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8|回复: 3

滴翠亭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3
发表于 2024-6-22 2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宏道《天池》原文鉴赏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3-04 08:52



《天池》作品原文

《天池》

〔明〕袁宏道

从贺九岭而进,别是一洞天。峭壁削成,车不得方轨;飞楼跨之,舆骑从楼下度。逾岭而西,平畴广野,与青峦紫逻相映发。时方春仲,晚梅未尽谢,花片沾衣,香雾霏霏,弥漫十余里,一望皓白,若残雪在枝。奇石艳卉,间一点缀;青篁翠柏,参差而出。种种夺目,无暇记忆。归来思之,十不得一,独梦境恍惚,余芬犹在枕席间耳。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室庐不甚大,行旅亦少。鸡犬隐隐,若在云中。因诵苏子瞻“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偈,宛然如画。四顾参曹,无一人可语者。余因下舆,令两小奚掖而行,问若佳否?皆云:“疲甚,那得佳!”行数里始至山足,道旁青松,若老龙鳞,长林参天,苍岩蔽日,幽异不可名状。才至山腰,屏山献青,画峦滴翠,两年尘土面目,为之洗尽。低回片晷,宛尔秦余,马首红尘,恍若隔世事矣。天池在山半,方可数十余丈,其泉玉色,横浸山腹。山巅有石如莲花瓣,翠蕊摇空,鲜芳可爱。余时以勘地而往,无暇得造峰顶,至今为恨。寂照庵在池旁,内有石室三间,柱瓦皆石,刻镂甚精。室后石殿一,殿甚宏敞,内外柱皆石,围三尺许,禅堂僧舍,周绕其侧,亦胜地也。时寺僧方有构,庵内行脚挂搭者多,余意欲讽其去,因大书简板以散之。

--《袁宏道集笺校》

注释:

天池:与下贺九岭皆为苏州山名。 秦余:或谓即秦余杭山,在苏州,又称阳山。但从上下文看,此处“秦余”似应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桃花源中皆是秦之余民。

《天池》作品赏析

袁中郎《虎丘》,津津乐道于苏州虎丘山的游人之盛,声乐之喧,而于山上诸处胜境,则不过略说一二语便带过了,在别文中又以“虎丘之丽,辟则名姝冶客(按:“客”疑应作“容”),置之园亭,与盆景假山争胜可也”(《上方》)数语概之。靓妆名妓,冶容歌儿,现身于园亭之中、宴乐场上,眩目固眩目矣,但其一番艳抹浓妆的做作,无非都是为了呈媚献娇于座上贵客而已,与假山之精心凿镂以供人流连、盆景之着意摆设以求人赏玩,别无二致。故中郎不高许虎丘,诚为有见。然则中郎心目中的“真美人”又该当如何呢?读者试看此文。

