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回复: 3

嫡妻【帝妻】封氏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发表于 2024-7-29 21: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嫡妻 - 元配妻子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url=]编辑分类[/url]

嫡妻是:指男子明媒正娶的妻子。又叫结发妻子、元配(原配)、正妻、正室(正房)。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嫡妻

  • 外文名称

    legal wife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含义折叠释义

嫡妻:就是明媒正娶的妻子。

是在中国古代,又称结发妻子、正妻、元配、原配等


折叠制度

相对:庶妻,嫡妻以外的其他妻子。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不仅是贵族阶层,平民也是如此。

【古代】

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男子大多愿忘遵循中国古代的这种婚姻制度。

在古代"嫡庶之分"要看该女子是否为明媒正娶且第一个妻子。古代虽然繁文缛节多但也不至于逼迫别人宁愿冒做侧室的风险。

古代男子娶妻,一般需要娶背景相当的女子,娶亲之时,通过婚书写明双方家庭门第、嫡庶、年龄…等资料。于某些朝代例如唐代,如果"弄虚作假"导致嫁娶不合心意的人,这段婚姻可以被强制解除,且追究"作假"一方的法律责任。等同于今天的"骗婚"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现今】

婚姻制度:遵照中国婚姻法自由选择恋人结婚的婚姻。

在现代"嫡庶之分"不局限于"明媒正娶"那种婚姻形式来规定"妻子范围",因为"明媒正娶"并不能保证"第一次结婚"的女人就是"第一个妻子",否则小三上位先结婚岂不也称之为"嫡妻"了?所以现今妻子的含义是指:双方"供认"并非出于"玩世不恭、一夜情…"等不认真态度的"同居"亦可视作"无婚礼婚姻",而其中"第一个无婚礼婚姻"之中的女方可称之为"嫡妻"。

……

【N0.1妻】

就算娶得人再多地位也平等,但嫡这个词只可以属于"第一"。所以也可视作娶妻先后次序的数字"NO.1"的代称,但更稀有,因为一个人人生只可能有一个"嫡妻",只能有一个"NO.1妻"。

就算结发妻子死了,或庶被破例称作嫡,那前面也必须加上"续/继"来分别。

嫡就像金字塔顶只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

如果结发妻子当上皇后那她就叫"嫡皇后或元后、元嫡"。而其她妃嫔就算是当上皇后也只能是单作"皇后或继后"。

而相对的庶却可以同时设立很多,并且后到的庶也会被叫做庶,庶之间相平等。


折叠待遇

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比如皇后的袆衣和皇帝的十二章衣,其裨、纽、约、佩、绶等配件便是完全相同的。在宋元之前多数朝代,无特殊许可而有两位正妻的行为,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被强制离婚。古代时皇帝时候会和嫡妻葬在一起,而妾妃只能葬在周围。

嫡妻不能降为妾,通常只在犯七出的情况下才能被休弃。而有些朝代还规定,即使犯七出。但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任何一条的,也不能休出(三不去),比现今反而更很人道:

第一,经历或主持了公公或者婆婆的丧礼;

第二,娶时男方地位不高,后来富贵的,也即是所谓的不去"糟糠之妻";

第三,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则无家可归。

在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户婚律》中对"三不去"就有所诠释,对应上文为:

第一,经持舅姑之丧;

第二,娶时贱后贵;

第三,所受无所归。


折叠习俗

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后世娶妻仪式虽然简化,但仍包括聘书、礼书迎书等三样文件(三书),经过纳采问名、纳吉(又称过文定)、纳征请期(又称乞日)和亲迎(或迎亲)六个步骤(六礼)。有时男子还须亲自射雁以供奠雁仪式之用,有些朝代男子需准备诗歌做催妆诗之用。以示对婚姻的看重。


折叠例子

反例:宋代之前只有贾充等数人因特殊情况得到皇帝许可而有地位相等的左右夫人。



折叠编辑本段国外嫡制

日本和朝鲜半岛古代同样奉行一夫多妻制,亦有嫡庶制度。在古代日本,通常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会多妻,正妻以外的称为侧室,妾在日语中指非正式结婚而与有妇之夫同居的女性,即汉语的情妇。

朝鲜半岛方面,李氏朝鲜时代嫡庶差别极为严格,不同阶级的男女不能结为夫妻,阶级较低的男性若娶阶级较高的女性为妻,是犯了诱拐之罪,该段婚姻亦无效。阶级较低的女性若要与阶级较高的男性结合,一般只能作妾而不能作妻,正妻死后亦不能扶正,只有极少数例外。文定王后兄长尹元衡之妾郑兰贞于正室金氏死后,文定王后准许她升为正妻,封一品贞敬夫人。当时有"从母法",即子女继承母亲的社会阶层,只有王族或宗室子女例外。非王族或宗室的庶出子女要把父亲、父亲正室和嫡出兄弟姊妹视为主人侍奉,若母亲为贱民出身,于家中地位更等同奴婢。国王的嫡子称大君,庶子称君;嫡女称公主,庶女称翁主。宗室嫡女称郡主,庶女称县主。



