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1|回复: 1

一捧雪---中山狼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发表于 2024-6-28 23: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捧雪》VS《红楼梦》
[color=var(--GBK03A)]麦克风5G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已关注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一捧雪》VS《红楼梦》
原创 2018-05-04 暗香疏影 有心拾萃
第十八回关于元春点戏脂批提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熟悉戏曲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其实就这四出戏的内容来看,无异于为元妃省亲的盛筵奏响了不和谐的悲音,显然是不祥之谶。与后文贾妃说“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的不再之谶作了呼应。
我在前文已解读了【仙缘】和甄宝玉送玉,现在我们来看看【豪宴】又和贾府之败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豪宴】出自明末戏曲家李玉创作的传奇剧《一捧雪》。“一捧雪”是玉杯之名,玉料珍贵,雕造巧夺天工,杯身琢有梅花五瓣,杯底中心琢一花蕊,酒斟于内,似腊梅盛开,极其罕有。
戏曲《一捧雪》讲述了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受中山狼汤勤挑拨,为得莫怀谷的传家之宝“一捧雪”玉杯,终致莫怀古家破人亡的故事。
【豪宴】是《一捧雪》中的第五出:莫怀古补官到京城,拜谒同年严世蕃,观赏古玩间,并向其推荐了他救助的善识古董的裱褙匠人汤勤,众人遂饮酒为乐,一同观看《中山狼》杂剧。
我们可将《一捧雪》故事的几大关键处和《红楼梦》故事做一个一对一比较:
汤勤VS贾雨村
《一捧雪》中汤勤本受莫怀谷救助,却向严世蕃泄密了“一捧雪”玉杯,是整个悲剧的导火索。戏中戏《中山狼》的上演正是对他的讽喻之意。
《红楼梦》中,我在前文有说,贾雨村也是中山狼一样的人物,受甄士隐接济却对甄英莲见厄不救,靠贾府做官,也定会忘恩负义。
莫怀谷VS贾宝玉
《一捧雪》中导致莫怀谷家破人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传家宝“一捧雪”玉杯置酒后有如梅花绽放的稀世之珍,为严世蕃所觊觎;其二是其妾薛雪艳被汤勤垂涎。莫怀古完全是怀璧之罪,因而作者用切莫怀古之意告诫观者。
《红楼梦》中,前文我已分析了,由开篇甄英莲的“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字可知,是贾宝玉累及了贾府衰亡。而贾宝玉的命根子“通灵宝玉”堪称时世孤品,北静王见宝玉时还特别专赏了一番,被某王所觊觎是早晚的事儿;最终成为宝玉之妻的薛宝钗被贾雨村垂涎也有依据,这正是开篇贾雨村所吟“钗于奁内待时飞”蕴含的深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
《一捧雪》中有两次“以假乱真”,玉杯有赝品,莫怀谷有替身。而《红楼梦》通篇即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18-05-08 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08: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贾氏四春:都是谁?贾环是谁?中山狼孙绍祖又是谁?-1
半看春风
半看春风
半看春风,半观秋月;春秋不言,风月一笑。——不一样的经典解读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前面在宁国府、荣国府是个什么府,一节里面说了,宁国府代表天启一朝,荣国府代表崇祯一朝,而且也交代了贾家的男人们的真身,老大都是天启,老二皆是崇祯,那么贾府里面的四位小姐又是什么存在?代指的都是谁?

贾府一共四位姑娘,可这四个姑娘,却总共有三个爸爸,四个妈妈。只有元春和宝玉是同父同母,迎春是贾赦的女儿,探春虽然和宝玉同父,却不同母,惜春则是宁国府贾珍的妹子。这么安排是个什么意思?



四春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 ,说的就是这是一段原本应该可叹可惜的历史,不过原应叹惜也是分别的四个独立的词。 脂砚斋在她们的名字下面分别注上“原也”、“应也”、“叹也”、 “息也” ,怎么个“原也”、“应也”、“叹也”、 “息也” 呢?

下面先分别看看这贾氏四春,看看她们是谁?

贾元春
【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简介: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贾府大小姐。自幼由贾老太太教养。她曾教宝玉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即后来的大观园。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最后死于宫内。



元春,原也,代表的是贾府本来的样子,也就是大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的样子,那么这个元春到底是谁呢?崇祯?天启?还是之前的皇帝?

看金陵十二钗里面的元春的插图,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弓,乃宫也;橼,乃缘分,和起来就是身居皇宫,有一段很好的缘分。那这个人事谁?天启的皇后张嫣很漂亮,历史有名的美人,可天启似乎有恋母情节,更喜欢他的奶妈。会是天启吗?在看看崇祯,崇祯和老婆周皇后,感情很好,一共生了三儿三女。历史上一般皇帝都是不怎么碰皇后的,更多的是找新鲜的美人,这三儿三女就说明两人感情还是很牢靠的。那么元春是崇祯吗?