“窈窕幽谷,时见美人。”若是市井优倡,随处可逢,招之即来,又有何名贵可言?绝代佳人,幽居空谷,不识尘世,清丽绝俗,始为难得。贺九岭前的峭壁狭道,便是这幽谷的谷口;逾岭而西的别有洞天,便是这佳人的俏影。佳人难得,而能知之赏之者亦复难得。寻常游人,不过奔走于虎丘、灵岩之类名声早著的山峦,谁能别觅佳境?姑苏山川之胜,早已发掘殆尽,谁又敢自言觅得更胜者、而笑苏人无目至今?惟有性耽山水、夙具幽韵、而又绝不拘囿成见的袁中郎,始能逾山度岭,轻车快马,翩然而至。先看这美人的身姿。时而平地,时而山峦,高高低低,蜿蜿蜒蜒,犹如窈窕曲线,勾勒出美人绰约的体态,已可以使人销魂。然此犹其美之浅者。再看美人的头饰。市井优倡,珠翠盈鬓,足以陪衬其媚眼笑语而已,中郎自然不赏。苏州梅花之盛,首推邓尉山,中郎《锦帆集》游记中却不着一赞语,大约也是因为其名声太大,来往观看的俗物太多,梅花本身虽不俗,却也熏染了俗气,似与俗物同乐,有媚人之嫌的缘故。而这里的梅花则不同。非但香雾十里,犹如美人的吹气胜兰;而且因这香雾中并无俗氛掺杂在内,所以这一片皓白,也宛然是美人满头的乱插山花,只是清疏可喜,绝无刻意装扮之感。唯其如此,中郎才欣然色喜,形诸笔墨。美人固然可爱,而中郎慧眼,也是可敬。美人之为美人,要之在于气息清雅,仪态端方,丰采照人。此数者有其一,大约便足以使人遇之,不暇细看,便已心旌摇摇、如痴如醉、直欲伏拜于地了。若徒恃颜色之好,而气质不胜,便算不得美人;若只是贪看春山之眉、秋水之目、及云鬟、樱口之类,则是将歌舞场上娇娃狎玩膝上的恶道,那得称为风流?是以中郎既歆领了美人的芳馨气息,彼之神情已得,此外便无复他求了。山间花、石、竹、木,只是彼姝的眉眼盈盈,虽也惊心夺目,但此时若要细看,便是奢求无厌,不以美人神情为重:你不快快为美人的气息清雅伏拜,岂不要取嗔美人?若实在不能忘情,也只应去梦寐中依稀仿佛、回味余馨。这一段文字,最得“风流蕴藉”之神,而“余芬犹在枕席间”,又是多情语,中郎信风流多情者也。再看美人的服饰。隙地种茶,鸡犬隐隐,便如美人的荆钗布裙,绝弃浮艳,林下风气,自当如此。若是莳花养鸟,便又是遍体绮罗了。中郎将此朴质无华之景一一道来,又吟诵苏东坡那清新自然的佳句以概括提炼之,足见他对这位美人该有何样服饰,是早已了然于心的。若无中郎这般胸襟,谁能赏此稚野之景、得其真趣?君不见左右僚属,虽其中不乏文士,却个个犹同无目。那小仆比起这班僚属,倒心直口快些,一语道破这班人的共同心声:“那得佳!”然而,中郎却不曾发作,说其败兴,反记下其辞,又不置一贬语--设使此辈亦以为佳,又何须我中郎色色道来?设使身边这些假斯文、真无知,到了邓尉这样的名山,能不或卖弄几句歪诗、或猛嗅一番浓香,又何须我中郎问其佳否--其言不佳,自在中郎意中;其言不佳,正是中郎自负处:贺九岭至天池山间这一带粗服乱头,如不得我中郎的知遇,谁能辨其国色天香之本相?山水知己,非我中郎而谁?

此篇题为《天池》,但至此文已过半,尚未说到天池。往下半篇,写天池与写寂照又平分秋色。然则上半篇之别觅佳境,是中郎得意笔,是全文神情,天池、寂照,不过眉眼盈盈耳。笔者既说尽神情,若再奢求眉眼,则是引导读者堕于第二义,恐也要取嗔中郎了。况天池名山名泉久著人耳目,中郎已不愿多说以与人争胜,笔者又焉敢于中郎脱略之处刺刺不休?所以这下半篇,也只有留给读者去依稀仿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7: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滴翠亭宝钗扑蝶不小心偷听秘事后,为何要“嫁祸”给林黛玉?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一书中,“滴翠亭嫁祸”事件堪称是薛宝钗最大的黑点,厌薛派之读者对宝钗心生反感,大多是从这个情节开始,笔者今日不妨来详细谈谈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正值四月二十六日花神节,大观园众姊妹齐聚一堂玩耍,独不见黛玉,薛宝钗自告奋勇前去潇湘馆叫黛玉,就在路上,薛宝钗撞见了丫环小红、坠儿两人偷说秘事。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站住往里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道:“可不是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说道:“你拿什么谢我?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第27回
但凡明眼人,都知道小红、坠儿这番对谈的意义。在封建时代,男女之防是大忌,小红、贾芸两人郎有情,妾有意,于是借坠儿当“红娘”,为两人传递消息,一般发展到这种程度,距离所谓的“奸淫狗盗”就不远了。

如果小红、坠儿两人的谈话被传了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且看第71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司棋和表弟潘又安在大观园内偷行不轨之事,被鸳鸯当场撞见,两个当事人吓得够呛,尽管鸳鸯答应不往外说,可潘又安还是大半夜跳墙逃跑,司棋也被吓得病重卧床。

小红也是个聪明人,她想到了这一层,担心有人在窗外偷听到她们的谈话,提出将屋内的槅子推开,这样外面来人她们也看得见,但她没想到的是,宝钗正好就在窗外,而且把她俩的对话听了个全。

