贾宝玉的心事,是极其难堪的。

以上言论屡见不鲜,但我有以下几个疑点:

第一:为什么口径不一样可以说明薛家谋求金玉良缘,难道不正是口径太一致,反倒证明谋算已深?试问一个处心积虑许久的计划,怎么当事人都不当回事似的随便说,连口径都不齐,这么傻吗?

第二:薛家早已有了二宝婚姻的计划,可以说是汲汲营营兢兢业业。兄妹吵架,哥哥吵不过妹妹,于是就拿一个素日全家的愿望来刺妹妹?这是一个常理吗?你气急败坏下是会曲解一个人,还是迎合一个人?当然,以薛蟠的人设,你们会觉得他气得已经想拿门栓打人了,还能有余地去道破一个人心理的真相吗?

第三:薛蟠次日酒醒,去找薛姨妈和宝钗道歉。如果此前他说的不过是一个真相,是他们原本的谋算,那他为什么道歉,为什么说他昨天晚上说的是糊涂话?做给人看吗?可是这件事从头到尾只有他们母子三人,做给谁看?给薛家母女盖遮羞布吗?那为什么遮羞?毕竟还是那句话,没有其他人在啊?他们三人既然已经有谋算了,如今不过又提一下,有必要道歉吗?而且,以薛蟠的性格,他会为不过是说了真话的自己道歉吗?

第四:宝钗既然为宝玉哭泣,而非哥哥误解了自己的好意,既然打着一心嫁宝玉的主意,她为什么在第二天林黛玉讽刺的时候不理林黛玉?为什么作者写她只记挂妈妈哥哥,为什么又写她在母亲面前哭?同样都是别人误解她想嫁贾宝玉,为什么哥哥说的时候她气,林黛玉说的时候就不气?既然她们全家都有一个金玉良缘的计划,为什么洞悉这个计划的薛蟠说一下她气,一个还不知道只是有“直觉”的“情敌”说一百次她也不气?其实宝钗哭不在于这个话难听,当然,这话非常不对,但林黛玉也表达过相同意思,薛宝钗就无动于衷,关键就在于这是亲哥哥说的,是宝钗平生最在乎的人之一。

故此我一直不解为什么以此节说印证了薛家的阴谋,为什么我读来读去,都只是觉得,它反而驳倒了一些读者对红楼梦的阴谋论解读?

编辑于 2021-03-17 17:57
​赞同 100​
​30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WN CZ
WN CZ​
3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兰仙坐着磕核桃,玳珍和云泽便顺着脚走到阳台上来,虽不是存心偷听正房里的谈话,老太太上了年纪有点聋,喉咙特别高些,有意无意之间不免有好些话吹到阳台上的人的耳朵里来。云泽把脸气得雪白,先是握紧了拳头,又把两只手使劲一撒便向走廊的另一头跑去。跑了两步又站住了身子向前伛偻着捧着脸呜呜哭了起来。玳珍赶上去扶着劝道:“妹妹快别这么着!快别这么着!不犯着跟她这样的人计较!谁拿她的话当桩事!”云泽甩开了她一径往自己屋里奔去。玳珍回到起坐间里来一拍手道:“这可闯出祸来了!”兰仙忙道:“怎么了?”玳珍道:“你二嫂去告诉了老太太说女大不中留,让老太太写信给彭家叫他们早早把云妹妹娶过去罢。你瞧这算什么话!”兰仙也怔了一怔道:“女家说出这种话来可不是自己打脸么?”玳珍道:“姜家没面子还是一时的事,云妹妹将来嫁了过去,叫人家怎么瞧得起她?她这一辈子还要做人呢!”】

摘自《金锁记》。

那会儿已经民国了,所谓文明结婚都开始推行了,姜家小姐被嫂子说“恨嫁”依旧又羞又气。姜小姐还是已经订了婚,无非是婚期早晚,这样被说都接受不了,何况清朝的宝钗?“你想男人”对那个时代的少女来说,就是赤裸裸的荡妇羞辱了,而“你想男人想得胳膊肘往外拐”的指责就更加过分了。

宝钗对宝玉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一个闺中少女,被哥哥这样说,受得了才怪了。

发布于 2021-03-18 1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中最可爱的妖精——白骨精!智商低劣,却偏行骗人之计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西游记》众多妖精中,再没有比白骨精更家喻户晓的了。但大众对白骨精的认识,一直以狡猾、奸诈为主旋律,包括86版《西游记》,也将白骨精塑造成一个奸猾的白骨夫人,幻化假象欺骗唐三藏,三次离间取经团队的师徒感情,最后导致孙悟空被唐僧撵走!