再看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宫闱这个词一出来,就把前面提到的宫内,准确的定位为后宫了。那么元春的真身已经很明显了,这个人就是崇祯的周皇后,周皇后的名字,没有查到,具体和崇祯成婚日期也没有查到。不过很清楚的是她是在崇祯还是信王时,就嫁给了崇祯,做了信王正妃。崇祯做了17年皇帝,那么他们两个至少做了17年夫妻,并且周皇后自杀时候 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那么他们至少18年夫妻,已经很接近二十年了。

元春,应该是这部万艳同悲的故事里面唯一的一个粉钗裙,偌大的红楼里,竟然只有元春这么一个真女儿,可见作者对周皇后的敬重和喜爱。

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周皇后



摘自樊树志《崇祯传》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清初历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极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摘自《中国历代秘闻轶事》(明朝篇)

周皇后年幼之时,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美貌和柔婉的个性,深得家人的喜爱,被奉为掌上明珠。周皇后早年在家时,有一次被文士陈仁锡瞧见,陈仁锡惊叹周氏的美貌,对她 的父亲说,“君女天下贵人。”陈仁锡便教授周氏《资治通鉴》和经史之书。因此,周皇 后知书达礼,颇通文墨。崇祯也极好读书,各处宫室宝座左右,都遍置书籍,坐即随手翻阅,他还常作四书八股文出示群臣,并颁行天下,士子们争相传诵。拍马屁的大臣还写文称赞崇祯皇帝有书生风度。崇祯自己也非常骄傲,认为自己即使不当皇帝,肯定也是天下名士,轻而易举的就能金榜题名。书生风度的崇祯帝自然对才色双绝的周皇后宠爱无比,视为红颜知己。

周皇后果然没有辜负当初选她为妃的刘太后的希望,入主六宫以后,即以瘦弱单薄的身躯担任起治理后宫的重任。她仪态万方,天生威严,在宫中威望很高。而且她生性简朴,刚一人宫就着手裁减宫中用度,撤消不必要的费用。崇祯一朝内乱外患接连不断,周皇后就常常劝崇祯皇帝要爱惜百姓,安定人心,再团结对外。而且她还劝说崇祯皇帝要宽以待人,善待臣民百姓。可是崇祯固执自负,根本听不进周皇后的劝告,总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辜负了他。因为当时四处用兵,军费紧张。周皇后关心着国家社稷,也常常拿出自己的私蓄和宫中节省下来的费用充作军费,崇祯对周皇后的深明大义十分感激。

崇祯八年以后,各路起义军迅速壮大,严重威胁了明王朝的统治,关外的后金(即后来的大清)大军也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崇祯皇帝为了朝廷上的政事和紧急的军情忧心不已,坚持茹素理政,因为过于劳累,日渐憔悴。周皇后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可是又知道皇帝不听劝,假称崇祯皇帝的亲生母亲李纯皇太后托梦给她,劝皇帝要注意身体,增强饮食。另一方面,皇后又在宫中提前置办好美食,等皇帝回宫后享用。崇祯皇帝回到后宫,见到如此情景,知道皇后为了自己费尽了心思,又想朝政的混乱,两人不禁相对而泣。

尽管崇祯皇帝殚精竭虑的想挽回败局,但是却已经无力回天,明王朝的灭亡之日一天天逼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起义军终于突破重重险阻,来到了北京城下 。许多文武大臣望风而逃,逃不掉的就投降了义军,被派去监军守城的太监更是见利忘义,大开城门,迎闯王军队进城。崇祯皇帝眼见大势已去,想逃出城去又告失败,无奈之下,他回到后宫,见了周皇后,痛苦地说道:“如今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你是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尽快自尽吧!”周皇后听了,也早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跪在地上向皇帝告别痛哭着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话说完,她抚着三个皇子又哭了一会儿,就毅然决然地转身进屋,把门锁上了。一会儿,屋内的宫女 出来报告说,皇后已经遵旨自尽了。崇祯皇帝到这时想起多年的夫妻之情,也不禁悲痛的涕泪横流。他又命令三个皇子迅速改穿便装逃出宫去,其他妃子则一律赐死。然后他自己直奔皇宫后面的煤山自尽了。

周皇后这明王朝的末代皇后,生前深明大义,勤于治家,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当国家危急之时,又以身相殉,其悲壮凄美的一生,真是让人不能不由衷感叹。





贾迎春






【判词】

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曲】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

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简介:贾迎春是贾赦之妾所生的,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奶妈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不要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才一年,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原也”,代表贾府原本状态的元春是周皇后,那么“应也”,也就是占了应该这个词的 迎春,又是谁呢?应该这个词口语化就是:活该,那又为什么说她活该呢?

先看看楼里的迎春:迎春的绰号是“二木头”,为人木讷无能。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这么一个人,偏偏又遇到了一匹中山狼,出嫁一年就给折磨致死了。

在来看看老朱家,有名的无能皇帝,合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为一的帝王: 弘光帝 朱由崧。



南明第一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是个昏庸荒淫的皇帝,在位仅一年就覆亡。要说他的短命,也可以说是他咎由自取。

明末文人张岱评价朱由崧:“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

史可法说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和干预有司”。

为什么会这么说他呢?

他不理朝政,都被赶到南方了,还浑浑噩噩,说天下事有老马在。“老马”即马士英,典型的奸臣。另一方面,好色无耻到惊人的地步。兵荒马乱的还敢在民间大量搜选美女入宫。而且,还喜欢女童。根据南明史记载,他“上体魁硕,一日毙童女两人,厚载门裹骸出”。

为了使自己寻欢作乐的能力更强,朱由菘还命太监田成派人在每日晚间出城,四处捕捉虾蟆,配制“蟾酥合媚”春药。因为田成怕守城官兵不允许这些人出城,特意做了好些灯笼,灯笼上写着“奉旨捕蟾”四个字。守城官兵只要见了这灯笼,便开城门放行。为此,民间称朱由崧是“虾蟆天子”。

这样的荒淫无耻的皇帝,他不亡,谁亡?不骂他,骂谁?