在当时的情况下,薛宝钗的心中想法是复杂的,她一方面对小红、贾芸的事深感震惊,同时她眼下的处境实在堪忧,因为一旦这扇门被推开,六只眼睛相对,自己的尴尬不言而喻,而且小红、坠儿发现自己听到了她们的谈话,有可能会做出狗急跳墙的事来: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自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之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她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儿,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她素习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第27回
读至此,不得不佩服薛宝钗的理性逻辑,在小红推窗的这么几秒里,她已经全面分析了整件事,并权衡好了利弊:被小红发现了自己的偷听,彼此尴尬倒是其次,就怕小红人急造反,将事情扩大化,小红又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若真的闹大,宝钗终究会被拖到这场泥潭中。

最终,薛宝钗得出结论:必须使用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才能帮自己摆脱眼下这个尴尬的处境!

如果再多给宝钗一点时间,说不定她能想到更好的办法,但小红已经推开了槅子,宝钗完全来不及反应,她仅凭自己的下意识做出了应对之策: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她一跳,还没走到跟前,她倒看到我了,往东一绕,就不见了。必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第27回
薛宝钗的“嫁祸”由此产生,亦有不少论者认为: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薛宝钗终于暴露了自己的本性,她早就对林黛玉心怀不满,故而下意识就将黑锅抛给了林黛玉。此观点颇有“阴谋论”的色彩,恕笔者无法赞同。

如果仅仅站在行为学的角度,薛宝钗这么做必然是不对的,因为她用只言片语,就将祸水引到了林黛玉身上,自己反而轻松摆脱眼下的尴尬,但这种看法过于机械化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薛宝钗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从头到尾都没有要“陷害林黛玉”的主观意识——细细论来,薛宝钗之所以会喊出林黛玉的名字,很有可能是因为她此行本就是来找黛玉的,在那种紧急的情况下,她脑中第一反应的人就是黛玉,这是无须苛责的。

另外,如果薛宝钗真的想陷害林黛玉,她根本不会编出“我看见黛玉在这里蹲着弄水儿”这样的谎言,而会说“我看见黛玉附耳向着屋内,不知做什么”——“弄水玩”和“偷听”这两种行为模式是相反的,断然没有一边玩水,一边偷听这样的操作。

同时,如果立足结果来看,薛宝钗的做法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有很多读者替黛玉鸣不平,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小红、坠儿两人会将恨意转移到林黛玉身上,甚至有可能做出一些对黛玉不好的事情来。

笔者只能说,诸君大可不必,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丫环只不过是劳动工具一般的存在,小红、坠儿的阶级、思想,导致了她们不会,也不敢对林黛玉做出任何报复之举。

且不说林黛玉,鸳鸯当场撞见潘又安、司棋的丑事,这两个人又敢怎么报复鸳鸯呢?要知道鸳鸯只不过是一个丫环。司棋只会乞哀告怜地恳求鸳鸯替自己保密,自己担心得重病卧床,也不敢对鸳鸯动手。

另外,薛宝钗的这招“金蝉脱壳”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她口中的林黛玉并不在案发现场,即便小红、坠儿担心林黛玉偷听了她们的谈话,也只是怀疑,不能肯定,这种怀疑的心态会让她们保持侥幸的心理——等一等,看一看,万一林黛玉啥都没听到呢。

而最后,她们看到“林黛玉”貌似并没有宣扬她们俩的秘事,小红、坠儿面对这个现象,只可能存在两种心理:第一,长舒一口气,庆幸林黛玉什么都没听到;第二,感谢林黛玉,居然能替自己保密。

因此,笔者认为,薛宝钗的“嫁祸”是不成立的,她“陷害”林黛玉,并不是深思熟虑后的暗黑举动,而是她面对紧急情况的自然反应,况且,任何人置身薛宝钗当时的处境,恐怕都不可能比她处理得更好了。

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皆凭读者自己评判,或以简单的宝钗行为不妥来评判,亦称得上有理二字;但若是仅仅因为不喜薛宝钗,便故意阴谋化她的心理,拿不出实实在在的文本证据,则不免太过下作了。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发布于 2021-05-30 19: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林黛玉知道滴翠亭一事会怎么样?