可若是从原著出发,白骨精的形象则和大家想象中的差距很大,别的不说,先是白骨精的性别,就值得探讨一番。

大家对白骨精是女性的认知,来源于电视剧、电影,但《西游记》原著中并未明确提及白骨精的性别,只以“妖精”、“尸魔”相称,按照不成文的规则,作者吴承恩既然没有明确点出白骨精的性别,就以男性来定义,毕竟如果白骨精是女性,作者会用“女妖精”来进行具体区分,亦或者干脆:白骨还要什么性别!

另外,影视剧中白骨精是有团队的,她自己是白骨夫人,手下还有一群小妖怪,替她打探消息,而在原著中,白骨精独来独往,一直都是一个人行动。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细细解读“三打白骨精”的全过程,为诸君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白骨精身上的谜团

首先,白骨精初次出场,就带来了很多秘密,因为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吃唐僧肉的妖精,且看原文:

他(白骨精)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第27回
唐僧之前遇到的妖精中,除了收伏孙悟空、小白龙、猪八戒、沙悟净外,还有偷袈裟的黑熊精、黄风岭的黄风怪,可他们都没有“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的主观意识。所以“长生不老”的传言,正是从白骨精这里开始的!

白骨精是听谁说的?他怎么知道唐三藏西天取经会路过这里,甚至有意识地在这里等候;白骨精口中“有人吃他一块肉,结果长生不老了”,这个人又是谁?

点到为止,笔者不作过多阴谋论猜测。总之,白骨精知道唐三藏路过自己的地盘,并且想要抢走唐僧,可问题在于,白骨精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诸君静心细思一番,白骨精从头到尾,他貌似都没有正面跟孙悟空较量过,一直都是“智斗”,通过变化来获取唐僧的信任,意图趁其不备,将其掳走。

从这种手段其实就能看出来——白骨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妖精,正经有团队的妖精,谁会依赖这种手段?

白骨精就特别依赖,而且同一招连续用了三次,白骨精告诉读者,什么叫执着,什么叫自负,什么叫“一招鲜,吃遍天”

第一次变化成一个小女子,如果孙悟空不在,或许他就真的得手了,可偏偏孙悟空及时赶到,一棒子结果了这个肉身,白骨精脱命升空。唐三藏看见,埋怨孙悟空杀气太重,孙悟空笑着给唐僧讲了一段“风光”往事:

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内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内,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第27回
孙悟空为何能一眼认定女子是妖精呢?自然有火眼金睛的功劳,但也有“丰富阅历”的助益,猴子当年当妖精时,也曾用过白骨精这种手段,猴子也感慨啊:五百年过去了,这种手段居然薪火相传,沿用至今。

自负无知,故技重施

这是白骨精的第一次失败,如果他能吸取教训还好,可架不住白骨精是个自负的妖精。他心中在嘀咕:我哪里露馅了?怎么孙猴子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既然都出手了,哪有空手而归的道理,一定要有点收获,要不我再试试?

却说那妖精,脱命升空。原来行者那一棒不曾打杀妖精,妖精出神去了。他在那云端里,咬牙切齿,暗恨行者,道:“几年只闻得讲他(孙悟空)手段,今日果然话不虚传......若饶了这个和尚,诚然是劳而无功也。我还下去戏他一戏。”——第27回
诸君要注意:我们天真的白骨精从头到尾都没有要挑拨唐僧师徒的主观意识,他真的只是单纯想要展现自己的智慧,用计谋骗过师徒四人,掳走唐僧就完了。他可能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后来被打死后,唐僧居然撵走了孙悟空!