朱由崧的爸爸朱常洵是明神宗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

但在感情上,朱常洵却是明神宗最佳的太子人选。朱常洵的妈妈,也就是虾蟆天子朱由菘的奶奶特别受宠,被神宗放在心尖尖上。她生的儿子,也就是朱常洵,非常受宠。

以至于神宗为了让朱常洵当皇帝,迟迟不让长子上学,不立长子为太子,就要让朱常洵当太子。但是东林党人频繁上书阻拦,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以至拖延了十余年。

所以,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好感。当时南京的实权人物,一个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一个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史可法的老师是东林党代表人物左光斗,惨死在阉党的迫害下。朱由菘选择了马士英的一边,竭力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这下好了,马士英这一手遮天。他还公开干起了卖官的勾当,下令废除童生府州县考试制度,将其入学资格,以及各种职官明码标价。当时民间即流传打油诗来讽刺: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其鬻官之嚣张程度,如此可见一斑。



在朝堂上昏庸无能重用小人,在朝堂下,朱由菘也没有发展什么高雅的爱好。他好色如命,甚至造成了社会恐慌。

要说也是心大,朱由崧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清军都打到家门口了,自己能当多久皇帝还不知道呢,他却可以“大婚”为名,派出内官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挑选“淑女”。派出去的内官发现这是一个敛财的好机会,发展了一门抓淑女的“生意”。

据记载,“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纪若何,竟封其门”。也就是说这些爪牙堵人家门,勒索钱财。“受金然后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唯利是图”。整完这家,整那家,有女儿的家庭日夜不安。

为了不让女儿被选上,平民百姓除了送钱就是办婚礼,赶紧让没嫁人的嫁人,民间婚礼一个接一个,从早上竟然办到晚上。对于这位南明皇帝,民间愤慨极大。

从各处搜刮来的美女,并没有满足朱由菘的欲望。除夕的晚上,朱由菘召集官员开会。他面色沉沉,皱着眉头。官员们以为,皇帝是因为打了败仗,被赶到南京,不高兴。立刻,官员们下跪请罪。朱由菘慢慢抬起了头,叹了一口气,说:‘朕未暇虑北,所忧者,梨园子弟无一佳者。意欲广选良家以充掖庭,惟诸卿早行之耳。’

原来,这个偏安一隅的皇帝,这个时候还想着宫中梨园角儿太少,简直是没有中意的,不开心。

清顺治二年(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这时,朱由崧还在饮酒作乐。被清军抓后,他还一心以为清军不会杀明朝宗室,吃得好睡得好。1646年,他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结束了他短暂而又昏庸好色的一生。



注:以上转自 山中说史欧巴的网文《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成一人,你知道他是谁?》



现在知道迎春为什么是这么一个窝囊的性格了吧?也知道她为什么叫做“二木头”了。也明白了为是什么给她安排的“应也”,也就是应该的含义了。

不过这里要说的是这段历史,是清人整理的,根据满清爱串改历史的老毛病,可信度并不是很高,据说有史料说他和崇祯一样,是一个比较勤政的人。不过我没找到相应资料,这句话是当年明月说的,找资料的去找他,别找我。

不过这个弘光朱由崧怎么看也都不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不过一般人处在他的位置上,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弘光坏就坏在出身上来,他爸爸是当年是很有希望上位的,可被东林党硬生生以并非长子为由,给搅黄了。换了天启和崇祯的老爸,一个小宫女生的,出了生的早以为,能力品行一无是处的老大:朱常洛。这个朱常洛也真给东林党蒸脸,一上位,就忙着完女儿,把自己给玩死了,就做了一个月的宝座,就蹬腿了。位子也就留给天启同学了,而天启又忙着做木匠活,把自己给累死了,位子就又到了崇祯屁股底下。现在崇祯挂了,立堂哥应该是最合适的,可坏就坏在东林党人,怕弘光朱由崧位子坐稳了以后,翻账本,找他们算当年把他爸搞下去的老账。弄的弘光没了办法,只好求助于武将,借助武将手里的兵权,才顺利上位。可也让这些武将尾大不掉,再也不受制约了,于是弘光这个短命朝廷就成了一个看武将脸色的时代。



下面再看看反方辩友的发言:泪痕春雨《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东林党对军阀的妥协》



随着北京城的沦陷,明帝国在南方的利益集团都纷纷行动起来。  

明帝国在南方的利益集团大约有两种。第一种是左良玉、高杰、郑芝龙为代表的军事集团;第二种,是以钱谦益、史可法等人为代表的东林集团,以马士英为代表的非东林集团。  

因为在最初,那些军事集团的代表人物,都远离南京城;所以呆在南京城的东林集团、非东林集团,那真叫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些人都幼稚的认为,既然北京城已沦陷了,那帝国的最高权力,以后就应该由他们来行使了。  

但这都是他们想当然罢了。因为现在天下兵荒马乱的,惟有兵强马壮者才能是大爷;凭一些帝国政府高级官员的空头衔,就想行使帝国的最高权力,那都不过是想象罢了。

接下来的历史,非常残酷的告诉他们,军阀混战已开始了。其实,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的是明帝国;就如董卓进入洛阳的东汉帝国。从那一刻起,帝国就已名存实亡了。