折叠编辑本段设嫡意义折叠基本意义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却又多妾制度,所以在那种不公平婚姻之下用"名义和待遇"来"尽力弥补和维系"结发妻子应该得到的公平。而名义"嫡庶"之分就是用来分别结发妻子之用。

换句话就是指"夫的精神和肉体已经给人分享了,至少得维护'结发妻子'的物质待遇"尽量"不被割舍"。所以就成了结发妻子的专称。

而有些人觉得妻妾待遇不同就把责任归降与嫡妻,那样是二度对嫡妻的伤害。除了个别重口味人,没有多少人是因为喜好"爱人的花心"而和TA结婚。"爱人和TA找的"都明知故做,却损失的是"嫡妻"。

"嫡妻"就算损失了应该享有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却被视作应该,谁都毫不感激,从古至今。反想那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管用。

"嫡妻"反抗不公平却成了造反,如果手段不到位就正好给对方留作把柄,反而顺带那些合理的也被否定。

谁觉得庶待遇不公平想弥补,就不应该是从"嫡妻"那里抠出来给"庶",而是要么从你自己那里或应该从丈夫享誉那里抠出来!也就是指你可以把自己的轿子让给庶自己跑步,但嫡的轿子不能降级!

如果爱一个女人娶了她怎么忍心伤她再娶?!不爱还娶的话其中到底谁自作多情了?!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英雄维护公平从来不是让别人干活自己捞名分还有脸指责替你卖力的那位。


折叠古往律定

外室,但是这所谓"娶妻"是不被法律与世俗承认的。

《大明律·户律·婚姻门》规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

明代律法上没有平妻。所谓平妻就是个哄外面女人的。后娶的那个,一辈子不回祖宅,不入宗族,只是外宅。要想认祖归宗,回家就得执妾礼,想入族谱也是只能是妾,子女只能记妾生子。

清朝也有类似的规定。《大清律·户律·婚姻》规定"妻妾失序":"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

乾隆40年,才定大清附例:"如可嗣之人系独子,而情属同父周亲,两情相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对平妻的法律规定,独子兼祧是以一子兼承同父兄弟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一人挑两房,两个媳妇虽然共享一个男人,实际上属于堂妯娌。

但是仍有法律认为后娶之妻为妾,大理院认为:"兼祧后娶之妻,法律上应认为是妾,惟定婚之时,不知有妻,又不自愿为妾者,许其请求离异。"

但同时刑部说帖亦云:"查有妻更娶,与其夫及夫之亲属有犯,仍按服制定拟之制,系指其夫并未兼祧两房,后娶之妻律应离异而言。若兼祧两房各为娶妻,冀图生孙继嗣,是愚民罔知嫡庶之礼,与有妻更娶不同,止宜别先后而正名分,未便律以离异之条。"

又云:"查人情莫不爱女,在明知其有妻而仍许配者事所罕有,至兼祧两房之义,愚民多误以为两房所娶皆属嫡妻,故将女许配。议礼先正名分,不便使嫡庶混淆,而王法本乎人情,原无庸断令离异,有犯应以妾论,情法俱得其平。"

综上可见,一夫只应一妇,"断无二妇并妻之理" 。于是礼法要别先后而定名分,只承认先娶者为妻,而认为后娶者为妾。若是发生服制上或刑事上的问题时自应以妾科断。


折叠古往渊源

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禁止男性多娶,所以在宋朝之前,平妻这种习惯并不普遍。较为人所知的有,晋朝时的贾充先娶李婉,后因李家出事,李婉被判罪流放而离异,再娶郭槐。以后李婉遇赦,皇帝特许他娶两个正妻,称为"左右夫人"。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五皇后并立,元配天元大皇后以外四名皇后都是平妻

外室

香港在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割让给奉行习惯法的英国,所以在1911年清朝结束在中国的统治、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建国并实施新宪法后,香港华人仍依据《大清律例》为法例,所以保留了平妻的不平等婚姻制度,迄至1971年最后一条有关婚习俗的法律被成文法取代才正式实行一夫一妻制。

相对于妾,平妻的法律及社会地位等同于正式配偶,所生的子女被视为有遗产继承权的嫡子女,而妾所生或非婚生子女则被视为"庶出"。

平妻亦拥有死后列名墓碑或祖宗牌位的权利,或在丈夫的第一配偶死亡后递补法定妻子地位,在迎娶过程中亦采等同于正式配偶的明媒正娶仪式。由于元配与平妻所生之子女都是嫡出,有些男性的平妻死后,会发生两房嫡子女争产的事件。

唐中宗陪葬的是她19岁时已死的嫡皇后不知道葬于何处,但也不想用造反的韦氏陪葬,于是宁可用了嫡妻的衣冠冢陪葬。



折叠编辑本段区分继妻折叠庶之等级

中国古代除唐代的并嫡与清代兼祧,正妻只有1个(兼祧比并嫡更为严格),除非她死了休了腾出位子了,不然要想娶妻就是重婚罪,是犯罪行为。除了不可动摇的正妻,其他都是妾,法律规定了妾的极低地位。不管你叫那个人为二房、次妻、平妻还是二夫人等等,她的实质就是妾。当然妾的来源也有多种,由高到低排列为(想当正妻就只能按等级PK掉前面的再升级):