这一次白骨精变成了一个老太太,这就从根儿上变错了,为啥?因为第一次变的小女子是十八岁,他现在变成的老太太是八十岁,哪个八十岁的老太太能有十八岁的女儿?这基本逻辑就错了,所以孙悟空一看到老太太,都没用火眼金睛,就知道肯定是假的:

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第27回
就这样,孙悟空顺路去看看,看完都不带犹豫的,当即一棒子打死了老太太。可怜的白骨精,都还没走到唐僧跟前,提前准备好的故事梗概都没说,当场就领了盒饭。

智商感人,故技又重施

第二次失败后,白骨精有些懵了,第一次变化被孙悟空认出来,第二次居然也被认出来了,要不放弃吧,打又打不过,骗又骗不过,这可咋办?

白骨精陷入了纠结,可前两次的成功脱逃,滋长了他的谜之自信,加上好面子的虚荣心作祟,左思右想后,没有别的招,又变化了一次:

却说那妖精,原来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的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第27回
笔者亦佩服白骨精的心如坚石,常言道: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可白骨精不信这个邪,誓要打破这个“谣言”。

这次他延续第二次变化的思路,变成了一个老汉——很明显,他还是没有意识到第二次变化的漏洞在哪里。

孙悟空见到老头都懵了:怎么又来一次?这妖精这么勇敢的吗?这次猴子一方面想戏弄白骨精,一方面也是觊觎唐僧前两次的警告,于是故意卖个破绽,假装没看出毛病,前来好言询问老头:

行者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哪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作个等闲的。——第27回
这次白骨精很高兴:我就说嘛,前两次是意外,孙悟空怎么可能看出我的变化。

于是,白骨精又讲起了那个漏洞百出的剧本:我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有一个八十岁的老伴儿,出去良久没回来,我特来寻找他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讲了一通。孙悟空听完直接笑了:

行者笑道:“你怎么袖子里笼个鬼儿来哄我!你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那妖精唬得哑口无言。——第27回
孙悟空说完,擎出藏在背后的金箍棒,一棒打死了白骨精。这次的白骨精再也没能及时逃脱,当场身陨。

故而,单看《西游记》文本中白骨精的具体表现,智商实在堪忧,令人敬重的执着也没用对地方,各位看官亦要吸取白骨精拿命换来的教训:失败后多反思,多动脑子,少动手。实在不行,咱就换个招儿吧!

本文引文均来自《西游记》李卓吾批评本100回本!

发布于 2021-02-07 23: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5: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48
被浏览
67,943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30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18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王熙凤很少跟薛宝钗开玩笑,其核心原因有两个:其一:对宝钗开玩笑,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益”,其二:阿凤、宝钗笑点高度不对称!

王熙凤不是一般市侩妇女,而是荣国府的管家,这一层身份、地位、阅历注定她做任何事都不是简单的为了做而做,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纵观《红楼梦》前80回,王熙凤的每一个玩笑都有“目的”,这也是为何她的大部分玩笑都开在了贾母身上——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王熙凤能这么顺利坐上管家的位置,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贾母的喜欢和支持。

于是我们看到,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姗姗来迟后,上来就满脸堆笑,热情接待了黛玉,并盛赞了林黛玉一番,可这些话听着是在赞黛玉,实则是在赞贾母: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第3回
这就是王熙凤的情商,她的言行举止似乎以黛玉为中心,上来就携着黛玉的手,恭敬地上下打量,可眼睛的余光时刻在注意贾母,本是夸赞黛玉貌美,最终还是扯到“老祖宗的外孙女儿”这层身份上,她时刻在笼络贾母的欢心。

再有第38回“螃蟹宴”,贾母看着藕香榭的风景,想着自己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结果不小心掉下水,被木钉子碰破了头,直到现在脑袋上还有一个坑,这本是件伤心往事,结果就连这件事,也被王熙凤拿来奉承贾母:

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蹦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未及说完,贾母与众人都笑了。——第38回
细细较来,全书中王熙凤的大部分笑话,几乎都是此类情境下的产物,或是为了奉承贾母,或是为了调节聚会氛围,又或者是通过笑话,掌握现场话语主动权。