从此以后,什么官职,都是虚的;如果没有手持枪杆子的军阀在背后支持,官再大,也是屁用没有。从此以后,什么皇帝,那就只能当傀儡了,董卓把皇帝当傀儡玩;李、郭也是把皇帝当傀儡玩;曹操也一样把皇帝当傀儡玩;千万不要说这些人不是忠臣,就是让皇帝到了刘备的地盘上,刘备也会把皇帝当傀儡玩的。 

帝国该由谁来当新的皇帝?东林集团、非东林集团;都希望最代表自己利益的亲王成为新皇帝。当然了,大家说起来,都是希望拥立一个对符合帝国利益的皇帝。

比如东林党想拥立璐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福王昏晕、璐王贤能;但骨子里的原因呢?是因为福王一系与东林党那有着历史的嫌隙,他们害怕福王当皇帝对自己不利。

当然了,非东林一系的人拥立福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福王是与先皇血统最近的王爷;但骨子里的原因呢?恐怕也是想借此压制东林一系的势力。  

但他们终于发现,他们谁说了也不算。因为,手握枪杆子的大哥没有发话,别人争论得再有道理,也是白搭。

残酷的事实也不断告诉他们:枪杆子里出政权;手里没有枪杆子,说什么都是白搭。

南京政府的高级官员们,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都不过是看军阀们脸色的傀儡!马士英最先看清了这种形势,于是他率先与拥兵大佬们进行了合作;当然了,这种合作的结果。就是马士英成了南京政府最有权力的官员。  

江北四镇一致拥护福王当皇帝。  

既然拥兵大佬已对皇帝人选提出了如此明确的意见,整个南京政府自然再也没有人敢再讨论福王贤与不贤了;因为再继续讨论这种问题,那显然是不给拥兵大佬们的面子,而不给拥兵大佬们面子,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在这种背景一下,福王遂无可争议的变成了弘光皇帝。  

最初面对拥“福”派,史可法等人那都是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拼死反对;但一听拥兵大佬们也决定拥“福”,史可法等人马上都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知道,继续反对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问题是:假如江北四镇决定拥立璐王,那拥“福”派敢表示反对吗?我敢说,他们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的。因为面对拥兵大佬们的枪杆子,谁敢反对一定会死得很难看!就连号称最有原则的东林党,面对拥兵大佬们要拥立一个臭名昭著(在东林党的笔下)的人当皇帝,都不敢表示任何反对,所谓有奶就是娘的“阉党”余孽,更怎么可能对拥兵大佬们说半个不字呢?

当时的历史,主角早已换成众多拥兵大佬;但在东林党的笔下,历史依然是东林党与“阉党”之间斗争在继续。好象弘光政权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阉党”又战胜东林党造成的。

我们后世喜欢说弘光皇帝昏晕,所以重用马士英、排斥史可法等东林党成员;我以为这纯粹是把政治当童话讲。 

假如江北四镇的拥兵大佬们不喜欢马士英,马士英靠什么在弘光政权耀武扬威呢?假如江北四镇的拥兵大佬们推崇史可法,就凭弘光皇帝那副德性,靠什么敢排斥史可法呢?就凭马士英那副德性,又怎么敢排斥史可法呢?  

史可法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文官系统代表人物,自然无法取得江北四镇的支持,这才是史可法等人被弘光政权排斥的原因。  

把史可法等人被排挤归于弘光皇帝,那纯粹是把历史当童话去讲罢了;因为,四面都是拥兵大佬,弘光那种傀儡皇帝,他想干什么,或是不想干什么,能有个屁的用?

马士英能在弘光政权中呼风唤雨,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马士英每作一件事,都充分考虑了拥兵大佬们的意见与利益。  

马士英支持小福王当皇帝,于是小福王成了后来的弘光皇帝。因为江北四镇在马士英背后摇旗呐喊。 

马士英想把史可法排挤出中央政府,于是史可法只有督师北上;因为江北四镇在马士英背后摇旗呐喊。  

马士英在南明政府可以呼风唤雨,仅仅是因为他取得了江北四镇拥兵大佬的支持,否则?东林党拿唾沫就能把他给淹死了。  

看历史时,人们常常指着一个傀儡说,如果这个傀儡能怎么样,就能怎么样。那不是讲笑话吗?就好像汉献帝的智力、气度、勇气远远超过普通人。但是,汉献帝终于还是汉献帝。

面对军阀格局已成的事实,东林党主要成员显然只有两种选择。要不选择看拥兵大佬的脸色过日子,要不就接受被清洗出局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南京城内的高级官员们,谁敢对江北四镇表示不友好,马上就会被清理出帝国政府(比如刘宗周等人)。

南京城内的高级官员们,只有愿意对江北四镇表示妥协,才有机会继续在弘光政权混下去(比如史可法等人)。 

当然了,整个南京城内只有愿意看江北四镇脸色行事的人,才可以在帝国政府内呼风唤雨(比如马士英等人)。

人们常常把南明帝国的四分五裂,归于崇祯不愿意迁都造成的。我以为,这纯粹是把政治当童话来讲的说法。

一个由众多军阀支撑起来的帝国,它注定只能是一个众多实权派纵横开合的松散组织;一个由众多军阀支撑起来的帝国,它也注定只能成为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这种局面,绝不可能因为崇祯死活就能改变。因为,崇祯就算活着,他也只能当傀儡了;崇祯就算到了南京,他也只能当傀儡了。因为,那些手握枪杆子的大佬,绝没有一个是崇祯皇帝能指挥动的。  