1级:名门所出的庶女;

2级:平民白丁的女儿;

3级:通房丫鬟抬的妾;

4级:赤贫之家卖的女儿;

5级:戏子妾;

6级:妓女妾。

……

前2种是良妾,是在官府里登记了妾书的,是有一定地位的家庭附属成员,算半个主子,相当于小说里所说的平妻,但是在法律上还是妾。后面几种,是妾婢,非常低贱,类似于奴婢

至道光末年,国家混乱,对正妻与平妻的管制才有所放松。往往娶旁妻亦同鼓吹、官轿,这才有了正妻与平妻"两头大",或称"对房"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官方认可。

平妻是商人中传出来的东西(唐朝除外),正妻平妻嫡庶不分,在大家族和顾及名声的礼义之家是很让人看不起,是败门风的行为。士农工商,古代商人地位很低,他们弄出来东西是不被社会主流承认的。

平妻,只在下层社会中存在(唐朝除外),大家族和顾及名声的礼义之家,是极少可能出现平妻的情况。


折叠区分_庶

除正妻以外的其他配偶就是庶妻,但通常称作姬妾,按地位从高到低有媵(正妻的同族陪嫁女子)、妾的区别,另外亦会有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婚姻仪式的女性,多为婢女妓女等贱民女子,近似现代的情妇,有时也被称为妾,或称侍妾。

媵在周代盛行,周代贵族女子出嫁,需要同族姐妹或姑侄陪嫁,称为媵,后世鲜见。

妾一般是男子娶地位低于自己的女子,不经过三书六礼,而以较简单的仪式纳为配偶,称为纳妾,经过正式仪式所纳的妾又称为侧室。妾可以买卖,但妻子不行。宋元以前,妾不能为妻,否则男方可能被处以一年半的徒刑。宋元起有男子在正妻去世或休弃之后把妾立为正妻,需要经过一重仪式,称为扶正。明清时代,嫡庶区分不再森严,把妾扶正的情况更普遍,也有男子买卖妻子的情况出现。

婢女则是男子纳地位卑贱的女子,比如家里的婢女或者买来的歌妓,这些女子因为身份原因,属于贱民阶级,不能做士人之妾,只能做婢女或宠姬,近似情妇。妾和婢女之间有区别,地位不能互换,以婢为妾也是犯律,只有在婢女生子以后,才可以立为妾。婢女一类的妾常被买卖或转赠他人。比如苏轼就曾把两个已怀孕的非正式妾送人,但其正式妾侍王朝云在继室王闰之死后,于家中地位却等同正室,只是没有正妻的名份。

妾所生和婢女所生子女即是庶生子女。


折叠区分_媵

在秦汉以前有的说法,"古者嫁女,必娣侄从之,谓之媵。" 如:周天子以王姬出嫁齐国,同姓之卫鲁晋等,必以宗女媵之。贵族嫁女,必以侄女姊妹从嫁。而从嫁过去的姊妹就是媵,地位比妻子低,比妾要高,和所谓平妻一样,实质上也是妾。而嫡妻死后,媵就能够有机会成为正妻,但是其他来路的妾是没有机会的。所以许多人看到以为妾可以扶正,其实不然。

自秦汉以后已经没媵了,律法明文规定了一夫一妻、同时可以适当纳妾的制度

《孟子》:"齐桓五禁,一曰无以妻为妾",是关于乱妻妾位的最早记载。

秦朝实行一夫一妻制,《法经杂法》规定:夫有一妻二妾,则刑聝,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

《汉九律》中也规定"乱妻妾位"属于犯罪,其中《恩泽侯表》记载:孔乡侯傅晏,坐乱妻妾位,免。汉律已明显表露出婚姻身份化的趋势。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虽然唐律明令禁止"有妻更娶",但在唐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并嫡之风尤盛,当然唐朝女性对婚姻的自由度在中国各朝代中也是相当高的。《旧唐书·王毛仲传》:"其妻已邑号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每入内朝谒,二夫人同承赐赉。"《安禄山事迹卷》:"(天宝)六载,加御史夫人,封两妻唐氏段氏并为国夫人。"《合璧事类》:"安重荣娶二妻,高祖因之,并加封爵。"虽然这种做法为官府默认,但是并不代表其合法,若有人因"有妻更娶"发生纠纷闹到官府,官府仍会依法处理。

宋律基本沿袭唐律,只承认妻与妾,两者地位分明,完全没有平妻的规定,且宋代几乎没有唐代的并嫡之风。《宋刑统 户婚律》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斯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而元代的规定《通制条格》:"至元十年,中书省御史台呈,陕西按察司申,先奉条格之制,民间婚姻聘材内一款,有妻更娶者,虽会赦,犹离之,钦此。照得,州县人民,有年及四十无子,欲图继嗣,再娶妻室,或已有所生,自愿者,合断无罪,听改为妾。户部议得,有妻更娶,自愿者,改为妾。"。


折叠区分_平

【含义】

平妻:是一夫多妻制下的一种亲属称谓。民间自称一位以上的所谓正妻称为平妻,但还得分"嫡续"。其实"平妻"这个词从来都不是"官方"叫法,乾隆末期之前,在法律中没有这种说法。

【制度】

平妻制,又称两头大多头大,即两个多个妻子都是大老婆,又有对房之称,即与正房(正妻)对等。但就像在后宫内,无论东西宫总归有个头子是"正室"管理后宫,而不是两个或多个一起管理,就像天下不可能有两个皇帝同时管理一个国家一样。

【待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正妻相对低等,比妾相对高等。

与妾不同的是,平妻不需向正妻行妾礼,所生子女也是嫡子女,与正妻所生嫡子女享有相对等同继承权。不过这种只能是个体自愿罢了!