也就是说,王熙凤的玩笑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没有了这个目的,这些笑话就不会出现,比如第36回,王熙凤向王夫人汇报工作情况,当她言辞爽利地报告完情况,得到一旁薛姨妈的夸奖,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薛姨妈笑道:“只听凤丫头的嘴,倒像倒了核桃车子的。只听她的账也清楚,理也公道。”凤姐笑道:“姑妈,难道我说错了不成?”薛姨妈笑道:“说的何尝错!只是你慢些说,岂不省力?”凤姐才要笑,忙又忍住了,听王夫人示下。——第36回
在当时的情景下,王熙凤其实本来想继续跟薛姨妈开玩笑地聊几句的,但她忍住了,因为她此次前来是向王夫人报告工作的,王夫人不是贾母,她喜欢低调敦厚的女子,王熙凤如果拿她在贾母跟前的那一套奉承王夫人,起不到实际作用,还会引起王夫人的不悦。

用这个思路来看“王熙凤为何不跟表妹薛宝钗开玩笑”,王熙凤凭什么要跟宝钗开玩笑,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吗?这并不是王熙凤期许的“收益”,王熙凤跟林黛玉、贾宝玉等人都开过玩笑,有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宝玉、黛玉两人是贾母的心头肉(当然,王熙凤和宝、黛性情亲近也是其中一个原因),通过跟宝、黛搞好关系,可以收获贾母的好感。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个人主观性情的因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薛宝钗博学广识,王熙凤文化程度有限,两人的笑点高度不一致!

《红楼梦》第42回,薛宝钗曾评价过王熙凤的笑话,可当作此论的佐证素材,且看原文: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情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得字,不大通,不过是一概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笔法,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全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快。”——第42回
薛宝钗喜欢的是林黛玉“母蝗虫”、“照着园子慢儿慢儿的画”这种高级黑的笑话,这种笑话是有门槛的,而且越品越有味道,越想发笑。

王熙凤的笑话,其实跟刘姥姥在大观园闹的那些笑话是一个风格,比如突然站起来喊“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是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虽然搞笑,但到底没有脱离“市俗”的范畴。

对此,曹雪芹笔法精准,刘姥姥宴席上喊“老母猪”这个情节,详细的记录了在场所有人的笑态,从贾母到王夫人、薛姨妈、林黛玉、贾宝玉、史湘云、探春、惜春等人,一一记录,唯独没有提到薛宝钗的反应,这已是不写之写了——宝钗对这类笑话不感冒!

被曹公誉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她的笑点是有一定门槛高度的。就好比有人捧着幽默讽刺小说《围城》、《堂吉柯德》能笑得前仰后合,却对舞台上敲锣打鼓的二人转毫不感冒一样,宝钗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如果抛开上文中提到了“目的”因素,王熙凤和表妹宝钗之间不怎么互开玩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性情不同,就算开玩笑也开不到一起,徒添尴尬,又何必强行幽默呢?

发布于 2021-01-17 18:16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赞同 183​
​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4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问题下真的很兴阴谋论。

凤姐不和宝钗玩笑,是因为薛宝钗开不起玩笑,是因为薛宝钗无趣,是因为王夫人喜欢宝钗凤姐嫉妒,是因为凤姐担心宝钗日后成为宝二奶奶夺权。

我实话讲,你们都很有意思,你们想到这些东西都非常有趣,好似平静海面下的惊涛骇浪,和气的场面充满了人性幽暗的斗争。怪不得阴谋论那么有市场,实在是阴谋论太有趣了,就好像在看名侦探柯南。

薛宝钗无趣,那请问那个让大家说“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的人是谁?又请问大观园第一场狂欢盛典螃蟹宴和菊花诗会谁办的?

薛宝钗不会开玩笑,那请问佛祖管姻缘,富贵闲人,你跪下我要审你,呆香菱之心苦,咏太极图等等,又是谁说的?

