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1|回复: 0

如何正确看待土默热红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发表于 2022-2-24 19: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土默热红学?我觉得(个人以为)一切与正史相违的都是错误的,土默热尤为最盛。 前些日子和同学争论。觉得自己不太对。 我想我的认知是片面的,因此想要知道,正确看待土默…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5

被浏览
21,341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
​1 条评论
​分享










5 个回答默认排序


红米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现在居然还有人相信红楼梦诗词抄袭秦淮名妓这种说法啊,早在2006年,杜春耕先生就亲自找到了《董小宛传奇》《金陵八艳》等通俗小说的作者刘培林,刘亲承那些所谓秦淮名妓的诗词,正是他本人从红楼梦中摘抄篡改,然后塞在他小说中秦淮名妓们的嘴里的。前面有人提到的《历代名妓诗词曲三百首》的编者刘引也已承认,他正是从刘培林这些小说中摘录的那些诗词。这段公案早就真相大白,声称秦淮名妓的原诗比红楼梦里的更好的土某也早成了笑柄。

发布于 2018-09-01 05:04

​赞同 11​​3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1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以为经过土默热先生的考证,《红楼梦》一书决非曹雪芹所写的,当属没有疑问;是明末清初的人所写的,这点应该也没有任何疑问。至于作者究竟是谁?土默热先生说是写《长生殿》的洪升,我觉得可以存疑。可以是洪升,也可以不是。要之,《红楼梦》是明朝的遗民,至少是带有强烈明朝遗民倾向的人写。甚至不排除作者可能是崇祯皇帝的后代。我以为《红楼梦》写好之后只是手稿,没有印行,后来这手稿落到了曹雪芹手里,曹雪芹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这部手稿进行了大量的篡改,以至这部书现在面目全非,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只有最后四十回,因为牵涉到大结局,显露整部书的要旨,无法局部篡改,所以被乾隆和他的走狗完全抛开原著,重新写了四十回。

      鉴于许多人还不知道土默热先生的考证,我就把他考证当中一些最核心最有说服力的地方,摘引会粹一下。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说一点我自己的意见,有的地方是补充,有的地方则是对土默热观点的修正
     一、土默热的考证(都是引用自土默热的文章):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林黛玉的《题帕三绝》诗,第一首是: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教人焉得不伤悲!’
    这首诗明显是套用李香君的《诀别口占》诗:
    “眼空蓄泪泪空流,苦苦相思却为谁?
     自诩豪情今变节,转眼无目更添悲!”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欢离合故事,被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传奇。李香君的诗,是表达国破家亡时的兴亡感慨的,歌颂的是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红楼梦》套用这样的诗,实堪注意作者的思想倾向。”
      “
       《红楼梦》姐妹们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者原创的,还是从什么地方引用的?我们的红学大师们,也从来没有认真地加以考证,便异口同声地鼓噪曹雪芹的诗才如何了不起,当大师们见了本文之后,千万不要羞愤得无地自容!
        南明时期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红学界诸君当不陌生。有一年秋天,冒辟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
    “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
     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
    “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
    “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
    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
     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这是剿袭的董小宛诗。!!
     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这是剿袭的杨龙友的诗!!!
      杨龙友的诗,在《红楼梦》中,却变成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的诗:“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看,诗才那么出类拔萃的潇湘妃子,居然拿着杨龙友的诗冒充自己的作品!
        当然,《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菊花诗,每首都从七言四句改造成了七言八句,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其从董冒的菊花诗幻化而来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这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品南明背景的铁证!