实际非完全等同,正妻所生的嫡子女拥有优先继承权,平妻所生的嫡子女次之),平妻地位也不及正妻,就算年龄相对大仍需称正妻为大姊(大姐)。

【例子】

三妻四妾,即一妻多妾。古书有明确记载,所谓三妻,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一段佳话。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故称三妻。

古代极贵之人确有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四妾指:家中父母所赐和三妻贴身随侍俾女各一人。

很多现代小说都指出:古代实行三妻四妾制,男人有一正妻、二平妻

我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一夫一妻"被视为婚姻的基本原则,《春秋·隐公五年》中云:"诸侯无二嫡",意思是即使是天子诸侯也不能同时两个妻。[东汉]班固编写的《白虎通义》就曾说过:"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至庶人,其义一也。"《新唐书·儒学传下·韦公肃》:"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继妻),皆嫡也,两祔无嫌。"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仅从名分而言,但从法律上规定一夫一妻制,始于西周,为其后的历代法律所继承。普遍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2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嫡孙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嫡孙,又作"适孙",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可用于专指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的嫡长子,亦即"嫡长孙", 其亲弟弟则称"嫡孙同母弟"。 嫡孙和嫡孙同母弟,与他们之外的"庶孙"相对,在宗祧继承上享有程度不同的优先权。

嫡孙在家中地位特殊。除在宗祧继承上优先外,据《仪礼》,如果嫡孙去世,祖父还要为之期服。 但如果嫡长子在世,则一般不存在"嫡孙"的概念。

此外,嫡孙也用于指"亲孙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嫡孙

读音
dí sūn

含义一
嫡长子(即狭义上的"嫡子")的嫡长子


含义二
得到确立的孙辈继承人(不限于嫡长孙)

含义三
嫡子(广义,不限于嫡长子)的嫡子

含义四
亲孙子

目录
1含义
2引申
3历史
折叠编辑本段含义
嫡孙,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下指嫡长子的嫡长子。《唐律疏议·户婚》载:"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也就是说,此处的嫡子是狭义的"嫡子",专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中的长子。又解释称:"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无后者为户绝。"也就是说,在嫡长子去世的情况下,以嫡长子的嫡长子为嫡孙,在宗祧继承上地位在剩下的继承人中最为优先;"嫡孙同母弟"和此外的"庶孙",也分别处于宗祧继承的不同优先级上。 如果嫡孙去世,祖父还要为他服齐衰一年的丧。但如果嫡长子未去世,一般也就无所谓"嫡孙"了,所有孙儿都是庶孙。

也有一些情况下,嫡孙不用于专指嫡长子的嫡长子,而是指代确立为孙辈继承人者。例如《陈书·吴兴王陈胤传》:"吴兴王胤,字承业,后主长子也……时后主年长,未有胤嗣,高宗因命以为嫡孙。"此处的吴兴王陈胤就并非陈高宗(陈顼)之子陈后主(陈叔宝)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但经过陈高宗的确认,也具备了嫡孙的身份。

还有时,嫡孙被用于泛指嫡子之嫡子,有时辈份亦不限于孙辈,而及于曾孙及以下,实则是嫡系后人的意思。例如元武宗诏安南:"迩者先皇帝晏驾,朕方抚军朔方,为宗室诸王、贵戚、元勋之所推戴,以谓朕乃世祖嫡孙,裕皇正派······" 又如宋真宗时"诏访孔子嫡孙"。 崔敬说妥欢帖睦尔与燕帖古思都是元武宗海山的嫡孙, 实则两人的父亲和世㻋与图帖睦尔的生母在武宗生前都不不具备皇后身份,不过后来两位妃子都被追谥为皇后。

据《红楼梦语言辞典》的解释,嫡孙也可指代"亲孙子"。 当代在法律意义上已不区分嫡庶,但"嫡孙"一词仍被媒体大量使用。

折叠编辑本段引申
折叠嫡长子
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长子。

折叠嫡长孙
嫡长孙就是嫡长子的嫡长子。

折叠继承制
嫡长继承制是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古往今来,人们认为嫡长子、嫡长孙、嫡长曾孙等可以优先继承家族的权益。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春秋时,卫灵公驱逐了他的世子蒯聩。灵公去世后,卫人拥立蒯聩之子蒯辄,即卫出公。蒯聩是灵公世子,但也获谴于灵公;出公则是灵公的嫡孙,被卫人认为应当即位。孔子厌恶父子争国之事,故并不帮助出公。 但弟子子路却被卷进了这场世子与嫡孙的纷争,遇难身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9: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孝节周皇后 -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妻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孝节烈皇后周氏(1611年5月10日-1644年4月24日),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祖籍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明思宗朱由检的皇后。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自缢而亡,与崇祯帝合葬思陵。南明弘光帝上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清朝上谥号庄烈愍皇后。