王夫人喜欢薛宝钗王熙凤嫉妒,你姨妈喜欢你所以你表姐嫉妒,那你这表姐恐怕脑子不太正常。王夫人从头到尾没有把薛宝钗当自己儿媳妇的意思,这个只要读读红楼梦前八十回别看什么营销号写的文章都能看出来。王夫人至少还是一个大家太太,要不是心里没有想过那种事情(薛宝钗和林黛玉谁做儿媳妇合适),能让贾宝玉年复一年住大观园?金钏就够让她心惊胆战了,合着自己心里就开始给儿子谋媳妇了?王夫人但凡有一点把薛宝钗配贾宝玉的意思,那还有兴儿说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一对的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母真不够看的。

既然王夫人都没有这种想法,王熙凤是有大预言术吗,知道薛宝钗是贾宝玉命定妻子,所以早早提防薛宝钗,那她怎么就没有预言到贾府抄家呢?

王熙凤打趣林黛玉和贾宝玉,薛姨妈也打趣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兴儿口中也知道阖府上下都是宝黛支持者,木石才是大势所趋。结果王熙凤就为了一个姐妹间说笑似的金玉,就对薛宝钗严阵以待,王熙凤是叫王希疯吧?和尚道士的话这么让人胆战心惊,那王熙凤怎么不听听林黛玉的和尚道士的话,让喜欢的林妹妹不要见外客,保平安?

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其实大家看在眼里都明白,薛宝钗为人也都清楚,那么大方稳重的姑娘和那种调脂弄粉的公子,谁磕这CP?周瑞家的说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王夫人说: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傻子似的从没个忌讳,高兴了,信嘴胡说也是有的。大家都挺担心贾宝玉会得罪薛宝钗,因为这两个人气场真是特别不搭啊。玉兄你把宝卿惹急了,从此不理你哦。

王熙凤和薛宝钗没有接触,看搬入大观园前,薛宝钗住哪,宝黛住哪,王熙凤这大忙人得空抽闲了又总是往哪跑?看搬入大观园后,王熙凤就吃了个螃蟹,耍耍刘姥姥,说了句一夜北风紧,到过谁的屋吗?再加上薛宝钗是客人,以明哲保身的性格,和掌权人士有意识疏远,比如她让莺儿去给王熙凤送土仪,回来后莺儿说王熙凤那里有情况,宝钗说不要管人家的事等等。一个是脚不沾地的大忙人,一个是有意识避嫌的暂住客,凤姐和宝钗能有群戏已经是不错的了。而且宝钗吃穿用度都是薛家的,按份给的东西也总是不要,所以和管这些事情的王熙凤联系就更少了。

却说莺儿带着老婆子们送东西回来,回复了宝钗,将众人道谢的话并赏赐的银钱都回完了,那老婆子便出去了。莺儿走近前来一步,挨着宝钗悄悄的说道:“刚才我到琏二奶奶那边,看见二奶奶一脸的怒气。我送下东西出来时,悄悄的问小红,说刚才二奶奶从老太太屋里回来,不似往日欢天喜地的,叫了平儿去,唧唧咕咕的不知说了些什么。看那个光景,倒像有什么大事的似的。姑娘没听见那边老太太有什么事?”宝钗听了,也自己纳闷,想不出凤姐是为什么有气,便道:“各人家有各人的事,咱们那里管得。你去倒茶去罢。”莺儿于是出来,自去倒茶不提。
薛宝钗是一个谨记客人身份的人,和凤姐虽然是表姐妹,但是为了境况不尴尬,不和凤姐有过多联系,本就是符合她这个人物形象的行为。假如薛宝钗整天往凤姐院子跑,或者和凤姐笑闹,人多口杂,岂有不议论的?薛宝钗和李纨关系也是客套的很,和贾母也没有什么来往,就是众人面前多顺着老人,可私下也不和这个老人家多交流。

你仔细看看,薛宝钗和几乎一切高层关系都很疏远。凤姐说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和我们读者心中那个整天热心公共事业乐于助人管的都不是自己事情的薛宝钗很违和,其原因是不是就是,凤姐是站在她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站在一个贾府高层的掌权人物身份上?