这些拥兵大佬们不服弘光政权,绝不是因为这位弘光皇帝昏晕、无能,更不是因为弘光皇帝的合法有什么争议。而是因为明帝国的皇室早已把枪杆子丢了,而这些拥兵大佬们手中握的枪杆子,现在已完全可以与明帝国皇帝分庭抗礼了。

否则,皇帝昏晕也罢、无能也罢,哪个将领敢与皇帝抗衡呢?想当年,面对魏九千岁的淫威,哪个将领不是争相讨好魏九千岁呢?想当年面对据说很无能的天启皇帝,哪个将领敢说半个不字呢?因为当时的枪杆子还在中央政府手中。  

而在没完没了的内战外战中,大明帝国中央政府渐渐再也抓不住枪杆子了。于是拥兵大佬们,谁也不再把皇帝的命令当回事了!

所谓的弘光皇帝,根本不过一个傀儡罢了。把一个南迁帝国的灭亡,归于一个傀儡的身上,岂非滑稽到了极点。但我们所世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就是如此的滑稽。 

早在崇祯活着的时候,左良玉一声令下就能调动二三十万大军;而明帝国中央政府呢?

在崇祯十五年时,皇帝想调孙传庭的军队时,就有人对皇帝说,这是帝国最后一副家档,皇帝得慎重啊。而在当年,帝国这副家档,就让李自成一下打碎了。  

早崇祯活着的时候,左良玉就可以通过掠夺、强行摊派等手段供养二三十万大军;而明帝国中央政府呢?却只能天天拖欠军队的饷银。

“尾大不掉,末大必折。”一个地方军事长官可以调动的军事资源、经济资源,已远远超过中央政府所能调动的军事、经济资源时。这个帝国政府,岂非只能在军阀势力的阴影下存在了?  

明帝国中央政府,当时就是与左良玉一个人进行搏奕,恐怕也无法占据上风;而明帝国中央政府,当时所面对的军阀势力,绝不只一个左良玉。

在崇祯十七年;明帝国事实上就已进入军阀混战时代了。左良玉控制着长江上游地区,控制江淮地区的高杰等军事集团;盘踞在东南的郑芝龙军事集团。  

这三大军事集团,谁也无法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对方势力范围之内;这三大军事集团,谁也不会让别人把手伸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当然了,明帝国中央政府面对这三大军事集团,也只能小心的与人家结成联盟。换而言之,这三大军事集团如果不听从明帝国中央政府的命令,明帝国中央政府通常绝不敢强求的。

更可怕的问题还在于,如果明帝国中央政府敢违逆这些拥兵大佬们的意思,这些拥兵大佬就有可能要发威了。

弘光政权,从某种意义只是由江北四镇拥立出来的,并且由江北四镇一步步改造完成的傀儡政权。 

所以这个政权所能控制的地区,实际上只限于安徽、江苏两省及邻近地区。出了这个范围,江北四镇也就无能为力了,当然了弘光政权更无能为力了。 

本来呢?江北四镇在没有征求左良玉、郑芝龙的背景下,就随便指定让福王当皇帝,就已注定这个政权,是不会得到左良玉、郑芝龙支持的。但是,迫于来自北方的压力,所以左良玉、郑芝龙也愿意承认这个政权,但他们显然没有接受这个政权命令的习惯,更没有积极介入这个中央政府事务的意思。总而言之,他们只是挂着这个政权的大旗,但是,对这个政权,却是敬鬼神而远之。在这种背景下,弘光政权中央政府的权力分配;自然就只有完全按着江北四镇的意思来实现改造了。 

弘光政权,从某种意义上是江北四镇立起的傀儡政权。

福王因为得到江北四镇的支持,马上成了皇帝。如果当时左良玉、郑芝龙等人对此报以反对,这一切显然是难以变成事实的;只是,左良玉、郑芝龙,虽然不满江北四镇这种作法,却也没有强烈反对福王当皇帝的利益驱动。所以江北四镇就顺利得到了拥戴之功。

于是在弘光政权建立不久后,就已让江北四镇彻底改造完成了。左良玉曾一度想介入这种权力争夺,但终于还是稍受挫就退了回来。南京中央政府的主要权力、职务,最初都由东林党控制着。因为,东林党注意包装自己,所以一个新筹建起的政府,自然会重用东林党。

而且,基于弘光皇帝的利益,他自然也想重用东林党。因为东林党拥有着极大的政治独立性,他们一旦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权力者,自然会加强中央政府抗衡地方军阀势力的资本。

在这种背景下下,史可法,高弘图、王铎、姜日广、黄道周等东林集团的人物,都占据着中央政府重要的职务;非东林党的人,除了马士英,显然没有一个人,在南京政府占据重要职务了。

弘光皇帝面对这种人才济济的中央政府,自然充满了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但最终他发现,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但他终于发现,东林党除了会扯淡之外,干正经事时,那是要一壶没一壶。

我们普遍人都喜欢说,因为弘光皇帝昏晕,所以东林党重要成员才无法在南京中央政府立足的。我以为这纯粹是把政治当童话去说罢了。

因为枪杆子里政权;如果江北四镇希望东林党主要成员留在南京中央政府;凭弘光皇帝那副德性,靠什么去排挤东林党主要成员呢?如果江北四镇一心要清理东林党在南京政府的影响,凭弘光皇帝那副德性,又靠什么阻止呢?