        从以上考证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中的好多诗词,并非作者原创,而是套用的明朝著名人物的作品。可惜的是,南明时期著名的“秦淮八艳”和“明末四公子”的诗词(杜车注:明末四公子是:方以智、冒襄、陳贞慧、侯方域,其中冒襄和董小宛的故事为众人熟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被写入桃花扇,而方以智达到的成就最高,是明末的思想科学巨人,可以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巨头并列而无愧色,所以也可算作明末思想四巨头和明末四公子的一个交集)多数都失传了,否则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红楼梦》诗词的原版。但仅就以上所举例证,我们也不难看出,《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诗词,基本上是来自南明和明朝诗人的诗词,而不是其后清朝诗人的作品。黛玉、湘云的咏菊诗,套用的是冒辟疆、杨龙友的作品,难怪其中充满男性隐士的味道了。脂批说《红楼梦》作者作此书有传诗之意,传的是谁的诗呀?
      ”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顺口说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周汝昌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
      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乾隆年间挨不上边。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学问确实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谜”的大忌。
        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
    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
    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

      “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
    ‘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
     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
    朋友们看出来没有?《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应该就是根据这首诗幻化出来的。
      红楼梦》中元妃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是与非,榴花开处照宫帏,
     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上如此契合,似乎用偶然是难以解释的。
      读过《春秋》的学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来表示王族的正统身份的,《红楼梦》作者让元春取名用“春”字,并且说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外乎暗示她代表着正统王朝。
    南明时期的江南,先后出现了福王政权、唐王政权、桂王政权,这三个政权都先后称帝,可以影射为“三春”。除掉“三春”外,当时还有一个鲁王监国政权。所谓“监国”,就是以太子的身份管理国家大事,并未当皇帝,所以名字虽然也有春字,但不入“三春”之列。
     《红楼梦》中的元春,影射的是福王政权。元春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看了夏诗,你自然就知道元春判词的出处了。
        《红楼梦》书中迎春影射的是桂王政权,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影射的是桂王政权的猖狂权臣孙可望;“子系”二字合起来便是孙字。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后来拥立桂王,但极其骄横跋扈,桂王在孙可望营中的身份地位,还不如一个受气的小媳妇。
        《红楼梦》中的老三探春,影射的应是福建的唐王政权。当时福建的交通极其不便,进入福建的最便捷通道,就是在海上航行奔福州厦门,所以《红楼梦》作者让探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唐王是个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在富国强兵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受制于郑芝龙,“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根本不可能挽回南明政权覆亡的命运。加之他在帝王谱系中,血缘关系较远,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威望有限,所以《红楼梦》中让她的身份是“庶出”,自己必须时时为改变庶出地位而痛苦挣扎。
        《红楼梦》中的老四惜春影射的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在浙东的抗清事业失败后,不得不南下投奔郑成功,又受到郑氏军事集团的排挤,最后孤家寡人流落到金门岛上,整天以吃斋念佛消磨时光,最后病死在金门岛,至今坟墓仍然在这里。《红楼梦》中让惜春“堪破”三春命运,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正是鲁王命运的真实写照。
        关于“三春”“四艳”的命运解读至此,《红楼梦》中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南明三帝一监国政权先后灭亡之后,江南抗清势力基本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南明四个政权先后延续了二十年,《红楼梦》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历史是非!