所以薛宝钗在贾府可以说是两套行事风格。面对贾母,凤姐等人,在公众场合应付一下,私下从不找他们拉关系,该有的礼貌我给你,该给的清净请给我。对黛玉湘云岫烟等等人,又是一副热心肠,实话说,你史湘云撑面子硬揽诗会和我有什么关系,你林黛玉说错了话且要食补要吃燕窝和我有什么关系,你邢岫烟生活困难穷的当衣服和我有什么关系,都没有关系,但薛宝钗都做了。所以史湘云眼中薛宝钗是天下最好的姐姐我要跟你睡,林黛玉眼中的薛宝钗是我这话谁都不说就和你说了,邢岫烟眼中的薛宝钗是人家结婚相夫婿我结婚相姐姐。在这三个人眼中的薛宝钗和王熙凤那里的绝对不一样。《苍穹之昴》里朝廷上的梁文秀看慈禧,是一个心狠手辣,摧残忠良的统治者,后宫里的李春云却觉得慈禧不过是个爱听戏的老太太。这种评价性话语不同视角就能得出不同结论,何况薛宝钗本来就在王熙凤那里有保留。所以你们只是拿王熙凤视角的薛宝钗说事,无趣不管闲事等等,不能说错,至少是有点偏颇的。

凤姐不喜欢薛宝钗吗?我看不见得,说喜欢肯定没有,说讨厌也算不上。她对薛宝钗明面上没有怠慢,私下里也不过是评价了一嘴宝钗一问摇头三不知,可是在这句评价前面还有一句: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凤姐对林黛玉什么态度不说,此节凤姐通说林宝都好,虽可能只是能力上的肯定,但有此一句,情感也不会相差太大,像一些人说的一个喜欢的很,一个讨厌的很,就是不可能的。

钗凤关系分析但凡牵扯利益,夺权,相互不对付等等言论,不仅是脑补过度的阴谋论思路,也是大不通情理的无稽之谈。

编辑于 2021-01-16 01:03
​赞同 434​
​3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凤飞
凤飞
文学
因为王熙凤和林黛玉性格里有一部分很相似,都是活泼幽默诙谐俏皮嘴巴厉害的人,而贾母喜欢这样的晚辈,黛玉湘云宝琴凤姐都是这样的,性格开朗,嘴巴会说,而宝钗就,非常安静,老端着,很无趣,贾母王熙凤她们肯定不会喜欢这种性格,一点都没有少女的青春活泼,而且如果你开她玩笑,她很有可能端起来教导你,毕竟她很喜欢教导人,和这样的人相处,很无趣,不轻松。王熙凤既不敢,也没有啥兴趣。

编辑于 2019-12-07 1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5: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心骗局还是确有其事?薛宝钗的金锁,到底是不是和尚给的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世俗婚姻,有一个非常俗气的说法, 叫“金玉良缘”。立足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说贾宝玉含玉而诞,薛宝钗被癞头和尚赐予了一个金锁,两人一个是“金”,一个是“玉”,恰好就应了“金玉良缘”的世俗吉利说法。

可问题在于,贾宝玉确实是含玉而诞,但薛家的金锁却存在一定的疑问,简而言之:宝钗的金锁,并不是癞头和尚给的,而是薛家人自己打造的。

我们将《红楼梦》中薛家人对金锁的解释摘录下来,大家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先看第28回,薛姨妈在对外宣传“金玉良缘”的舆论时,她是怎么说的?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第28回
从此处可以看出,薛姨妈经常跟王夫人说金玉良缘的事,并且在她口中,薛宝钗的金锁是一个和尚给的,这个和尚不仅给了金锁,还专门告诉薛姨妈:你女儿薛宝钗的婚事,要等到一个有玉的公子,才能成就一段美满婚姻。

可我们返回到第8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此回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相互交换了彼此的美玉和金锁,期间宝钗和莺儿的说法,跟薛姨妈的对外宣传存在微妙的差异:

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呢?”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人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排扣......宝玉看了也念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第8回
薛宝钗是个很保守的女子,她看到贾宝玉的美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立刻就明白跟自己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一对儿,所以她在解释这个金锁的时候,一直在模糊金锁的信息,比如她模糊了赠话人的信息,只说“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这个人具体什么身份,宝钗有意在避讳。

可莺儿却生性活泼,说话也直接,她没有避讳金锁的详细信息,直言这个金锁是薛家自己打造的,只有金锁上的八个字是癞头和尚送的。

我们对比薛姨妈和莺儿的话,就会发现,明显丫环莺儿的话更具有说服力。

薛姨妈想要促成金玉良缘,所以她会在金锁的信息上添油加醋,尽量让金玉之论听起来顺理成章,如果她也直言,说这个金锁是我们自家打造的,那么必然会连累到“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的可信度。