关注者
54
被浏览
69,598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29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谢邀@知乎用户25czC2
3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觉得大部分读者的思维总是会跑偏,过于纠结宝钗“嫁祸”,却忽视了即便“嫁祸”,承担嫁祸后果的人也是林红玉和坠儿,林黛玉从头到尾受到任何利益损害。

我们先来回忆下第27回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事件。

正值四月二十六日祭饯花神,众姊妹齐聚一堂,唯独林黛玉没到,薛宝钗自告奋勇,要前往潇湘馆去找林黛玉。于路上看见一只玉色蝴蝶,宝钗动了少女心,拿着团扇扑蝶,正巧到了滴翠亭,听到了亭子内丫环小红和坠儿的悄悄话。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站往里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道:“可不是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就算谢他的罢。”——第27回
林红玉和贾芸,郎有情妾有意,加上坠儿从中撮合,看似是浪漫爱情故事,实则涉及到违背封建礼教,颇有自由恋爱的嫌疑,若是传出去,必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后果严重。

所以客观说来,林黛玉是不可能知道自己为宝钗背黑锅这件事的。首先,事发现场,当事人只有三个:薛宝钗、林红玉、坠儿。

薛宝钗自己就是礼教女德的坚定奉行者,这件事本就不太干净,加上她此时客居贾府,也不能传人贾府里丫环的私事,故而必定会守口如瓶;林红玉、坠儿就更不用说了,她俩是当事人,消息要是传出去,受损最大的就是她俩,所以“滴翠亭”事件,本就是点到为止,没有任何后续的一件事。

但我们大胆给予林黛玉上帝视角,反正不知道谁露了口风,她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她会有怎样的反应?

首先,林黛玉一旦知晓真相,那她必然是知晓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林红玉和贾芸自由恋爱,坠儿从中当媒婆的事;第二件,才是薛宝钗背后听见,借林黛玉金蝉脱壳,替自己背黑锅的事。

这两件事是联系的,不可能林黛玉知道自己背了黑锅,但不知道“黑锅”从何而来的道理,否则也就没有所谓的黑锅了。所以林黛玉的反应,应该是分别针对这两件事的反应。

先说林黛玉对小红、坠儿的反应,她的做法必然是和薛宝钗一样的——将这个秘密悄悄藏在心底,守口如瓶。

这是由林黛玉的身份决定的,此时林黛玉父母双双去世,她正寄居贾府,深感寄人篱下之困苦,巧合的是,林黛玉的《葬花吟》刚好也是在第27回写的,其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此时的林黛玉,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自我悲叹上,哪还有心思管人家贾府的丫环?即便人家自由恋爱,那也是人家的事,她又何必多事,况且这种事情又涉及“男女之防”,黄花大闺女躲是非还来不及呢,哪有自己往前凑的道理。

所以,林黛玉的身份、心境、人生观,注定了她只会像宝钗那样稳重处理,闭口不言,而不会做出“揭发”这样的激进之举。

再来说薛宝钗,我个人感觉林黛玉对薛宝钗不会有太大的反感情绪,倒不是说林黛玉心胸宽广,而是薛宝钗的嫁祸,对她根本产生不了任何实质性的利益损害。

坠儿、林红玉都是怡红院的丫环,林黛玉是潇湘馆的小姐,不论是部门、还是身份地位,都是天差地别的,就好比蘅芜苑部门经理薛宝钗无意中偷听到怡红院部门实习生的小秘密,然后借潇湘馆部门经理林黛玉来为自己开脱,这对林黛玉有任何影响吗?没有。

就算担心,也是怡红院的林红玉、坠儿她们担心,因为事情的起因在她们这儿,别说林黛玉懒得搭理她们,就是林黛玉把事情宣传出去,那后果也是林红玉、坠儿来背,林黛玉怕什么。

读者担心黛玉,无非是过度想象,觉得林红玉、坠儿万一狗急跳墙,背地里对林黛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可怎么办?

但这属于穿越版言情小说的剧情,《红楼梦》中不可能出现这种狗血情节,更何况这个矛盾远远没有达到要“狗急跳墙”的地步:林红玉、坠儿只不过是私传信物,目前只是口头传授,尚未捉贼拿赃,即便被传出去,林红玉、坠儿也自能编一番言语解释,根本无须过度担忧。

所以,林黛玉即便知道薛宝钗嫁祸自己,也不过在心里发发小脾气,悄悄埋怨几句:这宝姐姐就会拿我扎筏子。

岂不见第22回,史湘云当众称林黛玉长得像戏子,林妹妹也没有生气,事后仍与史湘云、薛宝钗一起共看贾宝玉的禅悟偈子?

林妹妹的心眼没有那么小,而且《红楼梦》中用林黛玉背黑锅的人不止薛宝钗,比如第46回,王熙凤不也用林黛玉敷衍邢夫人,说平儿去潇湘馆了,没有泄露“贾赦强娶鸳鸯”的信息吗?