东林党被排挤的主要原因是,如果东林党控制着南京中央政府,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加强南京中央政府的权力、权威。而他们这种作法,显然会让江北四镇陷入被动之中。

因为如果江北四镇无视南京政府发出的命令;那岂不是让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如果江北四镇真的服从来自南京中央政府的命令,那岂不是会削弱他们的既得利益?

所以,基于江北四镇的利益,他们自然希望南京政府控制在一些,愿意看自己脸色行事的人手中。换而言之,他会尽量表现出忠于南京政府的意思。但是,也绝不允许南京政府发出对他们不利的命令。

在这种背景下,弘光皇帝想加强皇权的努力,自然只能落空。因为,马士英在作决定时,通常只是征求江北四镇的意见、看江北四镇的脸色;至于他这个皇帝的意风、脸色,都不值得尊重。

在这种背景下,东林党所加强中央政府的努力(希望,帝国按他们的意志运转),自然只能落空了。因为,表面上帝国的权力中心在南京城,实际上真正决定南京政府何去何从的力量,就在江北四镇那里。

南明弘光政权,主要实权由三股力量掌握着。实力最大的一股力量是江北四镇,因为他们不但控制着中央政府,更有马士英等中央政府的主要权力者惟他们马首是瞻。

实力第二大的政治势力,是马士英为代表的非东林集团,他们占据着中央政府主要职务,更取得江北四镇的支持。

而以史可法、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集团,实际上已被排挤到了帝国政府的权力边缘。

至于左良玉、郑芝龙等势力,都不过是处于弘光政权外围罢了。因为,他们与弘光政权的关系,不过是类似盟友罢了。因为,左良玉、郑芝龙只是承认了弘光王朝的合法性,却对这个政权带理不理。

弘光政权中央政府主要权力者,经过最初的权力角逐、分配,都已变成了看江北四镇脸色的工具了。江北镇几大军阀江淮地区杀人放火、相互打仗;中央政府根本不敢多问一句;史可法督师北上对此,连问都不敢问一句,他好象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们常说,如果崇祯皇帝活着会如何如之何;我以为,就是崇祯皇帝活着,也无法拒绝江北四镇在江淮杀人放火、为抢地盘大打出手;就是崇祯皇帝活着,也无法拒绝江北四镇排挤对自己不友好的中央高级官员。

从这层意义上,崇祯皇帝就是到了南京城;他与弘光皇帝的下场,不会有什么区别。当然了崇祯皇帝更无力让左良玉、郑芝龙听命自己了。

历史的主角已换成这些拥兵大佬们了,所谓的明帝国皇帝实际上已只能到前排充当傀儡了。这并不是因为崇祯死亡造成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一再下移的后果;这一切绝不是弘光皇帝造成的,事实上这一切是在崇祯年间逐步形成的。



迎春说清楚了,那么下面继续扒迎春的那个糟糕老公孙绍祖



孙绍祖

孙绍祖,迎春丈夫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府门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候缺题升”,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他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迎春判词有“迎春遭遇中山狼”一幅,画中的孙绍祖,高壮如异兽,十分可怕。“中山狼”之形态毕出也。在这桩弱女悍夫的不幸婚姻的室内细节,文字没有写到之处,似乎都可从画中窥出。



这匹来自中山的恶狼,是谁呢?其实前面看了迎春的真身弘光,那么这个中山狼的名字呼之欲出了,是的,就是明末的奇葩存在,那个欺软怕硬,虽说是官兵实则为匪的左良玉了。左良玉受崇祯提拔重用,指望他能平乱,可这位却没打几仗,一方面是保存实力,一方面养寇自重。一面问朝廷要着饷银,一面还到处抢掠,最后还收取李自成的贿赂。就这么一个痞子,却一路做大,最终佣兵一方。可清兵来了,却不战自逃,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好名头清君侧,那里是什么清君侧,就是看清兵太厉害,而南京又软弱好欺负,专找软柿子捏。可惜突然就挂了,挂的莫名其妙。养子带头投降了清兵,就这么着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了。然后就是只有一年寿命的弘光政权亡了,这不就是一头养不熟的白眼狼吗?不就是欺辱迎春一年,直至将其虐待致死的岁绍祖吗?



看看知乎上 大闸蟹对左良玉的评价



左良玉自幼丧父,叔叔把他照顾成人,所以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据说大字不识一个。明史左良玉传中说他“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

也就是说左良玉是个个子很高的红脸大汉,非常勇敢敏捷,擅长射箭,不认识字,但鬼点子很多,士卒们都喜欢他,所以每次打仗基本都能创造功勋。说穿了,就是个武夫,和士兵玩的到一块去,一起嫖妓、一起赌博、一起抢劫、一起烧杀、一起强奸。

左良玉最初在辽东当小军官,应该走的是家里的关系,后来巴结到了那个时候还在做昌平督饷侍郎(存疑,明代有时候会设置一个兵部侍郎专门在军事调动的地方负责都督后勤,这个督饷的兵部侍郎后来被大家直接称为督饷侍郎)的侯询,开始升官发财,也因侯询而巴结上了昌平镇的人脉。

遇到侯询这个贵人以后,左良玉在崇祯六年升任山西总兵,但在武安被义军全歼,只带着几十名骑兵逃脱,这次以后他通过侯询的关系取得了几千昌平兵精锐,开始打了一系列胜仗,取得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战功,总算是保住了官位。