因为所谓的金玉良缘,讲究的是金、玉的吉祥兆头,如今金锁是你们自家打造的,那么这个舆论一开始就会带有“薛家刻意促成”的绯闻,谁知道你们薛家是不是在打造金锁的时候,故意配上这八个字?所以在薛姨妈口中,这个金锁不是自家打造的,而是一个和尚给的,这就避免了“薛家造假”的舆论压力。

可即便薛姨妈撒了这个谎,但仍改变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因为金玉良缘的舆论,不管是不是和尚给的金锁,亦或者金锁、美玉上的八个字是不是一对儿,都改变不了金玉良缘的一个硬伤——薛宝钗最初进京,是为了进宫待选!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君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4回
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薛姨妈一家最初进京是为了送宝钗进宫待选,在待选结果出来之前,薛家人从未提起过所谓的金锁和金锁上的八个字,薛姨妈更没有说:宝钗的金锁,要等一个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因为此时薛家对宝钗有前途规划,那就是进宫充当才人赞善之职,换句话说,如果薛宝钗在后来的待选中被选中了,那么“金玉良缘”的说法根本都不会产生。

可薛家的败笔在于,薛宝钗的待选失败后(有一种说法,第7回薛姨妈赠送的宫花,就是宝钗待选失败的纪念品证据),她才开始宣传金玉良缘,又是金锁,又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金锁上的吉利话和贾宝玉的玉上是一对儿。

在贾家的所有人眼中,薛家人是拿贾宝玉当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既然如此,那金锁和金锁上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就很值得怀疑了。

别说老祖宗贾母,就连贾府下人恐怕在听到薛姨妈宣传金玉之论后,都会嗤之以鼻:刚进京的时候怎么不说,现在女儿前途未卜了,就开始打我们贾家的主意,这是拿我们贾家当接盘侠吗?

因此笔者推定,虽然后四十回中,最终贾宝玉还是迎娶了薛宝钗,但这不代表金玉良缘的舆论在贾府内部就很盛行,应该在大部分贾家下人的口舌中,薛家人的吃相是有些难看的。恐怕这也是为何,前80回中,贾府内部木石姻缘的舆论以绝对性优势压倒金玉良缘的其中一个原因,林黛玉始终是大家公认的荣国府未来的宝二奶奶。

发布于 2020-12-12 21: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进宫待选,何以不了了之?不是落选,而是压根就没选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一家初来京都的时候,曹公就介绍了薛家三口前来的主要目的——送宝钗进宫待选!原文是这么说的: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四回
可随着其后情节的推动,我们发现,宝钗进宫待选的事忽然不了了之了,曹公再也没有提过,薛家人、贾家人似乎也忘掉了这一点,薛姨妈一家人一直住在贾府之中,这是怎么回事?

直到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元妃端午节赐礼,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分量一致,倒是林黛玉和三春的分量相当,元妃的意图很明显——要给贾宝玉、薛宝钗赐婚!

也正是因为元妃的这一举动,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薛家进宫待选的事情早已经出结果了,宝钗应该并未晋级进宫,所以才有了元妃的赐婚,否则薛宝钗正要进宫待选,元妃却直接跟宫里开始抢人了,这不是嚣张跋扈,授人以柄吗?元妃在后宫浸润多年,不可能连这点意识都没有!

所以,对于薛宝钗进宫待选之事,曹公看似没有交代,其实是采用了“不写之写”的方式,通过元妃赐礼,暗示薛宝钗待选这件事的尘埃落定。

但问题在于,薛宝钗为何没有成功被选入?

目前有很多论者认为薛宝钗应该是落选了,先是指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中,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众姊妹送的宫花乃是待选失败的“纪念品”;其后,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中,因为贾宝玉一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大怒,并回怼了贾宝玉一句:“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有很多论者认为,薛宝钗这番埋怨,其实暗示了她落选失败的原因——由于薛蟠打死冯渊,导致宝钗名誉有失,没有通过“政审”这一关,加上薛家势败,没有强硬的后台,因此在待选过程中被刷了下来!