基本信息
别名
孝节烈皇后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611年5月10日

逝世日期
1644年4月24日

谥号
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祖籍
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目录
1选妃始末
2人物外貌
3人物性格
4人物才情
5人物评价
6帝后轶事
7后宫轶闻
8最终结局
9家庭成员
10轶事典故
11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选妃始末
史料记载,朝廷为当时尚为信王的崇祯皇帝选妻之时,明熹宗的张皇后并不看好周氏,因为她年纪最小,体质也弱。但当时祖母辈的宣懿太妃刘氏(明神宗的昭妃)以忠厚谨慎著称,掌管着皇太后印玺,对选立后妃有极大的发言权,她却唯独在三位应选的淑女里看中了周氏,对张皇后说:"周氏虽弱小,以后必然要长大的",于是周氏被选中,册为信王妃。

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皇后果然没有辜负当初选她为信王正妃的刘太妃的希望。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外貌
周皇后是位美丽端庄的女子,皮肤洁白如玉,国色。《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 周皇后年少时,"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

宫眷暑衣从未有用纯素者,葛亦惟帝用之,余皆不敢用。后始以白纱为衫,不加盖饰。上笑曰:"此真白衣大士也,"自后穿纯素暑衣,一时宫眷裙衫俱用白纱裁制,内衬以绯交裆红袙腹,掩映而已。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性格
周皇后也是位仁心贤德的女子,掌管后宫之后,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也不为自己的亲属在皇上那里乞讨恩泽。即使逢年过节,大臣命妇们入朝参贺,她所给的赏赐完全按照礼节规定,从不滥加施予。

《崇祯宫词》1、 后有恭俭之德,既定位,首减椒房资用,衣浣衣,内治克修。

2、 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定位数年矣,赐黄乃敢服

3.宫眷岁节朝贺,俱穿纻靴,或缎靴。后独穿棉鞋,从不穿靴,想以示别也。

4.五年,皇后千秋节,谕沉香班优人演《西厢记》五六出。十四年,演《玉簪记》一二出。止此两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才情
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

六月某日,后着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帝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摘自樊树志《崇祯传》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基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摘自《中国历代秘闻轶事》(明朝篇)

周皇后幼时,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美貌和柔婉的个性,深得家人的喜爱,被奉为掌上明珠。周皇后早年在家时,有一次被文士陈仁锡瞧见,陈仁锡惊叹周氏的美貌,对她 的父亲说,"君女天下贵人。"陈仁锡便教授周氏《资治通鉴》和经史之书。因此,周皇 后知书达礼,颇通文墨。崇祯也好读书,各处宫室宝座左右,都遍置书籍,坐即随手翻阅,他还常作四书八股文出示群臣,并颁行天下,士子们争相传诵。拍马屁的大臣还写文称赞崇祯皇帝有书生风度。崇祯自己也非常骄傲,认为自己即使不当皇帝,肯定也是天下名士,轻而易举的就能金榜题名。书生风度的崇祯帝自然对才色双绝的周皇后宠爱无比,视为红颜知己。

周皇后果然没有辜负当初选她为妃的刘太后的希望,入主六宫以后,即以瘦弱单薄的身躯担任起治理后宫的重任。她仪态万方,天生威严,在宫中威望很高。而且她生性简朴,刚一入宫就着手裁减宫中用度,撤消不必要的费用。崇祯一朝内乱外患接连不断,周皇后就常常劝崇祯皇帝要爱惜百姓,安定人心,再团结对外。而且她还劝说崇祯皇帝要宽以待人,善待臣民百姓。可是崇祯固执自负,根本听不进周皇后的劝告,总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辜负了他。因为当时四处用兵,军费紧张。周皇后关心着国家社稷,也常常拿出自己的私蓄和宫中节省下来的费用充作军费,崇祯对周皇后的深明大义十分感激。

崇祯八年以后,各路起义军迅速壮大,严重威胁了明王朝的统治,关外的后金(即后来的大清)大军也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崇祯皇帝为了朝廷上的政事和紧急的军情忧心不已,坚持茹素理政,因为过于劳累,日渐憔悴。周皇后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可是又知道皇帝不听劝,假称崇祯皇帝的亲生母亲李纯皇太后托梦给她,劝皇帝要注意身体,增强饮食。另一方面,皇后又在宫中提前置办好美食,等皇帝回宫后享用。崇祯皇帝回到后宫,见到如此情景,知道皇后为了自己费尽了心思,又想朝政的混乱,两人不禁相对而泣。