崇祯七年,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算无遗策,调度各总兵、巡抚打的义军溃不成军,左良玉在这期间抢到很多功劳,但被人称为“遇强则逃,遇弱则战”,很是被大家看不起。可以说左良玉在此时的名声就已经臭了。

崇祯九年,天灾人祸加剧,起义军规模愈发扩大,在河南、山西两地经常上百里连营,到了地方督抚总兵不敢管,不敢看的地步。为此崇祯提拔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法,义军打运动战,杨嗣昌就不惜一切代价四处设限,前追后堵。

左良玉在这期间负责与张献忠在长江流域你追我赶,十分默契的没有进行过太大的战斗,前脚张献忠走,后脚左良玉来,算着日子,不见面也不落后,就这么转圈,转圈的同时左良玉每到一地,他的士兵必然疯狂施暴,崇祯九年张献忠离开襄阳,左良玉随后进襄阳,以查流贼的名义,在城中到处强奸、杀人、抢劫,以至于襄阳百姓恨兵而不恨“贼”。

直到李自成在陕西兵败、刘国能在河南投降以后,张献忠独木难支,左良玉才联合附近的大群官兵在郧西与张献忠开战,打的张献忠大败而逃。随后张献忠换上官兵的旗号和制服向南阳进发,想玩拨阴的,但被左良玉注意到,就亲自带着兵前来问这支官兵的旗号,要求将领来见面,张献忠见骗不过他,就赶快撤退,被左良玉追了十八条街,差点把张献忠砍死。在此以后张献忠在谷城搭上了熊文灿的关系,投降朝廷,接受了招安,左良玉为此找到熊文灿,说张献忠十分狡猾,这次也肯定是假投降,你让我砍死他吧,熊文灿不同意。

崇祯十二年,张献忠果然再次起兵,左良玉立马率兵从襄阳赶来,军粮都没准备好,路上靠抢劫维持,急头白脸要和张献忠火并(崇祯九年,张献忠在许州杀了左良玉的哥哥,不知道是表哥还是亲哥,加上几次火并都让张献忠极限操作逃出生天,使左良玉非常头皮发麻),到了房县的时候,被张献忠和罗汝才给埋伏,打了一仗,左良玉拼死突围出来,又急头白脸反方向跑回襄阳。

这以后杨嗣昌再次回来督抚大局,对左良玉阳奉阴违的作战方式很有意见,拜左良玉为平贼将军,并写信给他要求他上点心和张献忠作战,左良玉却不听他的,只在张献忠后面慢慢跟着,导致张献忠进入四川。

杨嗣昌就告诉贺人龙自己要赶走左良玉,让贺人龙代替他,贺人龙很高兴,在随后的作战中很勇猛,结果后来杨嗣昌告诉贺人龙此时还需要从长计议,贺人龙就火了,直接告诉左良玉说杨嗣昌之前说要办了你,左良玉大怒,随后杨嗣昌九次传檄调他来会师,他都不来,杨嗣昌此时战况非常激烈,几天后在沙市自杀了。

之后崇祯很痛惜杨嗣昌的死,处置了一大批官僚,孙传庭就趁机请示崇祯,杀了贺人龙,左良玉也因为杨嗣昌之死被削职戴罪领兵。此后丁启睿接任杨嗣昌,但湖广巡按把汉水的船都撤走,说流贼在河南,湖广不需要丁启睿的大军来。

丁启睿于是只好跑到河南去,带的只有他做三边总督时的三万步骑,此时李自成已经统兵十几万,号称五十万,丁启睿当然不敢打。就专门追着人比较少的张献忠打,左良玉也带兵前来欺负张献忠,在信阳打的张献忠带伤出逃,投奔了李自成。此后崇祯诏令丁启睿等人立刻与李自成开战,丁启睿说圣上要我们打豫州贼,张献忠是豫州贼,我们正在打,怎么好去别的地方呢。

在这以后他拖了很久,以至于傅宗龙跑到关中调了秦军在出来和李自成作战,被李自成一波在项城全灭了,唐王也随后在南阳被杀,并且李自成再次包围了开封。此时河南能够与李自成一战的只有丁启睿一人,丁启睿就带领杨文岳、左良玉等人硬着头皮和李自成周旋。

先是趁李自成来打许昌的时候,从许昌偷偷跑到开封,被李自成差点追到。再然后李自成缺粮只好撤退而去,丁启睿就也跑出去了。李自成筹集到军粮后再一次围攻开封,丁启睿在崇祯的诏令下野跑了回来,在朱仙镇与李自成遭遇,左良玉想跑,丁启睿不敢跑。硬着头皮打了几仗,都输了,眼看节节败退,左良玉就直接私自撤退,连夜跑回襄阳,杨文岳一看左良玉跑了,也掉头就跑,丁启睿半夜起来一看旁边两翼没人了,也赶快上马就跑,连尚方宝剑和印绶都没来得及带,被李自成追了四五百里地,几乎全军覆没。

崇祯十五年,左良玉在老相识侯询的督抚下不得不准备再次与李自成作战,解围开封,但此时侯询已经不敢前往左良玉军中,只敢在河北遥控。一是怕被他卖,二是怕被他绑架,侯询是东林党,他很欣赏左良玉,但东林党内对左良玉都非常防备,鄙视,侯询自然也被感染生出了防备之心。