      这首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红楼梦》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有争议,有的版本作“虎兔相逢”,好多红学家认为是“虎”年与“兔”年之间的时间概念,意思是隐含元妃死亡的时间。笔者原来也这么研究过,但无论如何也难以自圆其说。现在看,“虎兕相逢”比较有道理。这句很特殊的话,来自吴兆骞的诗。清初发生“江南科场案”后,吴兆骞蒙冤发配关外的宁古塔,就是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县。吴兆骞在诗中形容当地的荒凉和壮阔,曾使用了一句“前有猛虎后苍兕”的诗句,猛虎当指东北虎,“苍兕”应指一种名“海东青”的凶猛的鹰。
        “虎兕相逢”的真实含义,应该是与凶猛的老虎苍鹰相逢了。江南人碰到老虎和苍鹰暗示的什么呢?就是清兵下江南!宁古塔是满人的故乡,那里的虎和鹰,不正暗示着如狼似虎的清兵么?为什么在“虎兕相逢”后就要“大梦归”呢?江南半壁河山遭遇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暴兵祸之后,南明小朝廷已经灰飞烟灭,江南士大夫们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都成了过眼云烟,不正是一场南柯梦醒来后的“大梦归”么!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创作初期,应该是一部与《桃花扇》、《长生殿》一样的,抒发江南知识分子兴亡感叹的作品。后来,洪升由于人生遭遇重大打击,他所钟爱的“蕉园姐妹”们也命运悲惨,转而把《红楼梦》改写成感叹自己与姐妹们人生悲剧的作品。但原著中有关兴亡感叹的基调和部分内容还是保留了下来。由于改写的缘故,造成了《红楼梦》中诸多难以理解的谜语。只要你熟悉清初的改朝换代史,知道洪升及其姐妹们的人生悲剧,这些《红楼梦》之谜,都会迎刃而解。这些同什么“弘皙”与乾隆“日月双悬”根本没什么关系。
      ”
      “《红楼梦》三个字的出处,就必须与南明时代、与柳陈钱三人有直接关系。在这个范围内果真能搜寻到“红楼梦”三个字么?还真的让笔者不小心找到了??
        柳如是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同居期间,曾写下一首记叙二人幸福感觉的诗,题目是《春日早起》: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我一个人早早起身(她还在甜蜜的梦乡),看见小溪的春水越过小桥流向东方,发现昨天夜里千万树桃花怒放,我们就像睡在桃花丛中一样。
        陈子龙的诗意境很美,充分表达了陈柳二人同居的幸福感受。诗中出现的“红楼梦”三个字,不仅与小说《红楼梦》在意思上直接关联,而且意境息息相通!我们说,这是《红楼梦》书名的直接出处,不仅有字面意义的关联,而且陈柳故事本身就是《红楼梦》作品中“绛珠还泪”故事的原型!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忧郁地说,这才是《红楼梦》三个字的真正来源!
      ”
      “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小红楼”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栖的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不得以离开“小红楼”,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艳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在西湖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
      ”
      “
      《红楼梦》中宝琴所说的“真真国”,应该暗指的台湾;女孩子诗中“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就是典型的台湾景色;“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说的也是江南和台湾抗清力量声气相求的实情。柳如是和他的丈夫钱谦益,晚年之所以长住“红豆庄”,原因就是这里临江近海,便于同义军水师联络。柳如是曾经亲往崇明劳师,同张煌言水师中的娘子军很是亲热。后来这些娘子军全部战死在崇明”