尽管崇祯皇帝殚精竭虑的想挽回败局,但是却已经无力回天,明王朝的灭亡之日一天天逼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起义军终于突破重重险阻,来到了北京城下 。许多文武大臣望风而逃,逃不掉的就投降了义军,被派去监军守城的太监更是见利忘义,大开城门,迎闯王军队进城。崇祯皇帝眼见大势已去,想逃出城去又告失败,无奈之下,他回到后宫,见了周皇后,痛苦地说道:"如今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你是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尽快自尽吧!"周皇后听了,也早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跪在地上向皇帝告别痛哭着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话说完,她抚着三个皇子又哭了一会儿,就毅然决然地转身进屋,把门锁上了。一会儿,屋内的宫女 出来报告说,皇后已经遵旨自尽了。崇祯皇帝到这时想起多年的夫妻之情,也不禁悲痛的涕泪横流。他又命令三个皇子迅速改穿便装逃出宫去,其他妃子则一律赐死。然后他自己直奔皇宫后面的煤山自尽了。

周皇后这明王朝的末代皇后,生前深明大义,勤于治家,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当国家危急之时,又以身相殉,其悲壮凄美的一生,真是让人不能不由衷感叹。

折叠编辑本段帝后轶事
1、 宫中很少演戏。十七年间,宫中只演过两次戏,一次在崇祯五年周皇后生日时,召来戏班演了五六出《西厢记》,另一次在崇祯十四年,演《玉簪记》一两出。每当此时,后宫诸色人等几乎倾巢而出,崇帧帝也到场坐上一会儿。宫中有专设的戏台,以前宫中经常演戏,崇祯朝大概是最少的了。

2、 夏季的某一天,周皇后穿着薄如蝉翼的暑衫在梳洗,崇祯帝蹑手蹑脚地走到她身后,撩拨她的头发。周皇后随手往后一甩,差一点打在崇祯帝的睑上。这时恰巧一个送瓜果的内侍看到了,周皇后十分窘迫,崇祯帝则一笑了之。

3、 因农民军掘毁凤阳皇陵,崇祯帝减膳撤乐,不吃肉食,以示与天下将士共甘苦。周皇后见崇祯帝形体日益消瘦,十分心疼,便亲自烹制了些带肉的食物呈进,结果被崇祯帝拒绝。这时恰好崇祯的外祖母来宫中,对崇祯帝说,自己夜里做梦时见到了孝纯太后,说到崇祯帝一天比一天消瘦,竟流泪不止,并说:"为我语帝,食勿过苦。"这显然是借崇祯帝生母来劝崇祯帝。这时周皇后送来肉食,崇祯帝思念到生母,又为周皇后母女的厚意所感动,遂向生母画像拜了又拜,然后才进餐。他和周皇后"相向而泣,泪盈盈沾案"。

4、坤宁宫太监秦氏,一日周皇后问他识字否,他说不识,周皇后就写几个字教给他,过一会儿再问,他又忘了。周皇后便罚他跪在台阶上。崇祯帝笑嘻嘻地对他说:"我向先生求求情,请她对你免罚,怎么样?。周皇后则边笑边嗔道:"坏了学规。"这个小宦官遂谢恩而起。

5、 周皇后也有与崇帧帝不和的时候。有一次二人起了争执,崇祯帝对周皇后大骂。周皇后不敢骂崇祯帝,便直呼"信王!信王!"而不称他皇上。 还有一次,二人在交泰殿话语偶不合,崇祯帝一下子将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本来就身体瘦弱.从来不曾受此屈辱,遂数日卧床不起,也不吃饭,甚至要自杀。崇祯帝马上就感到很后悔,便命宦官赐给她一床貂皮褥子,并问候起居。周皇后这才勉强开始进食。

6、 有一次,田妃因过而被崇祯帝斥居启祥宫,三个月未予召见。这对田妃是个很严厉的惩罚。有一天崇祯帝和众后妃一起赏花,周皇后请崇祯帝也把田妃召来,崇帧帝未答应。这时周皇后便自作主张,派车子将田妃接至花园,大家遂和好如初。田妃为此十分感谢周皇后的厚道。

7、 众后妃之间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争风吃醋的事。有一天晚上崇祯帝宿于袁女己处,周皇后已预先得知。第二天周皇后见到崇祯帝,问道:"昨宿于何处?"崇祯帝颇感难堪,"嗫嚅久之",终于说出了一个字:"袁。"周皇后佯装笑了笑,便未再说什么。

折叠编辑本段后宫轶闻
崇祯继位后立周氏为皇后,册封田氏、袁氏为贵妃。皇后周氏是苏州人,后来徙居大兴。明熹宗天启间选入信王府邸。周皇后性情严慎,曾经有一次敌寇紧急,她婉转对崇祯说:"我家在南中还有一处家居。"崇祯再想细问,周皇后就不说了。大概她的意思是避寇南迁,至于其他的政事,周皇后从不参与。

袁贵妃在周皇后面前处处谦退,对宫中内外皆谨慎以待,因而和周皇后相处融洽。田贵妃有宠而骄,皇后便以礼法裁制她。

据《明史列传》所载: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田妃闻而大恨,向帝泣。

即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宫中嫔妃向例都需向皇后朝贺,田贵妃依例来到周皇后所在的交泰殿准备向皇后朝贺,周皇后知道田贵妃在殿外,却不宣她进殿,当时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周皇后也可传令免礼,但周皇后却故意拒田贵妃於殿外,而稍晚才来的袁贵妃却先田贵妃一步进殿,且和皇后相言甚欢。过了许久,待袁贵妃离去后,周皇后才宣田贵妃进殿,行朝贺礼时,周皇后沉着脸不发一语,田贵妃行完礼后只能默默退下。