随后左良玉和李自成在开封遭遇,见到李自成军队非常精锐,人数众多,就连夜率军逃跑,也不管侯询的督抚了。被李自成发现,当场下令追击,撤退变成了溃败,左良玉的军队大乱起来,彼此踩踏,死了很多人,左良玉本人带领少数亲兵逃往武昌,在武昌重新招兵买马,并向武昌楚王要求军饷,楚王给的太少,左良玉就干脆率兵在武昌城中大肆抢劫,扬长而去。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克武昌,把楚王连人带钱一锅端了,建立大西,开了科举,开始设官理民,割据一方。李自成不久后在襄阳称王,想压张献忠一头,写了信给张献忠说:老回回投降了,曹左革都被我锤死,该到你了。——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死,行及汝矣。

此时左良玉趁机从长江逆流而上,攻打张献忠的领地,张献忠和他展开拉锯战,打了几仗后左良玉作罢,张献忠控制了湖广大部,进军四川,和四川总兵秦良玉火并了一仗,打的秦良玉晚名不保。左良玉趁他打四川,一波爆菊夺回了武昌。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封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许诺以后让他们世代镇守武昌,要求左良玉立刻出兵勤王,左良玉故意拖延时间,上奏推辞,没多久后传来了崇祯自杀的消息。

左良玉部下人心惶惶,都很害怕,不知所措,听说了江南有新皇帝登基,就要求左良玉带领军队去投奔南明,左良玉不允许,并且在长江两岸架上大炮,截断了长江的航运。

这以后马世英、阮大铖掌权,担心左良玉与侯询等东林党的关系促使东林党夺权,就设置防线防备他,左良玉看出来了,很是不满,军中也都对南明朝廷有不满,之前挖开黄河的那个开封推官黄澍此时是左良玉的监军御史,在和南明的往来中当面指责马、阮二人,盛气凌人,黄澍走后,南明朝廷立刻派锦衣卫抓他,左良玉保护黄澍,赶走了锦衣卫,此后左良玉军中的文武群臣们开始有了明确的清君侧倾向。

不久后,南京传闻说太子从北边逃来,却被南明朝廷关在监狱里,左良玉军中群情激奋,左良玉看到机会,发布檄文讨伐马、阮,步骑二十多万人沿长江东下,四处抢劫烧杀,到了九江时,因为与在此镇守的袁继咸有交情,就下令不准抢劫九江,结果还是有大军进入九江城烧杀,左良玉很生气,在当夜晚上病死了。

自从开封与李自成作战失败后,左良玉的精锐丧尽,以后招揽的军队大多是明朝各地的溃军和流民,各成体系,和当年起义军的三十六营差不多,只是奉左良玉为盟主而已,所以左良玉死后,左梦庚虽然被推举继承了他的地位,但是很明显面临大军崩溃的危险。

加上南明朝廷已经派军抗拒左军,左梦庚骑虎难下,干脆投降了清朝,二十万大军一哄而散。

左良玉一开始便不靠军功得势,义军和官兵都很看不起他,认为他只是“胜于易胜”,也就是欺软怕硬。并且因为左良玉太过丧心病狂,紧急败坏,使很多人天天弹劾他,他也只得拥兵自重以自保。他没有什么才能,却很骄纵,不听熊文灿、杨嗣昌的号令,总以为自己才是天下无双,能力挽狂澜,实际于事无补,最后听信了黄澍之谋,搞了清君侧,遗臭万年。

明史大家顾诚对左良玉的评价很贴切:左良玉早已成为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他的统兵东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作战,假借伪太子"密诏"赴南京"救驾"显然是一派谎言,离开武昌时就大肆屠戮,对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抚、总督等方面大员任意拘留,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但他同时在听说了崇祯的死讯后,哭的很激烈。明末那些不听节制的将领们大抵如此,心怀着若有若无的国家情怀,却一门心思作死,他们以为怎么作都作不垮明朝,就像左良玉,害死了杨嗣昌、丁启睿、汪乔年,看着那么多封疆大吏身败名裂,尸骨无存,他并没有受到触动。

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写左良玉打算卖了丁启睿回襄阳时,幕僚劝他尽力作战,以免崇祯降罪时的自白:我早就看透了朝廷的那一套,只要手中有兵,就奈何不得我!

在那个时代,确实如此,老实打仗,呕心沥血的,大多被皇帝加上地方势力联合坑死了,比如丁启睿、孙传庭、杨嗣昌、卢象升、包括之前的袁崇焕、孙承宗,左良玉才能没有他们高,却因为找到了治崇祯的诀窍,后期能到了主宰天下大势的地步,不可谓不讽刺,这就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保明朝的大多被崇祯害死了,坑明朝的却被崇祯尊崇备至,左良玉到最后也只是假惺惺为崇祯哭了一场,没有北伐,也没有和李自成火并,反而是李自成败走长安南下襄阳时,左良玉借口清君侧赶快跑掉,避免和李自成交战,仍然是“遇强则逃,遇弱则战”。

那个时代,一些豪强起兵作乱,率领部下到处抢劫,号称天天过年,夜夜做新郎,过着非常幸福的狂欢生活,左良玉也不例外,评价他们不需要什么理解和同情,只需要确保历史的耻辱柱上有这些人。

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享福享的太够,你觉得他们会在意后世怎么评价自己么?

编辑于 2018-05-12 19: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1:46 , Processed in 0.0476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