编辑于 2020-12-05 04: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人品分析:滴翠亭栽赃嫁祸林黛玉,究竟是故意,还是无心?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文笔者想继续谈谈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薛宝钗栽赃陷害林黛玉!

这可谓是薛宝钗身上一个抹不去的黑料,薛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到了丫环林红玉、坠儿的谈话,期间两人提到“贾芸捡到小红的手帕”等男女之间的敏感事宜,于是就在两人推窗的一刹那,薛宝钗巧妙地用林黛玉来替自己背“黑锅”:

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她一跳,还没走到跟前,她倒看到我了,往东一绕,就不见了。必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第27回
此情节本来或可当做少年儿女间的一件寻常笑谈,可曹公却如实描绘了林红玉和坠儿其后的反应,这也是很多读者以此诟病薛宝钗的直接原因:

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第27回
如此这般,引起了众多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薛宝钗嫁祸给黛玉,万一林红玉和坠儿狗急跳墙,一不做二不休,对林妹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可怎么办?万一杀人灭口可怎么办?我的天呐,薛宝钗的心机真是太狠毒了......

读者皆爱林妹妹,故而看不得林妹妹受得半点委屈,尤其还被宝钗这般诬赖,这如何使得?

笔者私认为,宝钗嫁祸给林黛玉这件事本身,肯定是不妥的,无论是站在理性角度,还是道德情感角度,宝钗此举必然是有问题的,可也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最起码不至于影响对宝钗人品的评判。

首先,宝钗嫁祸给黛玉这件事,产生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林红玉和坠儿对林黛玉心生忌惮,生怕林黛玉把自己的秘密给透露出去;

可这件事的好处也在于此:如果林红玉和坠儿后来发现林黛玉没有把这件事说出去,那么必然会在心中对林黛玉有所感激。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林黛玉确实没有说出去(她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等这场风波过去后,黛玉收获的应该是小红和坠儿的感激,而非怨恨。所以用理性思维来看,这场嫁祸事件,并未对黛玉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其次,既涉及到薛宝钗的人品分析,那么必定要对薛宝钗的主观意愿进行探究。而通过细扣“嫁祸”情节,笔者认为,薛宝钗并不存在主观上的栽赃意图: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第27回
从此处可以明显看出,薛宝钗的“嫁祸”动机并不是要陷害林黛玉,而是要躲避眼下尴尬的处境——小红即将推窗看见自己,到时候一个小姐,一个丫环,四目相对,宝钗心照不宣地尴尬一笑,这场面真要多尬有多尬。

因此笔者私认为,宝钗采取的措施,类似今天在电梯内碰见关系不太熟的办公室同事,打招呼吧,没那么熟;不打招呼吧,又显得太尴尬,于是左思右想之下,悄悄拿出没有信号的手机,装作看信息,以此躲避电梯内的尴尬氛围。

当然,笔者并非为宝钗此举洗白,前文笔者已经说过,立足情感角度,宝钗此举必然是不妥当的,即便她的行动没有对黛玉产生实质性的损害,但还是让无辜的黛玉卷入了这场毫不知情的“偷听”事件。

此处还涉及一个“为什么是林黛玉”的问题,因为大观园众姊妹那么多,薛宝钗为何偏偏挑林黛玉栽赃。

这一点可从书中得出答案,原来那天正值四月二十六日,姊妹们都在园子内祭奠花神,只有林黛玉不在,于是宝钗主动前去潇湘馆去找林黛玉,在找黛玉的途中,就恰好无意中偷听到了这件事。

所以,薛宝钗并非针对林黛玉,而是事态紧急,她必须在脑中即刻搜寻一个人来应付眼前的困境,她此行本来就是找黛玉的,故而顺嘴而出黛玉的名字。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宝钗是去找迎春、探春等人,她顺嘴而出的名字可能就是她们了。

综上所述,“滴翠亭栽赃”事件,或许能证明薛宝钗之理性思维——为了自己摆脱眼前尴尬困境,用黛玉来帮自己开脱。但不足以说明宝钗人品有问题,至少宝钗并没有主观上的“栽赃”意愿,亦如当今法律上的“故意杀人”与“过失杀人”的区别,虽然事实一样,但对于当事人而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发布于 2020-10-02 01:11
薛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0:39 , Processed in 0.0497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