事后,田贵妃回到承乾宫中,向皇帝哭诉周皇后的冷遇,闻后怒不可遏的明思宗便来到交泰殿与周皇后理论,於是明思宗与周皇后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之后明思宗冷静下来,委婉的向皇后赔诚,而为了维护周皇后的尊严,明思宗便命田贵妃出居启祥宫反省过错,且整整三个月不再召田贵妃侍寝。

同年春日,明思宗和周皇后一同在永和宫赏花,由于永和宫旁便是田贵妃往昔居住的承乾宫,周皇后因此想起许久不见的田贵妃,便请明思宗召田贵妃一同赏花,明思宗闻后漠然不语,周皇后便命宫女用车去将田贵妃迎来,而田贵妃来了以后,周皇后与之相言甚欢,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使得明思宗更加佩服周皇后的心胸。

折叠编辑本段最终结局
崇祯十七年3月18日清晨,李自成率军攻陷京城,

崇祯十七年3月19日,紫禁城被攻陷,李自成的军队涌入紫禁城中,消息传来后,身处后宫的明思宗对周皇后说道:"大势已去。"

周皇后难过的说道:"臣妾服侍陛下已经十八年了,至些年来臣妾曾劝戒过陛下,但陛下不听,才会有今日啊!"说完便抱着皇太子朱慈烺和皇次子朱慈炯痛哭。

之后明思宗将连同皇太子在内的三个儿子分别托付给三名太监,命送到勋戚周奎(周皇后之父)、田弘遇(田贵妃之父)家中,然后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宠妃田贵妃已在前一年病逝)。周皇后领命后,便回到自己的寝宫坤宁宫自缢殉国,年约33岁,同日自缢殉国的还有前朝皇后-懿安皇后。

几天以后,紫禁城,停在东华门外。崇祯十七年(1644)4月4日,命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明思宗与周皇后的遗体葬入田贵妃的园寝之中。入关后的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端皇帝,陵曰思陵。",而周皇后也被追谥为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改谥周皇后庄烈愍皇后,而南明则追谥为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公公:明光宗朱常洛

婆婆:孝纯皇后刘氏

父亲:嘉定伯周奎

母亲:丁氏

丈夫:明思宗朱由检

儿子:

悼太子朱慈烺

怀隐王朱慈烜,早夭。

定哀王朱慈炯

女儿:

坤仪公主,早夭。

长平公主朱媺娖

昭仁公主(一说为袁贵妃所生),早夭。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后喜茉莉,坤宁有六十余株,花极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缀于鬓髻。凡服御之物,亦俱挹取其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9: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在《红楼梦》里的紫茉莉
2020-10-27 08:00
花粉们好!今天转发一篇红迷朋友写的文章,角度很小,专门讲红楼里出现过的小花花紫茉莉,希望你能喜欢。BY百合



作者

午梦堂主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曾写到紫茉莉粉,还通过宝玉之口,对它的制作使用方法及功效,特意做了详细交代:

“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象别的粉青重涩滞。



很显然,在曹公笔下,紫茉莉粉是名副其实的上等绿色纯天然滋补化妆品,比铅粉强上百倍千倍。

铅粉含有毒化学物质,虽然能让肌肤细腻白嫩,但也对人体皮肤造成不小伤害,而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紫茉莉粉则不然,所以宝玉才一再加以强调。

这紫茉莉粉,其实是采自紫茉莉花。



记得以前在网上买花种子,商家总爱招揽生意说,免费送茉莉花种子,很多人都以为卖家信誓旦旦说要送的,是真的茉莉花种子,等货一到,打开来一看,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原来竟是紫茉莉种子,真是此茉莉非彼茉莉。

在我们乡下,紫茉莉原是极常见的花卉,很多地方叫它作地雷花,因它成熟的黑色种子,形似地雷。我们从小到大都叫它作洗澡花,因为它正是在我们小孩子夏天傍晚洗澡的时候开花。

它花形似喇叭,花开的颜色,以浓紫色最为常见,且紫色花种,生存繁殖能力也最强。除了紫色,它还有明黄色、水红色、大红色、粉色、白色等数种,其实都是紫色花的变种。



以前去一个风景区游览,我还见过那里种有一种,一朵花瓣上开出黄紫蓝红白五种颜色的五色紫茉莉,实在是珍贵稀有的很。

据说还有一种叫作“楼上楼”品种的重瓣紫茉莉,我没有见过。

紫茉莉和凤仙花、仙人掌、美人蕉、栀子花、太阳花、百日草、月季花、醉蝶花、鸡冠花一样,都是农村极常见的花卉,而紫茉莉更是在它们当中,最乏人问津却生命力最强的花。

紫茉莉并不产于我国,它原产于热带的美洲,大约在明熹宗时传入。至于它为何要占茉莉之名,清末民初徐珂编写的《清稗类钞》给出了解释:

花状如漏斗,蓓蕾略似茉莉,有红紫白黄等色,颇美艳。

对它评价也高,说它“颇美艳”,不似今日,大多长在乡野荒僻处,乏人问津。



其实,紫茉莉在明末至清乾隆之前,都一直是宫中珍贵花卉,且红得不得了。当然,这都是拜崇祯帝所赐。

相传崇祯皇帝,不喜女子以铅粉涂面,宫中唯有皇后与田贵妃不施铅华,却面色如玉,因而最得宠爱。原来,她们用的是紫茉莉粉。后宫嫔妃宫女们得知这一秘密后,便纷纷仿效。

因此,紫茉莉在明朝宫中所栽极多,就连皇后的坤宁宫都栽种了六十余株。

紫茉莉粉的用法是,待形似地雷的紫茉莉种子成熟变黑后,剥开坚硬外壳,将内中白色粉末研细蒸熟后,兑上香料,即可使用。既可涂面美白,也可除皱防冻,还可去除粉刺痤疮,真是一粉多用。

清汪灏的《广群芳谱》里说:

紫茉莉,草本。春间下子,早开午收。一名胭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傅面。子名土山奈,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



真正将紫茉莉从皇宫贬到凡间的是乾隆帝,这个诗写的最多又最不好的乾隆,有一首《紫茉莉》诗写道:

艳葩繁叶护苔墙,茉莉应输时世妆。

独有一般怀慊防,谁知衣紫反无香。

意思是说,你丫虽是贵重的化妆品原料,但你开紫色花,冠茉莉名,却一丝香味也无啊,你这涉嫌侵权和虚假宣传啊。

有如武则天贬牡丹花一般,乾隆帝御诗一出,紫茉莉从此由深宫大院,一贬而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说紫茉莉无香,属实冤枉了它。



记得小时候,每至傍晚时分,我们乡下孩子最喜欢摘下新开的紫茉莉花朵,小心翼翼将它喇叭状的花冠和细长花蕊抽离分开,尔后将紫色花一朵一朵缀连穿起来,挂在耳朵上当耳环,又是叫着笑着,到处跑着去炫耀。

这时候,透过晚来的风,轻易便能闻到来自耳畔脸颊边,阵阵紫茉莉带着青气的沁人心脾的花香。

也有替紫茉莉打抱不平的,清叶申芗在他的《小庚词·菩萨蛮》词里全方位高度赞美了紫茉莉:

斜阳墙角疑铺锦,红黄紫白交相映。

也助晚妆忙,风来冉冉香。

佳名偷末丽。野意饶媚娟。

留得果盈盈,还将粉细匀。

清著名文学家李汝珍在他的《镜花缘》小说第四十八回里,还郑重其事给紫茉莉安排了一名司花仙子:

司紫茉莉花仙子第九十名才女铺地锦蒋素辉。

实在让人感动不已。



陈淏子在《花镜》里对紫茉莉的评价其实最客观公允:

清晨放花(实为前一日傍晚),午后即敛,其艳不久,而香亦不及茉莉,故不为世重。

因着紫茉莉给我们乡下孩子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童年美好回忆,我把紫茉莉种到了自家阳台的花盆里,又随手撒了一把花种到楼下草坪处。

春天一到,楼下人家栏杆外的小小角落,便都成了紫茉莉的花园。

每次除草工人来剪除杂草,总是很小心的避开那一片浓密紫茉莉花丛,楼下住户亦与它们和平共处,于是我的紫茉莉,从此便在这城里的田野,年年花开一片紫。



很少有人知道,美丽的紫茉莉,也是外来入侵物种。一旦它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它的倒圆锥状、又粗又肥的主宿根,便会产生一种分泌物,抑制其它植物生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大片紫茉莉生长的地方,你很少会看到其它杂草。

但是它又好比勤劳的农人,只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不到处扩大地盘如商陆水葫芦一年蓬,所以它并不讨人嫌,让人欲除之而后快,更何况它还有美丽的紫色花朵。

三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和我们都搬到了城里,常常一个多月,才回一次老家。

家乡门前,原先年年种的凤仙花、鸡冠花、醉蝶花、百日草之类的草本花卉,不上两年,便都陆续销声匿迹了。

只有无需人照料的紫茉莉,在荒草丛生的家门口,年年和恶草野藤无休止缠斗,只为了给我们留下那一片最后的紫色花园。



紫茉莉种子自播能力非常强,它强壮发达的地下根茎,年年春天还可再度萌发。

它喜欢温暖湿润略带荫蔽的生长环境,但也耐瘠薄耐干旱无病虫害,完全不需要你打理照料。

它的花期,从五六月份开始,可以一直开到下霜前。

记得去年秋冬天气暖和,我楼下的那一片紫茉莉,一直开到了冬至落霜前。朝朝暮暮,花开不断。

有一年夏天去外地出差,日暮时分,住进一家庭院式的小旅馆。打开木门,一眼便看到,小小院子的角落处,种满了一丛又一丛各色紫茉莉,那花正开得好。

平生第一次,一下子感受到“宾至如归”四个字,是如此的应景应情应心,原来在内心深处,我早已把紫茉莉和故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是啊,有紫茉莉生长的地方,便是家的方向;开满紫茉莉花的小小院落,那是我们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44 , Processed in 1.5762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