    二、我的一些补充和修正
    关于元春加另外三春(迎春、探春、惜春),土默热认为是指南明的三王一监国,我以为还是牵强。
    元春确实对应南明的一王,但并非是福王,而应该是桂王,也就是永历皇帝。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的
    “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
    关键是这个画,“弓上挂着香橼”,南明永历帝正是被弓弦勒死的,这正是暗喻永历皇帝的结局,所以元春就是对应南明永历,而不是福王,这点当没有疑问
    在下面关于元春的曲子里有这样几句:“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望家乡,路远山高”,正符合永历一直被追逐到缅甸,后来又在云南遇害
    除了元春是指永历,还有一个甄英莲也是指永历,判词里说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里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正是暗指永历被吴三桂杀死的事实
另外三春,所对应的并非是南明几个王,而应该是对应明末士大夫,三春的判词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结局。迎春代表那些软弱无能,逆来顺受的士人,他们满清的残暴统治下,饱受淫威,最终被迫害凌虐致死所以迎春的判词是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后面曲子则说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关于中山狼,我后面会加以详细解释的。但绝不是如土默热所说的是指孙可望。须知南明并无恩于孙可望,相反是孙可望有恩于南明,虽然孙可望最后叛乱变节,但事实还是必须承认的。中山狼另有所指。
探春则代表那些坚决反抗满清的士大夫,他们的结局是最后不得不远赴海外,或到日本,或到台湾,或到东南亚
所以书里的描写是“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后面的曲子则说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惜春则代表那些在满清的残暴统治,甚至在满清还没有完全征服中国的情况下,就已经预料到结局不好,但又不甘心留辫子当满清奴才的人,这些人是剃发为僧。如函可,方以智等人。
所以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曲子是:“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描绘的是发生战争,大屠杀后的一片萧索景象
在明末人王鸣雷写的关于满清制造的广州大屠杀的诗句中就有一句是”白杨衰草”。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红楼梦的南明背景
此外王熙凤的判词对应的可能是崇祯皇帝“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崇祯皇帝如果不是身处末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但现在可惜就是“凡鸟偏从末世来”。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崇祯的经历,三人木就是指他最后树上上吊而死,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恶讯传到南京之后,事情就更加无可收拾了。
还有一处最露骨的地方可以证明《红楼梦》的南明背景,就是贾宝玉在做文悼念晴雯之前,写了一篇诡画词写的是林四娘的故事,里面完全就是在描绘一派战争景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垄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林四娘究竟是谁?在《聊斋》里就有一个《林四娘》,并且结尾还有一首诗
“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字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箫鼓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唱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
红楼梦诗里的流寇指的应该是满清,聊斋诗里的“故国”指的当然就是明朝,君王可能是指永历,至于“汉家箫鼓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很明白的。
有人考证说:
“《红楼梦》中的‘恒王’之‘恒’(日升月恒隐“明”字)王,或兼指永历帝。第二十七回写四月二十六日未时‘芒种节’,而据邓凯、黄宗羲等记载,吴三桂弑永厉,在康熙元年虎兔相逢之岁的四月二十五日深夜,若交子时,已是二十六日。‘明’古读‘芒’,‘朱’去首画便为‘未’。则四月二十六日为朱明亡国纪念日。林黛玉于是日作《葬花吟》,感深伤极,令人想起郑成功、李定国。 ”
不过这里说到“吴三桂弑永厉,在康熙元年虎兔相逢之岁的四月二十五日深夜”,这里的虎兔相逢正好和元春判词里“虎兕相逢大梦归”,在有的版本的红楼梦里这句诗就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也验证了我前面说元春是指代永历皇帝
红楼梦出现这么一个敏感人物,也算是作者最大胆的一次表露,或者是曹雪芹篡改原著手稿的时候保留下来的原书的一个最大的线索。
现在就可以说明中山狼的问题,迎春判词里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还有“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这里面的中山狼究竟指的是谁?
我原本也是不太了然。但看了孟森著的《清史讲义》之后,就清楚了,红楼梦里中山狼指的就是满清。孟森(1869-1937),他是在满清统治下长大的,满清的奴化教育对他还是影响颇深的,所以对满清的颂谀之词几仅肉麻,凡论及满清,见识也多昏聩,尤其于清初时候的屠城迁海等劣迹竟然无一字道及,这不能不说史德有亏了。
但他也有大功绩,这个功绩是什么呢?就是说明探究清楚了满清的来历根底。
现在把他的发明摘录出来吧
“太祖以前,为明之属夷,受明之恩遇独厚。猛哥帖木儿(即清肇祖)被戕于兀狄哈,其弟凡察及子董仓,求避入辽边,明允之。其人既久居边内,久之乃占为己地,明让之,反退以抚顺为边。斡朵里本在朝鲜东北境,至是乃尽移抚顺边门以外,占旧日辽东境内之地。自是得避兀狄哈之难。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清世尽讳之,于清史料中固不见其事,于明史料中虽见,而清修《明史》,务尽没之。至今日始大发明,而以余发明最多,可云前无古人者也。”
“肇祖当元亡以后,臣附于高丽,在高丽王氏朝末……之麾下夷将,时当洪武初年。至明收辽东,平海西,声威已至东海之滨,建州女真中,先邮可哈出归附,继招致肇祖并归明。故清之祖先见之明代及朝鲜记载者,恰于明开国时相次”
    “
前史无论何朝,其开国以前祖先之事实,未有如清之先世,彰彰可考,既详且久者。直至(清)太祖在建号天命之初,对明尤朝贡不辍。太祖身自朝明者三次,皆见《明实录》,明宠以高官。既为都督,又进龙虎将军。而又自谓与明为敌国,未尝臣服,则徒自失实,烦史学家为之纠摘”
这就是孟森的发明了,也就是满清的祖先,本来是“臣附于高丽”,居住在朝鲜的,但后来遭到兀狄哈的迫害,于是求明朝的中国收留他们,明朝于是就仁慈好心的把辽东让给他们居住,于是他们“自是得避兀狄哈之难”。所以孟森说“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
了解这个事实之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红楼梦里会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还有“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7:34 , Processed in 0.0620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