这些见解纵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均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主观猜测,并无半点文本证据的支持。而反过来,这些证据也都是可以被推翻的。

比如薛蟠打死冯渊一事,经过贾雨村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早已将此案处理的干干净净,加上薛家乃是四大家族之一,又有王家、贾家扶持,官场上各种官官相护,谁会挑薛家的刺儿,干这种得罪人的事呢?所以说薛宝钗的落选,是因为哥哥薛蟠打死冯渊,故而连累宝钗,在现实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同时,关于薛宝钗的大怒“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其实细读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宝钗这番话跟自己哥哥薛蟠毫无关系。杨贵妃入宫受到宠幸在前,杨国忠因此升官发财在后,很明显宝钗是在用这句话嘲讽贾宝玉:你姐姐元春在宫里当贤德妃,可你这么个弟弟却是个富贵闲人!

这完全符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人设的嘲讽风格!而与薛蟠和宝钗入宫毫无关系。

同时,说薛宝钗没有后台,导致进宫待选失败,这个说法也欠妥当,薛姨妈的娘家是金陵王家,薛姨妈一家进京之时,哥哥王子腾刚刚升了九省统制,又有亲戚贾家扶持,贾家虽不如从前,但到底富贵体面都在,比如后来秦可卿去世,贾珍向太监戴权买了个龙禁尉的衔儿,可见彼时贾家势力能够深入宫中,不可小觑,再有其后元春被封贤德妃,这些种种都说明薛家不存在“没有后台”的问题!

那么这些理由都不成立,那么宝钗进宫待选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薛家人主动放弃了进宫待选的资格,而这些被曹公给略写的。

薛家人进京,本就是为了送宝钗进宫待选,为何会主动放弃?又有何征兆?

薛姨妈主动提起“金玉良缘”其实就是薛家主动放弃待选的最重要证据,第二十八回曾有记载: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诸位可以细思,若是薛家人是在待选失败后,才提出“金玉良缘”,那么必定会被整个贾府人唾弃,为啥?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会想:“之前不说金锁的事,等到你家宝钗待选失败后,又说你家宝钗的金锁必须等个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我们贾家成收破烂的了?”

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薛姨妈可真是太愚蠢了,一点儿为人处世之道都不懂,而且这传出去也太不好听了,王夫人又怎会这般自降身价,支持金玉良缘?她脑子也犯浑了?

诚如李锋军《再谈薛宝钗选秀之谜》(载《名作欣赏》2014年第15期)中对薛家放弃进宫待选的解释:

薛家进京不久, 时逢元春省亲, 元春的荣华气派、富贵风流着实令宝钗艳羡不已, 但豪华的背后却难掩残酷的现实。元春能够省亲, 不过是“当今体贴万人之心”“孝心”闪念的缘故, 但也只能是“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者, 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 庶可尽骨肉私情, 共享天伦之乐”。一般人家难盖省亲别院, 自然也就没有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福分。因盖省亲别院, 贾府经济雪上加霜, 出现巨额亏空, 日常用度变得入不敷出。作为旁观者的薛家母女自然清楚其中的底细。薛家经济已走向败落, 如果宝钗入选, 应当也“无钱买这个虚热闹”。

同时,很多人用宝钗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来佐证,认为薛宝钗有如此雄心壮志,如何会主动放弃?其实不然,宝钗即便被选中,也不过是个“才人赞善”之职,说白了就是公主、郡主的小跟班,“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宝钗还是能拎得清的,如何认定当小跟班就是宝钗的志向了呢?

况且,就算宝钗入选进宫,谁又能保证宝钗将来能像元春那般受到宠幸,被封妃子呢?宝钗进宫,看似是坦荡大道,实则是条看不见前途的不归路。

所以,宝钗应该一开始就不愿意进宫,做一个小小的无名之辈,其后加上元妃被封贤德妃,一路心酸史被元春口述,王夫人听之,进而又告诉薛姨妈,最终薛家放弃了送宝钗进宫待选,转而开始追求金玉良缘,这很有可能才是宝钗待选的真相!

发布于 2020-10-09 1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8:25 , Processed in 2.4651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